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7:28

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的方法

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的方法篇1

关键词:跆拳道;逻辑背景;直觉思维准确性;决策速度

中图分类号:G88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1-0112-04

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认识事物本质属性、解决复杂问题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一切正常人都具有的思维。虽然在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的主要思维形式是运动直觉思维,但逻辑思维能力显然影响着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水平。直至运动竞技能力的发挥。以往有关运动直觉思维研究是在无逻辑背景或者说“零”逻辑背景下进行的(韩晨,2000;王斌,2002;付权,2004;李今亮,2005;程勇民,2005),但这些研究是探索运动思维的科学起点,是对无条件化的运动直觉思维的发现和证实。在真实运动情境中,运动直觉思维的发生并非如此纯粹,运动员要面对不同复杂程度的运动情境。往往需要凭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先前类似运动经历的判断推理等逻辑加工过程,并以此诱发出复杂运动情境中的运动直觉。

在真实运动情景刺激条件下大多发现了运动水平在直觉决策效果上的差异(Williams&Elliott,1999;Craig A.Wrisberg,2001;Shuji/Mori at,2002;韩晨,2000;王斌,2002;程勇民,2005等)。但这并不能说明运动专家在不同逻辑背景下运动直觉思维决策优势,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对此进行过专门研究。为客观分析不同逻辑背景对运动直觉思维准确性及决策速度作用机制,本研究在严格限定判断时间前提下,考察不同逻辑背景下的运动直觉思维决策效果。研究假设为,在真实模拟运动情景中,不同逻辑背景影响运动直觉思维决策效果不同,且运动水平越高,直觉思维准确性越高,决策速度越快。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选取国家跆拳道队队员为专业顶尖组,男27人,平均年龄21.67岁,专项训练年限5.81年;女21人,平均年龄21.19岁,专项训练年限6.52年。选取国家青年跆拳道队及部分省市跆拳道队队员为一般专业组,男22人,平均年龄18.73岁,专项训练年限3.82年;女28人,平均年龄18.79岁,专项训练年限4.04年。选取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高校专选班学生为业余组,男26人,平均年龄19.77岁,专项训练年限2.19年;女21人。平均年龄19.33岁,专项训练年限1.86a。总计145人,男子75人,女子70人。所有受试者均是正常视力敏锐度和非色盲。

1.2 测试仪器 采用自主研发的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思维决策测试系统(BIL-W-TQD-V1.0)在计算机上完成操作。测试电脑为两台同品牌的IBMThinkPad-T43、IBMThinkPad-R51笔记本(Intel Pentium M处理器、processor2.10GHz、512MB内存、Win&ms2000/XP系统,14.1英寸彩色显示屏)。测试反应盒为专供本研究使用而改装的外接MODEL:AS-2168的Havit小键盘。为防止系统误差,研究者采用了同一厂家制造的键盘。保证在按键反应时间上的误差≤5 ms。

1.3 实验设计 本研究经过预备实验,选取20%、50%、80%先验概率作为任务条件,实验采用任务条件(3)×运动水平(3)的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任务条件为组内变量,运动水平(顶尖组、专业组、业余组)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决策正确率和决策反应时,分别作为直觉思维准确性和决策速度的反映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预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逻辑背景下直觉思维效果受项目级别影响差异不大(数据略)。另外。根据以往有关研究,运动直觉在性别上还未发现差异(Fallik&Eliot,1985;漆昌柱,2000),但并不意味着在不同逻辑背景条件下没有差异。综合有关项目专家意见,并鉴于本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我国女子跆拳道竞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而男子相对较弱)和研究目的的实效性,本研究决定不将性别作为自变量。而是将男女研究结果分开进行分析。

1.4 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单独测试方法。被试在安静状态下端坐电脑前,将利手手指轻放在指定按键上,双眼距屏幕约25-35cm,室内光线为正常照明度。整个测试要求被试按照指导语指示进行按键。正式测试前,被试必须经过4-5组练习,具体随练习情况减次或加次,直到测试成绩稳定后,才进入正式测试。视频片段反应实验测试,采用典型前期随机准备时间反应任务(Lute,1986)。

测试共分20%、50%、80%三种先验概率任务条件单元。每个单元分两组,每组20个视频片段,组间休息1min,每单元间休息2min。要求被试在每单元与每组测试前认真阅读与思考指导语,有问题可以直言主试。每个视频片段播放定格时,要求被试在2m内尽可能保证准的前提下快速按键。超时屏幕立即自动显示提示语。若每组视频片段决策超时数量≥5个,测试系统宣告本组测试无效。

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for Windows V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运动水平差异做多重比较(LSD)与估计边缘均数图。对测验中测得反应时数据的整理测试值小于100ms或大于平均值3个标准差。作为特异数据予以剔除。

3 结果

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的决策结果见表1。总体来看,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不同组别决策反应时呈现无规则变化,而正确率随着先验概率的递增、运动水平的提高而增大。

续作任务条件、运动水平在决策反应时、正确率的方差分析,见表2、表3。

表2、表3显示,在模拟真实运动情景中。任务条件对决策反应时影响非常显著(P<0.01),运动水平则在决策反应时差异不显著(P>0.05);而任务条件、运动水平在决策正确率上主效应均非常显著(P<0.01)。并且,方差分析均没有发现交互作用(P>0.05)。

为了考察不同运动水平组在决策正确率上的差异情况。进行多重比较(LSD),见表4。也为了更直观描述运动水平在正确率的变化情况,男女分作估计边缘均数图(见图1、图2)。

表4表明,不同运动水平组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

决策正确率差异均均非常显著(P<0.01)。男女决策正确率估计边缘均数图(图1、图2)也反映出决策正确率在不同任务条件、不同运动水平下的变化趋势。

为了进一步分析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决策正确率差异的内在原因,本研究首先考察了同组运动员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运动决策正确率方差分析情况(表5)。

表5表明,除了女子业余组外,其他同组运动员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运动决策正确率差异均达到显著以上水平。不仅说明先验概率任务条件是引发决策正确率差异的关键原因。

也为了具体分析先验概率任务条件引发决策正确率差异的内在成因,本研究参照信号检测理论,计算不同组别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的击中率(Ps)与虚惊率(Pn),并通过查阅PZO转换表,计算专项感知能力(d')、判断标准(β)(表6)。

