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文献综述范文

时间:2023-09-30 09:55:50

美丽乡村建设文献综述

美丽乡村建设文献综述篇1

关键词:美丽乡村;沼气;相辅相成

中图分类号:F323.214 文献标识码:A

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从2013年起,用将近2a时间在全区广泛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以“美丽广西”为主题,以“清洁乡村”为切入点,把党的十确定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在合浦县自治区具体化,使合浦县自治区秀丽的山水风光与整洁的卫生环境相匹配,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广西以更加洁净、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自信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合浦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自治区这一部署,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下发的活动方案要求,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明确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落实措施,加强领导、加强督查,把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与农村沼气建设(建沼气池和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等多重效益,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1 沼气建设推动美丽乡村的创建

沼气建设是自治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廉州镇马江村是合浦县最早建立的生态示范村,也是现在“美丽乡村”活动的示范点。目前,该村已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250户,入户率93%以上,在沼气项目建设的带动下,村内进行了绿化和美化,村容村貌越来越美,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提高。村民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新格局,实现了粮丰、钱多、环境美的目标。该村被评为2005年全国生态示范村,成为了区内外领导和同行参观学习的样板,中央电视台曾多次对该村进行采访报道。近年来,随着沼气项目的建设,合浦县先后建立了星岛湖乡总江村、洋江村,廉州镇烟楼村、廉北村和山口镇山北村、新圩村等生态示范村,通过示范村的示范作用,辐射周边村屯。沼气建设使以往农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的“五乱”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处理了养殖废弃物,农业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更好地保护了农业和林业用地,成为发展庭院经济、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有效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2 沼气建设助农增收

沼气建设能直接获得可再生能源,减少农户燃料费用支出。在合浦县,一个10m3容量的沼气池,1a可产沼气700m3以上,相当于24瓶石油液化气,按当地每瓶液化气118元计算,产气价值为2832元。沼气建设能获得丰富的有机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一座10m3的沼气池,1a可产沼肥27t,相当于尿素300kg、磷肥500kg、硫酸钾200kg,折款约600元。节支实际就是增收。

以上所述是沼气建设给农户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二项合计,1a一座沼气池直接创造的收入少说也有3400元左右。而建一座沼气池,一般投入3200元左右,1a就可收回成本。沼气的原料主要是牲畜粪便,沼气建设能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如果在沼气综合利用上大做文章,如沼液养鱼、作添加剂养猪、浸种、淋菜、喷果树,沼渣饲养蚯蚓、生产配合饲料等应用,那么,农民获得的效益更加明显。有了物质基础,农民的生活才更有滋有味,“美丽乡村”的建设才更有色彩。

3 沼气建设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按每座沼气池年产沼气700m3计算,全县现有沼气池41050座,合计年产沼气约2874万m3,由此开发和节约能源总量达1.58万t标煤,年减排二氧化碳1.03万t,减排二氧化硫78.74t,年处理生活污水总量34.41万t。因此,大力发展沼气池建设,以生物燃料直接替代液化气、煤炭、柴草等传统燃烧燃料,减少二氧化碳、碳氢化物、氮氧化物等对大气的污染,将对于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贡献巨大。搞好节能减排、搞好清洁生产,就是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4 沼气建设促进农业无公害化生产的发展

在越来越重视农产品安全性的今天,沼气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如沼渣、沼液是高效有机肥,可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减少作物的病虫害,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各乡镇结合当地种植业特点,紧紧抓住沼气建设这个切入点,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稻—鱼”、“猪—沼—菇”等生态农业模式,此举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乃至“美丽乡村”的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普遍的现实意义。

5 沼气建设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沼气建设的内容是建设一个沼气池和“三改”,“三改”即是改厨房、改厕所、改猪牛栏及绿化等结合起来,农民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身体健康有了保证,生活质量可望与城市居民相媲美。开展沼气池的建设,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物质财富,也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由于农村实现了点灯不用油,煮饭不用柴,群众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劳作之余,看电影电视,学习科学文化技术,参加各种文娱活动,人口素质明显提高,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6 结语

沼气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就是要天长蓝、树长绿、水长清、地长净,用劳动创造我们的美丽家园和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 朱丽清,刘德源.浅谈沼气技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广西农业科学,2007,38(2):361-362.

[2] 肖超.广西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能源战略研究[M].南宁:广西新闻出版局,2002,11:137-138.

[3] 袁炳富,刘璐.郎溪小小沼气池撑起美丽乡村建设半边天[J].农村可再生能源及生态环境,2013(08).

美丽乡村建设文献综述篇2

2019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众兴社区坚持“一区一特”、“一村一品”发展目标,将梅家屋场周边400亩土地纳入蔬菜种植片区,通过积极争取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支持,高标准建成380亩设施蔬菜示范园一期,今后两年将连片打造3000亩的蔬菜示范基地,目前,已引入绿之源、旺秋、老圃新艺、中望优农等4家企业进驻承包,380亩全部实现租赁,合同期为10年,每年能帮助众兴社区增加集体收入60万元。梅家屋场在2016年创建美丽乡村示范片的基础上,充分保留原始村容村貌和自然景观,不搞“大拆大建”,以高标准设施蔬菜示范园为纽带,结合沿线水库、水塘、沟渠等水体景观,集中打造以“水润沃野,蔬香天下”为定位的蔬菜主题屋场,通过发展蔬菜景观、蔬菜采摘、蔬菜科普等业态,推动蔬菜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屋场坚持规划先行,聘请专业公司进行规划设计,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在保护原始风貌和突出产业亮点的基础上提升整治效果;建设过程中突出党建引领,坚持服务导向,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强化群众思想教育;始终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充分调动群众“主人翁”意识,广大村民积极建言献策,主动捐资捐物、拆除围墙、退让土地,群策群力推动项目建设,最终形成党员带头干、乡贤自发干、群众主动干的美丽屋场创建浓厚氛围。

