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美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5:27

时代美业教育

时代美业教育篇1

关键词:构建;高等院校;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的实现和推广自然离不开学校对美术教育的诠释与开展。美术教育的开展要明确美育的内涵和作用,然而从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与其他的美术教育相一致,在培养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传统的绘画教育形式,忽视了文学在美术教育中对人们审美的影响和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专业的艺术高等院校在美术教育中显示的是一种脱节现象,始终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展。随着目前美术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与完善,美术教育不仅仅要在学科建设中满足社会发展的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还要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自身专业的优势与学科建设。美术教育首先要从内涵概念入手研究,对其有着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再进行美术教育的发展定位,最终完成具体的学科建设工程。

一、关于美术教育概论内涵的认识与理解

1.美术教育的基本内涵

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因为受到艺术院系大环境的影响,对于目前美术教育核心思想的理解与认识严重不足,缺乏系统和整体性的教学方式,在绘画教学中的惯性思维,导致在借鉴与应用一些美术教育思想时出现极大的偏差现象,很多学校美术教育中认为绘画就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绘画教学,要给学生们添加适当的理论基础课,理论学科是学习所以知识的入门与根基,没有理论知识的绘画美术是没有任何意义上的美术教育。构建完整的美术教育思想体系和课程安排,是我们在美术教育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缺乏思想的美术教育是无法体现现代美术教育的精神与内涵。各级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要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精英美术人才,要对美术教育的内涵进行全新的分析与鉴定,重新认识与理解美术教育的内容和精神涵养。

2.美术教育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美术教育在教育教学中通常被理解为造型艺术教育,其中包括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工艺美术与建筑设计四个大的门类,对它们的基础知识以及技法进行学习,侧重学习造型元素、设计方式和组合技巧,加强学生们对美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个时期美术的教育有着不一样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思想,其中的内涵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至于人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生活,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文化修养不断的重视,美术教育已经渐渐超出了传统的绘画雕塑等美术门类的学习,它的思想理论延伸到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学习以及视觉艺术的欣赏。美术教育强调教育和社会的互动交流,以及视觉表达和对学生们交流能力的培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术教育的理论就开始形成一种以建设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思想。主张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专业课的修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基本学科的认识以及美术史学、美术创作。这一思想理论的提出对美术教育的课程产生了很大变动,把我们的美术教育作为一个学科门类,通过严谨的课程学习来培养学生们对艺术的理解,从而实现高校开展美术教育的教学价值。随着20世纪后半叶的发展,文化以及经济的全球化,美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又出现了新的思想潮流,美术教育开始主张多元化的教育思想。这些理论渐渐丰富和完善美术教育的课程与思想。

二、现代美术教育中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思考

高等院校实施新课标的同时,也就对传统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念,美术学院作为培养美术型人才的基地,不能坚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跟随在改革发展的步伐,形式适合自己院校学生的美术教育课程教育模式。因此,作为高校美术教育者,我们必须研究美术教学改革措施:一、关注学生知识的储备,调整课程结构;二、美术教师不是专业工作者,而是教育工作者;三、重视教育实习,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当代美术教育面向的不仅仅是在校学生,同时也针对社会上的广大人民群众,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目前而言,从许多艺术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来分析,教育教学中首先是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确定美术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其次,与其他普通艺术教育的师范类院校相比较,美术教育中的教学目标以至于教学方法都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要确定学科发展定位是十分重要的,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是美术教育的前提。我国城市化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配套的公共领域也得到了发展,美术教育体现在公共美术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伴随着美术教育发展的内容,其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得到关注,在这一背景下,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迎来机遇与挑战,要结合公共美术教育形式统一的整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并且承担我们公共领域的美术教育功能。高校美术教育应该借助公共美术教育这一平台培养更多的综合型美术人才,并且普及公共群众美术知识,体现美术教育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就至关重要,构建完善的美术教育体系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三、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构建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美术教育方面飞速发展,报考美术专业的考试也渐渐增多。传统的艺术教育类美术学院以外,各种师范类、综合类高等院校也建立起了美术教育。美术学院的美术专业也在逐渐增多,像艺术设计与动漫专业的产生。这些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底蕴的不断加深,人民群众的自身素质也得到提升,对综合型的美术型人才需要越来越大,给我们高校的美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建立开放式的课程结构为适应公共美术教育在艺术院校的发展,针对培养社会型人才需要,更好的发挥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优势与推动作用,在构建开放式的课程结构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第一,我们要对原来的美术教育课程进行调整,更多的开展以研究性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第二,要对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的形势、性质进行相关性的了解和研究,构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多元化课程结构,同时将公共美术教育需求应用到现代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之中,填补学校与社会教育中缺乏联系的空档,建立出以公共美术教育为发展目的的课程教学结构。2.加强实践教学与教学资源的利用美术教育中要加强对实践课程的建设,其中包含这对美术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的课程建设,在实践教学中强调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学院整体的资源进行推动,利用学院的教学资源共享,对实践类美术教育进行学习,即完成了美术教育中的整体教学与互动,也达到了培养艺术绘画学习以及美术教育内涵的培养。教育教学中可以引用社会话题参与美术教育的讨论中,同时还可以将美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在互动中学习美术知识,从而让美术教育以及社会美术教育的发展得到紧密联系,相互促进。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是一种通过对美术史学的综合学习来培养群众们的审美观念。3.传统的绘画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应该追溯到传统的绘画教育,以传统的绘画优势重新设立课程目标以及相关的学习方法,让同学们重新来认识绘画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在高等院校的绘画教学中,绘画的技法与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将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学习的关键在于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了解美术的发展历史、学派风格以及作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学习。美术教育中的绘画不仅仅是画好一幅画、拥有娴熟的绘画技巧那么简单,而是用心体会学习绘画的过程,深刻了解其背景与思想,展现当代美术教育的意义,从而加深人们对绘画乃至美术教育行业的认识。构建一个严谨的、科学的美术教育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的必然结果,也是学院美术教育的一大特色,专业知识的硬性体现。

四、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意义

构建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体系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美术教育,首先,高等院校的课程领导人要明确教学的方向,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其次,在美术专业的课程编排中,要避免对专业无限制的细分,要注重学生美术基础知识的培养,合理的对专业进行划分;在设立课程是要明确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专业课的学习认知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加强美术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全面的接触各方面的知识体系学习。最后,教师在教学方面,应该不仅仅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掌握一项专业的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专业院校的美术教育的传统与气质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的累积与沉淀,学院美术教育会有着自己独特的美术教育魅力,在时代的发展中,美术教育会继续秉承着传统的底蕴,树立明确的专业定位和文化涵养,也体现了在时代变迁中美术专业的人文精神和人类发展的创新意义。

结语

纵览全局,当代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是在“大美术教育”的前提下,推陈出新,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的不断发展学会创新,与时俱进,走出原有的美术教育模式,结合现代美术教育思想观念和不断进步的审美要求,遵守科学的合理的美术专业知识,最大程度发挥学院美术教育在大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推动整个学术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美术教育教学的方式相对而言是比较传统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渐渐完善教育体制,吸取国外优秀的教学模式,而不是照搬应用,结合自身美术教育特点,形成一条特色的、适合我国院校发展的创新美术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洁,罗红.论学校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

[2]李勇.构建专业艺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思考[J].美术研究,2008(1).

[3]钱初熹.视觉文化的转型与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J].美育学刊,2014(3).

[4]夏其磊.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教师)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考[J].艺术科技,2014(6).

