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23 18:05:12

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

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篇1

一、引言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被称为第一个现代体育教师,他于1423年在曼图亚郊外开办宫廷学校对现代教育和体育进行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四个世纪,现代学校体育终于传入我国。据有关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w·biateer)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设有体操(体育)课程,这是所见材料中最早开设体育课程的学校。至今,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学校体育在我国已发展百年有余,其教学内容等虽经不断发展、充实,但仍未能够达到完全符合我国现状的要求。还需进一步改进、完善。文章通过对现、当代中国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揭示其发展规律,提出浅薄意见,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部分有关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文献资料,并做分析归纳。

(二)逻辑分析法

运用推理、判断等方法对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进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发展规律。

(三)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我国先后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纵向的比较,总结其特点与规律。

三、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育在我国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酝酿萌芽阶段(1840—1903年)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但是绝大多数朝代都存在“重文轻武”的教育思想,偏重德育和智育,轻视甚至无视体育。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军事侵略,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经历了种种屈辱的清政府和民众。逐渐认识到“强国”、“强兵”的重要性,我国学校体育也因此开始进入酝酿、萌芽阶段。

鸦片战争之前,虽有极少数教会学校已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但影响较小并未能引起国人重视。李林认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起点应该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与“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的体育也逐渐被引进学校(主要是军事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陆续创办学堂。据统计,同治、光绪年间(1862—1895年),先后有23所洋务学堂开办。当时的北洋水师学堂的体操课教材以兵式体操为主,普通体操和田径为辅,还包括击剑、刺棍、拳击、哑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跳远、跳高、足球、游泳、木马、单杠及双杠等,属综合性教材。教会学校中虽然开设体育课的比较少,但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却相当普遍。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就设有体操(体育)课程。还有就是通过1881年《福州鹤龄英华书院章程》的课程汇表,我们知道该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包括:打球、体操和身体学。很多教会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如“美以美会”在江苏镇江开办的女子学校、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烟台开办的汇文书院等。

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并进行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形成了我国近代普通学校的雏形。在当时兴办的新式普通学堂中,也大都把体育课列为学校课程之一,如上海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堂,三个学年均设有体操课程,其体操教学内容是:第一学年柔软体操、第二学年柔软操、第三学年兵式体操。又如上海三等公学、上海澄衷学堂、上海育才书塾、广州教忠学堂、广州时敏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均设有体操课。

在向西方列强学习和教会学校的启发下,洋务派创办学堂,将西方体育教学内容移植到我国学校教学中,打破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学校中没有体育课程的模式,其体育课程发展和教学内容已经呈现出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状态。至此,可以说我国近代体育课程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分科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确立,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德国、日本的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及一些运动性游戏,这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形成发展阶段(1904—1949年)

1902年,清政府曾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必须设置体操课程,但却未能实行。直到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并开始贯彻实施《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均设体操课程,并规定了体操课程的目标、课时、学科程度、教法要求。从高等小学校第一年至中学堂第五年都把兵式体操作为主要内容,但由于当时师资力量的极度匮乏,只能由退役军人担当体育教师,导致多数情况以兵操代替体操,体操课只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最终使得体操课变成了队列队形练习。

民国成立伊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关学校教育的法令,对清末的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法令总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其教学内容仍然以兵式体操为主,但其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也有很大提高,如随着学级’的增高,体操课程内容呈现:适宜之游戏一渐加普通体操一时令游戏一加兵式体操(男)-户外运动或游泳(课内或课外)。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武术以合法的方式进入了学校体育课程,成为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

1922年9月,北洋军阀的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并于11月1日公布了“壬戌学制”。这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学校体育教育从过去的模仿日本,转为仿效美国,充分体现了这套学制的实用主义思想。把体育课程的名称由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初中把生理卫生纳入体育科,高中体育增加了卫生法、健身法和其他运动三方面内容,这样体育学习和生理卫生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育走向科学化。此时,体育师资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再加上场地、设施等原因,致使“壬戌学制”中所提出的改革内容无法实践,于是在小学首先出现了“放羊式教学”。

1929年,南京政府的教育部又颁发了《小学暂行课程标准:小学体育》《初级中学体育暂行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暂行课程标准》三个体育课程标准,第一次把以往的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明确规定把体育课程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类,且详细规定了教学时间分课内和课外。如小学中低年级每周课内时间为150分钟,高年级每周课内时间为180分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为2—3小时以上。课内教学内容有游戏、体操、球类、田径以及器械运动等;课外内容包括课外运动、日常姿势比赛、定期运动会等。后来体育教学内容又把田径运动、远足和登山提前安排在小学中年级开始。

体育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先后经历了清末、民初、北洋军阀政府和统治四个时期,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课程稳步发展,趋于定型,其教学内容也是越来越充实、完善,课程安排越发具有科学性。

(三)高速发展阶段(1949年至今)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学校体育课程进人高速发展时期,但其中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主要经历了“三代”。

1第一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发展

1956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以前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制定的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体操与游戏两大类。其中基本体操包括三部分:队列练习和体操队形练习的基本动作;一般发展和准备的练习;走和跑、跳跃、投掷、攀登和爬越、平衡等练习。游戏根据大、中、小的活动量进行分类编排,五六年级以基本体操为主,随着年级的降低游戏的份额逐渐加大。中学体育教材包括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两部分,基本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游戏三大项。但由于教材内容偏多、偏繁,使部分教学内容难以实施,还有的教材内容存在着机械、刻板、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问题。

