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27 18:01:50

一体化管理体系

一体化管理体系篇1

关键词 一体化管理体系 有效性评价 层次分析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现代社会所赋予企业的多种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或国家标准,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及其他各种管理体系。然而,当多个管理体系在企业中同时存在时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重复、浪费和冲突这三方面。实施管理体系一体化将会解决以上三方面问题,并对企业带来诸多好处,如:

――为组织提供整体的和连续的管理思路,有效减少各种领域间的冲突,降低管理费用和管理效率;

――有助于形成更有效的现场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对生产问题的全面监视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减少审核次数及成本,且能协调由于不同体系审核所造成的审核间的差异;

目前对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研究成果大多为建立一体化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运行模式以及实施原则和步骤,而对其有效性问题的研究仅限于一体化审核。未从系统的角度、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一体化整体有效性的评价展开深入研究。为了帮助组织判断所建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能否符合各个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能否自我控制、自我完善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主要在阐释一体化管理体系及其有效性内涵的基础上,对其有效性的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量化评价方法进行探讨

一、一体化管理体系及其有效性的内涵

“一体化管理体系(IMS)”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管理体系经过有机结合,而使用共有要素的管理体系,“有机结合”不是多种管理体系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系统化原则形成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兼容的有机整体,发挥一体化的整体有效性和效率。

那么,怎样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才算有效?根据《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的定义:“有效性是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因此,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既包括体系策划建立的有效性,又包括体系实施改进的有效性两个方面:

二、有效性的评价原则

为了评价一体化管理体系整体的有效性――符合性、适宜性、充分性、运行有效性与效率,做出系统、客观的评价,可以遵循如下的评价原则:

(一)以管理体系标准为依据

从认证角度看,组织需要在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并满足参与一体化的各个管理体系对应的标准要求。

(二)以相关方为中心

相关方的要求是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输入,而相关方满意则是一体化管理体系应达到的目标,以相关方为中心的评价原则是对与相关方要求有关过程的有效性及以相关方为中心的经营结果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以过程的评价为基础

过程及过程相互作用的有效性是体系有效性的基础,因为体系由过程构成。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每一个被评价过程通常就四个基础问题: (1)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和适当规定?(2)职责是否予以分配?(3)程序是否实施和保持?(4)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

(四)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由于管理体系基本上由众多的过程要素构成,而过程又具有定性的特点,因此对管理体系大多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如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然而,为了对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做出综合评价,也为了在纵向和横向比较中直观显现出现行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强项和弱项,就需要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辅以合适的定量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统一性、科学性和可比性。

(五)强调评价结果的分析

组织应对评价结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分析的参照体系可以是同期、同行,或是过去的评价结果。通过组织自身的纵向比较,可以发现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变化总趋势,并能明确指出哪些体系要素的有效性正在提高或下降;而通过与同行业其他组织间的横向比较,可以找到组织在一体化管理体系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总之,对一体化管理体系评价结果的分析旨在识别体系改进的机会。

三、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综合评价体系有效性的核心环节。在遵循前述评价原则的基础上,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分层递阶方法,设计出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的层次结构及各层指标是以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这三个管理体系整合为基础的三元一体化管理体系,并且体现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思想,该指标体系共分为五个模块,其中,策划、实施、检查和处置这四个模块的评价指标的结构和内容对应于“P(planning)――D(do)――C(check)――A(action)”循环的三元一体化的体系结构和实施内容,主要是用来评价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符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具体的指标评价标准参照三个标准的相关要求,并且应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第五个模块即“运行结果”,主要对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进行评价,即衡量一体化管理体系所包含的过程及过程网络的总体增值效果。增值的效果可以从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供方和合作、以相关方为中心、产品和服务、市场反馈这六个方面来衡量。

四、方案层权重的确定及方案评价

为了得到某一层相对于上一层组合权值,可用上一层次各个因素分别作为下一层次各因素间相互比较判断的准则,得到下一层次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权值,然后用上一层次因素的组合权重加权,即得到下一层次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整个层次的组合权重。这样依次沿递阶层次结构,由上而下逐层计算,即可计算出最低层次因素相对于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重,或是相对优劣的排序值,也就是最下层所列出的方案对总目标的重要程度。

综上所述,AHP的基本方法应用于IMS有效性评价中的一般程序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计算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方案层权重的确定及方案评价确定权重体系,其过程可参照上述基本步骤,并且由上至下分层确定,可以先确定各下层次指标相对上层某一指标的权重,通过将各级指标的相对权重相乘,就可以得到最低层指标的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分布。计算三级指标中的绝对权重ωijk的公式如下:

ωijk=Bi*Cij*Dijk

其中,Bi为一级指标的相对权重,Cij为二级指标的相对权重,Dijk为三级指标的相对权重。

显然,构造判断矩阵是应用AHP法的关键所在。对IMS有效性评价指标之间的重要性的比较主要依赖于管理专家的评判。鉴于组织间管理要素的共有性以及管理要素间固有的相互作用关系,我们可以参考现有质量奖模型的评价分配确定IMS指标间的相互重要性。

五、结束语

IMS构建与完善是一向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对组织的质量、环境、安全等各个管理领域进行系统整合的问题。其中,对IMS有效性评价问题的研究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在理论上,本文阐释了IMS有效性的内涵和相关评价原则,设计了以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个管理体系整合为基础的三元IMS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将基于AHP方法的加权评分法作为量化评价方法。

(作者单位为中航锂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陈志田.管理体系一体化总论[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一体化管理体系篇2

在进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时,应对来自终端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有效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本文分析了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包含的内容,阐述了传统分散式终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经验,对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关键词:

终端安全;一体化;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在信息安全保护实践中,各单位往往对数据集中的后台服务器投入精力较多,对来自终端的威胁重视不足。信息安全事件调查经验表明,多数信息安全事件的突破口来自终端,因此在进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时,应对来自终端的威胁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有效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

1典型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1.1防病毒及终端入侵防护

包括对全网病毒、木马、蠕虫、流氓软件、间谍软件等恶意代码的识别、查杀,对可疑行为的阻断和告警。此类功能主要是基于代码检测引擎和特征库实现。

1.2补丁状态检查及分发

包括检查是否已安装操作系统相应的补丁,各类防护特征库是否保持更新,能够自动推送安装补丁和特征库等。此类功能主要通过安全软件读取系统注册表及扫描特定位置文件系统,并自动执行后台脚本实现。

