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17 16:57:26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素质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24-01

研究性学习案例——会吃垃圾的鱼

某校暑期夏令营活动,安排学生在农村实践,同学们倍感大自然的美丽和清新,这时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一条船驶过,激起白色的浪花,某生感叹:“河水真干净”。话音刚落,有人驳斥:“还干净吗?前面就有许多垃圾漂浮在水面上呢!”大家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前面有不少垃圾。大家不免觉得遗憾,有人突发奇想,我们能不能在河里放些会吃垃圾的鱼,这样环境美了,还给农民朋友创收呢!围绕这一话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就争论开了,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事情让老师知道了,老师很委婉地说,改良物种产出会吃垃圾的鱼对于大家而言目前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就不能动动脑筋,制造出会吃垃圾的鱼来净化我们的环境吗?听完老师的话大家都明白了。一场净化环境比赛活动开始了。

案例分析: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是相长的,在旧的教学方式支配下,教师的活动也很呆板,完全不注意学生的活动和反映。但研究性学习就不同了,教学过程是不确定的,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对课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思考,会评估学生活动过程中会出现的一般性问题,更要求教师能有一定的教育机智,能解决活动中的突发问题。

如学生异想天开,从改良物种的角度争论能否产出会吃垃圾的鱼时,教师则应顺势利导,把学生从争论中解脱出来,很自然地告诉大家会吃垃圾的鱼的产出对于中学生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们并不是不可作为的,我们可以自己动手,保护环境人人有则。不难看出,在这项活动中,教师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并不是取代学生,而是活动的引导者、帮手和朋友。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自然地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活动过程中密切观察每一位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建立自信、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既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十分关心学生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1.通过多样化、差异性学习,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开展研究性学习,一项重要的目标就在于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学习、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和风格。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人们的学习方式也与之相适应的进行变革。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特点是大批量、少品种标准化、流水线,把人变成统一的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机器的零部件。我们今天应该看到,就在我们身边,生产方式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典型的特征就是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柔性化。在海尔冰箱的生产线上,每一台冰箱都不一样,每个产品都是根据客户的个性要求单独定做的。这种个性化、差异性的生产方式或早或晚会引起我们教育领域的形态的改变。

2.从学生主动性发展出发,体现主体性学习的特点。

上述案例表明: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主,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制定方案和搜集材料、查阅资料,对会吃垃圾的鱼的模型的图纸设计、容积和打捞垃圾量的设计学生事先都没有答案,只有通过比赛,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中让学生真正体味到科学的意义及错误和失误的危害,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求实、认真的学习作风,增强团结与协作的精神。

3.学生自主意识和探究意识明显增强。

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下,引导学生从完全接受性地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探究学习,这既让学生感到新奇,也使他们获得了以前课堂上所没有的感受。无论是选题、审题,还是调查研究、搜集、筛选材料等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潜能,学生的活动能力等都得到充分的激发和表现。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触动更大,促使教师感到需要重新认识他们的学生。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真实地了解社会的机会、培养团队精神的机会、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体验科学研究艰辛和快乐的机会、利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等。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篇2

关键词:学案;研究过程;教学策略

一、基于问题与教学策略的研究

长久以来,我校教师一直在潜心研究,希望能够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是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与研究后发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课堂上教师牵着走的现象太严重。以冷冉老先生的“情・知理论”为契机,我们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情感态度入手,激发兴趣,教给学生方法,从而教会学生学习。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仅凭上课教师的激趣还不够,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兴致不高,是因为差异性较大,而且基础不够扎实,缺乏语文学习的方法引领。于是,我们在校领导引领下,进行了理论学习和研究设计,实践改善了“小学3~6年级语文学案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二、理论实践支撑

我们深入学习了情知教学的理论。冷冉先生具体阐明了“教会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1)培养学习兴趣、自觉性和信心。(2)要使学生养成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3)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是只能较快地形成思路,灵活运用选择的对策。(4)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善于试试看。(5)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字典、图表、仪器、资料等学习用具,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6)要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作品作出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这是给学案设计与课堂落实提供的一个正向引导。

