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02 08:00:37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乡地处皖浙交界,与接壤,面积平方公里,辖村社区,人口万余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村位于我乡南部,是一个竹产业支撑型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3405人。近年来,我乡始终坚持以“争创省级新农村示范乡、打造最宜居住乡村”统揽全局,立足于乡域特色,认真谋划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把握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有序地在全乡各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三新一带动”,即全村竹产业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一是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扶持、指导和规范,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组,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并驻村指导组织实施;二是从政府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服务;三是明确了村两委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了村组户三级网络。现我乡已初步建立“政府指导,村组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机制。

(二)明晰思路,科学规划

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发展要求,结合村的村情,通过多次会议讨论和调查研究,并带领经充分论证后明确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争创全省一流,打造4a旅游景区”,并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来抓。二是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依托村文化生态资源的优势,先后编制了三个层次的规划:首先聘请专家编制了高起点的《村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尔后聘请专家编制了具体的景观节点开发、建设及保护性规划;围绕打造“三a”旅游景区目标,组织编制《村旅游发展建设总体规划》。同时,我们十分注重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划办事,将规划落到实处。

(三)完善机制,开拓创新

一是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体系。建造垃圾焚烧炉和垃圾中转站,聘请十名卫生保洁员和一名垃圾清运员,购置150个垃圾桶和十辆垃圾车,清运主要道路沿线和村庄内垃圾,购置200个小垃圾桶、10000多个垃圾袋,发放农户家中,与农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实行垃圾袋装化,形成垃圾“户集村收村运村处理”的垃圾收集体系,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二是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农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村民发放倡议书,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庭院整治工作中来,积极开展评选清洁示范户活动,对整改积极的,经验收达标合格的农户,采取“以奖代补”措施,全面提升村庄品味,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一是召开动员会,发动党员干部和村民组长做好示范;二是召开座谈会,邀请“三老”(老党员、老干部、老长辈)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三是上门入户宣传,对群众讲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四是做好“三结合”,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注重与幸福家庭建设相结合,形成“人人是美丽乡村形象,处处是美丽乡村环境”的良好氛围。

三、几点体会

(一)政府指导是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乡政府抽调了由乡国土、城建、水务、林业、供电、 环保等各个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分成征地拆迁、环境整治等五个小组,采取“3+1”工作法,驻村开展指导,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实施。

(二)项目支持是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源泉。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由项目支持。我们先后争取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塘坝、河道治理项目;危房改造、新型墙体材料应用项目;沼气池项目;改水改厕项目;污水处理项目。正是借助于这些好项目、大项目,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才得以顺利实施。

(三)社会参与是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补充。坚持市场机制,引导各类民间资金以不同方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感恩社会、回报家乡”的热情,都想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力量。在我们多方沟通协调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投资1000万元兴建观景平台、为主题的高端休闲产业项目,现已初显雏形。另外,还发动社会力量投资兴建现代农业展示园,让“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

四、存在的困难和下步工作安排

(一)针对资金保障不足问题,我们将做到:一是继续争取项目扶持;二是乡、村自筹资金加大投入;三是社会集资提升品位;四是压缩开支开源节流。

(二)针对整体推进进度不快问题,我们将做到:一是实行乡村干部包保负责联系户,健全网络化责任体系;二是严格按照“3+1”工作法倒排时间表,推行逆向责任机制;三是做好周调度,试行党政领导督查暗访机制。

(三)针对建设中群众个人利益受损问题,我们将做到:一是党员干部率先做个“吃亏人”(在个人利益受损时做好榜样),树好榜样当个“干净人”(在个人利益受损时要已集体为重);二是继续做好宣传引导,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三是继续坚持“以奖代补”,扩大奖励范围,提高奖励额度。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材料一:岭南文化博大精深,是广东文化的源泉和根基。岭南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包括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三大分支,具有开放兼容、务实创新品性特质的区域文化。保护好我们文化的源泉和根基,传承和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美丽幸福广东意义重大。

材料二: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凭海而立、因海而兴。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沿线国家不同族群的海洋活动和海洋人文精神,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接触、交流、互动与友好往来,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历史证明,海上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强盛之路、文化之路。广东应自觉承担起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历史使命,为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率先探路。

【理论分析】

一、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美丽广东,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体现了我国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2. 我国政府担负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职能。建设幸福广东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要求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在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幸福广东,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立足实际,真抓实干,自觉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人创造文化和享用文化。岭南文化是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而形成的,并为岭南人民所共享的精神根基。

2.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挖掘文化资源、传承优秀岭南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3.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传承优秀岭南文化精神,传承科技精神,培养全社会创新精神,对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4.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具有开放兼容、务实创新品性特质的岭南文化孕广东人开放兼容、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

5. 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化各具特色,通过文化交流学习,借鉴其它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通过文化交流,不仅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沿线国家不同族群的海洋活动和海洋人文精神,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接触、交流、互动与友好往来,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6. 在文化交流中,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也要相互尊重,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以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广东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推动岭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文化交流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7.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和广东人的开放兼容、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

三、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

1. 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岭南文化是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而形成的又反映了广东人鲜明精神物质的区域文化。

2.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必须大力弘扬岭南文化精神,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岭南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自己鲜明的区域特征,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建设美丽幸福广东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和创造性才能实现。

6.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必须坚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好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古村、古镇、古城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家园,是人们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思、乡恋的地方。据此回答1-2题。

1. 古村、古镇、古城是人们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思、乡恋的地方。这告诉我们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只有古建筑才有文化的认同感

③古文化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随着我国“加快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古村、古镇、古城的保护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保护好仅存的古村、古镇、古城刻不容缓。这是因为

①它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它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③它对于研究中华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镇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当前我们必须警惕文化遗产保护中少数地方政府决策时 ,在经济驱使和利益诱惑下,无视百姓意见,无视法律法规和文化发展之道的“乱作为”。这就要求

A. 政府必须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B. 依法行政,保证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C. 公正司法,审慎行使权力

