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5 18:02:35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篇1

表1是上海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专项课程改革方案的架构比情况,由表显示,新旧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的课程架构及考试方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第一,旧方案总课时数比新方案多了240学时,是新方案的1.5倍;第二,课程学时分配比例上不同,新方案在旧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专项理论3.89%、能力培养1.11%、考核3.75%和机动0.97%的比例,减少了各项基本技术实践课9.72%的时数比例;第三,专项考试的内容比例及排序上有所不同,新方案增大了专项技术实践的考试比例,减少了理论和能力的考试比例。形成了专项学习学时多得考的少,学的少反而考得多的格局。

田径专项课程学习内容与学时、学期分配比较

田径专项课程是在田径普修课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将来工作的需要而选修的进一步提高的课程,其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各占学时的比例、课程内容、学期的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及质量。据调查,在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学时数上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基本相同,只是新方案所占总学时的相对比例提高了。在授课学期安排上,旧方案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与田径普修课同步教授,新方案第一学期没有专项课,只有田径普修课,到第二学期才开设专项课,即在学完田径普修课后开始学习专项基础理论,在时间上新方案推迟了半年进入专项基础理论学习。在实践课程安排上,旧方案第一学年学生是在跑、跳、投三类中各选一项进行专项训练与提高学习,新方案是在重复田径普修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项掷标枪技术和教法的学习。

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实施效果比较

教师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和指导者。教师根据专项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通过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发生联系,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和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接受旧方案教学的学生有88%人认为田径专项课在教学训练方法与手段上比较多样,信息量比较大,较好的地掌握了各自专项特有的技能技巧,形成了一定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新方案认同的学生比旧方案少16%,这与专项课时的减少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实施旧方案教学的学生中有58%的人认为专项教师在大学期间所讲授的田径理论知识及技能与实际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不相符,应用的很少;新方案中有42%的人认同,稍优于旧方案。对学生在解决田径教学课中问题,最缺乏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旧方案有六项因素指标低于新方案,其中旧方案的专项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训练方法与手段及示范与纠错能力的掌握程度要优于新方案二个等级,说明旧方案的专项教学能力实施效果明显好于新方案。同时也可以看出,旧方案侧重于对学生田径理论知识和技术往纵深方向的训练与培养,在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未能充分考虑到未来体育教师的工作对象,脱离了中学体育教学需求,导致了学生学非所用,缺乏各项运动知识、技能之间的迁移能力的教学与应用。没有能很好的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实践消化应用,及时寻找出症结,适时进行调整教学方向和方案。针对上述调查统计结果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我们找到了相关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任课教师们普遍反映,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选拔上来的,接受体育正规训练的时间比较短,体育技能基础一般,进入大学以后很多方面的体育技能要花时间加强。因此,从目前上海体院体育教育专业生源的现状和培养目标来说,适当增加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时,处理好田径专项知识技能的广博性和精深性的矛盾,结合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方案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重组,使之结构更合理、科学。将有利于打造出学生具有一定的田径专项“核心竞争力”。

学生达到课程教学训练规格要求的结果评价

跟随上海体院实施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课程一轮两套不同的课程改革方案的结束,我们对实施两套不同改革方案的田径专项学生达到田径专项课程教学训练规格要求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选择达级的项目中,实施旧方案学生中有40%选择径赛,60%的选择田赛项目;而新方案中有54%学生选择径赛项目,46%选择田赛项目。通过与学生交谈得知,实施新方案教学的大部分学生选择径赛项目是因为技术动作比较简单,对身体条件要求不是太高,在教学时数少的情况下,容易达到教学训练的规格要求。而田赛项目技术动作比较复杂难学,对身体条件要求相对较高,为了减少学习难度,尽早达到课程教学训练的规格要求,只能选择径赛项目。

田径专项课程规格要求与培养目标实施成效评价

在上海体院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对培养学生“多能”教学训练目标中,学生认同所学的知识比较实用,实现了田径专项课程教学目标的人数,旧方案为64%,评价等级为中等;新方案为52%,评价等级为合格。经过大学田径专项课程学习,认同自己达到了学校对学生“一专多能”复合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数旧方案为68%,评价等级为中等,新方案为56%,低出12%。综上所述,在深化田径专项课程改革的教学训练过程中,不同学习水平的共存现象,给教师的教学训练安排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何设计优秀的课程,如何将优秀的专项课程设计转换成完美的产品。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两套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中均未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新旧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在课程结构性认知上出现偏差,基本上均是在肯定和维持原有的课程结构的前提下进行课程内容的增删和教学时数的增削没有突破传统的课程教育模式。旧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采用田径普修与专项提高同步进行的方式,有效地利用了田径课程学习的时数,对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消化田径专项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掌握起到了促进作用。新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在实施田径专项教学时,与田径普修课学习内容出现了重复现象,这既浪费了学时又影响了学生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制约了学生专项“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时机与过程。新田径专项课程改革方案在教学时数少、学习内容多的现状中,缺乏对体育教育专业多元化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目标的细化。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篇2

关键词:中职 c语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以下简称“c语言”)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介绍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的课程;也是一门编程语言类的课程,因此,c语言课程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不好,而程序设计课程逻辑性又很强,有不少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算法,编写程序也很困难,如何改革c语言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专业课程建设中的一个紧迫任务。下面介绍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1、c语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是改革要符合我校办学理念和宗旨、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二是改革要立足专业培养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三是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心,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四是改革的具体措施要具有可操作性。

