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网络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23 10:55:13

时代网络教育

时代网络教育篇1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

人类进入世纪,证明了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预言,0年前他在《第三次浪潮》中明确指出,人类在经历了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之后将迎来第三次浪潮——信息时代——即将到来。网络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时代的变化要求我们与时俱进,这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网络时代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运用新方法采用新手段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调查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教育滞于后现实的问题,而网络教育不仅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将成为革新教育模式的重要动力。网络教育有极大的优势:信息的及时传递,网络教育资源的最充分和更有效利用,实时或非实时任意交流、讨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及协作学习,教学空间的无限扩展。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正确运用网络这一主要载体,依旧沉湎于传统模式中,我们的工作就会如逆水行舟,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在我们充分认识互连网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危害,网上随处可见的是西方价值观念、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种族主义、宗教仇恨、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还有许多被学术界称为黄色、黑色、灰色的信息垃圾。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么使用它,究竟给人们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那么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网民该怎样取舍也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据统计,我国高校有95%的大学生上网,这一切让我们感到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前苏联学者姆什韦尼拉泽说:“今天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时代,随着全世界认识的成就和科学的威望史无前例地增加,如果不使用科学的计算机、数据、模型设计和各种信息系统,任何理论都不能指望具有影响或得到普及”。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应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运用创新的方法,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她在网络环境下更上一层楼。因此,笔者就方法上的创新,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由传统的灌输方式向疏导方式转换

这里讲要转换的灌输不同于列宁所讲的灌输理论中的“灌输”,是说传统的方式过于简单化,经常是一种大道理的生搬硬套,表面上看起来“万紫千红总是春”但实际上却“春风不渡玉门关”。所以,经常是“旧的方法不管用,新的方法不会用,软的方法不顶用,硬的方法不该用。”教育者一头雾水还发出“现在的人不好管”的呼声。其实,是我们没能从现实出发根据时代的变迁找出适当的方法。现时代网络已四通八达,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如果不对广大的受教育者实施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他们自身辨别能力差,很可能偏离正确轨迹。教育者应及时转换教育方法,让我们的工作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无细无声”,这就要求教育者转换角色观念采用疏导的方针,从以往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努力克服以往说教给受教育者所带来的逆反心理。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现实问题,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彻底改变他们的偏见,让他们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温暖和可靠,从内心深处愿意与教师交流,彼此开放心扉,我们的工作才有成效。陶行之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者通过疏导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达到自我教育,能时时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会很顺利地达到。即使网络时代有太多的信息需要筛选,受教育者有了自我辨别的能力,就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完善自身。这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是时代给予我们的任务。

二、由传统的显性方式向隐性方式转变

传统的思想工作总是上大课,念报纸,作报告,一只粉笔一张讲台一张嘴,这种方式只会令受教育者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实际作用,不会让教育内容深入人心。在新形势下,要想赶上时代的脚步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在坚持对学生进行两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教育、三个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四情(国情、省情、地情、校情)教育的同时,采用丰富灵活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广泛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上的丰富资源,图文并茂地将思想问题与市场现象、重大政治事件、社会生活事件及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把教育者的想法强加给学生。网络时代使学生有太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血气方刚年轻气盛是他们的最大特点,他们会因为某一国际争端的处理不公而群情激奋;也会因一场国际间的球赛的输赢而狂欢宣泄;会因一件侵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件拍案而起;更会因一方的天灾人祸而解囊相助。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看我们如何去激发和引导,让他们在类似的事件中明辨是非分清丑恶,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另外,还可以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寝室,而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在寝室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的小组,树立优秀的典型,让他们在课堂之外一样建立起无形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风气,生活在一个充满正气的氛围。据统计,学生的95%是团员,加强他们的管理和教育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更好解决。

三、由“一言堂”式向“群英会”式转变

传统的教育方式总是由教师一人发表言论,学生只能听,典型的一言堂。网络时代则不同,学生有很多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教育者就不能去堵,堵不是办法,只有顺应网络文化的发展规律,顺应学生想说的欲望,开展网上论坛,多渠道的倾听。把他们每个人的观点再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大家加以分析,这样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就会昭然若市,不辩自明。另外,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可以设立辅导员信箱,可以单独地交流,便于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是思想问题,就要用民主的方法探讨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说教,要摆事实讲道理。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强又比较清高,教育过程中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通过他们所说的了解他们所想的,深入他们的内心获取他们的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广泛地和真诚地交流,从而提高教育效果。还有在教育中要鼓励他们讲出内心所想,即使是错的也不要搞“左”的那一套,给他贴上不合格的标签,让其他人都远离他,这样就会使更多的人产生防范心理,不愿也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加大教育的难度,很难实现教育的目的。现时代,时间地点条件都在变,要求我们的方法也要变。比尔·盖茨说过,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的流动更难阻止了。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顺应新的时代,在大量信息的影响下束手无策,不尽快用马克思主义占领人们的思想世界就会被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占领,到那时就更加无法阻止。形势不容乐观,尽快地改变不适应时代的教育方法应提上议事日程。

四、由严格的师长关系向更平等的关系转变

教育工作者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就必须放下师长的姿态转变角色观念,不要一味地认为自己才是教育主体,现在学界都在研究到底谁是教育主体的问题,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或二者都是教育主体。这个问题的研究使得广大的教育者纷纷反思。不仅理论上我们需要研究,现实中我们更要反思,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必然有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指对主体的规定性,是主体在对客体进行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的人的特性,比如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等。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就要放下师长的姿态,以互相学习的态度与学生展开平等的交流,真正做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另外,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是第一次真正地脱离家庭独立地面对生活,他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如人际关系、择业问题等,会经受许多挫折,并因此而产生出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就要求教育者以朋友的身份关心他们,充分利用网络的隐蔽性,更深入地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问题,展开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解决他们在人生、理想、前途方面的疑难问题。从而稳定他们的情绪,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当好他们在人生、事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参谋和向导。让他们感到教育者的用心,使他们在心理上信赖教育者,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在网络时代取得成功。

