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的缺点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5:45

建筑工业化的缺点

建筑工业化的缺点篇1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建筑施工问题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关系到国家、个人等方方面面,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各要素的良好发展及其之间的关系的良好发展日益重要。法律体系的建立、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注重建筑中的细节管理足建筑安全管理必备的几大方面,加强这些方面的管理才能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下面通过分析建筑施工的特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将本人的一些管理思考总结如下:

一、建筑施工的特点及施工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1、建筑施工的特点

(1)施工作业具有流动性。建筑施工要很据建筑工程位置不断的变换施工地方,施工中,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要根据施工的变化及时移动作业。

(2)施工具有露天高空作业多的特点。在建筑施工中经常看到露天高空作业,施工中不仅仅要承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还经常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3)建筑施工具有机械化低的特点。在我国的建筑施工中,机械化程度极低,很多工作还主要依靠人力手工工作。

(4)施工中具有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因为建筑施工具有流动性的特点,所以建筑施工人员也存在流动性大的特征。农民工成为了建筑工人的主体,这些人常年在外面打工,并且很多是集体性的打工,所以现在的建筑工人改变了个体式流动的方式。这些人随着建筑工程的迁移而迁移,这种流动性增加了建筑工程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安全隐患。

(5)建筑工人的素质低。建筑工人存在普遍的素质较低的特征,这些不光表现在文化水平上,还表现在技术上。这些人普遍是初中或小学文化,有的甚至没有读过书,年龄长的通过常年的施工有些经验,而年轻的主要靠年长的传带,很少有人接触过专业的技能培训。

2、目前施工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1)安全施工管理的漏洞。目前在建筑施工行业,人所共知的是施工工程分包这种做法,但是工程分包却存在诸多隐患。它使得施工工作的范围变得模糊,一旦出现问题各个单位间便会互相推诿责任。某些大型的建筑公司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把较大的工程分包给一些不具有施工条件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没有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施工中缺少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同时也不想过多的资金投入到施工安全保护上,安全管理缺乏专门的人员负责,或者负责人疏于安全管理,做表面工作,导致建筑施工事故频发,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进度和施工安全。

(2)缺乏严格可行的建筑安全责任制度。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筑企业必须建立起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虽然制度建立了,但是在制度的有效落实工作上却不尽如人意。

(3)建筑施工的技术要求逐渐提高。建筑行业发展到今天,对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的施工需要更加专业的技术。但是如果在建筑中希望使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但是却没有技术能力把握技术,对技术上的细节注意不到,这就比较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现在建筑比较突出建筑物的个性化特征,这就要求每个施工单位要有应相应的施工技术保证,施工技术配合娴熟,这就增加了施工的难度,一旦施工单位无法熟练的使用施工技术,非常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4)建筑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因为我国建筑施工最基层的工人普遍存在素质偏低的情况,很少有经过专业化培训上岗的,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这些农民工构成了庞大的建筑施工队伍,但因为缺乏专业的建筑技术和建筑知识,所以称为了影响建筑施工量的重大安全隐患。再者,因为缺少培训,一旦出现重大的安全事,这些人缺乏专业性的自救措施,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农民工缺乏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不重视工作安全和安全隐患。

二、经过研究建筑施工的特点以及分析施工事故产生的原因后,筑单位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杜绝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1、首先企业必须需要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转变理理念,重视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同事是确立符合自身要求的安全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健全六个保证体系。从公司到项目部每一个施工现场,健全组织保证体系、监督检查保证体系、安全目标责任体系、思想保证体系、政策制度体系。严格按照一标准五规范及安全文明工地管理规定,加强现场管理,优化文明施工工作、模板工程以及临时用电等重点工程制订相应的专项方案。

(2)确保四个到位。在施工现场要保证思想观念到位,组织管理到位,管理措施到位,安全责任到位。

(3)抓好三个落实,落实奖罚措施,落实测评结果,落实安技费用。

抓文明安全管理还要从“严、细、实”上下工夫:对安全工作要严格管理,对“三违”现象要严肃处理,对存在问题要细化各项工作环节;抓紧施工各个环节的控制,抓好班组建设,把安全措施落实到最基层。

2、建筑施工中与时俱进,不断采用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技术,不能单纯的考虑施工的工期与施工的成本,注重企业的长期效益。机械落后,不单单会影响施工工程的工期,还能够造成物力和人力的巨大浪费,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提高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水平,采用新的技术设备,以给建筑施工的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

3、施工企业的监督管理人员负起责任,落实好监督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流程,发现违章违纪或者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及时制止,对员工多进行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带头做好安全工作,发挥管理人员的作用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员工减少违章违纪和违反操作规程,降低事故发生的频率,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建筑工业化的缺点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创新模式;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186-02

当前,我国的建筑事业正迅速发展,而建筑工程的竞争也相当紧张激烈。建筑工程企业在如此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住脚步,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而建筑工程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建筑工程管理则是整个工程实施的核心,具有特殊性、目的性、要求指标、工期限定、投资额五个特点。它是在一定的期限和资源的情况下,一次性完成制定的标准和管理对象,并涉及对建筑工程的进度、质量以及成本等多方面的影响。现阶段,采取创新模式来解决建筑工程出现的各类问题,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

一、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不完善

现今我国建筑工程行业中,普遍存在着工程管理体制不完善的现象。许多企业为了减低成本,进行裁剪管理人员,从而加剧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使管理工作不深入、不到位,最终降低了工作效率,导致错误率升高,影响工程质量。近几年,我国有关部门也逐渐加强了监督力度,制定一系列的有关制度,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些规章制度并没能很好的落实,还只停留在纸面,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管理的意识缺乏

