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5-12 11:07:07

一体化建设

一体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二者彼此依存、彼此影响,并且二者间有潜在的协调发展的共同要求。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实现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城乡一体化建设概述

城乡一体化建设释义

所谓的城乡一体化,即是指城乡之间借助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等模式,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最终达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目的。城乡一体化凸显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简单来说,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是指在区域整体利益的指导下,运用行政、经济和政策调控手段,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统筹城乡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和联动发展,使之成为职能分工有所不同却又有机组合的区域整体,并逐步融合城乡社会经济,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复合社会系统。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发展逐步步入新阶段,即城乡一体化建设阶段。此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建设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看做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二、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国内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是:

(一)部分城市功能相对较为薄弱

当前,国内部分城市仍存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此种情况造成了城市和乡村相对封闭与割裂。城市以发展工业为主,并按现代化大生产的方式组织生产;而农村则以农业为主,主要是生产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农业基本上起着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原始积累的作用。诸多城市的中心城区作为城市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增长极,并未充分发挥出其在工业、商贸、交通、金融、科技等方面的核心作用,未能积极带动邻近区县的经济发展,为其提供各种金融信贷、培训技术人才、输送科学知识等服务。

城市同农村之间产业层级差距明显

在当前我国加速乡村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培植二三产业、协调城乡产业衔接的过程中,对数量和规模扩张的重视高于质的同步提高,因此,发展中量与质的矛盾日渐突出。乡村的一些中小型企业技术层次低,微利或亏损企业相当多,部分城市加工的农产品大部分是中、低档次,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的比重不足35%。据调查资料显示,多个城市的农产品数量调查中,在上万个品种中本地产品仅占11%左右,这是由于乡村自身条件的限制,生产出低质高耗的产品,而且还受到先进的现代工业发展的威胁,管理、技术、资金、能源各方面都制肘其发展,却又苦无升级能力,从而产生了生存危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中,城乡之间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差距虽已明显缩小,但总体水平落差仍然差距明显。

三、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实施策略构想

怎样坚持城乡一体化建设,笔者认为,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首先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其次要言行一致,落实到行动。

创新理念,对城市中心论实现再认识

以往,在行政建制上“撤县建市”、“改市为区”等风大行其道,在城市建设中失去理智的大兴土木,大面积的圈地占地,寅吃卯粮,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农村行路难、吃水难、读书难、就医难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始终没有改变,城乡差别进一步加大,农民增收难,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大批农民放弃土地纷纷涌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贫困化加剧,城乡社会秩序恶化。其实,城市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在农村足以提供可以养活城市人口所需要农产品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城乡的分离、分工和合作是城乡全面发展的需要,谁也离不开谁,城市更离不开乡村。城市离开农村的支援就失去了生存的可能性,更谈不上发展了。因此,正确对待“城市中心论”,树立城乡一体的发展观,是目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科学规划全局,形成多层级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体系

每个经济区域都是一个多层级的城镇体系,不同规模的城镇分别担任不同的社会经济功能,只有他们的分工合作和协调发展才能带动整个区域的持续发展,片面强调大城市作用而发展大城市是不可取的,而且城市过大会带来很多弊端。《城市规划法》中明确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城市建设方针。因此,要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和小城镇的规模,形成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小城镇——乡村的经济体系,大城市要从技术上经济上支援小城镇,同时,“要鼓励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小城镇转移”,以增强小城镇的实力,小城镇要面向农村,为组织农业现代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作贡献。

(三)秉承科学的城镇建设观

科学的理论是实践成功的先导和保证。正确的城镇建设观念要求,首先要尊重历史,尊重地域条件,尊重自然环境。历史就像一条河流,在不同的岁月都留下烙印,城市的历史就是由不同时期的建筑物表述出来,盲目的拆除旧建筑,就会割断历史,失去城市的文化,我们对不同时期的建筑要有认同感,其实旧的建筑未必一定过时,新建筑也不一定就是先进的,新建筑过几年没有了新鲜感未必比得上旧建筑。其次要正视和重视地域条件,重视自然环境,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和民族风格,反映在城镇建设上就有不同的建筑风貌,盲目的模仿除使城镇风貌失去个性外,建筑的功能也会失去某些对不同气候的适应性。北方的城市注重防寒保温,南方的城市注重开敞通风,平原的城市有平直的款街道,山区的城市就应该依山就势。

重视民意,走群众路线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务求在社会公平方面实现城乡居民合法权益的平等保护。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即是公众的城市、平民的城市。城市是人类的生活聚落,人口集中,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借助公众的有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公平平等、和谐融洽、稳定的城市社会秩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小结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必须是要结合当前国内城乡发展的实际,选择契合我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结合发展之路,以便借助构建和谐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实现我国城市和乡村走向携手共富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成喜. 基于城乡差异的忻州市城乡一体化研究[J]. 北方经济. 2012(20)