一、基本概况

众兴社区地处望城区靖港镇西南部,与益阳、宁乡交界,属半丘陵半湖区地带,内辖老格塘集镇,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自然环境优美,与千龙湖接壤,发展休闲旅游条件较好。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主要以优质稻,蔬菜种植为主,是望城区万亩蔬菜示范园;养殖业有猪、鸡、鸭、鱼养殖。众兴社区总面积9.7平方公里,本社区系2016年4月由原众兴社区及原高桥村合并而来。辖50个居民组;人口总数为7653人,共1833户,耕地面积5400多亩。2020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创建了众兴社区“梅家美丽屋场”,众兴社区美丽屋场面积约 286亩,涉及118户786名村民,该片区坚持以“产业振兴”为核心,依托蔬菜产业园产业优势,打造以蔬菜产业为依托,人居环境优美,民风纯正的美丽屋场。

二、指导思想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大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全域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为全面实施兴村振兴战略强基础、补短板,打造更具现代乡村品质、彰显湖湘文化特色的全域美丽宜居乡村。

三、工作目标

(一)工作思路:坚持把“示范屋场”建设与基层党组织、群众紧密结合。成立片区理事会,由片区组长、党员、老教师、乡贤为理事会成员,引导群众自发筹资、自愿管理、自主建设、自觉服务。片区组长带头召集村民参事议事,集中民意民智,凝聚正能量,开展社会秩序治理、绿化美化整理、生态环境优化,文明乡风建设、经济蓬勃发展等工作。逐步将示范片区范围、影响、效应扩大到全村。

(二)建设目标:打造蔬菜基地美丽屋场为目的。片区打造一批“六化”即片区绿化、水体净化、地面洁化、田园美化、空间序化、民风淳化的众兴社区“梅家美丽屋场”。(1)片区绿化:绿化美化区域设计合理,景观效果好,服务周边环境,集中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达到100%,群众参与绿化意识强,片区100%的农户庭院实现绿化美化。新植绿化树种定期维护管理,无明显病虫害。初步形成“点上绿化成园、线上绿化成荫、面上绿化成林、村周绿化成环”的景观效果。(2)水体净化:片区入口池塘清淤整治、片区118户农户按照“三池一地”“三治同步”“五治齐抓”的建设标准全部进行污水处理体系建设,连通排污管线,解决农户污水直排问题,有效保护众兴社区水资源。(3)地面洁化:配备一至二名保洁员,对片内环境卫生进行全面保洁,保持一天一次对所有住户上门收集生活垃圾并进行第二次分类。保洁员对垃圾日产日清,并督促农户对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并鼓励他们自行消化做到垃圾不出户做到垃圾真减量,在片区内施行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以来,垃圾减量达到80%以上。

(4)田园美化:片区农户庭院换填种植土、绿化种植、景观矮墙、栅栏、菜地整理、鸡舍修建等(5)空间序化:消除乱搭建、乱涂画、乱倒垃圾等现象;加强环境卫生的监督,签订“门前三包”居民房前屋后环境整洁,堆码整齐,菜园整齐无杂草。(6)民风淳化: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深入开展“家风润万家”活动,议家风、立家训、传家礼、评家庭以此培育家庭美德、家庭文化、弘扬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友爱的新风尚。

四、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加快众兴社区“梅家美丽屋场”建设,以点带面,成立众兴社区“梅家美丽屋场”建设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率先试点,再逐步扩大到全村范围实施。

会 长:肖龙辉

副会长:张建佳、陈建华,张展

理事成员:陈建、陈上元、徐正洪、孔益明、刘汉保

领导小组下设5个小组,分为综治协调组,宣传报道组,环境治理组,农村绿化组,督查评比组。各小组的具体分工如下:

综治协调组: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指挥部等工作的安排,民意的集中反映;协助指挥部、社区、镇、区、市等上级领导对“美丽屋场”的视察、调研,以及移风易俗的推进。

宣传报道组:加大片区建设的宣传力度,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对片区良好的家风家训、片区建设的先进人物或事迹跟踪报道,学习精神品质;做好民间故事收集整理,讲好片区民间故事;弘扬乡贤精神,培育乡贤文化,以点带面,以片带社区,积极宣扬片区优秀文化,增强片区文化自信,辐射全社区。

环境治理组:负责片区日常环境卫生的整治,包括环境卫生整治、垃圾分类实施以及蓝天保卫战。

农村绿化组:负责环境的美化,包括每家每户禽畜圈养,公共区域和庭院绿化建设,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

督查评比组:督查片区的建设、管理、维护情况;对片区每年进行一次最美庭院、最美婆媳、最美养花人、最美手艺人、最美邻里评比。

五、工作步骤

(一)宣传启动。片区小组组长于2020年6月22日至2020年7月10日进行入户宣传,召开片区社员大会,每家每户上门签订美丽屋场承诺书,组织群众去虢大湾美丽屋场参观学习,征求村民对美丽屋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的想法和建议。

(二)重点推进。2020年7月10日至11月30日,对“梅家美丽屋场”片区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文明工程重点打造。生态人居工程着重改造危旧房,改造绿化,改造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工程则侧重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禽畜圈养、道路整洁、杂物整齐方面。生态产业工程则做大做强做优片区内新农夫、花园农业等蔬菜基地。生态文明工程着力弘扬传统美德,倡导、鼓励村民立家训,树家风,打造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幸福片区。同时扩大“梅家美丽屋场”的示范效应,推广至全社区范围内实施。

(三)提升创新。后期鼓励片区村民各显身手,因地制宜,因材施策。提升居民环境保护意识,弘扬乡风文明,传播忠、义、礼、智、孝,讲好民间故事,丰富村民文化活动。创新农产品开发,开发家庭农家乐,依托蔬菜产业园优势发展网络直播带货等丰富片区经营模式。开展全民绿化行动,以“广栽树,多种花,不漏黄”为主要内容,对私人、公共区域,科学规划设计,注重美观和实用,栽花植树,播洒花籽。农户庭院要多栽花植树,做到户户有景、常年有绿,形成家家爱美丽、个个讲文明、垃圾全分类的良好氛围。

