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路径范文

时间:2023-12-04 17:27:09

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篇1

【关键词】村企一体;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一、建设美丽乡村的提出

2012年,十报告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总布局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并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7月22日,在考察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时强调,“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概括和丰富,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也是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全国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诸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阶段,建设美丽乡村成为资源型地区实现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路径。山西省作为我国的煤炭资源大省,有其特殊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本文基于J村村企一体模式的调研和思考,探索资源型地区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路径。

二、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实践

J村村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山区,现有283户,968口人,总面积1.1平方公里。自古以来,村庄境内有着储藏量大、品质优良的煤炭资源,因耕地面积少、土地质量不高,村民祖祖辈辈以开采煤矿为生。集体产权决定着村庄的命运,是村庄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集体产权缺失导致村庄共同体陷入危机。在农村集体产权得不到保护的情况下,村民失去了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福利和收入来源,村委会换届选举成为村民运用公共权力制约煤矿承包人、收回集体控制权的有效途径。2002年底,J村举行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Z以几乎全票的优势顺利当选村委会主任,2003年底,按期转正并当选为党支部书记,实现了“一肩挑”。

集体经济作为当代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决定和制约着乡村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运作方式及公共管理的效能。基于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J村采用党支部、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三套班子、一套人马”的村企一体模式。这种模式其实是一种“议行合一”的组织形式,便于全面了解各部门情况,执行效率高。村党支部是全村工作的领导机构,承担着村庄发展的政治领导职责,在村庄发展中居核心地位。村委会是村庄公共事务的执行机构,负责日常事务。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管村庄的经济发展,是村庄经济运行的核心。三套机构分工明确,协调合作,保证了村企始终沿着同一方向发展。一体化的村企治理将村庄纳入公司的管理范畴,不仅实现了村企交易成本的内部化,而且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保证了村企目标的同一性。

(一)收回集体煤矿,奠定发展基础

村集体煤矿是村庄的集体资产,为全体村民共同所有,是村集体和村民的生存基础。J村丰富的煤炭资源不仅没有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反而演变为权力斗争的导火索和焦点,充当了村干部谋取私利的重要工具,严重阻碍了村庄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稳定,成为制约村庄发展的诅咒。Z当选村委会主任之后,就将村办煤矿的经营权重新收回,确保了集体对煤炭资源的有效控制,并投资100余万元实现了煤矿年生产能力9万吨的技术改造。2003年11月,停产已久的煤矿恢复生产,J村踏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2004年,煤炭市场逐步复苏,煤炭价格开始上涨。为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生产效率,2006年村办煤矿进行了接替井改造,年产高达30万吨,经营状况一路好转。煤矿开采成为J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主导产业,参与煤矿生产也成为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多元发展

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稀有矿产资源,决定了煤矿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资源型农村仅仅依靠煤炭无法实现长久发展,必须及时实施转型。村集体煤矿在发展蒸蒸日上之时,Z居安思危,为寻找村庄发展的替代产业而努力。2005年,全国煤炭产业“关小、整顿”的政策越来越紧,Z就预感到如果不寻找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因煤而兴的荆圪道将因煤而废。他结合本村实际做出了调产转型的重要决策,大大降低了煤炭资源整合后村庄陷入发展困境的风险,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致富之路,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喜人景象。2006年,村里决定利用煤炭资源的优势,依托新成立的集体企业洁思养殖有限公司,通过“以工补农、地下产业帮扶地上产业”的方式,发展循环农业,迅速实现转型。

在集体企业的带动下,今天的J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万元以上,J村已然成为远近闻名的“美村”,先后被评选为全国文明村、山西省十佳魅力新农村和山西省生态文明村,成为周边地区争先学习的典范。

三、结语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企业在为村庄提供“最低福利性保障”的同时,通过延伸产业链和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可替代性逐渐增强,对村庄的依附性降低。村庄已无法满足村集体企业发展的需求,村企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开始分离,并引发了诸多不和谐现象,荆圪道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政府引导、村级组织主导和村民积极参与的共同结果,村企一体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显著,但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任务远还没有完成,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正视并消减该模式在运行中潜藏的隐患,探索实现农村社会良好治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卢福营.农民分化过程中的村治[M].南方出版社,2000.

[2] 贺雪峰.阿古智子.村干部的动力机制与角色类型――兼谈乡村治理研究中的若干相关话题[J].学习与探索,2006(03).