1.3移动存储管理

防止内部滥用移动介质,杜绝内外部移动介质在内外网交叉使用,并通过特殊加密技术保证移动介质在非授权环境下不能被读取。此类功能主要通过向操作系统底层驱动注入代码和数据加密技术实现。

1.4终端准入管理

实现对网络接入终端的安全准入管理与控制,确保接入网络终端已安装要求的防护系统,且符合安全策略要求,有效杜绝非法外来终端私自接入网络。此类功能可以基于交换机端口进行控制或使用安全网关进行控制。

1.5非法外联监控

用于发现和阻止内部网络用户非法建立通路连接互联网或非授权网络的行为,以此防止引入安全风险或导致信息泄密。此类功能通常做法是定期检查与某个互联网地址或非授权网络的连通性,若有连通便会触发监控报警。

1.6主机监控审计

对终端用户的操作行为进行管控与审计,对安装的软件实行黑白名单管理,当用户的操作违反安全策略时,能够自动禁止或记录违规日志。此类功能一般需在终端驻留程序,根据设定的操作策略和软件清单执行。

2传统分散式终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产生兼容性问题。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均需要操作系统权限并向底层驱动注入代码实现检测,各产品之间的操作冲突、导致兼容性问题已是常见现象,即使能够和平共存也会造成增加系统资源开销,拖累系统变慢等一系列问题。

(2)缺乏统一管理。在终端上安装使用多种安全防护产品,缺乏全局性安全管控,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不利于开展诸如安全数据的收集、汇总、统计等关联分析工作,无法系统性展示终端安全全貌。

(3)防护效果打折扣。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在功能上各有侧重,组合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全面覆盖用户的安全需求,由于底层机制的类同和兼容性冲突等原因,经常出现安全防护的真空地带,产生1+1<2的现象,使防护效果大打折扣。

(4)运行维护成本高。多种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同时使用,需同时与多个厂商采购维保服务,周期长投入大,运行上需要维护多套不同的策略表,从不同的来源更新补丁包、特征库等,都给运维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

(5)难以满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应尽可能满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分散部署不同的终端安全防护产品,大多是基于历史原因分批分步建设形成的,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安全风险。

3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

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功能集中、统一建设”的原则,结合单位已有的终端安全防护现状,采用“整合式替代、替代后实现一体化管理”的思路开展。替代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安全设备国产化的要求,既实现终端安全防护各项功能,又可在统一平台下管理终端资产、终端信息、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等,实现终端一体化安全管理。终端一体化安全管理可极大地提高运维效率,增强终端类安全事件联动,提高终端安全事件预警发现和处置能力,最终提高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以“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分级部署、基准策略、量体裁衣、人力集约”为主要工作目标,最大程度整合单位现有软硬件资源、技术人才资源,节约资源、资金、人力成本,集成各类终端管理功能,逻辑上实行统一管理,总部制定基准策略,各地分支机构针对自己的情况,定制适合本辖区情况的安全策略,预留一定扩展空间,供各级机构在统一终端管理平台下的本地化处理。建议分四个步骤进行:①率先落实国产化替代,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不再考虑国外产品,实现完全国产自主可控,这一点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市场上都已不存在问题。②整合现有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的功能,在实现病毒防治、补丁分发、非法外联监控、准入控制、移动介质管控、安全策略管理等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各功能模块的数据整合与联动。③增加资产管理、操作审计等功能,并实现一体化关联和统一展现,进一步完善系统的管理功能,能够进行终端状态、终端信息、安全事件等信息的展示、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安全事件的及时发现、告警和处置,及时消除安全事件对终端的影响。④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安全管理,通过对终端安全状态的统一定量评估,实现对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终端安全态势评估,掌握终端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为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整改完善提供数据支撑。在功能方面: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防病毒管理、终端入侵检测防护管理、补丁分发管理、移动介质管理、非法外联管理、终端准入管理、主机监控审计管理、终端信息管理、安全策略管理、终端运行状态统计管理、安全事件管理、运行报表管理、考核指标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实现终端安全防护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和安全防护系统的资源整合,实现安全防护策略的统一管理,建立全面、集中、统一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在管理方面:实现与终端安全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安全管理要求,实现总部与各分支机构终端信息的统一集中管理,实现终端安全控制策略的统一配置、自动筛查、告警和展现,实现定期安全类报表的自动生成和展现,实现安全管理人员的统一工作平台。

4结语

要实现对信息安全闭环式管理,仅仅重视信息系统服务端的保护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对每个入网终端的安全管理。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从技术上采取了多种手段强化终端的安全防护和管理,为强化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终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是说建好系统就万事大吉了,对一个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而言,永远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再好的技术手段,也只有和管理制度相结合,并加以强力执行,才能达到预定的安全目标。

参考文献:

[1]孟粉霞,王越,雷磊.统一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在内网中的分析及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3(8):70~71.

[2]田永飞.一体化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应用初探[J].金融科技时代,2015(12):45~47.

[3]王义申.终端安全管理系统在企事业单位内网应用的分析[J].计算机安全,2007(7):63~65.

[4]刘亮.计算机安全保护的“防水墙”———中软统一终端安全管理系统[J].科技创新与品牌,2008(9):12.

一体化管理体系篇3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控制和通信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为重点的智能交通系统技术,一直是世界各国用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改善交通环境的最重要技术手段。上世纪90年代美国系统地提出第一个智能交通体系,在此之后,日本、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一些大、中城市都相继开展了关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相应规划、研究及应用[1]。智能交通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使得各国政府、投资主体以及用户逐步地认识到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本文提出的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智能交通系统的稳定、安全、高效、快速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概述

1.1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深入,城市交通管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如何确保所建设的智能交通系统稳定、安全、高效地运行,如何实现对所有智能交通系统和设备的智能实时监控,如何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启动最优运维流程,调用最有力的资源快速解决问题,恢复系统运行等等问题是摆在每一个智能交通系统运作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2]。

例如某市交警支队智能交通系统涉及9大系统,设备类型有400多种,数量有几万台之多。目前由5家以上单位负责运维服务,但由于各个单位缺乏对系统、设备维护管理上的整体考虑且自成一套实施流程,导致设备流程单据格式和内容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很难实现总体的统计、评定和服务质量的评估,久而久之运维服务质量无法提升,无法满足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发展需要,运维成效较不理想。