4 分析与讨论

对表2、表3、表4分析不难发现,任务条件在直觉思维准确性与决策速度上主效应均显著,而运动水平在不同逻辑背景下的直觉思维决策效果主要表现在准确性上,在决策速度上差异不显著。结果不仅支持了“逻辑背景显著影响运动直觉决策效果”的假设,也支持了“运动水平越高,直觉思维准确性越高”的假设,但不支持运动水平对决策速度的影响。

结合图1、图2,对不同逻辑背景下的直觉思维决策效果分析:1)三组被试决策正确率平均达到了66.65%,决策反应时平均为481.59 ms,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决策正确率均大于“二中择一”的50%随机概率,说明本实验是直觉性运动思维判断过程。2)三组被试在20%、50%、80%的先验概率直觉思维平均正确率分为63.80%、65.19%、70.99%,决策平均反应时分为513.90ms、505.05ms、425.81ms,说明逻辑背景条件概率越大,直觉思维准确性越高,决策速度越快,也证实了“不同逻辑背景影响运动直觉思维决策效果不同”的研究假设。3)顶尖组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的直觉思维平均正确率为77.53%,而专业组、业余组分为67.19%、55.24%,说明随着运动水平的下降,决策准确性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表明顶尖组具有直觉思维准确性的专家优势(结合表3)。4)表5显示。同组运动员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运动直觉准确性差异显著。说明先验概率表达逻辑背景这一研究前提成立即先验概率任务条件引发了被试逻辑思维,也说明本研究是不同逻辑背景下的运动直觉思维决策结果。

从表6中可发现,同组别运动员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专项感知能力(d’)变化不大,判断标准(β)则不同。并且先验概率越大,同组别的击中率(PS)越高,判断标准越低,辨别力保持相对恒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各同组别运动员在三种先验概率条件下判断标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且不同组别判断标准也存在显著差异。男子F(2,72)4.350,Sig.=0.016;女子F(2,72)=5.835,Sig.=.011。结果同样证实了先验概率表达逻辑背景这一研究前提成立。也说明运动员对不同先验概率的反应倾向影响着直觉决策效果,反映出直觉思维受后天的逻辑背景知识和经验影响较大。但相同先验概率条件下,顶尖组存在高辨别力低判断标准,新手组则相反。结合表3,说明不同运动水平对先验概率辨别力和反应倾向的权重不同。顶尖组在感知能力基础上形成对先验概率的判断标准,主观倾向比重相对小,说明顶尖组运动员自信心强,判断标准较为宽松;而业余组判断标准则相对多地依赖先验概率,主观倾向比重相对较大,说明低水平运动员决策时伴随有严重的自信缺乏,判断时会更加谨慎。

口语报告也表明。业余组受先验概率的影响要比顶尖组、专业组更明显。同时,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顶尖组95.6%的运动员视觉搜索主要集中在面部兼带肩部,专业组主要看肩部兼带腿部者占87.8%,而业余组78.9%的被试侧重关注腿部信息。从项目特征分析,腿部信息(包括步法移动)往往带有隐蔽性、欺骗性和预判的滞后性,常常会导致动作发力基本趋于完成时才易被察觉。顶尖组对头部的理解主要表征在面部表情与眼睛上,原因在于眼睛能表达更多的攻防信息。研究者在结构式访谈世界跆拳道强国韩国与伊朗国家队教练员与运动员时,他们多次提及眼的预判功效(如眼的“飘忽”)来实施战术方案。而面部表情常常在动作切入与发力前会肌肉收缩,通常可以结合对手的“呼吸”加以确认。对这些视觉信息高效搜索。反映出专家选手具有更多的熟练技能“组块”,在检测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似乎同迅速探测觉察对象的准确位置有关。也说明专家注重头部与肩部信息的认知水平程度高,认知结构更趋于复杂。

5 结论

1)逻辑背景显著影响跆拳道运动员直觉思维决策效果。

2)逻辑背景复杂性和运动直觉思维决策效果密切关联。简单的逻辑背景条件较复杂的逻辑背景条件下运动直觉思维准确性高,决策速度快。

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的方法篇2

[关键词]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创新功能

在一些高等院校,并不重视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教学,原因是他们以为逻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没有创新意义。这种观点颇有影响,很有市场,像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彭加勒也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认为,“科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非经验、超逻辑和思维程序与常规思维相倒置为根本特征的反常思维方式”。[1]所以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是没有创新意义的。二是认为,纯粹逻辑是同义反复,不能创造任何新的科学观点,所以逻辑思维对科学发现没有创新意义。事实并非如此,逻辑思维不仅自身有创新性,而且引发科学研究的繁荣和进步。所以,高等院校要培养创新性人才,为我国科学的发展输送生力军,务必加强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逻辑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逻辑思维是引发科学创新和发展的思维工具

翻开科学发展史,人们就会发现,历史上的科学革命运动,往往以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先导。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带来了古希腊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空前繁荣;培根的归纳逻辑掀起了近代科学革命的狂飙;而现代逻辑则促进了现代科学和哲学全方位的拓展。

正是基于科学发展的这种史实,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和世界著名科学家,都充分肯定了逻辑思维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列宁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2]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可能的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2]因此科学家必须是“严谨的逻辑推理者。科学家的目的是要得到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摹写。逻辑之对于它,有如比例和透视规律之对于画家一样”。[3]他们如此肯定逻辑思维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道理非常简单,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对旧理论的否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科学都具有创新性;而逻辑思维则是知识技术转为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据此,有理由说,逻辑思维是引发科学创新和发展的思维工具。

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的史实也说明了这一点。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看到中国人在古代取得了许多卓越的科技成就,有发生科学革命的历史基础,但近代科学革命恰恰没有发生在中国,对此他感到困惑不解,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和思考。在爱因斯坦看来,这是“用不着惊奇的”,[4]中国贤哲没有创造出科学创新发展所需的逻辑基础。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认为:“古代中国赢过西方的,大多是技术而不是科学,没有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发展是有限的。”[5]而技术优势没能转化为科学优势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缺少知识、技术转为科学理论的逻辑思维工具。