三、研究过程

在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与教师共同研究以及学习先进经验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我校的研究课题“小学3~6年级语文学案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然后由校领导带头,申请课题,由专家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于是我们结合校本研修进行学案研究:首先教师独立研究教材、教参、学情,对学案有一个初步的想法;然后教研组共同研讨本年级的精读课文的学案,在个人研究和去年教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修改,基本制订出这个学期的学案;之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调整,再在学案上进行及时完善。有时我们会一起通过教研课来研究这份学案是否符合教材、教参的标准,是否符合学生现阶段的接受理解能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们逐渐引领学生一起编撰属于他们自己的学案,进一步将学习方法、习惯内化,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成效

我们在学案研究中得到了一些经验与想法。(1)学案研究就是更好地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巩固,减轻上课任务,让学生提前学、自主学,这项研究值得我们继续做下去。(2)我们在进行学案设计时关注了内容的表达贴近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信。(3)学案中有方法的渗透,让孩子逐渐养成预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4)其中的阅读、练笔,给了学生一个理解表达的平台,也更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偏离。(5)阅读链接课外阅读等既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在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更喜欢学案。还有的高年级让学生参与学案设计也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在推行学案后,学生可借助学案进行自主独立学习,即可初步学习了解基础知识点、理清课堂知识结构,并尝试通过自学的知识解答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在学案上作相关学习笔记。学生通过学案的预习指示明确了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让学生通过预习,带着真正的问题走向课堂,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这样就将被动预习转变为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从课堂上看,学生的参与更主动,积极发言的学生多了,小组合作中都能有所得;从成绩上看,两年来期末成绩在不断提高,基础部分各年级提高了3%至5%,阅读也有所提高。这些都说明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有了学案的引导,学生学习思考更有方法性,正在向“会学习”

迈进!

目前,师生共同编写学案,形成了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学案集锦。通过编写学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去探索新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拓展,从而培养了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思考的习惯。

学案研究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教师“导”的技能,增加了学生“学”的活动,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是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的好方法,它顺应了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学习活动趋于多样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帮助学生、教会学生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导学案”与“先学后教”异化现象及其问题诊断[J].教育科学研究,2012(9).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篇3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教案为指导的教学,笔者称之为“教案式教学”,重点解决如何教的问题?现在有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学案式教学(或称为导学案式教学),重点解决如何学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多数人采用“教案式教学”,对学案式教学的研究与运用不够;第二,一些人提出“学案式教学”,却又忽视教案的作用,主张用学案代替教案;第三,还有一些人主张学案与教案合二为一、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在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或者单纯强调学生学习,把学生作为教学的自由主人,否定教师的作用,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所以,笔者既反对教案式教学,也反对学案式教学。主张学与教并举,由此提出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双动”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两案”指的是学习方案(简称学案)与教学方案(简称教案)。该教学模式的主要功能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一、学案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抓手,教案是教师学会教学的抓手

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首要思想是“教学抓手思想”。教学抓手思想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学案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抓手,即学生训练学习方法的抓手,包括预习方法、地理学科思维方法、学结方法等;其次,教案是教师学会教学的抓手,即教师掌握教学方法的抓手,包括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实施方法、教学反思方法等,同时,教师在设计和运用学案时,可以学会设计和运用学习方案。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教学抓手思想主张“两案”并举:学生学习有学案,教师教学有教案,且“两案”要同步设计、配合使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地理学案作业设计时要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和如何学”等问题,相应地在地理教案设计时要解决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和如何教”等问题,从而使“教”服务于“学”并与“学”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最终指向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双重目标。

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师生共同以“教案”和“学案”为载体,使教与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根据学案学习,这就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学案把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分解为一个个具有生动情景的具体问题,把每课时要求学生实现的目标落实到学案作业题中,学生利用地理学习方法来逐步完成学案各部分作业题,进而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地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训练方法,体会学习过程,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学案的设计与使用要能够为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提供学习方法与指导。可见,学案为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找到了一个“脚手架”,也可以说学案是学生发展的一个抓手。