[5]杨涛,对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时代美业教育篇2

【关键词】上海设计教育上海都市文化

上海设计教育依托于上海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在上海都市文化发展的潮流中不断满足着上海城市建设的需要。1843年,随着上海的开埠,西方设计教育逐渐引入上海,与此同时,江南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教育对上海设计教育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这一时期的上海设计教育主要体现在美术中的工艺技术、图案、制图等方面;1949年上海解放后,一方面由于上海工业的发展在全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设计教育十分重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上海设计教育也十分重视对传统工艺技艺的传承与发扬,这一时期的上海设计教育主要体现在轻工业设计教育以及以“图案”“装饰画”等为教学基础的实用美术教育等方面;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上海设计教育更为多样化,设计教育中的各种理念、技术不断与上海都市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上海设计人才的培养也从不同层面满足着上海城市发展的需求,尤其是2010年上海成为“设计之都”后,上海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进一步紧密结合,上海设计教育进一步成为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的巨大潜力,进一步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彰显着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改革开放后的上海设计教育主要体现在对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的理念、技术的引入,设计中的功能、美观、良好的使用体验等设计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近代西方设计教育的引入与上海近代设计教育的发展

1843年,随着上海开埠,西方的设计文化大量涌入上海,同时伴随着西方设计教育逐渐进入上海。这使上海以传统江南文化为底蕴的文化特征产生了新的变化,西方近代美术教育、设计教育与上海传统的手工艺教育同时存在,并产生了交融。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西方设计文化大量进入上海,对上海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陈瑞林教授在《中国设计史》中这样写道:“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日益严重,迫使清政府部分官僚不得不改变闭关锁国的态度,转而向西方学习,推行洋务运动……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在手工坊生产为主的农业社会向机器大工厂生产的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传统手工艺设计逐渐发生转变……图案、实用美术、工艺美术构成了传统手工艺设计向现代设计转变的路径。”①由此可见,实行工业生产、机器生产等近代设计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特征使上海近代设计教育经历着不同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重要变革。近代上海都市文化是近代上海在西学东渐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特点的,上海设计教育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展。

西方近代设计教育在上海的传播孕育在美术的传播中,例如1864年,徐家汇天主教堂的土山湾孤儿院是西方美术在上海传播得十分重要的地点,土山湾孤儿院设立了美术工场,开设了例如图画、陶器、木器、藤器、木雕、泥面塑、毛织等科。

当时上海也有一些含有设计教育的学校,例如,早在上海广方言馆的教育中就有了有关设计教育的技艺教育要素,后来,上海广方言馆增设了画图房、工艺学堂等与设计教育有关的机构。虽然当时上海广方言馆并没有明确确立称为“设计”的技艺教育,但相关的技艺中已包含了近代设计的一些内容与设施。随着上海近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两江师范学堂开设的课程中也出现了与设计教育有关的课程设置,正如陈瑞林教授在《中国设计史》中所指:“在两江师范学堂纷纷开设图画手工课程,出现了与现代设计相联系的图案、意匠图绘和图稿绘画的概念。设计教育在新式教育体制中有了独立学科的面貌。”②设计教育逐渐有了自己的面貌,这对于当时上海都市人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如,在1926年,新华艺术学院设立国画、西画、音乐、工艺四个系。在后来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新增图案系,增加印染、木工等有关方面的机器设备,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工艺技艺……这在上海近代设计教育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专科学校的设立也为上海培养了许多染织、纺织、缝纫、轻工业等方面的专业设计与技术人员。

对传统工艺与技艺的传承与发扬也是上海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上海开设了很多传承江南文化的技艺或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的技艺的传习所或教育机构,例如无锡人来上海开设刺绣传习所、苏州人来上海开设绣工课等。此外,还有编结技艺、染织技艺等的传授。当时,很多技艺、工艺虽不以“设计”命名,但与设计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在上海近代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发展中,有一些知名画家与设计家开设的美术室与设计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对上海设计教育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所培养的学生有的成为上海近现代设计领域非常知名的设计师或实用美术家,促进了上海近现代都市文化的发展。

二、上海工商业发展对工艺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影响

1949年解放后,上海的工业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上海设计教育体现在很多轻工业专业中,上海的一些学校以纺织工业、轻工业学校命名,设计教育与纺织工业、轻工业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上海纺织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上海纺织工业学校、上海工业学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市轻工业技术学校、上海市轻工业学校、第一轻工业部上海轻工业学校等。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拥有工艺美术系,为社会培养实用美术人才。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等学校在美术教育中体现工艺美术教育的特色,在教学中传承与发扬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培养了很多人才。同时,在一些学校中,如上海市半工半读园林职业学校、上海市园林技校等学校中也有一些与设计教育有关的技能教育。这些学校的设计教育对于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轻工业的发展、实用美术的发展、工艺美术的发展、各类设计技艺的发展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些学校至今仍是上海十分知名的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学校。当然,在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中也有与设计关系十分紧密的专业。在上海工商业发展的进程中,实用美术人才、美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社会需求量较大的。当时的上海美术学校、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等学校培养了大批社会需要的实用美术、美术设计人才,这些学校培养的很多学生成为轻工单位、造币行业、上海纺织美术领域、上海舞台美术领域、上海广告设计领域、上海美术教育、设计教育等领域的重要力量,通过“美术设计”推动着上海都市工商业的发展,为上海都市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美术的生命力。

上海设计教育中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扬是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对上海都市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20世纪60年代,上海工艺美校开设的玉雕、牙雕、木雕、漆雕、织绣、工艺绘画等专业是对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当时,上海工艺美校的工艺美术教育既重视中国画、西画、雕塑、图案等的艺术教育,又请富有经验的从事手工艺的艺人对学生进行手工艺技术训练的指导,把美术基础训练与手工艺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结合了起来,当时的很多作品不仅是对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而且是吸收了绘画、雕塑、图案等美术领域里的造型技巧,开拓了传统工艺美术。

上海设计教育中对实用美术、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扬使上海都市文化更具底蕴,这是上海设计教育的特色之一,不同于纯粹的西方近现代设计教育。

三、上海现代设计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与“设计之都”建设的潜力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现代设计教育整体逐步呈现多样化发展的面貌,上海本科高校的设计教育、高职院校的设计教育、中职中专学校的设计教育、社会的各类设计培训机构、企业的设计培训等十分多样化,而且发展迅速。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设计教育体现文理交叉特点,新闻与传播学、艺术学等学科形成交叉学科,从而形成特色;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创意设计人才为特色;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设计教育以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传媒设计、旅游规划等作为特色;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立足都市美院的建设,公共艺术学科建设和以“创意”为特色的设计教育为上海城市建设服务;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立足服装设计与服装工程的传统设计教育优势,凸显“服装”领域的设计教育特色;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探索设计教育为社会服务;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以培养应用艺术设计人才为重点;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培养市场需要的、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为重点;华山美校以培养工商业美术设计人才为设计教育的特色……这些学校仅仅是上海设计教育特色中的一部分,上海设计教育的特色是与整个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密不可分的。

改革开放后,“多样化”是上海现代设计教育的整体特点之一,尤其是2010年上海成为“设计之都”后,上海设计教育是“设计之都”建设的巨大潜力,上海设计教育进一步推动着上海城市建设,推动着上海都市“美”的塑造,推动着上海设计进一步走向国际。

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设计教育为例,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设计教育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这种国际化特征不仅体现在教学环节、科研项目中的很多方面,体现在多样化的设计教育的国际交流上,而且体现在设计教育教学理念与学科的建设对世界知名设计院校经验的借鉴上,学院的课程设置灵活机动,注重设计的跨学科教学,在与国内外一些知名院校进行设计学术交流的同时,追求在学术上的国际声誉,十分注重国际视野、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

以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设计教育为例,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设计教育在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传媒、旅游管理等方面注重文理知识的交叉,注重设计专业本身的国际尖端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紧贴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通过培养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设计大赛,在“红点设计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很多国内外大赛中获奖,使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

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为例,针对都市美院的建设,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积极面向上海城市建设,公共艺术学科是学院重点发展的学科,是全国首批“211”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公共艺术学科的建设把艺术与技术深入结合,不断满足着上海城市在公共艺术方面的人才需求。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设计系的教学理念注重“设计创意”,通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行,切实有效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设计思维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美术学院综合性美术学科的优势与特征。

当然,在改革开放后,上海现代设计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使上海学校的设计教育、社会的设计教育等为上海城市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活跃于上海城市建设的不同领域,不仅在“设计美”的形式上,而且在“设计美”的内涵上不断为上海的建设注入艺术与创意的活力,使上海这座大都市更具艺术的魅力与国际化的设计吸引力。

