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23 17:32:03

教育管理内容

教育管理内容篇1

论文摘要: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是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多年的国防教育实践,并采用综述性的方法对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新的世纪,世界科技、政治、军事等方面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高校国防教育也随之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近几年来,许多国家把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管理和内容体系的研究置于优先考虑地位上,因此,加强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改革是当前国际、国内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也是迫于高校国防教育自我危机而作出的构想,也是主动适应21世纪国防教育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对策。

1.高校国防教育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是国家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于(2001年5月29日)下文:198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关于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以下简称学生军训)的有关规定,我国在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含中等职业学校,下同)中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学生军训试点工作。经过军、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生军训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学生军训办法。为在普通高校和高级中学全面开展学生军训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1)学生军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的:(2)学生军训工作的规划和要求;(3)学生军训工作机构;(4)学生军训工作的保障:五、加强对学生军训工作的组织领导。这样的强有利军事教育管理体制:是由教育部、“四总部”、财政部建立开展高校军事教育管理相应管理机构,将大学生军事教育溶于军队、溶于高校管理之中,各省(市)由省教委、省军区联合组成高校军事管理机构,负责接收上级指示,领导实施全省高校军事教育工作,各高校保持、建立武装部及军事教研室,具体实施对大学生开展军事训练及军事理论教育,增强大学生“练兵”功能,有利于为国防培养预备役军官。高校的军事管理体制越来越细,职责分工清楚,更加完善了国防教育管理体制,更加完善了师资队伍和学术骨干队伍的建设。深入提高了高校军事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不断促进国防教育在更高层次上深入发展。上级下级一条心,把我们高校国防教育建设的更加美好。

2.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

学生军训工作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学生军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为中国人民培养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目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面临国外的挑战,首先是国外高校国防教育在迅猛的发展。国外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法制化和规范化程度比较高。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的《国防教育法》以国防为目的,以教学为手段,进一步把国防教育与地方高校各类教育联合起来,将其纳入整个教育系统之中。俄罗斯在其制定的《俄联邦兵役义务与服役法》和《俄联邦预备役公民军事集训条例》中,专门对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施训目标、施训体系、模式、教学大纲、教学机构、师资来源等方面进行立法,二是主要目标是培养预备役军官。美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军官达1.5万人,有三分之二到现役部队,其余服预备役。现在美军现役部队军官中,有30%的将官和40%的校、尉官是毕业于地方院校,其储备后役军官达80万人。从20世纪1993年起,俄罗斯计划每年征招1.8万名在校毕业大学生,直接服现役。英国在地方高校组建大学生军官训练团(队),负责培训预备役军官和现役军官。我们还要熟知,著名科学家估计,现在每3年至5年科学技术知识增加1倍甚至更快。科学技术知识的激增,必然给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管理体制、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提出很高的挑战。

3.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

20世纪96年同志接见四所交大校长、书记时,讲到国际国内形势:“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教育工作必须解决好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二是教育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同志这段讲话,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针,同时也应该是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同志在这段讲话中阐述了我国高校培养人才要满足对“各类人才需求”,这个“各类人才”既包括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人才,还应该包括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我们要注意到我国“现代化建设”首要一条是国防现代化。同志在第二句话里指出我国高校教育要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这句话不仅定义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也为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指明了道路。

目前,我国大学生国防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管理体制基本统一,只有少数学校在军事课与学校所设专业在内容结合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外,绝大多数使用了不涉及学生所学专业的军事课教材。现在我国已有六所高校开设国防教育研究生专业教学,所以军事课教材板本很多,写的很好。国防教育教学内容是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子系统,内容和教育效果完全应该服从于服务于这一功能的需要,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军事教育的基本目的,也是国防教育是否深入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课程体系从目前情况看,国防教育在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已经形成规模,具有课程教育体系。在21世纪的初叶,为了国防建设的需要,为了未来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人才的需要,我们需要培养合格人才。我们必须构筑合格的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经过20多年实践体会,我们认为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式为:1、在集中军训阶段,开设主要内容是:规章制度(1)军训工作组织领导及编制(2)军事技能训练期间管理制度(3)关于开展军政训练、内务卫生评比的规定(4)关于军事技能训练考核的规定(5)军训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安排(6)关于评选军训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规定。工作职责(1)武装部(军事教研室)职责(2)武装部部长(军事教研室主任)职责(3)军事教师职责(4)军事技能训练期间武装部人员分工及职责(5)军训连政治指导员职责及工作细则(6)军训连连长职责(7)军训班班长职责(8)大学生军训守则。军事训练(1)中国人民共同条令(2)队列训练(3)射击训练(4)单兵战术动作训练。军旅歌曲十三首歌。有的高校编写上、下册教材,其中一本《集中训练》教材,大多数高校一本教材含概集中训练。通过20多年的教学、训练使我们的大学生具备了一个兵的要求。2、在军事理论教育阶段,经过20多年的摸索和研发,普通高校开出的课程比较精,结合办学特点课开的较多。有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很多高校按教育部2001年教学大纲规定36学时讲授,少数学校至今没有按教育部2001年教学大纲执行。