人们知道,技术在于利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在实际生活和劳动中偶然获得。科学是探索未知世界,揭示大自然客观规律,但要获得对未知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只有通过艰苦复杂的逻辑分析、推论,才能最终形成关于某一问题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国历来偏重整体直觉顿悟,而缺乏逻辑思维传统,而且注重实际应用,轻视基础科学研究,这就使中国虽然有许多伟大的技术发明,却没有产生一门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培养了不计其数的状元、举人、秀才,却没有培养出一名牛顿般的科学家;有发明了火药的著名实践,却没有发现火药的成分结构,没弄懂科学意义上的火药的爆炸性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说明离开逻辑思维,知识、技术就是片面的和离散的,只有逻辑思维的介入,才能最终整合成科学理论。

逻辑思维自身就有创新功能

逻辑思维的发展所以能够引发科学研究的创新,成为知识、技术转化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思维工具,就在于逻辑思维本身具有创新功能。逻辑思维的创新基质在于它是一种理性的创新思维,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再用概念进行判断,形成命题,再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运用命题进行推理,于是就会推演出新的思想认识。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知道,关于某事物的概念尚未形成时,人们的感性认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概念思维,对许许多多具体事物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之后才抽象出该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可见概念思维不是机械的摹写,而是一种理性创新。没有概念思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现象层面上,不可能对事物的本质产生全面的新认识。

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它不是对感官所反映情况的简单重复。一位农学家来到某地考察畜牧业发展情况,当地人向他咨询能否发展养羊业,他说“要养羊先养猫”,这个判断体现了农学家与众不同的眼光。当人们疑惑不解时,他说:“要养羊就要大量种植三叶草,但三叶草要靠蜜蜂传粉,而本地田鼠太多,蜜蜂巢被破坏严重,影响了三叶草的发展,所以应先养猫灭鼠。”可见判断是经过逻辑分析后对事物情况作出的新断定。也是一种创新思维,本身具有创新的特征。

推理是从已知知识推出未知知识的逻辑思维形式,它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这些推理都有创新性质。

演绎推理以其严密性、必然性在逻辑学中奠定了重要地位。同样以其创新功能而在科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演绎推理的创新意义在于,它能帮助人们分析现状而发现问题,还能帮助人们提出和论证新的思想观点。人们所熟知的关于物体重量与其下落速度关系问题的新认识就与演绎推理密切相关。人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重量与其下落速度成正比”,即物体重量越大,其下落速度越快的观点,在一千多年里被公认为无可置疑的真理,但到了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通过一个演绎推理的思想试验,对该观点提出质疑,他设想:若把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绑在一起,其中A为重物体,B为轻物体,A与B捆绑丢下,其下落速度是比A物体单独落下时快还是慢呢?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A和B相加重量加大,其下落速度比A物体单独落下要快,但两个物体重量悬殊,下落时慢的B拖住了快的A,所以A与B绑在一起其下落速度比A物体单独落下要慢。通过演绎推理,亚里士多德观点中的逻辑矛盾暴露出来,而包含逻辑矛盾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所以最后被新的观点所取代了。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经验知识直接推出一般知识的推理,这种推理天生就有创新功能,因为作为推理结论的“一般知识”,相对于作为前提的“个别知识”来说,都是全新的知识。例如,人们发现柳树能进行光合作用,小草、大豆、棉花、水稻等亦如此,柳树、小草、大豆、棉花、水稻等是绿色植物的一部分,由此人们推出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关于归纳推理推陈出新的创新实例随处可见,都证明归纳推理是一种创新思维。

类比推理也是一种极富创新功能的思维。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异,断定这两个(或两类)对象在另外属性上的相同或相异的推理。在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中,用来比较的属性是原有的已知知识,而断定其另外的属性也相同则是全新的知识。在医学史上,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理论时就是根据对一条蛇的解剖观察,发现当蛇的动脉被夹紧后,蛇心由于充血变大、变紫,松开动脉则正常,夹住其静脉,蛇心由于缺血而变瘪、变白,松开则正常,由蛇推及人,于是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的观点,否定了流行了两千多年的“人体血液由心脏生产供全身器官消耗”的“血液单向运动”的说法。诸此等等的思维事实,都证明类比推理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逻辑思维是非逻辑思维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非逻辑思维通常被称为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性的直觉、灵感、联想等。非逻辑思维在科学发现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们仍然是以逻辑思维为前提和基础的。

在人类的发明创造过程中,直觉、灵感、联想起着巨大的作用,但直觉、灵感、联想的内容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先前艰苦的逻辑思维过程中产生的。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悟出了浮力定律;牛顿被下落的苹果砸着脑袋,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门捷列夫踏上火车的一瞬间,悟出了元素周期表;凯库勒梦见蛇自咬尾巴,悟出了苯的分子结构……;凡此种种,科学家们似乎是凭非逻辑思维悟出科学真理的。其实并非如此,他们的顿悟无论多么奇特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在顿悟之前,都曾冥思苦想,运用逻辑工具,进行了无数次分析、推理和论证。门捷列夫曾三天三夜未合眼,不断思考和计算;牛顿在实验室里忘记了自己是否已经进餐;凯库勒在参加舞会时仍在想着他的苯分子结构。可以说,没有逻辑思维的帮助,非逻辑思维是不可能“顿悟”出科学真理的。正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的那样,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邦格说得更直接,没有漫长而且有耐心的演绎推论,就不可能有丰富的直觉。很明显,直觉、灵感、联想等非逻辑思维,的确是以逻辑思维为前提的。

逻辑思维不仅是非逻辑思维的前提,而且为直觉、灵感和联想确定目标和方向。因为,“在紧张的创造思维活动中,没有逻辑,思维就会失去方向,失去目标;没有逻辑就没有道路。任何直觉、想象、联想等,如果是有目标的,那只能是在逻辑思维指引和统率下进行的,如果离开逻辑思维,就等于是神经错乱,或者是裂脑人的互相矛盾的杂乱的思维。”[6]科学创新中的直觉、灵感和联想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和方向的,而为直觉、灵感和联想确定目标和方向的,正是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不仅为非逻辑思维确定目标和方向,而且还为直觉、灵感、联想产生的结论作逻辑的分析、论证。非逻辑思维的特点是“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清晰的逻辑思维,不能对非逻辑思维产生的新思想作出逻辑上的解释和论证,这种思想就不可能有逻辑上的确定性和自恰性,就是一种无根据的臆想。凯库勒风趣地说:“假使我们学会做梦,我们也许就会发现真理,不过我们务必要小心,在我们的梦受到清醒头脑证实之前,千万别公开它们。”因为臆想的东西人们是不可能接受的。由此可见,非逻辑思维的结果出现之后,随之就应是逻辑思维的整合论证,只有这样,非逻辑思维的结论才能成为逻辑严密的科学观点。

总而言之,逻辑思维具有创新功能,是创新性思维。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而培养创新性人才,在很大的程度上说,就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诸多路径,但最基本的路径是加强逻辑学科的建设,提高逻辑学的教学水平,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本文的基本结论。

作者:魏凤琴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陕西西安 

参考文献: 

[1]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16. 

