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的分类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09

农业技术的分类

农业技术的分类篇1

1农业技术水平及其评价方法

1.1农业技术水平

关于农业技术水平,广大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讨[1-3,5]。陈天佑、王红伶等认为,农业技术水平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是农业内部各要素如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劳动力投入的集中体现,但是区域自然条件、农业基建投资对区域农业技术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黄晓潮、程为国认为,农业技术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或者区域利用自然和社会条件创造财富能力的综合效应,是可以度量的。徐慧娜认为,农业技术进步水平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社会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王武科、李同升等认为,农业技术水平是地区农业发展的综合反映,集中体现在技术投入水平、基础水平、外部影响力、技术产出水平、技术效率水平5个方面。综上所述,农业技术水平是区域农业发展的综合体现,是区域内外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并直接影响区域农业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关于农业技术水平测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生产模型。这类方法依据技术进步、技术水平提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生产模型出发,推导出广义技术水平的实用测度模型[2-3];②超函数技术模型。这类方法运用描述超技术的超函数的概念,并把各个地区的技术与超技术作对比,具体反映各个地区与超技术的差距及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4];③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这种方法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综合指标体系法,对描述对象的多项指标、信息加以汇集,用数学方法处理后,从整体上评测区域的农业技术水平[1,5,6]。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生产模型和超函数技术模型等的定量分析限于农业内部诸要素,而对影响农业技术水平的社会经济因素则缺乏严格的计量检验;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固然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方法,但是其在评价区域农业技术水平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需要行业专家对问题的各层权重赋值,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人为干扰。此外,距离法得出的分类结果也有可能存在局部差异。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引入FA-SOM神经网络模型,其不仅很好地集成了因子分析法可对多指标进行简约化处理,消除原始数据信息冗余的特性,而且继承了自适应神经网络非线性、无教师自组织、自学习的特点,较好地避免了主观性和局部分类偏差。

2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对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探讨[1-7]。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依据科学性、系统优化、通用性、实用性的原则,综合分析及取舍,选取农业技术投入水平、产出效率、产出水平、基础水平及外部整体支农环境5个方面来构建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且各个原始量化指标在同类评价体系中采用频度均达3次以上,使得该综合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农业技术投入水平。农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与区域农业技术的投入大小密切相关,是区域内外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一般而言,农业技术的投入愈大,农业技术水平的增幅就越高。这里用电力投入指数、非农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中高级劳动力指数来衡量。

(2)整体支农环境。良好的支农环境是促进农业技术水平提高的有力保障,其集中体现在区域支农政策、农业投资等几个方面。这里采用农业投资指数、农户投资指数、固定资产投资指数3个指标来刻画。

(3)产出效率。农业产出效率是区域农业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通常,农业技术水平越高,各要素投入产出的效率就越高。该指标通过机械化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劳动力产出效率、柴油使用指数4个小指标来综合衡量。

(4)基础水平。区域农业技术水平在某一时间段上是恒定的,但在时间序列上则是动态的。它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区域农业的生产基础累积情况,也是体现农业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用农业劳动力指数和生产性固定资产拥有量来表示。

(5)产出水平。农业产出水平是农业技术水平提高的最终体现,用于衡量农业技术的产出能力。本文采用产量增幅指数来衡量区域农业产出水平。

3FA-SOM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3.1FA-SOM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原理

因子分析作为一种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以从众多可观测的“变量”中,概括和推论出少数不可观测的“潜变量”,目的在于用少量的因子去概括和解释大量的观测事实,并建立起最简洁、基本的概念系统,以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8]。神经网络的全称是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ANN),它由大量简单的基本元件———神经元相互连接,通过模拟人类大脑神经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行信息并行处理和非线性转换。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类似于人脑的学习和识别能力,因而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FA-SOM神经网络模型集成了因子分析和自适应神经网络模型的优点,其网络结构由一个输入层和一个竞争层构成,输入层与竞争层之间实现全互连接,有时竞争层各神经元之间还实行侧抑制连接(见图2)。它以无教师教学的方式进行网络训练,具有自组织的特性。在训练过程中,它不需要期望值,而是根据输入数据的属性来调整权重,进而完成向环境学习、自动分类和聚类等任务。目前,相关改进的模型已经被成功引入到农业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10-12]。但即便如此,因子分析和自适应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相结合应用于农业技术水平评价仍未见有报道。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的基本原理、学习算法、计算步骤可参见文献[9],在此不作赘述。

图2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结构

3.2FA-SOM模型构建步骤

3.2.1数据来源及标准化

数据来源于2003—2008年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08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数据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由于地区的部分数据缺失,为不影响最终分析结果,故将作为特殊区域对待,暂不进行统计分析。此外,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也未在统计之列。依照前述指标体系,采集相关数据,对原始数据样本集作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公式如下:χ*ij=χij-χjsj其中χj和sj(j=1,2…11,12,13)为j项指标观测值(样本)的均值和(样本)标准差。

3.2.2公共因子提取

对处理后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由于前5个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8.491%,基本包含了所有变量的信息,故提取前5个公共因子。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因子对电力投入水平、非农投资指数、中高级劳动力负荷较大;第二因子对农业投资水平、固定资产累积指数负荷较大;第三因子对劳动力产出效率、机械化投入水平负荷较大;第四因子对劳动力投入水平、生产性固定资产拥有指数负荷较大;第五因子对产量增幅指数负荷较大。因此,可以定义5个因子为农业技术投入水平、农业技术外部支农环境、农业技术产出效率、农业技术基础水平、农业技术产出水平。

3.2.3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数据样本

由因子载荷矩阵和因子权重计算出全国各省区的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见表2),并把这6个指标的数据集作为自适应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的数据样本。

3.2.4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结构设计

首先,利用函数newsom导入标准化之后的数据,创建一个自适应特征映射网络,确定网络的输入模式为:pk=(pk1,pk2,…,pkn)k=1,2,…30,n=6即共有30组样本向量,每个样本向量包含6个元素。输入层的神经元个数为6个,而竞争层神经元的个数取决于30个地区最终被分为几类。为使最终分类结果尽量接近客观事实,故分别取3类、4类、5类进行学习,并选取较优者。然后利用训练函数Train和仿真函数sim对网络进行训练并仿真。在MATLAB7.0软件中应用神经网络工具箱(NNTool),选取网络类型Self-organizingmap,通过排列训练学习速率取默认值0.1,拓扑函数设置为hex-top,距离函数设置为link-disk,调整阶段的学习速率取默认值0.02,排列阶段的学习次数设为1000次,调整阶段的学习速率为0.02,调整阶段邻域半径取默认值1.0,训练误差为0.001,设置训练次数为10、100、500、1000次,观察其分类性能。结果显示,经过100次的训练以后,网络误差达到设定的精度,分类已比较稳定。经过比较分析,当结果分为5类时网络分类结果最接近实际情况,故将其作为最终采纳结果并通过ARCGIS9.2将分类结果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见图3)。