1961年,教育部重新制订颁布了十年制《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虽然名为体育教材,但其内容和结构实为一套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大纲规定小学教材内容的五大项分别是:体操、田径、武术、游戏(包括球类)、体育基本知识,并且要求游戏教学占低年级总学时的50%,中、高年级则以游戏、田径和体操为主。中学教材由分别占总授课时数80%的基本教材和20%的选用教材组成。基本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武术、游戏(球类)、体育基础知识五大项。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给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978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每学年都安排有体育基本知识内容,除“体育基础知识”外,还增加有“卫生保健知识”,并指出了应将基本教材作为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选用教材不集中于某一项。这套教材内容试图“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但仍具有较强的竞技意识。

2第二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这一时期国家先后颁布了六个中小学大纲,其中,1992年颁布的第一个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最具代表性。这套大纲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强调以基本动作为主,小学三至六年级,身体锻炼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按运动项目排列,但球类教材以小球类为主。田径具体内容都经过再创造,体操从内容到形式,都以身体锻炼为目标,编选比较简单的动作,并且把身体素质练习单独作为一类。初中各年级加大选用教材的比重,拓宽选用教材的范围,强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教材中,加大了理论教材的比重。把原来的武术教材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编选了传统养生和健身等特色内容。与1987年的大纲相比,这套大纲的基本部分教材的比重增加了。而选用部分有所降低。超级秘书网

3第三代体育课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代体育课程是一次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改革,其关注的是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目标,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目标”。力图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教学内容中,小学以基本运动、游戏、田径、体操、韵律活动和舞蹈为主,还有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身体素质练习及体育、卫生保健基础常识。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中学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身体素质练习、韵律活动和舞蹈为辅,还有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选修部分包括游泳、滑冰等地区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特殊国情,使我国体育教学内容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2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法规的制定、经济的发展和经费投入不足等也影响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顺利发展。

3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较快、进步较大、成果较多的时期。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道路。

4现在体育教学内容已经体现出知识性、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时代性等特征,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可以达到体育课程“五个领域目标”的较高水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个性,促进身心健康,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

(二)建议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一定要摆脱高度集权、具有浓重技术主义色彩的“前苏联模式”的束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体育教育事业,这才是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根本。

1“大本土化”

所谓“大本土化”,就是指在体育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能够体现中国特色,如将中医、中药的基础知识增加到保健养生内容中。舞龙舞狮等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增加到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我国各地区的民族特色对民间的传统游戏进行改进,使之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运动。

2“小本土化”

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篇2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现状堪忧,必须得引起体育人的重视,这就要求教学者重视教学改革,众所周知改革会带来了新的气息,会带来本质的变化。

1、教学内容的现状

1.1体育教学时间不足

体育课的课时一般是一周3节,这与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时间一致。但是,体育课往往被其他课抢占,这种情况越到高年级越是明显。

1.2体育课内容单一

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科的课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然而现实中的中小学的体育课,基本上不会去关注体育课的教育内容,教师随意安排体育课,大多让学生自由活动,真正地上好一节体育课,是无从谈起的。

1.3体育设施不足,运用率不高

体育设施匮乏,来由已久,传统观念对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是经费投入不足,体育设施匮乏的根本原因,许多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体育教学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项工作,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只要是中、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管,体育课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而体育经费投入增加幅度却很小,年复一年,造成体育设施匮乏的包袱越背越重。

1.4体育教师师资缺乏

师资的存在不足,越到偏远地区越突出。教师,与学校,与教育并存,是活的知识技能载体,有思想有情感,不能为其它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取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显然只有教师才能具体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的,甚至是永恒的。

1.5教育管理层应重视

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在实施教学内容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总的趋势是好的,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前言教学理念,是可实施的。虽我们有着这样好的理论,为什么在中小学课堂上见不到我们上述说阐述的内容呢?应该是我们每个体育人去深思的?现实中基层中小学课堂为了应付,重形式轻内容。大前提我们的民体质在骤减,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管理层重视中小学体育课程吗。

2、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2.1与教学目标相统一原则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学习目标,所选内容应是健康的、文明的、有教育意义和锻炼价值的,还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对所选内容进行衡量后再行选用。

2.2科学性、健身性和安全性原则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原则主要是指能体现体育与健康本质的运动技能类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对运动技能客观规律的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健身性原则主要是指运动技能类教学内容能有效地为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供载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安全性原则主要是指在体育教学环境和条件下实施时是安全的。

2.3人文性原则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原则是指体育与健康拓展类教学内容,强调的是人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

2.4可行性原则

应结合本地和本校的实际选择教学内容,再好、再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如果在本地和本校难以开展,就无法进行选择。

2.5综合性原则

不同的运动项目形式,或一个项目中不同的练习方法,经过不同形式的综合而实现新的创造,出现新的体育教学项目内容,也就是对运动技能所具有的功能的综合。这样的综合才能使学生和教师理解那些对他们产生影响的新事物。

2.6趣味性原则

体验运动的乐趣是体育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之一。要在具有目标统一性和可行性的被选教学内容中挑选那些具有趣味性的教材,枯燥无味的教学素材(或项目)不应该进行选择。