[2] 余冬根,闫惠玲. 廊坊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19)

[3] 赵光影,李琳娜,陈艳梅. 哈尔滨市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对策建议[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5)

[4] 马浩. 安徽省歙县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J]. 铜陵学院学报. 2011(01)

一体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社会保障村社制度土地股份合作制

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然而任何地区在城乡一体化实践过程中,都面临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两个瓶颈因素的制约,只有这两个制约因素得以解决,其他诸如,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产业分工一体化、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等才能实现。

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没有退休金,其养老保障由其所承包的土地承担,所以就农民来说,土地具有承载功能、养育功能和资源功能,是农民就业保障、生活保障和伤病养老保障。如果土地被征用不仅意味着农民丧失了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丧失了能提供社会保障的基本财产。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对于大量的失地农民来说,在土地被征用后,现行补偿办法主要是货币补偿、招工补偿、社会保障补偿等。每种补偿方式都各有特点,但也有各自的局限性。货币补偿,只是一种生活指向性的安排而非就业指向性安排,而且现行的补偿标准较低,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之间的分配不尽合理,农民的利益往往会遭受损失;招工安排是计划经济的一种安置方式,不适应用工单位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只有社会保障方式才是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最好方式。

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45%,还有5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即以中国现有13亿人口计,尚有7.15亿农村人口。近年来由于大批耕地流失,现在还剩下18亿亩多一点的耕地。这样算下来,农村人口的人均耕地面积大约为2.5亩。以平均每亩耕地一年带来800元收入,2亩半耕地不过带来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抵不上城市居民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收入。在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条件下,耕种土地的收入可以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但是,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成本高、数量小从而导致其作为一个生产单位的竞争能力降低,难以实现高效农业和标准化农业,致使农产品的价格低廉且不稳定。虽然在农村每个人都可以分到一块土地,但是农民种地之后的收入并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尤其是,当农民由于年老或者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之后,其所承包的土地不能满足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导致了城乡之间生活上的巨大差距。所以只有启动社会保障程序才能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这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中央要求和国务院安排全面启动了社会保障工作。学术界对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争议颇多。关于如何剥离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是一个老问题,已经有许多理论和政策建议。有些学者认为通过城市化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这个思路合乎逻辑,但是国家现行建立的对城市人口提供社会保障的账户,有的地方能持平,有的地方连现收现付都做不到。这样连继续维持都有一定的困难,又怎么能够为7亿多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客观上指望让政府来给7亿多农民提供保障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产值只有大约15%,农业人口却是55%。以百分之十几的产值作为财税基础,提供55%人口的公共品需求,那是绝对做不到的。

建立村社制度是建立最低成本的保障制度的基础。在实行大包干的时候,国家行使“退出权”的具体方式,是将土地所有权交与村社,同时放弃对农业的支持和对农村公共品的开支,村社是所有权主体和公共品的提供者。村社是财产主体,直接对政府负责,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具体的改革办法可采纳国土资源部现行的试点经验。一是允许村社土地以作股的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把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产生的有长期保证的收益,以股息方式返回村社作为专门的社保资金。二是允许村社土地以租赁方式参与工商业开发,把回收的租金用于建立农民的社保。如果国家需要征地就不应该是对农民征,而是对村社征。村社把所征土地得到的资金用于专门建立村内合作型社保基金。如果在征地制度改革中仍然维持国家垄断一级市场的特征,那就应该把征收和买价之间的差价,交由国家建立“无地农民社保基金”。基金上市或投资产生的收益,专门用于无地农民的社保开支,如果有盈余可以再建立医疗设施。否则农村社保问题无法解决,土地的保障功能问题也只能长期延续。

二、农村现行土地制度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为解放生产力,推动农村乃至全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项制度延续至今,其进步意义逐渐弱化,阻碍作用却日益凸显。传统的小农观念、小农机制、小农模式,已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是小农观念阻碍了农业技术的应用。二是农业生产时常面临自然灾害和市场竞争的双重风险,抵御如此巨大的风险,对一家一户来说是很不现实的。三是在农业产业化大生产进程中,以土地小块分割占有为特征的小农机制制约着土地潜力的进一步发挥。

从长期来看,我国要实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建设的新突破,必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土地制度。建立中国现代农村土地制度,探索和寻找土地集体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实现形式,必须尽快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从经营体制层面的改革推进到产权层面的改革。土地股份合作制就是将股份合作制引入农村土地经营体制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

