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7 16:57:26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1

【关键词】生化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制药企业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人才培养方案若不具备高职特色,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就难以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制药产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等特征。其高技术不仅表现在对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的要求高,更主要表现在对参与者的素质的高标准、严要求。在制定生化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既要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又要符合行业技术特点,处理好岗位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关系。首先,要通过充分的社会调查和专家论证,对人才需求、岗位设置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提炼出岗位工作任务,再根据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构建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以下是我院生化制药技术专业建设的具体做法,与相关人员交流。

一、制药企业岗位调研及工作任务分析

生化制药技术专业主要服务于利用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生产原料药的制药企业,包括抗生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等化学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的生产企业。该类企业技术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 使得技术水平提不断升级,技术的复杂性与精确度愈来愈高。减少环境污染、清洁生产已越来越势在必行。由于以上特点,该类企业对一线技术人才的要求不同于一般的技能型产业,而是既要有过硬的操作技能,又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及综合应用能力。所以,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从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开始。

通过走访企业、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一系列调研工作,确定生化制药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有:发酵、药物合成、药物分离、精制、分析检验、资源回收等生产一线技术岗位;次要就业岗位有制药及相关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岗位、技术改造、新技术开发等。汇总调研结果,归纳出生化制药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责如下表所示。(见表1)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创建“三对接,五段式”工学结合的才培养模式

分析完成以上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及所需的知识、技能及素质,整合为课程。依据学生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由易至难,由基础到综合对课程进行序化,构建课程体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生化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具备原料药生产现场操作与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化学、生物、分析检测等实验操作能力,具备一定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能够在医药、化工、生物等行业的生产一线从事生产操作、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根据制药产业技术复杂集成化程度高,生产品种多,工艺技术更新快,专业性强而且所涉及的物料危险性大、工艺过程复杂、设备抽象等特点,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由此我们创建了“三对接、五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课堂与车间、课程与岗位、学业与职业”三对接,“职业基础学习、专业实践、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拓展与综合实训、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五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

第一阶段(第1~2学期):校内课堂为主,企业与实训室为辅。学生入学后首先到“厂中校”或其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1周参观实习和职业素质教育,由企业兼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初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认知能力。之后,在校内完成基础领域课程及部分岗位技术课程的学习,基础领域课程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完成,培养学生职业基础能力;岗位技术课程主要由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完成,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由企业兼职教师完成。本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计算、信息搜集、逻辑思维,实验与化验、基本识图与绘图、初步分析解决技术问题等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基础。

第二阶段:第一学年的暑期,安排学生到“厂中校”或其他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专业实践3~4周,认识和体验制药专业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与工作程序,培养学生安全、健康、环保、质量等职业素质,认识和体验制药企业生产组织管理、生产过程,学习生产工艺,培养学生基本工作能力。

第三阶段(第3~4学期):完成岗位技术课程全部教学任务,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厂中校”进行,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以及药物中间体或产品分析检验、安全生产与健康保护能力、制药现场管理与维护能力。由实践技能强、理论水平高的企业兼职教师、校内双师素质教师共同指导并完成相应考核,要求学生取得相应的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四阶段(第5学期):首先进行专业拓展,然后进行企业轮岗实习与校内专业综合实践(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根据课程特点与实施计划,专业拓展课程由校内、外双师素质教师完成教学与考核任务;专业综合实践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为目的,由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项目研发或设计,真题真做,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掌握行业标准规范能力,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第五阶段(第6学期):开展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制药企业的岗位进行半年顶岗实习,由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指导(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按照严格的顶岗实习指导、考核与管理办法,使学生能够完成相应岗位工作任务,学会做什么?如何做?怎样做得更好?并融入企业工作氛围,系统培养学生工作适应能力与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学生实习结束后颁发相应企业“工作经历证书”,以利于今后的就业与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我院生化制药技术专业自2008级开始实施“三对接,五段式”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并进行综合对比发现,该培养模式改变了学科体系下学生学习被动,适应岗位能力差的不足,学生学习热情高,工作上手快、职业能力强。近三年,本专业的毕业生共有860人,在生化制药企业工作占85%,其中在大、中型制药企业就业人数占80%,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整体优势。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本专业以“校企共建,培养现代制药企业岗位人”为特色,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华北制药、石药集团、北京万全药业等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普遍反映 “业务素质好”、“实践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近三年学生“双证书”取证率均达100%。

参考文献:

[1] 刘佰猛. 高职制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讨[J].科学探究园地,2008年第2期:103-104

[2] 钟尉方等.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 职业时空,2010年第7期:71-72

