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1-21 17:44:58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的表现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的表现篇1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创业”、“创新”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标语。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到实处,是大学教育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创业”、“创新”的提出既在鼓励有理想有担当的年轻人进行创业,更重要的,是在年轻人中树立一种“创新”的意识。在大学教育中开展团队项目拓展训练,可以通过专项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一)研究背景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二)研究现状

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举办的首届商业计划竞赛,拉开了了全球大学生参加创业序幕。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由于受社会经济体制、传统观念的影响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的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标志着我国的大学生也加入到创业者的队伍中来。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意义和作用也逐渐为社会所认识。

二、团队项目拓展训练介绍

1.团队项目拓展训练的起源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盟军在大西洋的船队屡遭德国纳粹潜艇的袭击。在船只被击沉后,大部分水手葬身海底,只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英国的救生专家对生还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研究,他们惊奇的发现,这些生还者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些年轻力壮的水手,而是意志坚定懂得互相支持的中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专家们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来,关键在于这些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于是,提出“成功并非依靠充沛的体能,而是强大的意志力”这一理念。

2.拓展训练在国内的发展

拓展训练以独特的培训模式和新颖的培训项目,给国内的培训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1999年,我国拓展训练在经历了四年的发展和提高后,和学校教育在培训活动中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EMBA学员也把拓展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到拓展培训公司参加拓展活动。几乎在同一时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工商管理学院、暨南大学等学校的MBA/EMBA教育中,也纷纷把拓展作为指定课程内容。

三、团队项目拓展训练在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

1.经典项目介绍

(1)雷区取水

项目介绍:在一个直径 5 米 的深潭中间有一盆水,你要在仅用一根绳子,不接触水面的情况下取到全体队员的救命宝物,想一想可能吗?团队的智慧可以把它变成事实。

(2)毕业墙(求生墙)

项目介绍:团队在没有任何器材的情况下共同努力翻越 4米高的墙壁。

(3)生死电网

项目介绍:面对高压电网,参加者必须同心协力,尽量避免伤亡,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4)珠行千里

项目介绍:每队所有队员利用手中的运输器,将目标物用循环相接的方式从A地互送到达B地,运送过程中一旦目标物掉落地上,需要重新返回重来。

2.团队项目拓展训练在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

(1)培养和谐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简单地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团队精神是一种文化氛围,是一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它对于事业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产生“(1+1)〉2”的效应。

(2)不断提升团队凝聚力

团队凝聚力是团队生存的基础,是维持团队存在的必要条件。团队项目以?驮有浴⒓杈扌晕?特征,对于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有很强的针对性。团队之间的凝聚力可以通过拓展训练来不断提升。

(3)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团队协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示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团结就是力量。在拓展训练中,团队协作意识及精神总是运用得淋漓尽致。

(4)挖掘团队潜能

人力资源需要进行开发,通过亲自参与,体验团队建立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理解、信任、学习、互助、支持配合等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超越;挑战自我、开发潜能,最终达成整个团队的成长与突破。

四、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学习,而大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学习。通过考察一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还发现单独将团队项目拓展训练开设,即使开设了团队项目拓展训练的学校也是讲其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一个组成部门。笔者认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仅仅将团队项目拓展训练作为某一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抹杀了其在学生面对的将来工作岗位中的作用。团队项目拓展训练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尤其是对于管理类专业),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团队项目拓展训练在人才培养中应该体现出如下地位:

1.是其他课程学习的思想基础:开设学期――建议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最晚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

对于刚刚经历了高考的学生,对于未知的大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在刚刚入学的第一年,应该树立大学教育更侧重团队教育的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大学学习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

2.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设形式――单独开设

尽量避免将团队项目拓展训练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团队项目拓展训练课程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增强心智,一种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

3.是一门实训课程,需要集中训练,开设课时――30学时(建议开设独立训练周)

团队项目拓展训练需要课程的较强的连续性,其中总结的环节是最精彩的部分,因此在课程安排中避免分散安排,应集中安排,保证课程的连贯性。

结论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的表现篇2

关键词: 综合材料构成 课程教学 多维性审美空间 创造性思维

综合材料构成课程是一门实验性、趣味性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艺术、创造艺术的实验平台,提倡学生更多借助各种有趣味的材质,以自己的想象、创造力去建构新的艺术视觉审美理想。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须以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特别是在对某种概念进行举一反三的推断与联想时,应有意识地分解、蜕化某种形式概念,以使之转变成另一种矛盾、虚拟的判断概念,这一点决定着我们应以联想式、逆向式、发散式、矛盾式、因果式等思维方法去理解、推理某种特定的形式概念,重建某种材料构成的新视觉空间,以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综合材料构成课程教学只有注重从多维性审美空间角度来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改变传统教学大多以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真正实现创造性思维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对材料构成课程的兴趣热情,丰富、锻炼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而且使得创造性思维在本课程创作实践方面得以贯穿与延伸,加强了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与重视程度。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创作氛围

兴趣本身不仅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更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可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表现欲。只有激发学生对材料构成课程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形成积极的课堂表现气氛,才能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本课程教学拓展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