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篇2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传承;研究;现状

一、乡村文化内涵

一谈到文化,首先会想到文化的涵义,因为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词汇,它包含的范很广,当提及美丽乡村文化时,美丽乡村的文化又有那些呢?接下来本文会解释乡村文化的涵义。

其实,乡村之所以称为乡村,不仅因为与城市相比,乡村具有独特的居住形态,更在于具有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乡村是产生先进文化的土壤,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谈到很多古老而传统的文化都是在乡村中,那里淳朴的村民一直遵从宗族的遗留下来的训,保持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融合,挖掘文化特色、寻求文化融合点、彰显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文化对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内涵,使群众建设美的环境、拥有美的心灵,共享美的生活,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市场文化。

1.文化传承对旅游文化的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多,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从世界旅游业趋势来看,乡村旅游比例不断上升。就美国举例,至2030年美国乡村旅游业所创造的GDP将占全国的50%,因为城市去乡村旅游的人数将达到90%,除了乡村旅游业的效益以外,还推动了三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乡村旅游业文化除了包括农、林、牧、渔业以外还包括农耕文化、森林文化、垂钓文化、休闲文化等。

2.文化传承对饮食文化的意义

注重饮食文化已成为人们的时尚。不少人从过去的温饱阶段、讲求色味香阶段,向保健阶段迈进。而乡村所提供的土鸡、土菜等有机产品对身体是有益的。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多样化,但也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既有健康食品也有对人们身体有害的食品,有害食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环境的污染,又有饲料添加剂添加过量的问题。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环境,都是环境比较优美的地方,水果蔬菜都是不打农药的,生物都是放养的,所以做出来的饭菜非常可口,这些条件都为发展饮食文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文化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意义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那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展现会让人们回忆起岁月的沧桑,让人们深入其中细细体会美丽乡村的美好,还可以让年轻人接受到传统的教育,内心有不忘本心的意识。民俗文化的保留不仅有入乡随俗的意识,还可以融入农村的文化,感受乡村的气息。

4.文化传承对于市场文化的意义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提高,美丽乡村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日趋紧密,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市场经济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的建设美丽乡村,所以在美丽乡村中人们可以利用旅游业来发展市场经济,可以收取一定的住宿费。也可以利用饮食来发展经济,在饮食中可以收取一定的餐费,建设一些文化馆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水果采摘园等等这些都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带来的市场经济,对村民的生活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每件事物都会有其两面性,美丽乡村建设同样也是有利有弊,接下来谈一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问题有以下:

1.物质文化遭到破坏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会出现与自然景观,空间肌理等相冲突的时候,虽然会努力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或多或少会影响农村的原貌,有些地方由于保护重视程度低,片面一村貌整治或者经济发展为目标,大拆大建,严重影响对历史风貌的原样和文化价值,而且建起的楼房与原建筑或者旁边古老建筑出现不协调的场景。

2.农耕文化渐行渐远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已经渐渐淡出农业生产生活,农业用具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也只有一些年纪大的老人知道传统的农耕用具和耕作方法。许多原来随处可见的民风民俗也渐行渐远。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去保护这些古老文化防止流失而不是用现代化取代。

3.民俗风情经历变迁

乡村中的传统民俗风情文化异常丰富,风土习俗众多。但是近几年来一些民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中的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发生的变化,使得乡村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原本邻里间和睦的关系,乡里间的节庆活动都渐渐消远,大部分非物质类民俗在民间实际生活中正在被逐步抛弃。

四、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文化传承内容比较狭隘,文化传承选择的渠道较少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单个的建筑保护占主要的方法,这样比较单一,政府支持较少,没有具体的科学的文化传承渠道

2.传承方式缺乏探索性

在文化传承方式中,主要把眼光集中在了古城古镇以及物质遗产上忽略了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主要集中在环境的改造,村貌的整治这些外观而忽略了内在,没有真正理解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实际上这样只是注重外观忽略内在是对文化毁坏,对村貌进行整治很多会毁坏一些古建筑,这种历史文化资源是无法修复的。

3.传承路径没有得到规划的保障

在文化传承中使得一些路径没有得到确切落实,由于对于文化传承的认识不够方法失当等问题加上缺少统一的规范标准,导致乡村文化传承路径也不顺畅,虽然总体规划中会提到但是没有具体的做法和实施,缺少是实际性指导乡村文化保护和管理也不到位,需要通过规划来完成规划体制,使文化传承的管理与规划更好的融化。

4.资金投入不够

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由于资金渠道单一、社会参与不足、资金整合难度较大等原因,致使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进展程度并不明显。

5.管理者和农村社区居民ο绱逦幕建设认识不足

农村社会自古是一个相对较封闭的社会,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小乡村里,使农民受现代文化的熏陶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同时,受近年来片面追求GDP发展以及对官员政绩的考核重经济而轻文化等思想的影响,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轻视文化建设。而且,文化建设的考核标准,主要是依据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的数量,对于成效缺少回访。

五、美丽乡村文化传承的对策分析

1.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传承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也是生命力所在,只有将文化植入乡村旅游才有可能发挥出更大的竞争力才会更有魅力,美丽乡村的建设才是可持续的。传承历史地域文化,支撑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乡村旅游生命力所在,让乡村旅游散发着古老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文明风采,把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文化传承发在乡村旅游这个“活态”而自然的整体环境中。