[2]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574. 

[3]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99 . 

[4]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74 . 

[5]詹克明,李约瑟.难题与吴大猷疑惑[N].杂文报,1996-11-19. 

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的方法篇3

关键词: 逻辑学大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途径

一、逻辑学的学习意义

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是支撑人类思维大厦的基础性学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七门基础学科之一,是哲学、法学、中文、教育学等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逻辑学是大学教育中培养求真精神与创新水平的重要手段,大学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而这些都是以逻辑思维素质为基础的。[1]“通过学习逻辑,掌握一些专门的技术和方法,不仅使我们能够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而且能培养一种逻辑的眼界和意识,使这种逻辑的眼界和意识成为我们知识结构中的构成要素,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起作用。”[2]

学习逻辑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逻辑修养,为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其他学科知识提供必要的思维技巧,为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必要的实用的逻辑分析工具。现在社会上的各种选拔性考试,如工商管理硕士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等等。其中逻辑测试是必考内容,且比重在不断加大,考试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测试考生运用给出的信息和已经掌握的综合知识进行推理、论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摆脱烦琐细节和冗长文字的干扰,理清思路,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没有相应的逻辑基础知识,就大大增加了考生尽快摆脱干扰,找出答案的难度。

二、学习逻辑学过程中的问题

逻辑学以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它以其所特有的具有特定含义的一整套逻辑术语来阐述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而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科学领域。高校逻辑学教材内容多关注逻辑知识的抽象性,教学内容偏重于逻辑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难懂,对逻辑学的学习兴趣度降低,相当多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有畏难情绪;学生运用逻辑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更是低下,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够较好地解决问题,一旦离开了老师的引导,让他们独立解决问题时,他们就感觉无从下手。

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在讲授逻辑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养大学生学习逻辑学兴趣的途径

1.逻辑故事解读法

许多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科学发明、奇人逸事中都包含着趣味盎然的逻辑故事,它们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在故事中讲知识,能很快地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例如,据《世说新语》记载,孔融到李膺家做客,客人们都赞他聪明,后来又来了一个叫陈韪的客人,他则不以为然,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反唇相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弄得陈韪十分尴尬。他为什么尴尬呢?因为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的话作为前提,加上自己的话,构成了一个推理:如果小时候聪明,那么长大了就不怎么样;我猜想您小时候很聪明,所以,您现在不怎么样。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面对这个推理,陈韪当然十分尴尬,因为这个结论是从他自己的话中合乎逻辑地得出的。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讲解,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基础理论知识与逻辑故事结合起来讲授,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推理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如果不注意用生动的实例教学,而是单纯地从符号到符号、从公式到公式地进行推导,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教师要在课前精心挑选适合的逻辑故事,逻辑故事与讲授的内容具有相关性,不能为追求趣味性而忽视知识性。另外,还要对讲授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倾向认真分析,如内容如何切入,如何激发学生兴趣,需要补充哪些内容,使用怎样的程序进行教学,等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2.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典型事例的精辟分析,引导学生应用逻辑原理、规则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逻辑问题,使学生对逻辑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直接感受,避免空洞说教和乏味推理,提高其运用逻辑知识的能力。它是将案例应用于教学,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分析、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对于课堂灌输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社会实际,搜集、整理逻辑思维典型案例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举一反三,深化对逻辑知识的领悟。案例分析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能够有效增强逻辑学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述直接推理中的变形推理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理解变形推理的方法、规则和公式,可以举人们熟知的事例加以分析:某主人非常好客。有一次他请四位朋友到府上小宴。快吃饭的时候,只来了三位,还有一位没到。这位主人非常着急,便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还没有来。”不想其中一位客人听了此话,扭头便走;这位主人看见走了一位客人,便说:“不该走的走了。“另一位客人听了此话便起身告辞;该主人更加着急,连忙说:”我不是说他们两位。”最后一位客人本想留下来陪陪主人,听了此话,也抽身就走。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变形推理的知识对之加以分析。

再如:一家珠宝店被盗,经查可以肯定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所为。审讯中,他们四人各自说出一句话:甲说:我不是罪犯。乙说:丁是罪犯。丙说:乙是罪犯。丁说:我不是罪犯。经调查证实,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3]

看完这个例子后,让学生分析谁是罪犯?学生一般会经过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的思考后,给出正确的答案,但学习逻辑后能够在一分钟之内给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就会很惊讶,同时,也激起学习逻辑学的兴趣。

3.现实热点透视法

与时俱进是大学生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关心国家、关注社会成为大学生良好的风尚。“逻辑与生活密切相关,逻辑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要顺应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一个人如果缺乏对于生活的热爱与了解,缺乏必需的各种社会生活知识,在现实提出的逻辑问题面前,往往难于应对。”[4]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关注现实,注重逻辑知识应用的引导。教师应及时借助热点问题,引发一些逻辑话题,开展由学生来完成课堂辩论、专题讲座、逻辑小论文写作及讲评,使看似难懂、枯燥的逻辑学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

比如在2008年的“周正龙假虎照案”和“许霆恶意取款案”两案中的定罪与量刑中,周正龙是犯了诈骗罪还是仅有过错?许霆是应判无期还是判几年?种种问题的争议,虽是现实法律问题,但同样反映了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相关的逻辑问题。再如,汶川地震中不同的人面对生与死、救他人与救家人、保全身躯完整与保全性命的一系列二难推理问题。这些热点问题,运用得好,就会成为现实热点的典型素材。

4.对比教学法

“把两个或者两类事物进行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对事物进行界定和区分,以便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本质和特征”。[5]在逻辑教学中,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对比教学。

