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转正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4 02:09:12

品质转正总结

品质转正总结篇1

本刊讯(记者?崔明理)近日,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暨2016年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会在京召开。会上,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对2017年区域品牌建设工作提出要求,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了160个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以及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016年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百强榜、农业区域品牌价值评价10强等5个榜单。杨凌农高会、烟台苹果、五常大米、中宁枸杞、山下湖珍珠、烟台大樱桃、普洱咖啡、福鼎白茶、中洋河豚、龙陵石斛获评农业区域品牌价值评价10强。

我国正处于品牌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强品牌建设、发展品牌经济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为落实提出的“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精神,切实贯彻国家“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战略,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又推出区域品牌价值评价这一创新工作。

据悉,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连续两年委托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开展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区域品牌价值评价工作。评价范围为申请建设“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获得批准筹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质检总局同意命名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各类区域,包括:特色农产品加工区、农业技术类示范区等。评价工作遵循自愿参与、免费评价的原则,采用资产组合超额收益折现法,以区域品牌资产组合体为对象,除了计算区域品牌超额收益的经济指标外,还考量了区域品牌的发展潜力和未来抗击风险的能力等要素,力求通过科学公正的评价,为园区开展区域品牌建设提供指导。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导入权威行业数据以及舆情监测信息,最终得出区域品牌价值评r结果。

在2016年的区域品牌价值评价活动中,160个区域品牌的总价值达1.54万亿元,较2015年1.06万亿元,上升46%。2016年评价的区域品牌平均价值为96.34亿元,较2015年的87.96亿元上升了9.53%。2016年区域品牌强度平均分为708分,较2015年的647分提升了9.43%。在参评的区域品牌中,有42个区域品牌价值超过百亿,其中青岛高速列车、宜昌三峡、杨凌农高会等区域品牌价值都在500亿元以上。2016年区域品牌价值较2015年相比,增长9.53%,增长水平明显高于GDP增长平均水平,说明我国区域块状经济比较活跃,产业发展形势向好。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副司长王海东,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陆梅等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来自质量、品牌和不同行业领域的多位专家、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370余个园区代表以及相关媒体受邀参加了会议。

品质转正总结篇2

关键词:桑枝;香菇;产量;正交试验

中图分类号:S888;S646.1+2;S7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6-1149-03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roportion of Mulberry Branches on Lentinus edodos Yield

LI Chuan,CHANG Quan-ji,YANG Jiang-hua

(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and Life Science / The R & D Center of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nkang,Ankang University, Ankang 7250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roportion of mulberry branch in culture medium on the yield of Lentinus edodos (Berk.) Sing.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mushroom variety 241, using the cultural medium of 25% mulberry branch sawdust + 75% other wood sawdust, adjusting the pH of cultural medium 5~6, keeping the difference value of temperature at 10℃ after the mushroom-package being placed on shelves, controlling the shade density about 50%, the yield was higher.

Key words: mulberry branches; Lentinus edodos (Berk.) Sing.; yield; orthogonal test

蚕桑产业是陕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陕南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支柱性特色产业之一。蚕桑生产每年在桑树的修剪上产生大量的桑枝条,每公顷桑园仅夏季修剪就可产生大约11 250 kg的桑枝条[1]。据测定,桑枝含粗蛋白5.44%(质量分数,下同),纤维素51.88%,木质素18.18%,半纤维素23.02%,灰分1.57%[2],其中的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含量大约占了75%,这是栽培食用菌的合适生产原料。利用废弃的桑枝作为栽培食用菌的培养基料发展桑枝食用菌生产,不仅可以解决养蚕淡季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使蚕农利用非养蚕季节开展食用菌生产,增加蚕农的经济收入,提高桑园的综合经济效益;而且在“退耕还林”政策背景下为食用菌生产中培养基质的来源开拓了新的途径,有效地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3]。香菇[Lentinus edodos(Berk.)Sing.]又名香蕈、冬菇、香菌,属于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伞菌目(Ag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香菇属(Lentinus Fr.)真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食用菌和特色蔬菜之一,陕南地区出产的香菇肉质肥厚细嫩、味道鲜美、香气独特、营养丰富,是当地特征明显的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食用菌栽培也是当地农民普遍具备的农业生产技能之一,生产基础好,覆盖面大,便于快速推广。试验对不同桑枝比例组成的培养料栽培不同香菇品种进行了探讨,以期获得适宜本地区桑枝栽培香菇的最佳品种和培养条件,从而便于桑枝栽培香菇规模化发展,最终实现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所用香菇品种分别为939、241、庆科20,均购自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香菇培养料取自当地修剪桑树后剪下来的桑枝条,经粉碎、消毒后备用。

1.2 方法

1.2.1 正交试验设计 采取L9(34)正交试验方法对香菇生产上的品种选择与培养条件等4个因素进行了优化,各因素、水平设置见表1。共有9个试验处理组合,每个组合安排20袋,共计180袋,袋料中培养料为100%的桑枝木屑,其他辅料的添加及灭菌消毒按文献[4]的方法进行配制和处理。培养料上架后,菇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65%,每采收一批菇后,对培养料补充葡萄糖溶液。统计每处理的头次采收鲜菇的产量和鲜菇的总产量,分析找出最佳栽培方案。

1.2.2 不同桑枝比例单因素比较试验 由于桑枝木屑栽培方式的香菇产量与其他杂木屑栽培方式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找出培养料中添加桑枝量的最佳比例,在其他栽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桑枝木屑,设计了单因素试验,单因素试验所用品种和栽培条件均为从前述正交试验中筛选出来的最适品种及最佳条件,试验设计添加不同比例的桑枝木屑培养料处理,体积分数分别为0(CK)、25%、50%、75%、100%,用当地传统栽培香菇的其他硬杂木木屑补足至100%,每个处理200袋,3次重复,共600袋,总计3 000袋。统计鲜菇总产量和生物转化率,利用SPSS 11.0软件进行Duncan’s多重比较,并进行方差分析,确定桑枝木屑栽培香菇的最佳添加比例。

2 结果与分析

2.1 正交试验头次菇产量

香菇品种选择与培养条件正交试验中头次菇产量的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9个处理组合中,以第六个组合A2B3C1D2的香菇头次菇产量最高,即香菇品种选用241、转色后温度差为10 ℃、pH为4~5、遮阴度控制在50%,产量可达323.20 g/kg;比较各因素的极差R,排出了因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香菇品种、转色后温度差、遮阴度、袋料pH,说明香菇品种的选择最重要,袋料pH对产量的影响最小。

在4个参试因素中,香菇品种因素以A2(241)的头次菇平均产量最高,为302.50 g/kg;转色后温度差因素以B3(10 ℃)的头次菇平均产量最高,为252.10 g/kg;袋料pH因素以C2(pH 5~6)的头次菇平均产量最高,为249.17 g/kg;遮阴度因素以D2 (50%)的头次菇平均产量最高,为251.00 g/kg。由此可见,最佳的处理组合应该是A2B3C2D2。此结果与试验中最优秀的处理组合相比,只是在袋料pH因素上有所差异。

2.2 正交试验香菇总产量

香菇品种选择与培养条件正交试验中香菇总产量统计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在9个处理组合中,仍然是第六个组合A2B3C1D2的试验结果最佳,即香菇品种选用241、转色后温度差为10 ℃、袋料pH为4~5、遮阴度控制在50%,则总产量可达784.30 g/kg。比较各因素的极差R,可排出各因素对香菇总产量影响的主次顺序,结果与对头次菇的影响顺序相同,也是A、B、D、C,即香菇品种、转色后温度差、遮阴度、袋料pH,说明香菇品种的选择仍然是最重要的,袋料pH对产量的影响还是最小的。

