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2:36

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

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篇1

从过去以知识、技能、技法等形式的单元设计的教学次序中通过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模块,规划设计拟定的能力、知识、素质目标、教学方法、形成性成果的项目目标,对《服装美术》的课程计划完成目标的课时总量重新进行课时的分配。将《服装美术》课程共分为四个教学模块,模块可以明确的为学生学习素描、色彩及图案的每个阶段进行定位,这是一种尝试性的将结构素描的学习过程进行分级与项目化结合的教学规划。

本课程采用分级教学,利用项目目标,以单元形式设计教学训练要求,为教师进行课程组织教学提供参考性的指导。在课程终结时,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的项目基础上,用素描、色彩及图案的表现形式语言与技法、方法完成相应的课内外项目任务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学的项目由浅入深,逐步学习完成各项目需要的知识点,并在课程结束时完成各项目目标要求。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本课程考核评分的主要依据。

以色彩教学第一章为例,对一些项目分析如下:

1. 认识色彩。

(1) 知识目标。认识色彩的产生原理;色彩的混合;色彩的三属性;色调;色彩的种类和色立体。

(2) 教学方法。色彩与设计;了解色彩心理的方法;色彩三属性的表现;理解色彩调和方法;理解色彩对比方法;色彩搭配的方法。

(3) 项目成果。① 讲述法。引导学生了解色彩与设计的关系;② 问题法。通过提问、设问帮助学生了解色彩的设计的意义;③ 演示法。通过对实物进行示范性演示,提高学生掌握色彩搭配能力。

(4) 认识服装色彩与设计。根据色彩的视觉心理特征进行不同心理的表现作业;色彩搭配的综合运用作业;色彩的错觉作业。

2. 服装色彩与视觉心理。

(1) 知识目标。运用各种服装图片提高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分析的能力;掌握服装色彩的心理要素;达到剖析色彩的冷暖、进退、轻重、软硬、沉静等心理感觉的能力。

(2) 教学方法。色彩心理的概括方法;服装色彩心理理解与剖析方法;

(3) 项目成果。讲述法。通过分析、归纳、演绎式的讲述,帮助学生理解色彩的分析方法;讨论法。通过小组的讨论与集体总结,集思广益地提高学生对色彩构成的理解;实验法。以探索性实验增强学生对色彩的表现能力。

(4) 认识服装色彩与服装设计的关系。写生概括表现实物色彩作业;运用色彩写生表现自然形态的各类物体,要求搭配准确、形象生动;色彩在体现一定心理的前提下,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作业。

3. 色彩搭配基础。

(1) 知识目标。结合色彩三属性知识,理解色彩分别以色相、明度、纯度为主的单配原则;结合服装设计图片和实物的搭配效果,使学生具备色彩初步搭配的能力。

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色彩;构成;设计

色彩,本身就是个令人着迷的词汇。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色彩里,色彩也在无形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就像明亮的色彩会使我们心情愉悦,灰暗的调子则会使人感到压抑。而色彩构成是从人类的色彩知觉和心理出发,用严谨的科学分析方法,把纷繁的色彩现象还原成最容易理解的基本要素,让理论与艺术审美性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性和心理联想,按照色彩规律去重新组合、配置新的色彩效果。所以,色彩构成是透过多样的色彩表象看本质,它是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必修课。通过色彩构成的教学,使学生去感受和领悟色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增强色彩的表现和应用能力。色彩构成教学,是从科学和审美两大块来研究色彩,知识强调色彩规律,审美偏重色彩感觉。系统的理论学习为加深感觉判断和直觉能力是必要手段,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审美。因此,色彩构成的学习不能考纸上谈兵,需要与实际生活结合,在实践中不断的分析综合才能逐渐深入,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检验,总结和完善。

一 与身边事物结合,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讲述理论知识

色彩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从色彩的物理特性和规律出发的。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训练都是用颜料来模仿和再现自然和临摹,理论知识比较缺乏,更谈不上对色彩规律的熟练掌握和应用。因此,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必要深入详细的讲解。但是,基础理论知识的大量讲解对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讲,显得有些枯燥和单调,这时教学的切入点就值得教师琢磨。

在理论教学中,让色彩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在一起,是很好的切入点。例如,讲色彩三元素(明度、纯度和色相)就可以从服装色搭配说起。男生多穿蓝色,灰色,土黄等冷调子的衣服,女孩的服装就显得多姿多彩。活泼的女孩多穿明度较高,颜色绚丽的服装,如红色,黄色等;性格安静的女生更倾向于白,紫和粉红纯度较低的服装。可以找一下服饰特有色,色彩对比强的同学们站在一起比较,分析出服饰色彩原理的及性格的特点。学生们都很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和别人的评价,这样的切入点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积极配合,让色彩规律和自己的生活学习结合起来。这种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与用结合的方法,使所学理论具体化,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帮助提升自己我形象感,寓教于乐。这种新鲜和实用的知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氛围,是教学过程中主客观合拍,教学效果自然得以优化。