首先是把逻辑学与汉语语言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对比。逻辑与语言的关系密切,思维的逻辑形式和语言形式也是密切相连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存在与表达,需借助于语词和语句来完成,离开语词和语句,概念、判断和推理就无法存在。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将逻辑知识同比较熟悉的汉语语言知识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例如推理是由语句或者句群表达的,汉语中一般用“因为”、“所以”、“因此”等关联词来表达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对比,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能够迅速理解逻辑知识,从而消除畏难情绪,培养兴趣,增强学习逻辑学的信心。

其次是就逻辑知识本身而言,对于容易混淆的问题都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比如在学习逻辑规律时,学生容易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混淆,教师就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进行讲授。除此之外,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反对关系与矛盾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反证法与归谬法等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讲授。

5.辩论教学法

逻辑学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学生不断进行逻辑实践才能提高。为了避免学生对这门课只学不练,需要在学习一段时间以后组织专门的讨论课,给出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组织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给出各自的观点和理由。辩论中教师不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定理和正确的证明,也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方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且只有运用智慧,积极展开思维活动,才能最终解决问题。所以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之间的协作精神,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很有帮助。

6.教学空间扩展法

逻辑学教学不应该局限在课堂和教室,还可以采用在课堂和教室外进行,如可以在课堂和教室外进行问题的讨论、组织辩论会、演讲会、辅导、漫谈、出版逻辑学板报等形式。课堂和教室外是教室内教学的延伸,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外逻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逻辑知识的自觉应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中对逻辑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能锻炼他们发现和改正逻辑错误的能力,引起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热爱逻辑学,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这是让逻辑学这门工具性学科尽快发挥作用的最佳途径。

除此之外,在逻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于在教学中经常会用到一些逻辑故事、教学案例和一些符号、公式等,因此,可以把它们制成课件,实现教学过程的形象化、智能化。这样的教学既有趣味性和生动性,又有启发性。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逻辑学的课堂教学,既能提高备课、讲课的速度和效率,使教师有更多时间讲解每堂课的重点、难点,又便于学生能下载或复印讲义,节省课堂上做笔记的时间,从而更专心于听讲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包庚.简论逻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J].大学教育科学,2000,(4):54-56.

[2]王路.逻辑基础.北京:人民出版社[M].2004.

[3]郑伟宏.逻辑与智慧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5.

[4]刘汉民.论逻辑教学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7,(6):41-42.

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的方法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逻辑思维;微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锻炼学生心理能力。而要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智力,就必须关注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数学是一门非常注重逻辑性、系统性以及严谨的学科,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其他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需要做好微课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思维逻辑能力以及解题能力。

一、微课的含义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而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辅助方式,能够优化教学流程以及课堂中师生互动方式,借助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课堂中基础的教学结构,是一种更加新型的教学方式。微课的概念起源于国外,Dacid Penrose认为若是将微课与相关的作业和讨论结合实施教学,便可以更好地达到与课堂授课时一样的效果。而随着国内外学者的深入研究以及进行的相关实践,其含义也在不断地丰富发展着,笔者看来,微课实质上是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者是某个具体知识点来进行的教学设计,以微视频为教学核心,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微课设计原则

1.主体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的时候,需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这是因为,只有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的情况下,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而,教师通过数学微课进行教学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创新教学方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参与,能够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质疑,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2.时间性

微课设计一般一个课程只会关注一个知识点,而同时由于小学生的特点,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在进行微课设计时,需要有时间观念,每个课程内容的设计都应尽量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从而避免时间过长、学生注意力分散以及内容过泛的现象。

3.完整性、针对性

即便是微课设计,也应当是完整而具体,且有针对性。课程需要分为课程导入、学习、小结以及课后练习四个部分,或者是适当进行课外学习等。同时需要进行目的性较强的逻辑思维训练,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设计,从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比如说提供或者组织各种探索性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合作、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从而提高逻辑思维的层次。

三、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微课设计

1.微课功能结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微课设计时,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清晰、统一的方向,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课程框架,在学习中慢慢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系统。而微课资源一般都是基于Flash的微课件、学习任务单、知识地图以及相应的逻辑思维练习组成。其中基于Flash的微课件是微课中的重点内容,一般包含了课程辅助以及课程学习两个模块的内容。这两个模块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在基于Flash的微课件的微课资源中,更为突出教学趣味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处于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方法与提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2.微课界面设计

微课使用对象是小学生,同时必须要通过网络媒体去实现,因而在进行微课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水平。小学生电脑操作能力并不是很强,因此,需要有方便的操作以及简单明显的引导才能更好地让他们使用微课学习。同时在微课设计时,需要注重色彩以及设计一些画面感较强的图像。一般微课界面设计主要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1)导航设置。微课首页设计需要简单明了,除了必要的标题外,便是每个模块的文字名称按钮,对相应部分内容进行链接;(2)按钮设计。为了方便使用,可以设置文字按钮、图形按钮以及立体式按钮等;(3)页面布局。进行页面布局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以及需求,小学生对于色彩鲜艳的图片类素材会更感兴趣,而不是大篇幅的文字描述,因此,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在进行页面布局时,文字要适量,适当增加图片;(4)交互设计。在微课设计当中,微课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进行的交互主要是通过菜单选项、导航设置以及按钮设计来实现。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微课,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学习资源,同时还能够有效开拓小学数学学习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应当注重小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基于微课设计的基本原则来进行实践教学,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乔燕.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的方法篇5

一、题型特点

1.阅读文章短,设空多 。为了测试学生的语言知识综合能力,控制试题短文长度及挖空密度是必要的。一般来说,短文的长度在250~300个单词左右。平均每两空间隔12个左右单词。

2.考语境,轻语法 。从近10年的高考完形填空试题来看,大部分的题都是四个选项的语法功能和结构相同,只有通过文章情节即语境才能正确作答。

3.考查实词多,虚词少 。实词是指那些能够独立承当句子成分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虚词则是指连词、介词、冠词等。完形填空的选项设计大多数为实词。

二、解题技巧

1.快读全文,掌握大意 。在不看选项的情况下,快速阅读整篇文章,了解全文大意。考生要认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了解文章背景,理清文章内容线索。在快速阅读过程中,不要急于动笔选答案,要一口气读到底。遇到不懂的地方“跳”过去,继续往下读,纵观上下文,以获得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从而确定解题的基本思路,切忌看一空选一题,断章取义。