首先,教师在授课时应让学生产生对这门综合材料构成艺术的积极印象与参与意识,加深他们对此课程的认同感。如通过讲述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杜尚的作品《公牛头》、《泉》,让学生意识到综合材料在现代艺术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使之明确艺术不该高高在上,艺术也可以是生活本身。这样,他们就能成功利用把生活中的现成品――瓶子、铲子、工具等物品去创造新艺术。如此这般,不仅会改变学生对此艺术的神圣感与陌生感,而且能使之逐渐产生对材料构成艺术的联想思维与参与意识。于是,他们会意识到艺术是对生活本身的发现与创造,并引入自身对现今社会生活思考的兴趣与好奇心理,产生对材料构成艺术的自我表现欲望。

其次,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形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学生积极高涨的创作情感。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对此课程的积极性,而且能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此课程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创作情感和表现欲望被调动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主动接受、积极表现和力图进行发现、创造的心理动力,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创造性。比如,在安排命题创作课题――《我的营养品》互动讨论中,我非常相信学生的潜力与能力,完全放弃已有的“艺术观点”或“思维方式”,以免扼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使他们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自由讨论及争辩。而这种氛围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发他们对社会生活更多的思考、认知:从营养品――物质(衣、食、住、行等)、精神(知识、仁爱等)营养的好坏到社会伦理道德的善与恶的推理、联想,完全激发了他们的敏锐思维与创作情感,并丰富了其主题内容创作的多元性与深刻性。因而,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形成一种充分交流、轻松愉快的理想创作气氛。同时,这种理想创作氛围不仅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而且能增强他们的艺术表现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和表现欲望。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维性,增强思考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一种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创见性的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因此,创造性思维强调开拓性和突破性,在解决问题时带有鲜明的主动性,它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体现出新颖性和独特性的社会价值。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不仅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互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自我兴趣与主动思维意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训练,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方面,培养学生思维的多维性,即思维的流畅性与变通性。思维的流畅性与变通性是指在短暂的时间里迅速表达出较多的观念,以及人的思考不受定势作用的影响而触类旁通、变化多端,举一反三地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念。它要求人在迅速反应的同时使思维方向处于发散型、辐射型,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广辟蹊径,择善而从。比如,通过各类名词的联想训练,要求每个学生在短时间内从各自角度发表不同见解:“蓝天―气候―环境污染―健康―死亡”和“巢―子宫―生命体―爱”,来拓展他们单位时间的思维量与速度,锻炼其思维跨度,并逐渐提升他们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与灵活性。

另一方面,锻炼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即思维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作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它与应变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思维之所以有独到见解,就是因为它不复前人、众人的陈说旧见,具有创新性与开拓性,即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遇事寻根究底,而且要支持学生的想法,充分发挥他们思维的独立性,这是培养其创造发明的重要途径。当然,以上三种思维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立性)在应用中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综合反映的。因此,正确合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多维性是本课程教学拓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三、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和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创造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它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各种思维形式,如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分合思维等。因此,在综合材料构成艺术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要丰富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这才是本课程教学拓展创造性思维的最终目的。当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进行创作性思维训练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和思考问题,通过判断、分析、推理、综合和重新组合与联想引发新的想象,进行超常思考和多方联想,进而使学生创作思维活动富有灵活性和独创性,提升他们的创造思维。思维形式具有明显的多维性,正是它的这一特点才使得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丰富多样。

1.联想思维法,是根据事物之间具有的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近似联想法、类似联想法、对比联想法。它是通过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由此,联想思维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的创造性。特别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联想与想象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再现。如从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设想导致另外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他们进行创造时,能把设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如胡丽玲利用对比联想思维形式来创作课程作品《礼物》,表达吸烟有害健康的主题内容,通过将许多香烟头材料生动形象地组合成黑乎乎的人的肺部器官,增添了作品的视觉感染力。

2.发散思维法,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设想,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如设置课程作业,以《我的营养品》为主题,要求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思考相应的创作方案。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很好地锻炼他们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思维能力,赋予他们求异和创新精神,使得本课程作业的艺术表现多元化。

3.收敛思维法,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即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通过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跨度不仅可以超越一般思维的“近似联想”,突破事物的“直观度”的限制,而且可以实现事物“虚体”与“实体”之间的转化。如“鸟巢”和“女性子宫”之间谈不上什么逻辑联系,也不是特征类似的迁移,而是利用归纳推理,将两者事物联系起来。这就是从不同的方向对一个事物进行思考,并注意从他人没有注意到的角度去思考,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找出相关知识的内在规律,而且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应用性,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如猜测、预感、设想、顿悟等)。

4.逆向思维法,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常常与事物常理相悖,却达能到出奇不意的效果。比如,学生在设计创作方案过程中,由于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受阻,而转换成另一种手段,即换位思考,以使问题顺利解决。同样,这种思维方式突破了思维的单一、集中的固定模式,有利于学生实现独立思考能力,并能积极拓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就是培养独立行动,独立思考的人。”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真正目的是赋予他们独立思考、敢于批判、求知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材料构成艺术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它可以使学生获取广博的艺术知识,提高艺术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的敏锐能力,并能使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多年的综合材料构成课程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思想要民主开放化,教学氛围要互动活跃化,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性与探索性精神。这样才能寻求到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使本课程教学具有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祝晓耘.创造性思维的营造――“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探析.