2.7与社会体育和地区体育特色相结合原则

在遵守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所选体育教材要尽可能体现地方特色。学校体育最终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服务的,因此,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尽可能与社会上流行的体育项目相结合,以便增强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效性。

3、教学内容的选择

3.1合理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

3.1.1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基础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打好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基础,掌握基本的体育和健康的知识。虽然现在提倡淡化技术教学,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学生不掌握最基本的运动技能,不具备跑、跳等能力和身体素质,那么学习中就会觉得吃力,对体育课失去信心,失去兴趣,那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无从实现。

3.1.2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处理好课标与大纲的关系

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否定过去的一切。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要以传统的教材为框架,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取舍、优化组合,改变过去的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项技术动作或提高某项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观念。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上,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教师要有所选择,作为教师有权利也有义务进行安排,把握好继承与发扬、创新与升华的关系。

3.1.3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主体也是学生,制定教学内容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喜好。要精选一些既受学生喜爱,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较大价值,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

3.1.4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处理好与教学器材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尊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而场地、器材等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因素,每个学校的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重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下转第110页)

(上接第108页) 在教学内容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学校的现有设施条件掌握清楚并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学校的条件加以了解,或根据学生的需要自己制作简易的教学器材,这样所选择的内容学习起来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3.1.5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改造和创新

仔细回顾传统的教学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教学内容多竞技项目,方法偏重于此,但这并不适应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不能片面的追求成绩,使体育源于生活,多多应用适用于孩子的体育项目。同时要求老师多多多多观察,从生活中汲取经验,不断创新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丰富学校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容。

3.1.6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灵活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无论是学期教学计划还是单元和课时计划,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不能教条死板,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天气变化和场地情况进行调整,灵活掌握。

3.1.7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学生个体差异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上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年龄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健康的角度出发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体育教学中有所收获。因此,体育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了解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身体情况,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

3.2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3.2.1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是体育教师做好自己教学工作的基础。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热情,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有执著的追求精神,将课程与社会、课程与生活、课程与实践联系起来,使课程的价值不断延伸,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使体育教学不断完善,使教师与学生不断发展。

3.2.2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中小学课程改革后,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如体育课程目标的重新确立,体育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和自主性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习、再学习,要主动地全面地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运用不仅要用“对”而且要用“好”。这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和教学用具的合理使用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拓展思维的空间,同时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健康发展。

3.2.3体育教师应具备敢于创新的素质

创造性的选择和开发教学内容更需要体育教师对课程、教学、体育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真正的创新要做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点,整合体育教学内容,在把握教材精髓的基础上,吸取其价值,经过加工,改造,把丰富的教学内容展现于体育课堂,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思想源泉,使师生以教学为平台共同发展。

4、教学内容的开发和利用

我们不断的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应加强对竞技运动项目的利用与开发,以及新兴运动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课中的利用与开发,个人观点应该把重点放在新兴运动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课中的利用与开发,例如,在一些学校攀岩课程、街舞课程、保龄球课程、飞碟课程、定向越野课程、滑板课程等收到学生的大力追捧,形势喜人。

5、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学内容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是以科学原理和人文原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是体育教学中为实现讲课目标而采取的特定的内容之间的功能组合。它是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及社会需要确定的。

【参考文献】

[1]薛继升.中小学体育教材叫法[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常璐艳.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D].河南大学,2012.

[3]黄国良.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体育师友,2005(5).

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篇3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校内实习 培养目标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层次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基层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都应围绕这一定位进行,以便学生毕业后更容易融入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然而,事实上体育教育专业的校内实习环节并没有很好地与基层中小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而是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本文旨在指出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内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以供同行在开展学生校内实习工作时作为参考。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习现状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校内实习时间为两个月左右,实习内容以体育讲师基本功训练为主,主要包括队列队形练习、说课、写教案及试讲四个环节。

1.1队列队形练习。

口令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队列队形练习的难点在于对口令的正确把握。学生进行队列队形练习由指导教师带领,首先进行集体练习,之后分组逐个进行练习。口令通常由实习教师根据中小学教师上课的需要提供相对常用的口令,学生要在保证口令正确的情况下逐渐训练喊口令时声音的抑扬顿挫及轻重缓急。

1.2说课。

说课的校内实习包括两个环节:写说课稿和说课。辅导老师通常事先给学生提供理论课模板和实践课模板。学生根据模板选择合适的内容写说课稿。说课稿完成后由指导老师对其进行修改。学生按照修改后的稿件反复进行读背,最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说课,辅导教师根据说课表现给学生打分。

1.3写教案。

写教案的情况跟说课的情况类似。教案分理论教案和术科教案。辅导老师通常事先给学生提供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案模板,学生根据模板选择合适的内容写以上两种教案,通常刚开始所写的内容与自己的专项相关,这样做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把握教材内容。教案完成后由指导老师对其进行修改后定稿、打分及存档。

1.4试讲。

校内试讲通常以实践课为主,程序往往是这样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利用公体课上课时间带公体学生的准备活动,或者教授某个动作,通常一节课时间在30分钟左右。第二个环节是学生在小组内轮流当教师带领组内学生上20分钟左右的课。辅导教师根据上课学生的表现跟其他学生一起对上课的学生进行现场评价。第三个环节是各小组抽出试讲成绩好的学生进行现场展示,其他学生通过观看展示课及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加深对上课各个环节的理解。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习存在的弊端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校内实习时间短,项目多,且实习内容脱离实际,与基层中小学体育课实际相差甚远。

