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范文

时间:2023-02-27 07:02:19

开拓创新

开拓创新范文第1篇

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组织工作的活力之源

组织工作是一项严肃的事业,需要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组织工作就只能是铁打戒律下的苦涩耕耘,组织工作应是一项充满生机活力与创造锐气的事业。因此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组织工作的题中之义,更是组织工作的活力之源。

1、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时代赋予组织工作的新的要求。十六大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会。十六大突出的历史贡献,是把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党的行动指南,使我们党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并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实现的。当前,组织部门的根本任务,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到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自觉坚持运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组织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制度建设等方面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必须始终围绕第一要务,忠实服务于加快“富民强市、快速崛起”这个全市工作的大局;必须始终体现执政为民,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组织工作才能顺应时代进步潮流,永葆蓬勃生机。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组织工作全面加强、整体推进的现实要求。我们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的崭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组织工作要肩负起自己的职责,任务艰巨而繁重,任重而道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迫切要求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应对入世的新挑战,迫切要求改变干部教育培训模式,造就一大批熟知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敢于和善于在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胜利的领导骨干,切实解决新形势下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知识危机”和“本领恐慌”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迫切要求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抓紧实施人才战略,积极构筑新世纪人才高地,努力建设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关系、价值取向等多样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迫切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进一步巩固党的领导基础和执政基础;党的基层组织要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迫切要求扩大党的覆盖面,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组织工作才能显山露水,大有作为。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了组织工作不断迈入更高的层次。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上回头看看,一部党的建设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一部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正是勇敢地迎接并战胜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不断创造性地加强党的建设,我们的党才具有今天的勃勃生机和巨大活力。从近年来组织工作的实践看,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新挑战,广大组织工作者在组织工作领域进行了有创新的探索。如在干部任用领域广泛推行了干部考察预告制、干部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引咎辞职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等,这些新的措施,有效激活了干部队伍潜在能量。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加强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广泛推行了“双推一选”、村支书公开述职,切实推行了各项公开,有效地拉近了党组织和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这些有效的探索,与时代要求相适应,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促进效应。但这些改革与创新仍然是初步的,只有不懈的探索,持之以恒的创新,才能推动组织工作实现新的起点上的更大飞跃。

4、新形势下组织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着广阔的创造空间。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为我们今天的组织工作拓展了创新的空间,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譬如,以多种经济成份的出现为标志的经济领域充满了活力,如何在新经济组织这块新天地里写出组织工作的华彩篇章,是整个基层党组织都应考虑和实践的大课题。比如流动党员的增加,下岗职工党员的增多,这既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更是一个组织人事学的问题,组织工作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也有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要做。再比如,干部制度要根据党的中心任务的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干部任用条例》的颁布,是我们党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同时也为我们在新的起点和更高层次上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如何按照条例的基本精神,进一步加大干部制度改革的力度,建立选贤任能的科学机制,形成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选好人,用好人,仍有许多方面值得探讨和研究。另外,随着我国入世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提高,思想的多元化使人们的认识世界丰富多彩,其间也不乏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歪理邪说的进一步作崇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来不得半点疏忽。这对组织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广大组织工作者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又要在行动上主动探索,更要在实践上进行积极创新,才能使组织工作走在形势发展的前沿,实现其应有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组织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来进行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一切着眼于发展,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切实增强发展意识;坚持一切围绕着发展,强核心,促中心,为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坚持一切服务于发展,把发展对组织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作为我们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探索,自觉实践;坚持一切有利于发展,把发展作为重要标准,用发展的实际成效来检验组织工作,是组织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十六大提出的要求,与时俱进最重要的体现。组织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目标。

1、围绕“第一要务”创新组织工作,就是要努力形成旺盛的人气。经济发展要依靠旺盛的人气,组织工作在汇集旺盛的人气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无源之水无以言活,无本之木无以言荣”。充裕的人才是改革创新的基础,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是党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和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人才队伍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建设好党政领导人才队伍,这是看一个地区是否有旺盛人气的关键。总的讲,是要培养选拔大批符合“三个代表”要求、德才兼备、与时俱进的创新型党政领导人才。具体讲,要大胆选拔任用复合型干部,着力把那些精通世贸规则、国际惯例、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干部选拔上来;大力选拔任用市场型干部,着力把那些知晓市场经济规律、熟悉宏观调控、具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干部选拔上来;大力选拔任用创新型干部,着力把锐意进取、富有开拓精神、创新成果突出的干部选拔上来;大力选拔任用学习型干部,着力把肯学习、善学习、始终注重自身素质提高、掌握现代知识的干部选拔上来。实际工作中要加大经济工作在实绩考核中的权重,把促进经济建设的实际成效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要提供一切便利条件,鼓励各级干部投身经济建设,如参与招商引资、投资兴业、创办领办企业等。对那些从事经济工作能力不强、办法不多、工作作风不实的干部及时进行调整,对那些思想解放、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不拘一格,大胆起用,切实做到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让能干事的有舞台,让干成事的有地位。同时,还要大力选拔、集聚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埋没人才,不委屈人才,不压抑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能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旺盛的人气,推进事业的发展。

2、围绕“第一要务”创新组织工作,就是要努力增添促发展的底气。一个地区干部水平、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提高干部素质,把好选人用人关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广大在职干部的素质。干部素质提高了,工作能量就大,工作底气必然就足。提高现职干部素质主要靠教育培训,这就要求干训工作必须调整工作思路,与时俱进。要注重时代性,形成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主的培训理论体系;注重针对性,形成以政治理论、现代知识、业务技能为主的培训知识体系;注重开放性,形成方式多样、手段现代、基地多元的培训模式体系;注重高效性,形成以预测、考评、激励为主的培训管理体系。帮助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学习从战略和宏观上分析形势、科学决策所需的知识,学习驾驭市场经济所需的知识,全面提升干部的水平和层次。比如,今年我市举办的中青年干部理论研讨班,就走出了一条创新干部培训方式、拓宽培养渠道的新路子。研讨班以走出去培训为主,与市场、与现代气息接轨,先后在江苏省委党校、上海现代领导杂志培训中心、浙江省委党校等地办班,高薪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教授授课。培训内容丰富多采,除进行多方面知识传授外,还定期组织研讨交流,组织赴大连、青岛海尔集团、海信集团、上海张江高科技园、浙江绍兴轻纺城等地考察。通过培训,开阔了学员们的视野,拓宽了学员们的思路,达到了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

3、围绕“第一要务”创新组织工作,就是要始终做好与经济结合的文章。组织工作创新与经济工作是两个紧密相联的领域。要注意防止“两张皮”、“两股道”。组织工作要始终体现与经济工作结合的要求,这也是组织工作活力和生命力所在。寻找组织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的切入点,关键是我们组织工作者敏感性如何,果敢性如何。比如,今年我市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的以“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双带一促”主题活动,就是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工作很好结合的典型。让干部先富起来,成为党的富民政策的带头实践者,成为农村的新型创业载体,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让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路上的领头羊,使群众增加收入,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党员干部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大显身手,增长才干,影响一片,致富一方,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帮。“双带一促”主题活动的开展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中真正形成了一种带头致富、共同富裕、加快发展经济的新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切实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实现了组织工作与经济工作的“高位嫁接”、同频共振。再比如,我们正在全市非公企业中组织开展以“争创非公企业先进业主,保障企业党组织独立开展党的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政治作用;争创非公企业先进党组织,保障业主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双争创、双保障”活动,提出企业党组织要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矛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着力点,把经济活动中的起伏点作为创新党建工作的研究点,把经济工作的目标点作为党员和企业业主实践“三个代表”的落脚点,有力促进了非公企业发展与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双赢”。