[2].课堂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摭谈.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的表现篇3

由于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是来源于美术专业,所以对绘画等方面的教学和训练较为重视,比如,现在很多艺术设计专业与美术专业一样,大课时的开设素描、色彩等美术课程。而高校重复性的,大课时的开设美术课程,势必可能僵化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长时间进行针对物体的形体和空间关系的练习,这样就容易使之形成固有的客观判断习惯,而很难主观的去认识这种固有思维以外的构成方式。这势必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墨守成规,使他们潜在的自我创新思维不容易得到开发,也不容易建立起创造型的思维方式。事实上,在艺术设计的众多教学内容中,美术课的作用是通过造型训练,去了解自然,进而去引发自主的设计。所以围绕美术课在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中的作用,就必须在训练中拓展更为鲜活的内容,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作为美术课的基础。如,静物写生可以训练学生进行必要的画面重组,而不是简单临摹;或者写生过程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创作;这都可以作为原有教学内容的拓展的参考方式,在客观形态的普遍认识中,实现艺术设计创新和创造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多角度地去建立造型与空间的引导式教学方式,拓展出适合设计专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2借鉴欧美国家艺术设计教学内容

现如今,在信息社会、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态中,我国现阶段艺术设计产业中的众多设计产品,常常表现出的设计思路有很多是对欧美文化融入,这是提高自身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另一个方面,也使我们对民族的、传统的一些艺术和文化有些谈忘。所以,在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中必须引导我们的学生去认真学习中西方在设计、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优缺点,这也是当今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中必须去抓紧拓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有着璀璨的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诸如戏剧、书法、绘画、陶瓷、篆刻等艺术都是我们吸收营养博大宝库。有很多的设计或创意都是来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对于现代的设计手段和技巧运用得当,就能使东方的传统美和欧美的现代美进行完美结合。如今,很多优秀的设计产物都是既有本土的区域性和个性化特色,又有新的文化和要素的表现。所以,中西方的文化与审美的综合性教学,也将成拓展的重要内容,使之能在借鉴欧美先进设计思路和技巧的同时,对传统艺术作出承前启后的创新。

3拓展专门的创新型课程。

艺术设计专业本来就是一个以创新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专业,如果不去拓展,甚至不去开设专门的创新课或创意课,是不符合专业设置目标的。虽然很多高校在很多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中都强调要有创新意识,但也不能缺少一门专门以创新和创意为主体的、学习创新和创意方法类型的课程。因此我们就应该把创新和创意的理念提升为一门专门性的技术,不仅仅是建立创新的意识,更应该尽可能地去进行创意实践。这种以创意实践为主的课程可以打破“三大构成”等单项学习的局限性,可以从多个角度实现突破:如一段旋律、一股奇妙的味道,瞬时的意念或片刻的情绪;一个寓言故事或一个有意思的成语,或一句间断的诗句,这些都是可能成为创新的引子。也可以在这种课堂上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对图案进行变形,比如以某个名词作为素材,以解构的办法进行训练;或选择不同材料进行综合组合创作等,多方面的创意训练,可以使学生中针对创新和创意得到加强,使其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启发,也能够使学生的逻辑能力与空间发散能力、创意创新等能力得到拓展。

4拓展相关的科学常识性课程

艺术设计行业不仅限于与设计本身,设计行业其实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交叉性很高的行业。它不仅仅是人文艺术科学,更设计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单纯的美术专业相比,艺术设计专业是贴近我们生活的,与各类科研行业、社会职能、环境材料、功能结构都有紧密联系。但是在日常的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中,很少涉及科学技术知识等方面的课程,这与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在日后工作中综合竞争力是相悖的。艺术与科技是相得益彰的,一个是擅长理性的思维和分析,一个是属于感性思维为主,而艺术设计恰恰也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也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结合。认识问题和创造事物,是离不开来自这两个方面的思维模式的,因为他们是相辅相成的。也因此,为了培养处更为出色的设计师,必须在使他们具备艺术修养的同时,使他们掌握关于诸如材料学常识、人体工程学常识、生态学常识、环境知识等方面的科学常识。拓展这些科学常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才是更贴近实际需要的教学。

5拓展教学的实际训练内容

艺术设计是实践性很强学科,往往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有很多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因为缺少必要的实践条件,常常以理论知识、美术和创意思维为主要教学内容,并没有紧密的联系实际,缺少实践机会和企业锻炼的机会。所以艺术设计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动手能力的拓展,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是拓展教学中实际训练的好办法之一,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树立了学生的社会观和市场观念,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的眼界得以开阔,并且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产学研结合在这方面也必将得到体现。除此之外,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拓展不仅是横向的,更应该是纵向。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设计师的能力如果仅能满足于了解当时的事物,而忽视它们的发展趋势,就可能要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所以,在教学上应不断以新观念、新知识充实课程内容。并将学生工作的情况反馈给学校,动态的调整教学内容。使艺术设计教学内容随时紧跟社会行业的发展状态。将以往一些一成不变的理论知识等内容也应参考新的发展形势,去拓展其内容,紧跟设计潮流和市场需求,使我们培养的设计人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总之,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拓展,就像艺术设计这种创新型工作一样,不能墨守成规。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的表现篇4

关键词:物理教学;拓展;升华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6(S)-0050-3

物理教学中的拓展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实践,是打开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必然途径。