总之,加强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内容体系建设,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工程。因此,我们在高校国防教育的管理和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上要不断地努力探索和创新,拓展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适应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国防意识教育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国防教育法,

[2]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7,

教育管理内容篇2

(一)教育管理与伦理基础的联系

对于教育管理而言,主要是对教育目标内容的确定,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充分体现出自身存在的客观性原因,同时也应该充分展现教育中的规律性问题,将管理目标以及教育理念充分融合,从而实现最终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其次,在教育管理内容的建立过程中,如果缺失了伦理基础,很多管理活动也就无法展开,从而为整个教育管理内容的建立带来了一定的制约性。而且,对于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而言,也存在着一种伦理性,教育管理人员是一种个体形式,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只有重视个人的情感体验,才可以准确的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发现,教育管理的伦理性就是教育管理活动的真实性体验。

(二)教育管理理论的基础性内涵

对于伦理基础而言,主要是将教育管理作为人类社会中具体性的内容时间,通过深入性的研究实现所需要的伦理体系,因此,可以发现,其中基础性的内容主要是指将伦理组委教育中具体性的操作内容,从而为整个管理营造良好的空间。

二、教育管理中教育伦理的基础体现

(一)对人权的不尊重

对于人权而言,是实现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在教育管理活动的建立过程中,通过对教育者合法权益的维护,是遵循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但是,在现阶段教育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很多院校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体罚学生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在身体上对学生们造成伤害,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理产生严重性的影响。与此同时,对于教师而言,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人权的问题,一些教师会受到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家长甚至是学生所带来的侵害,从而对教师的权利造成了侵害。因此,在教育管理工作的建立过程中,应该实现对人权的尊重,从而充分体现出教育伦理的基础性建设。

(二)缺乏教育的公益性

对于教育的本质性问题而言,主要是将育人作为主要的目的,而且,教育也是一项推崇公益内容的教育事业,通过基本内容的建立决定了教育管理机构以及个人,在实施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基本性的原则,从而为社会公益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教育机制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通过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渐形成了盲目性的发展理念,从而使教育伦理内容逐渐缺失。在现阶段教育产业文化的冲击之下,很多地方性的政府以及管理部门,将教育内容作为一种公共性的教育,在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严重的背离了公益性的发展目的。如果教学的过程中,院校中的校长及教师将教育作为一种手段,就会为整个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性的影响。因此,在我国教育管理内容的建立过程中,应该维护公益性的原则,从而实现教育的公益性发展,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有利性的机会。

三、完善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的措施

(一)建立先进性的教育管理机制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教育管理中教育伦理现象的分析,可以发现,相关的伦理内容对教育的影响十分重要。在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的建立过程中,其中的伦理观念是核心性的问题,要想在根本意义上提高伦理内涵,就应该逐渐改变教育过程中教育伦理缺失的现象,建立科学化、先进性的教育管理理念,强调教育管理中人才的全面性发展,逐渐优化传统教育管理中单一性的政府决策制度,实现教育管理中社会参与的制度形式。与此同时,也应该逐渐优化现有的招生政策制度,建立公平性、公正性的人才选拔考核形式,从而使每位社会成员都可以得到终身性学习的机会,使其发挥自己的权利,从而为整个教育管理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管理人员的道德素养

对于教育管理而言,主要是以人作为整个过程中的主体性内容,其中的伦理制度以及规则制定都是通过人来充分体现的。因此,在整个制度内容优化及建立的过程中,提高管理人员的道德素养,强化教育管理中伦理性内容的建立,从而为科学化教育管理内容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证。在提高管理者道德素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教育学习,其次,应该提高实践理念,最后,应该在管理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对基本的行为急性及时的反思,从而道德素养的提高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三)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伦理制度

在教育管理内容的建立过程中,管理者所具备的伦理道德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基本的伦理道德而言,具有一定的非强制性特征,从而使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无法依照的现象。因此,在现阶段教育管理内容的建立过程中,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伦理制度内容,对人们进行一定的约束,才可以在根本意义上充分发挥出管理的基本功能。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现阶段教学过程中,教育管理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教育伦理内容的建立是教育中较为严重性的缺陷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为教育事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现阶段教育管理内容的建立过程中,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伦理机基础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分析教育伦理问题,制定科学化的管理内容,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公平性的教育理念,为整个教育事业中伦理基础的建立树立正确性的发展方向。

教育管理内容篇3

关键字:公安院校;体育教育管理;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警察院校体育管理是在遵循学校体育教育规律和运动规律的基础上,为了达到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的目标,充分发挥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等因素的作用,采用最佳的手段和方法,对警察院校体育工作过程及其内、外部各种因素与环境条件,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创新等一系列综合活动。警察院校体育由于其特殊性,学生的体能水平和实用技能能力对于今后的工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的警务技战术系承担着全校各专业的基础体育、警务搏击、警务技战术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负责组织学校各运动队的训练比赛和学生群体活动的管理工作。警务技战术系下设系办公室、特警大队、警务搏击教研室、警察战术教研室、枪械使用教研室、基础体能教研室等六个科室。