2、改革的具体思路是:一是改革教学内容,引入综合案例,突出实践,做到核心知识点打透;二是改革教学模式,采取案例引导式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三是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分组教学,加强学生的协作学习;四是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引入机考,实施教考分离,使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改革的具体措施

课程内容的合理调整是c语言课程改革的核心,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理论够用,强化实践”和“精讲多练”为原则,在课程内容上放弃过度追求c语言知识点本身的系统化和细节化,集中精力于本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对于一些不重要、不常用的知识点略讲或让学生课下自学。

1、课程改革课程内容,突出精讲多练

(1) 对知识点进行分类

课程内容的合理调整是c语言课程改革的核心,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理论够用,强化实践”和“精讲多练”为原则,在课程内容上放弃过度追求c语言知识点本身的系统化和细节化,集中精力于本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对于一些不重要、不常用的知识点略讲或让学生课下自学。

(2) 内容模块化

基础能力模块以较快的速度,让学生接触程序基本结构、数据类型、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函数等编程基本概念,而不去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化和细节化。初级应用能力模块引入数组和字符串的知识,重点讲解如何使用数组和字符串,强调知识的应用,并巩固练习第一阶段的分支和循环等知识。高级应用能力模块引入更复杂的构造类型―结构体,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结构体数组来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并能够举一反三,解决其他相近的实际问题。

(3)引入综合案例

每个能力模块都有配套的综合性案例,这些案例覆盖了c语言课程的所有核心知识点,贯穿整个c语言教学。案例的设计十分关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够体现知识的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计算器”案例是一个“轻量级”的小案例,旨在让学生快速入门,掌握程序基本结构,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

(4)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针对该课程的工程性和应用性,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的完整性、实践性,在内容的设计上突出可操作性、技能性和探索性,使实践教学环节内容与理论课程内容能够有机结合。

2、改革教学模式,采取案例引导式教学

在具体分析c语言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取二者之长而避其之短,采取案例引导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先通过演示“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案例的某个功能模块,引出知识点;再结合案例讲解引出的知识点和有必要扩展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实现所演示的功能模块;接下来,教师对学生课堂实训的情况进行点评,随后,学生进一步完善该功能模块及其它实训小案例。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设问,用“问题驱动”的思想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分组教学

为配合案例引导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分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即按一定的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小组间进行交流和竞争。分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研究性、探索性、协作性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和终身学习能力。

4、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引入机考

考核是“指挥棒”,建立一个服务于课程目标的学生学习评价方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考核不是目的,“以考促学”才是考核的本质。传统的期末“笔试”这种单一的、“一考定终身”式的考核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的需要。为使考核真正发挥“以考促学”的作用,我们改革了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变单一考核为复合考核,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

总之,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中,要努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充分掌握C语言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加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更好地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方法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冬. 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9):94-96.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

从**年秋季入学开始实施的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不仅涵盖了所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也包含了五年制高职大部分德育课程,并深刻影响着独立高职高专“05方案”的德育课程。这次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将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造就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新的职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思考与探讨。

一、职校德育课改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职校德育课程由**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制定,经**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出台,再到这次德育课改新方案的实施,反映了职教事业大力发展和职校德育课改不断深化的历程。当前,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势头如火如茶,但仍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校德育教学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变化

随着我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凸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流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投射到校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任务更加艰巨,使职校德育教学增添了难度。

(二)职校德育教学的对象特征明显

职校近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生源是积极向好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他们中大部分来自城市中低收人家族和农村家庭。职校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动作思维较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欠缺。部分学生中,存在网络社会那种“精神上无根、学业上无求、生活上无序、交往上无礼、伦理上无情”的问题,甚至少数学生对正面引导、理性教学存有浮躁心理和逆反心理。

(三)职校德育教学观念存在误区

学校师生和家长群体对职校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带着无奈的心情选择了职校,对完成学业比较消极,往往是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学习、轻视德育学习。一些家长也认为职校就是学点技术,找个职业,对德育学习没有什么期待。有些学校也出现了德育课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的现象。

(四)职校德育教学的师资相对薄弱

德育课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当前一些学校德育专职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不少是“半路出家”的,其学术功底、教学经验较欠缺。面对德育新课程,德育课师资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强有力的组织能力总体上仍显不足。相对于专业教师经常进行部级骨干培训、出国培训等,对德育课改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要求的高层次的培训和学习,仍然力度不够。

总之,如果说普通高校的“两课”改革主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效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普通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主要解决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完成教学三维目标,那么,职校德育课改革主要解决的是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的问题。

二、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

**年**月**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对学校德育工作及德育课教学的新要求,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反映了十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解决了前一轮课改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不适应变化了的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等问题。这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有。

(一)反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了时代感

德育课程新方案,是在2001年德育课改后,党的十七大和中央8号文件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新内容、新精神的背景下新修订出台的,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德育课改新方案中得到了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等内容纳入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德育课改新方案将“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调整为“经济政治与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也融入到四门必修课之中。德育课改新方案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感,显示出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德育课程,体现了方向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原则。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了实效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把原有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重了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突出了职教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在教学安排上,把必修课集中在1—4学期,选修课与专业学习、顶岗实习结合进行。这种弹性的课程安排,适合了职教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的变化。从德育课内容设置到教学安排加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体现了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原则。

