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22 17:36:37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培训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篇1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商贸;人才特征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专项课题《新农村建设中商贸经营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8BJD001;主持人:彭建国)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

一、涉农商贸人才的特征

(一)涉农商贸人才的概念。涉农商贸人才是指在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各类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从事农副产品的采购、储运、销售与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经营活动,以及独立从事农副产品经营或中介活动的个人。他们是农副产品流通的主要促进力量和承担者,是保证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高效运转的中坚力量。

(二)涉农商贸人才的主要特征

1、应用性。涉农商贸人才是工作于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各类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从事实践操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岗位对涉农商贸人员的最首要要求。因此,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也成为了涉农商贸人员的最主要特征。

2、人文性。商贸经营类专业从业人员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服务而非实物。服务产品所具有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不可贮存性、质量测评的复杂性等特性,不仅使与消费者直接发生联系的从业人员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且使商贸经营类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个人修养等因素对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也使商贸经营类专业工作岗位对其从业人员具有比其他工作岗位更强的人文性要求。

3、复合性。涉农商贸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无论从事农副产品的采购、储运、销售还是信息中介活动,都应该拥有足够的商务和农副产品两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复合型特征,绝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商务知识和农副产品商品知识的随意组合,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他们应当掌握现代商务知识与技能,并在深入了解农副产品商品知识和流通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商务组织、管理和业务方式,来对传统的农副产品商务运作体系进行改造,以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的效率。

4、多元化。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所涉及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各类企业、组织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随着类型、地域、规模等的不同,企业、组织对涉农商贸人才的层次、类型以及知识能力结构要求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涉农商贸人才归为某一个类型或某一个层次;相反,必须充分认识到涉农商贸人才在类型和层次上的多元化特征。

5、通识性。工科、农科等专业人员强调通过个人专业技术和技能直接生产有形产品,工作内容相对固定,主要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化水平;而商贸经营类专业人员是通过专业服务,与各种类型的消费者直接打交道,工作内容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除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外,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承受挫折和应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等更是其取得良好工作成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所以,这些能力和素质已成为各类型、各层次涉农商贸经营人才的通识要求。

6、热爱农村。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就行业景气度、个人收入与社会地位而言,与“农”有关的行业、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一个不热爱农村的人,是很难以服务农副产品流通为己任,花大力气了解农副产品流通市场、掌握农副产品流通知识与技能的,也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涉农商贸经营从业人员。

二、涉农商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为例

(一)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培养目标。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旨在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领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农产品经营及销售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业能力,能在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工作,适应现代农产品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信息传递、收购、储运、销售及等工作。其主要业务工作范围是: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信息传递等市场咨询工作;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市场开发、管理、维护等营销管理工作;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储存、运输管理工作;从事农产品收购工作;从事农产品销售工作。

(二)企业对农产品供销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查主要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设计参阅了杨群祥(2004)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项目。被调查企业共涉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45家,回收有效问卷218份。问卷设计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设计,从“很不重要”到“很重要”分别给予1~5分。(表1)从表1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知识(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推销与谈判、现代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商品知识(农产品鉴别与等级评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法律法规与物流管理等四个方面。

有关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表2)从表2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技能(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营销能力(商务谈判、拟定合同、信息收集、营销策划)、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农产品鉴别与等级评定、农产品质量管理、农产品分析检验)、沟通协作能力(口头表达与文字写作、沟通与协作)、储运操作能力(农产品储存运输)与网络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等五个方面。

有关素质要求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表3)从表3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素质(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服从管理,忠诚于公司;吃苦耐劳的精神;诚实守信)、道德素质(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等三个方面。

(三)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根据调研结果并结合各方面的要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形成了以公共基础知识为前提,以专业知识为重心,以专业扩展知识为辅翼的应用性知识结构。其中,公共基础知识是高职涉农商贸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分为思想政治、人文素质与科技基础三个方面。主要包括“思政”概论、“思政”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课程。

专业知识是从事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分为商品知识、经营法规、市场营销、期货交易、物流管理与交易核算等六个方面。主要包括农业概论、经济地理、农产品商品学、农产品市场准入与安全标准、经纪法律法规、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农产品品牌策划、农产品物流管理实务、期货交易实务与会计基础知识等课程。

专业扩展知识是高职涉农商贸类专业人才提高其后续发展能力所必须具备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分为经营与管理两个方面。主要包括公共关系、会展策划、农产品国际贸易实务、农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

2、能力结构。根据调研结果,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构建了以沟通协作能力与网络应用能力为基础、以营销能力和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为核心、以储运操作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为补充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其中,沟通协作能力是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从事任何岗位工作均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分为口头表达与文字写作、沟通与协作等两个方面,其培养主要通过大学语文、个人团队管理、演讲与口才、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等课程实现。

网络应用能力是现代商贸类专业人才从事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网上贸易等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其培养主要通过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实训、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实训、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期货交易实务等课程实现。

营销能力是高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分为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商务谈判、产品销售、合作拟定、交易核算、期货交易、会展与品牌策划等七个方面。其营销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期货交易实务、农产品品牌策划、品牌策划实训、会展策划、会计基础知识、农产品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实现。

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是高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又一核心专业能力,分为质量鉴定与等级评定、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其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商品学、农产品商品学实训、茶叶商品学、棉花商品学、食用菌商品学、湘莲商品学、经纪法律法规、经济地理、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实现。