作者简介:

李丽娟(1966- ),女,石家庄市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生化制药技术专业建设。

基金项目: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2

1.1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课题组教师经过反复调研,听取药品企业营销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一线技术人员、药学专业毕业生、实习生的意见,通过对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获得药学专业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围绕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院药事实务》、《中药鉴识与应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药品营销实务》等课程重组优化,构建以培养药学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的学岗直通课程体系,按照药物生产、药学保健(药店、综合医院、中医院、医药公司)提炼出药学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物流管理、制剂生产、药品质量检验、药品质量控制、药品采购、仓储管理、药品调剂、药品销售等。

1.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围绕行业、企业“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的职业要求,确立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并按照药学保健和药物制剂技术的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特别是增设了GSP实务、GMP实务、医疗机构药事实务、医药营销实务等专业—岗位直通课程,使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就业岗位实现了融合对接。为使课程教学能更好地满足实际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将工作过程有机融入课程建设中,在注重通识知识学习的同时应考虑不同岗位所需专项职业能力的差异,依据药学及药学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搭建职业专项模块教学内容。根据药学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其进行归纳、序化、整合形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确定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构建药学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实行“岗证单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岗(岗位)、证(证书)、单(订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指盯住岗位,瞄准证书,扩大订台。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正确划分药学岗位,着重对药学岗位群技能进行分析。通过就业岗位职业技能分解,进行专项教学。做到了3个对接:1)分析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以及职业岗位能力,开发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实现教学和岗位的对接;2)重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的一致,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并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医药商品购销员培训与鉴定点,促进课证融合;3)扩大“订单培养”的个性化教学平台,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进行工学结合的模块设计,确保教学满足订单的需要。同时,将岗位工作技能训练、行业从业知识培训与订单培养形式三者有机地结合,保证“岗证单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习项目,结合专业课程工作任务的特色,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3.1问题启发法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起到导演的作用,启发课堂的主人学生学好这节课。这种教学方法分为五个步骤,即教师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每小组的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最精炼的概括和小结。这样学生就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动脑的好习惯,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药品管理时,先给出几个真实的案情,就案例本身提出问题,如“该单位的这种行为是否违法?违反了什么法律?应该如何处罚?”通过学习药品管理法的具体内容后,学生们可以自己分析案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回答问题。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学会学习,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明显提高。

3.2角色扮演法在药品验收实训项目中采用分小组讨论并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验收员,通过模拟药品验收过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药品验收工作的流程与内容,同时也使学生多角度深刻体会工作岗位,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3.3现身说案法邀请一线从业人员进入课堂,讲授真实案例,传授实践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中的基本概念、重点以典型案例(任务)引出,设置悬念,学生在急于知道处理结果的状态下,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和学生共同学完必备知识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和意见。

3.4辩论式教学法把课程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展开辩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分为五个步骤,即教师提出热点问题———学生思考、准备———学生发表观点———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辩论———学生评价或教师评价。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了解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奠定基础。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3

1明确动物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动物药学专业是药学和动物医学交叉的专业,以培养掌握动物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动物药品研制、生产、检验、应用等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

2确定动物药学专业培养方案基本思路

教学能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其重要因素就是依赖于培养方案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能否适应现代社会和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要根据动物药品生产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坚持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变化和学生就业多元化要求的、具备设计研究能力、掌握制药工艺技术的、高素质并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及“大专业,小方向”的基本原则,以“学-产-研”结合为途径,努力办出专业特色;以动物药学技术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确定教学内容,加大课程设置改革力度,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重实践,广适应”的动物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从全局出发、从整体出发,重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的建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的向导,它体现着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的核心。动物药学专业要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就应构建独立的课程体系。要协调课程体系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每门课程都应围绕培养目标肩负特殊的任务,各门课程相互配合携手为培养人才出力;要重视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纵横联系,注意课程的顺序、衔接、分工和配合,避免重复、断层或冗余,以保证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3.1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1)规范课程设置。动物药学新专业往往以传统优势专业为依托,有些学校由于师资和教学投入跟不上扩招的发展水平,在课程设置上,名为“厚基础,宽口径”,实为若干个专业的简单叠加、不成体系。开设的课程涉及众多相关领域,众多课程的罗列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精力,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淡化了动物药学专业特点;有些学校硬性设置“平台”,搞“一刀切”,要求相关专业都设置同样的“平台”课,使基础课与专业课严重脱节。针对此类情况可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有侧重地开设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将动物医学和动物养殖相应课程设为选修课;多专业相同的基础课程要求针对动物药学专业设置教学学时,编写教学大纲;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使基础课和专业课更好地融合,增加基础课的实用性;基础课的设置要与基本技能训练密切结合,要直接为动物药学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2)优化课程内容。建设动物药学这类新办专业宜扬长避短,采用滚雪球法,以传统优势专业为核心向外辐射,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群,使各专业可以相互促进而进入动物药学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建设动物药学专业要从建设其核心内容做起,药剂学和兽药管理与法规等核心课程的开设应得到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深度适当、广度适中),对基础课进行重组;专业课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围绕培养目标重新确定教学内容;培养方案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确定其地位和作用、比例和课时数。