(三)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了针对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教育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校学生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从情感培养、习惯养成做起。然而,德育课改新方案更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否则“三贴近”原则会大打折扣。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节庆仪式、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课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加强针对性,体现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

(四)构建了德育课程体系的框架,增强了科学性

课程设置的科学,主要要准确反映该课程的特有性质和规律。以1993年原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起,中等职业学校有了一套既有别于高等学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德育课课程体系。通过三轮职校德育课程改革,不再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但更符合职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这种不再受制于学科体系的德育课程,紧密联系了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因而更具有课程的科学性。德育课改新方案,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又反映了德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了以职业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框架,体现了继承性生与创新性统一的原则。

从今年秋季入学开始,带有鲜明特色的职校德育课程新一轮改革全面进入了实践阶段。这将解决职校德育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破解长期困扰职校德育课程的难点和焦点问题,突破职校德育课某些时候“学生怕上、教师怕教”的“两怕”的陈旧局面,形成适应职教大力发展的德育课程新体系。

三、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将迎来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职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德育课改的正确方向,对于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体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提出四条推进德育课改方案的策略和建议:

(一)注重转变观念,用好德育课中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实践新视野。从2008年奥运成功举办,到2009年60周年国庆盛典完成;从金融危机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国,到美国提出“G2”“G4”概念,“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好新理念,积累新素材,探讨新问题,用新的语言,新的方式展现德育课程各门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既要消除僵化滞后的观念,又要防止急躁偏激的倾向。

(二)注重资源开发,突出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

德育课要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就要体现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就要重视德育课资源开发。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发德育课资源,根据教学目标由“认识、运用”二维目标调整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进行情感资源开发,态度资源开发和价值观资源开发。围绕职业活动开发德育课资源,针对技能竞赛、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发掘德育教学资源。围绕教学过程参与者开发德育课资源,积累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家、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及专家学者等教学资源。在建立学校教研室及教师个人德育课资源库的基础上,显现出德育教学职业性及操作性强的特点,并从文本资源、人物资源、活动资源、企业资源、实训资源等多个维度开发,发挥职校德育课教学资源优势。:

(三)注重学生参与,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德育课改中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很多维度:有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变化,有采用电脑、投影、录音、录像、影视、图片、网络、多媒体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组织学生参与德育教学,就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在教学中点拨知识点,点亮兴奋点,点燃情感点,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搜集资料,课上自主探究思考,课后自主选择作业等。要以学生为主,参与到德育课专题演讲、艺术表演、市场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参观访问、模拟演练、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经常训练写作小报告、小论文、小感受、小体会等,运用德育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要以恰当的思维坡度,引导学生多层次、全员性参与到德育教学活动中来,这将是德育课改成功的关键之招。

(四)注重整体推进,争取德育课改的实际成效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篇4

【关键词】高校 钢琴 教学 内容 改革

广义的教学内容应包括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前者解决的是教什么,后者解决的是怎么教。这是高校钢琴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加大高校钢琴教学内容改革力度,使其尽快适应整体音乐教育的大发展和未来社会的需求,是本文要阐述的问题。

一、高校钢琴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高校钢琴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是不断适应培养目标的变更,培养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总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在完成一项项具体任务的基础上实现的。高校钢琴教学内容也应该包括钢琴教学的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钢琴演奏技能在高校钢琴教学内容中早已被定位牢不可破的观念,成为科学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下科学化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的热情和继续学习的愿望却显得比较薄弱和低下。教学热情是一种稳定、深刻、强烈的情绪状态,在人的活动中具有选择行为路线、确定发展方向和催人奋进的功能。学习愿望则是对需要的清晰认识,它表现在追求需要的积极活动中。二者都是维持钢琴持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情感状态和动力系统。就我国当下高校钢琴教学内容而言,大多只注重“易量化”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而忽视了钢琴艺术对人情感的积极影响和创造性音乐活动不可或缺的情感因素,过分地强调了音乐在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往往会忽略了音乐的本质作用对人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

高校钢琴教学在内容上出现的问题,是因为失去了情感因素的重大代价而造成的,也正是因为片面强调发展智力而无视情感因素的教学观念所致。这一问题不但影响钢琴艺术向深层次探求,而且也直接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进行高校钢琴教学内容改革时,要特别重视钢琴艺术的审美性质,以防止将课程内容完全知识化和技能化。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艺术创造力能力,以防止过分追求科学的逻辑思维和阻碍创造性的复制行为。钢琴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还应该注意突破纯艺术、纯技术的樊篱,将钢琴教学内容放到一定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将钢琴教学内容融入一定的中国传统特色的内容,使其在科学化、艺术化、人文化、民族化诸方面获得平衡的发展。

二、高校钢琴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案

高校钢琴教学内容改革方案的制订既要符合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也要照顾到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还要兼顾社会需求、民族传统、时展的要求。其改革的具体方案应该体现在整合性、多样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四个方面。