教案是教师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思想指导下,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各自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为教师实施教学提供了教学指南。教师利用教案作为课堂观察、指导、辅导、精讲、提问、追问和引问等多样的教学活动的工具,能发挥重要“向导”作用,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更加科学有效。在设计和实施教案中教师与学生一起进步与发展,教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可见教案为教师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掌握学习方法,而要掌握学习方法需要手段、需要媒介,学案正好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条件,这里称之为学习的“抓手”;同样道理,可将教案称之为教师教学的“抓手”。由此可见,教学抓手的思想就是指学案与教案是生与师的学与教的工具、手段和媒介,即学与教的抓手。

二、地理学案的组成与设计

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下,地理学案由“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学会学习、课堂练习和学习小结”等五部分组成。学习目标:该栏目的作用是明确本节课学习要求,表述时要将三维目标结合在一起阐述。自主学习:该栏目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引导学生了解教材基本知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该部分由学生课前预习或上课开始时的作业题组成。学会学习:该栏目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思想与方法,训练地理学科能力和学习地理知识。它是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系列作业问题组成,表述时尽量要有学习方法的提示与要求。课堂练习:该栏目的作用是当堂训练、巩固地理方法与地理基本技能和反馈学习情况。这一栏目由必做和选做练习题组成,体现作业题层次性与选择性。选做题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学习小结:该栏目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与能力。主要是让学生当堂总结教学内容,形成本节课内容结构。注意这里不仅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还要注意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和地理思想的总结。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篇4

【关键词】 英语学习档案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1. 学习档案的国外研究简述:

学习档案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最早是为了取代传统的标准化考试(standardized test)的评价,以体现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的评价方法。学习档案作为评价手段受到了欧美教育家的普遍的推崇,国外学者从对学习档案的定性描述过渡到将其运用到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证研究中。利用学习档案促进学生的反思也是学习档案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研究者认为"反思"是学习档案的必要因素并把它定义为学习档案的关键特征。目前的国外学者对学习档案的研究已从纸质学习档案过渡到电子学习档案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国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习档案的评价功能层面,较少有将学习档案与与某一具体的英语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如学习档案在听力学习上的运用。

2. 学习档案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文献资料选取中国期刊网2001年至2011年与学习档案相关的论文作为资料来源。Portfolio在中国有不同的翻译,所以笔者采用"学习档案"、"电子档案袋"、"成长记录袋"、"学习文件夹"、"档案袋"等多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并摒除与英语教学方面相关不大的文章,最后确定100篇文章作为本研究分析的对象。分析结果如下:

(l)学习档案在国内教育领域的整体发展

学习档案在我国教育领域研究和应用的时间虽不长,但与此相关的研究自2002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促进学习档案研究发展的主要动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阐述了学习档案的作用,指出学习档案是展示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反映其学习成果的一个集合体。它通常以一个文件夹的形式收藏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和反思报告。学习档案评价已经开始在我国的一些中小学校开始实验,国家基础教育部也将"学习档案评价在中小学的应用"作为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课题研究项目。当时国内的研究者对学习档案及其评价的研究和探索主要侧重于理论层面,研究者们从理论的可行性角度给出了一些详细的操作程序,但具体的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研究并不多见。

(2)学习档案研究者及机构的地域分布情况

笔者通过对论文的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所在的工作单位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国内从事学习档案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如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等,相应的开展学习档案教学应用研究的人员也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中小学。广西、贵州、云南等西部地区的研究力量比较分散和薄弱。而从事学习档案研究的机构又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为代表。从现状看出,学习档案作为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使用的新评价工具,在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相对容易应用和普及,而在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则有待加强和推广。

(3)学习档案研究的研究内容及特点

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并重是国内学习档案研究的特点。主要反映理论层面的文章占论文总数的47%,而反映教学实践层面的文章占论文总数的53%,二者的比例基本持平。文献研究发现,理论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档案的综述和学习档案评价理论的探讨,而实践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档案在中小学的应用。