五、由单一方式向综合方式转变

由于科技的发展,传播手段的增多,传媒速度的加快,人们的素质在不断的提高。他们不会轻易地接受教育者的说教,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姑且不论其正确与否。在此情况下,就要改变传统的政治教育模式中僵化的一面,不能只靠教育者收集的那一点点或许已经过时的资料来进行说教,必须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甚至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在内的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不仅要寓教于乐、寓教于文,而且要寓教于服务管理之中。不仅在课堂上教育人,不仅教师教育人,就连在食堂在图书馆也让学生感到教师们的关怀和体贴,让学校调动最广泛的教育力量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另外在育人过程中要充分注意不同个体的差异性,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家庭有不同的生活习俗,并且在网络的影响下会有不同的信息接受差距,就要求教育者从现实的具体的个性化的人出发来开展工作,避免用统一的标准,“一刀切”的方法要求受教育者,不能简单地否定他们在思想、道德、工作和生活等其他方面的自我判断。防止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不是有的西方敌对势力要利用网络与我们争夺青年吗,我们自己的事情做不好就等于敌人取得了胜利。所以我们要广泛利用网络,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论坛、网上讲座并进行网上宣传,教会学生怎样从网上获取重要信息,摒弃丑恶错误的东西,自觉遵守网络道德,不做有害于人们和社会的事。

六、加大科技性含量,由权利型向权威型转化

发明互联网的人声称,网络是一片净土,这里没有军队、没有警察、没有贫贱、没有等级。比尔·盖茨也说过,权力在互联网上无的放矢。在这样一个时代,权力在网上好像是行不通的,做人的思想工作单靠权力恐怕是不行的。权力与权威相比较而言,权威更有信服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就是一种权威,正如所说,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这就要求教育者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原则性、政策性、理论性的要求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把工作做细做深做活,使思想的东西能植根到人们的心灵中去,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使其做出正确的政治觉悟、思想信念、价值导向、人生态度的判断和调整。运用科学来解答难点热点问题,提高其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那么建立权威的网站,提高点击率,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课题。这方面清华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创办了“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砺报国之志”的红色网站,有很高的点击率。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在低层次上的徘徊,就要多启发诱导少现成理论说教,就要克服高压多理解少的不合理局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增强渗透性和影响力。

时代在进步,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创新必须要继承。曾指出,加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继承传统,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不断创新,不断改进,简单地沿用过去的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行的。创新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方法上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在网络时代同样深入人心,培养社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金福尧.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003,().

时代网络教育篇2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价值将越来越凸显。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主要是基于网络自它产生之日起,在展现其巨大技术功能优势的同时,负面的影响也随之出现了,而大学生就是受其影响的最大人群。张元博士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书,以其前期理论研究为基础,并对既往的研究进一步聚焦,既有厚重的学理,又切合当下中国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学术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书所选题域关注现实重大问题,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网络道德在当下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学校都必须正视的问题,并且在今后这一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发现了问题,就必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问题意识,而张元博士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书所进行的研究,其意义即在于此。1987年9月20日20点55分,这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时刻。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研究人员收到了一封用德英两国语言写成的电子邮件。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在这之后的短短20多年,互联网在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正在从量的增长走向质的蜕变,中国已经有多达近7亿网民。而万维网出场的1991年,接入互联网的全球计算机只有20万台,可今天,全球70亿人口中有近30亿成为网络人口。伴随着海量信息低成本的全球流淌,伴随着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囊括一切的连接,网络信息技术正在以一种亘古未有的方式彻底改变着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联系。正如张元博士所说:“与其说互联网是一场技术革命,倒不如说它是一场社会革命,互联网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那就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没有互联网,人类几乎不能存在,互联网已然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网络是全球化的加速器。如果说全球化将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地球村)”“一叶小舟(诺亚方舟)”,那么,互联网则将地球上的一切“一(e)网笼络”,“地球人”不分人种、肤色、民族、宗教、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成为了“命运共同体”。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远比工业化的出现大得多、深刻得多。“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国家了。”[2]255-256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描绘的曾经让当时的世界颇感震惊的“现代性”社会图景,而互联网则使当年的那种“统一”变成了“一体”,其所带来的震惊已非当年所能相比的了,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但请别忘了,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现代性”恶果。

中国是网络安全的受害国,最近一项权威调查发现,全世界网络攻击2015年增长百分之十几,而中国遭受的网络攻击增长了571%。有教育部官员说过:当前,中国正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心,风景这边独好的正效应与树大招风的负效应同时显现,点赞中国声音与抹黑中国论调同时存在。前加拿大外长、全球互联网治理委员会副主席戈登•史密斯说:没有网络治理,互联网就像开车看手机一样危险。正因为如此,网络治理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是网络治理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2014年2月27日,中国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上宏观规划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和信息化建设。2014年11月,在中国浙江乌镇召开的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主张”“中国行动”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各国政要、科学家的目光聚焦在中国的小小乌镇。网络时代,学校教育也面临着网络治理的重任,只不过是“教而治之”“育而理之”。从高等教育来说,网络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传播载体和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多元思想文化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激荡、碰撞、交流和融合,也给大学生这一网络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性难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故而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张元博士认为,大学生网络生活对感性的追求,导致现实的道德行为规范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的约束力大为降低,使其道德观念弱化、道德理性丧失和道德行为异化。网络世界的数字化、多媒体和虚拟性特征,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各种丰富的超现实信息、声音和图像,信息的丰富极大地刺激着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的感官系统,极易导致其感官系统能力的弱化。而大学生感官系统能力的弱化有可能使其丧失部分思考能力,致其大脑沦为各种纷繁复杂的图片和声像的信息接收器,容易导致其理性思维功能逐渐退化。但是,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宣传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还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围绕新形势下高校在舆情研判、网络宣传、抵御渗透等重点难点工作,开展研究的针对性不够、队伍培训的有效性不强;缺乏有效调动队伍积极性主动性的鲜明激励导向和政策机制;学校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各支队伍协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尚不完善;一些高校在严格落实人员配备有关规定中还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等情况。”[3]要求高校“要着力提升网络运用能力,遵循信息网络规律,把掌握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操作技术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必备能力,练就运用‘网言网语’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过硬本领。要着力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培养训练主动设置议题、汇集研判网上思想动态、回应网上关切的方法手段,熟练掌握网上信息、报送和舆论引导工作规程,不断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要着力提高网络评论能力,以培育网络名编名师、开办网络名站名栏、发表网络名篇名作为载体,引导支持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积极参与网络评论,着力培育一大批网络宣传骨干人才。要切实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强化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学习掌握抵御防范网络攻击的技术规范和技巧”[3]。因此,网络时代高校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改进和加强。