“拓展”教学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并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索,使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和对未知领域的设想,构建知识网络,积极开创知识的新内涵,从而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思维水平和创造能力。

1 “拓展”教学的目标

1.1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扩充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1.2 改变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上学习能力为前提,确立以“自主探究,知识拓展”为中心。

2 “拓展”教学的四个方面

2.1 教学内容的拓展

在教学中运用联想想象法和发散思维、扩展思维的方式,可使教学中心由点及面,由课内向课外迁移拓展,增强教学的广度。

2.2 学生视野的拓展

通过拓展资料,学生可以读到不少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浮力》教学中,可以通过相关的古今中外关于浮力的资料来引导学生进入浮力的世界,思考浮力的实质,研究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浮力现象,学生易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信息,充分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同时,课堂上联想丰富的发言和讨论,易于学生从交流中受到启迪,受到鼓舞,从而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2.3 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拓展

认真进行拓展阅读,无疑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把学生带入一个知识的新天地。教学中的探究讨论、质疑问难,利于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发现知识的新内涵和新规律。

2.4 学生思维的拓展

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会促使学生自己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深入探究,大胆质疑,使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而比较法、联想想象法及多角度思维、发散思维、换位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运用,则会更好地促使学生活跃思维、拓展思维和培养能力:

3 “拓展”教学的原则

3.1 主体性原则

“拓展”教学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究和拓展活动。全部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主体性是“拓展”教学的根本原则。教学中,必须树立以学为本、以学生“拓展”活动为中心的主体观。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显现表现出来。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要引导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和拓展阅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认真参与学习重点、难点的设计,并使之在研究讨论中逐步落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2 和谐性原则

“拓展”教学要求,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学气氛和谐、融洽。教师以亲切、自然、和蔼的神态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有利于形成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3.3 质疑性原则

质疑是创新人格特征的外在体现,是创造性思维的起始和发端,有质疑才会有创新。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用质疑的心理、挑剔的眼光,向课本挑战,向名家权威挑战;敢于别出心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

3.4 开放性原原则

基于“拓展”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拓展迁移的本质属性,拓展式教学要形成开放性格局,增强教学的活力。教学内容注重开放性,适当补充课外资料,使内容向课外开放。

3.5 全面性原则

鉴于“拓展”教学以学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主体性特点,“拓展”教学必须面向全体,注重全体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

4 “拓展”教学的几种设计

4.1 在游戏中拓深思维

中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精心设计的小游戏能够诱发学生深思,自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多角度思维,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如在《重力》一节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游戏:先比比看谁单腿站的时间长,站的好。接着提出身体一侧紧贴墙壁,这侧的脚也紧贴墙,有墙的帮忙,谁能站得更好。学生们跃跃欲试,出乎意料的是这样竟然一秒种也站不了。有点不服的心理促使学生展开激烈争论,将难以理解的重心问题、重力方向问题和还未研究的平衡问题综合在一起,又在一起边体验边思考,终于明白了,不靠墙,单腿站立可以通过体姿的调整来调整重心,使其落在支撑脚上,而从脚到肩一侧全贴墙上,重心无法落在支撑脚上,通过游戏体验,纵深探讨,使重力知识得到了拓展和升华。

4.2 在课外制作中拓展应用

课外制作会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发明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大气的压强》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小制作,想办法应用大气压的知识设计一种水杯,只要滴入少许水,就能流出很多水来。这种挑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对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强现象的分析与应用,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3 在课题研究中拓展升华

设计研究性作业。从课本的内容出发进行设计,让研究体验性作业成为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设计应尽量联系生活,提高研究性和创新性,并在方法上给学生以具体的帮助。如在《蒸发》的教学中,可设计《探讨盆栽花卉中的物理问题》,研究内容要求:(1)探讨如何减慢盆花水分的蒸发,(2)用巧妙的方法给花浇水利用学习的物理知识来分析讨论了有关盆花的减小蒸发和浇水问题,得出了很多有趣又适用的方法。同学们思维活跃,设计出很多好的方案。又如在《自行中的力学问题》设计指导中,笔者和学生讨论同意:划分小组,制定子课题:(1)杠杆问题;(2)压强问题;(3)摩擦问题;

(4)运动问题等。在课题研究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协作精神,完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还提出很多新奇的设想,使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升华。

4.4 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拓展延伸

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教材内容将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延伸,可以拓宽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如《液体的压强》教学中,调动学生对“深水炸弹”进行研究,从网络资源中主动搜寻自己想要的知识,将物理知识拓伸到自己不太熟悉的军事领域。

物理教学中拓展内容的广阔性,方法与结果的多样性,问题的趣味性,挑战性和可研究性,将有力地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物理思想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的表现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造性思维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是人类不断进步发展的源泉。只有学会探索自然规律,掌握获取知识方法的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有用的人才。学校教育体现创新将是人类创造发明最原始的动力。数学创新意识,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独到性、变通性、灵活性与开拓性,进而形成的个人能动的倾向性。这种个人能动的倾向性,不仅与学生的先天条件有关,还与教师精心培育与正确启发、引导、鼓励有关。因此,教学中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灵活地探索未知,鼓励学生开拓,使学生逐渐形成个人能动的倾向性。创新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且是一种需要创新技能的实践活动。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环境,提供创新舞台

