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04 10:20:32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乡地处皖浙交界,与接壤,面积平方公里,辖村社区,人口万余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村位于我乡南部,是一个竹产业支撑型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3405人。近年来,我乡始终坚持以“争创省级新农村示范乡、打造最宜居住乡村”统揽全局,立足于乡域特色,认真谋划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把握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有序地在全乡各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三新一带动”,即全村竹产业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一是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扶持、指导和规范,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组,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并驻村指导组织实施;二是从政府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服务;三是明确了村两委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了村组户三级网络。现我乡已初步建立“政府指导,村组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机制。

(二)明晰思路,科学规划

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发展要求,结合村的村情,通过多次会议讨论和调查研究,并带领经充分论证后明确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争创全省一流,打造4a旅游景区”,并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来抓。二是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依托村文化生态资源的优势,先后编制了三个层次的规划:首先聘请专家编制了高起点的《村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尔后聘请专家编制了具体的景观节点开发、建设及保护性规划;围绕打造“三a”旅游景区目标,组织编制《村旅游发展建设总体规划》。同时,我们十分注重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划办事,将规划落到实处。

(三)完善机制,开拓创新

一是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体系。建造垃圾焚烧炉和垃圾中转站,聘请十名卫生保洁员和一名垃圾清运员,购置150个垃圾桶和十辆垃圾车,清运主要道路沿线和村庄内垃圾,购置200个小垃圾桶、10000多个垃圾袋,发放农户家中,与农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实行垃圾袋装化,形成垃圾“户集村收村运村处理”的垃圾收集体系,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二是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农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村民发放倡议书,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庭院整治工作中来,积极开展评选清洁示范户活动,对整改积极的,经验收达标合格的农户,采取“以奖代补”措施,全面提升村庄品味,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一是召开动员会,发动党员干部和村民组长做好示范;二是召开座谈会,邀请“三老”(老党员、老干部、老长辈)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三是上门入户宣传,对群众讲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四是做好“三结合”,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注重与幸福家庭建设相结合,形成“人人是美丽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乡村环境”的良好氛围。

三、几点体会

(一)政府指导是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乡政府抽调了由乡国土、城建、水务、林业、供电、 环保等各个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分成征地拆迁、环境整治等五个小组,采取“3+1”工作法,驻村开展指导,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实施。

(二)项目支持是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源泉。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由项目支持。我们先后争取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塘坝、河道治理项目;危房改造、新型墙体材料应用项目;沼气池项目;改水改厕项目;污水处理项目。正是借助于这些好项目、大项目,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才得以顺利实施。

(三)社会参与是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补充。坚持市场机制,引导各类民间资金以不同方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感恩社会、回报家乡”的热情,都想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力量。在我们多方沟通协调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投资1000万元兴建观景平台、为主题的高端休闲产业项目,现已初显雏形。另外,还发动社会力量投资兴建现代农业展示园,让“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

四、存在的困难和下步工作安排

(一)针对资金保障不足问题,我们将做到:一是继续争取项目扶持;二是乡、村自筹资金加大投入;三是社会集资提升品位;四是压缩开支开源节流。

(二)针对整体推进进度不快问题,我们将做到:一是实行乡村干部包保负责联系户,健全网络化责任体系;二是严格按照“3+1”工作法倒排时间表,推行逆向责任机制;三是做好周调度,试行党政领导督查暗访机制。

(三)针对建设中群众个人利益受损问题,我们将做到:一是党员干部率先做个“吃亏人”(在个人利益受损时做好榜样),树好榜样当个“干净人”(在个人利益受损时要已集体为重);二是继续做好宣传引导,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三是继续坚持“以奖代补”,扩大奖励范围,提高奖励额度。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材料一:岭南文化博大精深,是广东文化的源泉和根基。岭南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包括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三大分支,具有开放兼容、务实创新品性特质的区域文化。保护好我们文化的源泉和根基,传承和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美丽幸福广东意义重大。

材料二: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凭海而立、因海而兴。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沿线国家不同族群的海洋活动和海洋人文精神,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接触、交流、互动与友好往来,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历史证明,海上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强盛之路、文化之路。广东应自觉承担起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历史使命,为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率先探路。

【理论分析】

一、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美丽广东,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体现了我国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2. 我国政府担负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职能。建设幸福广东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要求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在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幸福广东,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立足实际,真抓实干,自觉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人创造文化和享用文化。岭南文化是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而形成的,并为岭南人民所共享的精神根基。

2.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挖掘文化资源、传承优秀岭南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3.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传承优秀岭南文化精神,传承科技精神,培养全社会创新精神,对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4.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具有开放兼容、务实创新品性特质的岭南文化孕广东人开放兼容、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

5. 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化各具特色,通过文化交流学习,借鉴其它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通过文化交流,不仅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沿线国家不同族群的海洋活动和海洋人文精神,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接触、交流、互动与友好往来,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6. 在文化交流中,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也要相互尊重,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以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广东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推动岭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文化交流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7.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和广东人的开放兼容、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

三、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

1. 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岭南文化是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而形成的又反映了广东人鲜明精神物质的区域文化。

2.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必须大力弘扬岭南文化精神,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岭南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自己鲜明的区域特征,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建设美丽幸福广东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和创造性才能实现。

6.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必须坚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好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古村、古镇、古城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家园,是人们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思、乡恋的地方。据此回答1-2题。

1. 古村、古镇、古城是人们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思、乡恋的地方。这告诉我们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只有古建筑才有文化的认同感

③古文化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随着我国“加快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古村、古镇、古城的保护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保护好仅存的古村、古镇、古城刻不容缓。这是因为

①它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它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③它对于研究中华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镇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当前我们必须警惕文化遗产保护中少数地方政府决策时 ,在经济驱使和利益诱惑下,无视百姓意见,无视法律法规和文化发展之道的“乱作为”。这就要求

A. 政府必须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B. 依法行政,保证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C. 公正司法,审慎行使权力

D. 树立正确政绩观,把发展经济放在工作的首位

4. 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粤方言演唱的剧种。后又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成为在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这给我们文化创新的启示是

A.只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就能发展

B. 只有运用方言才能有竞争力

C. 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

D. 要发展各种形式的大众文化

5.“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人席慕容《乡愁》让人读了无不对故乡产生牵挂。这表明优秀文化

A. 是现实物质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B. 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激励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C. 在塑造着人,也决定着人们幸福美好人生的实现

D. 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

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许多地方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远景,提炼和培育出了自已的区域精神。据此回答6-7题。

6. 从早期的“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到新时期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广东精神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表明认识是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 广东省新时期提炼和培育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是广东的文化名片,其既延续岭南文化的根基,也反映了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可见,广东精神

A.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B. 决定我省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C. 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时代性

D.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8.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欢度春节是全国的盛事。但全国各地的风俗各异。北方是以吃饺子、逛庙会等方式来欢庆,而南方则是以吃汤圆、逛花市来欢度。这体现了

A. 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

B.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C.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D.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关系

9.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魂的躯壳。这表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作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文化创新必须迎合人们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

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协调

④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 某校高二学生为开展主题“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美丽幸福广东”综合探究,收集、整理当前有关岭南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建设的一些材料,请你参与其中进行研究:

材料一:粤语是发源于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并于秦汉时期传播至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产生的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在香港、澳门占有主导地位的方言。它对岭南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2008年正式被联合国定义为语言,并且认定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语言之一,其地位仅次于普通话。以粤语为载体的广东文化也曾红遍大江南北,广东文化的影响力也为人所津津乐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粤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粤语需要保护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材料二: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必须突出文化引领。没有文化支撑和精神富足,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广东。要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充分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岭南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着力提升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面参与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识和能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特点的相关知识,分析粤语保护的重要性。

(2)关于粤语保护问题,有人认为,“只要政府履职,方言就能得到保护。”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知识,谈谈为什么建设幸福广东,必须突出文化引领。

12.美丽乡村,承载了亿万农民的美好梦想;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建设美丽乡村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指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村则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材料二:广东省某地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尊重乡村自然风貌和文化历史渊源,保持农村古朴元素和乡村原始特色,挖掘、弘扬村落优秀历史文化,摒弃落后的习俗,彰显特色民俗;按照“一村一景”与“多景一区”的建设思路,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用文化提升乡村品位,丰富乡村内涵,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使美丽乡村更具特色,更富魅力。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二,指出该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辩证法的思想方法?