储运操作能力的掌握有助于农产品经纪与人员降低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损耗,提高供货的及时性,从而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竞争能力。其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物流管理实务、ERP综合实训等课程实现。

企业管理能力的具备不仅能使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更好地理解其本职工作岗位与企业其他部门、工作岗位的关系,使毕业生具备全局观念,也能为将来参与企业的管理做储备。其培养主要通过企业管理、公共关系、沙盘实训等课程实现。

3、素质结构。根据调研结果,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构建了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为两翼的素质培养体系。其中,职业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具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自觉遵守企业行为规范,善于处理职守与变通、竞争与协作的关系。主要通过就业指导、心理素质教育、毕业教育、毕业实习等课程实现。

道德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熟悉并自觉维护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通过思政概论、思政基础、“两课”假期社会实践、时势政治、经纪法律法规、入学教育与军训、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等课程来实现。

文化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具有行业眼光、知觉能力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备钻研新领域知识的智力和打破思维定势发明革新的创造能力,具备较强的再学习能力。主要通过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大学体育、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农村经济管理、供销合作经济等课程来实现。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娜,解建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篇2

关键词:食品检测;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31-02

0 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近年来国内食品质量与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在当前日益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下,食品的检测与质量管理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重新构建食品检测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迫切性和应用性。

1 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食品检测类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数量众多的食品类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其在质量检测、安全控制及管理方面的人才奇缺,且存在诸多缺陷,如基础知识不扎实,操作技能不过硬,行业背景不突出,综合素质不够高等。尤其是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保障食品安全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维护我国国民食品供给的安全性以及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性,需要培养大量的具有现代质量管理知识和分析测试技术的食品质量检测与安全控制及其管理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目标

食品检测与管理专业服务于食品行业,而食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第一物质基础,当前人民群众生活正处于由“吃饱”向“吃好”的转变进程,提高食品加工行业的整体生产与管理水平,确保食品产品质量与品质的稳定,优化食品生产管理,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要求,广大食品行业企业和相关单位面临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3 食品检测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3.1 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课程体系构建时采取“倒推法”,建立了“三闭环”的反馈机制。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

3.2 以职业能力模块为核心进行构建课程体系

3.2.1 解构学科体系,设立课程模块 在理论课程体系方面,分别设立了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和专业综合知识模块,该三个知识模块之间互为补充,共同促进。

3.2.2 能力训练为重点,遴选课程内容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能力训练为重点,充分体现应用的目的,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对理论内容进行精简,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突出理论知识对操作能力的指导作用。

3.2.3 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优化课程组合 采用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模块,对于不同阶段,结合能力要求,将设计分为若干个项目,同时将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将讲、学、练进行结合,逐步完成每一个任务、项目、模块,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最终提升能力。

3.3 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方案

3.3.1 搭建知识能力“双平台” ①“基础知识平台”:通过对法律法规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学习,进而搭建培养学生素质的平台。②“基本能力平台”:通过对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微生物学、化学检验技能训练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进而搭建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

3.3.2 建立专业能力和素质教育“三模块” ①专业能力教育模块:通过学习肉品、面制品、冷冻食品加工等课程,进而使得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②素质拓展教育模块: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专题,以及学习饮食与健康、餐饮文化等选修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③能力拓展教育模块:开设“食品企业生产运营”、“实验室建设管理”等课程组,学生通过选择相应的课程组进行学习,进而便于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3.3.3 实施“五阶段”专业能力培养过程 ①职业体验培养:在第一学年过后的暑期,安排学生到企业或检测部门参加生产、服务工作,进行职业体验,了解行业情况。②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在第一到第四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③入职实训培养:在第五学期,针对工作岗位的关键技术和常规技术,开展3周的专业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④顶岗锻炼培养:第五学期后半段,安排学生到食品生产、服务、管理一线进行顶岗工作,进一步锻炼专业技能。⑤就业磨合培养:第六学期全学期,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意向和去向,选择企业和本行业其他单位,入职顶岗,进行就业实习。

“双平台+三模块+五阶段”的培养教育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先学好基础知识,学会基本能力,通过这两个平台,为下一步提高素质、学好专业技能打下基础;二是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针对面对的行业和岗位,通过五阶段的培养;三是充分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思想,培养过程与行业、企业融合,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双平台+三模块+五阶段”的培养教育模式如图2。

4 结论

为保障我国国民食品供给的安全性以及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性,通过改革食品检测类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不断提高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近几年的实践也表明,改革后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十分有利于培养大量具有现代产品安全专业知识,熟悉产品质量管理,熟悉各种质量管理体系运作和相关食品法律法规标准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学生也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贡汉坤,王尔茂,江建军.我国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设置的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8-30.

[2]岳晓禹,刘艳娟,李自刚,李欣.高职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1):61-62.