早在2001年,中共中央在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就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承载着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功能,是信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途径,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引导和管理工作的力度,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4]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有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离不开具备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全面的大学生群体。面对网络给大学生群体在思想品德、心理和人格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如何破解网络道德教育之困境,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主动性和针对性,这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及如何培养人这一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市场经济、网络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支撑体系,在促进人们价值观的积极变化,以及形成竞争观念、效率观念等新的价值观念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这种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无序、矛盾和冲突,已渗透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易致其价值取向紊乱和失衡,诱发其在现实社会中对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丧失信心,使其学习、生活及工作质量低效化,这是一种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危机。

为此,张元博士认为,根据大学生接受国家倡导性价值规范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要求,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进而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对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进行客观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使其能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利于大学生加强对不同价值观的比较、分析与选择,使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三,有利于消弭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存在的网络道德异化现象。张元博士对“网络道德异化”的定义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现实网络道德规范在实现他律和自律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网络世界的“无中心化”模式的干扰妨害,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和全球化等各种因素消解了现实道德的约束力和调控力,致使网络道德评价机制多重失准,网络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导致网络行为主体的网络道德观念弱化和道德良知异化,加剧其道德理性丧失,使主体的网络实践活动及其网络行为丧失原有内涵,演变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这个定义尽管冗长、繁琐,但也不失深刻。在网络媒介行为中作为网络受众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对于自身的网络道德异化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张元博士认为,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网络德性异化的形式多样,既有整体性变化,也有局部性的变异,德性异化的产生也具有多方面的因素,既包括外界的社会因素,也有作为受众的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的自身因素。因此,探索网络虚拟环境中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变化轨迹和发展规律,有利于消弭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存在的网络道德异化现象。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书运用现代性理论进行思辨性研究,研究视角比较新颖

现代性理论尽管引入中国的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应用领域很广。现代性是一个十分复杂、难以精确表达的概念,很多学者对现代性的运用只是概念上的简单套用。笔者对现代性理论关注较早,2000年笔者出版了《现代性与近代中国》一书,但直至今日,笔者对现代性的理解仍然有“雾里看花”的感觉。用现代性理论研究学校道德教育问题,学术界研究成果不多,既有的研究成果也只是皮相之说。张元博士运用现代性理论研究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应该说其理论探索的勇气可嘉。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全面展开,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表现为现代性与前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机制之间的冲突,这在中国表现得最为典型。现代性既是一种时间性向度,更是一种交织着内在紧张、矛盾、冲突和悖论的文明或文化发展的复杂过程与存在形态。由于前现代因素的纠缠和市场经济的负面性,加上体制机制的缺失,导致当前中国现代社会的困境和危机加剧。张元博士认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体现出的文化危机或信仰危机,以及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所经历的价值论争、文化冲突和实践价值取向偏移,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现代性的本质和命运密切相关。用现代性理论来考察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这是一个新颖的研究视角。张元博士认为,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正向功能,具体表现在: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他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拓宽了他们的创造性,促进了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对现实性的超越和自我超越。因此,从促进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的主体性生成向度,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有助于形成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的主体性内核,即人文精神和创造精神的生成。但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又存在着现代性困境,这些现代性困境表现在大学生的道德层面,则是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道德异化现象。

从现代性角度分析,这种网络道德异化现象表现为: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民族意识弱化,网络信息的“同质化”导致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存在物化之困,网络交往的“去身体化”导致大学生存在自我中心主义之困,网络技术的“去人文化”导致大学生存在网络工具理性之困,网络社会的“去中心化”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张元博士认为,从哲学上来说,网络道德异化作为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对道德自身的否定,是提升到新道德的中间环节,即道德发展处于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否定”阶段,在从异化到扬弃异化的发展过程中,道德发展实现了螺旋式的上升。应该说,张元博士的这一观点是具有思辨性的。此外,张元博士还从治理、教育、自律等方面,对网络环境中大学生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做了具体分析:网络生活场域建设滞后导致大学生网络生活根基游离,网络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不完善,以及信息监管疏漏导致网络媒介权力错位等原因,使得网络信息监管失效。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疏离,存在教育目标虚幻,理论抽象化,方式悬空化,过程工具化等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网络伦理道德素质不高,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途径单一,主体网络认知能力弱化,网络文化教化缺失,网络慎独自律意识淡薄等因素,使得大学生这一网络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层次较低。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书,提出了构建“五位一体”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与治理路径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对于学术研究来说,问题意识极为重要,学理分析也极为重要。但对于研究与现实密切关联的话题,除了要有问题意识和进行学理分析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设计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而言,张元博士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尝试构建“场域建设———法律规制———文化教化———道德自律———社会保障”五位一体的倡导与禁止并用、内引与外压结合的战略性立体疏管和教育机制。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能够体现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其中不乏富有新意的观点与措施。具体来说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场域建设———建设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平台。通过厘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主要特征、素质要求与职业能力,提出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培养网络生活场域建设的骨干力量。创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载体、特色网站,以及博客、微博、BBS等社会化网络辐射载体。

第二,法律规制———健全与完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和制度法规。一是政府部门要牵头制定和推广网络伦理道德规范;二是要制定微博、博客、微信等网络辐射载体的自律公约;三是要加强网络媒体行业伦理道德规范建设,加强规范网络传播秩序、网络传播内容、网络传播行为的立法。

第三,文化教化———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一是加强高校网络道德生活化教育。在内容上,要取材于大学生网络行为主体现实生活经验和现实网络生活体验,注重从性质上彰显生活性特质,激发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共鸣与移情;在目标上,重视他塑向自塑的转化;在场域上,使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方法上,坚持网络生活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在环境上,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文化建设相结合;在理念上,强调灌输教育与辨识教育相结合;在体系上,坚持文本与超文本相结合;在课堂上,坚持日常生活教育与网络课程教育相结合。二是改变规训式的网络道德教育,构建网络文明礼仪,加强网络传媒的宣传教化,发挥知识分子的示范引领作用,规范与引导网络社会自治组织。