(3)结合材料一和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该区“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价值定位。

参考答案

1. B 2. B 3. A 4. C 5. B 6. B 7. C 8. C 9. C 10. B

11.(1)(1)①文化是由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粤语是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在秦汉时期传播,与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才产生的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方言。保护粤语有利于维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粤语在两广和港、澳地区是人们语言沟通的主导方言,在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不断地丰富发展,加强保护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地区的交流和合作。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加强对粤语的保护,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粤、港、澳地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本地区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答案一:赞同。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其职能是管理和服务,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观点认为只要政府履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方言便能得到保护和推广,既看到政府的职能,也看到政府的的责任。

答案二:不赞同。方言保护首选立法机关必须健全法律,使保护有法可依;同时,公民对方言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有较高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观点只看到政府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即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忽视了其它方面的作用。

(3)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提升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面参与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识和能力。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出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创新思路和工作举措,推动广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大力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广东省加快文化发展、加大科技研发,有利于增强广东的文化软实力。

12.(1)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古村落对于研究中国乡村文明的演进,对于展现中华民族文明史具有特殊的意义。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传统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血脉与延续基因,是根和源。离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滋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没有了根基和生命力,就会迷失方向。保护好古村落,就是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根基,有利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护古村落,不但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可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①根据乡村特色,按照“一村一景”进行建设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统筹考虑乡村自然与人文、农村与农民等因素,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正确处理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③一分为二看待乡村的历史文化,坚持辩证否定观,在扬弃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村落历史文化。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思考;乡村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背景和内涵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党的十报告更全面的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蓝图。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凝聚了生活美、社会美、环境美、时代美、百姓美的生态和谐之美,而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在农村的体现和实施就是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的内涵概括起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三是人文素质提高,文明道德风尚。

二、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

自2013年初,渭南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渭南的号召后,渭南市下辖各县(市)积极响应,认真贯彻党的十“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央一号文件“美丽乡村”的要求,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各县(市)乡村环境面貌发生巨大改变,其中大荔县在推进美丽乡村工作中走在全市的前列,建设成果丰硕。总结起来,有四条经验值得借鉴:

1.政府引导与村民意愿相结合

政府引导是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形成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确保了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实施。一方面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和奖惩制度,实行县级部门包联、镇政府组织实施等制度,另一方面采取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舆论引导工作,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感受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和实惠,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2.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大荔县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坚持统筹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原则,在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一是立足村庄特色,结合村庄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探索不同类型村庄建设美丽乡村的途径,对村庄建设与发展实施差异化指导。二是在村庄建设规划中,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综合整治田、水、路、林,为村庄的发展和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三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进行村庄产业规划。一产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二产结合一产,发展生态食品和绿色产品加工业;三产围绕一产和二产,发展与旅游、商贸相关的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

3.乡村发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大荔县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来推进乡村的发展。一是运用新材料提升民宅品质。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和防水材料,提高住宅护结构的保温、防水性能;实施农村改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冲水式公厕或者双瓮式厕所。二是利用新能源改善生活环境。利用植物秸秆、人类、畜类粪便等原料制造沼气,安装太阳能路灯,推广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太阳能建筑等。三是应用新技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积极开展新型日光温室、自动卷帘机、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的示范推广,为设施果蔬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4.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相结合

大荔县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实行县域全覆盖的环境设施集中大整治,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一是镇驻地成立环卫队,配备10-20人的保洁员,负责镇区街道、镇辖区主干道卫生保洁,确保当地环境卫生。二是建立系统垃圾处理模式,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并对有害垃圾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三是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机制,包括财政资金、整合项目资金、群众自筹资金、社会捐助资金、部门联保资金等。四是制定严格的督查考核制度,将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月检查通报、季讲评评比、年考核奖惩。

三、渭南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渭南市其他县(市)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大力借鉴和推广大荔县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的案例,坚持政府引导与村民意愿、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乡村发展与现代科技、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相结合,同时提出以下几个建议指导渭南市美丽乡村建设。

(一)因地制宜,差异化建设美丽乡村

根据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村庄产业发展、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等,充分利用和挖掘村庄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科学确定各县(市)美丽乡村建设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

(二)产业先行,推进产业链顺畅发展

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注重农民生活方式、居住方式与生产方式变化的一致性。一是加快建设农业产业链的信息化,在农业相关的各个产业链组织建立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如运输业通过建立农产品信息链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根据网络数据来提前安排和组织运输,实现运输业和农业的互利共赢。二是加大力度发展农业产业链物流,农产品特点是量大、点多、面广、作业独立,因此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节约物流成本就要减少存货量、加速流转,将生产、储存、运输、装卸、再加工、流动、销售等活动连为一体。

(三)分类对待,营造不同特色

美丽乡村在建设模式和风貌营造上也需要分类对待,按照交通区位、产业类型不同,不同类型营造不同的特色。一是贴近城镇的乡村,在建设风貌上应尽可能与小城镇建设统一起来,建筑形态以多层为主,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并与周边已有设施协调共享,统筹考虑,避免重复,注重营造公共交流空间,尽可能保留原有乡土文化。二是位于农业片区、旅游景区的村庄,要考虑乡村特色,保持乡村风貌,建筑以低层为主,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照搬城市居住区的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爱东. 建设厦门美丽乡村的几点思考[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4(04)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土景观;万湾景观设计

1“美丽乡村”乡土景观建设的发展背景

乡土景观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遗留下来的社会痕迹,是乡村景观建造中的的灵魂,它源自于最原始最朴素的大地景观。这种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过时间的洗礼慢慢沉淀出来的。丹凤万湾村“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对原有自然景观的保护,还应该着重体现对浓厚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的传承与延续。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只有突出乡土文化的建设,才能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发展;有利于发挥地域景观特色,促进城乡交流;才能适应当前新农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

2丹凤地区乡村景观现状分析

2.1建设滞后

目前村庄内按照村庄规划已基本落成,但是乡村景观建设还没有全面展开。主要原因是乡村内的设施建设基本着重于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忽略了乡村景观以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前期对基础建设的投资较大,造成资金不足也是乡村景观建设的因素之一。

2.2乡土文化意识不足

乡村居民缺乏专业的规划理念,自行拆旧建新,建筑形式多受到城市建造风格的影响,却忽略了自身原有的乡土价值,造成乡村建筑布局与景观混乱的现象。而对于乡村景观建设也简单地理解为绿化种植。

2.3乡土文化不突出

规划区内乡村景观设施基本大同小异,缺乏乡村特色的景观小品和旅游导向系统,关键在于缺乏乡土文化。正是盲目地追求城市文化,而忽视了乡村自身的文化,更没有将传统的乡土文化特色与景观设施合理地结合起来,构成乡村景观的组成部分。

3丹凤万湾村“美丽乡村”乡土景观的营造方式

3.1道路系统

在视觉景观上,形成了多层次的景观效果,包括村路两侧自然生长的树木花草和不规则分布的乡土建筑所形成的近景、由独具田园风貌的农田景观和村落建筑群体景观形成的中景,以及由远山、树林等自然景观形成的远景。

3.2建筑风貌

万湾村依山傍水,其建筑随地形高低差异而错落有致。在建筑形式上应该体现传统特色,展现陕南民居风格,以白墙灰瓦和坡屋顶为主,在空间布局上则应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特别是万湾农家乐庭院除了建筑用材考究,地面铺砌青砖并配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庭院景观布置更应该体现乡村的笆小院、蔷薇簇簇的家韵味,让游客真正体验温馨、舒适的农家小院。

3.3景观设施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设施能为人们提供方便、观赏等服务。环境设施的位置、体量、材质、色彩、造型都对乡村环境的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在营造空间气氛上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村内景观节点、旅游配套设施设计应充分挖掘乡村环境肌理,文化蕴藏,利用乡土元素和乡土材料,提升乡村整体形象和观赏性,烘托乡村田园的氛围。

在万湾乡村景观设施设计中,以乡村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墙来展现浓郁的乡土特色和地方风情。村内景观小品以及导视系统地设计充分利用乡土元素和本地材料来展现,比如利用乡村特有的生产工具磨盘的有序叠加来形成旅游导视系统的组成形式,将村内废弃不用的饮马槽、翁罐等旧物再利用做成街边栽培植物的花钵,构成美丽乡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小城镇化;生态规划

Abstract: China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surrounding villages is driven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 of geography and soc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urbanization model.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 concept and mode, and is the little country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mode. Beautiful rural planning are based on nat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ircular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theory basis, through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towns, industry distribution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as a whole in the key and the direction.