管理意识的缺乏是整个建筑工程行业的存在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高层缺乏管理意识。管理的决策层不能及时的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没能及时下达方针和政策。管理的理念还停留在在传统的阶段,无法跟的上时代进步的需求,缺乏创新意识。二是中级管理层缺乏管理意识。管理人员自身的懈怠、散漫等问题导致管理的力度不够,对施工人员没能做到有效的督促作用,从而减缓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三是基层施工人员缺乏管理意识。基层被管理人员对管理的规章制度没能很好的理解与遵守,对管理服从力度不够,不能端正态度。创新意识更加缺乏,总是照抄找搬相应的技术,导致技术落后且不会活用。从这三方面来看,管理的整个环节都缺乏管理意识,需要各个部门加强改善。

二、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重要性

(一)创新模式是建筑工程发展的需要

建筑工程投标制度逐渐形成,整个行业竞争激烈,企业为在市场竞争的挑战下,需不断的改善自己的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管理科学性。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就需要创新性的管理理念与方式,明确企业与项目的关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因此,创新模式则是建筑工程行业现代化的需要。

(二)创新模式是时展、国际合作的需要

时代的发展离开不了创新,创新是每个阶段生命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企业缺乏管理的创新就会面临着落后的风险,建筑行业里,没有创新就无法跟的上时代的脚步,就无法满足生产力的需求。现今,世界的大融合,国外与国内同台竞争,更加剧了局面的紧张性。因此,在面对着社会的诸多挑战,创新就是企业生命力的保证,就是生存的力量之源。

三、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发展研究

建筑工程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建筑企业质量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创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施工管理的创新势在必行,所以,必须将科学的技术管理融入建筑项目管理工作中,在创新精神的带动下,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项目施工管理有效的运作,从而实现企业的自身发展计划,壮大企业的实力和效益。

(一)观念创新

观念的创新从管理的决策层开始,决策层的观念得到了创新,有助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创新意识增强,从而形成良好的氛围。创新不仅从高层开始,更要落实到基层来。企业要加大管理人员与经费的投入,大力培养人才,不断加强创新意识,在了解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改革,从多方面考虑,在矛盾中处理好确定好成本目标、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各项目标的关系,确保合同中业主各个条款承诺的实现,加强项目管理,实现工程的高质量、高水准的要求,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奠下基础。

(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实际上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使用新的经营模式,率先占据市场。技术的创新对工程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对于施工的技术实行创新,更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企业应注重人才的选拔及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才含量。另外,产品的技术创新也是关键,结合产品的特点和企业自身的情况,确定开发的模式,选择自主或合作开发。

(三)组织机构创新

基于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存在的问题,需要对企业的组织机构实现创新。组织机构创新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符合市场需求的原则:企业实行分权结合的管理方式,将权力从高层分放到各个阶层,这种管理制度相对而言较灵活。这是由于建筑承包事业本身跨地域的特点,高度集权的模式会造成决策的不及时,为减少决策的失误以及成本的消耗,企业应该与市场需求拉近,遵循市场需求原则。2.符合弹性生产原则:将施工的管理与承包者作业的职能清晰的分离出来,用工的规章制度要有一定的弹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合作,使工程效益达到最优化。3.遵循降低成本原则:成本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低成本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为降低成本,公司可以抽离出福利性的组织,使其独立经营,亏盈自负。行政成本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之下,尽量不要太高,企业通过新的方案,对分公司定位项目部门,明确母公司的体制,实现科学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标准。4.符合刚性产业结构原则:企业总部直接与项目业主签订合理的合同,并跨地域的经营。

(四)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是灵魂所在,并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产活动中。企业文化的创新一是确立企业的价值观,总领企业的发展,二是建立企业文化机制,让企业生机勃勃。文化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企业所追求的的目标,产品的内涵以及人文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这是企业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企业文化机制包括文化目标、奖励机制以及传播机制等方面。它是以文化体系传承落实的,是一个完整的文化链条。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深入发展企业的文化,使之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有利竞争者。

四、结语

建筑工业化的缺点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问题;对策

一、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工程项目管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我国建筑工程还没有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缺乏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目前我国还没有专业性及系统性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只有少部分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关于这方面的课程。另外,大多数的建筑施工单位从未建立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和工作手册,项目管理方法与手段还很落后,缺乏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软件系统。

2、建筑业对工程管理的不够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进行,建筑企业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大部分的建筑企业将自己公司的的项目承揽量作为该公司企业发展的标准,但是在不断承揽项目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视,最终导致了企业运行成本和工程造价的提高,施工进度缓慢,工程施工管理混乱等问题。最终不仅不能让企业的业绩在良好的经济势头下快速的发展,以致导致建筑企业业绩的严重下降。

3、建筑工程中对核算的忽视

在建筑工程中,工程支出的预算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的建筑公司企业在竞标成功之后,往往只注重工程进度,为了提高施工进度,忽视一些细微的环节。建筑公司只强调工程方案的实施和速度,不能认真地对待工程中的核算问题,这使得很多的建筑工程在核算上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一点是必须引起建筑企业公司管理者的注意。

4、建筑工程管理中对质量、安全管理的缺失

很多的建筑公司在承揽项目,进行施工的时候,只追求施工速度,加快施工进程,往往忽视了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由于建筑工程施工中质量、安全管理的缺失,导致工程质量不能满足设计,建筑物验收质量不达标,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不能及时解决排除、发生安全事故。质量、安全管理的缺失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也降低了建筑公司在行业的信誉,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和生存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损失后果也非常严重。。

三、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对策。

1、完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最大程度上使建筑工程的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是一个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管理制度要健全,首先要对项目管理部门以及机构进行优化配置,设置功能齐全,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按组织跨度和管理需求来分配数量适当的人员,进而满足工程管理中的各项具体工作的实际要求。也就是说,建筑企业内部要用完善的管理制度来确保各项工作趋于制度化、规范化,以此来保证制度的有效落实。