实践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用直观教学。如讲解色彩的空间混合,如修拉的《大碗岛星期天下午》这样优秀的点彩作品。从它独特的绘画效果到其所使用的技法以及在艺术史的地位,重点分析他的色彩混合的技法和强烈的光感效果。从身边出发,上至中世纪文化,下至身边物。空间混合的色彩原理就这样离我们这么近,无形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就是色彩,也是设计,更是生活。这样一来,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学习兴趣浓厚。

二 结合设计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实现基础课的连贯及与专业课的衔接

目前色彩构成的教学目的不明确,课程之间也缺乏连贯性。三大构成是一个整体,而色彩构成的学习是其中一部分。将色彩构成溶于三大构成中综合理解,实现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衔接所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三大构成课程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对设计者来讲,形态元素和色彩元素是重点,如果只重视色彩的培养,而忽视了形态元素的组合,就会顾此失彼,无法真正领会设计的整体性。在色彩对比的训练中,引导学生运用平面构成的理念,对画面进行高度概括,按平面化、几何化的方式处理,才能更好的强化主观色调,出现好的色彩对比效果。同样,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的联系素来也是密不可分的。

色彩构成是设计类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设计的基础因素之一。因为色彩是表达情感的一种语言,他所表达是人类内心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而又客观存在的主观感受,往往被称为设计师的灵魂,在设计中最为活跃、生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室内设计为例,色彩是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原理和形式美法则对室内空间的个性表达很重要。室内色彩的主色基调,由界面色、物体色和灯光色等综合而成,在设计中常用色相环中的同类色来配置,以体现出不同家居特色。如:墙面色彩用浅米色的色调和家具中性偏暖相配,就显的温暖舒适。又如朝北的房间因采光少,就要用中性偏暖的颜色,如浅黄浅绿等,调和室内的亮度。可见,颜色在空间中巨大效应。因此,结合设计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在教学实践中联系实际的应用,能让学生提前感受设计的力量和作用,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目标。

总之,以身边事物的色彩为色彩理论的切入点,以启发和开拓学生的色彩感受和表现力; 以色彩构成结合设计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实现基础课的有机连贯及与专业课的衔接;注重与创造思维结合,才能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力与创造力,真正的学以致用,驾驭色彩,更好的达到教学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2] 范晓春,周晓鸥.色彩构成[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 黄 文, 试议印象派对现代绘画装饰语言的激活[J]《艺术研究》2010(12)

作者简介:崔怡(1983—)女 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获得硕士学位 任职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艺术系

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篇3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定位

经过调研与分析论证,笔者对《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以下定位与思考。

(一)改革的总体思路《色彩构成》作为一门“感知+理解+应用”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必须依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针对色彩构成课程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与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注重课程教学整体性原则,把相关专业色彩设计融入到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实践之中,将色彩基础设计训练内容与专业设计和设计应用实践环节相结合[1]。对《色彩构成》的课程知识结构、应用能力与素质这三个方面的培养要有清晰的目标,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实训根据课程目标来开展。在教学中实现色彩理论知识学习、应用技能训练与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三方面的均衡,且必须保证有专业针对性。需采取“扬长避短”的方式,改革传统的授课、训练方式,以“必需、实用”为标准,适当地在教学单元中选择专业项目与典型工作任务,经过整合后形成新的教学单元与课程实训,为后续课程形成一个艺术设计基础,使学生在课程中所学知识与能力最终可以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去。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改革课程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是从事建筑、室内的装饰工程设计,近年来也向景观方面有所扩展。装饰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方案与施工设计,很明显,《色彩构成》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方案设计主要是进行造型艺术设计,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其次要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表现和创新能力,综合起来才能完成。因此,我们依照上述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形成以下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备根据色彩运用原理,分析设计主题和要求,理性运用色彩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能基本完成专业项目方案设计所需的色彩设计和合理表现的能力。2.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色彩基础理论,包括三要素及色彩物理属性;理解色彩设计理论,包括掌握色彩对比、调和原理与色彩生理、心理原理;掌握在专业项目方案设计的色彩设计流程与工作具体内容。3.素质目标。通过课程中的教师讲授、指导,培养学生科学的色彩观;通过案例以及实训,培养学生具备敏锐的色彩感悟能力与鉴赏能力;通过专业项目的色彩设计,培养学生具有在色彩应用时所需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近几年,学院按照改革的总体思路、课程目标,围绕《色彩构成》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具体如下:

(一)引入案例教学,进行任务驱动方式的教学单元改革案例教学是将真实的案例拿到课堂上来利用,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以任务驱动为导向,鼓励学生钻研、探索,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2]。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围绕各教学单元进行改革探索。1.色彩基础理论教学单元的改革我们在色彩基础理论的单元教学中,通过改革,要求教师在授课中整合常规的色彩三属性理论,侧重与专业关联度高的知识理论学习。将有关色相、明度、纯度的知识通过专业设计案例来进行讲授,将24色相环练习、色彩推移练习、空间混合练习等手绘上色实训环节,改革为学生收集24色相、高中低明度和纯度的空间、建筑案例图片并进行分析说明。改革后的该单元教学,使教师对于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由灌输改变为引导,使学生能通过案例教学与实训,能直观理解和掌握色相、明度、纯度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能接触了解大量的专业设计实例,除有效提高了鉴赏能力,还形成了初步的分析能力,特别是对于色调,色彩应用的实际有了基础了解,更好地理解色彩与比例、位置、造型、肌理等因素的关联,为后面色彩运用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比如,学生在案例收集和分析中就会非常直观地发现,色彩单一、纯粹在专业设计中运用(像纯红色的空间)几乎是不存在的,只能是通过环境中各物体的色彩相互配合,才能形成一个总的色彩倾向。2.色彩设计理论教学单元改革我们在色彩设计理论的单元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从学生前期的优秀作业中挑选出相关案例,并结合案例,整合常规的色彩对比、色彩调和与色彩心理理论,侧重进行相关知识理论的分析与应用讲解。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挑选所收集的案例,或教师指定典型案例,采取草图绘制和使用电脑进行辅助设计的训练方式,进行色彩对比、色彩调和与色彩心理的课题训练。改革后的该单元教学,特别之处是结合案例来讲解,与传统的讲授不同,色彩设计理论在形态上由传统的色块转变为空间、建筑的形体和界面,具备更好的真实性,这样能使学生对色彩设计理论知识有着更直观的认知。同时,讲解的过程,结合学生草图绘制的创意训练,符合思维训练的“分析—推论—结论”的逻辑程序,能综合、有效进行创新思维培养。还有,设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专业案例进行实训,因为有了设计对象,才能具备发现问题的基础,才能真实地通过色彩设计理论去解决问题,让色彩构成的理论学习完全落实在设计上。另外,因为案例可能来自前期的优秀作业,从教学方式上,强调了学生的参与,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色彩应用教学单元的改革我们在色彩应用的单元教学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主题空间的色彩环境设计,以巩固和检验教学效果,侧重的是让学生将前面所学习的课程理论知识与训练中形成的应用技能、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运用。首先,以一些主题空间,如中式餐馆、咖啡厅、酒吧、音乐厅、儿童乐园等作为设计对象,列举出具体的色彩环境设计要求,如以中式餐馆为主题,色彩环境要求典雅、喜庆、热烈、含蓄、自然、历史感等等。接下来,教师应有一个主题空间的色彩环境设计案例的示范教学。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设计要求分析入手,先进行资料收集与处理,再根据色彩物理属性和设计理论,结合色彩与年龄、民族地区、社会心理等的关系来完成创作。改革后的该单元教学,以真实模拟专业设计任务的形式来展开,能让学生熟悉专业设计中的色彩设计流程,进一步综合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积累经验。另外,这一教学单元在全年级范围内进行学(命题、版式等统一),可以检验和总结各班任课教师的教学实际。

(二)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参照,进行课程实训改革我们通过改革,让《色彩构成的》课程实训,从以前的埋头填格上色转变成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以室内设计师为例,在进行室内空间方案设计的工作中,标准的工作任务流程是“前期调研—信息处理—初步设计—完善设计”。具体在色彩基础理论教学单元的实训中,学生进行资料收集与处理的实训,这与专业设计的前期调研、信息处理工作任务是一致的。在色彩设计理论教学单元的实训中,学生先进行手绘草图创意,接着通过使用电脑辅助设计,与专业设计的初步设计工作任务是一致的。在色彩应用教学单元的实训中,主题空间的色彩环境设计更是真实模拟了专业设计的整个工作任务流程。对比传统的实训,改革后的课程实训能很好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的不足,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手工调色绘图中得到解脱,将训练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让学习回到色彩构成本身上来。同时,在应用技能训练上,资料收集与处理、手绘草图创意、电脑操作对比手工填色,本来就更加贴近现代的设计应用实际。可以说,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实践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3]。改革后的课程实训从根本上达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这个要求,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最初级的职业能力,也为后续的设计应用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1.进行教材建设,有效对接课程教学选择适合高职教育的《色彩构成》教材十分重要。而目前可参考用的教材,大多是学术型本科院校编著,传统且保守,教学内容大多强调的是理论性与系统性,缺乏专业性与应用性,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参照教材学习与教师讲授内容脱节。所以,我们通过教学改革,结合自身实际与教学实践,综合考虑《色彩构成》与前承、后续课程之间的关联,从教案、讲义入手,组织开展教材编写工作,探索出一套符合高职教育要求、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课程教材,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因为有了与课程目标对接的教材,能减少学生学习上的疑惑,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2.调整任课教师队伍结构,促进《色彩构成》教学向应用型转变教师在课堂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要通过《色彩构成》教学改革体现专业应用性,还必须改变任课教师结构。我们自2012年起,建立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研室,依照高职教育关于师资的要求,通过引进与培养等方式,组建完成了进行基础课教学的教学团队。以2013级《色彩构成》教学为例,8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全部具备“双师”素质(行业认证的环艺、室内设计师),3人具备“双师”职称(高校教师系列、工艺美术师),使现今的《色彩构成》任课教师队伍具备了“双师”型的结构要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这样一支教学团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色彩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要求,在教学中能自觉地将色彩构成知识与环境艺术设计应用进行融合,有效地在课程研究和教学执行过程中提高《色彩构成》教学的专业应用性,切实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完成从“学术研究型”向“技能应用型”的转变。3.融入现代化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经过《色彩构成》教学改革,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基本都在使用多媒体及其他现代化设备等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成像上的准确性、直观性和便捷性,教师可以结合专业案例,进行原理的讲解。既保证了色彩理论的严谨性,又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和理解所学习知识要点的视觉形态与联想。4.提供学习的多样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对色彩构成的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要充分尊重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让教学与时俱进。近几年,我们逐步建设和完善了《色彩构成》课程资源库,采用了视频、网上课堂等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由课堂延伸到课后,从教室延伸到网络,让学习更加自主和便捷。实践证明,多样的学习方式大幅拓展了学习空间并提高了学习实效。