2.文明创建,提升素质

发挥宣传、妇联、团委、老干部等群团体组织作用,加大试点村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开展多项文化娱乐活动、竞赛,请村民当评委,加大参与度。加强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活动提供充足的场所。加大古村落开发保护力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3.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建立地方遗产名录

目前对于文化的保护主要表现在实物的保护,或者对已经列入文化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对本土乡村文化所蕴含的风俗人情、礼仪习惯和信仰等方面的保护还是存在盲区,鼓励各类的文化进行申报,建立相应法律,进行法律保护。

4.加强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

调查显示,资金不足是制约新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是美丽乡村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本文认为,市、县(区)、乡镇二级政府应提高对美丽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在财政预算中应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文化事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努力争取专项经费,用好经费;乡村管理人员可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赞助乡村文化娱乐活动,拉动文化消费的双赢。

5.培养、引进多方面专业人才,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强化乡村文化服务

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在人才引进上给予扶持。通过大学生村官热,录取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充实到美丽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带来工作新气象;鼓励文化能人积极参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积极培训文艺精英,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等的奖励;还可以开展社区居民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行为规范宣传活动、自愿者服务活动等。

参考文献:

[1]边建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11(10).

[2]刘秀英.农村建设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9).

[3]张军.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浙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综述[J].今日浙江,2010(21).

[4]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J].中国乡镇企业,2011(06).

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篇3

一、目标要求

以“和兴家园、美丽乡村”为主题,落实好年县美丽办分配给我乡的前杨村美丽乡村建设点,将其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以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居优美乡村、树文明新风、享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大力推进前杨村生态整改提升工程、垃圾分拣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森林村庄建设、农家乐发展、村前屋后清洁家园建设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确保乡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县前列。

二、基本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因地制宜,结合创建村实际,制定规划,做到无规划不动工。结合一村一品,突出特色,努力挖掘本土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

三、建设内容

1、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委托科技学院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现“二特、三化”建设内容。结合地方特色突出乡土文化气息和乡村美丽风光。保护和开发古道、古樟、古祠堂等具有历史和纪念性建设。

2、加强村庄整治和清洁家园工作

在整乡整治的基础上整体推进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等工作,不断完善建设提升我乡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民生工程、乡容乡貌等工程项目。建立清洁家园村规民约和长效管理机制,对保洁员实行绩效工资,并积极探索农村清洁家园管理新途径。

3、村级财务规范

在美丽乡村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采取农村集体三资,统一资金账户、统一财务制度、统一票据管理、统一联签联审、统一结报时限、统一村帐公开和统一信息归档等7个统一制度。

4、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积极发展农业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杨梅、吊瓜、生猪等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基地。充分利用南黄古道这一自然资源,完善南黄古道风景点,开发南黄古道游步道,建设农产品展销长廊,开展红枫节节庆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前杨村农家乐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为使“美丽乡村”能顺利有序的开展,我乡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农办,具体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计划安排、指导协调和督查考评等日常工作。并结合本地实际,周密制定前杨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调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2、不断加大各方资金投入

积极向上争取各项部门资金;积极努力争取全社会各项资金,鼓励本村村贤、在外成功人士等对美丽乡村创建进行赞助;鼓励本村多余劳动力积极踊跃参加投工投劳投资,真正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的良好氛围。

3、严格督促监督

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篇4

关键词:“美丽乡村”;综合发展规划;规划设计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为推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发展原则是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改善民生,注重生态建设和社会管理,并做好环境保护。所以,乡村的规划设计显得尤其重要,乡村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农村的社会服务在基础设施等完善以及农村用地的结构布局规划,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1“美丽乡村”的规划思路

我国的“美丽乡村”规划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从一开始的乡村物质建设规划转变为乡村综合发展规划,将建设新农村转为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建设。②在进行乡村规划设计时应将富民、宜民以及和谐作为规划的重点,提高乡村的功能转型速度,实现乡村功能的快速升级,营造乡村美丽的自然风景,提升乡村的环境质量;对于农村的主要产业应促进联合合作,提高产业的收益,对于农村的一些大项目应尽量落实,实现项目的快速发展;另外,对于农村的一些产业,应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提炼出一些独具特色的产业,并打造成地方性品牌,推出地方性的产业文化。在对“美丽乡村”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对建设的质量和数量、持续发展和阶段建设、村建与民富、内涵和特色等几大关系进行重点处理。①应具体体现出村庄项目建设的实质内涵,从村民的意愿和需求角度出发,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同时应注意社会发展规划的统筹工作要做好;②在进行农村项目的规划建设时,不能太注重项目建设的多少和大小,而应从村庄村民的角度出发,考虑为村民和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③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注重民富和村建,并使之形成互动机制,建设好宜居新村,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农村产业的发展研究,并对农村的用地空间进行规划落实,主要体现出促进农村村民精神和物质的共同[1]。