D. 树立正确政绩观,把发展经济放在工作的首位

4. 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粤方言演唱的剧种。后又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成为在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这给我们文化创新的启示是

A.只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就能发展

B. 只有运用方言才能有竞争力

C. 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

D. 要发展各种形式的大众文化

5.“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人席慕容《乡愁》让人读了无不对故乡产生牵挂。这表明优秀文化

A. 是现实物质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B. 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激励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C. 在塑造着人,也决定着人们幸福美好人生的实现

D. 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

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许多地方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远景,提炼和培育出了自已的区域精神。据此回答6-7题。

6. 从早期的“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到新时期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广东精神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表明认识是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 广东省新时期提炼和培育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是广东的文化名片,其既延续岭南文化的根基,也反映了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可见,广东精神

A.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B. 决定我省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C. 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时代性

D.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8.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欢度春节是全国的盛事。但全国各地的风俗各异。北方是以吃饺子、逛庙会等方式来欢庆,而南方则是以吃汤圆、逛花市来欢度。这体现了

A. 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

B.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C.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D.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关系

9.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魂的躯壳。这表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作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文化创新必须迎合人们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

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协调

④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 某校高二学生为开展主题“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美丽幸福广东”综合探究,收集、整理当前有关岭南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建设的一些材料,请你参与其中进行研究:

材料一:粤语是发源于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并于秦汉时期传播至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产生的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在香港、澳门占有主导地位的方言。它对岭南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2008年正式被联合国定义为语言,并且认定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语言之一,其地位仅次于普通话。以粤语为载体的广东文化也曾红遍大江南北,广东文化的影响力也为人所津津乐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粤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粤语需要保护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材料二: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必须突出文化引领。没有文化支撑和精神富足,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广东。要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充分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岭南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着力提升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面参与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识和能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特点的相关知识,分析粤语保护的重要性。

(2)关于粤语保护问题,有人认为,“只要政府履职,方言就能得到保护。”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知识,谈谈为什么建设幸福广东,必须突出文化引领。

12.美丽乡村,承载了亿万农民的美好梦想;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建设美丽乡村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指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村则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材料二:广东省某地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尊重乡村自然风貌和文化历史渊源,保持农村古朴元素和乡村原始特色,挖掘、弘扬村落优秀历史文化,摒弃落后的习俗,彰显特色民俗;按照“一村一景”与“多景一区”的建设思路,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用文化提升乡村品位,丰富乡村内涵,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使美丽乡村更具特色,更富魅力。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二,指出该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辩证法的思想方法?

(3)结合材料一和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该区“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价值定位。

参考答案

1. B 2. B 3. A 4. C 5. B 6. B 7. C 8. C 9. C 10. B

11.(1)(1)①文化是由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粤语是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在秦汉时期传播,与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才产生的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方言。保护粤语有利于维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粤语在两广和港、澳地区是人们语言沟通的主导方言,在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不断地丰富发展,加强保护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地区的交流和合作。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加强对粤语的保护,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粤、港、澳地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本地区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答案一:赞同。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其职能是管理和服务,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观点认为只要政府履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方言便能得到保护和推广,既看到政府的职能,也看到政府的的责任。

答案二:不赞同。方言保护首选立法机关必须健全法律,使保护有法可依;同时,公民对方言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有较高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观点只看到政府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即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忽视了其它方面的作用。

(3)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提升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面参与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识和能力。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出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创新思路和工作举措,推动广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大力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广东省加快文化发展、加大科技研发,有利于增强广东的文化软实力。

12.(1)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古村落对于研究中国乡村文明的演进,对于展现中华民族文明史具有特殊的意义。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传统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血脉与延续基因,是根和源。离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滋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没有了根基和生命力,就会迷失方向。保护好古村落,就是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根基,有利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护古村落,不但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可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①根据乡村特色,按照“一村一景”进行建设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统筹考虑乡村自然与人文、农村与农民等因素,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正确处理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③一分为二看待乡村的历史文化,坚持辩证否定观,在扬弃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村落历史文化。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一、“展览室”——心灵与作品的交流。

“展览室”里充满了画香,学生个个如采蜜者享受知识无私的馈赠。

师:大自然是多彩的、丰富的,《走近大自然》一课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以及许多艺术家们利用大自然中各种材料,创造出各种独特的艺术作品。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兴奋的表情)

师:你们先欣赏一遍,看后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好吗?

生:好(有点急不可待)

教师利用多媒体储存了许多有关作品,配上音乐,边播放边解释,马上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大大的提高学习兴趣。

师:谁能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们此时情绪非常高涨,大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感受,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孩子们,但是孩子们被这些独特艺术作品,深深的打动,努力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感受。借此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走近大自然》是一年级造型、表现的一节课,课中已提供了一些图片。如何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仅靠书本上的图片是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外搜集资料,利用多媒体现代化工具,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向学生公开自己的“法宝”,让学生自己与作品面对面地接触,直接与作品对话,直接体验。亲自采蜜。

学生被这些艺术作品吸引住了,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看,有仔细观看的、有相互讨论的、有请教老师的。教室里充满着热烈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了“展览室”学生无拘无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新课标提出要进行交流的课堂教学。所谓交流,意味着交流双方彼此敝开心扉,相互接纳,学生可以与心灵交流,可以与作品交流,可以与他人交流。当学生有学习需要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也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不必等着老师的传授、灌输。学习美术,应首先去欣赏作品,欣赏作品是美术学习的前提所在,只有通过与作品“零距离”的接触,学生的感受才是“原汁原味”的,在此基础上的欣赏能力才会日趋提高,学生通过一张张的作品比较、体会的有滋有味。此时,大自然的美丽已在他们心中驻留,热爱祖国的情感已在升华,美好的理想已在树立,如此的收获又岂是教师单一的传授所能达到的?