4、围绕“第一要务”创新组织工作,就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千千万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组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出现了新的变化,把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员紧紧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社会影响力的迫切要求。如要与时俱进,深化对吸收新党员标准的认识。既要认识到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又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为本地区的加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再如,目前,大批下岗、失业职工党员流向社区,既为社区党组织建设工作开辟了宽广的空间,也增加了社区党组织工作的压力。这就要求大胆创新抓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方式、工作手段。我市组织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居民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设立流动党员管理站、管理点就是很好的形式。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宣传好、组织好、发动好社区下岗职工党员,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发展的大目标上来,把他们的行动引导到投身发展的大环境中来,大力推动和促进社区内各项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切实维护社区稳定,树立社区良好形象,达到以结对共建促文明卫生城市的创建,以良好的城市形象促地方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须造就一支过硬的组工干部队伍

组工干部是组织工作的施工队。推进组织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求组工干部要具备一定的战略思维,要有洞察未来的深邃眼光,统揽全局的宽阔视野。组工干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拥有一种未雨绸缪、见微知著的能力和本领;才能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科学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才能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审视自己,以更加宽阔的胸怀博采众长,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抓得准,促进组织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1、要努力营造勤于学习的风气。要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和千变万化的新情况,每一位组工干部都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把学习作为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途径,作为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争做学习型的好干部。组工干部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组织工作与时俱进的要求,适应时展的要求。首先要学好理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思想上的活力是工作活力的源泉。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做好新世纪组织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根本保证,也是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十六大报告通篇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组工干部要带头学好十六大报告,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联系实际认真思考。要把学与行、知与行结合起来,做到学用相长、融会贯通,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从政治上把握大局和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要刻苦学习经济、科技和组工业务等方面的知识。学得广博,学得深入,组工干部才能以高尚的品德、超前的理念、开阔的眼界、丰富的手段不断推进组织工作向前发展。

2、要努力营造解放思想的风气。思想不解放,与时俱进无从谈起。组织人事干部有很多优点,但长期搞组织人事工作,有时也会带来一些职业上的自身弱点。比如,因为从事的是非常严肃、严谨、严格的工作,时间长了,思想有时就会受到束缚。有的同志碰到新问题、新情况,不是先考虑怎么去解决,而是习惯性地看文件上有没有、领导怎么说。如果文件上没有规定,就再查有没有处理过的惯例,以前怎么说的,前任怎么做的。如果有,就照此办理;如果没有,就畏难了。领导怎么说固然很重要,文件怎么规定也很重要,组织人事工作的规章更应严格遵守,但我们要运用这些指示、规定、规章,创造性解决新冒出来的实际问题,切不可养成因循守旧的惰性,禁锢自己的思想。解放思想也有一个“知”与“行”的问题,“知”是认识论,指思想方法、思想观念;“行”是指实施、执行的实践过程。两者都有一个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问题。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各自不同岗位上找准自己的位置,结合各自的岗位特点,在“知”与“行”两个范畴里解放思想。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一讲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家就都讲思路,以讲思路为时髦,上层讲思路,中层讲思路,基层也讲思路。但即使这些思路都是对的,谁来实施、执行呢?事实上不少部门、单位不是没有思路,不是没有规划,而是干部作风飘浮,没有扎扎实实的行动。对上层来讲,要多研究一些宏观思路、总体规划;对于基层来讲,更多的是要研究在实施、执行过程中怎样进行再创造。优秀的组工干部应该与时俱进,在“知”和“行”上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表率。

3、要努力营造积极创新的风气。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实践在深化,组织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和层次,还有新的高峰等着去攀登。如果满足于已有的进步,陶醉于已有的成绩,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要善于创新。如对一些长期困扰组织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在新形势下又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换一个途径去探索,换一种思路去解决,勇于实践,开辟新途径,敢于突破,寻找新路子。只要是符合实际、能够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就大胆地试,大胆地干。要善于总结基层和群众创造的新经验、新办法,还要善于把现代管理科学、行为科学、人才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尽可能运用到组织工作中来,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新制度、新方法,逐步建立起一个职责明确、科学规范、运转有序、灵活高效,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反映各方面情况,及时处理各种问题的工作系统和运行机制,真正实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

4、要努力营造争创一流的锐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有一个争创一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争创一流、奋发有为就能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前组织工作发展迅猛,广大组工干部更要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要有敢闯敢试、勇争一流的锐气;要有在改革中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勇气;要有忘我拼搏、扑下身子抓落实的干劲;要有自我加压、奋发进取的拼劲,抓工作干净利落、雷厉风行、有声有色、讲求效率。要引导组工干部讲究工作方法,善于抓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区分轻重缓急。要引导组工干部加强调查研究,注重研究和思考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总结经验,把握规律,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引导组工干部弘扬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打好团队品牌,发挥团队作用。要注重充分调动组工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各级党政领导要关心、支持和爱护组工干部,不仅要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还应当鼓励组工干部大胆开展工作,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阻力和干扰时要帮一把,受到误解和委屈时要撑一把,让他们心情舒畅地工作。要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组工干部,切实将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人的要求落到实处,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组工干部工作的活力。

开拓创新范文第2篇

一、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形势要求

近年来,中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区是党的工作、行政工作和社会工作的交汇点,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的经济、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给社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成员结构复杂,利益需求日益多元。

由于**社区的大部分居民因配合市政工程动迁而至,加上近几年房产市场的高度活跃,逐渐形成了社区老年人多、残疾人多、困难群体多的“三集聚”人口特征。目前,老年人达到11841人,占总人口的22.1%;残疾人963人,占总人口的1.7%;困难户数为772户,占总户数的3.7%。同时,随着人员的流动,社区来沪人员的比例增加,以平均每年0.8%的速度上升,目前达到6597人,占总人口的10.9%;人户分离的现象增多;大量的协保、失业党员回到了社区,流动党员300余人,占党员总数的9%,退休返聘党员491人,占党员总数的14.8%。社区成员结构日益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在社区工作中,针对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联系广大党员、群众,倾听呼声、了解需求,在服务、凝聚中提高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

2、各类组织出现,运行方式呈现多样。

随着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社区除党组织、行政管理组织外,还出现了其它类型的组织。如社区共治组织——社区委员会,成为社区成员共同参与治理的平台;利益代表组织——业主委员会,维护广大业主在物业管理中的合法权益;民间群众组织,满足具有相同或相似偏好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性公共服务组织,包括社区事务工作总站、居家养老服务社、海纳服务社、市容保洁服务社等,承接政府委托的政务性或社会性事务。各类组织按照不同的规则运行,又形成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各类组织的“自转”加“公转”中树立社区发展的共同愿景。

3、社会职能增加,工作重心逐渐下移。

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原来由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向社区转移。如我们社区有离休干部1**多名,由社区负责老干部的社区高龄养老工作,其中,轻工、纺织系统老干部的关系划转到社区,由社区落实好各项待遇;**共有协保人员1**0名,由社区提供困难人员认定、生活费用领取、上岗就业推荐等相关政策享受服务;同时,社区要做好“两劳”释放人员的帮教转化、居家养老、社区老年教育、健康知识普及等社会工作。社区的社会职能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承接居民群众思想教育、生活需求、利益表达等职能的社会载体,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行政工作的方式,善于运用社会化手段来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社区“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工作。

二、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面对社区工作的新形势,我们围绕“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的要求,以“基层有活力、管理出成效、群众得实惠”为标准,针对社区党建和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新格局。