2、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筑工程管理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适合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建筑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建筑工程发展的水平还不成熟,目前建筑业正面临着如何巩固国内市场及发展国外市场,逐步使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走向正规化、合理化的问题。基于此,我国建筑工程急需一门科学的发展理论来指导,科学发展观应在建筑工程的全过程中体现出来,其核心是建设项目管理的系统性。工程项目本身是一个系统,需要以系统方法来管理其实施,这已经是理论与实践的共识,而科学发展观对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性要求是将项目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对待,要考虑实施过程中对社会系统的影响。

3、创新管理模式

第一,创新建筑企业工程管理观念。建筑企业管理者应当审时度势创新管理观念,处理好工程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并确立项目管理目标,主要包括质量目标、成本目标、工期目标、安全目标,确保项目合同的各个条款得以切实落实,保证这四大管理目标能够在工程管理中予以实现。第二,创新建筑企业管理体制。建筑企业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实施科学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明确企业、工程项目、员工的责任,有效协调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全面改革工程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第三。创新建筑企业技术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建筑企业应当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和效率。由于现代工程管理涉及多学科领域知识,需要大量、可靠的信息作为管理依据,所以建筑企业应当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建设信息化的工程管理体系,冲破传统工程管理体制的束缚,提高工程管理效率,降低施工成本。第四,创新建筑企业文化。建筑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的构建,在不断创新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增强企业生命力。建筑企业在创新企业文化时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价值观的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文化机制的创新。

4、严格把控建筑工程质量

第一,建筑企业要加强设计施工人员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意识,确保质量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有效的实施。建筑企业公司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要根据工程实际特点、难点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制度以及奖罚政策,特别是在施工质量上面,明确奖罚制度将有效的提高工程整体的质量水平。第二,是对建筑材料的管理,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基础,把控好建筑材料的质量关,是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建筑企业应该委派专门的管理人员来负责建材管理。第三,制定科学详细的施工方案,在建筑工程开始前,制定周密的施工方案,是施工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在以后的建筑工程中,要对工程管理产生足够的重视,以便不断提高施工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杰.当前建筑工程运行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初探[J].价值工程. 2012( 22) .

建筑工业化的缺点篇4

建筑业具有施工生产的流动性、施工过程和环境的多变性以及繁重体力劳动多、人员流动大等特点,若发生安全事故,往往具有突发性、危害性、潜伏性、紧急性、复杂性等特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建筑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近千人,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建筑业事故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的经营和利润,并使建筑业的从业风险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关注焦点。如果长此以往,必将制约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或将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一、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繁的原因

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多,大多是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员层次不齐,影响措施到位

1、管理人员——重生产、轻安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但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项目经理把主要精力放在施工进度上。调查显示,大部分建筑项目的经理人认为,目前的安全资源投入不足,企业重生产、轻安全、拼体力,而且从直接的经济效益出发,往往把施工中的安全保障工作当作陪衬,以应付上级机关的检查。甚至还有项目经理认为,“建筑施工死人不可避免”。

2、施工人员——素质低、缺章法

随着国家基建投资的不断加大,建筑企业准入政策的调整,使得施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施工队伍不断扩大。我国建筑业中有4000万农民工从业,占农民工总数的30%,占建筑行业一线从业人员的90%。这些人中的相当大部分既没有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又缺乏施工现场安全教育,对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一无所知,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又缺乏规范作业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直接触发安全隐患。一旦遇到突发事故,缺乏在第一时间处置的能力。

3、设计人员——重设计、轻隐患

从事勘察、设计工作的人员,是建设项目总体方案的最早编制者,他们的工作成果直接成为施工人员的工作依据。设计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在设计阶段不会造成事故,当施工人员将设计方案从意识变为物质的时候,却有可能引发事故。越来越多的安全事故表明,正是由于设计师设计方案缺乏安全设防,引发了施工现场潜在的危害和安全隐患。目前,由于设计方只注重甲方功能设计、不愿意承担建筑安全方面的责任以及缺乏相关的安全设计规范等原因,在设计阶段考虑施工安全设计的人员还非常少。

(二)安全投入不足,监控互相孤立

1、设备本身的缺陷。如安全防护设备、机具设备、设施和施工工具的缺乏或缺陷。

2、施工现场的缺陷。如用电不规范、现场安全施工无保障。

3、安全保护设备的缺失。如没有真正按照国家规范设置或使用安全防护装置。

4、安全防护手段不系统,相对孤立,无法组成一个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虽然现在有多种安全防护措施在实施,比如安全监控、安全签到等,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安全管理系统尚难成为一个整体。

(三)企业内外环境,缺乏安全文化

1、从文化营造因素来看

⑴ 社会缺乏安全文化氛围。比如上海胶州路大火发生后,安全问题一度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注度也随之降低。这充分说明,整个社会对安全的重视尚缺乏一种内生的环境文化。

⑵ 企业缺乏安全环境的营造。建筑施工安全文化是建筑施工企业在长期的安全施工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劳动保护观念、意识、行为、环境及物态条件的总和。企业对施工安全的重视程度、对安全文化的营造力度,会直接影响施工的安全。工程师一句不经心的“安全检查是走走形式而已”,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个施工现场人员对施工安全隐患的防范。

2、从施工现场因素来看

⑴ 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

施工现场“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施工现场工作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这两者不仅会增加施工难度,导致工人的情绪发生变化,增加其疲劳程度,也会使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增大。

⑵ 施工人员的不适应因素

在建筑施工现场,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当个别施工工人对施工现场工作环境不熟悉,或者对变化的、动态的施工环境不能适应时,就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四)体制漏洞难遏,动态管理缺乏