如何看待高校钢琴教学内容的整合性呢?应该看其是否包含了钢琴艺术教育的“育人、技能、人文素养”三大功能。如何看待高校钢琴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呢?笔者认为,应该看其是否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特色,其中包括科学特色、地方特色性、民族特色和个性特色。为充分体现这些特色应该编写相应的课案、教案、教材和课件。同时,还应该有以不同教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成的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对于如何看待高校钢琴教学内容的参与性,应该看教学内容是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是否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创造性潜能;是否根据学生的个人条件与具有开放性启发意义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是否使学生的创造和表现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以及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率。对于如何看待高校钢琴教学内容的互动性,应该看教学内容在师生教学互动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的生动程度。教学内容应该充分体现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该营造一个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评价的、轻松和谐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笔者认为,高校钢琴课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方案有几个方面:一是钢琴演奏技巧与理论结合的改革方案。这一改革方案是将音乐理论的基本知识,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力、表现力与钢琴弹奏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改革方案。在教学中使钢琴真正成为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不但要学会钢琴弹奏的技能技巧,还要学会传授钢琴艺术的教学方法,以及掌握钢琴的正谱伴奏能力、即兴伴奏能力和自弹自唱的能力。能够结合多种形式的观摩音乐会、各类音乐演出的艺术实践活动提高钢琴课在全面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二是建立中国钢琴教材体系的改革方案。这一改革方案是积极收集整理散见于各种钢琴著作、学术刊物和钢琴曲集上的中国钢琴作品,以及中国钢琴曲的创作特色、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等,分性质、分程度、分类别地编成教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一些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或改编。与此同时,组织人力编写系统的中国钢琴练习曲教材,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音乐的独特音色、特性旋法、非三度叠置的和声、非定量性的音高装饰等所需要的特殊的钢琴技巧。三是规范钢琴集体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这一改革方案的内容主要是研讨和规定钢琴集体课教学的试奏、范奏、比较和回课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内容,规范钢琴集体课教学的技术要求,制订钢琴集体课教学的最低教学目标和追求的理想教学目标。

高校钢琴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反之,课程体系改革又是教学内容改革的体现和落脚点。分析当下钢琴教学的内容,总体上看,应该从偏重递进性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整体艺术素质的发展之上,转向各种音乐表演知识和技能的整合能力和多种文化素养的培养之上;强调在生动有趣的课堂和课外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建立钢琴艺术美的创造能力和鉴赏能力。应该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前提,强调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情感体验、文化背景、科学认识的紧密联系,在传授和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钢琴音乐的二度创造、演奏表现和乐曲赏析的同时,改变学习内容单一性、高深性、繁多性、纯技术性的倾向,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钢琴教学的信息内容,以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并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掌握。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篇5

关键词:学校发展;高效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8-0047-04

学校如何才能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作为校长常常苦苦思索,反复探寻以求其解,这个题目到底是无解,还是难解,我想答案显而易见,不仅有解,而且还是一题多解。生源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管理团队的领导力提升等都可能是答案,但我以为在当前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校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才是最佳答案。古希腊著名学者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因此撬动学校发展的支点就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有效进而高效课堂,并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特色道路。

溯源近十多年的课改,不难发现,江苏省泰兴的洋思初中、溧水的东庐初中、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等学校,早期均质量薄弱、甚至濒临撤并。然而,通过校长力排众议,创新课堂教学改革,它们均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内涵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质量,走出了困境,而且将学校打造为全省、全国的知名学校。更有山东省昌乐二中、河北省衡水中学、南京郑和外国语学校等一些原来基础就不错的学校,依托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锦上添花,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成功的案例向我们昭示:教学改革才是推进学校质量创新发展的唯一通路。因此,作为校长应加强教学改革的领导力与创新力,立足于高效课堂的建构;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与学的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效益,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从而及早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一、统一认识,明确高效课堂基本特征,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理论是实践的向导,实践中的盲目往往源自认识上的模糊。何为高效课堂,其基本内涵是什么?一线的教师和课改专家见仁见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专家认为高效课堂应该是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课堂;是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摒弃“繁难偏旧”、“满堂填鸭式灌输”、“用学科成绩简单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是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的课堂;是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来,终身而难忘的课堂[1]。也有学者认为高效课堂是对应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而言的,它属于“有效教学范畴,只不过是较好地补充了有效教学所不具有的指向的准确性”,它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并进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据此还列出了高效课堂的特点、中心、基本点等22条特征[2]。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则认为,从专业角度看,高效课堂其实属于有效课堂的范畴,它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种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其特征或表现可以有许多,但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以及怎样学,会不会学。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当然学生的进步不仅限于知识的掌握,还应包括个性化思维的形成及其能力的提高。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高效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较少的投入,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引导、激励和评价,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着力高效课堂教学,立足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手段。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就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学习过程现在正趋于代替教学过程”;“应该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这些论述不仅准确地预见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科学地揭示了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及其走向。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明确指出,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应当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永远的追求,也是教学的本质回归。所以真正的有效教学或高效教学应当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真正的效果和效益是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3]。只有直抵教学的本质与核心,并紧紧围绕核心而开展的教学改革,才会促进教学发生根本性变革,也才是符合教育本质和规律,并取得成功的改革。

纵观我国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案例,它们都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无论是洋思初中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溧水东庐初中的“讲学稿”,都十分强调“学”,强调把“教的课堂”转为“学的课堂”。因此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把教学的目标由过去的“学会”转变成“会学”,这才是教学改革的最高境界。