3.2坚持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结合专业特点,重视动物药学课程理论环节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加强药物制剂实践技能的教学,合理设置各实践环节,使动物药学专业教育更符合生产发展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完整和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动物药学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课程的设计上应突出“新、专、全”。更新实践内容、体现专业特色、实践课教学贯穿始终不断线;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途径和机制,使兽药行业发展与动物药学专业建设互相促进。2)加快实验室建设,重视实验教学。新专业的建设离不开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条件是制造“合格产品”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科研创新的主要平台。要保证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掌握比较先进的本专业主流设备的操作方法,为今后工作和深造夯实基础;也要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条件进行科研,这样才能以科研、教研带动专业建设的发展。新办一个专业,建设一套完整的实验室,虽然使用、管理方便,但重复建设严重、投资效益差;因此,新办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应该有全局的观念,要处理好自建与共享的关系,明确“小而全”的模式不是新专业实验室发展的方向,资源共享才是动物药学新专业应走之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实验尽可能多地利用已有条件,依托符合条件的实验室开设,但在实验项目的选取和实验难度的要求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特点。专业课实验室是新办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点。专业课实验专业性强、仪器设备投资大、年学生实验人数少,因而专业课实验室的建设必须严格把关,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但不要过分地追求高档次。

3.3坚持“办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方针,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梯队教师是教学的主体。高水平教师缺乏、专业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是动物药学新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要加大引进力度,重视提高现有人才的素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教师,制订严格的培养制度,加快中、青年教师培养,发挥高水平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结合”,充分开拓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兼职教师队伍,给专业师资队伍以有力的补充;把加快骨干教师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把建立素质高、学术水平硬的专业教师梯队作为当前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4

基于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建设过程,着力优化药学专业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点做实两项“工程”:①全面推进本科生“质量工程”。计划每年从本科生中招收50名左右优质生源进入协同创新平台学习,实施“卓越药师培养计划”。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积极实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培养模式。②积极实施研究生“创新工程”,着力调整和优化药学专业各方向的培养模式,全面提高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2]。③推进精英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建设过程中,按照本科、硕士、和博士一体化的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药学实践和药事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及沟通能力,全面推进精英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3]。

2协同各高校的相关专业,优化药学专业课程设置

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创建以来致力于优化各协同高校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使之更具有开放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增加协同单位和南华大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资源共享为药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同时,南华大学大力加强和协同高校共同进行课程和教材建设,构建面向药学专业科学前沿需求的跨学科课程体系。①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目标,科学设置课程总量,并注重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自主实践课程课时的合理分配。课程设置时体现融合性和科学性。②加大面向科学前沿的学科交叉课程,由专业学位委员会统一规划,统一设计。课程设置中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突出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潜质和实践能力。③课程设置中加大实验课程比重,强化动手能力培养。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实验平台和科研资源,建立自主型、开放式和探索性的实验课程体系,夯实科研基础,加强科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④课程设置强化自主实践环节,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环节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可自选科研课题,自主提交科学研究计划,书写提议、管理研究计划、分析数据、口头和书面表述研究结果[4]。

3扩大药学专业招录层次,深化导师联合培养体系

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创建后不断提高药学专业学生招录层次。协同中心逐步启动并开展了拔尖研究生工作的录取,主要从药学、化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专业中招生,增设本科直博生和硕博联读生两种类型,并实行南华大学与协同高校间跨校和双(多)导师联合培养。在药学专业本科生中进一步推行“导师制”培养模式,进一步在研究生培养模式过程中也开展了合作导师培养模式。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平台推广和实施研究生合作导师培养模式,合作导师来自校内跨学科合作导师、协同企业机构合作导师、协同高校中南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合作导师以及海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导师。在实施过程中,合作导师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加强研究生导师学术水平,推动科研平台搭建,全面提升学科综合力量[5]。