农村土地实行股份合作是近年来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一个新事物,尽管各地的做法不同,但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将村社集体土地与村社集体经营性资产一起折股量化,明确每个农民的股份,经营收益按股分红。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村社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的基础上,将农户承包的土地也折股量化,设置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有的按当地确定的不同类型土地的标准参考价格作为依据,有的是经评估确定土地价值,然后折价作股。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按农业人口无偿配给,土地股份不能抵押、买卖,经董事会同意可以在本村社范围内转让。股东按其所占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股和资产股的总股数参与收益分配,实行一人一票制。二是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原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给农户的承包地经营权作股,组建新的股份合作组织,对入股土地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和经营。股份合作组织直接经营或者代表股东与企业签定合同或进行租赁。三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它的主要特点是农户以承包地折价参股。

农村土地股份制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产权分解为土地股权、经营权和使用权,让农民拥有土地资产的股权,集体经济组织掌握土地经营权,土地租赁者享有土地使用权。这种权力制衡关系可实现土地股份制与土地经营租赁制的结合。土地量化为股权,均等分给农民,这样,农民成了土地的所有者;集体经济组织变成了经营者。所有权主体和经营权主体互相换位。过去集体所有、农户经营的双层体制被改良更新为农户所有、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的新双层体制。农民凭集体成员身份分享股权这一制度安排,使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其生产要素功能分离开来。集体组织把土地作为资产来经营,适应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也是农村土地市场得以发育、成熟的起点和基础。这一新型的土地制度,具有产权清晰、利益直接、风险共担、效益明显、操作简便等特点。因此,以股份制改造后的“集体”,不是对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否定,而是“集体”的新生,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改造后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显著不同于目前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因为农民的集体成员权益或者农民作为土地集体所有者的身份以股权的形式得到了明确表达和实现,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在价值形态上对集体土地享有可以辩认和流转的份额。股份制改造后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了集体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生产要素功能的分离。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可以以效率为原则,创设物权性质的农村土地使用权,这有利于土地流动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三、现代土地制度的建立

如何推动农村土地产权股份制改革,在我国农村建立现代土地制度,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针。建立现代土地制度要有一个历史过程,我们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尊重民心民意,尊重群众的创造,不断深化配套完善农村的制度。

1、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明确土地产权主体。以法律为依据,将“集体”界定为乡(镇)、村和村民小组三级,保证集体享有土地的所有权,明确集体的法律地位,保障和实现完善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同时赋予农民永久的土地使用权,并在集体与农民之间建立新的契约关系——土地承包关系,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进一步明确集体委托与农民的权利与义务。突破传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的经营形式,将传统的集体与农民之间对土地的租赁关系转变为委托关系,并通过合同的形式明确权责,得到法律的保护。通过合同关系,将农村集体与农民的关系定格为市场的关系,以便更好适应以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环境。

2、应当慎重决定土地股权的界定和再分配问题。土地股权问题是股份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这直接决定了农民股份的多少以及公平与否。建议按照集体土地和户籍关系的管辖范围,在村社集体组织内部按人口来界定和分配土地股份权,以体现农民在同一地域内对土地的收益享有平等合法的权益。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问题,新增的人口如果没有承包到土地的情况下,可以参加集体组织的再分配以保障基本生活。在并不解除农户的土地承包合同的基础上,去世的农村人口不再参加土地股权的分配,从而保证农村土地制度稳定性和收益分配的公平性。

3、促使土地产权的价格化,建立现有农业土地产权的价格市场,引入土地价格的评估机制,通过市场竞争科学地确定农村股改土地的市场价格。股份制改革实际上以资本合作为基础,无论是在决策过程中还是在分配形式上均强调资本本位,符合土地市场发展的趋势。因此,实现土地产权的价格化实质上是土地产权资本化。通过价格评估确定土地产权股份的划分和流转,决定在决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流向和收益分配环节中收益分配的问题。

4、在农村中通过股权主体投资成立农业股份制公司,确定土地资源增值的经营主体。明晰土地产权股份、确定产权价格后,通过公共选择将土地划分为适合个体经营以及规模经营两种类型。这样在不宜规模经营的地区可以维持小农经济满足落后地区的需要,逐渐推进改革,以免激进的改革带来负面影响;又可以在适宜规模经营的地方通过土地产权的合理转让建立农业股份制公司,吸引工商业资金投入农业,促进农业与现代化市场经济接轨。允许承包权长期不变并自由转让后,外来资本就会进入农村土地市场,从农民手中购买或租赁承包经营权,集中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进行高效化、标准化运作。