(4)学习档案在不同教育阶段应用的情况

由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推行,学习档案在主要应用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中,相关论文占论文总数的72.3%,其他教育阶段如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的论文占总数的27.7%。这一结果表明国内的中小学是英语学习档案应用研究的主要阵地,这与新课改的推行是相关联的。笔者预测,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推进,英语学习档案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会更加普及。同时,由于形成性评估理念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学习档案在其他教育阶段,特别是在拥有较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生中的应用也会逐渐增加。

(5)电子学习档案的研究情况

电子学习档案(E-portfolio)是在继承传统纸制学习档案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的新型学习档案。由于国内中小学校受到网络技术和电脑普及的制约,所以电子学习档案在国内的研究数量还比较少,相关论文数量只占学习档案论文总数的8%。文献研究分析表明,电子学习档案的研究阵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高等院校,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电子学习档案的教学和评价等。笔者预测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电子学习档案所具备的强大功能和灵活便捷的特点,学习档案的研究将会朝着电子学习档案这个重要发展方向。

(6)学习档案实践应用在英语教学中的侧重点。

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大多数英语学习档案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把学习档案与某一具体的英语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多数研究集中在写作和阅读这两项技能的提高上。由于学习档案与听力和口语两项技能结合的实施难度较大,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在国内较罕见。同时国内学习档案研究内容又多集中在学习档案的评价功能层面。学习档案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真实性、情景性的项目,让学生完成,由学生自己把完成此项目的佐证材料保留下来,并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做出分析,进而对学生相应素质发展做出判断的一种评价方法。 笔者预测,随着社会对学生听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档案研究与学生听说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3.结语

最近十多年,我国英语教育工作者借鉴西方学习档案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我国英语教育实际,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英语学习档案目前在国内属于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了解其研究及应用的现状,对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此外, 笔者所在的广西自治区内,对学习档案进行应用研究的机构和人员屈指可数,希望该研究能对广西区内高校的英语学习档案应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Murphy Sandra M. Who should taste the soup and when? Designing portfolio assessment programs to enhance learning[J]. Clearing House,1997.

[2] Paulson,F.L,P.R.Paulson&C.A.Meyer. What makes a portfolio a portfolio?[J].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91.

[3] 巴里•J齐默尔曼、塞巴斯蒂安•邦纳、罗伯特•科瓦齐著,姚梅林、徐守森译:《自我调节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 董奇.《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5] 龚亚夫、罗少茜.英语教学评价一行为表现评价和学生学习档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 马玉宾、熊梅.试谈档案评价中的学生[J],《教育发展研究》 , 2002 .10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篇5

“学案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倡导教师与学生并重,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学案式课堂教学,就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每课学习内容编制出学案,在老师既定的学习方案指导下,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包括学什么、怎样学和如何用等问题。具体地说,老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借助“学案”作为导航,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然后带着未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完成对知识的探究,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学案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1.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优化中得到主动发展。“学案式”教材的课堂教学机制的构建,调动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他们独立自由地思考问题。它给全体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参与机会(如参与的状态,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时间和参与的方式等)和主动探索信息(如富有思维价值的提问、训练题等)及利用信息自主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学案式”教材的导学,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等待老师“奉送真理”,而是创造性地精心自主探索。在“学”中“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种迥异于缺乏引导的传统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得以在“自主发展”中塑造自尊、自重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健康人格。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案式”教材的利用,调动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预习效果,使学生在课前就了解学习目标,这样每堂课的教学,学生都有备而来,加快问题解决的速度。再加上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了解和掌握研究学生创新学习的心理素质、情感因素、智力品质、方法技巧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智力发展。“学案式”教材的编写、使用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为目的的,在”学案式”教材的设计编写中,学习目标明确,安排了“学法指津”、“释疑解难”、“知识巩固”、“能力提高”等内容,对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作了全程的引导,便于学生自学。“学案式”教材内容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因此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4.教师在“学案式”教材开发的研究中得到了发展。(1)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学能力。“学案式”教材导学的课堂教学机制的构建实施,随着创造性教育思想得到贯彻、落实。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课题实施中加深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正确认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成为备课、上课、评课及对学生评价不可缺少的思考和评估要素。一种以关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本教育”思想在教学中逐步得到确立,并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越来越深入人心。同时,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主动地、坚持不懈地获取新信息和接受新知识、新思想。(2)提高了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专业得到了成长。通过系统的研究,拓展了教师整体队伍的科研素质与科研能力。通过研究,大部分教师都能探索和运用一系列科学实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并使自己的研究过程规范,围绕课题研究撰写不少教学论文。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得以增强,教学理念得以不断更新,教科研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当然,学案式教学模式也存在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引起注意和反思,现在具体总结以下几条和大家讨论。