4整合创新资源,促进药学专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中心在教学科研基地、创新平台、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创新要素方面加强整合,促进药学专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南华大学分别与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签订了有关人才培养、招生就业、教学实习、师资聘任及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协议;成立了多个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初步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基地网络。南华大学及各协同单位在分子靶标新药研究领域达成了300余台仪器设备共享共用的协议。其中建成有药物基因组(蛋白质组)学实验室、血管生物学实验室、细胞信号转导实验室、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实验室、天然药物开发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药物分子结构模拟计算机工作站等七个科学研究专业实验室,聚集了馆藏图书1,500余万册,电子图书约1,000万册;另外,共享的数据库约8个,其中中文数据库有维普、万方和知网等,外文数据库有Springlink、ElsevierSci-encedirect等。南华大学与协同单位达成了“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共识。针对学生培养与科研前沿结合不够紧密和科研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充分利用各协同单位及参与单位的生源、师资、国际合作、实验条件和教学试点等优势,采用自主招生、学分互认和研究生导师轮转等协同方式,充分弥补南华大学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资源分隔的缺陷,让各协同单位最优秀的科学家参与教学,让最拔尖的学生在科研中成长,从而形成“寓教于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能力。

5校企联合基地建设,提升药学专业人才素质教育

以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联合具有优质资源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大力促进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6]。实习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校企联合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建立高质量、稳定的校企联合基地为学生迅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7]。目前已与协同单位湖南恒生制药有限公司联合,建设“恒生制药长沙研究院”及“恒生制药中药产业现代化基地”,紧密结合分子靶标新药研究的需要,重点加强了新药构效改造、规模化制备、质量控制与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高级人才培养,此外,南华大学于2006年和2008年分别与湖南景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作,建立了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与紫光古汉集团衡阳制药有限公司与湘北威尔曼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2个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通过与知名企业联合基地建设,逐步提高南华大学药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企业中的实践紧密结合,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提升师资力量

协同创新中心现聘有高水平教学研究人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部级杰出青年专家,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芙蓉学者,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积极引进湖南省海外名师等。利用协同创新平台促进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选派重点培养计划的学术带头人后备力量和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或国内访问。同时建立了人才引进机制,先后引进了博士和专业高端人才,大力促进教学师资和科研团队的稳步发展。综上所述,南华大学以“分子靶标新药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协同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和湖南恒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等,在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下,在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生招录、资源整合、校企联合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新举措,着力构建药学专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目标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得到政府、健康系统、生物制药行业都高度认可的药物使用专家、制药科学家和行业领导者。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5

 

关键词:新工科;制药工程;工程设计

 

制药工程专业的主要相关学科是化学、生物学、药学(中药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等。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办学,分布在理工、农林、师范、医药等院校,覆盖广泛。在寻求现代化与传统相结合的模式,在中医药院校开办该专业要凸显本校特色,还要满足专业发展需求,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校自2011年在设立的制药工程专业,目前已经有5届毕业生,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从发展的过程中来看依旧存在众多问题,尤其是在学生毕业后发展中有着突出体现[1],表现为学生的就业方向与专业培养的契合度不密切,工程设计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制药工业的发展。

 

工程设计能力是指具有运用科学的知识及方法,有目标地进行创造工程产品和计划的过程,基本涉及到全部领域。2017年2月"新工科"建设理念破茧而出[2],之后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新工科研究与实践要从新结构、新质量、新理念、新体系及新模式五个方面再出发[3]。从新工科角度分析当前中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学校和企业需求的矛盾,有机融合中药传统与现代工科的特殊发展要求,为积极探索中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能力的培养的提供了新的思路。

 

1中医药院校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现状

 

1.1硬件及课程设置办学条件的限制

 

我校中药学等相关专业是龙头学科,制药工程专业受到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及药学和医学的影响,课程偏重理科,工科的培养特点无法突出。课程对制药工程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生产过程大规模管理和现代化控制过程的教学与培养相对薄弱,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药工业企业的发展的需求。在2011级2015级培养方案中,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开设了有突出中医药院校特色的中药方剂学、中药学等选修课程,一方面增加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自信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就业范围[4],但是另一方面削弱对学生工科能力培养。增加专业实验课程,如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分析及制药工艺学等相关实验,增强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更加凸显出了对理论教学的重视,整体上看对工程设计实践部分的培养是减弱了。

 

1.2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不合理

 

制药工程专业对于我校来说属于新建专业,没有理工类院校工程背景的支持,所引进的教师中具备丰富工程设计能力背景的非常少,在讲授工程方面的课程时,不能完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制药工程专业工程设计的内容拓展较为欠缺。无法给学生打好扎实的工程基础课程的基石,尤其是对工程制图、仪器仪表自动化及化工原理等课程的学习没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学习,对后续工艺车间设计的学习掌握等造成了影响。