2“美丽乡村”的规划理念

(1)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时,应遵循统一规划、并村共富、整合资源的规划理念。有些村庄非常富裕,而邻近的村庄比较贫穷,因此两个村庄可以合并,利用富裕村庄的产业资源来推动较为贫穷的村庄经济的发展,改变贫穷村庄产业资源缺乏的被动局面;同时,解决富裕村庄劳动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利用经济比较落村庄的劳动力资源来弥补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贫穷村庄和富裕村庄的经济福利以及空间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开创村庄建设新模式,利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进行“美丽乡村”的统一建设,优化农村的产业资源,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益。另外,应对配套、布局以及建设等进行全面而有效的整合规划,并且,在对贫穷村庄和富裕村庄进行统筹规划管理的前提下,注重每个社区的设施和经济增长项目布局,实现并村共富。(2)在进行“美丽乡村”在规划设计时,应注重全域美景、互动发展以及产业兴村的理念。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产业资源的优化和发展,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路径。对农村突出的产业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发挥其核心作用,促成经济链式的产业经济。①对农村的农业园进行规划设计,在满足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提升农业产品的产量,同时做好旅游线路、产品、基地设置的规划设计,提高农村的农业规模和内涵;②促成农村工业经济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比如在农村建立家具产业基地等,建设完整的木材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可供观光旅游、购物休闲的“美丽乡村”,为农村人口提供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引入外来人口进行消费,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通过建设农村产业链,提高农村知名度,增加农村的创业就业竞争机会,以回馈农村的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比如有着“中国十大名村”之称之一的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该村位于浙江省中部,东面是横店镇,北边是东阳市区,地理条件优越,总人口4476图1花园村红木家具生产基地人,主要产业有地产、红木家具(见图1)、基础材料、高效农业、以及食品服装等,且花园村通过进行产业资源的整合,完成了品牌名村商贸休闲旅游产业的建设。

3“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

在对乡村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时,应具体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比如地理条件、经济现状、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以及产业资源等,对该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进行明确,并对该地区的“美丽乡村”规划主题进行设计。由上文对“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思路和理念的论述可知,“美丽乡村”的建设应遵循“产业驱动、功能升级以及节约高效”的创新理念和规划机制,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从全面整体的角度来对不同地区的农村进行用地布局、项目建设、生态美景、功能配套等方面的规划设计。3.1“美丽乡村”的用地布局规划设计。首先,因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特点,结合该地区的产业资源和其他具体情况,建设该地区的发展元素,进行用地布局的规划设计,如图2所示,为我国十大名村之一的浙江省花园村的用地布局规划设计。该村主要从产业发展、有机整合、块区增长以及用地建设的角度去考虑整体用地布局的规划设计。从用地的整体空间上对地理性质进行改造提升,对整块的土地进行整体性的开发,对该村的商业金融和政治文化加强建设。另外,花园村将东永二线、东永一线和花园大道作为该村主要发展的核心地带,并规划为四大产业发展区,结合居民现状规划服务半径,对该村的社区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建设了六代居住块,还对该村的用地布局做了合理的规划[2]。3.2“美丽乡村”的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结合“美丽乡村”规划思路和规划理念,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态环境进行建设。①应将农村的生态建设和村庄的基础建设一起进行规划,提高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比如浙江省花园村,实施了“退宅还耕”的政策,对该村的主要生态节点以及景观地带进行生态规划建设,并基于该村的生态功能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要求。②对一些棚户区的地块、或其他闲置地块以及边角地块进行规划设计,融入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资源,促进农村产业资源的发展。3.3“美丽乡村”设施配套规划设计。在对乡村单位进行设施配套规划设计时,应以本地区的社区功能为规划设计的依据,做好乡村单位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提高我国乡村单位的人民生活品质。首先,乡村单位应根据具体的用地布局和地块的功能结构,整合相应的道路交通,进行基础设施规划;按照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发展目标,规划设计相应的乡村单位社会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功能设施的规划设计。3.4“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乡村单位要实现相应的健身目标,就必须做好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作为“美丽乡村”的规划要点,应明确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空间布局、实施步骤等。乡村单位的项目建设规划一般有农业示范区、木材产业基地、休闲娱乐公园以及旅游产业聚集区等[3]。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论述了“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并结合我国综合发展规划理念对我国乡村单位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生态景观、用地布局以及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以供同类项目的参考。

作者:洪卉 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参考文献

[1]许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J].江西建材,2016(12).

[2]尤莉,贾蕾.谈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16(07).