1、层层分包——不合法、解决难

众所周知,建筑施工生产事故大多源于包工队失序的管理和无证的劳务工。作为个体包工头,并不具备施工资质和用工资格,而建筑公司或劳务公司明知非法却依然将工程分包、转包给包工头。这种用工形式长期存在、屡禁不止,并成为建筑行业的普遍现象,形成建筑行业特有的层层分包、层层垫资的生态链,也成为建筑安全的危险源。

2、惩戒制度——标准低、执行难

首先,我国的施工安全主要还是以事先告知型的检查为主,且常常流于形式。其次,安全检查中的违法违纪问题不能得到及时严厉的惩处,安全责任事故的法定责任损失标准偏低,“私了”现象普遍。第三,检查内容上只注重施工实体安全,而不注重监督检查企业安全责任制的建立和落实情况。第四,我国目前采用的“安全检查评分表”的打分制度不能反映出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业绩,企业间的安全状况也缺乏横向可比性。而这些管理制度又是属于静态管理。

从惩戒制度上看,在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是项目的负责人,针对项目安全管理也有许可证制度,但问题是在施工中的安全惩戒措施均是事后制度,也就是事故发生后再对责任人、负责企业进行查处,而此时已经为时过晚。

3、安全教育——培训少、系统缺

在施工过程中,不仅仅是现场施工工人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训,即便是施工管理人员、工程师也缺乏必要的岗前安全培训。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安全管理的教育更多的是在走形式,缺乏实践性的培训和学习,更谈不上严格规范的系统安全知识的培训。

二、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

从目前我国的基本面来看,施工人员的主体为“农民工”这一基本情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机械地期望于施工人员的素质急速提升也是不现实的。有鉴于此,应该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动态化、信息化、可操作的严格管理制度

1、所谓动态管理是指在防范安全隐患发生的过程中,通过管理制度,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重点在于预防和发现,因此要想促使管理人员主动管安全,就应加强动态监管,使建筑施工企业更好地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发现隐患及时进行整改,使安全管理更细化。如多次在安全检查中出现问题,即暂时吊销项目经理证,进行安全学习,方可从新上岗。

2、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以管理的信息化应对动态的现场施工。如在施工中,利用信息平台规范施工现场管理,关键工序用数码相机或有拍照功能的手机拍下来,并上传至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将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个部门和单位连为一体,做到实时沟通、随时查询、共享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失误率。同时,记录下的图片、视频作为日常管理全过程的数字档案,无形中也加强了安全监管和安全氛围的形成。

3、规范操作流程,保障城市务工者权益。要解决安全管理第一线的问题,必须解决城市务工者安全操作的问题,要指导每一位施工人员按操作流程施工,熟悉事故应对方案。同时将他们纳入企业管理体制之中,严格实施劳动保障制度,提高他们法律维权意识,发挥市场经济杠杆的自发调节作用,解决包工制带来的种种问题。

(二)完善教育培训体制,培育企业文明施工的安全文化

1、“责任心缺失”在建筑行业愈演愈烈,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加强德育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在建筑施工安全教育中显得十分重要。同时安全教育不能完全针对城市务工者,与安全因素相关的人都有必要进行安全培训。

2、增强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搞好上下工序间的安全贯通。安全意识不仅仅现场施工人员要增强,设计人员在初始设计时,就要考虑后期施工中建筑构件能否安全施工,编制给予工人更准确、更标准化的施工操作手册,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的可能性。项目经理与设计方、监理方以及业主进行技术交底时有必要加入“安全设计”的技术交底模块,以便在后期施工时对安全隐患有足够的重视。

3、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在企业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优化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设施,减少事故发生,降低安全成本,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三)提高安全设备的技术含量,建立多层次的安全警示系统

1、提高监控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目前,视频监控已经在很多建筑施工现场使用,而物联网能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如果2010年11月的胶州路特大火灾中,能及时监控火灾的发生,并通过广播传达给住户,可能将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危害程度。

2、建立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网。对于安全隐患的防范应该是有层次的,如在与安全相关性较强的建筑体内放入传感器,第一时间了解工程隐患质变的临界状态,从而达到发现安全隐患,多层次规避风险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不断使施工安全方面的制度规则更健全完善,在监管执行上更雷厉风行,在法治问责上更严厉苛责,在技术手段上更及时更先进,从各个维度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才能使施工安全管理不断上新台阶,为建筑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说明:本文系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教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gz-07009。

参考文献:

[1] 林友当.关于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2).

[2] 黄仁东,李光燕,黎艳珍.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2).

[3] 马保忠.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控制[J].山西建筑,2011(1).

[4] 赵平,裴晓丽,薛剑.基于信息融合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0).

[5] 海涛,刘永立,石兴龙,李涛.基于综合评价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系统[J].煤矿安全,2011(1).