二、“游戏场”——快乐与体验的交融。

“游戏场”里笑声朗朗,热闹欢快,快乐来自于自信,知识增长于体验。

学年级《化装晚会》时,学生把自己装扮成各种角色,用不同的材料制作面具头饰服装,课堂上精彩的表情,热烈的讨论,让人体会到了学生无穷的智慧与快乐。

1、化装晚会将各自扮演哪些角色?学生开始分组讨论,确定自己的角色,故事情节。有的说要扮演童话故事的人物,有的说要扮演语文书中的故事,有的说要扮演动画片中动物,有的说自己创编角色。说着说着有的学生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表演,真让人羡慕啊!

2、怎样打扮自己呢?用什么材料更能突出角色?有的学生用皱纹纸做衣服,把自己变成美人鱼,有的学生用塑料袋披在身上,把自己装扮成天使,有的做头饰,有的做面具,各组分工合作制作,充分体现了合作精神,看到孩子们奇思妙想,真让人高兴呀!

3、纷纷上台表演。孩子们穿上各种表演的服装,带上面具或头饰,扮演成各种角色,然后开始表演,你看那有的表演憨态可鞠,有的表演绘声绘色,有的组分配非常合理,行动统一,有放音乐,有表演,有拿道具,欢声、笑声在教室里回荡,真让人感慨啊!

创设情节化的情境,搭建宽松的平台,体验生活,享受快乐,课堂成了学生快乐的“游戏场”,成了体验生活的“乐园”。

《化装舞会》是综合、探索的课,本课比起以前课本上的《做头饰》、《做面具》更具人文性,更贴近学生心灵,而且加上服装、海报、背景、化妆,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表演,获得成功的愉悦。

还学生自由的空间,还学生学习的时间,给学生宽阔的舞台。“倾听学生”真情告白,欣赏学生的表演天分,我们不必去做学生的主宰者,支配者。应还学生以主人的身份,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

三、旅游线——美丽与激情的荡漾

人们向往美好的地方,看小导游正把美丽介绍给大家,一路上激情荡漾,让人感染于其中,沉醉于期间,学完了《变了样》后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

师:课文中的学生作品美吗?美在哪里?

生:画出了城市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摩天高楼。

师:那我们的城市、乡村美吗?

生:也很美

师:如果远方的客人来,你会把我们的城市式乡村的美丽介绍给他吗?

生:那当然,我还要当他的导游呢!(学生有说的欲望)

师:我们班上有几位外地来的同学,你们愿意当他们的向导吗?(教师在课前布置过作来,回家查找有关家乡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自由找介绍对象,听,有介绍本市建筑风格,有介绍乡村景物的,有介绍城市风貌的,看,有动作指示,有再现表演的,有出示图片的,小导游们“好像要把所有好看的、美丽的、突出的,都告诉他的游客”。

旅游是有目的的,在旅途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我们会豪不犹豫地驻足观赏或改变路线,而决不会因预先设定而错过美丽、缺乏激情。

“导游们”的热情好客,“游客们”的感多体验,皆入情入景,留下一幅幅优美的作品。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充满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立即投入的那份“力”,几乎是无法抑制的,通过用角色定位,引导他们寻找知识的闪光点,体验到学习的兴奋和交流的快乐。激起学生的情感,放飞学生的心灵,“用我心画我画,用我情表我意”,产生一定的课堂情感效应,使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充满情趣,充满魅力。让他们实现最自由,最幸福,充满激情的学习旅程。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思考;乡村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背景和内涵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党的十报告更全面的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蓝图。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凝聚了生活美、社会美、环境美、时代美、百姓美的生态和谐之美,而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在农村的体现和实施就是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的内涵概括起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三是人文素质提高,文明道德风尚。

二、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

自2013年初,渭南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渭南的号召后,渭南市下辖各县(市)积极响应,认真贯彻党的十“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央一号文件“美丽乡村”的要求,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各县(市)乡村环境面貌发生巨大改变,其中大荔县在推进美丽乡村工作中走在全市的前列,建设成果丰硕。总结起来,有四条经验值得借鉴:

1.政府引导与村民意愿相结合

政府引导是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形成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确保了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实施。一方面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和奖惩制度,实行县级部门包联、镇政府组织实施等制度,另一方面采取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舆论引导工作,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感受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和实惠,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2.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大荔县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坚持统筹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原则,在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一是立足村庄特色,结合村庄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探索不同类型村庄建设美丽乡村的途径,对村庄建设与发展实施差异化指导。二是在村庄建设规划中,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综合整治田、水、路、林,为村庄的发展和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三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进行村庄产业规划。一产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二产结合一产,发展生态食品和绿色产品加工业;三产围绕一产和二产,发展与旅游、商贸相关的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

3.乡村发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大荔县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来推进乡村的发展。一是运用新材料提升民宅品质。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和防水材料,提高住宅护结构的保温、防水性能;实施农村改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冲水式公厕或者双瓮式厕所。二是利用新能源改善生活环境。利用植物秸秆、人类、畜类粪便等原料制造沼气,安装太阳能路灯,推广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太阳能建筑等。三是应用新技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积极开展新型日光温室、自动卷帘机、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的示范推广,为设施果蔬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4.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相结合

大荔县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实行县域全覆盖的环境设施集中大整治,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一是镇驻地成立环卫队,配备10-20人的保洁员,负责镇区街道、镇辖区主干道卫生保洁,确保当地环境卫生。二是建立系统垃圾处理模式,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并对有害垃圾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三是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机制,包括财政资金、整合项目资金、群众自筹资金、社会捐助资金、部门联保资金等。四是制定严格的督查考核制度,将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月检查通报、季讲评评比、年考核奖惩。

三、渭南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渭南市其他县(市)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大力借鉴和推广大荔县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的案例,坚持政府引导与村民意愿、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乡村发展与现代科技、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相结合,同时提出以下几个建议指导渭南市美丽乡村建设。

(一)因地制宜,差异化建设美丽乡村

根据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村庄产业发展、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等,充分利用和挖掘村庄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科学确定各县(市)美丽乡村建设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