2.细读首句,上下文联系,通篇考虑。 在通读全文,了解短文大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比较、判断,选出既符合词义、句义,又上下文连贯、合乎情理的准确答案。往往有这种情况:从单句来说,四个选项都符合该句的句型结构和语法要求,这就要求考生联系上下文,按着文章线索,找出文章中与选项有关的信息词,选出符合上下文语境的最佳选项。上下文的内容联系和逻辑关系是做好完形填空的关键。

3.避开疑点,先易后难 。在做题时,应从易到难,先选出确定的、直接的、明确的答案。如遇到少数确实不会的题,切忌徘徊不前,这会严重影响答题速度。可以先跳过去继续往下做,有可能从下文中找到与此题有关的暗示或信息。

4.从句子分析和语篇分析两方面着手。 对句子分析可解决大部分问题,主要是从固定搭配、词语辨析、语法要求等角度分析,这要求学生应有扎实的语法和词汇基础及良好的语感。语篇分析是对于和整个语篇或上下文相关的问题而言。这种题就要求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句子内部成分进行分析。一般来说,解答完形填空题因遵循以下方法:

(1)快速通读全文,抓主旨脉络,特别注意首尾句。文章都有中心议题和中心内容。快速通读全文,才能对全文了然于胸,理清思路;抓住主线,才能使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阅读中要特别注意提示句,尽量记忆关键词、句,力求把文章内容串联起来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像。

(2) 弄清主旨脉络以后,要逐句精读、分析,用平时积累的英语语法和语言知识,根据文中语义、惯用搭配、前后逻辑以及常识进行客观推测,务必克服平时的思维定势。在选择答案的过程中,要先易后难;对少数难题,可暂定答案,在复读全文后再加以分析推敲。

(3) 瞻前顾后,寻觅启示信息。启示信息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句提供的信息;通读全文获得的信息;已经补充完整句子提供的信息;后问提供的信息;平时积累的常识和背景知识提供的信息。对上述信息,要全面考虑,寻找启示,做出选择。

(4)复读全文,力求从旁观者的角度清醒地重新审视文章,从整体角度核校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与各段落之间、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检查文章的整体性;也可以从语法、词义、惯用法、固定搭配、背景知识等方面进一步验证和修改答案。

三、复习方法

1.熟练运用,而非机械记忆英语语法和英语语句、惯用法的搭配。语法知识越丰富,单词越熟练,阅读速度就越快,对文章的理解就越全面、深刻和准确。

2.丰富词汇知识和提高词汇辨析能力。单词的语法知识是基础。在阅读中要注意形近和近义词在含义和语法搭配上的差异。

3.熟练掌握阅读技巧,提高语篇阅读能力,要在快速阅读时留意关键的信息词句。完形填空的主旨在于考察阅读理解能力,而不是字斟句酌的能力,所以要学会扫读、略读和寻读,以加快阅读速度,并在快速阅读中要善于抓语篇的关键词句、主题句和结论句。

4.形成正确的逻辑推断能力,锐化思维。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对文章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它能使“完形”恢复文章的原貌,变得更加容易。

5.加强泛读,以拓宽知识面。见多识广,方能应万变。

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的方法篇6

 

一、逻辑和语言密不可分

 

语言学与逻辑学的结合早有历史渊源。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逻辑就被看成是思维的工具,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工具论》中得到了证实。现如今我们学习一门学科往往更注重其学术价值和应用性。认为“逻辑学无用”的观点使逻辑学正面临生死攸关的困境。

 

其实不然,逻辑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自发性的在潜移默化中广泛运用。将逻辑学和语言学结合起来的相关著作也不少,老一辈逻辑学家金岳霖、周礼全等人联手编写的《形式逻辑通俗读本》,以及近年来《逻辑与语言表达》《说话写文章中的逻辑》《智慧人生——日常推理之谜》等。由此可见,逻辑学和语言学是紧密结合的。

 

二、日常生活交际的语言逻辑学应用

 

语言作为一种传播符号,是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物质载体。我们日常交流时,一方面是说,一方面是听。就在这过程中,也时刻浸润着逻辑学的原理。

 

(一)逻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们每天说大量的话,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这其中交织着事实和判断,即便是客观事实,经人为主观性的语言复述传递,都会有偏误,更何况概念判断本身就具有相当程度上的主观性。

 

清楚的逻辑思维不仅有助于语言表达,也可以提高我们收集和判断信息的能力。在传播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信息充斥,真假杂糅、纷繁复杂,运用逻辑思维提高媒介素养是大有裨益的。比如2003年非典期间讹传咸盐可以预防非典,就造成咸盐供不应求,然而这一谬论没过多久便被澄清。再如 2007年轰动一时的纸馅包子虚假新闻事件,曾一度造成恶劣影响,经多方考证也真相大白。可见,个体如果没有独立的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普通公众的意见是很容易被媒体操纵的。

 

(二)日常逻辑培养方法

 

1.采用5W1H法帮助简洁表达

 

一句话传达信息,不要贪多,说话时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先把最重要的观念阐述清楚,然后再辅助详例支撑论点。采用5W1H法,即Who(谁)what(什么事)when(时间)where(地点)why(起因)how(怎么样),可以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2.练习画思维导图梳理日常事件

 

相比于简单的条目式,思维导图有助于看清全局,建构整体框架。大范围、浅层次的把握全体,再聚焦局部深入挖掘,逐渐培养讲话有营养,做事有条理。

 

三、大众传播语境下主持人的语言逻辑

 

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主持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逻辑思维训练有助于即兴口语表达。英国诗人雪莱说,“人有一颗产生感情的心,一个能思维的大脑,一条能说话的舌头。”笔者认为,主持人应该掌握逻辑的基本理论进行思维训练。近年来播音主持界不断呼唤主持人个性化,个性化的根本就在于思维的逻辑的差别。

 

(一)主持实践中的语言逻辑谬误

 

我们日常在电视节目中经常能听到一些比较普遍的语病,就存在着逻辑上自相矛盾的问题。比如养生节目中主持人说“睡梦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忌”和“不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意义,即睡前要恼怒饱食,意思显然不对。再如“改掉坏毛病”,毛病本来意为缺点,再加修饰词“坏”,也是语意赘余。还有新闻报道称“这次矿难中,他是许多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也是不合逻辑。

 

(二)主持人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1.定向思维训练

 