[3]程桂芬,张总良.高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5(3):34-36.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篇3

上半年的工作

一、完善制度建设,夯实基础管理

车间刚刚组建就及时组织人员制定了车间的各项管理制度,以“三标一体”标准体系的建立工作为契机,依照厂级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对车间制定的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梳理和进一步完善,制定了个车间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协助人事劳资科完成了车间的定员、定岗工作,编制了各岗位《工作标准》,明确了各岗位的要求、职责,健全了各级管理组织体系以及各项工作的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健全科学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使车间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车间的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

上半年,车间在全新的组织架构下开展工作,对车间的安全教育、业务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车间按照要求,制订了车间的年度培训计划,涵盖了车间质量管理、安全生产、设备保养、消防知识、体系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结合车间实际,按照车间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了车间培训工作。

1、消防知识、安全生产培训

月份,车间组织全体职工在进行了安全知识培训,整个培训过程轻松有序,培训内容通俗易懂。通过此次培训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机组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消防知识。消防宣传挂图的张贴悬挂工作是提高职工消防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车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宣传挂图贴在了车间一进门最为醒目的地方。通过组织培训和挂图宣传的形式,使车间全体职工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意识,为今后车间的安全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内退返岗职工的培训

今年有新员工职工分配至车间工作,车间领导高度重视,采取了由班组长牵头,机长具体负责的方式,对新员工的工作业务技能、安全生产知识等进行实际岗位操作培训。在年月日起至月日期间的试用期内,新员工对待工作积极负责,认真向学习上岗操作技能,通过两个月的岗位实际操作,已经能胜任车间安排的岗位工作,得到了同事和上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3、设备保养知识培训

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使生产的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让车间机台人员更好地了解改造后的设备,对生产设备进行切实有效的维护保养,在生产任务较为繁重的情况下,车间依然组织专人编写了相关培训材料,分班组、分时段由各班组长带领本班人员进行培训,为车间按计划顺利完成各品牌的生产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质量知识培训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车间自成立之日起便将产品质量作为车间最为重要的管理工作来抓。为了使机组人员的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保证车间产品质量,车间组织生产管理员、修理工和电工等在开展了“质量体系”文件培训。通过车间的几次质量事故,结合体系文件的要求,向参会人员阐明了体系文件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车间全体员工,特别是机台人员要严格按照车间制定的质量方面的文件要求和质控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使车间的质量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5、标准化知识培训

为了跟上工厂“三标一体”标准化体系管理工作的进度,在车间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组织人员完成了车间“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体系文件的建立工作。因此,车间各班组根据本班上班时间,组织本班员工在活动分别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深入学习,就有关三标一体理论知识及相关体系文件要求等,向参会人员做了深刻详细的讲解,并针对在线产品的质量控制、安全和设备保养三方面围绕车间实际,对与车间生产息息相关的重要体系文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

三、加强车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品牌生产质量

为确保工厂改革顺利进行、车间正常运行,确保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计划,车间确定了一切工作围绕“提质、降耗、增效”的工作方针,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做了:

1、车间制定了质量管理和质控方法方面的规定和制度,并对品牌质量标准做了宣贯。

2、产品质量只有依靠全员质量管理才能得到有效保证,车间通过强制管理制度和组织学习加强全员在线产品质量控制,促进“人人都是质检员”得以逐步落实。

3、本着“设备是基础”的原则,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确保在用设备完好,以高效的设备保障在线产品质量。

4、实行质量缺陷分析整改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通过对质量缺陷的分析不断查找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有效促进了全员质量管理。

5、开展“月纵向机组评比”、季度“学习型班组评比”等活动,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稳定提高。

通过以上方面的工作,车间顺利完成了生产任务,质量指标达到考核要求。

四、加强车间安全管理工作,强化职工安全意识,

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车间在搞好职工安全培训的基础上,组织修订完善了各项安全规章管理制度,并制订了车间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分解表》,将工厂下达给车间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岗位,签订了《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承诺书》。

半年以来,车间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重点工作。车间确定了专职的人员对车间的安全工作进行管理,并完成了车间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工作;组织人员定期对车间安全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车间不断加强对设备安全操作的监督检查工作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职工的安全意识、操作技能、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和增强,年上半年实现了火灾事故为零,无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无重大工伤设备事故,轻伤、重伤事故率为0。

五、加强车间设备管理工作,确保圆满完成生产任务,产品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一)进一步加强设备基础管理,为设备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

加强基础管理,努力用足用好设备基础资料、数据,为设备管理工作的计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指导做好设备维修、维护保养工作。为此,车间对设备基础资料管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完善。一是设备现场方面,组织修理工全员参与,梳理设备跑冒滴漏、异物衬垫、缺钉少帽等问题并加以认真解决;二是做好设备有效作业率的提升,组织人员对设备进行了较全面的调研,对影响设备精度的零部件进行了维修,车间的设备管理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进步。

(二)努力提升技术装备素质,确保设备保值、增值。

设备管理的任务是通过多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保持设备完好,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车间根据企业的总体部署,结合车间实际,同时协调、配合设备技术科、技术改造办公室,在提升技术装备素质方面,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根据生产安排,收集设备运行过程中掌握的设备状态,合理制定设备每月轮保计划,在保证轮保时间的前提下,加强对设备轮保工作效果检查、落实,确保轮保对设备稳定运行、设备完好的应有作用,强化对设备轮保记录及效果跟踪、考核。使轮保工作有计划、有实施、有资料记录、有检查落实。

2、利用设备停台、停产认真做好设备检修工作,提升了设备精度,确保设备保持在良好的运行状态。

3、根据设备状况,按照企业计划和安排,完成设备大修后的调试、测试工作,做好设备技改工作。

六、加强车间现场管理工作,使职工有一个身心愉悦的工作环境

现场作业作为车间生产的后勤保障部门,班组人员本着一切服务于生产的宗旨,认真地做好每项工作。一是车间结合现场人员的文化程度、工作能力等作出相应的分工。并结合实际工作,充分调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以利于在人手不够等情况下也能很好地展开工作。二是现场组人员按照工作标准要求认真开展工作:随时巡查车间地面,清洁打扫机台周边环境,不漏过旮旯死角,确保地面干净整洁;每天定时擦拭车间现场窗玻璃及检查保养车间消防器材;及时清洁卫生,保证了机台现场环境井然有序。经过现场组人员的共同努力,车间现场整洁干净,窗明几净,为车间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