从课堂改革的现实生态看,很多学校一改原来的“满堂灌”甚至“满天灌”的现象,一度曾经限制老师的课堂讲授时间为不超过10分钟。于是有的地方提出“30+15”或“35+10”等课堂教与学的时间分割模式,更有山东省的杜郎口初中在学习洋思经验的基础上,实行了更为彻底的改革,把老师课堂上传统用于教授的讲台撤掉,让学生走上黑板当起了小先生,成为继洋思初中之后又一个教改典型。从本质上说,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正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果学生连自主学习能力都不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又从何谈起?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是搞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1.准确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著名教育专家潘懋元先生曾说,在诸多教育规律中,有两条规律是最基本的: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简称教育外部基本规律;一条是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简称教育内部基本规律。正确认识教学规律,遵循教学规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搞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准确运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自主学习的独立性角度看,有两条规律比较常见:

规律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现行教材的内容相对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或基础比较容易,而中学生处于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所以要落实先学后教,必须按照学生现有的水平来确定教的起点。只有建立在学生预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薄弱环节,才能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原先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不断转化,实现其不断发展。这一规律适用于知识容量少,难度小的课程或课题,对思维的能力要求相对不高,能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规律之二:边教边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教师应实施边教边学,以教导学。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学会阅读和思考方面,把方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并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关心。其实,在新知识比较难,对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时,可以采取边教边学或先教后学,但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学习方法的示范,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培养其能力。从教与学的先后关系上看,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教材本身内容的难度,灵活运用,从而找到最适合的方法,而不是机械地照搬。换句话说,不存在最好的教法,只有最适合的教法。

2.科学运用教学的基本规律

从课改成功的案例看,初中居多,也最为典型。不少学校特别是高中学校,回校以后机械效仿,常常难以奏效,其原因主要是,高中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思维要求较高,与初中的差异较大,所以不能机械模仿,全部要求学生由自己独立学习。因为对于大量的自然科学的公式、定理的推导,学生受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支持。很多思维难度较高的学习任务全部由学生自己来独立完成,可能会超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因此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可能会产生“邯郸学步”的后果。

四、找准载体,规范流程,以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

1.科学把握自主学习的有效载体

前苏联教育理论专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最优化理论”。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必须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而教学过程如何最优化,必须找准载体,并明确操作的流程。纵观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案例,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学习载体或学习支架。从课改典型学校的比较研究看出,一般的学习载体或支架就是所谓的“导学案”、“学案”、“讲学稿”、“讲学案”,或“活动单”等。这些称谓不同,形式类似的学习方案,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老师在此学习支架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前置活动,落实自主预习环节;通过课上释疑解惑,既提高了针对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其价值体现在三个“突出”上:

一是突出学习三大基本环节。这些“学案”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编写,突出学前、学中、学后三个环节,突出学前对学习目标的把握,符合学习规律。

二是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它们都强调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和探究,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肯学、乐学,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行为。

三是突出预习前置的检查。“导学案”强调对学生课前学习的检查,对于已经掌握的不再教,提高了效率;采用“导学案”后,由于课前已经解决了部分问题,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让学生来进行练习,从而有效克服了“上课只讲,课后才练”的弱点,更使课堂教学的达成度大大提高。比如,江苏镇江一中的“问题导学”模式,让问题成为引导的线索,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尽管每个学校高效学习的“载体”内涵有异,操作上也不尽相同,但其导学的价值不能否认。因此,这些草根式的“导学案”,应该成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

2.切实明确自主学习培养的操作流程

明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操作流程,并通过规范化操作程序加以规范,是顺利达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由于各校的生源、师资水平不均衡,因此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体的流程也不一样,在实施中会因教情与学情差异而各有侧重,但必须坚持和强化两个方面,即:导学案的编制通常是先明确主备人重点备,然后集体讨论形成讨论后的统一导学案(简称统案),再交由上课人,根据其所教班级学生实际复备,即二次备课,形成个案才能印发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要突出过程指导,一般学习过程分成预学、探究和训练三个部分,这方面以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最为典型。明确了基本的流程,课堂的大体框架就清楚了,至于如何具体操作,则由各校视具体情况而定。

五、通过行政推动,活动促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1.行政推动,落实高效课堂要求

事实上,高效课堂改革的前提是教学思想的变化。高效课堂倡导“学生学”的课堂。高效课堂的核心着眼于方法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即“教”是为了“不教”,“教”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重视学生“会学”。高效课堂突出学习内容的当堂训练和反馈矫正。要落实高效课堂的上述要求,则必须强化行政推动的作用,通过建立高效课堂的管理制度,明确高效课堂实施的基本原则,落实当堂练习、当堂巩固、及时反馈和矫正,这样才能真正把教学质量的操纵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2.优化高效课堂评价标准,突出导向

学校管理者引领高效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建立与校情相适应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想范式。这不仅是学校改革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也反映出管理者的价值取向。所以学校要实现高效课堂改革的目标,必须建立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通过发挥课堂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引导教师自主改进和约束自我教学行为,努力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向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变化。值得注意的是,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不是一张表格的简单变化,要发挥真正的导向作用,则可以利用活动促动的策略,采取优秀课评比、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等多种形式使教师学习、了解课堂评价标准的变化,并通过示范引导、现场观摩学习、赛课评比等活动来促动,推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拉动学校课堂改革这列“火车”的速度,从而把纸上的标准变成老师心中的标准,进而转化为教师实际的、自觉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教育是一种坚守。课改其实也是一种坚守,不能因为具体操作中的挫折就怀疑动摇我们的信念和决心。事实上,尽管我们满怀信心,理念新颖,路径明晰,但改革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其中新旧观点的碰撞,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阻碍,传统做法的巨大惯性都有可能使其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因此,作为校长首先必须坚定信念,做改革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坚信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一定会通过改革来解决;同时更应做实每一个环节,通过观念引导、典型带动、活动促动、交流互动、评比推动等多样化方式,促使课堂改革工作不断深化,从而探索出适合校情、富有个性、内涵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走上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胡金波副厅长2010.8.20在全省四星重点中学校长培训班上的讲话.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6.