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篇5

6月16日至18日,亲临贵州省视察指导,提出贵州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贵州发展的殷切期望和根本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各项工作的总纲。

作为宣传思想工作者,要重点围绕讲话精神,做到精准对标,扎实推动宣传思想各项工作,尤其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自觉贯彻落实好“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要求。

精准切入 深刻认识

“四在农家”创建活动2002年发端于遵义市余庆县,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提炼形成了“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四在农家”品牌,经历了以“五通三改三建”为主的初级版创建和以“黔北民居”元素注入为主的提升型创建,最终发展成为“文化、生态、旅游”一体化推进的乡村旅游升级版创建,实现了从“新村”建设到“四在农家”再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飞跃。

实践证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已成为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快农村全面小康进程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是一项符合组织要求和顺应群众意愿“双向利益一致性最大化”的民心民生工程;是一项与“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贵州新路高度深度融合的农村综合发展工程。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符合“守底线”的要求。“守底线”,就是要坚守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守住发展的底线,就是要守好速度底线、让经济实力强起来;守好收入底线、让百姓腰包鼓起来;守好脱贫底线、让小康步伐快起来;守好安全底线、让公共环境优起来。守住生态的底线,就是要守好山青底线、让大地常绿;守好天蓝底线、让空气常新;守好水清底线、让碧水常流;守好地洁底线、让土壤常净。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富”字当头的发展工程,就是要让百姓腰包鼓起来,加快脱贫致富、加快农村小康步伐的发展工程,这与“守发展底线”的要求是高度融合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美”字为要的生态工程,就是要让生态环境更好更美,建设若干个“美丽乡村”,通过若干“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让大地常绿、让空气常新、让碧水常流、让土壤常净,这与“守生态底线”的要求是高度融合的。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符合“走新路”的要求。“走新路”,就是要走出一条奋力后发赶超、加快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新路;就是要走出一条坚守两条底线、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新路;就是要走出一条以开放倒逼改革、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新路;就是要走出一条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一项后发赶超的农村发展工程。贵州的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贵州的真正小康。实践反复证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就是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遵义新路;就是坚守发展和生态加快农村发展的遵义新路;就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遵义新路;就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加快法治农村建设的遵义新路。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更是“奔小康”的必须。“奔小康”,是一个综合体系,是以经济建设为主,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工程。就是要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就是致力于“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素质、展示农民新精神、展示农村新面貌的农村综合发展工程,与农村“奔小康”高度融合,是农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创新拓展 自觉落实

正安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在紧扣“富、学、乐、美”核心要素的前提上,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提炼形成了以“党建聚民、产业富民、文化塑民、乡风乐民、环境怡民”的“五民”特色模式,对于进一步丰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内涵,贯彻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总要求,以及新时期如何持续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了新的方法和路径。

正安“五民模式”符合“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内在要求。“五民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党建聚民、产业富民、文化塑民、乡风乐民、环境怡民”,与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协调一致、与“富、学、乐、美”丰富内涵紧紧相连、是正安贯彻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生动实践。

党建聚民,重点是围绕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巩固党在农村的基层基础建设。正安以“党群连心户”特色党建工程,以“传递党的声音直通车、听取社情民意直通车、帮助发展产业直通车、化解矛盾纠纷直通车、服务人民群众直通车”为主要内容的“党群直通车”工程,以新时期农村政治思想工程为载体,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这一“民生工程”转化为“党建工程”,以党心聚民心、汇民智、集民力,共圆“中国梦”。

产业富民,重点是立足优势产业,将烤烟、茶叶、核桃、高梁、蔬菜、野木瓜、辣椒、大蒜、中药材、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分乡镇、分区域进行规划,实现产业规模带状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产业规模化总体布局,坚守好发展的底线,提高群众收入。

文化塑民,重点是抓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十大特色文化”建设,塑造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素养。以文化塑民提振广大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精气神,构筑正安人民的“精神高地”。

乡风乐民,重点是全力推进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禁毒禁赌和节俭办丧事喜事的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法制农村和现代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依托公共文化阵地,开展群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文化、文体、文娱活动;深入开展各类农村精神文明评选评比活动,营造农村良好的文明新风尚。

环境怡民,就是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总揽,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和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四化”建设,抓农村环境基础条件的改善,抓农村优美环境的打造,抓农村环境美与心灵美的有机统一。真正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五民模式”中,“产业富民”集中体现了“富”在农家,体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体现了“守发展底线、奔小康”的内在要求;“党建聚民、文化塑民、乡风乐民”集中体现了“学”在农家和“乐”在农家,体现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体现了“走新路”的内在要求;“环境怡民”集中体现了“美”在农家,体现了“村容整洁”,体现了“守生态底线、奔小康”的内在要求。