5、保护农村耕地,限制农业用地的用途,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股权化以后的农村农业用地原则上应以农业生产、开发为主。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的,必须由国务院统一规划、批准,以确保农村土地合理、合法地使用。国家应不断完善土地政策,通过修改《土地法》和《土地承包法》等,对非法征地、低价征地、无偿圈地、以公共利益征地后又改变土地用途或卖给开发商、肆意违反法律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禁止城市房地产开发商进入农村圈地,建立对地方各级政府的监督体制,确保地方政府严格、有效执行国家的措施。将农业股份制公司的组织形式引入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中,为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的设想,不仅可以建立新型的农村生产模式,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还可以实现农业规模化建设,引入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文贯中:现行土地制度需根本改革[N].经济观察报,2008-03-10.

一体化建设范文第3篇

Abstract:Constructs the complete unification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integration soil-rent value system, implements and realizes 17 Third Session spirits, plan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the major step, is the new time Central Party Committee unde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direction, construction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society's strategic plan.

关键词:地价 城乡 基准 城镇 用地

Key words: Soil-rent value city and countryside datum cities land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075-02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全面展开城镇地价评估工作,建立起以城镇为单位,以基准地价和宗地地价为核心的城镇地价体系。该体系在促进土地市场建设、推行土地有偿使用、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显化土地资产价值、合理分配土地收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但是,在现行地价体系中只有城镇地价体系,没有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和农用地地价体系,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基准地价仍然是当前地价管理中的空白。

一、当前我国地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价体系不完整

我国土地要素市场还不完善,土地要素市场在城乡之间还不平衡、不统一,特别是集体土地基本被排斥在土地市场之外。全国虽然基本形成了城镇地价体系,但集体用地中除了部分县市具有农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估价成果外,其余农用地及全部集体建设用地均未进行过基准地价评估,地价体系很不完善,不能满足土地管理日益发展的需要。

(二)地价不平衡

自开展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工作以来,国家就一直重视地价的平衡工作,但到目前为止,收效甚微,各区域之间地价还是存在不平衡现象,各地基准地价没有可比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地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均是根据各自需要独立开展,基准日等基准地价内涵、技术指标及表达方式等均未统一,从而无法平衡,土地管理没有可比的地价依据。

(三)城镇间地价体系孤立运行、协调性差

一是各城镇基准地价的评估均是以当地房地产市场状况为依据进行评估的,没有考虑到被评估城镇在较大区域中的地价水平层次,更没有对城镇土地进行必要的科学分等,地价水平缺乏总体控制。二是缺乏地价协调的科学方法与指标,各城镇地价水平的高低只是凭借主观印象加以判断,地价评估结果缺乏科学性、可用性。三是各地政府地价意识不同、地价内涵不一。地价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为大家所知晓,但地方政府并不是对其内涵真正理解,致使政府审定地价时不能按照客观标准进行。地价背离市场、地价管理混乱,不能保障土地市场正常发育。四是地价评估参数不合理。地价评估中,许多城镇基准地价的评估参数是以市场为出发点,对于市场发育不健全的显然不合理。地租地价的高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地价评估中有关税费一定要按国家与当地政府的标准确定,否则地价水平将偏离正常标准。另外,地价评估中还原利率、利润率、土地增值收益率等标准的选取相差悬殊、缺乏科学依据。

(四)城镇基准地价现势性不强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基准地价需要相应随之变化,而且变化周期也要越来越短。但实际操作中,各地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周期较长,从开始准备到最终成果的公布实施通常要在一年或两年以上,无法满足现实需要,从而使得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现势性不强,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

(五)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更新缺乏互动性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与基准地价的更新缺乏互动性,即在监测点地价变化的同时,基准地价不能同时更新,地价监测与地价更新之间相互割裂。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地价体系的目的与意义

农村土地和城镇土地两个市场的相互割裂,造成了城镇、集体建设用地及农用地基准地价三种地价体系的不连续性,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障碍,也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理的城乡一体化的地价体系建设是关系到整个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当前地价管理工作的重心,城乡一体化地价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推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要求公共资源在城乡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统筹土地利用与城乡规划,实现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就必须建立相互衔接的城乡地价体系,以逐步形成反映城乡统筹的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二)有利于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十七届三中全会着重提出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及同地同价的征地制度等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土地市场的建设,而地价是土地市场的核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价格及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均是基于集体建设用地和集体农用地定级估价成果确定的,因此包含了集体建设用地及农用地的城乡一体化的地价体系建设有利于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三)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设,规范土地市场