定向思维是一种常规模式的顺势思维法。初学者在进行口语表达练习时运用逻辑关联词,比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再次”等,把说话内容分成一个个小片段,话语间的逻辑关系就能清晰的表达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时候过多关联词容易让句子变得累赘复杂,造成听者思维的混乱。在语言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能不用关联词就可以表达清楚的情况下,还是尽量使语言简洁。

 

2.逆向思维训练

 

采用逆向思维法,用全新的眼光对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谚语加以自我的全新解读,也是培养主持人个性化的有趣尝试。

 

例如,成语“知足长乐”通常意为人应该知足。但是反向思考,也说明目光短浅骄傲自满,是一种变相消极懈怠。贬义词“班门弄斧”讽刺那些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而有的时候恰恰是和高手过招才能提高技艺,事半功倍。

 

再如,大家都用“东施效颦”来耻笑那些丑陋、低能的人,但如果就东施的精神而言,起码她有积极进取的主观能动性,且勇于付出行动,哪怕遭致白眼。这一点恐怕在凤姐和芙蓉姐姐身上得到充分例证,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经常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独特思维、另类思维的能力。

 

3.发散思维训练

 

训练主持人发散思维可以通过几个简单图形,比如一个圆,一个点,组织一段语言。或者给出几个关键词,如:阳台、木板、麦浪等,限时看图说话。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反应速度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逻辑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论是大众传播还是人际传播领域,逻辑都堪称为语言最重要的“武器”。从逻辑学角度出发研究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语言,是一个新鲜且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的方法篇7

关键词:数学 直觉思维 作用 培养

数学思维具有实验、猜想、想像、直觉、灵感等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生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外,更需要具有非逻辑推理能力。可见我们在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像力的培养。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的本质容易造成误解,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同时对数学的学习也缺乏取得成功的必要信心,从而丧失数学学习的兴趣。过多地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数学直觉思维

(1)数学直觉思维的概念及其特征

简明地说,数学直觉思维就是人脑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关系的一种迅速的判断与敏锐的想象。[1]人在进行思维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逻辑思维。在数学上,它是对命题的分析、推理和证明的过程,是数学思维主要的成分,也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另一种就是直觉思维。从表面上看,直觉思维的进行没有依据某种明确的逻辑规则,结论的得来也没有经过严密的推理,带有一定程度的猜测性、预见性,实际上具有非逻辑性。

与逻辑思维相比,数学直觉思维具有跳跃性、快速性、综合性、或然性、创造性等特征。

(2)数学直觉思维的表现形式

①直觉的启发

直觉的启发是指研究者沉思于某一数学课题,既没有在头脑中检索到相应的“数学知识”,又没有凭借自己的想象力组合成什么有用的结果,思路堵塞了;思维的主体长期沉思于这个问题,各种想法在脑际中无序地运动,相互作用,心理意象处于混沌状态,幸运的突变迟迟没有产生,又没能借助于想象力获得什么有用的结论。然而在某一时刻,在他思考的问题圈子之外,甚至是一个遥远之外传来的信息倒起到了巨大的诱发作用,使得在潜意识层面上的各种已有知识一瞬间就达到了最恰当和最优化的联系方式,思路又接通了,问题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②直觉的想象

直觉的想象是指思维的主体把尚处于混沌状态下的知识重新随意地加以组合。这种组合没有固定的逻辑格式,它具有跳跃性、快速性、综合性、或然性、创造性,是对眼前研究的数学对象的一种有结论性的判断。它造成一种新的联系,以弥补外界所获得的信息的空白,并直接地显示出来,直觉的想象这种形式表明,数学直觉思维是以数学研究中的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为前提的。

③直觉的判断

直觉的判断是指思维的主体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的一种迅速敏锐的识别、直接的本质理解、综合的整体判断,是一种飞跃式的思维方式,这是数学直觉思维最为基本的表现形式。直觉的判断这种直觉思维形式表明,思维者是用高度简缩的结构进行思维的。这种思维过程的实质,就是根据当前问题的相似性,在头脑中迅速检索到原先储存着的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拼接与组合,直接地判断自己所面临的学课题属于何种类型,应当采取什么方法去解决,这种直觉判断有赖于对整个形势的整体估计。

二、数学直觉思维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1)在数学理解中的作用

数学理解包括理解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人们常凭借经验,加上直觉思维的辅助作用,在头脑中构造图景和模型,以达到对概念、结论的理解。例如,学习数学归纳法时,先向学生提供“多米诺”骨牌的游戏模型:只要推倒第一块骨牌,第二块骨牌就会倒下,接着第三块骨牌会倒下,……传递的结果,是所有的骨牌都会倒下。通过提供具体的“递推”的模型,诱发直觉思维的产生,接着介绍数学归纳法时,学生便借助直觉思维直接领悟其原理。

(2)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我们面临的要解决的许多数学问题,大都是不熟悉的,刚一接触,首先看到或想到的只是它的直观形象与个别特征,如图形、式子或其含义的直观类比,利用直观模型和空间图形对它进行直觉的思考,从数与形的直觉感知中得到某种猜想,然后再进行逻辑证明。

(3)在数学发现活动中的作用

①选择的功能。

“在数学领域或其他领域中,发现或发明都是以新思想组合的方式进行的。这种组合的数目无穷无尽,但其中绝大部分却没有什么用处,只有极小一部分才是有效的”。发明创造就是排除那些无用的组合,保留极少的有用的组合,因此我们可以说:发明就是辨别,就是选择。[2]这种选择能力的基础就是“数学直觉”,而数学直觉的本质就是某种“美的意识”或“美感”。学得的数学知识越多,“数学美”的直觉意识就越强。正是这种意识能帮助人们去选取数学观念间的最佳组合,从而形成新的数学思想或概念。

②寻找事物联系的功能。

在数学活动中,人们在逻辑思维行之无效的时候,往往还能使用直觉找到事物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功能,直觉能帮助我们从不认识的新事物中,提炼“物理图象”或形成“工作简图”。这是认识物质世界关键的一步,有了它,才可能形成新的概念进行数量分析、建立方程式求解。这一关键的步骤很少能用逻辑思维完成,它需要直觉。

③预见与预测的功能。

在数学发展史上,有相当多的猜测是既非类比又非归纳的产物,与各种已知定理也无关系。数学家们凭直觉认为事情就应该如此,这种猜测有许多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例如,康托曾凭直觉猜测,在可数集基数从与实数集R的基数C之间没有其他的基数,这就是著名的康托连续统假设。