1.强化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工作意识。

我们深入学习《中共上海市委关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文件,认真把握社区党建和建设的发展脉搏,努力在思想认识上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区域整体意识。突破原来街道“内部小循环”的工作惯性,自觉把工作的视野和领域扩大到整个社区层面,在社区“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工作的规划、实施和反馈等各个环节中,把社区的各类成员和资源纳入其中,使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的松散型的党组织联系成为紧密型的共同体。二是强化服务为先的意识。面对日益开放、多元的社会,社区中的成员更为突出独立性和自主性,各类组织的功能和运行逻辑差异较大,我们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种重点群体进行分析,通过整合组织、设施、队伍资源,拓展服务功能,结合需求、寻求契合、提供服务,形成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大服务、全覆盖、广受益”的社区服务体系。三是强化协同整合的意识。在思想上防止“社区工作就是街道工作”的认识误区,促进社区工作力量从“一元单向”向“多元互动”转变,充分调动行政部门、群团和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区域性工作的整体合力。

2.完善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组织架构。

我们通过社区(街道)党工委、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委员会、社区委员会三类组织的有效运作,努力实现党的领导机制、行政协同机制和社会共治机制的有机统一。

一是构建社区党建“1+3”模式。针对社区党建领域向行政组织、自然人和法人单位拓展,建立党工委领导下“三条线”党组织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行政组织党组以“整合”为重点通过通报、督办、考核等制度,支持和保证行政单位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条线的“伞骨”和社区的“伞面”的联动效应得到充分显现。居民区党委以“激活”为重点探索党建“三三制”模式,实践“党员责任区制度”,围绕“社区成员组织化、党员教育管理便捷化、组织关怀精细化、作用发挥制度化”,探索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综合党委以“拓展”为重点,依托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开展经济组织和业委会、社区协会、文化团队等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如针对社区各类协管员和服务队伍日益增多的情况,成立社工协会党支部,负责15支协管员和社工队伍的关心教育、规范管理、素质提升和力量整合;针对业委会管理矛盾复杂的情况,成立了由业委会主任、房管部门和街道有关人员及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代表、居委会主任代表、物业公司代表参加的业委会工作研究会,建立党的工作小组,开展业务法规培训,提升工作水平;群众文体工作协会党支部,加强对社区文体团队的引导和管理。

二是建立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统合协调执行机构。成立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委员会,下设市政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服务和保障、社会事业四个职能委员会,吸纳派出机构的负责人和社区卫生中心、物业公司等有关管理服务组织的代表,明确由行政党组行使好协调权、考核权、督办权、评议权和建议权,负责贯彻落实党工委的决定和要求,领导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委员会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单位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强化对行政单位的双重领导和管理。

三是搭建社区成员共同参与治理的机制性平台。建立社区成员单位和各界人士,包括来沪人员、困难家庭和残疾人等代表共同参与的社区代表会议制度,推选产生社区委员会,下设社情民意、决策咨询、沟通协调、监督评议四个专业委员会,实现社区各类组织和力量的有效整合,构建党领导下的社区建设共同体。党工委结合重点工作,通过“出题目、抓培训、搭平台”,积极为社区委员会发挥作用创造条件,通过社区委员会的运作确保各类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意见能够导入党工委的决策过程。

3.健全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市容、治安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网格化指挥受理中心、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将社区划分成四个次网格管理区域,对警署、城管、市容等6个行政职能部门59名执法管理人员、13支协管队伍和社工组织、117名工作人员进行了队伍整合,工作力量下沉到四个街区次网格责任区,实现了各行政执法部门工作责任区的无缝对接,完善了“一般问题职能部门分头分类解决,综合问题街区牵头解决,疑难问题社区协调解决”的工作流程,有效地提高了社区管理的效率和处置综合疑难问题的合力。

二是建立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机制。一方面,发挥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的主阵地的作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将劳动保障、民政事务、医保服务等涉及民生的7大类76项政务服务内容整合归并,探索“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公共政务服务模式。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坚持“公益性”原则,设置20余个固定活动项目,引进茶艺、动漫、园艺专业工作室,举办书画、摄影、剪纸等百姓文化作品展示活动,形成了“政府为主导、社团为主体、群众为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社区老龄化的特点,完善了以基本医疗为内容、临终关怀为特色、温馨便捷为重点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另一方面,我们通过社区生活求助服务系统,整合服务资源,构建“星罗棋布”的社区服务网络,指导有关诚信服务单位为居民提供24小时全方位服务。同时,有效发挥星光老年活动室、健身点和社区服务站的辐射效应,争取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效率和共享程度。

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动员机制。一方面,加强居委会标准化建设,以服务群众和开展自治为重点,推行“一站多居”模式,剥离行政事务,回归居委会服务功能,通过“一部手机、一个信箱、一部录音电话”,建设全天候的服务型居委会。规范协调会、听证会、评议会的程序和内容,推动居民自治的深化。去年以来,居委会通过整合资源、发挥自??点选址、饭店油烟污染影响居民生活等问题,对业委会、物业公司的监督指导能力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和引导各??队等活动团队130多个,完善了对各类民间组织的管理办法,以社区成员的参与度、团队自身的和谐度和对社区建设的贡献度为重要指标,引导它们按照党的主张共同制订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围绕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健康运行。扶持社工组织,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通过契约化、项目化等管理方式,逐步导入评估机制和政府购买机制,推动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

三、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努力方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谐”成为当前和今后社区建设的总基调,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研究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新形势,切实找准制约社区发展的新矛盾,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课题,力争开创社区工作的新局面。

1.党建求强,积极完善区域性大党建新格局,体现“总揽性”。

培育“三条线”党组织社会化工作水平,整合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的力量,实现党工委的领导意图;提升服务凝聚能力,深入分析开放多元社会背景下社区中各类成员的需求差异和各类组织的运行规律,探索新型工作方式,提高社区向心力、认同度和归属感。

2.管理求严,积极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新机制,体现“科学性”。

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与市、区平台的有效衔接,加强信息交换共享,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拓展和结构优化;立足锁定执法个体的职责,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并且能够如实衡量工作实效的考核方法,从环境和机制上解决“不敢跨前”、“不懂补位”、“不会配合”等问题,促进管理的精细化。

3.服务求实,积极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新内涵,体现“实效性”。

发挥“三中心”的基础平台作用,运用“行政、公益、市场、志愿”等四个领域的服务资源,建立符合社区居民基本需求的服务项目体系,尝试建立涵盖安全、救助、就业、健康、人居、教育、文化等一系列的“**居民幸福系数”反馈系统,提高对服务需求的响应能力。

4.自治求活,积极形成社会参与新局面,体现“自主性”。

开拓创新范文第3篇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正当兵团百万职工认真贯彻党的十精神和兵团党委六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之际,我们送走了在共和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篇章的2012年,迎来了充满希望与挑战的2013年。2012年,兵团工会实现了工会领导的新老交替。新的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工会干部,以新思路和新举措,服务大局,围绕中心任务,彰显了新作为;促进发展,为推动“三化”建设作出了新贡献;履行职责,在服务职工群众中取得了新成效;改进作风,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展示了新形象。

去岁天地无比广阔,今朝舞台横无际涯。岁首,是崭新的起点,兵团各级工会和广大工会干部务必开好头,起好步,唱好今日歌。为此,我们要凝心聚力,开拓创新,踏踏实实、专心致志地做好当前各项重点工作: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和兵团党委六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大力开展群众性建功立业竞赛活动,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促进“三化”建设中开拓创新,有所作为;大力推进“两个普遍”,在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开拓创新,有所作为;大力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发挥职代会作用和深化团(企)务公开民主管理中开拓创新,有所作为;大力帮助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在稳定职工队伍,构建和谐社会中开拓创新,有所作为;大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在强化职工“兵”的意识和提升“兵”的能力中开拓创新,有所作为;大力推进“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在做好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中开拓创新,有所作为;大力发展壮大职工自营经济,在促进职工多元增收,实现致富奔小康中开拓创新,有所作为;大力做好对口援疆工作,在做好协调服务,造福职工群众中开拓创新,有所作为;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在深化“面、心、实”和“工会亮牌子、工会主席亮身份”活动中开拓创新,有所作为。