Keywords: beautiful country; Little country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美丽乡村”规划内涵

-----乡村小城镇化、生态化

1.1 乡村有限城镇化

乡村城镇化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城镇带动周边乡村,逐步转变为城镇的一份子;另一种是乡村原有居民以乡村为发展中心,逐步成为所在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发展为城镇。乡村城镇化并不是消灭村庄,乡村发展为城镇的同时仍保留着原有的性质,继续进行必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美丽乡村规划是以自然、环保、节能及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乡村小城镇的空间格局、产业分布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分析来进行整体的生态式规划。

1.2 规划内容的整体构成

“美丽乡村”的规划构成主要包括:城镇产业经济系统、居住及自然资源的利用等。经济产业系统的规划核心是结合生态理念,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对产业结构、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居住的规划主要是以加强邻里间交流、沟通为核心,进行“美丽乡村”的整体空间布局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应重点突出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结合。而自然资源的利用则主要通过相关设备、技术等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循环利用。

2.“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解析

“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应从乡村的产业系统及居住环境等方面考虑,主要包括循环式经济产业系统的规划、居住规划及自然资源的利用(生态环保规划)等。

2.1 循环式经济产业系统规划

循环经济产业系统包括产业结构的选型、转型以及产业循环体系的构建等。乡村小城镇化的规划要对区域内空间格局、经济关系和市场要素进行科学的调查论证,通过多种方案的研究比较,在充分发挥当地人文、地理、资源、技术等方面优势的前提下,以具有发展潜力的核心产业为主导,明确乡村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方向。同时,积极利用新技术、新理念,体现出产业的地域特色,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进行有效的调整。尽量以核心产业、特色产业作为基础形成产业链,利用经济循环的优势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促进乡村小城镇发展的目的。

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相协调是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必要选择。同时,以知识为背景产生的服务业、创意产业以及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共同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经济产业。具有能耗低、无污染、智能化、生态化、人才集中等优点,也是乡村小城镇化产业转型的有利选择。

产业循环体系的构建包括构建生态循环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生态循环农业的构建主要表现为利用现代技术发展农业,增加绿色、无公害产物的种植面积,科学施肥,加强农、林、牧等产业的相互协调。生态循环工业的重点是节能、清洁生产以及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等。

2.2 居住规划

居住的规划是指建筑系统的更新以及邻里空间的创建。建筑的风格、形式是乡村小城镇形象的直接体现者,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遵循自然规律而营造的建筑,更加的接近自然,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特色,也非常有利于生态的平衡发展。但由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旧式建筑在通风、采光等条件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面对旧式建筑的保留、更新问题,需要规划人员进行严谨的分析考察。对某一部分需要完整保留的传统建筑要给予保留再现,其它居民宅院要结合新功能要求,通过现代技术与地方性材料的相结合以及新型构造方式进行有机的更新、改造。

邻里空间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环境,是邻里间进行交流沟通的场所。和谐、亲切的邻里关系能为乡村小城镇带来活力和人气。邻里空间的建立要遵循私密、半私密、公开、半公开的空间秩序。在设计过程中要形成具有明显层级的空间秩序,例如街、步道、院、室等,有利于营造出不同需求居住者对领域的归属感。在半公共场所,可以适当的提升路面高差、增加台阶、变换铺地材质、设置家具小品来营造小尺度的空间场所,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发展。保持空间的围和性是指在邻里单元外增加一些通透、灵活的围和物,如较高的树木,适宜的构筑物等,来增加邻里间交流沟通的机会,为和谐的邻里关系进行适宜的空间布局。邻里间的沟通场所要减少机动车辆的干扰,机动车辆不仅对居民带来不安全因素,所排出的尾气及飞驰引起的尘土对小区的环境质量也带来了影响,消弱了居民外出活动的意愿,进而减少了邻里间的空间人气。因此,对车辆行使路线的设计要尽量避免干扰邻里的交流场所,为居民留出足够自由的积极空间。

城镇居住环境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当地居民对环境的因素最为熟悉,对本土建造的经验十分丰富。在建设过程中,要采用新型建设理念和传统技艺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多听取当地居民意见,汲取传统技艺的精华,让居民参与到自己家乡的建设中,使城镇风貌保持延续性。同时,由居民意向产生的环境塑造因素,例如种植、装饰以及色彩搭配、细节形式等更能体现居民的集体审美取向和当地的文化特征,让居民对新环境产生归属感、认同感。

2.3 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环保

小城镇化生态式规划中的自然资源利用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规划设计中,要对规划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及产业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优化建筑用地布局,引导用地形态向良性的,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改变以往浪费土地资源的建设模式。可以采用绿地系统对地块的布局进行系统的分隔,相对集中而又适当分散的格局可以形成整体的城市绿化体系,创造良好的居住空间环境。利用闲置地,通过土地整理来增加土地的利用率。设计中也可将公共设施与景观绿地相结合,使用地复合功能得以互补。比如绿地设计与停车场的相结合,既方便了居民停车,又达到了景观绿化的效果。对于乡村产业用地,要遵循不盲目发展的原则,不能出现大面积的种植基地,应科学有效的对合理产业进行规划,避免土地资源和产品的双重浪费。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主要包括雨水、中水的循环利用。雨水及中水的利用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可以实现资源的重复使用,降低居民用水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屋面设置蓄水系统、截污系统及雨水的地面参透系统来对雨水进行收集、储蓄,用于农业的灌溉、景观绿化、浇灌植被和道路清洗等。雨水收集后用于农业灌溉,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雨水中含有的大量微量元素对优化土壤性质有重要的作用。

3.结语

“美丽乡村”的规划是一种小城镇式、生态化的规划。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遵循自然、环保、循环经济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教育体系,构建健康的生态人文环境,引导邻里间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参考文献

[1]汤铭潭.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徐全勇,王明伟等.国外中心村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启示[M].农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第6篇

中国(赣州)第四届家具产业博览会将于6月1日―3日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举办。展会以“转型升级,走向世界”为主题,主展馆以“木屋+展馆”的整体布局进行展览,面积约14000平方米,其它各家具市场、材料市场及物流商贸城为分会场,总展览面积180万平方米。除展示家具产品外,还将重点展示从研发设计、原材料、智能制造、机械、电子商务、VR虚拟现实技术情景式体验销售到进出口贸易、园区、物流、口岸等家具产业链条各环节最新成果。借力“一带一路”,本届展会将试行赣州港中欧班列对开,举办以“买全球、卖全球”为主题的招商恳谈会,邀请加拿大、吉尔吉斯斯坦驻广州领事率团参会,进一步凸显家博会的国际性。

第十四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将于9月19日―22日在山东省菏泽市举办。展会以“互联网+特色林产品”为主题,设国H标准展位800个,其中电商展区主要邀请网上经营林产品的多家知名电商平台、电商企业、设计体验店,现场开展网上交易。另设特色林产品展区,主要展示适合网上经营的木本油料、森林食品、木工艺品、创意家居等特色林产品。同时突出电商平台,促进线上线下交易的融合发展,提高网上中国林交会的影响力。