正安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在“五民模式”的特色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基层党建得到加强、产业富民成效明显、文化建设效果突出、文明之花开满乡村、农村环境极大改善。这一实践创新,为宣传思想工作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践行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总要求提供了新的方法、路径和载体,更加坚定了全县宣传思想工作者践行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篇6

每次来鹤壁采访,感觉总有不同。这一次,迎着炎炎夏日,我们来到远离城市的乡村,那清澈蜿蜒的淇河,幽静曲折的山林,以及绿荫铺就的乡间小路,处处给人以好奇和期待。

古朴秀美的河口村

位于鹤壁市淇滨区七里沟风景区的河口村,距离市区大约30公里。出鹤壁市区不到两公里,蜿蜒曲折的淇河便出现在眼前了,流水潺,窄窄浅浅,从远方的山涧之中穿越而来。

指着在河中或追逐嬉戏、或涉水纳凉的人们,同行的鹤壁市委农办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淇河被称为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保守地说常年地表水二类水质以上,七里沟那边的景色更好。

七里沟是淇河的一段,顾名思义七里长,说是沟,其实是一个被青山环绕着的山中湖泊。河口村正是坐落在七里沟北岸的山腰之上。

山间柏油路曲折平坦,绿树环抱像走在大森林之中,正陶醉于天然氧吧的舒适惬意之时,河口村已出现在了眼前。河口村不大,河口村和挂沟村两个自然村人口还不足1000人。据悉,这个被淇河水哺育的小山村,有着数百年的历史。

在河口村支书杨万福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沿着环山公路步行向前。紧挨环山公路,是一条深约2.6米的水渠,里面湍急的流水,清澈见底。杨万福说,渠里的水取出来可以直接饮用,在山腰上,也有一条这样的水渠,村民们通过管道将渠里的水直接引入家中。

透过水渠旁边枝叶繁茂的柳树林,美丽的淇河若隐若现。向前行走大约300米,跨过一座桥,我们来到了淇河对岸的一处高地。站在这里,整个河口村,乃至整个七里沟风景区便尽收眼底了。

隐现在山林之中河口村,房屋全部是用石头建成,院落不大,古朴奇特,带有几分神秘。苍翠的群山环绕之下的淇河,更是清新亮丽,秀色可餐,波光潋滟的河水中有人泛舟,有人游泳,岸边垂柳笼罩的石径上,游人如织。

“以前,来村里旅游的游客主要来自郑州、新乡、安阳、濮阳等省内城市,现在省外的游客也渐渐多了起来,有的来自上海、南京。”杨万福说,“依托发展旅游,村里其他产业也被带动起来了,村民致富的渠道越来越宽了。现在,村里规模较大的农家庄园有6家,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下一步,我计划引导村民将闲置的房屋都改造装修一下,按照旅客的需求,租赁出去。”

沿着村西头的石径拾级而上,便进入了河口村。村头第一家,就是取名为淇水人家的农家庄园,老板姓杨,见记者前来,他一边热情地领着参观,一边讲起了自己的生意经。这家农庄有大小客房十余间,餐桌十多个。“每天,我们都为游客准备丰富的具有当地风味的农家菜,并为他们提供舒适的住宿。”杨老板开心地介绍说,“生意不错,特别是在节假日,几乎全天经营。一年下来,能有十来万的收入。”

除了古朴美丽,河口村给人的感觉还有干净整洁,环绕河口村一路走来,几乎看不到垃圾,更不见横流的污水。在河口村,四五十个垃圾箱安放在道路两旁,三四个清洁工人,每天专门负责卫生的打扫;此外,村里还投资约70万元,建设了一套污水处理设施,对村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最重要的是,如今的河口村村民的卫生意识都很强,身处旅游区的他们知道,整洁优美的环境对自己生活有多重要。

“特别是近年来,村里的变化很大,道路进行了硬化,村庄进行了美化,我们正努力在把河口村建设成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杨万福兴奋地说。

古色古香的山怀新村

河口村是记者一行采访的第一站,本以为,这是鹤壁农办特意的安排,将惹人耳目的一面先行展示。然而,第二天来到位于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的山怀新村时,这样的想法便彻底改变了。

山怀新村地处太行东麓朝阳山下,东临省道大海线,西依朝阳山景区,既是鹤壁落实“三山一滩”工作部署、探索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走小康之路的重要举措,也是规划建设的太行山东麓美丽乡村示范带的北部支点。

灵山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说:“山怀新村以古灵山景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资源为依托,以‘殷商文化,朝歌风情’为主题,融入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旅游元素,是一个集居住、旅游、休闲、体验、餐饮、娱乐等诸多要素为一体的特色新村。”