第四,道德自律———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慎独自律”思想。慎欲明辨,增强主体抵御网络诱惑的能力,强化其网络认知能力;慎思谨言,强化网络言论文明;慎隐笃行,规范和形成网络行为自律;慎始善终,促使主体形成理性自觉的网络道德意志、网络主体意识和网络道德人格。第五,社会保障———构建网络社会的道德评价和调控机制。发挥社会对大学生网络德行的补偿激励功能,使约束与惩罚、补偿与激励成为承载网络社会道德之车的两只直径等距之轮毂。通读张元博士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一书,笔者认为尽管该书的研究还有不尽完满的地方,但围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这一问题来进行研究,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也为学术界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开展好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元.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中国教育新闻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4]人民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

时代网络教育篇3

摘要: 21世纪是网络化的时代,网络化的到来使得整个社会交流更加的频繁和密切,知识相互碰撞,思想相互交流。这种社会的变迁对员工德育教育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机遇。企业德育教育工作者如何抓住机遇,不断推进企业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使企 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 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规范,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力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网络化时代;德育教育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网络就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网络在中国日益普及,互联网这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网络使用者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深受影响。在企业,信息文化的交锋与碰撞比其他地方更加直接地冲击着企业员工的思想感情、价值与行为,网络的发展,使当代大学生能更广泛、更快捷地获得知识,网络已经深入到员工的思想、学习、生活和情感领域,极大地改变着员工的学习生活习惯以及外界环境交往的方式。他们一方面通过网络拓展了视野、丰富了文化、知识,另一方面网络上也是良莠不齐,有许多的负面资源,加上各方面势力对舆论阵地的争夺,就使得网络时代员工的思想更加复杂化、矛盾化,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德育教育的难度。如何在网络化时代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将是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网络化时代给企业德育教育带来的机遇

1、网络为企业德育教育开辟了新空间,提供了新的教育手段

网络的普及性能将学校、家庭、社会等德育教育主体连成一体。网络可以把党的对企业员工的要求、社会对企业员工期望、家长对企业员工的渴望汇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作用于企业员工。这使得大学德育教育工作从原先狭窄的授课教育变成了更广泛、更开放的社会环境,为全社会培养德育人才创造了条件。

网络信息也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教育资源。网络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将散落在各地的计算机连成一个网络,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上的及时性、大量性以及交互性的特征都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资源素材。同时网络也可以使德育教育工作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增加了德育教育工作的灵活性[1]。

2、网络的发展为企业员工正确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更多的是教师的在枯燥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方法简单、成效不大,甚至会引起员工的逆反心理。但是互联网可以用大量的丰富的信息资源、生动的图片解析回答员工存在的疑问,使员工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和各种不同的观点,引起员工的兴趣,促使他们思考,在思考中纠正自己的行为,构建自己的道德认知。

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和隐私性、平等性使得网络成为了企业员工“心理咨询室”。在匿名的网络上,员工才可以毫无顾忌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坦陈自己的想法,使得教育工作者能听到员工最真实的声音,以便于从中找到问题,使德育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二、互联网给德育教育带来的挑战

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带来思想冲击。网络文化条件下的信息传播环境是开放的,打破了原有的地域、时空限制。企业员工可以自由的获得他们想要的资源。在互联网信息交换的过程中,西方文化中的经济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趁机而入,尤其是一些在网上传播西方文化,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破坏民族团结,捏造或歪曲事实,扰乱社会秩序[2]。这些对企业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很容易引起他们政治观的淡薄、民族文化观的淡化,价值观趋向功利化,目标短视化。

2、网络时代人际交流交互性对传统德育教育的机械性和单调性带来冲击。互联网带来了人际交往的新渠道。企业员工既是互联网的使用主力军又是网络交往的重要参与者。在网络生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相互之间可以不顾及到身份和地位的交流和情绪的倾诉。在这样一种交流的环境中,传统的德育教育手段就显得过于单调和机械,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的德育教育的需求。

3、互联网的发展也会对员工的人际交往和交往方式产生负面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中的主体行为是在“虚拟”情形下进行的“人机交往”,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网络实际上成了人与人交往的障碍,会使人产生非社会化的倾向,导致人们交流能力的下降,更不容易相互理解。有的人沉湎于网络之中,长此以往必然会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和精神不振等现象[3]。另一方面,由于网上时常出现虚假信息、篡改数据文字、网上偷窃、传播病毒、侵犯知识产权等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也会使人觉得交往安全感下降,真实的人际关系难以存在,因而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最终加剧个体行为的麻木、冷漠及更多的心理疾病[4]。

三、网络化时代德育教育的创新思路

1、关注网络,弘扬主旋律,增强自律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针对网络上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对信息要做到了解、知情和监控。企业要建立起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利用技术将强对不良信息、色情信息等的监控拦截,确保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的上网环境。同时,保持对社会生发生的焦点事件的敏感性,积极对员工进行正面舆论引导,确保将网络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同时加强强对主旋律的弘扬,帮助员工树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民族主义的自豪感。面对网络上“西风压倒东风”的局面、面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大肆抢占舆论阵地的情况,德育工作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利用网络进行主旋律的弘扬,重新抢占舆论高地,树立员工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德育教育工作要注意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结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强化扶持员工安全教育、文化教育、岗位技能教育,同时加大经济支持力度,思想引路,教育先行,思想支配行动。要落实相关的职能部门,强化专门的培训机构,运用社会上的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师资力量,结合实际,定期对企业员工实施全过程道德教育,从职业道德教育、素质教育上,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从而调动党政工团等机构的积极性,形成对员工道德教育培训的合力。

3、抓好德育活动,丰富德育实践。要充分运用各种德育阵地,发挥德育活动的载体作用,利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不断增强德育工作对员工的吸引力。对文体活动,要精心设计,体现目的性。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员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突出爱国情感、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不经意间悄然形成,最终形成底蕴丰厚、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内涵。

4、要把思想教育始终贯穿于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引导企业员工充分认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把职业选择和职业理想同社会现实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倡导“为人民服务,对社会负责”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企业、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利害观、荣辱观和奉献观。

总之,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稳?定,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德育教育工作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我们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又要加强对员工的正面引导;既要使员工进行的多元的价值、多元思维的思考,又要使学生能够在多元的文化中保持自己的信仰,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谷惠冉.论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的开拓与创新[J].通化师范学院院报,2005(5).