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推进,城镇土地市场已渐形成与发育,但是农村土地市场的建立还刚刚开始。土地市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虽然城乡土地市场存在着地域性的层次差异,但就土地资源配置的本质及土地市场运行机制而言,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若人为的加以限制,只能是土地市场的无序及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构建一体化的城乡地价体系,不仅有利于城市及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体系,从而达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地价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基础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而城乡一体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城乡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家的政策导向,同时提出了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就为城乡一体化地价体系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

(二)制度基础

1990年,我国颁布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城镇国有土地实行了“有偿、有限期、有流动”,从而开始了城镇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为合理评估土地价值的需要,我国初步建立了地价管理制度与土地估价制度,并制定了《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与《城镇土地估价规程》两个国家标准,《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与《农用地估价规程》三个行业标准。同时编制了《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技术规范》,建立了地价动态监测与分析制度。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制度、土地征地制度等均为城乡一体化地价体系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工作基础

从1993年开始,全国就开始了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现在已形成了初步的城镇土地等、级、价体系。2008年,全国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及部分县市区的农用地定级、估价试点工作,开始建立起农用地等、级、价体系。另外,部分省市区出台了有关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办法,从法规上规范了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从而为集体建设用地地价体系的建立提出了现势性要求。同时,全国从1998年开始部署了城市土地价格调查与监测项目,陆续在全国105个重点城市建立了地价动态监测体系。以上工作的完成都为建立全国城乡一体化地价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地价体系的工作思路

一体化建设范文第4篇

正当农口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按照去年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安排部署今年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时刻,今天,市委在这里举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农口上下无不感到欢欣鼓舞,更加坚定了我们工作的决心和信心。这次会议,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搞好“三农”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会议要求,下面,我就20*年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简要汇报,并针对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就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建议,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年,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口上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8号文件精神,以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全局,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发展“两品一游”农业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使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78亿元,同比增长29.9%;农业增加值1亿元,同比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7元,净增608元,增长16%,首次排在了全省第一位。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优质洋葱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二是畜牧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经济效益凸现;三是非农产业不断发展,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四是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是农民政策性负担全部取消,农业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六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整体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总的来看,20*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业效益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呈现出许多喜人景象。这种好的形势,是多年努力、来之不易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农口上下和三镇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虽然20*年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但是,以“两个率先”和科学的发展观来衡量,目前,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收入虽然增幅较大,但增收渠道不宽,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总量偏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当前,农民依靠一产业增收的空间不断缩小,洋葱等亩收入在2000元以上“双千元田”作物种植面积已占到全市总耕地面积的近60%,以家庭养殖为主的“万元院”达到50%左右,就目前的生产条件和水平,依靠农业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大的突破困难较大。

况且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07元中,来自于一产业的收入已经占到64.5%。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前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8000元,这就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农民必须人均每年增收600元。但是,从我市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5%,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与城郊型农村的实际不相适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深加工不够,生产基地规模小,缺少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规避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二是结构调整虽然不断深化,但调整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无论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是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都比较缓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这几年的调整,很大的程度上是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畜牧业尽管有了大的发展,但仍然停留在老的品种上,效益差,没有形成产业内部调整的核心,农业还只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且农产品品种单一,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

旦遇到市场风险,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由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需要不能满足,同时农民培训教育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民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增收。三是城乡一体化建设投入虽然增加较多,但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一体化建设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从总体来看,农村道路建设、镇区建设、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村社会事业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硬件设施和服务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相对滞后,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农民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水平与城市化的标准要求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尤其是随着镇财政体制改革、农业税全面免征,各镇基建项目资金日益缺乏,这些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用3——5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差距较大。四是科技服务工作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镇村管理和服务职能虽然有了较大的转变,但是提供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农村生产力水平、农村发展要求不相协调。主要表现在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高,业务技能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由于经费短缺,我市农业科技部门现有的仪器设备少而陈旧,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少,致使一些化验工作无法开展,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受到制约,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慢,技术服务工作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部分基层干部传统的小农业管理思维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重管理轻服务的思维定势还没有根本打破,部分镇村组干部发展竞争意识不强,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高、点子不新、措施不多,对农民致富后的消费问题引导不够,特别是税费改革后,村组干部减少24%,加之工资报酬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村民的服务,致使部分村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快,村集体积累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不适应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要求。

总的来看,由于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这几方面的因素所带来的农民增收渠道窄、压力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水平较低等问题依然是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解决。研究今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我们必须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城乡一体化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上来,树立更加强烈的发展意识,增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坚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成绩。

二、突出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努力开创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局面