图3农业技术水平省际差异

4农业技术水平省际差异及其特征分析

4.1总体特征分析

(1)由图3不难看出,中国农业技术水平呈现“少数领先、多数集中、整体偏低且内部差异较大”的特征。就全国范围而言,除北京、浙江、天津、上海、山东、广东等少数地区综合得分较高外,其它省区的综合得分都较低,且有18个省区的综合得分为负值,反映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水平整体偏低且内部差异较大,广大中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五类结果分别集中了2、3、5、7、13个地区,尤其是三、四、五类分别集中了5、7、13个地区且同类间区域相对集中,说明三、四、五类地区农业技术水平集中且共性较大,内部差异性较小。

(2)从图3还不难看出,中国农业技术水平的另一特点是:农业技术水平的区域差异在空间格局上具有较强的梯度性,大体呈现为“中西部地区—北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东部特大城市区域”梯度逐步提高的趋势。这与既往的研究结论相类似,又表现出部分差异。这一特征的形成机理虽然有其有固有的地理因素,但是更主要的还是由社会经济因素引起的。

(3)同理,位于相似区位的区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反之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从聚类结果来看,各类型区域具有明显的区位趋同性,且相邻类别区域具有较强的地理邻近性。一、二、三类地区无一例外地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而其它类别则广泛分布在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4.2局域特征分析

为了详细探讨各类地区之间农业技术水平的差异,根据表3将我国30个地区分为5类,结合表2,表3所示的各类别城市的6项综合指标平均值即反映各类别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1)第一类地区包括北京、上海两个地区,其共同特征是我国最发达的区域,在技术投入、外部影响力、产出水平和综合得分4个方面,均超过全国其它区域。这两个区域经济高度发达,基础好、底子厚,社会经济活动的联动性很强,区内中高级劳动力、非农投资等都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而使其农业技术呈现出较高的产出水平。

(2)第二类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广东3个地区,其共同特征是均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具有较高的农业技术投入水平,农业技术综合得分、农业技术产出效率和基础水平的得分也较高,虽然与第一类地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与其它地区相比,却有相对明显的优势。这3个省区均是沿海开放地区,市场机制比较成熟和完善,拥有较高的中高级劳动力水平,虽然外部的支农水平较低,但是依旧能维持较高的农业技术效率。

(3)第三类地区包括天津、河北、辽宁、福建、山东5个地区,其共同特征是均位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农业的产出效率和外部整体支农环境也较好,但是在技术投入、基础水平、产出水平和农业技术综合得分方面却没有比较优势。其中辽宁、天津等地虽然具有较好的整体支农环境,但是其优势并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因而,与前两类相比依旧有一定的差距。

(4)第四类地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海南、青海、宁夏、新疆7个区域,其共同的特征是均位于我国的北方,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且地势平坦开阔,相比其它区域而言,它们拥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宁夏、新疆等地虽然地域辽阔,拥有较多的耕地资源,但是受区域农业人口素质等各方面的影响,其农业技术水平较为落后。

(5)第五类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13个地区,其共同特点是都位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在技术投入、支农环境、农业技术综合得分上明显落后于全国其它地区,在产出效率、基础水平和产出水平上也处于劣势。其中,湖南、广西、云南等地虽然农业劳动力的投入水平较高,但是其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拥有水平却不甚理想,相对较差的自然地形条件,难以为区域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

5结语

(1)应用FA-SOM神经网络模型对我国30个省区的农业技术水平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将其分成五类,第一类地区包括北京、上海两个地区;第二类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广东3个地区;第三类地区包括天津、河北、辽宁、福建、山东5个地区;第四类地区包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海南、青海、宁夏、新疆7个区域;第五类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13个地区。

农业技术的分类篇2

关键词:档案;分类;农业;成果;

中图分类号: G2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 04(c)-0000-00

农业的快速发展始终要靠科技来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价值体现,更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终归宿。当前新形势下,成果转化工作尤为重要,国家近年来的多项相关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改革的实施细则》等,都体现了国家对于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成果档案管理,作为成果管理工作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应当高质高效的服务成果管理及转化。成果档案的分类是否规范与符合实际需要,直接关系到成果档案管理效率的高低。

一、 定义

梳理农业科技成果档案的定义与内涵则有利于分类方案的制定。

1农业科技档案

我国2008年的《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中对科学技术文件材料(以下简称科技文件材料)定义为:记录和反映科学研究、生产运营、项目建设活动和设备仪器运行、维护及其管理工作的图表、文字、声像等不同形式文件材料的总称。科学技术档案定义为:科学技术档案(以下简称科技档案)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社会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本单位和个人具有保存价值的,应当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 [1]。黑龙江省档案业务人员培训教材《科技档案管理》中引用了这一概念,并进一步阐述科技档案是生产、科研、基建及管理活动的原始记录[1]。

可见,农业科技档案可概括为,农业科研、生产、基建、设备及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

2农业科技成果档案

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职务科技成果是指执行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的工作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上述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科技成果[2]。

可见农业科技成果是指,在农业研究与技术开发中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

黑龙江省农科院2016年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规定,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将我院的科技成果概括为,本院职工执行科研任务(项目和课题)或者利用省农科院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开展智力活动创造的职务科技成果。主要指选育的主要或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品系)、动物新品种(品系、配套系)、肥料、农药、农机、农产品深加工等专利技术及其它职务科技成果(包括非专利技术成果)[3]。

黑龙江省农科院草业研究所,从事草业科学研究。可见,我所的科技成果档案产生于科研任务(执行项目和课题)中产生,主要指选育的新品种(品系)、专利技术以及其他职务科技成果(包括非专利技术成果)等材料。

3.区别

可见农业科技成果档案的归档材料的范围小于农业科技档案。

二、分类

1科技成果类型分类

科学技术成果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于吴敬学先生的研究分类,所取得的成果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基础性研究成果。它是以创新、探索知识为目的理论性研究近期应用效果与近期经济效果均不明显,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成果形式一般为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第二种,应用研究成果。这一类研究成果以实用为目的,采用基础研究的原理,研究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的科技活动;第三种,开发研究。它是运用已有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和现有的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以生产产品或完成生产任务而进行的技术活动。它是以获取商业价值为直接导向,其成果能够用于商业化生产或提供商业化服务[4]。

2档案管理学分类原则

档案管理学中提到的,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三种,即组织机构分类法、问题分类法、年度分类法。其中根据便于保管和利用为原则,组织机构分类法,适用于立档单位内部机构稳定且分工明确的单位;问题分类法适用于立档单位内部分工简单,或职能有交叉等情况;年度分类法大多单位都适用。

根据工作实际,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以草业研究为工作中心,专业统一,内设机构分工不复杂,但某些部门间职能有交叉。如内部设有牧草育种研究室、牧草栽培研究室、草地生态研究室、玉米育种研究室、种质资源研究室、成果管理室、基地管理室等研究室。由于成果管理室与基地管理室与其他研究科室研究内容或职能设置有交叉。分类方法更

具体将其划分为:牧草育种、牧草栽培、草地生态、饲用玉米研究、种质资源研究等五个类别。既保障分类清楚,又涵盖所内研究各个方向[5],且方便检索利用。

3.草业所成果档案分类方案

将农业成果档案进行三级分类。一级分类,分为已转化成果档案与未转化成果档案。二级分类,以服务成果转化以依规,根据科技成果类型进行划分,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开发研究成果。三级分类,根据档案管理学分类原则中的问题分类法,分为牧草育种研究、牧草栽培研究、草地生态研究、饲用玉米研究、种质资源研究等专业方向进行分类。

三、结语

全国大多省份都设有省级农业科学院,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其直属科研院所共有30个。农业科技成果档案的分类方法或各有不同。针对目前科技成果转化日益受到重视的现象,此类研究具有应用价值。现以草业研究所为例浅尝辄止,进行了分类研究,此类研究仍需后续探究以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伟.科技档案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2.