七、加强车间基础管理工作,积极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做好车间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1、加强班子团结,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凝聚力,车间班子成员之间能够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做到思想上统一,步调上一致,工作中互相配合,互相补台而不是拆台,拾遗补缺,真正发挥了班子的领头带动作用,职工的凝聚力空前增强,为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2、按照要求制定了车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方案”,并据此循序渐进地开展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活动,定期开展党小组学习培训。营造以党员带头,全员共进的学习平台,实现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共产党员在执行制度、挖潜增效、指标提升、合理化建议方面的示范作用,车间党员同志真正做到了苦脏累险冲在前,工作业绩争一流,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生产先锋。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职业能力;课程标准

[DOI]10.13939/ki.zgsc.2017.09.206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四川省2016年关于开展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通知》和绵阳市人社局、财政局《关于做好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2016年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已经完成对近10000名学员的培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标准将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分为:公共课程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两大部分。

1 公共课程

1.1 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全体学员。

1.2 涉及模块

公共课程属于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网页制作、网络信息采集与处理、网络营销、电子交易、物流信息管理、网络采购六大模块中共有的基础知识,任何一个模块的培训都必须涉及公共课程的培训。

1.3 培养目标

通过公共课程的培训,让学员对职业道德及电子商务相关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1.4 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32学时。

1.5 教学计划

1.6 培训内容

1.6.1 职业道德

培训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素质修养。

1.6.2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

培训内容: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

1.6.3 计算机网络应用

培训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基础;计算机网络的搭建;互联网的基本使用。

1.6.4 电子商务基础

培训内容: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电子商务的发展史;电子商务的分类;电子商务的框架;电子商务的基本流程;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的安全及防范。

1.6.5 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培训

培训内容: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的目的及意义;电子商务创业的相关政策;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公司注册的流程;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

2 专项技能

2.1 网页制作

2.1.1 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T。

2.1.2 涉及模块

网页制作模块。

2.1.3 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学员具备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能力。

2.1.4 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1.5 教学计划

2.1.6 培训内容

(1)图形图像处理。培训内容:Photoshop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透视原理;色彩基础知识;图形图像的处理;网站页面的设计。

(2)Flas制作。培训内容:Flash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操作;简单图文动画的制作;层、库、遮罩及运动层的综合使用;按钮及菜单的制作。

(3)FrontPage网页制作。培训内容:网页制作的基础概念; FrontPage的基本操作;站点创建及管理;页面的布局;网页的内容添加;超链接的使用;CSS样式的使用;Html语言;网站的。

2.2 网络信息采集与处理

2.2.1 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2.2 涉及模块

网络信息采集与处理模块。

2.2.3 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具备网络商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交换、及信息更新及维护的能力。

2.2.4 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2.5 教学计划

2.2.6 培训内容

(1)网络商务信息基础。培训内容:网络商务信息的基本概念;网络商务信息的特点;网络商务信息的分级;信息收集的基本要求;信息整理的基本步骤。

(2)网络商务信息的采集。培训内容:网络商务信息收集的常用工具使用;信息下载的常用方法及工具使用;信息的存储方法。

(3)网络商务信息的处理与分类。培训内容:信息的整理方法;信息的分类。

(4)网络商务信息的。培训内容:信息的渠道;信息常用工具的使用。

2.3 网络营销

2.3.1 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3.2 涉及模块

网络营销模块。

2.3.3 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具备网络市场调研与网上商品销售的能力。

2.3.4 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3.5 教学计划

2.3.6 培训内容

(1)网络市场调查与分析。培训内容:网络市场调查的方法;市场调查的设计;市场调查的分析方法;市场调查报告书的书写。

(2)网络营销工具。培训内容:常用的网络营销工具,如网站、博客、微信、电子邮件等主要工具的使用。

(3)商品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培训内容:商品的图像采集;商品的介绍书写;商品的分类。

(4)网络广告与网络促销。培训内容:网络广告形式及广告的设计;网络促销的方式;

(5)网上商店的开办。淘宝、京东、亚马逊、微商等销售平台的应用。

2.4 电子交易

2.4.1 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4.2 涉及模块

电子交易模块。

2.4.3 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具备网上商品买卖、交易等相关的能力。

2.4.4 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4.5 教学计划

2.4.6 培训内容

(1)网络采购。培训内容:网络采购基础;网络采购流程及操作;电子订单及处理。

(2)电子合同。培训内容:电子合同的概念;电子合同的特点;电子合同的法律知识;电子合同的编写及签订。

(3)电子商务客户服务。培训内容:电子商务的客户服务;售前及售后服务;客户投诉及处理;商品的跟踪及管理。

(4)电子支付。培训内容:电子支付的概念;电子支付的种类及常用的网上支付操作;电子支付的安全。

(5)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培训内容:B2C模式、B2B模式、C2C模式、O2O模式的交易流程及后台管理。

2.5 物流信息管理

2.5.1 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5.2 涉及模块

物流信息管理模块。

2.5.3 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对象具备物流信息收集与分析、配送方案制定及使用物流软件进行物流管理的能力。