二、学案式教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在“学案”式教学模式尝试的起步阶段,教师要以“学案”完全代替“教案”还是不大可能,应是“教案”与“学案”相结合。毕竟教师编写整套“学案”的工作量很大,而且“学案式学习”中有大量的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理论探究,要花费很多时间,所以不可能对每一课都进行全套流程,只能选一些重点课文进行探究,即使对某一课的探究也不能面面俱到。学案在编写过程中应发挥全组教师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资源共享,这样才能减轻工作量,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2.学案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学案有助于学生把握教学脉博,节省时间(如少抄笔记),使学生有更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该学案是学生预习、上课时必备的任务手册,是课后复习的参考资料。但现在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弱,所以最好在高一的时候就采用学案式教学,使学生一开始就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习惯,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和能力。

3.教师在“学案式”教学模式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学案式教学”中,谁努力思考谁就有收获,谁积极参与谁的收获就大。性格开朗、交往能力强、能说会说的学生容易获得更多的机会,而那些腼腆、拘谨、文静、沉静喜欢沉思冥想的学生可能容易成为“看客”。另外,有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并积极参与,提高了参与效率;相反,有的学生可能对某一层面、某一方面的问题感兴趣,而对其他的问题可以说是毫无兴趣可言,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在“学案式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时给予不同学生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问题的讨论中,进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蕴藏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平等交流对话的真正魅力。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案 师研 生研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使用导学案、讲学稿等自学材料一时蔚为潮流。但是,很多的教师,但求掌握一些可操作的技术手段,遵循固定的套路亦步亦趋,却不懂得必须根据课标、教材、学情等灵活创新、调整变通。这样的话,课堂教学就成了一种机械流水线下的程序,又怎么会有精彩的生成?不少实验教师面对教学案,要么放弃独立思考,不加理解的执行教学案,生硬的照搬照抄;要么就把教学案弃置一旁,认为它不切实际,只能作为习题集。教学应以"研"字当头,把教师的教研、科研贯穿于课堂教学诸环节,这是"师研"的精义所在。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念,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研究者,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从"教书匠"转向"学者型"。

在教师的"研"中,要解决多种多样的问题,包括了多种多样的内容:把握课标、研读教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了解学情等,都要通过研来体现,研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首先,研究课程标准。新课改的课程标准和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它舍弃了传统的"教教材"的思路,明确提出"用教材教",教材是例子而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只要能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灵活对待教材,合理使用包括教材在内的各种课程资源。课堂上以灌输知识为主变成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更新观念,敢于创新,能够根据需要剪裁拼贴、举一反三,而不是拿着一成不变的教参去应万变。在此前提下,进一步的研备教材、研备学情、研发课程资源。教师要拥有独立自主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即便有了集体备课的成果,也还要通过二次研备使其个性化、更大程度适应自己的教学实际。导学案是可以调整和更新的,要想使它更完善,必须经由"研"来实现。每节课前,如何设计好导学图都是教育科研的一个课题;每节课中,教师都是在用行动来研究、证明课题方案。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机会。