(五)验收评比。每年12月底,年底家家户户参与最美庭院评比,优胜者给予奖励,同时也对在创建美丽宜居村庄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先进家庭、个人予以表彰,其事迹张贴于宣传栏,起到宣传激励作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指挥部应大会讨论共同制定片区自治方案,以保每家每户参与片区建设、管理。宣传组每周至少一次挨家挨户听取、收集、征求村民的想法和建议,作为参事议事决策讨论的议题。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村民各自汇报庭院管理情况,并共同商讨片区发展,将发展任务分解到户,明确职责。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村广播、村宣传栏等媒介,广泛宣传发动,积极营造“梅家美丽屋场”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强对环境治理、垃圾分类,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健康疾病防治等知识的培训与宣传。利用好宣传栏,讲述好片区民间故事,学习好先进个人事迹,弘扬好传统家庭美德。

(三)加大督导,推进落实

督查评比小组对每家每户每月进行环境、卫生、文明、手艺评比,评出环境最优美、卫生最清洁、家庭最和睦、手艺最精致的家庭、个人,并将评比结果公示。督促村民落实议事堂讨论制定的任务,做好片区建设管理台账,做到有记录、有图片、有时效。

(四)加大投入,严格奖惩

1.多元投入,协调发动。群众筹措一份,社区居民委员会、镇政府支持一份,项目补助一份。片区发动群众自愿、动员辖区内企业捐赠、村能人赞助、村筹资筹劳、农村“一事一议”等方式广泛筹措资金,自发打造“梅家美丽屋场”,以点带面,保障“梅家美丽屋场”建设工作顺利高效推进。充分抓住靖港镇美丽乡村振兴机遇,取得镇政府支持。把握各上级部门安排的专项资金拨付机制,及时申报,尽可能地争取专项资金。

2.严格奖惩,赏罚分明。领导小组对户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检查评比、一月一通报。每月固定28号召开示范片区建设例会,总结本月工作情况,并对下月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对先进个人、优秀家庭予以表扬,并于公示宣传栏内公示;要求排名最后两名的个人、家庭说明原因并作表态发言;连续三次排名靠后者社区书记约谈,并作自我批评,于公示栏公示;对连续三次排名靠前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表扬,并做讲话,号召全村人民共同维护家园,建设家园,爱护家园。

众兴社区“梅家美丽屋场”建设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按照“自愿、自主、自治”的原则,发动农户广泛参与,积极开展筹资筹劳筹料活动,激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乡贤、能人以献计献策、投入资金等方式广泛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

1、自发组织施工前的宣传发动并主动清理自家房前屋后杂物、杂草,贡献出具有时代感的“古董”。

2、片区农户贡献自家房前屋后绿木,作为片区建设后期绿化种植。

3、为了建设片区公共设施(道路拓宽、围墙建设等),片区农户积极配合贡献自家空地、菜地、鸡圈、杂屋等。

4、在施工过程中主动清理房前屋后及公共区域垃圾。

5、利用自家晒谷坪等空地放置片区建设材料。

6、园区蔬菜基地公司免费提供技术和种子给农户学习绿植培育、种植技术、为庭院设计出谋划策。

7、在公共设施建设中农户投工,投劳比市场行情低一倍的劳务费。

美丽乡村建设文献综述篇3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传承;研究;现状

一、乡村文化内涵

一谈到文化,首先会想到文化的涵义,因为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词汇,它包含的范很广,当提及美丽乡村文化时,美丽乡村的文化又有那些呢?接下来本文会解释乡村文化的涵义。

其实,乡村之所以称为乡村,不仅因为与城市相比,乡村具有独特的居住形态,更在于具有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乡村是产生先进文化的土壤,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谈到很多古老而传统的文化都是在乡村中,那里淳朴的村民一直遵从宗族的遗留下来的训,保持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融合,挖掘文化特色、寻求文化融合点、彰显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文化对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内涵,使群众建设美的环境、拥有美的心灵,共享美的生活,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市场文化。

1.文化传承对旅游文化的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多,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从世界旅游业趋势来看,乡村旅游比例不断上升。就美国举例,至2030年美国乡村旅游业所创造的GDP将占全国的50%,因为城市去乡村旅游的人数将达到90%,除了乡村旅游业的效益以外,还推动了三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乡村旅游业文化除了包括农、林、牧、渔业以外还包括农耕文化、森林文化、垂钓文化、休闲文化等。

2.文化传承对饮食文化的意义

注重饮食文化已成为人们的时尚。不少人从过去的温饱阶段、讲求色味香阶段,向保健阶段迈进。而乡村所提供的土鸡、土菜等有机产品对身体是有益的。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多样化,但也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既有健康食品也有对人们身体有害的食品,有害食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环境的污染,又有饲料添加剂添加过量的问题。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环境,都是环境比较优美的地方,水果蔬菜都是不打农药的,生物都是放养的,所以做出来的饭菜非常可口,这些条件都为发展饮食文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文化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意义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那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展现会让人们回忆起岁月的沧桑,让人们深入其中细细体会美丽乡村的美好,还可以让年轻人接受到传统的教育,内心有不忘本心的意识。民俗文化的保留不仅有入乡随俗的意识,还可以融入农村的文化,感受乡村的气息。

4.文化传承对于市场文化的意义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提高,美丽乡村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日趋紧密,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市场经济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的建设美丽乡村,所以在美丽乡村中人们可以利用旅游业来发展市场经济,可以收取一定的住宿费。也可以利用饮食来发展经济,在饮食中可以收取一定的餐费,建设一些文化馆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水果采摘园等等这些都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带来的市场经济,对村民的生活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每件事物都会有其两面性,美丽乡村建设同样也是有利有弊,接下来谈一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问题有以下:

1.物质文化遭到破坏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会出现与自然景观,空间肌理等相冲突的时候,虽然会努力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或多或少会影响农村的原貌,有些地方由于保护重视程度低,片面一村貌整治或者经济发展为目标,大拆大建,严重影响对历史风貌的原样和文化价值,而且建起的楼房与原建筑或者旁边古老建筑出现不协调的场景。