在4个参试因素中,香菇品种因素以A2(241)的平均总产量最高,为742.93 g/kg;转色后温度差因素以B3(10 ℃)的平均总产量最高,为680.63 g/kg;袋料pH因素以C2(pH 5~6)的平均总产量最高,为659.73 g/kg;遮阴度因素以D2(50%)的平均总产量最高,为666.73 g/kg。由此可见,最佳的处理组合应该是A2B3C2D2,此结果与试验中总产量最优秀的处理组合相比,也是在袋料pH因素上有所差异;然而袋料pH是试验中的最小影响因素,没有动摇香菇品种是最重要影响因素的地位。

通过以上试验,可以确定香菇品种241为桑枝木屑栽培香菇的最适品种,袋料的pH应控制在5~6之间,转色后的温度差应控制在10 ℃,遮阴度在50%左右。

2.3 桑枝木屑比例单因素试验结果

添加桑枝木屑比例的单因素试验结果见表4,从表4可见,与传统用硬杂木木屑的处理相比,添加比例不同的桑枝木屑,其香菇产量、生物转化率都有所下降。但是添加25%的桑枝木屑处理与对照(100%硬杂木木屑培养袋料)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而与添加50%、75%、100%的桑枝木屑处理的香菇产量相比差异显著,其中纯桑枝木屑的袋料香菇产量最低,只有799.3 g/kg,比对照低212.9 g/kg。在生物转化率方面,添加25%的桑枝木屑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就已经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桑枝作为香菇的培养袋料还需要探讨解决一些在生物转化上的障碍因素。

3 小结与讨论

3.1 桑枝比例问题

从试验结果来看,随着培养料中添加桑枝木屑比例的增加,香菇的产量逐渐减低,以纯桑枝木屑培养袋料的产量最低,但添加25%的桑枝木屑与硬杂木木屑培养袋料的香菇产量差异不大,可作为适宜的配方生产香菇。100%的纯桑枝木屑培养袋料的香菇产量较低,主要是养分积累少,产菇后劲不足造成的。而纯桑枝木屑培养袋料的香菇其食用口感比100%硬杂木木屑培养袋料要好一些,这与陈金华等[5]的研究结果是相同的。有关香菇口感、成分分析的详细研究将在下一步进行专门的探讨。

3.2 品种选育问题

从正交试验结果来看,不同香菇品种的产菇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只有241的产量较高。各品种在试验过程中都表现出第一次、第二次的产量较高,后期产量降低较快,这与张拴牛等[4]的研究结果类似。从生物转化率来看,100%纯桑枝木屑栽培香菇品种241的生物转化率只有79.93%,而硬杂木木屑的生物转化率在100%以上。因此,应加强选育适宜桑枝木屑栽培的香菇品种,减少对其他木屑的依赖性,从而节约林木资源,提高后期产量和总产量。在香菇品种源头上要加大研究力度,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不断驯化各类野生菇种,多方引进珍稀品种,扩大适合利用桑枝木屑栽培的品种群体[6],不断提高各类栽培品种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效益。

通过本试验,确定利用桑枝木屑栽培香菇的最优条件是,栽培品种为241,25%的桑枝条木屑+75%其他杂木屑作为培养基质材料,袋料pH控制在5~6,上架转色后温度差控制在10 ℃左右,遮阴度控制在50%左右,可提高鲜菇产量并能合理利用废弃桑枝。本研究建立的栽培技术已在陕南蚕桑主产区得到了推广,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 洪根法,王小飞,王俊其. 桑枝培育食用菌前景广阔[J]. 蚕桑通报,2006,37(1):64-65.

[2] 黄月清,郑社会,余建妹. 循环利用蚕桑下脚资源发展食用菌生产[J]. 今日科技,2008(1):42-43.

[3] 赵永强,白坤伟,王钦举. 利用桑蚕资源发展食用菌生产实现两个产业的生态循环与可持续发展[J]. 食用菌,2005(4):26-28.

[4] 张拴牛,周建方. 桑枝木屑袋栽香菇试验[J]. 食用菌,2004(4):17.

[5] 陈金华,程文亮,顾新伟,等. 果桑枝条栽培香菇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2006(2):131-133.

品质转正总结篇3

存货是一项流动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债务偿还的保障程度,尤其对短期债权人而言,存货量大优于存货量小。存货量大说明企业的生产储备充足,成品库存多,短期偿债能力强,这是优势。但并不是存货越多就越好,要正确看待存货的总量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企业资产规模与生产规模情况 存货的多少要与其相适应,以储备存货量够日常生产经营所需为度,确定最佳的经济定货批量,成品库存也以市场需求为度,找到最佳的库存量,过小影响生产和销售,过大造成库存积压,形成资金占用,不利资产周转。另外,产成品库存量大,超出企业应有的库存规模,有产品滞销之嫌。

(二)宏观经济发展周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周期性,呈波浪式发展,有繁荣期也有调整期,在繁荣期时,经济发展迅速,市场需求量大,产销两旺,企业的存货量小;调整期时,与之相反,经济不景气,市场疲软,易发生三角债和产品滞销,存货量就大。因此对存货总量的分析要考虑到该因素,不能盲目下结论。

(三)企业市场地位按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有垄断性市场和竞争性市场;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之分,不同的市场格局,对企业的采购、生产和销售影响不同,若企业处于卖方市场,是市场找产品,企业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产品供不应求,产品完工后就能卖出去,存货量就会小;若是企业处于买方市场,企业在市场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是带着产品找市场,产品供大于求,产品的销路就会不畅,极易形成产品积压,存货的量就大。

(四)社会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以销定产等新的经营理念被企业所接收,减少甚至没有库存环节等新的营销方式出现并发展迅速,特别是快递公司等物流公司的蓬勃发展,为企业新营销方式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如为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库存环节,一些企业和大型的超市合作或充分利用物流公司等,产品从车间完工后,就走向超市和物流公司,这样的企业虽存货量小,可资金周转快,盈利能力强,不能拿传统的分析方法来衡量。

(五)企业行业特点不同的行业呈现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行业之间存货量的差别很大,如工业和商业相比,工业企业的存货量就相应要小,而商业企业的存货量就大。即使相同的行业之间,行业小类不同差别也很大,所以在用比较分析法对存货总量进行分析时,只能采用本企业的历史数据、预算数据或同行业同规模的企业存货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否则不具可比性,也失去了分析的意义。

(六)企业发展阶段依据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发展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情况不同而采用的发展战略也不同,从而使企业的财务报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实施是扩张型的发展战略,企业会加大对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投入,所以从报表上来看,存货量会比较大;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产品市场成熟,经营规模稳定,盈利能力强,这时的企业多采用稳定型的发展战略,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反映的存货量就小;处于衰退期的企业,由于产能下降,利润率降低,产品由新产品所替代,会出现销售业绩下滑,存货积压的现象,这时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呈现的存货量就很大。对于产品单一的企业这种现象明显,产品多元化及注重产品更新换代的企业此现象不明显。企业的发展阶段是对存货总量进行分析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二、存货的质量分析

存货的质量分析就是对存货的自然质量即自然状态所进行的分析,首先看存货是否物有所值,是否账实相符。其次应检查企业中的待售商品是否完好无损、产成品的质量是否符合相应产品的等级要求,库存原材料是否属于生产所需等。对存货的质量分析,可以初步确定企业存货的状态,为分析存货的被利用价值和变现价值奠定基础。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存货的真实性分析 存货的真实性分析就是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存货与库存实物的品种、规格、数量是否相符,所记录的存货价格是否是该项资产的真实价值等。对这一项目分析,应结合资产负债表附注信息进行。看存货的真实性,重点看有无账实不符的现象和虚列虚增存货价值的行为,因存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它能体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另一方面,存货中的产成品又表现为一种成本,它转出会使企业的资产减少,销售成本增加,利润下降,所以操纵存货资产的数量,是许多企业进行财务数据粉饰甚至造假的手段之一。