2.5.4 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5.5 教学计划

2.5.6 培训内容

(1)物流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物流信息的基本概念;EDI;RF与RFID;常用的物流信息技术。

(2)商品条码和物流条码。培训内容:商品条码的作用;商品条码的结构及应用;商品条码的生成;物流条码的作用;物流条码的结构及应用;物流条码的生成。

(3)自动仓储系统。培训内容:仓储和仓储管理概述;仓储及其设备;自动仓储系统。

(4)物流管理。培训内容:物流基本知识;物流管理过程;物流企业;物流服务管理;物流信息管理。

2.6 网络采购

2.6.1 培训对象

参与绵阳市电子商务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的学员。

2.6.2 涉及模块

网络采购模块。

2.6.3 培养目标

通过本模块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培训对象具备网络采购及网络招投标及网络合同签订及处理的能力。

2.6.4 培训课程学时要求

128学时。

2.6.5 教学计划

2.6.6 培训内容

(1)网络采购。培训内容:采购管理基础;网络采购的特征;采购的发展趋势;采购的信息化。

(2)网络采购流程。培训内容:采购需求分析;网络采购的方式;网络采购流程。

(3)招投标。培训内容:招投标的基础知识;招投标流程;招投标书的编写;相关法律法规。

(4)网络采购合同。培训内容:网络采购合同的分析;采购合同的编写;合同的签订;相关法律法规。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农产品物流;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alents in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management culture are far from meeting the market demand and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mod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management personnel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the alternation of fusion, enterprise, enterprise post parallel”, and put forward the model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feedback of quality evaluation and voc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In order to meet the training mode of social and business demand for professionals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further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training mode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在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和高职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基础上,依据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涉农人才需求,提出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面向和知识、能力、态度进行分析,构建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涉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人才培养是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为价值取向,注重职业道德和以职业素质培养,注重学生农产品物流基本作业技能的训炼和组织农产品物流作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技能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依据企业对农产品物流人才需求,基于学生毕业时的就业职业岗位能力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农产品物流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创建“产教融合、工学交替、企业顶岗、校企并行”的新模式,培养适应于农产品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 “产教融合、工学交替、企业顶岗、校企并行”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产教融合”就是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工学交替”中的“工”和“学”的主体都是指学生,具体是指学生的工作范围和学习内容相互交替进行,也就是生产或工作和学习将结合;“企业顶岗”是指根据企业生产情况和实际需求,安排学生到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上顶替原有工作人员,独立承担并完成工作任务;“校企并行”包括校企双方互派并共同培养师资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共同考核学生等。

通过与农产品物流公司、农产品集散中心、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合作,结合农产品物流的特点,改革课程体系与内容。以校企并行专业教学团队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企业顶岗实训为保障,以培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在对专业目标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构建“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企业顶岗、校企并行”人才培养模式。

2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2.1 课程体系构建基本思路。在认真整理物流企业对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需求的调查报告基础上,详细分析企业对各层次农产品物流人才需求、企业对农产品物流的岗位需求、企业对各岗位工作人员能力(包括专业技能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需求、企业对学生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态度等四大方面。根据市场调研明确专业定位,再根据专业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根据市场调研和企业调研,以对接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在现代商务职教集团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建委”)的专家、学者指导下,明确企业各岗位职责再根据岗位职责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岗位职业标准确定教学内容;最后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工学结合、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2.2 课程体系架构。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引入物流行业及农产品物流企业岗位职业标准开发专业课程,以国家职业资格(助理物流师、助理电子商务师、助理营销师、农产品经纪人、国际货代员、外贸物流员)标准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培养课程标准。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与企业深度合作,融“教、学、做”三位一体,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形成“产学合一、校企并行”的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模拟企业生产情境与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下定岗实训相结合。融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企业的实训资源,职业标准和教学内容相对接,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相对接,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2.3 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2.3.1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根据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主要分为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两大类。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核心能力与素养分析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2.3.2 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产学结合原则。农产品从采摘、采购、集货、运输、验收、入库、在库、配送到农产品市场开发、客户服务、大宗货代等各个工作环节都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内容选取上,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各个环节中的所需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到教材中去。使学生有目标性、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

(2)工学交替原则。基于农产品物流企业正常运作的时效性、时段性、集中性、复杂性等特点,在根据企业岗位运作实际和结合学生已学专业知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安排上,基于工学交替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第一是有计划、有步骤、有效地安排学生进企业、顶岗位开展实战学习;第二是由校企合作企业和职教集团、“专建委”安排专家、学者、工程师等高水平、高技能人才来校教学;第三是充分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理论教学和提高专业技能。

(3)循序渐进原则。为了更好地、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依据一般的职业教育规律并根据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和经验,以“从简单到复杂、从实例操作到理论总结、从具体到普遍”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

(4)全面发展原则。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应在掌握专业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根本要求,要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充分考虑到不仅要求学习专业理论,还要提高职业技能,不仅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以此为原则,通过课程教学、实验实训、生产实习等渠道努力做到使学生全面发展。

2.3.3 课程模块与教学内容设置

(1)职业素养模块:入学教育与军训、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大学语文、心里健康教育、职业生涯与规划、就业指导、安全教育;

(2)专业基础与技能模块:物流导论、商品基础知识、运输管理实务、采购与供应管理、经济地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企业财务会计、物流专业英语、物流市场调查与开发、国际货运理论与实务、快递实务、物流市场营销、货代英语、物流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沟通与协同、物流客户服务;