"生研",把研究性学习的精髓引入课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从狭义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与方法,其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在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学科都在其"基本理念"或"课程目标"里,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的基本要素。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如果没有学生的"研",导学案的应用就落不到实处。教师对教材研究得再好,也代替不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作用。目前的很多教学案有这样一个缺点:设计的问题太多,容量较大,而给学生自主研讨、自我质疑的时间太少。学生上课都在忙着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了,缺少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课堂被一个又一个的提问与回答占据,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却依然看不到独立思考、看不到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

因此,"师研"要为"生研"服务,导学案应当是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导航,而不能沦落为类似于试卷的习题集。导学案的设计,必须综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不能仅限于教材内容,还应包括教学情境的设置、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延伸、具体方法指导、小组合作的策略等。针对刚开始使用导学案的学生还不懂得如何自学,务要培养学生"研"的方法与能力。第一步是自主钻研,能根据导学案的指导主动去研读教材、解决问题;接着是合作研讨,能与小组内的伙伴共同研习交流,互相帮助解决难题。这些都要训练,一定要在开学初教给学生自研与群研的方法,然后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养成学生自研与群研的习惯。为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导学案中还应在适当位置留一个空白区域,学生在这里能写下自己的问题,提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想法和质疑。课堂上,展示与讨论的过程,也是师生共研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前就已经预设了唯一的标准答案,然后在教学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的反应往预设的方向上引,不鼓励学生反应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如果学生只能遵照教师制订的方案,按照教师规定的步骤,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生成教师想要的答案或结论,那么,也谈不上真正的探究,因为它丢掉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与灵魂--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师要设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情境的创设使课堂教学与生活情境、社会实践建立有机联系,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兴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篇7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教学策略。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探究、导学导练、当堂达标。

(一)“学案导学”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专业化成长;能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指导上,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指导学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二)“学案导学”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学案导学”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实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二、学案编制的基本思路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为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练”的作用。

学案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自主学习为先导,问题探究是关键,知识整理是重点,阅读思考是特色,巩固练习是着力点。

由于课型、学科不同,学案的环节也会存在着不同,提倡各备课组突出特色、彰显个性,每个学案包括的内容可以有: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导学问题、学法指导、规律总结、达标训练、体系拓展等。

主要设计流程:课前预习导读——课堂探究导学——知识应用导练——体系拓展导思。

(一)课前预习导读

此部分学案设计内容应包括课题名称、授课时间、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方法、阅读提示、诊断补偿等。

此环节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自学、思考、探究,对教材进行预习,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提出困惑,完成第一次教学。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堂探究导学

此部分学案设计内容应包括导学问题、学法指导、规律总结、知识梳理等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完成第二次教学。主要可采取如下组织形式:

1.学生自学式。对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

2.师生共研式。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3.教师讲授式。对学生通过自学或生生互动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讲解的方式,给以必要的启发、点拨和指导并给出结论。

(三)知识应用导练

1.当堂进行分阶段达标训练,根据反馈情况,解决问题,完成第三次教学。

①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题目。

②查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补偿教学。

③难度不可太大,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

2.作业设置要结合学情、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分层次、有梯度地设计,注意基础达标、能力提升和拓展探究等层次性内容的落实,注意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和发挥部分学生的个性优势。本内容不一定在学案中体现,可反应在教师的备课本上。

(四)体系拓展导思

1.学案是公开的、透明的,老师在课堂上反映出来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在课前可以看到,即便在课后仍然可以看到。可以根据此学案的要求、提示、安排,根据自己课堂上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把课堂学习继续下去。学生的学习时空得到延伸和拓展,学习方式得到改变。

2.分层设计与本节课有关的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问题,或知识的发散延伸、合作探究、搜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以便进一步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3.学案应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完成达标练习后及时反思本节学习状况,如主要方法、规律的总结,疑惑问题知识的整理和探究等,并独立构建章节、单元知识网络,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学案”使用的基本要求