(二)存货的时效性分析存货的时效性就是存货完成后的时间长短,存货中的原材料是生产产品所需的材料,一般来说,购置的时间越短,其利用的价值越大,利用的效率越高,若是购置的时间长,其利用的效率就要打折扣,就有利用价值下降的可能,产成品也是一样,入库的时间越短,使用的价值越大,库中积压的时间越长,就有是否过期、是否有新产品替代,使用价值下降的风险。所以说,一般情况下,存货的价值和它形成的时间是呈反比例的。一些企业往往把一些生产中不需用,失去利用价值的材料和一些残次品和淘汰过期的成品堆放在库中,列为企业的存货资产,以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所以对存货资产的分析和它形成的时间结合起来,从时效性上来分析发现此类问题。

(三)存货的减值情况分析 在进行存货的质量分析时,应关注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状况及减值情况。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五条中明确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虽有明确的会计法规规定,可是这些制度执行的主体是企业自身,就易使企业不按制度规定执行,该提减值的不提或少提,因提了存货减值会使企业的资产减少,费用增加,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这就需要在进行存货分析时,结合财务报表的附注,关注该类存货或同类存货的市场价格情况,和该存货的成本相比较,来进行分析判断企业有无不提或少提存货减值的行为。

(四)存货的结构分析存货的结构是企业的各类存货在存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存货的结构分析是在存货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项目的质量不同而对存货总体质量影响不同所做的分析以及对前后期各类存货的比重变化所做的分析。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产成品,半成品、商品及周转材料等,这些不同的品种,质量不同,所占的比重不同,对总体质量的影响也不同,若是质量高的品种占的比重大,存货的总体质量就高,相反,质量比较低的品种所占的比重大,存货的总体质量就低。同样是产成品,有的品种利润率高,有的品种利润率较低,它们的比重不同,对存货的总体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再者也可对存货中各类存货在前后期的比重变化进行质量分析。

三、存货的计价分析

存货在购置时,按规定都计算有成本价格,在发出时应以购进时的成本价发出,可是由于存货的品种多,规格复杂,存货的购进与发出总是在不断的进行之中,这就为存货按购进时的价格发出带来了困难,于是在实际工作中,就有了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加权平均、移动加权平均、个别计价等方法可供选择,这些方法有着不同的特点,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影响也不同,就易使企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方法进行操作,特别是在物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这种影响尤为明显。存货的计价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盈亏情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存货计价对企业损益计算有影响表现在:期末存货如果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期末存货如果计价过高,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期初存货如果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期初存货如果计价过高,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

(二)存货计价对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计算有影响 包括流动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等项目,都会因存货计价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数额。

(三)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计算交纳所得税数额有影响因为不同的计价方法,对结转当期销售成本的数额会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企业当期应纳税利润数额的确定。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往往利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来实现其操纵利润的目的,因此,在对企业存货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企业当期的存货计价方法发生变更的真正原因及其对当期利润的影响。

四、存货的流动性分析

存货的流动性是指购入存货支付货款、投入生产、存货销售并且收回货款的资金快慢程度,存货流动性反映存货的变现能力。表现存货流动性的指标主要有: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次数和存货的周转期。存货周转率反映了存货的周转速度,存货周转次数通常指存货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存货的周转期是指存货周转一次所需时间。这三个指标性质相同,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下面仅以存货的周转率为例进行分析。

存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用于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即存货的流动性及存货资金占用量是否合理,对此分析可促使企业在保证生产经营连续性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存货周转率不仅是考核企业存货运用效率的指标,它还与企业的盈利能力直接相关。一定期间内,企业的存货周转率越高,周转次数越多,存货周转天数越少,表明企业存货变现速度越快,企业存货的运用效率越高,资产流动性越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则表明企业存货的运用效率较低,存货占用资金较多,企业的盈利能力则较小。

在计算分析存货周转率指标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报表使用者在分析存货周转率指标时,尽可能结合存货的批量因素、季节性变化因素等情况对指标的影响。二是计算存货周转率时,使用“销售收入”还是“销售成本”作为周转额,看分析的目的。如果分析目的是判断短期偿债能力,应采用销售收入。如果分析目的是评估存货管理业绩,应当使用销售成本。三是存货周转天数不是越低越好。如减少存货量可以缩短周转天数,但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经营活动。四是应注意应付款项、存货和应收账款(或销售)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品质转正总结篇4

    当前,农业发展正面临着四大变化和四个转移:一是人世给我国农业带来深刻变化,促使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正在由资源密集型、以粮食为主的低品质农产品向劳动密集型、高品质农产品转移;二是消费者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在由简单量的需求向绿色无公害和营养保健转移;三是生态环境、生存环境建设需要带来新的变化,促使畜牧业特别是食草型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正在由牧区向农区转移,林业生产正在由林区向平原农区转移;四是城乡经济布局发生了变化,城市“菜篮子”基地正在由城市近郊向远郊和周边农村转移。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应从这一背景出发,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从衡水的情况看,基本市情是“三多一少一弱”,即:地多(人均耕地2. 15亩,人均非耕闲散荒地0. 5亩,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粮多(人均占有粮食700多公斤,位居全省各市第一)、剩余劳动力多(农村劳动力一产占67% )、水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又要结合市情特点,扬长避短,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

根据市场需求和市情特点,今后一个时期衡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揽,抓住一条主线,突出四个重点,构建四大体系,实现两大目标。即:抓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突出抓好畜牧业、林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积极构建抗旱节水农业种植结构体系、农林牧结合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产加销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和城乡结合、一二三产业合理分布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中,核心是构建四大体系,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构建抗旱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体系,就是针对干旱缺水的实际,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继续压缩高耗水、雨热不同期的小麦面积,玉米加快向饲用型转变,适度扩大棉花、甘薯等抗早耐早作物,蔬菜重点向设施、无公害生产转移,大力发展用材林和饲草生产。到2005年,种植布局按占可用土地比例形成“三、四、三”大格局,即以小麦为主的粮田面积控制在300万亩以内,林果草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高效经济作物达到300万亩以上。

    构建农林牧结合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就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协调发展农业、林业、牧业,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到2005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降到50%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林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to%左右,林木覆盖率达到26%左右;到2010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降到30%左右,畜牧业产值比重达到45%左右,林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左右,林木覆盖率达到35%左右。

    构建产加销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就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切人点,以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运销服务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具体目标是:通过实施“以优促优”战略,建设“百、千、万”工程,即: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区的形成,到2010年形成覆盖各个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100家,能够规范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0家,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产品经纪人1万人。到2005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0%左右,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0%以上;到2010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

    构建城乡结合、一二三产业合理分布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体系,就是坚持城乡统筹,大力发展高效种植、舍饲养殖和庭院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产吸纳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能力;以小城镇为载体,以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为依托,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把组织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战略产业来抓,健全组织,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拓宽农民就业领域。到2005年,力争城镇化率由目前的23%提高到30%,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一产的比重降到60%以下;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一产的比重降到50%左右。