2.1授课对象脱离实际。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习时的授课对象有两类:第一类是上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学生,第二类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两类授课对象均为大一至大三的在校大学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接受能力跟中小学生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首先,采用大学教学方法教授中小学生将产生一系列冲突与不适。其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授课对象与中小学生作为授课对象相比,接受能力差别更大,简直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再次,公共体育课多数为男女分班上课,这与基层中小学生的男女生合班上课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小学生男女合班上体育课的情况毕竟还是占绝大多数。

2.2授课人数偏少。

大学公体课的上课人数为30至35人,比基层中小学的班级人数要少一些。以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授课对象的班级只有10人左右,这样的班级人数与比基层中小学的班级人数相比相差太大。班级人数不一样,上课时组织方式就有所不同,相同的组织方式下学生的练习密度就有差异。人数不同,课堂管理难度也不一样,教师所要考虑的因素就有多少之分。因此,校内实习时班级人数偏少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

2.3场地器材条件太优越。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所进行的校内实习所用的场地器材都是大学校园里的场地器材。场地器材数量充足、质量优越,与基层中小学的场地器材相比有很大区别。利用大学校园的场地器材进行校内实习存在一些弊端。首先,容易忽略一些安全因素。毕竟基层中小学的场地器材在安全方面存在较多的隐患,而学生利用大学的场地器材所考虑的安全因素要少于在基层中小学上课所考虑的因素。其次,基层中小学的体育器材相对较少,甚至根本没有,在大学校园内进行实习所用的器材越多越不利于毕业后的体育教学。

3.基于培养目标定位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习改革策略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校内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结于实习工作偏离了专业培养目标。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基层中小学教师,因此,实习的工作尽量与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接轨,越接近基层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实际越好。鉴于此,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层次学生的校内实习工作有必要进行如下改革。

3.1正确理解校内实习的含义,积极联系基层中小学。

校内实习是学生在走出校门正式实习以前的实习的统称,学生在校内实习期间的实习环节均在教师统一管理下进行,具体形式各个学校存在差异。为了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学院可以利用体育教材教法或者学校体育学的上课时间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基层中小学听课,在听课过程中加深对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课及学生、场地、器材等方面的整体了解。

3.2“两内两外”相结合,争取效益最大化。

“两内两外”指的是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两内两外”相结合的含义是:学生在校内利用课堂的理论学习和课外的基本功训练打好基础,然后结合校外基层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把所学知识和实际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3.3“听、评、讲”相结合,尽快进入教师角色。

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篇4

摘 要 当前,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国内的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体育教学也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小学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令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也实现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该作笔者在研究体育游戏基本特征的前提下,进一步剖析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旨在推动小学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体育游戏 应用分析

现阶段,国内体育教育的素材较为单调,在体育教学的实际运用中更是存在趣味性、创意不足的缺点,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热情自然降低,并出现兴趣缺乏、自制力不强等状况。当前,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体制,借助这一教学政策,我们应当将体育游戏更多地融入到实际教学环节中,从而提升教育水平。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

普及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等是体育游戏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游戏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刺激其学习的欲望。这一教学模式是指在宽松的氛围下、激烈的竞争中令学生感受到快乐,所以其满足小学生的基本需求特点,可以令孩子们始终保持兴趣。在很多设备不健全或者偏远地区的学校,场地及体育器材缺乏的现象数见不鲜,但是体育游戏的引入,可以弥补这种不足。体育游戏内容十分宽泛,任何体育活动均可成为体育游戏的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体育游戏还具备情境性及竞争性,内容形式丰富,作为体育教学的关键形式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在智力、体力等方面获得更快的进步,在整个体育教学中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二、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升小学生的基本活动水平

以往的体育教育形式和内容均较为单调,缺乏足够的活动时间,不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但是,体育游戏可以更有效地刺激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全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体育游戏的应用中穿插一些理论知识,可以更快地增强小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因此,体育游戏对于小学生基本活动水平的增强、身心健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

“寓教于乐”是小学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保证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基本的活动能力。经由相关研究表明,体育游戏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除了有利于体育教学外,也拥有开发孩子智力的重要功效。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运动负荷不可太重,我们可以借助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来丰富体育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融入智力因素的体育游戏中,除了那些运动天赋强的孩子能够获得胜利外,动脑能力强的孩子同样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进而保证游戏的公平性、合理性。

(三)使小学生养成热爱体育、终生体育的意识

由于体育游戏自身的趣味性特点,才引起小学生参加游戏活动的热情。但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习性、态度等密切相关,互相促进和影响。所以,老师们科学地利用好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对于端正学生的态度、培养其体育锻炼的习性均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且最终达到学生热爱体育的教学目的。

三、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老师应当依照课堂结构及内容合理选取体育游戏

通常来讲,开始、准备、实施和结束四部分共同组成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想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从整体出发,选取科学的体育游戏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老师们应当为这部分的教学目标服务。在基本教学素材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借助体育游戏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举例说明,像快速跑在体育教学环节中学生已具备基本技术及正确姿势后,可以采取一些接力跑或追逐跑的游戏形式进行练习,目的是提升小学生速度素质的水平,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快速跑的水平,也有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和竞争意识。然而,在实际的游戏环节中必须将人身安全置于首要地位。此外,课前的准备环节中教师可以安排另外一项游戏进行调节,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老师们需要拥有改编及创编游戏的能力