建筑工业化的缺点篇5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以来,取得了突出成绩,尤其近几年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将建筑节能由起步阶段推到了全面发展阶段。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为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建筑节能服务体系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十年来,尽管我国通过与国际组织和国外政府合作,开展了一些建筑节能服务项目的试点,取得了明显成绩,但相对于建筑节能的任务而言,我国节能服务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建筑节能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总体来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缺乏有力的政府引导

由于我国开展建筑节能时间较晚,许多政策法规不健全,虽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Law法律,并对建筑物节能设计与建造作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起到调控作用。针对建筑节能的政策倾斜过少,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和民间的自发。而推广建筑节能初期投入高,这样势必影响到建筑节能在我国的发展。

1.2缺乏充分的信息交流

一方面建筑节能服务company企业由于不能及时掌握节能信息,与其他相关企业缺少沟通,专业化合作机会少,阻碍了建筑节能的推广实施。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相应的建筑节能普及知识的宣传,导致广大群众对建筑节能的认知不够,对建筑节能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使用节能建材、多点绿化,对建筑能耗无清晰概念,让消费者增加投资去接受节能绿色建筑,显然会阻力重重。

1.3缺乏良好的融资环境

市场行为的目标更多时候是追逐短期利润,即使明知节能长远的绿色收益潜力很大,但由于节能效益不能立竿见影,节能改造费用过高,投资人对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并不高。而我国由于缺少相应的融资政策倾斜,导致银行等信贷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并不愿意为建筑节能企业提供贷款,极大地制约了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发展。

1.4缺乏可靠的技术支持

目前我国的建筑节能技术与市场需求来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达到节能标准的经济、可靠的体系尚不完善,导致开发商在技术选择上顾虑重重;节能材料的研发滞后,一旦提高节能标准要求,现有材料技术大都难以支撑;与技术相配套的系统差,产业化程度低,导致开发成本过高;多为国际上现有技术的利用研究,缺乏具有独立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

1.5缺乏gongxue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筑节能评估体系是建筑节能发展的支撑。建筑节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建筑进行节能设计和改造,需要一个科学适用的评价标准体系以及对建筑能耗做出正确的评估。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虽然现在也已经出台了一些评价标准,因为没有与之相配套的、针对不同使用者的评价工具,所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是流于形式,导致利益双方在节能效益的评价上存在很大的分歧,节能热情大大受损。

1.6缺乏完善的服务能力

目前进入建筑节能服务领域的公司较少,进入市场时间不长,缺乏专业的节能技术,并且服务单一,缺少大量具有绿色意识和丰富专业技能的设计人员。与此同时,中介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规模,且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导致第三方机构的认证等工作公信力不高。此外,建筑运行管理节能方面做得远远不够,缺少合格的运行管理技术人员,直接导致建筑运行能耗偏高。

2全面建立建筑节能服务体系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2.1完善建筑节能政府职能

制定节能规划建设期,明确阶段任务,并写于政府工作报告中,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考核内容,实施相应的奖惩,以此来提高政府对节能工作的重视。建立健全节能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和补充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法、lixue自然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估法以及废水处理法等法律,以立法的形式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形成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体系。

制定建筑节能相关主体的资质管理办法,制定服务收费、质量、评价、验收等标准规范,监督控制各种节能材料的制作工艺流程,研究制定建筑节能服务的规范性文本,形成备案制度,维护市场秩序。

制定和完善相关市场规则,建立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准入和清出机制,明确节能服务标准和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建筑节能技术产品的推广限制禁止制度,实施规范化动态管理,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从而保障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制定节能改造计划。对政府机构办公建筑的节能潜力进行评估,提出节能改造的可行性,并进行节能改造,营造良好的示范和宣传效应,进而拉动节能产业的市场需求,促进节能市场的发展。

实施政府采购。结合不同建筑特点,开展政府采购,探索模式,积累经验。把政府采购从节能产品采购向节能服务采购延伸拓展,并在此基础上出台具有权威性的政府推荐节能服务机构目录。

2.2加大建筑节能宣传力度

建立示范工程。在综合考虑我国不同气候区域特点、建筑功能特点,以及地区的经济、资源优势等特点的基础上,加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设置和建设,用直观方式调动投资者和消费者对建筑节能的热情。

加强建筑节能信息传播机构能力建设,举办面向公众的绿色建筑网站、论坛、沙龙、社区宣传活动,普及建筑节能知识。

全方位、多视角宣传建筑节能知识:不但要宣传建筑节能的科普知识,还要宣传建筑节能的经济政策及其建设方式和经营方式、宣传建筑节能的法规和标准以及建筑节能的技术、材料、产品及其性能。

建筑工业化的缺点篇6

(一)人力资源风险概念

在建筑企业发展环节中,人力资源风险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主要体现在有效性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缺乏,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不能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作用的充分性发挥,出现人力资源组织不当、人员流失等风险。

(二)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时期,在这个环节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性发展。整体来看,我国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在其管理环节中,依旧存在一系列的风险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基础建筑建设的要求日益严格,这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发展背景。整体来看,我国建筑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其对高素质建筑人才的需求性比较高。随着我国建筑市场改革的不断发展,国外建筑施工企业逐渐进入我国建筑市场,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必须强化人力資源风险控制机制。

二、市场对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才的要求

(一)市场需求总量大

建筑专业性技术人才是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申报的关键,为了获得较高的企业资质,其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建筑专业性技术人才。整体来看,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主要是施工人才及施工技术的竞争。人才素质水平是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竞争的关键点,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总量不断提升。

(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桥梁工程、市政工程等不断开展,我国基础建设体系日益健全。整体来看,这些建设领域的建筑施工具备复杂性的特点,其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其施工总体规模比较大,施工管理程序比较复杂。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基础工程建设的要求,必须进行先进施工技术及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应用,进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聘用高素质的复合型建筑人才,进行EPC、BT等建筑管理模式的普及,确保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新型管理方案的应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一系列建筑项目运营管理、工程承包、资金管理等专业性人才。