    构建四大体系,繁荣农村经济,目标宏大,任务艰巨。应着眼长远,狠抓当前,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压粮(麦)、扩畜、增林、优菜”的调整方略,重点培育瘦肉型猪、肉(奶)牛、蔬菜、果品林木四大主导产业。每个县(市、区)要根据各自实际,重点扭住一、两个优势产品和产业,集中力量培育,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主导产业。特别是要把畜牧业作为重点,提高其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二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优化农产品质量结构。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和营销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三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利用政策支持和改革融资,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能力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以畜产品、粮食、果蔬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业、以棉花为主要原料的棉纺织加工业和以速生木材为原料的林产品加工业;抓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提高农民进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优化农村就业结构。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发展小城镇,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五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

品质转正总结篇5

关键词:集成 检测数据 建立 信息系统预警 平台

正文:

引言:

卷烟生产企业以《卷烟工艺规范》指导思想为工作依据,在提高综合质量前提下,更加注重各项质量指标之间的平衡,逐步开展降低原材料、能源及劳动消耗,合理利用人力、设备资源,采用先进管理方法,做到先进性与经济性的协调统一,使投入产出合理。

论文正文:

卷烟生产企业通过随机抽样检验进行产品质量、在制品质量监督检查查看其是否能够达到工艺要求及产品设计要求。生产出产品后进行相关检验,实际生产操作时其检验结果的滞后性明显,质量可控性较差。怎样能够“对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进行有效控制,实现由控制指标向控制参数转变、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转变、由工人控制经验决策向自动控制科学决策转变”?能不能建立一个质量预警机制来改善滞后性?拿什么作为基础依据进行实施呢?

所有物料的集合是为了生产成品,成品集中了所有物料的性能,成品质量是最终必须满足的结果。以其检测数据作为基础依据,集成数据信息系统,对异常情况通过反向追溯,利用MES、ERP、SPC等技术手段,利用检测历史数据统计分析、现场调研、试验统计分析、建立制度、管理改进的方法,组织各相关方进行质量分析、找到结点,分析解决问题并及时建立档案。同时通过汇总分析问题,找到各关键点及其关联性,设定异常情况警界线,建立预警机制,达到提制降耗的目的。

通过实现检测仪器的数据自动收集汇总分析,设定警界线,产生预警机制,可推广至在线生产,以期实现对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能力的有效提高。

对于在线生产的产品:仪器设备由设备部门专职负责为数据准确提供保证,离线物理检测数据权威准确可作为基础依据,进行汇总分析在保证正常生产的同时找出规律。各部门关联紧密利于联动,MES、ERP、SPC等平台日渐成熟,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可实现本课题的研究,从而改善检测作用的滞后性,变被动为主动。

推广至在线生产时,在保证线仪器保证仪器仪表的稳定准确的前提下,可提高自动化程度,及时指导在线加工,达到加工质量的稳定、提高,又可集中精力加大对关键质量项目、关键指标进行人工检测力度,从而确保最终成品质量。在此,“检测仪器数据的自动导出汇集;预警界限的设定;仪器仪表准确性的保证;各指标相关性的确定;各指标与生产现场各相关关键点的确定;对各相关生产现场在线数据的采集监控及对其警界线的确定”是实现由控制指标向控制参数转变、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转变、由工人控制经验决策向自动控制科学决策转变的关键点。

在保证主要工艺质量指标及主要原材料损耗和消耗均符合《卷烟工艺规范》及行业标准、符合企业内控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检测数据从人工输录到仪器自动集成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信息的选择性分析,结点梳理确认,搭建预警平台,提高产品质量问题解决能力是提质降耗,实现企业的利润提升的重要突破点。

参考文献:

[1]接道良.烟草企业自动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自动化仪表,2006年3月

[2]吴仲阳. 烟草企业自动化建设的发展趋势.科技资讯, 2012年23期

[3]张家毅,宋世川.在线设备状态监测系统与制丝线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应用[J].烟草科技,2005,(8):10-13.

[4]张家毅,杨进松,崔鸿刚,杨少华.在线设备状态监测系统与制丝线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应用

[5]孙东亮.过程检验数据在过程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烟草学报,2008年03期

品质转正总结篇6

关键词:库存控制;订货管理;库存结构

1 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岗位管理职责不清,权限分配不合理

商业零售企业库存控制尤为重要,可是岗位的权限分配不合理,职责不分,各部门人员不能认真履行职责。例如:库存管理员不按照商品的时间顺序发放,造成商品的过期;商品的录入人员不能及时入账,造成账实不符。

1.2 进货管理与销售管理相脱节

进货与销售相脱节直接影响企业营业收入的实现,采购部门没能按照当前的市场情况,合理的安排采购计划,造成适销商品断货、滞销商品积压,严重与销售相脱节,企业存货周转率低。

1.3 存货控制中的监督考核体系不到位

商业企业大量的库存商品,监督考核体系不到位,是会造成白条抵库、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库存商品的账实不符。

1.4 不能正确利用存货管理系统,库存商品结构不合理

商业企业的存货管理软件较多,企业不能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好软件,造成实际工作与管理系统相脱节。

2 如何解决企业存货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 建立健全存货管理制度,不相容职责的控制

商业企业根据存货管理流程,制定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其权限进行合理分工。严禁采购与审批,采购与验收、管理与记账、审计与管理为同一人员兼职。

严把进货关,对大宗商品进货实行事先申报,层层把关。必须经业务员、商场经理、总经理三级签名同意后方能进货,对外付款由总经理审批制,避免盲目进货,多头付款,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办法。

2.2 加强存货采购管理,防治与商品销售脱节

商品销售的实现与库存商品的质量、结构关系密切,库存商品是否适销,库存结构是否合理,怎样才能制定采购计划,采购计划的制定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与商品本身性质有关。商品本身价值的高低,保存期限的长短,销售数量的多少,均影响库存采购计划的制定。以生鲜、食品、日用百货为主的商品库存要求高周转、速度快,这类商品进入商店后,两周内必须实现销售,如经过跟踪,两周内不能实现销售的,必须采取措施,改变陈列或加大促销措施。服饰家电类商品花色品种多,确定时间为一个月,一个月内单品种必须实现销售,如一个月内仍未实现销售的,必须与供应商协调调换新品,或加大促销措施。

(2)与商品的保质期有关。商品保质期管理关键是商品周转过程各环节必须严格遵循先进先出原则。所有与商品接触的各环节员工必须遵守保质期管理的要求,规范操作,才能达到勤进快销、高周转的要求。收货时,所有非生鲜类商品的保质期必须执行最短保持期限制的工作原则,确保商品有足够的销售时间。柜组补货时,必须遵循先进先出原则,并逐一检查商品保质期是否符合要求。

(3)与商品销售管理有关。正常销售情况下,商品的期限与商品本身的性质和保质期有关,但是对脱销、滞销商品应该根据其情况来确定其期限。滞销商品是指那些已经入库但在一定时期内未实现销售的商品。这些商品一般情况下以新品居多,但也有因市场变化商品进入淘汰期,导致一定时期内没有销售的旧商品。零售商店的商品品类多,通过跟踪商品进店后的销售情况,可有效区分商品是否存在滞销情况,因此控制一定期限内未销售的商品库存,并分析对策才能解决好这类问题。

(4)与供应商合作的好坏有关。零售商业企业和供应商存在利益冲突,在商品适销的时候,供应商会限量提价供货,零售企业应该根据其与供应商的关系合理控制好库存。一些适销商品应该在淡季多进,已备在旺季的时候脱销浪费。