新的一年,有新的企盼、新的憧憬、新的梦想。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的是新征程、新目标、新挑战。在新形势下,兵团各级工会和广大工会干部要切实以围绕大局、服务职工、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为总体目标,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发挥更大作用,展示更大作为,开拓崭新局面;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更好地发展桥梁与纽带作用,更好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更好地推进“三化”建设,为实现兵团“两个率先、两个力争”的目标,真抓实干,再立新功。

春归万里江山上,志在一流事业中。《兵团工运》作为兵团工会的机关刊物,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已经走过了28个春与夏,辞别了28个秋与冬,又迎来了第29个明媚的春天。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兵团工运》将与时代共奋进,与职工同命运,始终如一地全方位记录兵团工运事业的发展历程,见证兵团各级工会在创新工会工作新方法与新路子中的艰难探索,热情讴歌工人阶级的创造精神,赞美工人阶级的诚实劳动,颂扬工人阶级的主人翁责任感;当好工会干部的顾问,矢志不渝地为广大工会干部做参谋、传信息、送经验、鼓干劲;当好各级党政领导的助手,表达职工群众的心声,在上级领导与职工群众之间架设沟通思想与感情的桥梁;当好职工群众的朋友,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讲述模范事迹、维护职工权益、传递致富信息、共建和谐社会,为推进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兵团工运事业的发展与壮大,奉献我们的光与热。

开拓创新范文第4篇

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十二年历程,这十二年,是艰苦创业的十二年,是拼搏奋斗的十二年,是硕果累累的十二年。如今,开发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做大做强,打造**经济增长极”的口号,为我们提供了大有作为的舞台。

如果说昨天是奋斗,那么今天的我们就不能仅满足停留于现状,而应跟随着时代改革的呼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年青的开发区正在崛起的时期,不需要陈腐的意识,不需要与改革相背的观点,更多的需要有理想有文化有开拓创新意识的青年们!

先生曾说过:“人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生活,时时开拓生活。”这句至理名言,经久不衰地为人们传颂着,实践着,正是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正正确确的,永传于世的道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开拓的推动下完成的。

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人类就是在开拓创新当中发展进步的。黄道婆改选纺织技术,沈括撰写《十二气历》,中国的四大发明,英国的工业革命……哪一次社会变革、科技进步不是人们创新的结果?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创新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一串串创新的成果的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试想远古的蛮荒原野中,人类的祖先如果没有敢第一次捡起石块和树枝,今天的苍穹下还会有满目的繁荣文明吗?

古人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求新求变,事物才会有生命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所以我们不能死抱昨天的眼光来看待今天,预测明天。在优胜劣汰的今天,抱残守缺就意味着失败。只有不断采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地有新发明、新创造,不断产生新成果,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我们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不创新,不突破,就意味着停滞、溃烂、堕落,甚至倒退,更何以谈为开发区添光增彩,把开发区建设得更加美好呢?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顺应时代,符合规律,才有前进,开发区也才能腾飞!

今天,改革大业首战告捷,开发区的改革创新也是势在必行。这是一项新的事业,我们要有勇为天下先的胆略,要做前人未做过的事,要创前人未开创的大业,于无路处辟新路,于绝境中寻坦途。时移世易,人间沧桑,但创新大势锐不可当,扔掉父辈的拐杖吧,去自己创出新路,去摄取无畏开拓的胆魄。

可贵,开发区的创业者们凭借开拓的精神,把这片曾经是湖滩荒地的**西部变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他们,为开发区的崛起描绘了蓝图。

可喜,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取得卓越成效。您看,汇源果汁、清华同方、昌河汽车、长江药业、香港和宝国际等全国知名企业纷纷来区投资,打造了经济繁荣的新区景象。

可贺,开发区的经济快速增长。,gdp同比增长236%,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4.16%。今年第一季度,实现财政收入2673万元,同比增长158%,名列全市第二。

这以上种种,哪一个不是以开拓创新的精神,造就出光辉的业绩。

是的,开拓创新精神是社会变革的一种动力。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是青年人的本质。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没有今天的美味佳肴;没有无畏的开拓者,就没有人类今天的高度文明。开拓,创新,前进,是我们时代的最强音!朋友们,去突破框框,去为天下先,去做改革浪尖的弄潮儿吧!

长江的生命,在于后浪推前浪,后浪超前浪,滔滔滚滚,直奔东方。社会主义祖国的前程,在于有千百万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前仆后继,奋斗不已。**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未来,在于有我们这些勇于开拓创新的热血青年们,不断学习,努力进取。:

历史的使命,时代的要求,众人的厚望,注定我们青年是奋斗的一代,创业的一代,奉献的一代,大有作为的一代。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热情,我们正处于进取、创新、造就的时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是我们天生的资质,最优越的财富。我们所能爆发的巨大动力,将促使开发区迸射出光辉灿烂的火花。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去帆济沧海”。

我们坚信一定能够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投身“加快发展,富民强区”的伟大实践,在新世纪的征途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辉煌业绩!

青年朋友们,让我们在共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辉煌的大潮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吧!

开拓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状实际创新 发展

Abstract: the library is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t is to carry forward the fine cultural heritage, the promotion of the advanced culture,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ervice to the community reader base. It is a public service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 natur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and service, to improve the local knowledge, knowledge level, the rich cultural life etc, it has important function.

Keywords: current innova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图书馆要发挥出种种作用,必须要不断的适应社会发展,必须要解决制约发展存在的问题,冲出瓶颈,要立足当地群众的求知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改变经营方式,提升服务质量,才能真正推动图书馆的创新与发展,更好地实现本身应有的价值。

一、林芝地区图书馆基本现状

林芝地区图书馆位于林芝地区八一镇,八一镇是林芝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现有人口3.5万,目前已是一个设施齐全多功能的新兴城镇。为了适应八一镇这个城市的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的基础设施,从2003年开始筹建林芝地区图书馆,2005年7月1日正式开馆,目前图书馆有工作人员8名,内设图书编目室、综合阅览室、青少年阅览室、期刊阅览室、社会科学书库、自然书库、新书编书库、藏文图书馆和地方文献室等,藏书量已达6.1万余册。

二、解决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与各级政府的投入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图书馆正逐步迈入市场竞争体系之中,但是由于人财物和创新理念不够等原因,严重的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使之不能较好的发挥服务人民的种种功能。从这几年的发展情况看,林芝地区图书馆总体发展情况较好,但这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重视不够,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导致了目前馆内藏书量少、管理人员少等现状,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的前进步伐;二是建馆时间短,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三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对网络等现代技术掌握不了

三、创新与发展的对策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去判断,把发展放在首位。林芝地区图书馆要谋求发展,笔者认为必须要立足实际、开拓创新,才能有更好更大地发展。

立足实际就是要积极争取资金和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图书馆硬件建设,增加图书收藏量和影响力,掌握不同人群对知识的需求,不断丰富图书种类,比如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干部、退休干部、这种知识水平高的人群,我们就可以增加法律、专业业务知识等方面书籍的藏书量;个体商户、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农户这类人群,我们就可以增加致富、养殖种植等方面书籍的藏书量等等,只有硬件建设上去了,才能把更多的消费者从歌舞厅、茶园、麻将馆吸引到图书馆来读书学习,汲取知识。

开拓创新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就是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图书馆用人、藏书、借阅等各项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办事,从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做起,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窗口服务作用,不断加大舆论宣传,积极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在全社会形成“读书好、读好书”的浓厚氛围。

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国家、民族、单位都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改革,是进步,是事业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图书馆发展的灵魂,图书馆事业要紧跟时代脉搏更需要不断创新。因此立足实际,开拓创新是图书馆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