三、人力资源风险控制面临问题

目前来看,我国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合理性的人力资源风险控制组织结构,专业性技术人才比较缺乏,其施工及技术岗位人才配置不合理,缺乏中高级职称工作者,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建筑技术人才,缺乏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建筑人才,整体来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人才专业化程度比较低。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人才队伍稳定性较差,其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在实践工作中,有些建筑项目偏离城市区域,整体施工条件、生活条件等比较差,施工人员缺乏良好的企业归属感。有些企业缺乏动态性的人才管理机制,其管理思想比较传统,没有进行人性化管理思想的应用。有些建筑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缺乏对人力资源风险控制的足够性重视,不能进行可持续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制定,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岗位设置不合理,有些工作人员缺乏良好的专业素质。[1]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缺乏长远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没有进行可持续发展型人才管理方案的制定,不能实现人才培养分层性培训机制的应用,在其培训管理模块中,培训方案比较落后,缺乏一定的系统性、针对性,其培训内容层次不分,不能进行新型施工技术、新型施工设备等培训活动的开展。企业缺乏系统性的绩效考核系统,其缺乏统一性的考核指标标准,没有真正将绩效考核落实到实处,绩效考核体系尚不健全。在薪酬分配模块中,其缺乏科学性的薪酬管理机制。

四、人力资源风险控制要点

(一)人才强企思想

为了适应现阶段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控制要求,必须进行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制定,进行建筑施工专业性人才队伍体系的健全,进行数量配置环节、结构整合环节、应用素质环节等的协调,这需要根据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状况进行人才引进机制的建设,进行人才储备管理方案的应用,满足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要求。为了满足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要求,企业必须要进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应用,进行各个岗位合适性人才的配置,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性配置,避免盲目追求高素质、高学历等状况。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性发展,企业需要进行人才招引途径的开拓,到各大中专院校中挑选高素质的人才,积极引进企业外部建筑施工专业性人才。[2]

(二)人力资源培训及开发

通过对人力资源培训模块及开发应用模块的协调,有利于为企业培养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建筑师人才、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必须进行人力资源培训力度的加大,实现开发资本的投入,这需要进行人才培训模式的创新,进行内外培训原则的结合,进行企业员工培训要求的深入分析,实现紧缺型人才培训机制的强化,实现企业内部培训体系的健全,进行新型施工技术、施工设备、施工理论等的培训。在工程实践中,针对某些高难度、大规模的建筑施工项目,进行专项培训模式的开展,定期开展技术管理交流活动,实现网络教学环节及现场教学环节的协调,要想方设法解决施工人才的学习问题,进行技术比赛、岗位实践等培训方法的结合,不断增强企业施

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其施工经验的丰富。

为了提升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效益,企业必须进行员工激励及工作行为约束体系的健全,确保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实现各种类型培训活动的定期开展,做好员工的选拨、任用工作,强化员工绩效考核模式,实现员工薪酬的有效性管理,进行培训协议方案的优化,进行人力资源风险的有效控制。

(三)绩效考核方案的优化

绩效考核方案的应用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人才竞争力,有利于吸引企业外部建筑类专业人才,有利于提升企業员工内部凝聚力。为了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有效控制,进行市场调研工作的开展是必要的,进行同类型企业不同岗位薪酬分布状况的分析,对于紧缺型人才进行高薪酬策略的应用,针对不同岗位员工的特点,进行不同薪酬考核方法的制定。

比如在职能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模块中,进行绩效工作制度的应用,工资薪酬主要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等组成,在项目部绩效考核模块中,进行工期薪酬考核制度的应用,工资薪酬主要由考核奖、岗位工资、绩效考核工资等构成,在施工操作人员绩效考核模块中,进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应用,在特殊型人才绩效考核模块中,需要进行特殊工资分配机制的应用,针对企业内部紧缺性人才需要进行协议薪酬模式的应用,针对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的优秀人才,需要进行专项奖励绩效模式的应用,实现不同岗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为了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进行薪酬激励体系的健全,确保建筑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

(四)健全人才选择机制

为了增强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益,必须进行人力资源风险控制方案的优化。这需要建立健全人才选择及评价方案,进行任职资格模块、工作素质模块、绩效考核模块、竞争招聘模块等的协调,进行企业内外部人才招聘选择机制的应用。

在人力资源风险控制过程中,企业必须进行建筑人才职业发展途径的拓宽,进行专业技术型人才、施工技能型人才、施工管理型人才发展模式的应用,根据员工的性格、素质、专长状况等进行员工个性化发展方案的制定,留住高技术素质、高技能素质型人才,实现企业内部人才流动的合理性,进行企业人才选拔机制的健全。在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中,必须创造融洽的员工工作氛围,进行优秀员工评选活动的定期开展,进行精神奖励及物质奖励的结合,发挥好员工榜样示范作用,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的与时俱进。

五、结语

建筑工业化的缺点篇7

关键词:建筑节能产业 发展模式 实施建议

我国建筑节能产业发展现状

(一)缺乏强制与激励并重的政策体系

西方国家政府的激励政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建筑节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如税收、补贴、低息贷款、加速折旧、帮助开拓市场等。美国在过去的10余年间共出台了10多个政策或计划来推动节能,而我国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缺乏明确的激励政策,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没有形成支持建筑节能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另外,由于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节能意识淡薄,相关政策法规贯彻力度不够,政府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致使建筑节能产业发展缓慢。

(二)市场发育不健全

由于我国房屋建造及住宅产业粗放型的经营,造成建筑节能产业链上的企业过于分散,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形成企业间上下游互补、分工协作的关系,进而使技术创新的能力普遍较差,节能技术成果不系统,配套性和通用性差,集成度低,不宜于推广。另外,建筑节能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建筑能耗测评、能耗标识、能耗审计等方面,还没有系统的、相互配套的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及奖励和惩罚措施。节能服务业也发展滞后,节能服务公司规模小,数量少,水平低,大多不具备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节能服务的经验和能力,不能满足日趋紧迫的节能融资和技术供给的需要,致使建筑节能产业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

(三)缺乏建筑节能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目前建设事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整体技术水平偏低,一些关键技术,跟不上节能形势的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合适的转化方式,使众多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同时,科技人才缺乏,人员不稳定,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