 

1.3实践实训环节规范标准化的局限

 

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是人才培养方案上要求的必修环节,由于校内缺少仿真实验平台、实践模拟GMP实训基地等,学校主要依赖企业实习完成的实践能力的锻炼,效果不尽人意。客观困难一是由于企业生产环境的需要,大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仅仅是在外包和物流质检等环节,进入GMP车间困难。二是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实习实践的具体教学时间,经常企业会飞行检查等各种特殊原因无法配合学校时间,临时更改实习实践地点及内容[5]。因此,对于实习实践的环节难以规范和标准化,不能对每届学生提出相同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随机性。

 

2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设计能力培养探索

 

2.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大实践实训环节比例

 

在我校工程背景不强的环境下,更加需要从各个方面突出制药工程的实践环节。因此,需要学生在实现理论框架的建构、基本概念清晰,以及基本理论知识先行引领的前题下[6],逐步开展专业的实践环节。首先,我校进行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并在现有学分制培养要求下,将以前的18课时1学分缩减到16学时1学分,逐步精炼理论课时,增加相对应的实验和实践教学课时。其次,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进行整体上和系统上的规划。第三,对工程设计方面的课程的教学方式地行改革,例如,将实习过程中企业无法安排大量学生深入了解的工艺生产环节,争取企业同意后,录制实地教学视频,在课堂上进行系统和详细的讲解。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应用,进一步丰富工程课程方式,实地操作并录制视频分享到课后班级平台上,来拓展理论课程教学的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2.2丰富工程设计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在培养工程设计能力中,需要采用多种环节、多种方式来全面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有实质的提升。第一,对制药工程专业必备的实践实训环节,如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化工设计和制药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等,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多了解企业及社会的发展需要,让学生个人对自己未来发展有更好的定位。第二,从课程理论学习直接到毕业设计环节,过程和衔接跨度较大,拆分不同的步骤来培养学生,分为从理论知识的掌握到实际独立完成工程设计等不同的环节,例如,将全班完成的一个设计题目,每组设计完成一个操作工艺,课堂上进行讨论。各个组完成不同设计任务,最后做到部分学生独立进行初步的工程设计。第三,利用全国性的竞赛平台,创造更多的参与可能性。对于制药工程学生,可以参加例如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7]。我校积极创造条件,从2015年开始,每年均仿照制药工程专业设计竞赛的模式,举办院级竞赛,扩大学生参与度,进行设计能力锻炼。虽然在全国比赛中,我校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拓展、综合归纳整理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上有了稳步的提升。

 

2.3整合地方资源配置,培养复合型工程设计人才

 

在制药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我校积极探索整合多个院校资源及社会资源,针对性的加强区域地方合作办学和企业的合作机会。首先,同一城市相关院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可以联合共享校内的实践实训机会,我校同工程性较强的院校建立了联合的金工实习平台相互协商合作使用。其次,增加和各个实践教学基地的沟通,主动送本校教师进入企业实践学习,聘任富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讲座及课程指导,或在生产过程中,录制实际生产过程讲解实例,从而弥补校内教师实际工作经验不足的缺点。

 

3结语

 

新工业革命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8-9],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医药院校中的制药工程人才的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创造性的突出本校特色优势,并同当地其他的工科优势性学校加强交流合作,走出一条中医药复兴的现代化之路,为本专业建设的持续推进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洪丽,董建.新工科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7):78-80.

 

[2]吕红梅,谷颖.新工科建设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01):66-70.

 

3]熊平.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制药工程专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思考[J].药学教育,2018(4):61-65.

 

4]仝艳,李晓飞,王宪龄.地方中医药院校如何建设制药工程专业[J].中国外资,2012(12):272-272.

 

5]陈宪,许小平,欧敏锐.基于设计竞赛的制药工程专业毕业实践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7(4):85-88.

 

[6]张良,袁永俊,陈祥贵.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生物工程类专业多学科交叉共建的探索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8):87-89.

 

[7]李亚楠,刘斌.新工科教育中化工与制药类专业的学术竞赛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9,46(7):231,241.