(二)产业先行,推进产业链顺畅发展

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注重农民生活方式、居住方式与生产方式变化的一致性。一是加快建设农业产业链的信息化,在农业相关的各个产业链组织建立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如运输业通过建立农产品信息链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根据网络数据来提前安排和组织运输,实现运输业和农业的互利共赢。二是加大力度发展农业产业链物流,农产品特点是量大、点多、面广、作业独立,因此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节约物流成本就要减少存货量、加速流转,将生产、储存、运输、装卸、再加工、流动、销售等活动连为一体。

(三)分类对待,营造不同特色

美丽乡村在建设模式和风貌营造上也需要分类对待,按照交通区位、产业类型不同,不同类型营造不同的特色。一是贴近城镇的乡村,在建设风貌上应尽可能与小城镇建设统一起来,建筑形态以多层为主,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并与周边已有设施协调共享,统筹考虑,避免重复,注重营造公共交流空间,尽可能保留原有乡土文化。二是位于农业片区、旅游景区的村庄,要考虑乡村特色,保持乡村风貌,建筑以低层为主,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照搬城市居住区的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爱东. 建设厦门美丽乡村的几点思考[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4(04)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土景观;万湾景观设计

1“美丽乡村”乡土景观建设的发展背景

乡土景观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遗留下来的社会痕迹,是乡村景观建造中的的灵魂,它源自于最原始最朴素的大地景观。这种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过时间的洗礼慢慢沉淀出来的。丹凤万湾村“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对原有自然景观的保护,还应该着重体现对浓厚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的传承与延续。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只有突出乡土文化的建设,才能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发展;有利于发挥地域景观特色,促进城乡交流;才能适应当前新农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

2丹凤地区乡村景观现状分析

2.1建设滞后

目前村庄内按照村庄规划已基本落成,但是乡村景观建设还没有全面展开。主要原因是乡村内的设施建设基本着重于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忽略了乡村景观以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前期对基础建设的投资较大,造成资金不足也是乡村景观建设的因素之一。

2.2乡土文化意识不足

乡村居民缺乏专业的规划理念,自行拆旧建新,建筑形式多受到城市建造风格的影响,却忽略了自身原有的乡土价值,造成乡村建筑布局与景观混乱的现象。而对于乡村景观建设也简单地理解为绿化种植。

2.3乡土文化不突出

规划区内乡村景观设施基本大同小异,缺乏乡村特色的景观小品和旅游导向系统,关键在于缺乏乡土文化。正是盲目地追求城市文化,而忽视了乡村自身的文化,更没有将传统的乡土文化特色与景观设施合理地结合起来,构成乡村景观的组成部分。

3丹凤万湾村“美丽乡村”乡土景观的营造方式

3.1道路系统

在视觉景观上,形成了多层次的景观效果,包括村路两侧自然生长的树木花草和不规则分布的乡土建筑所形成的近景、由独具田园风貌的农田景观和村落建筑群体景观形成的中景,以及由远山、树林等自然景观形成的远景。

3.2建筑风貌

万湾村依山傍水,其建筑随地形高低差异而错落有致。在建筑形式上应该体现传统特色,展现陕南民居风格,以白墙灰瓦和坡屋顶为主,在空间布局上则应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特别是万湾农家乐庭院除了建筑用材考究,地面铺砌青砖并配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庭院景观布置更应该体现乡村的笆小院、蔷薇簇簇的家韵味,让游客真正体验温馨、舒适的农家小院。

3.3景观设施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设施能为人们提供方便、观赏等服务。环境设施的位置、体量、材质、色彩、造型都对乡村环境的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在营造空间气氛上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村内景观节点、旅游配套设施设计应充分挖掘乡村环境肌理,文化蕴藏,利用乡土元素和乡土材料,提升乡村整体形象和观赏性,烘托乡村田园的氛围。

在万湾乡村景观设施设计中,以乡村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墙来展现浓郁的乡土特色和地方风情。村内景观小品以及导视系统地设计充分利用乡土元素和本地材料来展现,比如利用乡村特有的生产工具磨盘的有序叠加来形成旅游导视系统的组成形式,将村内废弃不用的饮马槽、翁罐等旧物再利用做成街边栽培植物的花钵,构成美丽乡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结语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小城镇化;生态规划

Abstract: China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surrounding villages is driven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 of geography and soc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s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urbanization model.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 concept and mode, and is the little country urbaniz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mode. Beautiful rural planning are based on nat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ircular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theory basis, through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towns, industry distribution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as a whole in the key and the direction.

Keywords: beautiful country; Little country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美丽乡村”规划内涵

-----乡村小城镇化、生态化

1.1 乡村有限城镇化

乡村城镇化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城镇带动周边乡村,逐步转变为城镇的一份子;另一种是乡村原有居民以乡村为发展中心,逐步成为所在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发展为城镇。乡村城镇化并不是消灭村庄,乡村发展为城镇的同时仍保留着原有的性质,继续进行必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美丽乡村规划是以自然、环保、节能及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乡村小城镇的空间格局、产业分布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分析来进行整体的生态式规划。

1.2 规划内容的整体构成

“美丽乡村”的规划构成主要包括:城镇产业经济系统、居住及自然资源的利用等。经济产业系统的规划核心是结合生态理念,利用新技术、新理念,对产业结构、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居住的规划主要是以加强邻里间交流、沟通为核心,进行“美丽乡村”的整体空间布局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应重点突出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结合。而自然资源的利用则主要通过相关设备、技术等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循环利用。

2.“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解析

“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应从乡村的产业系统及居住环境等方面考虑,主要包括循环式经济产业系统的规划、居住规划及自然资源的利用(生态环保规划)等。

2.1 循环式经济产业系统规划

循环经济产业系统包括产业结构的选型、转型以及产业循环体系的构建等。乡村小城镇化的规划要对区域内空间格局、经济关系和市场要素进行科学的调查论证,通过多种方案的研究比较,在充分发挥当地人文、地理、资源、技术等方面优势的前提下,以具有发展潜力的核心产业为主导,明确乡村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方向。同时,积极利用新技术、新理念,体现出产业的地域特色,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进行有效的调整。尽量以核心产业、特色产业作为基础形成产业链,利用经济循环的优势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促进乡村小城镇发展的目的。