三、结语

几年来对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证明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改革能极大提高《色彩构成》的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进一步深化和促进高职院校《色彩构成》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篇4

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构想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引进务实的色彩计划,加深学生对色彩的多角度理解,让他们学会将学到的知识充分体现在色彩运用这一环节,同时加强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不断发掘他们在设计领域无穷的创造力和新思维。下面是在色彩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提出的几点构想:

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梳理设计的源头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无拘无束,而是要有实际理论作为支撑的。很多学生出现的问题是,当他们沉浸在大量的写生训练的时候,就忘记了基础知识的理论学习,以至于学生们只管手头上练习的手绘,却连色彩的三要素都不能回答得完整、干脆。这实际是处于一种极其危险的学习状态。设计并不是一门放纵自由的学科,它同样需要基础原理知识作为支撑,要知道毫无设计创作指导思想的实践必定是盲目的、不全面的。课程的安排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开始步入色彩设计学习的前期课程就是以基础知识为主,了解色彩、光与色、物体色的关系,充分掌握每种色彩给人带来的心理感觉,还有色彩的调和与对比等等。

注重设计色彩和服装设计衔接应用服装色彩设计中的色彩设计最终是要为服装设计锦上添花,也就是说他是为服装设计所服务的,所以教学的重点还应该放在充分理解色彩设计的运用范围上。了解色彩设计的不同任务,在设计衣服中运用一些经典的案例,探索色彩的运用在服饰搭配上的巧妙之处。

定期开展有关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的专题讨论因为服装色彩设计就是以这个为教学目的而设置的一门课程,因此围绕这个问题所展开的讨论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老师应该多多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增强他们对色彩设计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展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及时更新课题的设置时代永远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事物的交替更新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因此色彩设计的课程主题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的变化趋势。老师可以关注最新的服装杂志,并在每一季的新品服装中,找出色彩搭配的元素,并将它们收集起来,作为案例教学。并且深入研究每季的主流色彩搭配之后所隐藏的一些经典的色彩搭配,让学生们从宏观上大致把握现代审美的流行趋势,以便紧跟时代潮流的步伐,与时俱进。

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 产品色彩设计;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078-02

1 引言

色彩、形态、材质被称作产品的三要素,色彩设计在整个产品设计环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产品的功能实现、宜人性、易用性、生产成本控制等有关,产品色彩设计能力成为工业设计师设计能力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部分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正经历从三大构成中的色彩构成设计色彩产品色彩设计的蜕变,更加注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更加突出对设计实践能力和设计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要相应做出改变。不同于色彩构成和设计色彩的设计基础课程特征,它更具备设计课程初步的特点。

2 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的确定和理论知识体系的架构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至于该教些什么,不妨从教学目的和目前设计领域存在的问题研究入手。

明确教学目的 产品色彩设计课程要教授学生掌握设计色彩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产品色彩设计的相关原理、原则、设计流程、设计表现方法、设计管理等相关知识,教会学生正确进行产品色彩设计相关市场调查分析、用户研究、课题研究等活动,并能熟练运用工具进行设计实践。

分析目前国内产品色彩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产品色彩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对设计对象研究的缺失,漠视色彩与产品功能的关系,忽视材质对色彩的影响,忽视工艺与色彩的关系,特别是缺乏对先进工艺产生的色彩效果的了解;对用户情感和文化需求的忽视或非正确满足,色彩意象的模糊表达和对色彩用户认知方面知识的缺乏,对色彩文化属性的知识储备不足,对符号的简单复制性应用;感性设计大于理性分析,大多数设计师没掌握感性工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仅凭经验和“行情趋势”简单草率设计;缺少产品色彩管理的意识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不知道如何通过色彩设计成就产品的家族化、品牌形象,通过色彩计划进行成本控制,更不了解人工智能在产品色彩设计领域的相关应用等。这既表现出产品设计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中色彩设计模块部分知识和能力的缺失,同样也是教育的缺失和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构建课程理论知识体系 在明确了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前教学体系下存在的问题之后,综合考虑课程的性质、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作用、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课程自身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强调实用务实、理论与实践兼顾、反映学科前沿又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构建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