[2] 人大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二号.(2015-08-29).

[3] 黑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Z].黑龙江:2016.

[4] 吴敬学,张琳,王志丹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机制与绩效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2.

农业技术的分类篇3

【关键词】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农业投融资体制

以色列农业自然资源贫乏,而农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除了其具有由农业科研管理与研究机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民培训与教育体系等构成的较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在于其有较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这一机制包括两大基本内容:一是其科技投入与管理保障机制;二是其科技政策与法律保障机制。

1 科技投入与管理保障机制

以色列农业自然资源的贫乏,使以色列农业发展选择了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道路。政府每年的农业科研专项经费有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在国家农业部的农业科研经费中,有50%是定向拨给国家农业研究组织,剩余50%和政府其他农业科研基金按分类管理,统称为“竞争性基金”。第一类是首席科学家基金,资金总额约1000万美元,资助对象为研究所和大学单个项目的自由申请。第二类是农场主以交纳销售税的方式提供的研究经费,总额约为800 万美元。主要用于资助经济效益比较明显、针对性较强的技术开发项目。第三类是国际基金,包括美以合作的“巴德计划”和欧盟资助的研究基金。第四类是科技部与教育部的有关农业科研基金资助。以上3类研究经费主要是用于应用性研究项目。第五类主要用于基础性研究,每年约3000 万美元以上。此外,以色列企业也提供农业研究经费,主要用于引导和补贴应用性研究,如化肥、化工以及农业机械产品等。在以色列农业科研经费的投资构成中,约有10%用于基础研究,70%~75%用于应用研究,15%~20%用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和推广。这些经费中,农业部的投入约占60%,主要用于应用性研究; 科技部与教育部约占20%,主要用于基础性研究;企业约占10%,主要用于资助技术开发。以色列的农业科研资金管理正逐步向基金化管理方向发展,实行优胜劣汰,鼓励竞争,并推行严格的项目追踪式过程管理监督、评估机制,大大提高了科研投资效益。[2]

2 科技政策与法律保障机制

以色列政府努力为农业高科技发展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给投资者和企业家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包括优厚的投资津贴、政府贷款保证、免除税额和高风险企业创业基金等各项优惠政策,如1984 年以色列就通过了一项“鼓励投资法案”,设立农业开发风险基金,主要是为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提供便利。以色列还专门制定了《鼓励研究与开发法律》等法规,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

在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方面,以色列实行了对重点技术重点扶持的政策。首先,他们加大了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投资。农业部、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研究开发基金会以及科技部、教育部等均设立生物技术研究基金。同时,以色列政府还采取一些措施设立和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已吸引了近50 多家风险投资基金),将其中很大一块投向生物技术。其次,以色列也十分注重农业信息技术的利用。在农业灌溉以及设施农业中温室的供水、施肥和气温调控,农产品加工质量控制等均采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为此开发了一系列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另外,农业生产部门还非常重视农业信息的收集、传播与反馈,通过互联网及建立的农业远程技术服务网能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信息,为农业科研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目前以色列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许多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全自动化程序管理,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给我国以诸多启示。

一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与扶持。从我国情况看,农业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短时期内涉农企业还不能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应成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主体,并通过各种扶持与激励措施,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科研。其次,要促进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的形成。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企业实力较弱,只有政府建立起规范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才会引导非政府投资的介入。此外,在农业科技的推广领域,也要创立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这需要将各种农业技术按“公益性”程度,按科研成果能否物化、以及其在市场上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大小进行分类,“公益性”技术的推广由政府农技推广部门承担,“私人性”技术推广可以市场化,通过建立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对推广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以加快农业科技项目的推广。

二要建立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农技分类发展激励机制。政府必须对各种农业科技按“公益性”程度分类,确定哪些产品技术创新由政府的有关部门承担,哪些技术创新由非政府部门的企业、公司和民间组织来承担并推向市场。鉴于农业技术大多具有易扩散性和公益性等特点,为保护研究人员的利益,鼓励科研人员持续创新,政府对重大公益性农业科研成果应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此外,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因为尽管农业技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而且有些成果具有一定的保护难度,但应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成果保护制度,鼓励私人和农业企业通过市场需求决定其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2]

三要加快农业科技投入、科技推广方面的立法进程和执法力度。1993年我国颁布了《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和《科技进步法》,进入新世纪根据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入世后的新情况,国家对上述法律先后进行了修订。比如,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修改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传播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该法还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公益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农村群众性科学技术组织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该法还规定,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应当主要用于6类事项的投入,其中就包括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但总体上看《科技进步法》、《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应通过进一步修订对对国家投入比例和资金管理程序进行界定,同时辅之以《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中长期发展规划》,使之更具体和更具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郭久荣: 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对我国的启迪/cysc/agriculture/gdxw/200609/26/t20060926_8730293.shtml

农业技术的分类篇4

关键词:技术壁垒;农产品出口;向量自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1)03-0010-07 收稿日期:2010-09-10

一、引言

农业作为传统第一产业,一直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些年来实体贸易中工业品的比例不断上升。但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食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以及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农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及美国大幅提高进口农产品技术标准等各方面因素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着一定挑战。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美国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造成的影响,并对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壁垒提出建议。

二、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我国输美农产品贸易现状

美国是我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市场,近些年中美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大幅增长,出口状况如图1。2009年,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金额为48.5亿美元,其中出口的前十大类农产品分别为:冻鱼和冻鱼片、罗非鱼、虾及制品、苹果汁、桔子罐头、蟹产品、肠衣、干燥蔬菜、冷冻蔬菜和鲜蔬菜。在产品类别上,美国是我国苹果汁、蘑菇罐头和茶叶的主要出口国。2009年,我国对美出口苹果汁37.3万吨,出口蘑菇罐头5万吨,出口茶叶1.9万吨,分别位列我国第一和第三大出口市场。

(二) 技术壁垒对我国输美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1.不利于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