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相协调是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必要选择。同时,以知识为背景产生的服务业、创意产业以及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共同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经济产业。具有能耗低、无污染、智能化、生态化、人才集中等优点,也是乡村小城镇化产业转型的有利选择。

产业循环体系的构建包括构建生态循环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生态循环农业的构建主要表现为利用现代技术发展农业,增加绿色、无公害产物的种植面积,科学施肥,加强农、林、牧等产业的相互协调。生态循环工业的重点是节能、清洁生产以及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等。

2.2 居住规划

居住的规划是指建筑系统的更新以及邻里空间的创建。建筑的风格、形式是乡村小城镇形象的直接体现者,尤其是富有地方特色、遵循自然规律而营造的建筑,更加的接近自然,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特色,也非常有利于生态的平衡发展。但由于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旧式建筑在通风、采光等条件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面对旧式建筑的保留、更新问题,需要规划人员进行严谨的分析考察。对某一部分需要完整保留的传统建筑要给予保留再现,其它居民宅院要结合新功能要求,通过现代技术与地方性材料的相结合以及新型构造方式进行有机的更新、改造。

邻里空间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环境,是邻里间进行交流沟通的场所。和谐、亲切的邻里关系能为乡村小城镇带来活力和人气。邻里空间的建立要遵循私密、半私密、公开、半公开的空间秩序。在设计过程中要形成具有明显层级的空间秩序,例如街、步道、院、室等,有利于营造出不同需求居住者对领域的归属感。在半公共场所,可以适当的提升路面高差、增加台阶、变换铺地材质、设置家具小品来营造小尺度的空间场所,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发展。保持空间的围和性是指在邻里单元外增加一些通透、灵活的围和物,如较高的树木,适宜的构筑物等,来增加邻里间交流沟通的机会,为和谐的邻里关系进行适宜的空间布局。邻里间的沟通场所要减少机动车辆的干扰,机动车辆不仅对居民带来不安全因素,所排出的尾气及飞驰引起的尘土对小区的环境质量也带来了影响,消弱了居民外出活动的意愿,进而减少了邻里间的空间人气。因此,对车辆行使路线的设计要尽量避免干扰邻里的交流场所,为居民留出足够自由的积极空间。

城镇居住环境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当地居民对环境的因素最为熟悉,对本土建造的经验十分丰富。在建设过程中,要采用新型建设理念和传统技艺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多听取当地居民意见,汲取传统技艺的精华,让居民参与到自己家乡的建设中,使城镇风貌保持延续性。同时,由居民意向产生的环境塑造因素,例如种植、装饰以及色彩搭配、细节形式等更能体现居民的集体审美取向和当地的文化特征,让居民对新环境产生归属感、认同感。

2.3 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环保

小城镇化生态式规划中的自然资源利用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规划设计中,要对规划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及产业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优化建筑用地布局,引导用地形态向良性的,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改变以往浪费土地资源的建设模式。可以采用绿地系统对地块的布局进行系统的分隔,相对集中而又适当分散的格局可以形成整体的城市绿化体系,创造良好的居住空间环境。利用闲置地,通过土地整理来增加土地的利用率。设计中也可将公共设施与景观绿地相结合,使用地复合功能得以互补。比如绿地设计与停车场的相结合,既方便了居民停车,又达到了景观绿化的效果。对于乡村产业用地,要遵循不盲目发展的原则,不能出现大面积的种植基地,应科学有效的对合理产业进行规划,避免土地资源和产品的双重浪费。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主要包括雨水、中水的循环利用。雨水及中水的利用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研究对象,可以实现资源的重复使用,降低居民用水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屋面设置蓄水系统、截污系统及雨水的地面参透系统来对雨水进行收集、储蓄,用于农业的灌溉、景观绿化、浇灌植被和道路清洗等。雨水收集后用于农业灌溉,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雨水中含有的大量微量元素对优化土壤性质有重要的作用。

3.结语

“美丽乡村”的规划是一种小城镇式、生态化的规划。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遵循自然、环保、循环经济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教育体系,构建健康的生态人文环境,引导邻里间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

参考文献

[1]汤铭潭.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徐全勇,王明伟等.国外中心村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启示[M].农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第7篇

一、创新培训形式,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涉及农业、经济、旅游、规划设计等多个领域。为切实解决基层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工作中的难点和疑点,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精心编排教学课程,杨绍品党组成员做了“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主题报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马晓河副院长为学员分析了“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宗锦耀局长剖析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概况和国家政策”,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宋洪远主任、民生银行现代农业事业部杨达主任等专家讲授了休闲农业发展中土地、融资、营销、创意等方面的课程。

案例教学是向实践学习的重要形式,基层经验是活的材料。为深入贯彻为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所作《序言》的精神,培训班安排了各地优秀经验交流和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经营策略两次案例教学课程。通过基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局长的现身说法、专家的现场点评,以及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秘书长对台湾休闲农业“吸引人、留住人”关键经验的剖析,开拓了学员思路、探讨了共性问题、促进了能力提升。

同时,为进一步交流工作经验、研讨问题,加深学员对休闲农业的理解和认识,两期培训分别安排了两次主题研讨和一次现场教学,分享各地发展经验,理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站在国家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获得了学员的认可和好评。