整个体系内容分为两个大的模块:基础理论部分和设计与管理部分。

1)基础理论部分分为概论、色彩的自然属性与色彩体系、色彩的心理属性、产品色彩设计的美学基础、产品色彩的实现方法五个单元,分别讲述了课程由来(从构成到产品色彩设计)、课程目的与要求、色彩与产品的关系(与功能、形态、人机、形象等的关系);色彩的自然属性、色彩体系;色彩与知觉、色彩与行为、色彩与情感、色彩与文化、影响色彩认知体验的因素;产品色彩设计的创造法则、形式美原理、产品色彩与流行色;设计阶段的色彩实现、生产阶段的色彩实现。

2)设计与管理部分分为产品色彩设计流程、产品色彩设计原则与方法、产品色彩计划与管理三个单元,分别讲述了产品色彩设计调研、定位、设计、表达、评价;产品色彩设计原则、具体设计方法、色彩意象与用户需求关系;产品色彩战略、产品色彩计划、产品色彩管理以及其与产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计划、管理的关系。

3 教学方法改革

从最初对感性主观的绘画色彩的沿袭,发展到理性严谨的色彩构成,再逐步演变到融科学性、社会性于一身的设计色彩和产品色彩设计[1],知识体系和研究应用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上教育界逐渐认识到教学科学性的重要性,因此,产品色彩设计课程的教学组织也要相应进行改革。本课程最终的教学目的还是以设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主,因此,课程中应坚持实践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2]。这种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学习主观能动作用,以课题训练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与设计实践的能力,并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交叉。

课题设置 课题的选择与设置是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的关键和前提,课题的设置与组织要遵循五大原则:

1)知识点覆盖全面,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

2)课题具有连续性、递进性与差异性;

3)单人课题与团队课题相结合;

4)难易结合,应用与研究兼顾,包涵创新因素;

5)注重研究和设计实践。

本着突出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与设计结合式教学的特点,产品色彩设计课程的课题内容确立如下。

1)产品色彩的采集与重构。相似的环境和生活经验使得人们对色彩产生情感共鸣,这是知觉系统综合体验的结果,于是色彩拥有了冷暖感、进退感、轻重感、软硬感、华丽与朴素感、兴奋或冷静感、低俗或优雅感、积极或消极感等情感属性,这些跟色彩的联想和象征密不可分。久而久之,色彩就具有了特定的意象。该课题的训练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现有产品色彩进行分类归纳与总结,进而能够正确运用色彩情感属性实现色彩意象的表达。

2)商务产品色彩设计。商务产品主要指跟商务活动相关的产品,包括办公电器、办公文具、办公家具、商旅用品、商务信息产品等。这类产品的设计通常以无名性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为主,造型简洁,色彩以无彩色和中性灰色调为主。但是最近也出现时尚化、个性化的倾向,色彩设计方面体现为性别感、有彩色运用的增强,同时会尝试使用较为炫丽的材质和肌理。该课题要求学生按照产品大类进行分组,每组学生设计产品关联性强,可以在共同调研的基础上实现个人设计与小组交流的结合。

3)时尚产品色彩设计。时尚产品主要是个人消费品,包括生活日用品、家具产品、个人交通工具、个人消费电子产品等。这个课题针对消费主要群体――时尚年轻人群进行设计,在对目标用户群体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男性、女性分别展开产品色彩设计。同样延续小组集体调研和设计讨论加个人独立设计创意的形式。

4)文化型产品色彩设计。色彩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色彩喜好和特征不同,色彩认知和表达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并发展着文化。该课题要求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地域色彩文化或者民族色彩文化进行研究,并选择有代表性的产品进行色彩设计。需要强调的是文化型产品色彩设计往往不仅仅局限于色彩和材质的应用,还表现为特有符号和纹样的应用,因此,该课题要引导学生进行该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5)基于品牌形象的产品色彩设计。产品色彩设计是产品品牌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业界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学生往往只是针对眼前的一个单件产品进行色彩设计,没有站在产品系列化、家族化、品牌形象的高度考虑产品色彩设计问题,更不要谈基于此的色彩管理、人工智能配色了。该课题要求每组学生选定一个成功品牌,基于此进行延伸产品的色彩设计。

6)儿童和老年人产品色彩设计。儿童和老年人群体规模庞大,消费潜力巨大,针对他们的专用产品设计层出不穷。因此,该课题要求学生在分组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产品进行色彩设计。这里需要引导学生注意色彩与年龄、心理的关系,还要注意色彩指示功能等功能性和人性化设计方面的意义。

教学组织 通过课题研究的深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转化为可以综合应用、开展设计的能力,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的意义,而教学环节的有效组织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保障。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课堂教师讲授、学生集体研讨、课下分组研究、研究和设计成果汇报交流、师生灵活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围绕设计课题,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形式灵活多样、学习和实践结合、设计和交流兼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需要指出的是,考虑课题的特点,应大力推动实验室的配套建设,利用信息化辅助设计手段和激光烧结、三维扫描、三维打印等科技手段开启产品色彩设计教学的新纪元。

考查方式 考虑课程特点,推荐以考查形式给出课程成绩。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考查与评价。平时成绩由平时出勤情况、平时研究与设计开展情况、平时设计交流参与情况等评定给出,占总成绩的60%;期末成绩依据设计报告册给出,占总成绩的40%。设计报告册中要反映课题研究和设计实践的过程和结果。

参考文献

[1]王雯.20世纪产品色彩设计简述[J].创意与设计,

2011(13):98-100.