 

[8]刘冬颖.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26-29.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高职,制药,工艺,设备,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建设平台,整体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才能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追溯生物制药业的发展历史,便可看出中国制药人才的培养规律,也决定了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框架。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贯彻学校“创办国内高职一流”的办学思想,充分依托和发展我校在药学领域合作办学的优势,培养以药学、工程学为基础,系统地掌握《制药工艺及设备》、《药剂学》、《生物技术制药》等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生产工艺操作、生产过程管理、产品质量控制、药品监督管理能力,具有自主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制药工艺及设备》的课程建设就是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完成的。

1《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体系建设遵循原则

《制药工艺及设备》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建设平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总原则来整体优化课程内容。建设过程中还要把握以下三个基本点:

(1)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合作教育的优势,改革、优化理论教学体系;

(2)整合药学各专业课程群,其中涵盖了药学的化学基础课程,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有机衔接,有利于按照目标进行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更新;

(3)开设有利于素质与能力提高的仿真实训体系,规避国家制药方面政策的限制,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实行学分完成制,理论2学分,实践2学分。通过灵活设置学分,使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实用、适用”的人才培养思路。

2《制药工艺及设备》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剖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充分调研和论证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上,把握课程的布控和开发是关键。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确立必须以优质课程为载体,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制订的培养目标。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之一,就是要掌握生物制药工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常用设备的特点及使用方法。《制药工艺及设备》这门课程能够满足培养这一技能要求。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是以“生产岗位核心技能”为立足点来规划专业建设,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之路。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设置具有“实用性”,即以微生物发酵工艺和制剂工艺为主线进行课程学习,有利于我们着眼于中国生物制药主流产业,以及相关行业技能要求,部分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实施具有“独立性”与“长远性”,即我们在这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了工艺设计内容,使学生在操作的同时,进行主动地独立思考。学生在有限的学制中能有目的地“分方向、有专攻”,满足企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选材具有“代表性”,如在微生物发酵的生产工艺中,采用青霉素的生产工艺,实际操作和模拟实训结合,可以举一反三。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具有“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专业学科格局,《生物技术制药》、《化工制图》、《微生物制药》、《《药剂学》四门课程与《制药工艺及设备》相结合,进行基本单元构建课程体系,以实训为核心,走“工学结合”之路。

通过包括《制药工艺及设备》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生物制术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能力能够达到制药技术人员职业岗位群中高级工种的水平,胜任我国现行生物制药的主要生产岗位。

3效果

《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设计实行中期教学汇报、课程实习结束后由指导教师以及相关教师主持课程综合设计汇报会,全班同学按各设计组分别进行汇报和答辩。六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制药工艺及设备》课程设计已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模式,青岛华仁药业和益青药业反映学生专业素质过硬,生产岗位上岗快,工艺操作能力强,甚至有学生在工作2个月后,就成为师父,具有了独立带徒弟的资格。工作三年以上的学生,全部成为主管级的业务骨干。说明该课程思路对,培养了学生比较过硬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设计的实际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静.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河北化工,2010,33(11):71-73.

[2]李淑清.《制药工艺技术》课程特色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129-130.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深度合作;尝试

2010年我系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充分利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我们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在确立了“巩固省内现有实习基地,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后,我们把目光确立在药学改革的前沿城市深圳--国家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模式改革试点城市。学校领导班子很重视,校长亲自带队赴广东六家知名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最终确定深圳友和医药有限公司、深圳和顺堂医药有限公司、永安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广东九明制药有限公司四家企业为我校药学系实训基地。

合作方式和形式是渐进的。开始由于企业对我校的不了解不认识,只是少量的接收和考察。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学校的主动接触,企业逐渐的了解我校的理念、教学和质量,双方开始了学生实习-顶岗实习-带薪实习-企业冠名-企业资助共建的良好发展轨道。

在校企合作的初期,为能够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我们首先对企业的岗位进行了梳理,将岗位的要求任务化,分析岗位需求的课程需要,设定专业课程,特别是针对企业岗位的要求来确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随着校企合作过程的深入,根据不同企业的特色,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先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16版。顺利完成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一体化;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多元教学环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一条主线,两个反馈,动态设置设计课程,使职业岗位指向明确,职业能力要求具体,实训项目符合实际,及时调整和反馈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建立以工作岗位专家直接参与的第三方教育教学评价体制,完成职业能力的鉴定和考核,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并将学生实习过程的评价体系的构建申报省教育额厅规划课题进行研究,作为全系部的教学研究方向,此课题历经两年荣获省级科研奖。

随着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快速进入职场,为职业角色打下坚实基础。顶岗实习过程中涌现出大量优秀学生,实习期就成为预备店长、大区采购专员,生产厂家销售大区经理。完成了正常毕业生3-5年的职业升迁,毕业留用初期便被企业派往国外学习深造,作为预备高管培养。