2.农耕文化渐行渐远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已经渐渐淡出农业生产生活,农业用具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也只有一些年纪大的老人知道传统的农耕用具和耕作方法。许多原来随处可见的民风民俗也渐行渐远。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去保护这些古老文化防止流失而不是用现代化取代。

3.民俗风情经历变迁

乡村中的传统民俗风情文化异常丰富,风土习俗众多。但是近几年来一些民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中的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发生的变化,使得乡村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原本邻里间和睦的关系,乡里间的节庆活动都渐渐消远,大部分非物质类民俗在民间实际生活中正在被逐步抛弃。

四、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文化传承内容比较狭隘,文化传承选择的渠道较少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单个的建筑保护占主要的方法,这样比较单一,政府支持较少,没有具体的科学的文化传承渠道

2.传承方式缺乏探索性

在文化传承方式中,主要把眼光集中在了古城古镇以及物质遗产上忽略了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主要集中在环境的改造,村貌的整治这些外观而忽略了内在,没有真正理解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实际上这样只是注重外观忽略内在是对文化毁坏,对村貌进行整治很多会毁坏一些古建筑,这种历史文化资源是无法修复的。

3.传承路径没有得到规划的保障

在文化传承中使得一些路径没有得到确切落实,由于对于文化传承的认识不够方法失当等问题加上缺少统一的规范标准,导致乡村文化传承路径也不顺畅,虽然总体规划中会提到但是没有具体的做法和实施,缺少是实际性指导乡村文化保护和管理也不到位,需要通过规划来完成规划体制,使文化传承的管理与规划更好的融化。

4.资金投入不够

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由于资金渠道单一、社会参与不足、资金整合难度较大等原因,致使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进展程度并不明显。

5.管理者和农村社区居民ο绱逦幕建设认识不足

农村社会自古是一个相对较封闭的社会,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小乡村里,使农民受现代文化的熏陶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同时,受近年来片面追求GDP发展以及对官员政绩的考核重经济而轻文化等思想的影响,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轻视文化建设。而且,文化建设的考核标准,主要是依据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的数量,对于成效缺少回访。

五、美丽乡村文化传承的对策分析

1.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传承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也是生命力所在,只有将文化植入乡村旅游才有可能发挥出更大的竞争力才会更有魅力,美丽乡村的建设才是可持续的。传承历史地域文化,支撑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乡村旅游生命力所在,让乡村旅游散发着古老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文明风采,把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文化传承发在乡村旅游这个“活态”而自然的整体环境中。

2.文明创建,提升素质

发挥宣传、妇联、团委、老干部等群团体组织作用,加大试点村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开展多项文化娱乐活动、竞赛,请村民当评委,加大参与度。加强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活动提供充足的场所。加大古村落开发保护力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3.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建立地方遗产名录

目前对于文化的保护主要表现在实物的保护,或者对已经列入文化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对本土乡村文化所蕴含的风俗人情、礼仪习惯和信仰等方面的保护还是存在盲区,鼓励各类的文化进行申报,建立相应法律,进行法律保护。

4.加强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

调查显示,资金不足是制约新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是美丽乡村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本文认为,市、县(区)、乡镇二级政府应提高对美丽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在财政预算中应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文化事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努力争取专项经费,用好经费;乡村管理人员可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赞助乡村文化娱乐活动,拉动文化消费的双赢。

5.培养、引进多方面专业人才,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强化乡村文化服务

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在人才引进上给予扶持。通过大学生村官热,录取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充实到美丽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带来工作新气象;鼓励文化能人积极参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积极培训文艺精英,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等的奖励;还可以开展社区居民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行为规范宣传活动、自愿者服务活动等。

参考文献:

[1]边建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11(10).

[2]刘秀英.农村建设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9).

[3]张军.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浙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综述[J].今日浙江,2010(21).

[4]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J].中国乡镇企业,2011(06).

美丽乡村建设文献综述篇4

关键词:农业地区;贝叶斯理论;农村社区管理;城乡一体化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大报告中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2017年国家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选择适宜模式开展农村社区管理建设,加快修订村庄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大力推进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因此,推进乡村社区管理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由于传统农业生产的影响,农村居民社区在管理方面呈现出较为粗放的状态,面临着诸多的瓶颈问题,亟待从制度上和管理上解决这些问题和困境。贝叶斯模型是基于概率推理的图形化网络模型,是通过一些变量的信息来获取其它概率信息的过程建立起来的,基于概率推理的贝叶斯网络是为了解决不定性和不完整性问题而提出的,它对于解决复杂设备不确定性和关联性引起的故障有很大的优势,在农村社区管理中是一个有益的尝试[2]。

1农业地区社区管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1.1农业地区社区管理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

农村社区管理是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体现,通过实现城乡动态发展,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于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全面推进农民就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还有利于农村社区居民和谐关系的建立[3]。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丰盈农村基层文化生活口味,提升村民自治制度水平,全面推进“四个民主”的早日实现。

1.2农业地区社区管理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在我国,“三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不断增加,农业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多个地方的调研分析表明,只有在农村全面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才能突破困难,实现农业现代化。

1.3农业地区社区管理有利于“美丽乡村”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举措。他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发展乡村旅游,在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农村社区管理,美化乡村环境,规划乡村景观、传播乡土味道,传承乡土文化,展现乡村风貌,发掘乡村历史等方面的工作,从不同维度构建美丽乡村,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国家目标。

2农村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了解农村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以绥化市为例,该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斜卧在黑龙江大地上,东西宽约305km,南北长约308km,南与哈尔滨市接壤,西与大庆市交界,东与伊春市相连,北与黑河市毗邻,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农业区域。农业社区管理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在农村社区管理中仍存有制约因素。

2.1机制体制运行僵化,农村发展现代化程度低

绥化市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在注重农业产值提升的前提下,也很重视农村社区管理工作。目前社区管理现状主要是农村基层管委会由管理型变为服务型、基层组织由一体变为多元、工作人员由基层干部变为一般农民,活动介体由下一层变为高层面。在做出较大调整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机制体制的僵化和单一,社区管理中的问题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严重影响社区管理水平的提升[4-5]。