1.2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需求分析

智能交通系统存在着设备种类多、覆盖范围广、部署分散、系统功能复杂、运维方式不统一等多方面的特性。主要功能需求包括:智能交通设备设施资产的生命周期管理、设备状态和视频质量等的智能监控、流程管理、财务结算管理、知识管理、服务水平管理等。

2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的体系结构

2.1 设计思路与架构

根据运维管理实际需求,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管理系统的结构整合了ITIL理念,分为运维门户层、运维管理层、监控管理层、数据统一汇聚管理等四个层次,层次之间进行整合并通过安全、高效的内部接口保障各层之间数据的共享和互通。在功能上无缝集成RFID、PGIS、智能监控与分析等相关技术,并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业务数据监控、设备监控、视频质量诊断、流程管理、资产管理等功能。给用户方决策管理层和系统运维管理人员、第三方运维外包服务公司、工程运维人员等提供一个智能化、操作风格统一、交互界面友好的运行维护系统。

2.2 系统功能设计

2.2.1 运维门户层

运维门户层作为面向操作员和管理层的最终界面,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登录管理门户和报表展示窗口,拥有单点登录、多种服务视图、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个性化定制、信息、个人待办事项、部门公告、通知提醒、信息统一展现和报表管理等功能,旨在帮助各个层面的使用者更好地获得当前设备的实时状态、业务运行情况以及各流程处理进度等信息。

2.2.2 运维管理层

运维服务管理层的设计从服务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ITIL v3,ISO20000等国际标准。在层次上采用了包括数据层、控制层、服务层和展现层四层架构模式[3],功能上包括运维管理基础平台、配置及资产管理、维修维护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服务水平管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知识库管理等功能,同时结合核心管理数据库的概念[4],不仅为运维管理平台提供统一、可信的数据支持和监督管理,其开放接口更可为其他用户现有的业务系统提供配置管理数据支撑。

2.2.3 监控管理层

监控管理层主要将基础架构部件和外场设备中收集到的性能数据和各种告警事件,经过初步的过滤后,发送到运维管理平台进行处理。并通过预先设定相关的阀值,建立起一整套的性能、故障、容量等预警和报警机制。在结构上分为数据采集层、监控数据汇聚处理层、统一展现层三层,涵盖了数据抓取、数据分析、数据整合、主机监控、网络监控、存储监控、虚拟主机监控、电子大屏监控、其他设备监控等功能。

2.2.4 数据统一汇聚管理

数据统一汇聚管理主要提供核心管理数据库数据的输出与汇总管理,并可在此数据标准上输出PGIS地图、大排查系统、RFID标签、智能卡口、SCATS、诱导系统等各种应用。

3 系统的实践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管理系统已在某市交通管理部门得到实际应用。表1是该交警支队智能交通部分系统在运维管理系统上线前后运维质量的提升情况(数据是将2011年12月和2012年12月进行比较后所得)。

4 结束语

智能交通运维管理系统的建设已成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某市交警支队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此方法已在某市交警支队智能交通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交通信息设施覆盖面广、设备多、系统复杂、运维外包服务单位多等问题,充分考虑作为运维人员的工具和助手,能有效减轻运维人员的日常工作压力,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杨建,崔合芳,蔡国良.面向出行者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设计[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0.31(2).

[2] 李家然.浅谈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8.11.

[3] 母俐丽,刘一鸣,刘伟.适合中小型企业的lT运维系统架构设计[J].现代计算机(下半月版),2012.2.

一体化管理体系篇4

【关键词】EBI,机电设备,一体化管理,安装,安全

中图分类号: TU85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EBI技术在我国智能工程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应用,特别是基于EBI的机电设备系统一体化管理领域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安装、维修和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EBI简介

针对一座智能化办公大楼,选用EBI作为机电设备一体化系统作为管理平台,它具有自动化集成管理的功能。EBI系统是一种自动化系统,使用web技术实现通信功能。它集BAS、FAS和SAS等管理软件于一身,并且可以通过web窗口,对机电设备系统进行管理控制。该系统可以通过web窗口,对一幢或者多装建筑物内的相关的只能系统进行管理,无论是暖通空调、照明系统、节能系统、防火防盗系统,还是安保和财务、人事管理都可以通过EBI进行管控,除此之外,还可以与企业网络中的数据库相关联,实现数据共享,方便对数据的调用。

EBI可以实现不同层次的集成,比如现场层、自动化层管理层等等,EBI不断追求完善的开放性技术,不断追求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一体化。硬件和软件是EBI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软件部分包括EBI服务器、EBI数据采集和供应、因特网、EBI的服务器等等,硬件是由服务器、控制器和操作占几部分组成的。

1.实时数据库。

记录近期所有站点的具体数据是实时数据库的主要功能。实时数据库对所有站点的状态数据,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通过后台运行录入进入实时数据库中。除此之外,它还要提供系统中所需要的实时数据,其中集成系统使用EBI提供的AIP通过网络也可以从实时数据库中检索数据,把图形方式的设备运行状态展示到御用眼前。此外,数据安全可以由数据库本身来保障,保证数据安全、可靠,与此同时数据的查询和使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2.SQL Server数据库。SQL Server数据库是一种典型的大型关系型数据库,

SQL Server数据库比较适用于企业级的数据应用,该系统中的设备相关数据,报警实践以及操作均可以被自动记录到数据库中,是企业信息管理的良好平台,是软件和数据处理的可靠保证。

在新时期的网络计算模式中,EBI属于典型的B/S模式,即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它是XFi和XSM两类实时数据库系统完美结合的体现,把两者整合为一个单一的实时数据库,除此之外,还把MS SQL Server7.0整合进来,组合而成了新的合成数据库,除此之外,由于Web服务器的潜入,客户改变了以往直接与数据库相连的模式,变成了直接与Web服务器相连。

三、一体化管理体系

1.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含义

一体化管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该体系以质量管理为基础,把组织过程融入其中,以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为大体框架,把具体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因素考虑在内,把所有的产品功能实现所需要的过程和场所进行真敢,把所有不同层次的系统进行容易,整合而成一个最终的一体化系统。在这个一体化体系中,要统筹全局,统一规划,站在全局的高度上进行质量的把控。通过上述手段,可以提高管理体系的高效性和一致性,从而快速的实现最终的组织目标。一体化管理体系可以做好对员工的管理,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是互惠互利的长久之计,对管理经营有很大的帮助。