第10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将于11月1日―4日在浙江省义乌市举办。展会以“绿色富民 生态兴业”为主题,设国际标准展位3000个,参展范围包括家具及配件、木结构木建材、木竹工艺品、木竹日用品、森林食品、茶产品、花卉园艺、林业科技与装备等类。展会借助当前多条“一带一路”班列的开通,设立“一带一路”主题馆,并将通过举办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展、引进美丽庭院设计等形式,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探索森博会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第十三届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及投资贸易洽谈会将于11月6日―9日在福建省三明市举办。展会以“深化林业改革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届时将布设在三明台资企业展销区,呈现近几年明台经贸合作最新成果;布设林业改革金融服务区和林品汇O2O商城线下体验区,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展示天天林博会新风貌;开展三明特色品牌主题日促销活动,展销森林生态产品、“一带一路”生态产品等供给侧改革新产品。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第7篇

教学以上内容,教师可以结合目前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活动,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不同的形式渗透相关的环保教育内容。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用直观、具体、生动的形式,如让学生看教材的插图、阅读教材中的材料等,教育学生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依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让学生做关于环保能源方面的计算题、根据相关的环保数据制作表格等,使学生学会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并正确投放到垃圾桶,学会爱护花草树木并力争每年都参加植树活动,学会发挥智慧来制止危害野生动物的行为……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丰富,数学教师再把环保教育内容拓展到居住环境、校园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

二、结合课外有关资料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1952年12月份的英国伦敦,由二氧化硫形成的工业烟雾造成的空气严重污染事件中,在4天里就有4000多人死亡,事件过后两个月内,还陆续死亡8000多人……笔者通过数学活动课、实践课等向学生加以渗透这些信息,同时结合山区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情况,如村民到野外捕杀田鸡、田鼠等,从而使农作物受到昆虫的侵害,促使学生对环保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环保意识。

三、结合现实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围绕目前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一系列活动,我们也对学生提出了“美丽校园”的活动要求,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所在村庄开展的“清洁乡村”活动,做好清洁校园、美化校园,清洁田园、净化水源的教育工作。与此同时,笔者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列出活动前后变化的相关数据,对比其中的变化,并提出结论或对策。如针对某村庄开展的“清洁乡村”活动,笔者让学生对比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前后树木、垃圾桶、清扫次数等数据的变化情况,列出表格,对比数据变化,从而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在意义和社会功效。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如:

1.观看电视公益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光盘行动“”地球一小时“”节约用纸珍惜资源”“保护水资源”等内容;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造成我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重工业大量燃烧煤炭产生的废气和机动车的大量使用而导致的尾气排放等;北方沙尘暴发生与治理风沙防护林息息相关。

2.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周边的乡镇小企业搞社会调查、到木片加工厂调查其每天要消耗的大量林木原材料的情况、调查化工厂对周边水源和土壤造成的污染情况等,要求学生将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心得,从而教育学生: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不任意捕杀野生动物,不乱砍滥伐,不破坏生态平衡,积极参与绿色植被活动,从自身做起,做环境保护小卫士。“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教育是开启新思想、传递新观念的力量,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之重要而又艰巨任务的今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是历史赋予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重任,作为数学教师,也理应承担起这个重任,为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第8篇

如今,协会成员包含了156个村庄,遍布法国的21个大区和69个省。其庞大的村庄网络系统,存储并分享着大量村庄实践的优秀经验。协会不断致力于避免使村庄沦为毫无灵魂的博物馆或与此相反的“主题公园”;旨在协调村庄传统与未来发展,使生活重新回归喷泉旁或百年历史石灰墙和法国梧桐掩映下的广场上。

在法国,村庄保护与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从1930年的《风景名胜地保护法》将小城镇和村落列入保护对象,到目前针对乡村地区的“优秀乡村中心政策”、“乡村复兴区政策”、“大区自然公园政策”及各种专项政策。可见,作为高度城市化的法国,乡村发展在其国家发展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法国最美丽的村庄”协会作为一个自下而上发起村庄保护行动的成功案例,对于正处在乡村保护与发展起步阶段的中国来说,有许多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地方。

“法国最美丽的村庄”成果

协会所评选出的156个“法国最美丽的村庄”都各具特色,并且这些特色都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与发展,以本文介绍的四个村庄的例子,仅仅是“法国最美丽的村庄”的冰山一角,旨在展示协会在保护与发展法国独特村庄上的工作成果,说明其经验确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努瓦耶村(Noyers-Sen-Sern)

位于法国中北部勃垦地区约纳省的努瓦耶,是“法国最美丽的村庄”之一。村庄三面被蜿蜒的思瑞河所环绕,其独特之处在于保存良好的中世纪风貌与葡萄园种植。

努瓦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村庄,村庄内分布着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努瓦耶最古老的建筑,可追溯到12世纪的市政厅;一座建造于1491年至1515年间的纯哥特式风格的教堂;15世纪或16世纪的酒窖、半木结构的房屋及带有哥特式尖塔和雕刻的房屋;可追溯到12世纪末、围绕村庄布置的19座塔楼(原有23座),城墙与城门;带有拱顶的骑楼,许许多多的小巷,由白垩铺成的方形小广场及花岗岩人行道。

村庄以农产品、葡萄酒及旅游业作为地区的三大支柱产业,村庄内历史悠久的“玉米交易广场”“葡萄酒广场”“盐仓广场”都彰显着当地兴旺的农业;每逢集市日,村庄就更为热闹。

高德村(Gordes)

高德村位于法国东南部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区沃克吕兹省的高德村,也是“法国最美丽的村庄”之一。村庄地处沃克吕兹高原的一侧,俯瞰卡瓦永平原,房舍环绕着山顶处雄伟的城堡和教堂层层布置开来。山城风貌和建于中世纪的石头建筑是当地的特色之一。

村庄遵循着古罗马时期的城镇防卫格局,依山而建,建筑层层叠叠,道路随地势起伏,小巷密布。在村庄中,就地取材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鹅卵石铺就的街道、高大的石头建筑、石围墙、石阶、石凳遍布村庄。同时,在高德村,所有的新建筑都被要求使用石头和陶土屋瓦作为材料,即使是围墙也必须是石造的,这样能够有效地维护村庄的整体风貌。

高德村的中心区位于山顶处,中心广场上分布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堡和教堂,城堡的历史可追溯到1031年,于1525年重建;如今,城堡的部分被辟为现代艺术博物馆。登上城堡,可俯瞰周围的田园风光。经营普罗旺斯特色的小店与餐馆也集中在广场周围。

在二战期间,高德村曾遭到破坏;重建后的村庄自1947年被艺术家琼·戴罗勒发现后,开始吸引马克·查格尔、瑟奇·波列、瓦萨雷利等艺术家的到来。如今,许多明星和艺术家也选择在这个独特的“法国最美丽的村庄”安家。

波姆莱美西村与夏龙堡村(Chateau-Chalon and Baume-les-Messieurs)

波姆莱美西与夏龙堡村都位于法国东部弗朗什-孔泰区罗讷省,两村相距约12千米,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村庄景观。

波姆莱美西坐落在山谷里,其周围几乎都被约200米高的石灰岩峭壁所包围,形成独特的景观。一系列由河水侵蚀而成的天然洞穴和一座保留至今的罗马修道院是这里的特色。

整个村庄由建于11~12世纪的修道院所主导,修道院可谓是朱拉山脉地区罗马艺术和建筑的代表,教堂内有16世纪的彩瓷祭坛,修道院的门上是15世纪的精致雕刻。俯瞰村庄,红瓦石墙的建筑绕着修道院布置开来,错落有致且统一的红瓦屋顶建筑同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存。

波姆莱美西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而来访者除了参观村庄外,还可在此野营,对村庄作更深入的了解。

不同于波姆莱美西,夏龙堡村处在一块高地上,是弗朗什·孔泰区地势最高的酒乡,可俯瞰塞耶河山谷和布雷斯平原。古朴的建筑群凌驾于大片的葡萄园之上,建筑以红瓦屋顶灰墙为主,局部依山势呈梯田状分布。村庄内保留有罗马式的圣皮埃尔修道院及古老的要塞。