时代美业教育篇3

关键词:工业革命;高等教育;关系

一、引言

综观人类发展史,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范围都覆盖多个方面,尤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大学诞生于11-12世纪,作为少数存在至今的社会组织,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常青藤”。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发起,称为“工业1.0”;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从美国、德国蔓延,称为“工业2.0”;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40、50年代,从美国开始蔓延,称为“工业3.0”;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2013年,德国率先提出,称为“工业4.0”。德国“工业4.0”战略旨在提高德国工业竞争力,是德国联邦教研室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新概念。[1]美国提出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再工业化”,中国提出“制造业2025”,英国政府科技办公室《英国工业2050战略》,各国纷纷进入“工业4.0”时代。在工业革命升级过程中,高等教育与工业革命的关系经历了从彼此独立到逐渐协同。随着“工业4.0”概念的提出,相关的研究开始增多,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革命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系,如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周洪宇等,2013),工业4.0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李立国,2016),走向工业4.0时代的大学人才培养耦合机制(刘欣,2017);也有学者探讨了第三、802018年第12期(总第81期)教育第四次工业革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如第三次工业革命与高等教育改革(顾明远,2013),第三次工业革命:缘起、本质及对高等教育的启示(方晓田,2015),第四次工业革命时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应对与启示(谭少娟,2017)。但是,对于工业革命与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不多,对于各个工业领先国家的工业革命与高等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更是鲜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上述两个问题做进一步探索。

二、工业革命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一)“工业1.0”与高等教育

“工业1.0”以蒸汽机发明、改革与应用为显著特征,蒸汽机的发明发生在大学之外,其发明者瓦特仅仅在蒸汽机的改良方面得到过大学老师的帮助。“英国的经济发展与教育,尤其是中、高等教育联系有限,或者说二者不存在任何直接的关系,或许与初等教育有一定关系。”[2]310“工业1.0”时代,英国的办学理念较为保守,以牛津、剑桥为首的英国传统大学固守培养精英的理念,认为大学不应该为满足工商业的发展而进行技能类培训,招收的学生主要来自皇室、贵族、富家子弟等“有闲”阶层,课程内容以古典学科及人文主义为主。如18世纪的牛津大学,文学系第一年学习的基本课程包含传统的逻辑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课程设置尽显绅士教育思想学说影响。[3]46当时的大学培养目标是牧师、医生、律师、绅士和国家行政管理人员,设置哲学、神学、法学、医学等专业,技术应用性知识被排斥在大学教学之外,毕业生超过一半进入教会,进入工商业的少之又少。德国在“工业1.0”时代大学理念受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大学的内部学院主要是神学、法学、医学和哲学四个学院,是德国培养官吏及专业人员的主要机构。早于“工业1.0”的德国大学发展较快,哈勒大学(1694)、哥廷根大学(1737)已区别于中世纪传统大学,并影响了后期柏林大学的创建。受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形成的“洪堡理念”,倡导大学的学术自由及科学研究,为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职能提供了思想基础。柏林大学时期,科学研究正式取得教学的中心地位,哲学得到空前发展,哲学下设神学、法学、自然科学,讲座和习明纳的教学形式以哲学院为大本营扩散到其他学院。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实验科学被接受,为德国在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美国建国后,统一的民族文化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前殖民地时期的学院位置多在美国偏远的东部,规模小、接纳人数少,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兴起了创建州立大学运动,弗吉尼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密歇根大学等纷纷崛起,至此,学生可以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和自由选科。随着工业的发展,技术学院和专业学院得到发展,布鲁克林技术学院(1854)、库珀联合学院(1859)、麻省理工学院(1861)等院校先后成立。19世纪40年代后,美国的理工教育兴起,大量毕业生涌入工商业。美国大学在德国讲座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学术组织——系,帮助学生可以专注于专业化的课程,为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基础。随着《莫里尔法案》的颁布,“赠地学院”兴起,农业、机械、矿业等专业开始繁荣,大学的古典课程开始向实用性课程过渡。“工业1.0”时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大学为代表,与社会交流少。英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仍然是绅士模式,德国、美国虽然工业化进程落后于英国,但是高等教育进步速度较快,促进古典大学向近代大学发展,为“工业2.0”时期领先创造条件。

(二)“工业2.0”与高等教育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的发明使用、内燃机的出现为代表,不同于“工业1.0”时期的技术发明家,“工业2.0”时期的发明家大多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新工业革命的诞生。“工业2.0”时代,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在一批热心办大学的企业家的推动下,英国出现了众多的城市学院,如阿姆斯特朗自然科学学院、伯明翰梅森科学学院、诺丁汉大学学院和利物浦大学学院等。城市学院注重技术人才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突出应用性、技术性、职业性等特色,开设工程、机械、采矿等课程,旨在为工商业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接收对象为普通百姓及中产阶级,大学办学规模增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城市大学的出现推进英国传统大学改革,带动了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法学、现代史、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等课程地位日益显著,奖学金向平民倾斜,学费及生活费的减少,为传统大学从精英化向平民化过渡提供了可能。剑桥大学建立就业指导机构,推荐学生到工商业工作的比重每年占到8%到14%。德国为大学的科学研究提供保障,大学的科学研究和教学范围在“工业2.0”时代已适应工业的发展,大批的工业学院、工科大学和一批专门学院在此时兴起,传授技术及自然科学类课程数量开始超过人文学科。伴随社会的高度工业化,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且趋于成熟,许多科技术学校升级为工业大学,并且成立化学、化工和食品等研究所,推进科学研究,促进新式大学的形成,开创了科学研究与教学并重的新时代。到19世纪末期,基本形成由研究型大学、工科大学以及商业、经济、林业等专门学院组成的高等教育体系。据西方国家统计,“在1820-1919年期间,40%的医学发明是由德国人完成的;1820-1914年,生理学中65%的有创建的论文出自德国人;德国人在1821-1900年期间在物理学(热、光、电子和磁)方面的发明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4]美国在“工业2.0”时代兴起以霍普金斯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强调研究生教育,课程结构体现古典学科与理论学科的结合,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体制开始结合,私人、企业投资大学热情高涨,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兴起。新型大学的诞生,终结了美国没有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历史。美国经济的发展促进初级学院的形成,为转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可能,并且促进了美国多元化教育体系的形成。初级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变成社区学院,其灵活的机制、较低的入学门槛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提供了帮助。1929年,震动美国教育界的“芝加哥计划”实施,改组原先所属的学院模式,将大学分成人文科学部、社会科学部、自然科学部和生物科学部四个部,有利于学生进行跨部和跨系学习。这种综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美国在“工业3.0”时期领先创造条件。“工业2.0”时代工业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为工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对内部专业结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促进了近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专才”的培养,高度的专业化培养方式,适应了“工业2.0”时代经济的发展。

(三)“工业3.0”与高等教育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电子信息技术变革为主要内容,“数字化”“信息化”是其显著特征,生产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发展方式也由以前依靠物力资本转向依靠知识资本、智力资本、人力资本,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性与实践性交融的人才需求大,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工业3.0”时代,在政府的引导下,英国高等教育将重点放在科学技术教育上。英国政府于1946年发表《巴洛报告》,支持《珀西报告》中关于高等科技教育扩展及创办技术学院的相关工作。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主导创办十所新大学、十所技术大学、一所开放大学,课程以应用性专业为主,在工科大学实行工程教育与职业训练交替进行的课程,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接受大学专业教育的毕业生就职于科技专业职业部门,使高等教育与工业积极主动联系的需要进一步强化。1969年,剑桥大学与企业合作形成新的模式,走上“联姻”道路,形成著名的剑桥科学园。随后,在政府的倡导下,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与产业界的合作关系,依托大学的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在剑桥、伯明翰、牛津、爱丁堡等地形成“科学公园”。德国联邦政府在“工业3.0”时代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扩张,并建立科学审议会,德国的工科教育发生显著改变,相比以往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变成了宽口径、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如柏林科技大学成立人文学院,并开设与人文科系相关的课程,如哲学、音乐、语言等,文理交融的学科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深厚的学科知识。柏林科技大学改变以往理工科以数理化为基础、社会学科以人文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的界限,由科技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迈进,设置跨学科的新学科,适应了产业发展需求。在“工业3.0”时代,以哈佛大学为首的美国高校掀起一场通识教育运动,因为高度专业化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迅速,“1993-1996年间,全世界共有35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经济学奖,其中25名诺贝尔奖得主为美国人,占获奖人总数的71.4%,在获奖的25名美国科学家中,有23人来自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占美国获奖总数的92%,占世界获奖总数的65.7%。由此可见,美国研究型大学对美国科学的重大贡献。”[5]为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高等院校开设新的系科和课程,工业的发展又为高等教育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经费支持。“工业3.0”时代,高等教育破除以往人才培养过度专业化的弊病,重视跨学科培养。同时,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中的服务意识增强,服务社会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高等教育与工业联系更加紧密。