通常来说,方针层、管理层以及操作层是组成项目管理体系的三个重要部分。其中操作层是一个项目的根基,多个不同的管理体系通过操作层相互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项目管理体系的区别主要反映在该层。因此在制定管理方针和政策时,应该按照上述要求把所提及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等因素包含进去,从而建立起一个一体化的管理体系。除此之外可以完善文件体系,把管理手册,收发件、和作业文件等资料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文件管理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2.建立和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项目管理中并存管理体系的共同特点是都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相关性,若在整体上统一协调各体系中的要素、活动、过程之间的相关关系,使局部服从整体,找到项目管理各体系之间相互结合的最佳点,可实现项目管理成效的最优化。质量、安全、环境是相互依存和促进的,为了避免多个体系管理过程中的不协调和矛盾,把三个体系整合在一起,有利于策划,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项目管理的整体有效性。

四、基于EBI的机电设备的安装、维修技术

1. 基于EBI的机电设备的拆装。传动设备的拆解需要专用的拆装工具,以免对设备造成不必要的损坏,拆下完好的部件一律用煤油清洗,更换因磨损、震动等损坏的轴承、垫圈等部件,确保更换部件的配合情况,为基于EBI的机电设备的组装做好准备。

2. 基于EBI的机电设备的组装。先将I轴中的齿伞轮装入滑套中,调整好左右两圆柱滚子轴承的轴向间隙。使I轴在滑套中的轴向窜动量控制在10-30um内,之后将II轴组装到传动齿轮箱中,为确保II轴轴向间隙的调整,采用滑块进行定位。I轴装入时保证好两轴上锥齿轮的啮合情况,确保啮合情况准确无误。旋转I轴时能松滑无阻的带上II轴。之后依次安装好III轴、蜗杆、推力轴承、轴套及挡圈等部件,控制好蜗杆的轴线间隙在0-5um范围内。同时保证蜗杆中的液压、面无泄露情况,调整III轴上的偏心套,确保II轴与蜗杆传动结合面的间隙在I轴转动时轻快无阻,基于EBI的机电设备的组装完毕。

3. 基于EBI的机电设备的维修。

当基于EBI的机电设备工装状态良好时,立轴需要高速旋转,所以要求主轴的加工精度、旋转精度高,除此之外还要保证装备的精度和质量,在主轴维修中也要充分考虑上述3个因素。

五.系统实现的安全保障

系统集成是一个包含了多个并行运行子系统的大系统,集成服务器担负着对各子系统实时数据的处理工作,各子系统并发运行时服务器的处理效果如何,取决于CPU的使用结果。现场观察证明,CPU的使用率始终不超过8%,而且变化幅度不大、比较稳定,有效保证了服务器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所以该工程的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是合理的。

本着简化数据采集系统的目的,基于EBI的机电设备系统一体化管理是一种为传统的模拟传感器配置虚拟TEDS以及选用USB接口的数据采集卡来简化传统的数据采集系统。配置了TEDS的传感器和相应的即插即用的数据采集硬件、软件让各种测量系统在便于使用、准确可靠等方面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由于传感器标定信息中存在舍入误差,传感器本身精度有限,A/D转换时也会存在量化误差,而且受周围环境影响也会存在一定的随机误差。因此,数据采集软件可以采用多重方法编写,可以调用NI-DAQmx的API函数用C或者VB语言编写,也可以利用LabView进行图形化编程,各种方法的开发思想和流程基本一致。第一步要进行任务的创建,其次创建一个模拟电压输入通道,将通道加到任务中,创建通道时要设定好待测量新号的物理通道号,通道名称、终端配置、极值和单位等信息,接着设定采样参数,包括采样时钟源,采样频率大小,采样模式及每个通道的采样数,配置完成后就可以调用开始函数开始数据采集,采集完成后读取数据,然后清除任务完成采样任务。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基于EBI的机电设备系统一体化管理技术的研究分析,对于提高智能工程、机电领域的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加重视安装、维修和安全技能。

参考文献:

[1]王继梅 真空电弧理论研究及其测试[M]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谈书恒 提供真空断路器容性分断性能的研究[J] 中国电力-2012年3期

[3]蒲伦昌 TQIM全面质量管理一体化管理[J] 中国质量-2012年4期

一体化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1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目标

1.1 满足管理需求

满足国土资源局的管理需求是建设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因该系统的建设会出现新型工作模式,也会调整机构分工,完善资源分配,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质量。

1.2 实现全程监测

全程监测在土地规划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借助传统技术手段加工变更数据比较困难,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可提供较大的便利,有助于全程监测的正常开展。在有效采集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借助应用系统可全程追踪土地开况,追踪土地出让合同的实施情况,有效查处违规违法行为,这在土地市场规范、土地规范维护、土地政策落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1.3 增强决策能力

在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同级别领导的决策依赖可靠的数据资料,然而地籍资料作为数据资料的基本组成部分,必不可少。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助于国土资源信息的全面开发与综合利用,还能为信息资源服务提供基础保障。

2 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设计思想

2.1.1 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为了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具有软件一体化,结构模块化,程序结构化,数据格式标准化,代码统一化,各种文档资料规范化,系统设计需采用一体化的设计思路[2]。

2.1.2 一体化的地籍业务处理。系统设计采用组件式GIS技术进行开发,实现了图形处理与业务办理的一体化集成,使MIS、GIS、OA有机的集成在一起。系统需把在收件、办理、审批过程中,通过工作流引擎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各个业务通过窗口受理、资料录入、审核、审批和归档等一系列活动,完美体现了一体化过程。

2.1.3 多层次系统服务体系结构。系统的多层体系结构是目前应用系统建设采用的主流结构,其思想是:把系统功能按照逻辑分成三层,即表现层、应用层和数据层。表现层是应用的用户接口部分,负责用户与系统的交互;应用层是系统的主体,所有的业务功能全在此层完成,根据需要此层还可以进行逻辑分层;数据层是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对数据库数据的读写,并为应用层提供数据。

2.2 设计原则

2.2.1 实用性。系统应满足操作简单、易于使用和实用性原则。系统将实现数据管理、查询统计、数据交换应用及日常变更等日常管理功能,优化的系统结构和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完善灵活的查询与统计功能,友好的用户界面等。

2.2.2 可扩展性。由于地籍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会作相应的调整,因此要求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动态性与可扩展性,能够依据实际工作情况作一定程度的动态修改、扩充和调整,并保证调整前后应用过渡的平稳性,能以零编码扩展实现相关表单、报表等的变化。