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美术教学;色彩教学;中师;审美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8;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55-01

色彩是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数师范院校依然采用纯艺术授课模式进行色彩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侧重色彩的绘画性和技能性。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色彩倾向和色彩关系,就要进行色彩教学改革,强调色彩的创意性和主观情感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能力。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研究中师美术学色彩教学改革。

一、革新教W理念,加强学生设计思维培养

对于传统美术教学来说,注重绘画色彩的操作实践,而对设计色彩的思维培养和训练关注不够。若将两者有机结合,则有利于提高色彩教学的实际效果。让学生通过画水粉画的方式来学习色彩知识,这是当前绘画色彩教学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光源色的强调、固有色与环境色的关系和色彩基本规律的了解,学生可以利用细微观察来准确还原物象的真实感,有利于对物体体积感、空间感、材质感进行塑造。学生通过熟练掌握色彩本质属性及色彩关系组合规律,在大脑里建立清晰的色彩组织体系。而设计色彩则强调色彩的意念表达,趋于理性地对色彩进行控制,创造出具有强烈形式美感的情感作品,写实色彩不能将这些表达出来。因此,在进行色彩教学时,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不仅要注重色彩理论和技法的讲解,还要将色彩的创意性和主观情感性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将色彩强度充分表现出来,使欣赏者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突。将写实色彩和设计色彩有机结合,就可以让作品有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另一种“真实”。所以,在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借助绘画色彩的基础知识,慢慢摸索设计色彩的诀窍,使得学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倾向性,能够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有利于以后运用色彩语言精巧地表达设计思想。

二、结合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色彩构成能力

对于中师色彩教学而言,若将绘画色彩与设计基础知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组合出绘画色彩和设计色彩相融合的新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色彩教学效率。教师要通过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的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如何构图、如何进行色彩的对比和调和、如何按照色彩形式美法则和色彩的冷暖情感等进行合理搭配,理解色彩的变化规律,对整个绘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能够灵活地运用色彩,从而提升学生的色彩构成能力。在色彩教学过程中,可将色彩训练分为绘画色彩模块、设计色彩模块两个模块。具体来说,先进行绘画色彩模块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色彩的调配、了解光的变化对画面色调的影响,着重培养学生对物体的还原能力;然后进行设计色彩模块的训练,要求学生将设计思维巧妙地运用到绘画之中,把客观事物通过主观想象进行意象的表达。绘画色彩模块和设计模块的有机结合、前后呼应、相辅相成,能让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不再单一。要想很好地增加画面的形式感,还要在色彩教学过程中强调概括、凝练的色彩线条和几何构成的手法,注重对绘画作品进行装饰。同时,在设计作品时增加一些夸张、抽象的色彩,也能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超现实性和趣味性,突出所要表达的主题。比如蒙德里安(Mondrian),他善于运用黄、黑、蓝、白、红这些基本色彩,通过结构比例和色彩搭配的变化,创作出富有节奏韵律的作品,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鲜明感与美感。

三、融合情感因素,培养学生色彩表达意识

色彩在绘画中可以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色彩,让学生理解色彩传达的情感,培养学生色彩表达意识。颜色可分为暖色调和冷色调,比如提到红色,就可以让人联想红旗、血液、火焰等事物,而提到蓝色,人们往往就会联想到大海、天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每个色彩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感情,可见,色彩对于审美有很大的作用。对于一个客观事物,要想对它进行艺术表现,首先就要对色彩有所了解,知道它所表达的感情大致以什么为主。因此,在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色彩,巧妙地运用色彩,艺术地将审美感受凸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色彩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色彩将内心情感表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了解色彩的情感含义,认识和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色彩表达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美术色彩教学的根本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现实世界色彩缤纷,万紫千红。中师美术学色彩教学要注重改革创新,要让学生敢于大胆设色、敢于想象、勇于创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中师美术学色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色彩基础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对学生的色彩思维能力进行严格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色彩素养,增强学生的色彩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人模.中师美术教学中主观色彩教学的新探[J].中国美术教育,1994(01).

[2]张绿江.试论主观色彩与表现[J].美术大观,2006(06).