20*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计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实现“两个率先”分三步迈进第一步目标的关键一年,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意义重大。按照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城乡一体化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从当前我市的实际出发,今年农口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这一总目标,狠抓“两品一游”生态观光旅游高效农业,着力发展两品高效经济开发区、镇区商贸聚集区、生态休闲旅游区和交通沿线“三区一线”经济,努力增强镇财政、村级累和户收入三级经济实力,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工业化、社会管理城市化、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三化”建设,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的奋斗目标是完成农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净增600元。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目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偏大,林、牧、渔比重偏小,第一产业比重偏大,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任重而道远。只有加快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才能使农业成为高效益的产业,使农村经济充满希望和活力

,才能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一是继续优化农业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按照发展“两品一游”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思路,种植业要通过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重点抓好优质蔬菜、西甜瓜、日光温室、高效制种等产业,壮大“双千元田”,培育高效万元院、万元田、万元室、万元园,不断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今年,力争使“双千元田”达到32000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0%,万元院达到3300户,占总户数60%。畜牧业要重点发展家庭规模养殖模式,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品种改良、行政推动等措施,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户、专业村、专业镇和养殖小区,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要扩大珍禽、肉牛、胚胎养羊等规模养殖和暖棚养殖,使农村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不断提高养殖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林业要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观光和林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观光高效农业,并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经济林和花卉。通过上述措施,不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抓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要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二、三产业发展作为强镇富民和增加村级积累的重要工作来抓。首先要围绕加工抓调整,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通过抓好洋葱粉生产、万头肉牛养殖加工、洋葱储藏库等项目建设,建好生产基地,抓好农产品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要依法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建立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同享、发展双赢的经营模式,使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其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要紧紧抓住三镇地处城郊的优势和各镇村资源优势,组织引导农民,开展交通运输、建筑建材、劳务输出等产业。第三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旅游观光服务项目。要抓住关城、悬壁长城旅游资源和各镇林地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强“度假村”、“农家乐”等餐饮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档次、提升品位、提高效益。充分利用草湖旅游资源优势,开发草湖旅游经济。四要大力发展商贸经济。进一步完善镇域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路沿线经济,在镇政府所在地和公路沿线形成物流、人流、商流、信息流优势,活跃农村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年,力争使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达到3000人以上。通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乡镇企业的发展为镇财政培植税源,以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二)狠抓项目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认真贯彻省委发展抓项目的重大举措和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有关政策,在加强即定项目建设的同时,不断谋划新的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一要认真研究国家和省上的政策导向,积极向省上、国家争取各类项目资金;二要积极向市上争取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和地方配套资金,争取市财政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三要创造条件,以优质的服务和宽松的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金工作。要重点抓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农村“一池三改”、日元贷款防风治沙、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生态公益林保护、优质无公害洋葱产业基地建设、肉羊胚胎移植技术应用、优质胡萝卜品种示范推广、蔬菜花卉制种和镇文化广场建设等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以项目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一要积极支持市上和酒钢的城市扩张工程和园区建设工程,以城市扩张和园区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二要积极推进道路改造建设工程,抓好峪泉镇区二级公路、新城村至魏晋墓三级公路,市镇主干道路到各村组道路的改造以及移民点道路的修建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三要抓好三镇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坚持标准、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城市化的标准建设改造农村道路、给排水、集中供暖、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配套功能。四要

将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农业产业化、二三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快三镇商业街和集贸市场建设,加快农村产业园区建设和公路沿线经济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城镇和园区集中,逐步增强镇区、园区的聚集优势和规模优势。

突出抓好以高效种植、高效养殖、生态休闲等为一体的河口生态高效农业园区;以酒钢葡萄基地、飞机场等为依托,以劳务输出、商贸餐饮服务、葡萄酒厂建设、小康住宅为重要内容的二、三产业园区;以镇区扩张、镇区经济发展、小康住宅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镇区扩建工程;以新城草湖、葡萄基地、小康住宅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城村开发工程;以南市区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以市场建设、休闲娱乐、小康住宅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安运沟村开发工程;通过园区建设和重点工程开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五要抓好城乡一体化样板村建设。高起点规化、高标准要求,建设与城乡一体化要求相适应的农村小康住宅,并将其与城区扩张、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行楼上生活区,楼下商业点,前院生活区,后院种植养殖加工区,完成小康住宅50户。六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注重农业灌溉用水的供给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七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通道林、防风治沙林、农田防护林和居民点绿化美化林,使农村生态环境与城市协调起来。八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积极与市上有关部门协调,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社会救济、优抚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九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积极组织农民净化环境、绿化村庄、改水改厕,推广使用沼气、液化气等新型能源,创建文明整洁的生活环境。