尽管体育游戏内容及形式拥有多样性的特征,然而有时因为学生年龄差异及接受水平的差距,容易出现运用不得当的状况。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中对于体育游戏的运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选取更丰富多样的体育游戏来弥补这些不足,通过创编和改编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游戏让学生们进行练习。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拥有这方面的能力。

(三)老师应具备对教学游戏进行讲解示范、组织教学的能力

考虑到体育游戏的规则性及讲求方式的特点,对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讲解精炼、突出重点、可以令学生掌握讲解、示范的基本要点,并且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去,是这一点的基本要求。所以说,教师们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具备基本的讲解示范能力至关重要。另外,在体育游戏的组织教学环节中,不仅应当考虑教育素材和教学内容的契合程度,也必须考虑到小学生们能否接受游戏的运动量等。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游戏过程中的科学分组等环节也不可忽略。

(四)老师们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应注重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强化

不少体育游戏对于思想品德的提升拥有不错的教化功能,作为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导,同时,教师应具备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对游戏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合理解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质量的提高均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体育游戏元素除了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基本活动水平外,也可以起到提高其学习成绩、增强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养成热爱体育的意识等作用。因此,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不断研究、创新体育游戏,并将其更好地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对于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杨红霞.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作用与组织原则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3(6).

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篇5

1、教学内容的现状

1.1体育教学时间不足

体育课的课时一般是一周3节,这与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时间一致。但是,体育课往往被其他课抢占,这种情况越到高年级越是明显。

1.2体育课内容单一

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科的课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然而现实中的中小学的体育课,基本上不会去关注体育课的教育内容,教师随意安排体育课,大多让学生自由活动,真正地上好一节体育课,是无从谈起的。

1.3体育设施不足,运用率不高

体育设施匮乏,来由已久,传统观念对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是经费投入不足,体育设施匮乏的根本原因,许多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体育教学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项工作,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只要是中、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管,体育课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而体育经费投入增加幅度却很小,年复一年,造成体育设施匮乏的包袱越背越重。

1.4体育教师师资缺乏

师资的存在不足,越到偏远地区越突出。教师,与学校,与教育并存,是活的知识技能载体,有思想有情感,不能为其它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取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显然只有教师才能具体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的,甚至是永恒的。

1.5教育管理层应重视

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在实施教学内容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总的趋势是好的,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前言教学理念,是可实施的。虽我们有着这样好的理论,为什么在中小学课堂上见不到我们上述说阐述的内容呢?应该是我们每个体育人去深思的?现实中基层中小学课堂为了应付,重形式轻内容。大前提我们的民体质在骤减,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管理层重视中小学体育课程吗。

2、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2.1与教学目标相统一原则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学习目标,所选内容应是健康的、文明的、有教育意义和锻炼价值的,还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对所选内容进行衡量后再行选用。

2.2科学性、健身性和安全性原则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原则主要是指能体现体育与健康本质的运动技能类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对运动技能客观规律的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健身性原则主要是指运动技能类教学内容能有效地为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供载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安全性原则主要是指在体育教学环境和条件下实施时是安全的。

2.3人文性原则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原则是指体育与健康拓展类教学内容,强调的是人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

2.4可行性原则

应结合本地和本校的实际选择教学内容,再好、再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如果在本地和本校难以开展,就无法进行选择。

2.5综合性原则

不同的运动项目形式,或一个项目中不同的练习方法,经过不同形式的综合而实现新的创造,出现新的体育教学项目内容,也就是对运动技能所具有的功能的综合。这样的综合才能使学生和教师理解那些对他们产生影响的新事物。

2.6趣味性原则

体验运动的乐趣是体育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之一。要在具有目标统一性和可行性的被选教学内容中挑选那些具有趣味性的教材,枯燥无味的教学素材(或项目)不应该进行选择。

2.7与社会体育和地区体育特色相结合原则

在遵守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所选体育教材要尽可能体现地方特色。学校体育最终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服务的,因此,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尽可能与社会上流行的体育项目相结合,以便增强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效性。

3、教学内容的选择

3.1合理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

3.1.1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基础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打好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基础,掌握基本的体育和健康的知识。虽然现在提倡淡化技术教学,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学生不掌握最基本的运动技能,不具备跑、跳等能力和身体素质,那么学习中就会觉得吃力,对体育课失去信心,失去兴趣,那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就无从实现。

3.1.2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处理好课标与大纲的关系

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否定过去的一切。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要以传统的教材为框架,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取舍、优化组合,改变过去的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项技术动作或提高某项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观念。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上,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教师要有所选择,作为教师有权利也有义务进行安排,把握好继承与发扬、创新与升华的关系。

3.1.3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主体也是学生,制定教学内容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喜好。要精选一些既受学生喜爱,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较大价值,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

3.1.4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处理好与教学器材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尊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而场地、器材等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因素,每个学校的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重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下转第110页)

(上接第108页) 在教学内容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学校的现有设施条件掌握清楚并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学校的条件加以了解,或根据学生的需要自己制作简易的教学器材,这样所选择的内容学习起来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3.1.5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改造和创新