(四)“工业4.0”与高等教育

第四次工业革命,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创造的“物理系统”,与第三次工业革命逐渐成熟起来的“信息系统”,形成“物联网”,即信息物理系统(GPS)。“工业4.0”核心思想是整合,产业的再一次升级,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对人才要求更加复合、综合化,凸显对于人才创新性、实践性及扎实的基础知识的要求。“工业4.0”时代,英国政府推动高等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的改革,《作为知识经济体的成功:卓越教学、社会流动性和学生选择》政策白皮书,并推动《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的修改工作,颁布《高等教育与科研法》。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府监控教学质量的方式推进终身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对于工业的贡献度;通过校际学分的互认,实现学生转学的可操作性;通过明确高校信息公开的责任,提升学生专业的知情权,提高学生与所学专业的适配性。精湛的工业技术、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达的高等教育促使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工业4.0”体现的“整合”思想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教学、研究及研发技术转让等,推进技术类专业与经济类、社科类专业实现合作,推进不同教育路径的相互渗透性,同时加强与企业继续教育的合作,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理念。针对不断推进的“工业4.0”,2015年12月,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了名为《工业4.0及其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报告,对未来岗位及人才需求进行预测。针对德国处于优势的职业教育,德国联邦政府拨出专项资金,设立“继续教育政府奖学金”“继续教育津贴”“升级援助计划”等专项基金促进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对接。在“工业4.0”时代,美国通过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大型制造业的回归,借助已经形成的人力资源红利,领跑新的工业革命。同时,在政府牵头下,逐渐形成政府—产业—学术伙伴关系,政府科技部门、公司研发部门和学校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科技创新,形成国家牵头下的创新体系。企业的技术需求是产学研的引擎,政府起到牵头和投资的作用,最终实现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作为高等教育强国,美国继续落实人才强国的战略,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并运用各项优惠政策将高端人才留在美国,继续为“工业4.0”服务。同时高校直面社会的需求,产学研合作方式继续优化升级,不断适应工业发展新的需求。“工业4.0”时代,高等教育对产业升级起支撑作用,大学成为提供新经济增长动力、进行正规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世界各国纷纷出台对于急需人才的预测及培养指导计划,以此来适应“工业4.0”人才的需求。

三、工业革命与高等教育关系的经济、文化归因

工业革命与高等教育从彼此独立逐渐走向协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不可或缺。工业革命的爆发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人类文化遗传机制的高等教育,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工业革命与高等教育在科学技术的连接下,从彼此独立走向协同。经济中心的转移与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呈现相关性,当世界经济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高等教育的中心随之也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工业社会时期,工业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各国的高等教育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最终影响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被超越就体现文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英国工业革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催生了注重实效的中产阶级文化。然而,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及自由主义的理念促使英国大学的变革呈现缓慢、渐进、连续式的特征。18世纪,欧洲大学正值反对宗教、提倡理性的历史时期,英国的宗教却得到强化,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分别须在入学时及毕业前进行宣誓。“工业1.0”时代,英国高等教育固守培养精英的理念,拒绝开放大学的门户,影响高等教育对工业的响应速度。直到19世纪20年代,功利主义哲学开始盛行,英国的大学才加快了平民化的进程。自《牛津大学法》(1854)、《剑桥大学法》(1856)颁布直到1863年,英国开始通过法案推动科学发展及学术进步的进程。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制造业已落后于德国,在中产阶级的呼吁下,国家开始干涉高等教育。1919年,英国政府一改不干预大学的原则,成立大学拨款委员会,通过资助促进大学的近代化进程。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地的英国,虽然经济发展盛极一时,但是受其保守的传统文化影响,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落后于德国、美国,直接影响后期工业的发展进程。德国在18世纪建立的大学已经有近代大学的特征,其学部的名称、学部之间关系以及学部教授的内容明显领先于英国。19世纪初,德国经济落后、政权分裂,加之普法战争失败,在以洪堡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及文化国家的观念影响下,德国大学开始改革,开创文化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先河。[6]145所谓文化国家观念,即高等教育属国家事业,目的为发展理性。19世纪中后期,随着德国工业的发展,工科大学和专门学院相继崛起,工业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保证,在理性理念支撑下的高等教育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工业3.0”时代,高等学校校长联合会、科学审议会等机构的建立促进了高等教育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环境及国内政治的变化,德国高等教育先后受到“社会本位”“教育机会均等”及“市场本位”思想影响,推动高等教育扩张,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德国高等教育为应对经济危机,呈现出实用主义的倾向,为德国保持制造业强国地位提供了保障。美国最初是英国的殖民地,最初的殖民地学院和建国初期高等教育奉行英国式的绅士教育,强调学校自治和人文主义教育。18世纪后期,美国的高等教育受到启蒙思想以及法国革命的影响,世俗、普及以及国家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兴起,办学理念从为宗教服务转为世俗化。20世纪,美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经济跻身世界首位,受实用主义思想的指导,美国高等教育与本国国情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体制。二战后,美国政府开始大规模介入高等教育。1945年,《科学:无止境的疆界》勾勒了政府与大学合作的蓝图,也预示着政府成为高等教育的最大资助者。美国整体文化呈现实际性,所以高等教育职业化发展倾向明显,大学和工业之间的关系紧密,为反映企业实际需求的课程进入大学创造条件。高等教育层级结构丰富,有以研究生培养为目标的世界一流大学,有为社会输送职业人才的短期大学、社区学院和成人大学等,灵活适应工业的发展需求。人们对于公平的追求、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及多种文化共同促进美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为美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证。

四、结论与启示

时代美业教育篇4

1.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历史背景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始于80年代初, 在此之前的设计教育体系,主要是以工艺美术教育为主。从1902年起,在南京创办的中国第一所高等师范学院就开设了图画手工科,进行有关绘画、透视和手工及材料工艺的课程。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一批学子到西方接受工艺设计教育,学习包括染织、陶瓷、图案等专业课程并回国执教。他们将30年代西方的设计思想和法国、日本的工艺设计教育体系带回中国,成为以后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基础。

1956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以工艺美术和设计为主的学院,所设立的专业主要包括染织艺术、陶瓷艺术和建筑装饰等几个方面,当时情况下,设计教育以传统的美术教育为主,工艺美术教育为辅。50年代以后,在中国其他地区分别成立了一些综合性的美术和艺术院校、专科学校,形成了包括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职业中专在内的设计教育体系。

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设计所面临的对象大多是政府的大型建筑工程的外饰和室内装修、以及配合政治宣传的展示活动,为企业服务只是围绕轻工业的少数产品,设计被认为是装饰美术的代名词,人们普遍将设计等同于工艺美术。在将近10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的教育体系被中断,设计教育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和发展,政府曾经提出了日用品工艺化、工艺品日用化的口号,但这一口号只是把设计看作为一种对生活的装饰和美化的典型认识,对当时还缺乏竞争的计划经济市场,这一口号对企业和社会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实际作用。

1974年,在政府要求下,一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者和汽车制造界的工程师们被组合起来,共同针对汽车的外观造型设计进行国有汽车产品的开发,根据当时国际工业设计发展的情况,他们提出了工业美术的概念。1977年,当漫长而黑暗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恢复高等教育体制,工业美术系正式成立并开始招生。在当时的工业美术系中设有两个专业,即室内设计和轻工产品造型设计。1984年该系分离为工业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两个系,使工业设计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独立成为一个系。与此同时,湖南大学也正式成立了工业设计系,成为工科院校中第一个设立该系的院校。从此,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

2.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阶段

1) 创立与启蒙期

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创立与普及阶段,80年代初,包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湖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无锡轻工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纷纷成立了工业设计系,并邀请了吉冈道隆等日本设计教育家来华讲课,在国内开始了工业设计传播的历程。1982年,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王受之教授开始宣讲西方工业设计史,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在这一时期,少数高校教师被国家派送到德国、北欧和日本等国家学习工业设计,一部分留学人员回国后开始在各个高校任教,将西方工业设计的基础教育方法和设计思想引入国内,在国内几乎空白的工业设计教育土地上开始播种和耕耘。在这个时期中,处于中国北方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地处南方的广州美术学院,成为对中国工业设计教育最有影响的两个院校。而广州美术学院处于经济开放的广东地区,最先感受到了市场经济和竞争对设计的需要。处于北方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则通过引入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思想和设计基础课程的改变而引起了国内院校的震动。在这个时期中,以院校为主的设计教育者向社会各界举办了大量的工业设计讲座,并通过中央电视台进行宣传,在普及工业设计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87年阿瑟.普洛斯等国际设计界的著名教授来华讲学,表明国际设计教育界与中国设计教育界开始了更多的交流。