二、交流工作经验,系统总结发展模式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培训班的学员们认为,休闲农业将传统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与旅游业深度结合,通过利用当地的农田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融合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人文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游憩和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拉动国内消费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休闲农业产业已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成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农民利益的共同体,农耕文化的传承体,其伴随着体验经济的兴起,必将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通过四次主题研讨和两次地方优秀经验交流,在认真梳理地方发言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七种比较好的发展模式。一是以四川浦江县、绵竹市为代表的“农业产业为龙头休闲农业联动发展”的模式;二是以江苏省江宁区、浙江省江山市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的模式;三是以贵州省兴义市、云南省罗平县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美丽田园协同发展”的模式;四是以陕西省袁家村、马嵬驿村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旧村改造和民俗挖掘协同发展”的模式;五是以湖南省望城区、通道县为代表的“休闲农庄引领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六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江苏兴化市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景区建设协同发展”的模式;七是以江西婺源县、北京市密云县为代表的“农家乐、休闲农庄、农家乐专业村协同发展”的模式。

同时,通过研讨交流,还挖掘出一批地方政府在规划先行、部门联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贷款贴息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三、研讨存在问题,积极建言休闲农业发展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培训班学员通过研讨认为,尽管休闲农业在各级休闲农业管理部门的指导和各部门的合力推动下,近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规划引导不到位、政策扶持滞后、基础设施较差、融资渠道不畅、人员素质较低、宣传推介不到位等问题。同时,学员们认为,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要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就必须处理好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的关系,解决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问题。

针对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员建议:一是适当简化村庄改造手续,四荒地利用要向休闲农业用地倾斜;二是针对休闲农业聚集村及其产业基地的亮化美化设立基建专项经费予以补贴;三是针对休闲农业融资难的问题建立担保机构,并对贷款进行贴息;四是设立休闲农业专项经费,支持休闲农业的规划制定、宣传推介和人员培训等工作。

针对处理好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的关系问题,学员建议:一是政府要积极加强教育、引导和扶持,真正把休闲农业做成富民产业;二是通过政府补贴引导鼓励工商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道路路网的连接;三是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在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以劳动入股,成为休闲农业园区和配套设施建设的股东和主人。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第8篇

如今,协会成员包含了156个村庄,遍布法国的21个大区和69个省。其庞大的村庄网络系统,存储并分享着大量村庄实践的优秀经验。协会不断致力于避免使村庄沦为毫无灵魂的博物馆或与此相反的“主题公园”;旨在协调村庄传统与未来发展,使生活重新回归喷泉旁或百年历史石灰墙和法国梧桐掩映下的广场上。

在法国,村庄保护与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从1930年的《风景名胜地保护法》将小城镇和村落列入保护对象,到目前针对乡村地区的“优秀乡村中心政策”、“乡村复兴区政策”、“大区自然公园政策”及各种专项政策。可见,作为高度城市化的法国,乡村发展在其国家发展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法国最美丽的村庄”协会作为一个自下而上发起村庄保护行动的成功案例,对于正处在乡村保护与发展起步阶段的中国来说,有许多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地方。

“法国最美丽的村庄”成果

协会所评选出的156个“法国最美丽的村庄”都各具特色,并且这些特色都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与发展,以本文介绍的四个村庄的例子,仅仅是“法国最美丽的村庄”的冰山一角,旨在展示协会在保护与发展法国独特村庄上的工作成果,说明其经验确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努瓦耶村(Noyers-Sen-Sern)

位于法国中北部勃垦地区约纳省的努瓦耶,是“法国最美丽的村庄”之一。村庄三面被蜿蜒的思瑞河所环绕,其独特之处在于保存良好的中世纪风貌与葡萄园种植。

努瓦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村庄,村庄内分布着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努瓦耶最古老的建筑,可追溯到12世纪的市政厅;一座建造于1491年至1515年间的纯哥特式风格的教堂;15世纪或16世纪的酒窖、半木结构的房屋及带有哥特式尖塔和雕刻的房屋;可追溯到12世纪末、围绕村庄布置的19座塔楼(原有23座),城墙与城门;带有拱顶的骑楼,许许多多的小巷,由白垩铺成的方形小广场及花岗岩人行道。

村庄以农产品、葡萄酒及旅游业作为地区的三大支柱产业,村庄内历史悠久的“玉米交易广场”“葡萄酒广场”“盐仓广场”都彰显着当地兴旺的农业;每逢集市日,村庄就更为热闹。

高德村(Gordes)

高德村位于法国东南部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区沃克吕兹省的高德村,也是“法国最美丽的村庄”之一。村庄地处沃克吕兹高原的一侧,俯瞰卡瓦永平原,房舍环绕着山顶处雄伟的城堡和教堂层层布置开来。山城风貌和建于中世纪的石头建筑是当地的特色之一。

村庄遵循着古罗马时期的城镇防卫格局,依山而建,建筑层层叠叠,道路随地势起伏,小巷密布。在村庄中,就地取材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鹅卵石铺就的街道、高大的石头建筑、石围墙、石阶、石凳遍布村庄。同时,在高德村,所有的新建筑都被要求使用石头和陶土屋瓦作为材料,即使是围墙也必须是石造的,这样能够有效地维护村庄的整体风貌。

高德村的中心区位于山顶处,中心广场上分布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堡和教堂,城堡的历史可追溯到1031年,于1525年重建;如今,城堡的部分被辟为现代艺术博物馆。登上城堡,可俯瞰周围的田园风光。经营普罗旺斯特色的小店与餐馆也集中在广场周围。

在二战期间,高德村曾遭到破坏;重建后的村庄自1947年被艺术家琼·戴罗勒发现后,开始吸引马克·查格尔、瑟奇·波列、瓦萨雷利等艺术家的到来。如今,许多明星和艺术家也选择在这个独特的“法国最美丽的村庄”安家。

波姆莱美西村与夏龙堡村(Chateau-Chalon and Baume-les-Messieurs)

波姆莱美西与夏龙堡村都位于法国东部弗朗什-孔泰区罗讷省,两村相距约12千米,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村庄景观。

波姆莱美西坐落在山谷里,其周围几乎都被约200米高的石灰岩峭壁所包围,形成独特的景观。一系列由河水侵蚀而成的天然洞穴和一座保留至今的罗马修道院是这里的特色。

整个村庄由建于11~12世纪的修道院所主导,修道院可谓是朱拉山脉地区罗马艺术和建筑的代表,教堂内有16世纪的彩瓷祭坛,修道院的门上是15世纪的精致雕刻。俯瞰村庄,红瓦石墙的建筑绕着修道院布置开来,错落有致且统一的红瓦屋顶建筑同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存。