2.2服务管理水平不高,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健全度低

对于绥化市率先完成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乡村而言,硬件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还没有完全带动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同步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体系表现出初级阶段的过渡性。一些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制度,尤其是物业管理制度,体现出清晰的转型过渡特色。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居民没有形成物业管理的思想意识,还处于传统的房前屋后式的“自已管好自己”的小农思想[6]。物业服务性收费困难,直接造成物业管理水平的下降,难以形成完善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2.3居民文化素质不高,传统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农村社区管理根本转化度低

从几千年的传统村落生活习惯到现代城镇化居民身份的转变,从旧有生活习惯到当前崭新的生活环境的转变,从落后的生活态度到不断发展的对生活质量提升要求的转变是一项漫长的过程。这自然会给农村社区管理特别是物业费的收取带来很大阻力[7]。

2.4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村社区管理社会化程度低

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社区管理与城市社区管理不同,农村社区管理不等同于社会管理,政府社会管理工作也不等于社区管理工作,对于农民发展有利的事不应全由政府承担,政府不能全面完成农村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全部职能。从本质上讲,农村社区管理机构更多的是要做好协调上级政府相关工作,但不能过多干涉公共服务职责。

3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创新模式探讨

贝叶斯定理用于推理时一般是条件概率推理问题,可用文字直观描述,指导有效的判断决策。农村社区管理水平和效果的好坏对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中,利用贝叶斯模型,以创新农村社区管理的思路、内容、方法,来指导农业社区管理工作。对于目前绥化市农村社区管理现状来说,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8]。

3.1启动人性化管理模式,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

农村社区管理是指由物业管理公司对农村社区统一实施的社会化、专业化管理。物业管理的核心价值就是运用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物业管理的保值、增值,不断提供专业化服务。针对绥化市北林区农村社区内的资源配置,在物业管理中可以融入互联网技术,完善智能化网络管理系统。采用PDCA循环原理进行整改[9],使其更具人性化,为业户铺架沟通的桥梁,以诚信为本提高管理服务的信誉,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3.2建立管理贝叶斯模型,完善综合管理系统

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本质是服务,通常传统物业服务项目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大部分业主的需求。基于贝叶斯法则,改变管理服务模式,构建综合管理贝叶斯模型(见图1),专注于物业管理核心内容,并结合物业实际情况,对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进行创新探索,完善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体制,灌输切合实际的管理理念,拓展物业延伸服务,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全面提高农村社区物业的综合性管理水平,不断满足业户日益增长的各种服务需求[10]。

3.3拓展服务项目类型,满足业主需求

在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过程中,秉承“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经营理念,通过推动战略转型,创新经营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满足业主需求,以优质文明的服务,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品质和业主的满意度,体现物业管理的价值,为业户创造美好生活环境。专业、高效的管理水平将给业主带来良好的体验感,提升业主对物业服务企业的信任度,培养业主对物业服务企业的品牌识别度和忠诚度,为企业不断积累客户群[11]。

3.4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规范化运作维度

基层政府、自治组织和农村社区居民是社区管理的主要参与者,3个群体能够有效发挥市场在农村社区管理中的作用,使三者优势互补,协同发力。政府的角色在于对农村社区管理进行顶层设计、充分协调、全面扶持、强化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责任与服务职能。改变农村社区居民的传统关系,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一个社区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提高公民参与水平和基层自治组织自治化程度,全面推进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程度。

参考文献:

[1].报告全文[EB/OL].(2017-10-18)[2017-10-20].

[2]黄茗云.贝叶斯网络在软件可信性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09.

[3]庞鑫.新农村社区管理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46-47.

[4]王禹.我国村民自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48.

[5]彭听.中国农村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困境、问题与对策[D].湘潭:湘潭大学,2013.

[6]张成伟.关于社区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7):177-178.

[7]吴爱萍.村庄社区化管理与村民民主参与[J].江西社会科学,2013(9):185-188.

[8]方俊.关于社区管理研究的综合评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5):67-71.

[9]易国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研究述评[J].理论与改革,2010(3):154-156.

[10]张开云.农村社区会共服务:现实困境与理,队选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1):101-104.

美丽乡村建设文献综述篇5

2020年,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认真开展了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稳步推进。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和“一优两高”战略的重要抓手,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厕所革命”、国土绿化、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大整治,扎实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顺利通过市政府考核验收。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印发了《农村环境大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县级领导和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点包干督导农村环境大整治工作制度,县级领导多次深入乡镇督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凝聚了各级联动、齐抓共管的攻坚合力。同时,组织相关部门、乡镇负责人等80人次专题观摩学习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及时召开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观摩会,在全县掀起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的热潮。二是强化污染治理。不断加大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等环卫设施配备力度,为97个村配备了垃圾桶1380个、垃圾斗1138个、四轮清运车90辆、摆臂式垃圾车6辆、吸粪车3辆、保洁工具1510套,并结合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和环保局实施的4个污水收集处理项目的实施,使全县的村级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2.7%。三是改善村容村貌。扎实开展以“四清一改治十乱”为重点村庄清洁行动,督促各乡镇清理柴草、建材、建筑设备等乱堆乱放4500余处,拆除废弃厕所棚圈300余个、私搭乱建及残垣断壁400余处、违法广告200余处,清理垃圾堆放点340余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四是加大村级保洁员管理考核。村级保洁员实行乡聘、村用、乡村两级共同考核、的管理机制,年内监督各乡镇对全县1022名农村保洁员全部进行了考核,并发放报酬613.2万元。六是切实发挥样板村示范引领作用。年内投资300万元,成功打造了10个县级样板村,充分发挥其在生态环境、特色风貌、乡风文明、基础治理等方面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年内整合资金实施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一事一议”等农村补短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68万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01%。

1、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高标准实施23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990万元,惠及2959户11345人。新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8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23处。

2、公益事业财政奖补“一事一议”项目。投资1350万元,在65村实施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村庄绿化、亮化、美化等建设内容的“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共修缮村委办公室2个,建成广场9处19927平方米,栽植树木420株,安装太阳能路灯18盏,粉饰院墙600平方米,项目实施村村庄环境卫生得以整治,村庄面貌不断改观。