80年代也是中国国有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和过渡时期,大部分国有企业经历了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严酷竞争,通过地方政府的重复投资和保护主义下求得生存发展,到逐步走向接受和认可市场经济的作用,开始对工业设计有所关注。整个社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进入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政府部门和教育管理机构仍然把设计看作是对生活用品的装饰和美化,甚至一些研究工艺美术的学者也将工业设计看作为现代工艺美术,不愿意承认工业设计的独特性质和作用。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从其申办成立的1980年开始,就因为在专业范围上涉及到轻工业产品的设计开发问题,而被国家指定由轻工业部对该协会进行管辖。从而使中国工业设计被历史性的限制在轻工业产品的范围和概念上。但实际上,由于工业设计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性质,使得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在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中得到涉及。

2) 普及期

80年代中到90年代中可以说是中国工业设计的普及阶段,许多80年代初接受工业设

计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其他的院校执教,将工业设计思想的种子撒向全国。同时一些具有美术基础或工学基础的现任教师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接受进一步的设计教育和培训。企业中也有一些美工或工程师到大学接受工业设计的基本训练,他们将工业设计的观念带回企业,促进和提高了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国企业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股份制改革,出现了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的大型企业。工业设计部门在这些企业中得到确立和认可,并逐渐显露出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同时,一些设计院校的研究所和部分教师也为企业开展设计咨询服务,得到企业的接受和认同。这些院校教师成为中国工业设计实践者的先驱者,使中国工业设计的咨询服务业得以启动。

1986年,在国家机械工业部教育司的主持下,在工科院校内成立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对所属工科院校开展工业设计进行指导与协调。同时工业设计也被正式的列入了国家教育部所指定的专业教学目录,成为一个正式的专业。

于1987年正式成立的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汇集了部分政府官员、艺术教育家、设计师和企业家,在80年代末对中国工业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在80年代末发行的杂志《设计》曾经得到国内设计界的认同。

80年代末开始,中国独立的设计咨询业开始起步和发展,在中国沿海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出现设计公司,为企业提供包括市场分析、概念设计到产品样机的设计服务。

3) 成长期

9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中国经济开始加速发展。中国工业设计逐步进入了成长阶段,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工业设计教育逐步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教学体系。由以工科院校为主的设计教育体系和以艺术院校为主的设计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原有机械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划归教育部管理,并成立了2001—2005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由11个重点设计院校的教授组成,其目的是为政府的教学行政机构提供咨询、专业教学评估、指导和教材建设、促进设计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部所制订的本科生专业学科目录也将工业设计列入二级学科,强化了工业设计的专业学科特色。

90年代末对于全中国的高校来说,是一个改革和动荡的阶段。过去隶属于国家部委管理的院校由于国家机构的全面改革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大部分国家部委都不再管理院校而将教育管理权限移交到国家教育部和地方高等教育局。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院校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和重组。一些在中国知名度较高的大学通过收编和扩充其它院校和专业,扩大了规模和范围,并占领了一些具有重要学术和社会意义的领域。清华大学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合并就是一个例子。

清华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理工大学之一,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其理工教育和科研的背景在中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影响最大的一所学院,对于清华大学来说,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合并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有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和发展。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则通过并入清华大学在与理工和科技方面的结合上得到更多的跨越和拓展。合并之后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改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在原有系科的基础上扩展了绘画系、雕塑系和工艺美术系。

根据2001年初的调查,在全国1166所普通高校中,约有400多所院校设有艺术设计专业,其中有192所院校设有工业设计专业,平均每年毕业人数超过3000人以上。目前该数字可能已被刷新!但从就业状况来看,毕业后从事工业设计的人员仅为10%以下,其他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展览、室内设计、广告和多媒体等工作。

对于成长期中的中国设计教育发展来看,不仅面临着不断的教育改革和调整,还面临着国际设计教育的压力和竞争。90年代末一些国外设计学院通过与中国院校的合作办学,在中国开始了新的一轮设计教育模式,目前合作办学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服装设计和平面设计等方面并受到政府政策一定的限制。同时,由于中国国民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条件自费出国学习,中国目前的出国留学生总数已达到30万人,其中自费留学人员占60%。前往欧美学习工业设计的留学生明显增多。这种状况一方面促进了中外教育的交流与融合,也给中国的院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 经济发展下设计教育架构的变化

1. 传统设计教育在高速经济发展下所受到的冲击

80年代以前的中国设计教育,依然承袭工艺美术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初期的设计基础课程, 以美术绘画为最主要的技能训练。注重通过临摹传统、写生自然等方式来进行造型方面的学习,在材料工艺方面的课程训练与社会存在距离。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很长时间内,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现代主义和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在中国并没有得到传播。人们的真正思想解放是70年代末开始的。80年代后以德国和日本的设计基础课程开始被引进,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为当时设计教育的新趋势,人们积极的接受了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的思想和系统。

在一些以工艺美术传统和美术为主导的院校,在对待现代设计与传统的关系上发生了许多争议。 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认为现代设计只不过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延续,一些学者总是愿意在“设计”前面加上“艺术”、“装饰”等修饰词,以表达他们对现代设计意义的理解,人们对设计的认识还停留在“造型”和“装饰”的层面上。。在大多数院校中讲授和研究现代设计史的学者仍然不多。由于语言方面的因素,许多西方设计教育中所研究和关注的问题还没有在中国得到展开。有关设计教育的大量出版物仍然是以设计技法的训练为主要内容。比如效果图的表达技法就使一些企业对设计的理解仅仅局限在产品的表达上面,导致了对设计的错误理解。

80年代末开始,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为代表的设计教育者提出了设计就是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观点,并发展了系统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设计教育中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认识。80年代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一书被翻译出来并在设计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意识到除了色彩、形态和材料工艺之外,系统的设计方法是设计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中国设计教育开始从对“造型”的引导向对“方式”和系统的引导过渡发展。

90年代的经济发展促使企业更多的关注工业设计,一些大型企业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中心,加快了产品开发的步伐。这一机会使院校与企业之间有了更多的合作。一些院校的毕业设计干脆就是直接为企业进行产品开发。企业对院校的要求也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状态,一些学院校除了教育,也变成了专业的设计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进行从产品开发到包装广告的设计服务,这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从好的方面看,增进了院校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实践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在设计教育上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状况。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

90年代末,院校的设计教育逐步有所扩展,由于社会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教育出现了转变,即从过去单一的技法和造型训练向掌握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从只关注美感和设计语义的形态研究转向对生活形态、设计管理、战略和产品计划方面的研究。设计战略和设计管理教育成为设计教育体系新的发展趋势。 转贴于

2. 从技能型教育向创新型教育的转换。

传统的设计教育体系可以说是知识积累型的,它采取的是点到点的线性积累方式,学生的学习是以被动的接受状态为主。相比起来,知识创新型则是新的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它是一种扩散性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掌握自我决策的能力和独立分析的能力。

传统设计教育注重设计技能的训练和审美的培育,掌握形态塑造、设计表达方法和模型制作等手段占据了设计教育中的大部分内容。新的设计教育体系则应更加追求对设计创新的系统方法和思想的应用,引导学生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和进行创造。

传统设计教育是一种经验式的,它通过培养学生体验和掌握设计过程的各个因素与环节,达到对设计经验的把握。在新的设计教育中经验应当有更多和更广泛含义上的扩展,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延伸他们的学习触角,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进行有效的研究,取得到更加广泛和独特的观点。

3. 工科设计教育系统与艺术设计教育系统的区别与融合

在过去,中国的工科设计教育体系大多是从机械制图专业转变过来的,这些工科院校侧重于机械制图、工程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培养,而在形态训练与表达、动手制作方面的能力显得较弱。艺术院校由于一贯强调美感的训练与表现,在这方面自然属于强项。因此造成了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之间的差距。90年代以后,工科院校中进入了大批艺术院校毕业的教师,他们带来了艺术院校的设计教育方式,对工科院校的设计体系产生了冲击,同时由于院校大合并,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之间出现了相互影响的状况,使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之间的教学特点和差别变得模糊起来,两个体系之间的区别正在逐步缩小并逐渐相互融合。但是它所带来的问题是,工科院校是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系统和思路,而不应该完全依照艺术院校的办学方向去进行?工科设计院校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办学方式?