2.3 库存商品定期淘汰制度

对长期(三个月以上)不动销的商品果断淘汰,制定具体淘汰原则,促进库存结构的合理。

3 建立健全存货会计核算制度

现在商业零售企业一般使用存货管理软件,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存货管理系统,杜绝人为操作,利用软件及时了解商品的供求关系。库存管理数据准确,才能对所有基于数据的判断有意义。因此基于系统的基础数据必须从系统性的角度进行管理,所有与数据相关的上下工作环节要建立一种相互校验的工作关系,层层有人审核,层层有校准,这种方法的贯彻实施可确保库存数据准确。以此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及时。财务部门根据存货管理提供的基础数据,严格审核,对进货付款实行账期制度,账期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资金计划的合理安排,另一方面,也提高企业的商业信誉。

预提削价商品准备金制度。按照核定的比例,预提削价商品准备金,用于抵补处理有问题商品的损失。

4 建立存货的监督考核体系,优化存货机构,提高管理水平

为使库存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库存管理规律,从健全制度入手,堵塞漏洞,建立相关的监督制度。

(1)进货风险责任制度。规定进货人所进商品毛利不能低于一定的毛利率,商品销售与进货人利益挂钩,造成商品积压而形成的经济损失由进货责任人承担一定赔偿责任。

(2)大宗商品监控制度。对大宗商品进货设监控卡、登记商品的进货时间、品名、数量、付款方式、月销情况、库存等,由业务处进行跟踪监控,以免因大宗商品积压而形成有问题库存。

(3)定期库存商品排队制度。每月进行一次库存商品排队,分适销、脱销、滞销等几大类,通过商品排队监控库存结构,及时采取调整补充,压缩处理等措施,保持库存的合理性。

(4)特种商品临界报警制度。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以及有保质期、有效期的商品实行临界报警制度,各商场设报警员,建立台账,逐笔登记,并于临界期前向经理报告,及时采取换货、退货、优惠销售等办法妥善解决,避免过期造成损失。

(5)处理商品报批制度。对应处理的有问题商品由小组列出清单,商场经理拿出处理意见报主管经理,并由财务、业务、物价等职能处室有关人员现场考查实物逐笔定价,报总经理审批后方能处理。

(6)库存商品定期盘点制度。每月对库存商品盘点一次,列出盘点清单,财务处进行检查,看盘点是否正确,是否有白条抵库,对过期、滞销、残损商品限期解决,对盘亏商品一律按售价由责任人和商场经理一并赔偿,确保财产真实。

(7)经营者离任审计制度。对经营者的离任进行全面审计,包括库存是否真实,结构是否合理,应收账款以及经营成果等,经核实后方可离任。经营者对经营期内造成的库存损失负全部责任。

(8)建立库存指标考核体系。根据管理要求确定的库存管理指标主要由库存商品的经营现状,原定目标、目标与实际运行效果之间的变化率等主要指标构成,成为库存管理的强制指标,指标如下。

总体库存运行质量指标:

①库存周转天数=360/库存周转次数;

库存周转次数=销售额/平均库存;

②库存天数=库存金额/日平均销售额×100%库存金额;

③库存品种数(SKU数):考核期内有库存的品种数;

④总商品品种数:考核期内确定必须经营的品种数。

库存期限管理指标:

①滞销品比率=X天内无销售的商品品种数/总商品品种数×100%;

②超期库存比率=X天内未销售完的商品金额/库存总金额×100%;

③保质期指标:货架商品剩余保质期长度不得低于保质期长度的1/3;

④库存记录准确率=库存记录准确的商品数/总盘点商品数×100%。

库存数据管理指标:

①断货比率=断货品种数/总商品品种数×100%;

②畅销品断货比率=销售前N个断货品种/总商品品种数×100%;

③低库存品种比率=库存天数低于M天的品种数/总商品品种数×100%;

④高库存品种比率=库存天数超过X天的品种数/总商品品种数×100%;

⑤负库存品种比率=库存金额为负数的品种数/总商品品种数×100%。

库存结构管理指标:

①动销率(商品出勤率)=有销售的商品数/总商品数×100%;

②销售同比增长率=(本期销售额/同期销售额-1)×100%;

③毛利存货周转比率=毛利率×库存周转比率。

以上各项库存商品管理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优化了库存结构,消灭了潜亏因素,保证了经营的良性循环。

品质转正总结篇7

一、宁夏新阶段 农业 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掌握规律、抓住重点

要认识宁夏结构调整的规律,首先要掌握它的特点。一是调整的背景不同。过去是在计划经济和农产品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次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 市场 约束增加的情况下提出的。二是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过去的调整,主要以增加农产品总量为主。这次调整,是在总量平衡的基础上,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新的增长动力。三是调整的主攻方向不同。这次调整,在向农业生产广度进军的同时,要向农业生产的深度进军,更大规模地实现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使农业成为有活力的现代产业。四是调整的力度不同。过去的调整往往是发展的一般性适应措施,现在调整已成为发展的主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这些特点决定,新一轮结构调整具有很高的立意和十分丰富的内涵。

要探索宁夏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规律,还必须进一步认识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从结构调整角度看,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三个相对劣势和三大比较优势。所谓相对劣势,一是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脆弱。在一些地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产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结构调整。二是发展水平低,劳动者素质不高。宁夏农业的科技水平、粮食保障水平、加工转化水平和规模化经营水平都不高,延缓了结构调整进程。三是宁夏地处偏远,远距离 运输 成本 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竞争力。所谓比较优势,一是土地面积比较广阔,发展生产的潜力很大。二是日照长,温差大,养分积累快。适宜发展一些优质农产品。三是地域差异性大,生态 环境 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发展特色农业有一定的潜力。从区域特点看,灌区围绕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潜力很大。南部山区适宜发展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建立优质小杂粮基地。这些特点表明,只要能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很大。虽然现在对宁夏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整个过程和最终结果要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是很难约,但这并不是说结构变动的前景不可把握。抓住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产业,依据市场变化的大体趋势,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做出大致的,总体构想和规划是可能的,对指导工作也是必要的。现在看来,只要能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同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有机统一起来,抛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农业生产的老路,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逐步把宁夏建成全国重要的草业基地、草食畜牧基地和林果业基地,是完全可能的。到那时,与畜牧业、林果业相配套的加 工业 也会发展起来,将会形成一个 农林 牧综合经营、贸工农一体化的新格局,一个小而富、小而强、小而美,经济繁荣的新宁夏将初见端倪。

这一战略性调整,将贯穿于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个新阶段,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要着重把握好四点;第一、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宁夏由于长期致力于解决温饱,主要解决总量不足的问题,近几年虽然在调整上下了很大功夫,也有成效,但农产品的品质结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总体上是大路产品多,名优产占少;平销产品多,畅销产品少。这是当前农产品卖难、农业增产不增收等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调整结构了先要从提高农产品质量入手。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要大力实施良种工程,以引进为主,加快选育。推广优良品种,逐步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要增强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第二、发展草食畜牧业和林果业是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发展草产业、畜牧业和林果业是宁夏的比较优势,也应该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随着大面积山坡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必将带动畜牧业和林果业的大发展。这些产业发展起来了,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带动加工业,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因此,要把草产、畜牧业和林果业作为大产业来培育,使之成为未来宁夏农业经济的支柱。第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结构调整的关键。据有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餐桌上的食品50%以上经过了多层加工。这说明,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宁夏要立足现有加工企业的改造,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的引进开发和创新,积极发展多样化、方便化、优质化和系列化食品。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积极调整乡镇企业的结构和布局,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第四、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是结构调整的根本。在当前农民增收面临许多困难的情况下,必须牢固树立对农民多给予、少索取的政策思想,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各级领导必须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大局出发,从讲 政治 的高度切实重视和抓好减轻农民负担这件大事。要继续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和区上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政策,随意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要坚决纠正,由此引发恶性案件和群体事件的,要严肃查处。要标本兼治,结合 农村税费 制度改革,下决心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战略性结构调整提供保证。