同时,夏龙堡的葡萄酒也是独一无二。因村庄内的酒窖均为半地下,夏季和冬季有温差,于是酿造出了独特的黄色葡萄酒,闻名于世。

合理而完整的管理机制

协会的管理机制是决定其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合理而完整的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确保协会有效的保护与发展法国独特村庄的优秀遗产。

从管理系统来看,协会拥有两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为:决策机构(股东周年大会、董事会及委员会)和业务委员会(质量委员会、名誉委员会和发展委员会)。

从运行机制来看,协会的工作始终坚持以“质量、名誉、发展”为战略点,维护和加强村庄遗产的品质,提升其名誉,同时控制游客数量,促进与旅游相关经济活动的发展。具体工作由三个业务委员会负责,各业务委员会的主席由决策机构中的委员会成员充当。

质量委员会:“质量”是协会确立的核心概念,因此质量委员会也拥有最高的权力,决定着一个村庄在协会中的去留与否。

名誉委员会:村庄的名誉与高品质的协会形象相辅相成,名誉委员会监督协会注册商标的使用情况,组织管理内部交流及促进网络发展(品牌产品的设计、协会与村庄的网站、与媒体关系、宣传活动等),并将获得的建议传达给协会的委员会。

发展委员会:为了鼓励更多当地居民参与村庄的经济建设、建立新的服务供应,协会提出了“发展”概念。发展委员会负责旅游业和联系当地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倡议,推动村庄的经济发展(如与旅游经营者合作、举办地区主题活动等),同时将其建议传达给协会的委员会。

在中国,村庄的数量达到几十万个,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在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中许多村庄正在迅速地消失。而村庄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仅仅靠政府和专业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建立权威的民间保护组织势在必行。目前,中国民间保护力量还十分薄弱,规模较小、经验不足。借鉴“法国最美丽的村庄”协会其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更全面的建立和发展中国民间的保护力量。

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交流

对于任何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广泛深入的合作交流都是有益的。“法国最美丽的村庄”协会真正的实践了“民众一企业一政府一专家”的四方合作。

协会的年度财政预算平均约为45万欧元,包括运行成本及涉及质量、宣传和发展举措方面的资金。其中三分之二来自村庄的会费,人均3欧元,其余部分分别来自合伙公司的投资、政府补贴及品牌产品的销售收入。

村庄居民作为村庄的主体,他们的支持与参与对于“法国最美丽的村庄”实践十分重要。一个村庄在递交加入协会的申请前,需进行镇议会投票表决,并获得广泛的支持。成为协会成员后,村庄不仅需要支付会费,还需积极参与协会的工作会议,依照协会制定的原则实施其战略。

协会的合作伙伴涉及不同的领域,包括企业和地方当局,他们的加入使协会的运作更为顺畅。其中法国电力公司、《读者文摘》和苏伊士的子公司这三家企业分别针对三个战略点提供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如法国电力公司设有专款实施村庄电线埋地的工程,以改善村庄的形象、提升其质量;《读者文摘》推出各种“法国最美丽的村庄”专辑、相册和DVD,提高村庄和协会的声誉。而一些地方当局给予协会运行补贴或直接向村庄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并将其列入政府预案。

为了提升村庄与协会的知名度、促进发展,协会也采取了多样的合作策略。通过商品销售宣传村庄与协会,如米其林交通地图,旅游指南,《读者文摘》出版相册与DVD。通过各地区开展富于特色的主题活动,借媒体宣传村庄与协会,如“法国最美丽的村庄”罗德里克举办的葡萄酒市场。通过与“来巴黎/来法国”的旅游运营商合作,开展激活村庄旅游业的活动,如为游客提供量身打造的短期休假计划;在带来优质旅游业的同时,也鼓励专业人员提升服务水平。

在协会中,专家的介入无疑是增加了其可信度与权威性。例如质量委员会的成员除了来自协会内部,还包括有资格的社会名流或专家;业务委员会一年两次的会议,其成员有村庄代表及来自协会合作组织中的专家(如选择《读者文摘》为名誉委员会成员)。

在村庄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协会积极组织“民众-企业-政府-专家”及其他方式的合作交流,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共同推动“法国最美丽的村庄”。而在中国,政府和专家往往是乡村保护与发展工作的主角,由于缺乏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交流,使得在实践中举步维艰或产生不尽人意的结果,如忽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性破坏等。可见,中国的乡村保护与发展急需扩大其合作交流的范围。联系当地居民,鼓励其保护行为,培养民众文化认同感和保护自觉性;联系企业,增加资金和技术来源;联系媒体,宣传成果。以多方位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乡村保护与发展。

明确而严格的评选程序

“法国最美丽的村庄”评选共分为四个阶段:村庄申请、现场评估、质量委员会决议以及签署“质量”。为了保持村庄及协会在大众中的可信度,坚守协会精益求精的承诺,评选的过程十分严格,申请成功率为1/5。

当一个村庄符合协会的三个标准,就可向协会提交申请,同时允许镇议会对申请添加任何有益的要求及文件。申请获得批准后,当地市长与协会质量负责人将商定日期访问村庄,进行评估。

评估前,协会将与市长进行沟通交流(市长可选择任何人进行协助),同时递交补充文件,以帮助协会评估。评估基于“质量”中的27个客观标准,衡量村庄的遗产内容和价值、建筑、城市环境质量以及市政举措的适宜性;例如在管理和展示该地区风貌方面(包括城镇规划手段、控制游客流量、村庄风貌的发展等)。访问结束时,协会将得出一份更具技术性的说明报告。

根据评估的结果,质量委员会对村庄做出四种可能性决议。通过评估的村庄将在一年内由村庄市长和协会主席共同签署“质量”。“质量”赋予村庄使用协会特色商标的权利和义务,允许村庄获取协会中所有村庄的经验与服务。同时,村庄为避免从协会中除名;需依照协会制定的原则实施其战略,支付会费,参与协会的工作会议;不断努力,借助“法国最美丽村庄”提升其整体质量(包括在遗产、受欢迎程度、发展等方面)。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从1980年代末开始;1996年建设部启动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12个历史文化名村,2004年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2008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至今,已评选出16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工作才刚刚起步,评选程序、评选条件、评价指标及保护措施等的科学合理性还有待改进,借鉴“法国最美丽的村庄”评选,有益于健全和改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评价体系及方法。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经济强省;农村妇女;就业;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中共河北省委讲师团课题:“性别发展与乡村和谐――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妇女就业元素研究”(课题编号:2016030)”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20日

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出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从2013年开始举全省之力,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舒适度为目标,以打造“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为导向,以集中连片建设为路径,以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样式为突破口,进一步突出地域特色,探索市场化运作,实现共建共享,建立长效机制,基本实现新民居、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把“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河北省农村妇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富有河北特色的美丽乡村,农村妇女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从男女角色的差异和社会分工来看,女性代表了一种社会力量,它是一种存在方式和话语方式,女性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和独特作为。农村妇女是农村女性意识的主体,她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必然影响到农村建设的进程。只有充分发挥她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美丽乡村建设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

(一)农村妇女是美丽乡村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数亿农民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一些地方的农村正在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在农村留守人群中,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老人的劳动能力逐年下降,儿童尚处于成长发育期,劳动能力较弱,农村妇女以自己的自强、自立担负起养育子女、赡养老人和耕种农田的责任,农村妇女占农业劳动力的60%以上,她们在农村建设过程中l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半边天。

(二)农村妇女是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村妇女积极主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展现了风采,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她们担负着优良家风的传承、文明乡风的树立。作为妻子,她们以良好的品行影响丈夫,让丈夫勤奋踏实积极工作;作为母亲,她们以德育人,教育子女孝敬、勤劳、节俭、努力学习,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作为儿媳,她们尊老爱老,促进家庭和睦,睦邻友好。她们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让核心价值观在每一个乡村家庭里生根,在亲情中升华。