美国是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受技术壁垒限制最多的地区之一。在受到技术壁垒限制的出口企业中,约27%的企业受到来自美国的技术限制(任颖洁,2009)。自1995年至2009年,美国共TBT通报80起,大幅提高农产品进口标准,见图2,并针对我国农产品实行了一系列限制进口措施。仅2009年1~8月,美国对我国农产品扣留批次就达到187起,共拒绝518批次中国农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产品类别见图3。在产品拒绝原因上,不符合产品包装和安全卫生要求是我国输美农产品的主要问题。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的提高直接阻碍了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同时,对于有实力加大技术投入的企业而言,对生产流程、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和包装制度的完善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2.不利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

从我国输美农产品面临技术壁垒现状来看,受到影响的农产品范围很广,从水产品到蔬菜、水果制品,再到谷物、乳品和加工类食品,涉及产品大类十多余项,几乎所有在价格上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技术壁垒影响。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出口整体受挫的状况不利于我国农业大力发展重点产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生产者多为小型个体户,不具有很好的市场判断力,很可能由于某类产品的技术标准限制而大量转移到其他类别产品生产,在某类产品技术壁垒消除后造成该类产品市场短缺现象。

3.恶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

由于技术壁垒存在扩散效应,美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技术标准的提高很可能从整体上恶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技术壁垒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扩散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发起国之间的“横向扩散”;二是在受害国国内企业间的“纵向扩散”(孙龙中等,2008)。美国针对中国某类产品的技术性限制措施也会引发其他国家对该类产品的一系列审查,很可能进而使中国农产品失去其他国家市场。同时,由于技术壁垒扩散效应的广泛性,我国国内某家企业的出口产品遭受技术壁垒后,很可能使国内所有生产该类产品的厂商受到牵连。

(三) 农产品出口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1.美国国内需求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本文以一般经济学模型说明美国国内需求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图4为经济学供给――需求曲线。其中s代表我国农产品供给,D代表美国国内需求。P1、Q1为初始的农产品出口均衡价格和数量。当美国国内需求增加,即需求曲线D1向右平移至D2时,均衡点由A向右上方平移至B,此时农产品出口均衡价格和数量分别为P2、Q2。由图4可得,当美国国内需求增加时,我国农产品出口数量和价格均会有所上升。因此,本文假定美国国内需求与我国农产品出口呈正相关。

2.汇率变动对农产品出口影响。

汇率是决定产品相对价格的主要因素,一国商品出口受到其出口价格的很大影响。由于我国出口农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在国际市场的定价能力,人民币汇率上升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削弱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宋海英(2005)利用实证研究证实J曲线效应的存在,认为我国农产品出口与当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显著地呈反向相关关系。因此,本文假定汇率变动与我国农产品出口呈负相关。

三、实证分析

(一) 研究变量选取

本文将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程度、美国国内需求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作为影响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因素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由于一国技术壁垒难以衡量,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美国1989~2009年农业TBT通报数作为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程度的衡量指标。

(二) 计量模型设定

一般的回归方程模型只考虑各独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关系。由于农产品出口、汇率、国外需求与技术壁垒程度各变量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因此很难用简单OLS法进行各变量相关关系分析。本文选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在某些给定条件下分析一个经济变量的扰动对其他经济变量造成的影响。其一般形式为:

是滞后内生变量向量,x1-1(i=0,1,2,…r)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或滞后外生变量向量,p、r分别是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滞后阶数。A1是k×k维系数矩阵,B1是k×d维系数矩阵。ε1是由k维随机误差项构成的向量。

(三) 数据收集和变量处理

本文以海关HS编码前24大类作为农产品类别,选取1989~2009年间我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额、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程度、美国国内食物及烟草类需求、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作为模型变量。其中我国对美农产品出口额数据来自美国国际贸易管理署,美国国内需求数据来自美国商务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美国农业TBT通报数来自WTO网站。为减少数据的较大波动,除美国TBT

通报数外,各变量均取对数形式。

本文运用EVIEWS5.0软件,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各时间序列和其差分序列平稳性,ADF检,验表明各变量均为一阶差分平稳,检验结果如表1。

(四)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1.VAR模型估计。

本文将模型滞后期设定为两阶,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模型AIC值和SC值都较小,滞后期设定合适。lnEX方程可决系数较高,说明方程拟合程度较好。对模型进行AR特征多项式根检验,结果表明VAR(2)的特征多项式的逆根均小于1,因此模型是稳定的。

由VAR模型得到农业出口方程为:

InEX=0.3070541nEX(-1)-0.1673181nEX(-2)+L5981311nAQ(-I)+k7266841nAQ(-2)-0.176764

INCR(-1)-0.1766611ncR(-2)+0.009715TBT(-I)-0.020395TBT(-2)-25.751848

由方程得到美国技术壁垒滞后一阶项的系数为0.0097,说明上年度美国农业技术壁垒每提高1%,对我国农业产生0.0097%的小幅促进作用,这是由于美国农业技术标准的提高会促使我国部分企业加大技术投入,促进我国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但技术壁垒滞后二阶项系数为-0.02,说明美国农业技术标准自颁布第二年起,每提高1%会对我国农业出口产生0.02%的抑制作用。同时,方程表明美国国内需求与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呈正相关,汇率与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呈负相关,与上文假设吻合。

2.美国农业技术壁垒与我国农产品出口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美国技术壁垒与我国农产品出口是否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表4。表3说明各变量对我国输美农产品贸易的总体影响显著。技术壁垒虽对我国农业出口存在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影响我国农业出口的显著原因;美国国内需求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显著。表4说明美国农产品进口情况、美国国内需求、进口农产品相对价格(汇率决定)均会对美国技术壁垒设置程度产生影响。充分说明美国设置农业技术壁垒并不仅仅是出于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考虑,还包含诸多经济因素。

3.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对美国农业技术壁垒变动的响应分析。

本文首先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对各因素变动的响应。在变量输入顺序上,基于美国国内需求与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存在显著因果关系,人民币汇率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相对价格,将变量输入顺序确定为美国国内需求、人民币汇率和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程度。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如图5、图6。

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的正向单位标准差冲击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初始值为0,说明我国农业出口对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的变动并没有立即做出响应,美国农业技术壁垒存在滞后效应。在第2期响应值为0.026,而后逐渐下降,第10期为-0.028,前10期累积响应值为0,19。说明长期内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的提高对我国农业出口带来负面影响。美国农业标准的提高一方面促使我国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注重环保和标准化包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和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但由于我国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2008年水产品及其制品、蔬菜水果及其制品、畜禽产品三大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分别占农产品出口总额比重的25.2%、30.3%和4.7%,三者合计为60.2%。出口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在技术投入和标准化生产上还有所欠缺。美国农产品技术标准数量的增加无疑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门槛,使众多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难题,削减了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因此从长期来看,美国农产品技术壁垒的提高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

我国农产品出口对美国国内需求正向变动的响应自第6期起趋于0.08,1~10期的累积响应达到0.553。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正向单位标准差冲击至第10期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累积影响为-0.028。比较各变量正向单位标准差变动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累积效应,可以得出美国国内需求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因素。