二、党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提高干部职工思想修养。一是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新时代著作等重点内容教育干部职工筑牢思想防线,始终使干部职工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二是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和有力措施。一年来,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若干措施、市委若干规定;学习了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警示教育大会等内容;积极学习警示教育中的腐败案例及典型事迹;组织观看了《半条被子》《周恩来回延安》等先进典型、脱贫攻坚、廉政教育电影,撰写了心得体会;干部职工学习笔记人均1.5万字以上,书写心得体会人均4篇。

(二)规范党的常规工作,深化主题创建活动。一是按照县委关于加强群团组织建设的安排要求,在认真领会及、省市关于群团工作的论述和指示精神基础上,结合单位工作实际,以取得实效为出发点,创新工作思路,灵活工作方式,努力推动工会、青年、妇联等工作,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改善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发挥出了桥梁作用,为单位党组开展各项工作夯实了群众基础。年内,组织单位干部职工参加“学雷锋”等活动、积极参与职工医疗和生活保障活动;健全了“职工之家”和工会组织管理;足额上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扎实开展“下基层、接地气、办实事”等活动,切实维护了单位职工利益,提高了单位妇女权益维护、岗位建功意识,保障了社会弱势群体基本权利,为单位发展注入了活力。

(四)严格管控新冠疫情。一是成立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建立了疫情防控四级群和五级群,同时组织印发并发放《致全体村(居)民的一封信》、《警告大家好好看》共计200余份。二是加强排查管控,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楼院内全面进行了排查摸底,居家隔离人员6人次;对外来人员、外来车辆、家庭麻将馆进行了摸排,劝返外来车辆10余辆;同时,开展了口罩垃圾桶清理、楼道、公共设施等公用场所消毒,设置进出口管控点,实现疫情管控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无盲区、全覆盖。一年来,陆续发放口罩700余片,喷洒消毒液200多斤,发放免洗手消毒液40余瓶,有效阻止了疫情的传播与输入。

(六)扎实做好定点扶贫帮扶工作。一是为突出村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规范支部“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全力支持村“两委”及驻村工作组工作,积极开展示范户创建工作,确定党员示范户,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资助开展慰问老党员、老干部,表彰优秀党员、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户、五星文明户;督促工作队再次核算贫困户家庭收入、享受国家惠民政策、宣传精准脱贫知识、完善档案。二是夯实结对村基础设施。立足实际,在村道两侧及空闲地带实施620株云杉的绿化;打造一处村庄景点;协调相关部门完成村道断头路硬化和青稞山水源地改造任务。三是做实做细入户帮扶工作。牢固树立脱贫攻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切实做到常来常往,访民情、三个“讲透”,顺民意、六个“必访”,解民忧,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结对户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单位定点帮扶入户40次以上。

四、存在问题

虽然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相比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人居环境整治投入资金不足。一方面,县级美丽乡村投资少,县级财政配套不足。另一方面,个别乡镇联系省、市、县帮建单位的主动性不强,与帮建单位的沟通次数少,帮建资金和帮建项目落实难。二是个别村庄由于村干部存在重项目建设、轻项目管理的错误意识,导致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后续管理不到位,加之群众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脏、乱、差现象仍然严重,村庄环境卫生保持清洁难度大。三是思想认识不够高。部分乡镇、村干部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绿化、卫生打扫、应付检查上,没有真正领会中央和省市县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的目的和意义,自行降低农村环境整治的标准,对村庄内外存在的“六乱”现象盯的不紧,清理不够彻底;集镇上摊点乱摆、车辆乱停、卫生较差的现象依然严重;日常管理村反弹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对乡镇之间、村庄之间属地模糊地段主动整治不够,成为环境整治盲区,垃圾倾倒和堆积严重。四是工作力度不够大。部分乡镇依然将环境综合整治当成是保洁员和村干部的事,没有想方设法带动广大党员及群众参与,没有真正发挥农户、商户门前“三包”责任的作用,同时,对日常管理村的管理松散,工作力度退减,出现新的管理盲区和卫生死角,反弹严重。

五、2021年工作思路

2021年,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结合全县村庄实际,不断提高建设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在村庄深层次建设和持续性发展上想办法、出实招,加快补齐全县农村建设短板,切实推进全县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改善全县农村人居环境。

(一)持续推进全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强化对全县所有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及保持工作。在保证全县所有整治合格村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将未合格村和主要交通沿线、旅游周边村庄作为整治重点,一是完善基础,开展垃圾治理。积极统筹协调各乡镇、各部门,在不改变项目渠道、资金用途的前提下,统筹打包、捆绑使用住建、城管、环保、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与农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性项目,完善农村垃圾填埋、排水排污、村道硬化、人畜饮水、粪便处理、水源保护等基础设施,配备垃圾清运车、垃圾箱、垃圾斗等环卫设备。各乡镇根据县城、近郊、偏远和山区村庄的不同区位条件,选择了合适于自身的垃圾清运方式,及时有效清运村社垃圾,并教育群众从垃圾产生的源头上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二是确定重点,整治村庄“六乱”。督促各乡镇紧扣整治重点,继续整治村庄“六乱”,将村庄及周边垃圾、柴草、砖砂、粪土、木头及杂物等乱堆乱放确定为整治重点,坚决拆除破旧棚圈、厕所、残墙断壁及私搭乱建等违建危旧建筑,及时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督促商铺、小作坊、摊点的物品有序摆放,大力整治集镇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并在村道两侧和整治出的空闲地上进行彻底绿化、美化。同时,做到整治范围由主巷道向支巷道、由广场周边向农户房前屋后不断延伸,逐步推动“整治无死角”局面的形成。三是加大投入,实施保洁工程。继续整合整治资金,切实加大整治投入力度,按时拨付整治费用及保洁员工资,确保垃圾处理体系及保洁队伍的正常、健康运行;按要求配备保洁员,明确保洁员在村庄公共区域垃圾清理、日常收集清运、资源回收和宣传监督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完善保洁制度,确保真正发挥长效作用。四是重视长效,完善管理机制。按照“县委领导、政府引导,乡镇主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群众为主”的工作格局,健全县牵头抓、乡镇主体抓、村委具体抓、部门配合抓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机制,切实加大县级部门检查工作力度,严格落实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观摩制度,采取明查暗访、公开报道、重点巡查、现场督查和交叉检查等办法进行连环督考;每月对整治村整治情况进行通报,每季度对日常管理村进行考核,各乡镇党委、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督查制度,不定期对整治村进行督查。