[2]李志.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思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

[3]王壮生.刍议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J].计算机与网络,2010(4)

时代网络教育篇4

关键词:网络教育;网络辅导教师;指导活动;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981/11-3315/g4.2016.02.013

一、网络教育及网络教师指导活动的相关概念

网络教育又称远程教育,指使用电视网络、互联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线,教和学不在同一时间或者同一地点发生。与传统的面授教学一样,教师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网络辅导教师不仅负责部分课程的设计、开发,还负责组织学生学习、答疑辅导、作业批改等学习辅导任务,给学生提供课程学习方面的支持服务。网络辅导教师应该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反馈技能、组织讨论技能等,由此可见,辅导老师在网络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网络教师的指导活动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认真、高效、主动地投入到网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并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能力。网络辅导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业咨询,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我国网络教学环境的现状

为了更好的了解网络教师指导活动的现状,笔者从大连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的网络教学环境入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现今我国远程教育教学的环境。

(一)大连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教学平台概述

远程教育的平台化管理与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关系着网络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国际上,很多知名的远程大学都采用了远程教学平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WebCTLearningSystem与BlackboardLearningSystem。大连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争创国内领先的网络教育,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远程教育办学单位,与奥鹏教育展开合作,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作为中央电大下设机构负责整个体系的建设、运营和管理,通过整个服务体系为办学机构开展远程教育提供全国范围内的招生组织、教学教务、学员事务、考试组织等校外支持服务,以及资源传输、平台建设等服务。除此之外,大连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又与软件公司合作,为自建学习中心定制开发了独立的在线网络教学及学习平台。学习平台主要由学院管理中心平台、校外学习中心平台、学校教师平台、网教学生平台四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均包含很多功能模块,每个模块均围绕着网络教育的教与学的活动展开一系列的管理与支持服务。平台的逻辑结构(如图1)。纵轴是学院管理中心平台与校外学习中心平台,是以教务管理为主要目标的平台,学生的报名入学、招生录取、学籍注册、选课、毕业核准等方面工作都是在这两个平台中完成的。横轴是学校教师平台与网教学生平台,是以教与学为目标的网络支持平台,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活动以及网络辅导教师的大部分教学工作都在这两个平台中完成。

(二)学校教师平台

教师平台是网络教育辅导教师开展远程教学活动的工作室,查询学生信息、上传辅导资料、布置作业并批阅、课程论坛答疑、毕业论文指导等大部分的教学工作都在此平台中完成(如图2)。平台会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网络辅导教师可以查询学生的学生情况,进而判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克服了网络教育教与学时空分离造成的教师不能掌握学生学习态度的弊端。为了适应信息多样化及智能手机、智能设备的普及,网络辅导教师可以上传多种格式的导学资料,让学生用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设备就能轻松下载导学资料,随时随地进行分块学习。

(三)网教学生平台

每个网教学生都有自己专属的私人学习空间,学生注册信息后就可以在平台进行大部分的学习活动。网络教育学生学习基本流程(如图3)。学生在平台中可以学习网络课件,可以在线浏览视频也可以下载音频至移动设备中,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学生在平台中也可以查询到纸介教材信息、进行网络虚拟实验及毕业论文写作、完成在线作业离线作业等;还可以下载导学资料、期末复习资料等;还可以在课程论坛中与辅导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互动,解决自己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体会。

(四)师生实时互动环节

网络教育一个重要特点之一是辅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时空分离、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时空分离,这在某些方面便于学生的学习,但也在某些方面给学生的学习及辅导教师的教学带来一些问题,导致师生、生生交流困难。为解决这些困难,大连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着做好学习支持服务的原则,开辟了很多师生、生生互动环节,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课程论坛学校教师平台以及学生平台都有“课程论坛”这一版块,辅导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论坛与课程相关的通知以及学习方法的介绍,学生也可以通过课程论坛向辅导教师进行提问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每门课程都配备一名专业教师,专业教师会及时回复学生在论坛中提出的问题并组织学生之间在论坛中进行交流与讨论。2.邮箱网教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这种安全、私密的通讯方式与辅导教师进行交流,是课程论坛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形式。3.在线答疑系统在线答疑系统又叫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其最大的优点是实时性,学生和辅导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系统通过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方式实现即时的沟通。辅导教师及学生同时登陆指定的房间号,就可以实时进行交流与讨论。每个学期都会定时组织一次视频答疑,同学们可以在这个时间段通过网络“面对面”向辅导教师咨询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网络教育学生的调研及访谈

(一)教学环节调查

2015年3月,笔者选取了“高等数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社会学原理与方法”“财务会计”“船舶设计原理”“工程估价”“水力学”等八门课程,涉及了公共基础课、管理类专业课、工科专业课等参与调查的学生人数较多的课程。主要对“您认为哪些教学环节对您的学习过程最有帮助”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自己学习的帮助进行评分,结果总结(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统计的几门课程的总体情况来看,“课件自学”环节对学生帮助较大,学生习惯通过视频或音频课件的形式学习课程,知识点的表达更为直观。但也有特例,“国际贸易”以及“船舶设计原理”这两门课程期末复习资料占据的比例最高,由此说明,辅导教师如果投入更多精力制作期末复习资料的话,其发挥的作用及对学生的帮助是很大的。除此之外,导学资料自学、完成作业的手段、课程论坛对学生的帮助都较大,辅导教师可以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加强辅导的质量。

(二)学生访谈

为了深入了解网教学生对辅导教师网上指导的看法,访谈了一部分网教学生,涉及了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访谈主要通过网络手段,QQ聊天、E-mail等形式。将访谈内容整理(如表2)。

四、对我国网络教学现状及调研结果的总结

通过对大连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环境以及对网教学生的调查及访谈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网络教育的教学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网络教育的教学环境是开展远程教育学习过程中赖以持续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网教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最基本的依托。网络教育机构对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比较大,网络教学平台也在逐渐成熟和完善,但平台还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活动的设计。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学生也提出了对学习环境中资源条件要求的多样性,这就要求网络辅导教师一方面要注意上传丰富的学习资源及扩展资源;另一方面要在课程中加入课程设计、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师生实时交互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对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的非实时交互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作用较为突出,受到了学生的重视,而师生之间实时交互的效果不甚理想。实时交互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师生间的实时交互技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培训。

(三)树立混合学习的思想

混合学习的思想是通过选择恰当的媒体,找出解决特定教学问题的独特而有力的方法,从而调节网络学习能在最合适的地方使用。它能集中各种媒体和学习模式的长处,为学生提供适应性的学习内容。当前的网络教育中缺乏面授辅导,而面授辅导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近期依然被大部分学生所依赖。因此,辅导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一些面对面的教学环节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种需求。

(四)设计规范的网络教师指导活动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大部分网络辅导教师都对网络指导的环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工作较为认真负责,但很多网络辅导教师基本上还是采用“一问一答”的被动模式,并没有主动发起师生之间的讨论,缺乏对指导活动进行系统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君香.现代远程教育学网络教师指导活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2]丁兴富.远程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算化教育,2004(6).