波姆莱美西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而来访者除了参观村庄外,还可在此野营,对村庄作更深入的了解。

不同于波姆莱美西,夏龙堡村处在一块高地上,是弗朗什·孔泰区地势最高的酒乡,可俯瞰塞耶河山谷和布雷斯平原。古朴的建筑群凌驾于大片的葡萄园之上,建筑以红瓦屋顶灰墙为主,局部依山势呈梯田状分布。村庄内保留有罗马式的圣皮埃尔修道院及古老的要塞。

同时,夏龙堡的葡萄酒也是独一无二。因村庄内的酒窖均为半地下,夏季和冬季有温差,于是酿造出了独特的黄色葡萄酒,闻名于世。

合理而完整的管理机制

协会的管理机制是决定其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合理而完整的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确保协会有效的保护与发展法国独特村庄的优秀遗产。

从管理系统来看,协会拥有两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为:决策机构(股东周年大会、董事会及委员会)和业务委员会(质量委员会、名誉委员会和发展委员会)。

从运行机制来看,协会的工作始终坚持以“质量、名誉、发展”为战略点,维护和加强村庄遗产的品质,提升其名誉,同时控制游客数量,促进与旅游相关经济活动的发展。具体工作由三个业务委员会负责,各业务委员会的主席由决策机构中的委员会成员充当。

质量委员会:“质量”是协会确立的核心概念,因此质量委员会也拥有最高的权力,决定着一个村庄在协会中的去留与否。

名誉委员会:村庄的名誉与高品质的协会形象相辅相成,名誉委员会监督协会注册商标的使用情况,组织管理内部交流及促进网络发展(品牌产品的设计、协会与村庄的网站、与媒体关系、宣传活动等),并将获得的建议传达给协会的委员会。

发展委员会:为了鼓励更多当地居民参与村庄的经济建设、建立新的服务供应,协会提出了“发展”概念。发展委员会负责旅游业和联系当地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倡议,推动村庄的经济发展(如与旅游经营者合作、举办地区主题活动等),同时将其建议传达给协会的委员会。

在中国,村庄的数量达到几十万个,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在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中许多村庄正在迅速地消失。而村庄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仅仅靠政府和专业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建立权威的民间保护组织势在必行。目前,中国民间保护力量还十分薄弱,规模较小、经验不足。借鉴“法国最美丽的村庄”协会其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更全面的建立和发展中国民间的保护力量。

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交流

对于任何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广泛深入的合作交流都是有益的。“法国最美丽的村庄”协会真正的实践了“民众一企业一政府一专家”的四方合作。

协会的年度财政预算平均约为45万欧元,包括运行成本及涉及质量、宣传和发展举措方面的资金。其中三分之二来自村庄的会费,人均3欧元,其余部分分别来自合伙公司的投资、政府补贴及品牌产品的销售收入。

村庄居民作为村庄的主体,他们的支持与参与对于“法国最美丽的村庄”实践十分重要。一个村庄在递交加入协会的申请前,需进行镇议会投票表决,并获得广泛的支持。成为协会成员后,村庄不仅需要支付会费,还需积极参与协会的工作会议,依照协会制定的原则实施其战略。

协会的合作伙伴涉及不同的领域,包括企业和地方当局,他们的加入使协会的运作更为顺畅。其中法国电力公司、《读者文摘》和苏伊士的子公司这三家企业分别针对三个战略点提供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如法国电力公司设有专款实施村庄电线埋地的工程,以改善村庄的形象、提升其质量;《读者文摘》推出各种“法国最美丽的村庄”专辑、相册和DVD,提高村庄和协会的声誉。而一些地方当局给予协会运行补贴或直接向村庄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并将其列入政府预案。

为了提升村庄与协会的知名度、促进发展,协会也采取了多样的合作策略。通过商品销售宣传村庄与协会,如米其林交通地图,旅游指南,《读者文摘》出版相册与DVD。通过各地区开展富于特色的主题活动,借媒体宣传村庄与协会,如“法国最美丽的村庄”罗德里克举办的葡萄酒市场。通过与“来巴黎/来法国”的旅游运营商合作,开展激活村庄旅游业的活动,如为游客提供量身打造的短期休假计划;在带来优质旅游业的同时,也鼓励专业人员提升服务水平。

在协会中,专家的介入无疑是增加了其可信度与权威性。例如质量委员会的成员除了来自协会内部,还包括有资格的社会名流或专家;业务委员会一年两次的会议,其成员有村庄代表及来自协会合作组织中的专家(如选择《读者文摘》为名誉委员会成员)。

在村庄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协会积极组织“民众-企业-政府-专家”及其他方式的合作交流,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共同推动“法国最美丽的村庄”。而在中国,政府和专家往往是乡村保护与发展工作的主角,由于缺乏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交流,使得在实践中举步维艰或产生不尽人意的结果,如忽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性破坏等。可见,中国的乡村保护与发展急需扩大其合作交流的范围。联系当地居民,鼓励其保护行为,培养民众文化认同感和保护自觉性;联系企业,增加资金和技术来源;联系媒体,宣传成果。以多方位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乡村保护与发展。

明确而严格的评选程序

“法国最美丽的村庄”评选共分为四个阶段:村庄申请、现场评估、质量委员会决议以及签署“质量”。为了保持村庄及协会在大众中的可信度,坚守协会精益求精的承诺,评选的过程十分严格,申请成功率为1/5。

当一个村庄符合协会的三个标准,就可向协会提交申请,同时允许镇议会对申请添加任何有益的要求及文件。申请获得批准后,当地市长与协会质量负责人将商定日期访问村庄,进行评估。