(二)有序开展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省市县关于高原美丽乡村相关要求,紧扣全县工作部署,紧扣农村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重点,加大和各乡镇与共建单位的衔接力度,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好整合资金,计划高标准实施好3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彻底夯实建设村水、电、路、气、通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基础。一是科学编制规划。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村一风格、一村一特色”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按程序编制的要求,协助县住建部门编制完成建设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二是大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按照“农村危旧房改造,要优先满足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的要求,将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优先满足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基本解决美丽乡村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着力提高农民住房水平。三是切实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按照“填平补齐、缺啥补啥”的原则,协调相关部门实施人畜饮水、电网改造、村道硬化、村庄亮化、村级文化广场、综合办公服务中心、信息网络、文化体育等工程,完善基础设施,覆盖基本公共服务。

(三)立足转变作风,狠抓办公室自身建设。继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全面落实重大事项决策等规章制度,基本实现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引导人,用制度约束人的良好体制,充分激发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大力改进工作作风,督促干部职工经常深入基层,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工作岗位在基层的观念。不断加强干部职工政治理论、业务技能、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学习,提高干部职工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建设新农村的优秀团队。

美丽乡村建设文献综述篇6

**以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打造基础设施齐全、文化生活丰富、群众生活文明的文明新形象,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可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动群众积极投身到乡风文明建设中来,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隶属于晋安区**,位于**之东南部,古称石牌墩,东与溪下村相邻,南与宦溪镇峨嵋村交界,北与九峰村接壤,距市区15公里,从晋安区新店镇乘班车仅30分钟,交通便利。现有常住人口302人,252户,辖1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826亩,林地面积12500亩,2018年村财收入30万元。**作为北峰的历史文化名村,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村之东侧瑞峰南麓有全国重点寺观之一的林阳寺。宋学家黄榦是朱熹的门人、女婿,对理学的贡献多,名气大,曾在****高峰书院讲学,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近年来,**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先后获评省级“文明村镇”、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农村社区示范单位”、区级“幸福家园工程”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19年,**被列入乡村振兴省级试点村。

一、加强组织建设,坚持民主自治。建立村党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牵头,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格局,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预先征求广大村民意见建议,引导鼓励村民帮助村两委出主意、想办法、谋良策,提升村民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村干部深入群众家中,通过促膝谈心,了解群众对乡村建设所想所思所盼,帮助解决群众的急难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建立**村务监督小组并依法开展民主监督,每年至少组织进行1次民主评议;

二、营造良好氛围,倡导文明风尚。**认真组织村两委、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等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尤其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氛围上墙、张贴宣传画、定期更换宣传栏等形式,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有效营造全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培育特色文化,促进移风易俗。**在强化乡风文明建设中积极作为,认真落实文明村、文明家庭、“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传承弘扬好家风好家训等主题实践活动,得到广大村民的广泛认可。2017年6月中旬,由**村民群众自发组织的**腰鼓表演队选送的作品《火辣辣的腰鼓舞》于奔赴北京参加了2017年“情系中秋·大美中国”歌舞中国节目录制。在中央电视台星光演播厅里,他们用美丽的舞蹈和欢快的腰鼓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着新农村的美好新生活,通过欢快的腰鼓舞表演,向更多的国人展示闽都文化,向全国观众展示福州的文化魅力,也体现了**农村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开展的丰硕成果。

四、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宜居。**以建设干净整洁、美丽舒适的宜居环境为目标,以治理“五乱”(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杂物乱堆、建筑乱搭、禽畜乱跑)为重点,集中清理群众房前屋后的生活垃圾和污水,移除草垛和杂草,引导群众按时定点倾倒生活垃圾;建立了户收集、村集中、乡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拆除违章搭盖2000平方米,切实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三格式化粪池实现全覆盖,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比例达70%以上,饮水安全覆盖率100%,卫生厕所普及率80%以上;逐年实施对村建道路进行硬化、绿化和亮化提升,照明设施覆盖主要公共场所。同时建立卫生保洁制度,投入资金建设1处污水处理站,进行污水管网改造,实行垃圾集中收集转运、污水处理,建立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机制;提升村民保洁意识。

美丽乡村建设文献综述篇7

>> 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变迁 中国乡村治理的“杠杆”效应 变迁中的中国乡村治理 中国的家庭结构转变 网络舆情语境中的高校治理结构转变 中国乡村治理的有效模式 当今中国的城市信仰与乡村治理等 中国近现代乡村治理的经验总结 中国近现代乡村治理的措施研究 社会变迁进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的转变 投票规则与乡村治理结构 多中心治理视域下乡村治理结构重塑 农村精英与中国乡村治理 治理乡村污染 建设美丽中国 乡村治理的未来方向 近三年关于乡村治理结构的研究综述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语境下的乡村秩序转型与组织结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村落政治精英的产生与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特点及其变迁 中国古代乡村公共事务自主治理的基本特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4]黄宗智. 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李怀印. 晚清及民国时期华北村庄中的乡地制[J].历史研究,2006(1): 75-88.

[6]杜赞奇.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9年的华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82.

[7]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6.

[8]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R].1954-06-14.