建筑节能产业发展模式设计

我国建筑节能产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其的宏观调控引导与市场机制对其促进作用的协调统一。其发展模式应遵循“关注外部性”、“持续自生”的原则,采用“推动”和“引导”政策扶持有机结合的手段,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保障作用,强化行业管理体系建设,促使建筑节能产品的科研单位、生产厂家、建设单位以及最终的使用者之间形成供求关系链,促进建筑节能产业迅速发展(见图1)。

(一)以关注外部性为特点的产业发展原则

建筑节能产业的经济外部性十分明显。一般来说,常规建筑产业具有较多的负外部性,而建筑节能产业则表现出明显的正外部性。但在现实中,常规建筑产业的环境污染等外部成本并未计入其产品最终的成本核算;相反,建筑节能产业在产生社会性环境益处的同时,其高额的初始成本却由个别企业承担,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两种外部性效应的鲜明对比使得建筑节能产业往往居于劣势。建筑节能的公共外部性和代际外部性特征,决定了其外部性无法通过“自愿协商”的谈判方式加以消除。因此关注建筑节能产业外部性特点将其内部化,为节能建筑与常规建筑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以政策扶持为手段的推引合力

推动力集中表现在政策的“强制性”上,即建筑节能发展中长期的规划与目标纲要,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以保证强制性措施得以强制实施。引导力集中表现在节能政策的“激励性”与“公共服务性”上。如投资补贴、低息贷款、减免税金、价格优惠等政策均在经济上对建筑节能产业的壮大起到激励作用,引导资源、资金、技术和需求的优化集聚;有关加强建筑节能产业的管理制度建设、设立独立的检测评价机构与体系、规范和完善交易市场、建立信息与教育媒介,体现了建筑节能政策的公共服务性,它引导开发商、生产商、供应商与消费者正确认识节能技术及产品的高效性,引导他们了解、鉴别和积极采用节能技术,并能够优化对节能技术及产品、资金、项目和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三)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源动力

建筑节能产业,需要各项新型产品和先进技术的支撑,节能建筑从技术上涉及建筑材料、建筑设备、仪器仪表等的生产、选用,包括多专业、多学科,贯穿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物运行等多环节。必须有效促进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科技创新”是技术服务型企业的源动力,应从设计、咨询、施工、监理、检测、评估等多个领域有效的链接起来,加强行业管理,扶植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和社会化协作机制,提高行业人员的素质及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产业升级与发展。

(四)以持续自生为目标的产业优化配置

各种建筑节能政策与法令不仅应关注建筑节能产业化发展中的生产扩大、市场进入和降低价格等强制性措施,还应关注建筑节能产业如何在市场机制下通过竞争发展来更为有效地争取政策支持,并获得运行成本的持续降低,以引导节能与资本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增强其竞争能力,最终达到持续自生的目的。

建筑节能产业发展模式实施建议

(一)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1.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已有的政策法规体系,对发展建筑节能产业做出明确的行政规定,把重点放在研究建筑节能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完善建筑节能技术研发、节能产品的革新、建设单位采用节能产品的政策体系,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上,为各类创新主体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使金融界、投资商、企业和开发商能够准确判断和把握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态势,以增强其投资与开发建筑节能项目的信心。国务院出台的具有指导性纲领文件《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在建筑节能产业发展上政策的支持。各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特点提出发展本地建筑节能产业的具体细则和实施意见。

2.完善建筑节能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和标准互动工作机制,加强对工程建设标准的研究,对工程建设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通过试点示范和专家论证,及时将成熟的科技成果纳入标准之中,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以先进的技术标准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构建全面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对建设工程的规划审批、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严格把关,加强对违反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的惩处力度,确保强制性技术规定在工程建设中贯彻落实,推进建筑节能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持续发展。

3.完善激励政策机制,将建筑节能产业的外部性内部化。首先通过财政支出、优惠贷款、基金融资和引进外资等灵活融资政策,多渠道吸纳建筑节能产业的启动资金,推动建筑节能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同时通过税收调控、补贴、奖励等降低成本政策降低建筑节能产业的初始投资成本,减小市场化的价格阻力,以提高灵活融资政策的吸引力及灵活性。另外通过政府定价、价格补贴、税收调节等强制性价格调控政策来予以投资者和开发商一定的商业利润保证,调动其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入价格竞争机制来促进价格的合理、持续降低,以减小政府干预,提高其自生能力和市场竞争性。

4.完善保障制度,消除建筑节能市场信息不对称。完善建筑节能保障制度,积极引导和建立公平的建筑节能市场。一是实施信息统计报告与通报制度,违规举报制度和技术、产品、材料的推广、限制、淘汰制度。二是实施采暖供热运行管理单位供热及耗能量指标,并予以考核和奖惩。三是实施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制度,新建商品房销售时在买卖合同、质量保证书、使用说明书等文件中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制定和实施政府机构和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制度,加强建筑节能检测平台建设,达不到节能标准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备案。四是出台建筑能耗限额及超限额加价制度、节能考核体系等,加强建筑运行阶段的节能管理,最终引导节能产业通过正常竞争做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产品配套、规模合理、质量提高。