4. 经济发展需求中的设计知识体系架构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设计教育的知识构架和体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按照传统设计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所培养的设计人员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计师进入企业马上就面临知识更新的问题,许多企业不得不花费更多的资金对设计师进行培训。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加要求设计教育更多的引入市场研究的内容。设计管理、产品计划、市场调查和生活形态研究做为新的课程正在开始为设计院校所接受和认可,复合型的创造性人才将是未来的主力。

5. 设计教育者在信息社会中的角色

在信息社会的条件下,设计教育者的角色也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过去单纯的知识和设计经验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之中,信息的爆炸和泛滥也使人无所适从。因此对学生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公平化,学生与教师所享有的信息资源已经没有区别,教师的知识结构所受到的挑战也是十分严峻的。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向对信息的利用、引导和再创造方向转移。

设计教育者角色的转换也应当从被动的知识和经验传授到主动的知识引导、综合和创新。

三. 建立适合独特国情和地区需求的设计教育体系

1. 如何看待工业化背景下的设计教育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冲突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工业化、现代化和西方化似乎是相继而来。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思想固然对现代设计教育在全世界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使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对各国自身的设计传统与设计思想加以封杀。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农业和传统工业都毫无例外的受到极大的冲击。许多实现批量化的传统工艺产品已经失去了其传统的价值。中国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时期,人们对摩天大楼比传统庭院更加钟情。传统的工艺美术面临要么失传、要么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市场需要的尴尬状态。 转贴于

对于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设计教育而言,如何探索符合和适应社会需要、同时又能够结合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特点的设计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选择非此即彼的答案,而应该将现代设计的教育思想与民族意识相结合,同时吸取国际上各种设计教育体系的优点加以发展创新。

2. 建立符合中国经济需要和发展特色的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中国的工业化将对全球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中国的设计教育体系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服务,要培养出适应中国企业和社会需要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中国的设计教育体系也要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这种体系能够适应和满足中国国情的需要。

近几年,工业设计专业的设置在中国出现了爆炸性的趋势,在短短5年内,设立该专业的院校数量就超过过去的十几倍。由于国家和地方政策给予教育机构设立新专业以更多的自由竞争权和选择权,各个院校之间也呈现了十分激烈的状态。一些缺乏师资的院校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招收大量的学生学习工业设计,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上与别的院校十分雷同。可以看到随着大学教育的进一步普及,院校和专业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人才的争夺也将十分激烈。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和模式将会得到发展。而那些盲目上马和模仿其他院校教学体系、缺乏创新思维的院校将会被淘汰。

结论:

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与中国工业设计教育是紧密相连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将更加融入国际市场体系,带动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设计产业将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迅速提升,中国的设计教育也会在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调整和提高,为中国企业的设计创新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中国设计教育将通过与国际设计教育的交流进一步融合。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博士《建构新的设计教育体系,发展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2001’清华国际工业设计论坛暨全国工业设计教学讨论会论文集)

时代美业教育篇5

摘要:作为培养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的高校学生来说,艺术本身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以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这就要求美术教工作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强化大美术的教育理念, 特别要注重课程本身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课程结构往往直接体现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艺术环境

随着社会、历史、工业、科学技术、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代艺术本身的价值、作用和地位也得到充分展示,他不仅具有欣赏价值,更具有教育意义,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艺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的表现。当代艺术涉及到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我们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我们在联想、想象,甚至幻想的基础上无拘无束地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无论你是否认可,欣赏或者喜欢,艺术都充斥在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当代艺术审美取向的转型,使社会问题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艺术家通过自身敏锐的观察力,站在时代的尖端,将种族问题、性别问题、生态问题、绿色环保问题、社会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问题等运用各种形式搬上了艺术的舞台,在不经意间使得大众开始关注我们更为广阔的生活环境,无论是通过反讽或是警醒的手段,都无不拥有些许的教育意义,而这些艺术家所举办的展览等活动都潜在的为美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作为培养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的高校学生来说,艺术本身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以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这就要求美术教工作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强化大美术的教育理念, 特别要注重课程本身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课程结构往往直接体现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

而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它的功能首先是由教育本质决定的,与其它教育有着明显的共性。然而,它又有自己特殊的功能,大体上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能够通过作用于每个受教育者的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智力开发、感知发展、素质培养、情感塑造得到充分的实现;第二,能够作为一种纽带,使个体与环境(包括自然与社会)达到完美的统一;第三,能够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使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所有教育学科都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但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新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是其它教育学科无法代替的。美术教育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人类精神能力最高体现的创造力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感性和理性,直觉和思维,肉体和精神高度融合的产物。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靠理性方面的教育,还需要美术教育这种感性方面的教育。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高于对形象思维的关注和培养,其结果是逻辑思维的发展往往是以忽视甚至抑制形象思维为代价的。

自从1980年文化部、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当前美术教育事业若干问题的意见》之后,各院校开始思考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问题,重新制定了各专业的教学方案,并成批选送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留学、访问、考察,到国内著名艺术院校进修、培训、观摩,举办各类展览会、研讨会等学术活动,通过这些形式的普及化和制度化,催生了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进修生、特长生的多层次教育体制,增设了环境艺术、工业设计、动画制作、视觉传达、包装设计等现代艺术学科,招生人数也逐年成倍增长。

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造成了我们在基础教育时代的艺术教育的严重缺失。我们缺失的不只是绘画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造力等艺术素养。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多以专业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美术专业两种形式为主,他们都有自己一套较为严密的教学系统和一批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但是不难发现,每当我们参观各大现代美术作品展览时,总会有一些作品超出我们理解的范围,对于作者的为了所表达意图采取的构成形式而感到摸不到头脑。这便是源于我们所学习的美术教育内容上的落后,由于地域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导致的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现实的断层。专业的美术学习者都是如此,更不用说非专业的美术学习者所接受的当代艺术信息及对其的理解能力之低更是可想而知了。

作为大学教学与课程设置应该与社会的发展及教学的更新相适应。课程设置应紧追时展的步伐,课程的开设应具有鲜明的预见性,把学生培养成多元化的全能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学已经进入了运用多媒体操作阶段,难道我们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状态,仅靠徒手画画吗?尤其是美术欣赏课,单靠老师空口讲评是不行的,应该让学生结合丰富的美术教材图片去欣赏、理解,这样才会更有成效。所以,大学应该不断地进行课程更新以切实与中学美术教学相配套。比如,开设一些多媒体的操作实践课、VIDIO(影视制作)、电脑设计课,学习photoshop、freehand等相关电脑制作课。这样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将来才能运筹于中学高校美术教育这片领地。

在这里我们要强调,艺术应该是大众的公共的文化,虽然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指导方案》中,明确规定了以开设“鉴赏课”为主干课的教育指导思想,但是普通高校中的此类选修课却形同虚设。经常出现教师面向非美术专业学生讲授过多的理论知识,造成学生丧失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没有真正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概括来说,当今艺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高校美术教育可以起到连接当代美术发展新趋势与学校美术教育之间的桥梁作用。我们都知道,学校美术教育多以课程方式对学生进行美术思维、观念、造型、技法等方面的素质培养,而美术教育可以利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活动,例如观看展览,动手制作,建立公共艺术交流网站,举办文化艺术节,邀请当地当代有名望的艺术家前来讲学等,既能作为专业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及时了解艺术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又能为非专业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品质。

时代美业教育篇6

在当代艺术中,美是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加大艺术教育也是提高人们审美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声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在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对审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校而言,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摇篮,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审美教育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就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

引言

声乐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在声乐教学中,它既是一种学习声乐技能的活动,同时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活动。对于声乐这种表演艺术而言,它是通过声音和乐器来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开展声乐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声乐弹奏技能和专业的知识,无论学生是在听教师弹奏还是自己弹奏,都是一种审美的过程。然而就目前来看,高校声乐教学没有全面地落实审美教育,对审美教育不够重视,违背了声乐教学的本质要求,不利于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当代社会里,对音乐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地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音乐人才,就必须结合声乐教学的特点,积极的开展审美教育,在教授学生专业声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华人们的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在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生身世界,所造人的创新求异能力。在当代教育中,德、智、体、美、劳是教育的五大维度,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我国现代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既是学习声乐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声乐教学还没有形成针对性较强的教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审美教育,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声乐这门特殊的学科而言,以审美为核心是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面临的问题