迈入新世纪,我国城市图书馆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社会信息传播者的我们,必须对图书馆的服务、活动、技术、方法、管理等进行创新,寻找更好的途径,以满足社会信息公平的需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城市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旧的东西满足不了形势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现在的问题是图书占有率太低,全民阅读率太低,服务方式太陈旧,基本上是守门待可,组织形式陈旧单一,所以必须创新。

一是要引进和开发高素质人员,提高服务质量

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源泉”,根据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引进各方面专业人才,充实馆员队伍,提高服务质量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是体现图书馆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图书馆的未来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人的发展。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资源,拥有竞争优势。

二是要加强馆员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用制度管理的手段来约束和规范馆员的思想和言行,用激励管理的方式,培养和发展人,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使人尽其用。激励管理是通过内在的或外部的刺激,使人的动机产生或加强,它是连接馆员需要与图书馆管理之间的桥梁

三是要想实现图书馆的创新关键要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图书馆真正的价值和功能。

我们要认识到,地区图书馆是党和政府按着党的需要和人们学知识而设立的公共服务单位,自然是来读书的人越多越好,但总结过去我们走过的路是,由于地区财力有限,加上领导层对读书的作用认识不足,所以,每年购书量很少,没有图书资源,这也只能是巧媳妇难作无米之炊。而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又是多年形成的惯式,每天按点开门等着有限的读者来借书,读杂志看报的人来到阅览室来读有限的报纸杂志,来多少都行,到点关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天天如此。当就在我们每天按部就班的开馆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源泉”,但每一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技术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仅靠一个图书馆的力量难以满足所有读者的信息需求,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3.1突出基层基础建设,在地区首先要创建社区示范阅览室。把社区图书阅览室作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着力点,不断完善社区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让老百姓不出社区就近借阅到所需要的图书,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分享到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社区里的图书馆既能给居民提供阅读图书的方便,更对大家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起到了很大帮助。现在很多大城市逐渐发展成以公共图书馆为总馆,社区图书馆为分馆的结构,作为地级图书馆,更应该向这一方面发展。其次,深入农村宣传群众,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借着党中央国务院逐步发展乡镇文化站和建立“农村书屋”的一系列举措,千方百计地把建立乡镇农村图书馆和村村都要建图书室的任务承担起来。林芝地区图书馆利用图书量多的优势,组织一批文化、科技、医药图书资料“三下乡”,则已成为我馆每年都要开展的活动,受到了“致富奔小康”农民的欢迎。

3.2加大技术手段创新,开通网上借书和流动图书馆。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改造传统图书馆建设模式。

3.3大力整合图书资源,实现馆际互借共享。我们坚持“开门办馆”,积极盘活本地现有图书资源,充分利用市外图书资源,扩大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图书馆间的合作共享能大大提高图书馆利用率,发挥资源的增值效应。

林芝地区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但是,只要我们广大图书馆人不妄自菲薄,在继续呼吁社会和政府支持的基础上,主要依靠自身观念的改变和主人翁责任感的树立,盘活现有人力物力资源,并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思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林芝地区图书馆一定会走出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宽广大道。

开拓创新范文第6篇

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简称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国际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促进高等学校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这一文件的下发,标志着精品教材建设工程的正式实施。对于以教材产品为主要经营内容的中国出版业而言,影响深远。

精品教材建设工程促使教材出版社苦练内功,加强自身建设,从教材内容到呈现介质,从出版到市场运作,一场无声的变革悄然而至。教育部《通知》中明确指出,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包括6个方面内容: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这就意味着高校教材不只是“纸质”版本,而要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这几年,国内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形式不断出现,产生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和专业,学生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多样性需求明显,面对高等教育领域的这些变化,对于教材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进入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高等教育改革逐步加快,高校教材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出版社如何应对这些未来的变化与挑战,怎样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围绕这些问题,同时为配合2009年《全国大中专教学用书汇编》和《教目・精品手册》的出版发行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各教材出版社,《新华书目报・教材导刊》对有关教材出版社领导进行了专访,通过他们敏锐的思想、深邃的洞察力,剖析问题,展望未来。

当金融海啸肆虐全球并一步步演变成经济危机的时候,中国出版业已然作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作为中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放开的高等教育出版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业挑战经济危机的前沿阵地。2009年是科学出版社成立55周年,龙门书局成立77周年。在回顾龙门书局和科学出版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认真研究了三次高校教材出版高峰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社开展高等教育出版业务的成功经验。其中,“执着”二字逐渐凸显,成为发展的重要特色――执着于坚守传统和开拓创新,执着于教材出版业务的专业化,执着于追求教材产品的专业品质。

执着地坚守优良传统,是我社高教出版业务发展的基础,是发展中的“不变”。

“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三高”特色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三严”作风一直是我社的优良传统。几代科学人的执着坚守和对教材出版的高质量追求有力而快速地延伸了科学出版社的优良品牌,使“三高三严”的优良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扬。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社遴选和翻译出版了大量国外优秀的专业课教材和研究生教材,目前活跃的学术中坚和教育中坚均从中受益。从1996年开始,为满足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对教材激增的大量需求,我社渐次进入理科、工科、医学、经管法等学科的研究生教材和本科生教材出版领域,随着高教出版业务的不断成熟,我社进入了中高职出版领域。在高教出版业务发展中,我们一贯坚持立足于专业的发展模式,使一批批优质教材脱颖而出。

我社从“十五”期间的23种部级规划教材一跃发展到“十一五”期间的789种部级规划教材立项,进入全国出版社三甲之列。在“十一五”期间的历次部级教材奖、国家教学成果奖、部级精品教材中,我社一直位居前列。还有众多的国家精品课程主干教材、部级教学名师主编教材、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推荐教材、部级优秀教学团队组织策划教材、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教材等陆续出版。这些部级教材的大幅增长有力地说明了我社坚守优良传统和执着追求教材高品质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

执着于开拓创新,为我社高教出版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是发展中的“变”。

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深刻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大学教材的出版在质量和数量上的要求集中体现在高质量、多样化和多层次化上。在我社的高教出版业务发展过程中,我们孜孜以求于开拓创新――教材出版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设计创新、营销创新、渠道创新、服务创新等都是其重要内容,但这些创新都源于优秀的作者资源。因为,我们认为,作者资源建设在大学教材出版业务中非常重要,精品教材的成功因素中优秀作者的贡献至少在70%以上。

优秀的教材作者资源从哪里来?

一名优秀的大学教材作者需要较好的科研背景、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入的教学研究经验和良好的文字能力,其成长和成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1996年,我社重新进入高等教育出版领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我国经过多年积累的优秀教材作者资源被出版同人全面挖掘并迅速释放。此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这些优秀教材作者承担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以及行政任务越来越重,在编写教材上的投入越来越少,积极性逐渐下降。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使市场对精品教材的需求却越来越旺盛,从而使优秀教材作者成为各出版社竞争的焦点,优秀教材作者资源迅速变得稀缺。这种供需之间的巨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大量不成熟的教材和低水平教材被仓促推向市场,教材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随之而来的恶性竞争不可避免。但是,我社在重新进入高等教育出版领域伊始,就紧紧抓住了高端教材作者资源,首先是把我社良好的学术著作作者资源转化成优秀的研究生教材和专业课教材作者资源。接着,我社很快把眼光聚焦于恢复高考后入学的那几届学生,在合作中与他们一起成长,通过优质的教材产品和良好的市场回报加深了合作的深度并拓宽了合作的广度,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现在,我们在不断发现新的作者,并在合作中促进他们尽快成熟。对于优秀教材作者资源的吸引、凝聚和深度挖掘,使我社高等教育出版业务具有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如何使优秀教材作者编写出优秀的教材?