创新是一种高度而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行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首先加强师生互动,营造创新思维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学生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取长补短。新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时,经多媒体展示“观日出”引出数学问题,直线和圆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观看太阳的升起过程,结合教师所提问题,引发自主思考探索,让他们处于兴奋和积极思维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一个想象空间,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感和态度上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次、面向全体,调动学生创新思维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但又并非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呢?这里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平常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因势利导,设置多个平台,分步到位,化难为易,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二、合理利用教材,培养创新思维

从新教材上可以看出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一个动态的思维情境,创设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各种情形,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启发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与学习的数学内容有关,使学生在动态探索中,其独到、变通与灵活的个人能动倾向性得到培养。对已有数学模型性质进行开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弘扬个性的发展,一些数学模型性质是因一些特殊的数学元素成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特殊的数学元素,去发现“新的性质”。如在平面几何复习时,已知三角形三边,可求出三角形的高与三边的关系,那么已知三边,某一边的中线、某一角的平分线是否可求?再如: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时,可以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应用性开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展开思维的翅膀,当学生学完某一知识点后,可引导学生利用刚学习的概念、性质等自拟习题并作答,有时可引导学生把自拟习题的范围适当拓宽。如代数问题拓展到几何问题,几何问题拓展到代数问题等,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自由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开拓应用,对违背科学常识的现象给以纠正。

三、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创新热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思维的火花,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如在教学“二次函数定义”时,有同学问“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a、b、c为常数,且a≠0)中为什么要强调a≠0?”于是我趁机让学生讨论,当a=0和a≠0时,有什么差异?同学们经过讨论后,得出a=0,b≠0时,函数为一次函数,只有当a≠0时,函数才是二次函数,这样学生明白了a≠0的道理。因此,教师对学生萌发的创新精神要及时认识,并加以培养,有利于全体学生多思考,多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术、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的表现篇6

[关键词]岗位能力 综合素质 职场 竞争力

[作者简介]孔祥杰(1959- ),男,辽宁法库人,阜新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创业培训。(辽宁 阜新 123000)张贺达(1978- ),女,辽宁沈阳人,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钢琴教学。(辽宁 锦州 12101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05-02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到来,我国经济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要求的质量规格比以往更高。受其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面对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职专生在就业层次、就业主动性和稳定性上相对处于劣势地位。怎样才能改变职专学生这种地位,如何提升他们就业竞争力,是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应高度重视职专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其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职业教育是以人为本的能力教育,其核心是以就业为优先目标。而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因此必须努力学好专业基础知识。职业教育应主要着眼于职业的现实需要,始终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这个主题,突出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因此,在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某种职业岗位的单项技能与基础技能所需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某一生产岗位机器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如何解决其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保养等。还要特别注意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的透彻性、准确性。理论知识教学应以职业工作岗位的“必需”和“基本够用”为度,以培养职专学生岗位能力为主。基础理论教学的切入点,要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做到简单易学,让学生通过学习实现对知识的运用和转换;要便于学生掌握实践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更加扎实。

(二)实际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职专教育的核心环节。通过这个环节把职专学生技能的学习掌握与未来就业岗位技能需求有机结合,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专业知识与未来所需职业技能的有效对接。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采取的是“2+1”的教学模式。在保证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增加实训学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改进理论教学,即把理论课教学挪到实习基地,使得理论学习更直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紧密,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通过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不断完善中职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

(三)开拓创新能力

开拓创新,是指运用已知的知识、技能,灵活而有创造性地生产出独到的、具有某种商业用途的新颖且具有积极意义和社会价值的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从某种角度来讲,也就是“标新立异”。

开拓创新实质上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作为职业院校要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就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要求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进行开拓创新能力的锻炼。为此,就必须通过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好知识,因为知识是基础,是学生增强智力、提高技能、实现创新的前提。

培养开拓创新能力不是培养单一的认知能力就可以的,还要注意培养想象力,即发散思维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可开拓世界上的一切。”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所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将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开拓进取的动力,以利于他们将来在职业岗位上,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从事生产和建设。职专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还应包括一定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向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口头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是把个人的思想“表之于外,达之于人”的一种技能。它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作为口头语言,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口语交流能力。职专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了解语言应用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便在与人交流时做到谈吐自如,且意思准确、内容丰富,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一个人无论在求职时,还是在工作岗位上,头脑清楚、口齿伶俐、 能言善讲,都会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在这方面,学校要通过开展朗诵、演讲、讨论、辩论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加强锻炼,不断提高这种能力。

(二)交往沟通能力

交往沟通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其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有较强的交往沟通能力,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协调群体关系,更有助于不断推进工作和完善自我。因此,可以说交往沟通能力是个人工作能力的具体表现。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的表现篇7

论文摘要: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是一种观念的更新。同时还要从主体性学习、课堂内的在文化拓展以及学生想象力等方面,来培养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一种创造性动机或愿望。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量、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它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其与思维关系上来讲,就是使人们的思维具有一种对于现有条件、状况重新思索的冲动和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结果,思维发展同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简练性正是其思维的直接反映。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的体现。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密切的作用。

一、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主体性学习,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独立性,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生存、独立学习生活的精神。而自主性,应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并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它和创新意识中所具有的最大特征—独创性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到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来激发由此而产生的创造性。