二、宁夏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制定并运用正确的措施

战略性结构调整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应当清醒地看到,依靠 行政 手段定计划、下指标的老办法已经不灵了;但完全让农民自发地去适应市场,也会延缓结构调整进程。当前,要重点做好四项工作:

第一、大力开拓市场,牵动结构调整。市场是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强大动力,农产品市场开拓的程度决定着结构调整的力度。因此,要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努力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一要加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批发市场既是大规模商品的交换中心,又是形成农产品价格和提供农产品产销信息的中心。对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有很大带动作用。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一批产地批发市场。要健全设施,完善功能。重要市场都应具有商品交易量和价格信息的收集与设施。要做到建一个市场,带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二要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宁夏信息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信息服务没有形成体系,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存在信息不灵的问题。因此,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区农业信息网络,结合机构改革,政府部门要尽快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终端;要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使信息服务成为政府引导农民,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三要积极培育连结市场和农民的中介组织。现在,农产品多渠道流通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虽然许多农民以各种形式进入流通领域,但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因此,

要引导他们向生产、技术、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民进入 市场 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要加快供销社改革,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要引导国内外商贸公司同农民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关系,逐步形成联合经营、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四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形成严格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第二、加快科技进步,推动结构调整。科学技术是结构调整的有力杠杆。要从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出发,立足宁夏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重点引进、研究和推广应用以提高质量为目的的优化动植物品质技术,以扩大增值为目的的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以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为目的的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和以高效节约为目的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要加大力度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加快农产品的更新换代。要改革 农业 科技体制,形成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机制,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加大科学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探索适合 农村 特点和市场 经济 要求的科技推广模式。要鼓励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技术人员,通过转包农民土地等方式,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把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结合起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益。要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科技 文化 素质的 教育 和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三、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结构调整。发展一个龙头企业,不仅可以带动一个主导产业,而且能够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批发市场和流通中介组织。要因势利导,推动乡镇企业积极兴办和发展龙头企业,特别要继续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的龙头企业,把农村多种经济成份搞得更活跃。要在现有的城乡农副产品加 工业 中,选择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各种所有制企业,重点进行扶持,使之成为具有较强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骨干。要立足宁夏实际,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的龙头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地加强东西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一些关键设备和工艺技术要大胆引进,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主动推出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同国内外优势企业开展联合、协作或兼并,甘当配角,善于用别人的销售渠道去发展壮大自己。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科技、供销、外贸等涉农企事业单位,直接进入农产品加工和经销领域, 投资 兴办龙头企业。

 

第四、增加投入,拉动结构调整。宁夏财力弱,大多数农民刚刚解决温饱,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还比较低。因此,各级政府要调整支出结构,更多地承担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减轻农民在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方面的负担,使农民手中有限的资金投向生产,投向结构调整。同时,要把新技术引进、品种改良作为支持重点,拉动结构调整。要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农业 银行 和农村信用社要把提高为农服务质量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按照中央的要求,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大力支持农户的种养业和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要鼓励全 社会 向农业和农村投资,多渠道引进外资。农产品加工项目要面向社会招商引资,善于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利用破产、倒闭企业的场地、设备,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实现低 成本 扩张。要加强投资 环境 治理,切实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三、宁夏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和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中央反复强调,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尤其是在当前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更要防止忽视和放松农业的倾向。我们既要看到宁夏农业丰收,农产品充裕带来的新问题,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基础还比较脆弱的现实,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要有新的思路,要同战略性调整统一起来,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第一、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走恢复优化生态的新路子。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 水利 基本建设,使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总体上看,农业基础条件还很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宁南山区多数地方还是靠天吃饭,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心腹之急。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上,既要把以兴水改土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又要下大气力种草种树,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否则,农业就缺乏根本的保证,结构调整也难以持久。在宁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就是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兴水改土不仅要为粮食生产服务,也要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为种草种树调整结构服务。当前,宁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实行积极 财政 政策 的难得机遇,在抓好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承建设和以道路、电网为主的 公共 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突出抓好以种草种树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要把握好这样几个环节:一是坚持适地适树适草。二是配套措施要跟上。要引进优良品种,解决好苗木和种子,三是要切实解决好管护问题。坚持谁种、谁有、谁受益,通过拍卖、承包等方式,把权益落实到农户。

第二、努力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不出问题。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是一种战略性物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长期以来,宁夏一直受粮食短缺的困扰,现在粮食问题虽然有了好转.但 历史 的教训不应忘记。现在重视粮食生产同样需要有新的思路。关键是要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不能单纯地稳定或扩大粮田面积。关于粮食问题,在这样几个方面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一是对宁夏的粮食生产能力要有一个恰当的估计。最近几年,宁夏常年粮食产量都在27亿公斤左右。去年在南部山区遭受特大旱灾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到了29.3亿公斤。这说明在一般年景下宁夏粮食产量可以稳定在28亿公斤左右,已基本具备了自求平衡的能力。二是在战略性结构调整中,一段时期粮食总量的适当减少是不可避免的。但从长远发展考虑,宁夏的粮食供给仍然要立足于自求平衡或基本平衡。既不能依赖吃调进粮,也没有必要追求粮食输出。今后保证粮食供给的主要途径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三是部分山坡地退耕,对粮食生产能力不会造成大的影响。据分析,宁夏粮食总产的 82%是由 水地、川地和优质梯田所提供的,坡耕地和劣质梯田只提供粮食产量的 18%。相当一部分坡耕地都是“撞田”,实行退耕,造成粮食总量的波动不是很大。四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主要是要保护好基本农田,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谓保护基本农田,就是不能转为非农用地,而不是说不能调整结构。粮食多了,可以调种别的作物,这并不损害粮食生产能力,一旦需要粮食,调过来就行了。要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坚持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

第三、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已有的扶贫成果,并下决心从根本上改变宁南山区的面貌。宁夏农业基础脆弱的问题在宁南山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扶贫攻坚计划完成后,扶贫工作并没有结束。要通过战略性调整,努力改变山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巩固扶贫成果,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宁南山区的面貌。  

四、宁夏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下大决心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新阶段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从思想方法到工作方法来一个大的转变,努力提高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

水平。

第一、转变思维方式,寻求 市场 需要和本地优势的结合点。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事物的个性和特点,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常说的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现在, 农业 和 农村 经济 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如何做好这篇文章,深刻领会中央的精神、明确结构调整的普遍性要求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找准本地、本县同其他地方的区别点,认识自己的特殊点,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防止一哄而起、结构雷同,造成新的积压和卖难。当然,特点不等于优势,但优势必定是特点。比如,宁南山区土地多,土质好,日照适宜,温差较大,但干旱少雨。这些特点决定了宁南山区发展粮食生产并不是强项,但种草和种洋芋有着其它地方难以比拟的优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以草为业,发展草畜牧业,发展洋芋产业,结构调整就能成大气候。

第二、转变领导方式,把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和为农民服务作为工作的着重点。党对农村工作领导,主要体现在政策上。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首要的任务是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当前重点是落实好延长土地承包期、减轻农民负担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三项政策。这些都是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讲 政治 ,讲纪律,自觉贯彻党的政策。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政策不落实甚至违背政策的问题,要坚决纠正。要转变职能,  切实为农民和基层搞好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面向群众开展工作。各级领导机关要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办农民之所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基层的服务上来。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联系农民,改进作风。各项工作都要注重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要加大组织推动力度,加强督促检查,保证农村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转变组织方式,努力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基层工作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关键是要把这个基础打牢。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全面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加大 教育 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带领群众调整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自觉性和本领,提高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当前,尤其要抓好政策 落实 。现在,少数基层干部的政策观念淡漠,群众观念淡漠,不懂党的政策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一些年轻干部不熟悉农村政策,强迫命令、随意加重负担、侵犯农民利益甚至粗暴对待农民的事屡有发生,严重影响了 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正在进行的“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要突出抓好政策教育这件事。   