这一过程非常难,但至关重要。因为作者们承担的工作很多,非常忙,编写教材只是他们可做可不做的工作之一,所以不仅需要出版社激发作者采用先进的教材设计理念和最新的技术手段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两个角度设计教材产品,还需要出版社精心组织各种活动以创造作者之间相互交流、提高作者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开拓作者视野的机会,从而保证教材有高水平的内容质量。目前,我社每年要举办各种教学研讨会、课程研讨会、教材编委会、教材审纲会、教材审稿会、教材管理研讨会等各种形式的会议,还分地区和学科组建教材出版智囊团。虽然出版社只是代表市场的一种民间力量,但这些活动受到了作者们的广泛欢迎,有效地促进了作者编写教材能力的提升,从而使我社的教材出版业务战略得到有效实施。

高水平的教材稿件如何转变成高质量的教材产品?

如上所述,高质量是我社执着追求的,通过外审专家来保证内容质量,依靠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和完善有效的三审制来保证教材产品的编校质量,通过质量监控体系来保证印制质量,使我社面世的大学教材产品保持着高质量和高品质。

优秀教材如何发挥最大的作用?

再好的教材,如果不能被众多学校采用,市场占有率不高,就不能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从中受益,也就发挥不出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自从开展教材出版业务以来,我社一直在教材营销模式和教材服务创新上投入很多力量。学生如何能够更便捷、更迅速地用到最新、最好的教材?如何让教师花费最少的时间选择到最好、最适用的教材?我们相信,学生是非常好学的,教师是非常理性的,需要我们提供精心细致的服务,并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反馈给作者,搭建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桥梁,让教师和学生与作者互动起来。为此我社每年组织许多全国性、地区性的各种学科和课程的专题讨论会,邀请作者介绍自己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经验,给老师们提供当面解决教材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机会。为了有效加强教材的营销工作,我社专门组织了营销编辑队伍和地区教师信息服务队伍,逐步实现了教材服务的专业化和本地化。我们努力促进教材出版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学生、作者、编辑――之间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进行便捷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优秀教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进一步从根本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切实贯彻教育部倡导和推动的“质量工程”。

科学出版社的高等教育出版业务还在持续发展中,我们会以全部的诚意、智慧和努力,与作者、教师和学生一起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执着于坚守优良传统和勇于开拓创新,希望更多的老师能够像白中英教授那样与我社保持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合作,也希望更多的学生能从读我社的教材开始,一步步从读者成长为我社的作者。

开拓创新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整合共享; 社区 ; 教育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新街街道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全街道共有1所中学、2所小学、1所幼儿园和1所社区教育中心,义务教育阶段普及率、巩固率等教育指标居宜兴市前列。社区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顺利完成了成人教育到社区教育的角色转换,教育培训、社会文化生活、健康娱乐活动十分活跃,对创建和谐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资源整合是成人教育向社区教育转变过程中操作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涉及到人力、物质、课程等各种资源,涉及到行政、教育、社会等各个部门。教育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糅合成一个能顺利运转的有机体。近年来,新街街道的社区教育在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初步构建了街道、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二级社区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企业全方参与的社区教育网络,为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程度和居民的全面成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对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社区教育是构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也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一个重要抓手。每年街道办下发《新街街道社区工作百分考核细则》文件,社区教育实行归口管理,社区教育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行使工作职能,同时街道还下发《新街街道社区教育工作意见》,强化了社区教育中心办学功能,健全村、企社区教育管理网络,明确村、企社区教育的负责人,并将社区教育纳入对村、企的年度考核,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

2加强协调,全面实现我街道教育师资的整合与共享

社区教育面广量大。首先,我们自身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其次,聘请专技人员,我们充分利用中、小学雄厚师资,利用节假日邀请优秀教师到社区做讲座,利用企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人才,通过我们社区教育中心牵线搭桥,将知识、技术直接送到车间、地头,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最后,通过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组织全社区人员参与支持社区活动,通过我街道教师资源的有效整合,达到全面提升我街道居民素质的目的。

3加强合作,全面进行社区教育设施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由于单独的街道、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教育文化设施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加强三者之间的合作,解决自身教育资源的不足问题,使得公共教育资源的收益最大化。将街道党校、成校和人口学校的电教设备合并到社区教育中心建立比较现代化的电化教室;将党校的远程教育网与新街社区教育网链接,由社区教育中心向外有关学习材料、街道的政策;将社区教育中心、农服中心、文化中心等部门的一般性和专业性的图书合并在一起,建立社区图书馆,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开放,满足社区各类人员的读书要求。2010年新街社区教育中心加入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中心。充分利用中、小学文体设施,在寒、暑假期间组织一些科技讲座,使得广大民众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我们社区教育中心和江苏卡欧万泓电子有限公司及江光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结成校企友谊对子,利用我们的师资力量为企业员工提供对口的技术服务,带去前沿的科技动态,提高企业员工理论、技能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同时开放社区图书馆、成校乒乓球室等体育文化设施,丰富企业员工的业余生活。

4努力开发和挖掘本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

我们街道先后挂牌明确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潘汉年故居、归径桥、骆驼墩遗址 、紫云山华表、任氏节孝坊、真武殿古窑群等。其中重点挖掘潘汉年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举办图片展览,组织编撰特色教材《潘汉年》,使社区教育中心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明确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街道敬老院、街道农科教示范基地等。社区教育中心主动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5充分调动村和社区居委资源,办好村民业余学校和社区市民学校

我们社区教育中心、计生服务中心和派出所,将村民学校、人口学校和警务室并到一处,与村委会共同建设,将村规民约、民主法制、计生政策、农技知识等内容列入村民、市民学校课程,由社区教育中心组织相关教师讲课。同时将市体育局倡导的一村一文体广场列入社区教育的资源,设施由村维护,活动由社区教育中心组织和辅导,培养村文体骨干,使活动能持久开展,每年开展一次社区运动会,展示各村文体活动成果。

6发挥家庭资源优势,建设“学习型家庭”示范户

农村家庭随着成员的年轻化和经济条件的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提高。社区教育植根于家庭才能确保社区教育的全员性。2010年我们开展了学习型家庭的评比活动,从家庭书房建设、图书藏量、家庭成员阅读量、读书心得、读书成效等方面进行评比,对评出的钱建华等1160户“学习型家庭”由街道办进行表彰,并赠书作为奖励。

7开发课程资源,挖掘乡土教材,是社区教育发展的质量要求

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的全体成员,年龄和职业不同,产生的需求就不同,需求不同,课程也就不同,我们注重普及性课程建设,如早期教育、营养与保健、文体活动和娱乐休闲等,更注重与街道开发和经济建设紧密联系的重点课程,社区教育中心逐步形成了三大拳头课程:电子产业相关培训、青少年校外教育、老年文体活动。目前三大重点课程从教材、教师、实训和考核都已达到相关规定标准,成效也十分明显。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商品花卉的栽培技术》在2010年度宜兴市社区教育优秀校本教材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开拓创新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继承;创新;越剧发展

1. 导语

1906年3月27日,越剧在嵊县王村正式登台演出至今,已经经历了100多个年头,相对于川剧、徽剧等等这些历史悠久的戏曲而言,越剧是年轻的,但在这短短百余年的时光里,越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全国的观众,而且已经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好评,被誉为“中国的歌剧”。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任何戏曲种类,只有他具有自身的优势,无论其时间长短都会都会被时代所喜爱。在新的历史时期,越剧面临着多种文化元素的冲击,这一传统的戏曲能否继续其以往的辉煌,是每个越剧迷、每个越剧表演者、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话题。

2. 新时期越剧发展面临的新局面

新的时代具有新的历史特征,信息传播快、信息量大、观众欣赏需求高等等都是当前每个娱乐项目、艺术门类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越剧这种传统的戏曲种类而言,其面临的挑战更大,所处的环境也更为复杂。