(3)专业能力拓展模块:商务礼仪、电子商务、生鲜商品养护、企业管理、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冷链物流运营实务、物流法规、管理学原理、物流成本管理、商品包装技巧、企业物流实务、物流设备、第三方物流项目管理;

(4)实验实训环节:运输管理实务实训、采购与供应管理实训、仓储管理实训、物流市场调研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物流专业综合实训、物流沙盘实训、农产品物流专业技能抽查实训。

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极其重要和最为关键的环节。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并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由课程实验实训、专业实训、技能综合实训课、企业顶岗实训或企业预就业实习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实践教学。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中的采购、运输、配送、仓储、物流市场调查与开发、国际货运等核心课程都开设有相应的实验实训内容,将这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要求对接起来,按照真实或模拟职业岗位情景,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单元模块实验室、现代物流综合实训室开展实践教学。

3.2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实践教学。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和现代商务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生产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批次、按步骤地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以顶岗实训、顶岗实习和预就业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充分融合、无缝对接,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中练习、提高专业技能。

3.3 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的实践教学。面向市场、依托行业、服务“三农”是高职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办学的出发点和服务宗旨。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专业教育的开展,专业教育的结果也直接作用于产业的发展。因此,将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起来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3.4 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对接的实践教学。根据基于工学结合的新农村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助理物流师、助理营销师、助理采购师、国际货代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将这些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的需求,有效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来,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达到通过相应职业资格鉴定的水平。为此,将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应的技能要求与课程教学、专业技能培养对接起来开展实践教学。

4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是对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对实施结果的检验和总结,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有效指导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改革直到适应市场需求、用人单位需求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之一。

4.1 构建“学生―学校―企业―行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体系。“学生―学校―企业―行业”四位一体评价体系是指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四个评价主体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和对评价结果有效反馈,持续作用并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组建“四位一体”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工作小组。该小组一般由学生、学校、企业、行业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第二,学生主要反馈初次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就业满意率、满意程度等指标。第三,学校主要评价和反馈学生课程学习、校内实训、操行考核、综合评价等指标。第四,企业主要评价和反馈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的专业知识、核心技能运用以及职业操守、团队合作、沟通协同等指标。第五,行业主要评价和反馈对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业绩、行业知名度等指标。

4.2 引入社会第三方质量评价反馈体系。以学校和企业为主题,引入社会第三方质量评价企业,以第三方角度和专业评价方式方法对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进行全方位、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再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校、企业,作为下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象指标。通过质量循环式的改革、评价、反馈、再改革、再评价、再反馈,达到逐步提升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江建秧. 基于高职教育的物流人才供需调查与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223-224.

[2] 李玉清. 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农业网络信息,2014(1):103-105.

[3] 辜丽川,杨露,张友华,等. 高校农产品物流工程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 鸡西大学学报,2014(5):19-21.

[4] 钟昌宝.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0):128-131.

[5] 王静.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考[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50-152.

[6] 潘昭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6):76-79.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篇6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愈演愈烈和国家对食品安全的不断关注,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传统的简易加工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迈入复合型高级食品人才培养方向。在转型过程中,实践教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它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操作能力。

1.应用型高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1 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无论在研究型高校还是应用型院校,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都占据重要的地位,扮演重要的角色。应用型高等院校以培养适合生产和管理的一线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其最终目的就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实践教学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搭配为中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并且与理论教学相统一的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使毕业生能适应岗位的需求Ⅲ。

食品专业知识面广,覆盖内容较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离不开实践教学的特殊作用。因此,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显得非常重要。

实践教学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能够增加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传统的食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2.1 实践教学意识淡薄

民办院校专业设置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但是也会考虑专业设置成本与收益的比较。食品专业属于轻工类别学科,内容较多,需要学生实践的环节较多。很多学校顾及成本的考虑,对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导致教学体系不完善。“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的驻扎在人们脑海中,造成了实践教育的短板。

1.2.2 师资力量匮乏

实践教学意识的淡薄和教学体系的不完整导致实践教师数量较少,使得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步履维艰。实践教师进修机会较少和学历层次不高等原因进一步阻碍了人员引进和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的缺乏使得食品专业实践教学更是无从谈起,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纸上谈兵。

1.2.3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

部分高校缺乏食品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只能在学校学习基本的操作,了解过程和原理,对实践生产了解甚少,缺乏对专业领域前沿的把握和思考。另一方面,对实践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又使得实验实训教学过程草率,乱象丛生,严重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食品专业实践教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创新

2.1 政策引导和支持

烟台南山学院定位明确,即建设国内知名的应用型一流高校。学校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实践教学,支持实验室的发展,先后投资800万元建设食品专业实验实训室。目前,食品与营养保健学院设有基础化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和烹饪营养综合实训室等五个专业实验室,为食品专业学生校内实验实训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对接企业生产,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课程培养目标的完善,在高等教育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的席位。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良好的评价监督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和前提基础。

烟台南山学院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校内实践涵盖课程实验教学、实训操作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把握课堂理论,培养基本操作能力:校外实训主要通过校外企业的顶岗实习,实现校内实践与企业生产的有效对接,培养学生实际生产的意识,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实训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与实验略有不同。它是实验课程的延伸和扩展。食品学院将其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单独计算学分以更好地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操作能力。实训环节一般集中授课,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3 引进、培养实践教师,不断壮大实践教学力量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学校发展的灵魂。为充实实践教学力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学校聘任专职教师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同时,安排任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对实践教学进行搭档授课,共同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训。