(二)科技创新与管理体系有机结合

1.加强技术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重点领域建筑节能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国外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在整合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开展自主创新、内联外引与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研发优势、高等院校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优势、勘察设计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深化设计优势,建立和完善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开发系统,以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为主体的建筑技术推广应用系统,以相关教育、培训、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中介服务系统,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支持协调系统,形成以市场为纽带,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主要调控手段,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咨询、中介服务紧密结合的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及成果推广转化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建立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基地、示范基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强化管理创新,行业集群发展。通过建筑节能产业相同和相关业务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重组,推动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与联合,发展一批规模经济、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节能建筑这一最终产品为纽带,形成在建筑节能产业链上下游设计、施工、安装、部品及监理等环节关系紧密的各类企业联合体,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与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与配套,使产业链有明确的分工,实现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社会化协作关系,推动建筑节能产业化联盟的发展。同时,强化行业人才资本意识,坚持引智引才并举,吸引国内外建设科技人才,并实施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工程,形成人才梯队。依托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学校结合重点研发项目、重大工程建设和干部培训等方式,造就和培养一大批科技管理与科研创新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综上所述,通过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筑节能技术规范、技术(产品)标准和相应的认证与信息服务来保障市场监测、规范市场竞争,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管理创新,行业集群发展,从而在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基础上,促使建筑节能市场逐步实现“自觉”扩大,进而推动建筑节能产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穆昊明.我国建筑节能市场现状及产业状况分析[J].商业时代,2009(28)

2.刘叶志.新能源产业绿色效益的实现机制[J].科技和产业,2009,9(9)

3.王玲,田稳苓,马士宾,孔丹丹.住宅建筑能耗评估与能效标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J].建筑科学,2008,24(6)

4.梁境,李百战.中国公共建筑节能管理与改造制度研究[J].建筑科学,2007,23(4)

建筑工业化的缺点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建设;难点;注意事项

Abstract:Construction contract for building project of the employer and the contractor to complete the project targets or content and reached specify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document. Including the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design, construction contract etc.. Contract management is based on the legal, administrative means use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parties in building engineering. In this paper, first expounded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construction contract management, and then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tract management difficulties,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tract management.

Key words: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Contrac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Difficulty;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中图分类号:F71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意义

近几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业突飞猛进,但是当前,国众多建筑企业的工程合同管理基础工作很薄弱,合同管理很多是流于形式,制度约束不足。因此规范管理建筑工程市场是社会经济的迫切需要,加强建筑合同管理能够引导和管理建筑市场,通过法律、法规及经济手段调节和管理建筑经济市场。一是建筑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机制逐步趋于完善,政府管理部门职能也在发生重大变化,行政命令干预市场程度越来越低。在市场经济下,建筑施工合同必定成为调节业主和承包商经济活动关系重要法律基础;二是建筑合同管理能够规范各方的自律行为。当前,部分工程建设单位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缺失,自律行为较差,导致另一方出现风险或者造成损失。因此,因此,加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能够对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加以管理与规范,有利于建筑市场的稳定;三是加强建筑合同有利于建筑业参与国际性竞争。我国已在201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建筑市场已经对向国外,建筑市场的各种行为都要遵循国际市场规则,因此,加强建筑工程合管理,我国的建筑企业才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2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难点

2.1 阴阳合同的签订导致工程合同法律效能缺失

阴阳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就同一事项订立两份以上的内容不相同的合同,一份对内,一份对外,对内合同内容表达的是签约双方的真实意图,目的规避政府管理或者逃避国家税收私下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此合同未经过合法的招投标程序且该合同未在建设工程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在建筑工程中这种阴阳合同严重违规行为。但是受一些“利益”的驱使,这种阴阳合同经常发生,是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难点之一。

2.2招投标过程难以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合同全过程管理中,招投标管理和工程合同履行关系密切,建筑工程合同履行中,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的法律性文件等说控制的因素,通常在招投标时就已经明确制定。然而由于发包烦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为得到利益最大化,常常将招投标当作一个形式,这样就会导致招投标管理与工程合同实施管理形成脱节现象,这种脱节是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一大难点。

2.3 总承包合同与分包合同管理差异

在某项建筑工程中,项目建设通常工期长,跨度大,各种发包方式也五花八,譬如ECP交钥匙工程、BOT垫资完成工程、PC:采购-施工总承包、EP+CM:设计-采购-施工管理总承包等等,但是无论那一种承包方式,都会有总包与分包,这样就导致总承包合同与分包合同都成为合同管理的内容,合同中条款中很容易出现遗漏、约定不明朗、交叉施工、内外架使用、垂直运输等管理难点。

2.4工程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

在当前建筑工程中,导致合同管理没有完全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工程现场管理缺失,工程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没有索赔与反索赔的意识,对建筑合同中所涉及到的法律性条文认识不足,同时对工程清单的某项项目的相关特征描述不具体,不能明确化。从而导致建筑工程合同难以管理。

3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注意事项

可以说建筑项目的灵魂就是建筑工程合同,合同承包人进行施工,发包人进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基础,其签署的合理性或者成功与否,都会影响到工程本身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特别是工程质量与成本。因此,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尤其是作为核心管理的合同管理。

3.1企业合同管理机构要高效

当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合同管理在审查和审批合同不严格,在履行合同时约束缺失,因此,建筑企业迫切需要建立合同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将合同管理工作划归企业法律顾问机构管理,进行专业化的管理。

3.2 制定严格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

首先要制定合同管理工作制度并不断完善。建筑工程合同从签订开始到履行完毕不但一些法律问题,同时也涉及施工生产的专业技术部门,合同中任何一环节出现缺失或者失误都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建筑合同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包括建立法律顾问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定合同主管与协管关系和责任,合同评审、起草、会商、审核、审批制度,合同签署以及合同在履行过程中的责任制度、奖惩制度等众多内容。其次建筑合同管理工作要分工明确。对一些大型合同标,所涉及部门或单位较多,建筑合同管理工作要分工明确,企业总部合同管理部门直接管理合同宏观的、总体的、原则的、重要的合同管理和全面的监管工作,而部门和下属单位则负责专业的管理及合同的履行工作。

3.3 抓好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工作的重点

上一篇: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范文 下一篇: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