2.2.3 兼容性。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软、硬件平台,基于组件式、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和开发方法(部分功能采用底层开发),对现有各种异构数据源在进行数据有效性检验后通过适当的修改被系统接受,与当前通用软件兼容,实现数据交互。在基础数据库和业务系统建设中,要注重系统之间的衔接,切实保障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最大程度发挥现有各类资源的效益,保护已有的投资。

2.2.4 规范性。进行全面需求分析,把握业务实质,遵守业务操作规范,遵照国家规范标准和有关行业规范标准,设计标准的信息分类编码体系,规范系统数据库及元数据,形成全局统一的操作模式、报表表式,建立开放式、标准化的系统数据输入、输出格式等。

2.3 设计步骤

2.3.1 系统结构设计。系统针对国土资源管理的紧迫需求,面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充分结合3S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采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系统集成土地地籍管理,建成一套立体式的土地地籍管理系统,对土地地籍使用进行整体的、实时的和动态的分析与应用的软件系统。

2.3.2 数据库设计。集中数据管理为该系统的主要管理模式,相应的数据库应满足以下要求:首先,应统一管理数据资源;其次,各部门数据可有效转移到本系统中[3]。同时,借助对象关系数据库实现对空间以及属性数据的管理,进而实现一体化集成,确保空间数据紧密;最后,全面解决与历史数据信息相关的各种问题,保证数据资源的顺畅转出,实现共享。

2.3.3 系统功能设计。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在功能设计方面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管理模块、地籍业务管理模块和系统运维管理模块。

(1)空间数据管理模块。空间数据管理模块依托GIS平台开发,是数据处理基础平台,空间数据管理模块可将数据划分成三大类,即地籍空间数据、地形空间数据和栅格影像数据,参照相关国家规范,提供数据建库、数据查询定位、数据变更、地籍调查表管理、历史管理、数据统计分析、图件输出和其他附加的功能。(2)地籍业务管理模块。地籍业务管理模块以《土地登记办法》作为开发依据,提供初始登记、变更登记、其他登记和注销登记等地籍业务办理、表单打印、查询统计的功能。(3)系统运维管理模块。系统运维管理模块用于设置整个系统,提供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管理、权限管理、数据字典管理、编目设置、编号管理等功能,并提供数据转换、接收接口与其他系统关联接口。

3 系统建设中的注意事项

(1)信息系统的合理性。组织协调、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数据信息是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工作人员。因此,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在大力引入实力过强技术人员的基础上,注重培训,加强管理与系统研发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确定信息系统功能,从而开发出合理、可行的信息系统。

(2)数据信息的时效性。时效性是地籍信息的主要特征,地籍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伴随着时间的变迁,地籍信息也会发生一定的转变,具有动态性。为维护宗地数据的发展历史,应妥善保存地籍信息。由此可知,地籍数据在时间层面上具有连续性,同时,还应及时更新数据信息。维护与更新是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只有定期维护与及时更新,才能充分发挥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另外,还应及时更新原有土地数据,为政府机构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撑。

(3)地籍数据信息的综合性。因用户的个体差异,在地籍数据应用方面存在差别,即便在相同部门,也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土地部门窗口,宗地的具体信息是用户关心的主要内容,服务于土地登记等业务;然而在决策支持窗口更加关心数据信息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由此可知,地籍数据集成十分迫切。

4 结束语

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该系统的建设属于长期工程,集多种先进技术于一身,技术水平较高。虽然,部分城市已经形成了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这要求我们应加强探索,有效融合各种技术,合理划分区域、全面维护数据资源。

参考文献

[1]董士东.浅议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6):49-49.

[2]张园玉.基于工作流和ARCSDE技术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土地科学,2013(1):67-71.

一体化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 Struts Hibernate 办公一体化 管理系统

一、序言

传统B/S架构的服务器端程序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J2EE等WEB应用技术框架也越来越受到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的青睐;然而,部署J2EE平台应用成本较高,所以实现一种轻量级的WEB应用框架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Struts框架和Hibernate持久化框架结合起来,并用它们创建一个轻量级的WEB应用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一个办公一体化管理系统。

二、Struts框架

在MVC模式思想的基础上,Struts将JSP和Servlets在WEB应用开发中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不仅可以降低WEB开发人员开发应用程序的时间,而且能够建立一个灵活的、扩展性强的应用系统。Struts具备MVC模型的各种特性,提供一些预定义的对象来实现MVC的基本特征,以此简化MVC应用程序的开发;另外,Struts还允许使用XML文件配置默认的应用框架,并可以方便的实现应用程序的国际化。

在Struts框架下实现WEB应用程序时,需要经过“视图显示、处理动作请求、处理业务以及显示视图”这几个过程[1],在配置文件Struts-config.xml中定义了处理动作请求的顺序,Struts框架下的MVC视图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Struts框架的视图部分(View)是基于JSP的,它将会访问需要放入表单中的用户数据,并且当用户数据有修改时进行保存;模型部分(Model)包括系统的状态和能改变状态的行为两部分,而控制器(Controller)集中接收用户的请求,并路由到正确的业务逻辑;这三部分各自的功能和特性清楚地体现了MVC模型的特点。

Struts框架主要包括Servlet、JSP TabLib以及一些可以相互协作的类,实用程序类完成具体的业务逻辑、控制器和存储的回收工作,并将用户的请求映射到具体的操作。其中ActionServlet类是Struts框架的控制器组件,请求URL会被映射到此Servlet类,并由这个类的实例接受并处理改变用户交互状态的请求。ActionMapping类确定了特定的事件映射到具体Action的规则,从而使Action可以访问用于控制流程的信息。Action类把用户的请求转换为具体的业务逻辑。

三、Hibernate持久化框架

程序的持久化指的是应用程序的输入存在于其整个生命周期,不因程序的结束而消失。Java程序的对象是存在于内存中的,所以无法保证程序的持久化,对诸如订单等对象而言,如果对象无法持久化,就不能长久保存订单中的数据,所以持久化是应用程序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Hibernate是一种基于Java的持久化中间件,由于对JDBC进行了轻量级的对象封装,Hibernate持久化框架可以开发出遵循普通类规范的持久化类,所以既能够提供ORM映射服务,而且可以提供数据查询和缓存的功能,这一特性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开发人员使用SQL及JDBC处理数据的时间开销。Hibernate非常适用于基于Java的中间层应用,这是因为Hibernate有如下优势[2]:(1)开源且免费。所有的开发人员都可以获取其源代码,并进行改写、定制特定的功能以适应特定需要;(2)轻量级封装和强扩展性。对JDBC的封装操作是轻量级的,而开放的API又使其具有很强的扩展性;(3)可集成多种web服务器。