2.1各类新事物层出不穷,越剧需要推陈出新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类新鲜的事物不断出现,冲击着观众的眼球,“争头条”已经成为了事物能否被大家关注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越剧必须要能够有所创新,不断的增添新的事物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无论是在剧目创新、音乐创新等等方面都要有所突破,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2.2传统经典“曲高和寡”,越剧需要被人关注

在越剧百年的历史上诞生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越剧剧目如《梁祝》、《西厢记》、《红楼梦》等等,成为了深受老观众喜爱的作品,近年来,通过越剧人的不懈努力,也出现了如《家》、《早春二月》、《玉卿嫂》等现代剧目,也取得了好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对于新作品的渴望也越来越多,希望能够感受到与时代向契合的作品,特别是对于年轻的一代,更是希望能够接触到新的内容。

2.3创新和突破成为必然,越剧需要立足长远

创新是事物前进不竭的动力,对于越剧而言同样如此。一味地抱残守缺带来必定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被时代所淘汰。因此,越剧同样要不断的挖掘自身潜力,在继承和发展自身特长的前提下,积极作为,在内容、形式等方面有所突破,才能真正实现越剧的长远发展。

3. 越剧发展应把握的原则

在如何实现越剧发展的问题上,必须要坚持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方针,从满足时代要求,适应时代特点出发,保持越剧的独特性,继承越剧人的创新精神,实现越剧的再发展。

3.1越剧发展要立足时代

越剧发展的方向离不开时代的影响,因此,越剧要发展也要充分认清时代的特征和要求,才能找准未来发展的方向。2014年10月,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这无疑为越剧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就是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感。

3.2越剧发展要统筹兼顾

越剧作为一门戏曲种类,其自身包含有舞台设计、音乐、化妆、服饰、表演等多个内容,因此要实现越剧的发展就必须充分考虑其中的每个环节,在剧目创新上下功夫,在音乐、服饰等构成要素上多思考,才能够真正实现越剧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3.3越剧发展要保持特性

越剧的唱腔委婉动听、动作舒展优美充分体现了戏曲的柔美,具有典型的东方特点。因此,在发展与创新中要立足于越剧这一优势,传承越剧的精神实质,保持其独特的魅力,才能在自身的突破中不迷失方向,真正产生与时代合拍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使越剧焕发新的魅力。

4. 实现越剧发展的重点环节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实现越剧的发展就要立足自身,统筹兼顾各个要素,在继承与创新中找准突破点,才能实现越剧的健康发展。

4.1创作优秀剧目,适应时代节奏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老师曾讲,精品之所以为精品,在于自身的内在价值,它们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完美的统一,具有综合艺术的完整性。在时展的快节奏下,广大的越剧人也要不断开拓思路,深入群众之中,找准时代脉搏,才能不断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剧目。一方面,要挖掘题材。越剧自身的特性要求在剧目创作中要体现其抒情性与艺术性的特点,在剧目的选材上要能够发挥其善于情感表达的优势,增强艺术的感染力,向观众传播真善美,特别是要善于从当前海量的信息中挖掘素材,在与群众的交流中发现亮点,使剧目能够被群众所接受。另一方面,要精益求精。优秀的剧目的诞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经过无数人长期的实践,不断的探究中所形成的,如《祥林嫂》一剧,从1946年首演到1978年被拍摄成艺术片,期间经历了三十多个年头,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成为经典。因此,在剧目创作中要避免出现“快餐”式的样式。

4.2培养优秀演员,打好越剧基础

培养优秀的演员是越剧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下大功夫,才能有效提升越剧的艺术水准。对此,一是要注重人员选拔。各个艺术院校和剧团等组织要善于发现和培训优秀的演员队伍,让演员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被群众所熟知,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要建立完备的体系,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为越剧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二是要注重全面培养。在不断提高其专业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对演员艺术素养、情感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克服以往只注重专业能力的弊端,提高演员的全面素质。三是要创造更多机会。要通过表演、竞赛等形式为演员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舞台,帮助演员在不断的磨练中增加舞台经验,进而形成自身的风格特点。

4.3构建优秀体系,美化外在环境

一是要注重音乐的创新。就是要积极探索将现代音乐形式与传统音乐相结合的新路,将时代元素融入到越剧音乐体系之中,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性,吸引新观众。二是要注重舞台的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新技术优势,为越剧舞台创造更多丰富的环境,将灯光、烟雾、音响等形式引入到舞台设计之中,变传统的呆板的样式为灵活多样的模式,提高舞台的时代性。三是要注重服饰、化妆的创新。在服饰设计上,既要更具剧情的需要,也要考虑其艺术性,将更能体现越剧特色,更能反映时代特征的元素加入到服饰、化妆等要素中,提高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刘民.从服装与化妆角度浅析越剧舞台美术[J].戏剧之家,2014(15).

[2]陈天培.浅析越剧舞台布景艺术[J].戏剧文学,2014(1).

开拓创新范文第9篇

一、体验式教育培训模式的概念界定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医药人才是高等医药院校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也是药学专业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不断积极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将体验式教育培训模式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目前,学界对体验式教育的理解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语意学上的理解,即着眼于“体验”,强调经验的获得及其作用,突出学生感受、情感等因素的教育价值;二是教育模式上的理解,即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情感交融互动的教育模式,它是对教师独占教育主体地位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的革命;三是教育方法上的理解,即体验式教育是一种通过情境设定,“唤醒”受教育者既有经验,从而引发受教育者内心感悟和反思,进而自觉行为的教育方法,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化发展的深刻挖掘。基于上述认识并结合实际教育工作经验,笔者认为体验式教育培训模式既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学生亲身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通过实践获得经验,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进行“情感匹配”式的感悟和体验,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并进而外化为个体的良好行为。

二、坚持“三个结合”,明确体验式教育培训的着力点

(一)点面结合,培养药学专业大学生的道德观

学生通过体验式教育培养训练既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药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重要学科,对药学人才的培养既要坚持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又要坚持德居首位。药品质量是保证人类身心健康的关键,而要保证药品质量合格,疗效安全,对人类生命和健康有益,就要对生产、研制、开发和经营使用药品的实践人员实行道德控制,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其在药学实践中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运用体验式手段,使道德观念从“书本知识”变成鲜活的生活准则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其自身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不断提升道德境界。

(二)开展对话,使实践活动与分享讨论相结合

体验式教育培训模式诠释了这样一种学习理念,有体验才能更好地分享,有分享才能达成共识,有共识才能更好地行动,有行动才有更新的体验。每次培训活动之后必须要进行成果分享,让学生们开展对话,分享感受,进而直接诱发道德体验。在对话中,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才有可能真实地展现自己的经历,朴素地表达自己的生活阅历,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喜怒哀乐,进而激活在场的其他人的思维,唤醒他们对自己生活阅历的回忆和省思,发生道德体验。当他们愿意把自己的生命阅历和内心体验分享给对方的时候,他们之间便发生了实际的交往,开始了真正的理解;而在他们双方共同地、逐步地生成优化的人际关系时,将会生成新的道德境界。因此,在实施体验模式时,建立起“相互交往”的新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哈贝马斯认为“只有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算得上相互关系”,在培训教育中,师生之间真正平等的交往,不仅可以使道德信息传递变得通畅、高效,而且可以使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切己的理解和领悟。

(三)阶梯递进,培训内容与理论学习实际相结合

体验式教育培训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不同,每学期进行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一年级时,在刚刚进入专业大门的入口处就清楚该如何培养自己成为合格的药学人才,并且在行为的一点一滴中都能够按照道德要求严格自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侧重于挖掘和培养专业学习能力,只有具备扎实的药学知识基础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药学人才,从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及良好的诚信品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培训内容则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具有开创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药学人才;对于四年级面临毕业的学生,活动内容也将侧重于提高专业素养、树立正确就业观和社会责任感,以达到提升综合能力,促进就业的目的。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沈阳药科大学为例,开展新型体验式教育培养训练模式的具体探索