④创新的功能。

爱因斯坦说过:“要达到关于知识的理论,不可能通过对逻辑性的思维和思辩进行分析,而只能通过对经验的观察资料进行考察和直觉的理解。”这是说,任何新的知识理论,都不是现有知识理论的逻辑演绎的必然性产物,它对有知识理论是一种突变、创新,这种创新要靠直觉思维来实现。

三、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途径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数学直觉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1)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数学问题的真正获解离不开逻辑思维。虽说直觉思维可以迅速缩小思考范围,并能较快确定思路,然而要真正验证思路的正确性,还必须用逻辑推理给予证明。因此,要提高直觉思维能力,就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理解和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2)充分揭示数学的思维过程

如果仅仅停留在直觉思维的结论是否正确上,就很难使学生很好地实现对数学的把握。因此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复原直觉思维过程,把直觉思维过程中模糊的、跳跃的地方清晰地展示出来并加以完善,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概括、总结。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直觉思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头脑中固有的,它以一定的知识和推理作基底,没有基础知识的积淀和基本能力的储备,企图靠感知便一蹴而就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3)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就不能捕获到对开展直觉思维至关重要的信息。

(4)培养猜测能力

猜想和猜测是直觉思维的重要形式,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培养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首先要让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大胆猜想和假设,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在教学中,可将一些问题的结论暂不指出,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类比等方法,凭直觉进行数学猜想。学生直觉猜测多次结论错误,会失去信心,教师除了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外,还应经常介绍一些数学家运用直觉思维成功和失败的实例,如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使学生树立运用直觉思维的自信和勇气,帮助学生修正猜想,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5)加强选择题的训练[3]

选择题的答案只要求从四个选择之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

(6)加强开放题的训练[3]

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7)增强数学美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数学对象及其相互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和谐的,有些时候还会在结构、关系方面存在对称性,即具备数学美,因此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增强对数学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直觉意识,审美能力越强,则数学直觉能力也越强。

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容易被忽视但又非常重要的实践内容。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数学直觉能力对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2]王子兴.数学方法论――问题解决的理论[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7.

快速提高逻辑思维的方法篇8

【关键词】数学能力 基本能力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09

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科学发展如此飞速、知识更新加剧的现代社会,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满足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要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放到教学的重要位置。本文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数学能力的内涵

数学能力可以算作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是顺利完成数学活动所必备且直接影响其活动效率的一种心理特征,它是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主要在这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两种水平的数学能力,即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数学能力。前者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快速地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后者是指在数学的科学活动中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可以产生新成果或新成就。

数学能力的具体内容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这里我们将著名的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和李镜流等的研究归纳起来,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基本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和几种与数学教学关系密切的其他数学能力,例如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本文我们着重讨论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方法。

二、数学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数学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的三大基本能力为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是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教学中进行培养的三大能力。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运算能力。

数学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量关系中,主要研究其运算,如代数中数、式的代数运算和概率的初等运算等。对运算来说,数学能力初始表现在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及其技能的形成方面,还体现在根据实际问题的性质,正确地运用运算,并与其他各种运算灵活、巧妙的配合上,而与其他运算的配合程度往往能表现出数学学习者的运算能力。

在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中,还可以反映出学习者多种智力品质,这主要是由于运算过程比较复杂。运算中体现的智力品质主要包括:敏锐度、灵活性、创新性。运算的敏锐度是指学习者智力活动的速度与准确率。智力正常、超常与低下的学生在数学的运算中往往表现出速度上的较大差距。运算速度不同不仅是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存在差异,还在于运算习惯及其运算思维的差异。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巧妙的运算能力。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是在课堂练习中利用青少年的好胜心理,组织快速运算的比赛,使学生在紧张的竞赛中训练出正确而迅速的运算能力。另一个可行的教学方法是教给学生一些总结好的速算方法,帮助并鼓励他们总结出一些适合自己的速算法。

灵活性是指数学活动中的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也就是我们的口头语“机灵”,它是数学创造力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力活动过程分为集中式和发散式两种。集中式思维鼓励寻求“唯一的正确答案”;而发散式思维是推测、想象和创造的过程,它使思维趋于灵活,它的依据是:得到正确答案的途径不止一条,于是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思考。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智商较高的学生,如果长期接受集中式教学,其创造力将落后于长期接受发散式教学的智商中等的学生。

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解题中探索多种运算途径,并反过来从多种解题方法中寻求规律,从中获得“迁移”能力,而运算灵活性就在这样的反复训练中得到了提高。为此,教师应当精选、精编习题,并预先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以便把学生带入胜境,在智力上更上一层楼。

运算的独创性是智力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学习贵在创新。数学知识浩如烟海,其中构思巧妙者比比皆是,常言道,需要在荆棘丛生的山林间走出一条奇径来,光靠现成的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运算独创性需要教师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讲清原理、法则;二是练好基本功;三是实施“简洁简法”与“一题多解”的训练。

2.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其特点是:善于在头脑中构成研究对象的空间形状和简明的结构,并能将对实物所进行的一些操作,在头脑中作相应的思考。几何教学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学中引入点、线、面、体概念后,教师可通过趣味数学来培养学生自觉进行空间想象的兴趣。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只是几何教学的任务,也是其他学科(如代数)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教学方法。

3.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指思维能力是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从基本能力来看,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逻辑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是逻辑思维与运算技能的融合,实质上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部分;空间想象能力则是逻辑思维与经验几何知识及相关技能的融合,是逻辑思维能力在处理空间形式构思中的表现。因此,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思维活动是很复杂的,各种逻辑推理能力彼此联系,不能截然分开。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依据教材与内容,分阶段地逐步深入地进行推理式的教学,使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地掌握,进而运用推理方法,在解题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在数学思维过程中,通过感觉、猜想、类比、演绎、推理等方式去洞察事物本质,发现其规律,探索新的问题,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趋向产生的前瞻性、预见性的思维能力。这里我们只简要的提几点培养方法:1.以数学直觉和美感促使学生形成大胆的猜想,培养其敏锐的洞察能力;2.张开类比与联想的翅膀,培养学生丰富独特的想象力;3.鼓励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积极的求异意识;4.激励寻根究底,培养强烈的探索发现欲;5.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其活跃的创造灵感;6.善于向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拓展其开放性的思维空间。

上一篇:绿色环保的设计范文 下一篇: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