1.警察院校体育管理

1.1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目标

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目标是以我国的体育教育方针作为指导思想,在遵循警察院校体育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素质教育的背景出发,结合当前我国警察院校体育的实际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管理的职能,通过一定方式对学校的各种体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实现警察院校体育教学目标。警察院校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由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进行警察院校体育管理就在于通过发挥管理的职能,合理调控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警察院校体育资源的效用,去实现警察院校体育的总目标和各级具体目标。

1.2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特点

警察院校体育管理是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警察院校体育管理对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决定了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的特殊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综合性

警察院校体育管理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管理过程。从管理体制来说,包括校内外管理体制;从管理对象来说,包括学生管理和体育教师管理等;从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来说,包括体育课教学管理和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等;这些不同的管理因素,呈现出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1.2.2阶段性

首先,警察院校的体育教学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内容是不同的,从一年级的基础体育、二年级的警务搏击的摔法控制、三年级的拳脚,教学目的、内容、形式相差很大。一般认为,基础体育以传授体育促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学生独立体育锻炼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为主,是执法战斗型警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根本;摔法控制、拳脚阶段以踢、打、摔、拿、控等技法为手段为主,旨在通过这些手段来制服或抓获犯罪分子,保护自身安全,顺利执行职务,是执法战斗型警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核心。

1.3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的主要内容

警察院校体育管理内容是指围绕警察院校体育工作所肩负的目的和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内容。按管理范围分,警察院校体育管理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部分。

1.3.1宏观管理的主要内容

宏观管理主要是指学校外部对警察院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包括:①研究制定警察院校体育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长远规划和投资建设的战略布局等;②研究制定警察院校体育的法制建设并监督实施;③建立健全全国和地区性警察院校体育管理体制和管理基本要求;④研究拟定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的总体改革方案和措施。

1.3.2微观管理的主要内容

微观管理主要指学校内部的体育管理工作,包括:①建立健全学校内部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加强体育人事管理等;②加强警察院校体育各项业务工作(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的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效果;③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不断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④加强警察院校体育的制度建设、体育情报信息与宣传教育工作和场地器材的经费管理;⑤贯彻落实警察院校体育工作的检查与评估。

1.4警察院校体育管理保障体系

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目标的落脚点是促进学生体育素质发展,围绕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目标,把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的内容确立为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完善警察院校体育管理体制、强化警察院校体育课程建设、营造警察院校体育文化氛围。为了使警察院校体育工作顺利的开展,还需要管理警察院校体育的保障体系,主要指对体育师资队伍、体育经费、体育场馆设施、体育科学研究、体育情报资料和档案等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促进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2.南京森林警察学校体育管理现状

2.1管理体制现状

各级体育教研部门和科研所共同承担对学校体育教育进行研究、指导、培训和咨询工作,体育教育及科学研究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有:2.1.1完成全校各专业的基础体育、警务搏击、警务技战术等课程的教学任务;2.1.2承担学生群体活动的管理工作;2.1.3举办、参与各级体育学术研讨会;2.1.4举办、参与各级院校体育竞赛;2.1.5加强场馆器材建设与管理;2.1.6制定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计划;2.1.7做好体育宣传、科研工作等。

2.2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管理现状

体育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体育教学质量能否保证的关键因素在教师。是否拥有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素质精良的体育师资队伍,是决定警察院校体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警察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管理,是保证警察院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校警务技战术系现有专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8人,助教14人;硕士研究生6人,在读硕士3人;在专职教师中,我们拥有十余人的高技能教官队伍,他们曾在全国性各类搏击比赛中获得前六名的优异成绩,这些技术过硬、能力突出的专职教师在专业课程的相关技能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一批校内和校外实战单位的兼课教师充实了师资队伍。学校历来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为了使教师能不断更新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素质,坚持短期进修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原则。近三年来,教师参加全国及省级各类研讨会、学习班、短期业务培训班达46人次。在抓好教学工作与师资培训的同时,我系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总结和研究教学训练和管理经验。科研能力弱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低下、青年教师学历的难提升和高级职称的难晋级,高校体育教师的低学历和低职称不利于警察院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针对这一情况,我校警务技战术系一直注重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采取一系列步骤积极引导教师们及时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深化教学内容,同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不断增加信息量,把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专题课、讲座课、实例分析课开设,调整课程结构。在不断摸索中,教师们的业务素质、学术水平、实践能力也通过科研的开展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把握住了体育教学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近三年来,教师在各种刊物上百余篇,教师科研能力不断得到增强,教师继续深造人数和职称晋升人数有显著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