选拔骨干力量到合作企业锻炼学习,指导学生校外实习实训,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根据企业需求设置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

聘请合作企业高层或技术人员到校为学生讲学、指导学生实训操作,将企业文化和精神带进课堂,也将食品领域的生产现状带给学生,让学生把握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2.4 优化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日常管理由实验室主任直接负责,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谨防安全事故发生。在保证正常实验实训进行的同时,食品专业实验室申请成为学校首批开放实验室,为教师科研和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有力条件。

2.5 坚持课堂教学与职业资格的双重培养

食品与营养保健学院在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并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考取食品类专业的资格证,例如ISO9000,ISO22000,HACCP体系证书,“内审员”,“公共营养师”,“食品检验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并给予一定程度的专业培训。让学生手持“双证”(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毕业。这些举措的实施能够为学生就业增加砝码,也凸显了学校的超前意识和办学实力。

3.教学实效

相对而言,民办高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动手能力相对较低。因此,需要设置实验实训环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课程实验教学巩固了基础知识,培养了基本操作能力:实训教学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开放实验室的设立为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和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合作企业的实训帮助学生完成了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为学生的就业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为毕业生快捷就业、高效就业和满意就业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4.小结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篇7

1 科学监管理念是具有思想基础的理念

科学监管理念的思想基础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正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认真调研国内药品研究、生产、经营、使用运行机制,分析各个监管环节存在的不适合、不适应问题,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进一步深化对食品药品监管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监管理念。科学监管理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的监管理念;是以人为本,更加关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监管理念;是坚决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监管理念。科学监管理念的实施,要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树立科学的态度,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以人为本,切实把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落实科学监管理念结合起来;既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监管队伍的专业素质,又要以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监管方法,推动科学监管理念根本目标的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科学监管理念是以专业学识水平为基础的理念

科学监管理念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基本要求是推进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依靠技术支撑,实现队伍保障;根本目标是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这样一个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监管理念,一个紧迫的问题是要解决专业学识水平的问题。科学监管理念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而升华和发展的过程,没有专业学识水平就难以提高认识水平。“齐二药”假药事件、克磷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劣药事件充分表明,除生产企业质量意识淡薄,对专业技术培训不够重视外,监管部门的监管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在检查企业的生产记录、质量检测数据时难以发现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解决专业学识水平问题。要充实专业人员,改善队伍结构。目前,基层药监机构药学人员比例较低,对监督管理中的专业知识了解掌握不够,仅凭对法条的字面理解,容易造成认识不到位、能力不到位、力度不到位,难以有效履行监管的职责。国家、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行政管理、廉政建设、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非常重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药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做的不多,特别是基层非药学专业的监管人员对药学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对药械市场的监管“照猫画虎”、机械模仿,甚至错误运用法律、法规,监管效率低、水平不高的事实普遍存在。因此,加强药学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监管人员专业素质,是树立科学监管理念的基础。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基层监管部门领导干部应当具备药学专业素质。食品药品监管系统领导干部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监管理念的“带头人”,食品药品监管既需要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也需要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更需要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的复合人才,更需要既懂行政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领导干部。否则,科学监管的理念与国家局、省局形成较大的“落差”,落实科学监管理念的目标将大打折扣。

3 科学监管理念是付诸具体行动的理念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培训篇8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服装;实践教学;创新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93-02

实践教学是研究型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内容。相对理论教学,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和优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加入 WTO后,社会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正逐步成为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的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21世纪中国服装业要腾飞,正极力呼唤服装教育的大发展,为社会和中国服装业培养更好的、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级技术服装人才,是服装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几年来,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进行改革,坚持适应产业发展的办学宗旨,根据产业背景及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从而确定教学方式,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链式逐层递进式”和“8 +11”二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为企业培养优秀的服装专业人才,实现产教无缝对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应试教育培养的缺点

现在服装本科院校普遍采用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已显露出与社会需要的差距。学生社会实践的缺乏,导致对学习目的茫然,对学习方法落后的麻木,以及对学以致用的困惑,直接影响教育培训的效果,阻碍人才的发展。因此调整教育培养目标、内容、评价体系、管理制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过渡,建立实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教育改革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多年来,我国高校服装实践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应试教育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对四川德福制衣集团和四川琪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学的方法陈旧,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少,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工作等。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科特点及教学目标