历届学子优异的表现使企业对我校办学水平高度认可,和顺堂与友和两家企业更是派出高管几次前来我校零距离洽谈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冠名合作并进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讲座,和顺堂还捐赠一百余种名贵中药材标本,学校为此与企业共建了中药标本馆。凭借我校“一口清,一手精”专业技能培养理念,药学系学生实践技能熟练和稳定程度均受到社会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2013年,在领导班子的重视下,我校又进一步的扩大校企合作成果,与深圳友和医药有限公司、深圳和顺堂医药有限公司签订“1.5+1.5”的冠名培养模式(根据冠名企业的要求,整合药学、中药、药品经营与管理3个专业的课程,培养模式调整为1.5+1.5,即学校培养1.5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1.5年;在企业培养的1.5年学生培养分为两部分,即由企业带教老师结合实践对学生进行部分课程的授课和毕业顶岗实习。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技能与素质培养一体化,培养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途径)。校企双方就冠名班“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录用”培养模式达成共识,进一步加强人才交流与培养,探索科研项目合作,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依据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产学结合、人才共育、优势互补的原则,着眼于“精细化培养,高位化就业”的目标,加强优势互补,实现互惠共赢。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和深度合作。

企业冠名班校企合作协议,引来企业入驻我校,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双方在校企合作方案指导下建立联合办学机制,通过校企实训基地的互认和挂牌,学生带薪顶岗实习以及两家企业每年共赞助三万元的奖助学基金和毕业上岗、就业“一锤定音”,都极大地解除家境困难同学的后顾之忧。药学系冠名班在校生人数达到100余人,截至目前仍有学生不断要求转入冠名班。冠名班的设立使学校和用人企业达到双赢。

目前,药学系10级深圳实习队33名毕业生被全部留用,11级57名学生省外顺利就业,12级89余名学生正在深圳顶岗实习收官阶段,13级学生将走向实习岗位,我校将继续向各合作企业共输送106名品学兼优,技术过硬的学生顶岗实习,14级“冠名班”同学们带着憧憬与期盼,正在努力拼搏、充实自我。校企合作平稳推进、逐步深入,家长学生放心满意,企业一致反馈,学生工作认真、踏实肯干、遵纪和睦,适应能力较强,展现出学校扎实的专业教育和严谨的学风。

通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与合作企业反复沟通,本着以企业的需求为要求的原则,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构建校企合作,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大纲的编写、综合技能测试的考核、职业资格考证的培训、实训教学内容的制定和毕业实习指导等方面与合作企业进行反复研究与蹉商,通过校企各方面合作,使药学系在学科布局、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师结构、课堂教学等方面构建校企合作的桥梁,真正做到所学、所教、所用紧密结合,切实培养专业型应用人才,推动药学系的教育改革与学科建设不断深化。

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的与企业研究1.5年企业培养细则,即将深入企业完善企业培养计划,使教学环节更加严密,与企业需求完全对接,成立联合办学专家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直接参与到量身订制的“准员工”的培养。

在与友和、和顺堂两家企业继续深入合作的同时,拓展其它合作单位。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篇8

关键词: 制药工程 特色专业 实践教学

制药工程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专业适应面宽,社会需求量大,前景广阔。因此,从1998年起有一批高等院校,包括药学类院校、医科院校、工科院校及综合性大学都陆续开设这一专业。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各高校管理职权作用的淡化,高校办学自逐渐增大。也由于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办学背景与办学指导方针,对于制药工程专业,各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等各环节均出现较大差异,有的甚至连专业名称与培养目标都不大一致。正因如此,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几次学术会议都针对如何建设制药工程专业的问题进行研讨[1-3]。

我校属于江西省属地方性普通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创办于2005年,自创办之初便立足校情,走特色办学之路。经过不懈努力,制药工程专业办学成绩斐然,于2010年短短五年时间获批江西省特色专业,2013年获批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同年还获批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现将我院如何基于校情,建设特色鲜明的制药工程专业汇报如下。

1.办学指导思想的凝练

办学指导思想的凝练必须“立足校情,基于生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是一所省属普通高校学校,以培养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学校招生属于二本批次,全国范围招生,生源以江西省为主。基于此,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建设以为江西省及周边区域医药生产企业服务,培养优质的“应用型”工程人才为主要目标。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坚持以特色创优势,形成和巩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将本专业的建设与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相结合,不断凝练方向、优化队伍、构筑基地,集成较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高水平的“工程化”教学科研基地,形成卓有特色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培养出较高层次的应用型工程师,并形成教学科研互促并举、相长并进的发展局面,使培养出的学生在业务方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专业方向上有特长,对制药工程可能涉及的学科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并在组织管理、生产经营方面有初步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社会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更高的要求,我们提出构筑集“教学—研究—工程”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教学体系,形成“开门办学,走学产研合作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