品质转正总结篇8

(一)卷则

第一条 目的

产品的质量决定了产品的生命力,一个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决定了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保证本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能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处理,以确保及提高产品质量,使之符合管理及市场的需要,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范围

1.组织机能与工作职责;

2.各项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

3.仪糟管理;

4.原材料质量管理;

5.制造前后质量复查;

6.制造过程质量管理;

7.产成品质量管理;

8.质量异常反应及处理;

9.产成品出厂前的质量检验;

10.产品质量确认;

11.质量异常分析改善。

第三条 组织机与工作职责

本公司质量管理组织机能与工作职责见《组织机能与工作职责规定》。

(二)各项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

第四条 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范围规范包括:

1.原材料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

2.在制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

3.产成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

第五条 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制订

1.质量标准

总经理办公室生产管理组会同质量管理部、制造部、营业部、研发部及有关人员依据操作规范,并参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外标准、客户需求、本身制造能力以及原材料供应商水准,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填制质量标准检验及规范制(修)订表一式两份,报总经理批准后,质量管理部一份,研发部一份,并交有关单位凭此执行。

2.质量检验规范

总经理办公室生产管理组合同质量管理部、制造部、营业部、研发部及有关人员,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将检查项目规格、质量标准、检验频率、检验方法及使用仪器设备等填注于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制(修)订表内,交有关部门主管核签并且经总经理核准后分发有关部门凭此执行。

第六条 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修订

1.各项质量标准、检验规范若因机械设备更新、技术改进、制造过程改善、市场需要以及加工条件变更等因素变化时,可予以修订。

2.总经理办公室生产管理组每年年底前至少重新校正一次,并参照以往质量实绩会同有关部门检查各规格的标准及规范的合理性,予以修订。

3.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修订时,总经理办公室生产管理组应填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制(修)订表,说明修订原因,并交有关部门主管核签,报总经理批示后,方可凭此执行。

(三)仪器管理

第七条 仪器校正、维护计划

1.周期设定

仪器使用部门应依仪器购人时的设备资料、操作说明书等资料,填制仪器校正、维护基准表设定定期校正维护周期,作为仪器年度校正、维护计划的拟订及执行的依据。

2.年度校正计划及维护计划

仪器使用部门应于每年年底依据所设订的校正、维护周期,填制仪器校正计划实施表、仪器维护计划实施表作为年度校正及维护计划实施的依据。

第八条 校正计划的实施

1.仪器校正人员应依据年度校正计划进行日常校正、精度校正工作,井将校正结果记录于仪器校正卡内,一式一份存于使用部门。

2.仪器外部协作校正:有关精密仪器每年应定期由使用单位通过质量管理部或研发部申请委托校正,并填写外部协作请修单以确保仪器的精确度。

第九条 仪器使用与保养

1.仪器使用

(1)仪器使用人进行各项检验时,应依检验规范内的操作步骤操作,检验后应妥善保管与保养。

(2)特殊精密仪器,使用部门主管应指定专人操作与负责管理,非指定操作人员不得任意使用(经主管核准者例外)。

(3)使用部门主管应负责检核各使用者的操作正确性,日常保养与维护,如有不当使用与操作应予以纠正。

(4)各生产单位使用的仪器设备(如量规)由使用部门自行校正与保养,由质量管理组不定期抽检。

2.仪器保养

(1)仪器保养人员应依据年度维护计划进行保养工作井将结果记引于仪器维护卡内。

(2)仪器外部协作修理:仪器故障,保养人员基于设备、技术能力不足时,保养人员应填立外协请修申请单并呈主管核准后办理外部协作修理。

(四)原材料质量管理

第十条 原材料质量检验

1.原材料购人时,仓库管理部门应依据《原材料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收料,对需用仪器检验的原材料,开立材料验收单(基板)、材料验收单(钻头)及材料验收单(一般),通知质量管理工程人员检验,质量管理工程人员应于接到单据三日内,依原材料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规定完成检验。

2.材料验收单(一般)、(基板)、(钻头)各一式四联。检验完成后,

第一联送采购部门,核对无误后送会计部门整理付款,

第二联会计部门存,

第三联仓库留存,第四联送质量管理组。每次把检验结果记录于供应厂商质量记录卡上,并每月将原材料品名、规格、类别的统计结果送采购部门,作为选择供应厂商的参考资料。

(五)制造前质量条件复查

第十一条 制造通知单的审核

质量管理部主管收到制造通知单后,应于一日内完成审核。

1.制造通知单的审核

(1)订制规格类别的是否符合公司制造规范。

(2)质量要求是否明确,是否符合本公司的质量规范,如有特殊质量要求是否可接受,是否需要先确认再确定产量。

(3)包装方式是否符合本公司的包装规范,客户要求特殊包装方式可召接受,外销订单的运货标志及侧面标志是否明确表示。

(4)是否使用特殊的原材料。

2.制造通知单审核后的处理

(1)新开发产品、试制通知单及特殊物理、化学性质或尺寸外观要求的通知单应转交研发部,并告知现有生产条件,研发部若确认其质量要求超出制造能力时,应述明原因后将制造通知单送回制造部办理退单,由营业部向客户说明。

(2)新开发产品若质量标准尚未制定时,应将制造通知单交研发部拟定加工条件及暂行质量标准,由研发部记录于制造规范上,作为制造部门生产及质量管理依据。

第十二条 生产前制造及质量标准复核

1.制造部门接到研发部送来的制造规范后,须由主任或组长先核查确认下列事项后方可进行生产:

(1)该制品是否订有产成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作为质量标准判定的依据。

(2)是否订有标准操作规范及加工方法。

2.制造部门确认无误后于制造规范上签认,作为生产的依据。

(六)制造过程质量管理

第十三条 制造过程质量检验

1.质检部门对制造过程的在制品均应依在制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规定实施质量检验,以提早发现问题,迅速处理,确保在制品质量。

2.在制品质量检验依制造过程区分,由质量管理部pQC负责检验,检验包括:

(1)钻孔一pQC钻孔日报表。

(2)修一一针对线路印刷检修后分15条以下及15条以上分别检验记录于mQC修一日报表。

(3)修二一针对镀铜锚后分15条以下及15条以上分别检验记录于pQC修二日报表。

(4)镀金一pQC镀金日报表。

(5)底片制造完成于正式钻孔前,由质量管理工程室检验并记录于底片检查项目。

3.质量管理工程室在制造过程中配合在制品的加工程序、负责加工条件的测试:

(1)钻头研磨后依规范检验并记录于钻头研磨检验报告上。

(2)切片检验分Pm、一次铜、二次铜及喷锡蚀铜分别依检验规范检验并记录于检验报告。

4.各部门在制造过程中发现异常时,组长应立即追查原因,处理后就异常原因、处理过程及改善对策等开立异常处理单呈(副)经理指示后送质量管理部,责任判定后送有关部门会签再送总经理办公室复核。