仔细回顾传统的教学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教学内容多竞技项目,方法偏重于此,但这并不适应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不能片面的追求成绩,使体育源于生活,多多应用适用于孩子的体育项目。同时要求老师多多多多观察,从生活中汲取经验,不断创新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丰富学校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容。

3.1.6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灵活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无论是学期教学计划还是单元和课时计划,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不能教条死板,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天气变化和场地情况进行调整,灵活掌握。

3.1.7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学生个体差异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上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年龄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健康的角度出发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体育教学中有所收获。因此,体育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了解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身体情况,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

3.2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3.2.1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是体育教师做好自己教学工作的基础。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热情,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有执著的追求精神,将课程与社会、课程与生活、课程与实践联系起来,使课程的价值不断延伸,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使体育教学不断完善,使教师与学生不断发展。

3.2.2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中小学课程改革后,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如体育课程目标的重新确立,体育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和自主性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习、再学习,要主动地全面地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运用不仅要用“对”而且要用“好”。这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和教学用具的合理使用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拓展思维的空间,同时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健康发展。

3.2.3体育教师应具备敢于创新的素质

创造性的选择和开发教学内容更需要体育教师对课程、教学、体育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真正的创新要做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点,整合体育教学内容,在把握教材精髓的基础上,吸取其价值,经过加工,改造,把丰富的教学内容展现于体育课堂,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思想源泉,使师生以教学为平台共同发展。

4、教学内容的开发和利用

我们不断的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应加强对竞技运动项目的利用与开发,以及新兴运动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课中的利用与开发,个人观点应该把重点放在新兴运动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课中的利用与开发,例如,在一些学校攀岩课程、街舞课程、保龄球课程、飞碟课程、定向越野课程、滑板课程等收到学生的大力追捧,形势喜人。

5、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学内容

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篇6

农村的孩子们更渴望体育课,渴望游戏,渴望运动,渴望快乐,渴望健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按照国家的这一要求,如何进一步改革体育课教学内容,是摆在广大体育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农村小学,体育课可以说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门课程。在体育课上,如何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体育锻炼更是摆在农村体育老师面前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

如何让农村的孩子们也能在条件非常简陋的场地、器械上进行体育锻炼,阐述在工作岗位上摸索出来的观点,略谈一二。

一、体育课要根据不同学生情况进行不同的设置

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两个阶段的教育是对一个学生受教育很至关重要的时期。同样,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影响也是无容置疑的。

在小学阶段,每一位体育老师都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身体锻炼。小学阶段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注意突出基本运动能力的学习,也就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讲解传授一些基本的运动理论知识;体育课的趣味性、情景性、模仿性和生动性,教学形式要多以游戏为主。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在我们农村小学,体育课上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有时是很难的。运动场地的受限、运动器材的受限就直接导致了我们的体育课堂缺少了五彩斑斓,缺少了花样繁多,缺少了百花齐放,缺少了集体运动。

二、设置课堂内容时考虑学生的生长规律

我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身体特点及生长规律,在此时期,在课堂上要有针对性地设定一些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内容,尤其是要把一些有利于提高基本运动能力的内容设置进去。尽管有些内容尤其是有些技能是非常简单、非常枯燥乏味的,甚至是一些机械性地重复练习,但是这些内容的设置却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的。因此,为了增强小学生的体质和基本的运动能力,非常有必要在体育课上设置一些强制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增强了学生练习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气氛的活泼性,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体育技能。

三、在课堂上设置内容时要考虑内容的难易程度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堂上,我们在为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体现不同内容的层次性、顺序性和递进性;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要体现出由情景教学和模仿教学为主,逐步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性。

四、在课堂上设置身体锻炼的途径

对于小学生来说,体育课教学的最大任务就是培养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验体育带来的运动快乐。因此,在小学的体育课上,要大量采用一些体育游戏来作为主要的上课方法,采用一些游戏,来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游戏的兴趣,并在游戏中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学会集体合作,学会简单的跑、跳、投掷、攀爬、翻滚等技能。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采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之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喜爱,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最有争议、最值得探讨的话题,如何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新教育实验的指导下要长久不懈的研究的,我们这些一线体育老师,需要为此进行多方面的努力,也是我们以后工作的探索和思考。

体育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喜欢体育,乐意参加体育锻炼,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运动技能,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和成就感,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情感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朋炬《谈新课程下体育课堂教学的规范》《体育教学》2009年第3期

3、武云飞《撰写论文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学》2009年第4期

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篇7

在专业见习的安排上很多高校的做法是与中小学合作,将他们作为实训基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训基地观摩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及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做好听课记录,做好听课交流,通过观摩教学过程学习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特色、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教学技能。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见习了解学校教育与学校体育开展的实际情况,并对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有初步的了解和感性的认识。我校在初期的专业见习时也采用的是这种方法,但在运用过程发现这种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去见习,见习的时间受到限制;其次,中小学的体育教师由于要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听课效果做认真指导,学生获得的直接帮助较少。

针对以上做法的局限性,我校在近几年做了一定的研究和探索,并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总结了一套较为实用的见习模式,即校内见习阶段和校外见习阶段相结合的两段式见习模式,这种形式将校内的体育教育资源和校外的中小学体育教育资源有效的结合,从而能更为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见习效果,应该说我校的校内见习是常规教育见习的有效补充。