[3]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J].人民教育,2010.23.

School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JIANG Gun-he

(Senior High School Attached to Nanjing Aviation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1, China)

Abstract: Headmast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and creativity of teaching reform for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hool. To construct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mprove educational quality, headmasters must do the following tasks: defining the basic features of efficient lectures and the direction of reform; deepening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and developing student's competence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conforming to the law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dopting proper vehicles and procedures to optimizing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s; using executive power to push classroom reform effectively and permanently.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篇6

关键词:财务会计;案例教学;财务报表

良好的财务信息决策能力是每个经管类学生的必备素养。目前,财务会计教学以了解会计工作流程、编制会计分录为主,对于财务报表并不重视。在以往的教学中,财务报表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效果上不突出,不符合应用型本科的要求。只有先从整体上认识财务报表,以“财务报表”为起始,再落脚到财务报表上,才符合目前“业财融合”环境下对业务人员的要求。只有真正理解业务的本质及准则内涵,才能了解报表中每一个分录的真实含义,才能将会计知识从理论学习转为实践。因此,对财务会计的教学改革应侧重于财务报表的运用,以财务报表作为学习的开始,最后落脚到财务报表的教学上,把财务报表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

1财务会计教学现状

目前,财务会计教学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讲解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填制等,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现在的教学改革依赖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一个突出的缺点是不能够将会计知识进行串联,有一些会计案例脱离了实际,学生不感兴趣。财务会计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脱离实际业务

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学会借贷的会计分录,脱离了实际业务,学生基本上只学会了理论知识,不理解财务报表的含义,不知道具体的科目和财务报表的关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实务操作过程中,只能硬套理论知识,遇到复杂一点的问题不能灵活应用。

1.2教学脱离认知规律

目前教学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学生对会计的学习比较吃力,易混淆会计科目。很多学生不了解经济活动的实质,只是机械地记住会计分录,这不利于以后会计科目的综合运用,一旦离开学校到了工作岗位,发现业务依旧不会处理,而且会计的准则更新比较快,如果脱离了财务报表,单纯地学习准则制度,会让学生难以接受。

1.3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

财务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常常感到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生动现实的案例,教师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学习效果的体现。

1.4教学方法单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简单地学习会计要素含义、借贷复式记账法原理、几大类型的业务处理。教学方法单一,一般都是教师讲例题,学生练习会计分录。学生对业务知识的理解比较模糊,处于比较抽象的阶段,不太理解会计的整体循环,故急需创新教学方法。

2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改革的意义

目前,会计学的教学改革大多数都是以案例教学为主。案例教学法多是单一的案例,教学的知识不成系统,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吸引力。而采用“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更加接近实务要求。

2.1案例系统化

“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在编写案例时,要更加注重案例的系统性,不再以某一章节的知识点为依据搜集案例,而是将财务报表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每一块的内容对应的财务报表位置,将知识系统化,并且用同一个案例贯穿教学的始终。

2.2理论与实践结合

“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改革在原有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丰富的公司报表内容,并且在编制报表的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教学时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符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要求。

3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改革目标

3.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财务会计系列课程以“填鸭”教学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在当下案例教学中,所谓的案例都是单独一个一个的案例,不能将所有的知识串联起来。“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不仅会引入上市公司的案例,还从财务报表着手,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此外,“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还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实用化。

3.2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传统的会计教学把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知识割裂开,教师单独讲解会计凭证的填制,学生单纯学习会计分录的编制及会计账簿的填报,这不利于学习知识的系统化,学生的财务会计知识仅停留在理论层次。以“财务报表”为导向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解决了目前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3.3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目前,教学集中于会计分录学习,一般学校的会计实训里也多是重复的会计凭证填制业务。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会计教学不再把财务报表的编制作为最后一个课程内容,而是将财务报表的学习贯穿到整个学习环节,这样更加容易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不仅可以编制报表,还可以简单地分析报表。

4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改革内容

以金课“两性一度”的建设标准为指导,财务会计的教学改革以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相结合。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需要学生掌握会计实务中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形成一套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财务会计案例库,设置完善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案例改革和课程设置改革。

4.1案例改革

目前,编制案例的教师大多是教学岗位的人员,缺少实务锻炼,且案例都比较老旧,单独的案例不成系统,不符合“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要求。另外,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科研压力也比较大,缺乏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教学改革上。故改革案例是学校的首要任务。

4.2课程设置改革

目前,财务会计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而应用型本科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在财务会计教学改革中明确学生的位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学生建立财务小组,教师讲课为辅,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课程设计时,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实务案例,以会计活动为主线,最终形成财务报表。

4.3课程效果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大多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在客观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时,要侧重于课程三大教学环节的过程性评价,而不仅仅是期末结果性评价。在教学中要适当提高学生平时作业的分值,对最后形成报表的完整度进行考核。课程的评价机制不再是单一的平时考勤加上期末考试成绩,而是渗透到学习的过程中。