吸工之侨献琴》文言的难度并不太大,学生完全可以在书下注解的帮助下,对原文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以标准译文的讲述为重点的话,显然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因此在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培育自主、合作、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地化解重点难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全程教学。如:对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过个体自译,同桌对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对于章节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短剧,也可以举办自由评说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教师从作断纹、作古获,埋诸土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造假的喜剧、爱假的悲剧、助假的闹剧,从而得出有爱假的,才有造假的,根除造假,先莫爱假的结论。这样才真正地体现了主体性学习的宗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主体性精神成了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再现。学生在这堂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课中,不仅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习得了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相对独立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主进人文言课文的情境,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妙,并升华为一种领悟力和理解力,也许这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开始。

三、文言文教学中深层次的文化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莫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反过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深层次的文化拓展,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人文的环境。

中学大量的古诗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示的道德情操,《过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气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深思……凡此种种,都会对阅读者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大震撼。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这种导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维开拓,这种对文化深层次的追求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只有在这种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创新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我们的思维中生根发芽,才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可见,文言文教学中.文化的深层次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再如《鸿门宴》中,对于项羽的描写和塑造,是建立在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的伟业之上,也是项羽日后势衰、该下之围、乌江自列的预兆,司马迁所倾注的,不单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扬刘抑项的寓意,相反是对如此历史背景之下,英雄人物悲剧命运的揭示。如果不对史迁“互文”记事写人的方法进行挖掘,不对《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乃至整部《史记》等作进一步拓展,就不可能理解这种英雄悲剧的意义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抛开教材教参的束缚,广泛搜集材料,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人物之问的一段交流的心灵历程。正是因为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有力拓展,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领会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义,枯燥的文言课文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条件。只有对传统文化量的占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才能实现质的创新性的飞跃。《四书·大学》中有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意识的开拓性特征也就表现于此。

四、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翅膀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想象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语文学科本来就有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想象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苏轼的《西江月·明月几时有》上片对月饮酒,下片望月怀人,上下之间,以空灵澄澈之笔勾对,于醇酒饮酌之间,清风朗月之景,神游于宇宙人生之际,不禁使人浮想联翩:你可以联想到日月光阴如梭流逝,也可以联想到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无限惆怅,甚至可以联想到李白以明月寄喜j悦之情的诗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豪迈。学生对这种意境的个体化、具体化的想象,也就是其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再现。再比如学完《愚公移山》一课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当年的愚公村气候温暖而湿润,有大片的森林,还有大象。可是好几百万年过去了,沧海变成了桑田,今天愚公村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辉煌,又遭遇了怎样的挫折,让学生以《走进愚公村》为题,畅谈愚公村的今天。学生自然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畅想愚公村在新时期的蓬勃发展,还有学生谈到违反自然规律所受到的惩罚……这些无疑是想象力给了学生创造性的动力:在自由想象的同时,学生不仅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感情,而且创造性地开拓了思维。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的表现篇8

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组织工作的活力之源

组织工作是一项严肃的事业,需要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组织工作就只能是铁打戒律下的苦涩耕耘,组织工作应是一项充满生机活力与创造锐气的事业。因此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组织工作的题中之义,更是组织工作的活力之源。

1、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时代赋予组织工作的新的要求。十六大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会。十六大突出的历史贡献,是把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党的行动指南,使我们党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并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实现的。当前,组织部门的根本任务,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到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自觉坚持运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组织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制度建设等方面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必须始终围绕第一要务,忠实服务于加快“富民强市、快速崛起”这个全市工作的大局;必须始终体现执政为民,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组织工作才能顺应时代进步潮流,永葆蓬勃生机。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组织工作全面加强、整体推进的现实要求。我们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的崭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组织工作要肩负起自己的职责,任务艰巨而繁重,任重而道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迫切要求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应对入世的新挑战,迫切要求改变干部教育培训模式,造就一大批熟知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敢于和善于在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胜利的领导骨干,切实解决新形势下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知识危机”和“本领恐慌”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迫切要求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抓紧实施人才战略,积极构筑新世纪人才高地,努力建设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关系、价值取向等多样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迫切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进一步巩固党的领导基础和执政基础;党的基层组织要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迫切要求扩大党的覆盖面,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组织工作才能显山露水,大有作为。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了组织工作不断迈入更高的层次。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上回头看看,一部党的建设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一部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正是勇敢地迎接并战胜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不断创造性地加强党的建设,我们的党才具有今天的勃勃生机和巨大活力。从近年来组织工作的实践看,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新挑战,广大组织工作者在组织工作领域进行了有创新的探索。如在干部任用领域广泛推行了干部考察预告制、干部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引咎辞职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等,这些新的措施,有效激活了干部队伍潜在能量。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加强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广泛推行了“双推一选”、村支书公开述职,切实推行了各项公开,有效地拉近了党组织和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这些有效的探索,与时代要求相适应,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促进效应。但这些改革与创新仍然是初步的,只有不懈的探索,持之以恒的创新,才能推动组织工作实现新的起点上的更大飞跃。