(三)农村妇女是美丽乡村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妇女参政议政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妇女解放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妇女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农村,妇女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法律意识也在日益增强,参与村民自治、村民管理的程度逐步提高。妇女在农村各项事务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充分发挥了妇女在农村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农村妇女是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践行者。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面貌的全面改造提升,建设宜居的农村新环境。建设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治理环境,整治脏乱差、建设洁齐美。要大力开展乡村清洁工程,从垃圾治理抓起,因地制宜建立和推广农村垃圾分户分类处理的模式,推进城乡环卫工作一体化,努力消除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秸秆乱烧等现象,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庭院和村庄。教育家庭成员增强环境保护和节约意识,洁净小家庭,美化大环境,这些工作主要是靠细致的农村妇女去自觉自愿完成。她们引导家庭成员摒弃落后习俗,养成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爱护身边的美好家园。农村的一片蓝天,需要广大农村妇女的全力呵护。

二、河北省农村妇女就业现状

全国妇联专题调研组进行的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调查结果显示,在农业生产中,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比例高达73.4%,妇女个人创造的收入也占到家庭收入的49.1%,成为建设农村的一支重要力量。所以,能否有效地提高农村妇女劳动力的主体意识,提高她们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促进农村妇女就业,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一)农村妇女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妇女整体素质偏低,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农村妇女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高中以上很少,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二是受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女人往往承担着生儿育女、做家务、照顾家人的社会职责,社会给女性的定位就是以家庭为重心,关怀和照顾家人,辅佐和服从丈夫。在这一思想影响下造就了家庭中“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格局。对于这些农村妇女而言,她们担负的家庭责任重,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她们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因素成为制约农村妇女就业的瓶颈。

(二)在非农就业方面缺乏市场和机会。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土地贫瘠,有些地方的耕地甚至没有稳定的灌溉水源,其生存的艰难可想而知。对于这些地方的农村妇女而言,就地打工或者外出务工都要比种地收入丰厚。但由于在家门口工厂企业少,没有就业门路,外出打工的话自身劳动力素质低,没有就业市场,她们往往面临着这双重困境。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一些乡镇企业陆续发展起来,但是劳动技能低和年龄较大的农村妇女依然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即使城市有一些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高的超市、饭店的服务员等职业,也常因农村妇女没有受过正规家政培训等因素而难以被雇佣。

(三)政府就业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目前来看,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妇女的就业服务缺乏统一的服务管理平台。基层妇联作为妇女活动的有力组织,由于缺乏项目资金,很难根据农村妇女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相应的技术和技能培训;二是宣传力度不够。不少农村妇女对于政府的就业扶持政策关注度不高,一些惠农政策并不了解,职能部门在这方面可以进一步扩大宣传。由此,政府的职能部门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管理和政策措施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

三、推进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解决农村妇女就业的建议

(一)大力培训新型女农民,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素质。一是要抓好农村妇女的基础教育。农村妇女整体文化水平还比较低,与美丽乡村建设总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教育投资,积极开展免费义务教育,还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女孩接受中等及中等以上职业教育的比例,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二是要加大对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力度。根据大多数农村妇女缺少技能的特点,各级政府应及时相应培训信息,对具有不同学识背景和培训需求的妇女,充分考虑她们在惠农政策、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美丽乡村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学习需求,采用现场讲授、学习交流等形式为她们提供系统化、全方位的学习服务。由此拓宽农村妇女的就业视野,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

在河北美丽乡村建设中,当一个个美丽家庭村庄、美丽宅院出现在乡村时,展示的不仅是环境美、和谐美、生活美等美丽乡村的新面貌,也是广大农村妇女自强不息,努力实现家庭增收致富,提升生活品质的成果。促进妇女增收,助建美丽乡村,只有增强农村妇女的素质和就业技能,才能从根本上拓宽就业途径。

(二)加强产业扶贫,促进农村妇女富裕劳动力转移。建设富有河北特色的美丽乡村要助力扶贫开发。河北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致富一起抓,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要在资金投入上整合使用,在政策措施上衔接配套,在工作力量上统筹摆布,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导向,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不断减少贫困人口。具体做法上,可以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积极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度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尝试发展高效设施农业、采摘农业、观光农业等,进行农业综合的开发,从而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

此外,可以通过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农村,为农村妇女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如可以建立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开展手工制作,从事种植、养殖、观光旅游等农副产业和第三产业,鼓励妇女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进行自主经营。通过吸纳、带动广大农村妇女就地就近就业,让更多妇女留在乡村,促进自身发展,实现其个人价值,为河北美丽乡村建设出一份力。

(三)加大政府投入,助建美丽乡村建设。目前来看,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妇女的人身权益、劳动权益保护,完善相应的教育管理和医疗及就业保障。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以县为平台,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形成合力,拓宽筹资渠道,整合农业、扶贫、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向美丽乡村建设倾斜。同时,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安全。利用多种途径为农村妇女创建完备的信息平台,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

要切实尊重广大农村妇女的意愿,满足其合理需求,激发广大妇女参加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要维护好妇女群众的自身利益、劳动权益,加强立法监察和普法宣传。一方面建立健全对农村用工单位的监督,在雇佣农村女性时,用人单位必须与其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并报相关部门备案;另一方面尽快建立完善劳动监察和相关制度,确保工资按时发放,不拖欠农村女性工资,不侵害她们的合法权益。在农村营造维护农村妇女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让群众真正明白这是一项惠民工程,是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四)完善推进制度,形成长效管护机制。在河北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巩固和维护好美丽乡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坚持建管并重,切实建立农村公共服务的长效管护机制,确保供水、垃圾、厕所、照明等设施正常运行,提高农村公共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对此,要实行严格的专项考核,制定考核办法、明确考核标准,抽调专业人员进行考核,奖惩分明。同时,发挥好主流媒体的作用,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推广成功经验,引导工作深入广泛开展。

要加大项目引导、产业帮扶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本领和家庭经济收入,引导她们投资、投工、投劳,出主意、想办法,切实调动农村妇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村“半边天”的作用,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建设美丽家园,维护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总之,美丽乡村建设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其影响力之大,带动力之强。我们必须按照河北省委的要求,充分调动起全省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推向前进,为建设河北经济强省、实现绿色崛起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北启动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涉及3个市226个村庄[EB/OL].长城网,2016.3.4.

[2]庞超.河北省加快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建美丽乡村[EB/OL].河北新闻网,2014.3.13.

[3]于法稳,李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14.9.

[4]崔理想.美丽济源建设的调查与建议[M].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第10篇

Abstract: HuayaoDai has distant and unique ethnic culture, widely live in Yunnan Red River Valley area and most of them live in Xinping County, which has beautiful and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rural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and HuayaoDai's family are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is paper, through on-the-spot researches Xinping county and visiting the local HuayaoDai residents, to analysis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to explore its solutions.

关键词: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建设发展;问题;对策

Key words: HuayaoDai;rural settlements;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202-05

0 引言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包括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同时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左右,步入深度城镇化时期,新时期国家建设的重点逐步从城市转向农村。乡村应该是比城市更具有优越性的地方,拥有美丽的风景,浪漫的风土人情,能提供人类良好的居住环境和惬意的生活方式。相比于城市,乡村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处于高山河谷的地域环境,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田园景观浪漫多姿,在新时期其建设发展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花腰傣族乡村聚落虽或多或少进行了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旅游开发,但村落整体的建设发展仍然处于低水平。笔者通过深入田野调查,走入乡村,走近村民,发现其现状建设存在诸如农业发展活力不足,旅游发展停滞不前,传统文化失落,村落建设无序,人居环境品质低等问题。与此同时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之道,意义在于为花腰傣族乡村聚落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让更多的人关注少数民族聚落的建设发展。

1 花腰傣族

花腰傣(如图1)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与壮、侗、布依、水、黎等民族等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花腰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红河流域的新平、元江、红河、元阳、金平等县。其中新平境内聚居最多,分为傣雅、傣洒、傣卡三个不同的自称。因其所着筒裙有彩锦带缠腰的特点,俗称“花腰傣”。[1]花腰傣族没有受到佛教的影响,信奉万物有灵,有染齿纹身的传统习俗,不过泼水节。拥有自己的语言,以服饰文化和奇异的婚恋文化为突出特点。