2013年,独具规模的山怀新村就被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山怀新村一期工程于2012年10月份开工建设,占地12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规划住宅160套。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山怀新村一期基本建成,昔日的荒废之地,已经奇迹般地生长出了一个殷商古村。入住山怀村的农民,全部来自贫困山区,他们到来后身份将直接变成居民。为了让群众迁出山区、融进社区、服务景区,当地政府已经考虑让他们从事文化旅游及其相关产业。

据悉,美丽的山怀新村是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思路,结合扶贫移民搬迁和旅游开发,从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中重点培育的集“旅游生态型”和“扶贫开发型”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山怀新村背靠巍峨的尖山,尖山后面是层峦叠嶂的灵山。据说,灵山是女娲道场之一,朝歌遗址,殷纣王藏兵处。沿着方型石材铺就的平台小径向村里行进,有种穿越之感。古朴美丽的三层居民楼,葱茏翠绿的奇花异草,眼前的一切,无法不让人感到震撼:美丽乡村,岂能美得如此奢华。

如今,山怀新村内道路管网及水、电、燃气、污水、有线电视、宽带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备,人们尚未入住,便实现了安全文明、卫生环保和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净化的村容村貌。

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篇7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高度重视,在科学梳理以往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出台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并首批启动了7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__县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先进县”,__县__村被农业部确认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__市__村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个别干部却简单地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建新村、建新房,也有的人认为就是单纯打扫卫生、美化环境,还没有真正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二是基层干部群众还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一些地方宣传教育不到位,发动群众不够,群众的主体意识还不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比较弱,主体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三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以来,许多村新建了一些景观和设施,但后期后续的资金如果解决不好的话,势必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四是涉农资金整合还不到位,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资金整合难度较大,难以统筹安排使用。自上而下没有建立专门的议事协调机构,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农办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的现象。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一些市辖区下辖的行政村,比如我市湖滨区的一些行政村,虽然美丽乡村建设搞得很有特点,但还进入不到省级示范村行列,享受不到省财政奖补的优惠政策。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接地气、合民意、为民办实事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持续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具有豫西特点、田园风光、宜居宜业、民富村美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为扮靓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__提供强力支撑。

(一)突出规划先行,让干部群众明白美丽乡村建什么。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基础和保障。在规划上要按照“五规合一”的要求,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豫西特色、田园风光的基本思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指导性、持续性,彰显豫西民居特色和生态文明,体现“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真正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风光,实现自然美、构建美、人文美的有机统一,真正传承历史文化,体现乡村特色,反映时代特征,引领科学发展。

(二)突出产业支撑,让干部群众明白美丽乡村重什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产业是核心、是根本、是关键,没有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提升特色农业,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科技的支撑,以抓大户上规模、抓特色建基地、抓服务建体系、抓龙头促工贸、抓典型带全面为基本路径,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动农村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要拓展新兴产业,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传承优秀文化紧密结合,巧借山水、盘活资源、经营村庄、繁荣文化,深度挖掘__县西张村镇人马寨等传统文化保护村落中凝结的文化因子,加快构建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要壮大集体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股份制改造,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三)突出统筹兼顾,让干部群众明白美丽乡村怎么建。要坚持试点先行,整体推进,注重点线结合、串点连线,每个县市规划出2—3条旅游结合型、文化保护型、农业观光型等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风景带,增强示范带动能力,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由零星开花走向百花盛开。要坚持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点定到哪里,项目和服务就配套到哪里”的要求,整合资源、集中使用,把农村危房改造、扶贫搬迁、乡村公路、乡村文化中心、卫生室、幸福院、敬老院等项目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要坚持物人共建,全面发展,强化“物的新农村”,进一步完善农村水、电、路、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化“人的新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养老、教育、医疗等农村公共服务。

(四)突出干群联动,让干部群众明白美丽乡村怎么抓。各级党员干部要强化“主角”意识、大局意识,主动靠前,发动群众,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帮助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当好引路人、服务员。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村民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真正实现“要”到“我要干”的转变,引导群众要当好主力军、运动员。要充分发挥党

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篇8

[关键词]美丽乡村;思考;吴营村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053

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临泉县也把美丽乡村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但是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投资较大、涉及面广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各村差异较大,需要认真研究,科学规划,因地施策,克难攻坚,加快推进。

1临泉吴营村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情况

吴营村距离韦寨镇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韦艾路、韦单路从中心村穿境而过,中心村的交通条件较为优越。吴营村是韦寨镇最东边的一个村,东邻单桥镇的大秦村、西邻韦寨村、南邻再富庄村、北邻韦大村,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全村总面积34平方公里、辖7个自然村,780户、总人口3580人、耕地2373亩。该村共有4个党小组,51名党员。是刘邓大军淮西指挥部旧址所在地。吴营村目前拥有农业专业合作社3个,从事红枣种植、三粉加工等产业。截至2015 年,全村主要经济指标:一产1970万元、二产939万元、三产4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71元,土地流转率626%。现有公共设施为村办公场所、小学、中学、幼儿园、卫生室、农资店、新农村超市等,为农村清洁工程试点村。