5财务报表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5.1案例编写

首先,财务会计教研室应组建专业团队,充分重视案例库的编写,成立相应的案例编审委员会,将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和会计教师纳入案例委员会,同时聘请会计一线人员以及一些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参与案例的编写和审核。其次,做好案例设计的总体布局,结合相关的会计实务活动循环编写实际案例。在财务会计中的相关课程中明确每位教师的职责。每学期对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进行回顾和总结,提出修改建议,经完善后编入相关业务内容的案例库。已经编写好的案例及时发送给相关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出修正意见,完善案例,要时刻结合会计准则以及财政制度,不断调整案例的相关内容。

5.2课程改革

整体课程改革可以进行五个模块的设计。模块一,学生分组组建公司,以内容比较全面的制造业为主,用同类型的经典的公司报表让学生观察,重点引入报表,展示会计信息查找过程和报表项目,讲解反映财务成果所对应的报表及其联系;模块二,设置过渡模块或是理论讲授模块,讲解基础会计的理论知识,包括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方法等;模块三,日常业务核算,从筹资业务、供应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到利润分配业务等主要的业务流程,学习会计分录的编制、会计凭证的填写、会计账簿登录等,在学习业务流程的课程中,要了解日常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业务流程,了解票据的形式,并且要熟悉基本税务知识,学会简单的报税环节;模块四,落脚到会计报表的具体编制方法和分析方法上,将所有发生的经济业务事实整合到财务报表中;模块五,结合典型的会计案例,学会阅读报表、分析报表和决策管理,形成闭合学习思维。

5.3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

在课程具体内容设置上,既要满足传统教学任务的要求,也要具体实现财务报表的作用。财务会计教学的具体改革思路见表1。

6结束语

目前,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要求,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财务会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主导,将实务活动贯穿其中,模拟公司情景,以财务报表为学习启示,落脚到财务报表上,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好地完成培养目标。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财务会计教学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践性,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这需要涉及到课程案例改革,课程内容改革以及课程效果评价改革,具体可以从案例编写、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周滢.非会计专业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思考[J].市场观察,2020(9):50.

[2]高惠.基于“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会计,2020(13):14-16.

[3]任慧敏.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问题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2):69-70.

[4]王晓军.《财务报表分析》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情况及效果分析——以延安大学为例[J].财会通讯,2020(9):165-168.

[5]张勋阁.财务会计课程结构设计与教学方式研究——评《财务会计教程》(第8版)[J].管理世界,2020,36(3):237.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篇7

关键词:学分制;选修课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1 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高校开设选修课程的目的是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科学理论或应用知识,促进文理渗透,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兴趣、专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大部分高校已纷纷实施学分制以后,选修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作为学分制的重要表现形式,选修课的开设及其教学质量,在个性化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与学分制对选修课的要求相比,选修课教学质量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一个薄弱环节,其研究力度和深度等尚不尽人意,尤其是对选修课课程体系的研究则更少,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学术空间。

根据数据统计,发达国家一般比较重视选修课程,其比例一般都在总课程的1/3以上,而且近年来都有增加的趋势,有些国家的大学课程,选修课程已达到总课程的1/2,而我国高校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且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不够科学,课程资源少,课程门类比较单一,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二是选修课程质量不高,保障措施不够健全,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多,供需矛盾突出;三是对选修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生选课缺乏指导,盲目性大。可以说选修课程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大学的教学质量。

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的选修课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从中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数据,并以此为基础,以延边大学为个案,以个性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进一步优化选修课课程体系,提出适应学分制改革需要的选修课程框架。

2 研究意义

实施全面学分制,关键在于开设数量足够的、质量高的课程,而选修课是保证开设量、满足学生选修课程的重要保证。本课题以延边大学为例,将围绕全面学分制改革与实施实际出发,改革并进一步优化现行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完善选修课课程体系,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选修课,以此推进学分制改革。

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部分高校的选修课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得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有效数据,并以此为基础,以延边大学为个案,以个性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进一步优化选修课课程体系,提出适应学分制改革需要的选修课程框架,为延边大学的全面学分制实施提供课程理论和课程体系框架,也为地方高校全面学分制实施提供可靠案例。

3 研究目标

3.1 通过研究与实践,进一步优化现行培养方案中的选修课课程体系,为更好地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提供保障。

3.2 通过对国内外部分高校进行深入对比分析,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构建适合学分制环境下的选修课课程体系,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及其他高校选修课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3.3 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践,构建与选修课课程体系相配套的运行机制、模式和管理制度,为课程质量提供保障。

4 主要内容

4.1 对国外有代表性的高校,国内高校、尤其是地方综合大学选修课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深入研究,进行对比分析。

4.2 对延边大学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改革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重点放在近三次培养方案修订后的选修课课程体系分析研究上。

4.3 按照学分制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延边大学选修课课程体系优化改革方案。

4.4 延边大学选修课课程体系及基本框架的研究。设置5个选修课平台,即专业选修课平台、通识教育选修课平台、实践教学选修课平台、网络课程选修课平台、暑期学校选修课平台;设置10种选修课类型,即专业方向类,跨专业选修类,研讨类,通识教育一般选修类,通识教育核心类,多元文化特色类,课内实践选修类,课外创新实践类,网络课程选修类,暑期学校特色课程、讲座、培训类。