5.质检人员于抽验中发现异常时,应报部门主管处理并开立异常处理单呈(副)经理核签后送有关部门处理。

6.各生产部门自主检查及顺次点检发生质量异常时,如属其他部门所发生者应以异常处理单反应处理。

7.制造过程中间半成品移转,如发现异常时以异常处理单反应处理。

第十四条 制造过程自主检查

1.制造过程中每一位作业人员均应对所生产的制品实施自主检查,遇质量异常时应予挑出,如系重大或特殊异常应立即报告主任或组长,并开立异常处理单,填列异常说明、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送质量管理部门判定异常原因及责任发生部门后,依实际需要交有关部门会签,再送总经理办公室拟定责任归属及奖惩,如果有跨部门或责任不明确时送总经理批示。

2.现场各级主管均有督促部属实施自主检查的责任,随时抽验所属各制造过程的质量,一旦发现质量异常时应立即处画,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确保产品质量,降低异常重复发生。

3.制造过程自主检查的规定依《制造过程自主检查施行办法》实施。

(七)产成品质量管理

第十五条 产成品质量检验

产成品检验人员应依产成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规定实施质量检验,以提早发现,迅速处理以确保产成品质量。

第十六条 出货检验

每批产品出货前,质检部门应依出货检验标示的规定进行检验,并将质量与包装检验结果填报出货检验记录表报主管批示是否出货。

(八)质量异常反应及处理

第十七条 原材料质量异常及反应

1.原材料进厂检验,在各项检验项目中,只要有一项以上异常时,无论其检验结果被判定为合格或不合格,检验部门的主管均须在说明栏内加以说明,并依据材料管理办法的规定处理。

2.对于检验异常的原材料经核决主管核决使用时,质量管理部应依异常项目开立异常处理单送制造部经理办公室,生产管理人员安排生产时通知现场注意使用,并由现场主管填报使用状况、成本影响及意见,经经理核签报总经理批示后送采购部门与供应厂商交涉。

第十八条 在制品与产成品质量异常反应及处理

1.在制品与产成品在各项质量检验的执行过程中或生产过程中有异常时,应提报异常处理单,并应立即向有关人员反应质量异常情况,以便迅速采取措施,处理解决,以确保质量。

2.制造部门在制造过程中发现不良品时,除应依正常程序追查原因外,不良品当即剔除,以杜绝不良品流人下一制造过程。

第十九条 制造过程质量异常反应

收料部门组长在制造过程自主检查中发现供料部门供应在制品质量不合格时,应填写异常处理单详述异常原因,连同样品,经报告主任后送经理室绩效组登记(列入追踪)后,送经理室质保组,由质保组人员召集收料部门及供料部门人员共同检查料品异常项目、数量并拟定处理对策及追查责任归属部门(或个人)并报经理批示后,第一联送总经理办公室催办及督促料品处理及异常改善结果,第二联送生产管理组(质量管理部)做生产安排及调度,第三联送收料部门(会签部门)依批示办理,第四联送回供料部门。

(九)产成品出厂前的质量检查

第二十条 产成品缴库管理

1.质量管理部门主管对预定缴库的批号,应逐项依制造流程卡、QAI进料抽验报告及有关资料审核确认后始可进行缴库工作。

2.质量管理部门人员对于缴库前的产成品应抽检,若有质量不合格的批号,超过管理范围时,应填立异常处理单详述异常情况并附样和拟定料品处理方式,报经理批示后,交有关部门处理及改善。

3.质量管理人员对复检不合格的批号,如经理无法裁决时,将异常处理单报总经理批示。

第二十一条 检验报告申请工作

1.客户要求提供产品检验报告者,营业人员应填报检验报告申请单一式一联说明理由、检验项目及质量要求后送总经理室产销组。

2.总经理办公室产销组人员收到检验报告申请单时,应转送经理室生产管理人员(质量要求超出公司产成品质量标准者,须交研发部)研究判断是否出具检验报告,呈经理核签后将检验报告申请单送总经理办公室产销组,转送质量管理部。

3.质量管理部收到检验报告申请单后,于制造后取样做产成品物理性质实验,并依检验项目要求检验后将检验结果填人检验报告表一式二联,经主管核签后,第一联连同检验报告申请单送总经理室产销组,第二联自存凭。

4.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检验,质量管理部接获检验报告申请单后,会同研发部于制造后取样检验,质量管理部人员将检验结果转填于检验报告表一式二联,经主管核签,第一联连同检验报告申请表送产销组,第二联自存。

5.产销组人员在收到质量管理部人员送来的检验报告表第一联及检验报告申请单后,应依检验报告表资料及参考检验报告申请单的客户要求,复印一份呈主管核签,并盖上产品检验专用章后送营业部门转交客户。

(十)产品质量确认.

第二十二条 质量确认时机

经理室生产管理人员在安排生产进度表或制作规范生产中遇有下列情况时,应将制作规范或经理批示送质量管理部门,由质量管理部人员取样确认并将供确认项目及内容填立于质量确认表。

1.批量生产前的质量确认。

2.客户要求的质量确认。

3.客户附样与制品材质不同者。

4.客户附样的印刷线路与公司要求不同者。

5.生产或质量异常致使产品发生规格、物理性质或其他差异者。

第二十三条 确认样品的生产、取样与制作

1.确认样品的生产

(1)若客户要求确认底片者由研发部制作供确认。

(2)若客户要求确认印刷线路、传送效果者,经理室生产管理组应同意少量制作以供确认。

2.确认样品的取样质量管理部人员应取样二份,一份存质量管理部,另一份连同质量确认表交由业务部门送客户确认。

第二十四条 质量确认书的开立作业

1.质量确认书的开立

质量管理部人员在取样后应立即填写质量确认表一式两份,编号后连同样品呈经理核签并于质量确认表上加盖质量确认专用章转交研发部及生产管理人员,且在生产进度表上注明确认日期然后转交业务部门。

2.客户进厂确认的作业方式

客户进厂确认须开立质量确认表,质量管理部人员应要求客户于确认书上签认,并呈经理核签后通知生产管理人员安排生产,客户确认不合格拒收时,由质量管理部人员填报异常处理单呈经理批示,并依批示办理。

第二十五条 质量确认处理期限及追踪

1.处理期限

营业部门收到质量管理部或研发部送来确认的样品,应于二日内转送客户,质量确认时间规定:国内客户五日,国外客户十日,但客户如须装配试验始可确认者,其确认日数为五至十日,设定时间以出厂日为基准。

2.质量确认追踪

质量管理部人员对于未如期完成确认,且已逾2天以上者时,应以便函反映到营业部门,以掌握确认动态及订单生产。

3.质量确认的结案

质量管理部人员收到营业部门送回经客户确认的质量确认表后,应立即会同经理室生产管理人员于生产进度表上注明确认完成并安排生产,如客户确认不合格时应检查是否补(试)制。

(十一)质量异常分析改善

第二十六条 制造过程质量异常改善

异常处理单经经理批示列入改善者,由经理室质保组登记交由改善执行部门依异常处理单所拟的改善对策切实执行,并定期提出报告,会同有关部门检查改善结果。

第二十七条 质量异常统计分析

1.质量管理部每日依pQC抽查记录统计异常规格、项目及数量汇总、编制不良分析日报表送经理核准后,送制造部以使了解每日质量异常情况,拟订改善措施。

2.质量管理部每周依据每日抽检编制的不良分析日报表将异常项目汇总、编制抽检异常周报送总经理室、制造质保组并由制造室召集各班组针对主要异常项目进行检查,查明发生原因,拟订改善措施。

3.生产中发生拟报废异常的Pc板的,应填报产成品报废单会同质量管理部确认后始可报废,且每月五日前由质量管理部汇总填报制造过程报废原因统计表送有关部门检查改善。

第二十八条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上一篇:前台转正总结范文 下一篇:品管转正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