Hibernate持久化框架包含几个核心包,cglib-asm.jar包能够用于动态实现PO字节码;dom4j.jar用于读写XML文件;commons-*.jar包含Apache开发的集合类和Beam工具类。Hibernate持久化框架有两个配置文件:hibernate.properties和hibernate.cfg.xml,它们的配置项是相同的。如果需要访问数据库的话,应该配置tomcat的配置文件conf/server.xml,在其中定义数据库驱动器、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基于Hibernate的应用中,一个数据表可以对应一个Plain Object(PO),它本质上就是一个Java Bean,目的是为数据表中的字段定义访问方法,一般一个字段对应一对Set和Get方法[3]。

四、办公一体化管理系统的构建

随着推进军队现代化进程的要求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需要建立办公一体化管理系统,分析主要的系统需求后可知,系统应该实现如下功能:作训管理、军务管理以及部队的器材管理等。

作训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实现部队内部各种资料、文档及档案的办公一体化管理。部队的上下级之间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经常会有重要文件的流转,利用办公一体化管理系统只需要发送或接收地址即可完成文件的流转;在此基础上,部队内部下级可以根据上级的作训命令,从办公一体化管理系统中接收作训科目、作训人员等信息。军务管理可以有效追踪部队中人员流动情况,实现老兵、新兵有效的人员管理;必要时还可以对物资的使用予以跟踪。

实现作训管理的核心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void pageLoad(object sender, system.EventArgs e)

{

this.pageBegin(“作训管理”,False);

user=new User(convert.int(this.username)); #取得用户名

if(user.role == userRoleConsultant && user.role !=

userRoleNone) #检查用户的角色

{

Response.Redirect(application+”/login.asp”);

}

If(!isPostBack)

{

BindProject(); #绑定被调用的函数

}

}

考虑到办公管理系统的实际使用需求,本文在实现基于struts和Hibernate的办公一体化管理系统时,采用的是B/S架构,客户端选择任意浏览器,服务器端使用tomcat,数据库使用的是Hbase。HBase是一个分布式,版本化,面向列的数据库,构建在Apache Hadoop和 Apache ZooKeeper之上,负责存储办公数据。在数据库设计时根据要实现的需求设计出包括内模式、外模式等在内的各种数据库模式和对应的应用程序,由于数据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办公一体化管理系统是否可以正常工作,所以建立数据库并不是简单的将数据存放到数据库中,而且还需要分析存在于数据间的联系;另外,需要进行数据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逻辑设计的作用是把概念数据模型转换为数据库可以表示的逻辑模式;物理设计的目的是根据概念模式得到数据库的存储空间分配、存储格式等内模式。

Hibernate持久化框架完成数据的封装和持久化,具体实现时,struts框架和Hibernate持久化框架结合起来,将客户表现层、数据持久化层以及应用处理层分开,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在检索数据时,Hibernate可以使用如下方式[4]:SQL、Hiberate查询语言以及Criteria Query。SQL查询方式直接使用数据库查询语句查询数据,对数据库表中的字段进行操作,这在需要借助某些数据库特性的时候非常有用;Hiberate查询语言(HQL)不操作表中的字段,而是持久化对象的字段;Criteria 本身只是一个容器,并不提供查询功能,Criteria Query将查询条件封装为一个对象,并通过add方法添加到Criteria实例中。为提高数据查询性能,Hibernate也使用了缓存机制,并将cache分为两层:事物级数据缓存和第三方cache。

五、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Struts框架和Hibernate持久化框架的基本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基于Struts和Hibernate框架的办公一体化管理系统。实践证明,本文实现的办公一体化管理系统能够给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 考 文 献

[1] 王伟; 田踺.基于云技术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安全一体化保障[J].中国信息界.2014-02-20.

[2] 朱晴.基于Struts与Hibernate网络化协同办公平台的设计及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

[3] 任文娟.基于Struts和Hibernate框架的网络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3.

一体化管理体系篇7

【关键词】一体化 师资管理系统 统筹管理

1 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实现系统模块间的无缝联通

目前,在学校的师资管理工作中,多数学校都引进(购买或自主研发)了师资管理系统来替代原来传统式的手工管理模式,初步实现了师资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但是管理内容大多数都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师资的基本档案(如基本信息、职称信息、课题信息等)的管理,这仍与当前高校师资应该从师资引进的源点抓起,直到其离校进行全过程化的跟踪、全面化的掌控、科学化的全局规划的目标建设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的师资管理系统应站在全院的高度,对全部师资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必须包含师资招聘管理模块、师资档案管理模块、师资绩效管理模块、以及师资智能化决策管理模块四个基础部分,且它们相互间无缝联通,信息实现最大化的共享,然后再逐步扩展外延管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到,四个基础部分是一个相互有交集的融合体,但各自又有侧重点。其中,师资招聘管理模块主要集中管理招聘公告、应聘教师基本信息审定、应聘教师综合素质指标评价、教师聘任过程管理等内容;师资档案管理模块主要管理学校在岗教师的基本信息、在校期间发生的档案历史信息,以及其在校期间的工作表现等内容;绩效管理模块分别针对应聘教师的基本条件和在岗教师的在校表现,按绩效考核指标自动计算各位教师的绩效分数和薪酬待遇,并形成各种绩效排名,成为供给管理层作评价和决策的基本依据;而智能决策管理模块则从以上几个管理模块中(当然,这可以扩展到学校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与师资管理相关的其他业务管理模块),挖掘出辅助学校管理者作规划和决策的潜在知识,从而提高学校师资管理的规范化、完整性和科学性。尽管这些模块的管理内容各有侧重,但是它们之间存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譬如,应聘教师和在职教师都有基本信息、教育经历、职称信息和科研信息等,因此师资招聘管理模块和师资档案管理模块在管理这些信息的时候,可以统一规划、集中存放、集中管理、共享运用;同样,绩效管理模块和智能决策管理模块中对于教师的职称信息和科研信息等的统计与分析指标,可按对数据源统一运用的方法来实现,既保持了源头数据的一致性,又保证了决策依据的唯一性。