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构成设计;教学方法;项目教学

一、构成设计课程简述

(一)何为构成设计

构成设计严格来说是三门不同的学科,分别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平面构成是研究造型在最基础原始、朴素的状态下如何给人形式美感,没有色彩只有形式排列,主要训练学生的构图能力、想象力、造型能力、创作能力、美的直觉能力等。色彩构成是在平面构成的基础之上让作品增加色彩感染力。所谓“远看色彩近看花”,一个好的作品没有适合色彩是绝对不可以的。色彩给人的视觉冲击永远是第一位的。通过色彩构成可让学生掌握色彩心理学,色彩搭配技巧,懂得适时运用色彩增加作品魅力、吸引力。立体构成是研究三维立体空间下的造型基础,包括空间、材质、构图、排列、色彩等综合运用。三门学科锻炼的目标及方向不同,授课形式及讲授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严谨的递进关系,同时又相辅相成互补不足,想要达到教学目标,缺一不可。

(二)职业教育环境下《构成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构成设计课程在专业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潜力的开发,基础审美的确立,形式美感绘制手法及方法的练习。构成设计是专业大课不可缺少的前期铺垫。但是职业教育强调动手实践、企业合作,更加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校时间短,学时有限。若按照正常教学方法授课,想要完成三大构成教学目标,学时需在120以上。职业教育基础课都面临大幅度删减,构成设计虽然因为重要性被保留下来,学时却只有60左右,缩减了一半的学时,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因此,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只有探索出一条新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二、构成设计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点与缺点

构成设计传统教学方法整体是平面构成,完成后开始色彩构成,然后再到立体构成。先开发思维,然后知识讲授,举例说明,布置作业,开始实践,期间辅导作业,逐步精进,然后作业讲评,如此过程反复循环,大量练习。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教学过程严谨,知识点全面、清楚,通过大量作业实践逐步达到训练目的,踏实,持久。缺点是:整个教学过程耗时较长,学时保证不了的情况下很难完成知识的全面性讲授,灌输式教育使学生缺乏主动思维,学生参与感弱,积极性不高,对课程缺乏主动兴趣,课堂气氛沉闷,课业繁重,容易引起学生视觉疲劳。

三、构成设计新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要明确构成设计的教学目标:通过三大构成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形式美法则基本知识、色彩心理学知识、色彩搭配技巧、制作肌理基础手法、立体造型知识等,具备造型基础设计能力、点线面抽象设计构图能力,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色彩表现能力,空间控制能力,材质选择运用能力,美的直觉力。教学目标明确以后,要重新整理教学思路,理清各知识点、具备能力之间的关系。

(二)拆分教学模块,打乱教学顺序,整理新的教学思路

把原有的教学模块拆分包括:点线面构成、集团化构成、正负形构成、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特异构成、发射与结集构成、空间构成、色彩联想构成、色彩冷暖构成,采集重构、马赛克构成、解构重构、肌理构成、立体构成。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抛开具体知识点,组合成全新的项目教学。

(三)变化教学方法,创新上课形式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则由“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下面,我以一个项目为例阐述教学方法及形式。项目:点线面构成从抽象到二维再到三维的设计变化。整个项目里,我们要引导学生完成从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全过程尝试及体验。基础过程是这样:教师提问点线面相关问题—留时间让学生想象点线面—绘制草稿—学生整理思路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问题并带出知识点,让学生了解点线面—学生初探点线面构成,将草稿尝试不同形式的排列,并感受其变化—教师讲评草稿,并交流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解决学生困惑,带出形式美法则知识点—让学生继续运用新的知识点解决草稿形式美的问题—启发学生让画面产生视觉或触觉变化—交流学生在变化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解决学生困惑,带出肌理知识点—让学生运用新的知识点解决草稿形式变化及细节处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运用色彩增加画面感染力—教师讲评草稿,并交流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色彩问题—解决学生困惑,带出色彩构成知识点—让学生运用新的知识点解决草稿色彩搭配问题—教师逐一辅导草稿,并指示绘画正稿—在正稿绘画中强调做工的重要性—启发学生根据二维的作业制作立体空间—讲评作业,连贯知识点,总结问题,项目完成。这样一个项目的完成需要20学时左右。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动脑联想。学生则回答问题,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在整体项目中就能快乐地完成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由此可见,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分开教学的传统方法及模式,使得三门学科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并在项目的逐渐推进中逐步加深专业知识引导及灌输,节约了学时,保证了教学质量。这样可使学生顺利完成从未知、探索、发现、实践、创作、掌握、灵活运用的全过程。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循环练习,效果更佳。其他项目亦是如此过程。

总之,构成设计本身是基础设计课,不同于普通基础课,如素描、色彩等只是侧重绘画基本技法的训练,不需要太多的自主思维,主要是以写生的形式练习具象思维;也不同于专业设计大课,直接运用计算机软操作完成,知识点明确,学生目的性更强,并可以清楚看到课程对以后就业的帮助,学习兴趣会比较高。构成作为基础设计课相较于其他课程,我个人认为比较难懂,学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去适应、理解。这既考验学生的手绘基本功,又需要学生有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眼里基础设计课代表着枯燥无味,所以我的重点在于解决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只要感兴趣,就能调动积极性。思想上认真、积极了,再开发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不难了,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授课效果。目前在课程改革上初见成效,我会继续努力尝试更好的教学方法,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张霞“.构成设计”教学的新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162-164.

[2]许松宁.构成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5(22).