2.3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管理现状

随着学校的发展,我校警务技能战术教学训练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现有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室内训练场地,包括警务博击训练馆、射击馆、重器械训练馆、综合馆等;55688平方米的室外训练场地包括泅渡池、障碍场地、400M标准田径场、人工草皮足球场、数十片篮、排球场以及网球场等,这些硬件设施在培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安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体育教学的高效有序的开展。同时,学校配备专业人员对教学训练设施和场地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确保训练场地和设施的配备齐全和使用安全。制定各个训练场地的管理规定和使用守则,做到训练场地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2.4学校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2.4.1课程时数少,缺乏深层教学和训练

南京森林警察学校是一所专业性很强的公安本科院校,课程安排大多向公安类专业靠拢,体育课程时数少,缺乏深层教学和训练。这无论是从提高学生实战能力训练上;还是从教师着手实施系统性、针对性的深层教学上,都是难于奏效的。

2.4.2缺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注重

学校开展警务搏击课程以来,一直注重学生体能的提高和警务技能的培养,但是缺乏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忽略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单纯的让学生强健身体、增强体质,没有让学生能体验到运动的愉悦,享受成功的乐趣。

3.加强公安院校体育教育管理的对策

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警察院校体育重要性,高度重视警察院校体育工作。在具体措施上,要贯彻课堂学习与业余训练、引导学习与自主学习并重的原则,同时要注意注重身体素质和提高搏斗技能应贯穿体育教育管理的始终。

3.1实施长效教学训练机制,增加课程时数

要实施长效教学训练机制,就必须对原来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重新设置和优化。按照阶段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安排设置,以综合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为主、辅之于阶段性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置能否合理或优化,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是保证教学训练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要使学生警用搏击整体技术得到连续发展和实战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以及现实警务的需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教学优势。在教学大纲和内容的编写和设置上,要突出警察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讲求“能用、管用、实用”,改变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摒弃过去“老的、不管用的”教学内容,以及单一、陈旧、缺乏有效提高实用性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时事热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新确定教学内容、编写教学大纲。选用贴近实际的精益的技术动作作为教学内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优化的内容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再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与交流,付诸实施。在课程的设置上,根据长效教学训练机制,按照合理的教学顺序符合科学的训练原则和要求,进行阶段性课程教学设置,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进行相对系统、深层次的综合性教学训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效果。

3.2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注重人文关怀

开展业余培训,面向学生开放综合训练馆,促使学生自觉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并开办体育兴趣业余培训班,在不影响正常上课时间的情况下,每天进行一到两个小时的业余训练,并由教师专门管理和技术指导。以此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营造自觉训练的氛围,丰富业余生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增强专项身体素质,弥补正常教学训练的不足。同时,把学生参与业余训练的时间、程度、表现等作为实践课学分进行考核,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动力。下一步将针对问题逐步增加投入,有目的、按步骤修建一些场馆和购置体育器械,为进一步拓展选修项目满足学生需求奠定基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3.3充实全方位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纵向渗透循序渐进,按照体育管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系统连贯地进行。首先体现在教学体系的安排上,保证体育技能间的前后衔接和有机联系,使学生掌握专项擒拿格斗、抗击打训练、武术散打、警械具使用、射击技术、机动车(含摩托车)驾驶等应用型技术的过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其次,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近到远,从浅到深,使学生在点滴积累的认识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采用接近实战、结合一线的新型现代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多媒体影视教学法、情景再现教学法、分组对抗教学法、模拟实战教学法等,针对性的解决人民卫士基层实践工作中的问题,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授课效果。

4.小结

本文从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目标特点和主要内容入手、以南京森林警察学校为例,从管理体制、体育师资队伍、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等方面分析了体育管理现状,并指出了学校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切实提出了包括训练机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等方面具在内的加强公安院校体育教育管理的对策。体育教育是人民警察在实际工作别是在执行任务的战斗中应具备的专项素质和技能的学科。警察院校体育管理任务任重道远,需要社会、教育部门和学校以及个人共同努力。今后的警察院校体育管理工作要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上,把教学、研究、实践融为一体,以促进健康,增强体质,使之与警察一线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独立体育锻炼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为主,使公安院校的学生不仅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还具有吃苦耐劳的意识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不仅掌握基本的身心锻炼技能,还具有擒拿格斗、武器使用等实训本领,以培养学生的实战水平和执法能力,为今后的警察执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瑞林,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胡爱本.体育管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潘少伟,于可红.警察院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王吉胜.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德育与素质教育,2005(17):71~72.