学案教学就是把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分成几个板块,根据老师事先编制好的学案,让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讨论学案中的问题,深入理解和认识本板块要学的内容;也可以进行实验或某个活动,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讨论学案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然后,由小组选出的代表展示交流小组讨论探究的结果。在经过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补充与矫正,老师适时点拨、总结升华,使全体学生掌握该板块的内容。

(一)“学案导学”要重视教师个性的发挥。学案模式不是固化的,不是不可更改的,不是不可超越的,它只能是一种基本遵循的方案,使用时应提倡科学求实,反对机械、僵化。我们要做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要在基本模式下“百花齐放”。允许教师即时生成,灵活多样,在学案基础上生成自己的个性课堂。比如,新课的引入,研讨题的确定和使用,练习题使用的时机、数量,学案与其他教学辅助手段的结合等,这些都是体现教师教学个性的地方。

(二)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安排及学案内容继续加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学案不等于教案,使用学案上课,教师还需精心备课。教师备课应结合学案,围绕学案,做适当的增补,重点思考怎样达成学案上的目标,怎样把学案上体现的知识、技能训练等方面自然流畅、合理地呈现出来,还要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通过集体备课的交流来缩小差距,减少个人失误。

(三)教师要提前安排学生预习“学案”,以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重点,查询疑惑知识。上课前,教师必须适量分层抽查学案,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把握学情,更好的引导学生课上完成学习任务,将存在问题有效解决。使学案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四)课堂上,教师不但要与学生共用学案,还要组织好合作小组的合作学习,组织和调控好学生的展示。学案的使用可以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但必须对合作过程严加监控,以避免一些无意义的合作与讨论。同时,教师还要对学案从课前、课堂、课后全过程监控,真正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五)师生都要做好课后反思,建立学案反馈评价体系。下课后,学生要在学案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内容。教师也应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再一次阅读理解补充学案内容,及时整理学案使用中的体会,填写教后记(或教学心得),力争使下一节教学更加高效和优化。并且,教师还应该把“学案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在教研组或备课组进行交流,定期形成反馈意见,为学案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帮助。

(六)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按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时段、不同课型适时调整,以适合教学实际需要。

四、“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制定方案,拟定计划

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各教研组、学科组也要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保证“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强化研究,求实创新

推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要重点加强五项研究。一要研究“学案导学”的思想内涵及实施策略,使教师尽快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行动上确保“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二要研究学校实际,正确处理“学案导学”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整合创新,构建具有各自特色的“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三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集中攻关;四要研究集体备课的形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促使集体备课的内容、重点及形式发生变化,要积极开展对集体备课的研究,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益;五要研究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导致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标准、形式的改革,各单位要进一步完善教师业务考核实施办法,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

(三)强化管理,抓实过程

1.强化管理。学校主要领导和业务领导要对“学案导学”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及时进行工作总结,每学期要分学科将“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各项资料整理归档。

2.抓实过程。一是抓好二次备课。通过集体备课,进一步明确课标要求、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学案内容、修订教学环节,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做到成竹在胸;二是抓好对学生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学案,熟悉“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重点掌握学案的预习、自学、互动交流等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抓好过程性培训。定期组织教师互听、互评,上公开课、研讨课,研讨交流“学案导学”操作的方法步骤,推进“学案导学”的优化;四是抓好学案的使用。课前保证两检查:学校安排业务领导(或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检查教师的二次备课;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保证四到位:教师引导点拨到位;学生研讨交流到位;师生互动到位;巩固训练到位。课后保证两反馈:教师的自我反馈要落实到教案上,学生的自我反馈要落实在学案上。

(四)培植典型,示范带动

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 ,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

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 ,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 ,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 ,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 ,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 ,意见出现了分歧 ,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 :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 ,方案不合理 ;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 ,显然也不合理 ;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 ,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 ,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 ,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 ,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 ,观察现象 ,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 ,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 ,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反之,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树立了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养成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化学1、化学2.王祖浩 主编.2007. 江苏教育出版社.

[2]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任志鸿 主编.2003.南方出版社.

上一篇: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下一篇:理财方法与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