这几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推进,初步实现了村庄绿化、道路硬化、房屋亮化美化、水源净化,农村人居环境较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尤其是皖北地区突出地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投入,乡村设备明显改善。2012年以来,镇财政专门拿出600多万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为该村配备了相应的垃圾设施,配置户用垃圾桶635个、公用垃 圾分类桶40个,可卸式垃圾车厢8个,铁皮垃圾桶20个,垃圾清运车12辆,新建垃圾池20个,建成垃圾简易填埋场和堆肥场2个。

2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农民主体地位思想意识淡化

广大人民群众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和主要参与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积极干、群众冷眼看”的现实现象,一些农民对自身作用认识不清,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作用和给自己村庄和自己带来的长远影响理解不深,认为这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由此引发的新农村建设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出现群众不愿出力出钱出智,政府和村级组织大包大揽的恶性循环。

22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严重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三农”方面的各个领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保证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一是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总量有限。近几年,无论是相应配套政策还是直接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都可谓是历史性的空前加大,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二是地方配套投入难。地方财政吃紧,难以足额配套到位。三是社会投资引入举步维艰,其筹集渠道和领域拓展范围小。

23乡村规划引领能力缺乏科学性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需要科学的规划进行引导。一是规划特色性有待加强。乡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缺乏乡村特色性;二是执行规划不严肃,有的地方有规划却不按规划实施,变更规划频繁,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发挥,乃至存在“边干边看”的现象;三是有些规划不接地气,贪大求洋、闭门造车,具体规划与群众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24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后劲不足

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基础,农村产业规模过小,产业优势发挥有待加强。一是传统的经营模式过于分散,落后的农业经济现状依然存在,农民增收的渠道过于狭小,收入过低;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培育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三是新农村主导产业难培育,经济发展后劲乏力;四是农村缺乏创业创新人才,新型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五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专业合作社松散,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25环境整治成果不长远

环境整洁是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主要指标,要巩固环境整治的成果,却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公共卫生保洁难。农村面广,尤其是乡村旅游业兴起,游客增加,给农村保洁带来了难度;二是公共设施维护难。由于资金等各方面原因,农村环卫设施得不到及时更新和修理;三是乱搭乱建制止难。自开展整治行动以来,农村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虽得到了抑制。村民虽然切身感受到村庄整治后给生活质 量带来的变化,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卫生习惯,制约了其长期保持良好环境卫生状况的意愿。

3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31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做好规划各方面的无缝衔接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应该认真调研分析本地实际所现有的旅游资源,结合本区域调整,明确所在地的空间布局,尤其是在布点、实施时限、主要特色上一定要全面统筹,充分征集意见,借鉴本地及外地的好做法、好思路、好经验,一次性长远规划,分阶段分时间分步骤具体实施。千万不能规划随意性和随机性,科学地把一张蓝图绘到底,在编制规划时充分考虑各地的历史文化、产业状况、个性特色等,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方案、一村一特色,不搞大拆大建,不贪大求洋,不破坏自然风貌,突出绿色、实用、和谐理念。

32大力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

宣传教育对村民环境保护工作起着思想上的带领作用,有利于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保行动,让群众更好地了解环保知识、参与环保行动,并承担其监督环保的强大后盾力量。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以达到宣传环境问题,唤醒人们环保意识的目的。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的力度,成立保洁队,聘用保洁人员,增加保洁车辆,新装高标准分类垃圾桶。

33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依托现有的融资平台和政策,探索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融入新模式,做好项目建设资金的来源保障。加快科学规划编制,抓好F有规划项目政策的实施,制定更细致、更符合群众内心所需的整体规划,强化规划的先领作用和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形成全面化与局部化相结合的发展态势,使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更加科学、生态化,更加人性化。

34建立一支优秀团结的村集体班子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一个优秀团结的领导班子,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组织。农村基层组织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有利于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顺利地在一线得到落实,有利于协调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有利于稳定农村的社会局面,它是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致富、幸福的小康生活。

35进一步扩大建设效果和示范效应

美丽乡村不仅要环境亮丽,更要群众生活幸福指数高,达到“形神兼美、内外兼修”的效果。在抓优环境基础上,通过村镇环境净化、道路两边沿线立面改造、村外庭外田园风光等,发挥常态化管理机制,抓好点、线、面全方位环境整治工作。要抓统筹惠民生,促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整体规划建设农房集聚点等工作,把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村集聚有机统一起来,以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标准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6(1)

[2]翁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和创新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2011(2)

[3]彭建涛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5)

[4]黄克亮,罗丽云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广州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2(5)

上一篇: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范文 下一篇:无线遥感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