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科特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门艺术创造与工业生产交叉的教育学科,是动手能力要求极强的专业,其教学工作除了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服装教育的一般要求外,还要体现艺术类与工科类教育的特点,即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2.教学目标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服装产品设计、服装工艺技术、服装生产管理等能力,能够在服装行业或服装生产企业等相关部门,从事服装产品设计、服装工艺及设计、服装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实践教学目标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服装产品设计及生产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素养、创新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让学生对服装产品设计、服装生产、工艺管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于实践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系统运用服装生产技术解决服装产品设计、服装工艺及设计、服装生产管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为学生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坚持适应产业发展的办学宗旨,根据产业背景及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实践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链式逐层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8+11”二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1.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8 +11”二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大体分为专业基础实训和综合性的创新设计实训,为二层次实训。专业基础实训由 8门课程组成,综合性的创新设计实训由11门课程组成,在实践教学上实行“8 +11”二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基础实训平台包含素描、服饰色彩设计、服装效果图、服装电脑效果图、服装基础工艺、纺织材料学、服装CAD、服装生产课程教学8门实习实训课程。通过以上实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技术等基础应用能力。服装设计是对服装类应用产品的设计,而服装产品开发的核心是服装设计,服装设计是为应用而存在的,因此服装设计技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服装工艺技术包括服装结构、工艺设计方法和成衣化生产技术,使学生具备从事服装样板设计、服装工艺设计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字化生产的认识,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对服装专业从业人员现代化、高标准的要求。专业基础实训以专业基础课实训为主,重点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知识推广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和初步综合能力。专业基础实训教学内容展开时,既要有每部分知识验证性、练习性实训,同时也要有课程内容的综合实训,并能将实际应用问题融入到实训教学中形成设计性课程实训,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操作技能,同时还能了解和掌握技能的应用技巧。

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综合性、创新设计性实训平台包含了一 、服装结构与工艺 二 、成衣纸样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设计、成衣生产技术管理、成衣设计与工艺课程设计工业制板与工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专业社会实践、创新教育等 11门实习实训课程。综合性、创新设计性实训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通过以上实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服装产品设计、服装工艺及设计、服装生产管理等能力,达到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综合性、创新设计性实训课程不仅能完成学生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还负责对学生文字表达、团队协作工作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负责毕业设计的前期指导工作,让学生具备从事服装产品开发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多学科、多课程的综合,为此,在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构建了多门课程来完成各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创新设计性实训以专业课和专业综合课及相关的课程设计为主,重点解决专业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问题和培养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2.“链式逐层递进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实践教学管理及质量保证体系,创新教育内容体系的建立,将每模块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环套一环、逐层递进,形成结实的链条,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弹性空间。

(1)通识教育内容体系

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思想,起源于欧洲,成形在美国。引入通识教育,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将他们培养成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文理互渗融通,这对于拓宽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突破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无疑有着极强的针对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的通识教育设置有军事训练、专业社会实践、外语水平综合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使学生具有军事基本技能、社会认知、外语运用、计算机运用等能力。通识教育能有效地赋予学生们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将他们培养成健康、快乐、有完善人格的人,这将为他们在今后创作出积极健康的优秀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专业教育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实践专业教学内容体系采用“链式逐层递进式”的构建,将每模块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环套一环、逐层递进,形成结实的链条,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弹性空间,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设想。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实践操作融会贯通于新体系中,突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明确培养方向的实践体系设置与市场的关系。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链式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着眼于解决基础性实训课与专业性实践课脱节、专业实践课与综合性实践课脱节、综合性实践课与产品设计课脱节等系列问题。对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密切结合,实行“专业基本能力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专业科研能力训练”三阶段实践教学环节是十分必要的。在专业基本能力训练中,将基础性实训课导入专业性实践课;在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中,将专业实践课导入综合性实践课;在专业科研能力训练中,将综合性实践课导入产品设计课。实践教学链式逐层递进内容体系的构建见图 1。

图1 实践专业教学链式逐层递进内容体系的构建

(2)创新教育内容体系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创新能力。注重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为此,可以开设职业技能鉴定和各类竞赛实训课程。职业技能鉴定是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检验和等级评定,也为学生就业作好准备;各类竞赛实训可以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表达,对比赛入围和获奖同学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还需开设学术讲座课程,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等。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在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上同时开设多门选修课,为学有专长的学生提供了深层发展空间。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成立服装品牌设计室,将他们吸收到与课程结合的实际项目工作中,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校及以上级别的专业相关的创新服装设计大赛及制板师大赛,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3)实践教学管理及质量保证体系

院、系成立实践教学领导小组,负责实践教学的全程宏观管理。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责任到人,实行目标管理。综合实习、生产实习等,根据实习内容安排充足的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学院督导对实践教学运行质量、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协调监督负责,在实践教学结束后向院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提交运行情况报告。通过一系列评估体系来考察实践教学质量,主要包括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等。为保证教学质量,成立教学委员会建立奖惩制度,对教师、学生评价不好的教师要进行停课处理。对各门实训课程每年评选一次,评选出院精品课,并以此作为申报校级、省级、部级精品课的基础条件。

(4)实践教学条件体系

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聘任校外实习基地技术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承担服装实训任务,完成服装生产加工等的实习操作。坚持开门办学,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密切校企关系,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打破课堂教学与社会、与实习、与车间分离的状况,建立了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实训基地。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能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品质和知识结构等方面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相适应,实现产教无缝对接。坚持适应产业发展的办学宗旨,根据产业背景及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链式逐层递进式”和“8 +11”二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该体系学科相互交叉、突出实践技能,己成为服装科学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所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在具有宽厚基本理论和服装生产管理知识的基础上,突显自己的实践技能,才能在毕业后尽快地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因此,人才实践培养必须从传统的知识型、专才型向现代的技能型、实用型、复合型转变。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实践教学体系等,也应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邹平.论服装产业发展及其专业人才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2:14- 16.

[2]吴小兵,邹平.服装设计人才的产教无缝对接[J].中国纺织经济,2004,12 4 :56- 58.

[3]邹平.服装结构设计链式课程模式的构建[J].纺织教育,2006,1496:35-38.

上一篇:逻辑思维基本知识范文 下一篇:量子力学和量子纠缠的区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