色彩心理学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色彩构成;教学;工业设计;实践

色彩构成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色彩构成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成为国内各大艺术院校设计专业开设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影响深远。近些年影响力剧增的工业设计专业也将色彩构成作为必修基础课程。工业设计是一门融合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交叉学科,之前基本开设在我国各大艺术院校。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工科院校开始开设工业设计专业。但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大多采用对艺术生的培养模式,对工科生的基础等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时难以充分掌握知识,教学效果一般。笔者经过近几年自身的教学体会,对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索。

一、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色彩构成课程在我国目前的设计教育中一直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经过理论知识学习,通过手工绘制作业的形式表现学习效果,然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评。现在大多数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工科学院,在色彩构成教学模式上完全照搬艺术院校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过于程式化,忽视了工科生逻辑思维的思考方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明确色彩构成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审美能力,以及创新尝试各种表现技法。在作品表现方面,学生大多运用单一的材质和表现手法,只是简单地运用颜料和画笔把一些图案在纸上机械地表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色彩构成内涵与创作方式的创新。在以往的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缺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导致学生难以准确地把色彩构成融入应用环节,对学生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限制。为了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探索出适合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方法,对作为基础课之一的色彩构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改革初探

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最初采用以往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比较成熟,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忽视了对色彩构成的研究与探讨,成为了以技法训练为重点的教育方式。工科院校所招收的都是理工类背景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没有美术功底,长期形成了逻辑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理性思考模式,缺乏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经过分析工科生专业基础和思维方式,初步从以下方面对色彩构成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教学理念——搭建学科知识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融合艺术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很多课程都是交叉渗透的。因此,笔者进行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搭建学科知识结构,将色彩构成这门基础课与工业设计专业开设的其他专业课相结合,使学生明确知识的交叉性。如,将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综合形式美与色彩的构成知识,利用点、线、面、体等元素与色彩的结合创作出和谐的作品,让学生对色彩的应用有更直观的感受;将色彩构成与图形设计结合,既实现学生对于设计中“形”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从创新的角度掌握对色彩的提炼,提升学生的视觉想象力,让学生明确如何将色彩运用在图形设计中,达到图形与色彩和谐统一;将色彩构成与设计心理学结合;等等。色彩在客观上是人们对设计的一种感受,优秀的产品不仅功能符合用户需求,在色彩上也能给人一种享受,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强化色彩与设计心理学的融合,可以使学生在设计时更恰当地运用色彩。在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应强化色彩构成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做有针对性的课题或比赛设计,鼓励学生针对同一主题运用不同创作手法进行尝试,同时在规定的课时内,让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规律与表现手法,熟练掌握基本的创作手法,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手法的创新尝试,提高工科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方法与手段——多角度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兴趣

以往的色彩构成教学多采用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运用手工绘制技法进行创作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特别是工科生长期培养的思维方式,会造成创作上的误解,导致表现方式上的僵化。笔者通过近几年探索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保证利用多媒体进行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运用和针对部分内容的体验式教学。现在的“90后”甚至“00后”学生身上有明显的时代印记。首先,笔者改变了以往的理论讲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解析部分作品的色彩,直观地强化学生对光色原理、色彩规律、色立体等知识的掌握。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用于色彩构成的讲授和创作表达,可以让学生灵活地掌握色彩间的复杂关系,学生通过亲身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掌握色彩对比和色彩调和的方法,更加强化对Photoshop软件的操作熟练度,实现手工绘制和数字化表达的多种技法练习。其次,在色彩构成课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可以使以往的理论课堂变得生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促进了学生对色彩构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后,可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如,将课堂搬进校园,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色彩,选择色彩并运用于设计中;将三原色进行调配试验,获取不同的颜色后进行分析、归类,找出设计的可能性;对现有产品色彩进行改良,分析、对比不同产品的色彩应用;模拟情景,通过角色转换感悟设计师和用户在面对色彩时的不同感受,加深对色彩的认识。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正确分析学生的学情,而后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校提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可以将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经验进一步推广到其他课程教学中。

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环节

针对目前倡导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方针,很多院校正在积极转型,当然也包括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为了培养工科生对设计的学习兴趣,也为了实现培养出高质量的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笔者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增设了实时理论植入学生实践环节。色彩构成作为一门为设计专业课程服务的专业基础课,教师在色彩构成教学中更要紧跟社会和市场的变化,把市场上对色彩的需求与相关信息转化为备课资料,通过实例讲解给学生。将应用案例作为载体,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时刻把握色彩知识的发展情况与流行趋势,让色彩构成教学紧扣时展。教师要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努力地寻找学习资源。色彩构成作为基础课程,同样可以通过企业和市场搭建有利于教学的实践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学生具体相关工作中的色彩设计工作,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语

笔者经过近五年对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将各项实践环节融入色彩构成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更新专业基础课教学理念,注重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是色彩构成这一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对于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所有课程都是适用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是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这需要教师认真对待教学,对学生负责,将课程教学与学科发展紧密联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为将学生培养成一名优秀的工业设计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闫朝华.工业设计专业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08(20).

[2]陈小清.新构成艺术(上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日)山口正城,(日)冢田敢.设计基础.辛华泉,译.中国工业美术协会,1981.

[4]范晓春,周晓瓯.色彩构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上一篇:微型课的基本流程范文 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