一、校内见习阶段

(一)见习时间:一年级下学期

(二)见习任务:主要观摩学习体育课程的结构、设计、内容、方法的使用,学会分析体育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三)见习目的:学生刚进入学校的第一学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学校、专业,也要学习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到第二学期学生对专业、专业知识、专业教师有一定初步认识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指定若干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专业教师作为见习指导教师,通过一个学期的校内见习,使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课堂教学的多方面内容有直观的了解,为后面开展的校外见习实习做准备。

(四)见习内容

1、了解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学生在指导教师授课课程中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了解课堂常规、各部分使用时间和衔接、内容的安排等体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层次有明确的认识。

2、学习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设计。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课程教学中重要的传播途径,如何将教学方法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只有通过观摩学习才能促使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实践应用中学会达到设计的最优化。在校内见习阶段学生从审视和学习的角度去认真观摩体育教师授课的每一个环节,引导他们把握知识、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周密考虑学生、教材、场地设备的有效配置;摆正教与学、教与练、内容与负荷的关系,逐步解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围绕教学目的将教学内容、层次、方法、教学重难点进行合理配置的疑问,学会用全面、有效的视角去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

3、能将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用教案的格式记录下来交指导教师做指导,这样学生对教案的格式及写作方法就有初步的了解,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也能进一步领会授课教师的设计意图。

4、做好每次课的听课记录,通过听课小结学会分析授课教师的优点并大胆提出课程教学中的不足,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见习小组的积极讨论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五)考核形式:

1、见习态度:由专业指导老师就学生在校见习的各种表现做评价,包括是否积极参加见习活动;在活动中是否能积极思考问题;是否能就见习所遇到的问题做积极的探索和请教。

2、技能操作:从学生的听课教案和听课记录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教案格式、教学分析、教学探索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二、校外见习阶段

(一)见习时间:二年级上学期

(二)见习任务:主要将校内见习的内容与中小学的教学实际进行融合,学生第一次用受过专业训练的眼光审视中小学体育教育。通过参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安排、体育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关系的处理、课外活动的具体实施等更贴近学生以后实习的真实场景。

(三)见习目的:通过观摩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较为直观的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环节,透过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过程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初步了解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情况、新课改的形式、体育教师的职业活动、中小学的学习活动和思想状况等。也可以通过在实训基地的见习感受到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用人需求。

(四)见习形式:在第一阶段见习的基础上拓展见习的范围,与实训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实训基地学校派优秀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摩校外优秀体育教师的示范课、公开课并参与课后的评议、参观中小学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五)见习内容

1、了解中小学学校。通过到中小学进行见习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情况、了解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内容、环节和运行机制、了解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的情况,从中了解体育教师的职业活动、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思想状况。

2、观摩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示范课、公开课,做好听课记录,听课小结,参与课后的讲评,并在见习小组上做交流,从每个人的不同角度去正确认识和学习示范课的优点,

3、见习课外体育活动和课外学习的辅导,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真实情况。感受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职责。

校内见习和校外见习是我校在学生见习过程中探索的一种教学形式,校内见习为校外见习打基础,校外见习将校内见习的成果进一步扩大,这两种见习形式互为补充。校内见习一方面能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通过专业见习能反衬出自己在专业领域和其他领域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提高;另一方面对专业体育教师的授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做到缜密、周到,这样才能起到给学生以示范、启迪、借鉴的作用。校外见习在校内见习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内容、结构等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后将学生带入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真实场景,在这里学生将亲身感受到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理念、教学的过程、教师的职业使命、教师的职业定位等在校内见习中体会不到的真实感觉,在校外见习中能让学生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以上两个阶段两种形式的见习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专业实习前能做好知识、心理等多方面的准备,为后阶段的专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篇8

摘 要: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复”和不尽人意的教学效果一直困扰着很多教师和同学,教材的衔接问题应该引起充分的关注,否则整个体育教学目标可能会落空。本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新的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应该精选教学内容,充分考虑教材的逻辑性和内在联系性,避免过多重复,让学生真正喜爱体育,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更好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体育教材;教材内容;衔接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35-02

一、问题的提出

每学年对大学新生进行教学时,笔者都会产生同样的想法,十几年来体育课上学生究竟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以我校大学一年级篮球课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连最基本的技术如运球、行进间上篮都没有掌握,好像在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一样。但是这些学生在中学都“学过”,甚至还不止一次的“学过”。如果说篮球不是某些同学的强项,当问及自己在体育方便,哪些项目是自己比较擅长的,哪些项目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不少同学非常茫然,好像一个没有。同一个教材,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要学习,小学在学,初中在学,高中在学,大学也在学,那么最后,学生还是没有学会,是学生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这也许是我们体育工作者要思索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设置和衔接问题。

二、体育教材的编制应充分考虑各个学段的衔接

学校体育课程教材内容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根本保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很少考虑各个学段内容的衔接问题,相同的教学内容分别出现在大、中、小学的体育课上,例如:一个蹲踞式起跑从小学教到大学,最后学生还是糊里糊涂,先不说这个蹲踞式起跑的学习对大学生健身有多么大的意义,光这种低水平的内容重复,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经过十几年的体育课程学习以后,不但没有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再也不想上体育课了,甚至不想参加体育活动了。