评估前,协会将与市长进行沟通交流(市长可选择任何人进行协助),同时递交补充文件,以帮助协会评估。评估基于“质量”中的27个客观标准,衡量村庄的遗产内容和价值、建筑、城市环境质量以及市政举措的适宜性;例如在管理和展示该地区风貌方面(包括城镇规划手段、控制游客流量、村庄风貌的发展等)。访问结束时,协会将得出一份更具技术性的说明报告。

根据评估的结果,质量委员会对村庄做出四种可能性决议。通过评估的村庄将在一年内由村庄市长和协会主席共同签署“质量”。“质量”赋予村庄使用协会特色商标的权利和义务,允许村庄获取协会中所有村庄的经验与服务。同时,村庄为避免从协会中除名;需依照协会制定的原则实施其战略,支付会费,参与协会的工作会议;不断努力,借助“法国最美丽村庄”提升其整体质量(包括在遗产、受欢迎程度、发展等方面)。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从1980年代末开始;1996年建设部启动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12个历史文化名村,2004年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2008年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至今,已评选出16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评选工作才刚刚起步,评选程序、评选条件、评价指标及保护措施等的科学合理性还有待改进,借鉴“法国最美丽的村庄”评选,有益于健全和改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评价体系及方法。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第9篇

教学以上内容,教师可以结合目前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活动,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不同的形式渗透相关的环保教育内容。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用直观、具体、生动的形式,如让学生看教材的插图、阅读教材中的材料等,教育学生爱护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等,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依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让学生做关于环保能源方面的计算题、根据相关的环保数据制作表格等,使学生学会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并正确投放到垃圾桶,学会爱护花草树木并力争每年都参加植树活动,学会发挥智慧来制止危害野生动物的行为……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丰富,数学教师再把环保教育内容拓展到居住环境、校园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

二、结合课外有关资料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1952年12月份的英国伦敦,由二氧化硫形成的工业烟雾造成的空气严重污染事件中,在4天里就有4000多人死亡,事件过后两个月内,还陆续死亡8000多人……笔者通过数学活动课、实践课等向学生加以渗透这些信息,同时结合山区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情况,如村民到野外捕杀田鸡、田鼠等,从而使农作物受到昆虫的侵害,促使学生对环保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环保意识。

三、结合现实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围绕目前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一系列活动,我们也对学生提出了“美丽校园”的活动要求,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所在村庄开展的“清洁乡村”活动,做好清洁校园、美化校园,清洁田园、净化水源的教育工作。与此同时,笔者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列出活动前后变化的相关数据,对比其中的变化,并提出结论或对策。如针对某村庄开展的“清洁乡村”活动,笔者让学生对比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前后树木、垃圾桶、清扫次数等数据的变化情况,列出表格,对比数据变化,从而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在意义和社会功效。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如:

1.观看电视公益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光盘行动“”地球一小时“”节约用纸珍惜资源”“保护水资源”等内容;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造成我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重工业大量燃烧煤炭产生的废气和机动车的大量使用而导致的尾气排放等;北方沙尘暴发生与治理风沙防护林息息相关。

2.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周边的乡镇小企业搞社会调查、到木片加工厂调查其每天要消耗的大量林木原材料的情况、调查化工厂对周边水源和土壤造成的污染情况等,要求学生将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心得,从而教育学生: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不任意捕杀野生动物,不乱砍滥伐,不破坏生态平衡,积极参与绿色植被活动,从自身做起,做环境保护小卫士。“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教育是开启新思想、传递新观念的力量,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之重要而又艰巨任务的今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是历史赋予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重任,作为数学教师,也理应承担起这个重任,为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第10篇

“语文主题学习”提倡以“课内阅读、课内学习”来学好语文。我通常是围绕主题进行单元整体阅读教学,之后才用“研、品、写、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大量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阅读习惯和独立思维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农村”,按照“四型三读”备课模式,我准备的是拓展型阅读的教学设计。认真研读课文后,我把教材中的文章《牧场之国》、丛书里的《月夜》以及课外《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乡村生活》这同主题的四篇文章整合到一个课时来教学。在学生读懂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具体的景或物来展现乡村生活的独特与迷人”的表达方法,并让他们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以致用。

一、课前预习读――整体感知

想在一个课时内完成四篇文章的学习,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预习。课前我提出预习要求:读通课文,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再读课文,圈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点评;根据课文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先小组后全班进行交流。除课前预习外,我又给学生一个课时的“再预习”时间。学生根据对生字词和文章大意两个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为品读课文进一步扫除障碍。这一环节强调学生的自学,学生在研读中初步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老师不必过多介入。

二、课中品析读――思维碰撞

学生通过以上四篇文章的阅读,要理解“乡村生活的独特与迷人”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从理解思想感情指向体会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我将重点放在对《牧场之国》一文的引领上。

我让学生思考:荷兰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并要求他们画出相关语句,加上批注。在全班的交流展示中,学生大声朗读画出的重点语句,如“他们才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及每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一遍一遍的朗读让学生迅速理解了荷兰牧场的特点。接着,再回归语言训练点,让学生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展现荷兰牧场的独特和迷人的。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找出来“动物多(物),夜晚迷人(景)”这些直接展现牧场美丽的内容。学习完《牧场之国》后,我让学生依照方法自学另外三篇文章。学生阅读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习效率也越来越高。

三、写话小练笔――读写结合

教师要注意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我总是在学习课文后,设计10分钟的小练笔时间,如“抓住具体的景或物来展现乡村生活的独特与迷人”。学生在思考后,快速组织材料,很多孩子都能将刚学到的写作方法用上,这也显示出阅读教学的效果。

完成练笔后,学生先自我修改,然后和小组的同学相互传阅、赏析。最后,推荐两人在全班展示自己的练笔,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随堂小练笔是阅读积累的最佳表达途径,这也是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互相补充、和谐统一的最好体现。读写结合遵循由易到难、贯穿课堂的原则,能让学生从读中悟出写作技巧,从写中又悟出读的意义。

上一篇:乡镇干部交流材料范文 下一篇:燃气安全交流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