教育管理内容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的主要作用,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中谁来管、管什么、怎样管和在什么情况下管的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方法和管理环境的关系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其系统决策付诸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导向机制的构建直接关系到能否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对于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各要素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服务具有关键性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体系的构建中居于主导和首要地位。

一、导向、导向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导向机制

所谓“导向”,简单地说,就是引导行进方向。通常是指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借助某种利害相关的力量或载体,引导人或事物向着某个方向发展,或驱使人或事物朝着特定的方向运行的功用。

导向机制是指组织体内具有的引导组织朝着特定方向发展或发挥作用的机能。这是由组织体内部各部分之间形成的结构和相互关系决定的。导向机制的作用过程离不开三个环节:利害信号;方向选择;机体联动。三个环节构成一个回路,对组织体的运行发挥着导向作用。前一个循环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循环是对前一个循环的巩固和修补,循环往复,使组织体始终朝着目标方向前进。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导向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所具有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象朝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的方向发挥积极作用的机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导向机制的构成依赖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管理规律等相关规律的遵循和运用。借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象的利益和需求的准确把握,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取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导向系统,形成利益(需要)、动机、行动、结果(目标)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象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始终按照特定方向努力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导向机制的作用过程同样具有三个重要环节:创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的利害关系规则;明确进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象的方向选择;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象切身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方向的有机联系形成整体联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洞悉各管理要素的本质联系,精心创设三个环节构成内容,使之形成一个灵敏的闭合回路,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始终朝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的方向奋进。

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导向机制的要求

1、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的目的性

系统的目的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系统所具有的特定的偏爱状态;系统具有反馈调节能力;自身特定程序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是人工系统,具有目的和特定的运行程序,属于目的性系统,不过它的程序不是自身固有的,而是有目的的人外部置于该系统的。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根本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导向机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象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努力工作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的的具体化,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都应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要求展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导向机制的一切措施都应服从和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要求,从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导向机制时,要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为价值取向,把管理对象的利益和需求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连接起来,引导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奋斗。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导向作用的普遍险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导向机制的作用发挥得如何,是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象具有普遍的影响力,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不具有普通性就意味着缺乏公平性和完整性,缺乏公平性和完整性就不具有可持续性。我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导向机制的效力普遍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象,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机制持续作用的需要,反映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因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必然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而变化的结果包含着事物的发展。联系的普遍性决定了发展的永恒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机制时,充分考虑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利益和需求,所采取的措施对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利益追求都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不存在歧视性和排他性规则。这样,导向机制才能具有普遍效力,对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具有引导作用。

3、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机制的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导向机制对人们的引导是一个定向的和持续有效的作用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导向机制的稳定性。然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之相适应,就必须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机制的作用方向,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适应新的变化,体现人的选择自由,使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导向机制内容作出适合人的偏好的选择,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机制具有可塑性。显然,稳定性与可塑性是相互矛盾的。稳定性强,可塑性便弱;可塑性强则稳定性就弱。实现二者的统一,这是我们必须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我认为,要区分导向机制内容的层次。通常可将导向机制内容分为四个层次:国家法规性的导向内容;行政政策性的导向内容;系统(部门、单位)内部的规范性的导向内容;组织号召性的导向内容。这四个层次的导向内容在导向刚度上是依次递减的,可塑性是逐步递增的,稳定性可以逐步减弱。

管理机制是指管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和功能体系。它是一种能够规范和推动组织行为,使其趋向管理目标的内在机理,具有引导、激励和约束组织行为,实现管理活动良性循环的基本功能。

参考文献

[1] 郜火星.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结构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04)

[2] 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J]. 江汉论坛. 2004(09)

[3] 骆徽. 和谐社会正义观的构建及对策分析[D]. 合肥工业大学 2005

[4] 石海泉. 事实与价值:从对立到统一[D]. 吉林大学 2007

[5] 陈茂荣.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创新发展研究[D]. 四川大学 2006

[6] 蒋胜. 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比较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7] 刘艳平. 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D]. 吉林大学 2007

教育管理内容篇5

关键词:继续教育 信息化技术 应用分析

信息化技术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及学习方式,为使得教育体系在教学上的变革和创新,信息化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教学理念、方法、工具和内容上进行了完善。随着各高校对教育信息系统的构建体系逐渐完整、功能逐步增多的情况下,信息化技术在学生进行优质教育和个性化学习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推广应用

将信息技术引进教育领域,给继续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改善了教育信息化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了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育观念的变化,相关的学习理论及教学理论的全面,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将教育信息化技术与实践相结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1.1 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从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开始,国家信息化技术工作者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20世纪末开始,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对于当前日益扩大的教育技术发展和研究迫在眉睫。教育信息化技术在国外的发展也相当活跃,它通过资源的结合、开发及应用给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系列规范、标准的学习内容。其表现出来的适应性、互操作性和重用性等特点也较方便的实现了跨平台内容的资源共享。我国在2002年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实行了严格把关,建立了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标准体系,这一系统体系的建设给我国教学信息化系统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对于提升教师、学生以及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上做到了更加完善的指导。

1.2 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内容

在继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不断的去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合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全新的改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动力,有效的利用信息化去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进行信息化技术构建继续教育内容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着手:

1.2.1 以数据库和动态网页的形式搭载课程教学

为改变传统教学管理中速度慢、效率低、查询难等弊端,在进行继续教育教学中可以将课程内容数字化、信息化,从而实现课程中处理、保存、查询和更新数据的要求,同时结合各种多媒体技术,通过数据库和动态网页的形式使网络课程动态化。