[4]陈时见.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学[J].教育研究,2001(10).

[5]郑燕林,柳海民.美国网络教师的培养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2(8).

[6]翁朱华.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7]韩国存.期盼“慢教育时代”回归[J].教学与管理,2009(13).

[8]高燕,刘玉娟.论网络教育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

[9]赵万宏.网络教育时代:学校会消亡吗?[J].继续教育,2006(4).

[10]仪淑丽.网络教育时代的教师角色重构[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11]李合亮.论网络教育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J].当代教育科学,2005(1).

时代网络教育篇5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89-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新的信息传播媒介,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必然面临互联网对其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冲击。在这个时代如何利用网络提供的条件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挑战,要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模式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总是以一定的环境因素为前提,社会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目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所处的社会进入网络化时代。

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这种深刻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必然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现有的教育方式为依托,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提高工作实效,增强影响力,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中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网络时代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互联网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由于互联网是全天候开放的,没有时间的限制,并且交互式的远程交流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思想观点、社会思潮、社会现象,开阔眼界。在网络中,学生还可以自由地交流,迅速了解到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在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还有内容上都能够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不仅如此,网络环境使得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开放性的空间,使原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实际不相符合的状况得到改善,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实效和针对性。

2.互联网的关联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网络的关联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能够与家庭、政府机构等社会机构相连,为社会各界参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时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能够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家庭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更好的效果,有利于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3.网络的平等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接近大学生

网络具有平等性,所有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言论、自由的交流和学习,人们的信仰、价值观、道德伦理、文化观念等等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碰撞与融合。这样,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缩短人们之间的物理距离,同时也能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的、被动式的灌输教育转变为积极地、主动地与教育者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并且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4.互联网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得到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性较强的教育,网络特有的信息集成性、交互性、共享性和可选择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具有个性特色的教育环境,网络的匿名性使大学生们能够自由地在网上发表意见、抒发观点。这使得更容易了解到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从而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通过这种互联网带来的新的匿名的交流模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更有针对性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

二、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在看到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仅是机遇还有严峻的挑战。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量丰富而且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这就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丧失了信息优势,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现在高校缺乏一些既懂技术又懂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队伍,研究和宣传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新特点。同时,对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地位由主导到被削弱的转变不适应。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使每个学生在都能够获取信息、自由表达、交流思想;网络的匿名性使学生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自由交流;网络的多媒体性使得网络信息具有吸引力,这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手段提出了挑战。而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普遍存在对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互联网的利用率较低的情况。

3.高校舆论导向控制和管理能力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的平等与交互改变了信息的可控性。网络信息传播高度的自由化、网络的匿名性造成了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有些不良信息混杂其中,黄色网站以及充斥着暴力、迷信的网站与信息也掺杂其中。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一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与道德的弱化。甚至有些学生整日沉迷网络聊天或者网络游戏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网络信息的全球化使不同国家之间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价值观、思想观念和文化观念之间的碰撞与冲突更加激烈,可能会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对高校的舆论导向控制与管理提出了挑战。

三、网络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结合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提倡,“教育者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即教师不论是在知识传播还是在道德教化上都充当了权威的角色,而学生只是无条件、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灌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课堂教学、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面对面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提高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让受教育者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其认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而利用网络,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大教育的受众规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师也可以运用一些最新的网络交流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关注点,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微博、论坛等等,上面往往有一些学生在现实中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对此,除了加强对微博、论坛等的监管外,还需要教师密切关注,正确引导。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利用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排除心理障碍,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且对于高校网站上的学生意见区,也不能形同虚设,无人管理。教师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这一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需求,及时反馈,因势利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之,要以一种宽松的态度、柔和的手段来进行交流,既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恰如其分地让受教育者心服口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选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让工作事半功倍,教育成果更加显著。在积极开展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能忽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网上的教育需要网下来巩固,网上发现的问题也需要网下的教育来解决,网上网下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所以,应该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的创新功能和技术优势,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2.健全管理体制,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

首先,高校要健全规章制度,来规范网络运作。在高校建立起专门的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制定网络行为规范,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不仅要通过行为规范来使学生提高认识自觉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而且要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还要对网上反动和不健康的内容进行清理过滤,通过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向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进行针对性教育,在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宣传网络伦理,推动道德自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网络法制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使其具备网络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要教育学生遵守网络行为规范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袭,并能自觉维护网络秩序。再次,国家应当加强网络立法,强化法律约束。减少思想政治教育的随意性,规范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互联网立法已是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新的技术形式层出不穷,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适应时代的变化,努力创新、积极变革。今天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的情况,利用时展的最新成果,创新教育的形式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朱彩萍.网络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J].甘肃理论学刊,2002,(5).

[3]武宝珍.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思考[J].中国市场:学术刊,2007,(Z1).

[4]粟湘福.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4,(3).

[5]刘龙洲,廖志鹏.论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问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6].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长江日报,2000-06-29.

[7]江益民.挑战与对策―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德育途径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

[8]上海交大党委研究室课题组.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6).