2 从源头采集数据,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我们目前常用的师资管理系统,大多数都是学校主管师资信息的部门业务主管人员直接用系统来记录教师的基本信息,而教师本人很少参与其中,这极大地局限了系统的应用范畴,更限制了系统对学校管理所能发挥出的作用。只有人人都参与到系统的应用和管理工作中,才能为系统注入强劲的、鲜活的血液,使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独有的魅力和效能。这首先就要我们从管理体制和应用模式上必须做出变革,改变只由管理人员使用系统的陋习,改由每位处于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员直接从工作的业务源头采集相应的信息,主管人T则只需要根据提交的佐证材料来审定采集到的实时数据,更高层次的管理者则可通过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来分析这些数据信息,为政策的制定、措施的落实收集更为科学、充足的事实依据。由于信息管理系统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应用模式的变化必将促使系统从设计和实现模式上也要做出变化。数据采集、数据监管和数据分析分步管理的应用模式,促使师资管理系统从设计时,就要在传统的系统管理环节上增加对数据采集进行有效权限的控制,增强对系统数据的监控审核,并为数据挖掘与应用扩展预留充足的接口。这样,师资管理系统的数据信息就从第一时间由业务管理人员直接采集到系统中,解放了有限人力资源的劳动力,有效地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性、科学性,而管理人员从数据采集者升格为数据的管理者和分析者,为集中精力用信息指导管理决策的创造有利条件。

3 全面分析数据的潜在意义,发掘辅助管理的深层次知识

正如信息为管理服务一样,师资管理系统是为学校管理者提高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提升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而服务。我们要从师资的信息化管理数据中发掘出对管理、决策起到关键性的重要知识,首先必须确保信息采集的正确性、及时性和唯一性。基于一体化的高职院校师资管理系统的信息由工作人员直接从工作源头输送到系统中,有效地提高了信息采集的时效性;而管理人员对信息的进一步核对,有效地提高了信息的正确性;当信息存库后,信息进行集中归类、优化与整合,有效地确保信息源的单一性,避免产生同一类型数据的统计得到不同结果的差错,这是保证挖掘分析和智能决策是正确的、没有歧义的重要前提。

智能决策是在师资管理系统采集到的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里面潜在的有用信息进行再次获取与重新应用,以发现有助于管理与规划的非一般管理知识的二次加工过程。当这些信息以一张张直观的报表形式展现管理者面前时,他们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正确审视学校当前的师资队伍状况与学校的建设目标间存在的差距,以此完善相应的培训计划和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好学校的人力资源,提高学校的建设内涵,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我们通过对师资的职称和学科信息进行监管与分析,既可以看到各层级的学科职称分布状态,也可以对已满足晋升高一级职称的教师做出及时的指引,协助他们提高自身硬件,以提升学校的整体师资水平,更可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学校即将引进的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因此,基于一体化的高职院校师资管理系统从本质上来说,既是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更是提升学校师资管理效能的需要,即以信息采集、信息共享为基础,通过全面的规划设计、过程控制、考核管理,逐步建立学校的绩效管理机制,并运用绩效结果进行科学的发展决策。

4 以B/S三层架构为体系,构建先进的系统

当系统的需求已经明确后,设计雏形就开始确立,我们重点就要着手提高系统实现的先进性,以全面提升系统的研发、应用和管理效率。现代化的Internet网络技术的兴起,促进了B/S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并显露出逐步替代C/S结构而成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主流的趋势。在这种结构下,系统的用户工作界面由通过基于HTML语言的浏览器来实现,在前端只有极少部分的事务逻辑,主要事务逻辑都在服务器端来实现,形成具有典型的清晰逻辑的三层结构。这种网络应用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即浏览器是客户端最主要的应用软件,而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了服务器,浏览器通过网站服务器与系统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有力地降低了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使用成本。

在这种结构中,系统数据库是存放数据的重要地方,是整个系统结构的最底层。我们在规划系统时,首先应分清那些材料应该直接放到数据库中,然后结合数据库的对象(如表、视图、函数和存储过程等)来加以实现;那些材料只是简单借助数据库对象来记录,材料内容则用文件的形式存放到服务器的固定位置(如各种佐证材料等)。无论那种形式,在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中,编程代码应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来设计,尽量提高代码的重用效率,并简化各模块间的访问参数,特别是简化与中间层通信时的数据接口和数据量,既保证可从中间层获取足够的信息来管理数据库的业务,并尽量让数据库中可处理的业务直接在数据库服务器端直接执行,又可高效地向中间层返回必需的信息,从而提高数据库服务器的整体运行效率。

中间层是Web服务层,是整个业务管理系统的核心业务控制和管理层,可直接用当前主流的面向对象语言(如Java或DotNet)来实现。由于师资管理系统涵括四个基础的功能模块,模块间可共享使用的内容也较多,因此,中间层代码共享和继承使用的设计就显得较为重要。例如,招聘管理模块和校内师资档案管理模块都有教师的基本信息(如教师编号、性别和姓名等),我们可以建立两个模块共享的基类,然后由各自的模块(如校内教师有到校时间等)对其进行扩展,既保证提高资源运用的共享度,又可扩展满足多方的应用需要。

由此可见,三层模式的灵活组织,可为系统的实现提供更为可靠的技术保障。合理的系统设计与实现,也为系统的推广应用、本地化改造奠定基础条件。

5 以数据项为基本检测单位,提升系统的规范性

目前,我们很多系统用户都是为了用系统而用系统,很少着眼从实际出发,因而用户最后并没有成为系统的真正主人,而是沦落为系统的奴隶,这与信息化建设的初衷就大相径庭了。因此,用户必须不要仅仅简单的围绕着系统转,被其弄得昏头转向,而是要紧紧掌控系统这一工具,强化规范管理,本人认为这应重点落实两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从技术角度来看,系统与用户直接接触的是用户工作界面,因此,系统设计者应在规划时就加以重视数据规范性控制,明白采集的信息控制面越窄就越精细的道理;系统实现者在实现时加以人性化的直接引导,既便于用户使用,又_保用户采集的信息准确性。一是从系统使用角度来看,用户填写数据的规范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系统的信息可用度,这又要从用户源头和系统管理者两个不同层次来解决。首先,系统管理者是系统铺开使用的引导者和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在系统铺开前,管理者必须对自己的管理业务重新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然后结合系统来初始化设置系统的基础设置,因为这些设置往往是制约其他用户填报信息的规范程度;同时,系统只不过是辅助我们开展具体业务的一个工具,它需要我们赋予生命才能展现出其功用,因此,管理者同时应为系统的使用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以此引导用户自觉学习使用、习惯使用和善于使用。此外,其他用户也必须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使用系统,认真采集所发生的工作数据,为信息管理默默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系统的有效、高效使用,有赖于系统信息的有效性,这要求采集工作必须规范化、常态化。一般来说,数据项是数据的基本组成单位,我们要控制数据的规范化采集,应从数据项的采集填报、数据项的有效性检测等方面加大努力,为后期的信息应用奠定扎实基础。