体验式教育培训不拘泥于传统以说教式为主的培训,而是以“增强团队意识、提升个人能力”为主线,采取了以体验式培训为主,辅以深入群众、走进社会、感受生活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体验模式的培养。结合当前社会需要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高校需为营造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大力鼓励并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在药学实践中践行“药德”的自觉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一)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能力训练,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并不能代替实践和科研能力的训练,以笔者所在的沈阳药科大学为例,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药学院从2008年开始,启动“本科生科技研究项目计划”,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本科生学术科技研究,奖励优秀的学生学术科技成果。与此同时,药学院积极支持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以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为载体,学院领导亲自担任学生组长,为每个项目选派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建立和完善激励制度和措施,积极搭建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平台。

(二)大力扶持学生社团建设,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服务

学生社团活动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鼓励学生社团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发挥药学专业优势,按照点面结合的原则,以为人民服务、回报社会的人文精神和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为宗旨,高校积极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建“药学大学生青春建功、千村万户新农村建设帮扶实践服务团”,到学生所在的家乡宣讲食品、药品相关知识及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宣传医药卫生保健知识,提供用药咨询等活动。通过社团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促进了学生诚信观的建设,促使药学专业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服务工作中深刻体验药学专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进而调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其通过体验深刻认识到作为药学专业大学生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感和巨大的社会责任感。

结语

新型体验式教育培训模式旨在让全体药学专业大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从活动中体会悟到其作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肩上所承载着特殊而重大的历史使命。通过新型体验式教育培训模式提高强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促进药学专业高校学生的成长和确保未来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兴宏,“关于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1期

[2]时念云等,“参与式”教学方法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3]周龙兴,体验的教育学意义与学习主体的确立,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4月

[4]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开拓创新范文第10篇

“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教学、科研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与建设” ―这是学校“十五”发展计划当中提出的指导思想。“十五”期间通过全校领导、科技人员和全体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攻关,江苏科技大学的科技工作连续五年全面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在各项科技指标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开创性强和有相当水准的其他相关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和重要突破,提前一年实现了学校“十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科技工作各项目标。

“十五”目标顺利实现

“十五”期间江苏科技大学实到科技经费共计20919.74万元,是经费计划高限目标(1.25亿)的1.68倍。“十五”期间,学校科技经费平均年递增率为37.6%,年科技经费总体净增长1.62倍。

经费的大幅增加源自于所承担科研项目的增多。“十五”期间,江苏科技大学共获得国家、部委、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总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总公司及省市政府主管部门各类科研计划项目26类,630余项;争取到企事业单位科技合作课题、科技服务项目和科技开发项目640余项;资助校管科研项目200余项。

“十五”期间江苏科技大学科技工作硕果累累。全校共完成并组织鉴定、验收的科技成果1000余项,是“九五”期间的2.5倍。全校共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110余项,其中部级1项,省部级57项、市厅级50项;申请专利成果80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25项。与此同时,江苏科技大学的科技论文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科技交流活动也日趋成熟。“十五”期间全校共发表各类高水平学术论文4500余篇,是“九五”期间的1.8倍,在核心期刊尚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会议论文1000余篇,《EI》收录量排名在全国高校前150名内;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400余场。

另外,江苏科技大学“十五”期间共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4个,比“九五”时期增加3个,新增市级工程中心1个。新建科技实体5个。“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4年以良好成绩通过验收。

“十五”重点取得突破

在高层次计划项目的争取上,为鼓励科技工作人员申报高层次政府计划项目的积极性,江苏科技大学制定了《加强扶持纵向科研及专利、成果申报的暂行办法》,加强对申报高层次项目和成果的政策引导。2005年全校申报国家自然基金48项,共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计划项目新增部级13项、省部级23项,市厅及其他项目126项。

“十五”期间,江苏科技大学的科研基地建设也取得显著进展。“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以良好成绩通过验收后,各项工作正常运行;该实验室还组织申报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论证材料,同时还组织上报了2005年“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议”。目前,“先进焊接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 已获通过。

由政府搭桥、校企合作、依托学校人才技术优势建立的“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暨“江苏现代造船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行,为落实沿江开发战略要求、大力提升造船企业技术水平、更好发挥学校专业特色优势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为推动船舶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带动学校自身水平的提高打造了坚实的基地。

为了提升学校科研实力、发挥高等院校科技资源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十五”期间江苏科技大学集中组织了学校科技管理体系质量认证工作。2002年初,学校按照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要求构建了组织机构,成立了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根据管理程序设立下属部门,明确了职能分工和负责人。研究院已经通过了北京9000中心专家的审核,于2002年8月顺利完成了认证注册,使该院成为省内唯一通过ISO9001:2000国际标准质量认证的高校科研单位。2005年顺利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复评和换证工作。江苏科技大学积极改善和加强部门内部建设,创造积极、上进、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和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树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观念,对内树立全局观念、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办事程序、加强补台意识;对外做好服务、协调、督促、参谋工作。学校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积极性,集中和调动力量走出校门、深入课题组,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

从2004年开始,江苏科技大学试行新的《江苏科技大学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应的科技激励政策文件。新的管理办法着眼于配合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学校近期发展目标,着重于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以及科技工作层次和水平的提升。学校也为新管理办法的实施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准备工作,包括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进行宣传和解释、修改调整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清理原有的各类科技项目,与财务部门沟通协调,制订实施流程和规定等。新办法实施一年来效果明显。

“十五”期间,江苏科技大学在二级学院年度科技目标管理工作上也已取得突出成绩。江苏科技大学将学校每年科技工作目标(科技经费、完成成果、成果获奖、论文论著、专利等)进行分值量化,参照各专业院系部人员定编情况、上一年度实际完成的科技总量情况,在调研和协调沟通的基础上,将学校年度科技计划的90%左右进行分解,与专业院系部签订目标任务书,明确科技工作任务的责、权、利,充分调动专业院系部和各科技实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保证了全校科技总量目标的超额完成。

开拓创新,更上层楼

广泛拓宽、不断疏通课题渠道,大胆开辟科技经费筹措新途径,切实加快科技工作重点转移是“十五”江苏科技大学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五年来,江苏科技大学多渠道争取科技项目,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的联系,加强与省内企业的合作,积极参加省内科技活动,大力宣传学校科技实力、科技特色和科技成果,开拓新的科技工作领域,同时继续保持和发展原有国防科工委、船舶集团公司等单位的科研渠道,特别重视产品和工程类课题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同时,江苏科技大学还加强了服务地方经济科研工作的力度。江苏科技大学加强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服务地方经济;加大科技成果推广范围和力度,积极组织产学研合作项目;走访上百家企业和研究所,沟通科技信息,增强互相了解,达成科技合作意向;组织教师和科技人员参加各种成果推介会和项目合作签约会,举办成果展示,进行了项目推介,合作洽谈,校企互访;特别是与镇江市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不断加强在企业界产生了良好影响。学校每年组织具有一定工程背景、技术成熟的项目申报镇江市的产、学、研项目。面对新的机遇,江苏科技大学不断拓展和培养科技新增长点,为了保持和发展原来具有一定优势的船舶自动化设备研制领域,发挥在行业内的品牌效应,巩固和扩大在自动化设备等研究开发领域内的人才队伍,调动和引导科技人员开创科技实体,进而发挥能动作用,推进学院科技事业。2002年以来,江苏科技大学协助总师办,组建了海达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科技实体,拓展科技项目渠道、扩大科技经费总量、探索科技合作途径,推进科技产业进程。五年来科技实体科研总量占学校科研经费总量的比例不断增大。

上一篇:创新意识范文 下一篇:创新产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