时代网络教育篇6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

目前,网络广泛进入到了国民的工作、学习和娱乐等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青少年这个特殊的群体。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克服网络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确定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它对于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网络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网络(internet)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以其信息量大、时效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已经迅速发展起来。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不仅是广大青少年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开展工作、进行交流的阵地,而且也为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

1.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网络时代,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一个崭新的概念——虚拟空间横空出世。虚拟空间是网络操作者利用计算机等工具,通过控制其输入输出设备交互模拟产生的场景或经验。科学家和网络工作者们试图通过人工技术操作使得虚拟空间更加接近物理实在空间,以便在虚拟世界中可以不打折扣地解决以往必须在实在物理空间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就包含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2.节省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凭的是一张嘴、一支笔、两条腿,很少使用技术,其实就是一项低级技术和劳动力集约型的社会工作。到了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把整个世界联系到了一起,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融入网中。比如专家讲座也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只需要将他们讲课、报告放到网上,大家随时可以上网观看;一些大型的社会调查可以在网上进行;一些学习、宣传的材料不再打印下发等等。所有这些极大地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用相对低廉的成本,建立内容丰富、表现手段多样、可跨地域传播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手段,它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机遇。

1.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网络是对内对外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我们把握国际国内动态、了解舆论信息的渠道,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最经济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效提供了新的机遇。青少年在多媒体终端上,随时可了解校内、国内外的大量信息。因此,信息网络空间的变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并且在这个空间里,既有正面教员,也有反面教员。如北约轰炸了我国驻南联盟的大使馆事件,青少年学生不仅获取信息快,而且表现出强烈的愤慨和爱国之情,也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美国所讲的民主、自由、人权的丑恶嘴脸。

2.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网络技术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网络的快速发展及其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形式、方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和民主性等特点,要求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坚持网上宣传的主旋律,又要研究宣传形式的多样化问题。青少年愿意利用网络学习有关知识、讨论或请教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从“单色”引向“多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

在看到网络技术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等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网络具有开放性、国际性、两面性、隐蔽性等特点,其庞大的信息资源难免良莠并存、鱼龙混杂。网络社会既是一个有序的社会也是一个无序的社会。这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今世界,谁拥有了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谁就拥有了一切。网络是一个没有地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媒体。国际互联网社会的全球性特征,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渗透与反渗透的较量表现得更加突出。由于技术的原因.现在很难做到对网上信息进行严格审查,也不可能对信息进行逐一核实,人们都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受和传播信息,这就使得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反动的内容一并充斥网络,淫秽、色情、暴力、丑恶也在网上广为传播。发展信息技术的正面效应毋庸置疑,但一些信息大国、反动组织和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大肆宣传西方的腐朽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敌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给我们的整治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三、大力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

面对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进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抵制和消除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分析网络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既不要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而惊慌失措,也不能等闲视之,听之任之。要克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病,适应新形势,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观念上的创新,大力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

1.将校园网建成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从一定意义上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用丰富、正确的相关信息,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国际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十分庞杂,既有进步的、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反动的、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容。网络宣传活动如果不加以合理的引导、必要的管理,青少年很容易迷失方向。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战斗力,把高校校园网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2.坚持“两课”教育进网络。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为高校的“两课”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提供了全新的环境。面对这一全新的课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充分发挥网络在“两课”教育中的作用。高校I必须把“两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网络教育的新阵地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校“两课”教学只要主动出击,在强化网络的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提高网络的吸引力方面下本钱、下功夫,就能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时代网络教育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方式 网络时代 变革与创新 教育需要 青少年网民 互联网技术 中国互联网 科技成就

一、网络对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冲击 

 

网络时代未成年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呈现出了新特点,80后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是网络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具有年轻人求新求异的特点,对网络技术,他们没有成年人那样怀疑、观望甚至排斥的态度,年轻人永远是网络技术的拥护者、推动者、受益者。由于年轻人和父母在对网络技术的接纳上存在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传统家庭教育出现了发展中的断裂,表现为家庭教育陷于茫然、被动、无力、苍白的状态。具体的讲,网络对传统教育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的知识权威性受到了网络的空前挑战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格局中,家长作为家庭的长者,他的知识、经验本身就是一本沉甸甸的教科书,家长是孩子的百科全书,在纸质媒体时代,孩子有什么知识方面的问题,基本可以从父母或长辈那里得到答案。但在网络媒体时代,这一切都被颠覆了,孩子通过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地寻求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学习,选择学习。“问父母不如上网”,这已成为子女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学生们把电脑称为“放在家里的图书馆”。一般来说,家长教育子女的权威性由三部分构成:即人格权威性;源于血缘亲情的权威性;拥有知识的权威性。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的知识传承性被互联网无情地切断了。家长知识权威性的丧失削弱了父母人格的魅力,加大了家庭教育的困难。 

 

(二)家长向子女传递信息的过滤性与网络复杂性的矛盾。 

一般来说,家长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或知识是经过过滤的,尤其是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副作用或危害的信息,家长是不会给子女传播的,父母在家庭起着一道“防火墙”或“隔离墙”的作用。尤其是我们国家近十多年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家长学校,向家长系统介绍教育子女的新观念、科学知识和正确方法,家长的教育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他们很注意不良信息对子女的影响,在家庭倡导健康文化氛围。但在网络时代,家长的“防火墙”、“隔离墙”已形同虚设,孩子上网,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网络技术尚不能完全做到对黄色网站或色情信息的屏蔽,另外,网上一些对未成年学生有诱导误导的不良信息,也容易扭曲未成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网上信息的杂博,鱼龙混杂和家长给子女传递知识的过滤性、单纯性产生了矛盾,直接侵蚀和抵消家长的教育效果。 

 

(三)家长和子女的亲和力受到了网络的冲击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良好的有效的亲子沟通有助于家庭建立和睦的教育关系。在网络时代,未成年子女把相当多的时间用在上网上,他们和父母交谈沟通的时间相对减少。网络作为“第三者”介入家庭生活,使得家长明显有了被淡漠被边缘的感觉,上网—看电视—睡觉是网络少年家庭的生活轨迹。值得注意的是,在上网未成年学生中,他们喜欢使用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如“菜鸟”、“大虾”之类使得听不懂网络语言的父母一头雾水,破译不了网络语言的语义信息,谈何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四)网络对家长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未成年学生上网对家长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具体的讲,家长面临下列挑战:①对网络的接纳程度;②对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及水平;③家长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社会的法治意识;④对未成年子女上网科学指导和管理能力。比如说,家长不掌握上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犹如不会开车的人教导别人如何驾驶车辆一样可笑。 

二、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家庭教育是具体的过程性的概念,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有不同

[1] [2] [3] 

时代的社会内涵。家庭教育要不断地吸收社会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才能彰显它的生命力。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需要做出那些变革与创新呢? 