2 花腰傣族乡村聚落自然地理环境

花腰傣族乡村聚落自然生长于哀牢山下红河沿岸的缓坡地带,这里常年气候炎热,犹如天然温室。可种植双季稻,早冬蔬菜。盛产甘蔗、香蕉等热带水果。高山,河谷,缓坡梯田,造就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图2)。

花腰傣族聚落的选址布局和发展都是在和自然磨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和其古老的农耕稻作文化密不可分,和信奉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紧密相连。村落就像是稻田里自然生长的一种生命体,和农田紧密联系,方便村民耕作生产。稻作需要丰富的水资源,因而花腰傣族聚落周围即便没有宽阔的河流,也有沟渠大小的水流环绕。花腰傣族神灵多以大树为象征,因而造就了村落被郁郁葱葱的大树环抱的景象。因此,花腰傣族传统聚落的选址多表现出沿缓坡,顺其势,或紧邻红河边,或在哀牢山奔流而下的山泉旁,或在村前村后绿树成荫的地方。因此花腰傣族聚落的选址体现了择宜而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以戛洒镇大槟榔园为代表。

花腰傣族聚落依赖地形的起伏、河溪的分隔或植物的变化给予领域丰富的层次,使聚落居住者因此产生领地的本能意识。与此同时,自然边界将田园风光引入聚居内部而不是完全分割,给人栖居于自然的自在感。花腰傣族聚落边的水系最为引人注意,随着水流往下走,可以看到苍天古树,神秘竹林,古老的水碓房,水磨坊,斑驳的木桥或者吊桥,直至走到江边。傣家村落的碾米房、水碓房沿水边布置。旧时这些设施方便了村民生活,也是傣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去处。遇到小桥流水,往往告诉游者离江边近了。穿过小桥,可看到郁郁葱葱的神树林、滚滚的红河或一片摇摆着的芦苇荡,四时变换,景色各异。聚落的古神树,多为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青树、榕树,是花腰傣族人民然崇拜的对象。它不仅表现在精神空间里,还表现在地域空间上。树下人们纳凉,刺绣,彼此亲切交谈的惬意生活场景更令人难忘(图3)。

傣乡的传统民居土掌房,建筑就地取材、拙朴随性,乡土气息十分浓郁,是花腰傣族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根据所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生产生活的需要而沿袭下来的古老民居。土掌房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层或三层[2]。旧时平屋顶一家挨着一家,足不落地就可以从屋顶串遍全寨。屋顶用来晾晒谷物,大人们经常在屋顶上闲聊,夏天傍晚屋内炎热难耐,小孩子们便跑上屋顶打闹嬉戏。

3 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新平县花腰傣族乡村聚落主要分布于新平县戛洒镇、漠沙镇和腰街镇,以传统农业发展为主。据政府统计,各乡村聚落的平均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8000元,在新平县内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更加重视,并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风土人情,引入正确的开发措施和规划设计方案,能让乡村聚落的优美特质保留并过渡到现代生活。据笔者实地调研和走访,新平县花腰傣族乡村聚落的建设发展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3.1 农业发展活力不足

以漠沙镇龙河村委会为典型,如表1所示,龙河村委会各个居民小组即聚落种以种植蔬菜和水果为主要经济收入,人均纯收入较高。但是,生产活动仍然以家庭为单位,这样的生产方式对农业资源的利用仍然是小规模和低效率的,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推进,抵御自然灾害和经济风险的能力也较弱,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已不能顺应现阶段市场化的经济发展趋势,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农民的经济收入得不到显著的提高。除此外,年轻人多选择到沿海城市打工,造成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在单个村庄发展中,特色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做支撑,但大部分村庄的资金多为农民自身的积累,这直接导致了村庄产业在规模上只能停留在村、户各自为政上。这样的结果就是即使有理想的发展项目,其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也因资金投入不足而受到制约。

3.2 旅游发展停滞不前

目前,新平县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发展旅游的村落主要有戛洒镇大槟榔园,漠沙镇大沐浴,南薅以及腰街的南碱村。表2为四个村落的基本情况。旅游开发为低水平的农家乐餐饮形式,有的甚至连农家乐都还在建设中,徒有民族文化旅游村的口号。来村里的游客一般为邻近镇上的居民、学术考察专家、学生、政府宣传部门等,专门从外地前来旅游的较少。旅游产品为村内散户自己织的围巾,纯手工织秀的本民族服饰,竹编制品和土陶。这些手工制品虽然做工精细,但价格偏高,且游客少,购买率低。村落的旅游收入以单户(农家乐户主)为主,大部分居民仍然以传统农业生产获得经济收入。笔者认为花腰傣族乡村聚落旅游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民族文化特色不突出,无著名景点带动,亦无特色产业支撑。

首先,花腰傣族聚落传统风貌没有得到保存,经济发展后,村民有权住得更舒适,而游客总是希望看到传统聚落风貌,体验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然而政府的规划和管理总是跟不上村民的建设和发展。以至于,传统民居土掌房消失殆尽,而政府在新建住房上的改造总是显得苍白无力。传统文化消退,游客想要体验的传统傣家的生产方式、服饰行为、饮食习惯、

节庆游艺活动等已经消退甚至消失。其次,在花腰傣族村寨传统风貌丧失的情况下,村寨附近没有知名景区形成景区互补,以至于旅游没有核心吸引力。除此外花腰傣族聚落自然生长于田间,田园风光极具特色。河谷高温气候使得花腰傣族聚居地常年瓜果飘香,但却没能发展特殊的农业景观为其增添色彩。

3.3 传统文化消退,传统手工业萌芽但难有作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花腰傣族文化削弱。花腰傣族服饰精美,花腰傣族的妇女会织布刺绣;花腰傣族竹编技艺精湛;土锅的制作一直延续古老的纯手工制艺;然而现在还喜欢穿本民族服饰和织布刺绣的只有45岁以上的妇女,土锅竹编制作也只有上了年纪的人在传承。

村里上年纪的妇女农闲时均会织布和刺绣,如有游客购买,她们就会出售所绣的花布。大沐浴有一户人家专门做花腰傣服装,为家庭式小作坊,衣服制作大部分为手工,订购者主要是本地人。戛洒镇曼李村有多户人家缝纫加工鸭舌帽(现在花腰傣族妇女喜欢戴的一种帽子)。此外各村均有散户编制花腰傣族帽饰和秧箩,但纯手工做工繁琐,其产量较低,消费市场局限于本地居民,收入不理想。戛洒镇土锅寨是土锅制作的发源地,土锅寨现有19户村民,19户均传承了土锅制作技艺。然而因原材料日益减少,土锅形式单一,生产销售仍然不理想。这些传统民族手工艺,是花腰傣族文化的一部分,均在各自生长,因为没有技术引导,产品无法突破传统样式,虽保留了文化的原真性,却无法为农民的经济收入做出较大贡献。

3.4 村庄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村落各小组户数不超过百家,人口不超过400人,小规模,组团状分布于江畔。大多数村庄除在中心村设置一处村委会,有一些村民自发经营的基层商店和诊所外,其他自然村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失。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给排水设施均不完善。垃圾收集设施缺乏,村庄生产生活环境差。村落发展不平衡,距离集镇近的村落往往受到更多的重视,村与村之间为水泥路相连,而离集镇较远的部分村落还是土路,近镇村往往可以得到更多乡村建设项目。村落的公共服务设施较单一。据实地调研,村落统一配备公房,所有村落的公房都是蓝色彩钢瓦顶的半开敞空间,同时设置党员活动室和公共厨房。党员活动室平时不开门,村内领导组织开会通知事情时才会开放。实际能改善村民文化生活和娱乐的设施并没有得到发展。