任何学科,教学内容的“重复”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阶段。因为只有不断的复习和重复,才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和熟练掌握技能。特别是体育教学,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技能时,就需要不断的反复的强化练习,最后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但是,现在体育教学内容中的重复现象确实困扰了广大的教师和学生,这就是常见的“从小学学到大学的前滚翻”、“从小学学到大学的蹲踞式起跑”的奇怪的重复的现象。这些重复非但没有起到提高运动技能和增加健康知识的作用,反而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是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其它学科相比,会感觉体育课程的层次严谨性和内容逻辑性较差,同学们有可能认为体育学科没有内容、枯燥乏味;二是那些为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对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巩固体育技能特别有帮助的内容,“重复”安排,使得高年级的教学内容和选课形式与低年级雷同,使各学段体育教学内容整体发生混乱,这也使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趋向于相同,最终使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落空。

三、新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的统筹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教学大纲改变了以往按运动项目来设置课程内容的方法,根据三维的健康观、体育项目和体育教育自身的特点,拓展了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将体育课程目标划分成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各个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同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不同年龄的学生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这样就拓宽了体育课程学习的领域,并要求各级课程之间要相互联系和衔接。与原来的课程相比,新大纲增加了地方、学校在课程编制方而的灵活性,各地、各校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一来,集中反映体育教材排列问题的《体育教学大纲》逐渐被不规定具体教学内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代替,体育教材正朝着不断开放的方向改革。但与课程标准配套的体育教材编写依然会遇到教材排列的问题,而且体育教材越开放,教材的统筹安排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各地、各校在编制课程内容时要从整体出发,有系统的观点。不断加强各级体育课程之间的科学性和连贯性,统筹规划不同学段的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从而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的总体目标。

四、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

(一)根据体育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包括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学习领域目标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和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而确立的,其主要是从课程的整体来考虑,指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新的课程标准以全新的“健康观”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确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而的学习领域目标体系,每一个学习领域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在确立了学习领域的目标之后,就应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构建不同学习的领域和各学段的水平目标。

教学内容的设置,首先要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来确定,哪些目标是可以通过知识教育的形式直接实现学习领域目标,如体育知识、健康知识、运动技术的掌握;哪些目标是通过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间接实现学习领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从知识和技能两方来挑选课程内容。由于实现同一目标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很多,特别是有关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等方面的目标,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选择那些能显示体育学科的特点、显示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内容,还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器材和师资情况,更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所用、所好,便于学生形成终生体育习惯。

(二)各阶段衔接时应考虑内容的非阶梯性和内在逻辑性

体育课程的教材内容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其一是以运动项目为主要特征的内容体系,这个也是所谓的运动技术层面的教材,其二是以体育运动知识和原理主要特征的课程教材内容体系,这个是认知层面的教材。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课程教材内容的阶梯性是指在安排内容的学习时应遵循渐进,由易到难的顺序,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和特点,设置与年龄相应的课程教材内容。在其它学科的课程内容设置中,阶梯性非常明显,教材内容由浅而深,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以后的学习就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而对于体育课程来讲,并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并没有那么环环相扣的那种紧密感。对于运动项目的安排设置,阶梯性表现也是非常不明显的,即那种“由易到难”顺序性不明显,如体操,大学生学体操就比小学生困难,而体操本身的难度却是很大的。

再者,体育项目之间的关系也不存在明显的阶梯性,例如,足球、篮球和排球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先学哪个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以运动项目为主是课程教材内容体系的主要特征,在考虑各阶段衔接时,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项目的多少应呈金字塔式逐级递减,小学时是基础的学习,接触的项目比较多,但多数是了解和体验式的学习,但随着时间的递进,学习的项目逐渐减少,学习内容越来越深入。对运动项目的内容则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就是由基本活动能力到运动技能形成,到运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再到身体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本文刚开始提到了体育教学的“重复”问题,虽然我们在每个教学阶段都安排了同一个体育项目,但是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更严格的说是水平目标是不同的。以篮球教学为例,小学中低年级主要选择一些有助于篮球学习的游戏,有的学校使用了较小的篮球,和较低的球篮圈,还有的小学缩小了篮球的场地,这些篮球游戏作为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甚至是初中阶段,主要学习基本的篮球技术(运球、传球、投篮、行进间上篮等);到了高中阶段,就要加强基本技能的全面发展阶段,主要学习一下组合技术和组合战术(持球突破、掩护配合、传切配合、突分配合等);到了大学阶段,侧重点应该在技战术的全面应用,学习裁判方法以及篮球比赛的组织等等。这样就避免了体育项目的低级的“重复”,让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有新的东西要学习。

五、结论与建议

(一)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设置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并精选体育教材,不但要考虑健身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还要以人为本,切实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需求,便于学生形成终生体育习惯。

(二)不同学习阶段衔接时,应考虑课程教材内容的非阶梯性和内在逻辑性。内容的学习循序渐进,既要有合理的复习内容还要有适度的加深。学习阶段越高越要避免那些“什么都要学,什么都学不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学习。

(三)大、中、小学校的体育教材内容应统筹安排,注重各个学段的内容的衔接,避免内容上面的低级“重复”,以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厌倦体育学习,使教学目标落空。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毛振明.体有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1999.

\[3\]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毛振明.对体育课程整体设计(大中小学课程衔接)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

上一篇:高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知识范文 下一篇:城乡低保工作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