4.美国农业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变化的贡献度分析。

本文运用方差分解法分析各变量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预测标准差的贡献度。方差分解结果如表5。由表5,我国农产品出口对自身的预测误差影响自第2期起逐步下降,至第十期农产品出口预测误差仅有21.8%由其自身扰动引起。美国农业技术壁垒在第3期对农产品出口预测方差的贡献度为17.5%,长期呈下降趋势,至第10期为11.9%,说明美国农业技术壁垒随着时间推移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逐渐变小。

美国国内需求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显著,至第10期农产品出口预测方差有62%由美国国内需求变动引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因素相对于其他因素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不大,至第10期其方差贡献度为4.26%。结果表明美国国内需求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最为显著,这与上文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吻合。

(五) 主要结论

1.美国农业技术壁垒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原因之一,短期内美国农业标准的提高能够促使我国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完善生产和包装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但结合我国农业现状,美国技术壁垒的提高在长期内会对我国农业出口产生负面影响,恶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

2.从影响程度上来看,美国农业技术壁垒并不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显著原因,但我国农产品出口直接影响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的设置程度。同时,美国农业技术壁垒还受到美国宏观经济状况、农产品相对进口价格等诸多经济因素影响。

3.相对于美国农业技术壁垒,美国国内需求仍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的主要原因,与我国农产品对美出口呈高度正相关。

四、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壁垒的建议

(一) 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质量保障与监测体系

目前,我国农产品总体生产水平不高,特别是在农产品安全上存在一系列问题。不符合安全卫生要求是我国输美农产品遭美国FDA扣留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大技术投入,完善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农产品安全管理,尽快按照国际标准实行生产,建立同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出口水平,满足美国农产品技术标准。

(二) 建立并完善农产品技术壁垒预警机制

信息渠道不畅也是我国农产品容易遭受技术壁垒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足够的关于国外技术壁垒方面的信息,对其他国家制定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和卫生检验检疫方面缺乏足够了解,使我国农产品生产存在与国际技术标准脱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出口难度。同时,由于技术壁垒的隐蔽性、灵活性等特征,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已将其作为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只有密切关注全球技术壁垒变化的新动向,加强对发达国家和我国农产品主要贸易伙伴技术法规、标准内容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应对技术壁垒性质的贸易保护,化解潜在贸易摩擦。

(三) 重视国外消费者需求

国外消费者需求仍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原因。因此积极开展农产品出口市场的形象宣传活动,重塑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形象是我国农产品跨越技术壁垒的重要方式。比如在重点市场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商品推介,通过广告媒体等手段强化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农产品的信任。积极参加国外各项展览,拓宽海外营销渠道等,在国外消费者心中建立良好的中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

农业技术的分类篇5

一、全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总体评价

1.广德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资源现状

全县农村现有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8900人(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已评定农民技术人员410人,获得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农民技术员205人,发放绿色证书3200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1.1生产能手

包括种植能手3700人,养殖能手900人,加工能手400人。

1.2经营能人

包括企业经营人才400人,农村经纪人800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150人。

1.3能工巧匠

包括技能劳动型人才1800人,文体艺术类人才200人。

1.4基层干部

包括村组干部及其他参与集体事务管理的人才300人。

1.5其他

包括创业人员、招商人员等250人。

2.总体评价

经调查分析,广德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二是女性人才偏少;三是生产能手、能工巧匠年龄普遍偏大;四是农业推广、开发创业、经营管理人才还十分匮乏。总的来说,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总量不足,而且人才外流趋势十分严重。

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存在的不足

1.广德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开发培养

1.1充分发挥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作用,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出了一条以专业协会、合作社为载体,提供有关“三农”信息,防范市场风险,实现农民增收,降低政府执政成本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开发之路。

全县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在政府引导下,根据区域生产特点,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4个,其中专业技术协会44个,合作社30个。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本着自愿、互助、互惠、互利的原则,不向政府要钱,还为政府分忧解难,为社会服务。一是开展科普宣传和咨询活动。每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把科普宣传和咨询活动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既宣传科学思想,又普及科学技术。二是开展科技培训活动。每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把办好科技培训班、办好示范教学点,作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县农委等单位也经常组织专家讲课并带领参观示范点。三是开展信息传递活动。会(社)员之间经常传递生产管理信息、市场营销信息、政府导向和社会服务信息。四是开展团结互助活动。在协会(合作社)内部共同解决困难,协会(合作社)之间开展相互聘任,使各协会(合作社)之间团结得更加紧密。

1.2坚持对农民技术人员开展种植、养殖和技艺性培训

近年来,广德县在实施农业专业技术暨阳光工程培训工程的同时,依托农口各部门、农广校等在开办了农民教育课堂,扩大了教育培训力度。举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和实用技术培训。依托本地的“田专家”、“土秀才”带动广大农民进行传、帮、带。培训内容突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紧紧围绕粮油、林(竹)业、畜牧、名优水果等主导产业开展培训,为发展农村经济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1.3进一步完善了农民技术员、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初级评审委员会

自开展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以来,共评定各类农民技术员450人。同时,配合省农业、劳动等部门开展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并发放职业技能鉴定证书4000余份。

2.广德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广德县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工作进入了快车道发展,迫切要求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但是,目前广德县农村经济增长中科技含量较低,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农技推广型、生产开发型、经营管理型人才十分匮乏,这与广德县推进农村改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很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确定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开发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13年,全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总量应达到2万,占全县总人口的3%左右。重点抓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依托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水产局、农机局,乡镇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林业站等组织,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素质,适度扩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规模,做到村村都有农技员。二是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络,发展各类农产品营销合作组织,推动乡镇企业与营销合作组织不断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壮大农村营销管理人才队伍。三是鼓励和支持种养能手参与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农村专业协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四是鼓励能工巧匠传播技艺与技能,并通过承包、创办经济实体,组建专业化劳务队伍等形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学习实用技能,壮大能工巧匠队伍。

四、采取得力措施,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及早规划,组建机构

建议尽快制定《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做好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规划。成立县级人才工作领导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各涉农部门在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职能职责。各个乡镇成立劳动保障和人才服务所,为搞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2.培养人才,对农民技术人员开展种植、养殖业和技艺性培训

规范完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机构,突出抓公共知识的培训,依托各职能部门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在农村人才培训中,突出以乡镇为基础,以培训失地、无业农民为重点,主管涉农部门为主体,村组、支部、协会(合作社)为载体,将培训课堂直接办到基层生产一线,面对面与农民群众进行传授知识和技能;向基层农村选派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开展帮扶工作,与广大农民零距离接触,共同寻求科技致富之路。开展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重点是对已在二三产业就业且岗位技术要求较高的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等级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从业岗位的技能,实现稳定就业。进行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重点是培训有文化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增强新增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3.制定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认定标准,并在县一级建立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系统

