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出《品质》的“品质”

时间:2022-10-14 06:28:31

《品质》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故事平淡,语言朴素,通篇无惊人之笔,所以很难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但实际上这篇文章却是构思布局别具匠心,在平淡和朴素之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作品从“我”与靴匠的几次打交道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影射出何谓品质,细节和心理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真实感人,故事结尾耐人寻味。因此,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那么,教学《品质》我们该怎样定位呢?

《品质》小说的叙述语言,相信学生都能读懂,这就造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尴尬和悖论,既然学生自己能看懂,还要老师讲什么?或者说老师的讲解是否真正有效?

因此,这篇小说的教学定位不是小说陈述了什么内容,展示了什么内容,从某种意义来说,教怎么说比说什么更有难度,更有艺术性,于是,我的教学定位是“卓越的描述艺术”“获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卓越的描述艺术”这一基点的确立,从教后的反馈来看,是一个相当准确、切中要害的定位,能激发阅读者的兴趣。

寻找细节,品读人物,探究主题――分析这篇文章的“道”,为此,我在备课时设计了一条思路,那就是围绕“怪―变―不变”这一线索展开教学。

一、怪

首先,我在上课开始时提出一个有统治力的问题:“格斯拉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容易回答:“怪!”按照常理,老师进行追问:“怪”在哪里?要求学生从细节角度解读“怪”。小说借“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之口写出了格斯拉的“怪”:“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我把这些简练概括为这个鞋匠从业的“四不”原则。

紧接着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谁眼中的怪鞋匠?”即别人怎么看他和他怎么看别人,是“看”与“被看”的关系,这是一个很深邃的问题。这一环节很能体现老师对文本解读的功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他们找到了肖像描写,找到了神态描写,找到了动作描写,找到了语言描写,找到了侧面描写,然后一一评点、归纳。

显而易见,格斯拉是一个不善言谈、诚实的人,如果教者从他说话的词汇来考查这个怪人,可能会使人物更加突出。他的话语基本上都是围绕靴子,可以看出靴子就是他的生命,是他的灵魂。他是个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完全是为鞋子而生的人。通过对鞋匠语言的解读,可以引导学生琢磨、品味,读出“言外之意”,读出小说富有表现力的“怎样说”,更读出格斯拉的敬业与执着,读出鞋匠的灵魂和品质。比如老鞋匠的第一句是这样说的:“这是一种手艺。”当时“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这明显是答非所问,一般的回答是“很难,收入低”或者“很容易,能攒钱”。而鞋匠的回答是“手艺”,这两个字充满了自豪和骄傲,这已经触及到他的灵魂。

二、变

在认识了格斯拉的“怪”之后,我接着追问他的这种“怪”对于格斯拉兄弟的命运变化有没有影响,从文中哪些细节可以看出?师生从肖像的变化、店面的变化、橱窗里靴子的变化、店面招牌的变化四个方面来解读:

1.肖像描写的变化:“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我所遇到的原本是他本人。但是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实在叫人难过。”

2.店面的变化:先是两间店铺,后来只剩一间,最后不属于他了。

3.橱窗里陈列的靴子的变化: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

4.店面招牌的变化:“格斯拉兄弟”的招牌――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

从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格斯拉的命运轨迹:生意越来越清淡,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后离开了人世。那么作者认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格斯拉的死?文中有没有交代?“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大工业公司的垄断使小手工业作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社会风气变坏,人们由追求品质经久耐穿变得喜新厌旧。归纳起来就是人心之“变”,行业的游戏规则即潜规则在变,总之,时代在变。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格斯拉又是如何面对这个时代之“变”的呢?

三、不变

我运用提取整合的手法,找出文中相关的文字,通过比照阅读,得出“变”与“不变”的结论。其实,格斯拉的事业、人生的不幸之“变”,正是由于他品质上的一成“不变”而造成的,那么,是格斯拉头脑迟钝,不会变呢,还是不愿变呢?这就点出了文章的主旨,格斯拉明知道怎么做可以兴旺发达,但他就是不愿那样做。文字给人的打击力、震撼力就在这里。让我们心灵为之一震的是,他在经历因坚守品质而带来的事业没落、亲人丧亡的苦痛时,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气度。这就是文字的胜利、文学的魅力。老师要像孙悟空一样,研究课文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钻进去就是能抛弃一切依托,静心地揣摩体会,“重锤敲打”;“跳出来”就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有所取舍,即“忍痛割爱”。

怎样才是一堂有品质的语文课,理性的思辨和情感的碰撞必不可少,切入口的选择,文本的自我细读,大胆的取舍,用自己眼光来精致讲解,当然还有学生思维的训练,才是一节鲜活的有品质的语文课。

上一篇: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下一篇:谈排列问题中的一些基本策略和方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