6 以多方的安全策略为保障,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信息资源应用高速发展,让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为提升师资管理系统在日常工作的可用性和稳定性,必须对系统的设计、实现和实施,制定好应对威胁系统安全因素的相关策略。针对用户使用安全性方面,系统采用高强密码策略,通过增加密码长度和提高算法复杂度等方面,设置不会被轻易猜到或暴力攻击的密码;对于系统数据传输安全性方面,采用数据加密传输的方式,对所传输的数据重要性使用不同级别的数据加密方法;对于防御外部恶意破坏方面,可采用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防火墙防御策略,及时备份系统的业务数据,为避免灾难性的数据损失做好充分准备;对于系统的日常运维监控方面,适当引入第三方的监控系统,同时积极查找系统潜在的安全威胁和漏洞,完善常态化的监控机制。

7 结束语

纵观高职院校信息化发展历程,顺应其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定势,以整个学校、乃至整个高职院校管理和发展规律的视觉和触觉,全盘考虑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方面影响因素,用信息化技术将之实现,并运用于学校管理和规划决策实践中,提升管理效率,全面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这是整个高职院校师资管理系统有效运作,实现和发挥其系统功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覃忠台.基于NET三层架构的教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8):224-225.

[2]朱旭宁.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机制及其激励策略探析[J].职教论坛,2006(09):50-52.

一体化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故障诊断;维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TH-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6012(2015)12-0169-01

1机电一体化系统概述

所谓的机电一体化主要是指在机构的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控制功能以及主攻能上引入电子方面的技术,将电子化的设计与软件以及机械装置有效的结合进而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其主要是从系统的观点来出发,综合运用自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传感测控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的目标所要求的,从而进行布局。每个功能单元合理配置,在高质量的、高可靠性的、多功能的以及低能耗意义上来实现具有的特定的功能。

2故障诊断一般过程及方法

2.1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的诊断步骤

首先是要对设备状态的特征信号进行检测;然后是提取一些相应的征兆从检测到的特征信号中;最后要根据这些出现的征兆和其它诊断出来的信息来对设备的状态进行识别,以此完成对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的诊断。其检测设备的特征信号,通常来讲,表现为其所具有的两种形式:其一,通过温度、射线、弹性波、电流以及振动等表以能量的方式而表现出来的特征信号。其二,通过直接看到的裂缝、锈蚀,或者以设备所产生的油液、排放的烟雾等等以物态形式从而表现出特征信号。对于这些通过检测能量方式而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信号,如不对其使用人的感官,那么一定要对其进行传感装置的使用,因为这类信号的检测是能量通过交换才能完成的。其中,以物态形式进行提取,通常只采用特定的直接观测或者是收集装置,而不对此使用传感装置。

2.2现代故障诊断方法

(1)神经网络诊断。为了使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得到提高,要对神经元的感特性进行利用,把不一样的故障特征数据进行交叉处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通过神经网络技术,例如,蚂蚁算法、遗传算法进行融合,以此对故障诊断的准备率以及其执行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2)专家系统诊断。所谓的专家系统技术是指把专家的专业诊断知识通过汇总,做成一个数据,系统可以自动分析机电设备故障的特征数据,并能监测机电设备的状态,从而利用数据库中专家知识数据对机电设备的故障进行分析和诊断。

(3)模糊技术诊断。模糊技术诊断是在合理的模糊规则判断逻辑下,根据不同故障因素的权重进行故障诊断,主要用来对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故障类型进行准确判定。

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故障原因分析

3.1机电设备机械磨损

通常情况下,机械设备在安装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装配误差和制造误差,所谓的零误差都是相对的,所以经常会有直接受力部件之间相互接触相互磨损的现象出现。

3.2电气设备线路老化

由于受到电压的影响和电流的冲击,机电设备的电子元器件难免会发生氧化、疲劳和绝缘老化的现象,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分析,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事故都是因为电气线路老化而造成的。

3.3液压元件密封问题

在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过程中,设备的液压元件需要承受压力和交变荷载的冲击。而由于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设备中液压元件会出现疲劳现象,久之,元件的密封性就会出现问题。

3.4人为因素

在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工作,存在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就会使机电系统在工作时出现故障,不仅会造成停机,甚至还会带来安全事故。

3.5工况环境差

在机电系统设备的运行中,工作人员容易忽略设备工作环境的因素,缺少必要的保养和维护,这都会造成机电系统设备故障频繁出现,甚至设备会过早的报废。

4机电一体化系统维护管理的具体策略

4.1实施状态维修策略

所谓的状态是指机电系统设备的各种状态,主要包括设备的待机状态,运转状态,过载状态等,获取这些状态全部依赖于设备工作人员的操作记录日记和传感器的监测。而状态维修是指要根据机电设备的状态科学合理的制定出维修的策略,例如要根据机电设备的实际状态,来确定大修、中修、小修还是不修等策略,如果个别不是很关键的零部件出现磨损,但对机电设备的整体运行没有造成影响,就可以采取不修的策略。

4.2引入监督体制、提高操作规范性

在机电系统设备的运行中,要引入监督体制,提高操作规程的规范性,安全人员要在操作工位上定检、巡检,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并通过完善监督机制,降低机电系统设备故障发生的机率。

4.3重视维护管理人才的培养

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强对于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和维护保养方面的学习,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以便对机电设备进行有效的诊断,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提高机电一体化设备使用年限。

5结束语

在工业生产中,机电一体化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系统会更加的完善,但是由于机电系统结构复杂,自动化程度较高,发生故障的机率也比较大,所以要认真分析机电设备故障,并制定合理的措施,定期认真的进行维护和保养,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通过有效的状态监测预防各种机电设备故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董金森,张小扬.论机电一体化技术[J].有色金属加工,2009,(02):20.

[2]高亚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4):06.

上一篇:农村法律法规知识范文 下一篇:平台经济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