(四)统一思想,转变作风,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十分紧迫,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对作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奋发图强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的行动,全面开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局面。

一是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市农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和比重不大,但是,和全国、全省一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特别是要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越要统一思想,更加重视“三农”问题。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一体化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 一体化课程 一体化教师

职业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办学特色和教学模式不断改革,课程模式要从“以知识导向”的学科体系课程,向“职业能力导向”的“三段式”课程过渡,再向“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一体化课程”发展,然后,再突出理论知识传授,既要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师的类型也从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过渡到“双师型教师”,再发展到一体化教师。一体化课程的建设和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实践职业院校教改的重要内容。

一、一体化课程的构建

一体化课程既不同于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也不同于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CBE和MES课程模式。一体化课程必须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决定了专业课教学必须强调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下的能力不仅指具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包含了学习、思考、交往、合作、知识使用等的技能。一体化课程是集“教、学、做”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的全程参与,实施“做中学、做中教”,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学习与训练。一体化教学是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劳动使人聪明”。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讲给我听,我会忘记;指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会理解”。所以,只有更多地给学生自己做的机会,他们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让学生切实“动”起来是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这一转变的关键。一体化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原来的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或各自精彩的“填鸭式”课堂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的力度,实训课时与理论课时之比大于50%。讲解理论的时候多和实际相联系,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操作水平,逐渐改变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就业技能。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故一体化课程的特点在于不仅要有岗位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即除专业能力外,还应具有诸如解决问题、与人交流等核心能力。与此对应,教师不仅要传授事实性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院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一体化课程的构建分为四个步骤,即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设计。其主要内容如下。

1.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

依据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基本原则,设计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统一规范专业课程名称、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安排和教学保障条件等。学院多次派专业教师到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考察、学习、调研,2006年又成立了“校企融合”企业——河北御珩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开发了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使该标准始终站在该技术领域平台的前沿,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专业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等职业毕业生。一体化课程构建了开放、民主、活泼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学院在数控技术专业班试点,试点很成功,该班98%学生都取得了“数控技术专业高级技能证书”。

学院“一体化课程班”学生作品

学院还多次组织数控专业师生参加省级、部级数控大赛。2010年笔者被河北省人社厅授予“冀中能源杯”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河北省选拔赛“优秀指导教师”,同年被国家人社部授予“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贡献”荣誉称号。2010年5月,学院学生张百岁、宋玉兴、何朝乐,在2010年河北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比赛数控车加工中心组合第一名。2011年1月学院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数控大赛,学院由7名选手代表河北省参加了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四轴)3个组别的比赛;经过在强手如林的赛场上奋力拼搏,学院代表队最终获得优异的成绩:冯迎超获得第四届全国数控大赛加工中心(四轴)教师组第一名,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崔小建获得第四届全国数控大赛加工中心(四轴)职工组第二名,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卢磊获得第四届全国数控大赛数控铣工职工组第二名,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11年12月学院“张凤林、胡素爱、王增杰、李会英、贾毓杰”获首届河北省数控技术专业建设“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张凤林为团队带头人。

冯迎超(中)、崔小建(右)、卢磊(左)在

第四届全国数控大赛中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2.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

创新教材编写模式,打破学科体系,编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依据劳动者的职业特征、职业成长规律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材教学单元,力争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

3.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

如果没有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场所、设施,一体化课程教学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要真正实现一体化课程教学,做到教学和企业生产之间的零距离,不仅需要有能够用于讲练结合的一体化教室和专门用于专业技能培训的技能训练室,还要有提高专业技能的生产车间。要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传统模式,力争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结合进行,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在这方面,学院加大投入,先后建成了电力拖动、电工、电子、单片机、PLC、维修电工、CAD/CAM和数控系统维护维修实验室,建成了普通机械加工、数控车加工、数控电加工、数控铣加工、数控小型加工中心、焊接、钳工等一体化教学实训场地,设备配置多元化,型号多、系统多。2006年4月13日,学院数控实训基地经河北工商局批准成立为“河北御珩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前校后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该公司与多家企业建立外协加工合作,有了提高专业技能的生产车间,使我们的数控技术水平始终站在数控技术领域的前沿。

学院数控实训基地

4.加强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要加快培养既能讲授理论知识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一体化课程教师。要注重在一体化课程开发试验过程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企业实践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能力,逐步形成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示范性强的优秀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二、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一体化教师和双师型教师,这两类教师都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重点在于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方面都能胜任,但一体化教师重点在于能胜任基于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术、实际生产和管理于一体的工作系统化课程的教学,显然,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体化教师主要工作从事模块化课程、专业实验、专业实习的教学工作,擅长于专业理论和专业专项实训教学。从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课程教学,擅长于实际生产和管理过程、专业专项操作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核心能力的教学。