4、新形势下组织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着广阔的创造空间。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为我们今天的组织工作拓展了创新的空间,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譬如,以多种经济成份的出现为标志的经济领域充满了活力,如何在新经济组织这块新天地里写出组织工作的华彩篇章,是整个基层党组织都应考虑和实践的大课题。比如流动党员的增加,下岗职工党员的增多,这既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更是一个组织人事学的问题,组织工作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也有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要做。再比如,干部制度要根据党的中心任务的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干部任用条例》的颁布,是我们党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同时也为我们在新的起点和更高层次上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如何按照条例的基本精神,进一步加大干部制度改革的力度,建立选贤任能的科学机制,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选好人,用好人,仍有许多方面值得探讨和研究。另外,随着我国入世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提高,思想的多元化使人们的认识世界丰富多彩,其间也不乏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歪理邪说的进一步作崇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来不得半点疏忽。这对组织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广大组织工作者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又要在行动上主动探索,更要在实践上进行积极创新,才能使组织工作走在形势发展的前沿,实现其应有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组织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来进行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一切着眼于发展,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切实增强发展意识;坚持一切围绕着发展,强核心,促中心,为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坚持一切服务于发展,把发展对组织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作为我们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探索,自觉实践;坚持一切有利于发展,把发展作为重要标准,用发展的实际成效来检验组织工作,是组织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十六大提出的要求,与时俱进最重要的体现。组织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目标。

1、围绕“第一要务”创新组织工作,就是要努力形成旺盛的人气。经济发展要依靠旺盛的人气,组织工作在汇集旺盛的人气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无源之水无以言活,无本之木无以言荣”。充裕的人才是改革创新的基础,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是党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和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人才队伍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建设好党政领导人才队伍,这是看一个地区是否有旺盛人气的关键。总的讲,是要培养选拔大批符合“三个代表”要求、德才兼备、与时俱进的创新型党政领导人才。具体讲,要大胆选拔任用复合型干部,着力把那些精通世贸规则、国际惯例、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干部选拔上来;大力选拔任用市场型干部,着力把那些知晓市场经济规律、熟悉宏观调控、具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干部选拔上来;大力选拔任用创新型干部,着力把锐意进取、富有开拓精神、创新成果突出的干部选拔上来;大力选拔任用学习型干部,着力把肯学习、善学习、始终注重自身素质提高、掌握现代知识的干部选拔上来。实际工作中要加大经济工作在实绩考核中的权重,把促进经济建设的实际成效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要提供一切便利条件,鼓励各级干部投身经济建设,如参与招商引资、投资兴业、创办领办企业等。对那些从事经济工作能力不强、办法不多、工作作风不实的干部及时进行调整,对那些思想解放、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不拘一格,大胆起用,切实做到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让能干事的有舞台,让干成事的有地位。同时,还要大力选拔、集聚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埋没人才,不委屈人才,不压抑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能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旺盛的人气,推进事业的发展。

2、围绕“第一要务”创新组织工作,就是要努力增添促发展的底气。一个地区干部水平、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提高干部素质,把好选人用人关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广大在职干部的素质。干部素质提高了,工作能量就大,工作底气必然就足。提高现职干部素质主要靠教育培训,这就要求干训工作必须调整工作思路,与时俱进。要注重时代性,形成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主的培训理论体系;注重针对性,形成以政治理论、现代知识、业务技能为主的培训知识体系;注重开放性,形成方式多样、手段现代、基地多元的培训模式体系;注重高效性,形成以预测、考评、激励为主的培训管理体系。帮助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学习从战略和宏观上分析形势、科学决策所需的知识,学习驾驭市场经济所需的知识,全面提升干部的水平和层次。比如,今年我市举办的中青年干部理论研讨班,就走出了一条创新干部培训方式、拓宽培养渠道的新路子。研讨班以走出去培训为主,与市场、与现代气息接轨,先后在江苏省委党校、上海现代领导杂志培训中心、浙江省委党校等地办班,高薪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教授授课。培训内容丰富多采,除进行多方面知识传授外,还定期组织研讨交流,组织赴大连、青岛海尔集团、海信集团、上海张江高科技园、浙江绍兴轻纺城等地考察。通过培训,开阔了学员们的视野,拓宽了学员们的思路,达到了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

3、围绕“第一要务”创新组织工作,就是要始终做好与经济结合的文章。组织工作创新与经济工作是两个紧密相联的领域。要注意防止“两张皮”、“两股道”。组织工作要始终体现与经济工作结合的要求,这也是组织工作活力和生命力所在。寻找组织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的切入点,关键是我们组织工作者敏感性如何,果敢性如何。比如,今年我市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的以“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双带一促”主题活动,就是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工作很好结合的典型。让干部先富起来,成为党的富民政策的带头实践者,成为农村的新型创业载体,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让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路上的领头羊,使群众增加收入,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党员干部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大显身手,增长才干,影响一片,致富一方,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帮。“双带一促”主题活动的开展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中真正形成了一种带头致富、共同富裕、加快发展经济的新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切实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实现了组织工作与经济工作的“高位嫁接”、同频共振。再比如,我们正在全市非公企业中组织开展以“争创非公企业先进业主,保障企业党组织独立开展党的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政治作用;争创非公企业先进党组织,保障业主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双争创、双保障”活动,提出企业党组织要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矛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着力点,把经济活动中的起伏点作为创新党建工作的研究点,把经济工作的目标点作为党员和企业业主实践“三个代表”的落脚点,有力促进了非公企业发展与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双赢”。