 

(一)改变对互联网的偏见 

科学技术是推进社会变革包括观念变革的巨大推进力量,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尤其是直接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科学技术在其推广的初始时期,人们都有一个适应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当前,家长对网络的偏见主要为:“上网对孩子有害”,“上网弊大于利”。产生这种原因主要来源于对网吧的扩散联想。媒体过多报道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或黑网吧产生的一系列恶果,使得家长“谈网变色”。其实,上网聊天、玩游戏只是网上娱乐活动,并不是上网的全部内容。在陕西省家庭教育网络总校举行的“网络与家庭文化建设征文”活动中,很多中小学生写来的稿件很有说服力,他们在网络世界汲取精神营养,寻找资料,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很高的精神享受。相信家长看了这些征文,会对孩子上网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不消除对网络的偏见,就可能被网络这种新科技成果拒之门外,落后于科技的发展。

(二)要消除两代人在网络时代的“代沟”。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家长和子女在对网络的认识上存在明显代沟,绝大多数孩子认为上网“利大于弊”,而家长认为“弊大于利”的人数较孩子为多。究其原因,除了前面说过的原因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和孩子在网络知识掌握上总体存在差距,孩子的网络知识多于家长,他们上网从中获益多多,用一位中学生的话来说,网络是家里的“微型图书馆”,他们认为上网好处多,是有切身的体验,是经验之谈。而家长这个群体不像在校孩子系统地经过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他们有不少是“网盲”,或者说是现代高科技文盲,还固守着“上网有害”的成见,这种成见,大多是道听途说,或从其他渠道得到的二手资料。而那些经常上网的家长,一般对网络抱有亲近感觉,接纳的意识较强。消除两代人对网络态度的代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消除的有效办法是家长要敢于上网,善于上网,并能遵守网络道德,这样,他们就会和子女在网络问题上有共同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就顺畅得多。 

 

(三)家长要改变学习观念 

学习是现代人提升自我能力的基本手段,学习不仅是从传统纸质媒体获取知识,也要从网络传媒获取知识,尤其是现在社会,网络世界信息浩繁,几乎包容了人类的一切知识性成果,上网浏览权威性、专业性网站,对家长来说,是一条见效快、投资少,非常便捷的学习方式。现代人在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除了研究性的深层次阅读外,一般性的浅阅读是很多上网者的选择。具有上网条件的家长要改变学习观念,充分利用并享受网络这种传媒工具,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家长学习要走在子女的前面,家庭教育指导才有效果。 

 

(四)家长学校的办学方式需要创新 

信息网络时代,家长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传统的家长学校是家长汇聚在一起,由教师集中授课,这种方式沿袭已久,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一种固定了的教学方式。但在网络时代,家长学校的教学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表现为由过去的集中学习变为分散学习,只要有上网条件,家长不来学校,在家里,在办公室,在网吧,都可以随时上网,这既节省了时间成本,不用往返校园的奔波,不用耽误宝贵的时间,可以灵活性的学习,甚至走在马路上通过手机也可接收教育信息。另一种变化是由强迫性学习变为选择性学习,过去的集中授课式家长学校,家长坐在一起,听一位教师的课程,缺乏因人制宜的灵活性,各取所需的选择性。现在,自己进入教育网站,根据自己需要浏览知识,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动性、选择性、自主性。陕西省家庭教育网络学校的建立,就是网络时代家长学校办学形式的一种创新,从网校开办一年来的实践看,家长对网络家长学校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欢迎和接纳态度。《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开办网上家长学校,是符合现代家长学校办学新趋势的。 

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革和创新,需要家庭教育工作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中央文件要求,各级妇联组织牵头协调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承担好这一责任,就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科技发展的需求和家长教育子女的需求,积极探索开办网络家长学校的新思路,新做法,提升家庭教育工作的新水平,提高网络信息时代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的新能力,使家庭教育工作在构建和谐家庭,在提升家长教育素质贮存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文章屋在线:

时代网络教育篇8

关键词:网络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机遇和挑战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21-01

当下,大学生已经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素质、政治素养直接关系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我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看成教育的重中之重。网络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树立等具有重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将网络运用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1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1 网络为思想教育提供新的机遇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网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天地。

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网络实现了以资源共享为原则的信息收集和传播,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使得高校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资料选择时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局限随心所欲地选择可用的资料。学生可通过网络,自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先进的政治思想,还能随时了解时事政治,培养政治素养。

时效性强,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为单一,持续性时间较长,教学效果只有在较长的时间后才能展现实出来。而互联网的运用,使大学生不仅可以平等、自主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还能通过网络及时高效地了解全球的各种信息并能公开发表言论。

教育模式转变,高校通过网络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将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核心通过网络由抽象变为具体,便于学生接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通过网络自主选择内容进行学习,使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通过网络开阔学生的政治视野,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有效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使教育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匿名、隐藏是网络的两大特征,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教学,避免了师生因心理负担而产生的顾虑和尴尬,使教学在轻松平等的环境中进行,使学生敢于展现自我、提出观点、表达困惑,思想政治教育者可根据学生的真实想法,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2 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网络是新事物,虽然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它积极的一面,但因网络管理还不完善,所以在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便利的同时仍存在隐患,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网络信息包罗万象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但同时庞杂的信息量也会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产生逆反心理;媚俗的电影、电视、杂志在市场经济下大肆泛滥,对学生业已形成的价值观进行冲击;加上网络匿名性、公开性的特点,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使消极思想通过网络大肆宣传,错误地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破坏大学生道德观。

2 利用网络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我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榜样示范、理论灌输和自我教育等方法,学生在对思想政治文化吸纳的时候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在网络深入教育行业的今天,要不断拓新思维,开辟新途径,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境教育法,将教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

2.1 破除对传统思想教育观念的迷信

不能墨守成规,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味地迷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既保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华,又充分利用网络的高新技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激励和调控。

2.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通过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民的觉悟,使网络信息优质化,使网络处于有序状态;另外可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防止网络道德的滑坡,可开发软件对网络上的消极信息进行抵制,使大学生在健康的网络中进行学习和政治素养的自我提升。

2.3 建立思想政治网站

学校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论坛、博客中,使大学生在上面能平等的、自主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公开讨论、匿名发言,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另外,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制定严谨体系化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促进校园网络规范化,对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进行监管,防止低俗信息对大学生思想进行侵蚀。

3 结语

网络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极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抓住时机、与时俱进、拓展思路、探索新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创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朱伟.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70-72.

[2] 于雷.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让网络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新载体[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233.

上一篇: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范文 下一篇:煤矿基建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