2.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课程体系的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合格、优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基础。根据“开门办学,走学产研合作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多次修订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而这些改革主要依据相关院校进行调研,并邀请省内诸如江中制药、汇仁集团、江西制药、川奇药业等多家医药生产企业的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最后形成相对完善的制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培养方案中适当减少必修课的课时,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数量;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减少理论课时数,增加实验、实践类课程的课时数;为了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程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数量,开设两门专业大综合实验;为了适应现代制药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增加与工厂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工程类选修课程,如《药厂三废处理》、《制药过程控制与仪表等》[4]。

3.教学师资的培养与提高

本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师资主要是近几年从国内各高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多数缺乏授课经验与工程实践经历。而制药工程专业又是密切联系生产实践的“应用型”工科专业。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采取了多种措施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

(1)分批、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各学科的重点大学及知名院所进行为期半年的课程进修学习,尤其是到一些综合性大学及工科型院校进行工程类课程的进修学习,以提高青年教师工程教育的教学水平。

(2)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医药生产企业及医药设计院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全脱产生产实践和间断式实践,弥补教师走出高校即走上讲台、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

4.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5]。在“开门办学,学产研合作”的办学方针下,专业建设得到了大批制药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众多质量优良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的地点上,从南昌扩展到全省,从省内逐渐扩展到省外;在实习基地的种类上,以医药生产企业为主,以检验、流通及研发单位为辅(见下表)。实习基地的数量充裕以后,下一步着力提高实习基地的质量。实习指导教师要首先实地考察实习基地条件,确定实习基地的硬件(厂区条件)与软件(企业指导教师)均能够满足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表 制药工程专业实习基地情况

5.特色与创新

5.1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

为了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提高工程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实施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请进来”,即邀请制药企业有经验的专家工程师来校上课。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学院先后从江西川奇药业、汇仁药业和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聘请了三位专家来院为本科生上课。外聘专家授课作用明显,一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来源于生产一线的实践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二是我院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在课堂上学到生产实践知识,客观上起到培训青年教师的作用。

“走出去”,即将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转移到企业车间里进行授课。从2009年开始,我院先后将《药物分析实验》、《制药工艺学》和《制药过程控制与仪表》等课程的部分课时转移到江中制药、汇仁药业等制药企业的质检中心或者生产车间里进行授课。通过实施这一办法,本来枯燥无味、课堂教学脱离生产实践的课程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果明显增强。

5.2建立“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均是本科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如今的高等教育体系下,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有下降的趋势。然而对于制药工程这样的实践性强的工科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为此,在实施“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下,学院将实习、毕业设计与学生的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即学生根据学院已有的实习基地进行双向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于大四上学期在实习单位进行为其13周的顶岗实习,同时单位在此期间对学生进行考查和选择,双向选择确定就业意向。大四下学期,学生即可到已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已有就业意向的单位继续进行为其10周的毕业实习,同时在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实行企业和校内双导师制。企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题目选定、过程指导;校内指导教师则负责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深度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及教学目的的要求。如此,既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工作,又使学生的毕业设计紧密联系生产实践,毕业实习更具目的性,可谓一举多得[6]。

6.结论与建议

专业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特色专业的建设是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通过树立“开门办学,走学产研合作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多途径提高师资水平、建设数量充裕质量可靠的实践教学基地等措施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通过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建立“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等措施凝练办学特色,对于我们这样的地方性普通高校制药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然而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应予以改进与完善,其效果需要较长时间的检验。因此,如何在实践中对特色专业建设进行改进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的需要是一个有待于继续研究解决的课题。因此,建议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结合生源情况、社会需求与实际就业方向。在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要突出特色,敢于创新,勇于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元英进,尤启冬,于奕峰,蒋建兰,赵广荣,程卯生,姚日生,宋航.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6,(1):12-15.

[2]蒋建兰,刘明言,白鹏等.我国高等院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调研[J].化工高等教育,2003,1:15-18.

[3]元英进,蒋建兰,赵广荣等.21世纪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构想[J].药学教育,2002,18(3):1-4.

[4]罗向红,吴春福,毕开顺.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药学教育,2006,22(5):1-4.

[5]陈安朝,潭桂山,姚瑶等.注重实践教学培养药学创新人才[J].药学教育,2005,21(4):38-40.

[6]刘永刚.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4):56-57.

上一篇:课程改革项目范文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的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