全面调查、仔细分析,摸清全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具体情况。通过自主申报、村组或企业推荐、政府审核等多种途径,建立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档案。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形成数字化资料,并在政府相关网站上公布,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这样一来,既激活了人才选拔的机制,又能充分发挥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应有的作用。

4.在各乡镇试点成立人才交流服务工作站,广泛聚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人才工作站以服务为宗旨,以互利为目的,不断开发利用农村人才,为“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能手等农村乡土人才进行技术攻关、技术咨询、技术互助、技术推广等提供活动场所。人才工作站建立后,可以在服务互利中吸引、激活、培养和提高人才,更好地推广农村实用技术。

5.进一步扶持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如今小政府、大服务的发展趋势下,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解决了农民缺信息、缺技术、缺资金、缺市场的问题,并且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进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有条件的协会(合作社)还可以建立了党支部,在优秀的会(社)员中发展党员,使党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得到加强,促进农村的稳定与发展。

6.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深化城乡一体化人才工作

人才认定与选拔不设门槛,不限身份,做到人尽其才。

7.加强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宣传和表彰

农业技术的分类篇6

【关键词】农业环境技术;产业化;农业环境;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会对农业、食品安全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重金属污染田地面积就达到了2000万公顷以上,占据了我国整个农业田地面积的20.0%左右,我国每年由于重金属污染,造成粮食减产不低于1000万吨,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因此重视对农业环境治理迫在眉睫。农业环境的有效治理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我国农业发展安全,另一方面农业环境治理也是旨在提升我国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1.农业环境治理的主要技术类型

农业环境就是农业生产环境,降低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不良影响,促进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业环境治理的主要目标。农业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外源污染、对内有害和对外有害、对内有害和对外有利三种类型。那么在农业环境治理过程中,我们就需要针对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索,第一,要想降低外源污染,就需要掌握控制外源污染的技术;第二,要想减少对内对外害处,就需要掌握对农业环境有利的技术,控制对农业环境有害的技术;第三,降低对内有害,就需要掌握能够促进农业对环境有利的技术。只有做好针对性的农业环境治理工作,才能够针对农业发展以及环境治理需要,形成先进的、科学的环境侄俩技术,实现对农业环境的有效治理和保护,提升农作物成长效率,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在具体分析时,农业环境技术主要分为六大类。第一,污染、有害物的监测评价技术,当然也包括对农业环境有利的监测评价技术;第二,清洁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使得农业环境不断变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技术;第三,循环废弃物、处置废弃物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实现对农副产物的循环利用,采用无污染、无公害的处理技术,重视农业产品的高效率使用,提升了农业发展速度;第四,环境修复技术;第五,生物安全以及多样性技术,一方面重视生物多样性恢复,另一方面重视对农业环境的修复,比如对污染环境的修复处理,当然主要是针对农作物的安全性修复;第六,利用农业生产过程实现非农业循环、修复、农作物多样性的综合环境技术。

2.农业环境治理的产业类型

上述的6种农业环境技术类型,形成了不同的农业技术形态,也对应的形成了不同的产品形式,从而更好的满足不同的需求主体。通常实物形态技术可以在产品形成过程中体现在市场方面。知识形态技术主要包括两方面。一种是对于简单的、容易学习的、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知识,一般是公共知识;一种是复杂的、不容易学习的、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知识以服务形式进入到市场环境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实物形态的技术,比如单次的投入成本较高,但是后续的投入比较少,也会以服务形式进入到市场环境中。因此只要以产品形式进入到市场环境中,都有能够发展成产业的潜力。

3.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3.1技术需求和研究投入来源

技术研究的投入是实现农业环境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市场环境下,技术研究投入来源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市场收益,另一方面是政府、非营利组织的投入,当市场环境技术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时,市场利益主导下就会促进研究主体不断投入。市场需求也划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自发性需求,一种是引致性需求。自发性需求就是由于各个外部因素影响,促进需求者应用这些技术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当技术属于公共产品时,市场利益就不能够促进研究主体不断投入,这就需要政府、非营利组织等进行投入,才能够保证农业公共产品技术得到发展保证。

3.2发达国家对于农业环境技术产业的政策鼓励和支持

第一,法律政策。这是一种强制性的管理政策,是环境技术需求的必备政策。美国关于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政策,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当出现可能的污染问题或者已经出现了污染问题后,要求有关责任方需要对清除污染承担连带责任,这说明了一旦出现农业污染问题后,政府组织有权利要求污染责任方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并且支付相应的污染治理费用。大到团体组织,小到个人,都对农业环境保护担负着责任,一旦污染土地或者农作物后,都需要支付一定的治理费用。

第二,环境认证制度。这种管理制度可以对法律制度起到辅助作用,设置统一标准,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催生其他的产业。

3.3国内农业环境给予重点发展产业的政策鼓励和支持

对于前面提到的农业环境治理的主要技术类型、产业类型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做好严格监督和管理,在技术发展过程中,需要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获取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国家在对农业扶持发展过程中,第一,制定响应的法律制度和税收减免政策;第二,政府以及相关组织部门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鼓励技术研发;第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给予优惠贷款、政府鼓励创业、资金引导等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农业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农业环境问题直接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家需要将农业环境问题作为了战略性问题加以思考和研究,主要通过产业政策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文炜,李强.以农业环境技术产业化促进农业环境治理[J].生态经济,2012,3(6):125-129.

[2] 翁伯琦,张伟利,罗旭辉等.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生态循环与产业提升技术对策――以福建省长汀县、宁化县、平和县为例[J].农学学报,2013,3(12):36-41.

农业技术的分类篇7

1•1高产高效益农业技术知识要求

由于农产品使用价值的不可替代性,以及我国总体上农产品市场供给小于需求的客观事实,致使我国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是以追求最高生物产量为主要目标的。这种生产虽然获得了高产,但忽视了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后再继续增加投入的经济学上的得不偿失性,违背了土地边际报酬的递减规律,增产而不增收。与追求最高生物产量为目标的农业生产不同,我国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是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这种生产严格按照边际平衡原理来组织农业资源的投入,目标是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当前并存的上述两种农业生产类型,要求大学生村干部在指导农业生产或自主创业的时候,既应该具有根据生物学原理获得最高生物学产量的农业技术知识,又应该具有根据经济学原理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农业产量的农业技术知识。

1•2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农业技术知识要求

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效益,也为了进行标准化、专业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生产,同时也为了通过土地流转以方便一些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我国农村的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在不发生土地流转情况下的户户联合、村村联合的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情形,出现了很多家庭遵照国家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把土地流转给农业大户或农业企业的情形。这就为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商品化。这种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商品化,已经收到了非常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干部要有指导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商品化的农业技术知识。

1•3设施农业技术知识要求

随着我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时代的到来,我国很多地方的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在这些地方,或是投资建设高标准的畜牧饲养场所,或是建造塑料大棚,或是发展喷灌或滴灌设施等。这些设施条件,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农业生产条件的可控制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物产量的产出和农业资源投入的经济效益。大学生村干部在指导农业生产的时候,有时面对的是设施农业条件的现代农业生产,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干部应该具备指导设施农业生产的技术知识。