1.2.2 建立教师资源信息整合

为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将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进行多元化推广,需要对教师资源信息进行整合,让教师本身对教学引起重视。将各类课程的优秀教师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数字化、信息化,教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更新,可为学校、培训中心及研究教育机构、教育咨询机构提供重要的教师信息资源,极大的方便了这些机构及人员去有效运用。

2 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的特点及功能优势

教育信息化的体现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信息化既存在着“技术”的属性,同时也具备“教育”的属性,它能使教育信息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特点,现结合继续教育的实际,其特点及功能优势主要体现如下:

2.1 教学人性化

教育的最高宗旨是以人为导向的,只有正确的教导学生“以人为本”才可以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所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需求,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进行学习。当前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普及,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自动自发的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去学习和规划。而作为教师,其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教育教学中多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探索和创新的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教学时也能迅速适应。

2.2 功能多样化

为了使教育信息覆盖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教师及学生可以在信息化技术的管理系统中进行互动,有效的给管理用户提供服务、共享资源。建立系统版块的子系统,将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这样对于教学管理的效率以及教学质量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为智慧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学习合理化

当下的大学生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完善和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因此,学习环境的不受影响、空间的不受控制,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的积极主动。在信息化技术平台中建立网络学习课堂、网络学习讨论小组,这样学生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主的参与学习,真正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且让教师在相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情况下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2.4 实践技能可视化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通过采集数据、记录数据来实现信息化教学的自动更新,将信息化技术的强大数据处理与制图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使得学生在实践技能上的实践过程和结果更为直观,这对于有效增强实践技能效果有所帮助。

2.5 教学管理自动化

继续教育中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实现教学管理自动化。对于学生的学籍管理、学习过程、课程内容、学习档案以及学习考核等都能通过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查询。从学生入学到整个学习过程都具备相应的管理功能,其中包括学习平台、信息、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公共服务等栏目版块,学生可以在每天的日常管理工作结束后在信息化技术管理平台上进行信息、提出问题,系统也会产生出合理的问题答复,其他学生也可以通过借鉴以及自己的思考去对问题进行解答。

3 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构建及管理方向

如上所述,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还在思想观念、内容方法上给予了一定的思考。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多样性的特点和功能优势,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构建

这一系统可由信息、教育教学系统、数据库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构成。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网站构成,主要是对于招生信息、教育信息、工作动态及公告通知等的信息进行;教育教学系统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教学、专业建设、在线考试及互动环节等模块构成的网络教学环境,是整个信息化系统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后台操作、后台更新、网页设置等模块,这一系统是整个信息化系统中的维护部分,不可小视;信息管理系统是信息化系统构建的关键,其内容包括:学生信息管理、教务档案管理、教学运行管理等模块,该系统是信息化系统管理的主要集成性内容的体现。

3.2 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的管理方向

3.2.1 重视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的系统建设

对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的系统建设时,首选要加强信息化管理的硬件设施的建设,主要体现在继续教育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多媒体和多功能网络教学管理平台的建设,是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系统构建的基础;其次是研发多元化的在职学习网络软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互动,实现人机界面的操作简单化、资源丰富化;再次是创建完整的教学资源库,其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素材、教材资源以及参考文献等,是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系统搭建的重要基础;最后是完善管理机制,重视继续教育信息化的系统建设工程,提高管理水平,在系统信息化建设中不断开发创新。

3.2.2 对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的管理要求

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推陈出新离不开严格的管理和团队合作,因此,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在管理上实行高标准、严要求。高标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来进行管理,然而这个需要每一个管理人员从自身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在信息化平台上进行管理模式和观念的创新,为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变“课本手工教学”到网络信息化教学的转变,从而带来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二是在队伍建设上提高运行质量。信息化管理队伍人员技术水平和继续教育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水平相互联系,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互联网的使用以及相应的软、硬件技术和后台数据维护的能力,还要在规章制度上增强个人的业务能力,保证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平。

三是加强团队合作,共同完善系统建设问题。在进行继续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工作上要注重团队合作,对于系统建设中的各个环节管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员都不可或缺。每一个管理人员在做好自身职责的同时,更要和其它人员合作才能保证整个信息化系统工作顺利进行。

4 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尽管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技术中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标准体系,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

4.1 对信息化技术标准内容的完善

对于学习内容实现标准化,其主要侧重于技术方面的标准,包括学习资源、教学环境等,对教育管理、技术装备以及质量评估方面的标准建设不够全面。尽管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广和培训方面已制定了相关标准,但是对于目前教育中学习内容信息化标准体系还不能满足学员的要求,另外,在技术标准、审批和实践操作中数据互联、资源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4.2 对应用推广内容的不断创新

现有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执行度还有待加强。对于各项技术、内容标准和应用推广的专门机构并没有在已的标准中全面落实和贯彻,对于应用推广内容的不断创新也是当前信息化技术应用中的当务之急,只有不断强化现有标准并得到有效贯彻,才能使应用推广内容实现标准化、全面化。

5 结语

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是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学习平台,还涉及到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发展继续教育,应在发展上建立专业的网络管理团队、信息资源开发研究团队、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专业团队等管理队伍,才能在继续教育信息化技术领域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使得继续教育信息化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文君.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J].品牌(下半月),2014(Z1):69.