4、围绕“第一要务”创新组织工作,就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千千万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组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出现了新的变化,把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员紧紧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社会影响力的迫切要求。如要与时俱进,深化对吸收新党员标准的认识。既要认识到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又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为本地区的加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再如,目前,大批下岗、失业职工党员流向社区,既为社区党组织建设工作开辟了宽广的空间,也增加了社区党组织工作的压力。这就要求大胆创新抓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方式、工作手段。我市组织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居民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设立流动党员管理站、管理点就是很好的形式。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宣传好、组织好、发动好社区下岗职工党员,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发展的大目标上来,把他们的行动引导到投身发展的大环境中来,大力推动和促进社区内各项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切实维护社区稳定,树立社区良好形象,达到以结对共建促文明卫生城市的创建,以良好的城市形象促地方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须造就一支过硬的组工干部队伍

组工干部是组织工作的施工队。推进组织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求组工干部要具备一定的战略思维,要有洞察未来的深邃眼光,统揽全局的宽阔视野。组工干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拥有一种未雨绸缪、见微知著的能力和本领;才能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科学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才能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审视自己,以更加宽阔的胸怀博采众长,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抓得准,促进组织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1、要努力营造勤于学习的风气。要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和千变万化的新情况,每一位组工干部都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把学习作为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途径,作为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争做学习型的好干部。组工干部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组织工作与时俱进的要求,适应时展的要求。首先要学好理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思想上的活力是工作活力的源泉。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做好新世纪组织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根本保证,也是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十六大报告通篇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组工干部要带头学好十六大报告,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联系实际认真思考。要把学与行、知与行结合起来,做到学用相长、融会贯通,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从政治上把握大局和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要刻苦学习经济、科技和组工业务等方面的知识。学得广博,学得深入,组工干部才能以高尚的品德、超前的理念、开阔的眼界、丰富的手段不断推进组织工作向前发展。

2、要努力营造解放思想的风气。思想不解放,与时俱进无从谈起。组织人事干部有很多优点,但长期搞组织人事工作,有时也会带来一些职业上的自身弱点。比如,因为从事的是非常严肃、严谨、严格的工作,时间长了,思想有时就会受到束缚。有的同志碰到新问题、新情况,不是先考虑怎么去解决,而是习惯性地看文件上有没有、领导怎么说。如果文件上没有规定,就再查有没有处理过的惯例,以前怎么说的,前任怎么做的。如果有,就照此办理;如果没有,就畏难了。领导怎么说固然很重要,文件怎么规定也很重要,组织人事工作的规章更应严格遵守,但我们要运用这些指示、规定、规章,创造性解决新冒出来的实际问题,切不可养成因循守旧的惰性,禁锢自己的思想。解放思想也有一个“知”与“行”的问题,“知”是认识论,指思想方法、思想观念;“行”是指实施、执行的实践过程。两者都有一个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问题。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各自不同岗位上找准自己的位置,结合各自的岗位特点,在“知”与“行”两个范畴里解放思想。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一讲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家就都讲思路,以讲思路为时髦,上层讲思路,中层讲思路,基层也讲思路。但即使这些思路都是对的,谁来实施、执行呢?事实上不少部门、单位不是没有思路,不是没有规划,而是干部作风飘浮,没有扎扎实实的行动。对上层来讲,要多研究一些宏观思路、总体规划;对于基层来讲,更多的是要研究在实施、执行过程中怎样进行再创造。优秀的组工干部应该与时俱进,在“知”和“行”上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表率。

3、要努力营造积极创新的风气。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实践在深化,组织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和层次,还有新的高峰等着去攀登。如果满足于已有的进步,陶醉于已有的成绩,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要善于创新。如对一些长期困扰组织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在新形势下又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换一个途径去探索,换一种思路去解决,勇于实践,开辟新途径,敢于突破,寻找新路子。只要是符合实际、能够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就大胆地试,大胆地干。要善于总结基层和群众创造的新经验、新办法,还要善于把现代管理科学、行为科学、人才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尽可能运用到组织工作中来,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新制度、新方法,逐步建立起一个职责明确、科学规范、运转有序、灵活高效,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反映各方面情况,及时处理各种问题的工作系统和运行机制,真正实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

4、要努力营造争创一流的锐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有一个争创一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争创一流、奋发有为就能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前组织工作发展迅猛,广大组工干部更要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要有敢闯敢试、勇争一流的锐气;要有在改革中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勇气;要有忘我拼搏、扑下身子抓落实的干劲;要有自我加压、奋发进取的拼劲,抓工作干净利落、雷厉风行、有声有色、讲求效率。要引导组工干部讲究工作方法,善于抓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区分轻重缓急。要引导组工干部加强调查研究,注重研究和思考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总结经验,把握规律,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引导组工干部弘扬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打好团队品牌,发挥团队作用。要注重充分调动组工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各级党政领导要关心、支持和爱护组工干部,不仅要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还应当鼓励组工干部大胆开展工作,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阻力和干扰时要帮一把,受到误解和委屈时要撑一把,让他们心情舒畅地工作。要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组工干部,切实将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的要求落到实处,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组工干部工作的活力。

上一篇:运动医学的内容范文 下一篇:礼仪素质教育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