4.5 选修课程体系运行机制、模式及配套相关管理制度研究。

5 研究方法

5.1 文献研究法。运用于理论部分的研究和对高校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相关的文本分析。

5.2 调查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民族高校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挖掘和提炼科学有效的实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

5.3 总结归纳法:通过已有材料的总结和归纳,产生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1)收集了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高校理论文章,包括国外学分制改革相关文章、国内高校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理论文章、部分高校的本科培养方案等。

(2)初步收集近两年延边大学学分制改革实施情况相关文献,如历年本科培养方案、选修课学分统计、人才培养目标统计等。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庞海芍.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希望[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4]黄宇.广西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孙山.地方高校学分制改革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篇8

【关键词】教学改革 创新 教学方法 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18-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reform of modern Agronomy Introduction

WANG SHUJIE WANGS HUJUN SUIYUANYUAN XUYAN MAYAN LIDIANYUNZHANGLI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China 130022)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Agronomy Introduction teaching i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Firstly, active network teaching is advocated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n, the perfect practice case database and file database of examination paper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is will build a good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professional course evaluation and quality certification.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 Innovate;Teaching methods;Case database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明确教育改革的方针与目标,改进更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积极开展网络教学,不断丰富与完善教学内容。建立并扩充课程实践案例库、完善试题案例数据管理库,应该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首要任务。

一、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本教法改革的重要环节在于积极引领学生开展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强化课堂讨论和专题演讲内容。作业结合所拓展的内容作专题、述评,开展以教师讲授为主导、课堂讨论和课程专题讨论为辅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分组讨论与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演讲。可以启发学生结合生产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启发学生产生创新性思维。使学习热情高涨,拓宽视野,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锻炼与培养。因此,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发表新见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而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问、学生间相互交流,也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并能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查阅文献,通过专题、述评作业的训练,不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科学论文写作和综合归纳总结能力。综合能力与业务素质得到了明显地提高,有利于毕业后择业与今后的个性化的良性发展。

二、积极开展网络教学,丰富与完善教学内容

网络课程是教师、教材、教育技术的新手段、教育方法与学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网络教学既可以进行大面积地教学,也可以进行个别化辅导,还可以进行基于网络化的协同化学习。由于网络课程的这种开放性、灵活性、智能化等特点,有利于缓解高校扩展后教学资源、设备紧张的局面。

网络课程显著地突破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和协作化,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例如:网络公开课、教学在线、慕课计划的开展,教学手段实现网络化、自主化可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跨入新的时期,慕课计划的实施,表明网络教学平台已经走向国际化。学生可以通过免费登录网络教学平台,收视各大学教学名师的公开授课,吸取众家之长,领略自己制定目标的各位名师的教学风采,获得许多新信息。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完成高目标的学习任务,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并完善实践案例库

为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授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组课本着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进行了多媒体教学体系的设计,其所设计使用的《农学概论》多媒体课件.具有内容图文并茂,多姿多彩,寓教于乐,使抽象问题更加形象化,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教师的广文博见,见多识广为课件的内容提供丰富的素材与论据。

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不断实现新形势下农机发展对新农艺的要求;教学大纲的编写,每4年都要改版一次教学大纲。每次都要更新许多新内容。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方法改革,为课程的教学增添许多生机;科研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以实际教研示范基地为模板构建虚拟农场及植物工厂,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新目标;努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科学研究案例库建立:构建大学生创新实验案例库,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验计划,参与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努力实现“科、教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模式;理论教学平台不断完善:教材的不断改版与更新,多媒体课件的不断完善,结合网络资源不断地开发利用。实现高水平教学管理的目标。

实践平台的建设:实践案例库建立,添加课程设计环节,营造“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的完善的毕业设计。

四、建立并完善试题案例数据管理库

建立教学档案管理库:提供本课程各学期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每四年改版一次教学大纲);教案(文档与PPT不断更新);教学任务书、教学进程表、点名册;试卷2套A,B试卷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学生成绩单、试卷分析报告、考试通知单、考场记录、试卷复查表一,表二;试卷、实验报告纸质版等,全部实现档案的有序化管理,为今后农业工程专业评估、专业质量认证提供良好的信息(模板)平台。

通过选课系统学生可以对每一门课程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总体评估来评判教师的授课水准。虽然评价系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差,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但依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进步意义。

五、结束语

教育要重视大学的本位教育,重视教学改革政策落实与经验交流。2016年8月22日-24日在吉林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成功举办十二届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及相关学科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校领导介绍了吉林大学的总体情况以及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着重指出:一定要强化农业工程及相关学科建设,对推进我国农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来自50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400名代表,经过大会报告、学术交流、分组讨论,圆满完成了会议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达到了预期效果,可以说此次研讨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讨与咨询的结合,南方与北方的交流,学习与合作的探索。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通过研讨会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强了解,增进了友谊,推进了合作,明确了农业工程类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与方向,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此教学改革研讨会议,收获很大,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 杨文珏.农学概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2,3.

[2] 张建萍,陈静,张建.多媒体技术对昆虫学教学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 崔翠.《农学概论》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 佟艳,朱刘娟.工科院校《农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2009,(7).

[5] 王淑杰 《庆贺吉林大学建校70周年报道》 科学网 2016年8月.

上一篇:对学前教育的理解范文 下一篇:课程改革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