[2]陈岚.论信息化技术在继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通报,2014,05:221-225+248.

[3]王钊.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设计与实施[J].职教论坛,2014,30:72-75.

教育管理内容篇6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德育教育 重要性 实施策略

一、班级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班级德育教育内容。

班级德育教育主要指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教师在上述管理过程中要从自身出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成德育规范及标准,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断完善德育素质,提升德育水平。上述教育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生活常识和常规习俗等,教师要善于将道德内容穿插到管理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理念,从本质上改善班级管理效益。

2.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班级管理过程中,还可以改善班级氛围,提升各项教育工作的落实效益,对教育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传统管理片面进行了纠正: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没有过多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在班级管理中只是对学生进行行为约束,没有真正服众,上述班级管理根本无法实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形成团结的班集体。而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学习和生活,内化学生行为,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2)顺应了时代教育的需求:随着社会德育形式的日益严峻,如何提升德育教育效率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德育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顺应社会发展需求。除此之外,许多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实行一刀切,没有形成个性化管理方案,这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大的限制作用。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效益,以可塑性的班级管理内容为学生插上“翅膀”,提升学生德育水平和学习质量。

二、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1.确定目标,选取正确的班级管理方向。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指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形成正确的管理方向,以合理的管理目标带动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效益。因此,教师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对管理目标进行合理设定。教师要依照德育教育环境及今后职业需求设定班级管理期望值,该期望包括德育水平要求及知识能力水平要求两方面。确定期望值后教师要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与学生讨论,对该期望值进行调整并确定分解目标,提升目标实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处理关系,形成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

师生关系是提升班级管理效益的关键,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从德育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把握,依照德育内容明确班级中的师生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德育教育要求以德为主,以情化人,以学生为管理核心,通过教师行为、言语感化形成积极、高效的管理体系,为班级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要把握好细节处理:

(1)关爱学生,以学生为班级管理主体: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工作落实过程要求教师学会从学生角度看待问题,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体会学生情感,从而避免师生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该工作要求教师体谅学生,以德育内容舒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从情感上自觉尊重老师,尊重班级管理工作。

(2)平等对待,充分尊重学生:德育工作下的班级管理明确指出学生是平等的,要求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该工作落实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转换角度看待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被认同。形成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认同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工作。

(3)鼓励激励,提升德育教育工作质量: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多对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工作进行肯定,让学生价值能够被认同,形成和谐、积极的管理氛围。

3.选取队伍,凝聚积极班级管理力量。

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工作需要选取高素质的管理成员,由上述人员带动班级氛围,发挥德育班级管理的示范性作用。教师要严格考核班级管理成员,确保上述人员达到德育教育要求,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班级管理工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其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上述班级管理成员进行评价,确保学生参与班集体管理建设。教师要对上述班级管理成员进行教育,确保该人员能够充分宣传班级文化,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管理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结语

班级管理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对学生发展和教师工作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班级管理工作优化过程中,教师要严格依照德育教育规范约束自己,对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全面研究,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班级管理体系。教师要学会通过德育教育下的班级管理内容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强制管理转变为自觉遵守,让班级管理内容成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班级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文,易连云.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及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4-7.

[2]许小娟.浅谈德育学分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1:28-32.

[3]刘雁春.德育工作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04:62-64.

教育管理内容篇7

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树立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学生,对于学生不喜欢的教育方式,比如,批评式教育、灌输式教育、传教式教育,要予以取缔,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同时,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教育管理与实践的结合,摒弃脱离社会实际的内容,反对只对学生进行理论传播,而忽视社会实际的教育行为,立足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力图增强教育内容的现实意义,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要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做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要能够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能够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要积极构建生活化的教育模式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要能够积极创新教育管理模式,能够以学生生活为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力图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以此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观,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一,思想政治管理可以实现从课堂教育到生活化教育的转移,教师认真研究书本教育内容,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融入到生活活动中去,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知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这些教育内容,发展学生的思想认识。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成为知识点被动接受者,而实现生活化教学模式,就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明白善恶,辨别真假,培养学生的高尚的人格,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比如,现在很多学生都是享乐主义者,要引导学生摒弃这种观念,就要使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学校可以多为学生联系一些假期或业余时间的短期工,使学生能够通过辛勤工作,体验到父母的不易,感受到享乐主义是可耻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实现,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进行设计,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不是为了加大对学生思想的钳制,相反,是为了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由探索,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发展自己的认识。这种教育模式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要突出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内容要强调理解和包容,只有真正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要积极构建民主参与的开放式管理模式