1.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

就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来看,声乐教学偏重于声乐专业技能的教育,对审美教育不够重视,完全把学生对美的鉴赏、认识以及表达给忽视掉,从而学生在弹唱的时候只掌握弹奏技巧,忽略了情感表达,学生弹奏出来的乐曲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2.缺乏实践

对于声乐这门课堂来讲,它的实践性较强,然而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一直以本为本,照本宣科,理论式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实践。声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过程,由于缺乏实践,学生难以发现声乐中蕴藏的美,进而使得学生失去学生的兴趣。

3.专业教师的匮乏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专业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专业的教师还比较匮乏。一方面,现有的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有效,难以满足实际教学工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完成教学,不注重审美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需要。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1.提高重视高校声乐教学

在培养专业性音乐人才方面有着重大作用,声乐教学不仅仅是要交给学生专业的声乐知识和弹奏技能,同时还必须强化审美教育,在声乐教育中只有重视审美教育,才能更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更好地进行弹奏。故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审美教育,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要结合声乐教学提纲,有效地落实审美教育。只有重视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能力1。

2.注重实践

对于高校声乐课程来讲,实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加强实践,既可以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弹奏技巧,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还能不断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声乐只有表演出来,才能获得观众的好评,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才能的不完善和改进。故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想渗透审美教育,必须强化实践。作为教师,要与学生的实际问题加以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引导,强化学生音乐表演的完美型,进而促进审美教育2。例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音乐表演作品的弹奏,在学生弹奏前,让学生熟悉音乐表演作品相关信息,如创作背景、作者的性格特点等,让学生全方面的了解音乐作品,进而在弹奏过程中更好地表现出来。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知名演奏家的音乐表演,进而更好地促进审美教育的升华。

3.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渗透审美教育,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要。首先,高校必须加强现有教师的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对审美教育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开展审美教育;其次,要对外引进专业的教师,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保障。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要督促自己去学习新的音乐作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3。

4.提高对乐器的认识

声乐教学内容涵盖了许多方面,不仅包括音乐理论,同时还包括了演唱技巧、乐器演奏等内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有效地渗透审美教育,就必须结合声乐教学的特点来进行。而乐器演奏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演奏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乐器可以提高演奏效果,丰富演奏已经,而不合适的乐器就会破坏演奏氛围。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对乐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乐器,了解不同乐器的特点,进而便于学生在演奏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乐器4。

四、结语

审美教育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我国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有主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1.纪丽民.论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音乐大观,2012,11:238-239.

2.吴姿霖.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渗透[J].艺术教育,2014,04:94-95.

3.李琼.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J].北方音乐,2015,05:136-137.

4.刘刚.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思考[J].音乐时空,2015,16:148+153.

时代美业教育篇7

一、我国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一度发展低迷的工艺美术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恢复和发展起来了。随着国家工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进一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便成了工艺美术的时代课题。过去那种致力于观赏性传统工艺美术的教育状况显然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和时代要求。与人民生活需要直接关联的室内环境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包装设计和日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现代工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工艺美术事业的主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部分职业学校教育还没有真正完成从培养以设计为主的专业人才的教育向培养以制作为主的操作人员的教育的转变,依然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导。再加上受国外现代教育观念和理念的影响,有些职业学校盲目引进外来文化作为支撑,没有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这造成学生虽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新理念,却不具有较强的技能而很难适应目前市场需求。而部分中等的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已从原来的完成型教育转变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成为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教育。近年来,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从整体上看均有所下降,而且参差不齐。生源现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应该将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培养掌握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技能、现代技术并具有时念的多技能型人才。

二、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应该着重抓好的几个问题

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僵化死板的固有模式,请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传艺,让学生走进民间工艺美术作坊学艺,走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工艺美术积聚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卓越的工艺技术,凝聚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和心血,从而处于显著的地位……安定、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展现人的本能力量,有利于制作者与制造物的情感沟通,那么人情味和亲和感自然地融入到制作过程和制造物之中。”“父传子子子相传、师传徒徒徒相传”的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使得学校教育很难做到对传统工艺美术精湛技艺的发扬传承,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学习,往往只停留于表面了解而不能深入探究。这就使得我们应该对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重新进行定位,改变过去以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中过分强调以软件技术替代技能的局限性。

首先,我们结合各地特色和民间工艺美术资源,请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传艺。例如,在陕西我们可以请陕北民间剪纸大师高凤莲进校园传艺,让学生学习陕北剪纸技艺,了解北方黄土地文化的质朴、粗犷。此外,户县农民画、耀州窑陶瓷、宝鸡凤翔泥塑等更是我国民间工艺的瑰宝,我们可以请它们的传承人进入校园,为我们的工艺美术教育注入真正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引入学院传承发展。如,苏州桃花坞木版雕刻艺术研究会就进驻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并设置了专门的工作室和桃花坞木版画展馆,与学院的木版画工艺课程紧密结合,使得面临衰落甚至消亡的传统桃花坞木版画在这里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

其次,每个学院的设备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有的往往还受到很大的限制,我们选择校外的资源——“地方民间工艺美术作坊”作为基地,让学生直接走进民间工艺美术作坊学习,去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学习实用的技艺。同时,这也给地方民间工艺美术作坊带来了另一个发展的机遇——有了新的传承人,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承观念,开始普及化发展。如,笔者所在学院的陶艺课程就选择在陕西富平陶艺村作坊进行实践学习。富平陶艺村是国内首家国际陶艺协会(IAC)会员单位、陕西省文化产业基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现已建成2万平方米的7个国家馆及国际陶艺文献中心,展出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260位陶艺世家的3000余件(套)陶艺作品。在这里,学生受到了当地浓厚的传统陶艺文化感染,领略了国际陶艺作品与文化的艺术魅力,其相关文化知识和技能也得到了提升。同时,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提高,教师的教学才能在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新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文化、技艺在这种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升华。在我国,这样的作坊很多,而且各地的民间工艺作坊都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如乌镇林家铺子蓝印花布、贵州蜡染、陕西凤翔泥塑与木版画、户县农民画、陕北剪纸与布堆画、绥德石雕工艺等。同样是陶瓷,耀州窑工艺文化、景德镇瓷器工艺文化、定窑的瓷器文化等都各具特色。同样是漆艺,“北京以雕漆、镶嵌、刻漆、雕填为特色,以仿古家具为主;福州以脱胎漆塑、彩绘为特色,以瓶、盘、杯、盒等小型器物为主;扬州以平磨螺钿、镶嵌为特色,多为家具、屏风;山西平遥、新绛分别以‘堆古罩漆’、云雕为特色,以家具为主;四川成都以雕填、重庆以研磨莳绘为特色,产品多为小型器物;甘肃的天水、天津、陕西等地的漆器与北京的大同小异;上海、苏州的漆器与扬州的也无二致;还有贵州大方的漆器,以皮胎著称;安徽屯溪的漆器,以菠萝漆见长;中国少数民族的漆器,如彝族的食器、酒具和藏族的食器等,风格粗犷,富有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水平,和楚汉漆器一样,对发展中国现代漆器颇有启示”。

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蕴含着精湛的技术与丰富的知识,承载着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功用价值,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绚烂多彩的外在形式和深远厚重的文化内涵,彰显着我国各地特色。日本著名的民间工艺研究家柳宗悦从民间工艺与人的生活质量的关系中得出结论,即“美的物品必然形成美的生活,必然培养美的情操”。他说:“工艺文化有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原因就是离开了工艺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只有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因此,如果工艺文化不繁荣,整个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传统工艺因传统的造型语言和手工性质,能唤起我们对其无比的亲切感,这是现代工业的理性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应密切结合地方特色,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与工艺技术。