1•4农业产业化经营技术知识要求

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在我国农村的诸多地方发展起来。这种生产的最大特点是把产前订单、产中产量与质量、产后销售和加工三阶段进行系统性组织,以获取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益。这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之所以快速发展,究其原因,在于对于现代化农业生产来讲,产前订单非常重要,以及产后销售及农产品深加工的经济效益非常之高。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要求大学生村干部在指导农业生产之时,既得具备生产性的农业技术,还得具备农产品市场销售和深层加工方面的农业技术知识。

1•5循环利用农业资源技术知识要求

把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的组织实施,以达到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目的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我国很多地方发展很快。例如,把种植业生产产生的秸秆作为动物养殖生产的饲料,又把动物养殖生产产生的粪肥作为沼气生产的原料,再把沼气生产产生的废渣作为种植业生产的肥料。如此多种生产过程环环相扣、密切联系,就可以达到对农业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的目的。把各种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系统组合,以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的生产方式,代表着未来农业生产的科学方向。作为肩负指导农业生产的大学生村干部,应该学习、掌握循环农业的科学技术知识。

1•6反季节生产供应农产品技术知识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反季节供应鲜活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反季节农业生产,以保证不同季节对各种鲜活农产品的市场供应。例如,在我国北方冬季,人们对新鲜蔬菜仍然有很大的需求,在春节期间这种需求更大。但由于我国北方冬季低温寒冷,不能进行正常的露天蔬菜种植,以至于新鲜蔬菜的冬季供应出现了极大的缺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反季节蔬菜生产。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在我国北方的冬季进行塑料大棚(或玻璃大棚)蔬菜生产,以解决市场蔬菜供应问题。再如,在早春通过塑料地膜覆盖等技术种植玉米,以在6、7月份反季节供应鲜嫩玉米。反季节农业生产虽然投资多、难度高,但经济效益往往较大,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农业生产方式。大学生村干部具备反季节农产品供应的生产技术,对其今后负责指导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7高品质型农产品生产技术知识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不仅表现在农产品的营养品质上,而且还表现在农产品的加工品质上。高营养品质、高加工品质的农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也极大地促进了以高营养品质和高加工品质为目标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干部在指导农业生产之时,不仅应具有获得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获得高品质产品的农业生产技术知识。

2大学生村干部农业技术知识状况分析

2•1大学一毕业就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

(1)农业类专业毕业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大学生村干部中,大学期间所学农业类专业的仅占5%左右。这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学习的有农学、畜牧、林业、农业机械和植物保护等专业。由于大学期间受到了专门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使得此类大学生村干部到村任职具有明显的农业技术知识优势。当然,这类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就是他们所学的农业技术知识理论性较强,实践性欠缺,距离手把手指导农民尚有差距。

(2)所学专业与农业有关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这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虽然所学的不是农业类专业,但所学的是与农业比较接近的专业,如生物技术、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和动物医学等。这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有些是农业知识的基础,如生物化学、微生物等,有些可直接用于农业,如动物科学、生物工程等。由于所学专业与农业相近,就可以经过较短时间、有针对性的培训,获得工作所需的农业技术知识。

(3)所学专业与农业无关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这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要么就读的不是农业院校,要么就读的是农业院校的非农业类专业,加上非农村家庭出身,故对农业技术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即使这类大学生村干部中的一部分出身农村家庭,但由于他们仅在假期期间帮助家里干一些农活,对农业知识没有专门的学习,因此对农业知识也知之甚浅。此类和上述第二类大学生村干部,占大学生村干部总数的95%左右。

2•2大学毕业在农村有一段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

团中央在2003年牵头组织实施了“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06年组织实施了“三支一扶计划”。在组织实施上述两个计划的过程中,已经有一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进行工作。与一毕业就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干部相比,此类大学生村干部在农业技术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1)具有从事“三支一扶计划”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促进农村基层社会事业的发展。现在的一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就是从具有“三支一扶计划”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的。具有支农和农村扶贫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都具有一定的农业技术知识。

(2)具有从事“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的农业技术知识状况实施“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志愿精神,鼓励优秀青年投身西部大开发计划,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工作,有些是与农业具有密切联系的。具有这段经历的大学生村干部积累了不少的农业技术知识,这对做好大学生村干部工作非常有益。

3对未来大学生村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教育的建议

3•1对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1)把培养优秀的大学生村干部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国家及各省市区的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快速发展的农村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大学生村干部,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并非是一项权宜之计。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将会有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去任职。这既是大学生就业的需要,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要高度认识对未来大学生村干部进行有针对性农业技术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2)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规划

既然今后一定会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成为村干部,且这些毕业生的工作又要求其必须具备较高的农业技术知识水平,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这种时代性的要求,制定一个能够指导各高等学校对此类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规划。在这个规划中,应对与农业教育有关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师配备和实验条件建设等内容,进行科学的规划。

3•2对高等学校的建议

(1)对高等学校领导者的建议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就业形势的需要,不仅农业院校的毕业生,而且非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到村任职。作为高等学校的负责人,应该认识到这类大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是需要较高水平农业技术知识的。如果学校能够对这类大学生在其上大学期间,就进行较好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那么必将给这类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基于如此原因,学校领导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给此类大学生提供接受农业教育的条件。

(2)对高等学校教学部门的建议

高等学校的教务处及各院系教学管理部门,要努力把学校所制定的对有志于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的教学部署,落实到实处。一旦学校作出对此类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的总体部署,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就要积极地把这种安排细化、量化。从课程开设类型、教材选购,到教师配备、实验实习环节安排等方面,进行认真的落实,并对教学质量效果进行督促检查。

3•3对高等教育研究部门的建议

由于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项工作历时较短,致使围绕如何对有志于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问题的研究,既不全面又不深入。尤其对非农业院校来讲,如何对占毕业生比例很小的此类大学生进行农业技术知识教育,是一个非常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如何对上述这些比较特殊的大学生进行农业技术知识教育,并进一步地改进、提高,确实是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问题。建议高等教育研究部门应该深入农村基层,调查了解大学生村干部在工作中对农业技术知识的需要程度,同时,到高等学校调查了解有志于到村任职的大学生的农业技术知识情况,然后结合大学生村干部未来工作对农业技术知识的新需求,围绕高等学校如何对此类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以便为我国高等学校今后更加科学地对此类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知识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3•4对大学生村干部管理部门的建议

鉴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干部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不是农业专业,不具备农业技术知识,故管理大学生村干部的组织人事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农业技术知识培训,使他们达到应有的农业技术知识水平。

(1)组织大学生村干部到农业院校进行集中性农业技术知识学习可以根据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需要,分批、分期地组织大学生村干部到农业院校进行集中性的农业技术知识学习。这种方法对非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干部尤为重要。

农业技术的分类篇8

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对策

1.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3.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4.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四是要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5.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6.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7.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8.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9.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0.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到20世纪末,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0.5%~0.7%以上;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突出科教改革重视三项任务