民主参与开放式的管理模式的成功构建,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主动性,作为教师,要精心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同时要有吸引力、感染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者和被教育着在这种开放式的教育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只有他们共同参与其中,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管理中,选择教育内容,相互之间共同决策,共同制定好的教育措施;相互交流,不断沟通,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要能够改变传统的校、系、班三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立足开放性和服务性,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积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其成功实施,都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也不例外,需要建立一支以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为主体的专兼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与学生进行密切接触,更有利于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队伍,需要有过高的政治素养,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具有优秀的领导才华,作为学校,要对这部分教师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业务素养,更要通过有效的策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

五、结语

总之,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通过管理教育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升,不断完善学生的思想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真正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教育管理内容篇8

引言

德育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全体学生成为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劳动者。

1、德育教育的意义

目前教育环境下,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德育教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当然这是广义的德育。而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到学校的实践教育中,就是要求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育活动中。德育教育就是要将德育活动寓于整个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能够学到有关知识,还能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不但学习,更养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特别是能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尊重他人、艰苦奋斗、关爱国家、关心民族事业的热心,和建社自己和国家更美好未来的信息和决心。

2、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1、德育教育内容

德育教育主要指在管理过程中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教师在上述管理过程中要从自身出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成德育规范及标准,让学生在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断完善德育素质,提升德育水平。上述教育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生活常识和常规习俗等,教师要善于将道德内容穿插到管理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理念,从本质上改善管理效益。

2.2、德育教育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管理过程中,还可以改善氛围,提升各项教育工作的落实效益,对教育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对传统管理片面进行了纠正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没有过多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在管理中只是对学生进行行为约束,没有真正服众,上述管理根本无法实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形成团结的班集体。而德育教育下的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生活,内化学生行为,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2.2.2、顺应了时代教育的需求

随着社会德育形式的日益严峻,如何提升德育教育效率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德育教育下的管理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德育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顺应社会发展需求。除此之外,许多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实行一刀切,没有形成个性化管理方案,这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大的限制作用。德育教育下的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效益,以可塑性的管理内容为学生插上“翅膀”,提升学生德育水平和学习质量。

3、在教学过程之中的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3.1、重视预防教育

学生可塑性极强,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他们观察事物只能看到表象,看问题比较孤立、片面,抵制不良因素、防止上当受骗的能力差,道德观念不明确,在许多问题上分不清美、丑、善、恶、是、非。他们中有些人对不良的引诱缺乏应有的警惕,往往陷入泥坑,因此,教师要经常对学生宣讲革命传统、社会公德、爱党爱国、英雄模范事迹,激发他们积极向上、求知进取的胸怀和欲望。组织课外活动,观摩聆听英雄报告,开讨论会、讲演会等德、智活动,同时联系司法部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典型犯罪事例,剖析犯罪原因,讲清犯罪经过,帮助他们提高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增强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讲为维护正义而战的英雄事迹,激发正义激情。在开展上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狠抓养成教育,学生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个很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讲,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它可使一个人善于思考,会思考,善于学习,会学习,从而走向成功之路。一个有不良习惯和行为的人,很难成就一番事业,甚至会犯罪。学生的行为习惯直接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上,而且是一个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的过程,因此,要利用班会、师生交谈、文艺演出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他们灌输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尊敬师长等人格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在校日常生活规范要求,如,不准随地扔纸屑,要爱护树木,打水打饭自觉排队,不大声喧哗影响他人等,共同创造良好的学习坏境。

3.2、充实内容,改革方法

现在,学校德育工作不仅要丰富教育内容,更要改革德育教育方法。在强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和社会背景,补充、完善德育教育内容,使得这些内容为学生所接收,进而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摒弃传统上单纯的教条式的灌输和教育。对于学校德育教育方法,应做到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在德育教育课堂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避免“满堂灌”,鼓励学生课堂上讲述与德育有关的真人真事。一般认为,如果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上讲得非常容易的理论用于社会实际问题的分析,才能算是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德育教育要大力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德育教学质量,更需要不断采用丰富的教育手段。

3.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一切的教育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本。在德育教育的渗透过程中,不但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而且要关注学生的需求。首先,不同时期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由于学生具有特定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每个时期都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一定要把握住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很容易会弄巧成拙。其次,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德育渗透,关键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关注到学生的需求和实际需要。由于每个学生的生长环境、身体心理素质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对学生的一生有益。

3.4、选取队伍,凝聚积极管理力量

德育教育下的管理工作需要选取高素质的管理成员,由上述人员带动氛围,发挥德育管理的示范性作用。教师要严格考核管理成员,确保上述人员达到德育教育要求,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管理工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其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上述管理成员进行评价,确保学生参与班集体管理建设。教师要对上述管理成员进行教育,确保该人员能够充分宣传文化,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管理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

4、结语

上一篇:医疗耗材管理方案范文 下一篇: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