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必须将传统文化和工艺的传承与现代技术和观念的时代性紧密结合。这也正是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适应我国行业发展现状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网络技术不断完善,快餐文化等普遍流行,更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及现代人对本土文化和工艺美术的漠视,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许多工艺美术品种正濒临‘人亡艺绝’的失传境地,这造成了工艺文化链的断裂。那是因为虽然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具有东方文化所蕴含的含蓄、淡雅、空灵的美学趣味,但在工艺技术方面却不能适应目前工业科技高速发展时代的生产。”但是现代人们对于工艺美术生活物品、产品,不只需求其功能的实用性,而是越来越注重其情感因素,喜欢亲近大自然、返璞归真、具有个性的产品。“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的发展应采取传承与适度开发相结合的策略,即在保留传统工艺美术审美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需求,进行产品的延伸性开发,使产品为普通民众喜爱,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和工艺,同时还要紧密结合现代技术和观念的时代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职业教育的具体教学永远不能离开实践与市场需求,特别是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应该以手工艺技能为基础,必须适应当今社会市场的需求,在教学中应时刻贯穿“探究、合作、自主”的教育理念。“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是值得我们在课程教学中推广和实施的两种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虽源于美国并盛行于西方国家,但它同样适用于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工艺美术类专业课程已经有16年之久,过去强调学生造型基础的重要性,开设课时也比较多,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以理论为基础,以致学生没有多少机会可以与社会实际联系。我校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和技能上都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大力发展以及社会市场对大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项目教学法成为很实用的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例如,在2007~2008学年的第二学期中,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装饰雕塑专业翻制工艺课程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教师根据学校雕塑项目要求确定内容,师生共同完成了“求索”和“激扬”两个雕塑项目的制作。在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体会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是主体,是整个项目的实施者和运行者,自主性很强;教师是项目教学的指导者和管理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合作者,其角色发生了转换和变化。项目教学法的运用,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确立了合作、创新的职业态度;教师在教学中实现了“探究、合作、自主”的教育理念以及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的指导思想。

笔者曾在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参加部级师资培训,接触到这里与法国杜百利高等实用艺术学院交流合作推广引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主题教学法。在学习期间,笔者亲身感受到主题教学法实施的成效。主题教学法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法,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一种培养学生自创性和实战精神的教学方法。主题教学法是一个动态教学模式,课程的组织和教学都是能动的,自始至终在一个不断演变和拓展的过程中完成。主题教学法注重研究过程,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相互激发,师生间不单单是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而是对主题问题进行平等交流和探讨。这种教学法使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设计思维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主题教学法最大限度地突出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会思考、有思想、掌握方法的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是职业教育中有效适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它对师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实行集体备课、团队教学。主题教学法要求教师不断进行专业研究实践,将体会和经验融入教学,进行教学研究,以保障教学达到预期的培养目的。

时代美业教育篇8

目前,我国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事业,从办学主体上来说,在总体上属于地方办学,但同时交叉着某些部门办学、企业办学、私人办学及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从办学层次上来说,涵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多种,中等职业教育是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主要力量,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也有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学校主要是专门的职业美术学校,以及职业学院、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开设的美术类专业。从专业类别上来说,主要包括传统工艺美术类专业、现代艺术设计类专业以及一些近几十年兴起的专门性美术技能类专业。传统工艺美术类专业有木雕、石雕、陶瓷、染织、民间版画、刺绣等专业。现代艺术设计类专业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等专业。专门性美术技能类专业有商品油画、婚纱摄影等专业。社会教育主要是指民间的耳耳相传以及作坊内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授教模式。本研究主要针对学校教育,下图为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学校教育)的范畴图示。

二、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辨析

1.关于职业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

基础美术教育一般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普通美术教育,“是指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综合学力,并以此完善学生的人格学科”。3基础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格素质,使受教育者掌握美术史论初浅知识,培养多种美术方面的能力,如形象感知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形象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修养等。职业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它除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外,更侧重于培养受过一定基础教育的受教育者成为专门的实用美术人才,使其能运用美术知识、技能进入物质生产和服务领域,直接作用于社会。不难看出二者的培养目的是不同的,其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估也必然迥异。

2.关于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城市职业美术教育

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和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在性质上是同一的,但因“所居场所”相殊异,决定影响着两者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相应的层次结构、服务对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办学模式等都有所差异,教育也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色。近年来,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如雨后春笋,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相对来说,城市地区经济发达,教育发展条件优越,有利于职业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层次上,正走向扬弃低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转向重点发展本、专科层次、甚至是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对于城市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产业发展优势,如资金、技术、人才等远远优于农村地区。近几十年,艺术设计类产业在城市地区发展迅猛,这也使得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艺术设计类专业便成为了我国各大城市高校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目前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占全国院校总数的一半以上,达到了相当的规模。由此,艺术设计类专业成了城市职业美术教育中的主要专业,如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染织与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等专业较普遍。各地有趋同化倾向,专业特色不明显。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还有我国教育制度的种种设置与安排存有突出的“城市取向”,致使农村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普遍贫乏,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的要求、劳动力素质偏低等现状,决定了我国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在总体上都是以培养初、中级美术职业人才为重点,以中职教育为主,以低层次为基本特征。很多地方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以及招生困难等问题。总体上看,当前中国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城市职业美术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当人们言说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之时,或明或暗的会存在轻视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倾向。但是,农村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条件是一些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各地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除了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外,更多的是打造与本地传统手工艺相关的专业,如陶瓷专业、木雕专业、刺绣专业等,专业特色明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文化资源各异,所以各地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会趋同。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因其有地域性特点,它直接为当地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推动传统文化生产性保护与传承,求解农村发展命题,服务民生等方面展现出比城市职业美术教育所缺少的功能。

3.关于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

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不仅是时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两者之间教育结构、体制和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有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篇》)这种教育思想在美术教育中所强调的就是模仿、师承和传统,在体制上表现为一种师徒授受的模式。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落后的情况下,产生了父传子、长传幼,口传手教,能者为师的美术教育方式。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主要是对艺术产品生产者的教育,如木工雕花、刺绣、剪纸等,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技巧与技能。因其被统治阶级看作是一种低下的工作,就很难有专门的学校和专门的教科书,学徒以师傅的作品为摹本,以师傅积累的实践经验为圣经,除了一些儿歌式的口诀之外,无系统的理论可言,也就难以主动地创新,倾向于“非艺术的年代改革开放的契机应运而生。进入90年代后期,各地区相继建立了职业美术中专、职业美术高中及普通中学美术特色班,形成了以职高、中专为主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格局,成为向社会和高一级美术院校输送美术人才的主要渠道。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严格的专业性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技术先进性和职业操作规范性。它承担着培养合格美术实用性人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任务。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不同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手口相传、随机无定,而具有一套从教育科学理念出发的教育体系:有专门的学校、教师、学生;有课程设置、实习基地;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体系。相比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现代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占据更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职能专门化、教学系统化、体系严密化、设施完备化、秩序稳定化。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农村职业学校培养了大批活跃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美术人才,整体提升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也为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提高做出了贡献。

三、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特点

1.地域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必须“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作为“特定区域”的职业美术教育,已经规划了自身的服务范围,直接为当地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当地的工艺美术产业培养对应的实用美术人才。同时,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必须从本地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文化资源状况出发,结合县域工艺美术产业,来确立所需的人才层次、标准以及学校的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实践基地建设等。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也只有立足于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打造地域性的特色,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

2.美术教育特性

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它具有美术教育的特性,美术教育以其特殊的教育形式,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能力、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影响学生的美学观与人生观,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因此,农村职业美术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投入行业服务实践的动手能力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艺术方面的创新精神,这是职业美术教育区别于其它类型的职业教育的独特性。

3.灵活性

新形势下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不再是固定的、僵化的、一层不变的教育,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不偏离大的职业教育方针、人才培养方向的前提下,其在微观上可以灵活多变。开展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灵活的设置专业、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可以有不同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真正体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办学原则。

4.主动性

当前的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是:冲出学校的围墙,进入社会的中心。可以说,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在新形势下由被动逐渐转为主动,越来越深入地介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发挥自身的强项优势,主动地为开发当地文化资源提供人力和技术支持,主动地去引导和带领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主动的与当地政府合作构建产官学合作机制等。农村职业美术教育也只有加强其服务功能,主动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服务,才是出路所在,才能得到长足发展。总而言之,农村职业美术教育有自己的内涵、基本规律和特点,它不同于基础美术教育,不同于城市职业美术教育,不同于传统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只有清楚认识农村职业美术教育的内涵、基本规律和特点,才能正确把握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前进的方向,才能真正搞好农村职业美术教育。

上一篇:儿童心理健康特征范文 下一篇:老年人压疮的护理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