[9]中央文献. 建国以来文稿(第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10]孔祥智,史冰清,钟真.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与社会效应研究―百社千户调查[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美丽乡村建设文献综述篇8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发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金华的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和基础,从最初的乡村农户创办农家餐厅,已逐步过渡到利用乡村资源提供具有较强观赏性和体验性的休闲活动拓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产品雷同,乡村文化挖掘不深等各种问题。

1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命脉。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五位一体”,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党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农业部在2013年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中也把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重点,指出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它不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理念的简单复制。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发展的思路中,美丽乡村包含的是对整个“三农”发展的新起点、新平台、新高度的新期待。

生态休闲旅游一直是人们最向往和追崇的旅游方式之一,乡村通过发展旅游的形式,既可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通过各方面资源的整合与规划,达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乡村独特的发展方式,不仅可以对乡村传统的历史文化和生产方式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通过对乡村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达到真正的富民目的。

2金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与我国大多数的乡村旅游发展轨迹类似的是,金华乡村乐意的发展也是萌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的乡村旅游主要是在“被动”状态下,围绕着一些风景名胜区所作的休闲接待活动以及以城镇居民回乡探亲为主的接待活动,乡村人们的旅游开发意识并未形成。象征金华乡村旅游起步的是1994年兰溪诸葛八卦村的试开放,之后的较快发展带动了临近乡村旅游开发。但总体来说,20世纪九十年代金华的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比较自由、分散。

金华市乡村旅游不断规模化发展要从2003年省旅游局制定乡村旅游的相应规范标准之后。在省旅游局的指导与建议下,金华市制定了符合金华本地的乡村旅游发展规范与执行标准。从此,金华依托着优良的浙中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资源,独特的八婺民俗以及农耕文化,积极有效的开展起了农村休闲旅游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区域特色也日益彰显。尤其是近年来,金华市一直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工作思路,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各种民俗文化游、采摘体验游、生态休闲游等旅游项目,美化了农村、富裕了农民、繁荣了农村。

总体来说,金华凭借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乡村风情旅游产品以及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发展有了较大成效。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1乡村旅游特色不鲜明,旅游项目类同

从整体上看,金华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初级化特征较为明显,从乡村旅游产品类别上主要还是以“农家乐”形式为主,内容局限在农业观光、瓜果采摘、烧烤、垂钓、泡温泉等,产品雷同较大,重复性开发建设较多,创意和特色稀缺。例如部分餐馆挂上两只红灯笼,养了几只土鸡,就变成了农家饭店,根本无法给游客提高良好的乡村旅游体验,导致了乡村旅游口碑较差,继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2.2对乡村文化的l掘欠缺,旅游体验不够深刻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活动的一种,有着其它旅游活动所不能媲美的特性,即乡村性,而这样的乡村性,正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最应该关注的特色。但在实际的旅游开发过程中,乡村文化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真正的乡村性并未得到较好的展现。在金华乡村旅游发展中,兰溪诸葛八卦村是一个走在前列的典型,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发展快速的文化乡村就没有将乡村文化进行较好的挖掘,整个旅游活动都集中在简单的参观游览上,并未将诸葛村的民俗文化、诸葛家族文化融入进参与性的体验活动,增加乡村游的吸引力。

2.3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大乡村旅游的概念

金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数量已经不少,已经初具市场规模,各位地区也已经形成了自身的旅游特色及旅游形象。如金华市金东区突出名人故里行,希望田野风,以道教名人为主线索,突出都市周边的田园风光,金华兰溪突出诸葛后裔乡,水果飘香廊,形成以古建筑特色和采摘节目为主的旅游活动。但是,从一系列的乡村旅游线路来看,金华乡村旅游的线路基本都局限在同一个县市区内,游玩的时间基本都以1日或2日的短线游为主,时间紧张,游客根本达不到真正的休闲与放松,乡村旅游的魅力自然也得不到发挥。

3金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策略思考

3.1政府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鼓励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部门在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要求时,更应该给予各旅游乡村一定的政策扶持。旅游规划与发展需要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很多乡村由于资金的匮乏,使得众多丰富的民俗活动或者文化内涵丰富的物质载体得不到较好的包装组合,不能形成丰富的旅游产品与项目。因此政府部分应该加大对乡村的资金支持,发展乡村的基础设施投入,为乡村旅游的开发打好一定的基础。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给予乡村发展旅游的技术上的帮助。乡村旅游最原始的经营主体(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65页)一般以单个农户、村委会为主,由于缺乏一定的旅游规划与经营发展的专业知识,总是局限在简单的类似于农家乐的旅游项目上,造成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且品质低的形象,不能形成一定的吸引力,最后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因此,作为政府部门,可以统筹资源,为各乡村引进有实力的旅游开发公司等专业经营企业,从产品设计到资金投入,项目运营管理等都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案,共同发挥好专业旅游经营企业与村委会的经营管理作用,优势互补。

3.2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与参与性

乡村旅游产品之所以吸引旅游者,是因为这种旅游形式能够给旅游者带来强烈的乡土气息,能够亲近自然,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达到较好的解压。因此,越乡土的文化,越与城市的现代化特征相悖的旅游内容,越能够引起游客的共鸣。同时,要达到解压的目的,除了简单的参观游览是达不到的,要多设置一些参与性较强的富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等的旅游项目,才能够提高游客的旅游激情。人文特色是乡村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之间,各乡村旅游产品之间主要的特征区分,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该牢牢把握。当然在挖掘这样的人文特色时,要防止简单的以“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应该让游客真正的参与到当地的各项民俗活动当中去。

3.3整合各乡村资源,拓展乡村旅游的产业链并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针对目前金华市乡村旅游产品的整合不到位的问题,应该协调临近乡村的旅游开发与发展力量,明确各乡村旅游的主要特色,形成乡村旅游整合圈,做好乡村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的一条龙服务,丰富旅游者到乡村的旅游体验,真正达到休闲放松的旅游目的。这就需要提出乡村大旅游的概念,充分考虑现有乡村产品的特点和产品之间的联系,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整体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由于以乡村为立足点,其工作人员当然较多的碜杂谂澹文化层次上稍显欠缺。因此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旅游服务人员的岗前岗中的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产生较好的口碑,从而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

基金项目:2016年金华市社科联课题“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金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项目编号:Y153)。

作者简介:邢娟(1982-),女,浙江金华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旅游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15-18.

[2]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125-128.

[3] 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572-576.

[4] 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8(1):76-80.

上一篇:教师优势分析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病毒预防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