3.5 村落空间环境无民族特色,人居环境品质不高

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大部分处于新旧并存的状态,即传统土掌房和新砖房共存。但是,新建筑和老建筑极其不协调。新建筑无户型和造型立面等的引导,为村民自发建设。以户主和当地施工匠人合作为主,根据户主的经济实力、喜好和户主宅基地情况以及匠人的经验技术水平建造房屋,同时建房户主之间相互“学习(模仿)”。传统建筑就地取材,因而传统土掌房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而现在,市场上可以买到更为经济实惠且耐用的建筑材料,本着建房经济适用的原则,村民愿意去购买市场上流行的建筑材料,因而新建房失去“乡土性”。且同一地方匠人的经验技术大体相同,因而乡村建筑趋于同质化。对于户数较多的村落来说,其传统民居土掌房占地面积较大,建盖时一家挨着一家,村落建筑密度高。因规划和控制不到位,村民新建房依原来的宅基地和布局建盖,致使布局依旧拥挤。村民没有自家院落,巷道只能容许人通过,车辆无法出入。以至于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建设具有快速的发展性、动态性、无序性特征,如图4。

其次,极少近镇村建设较快,土掌房全部消失并进行了美丽乡村建设。而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整体规划滞后于村落建设发展,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浮于表面穿衣戴帽,村落空间环境得不到较好的改善,以至于品质无法提升,太阳能路灯安放过于稀疏,只能满足基本出行照明需求,无法达到吸引人走出家门进行邻里交往的安全需要[3]。村庄的清洁美丽需要家家户户共同维护,绿化景观建设后也需要管理。然而美丽乡村建设多建设,而无长效的管理。以至于建设完后村庄环境依旧处于脏乱的状态。

4 建设发展策略探讨

4.1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六产业

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加快第一产业规模化发展。2011年以来,新平戛洒镇根据各片区海拔及地形条件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其中种植业6个;养殖业1个;服务业1个。合作社共组织入社农民206人,带动农户680户,入社资金1607万元。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其次以农业资源为支撑,结合镇区区位优势,构建绿色产品循环产业区,集原材料聚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河谷农产品循环产业经济区。即鼓励农户发展第六产业,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农产品更多的增加价值。结合城乡农产品资源,规划林果产品收购、销售、物流于一体的物流产业区[4]。

4.2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特色产业发展旅游

用活国家和省、市、县优惠政策,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建设一批现代农庄,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使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大部分花腰傣族所处的区域海拔低,地势平缓,加之河谷“温室”的作用,水果蔬菜易生长种植,可大力发展可居,可憩,可游,可悟的休闲农庄或者观光农业,结合花腰傣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饮食等形成民族文化特色加现代农业的独特风情河谷旅游度假景区。打破花腰傣族乡村聚落旅游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壮大传统民族手工业生产。如引入合适的企业和创新发展管理机制,将其进行一定的传承,演绎和创新,那么将会丰富村民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增加乡村经济活力。与此同时也增加旅游吸引力。充分发挥新进企业其技术支撑作用和品牌宣传推广作用,使传统手工业从过去的一家一户分散式经营实现新型、多元化经营模式,增加产品创新性,拓宽传统手工业的销售渠道。借助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镇区与周边乡村形成良性互动,加快镇区与周边村落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互动。

4.3 “活化”花腰傣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最好保护方式在于把它“活化”,使之扎根在当地民众生活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与经济社会一起不断向前发展[5]。每年五月政府组织的“花街节”,是开发民族风情,展示民族风采,弘扬民族文化,举行经贸洽谈的重大盛会。是传统“花街节”去除糟粕后的创新发展,是民族文化“活化”的重要方式。其次,花腰傣族乡村聚落的规划应该把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纳入整体规划中,并与乡村文化的产业开发紧密结合。开展多层次的花腰傣族文化研究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花腰傣族文化。通过媒体,文学征文、摄影、绘画等大赛,制作与花腰傣民族文化相关的服饰、徽标等相关旅游产品,打响花腰傣品牌。着力保护如土锅和竹编制作传承人,建立健全传承人保障制度。在村内向年轻人开展传统织布刺绣的培训,让老一辈将手艺传给新一代。在旅游村开展织布和刺绣等赛事,吸引游客参与互动。

4.4 重视乡村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乡村规划被重视,村庄规划类型多样,但规划体系缺失。规划方法日益成熟,但实施效果不佳。规划编制者应深入项目所在地,获取详细的资料,充分与当地居民交谈,有侧重的编制村庄规划。且村庄规划不能停留在一纸终极蓝图上,而应在规划过程中完成动态的调整和完善[6]。对村落的发展进行跟踪,反馈规划带来的影响。加强镇村体系规划,倡导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配备乡村基础设施。政府能够全面把握各个乡村的资源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镇村体系规划将全面把控村落的拆迁与合并,统筹城乡居民点基础设施的配建。[7]同时要充分听取村民的诉求,保障村民切实需要,达到高度以人为本的建设。因为村民对服务设施的需求是分异的。如小孩老人与青年、中年由于闲暇时间和出行距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公共服务需求。因此,按照属性的不同,对工作以及生活需求进行分类,然后进行相应的配套,确保不同级别的圈层符合不同需。

4.5 营造村落特色空间,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在村落物质空间建设方面,首先加强村落的规划以及居民新建房的专业设计。整体规划控制村民建房的无序性,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对村落的景观环境建设留有余地,引导村落空间良性发展。设计师应充分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深入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提取民族特色符号,结合当地的气候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对新民居进行设计。民族符号的提取可以从花腰傣服饰与传统民居特色入手,其次通过合理布置建筑朝向、设置门廊、内置庭院、开敞起居室、外挑露台等多项技术策略,着力提升当地炎热气候制约下的居住舒适度;新的住房不仅要体现传统民族特色,且要符合村民的诉求,以保证神和形对文脉的传承。结合花腰傣族尊重自然、崇拜自然这一传统,注重村落自然环境的保护,重视景观环境的规划建设;其次,组织培育乡村建筑工匠,提高建筑工匠的审美水平和技术水平,保证村落居民建房遵循规划和设计。对村落的绿化以及公共活动场地的建设要遵循规划布局,尊重村民诉求,引导村民参与绿化场地或者活动场地的设计和施工,增强村落自组织建设活力,同时保证村落建设的多样性,避免千村一面,整体提高人居环境品质。

4.6 建立健全村落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

乡村发展水平的高低往往受限于政府财政支撑、专业人才和地方的自治能力。借助民间资本和各种合法的非营利性组织等相关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化的地方组织。充分发动居民参与和谐乡村的营造、村务管理,形成上下结合的参与组织模式,这不仅有利于利用各界资源,增加乡村建设力量,还有助于培育乡村社区共同体精神。良好的社区共同体精神有利于居民以主人翁的形态去参与村庄建设、发扬社区文化,促进乡村健康和谐的发展。我国乡村长期以来具有“自我治理”的社会基础,村落营造关键在于唤醒长期被压抑的村民的积极性,提供村民表达意见和参与和谐乡村营造的平台。与此同时,政府应当鼓励成立民间组织,积极引导企业等各方机构参与乡村建设。政府在初期应提供各种示范计划,着力理念推广、经验交流、技术提供以及相关经费的支持。立足自身,乡村建设一定要由本身做起,充分利用其自发性、自主性的。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实现各方合作,建构上下结合的参与机制,为乡村文化活力发展提供保障,才能让乡村健康稳定的发展。[8]

5 结论

花腰傣族乡村聚落选址于高山河谷缓坡地带,层层梯田之中,体现了择宜而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聚落周围小桥流水,风景秀丽。与一般的乡村聚落相比具有其独特的魅力。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小农经济以及村民的保守思想,农业发展缺乏活力,旅游发展停滞不前,传统文化衰弱。由于乡村体系规划和村庄规划不到位,造成村落建设无规划可循,以至于基础设施落后,村庄空间特色不突出,人居环境品质不高等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农业转型升级,特色农业和结合花腰傣民族文化的产业发展入手,增加村民收入,“活化”传统民族文化,提高旅游吸引力。与此同时,充分尊重村民的诉求,编制行之有效的规划方案,指导村庄建设。充分发挥村民的组织和管理,保障村落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贵学主编.新平花腰傣文化大观[M].民族出版社,2003.

[2]云南省设计院组织编写.云南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3]杨贵庆主编.乡村中国――农村住区调研报2010[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内部审计先进交流材料范文 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交流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