1.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

"十五"期间的重点和布局。"十五"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拟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对科技的需求,大力发展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的增产技术。(2)针对我国农产品品质较差的现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的优质技术。采用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等多种途径,尽快改变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不佳的状况。(3)针对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要求,发展以加速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效农业技术,着眼于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等方面,开发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4)21世纪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是国际农业竞争的热点,要针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力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加速实用化、商品化、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5)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公益性强的特点,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建设工作,特别是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长期定位观测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开展以农机、节水灌溉机具、肥料、农药、农膜为主的支农工业技术研究,为农村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条件。(6)发展以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为主的林业科学技术。开展生态林业、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荒漠化综合治理。(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以改善环境为主题的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体系。(8)针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发展区域性综合配套技术。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促进全国农业快速、持续、均衡发展。为提高西部大开发的起点,"实施农科教战略西进紧急行动"。

中远期战略重点。(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4)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2."十五"期间体制改革问题

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才分流、制度创新为重点,从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调整农业科技力量的布局,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制建立的步伐,以改革促进发展。

转制改革的方案设计框架。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将按照分类指导,抓大放小,适当归并,促进发展的思路,积极有序地推进。

分类指导。目前对农口不同类型的科研院所,应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院所定位,分类指导。对从事农业、林业、气象、水利水文资源、生态环境、大江大河治理,防灾减灾、节水灌溉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公益性研究及应用基础性研究的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进行运行和管理;对从事成果推广、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专业培训、分析测试、质量标准等的科研机构,要转变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或中介机构;对具备研究开发优势并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或具备产业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要转为科技性企业或进入企业。

抓大放小,适当归并。根据未来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和目前科研单位专业结构分布情况,应在专业重组,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重点依托综合性科研机构,稳住一支高水平、精干的农业科研队伍。保留若干个研究院,按非营利机构运行,由中央管理;归并若干个科研单位,按非营利机构运行;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企业;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中介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若干个科研单位进行结构性调整并转化。

促进发展。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和机制转变,同时,配套进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

组建和完善国家、部、省(市)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开发区、高科技集团等。近期将主要依托农口各部门的直属研究院所,联合有关院所、高校,通过组建部级或地方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高科技集团等科研机构,集聚农业最优秀科技人才,围绕关系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从以下九个方面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农作物品种

我国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但在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的深度如抗性基因的发掘利用,野生种、边缘种优良特性的利用,利用生物技术保存种质资源和人工创造新种质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资源鉴定和品种资源工作体系也不够完善。另外,在良种繁育体系与制度方面,不如发达国家规范化、科学化。

作物生理化研究,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个体、器官或细胞水平上,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栽培技术

目前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仍停留在常规耕作技术与经验上,同国外开展的以计算机为主的规范化、定量化栽培比较,还有相当差距。在利用化学调节剂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方面,有的专家认为与国外的差距有15-20年。

在土壤肥料方面,免耕与少耕理论风靡全球,而我国的土壤科学基础研究还很薄弱,施肥方法落后,世界先进国家的肥料利用率稳定在50%-70%,而我国只有30%-40%左右。

防止作物减产科技

据专家估计,我国植病生物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至少相差15年以上。在昆虫行为机制、害虫与寄主植物关系、害虫与天敌间的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产品产后运输、贮藏、保鲜、加工设施和技术也有很大差距。据估计,北京因粮食储藏条件而导致虫蛀、霉烂和其他侵害损失的粮食总和达500万公斤。每年约有15%的生鲜果蔬损耗掉,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

植物生物技术

目前国外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相当高,形成产业的产品主要有:细胞和组织培养产业,如花卉、草莓、荔枝等试管苗和脱毒苗;微生物农药,如苏芸金杆菌;生物技术农产品;兽医治疗药物和防治疫苗品;农用诊断试剂;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单细胞蛋白;人工种子和胚芽等。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仍然较低,研究设备和手段,工业化生产还相当落后,生物产品商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还不够。

畜牧业科技

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总体上落后10-15年。特别是在畜牧业基础学科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明显。有些研究还几乎是空白。

农田灌溉技术

瑞典、英国、奥地利、罗马尼亚、法国等国的喷灌面积均已超过80%,美国、俄罗斯约为40%,美国微灌面积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总灌溉面积的3%,以色列灌溉面积中约2/3为微灌,1/3为喷灌。我国在地面灌溉方面,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无论在材质、性能、自动化程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自动控制设备方面差距更大。

农业机械化技术

从大量生产的现有产品来看,机具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的一般水平或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亦即落后30-40年。

在应用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机耕率为80%,机播率为77%,机收率为70%,而发达国家则全面实现机械化。

农业信息技术

计算机进入我国农业领域仅有10多年的历史,但从世界范围看尚属起步阶段,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比较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农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林业科学技术

我国现有的林业技术水平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20多年。科学技术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1.2%;人工林林木每公顷蓄积只有33.3立方米,远远低于我国森林总蓄积每公顷平均83.6立方米的水平;全国有林地面积只占全部林业用地的50%,而美国为95%,瑞典为98%,日本为96%;我国的树木利用率很低,树林出材率只占全树的25%,而林业发达国家已从原来的全树利用发展到全林利用以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利用;我国每公顷森林年均净生长量仅为2.7立方米,而德国是6立方米,芬兰是4立方米,美国和日本是3.1立方米。

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紧迫性

1.适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

由于以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带动,到20世纪中叶,农业得到高速的发展。相应地,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材料、航空与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使农业面临启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并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这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将导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2.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一次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是农业生产力巨大的全面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终止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增幅的主要地位,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出路,把农民引向小康。这两次革命性进展,已各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为特点。

3.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方针、道路一些基本问题的客观需要。

我们应着眼于以下几个在20世纪尚未解决好的基本问题:

缺乏可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强有力的第一生产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很好消除,等等。

4.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

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它导致农民收入低,结构调整难。在"入世"之后,对农业的挑战更为激烈,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露出来。在未来人口增长和需求多样化进程中,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更加突出。乡镇企业技术推动的发展后劲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由于产品升级、布局调整等问题,使其发展面临转折时期,难度较大,减弱了农村经济实力,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战略思路和目标

1.战略指导思路。要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促进科技与经济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有机衔接和有效配置,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既要加速常规技术的组装配套、大面积推广,又要力争使农业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或集团;既要抓好农业增产技术,又要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技术;既要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又要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家,并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要把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作为核心任务。

到2005年,使我国农业科技关键领域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五年,科技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气象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35%、55%、55%和60%以上,农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到2020年,农业科技的基本任务是:满足食物安全的技术需求。为实现粮食总产达到六亿吨、肉类总产6500万吨,人均日摄入能量2500大卡、蛋白质75克、脂肪75克等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为农村经济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提供技术与示范样板区,带动辐射面涉及全国范围。

上一篇:经济学数据分析范文 下一篇:农业专业技术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