一体化教师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谋求教师教育一体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大趋势,那么,如何培养和使用好一体化教师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

1.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大力推进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培训教师上岗资格证书制度。学院组织教师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参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培训,让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身专业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知识、技术、方法和工艺。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教师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

2.加强教师企业培训基地建设

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学院要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关系,并聘请专家到学校数控实习基地现场指导、操作演示,全面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全面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3.开辟多元化师资来源渠道,实行“导师制”

建立一条高效的立体化信息通道。学院建立聘任企业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任教的机制。聘请行业企业学院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企业高技能专家客座教师”作为年轻教师的导师,让他们跟班听课,对年轻教师在备课、上课、教学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4.建立考核和激励的用人机制

一体化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品质及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熟练规范的操作技能。一体化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要能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要会如何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要会在实践中总结理论,还要善于了解企业的需要,了解相关专业的最新知识、最新工艺、最新方法和最新技术。教师要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学方法。教师岗位考核结果应作为竞争上岗、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一体化教师在竞争上岗和享受有关待遇上应优先考虑。学院要建立优秀教师评选制度,对取得优异成绩和显著成果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不断探索一体化课程建设和一体化教师培养新途径是职业院校当前的重要工作,也是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体化建设范文第6篇

关键词:油田 产能建设 投资成本 一体化

油田产能建设投资是保证现代石油产业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油田产能过大再生产的必要手段。因此在油田产能投资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油田产能投资建设,从而实现油田产能建设投资成本一体化。

一、油田产能建设投资成本一体化控制难点

1.1设计问题

一般情况下,一旦油田产能项目进行投资后,控制油田产能建设项目的投资应该贯穿于油田产能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同时,油田产能建设投资对于整个油田建设项目都非常重要。当然,油田产能建设是一个时间非常长的过程,并且具有产油的任务,因而油田产能建设需要根据油田勘测情况而不断做出调整。因此油田产能建设需要不仅要做设计,同时还要进行决策和施工,这样就会造成对总油田产能总投资的控制比较困难,还会给油田产能建设投资埋下隐患。

1.2管理问题

油田产能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油田产能的设计、施工和投资等每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与其他建设项目相比,油田产能建设所涉及的环节和领域比较多,因而油田产能建设的管理环节也比较复杂。目前,油田产能建设投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油田产能建设项目参与人员投资控制意识淡薄,传统的油田产能建设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油田产能建设投资发展的要求。第二,油田产能建设项目管理部门和油田产能建设监理部门应该重视油田产能建设施工和质量、进度和安全控制等,进而忽视了油田产能建设投资的质量,因而无法实现油田产能建设成本投资成本一体化。第三,油田造价部门并没有控制油价的实际权力和意识。油田造价部门经常只是在油田项目工程结算阶段进行价格控制,因而造成很多问题。第四,油田造价管理部门与油田项目主管部门联系和交流存在很大的问题,因而缺乏有效的沟通。

1.3施工问题

由于油田产能建设的施工和安装比较特殊,因而油田产能建设的施工要求也比较高。然而,我国油田产能建设项目中严重缺乏高资历管理人才,同时,为了保证油田产能建设投资的效率,油田产能建设施工任务应该由一些管理人员负责。然而,油田产能建设在施工区域方面存在时间紧、任务重和分布广等,因而油田产能建设施工人员对于油田产能建设不仅要有进度保证,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当然,这也是油田产能建设投资成本控制的难点。

二、实现油田产能建设投资成本一体化的对策

2.1重视设计

油田产能建设单位应该提高对设计的重视,以充分挥发油田产能设计对成本控制的作用,当然,油田产能设计控制不仅仅是控制投资成本而忽视质量。还需要推进设计招标机制,进而对油田产能建设项目的规模、工艺流程和投资控制等做出全面的分析和比较,从而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参与招标。在油田产能建设项目设计招标的过程中,油田产能建设单位应该选择能够满足工艺要求的设计,这样就能更好地降低油田产能建设的成本。同时,油田产能建设设计单位还应该控制设计的成本,严格控制油田产能建设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2.2提高管理水平

油田产能建设投资成本一体化建设还需要提高管理的水平,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油田产能建设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因而需要强化油田产能建设管理人员的投资意识,从而控制油田产能投资和降低成本,当然,控制油田产能建设投资的成本应该从源头开始,转变管理人员的观念,促使油田产能建设的所有人员树立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意识,当然,参与油田产能建设过程的工作人员应该重视投资的控制,从而在油田产能建设的实际过程中落实降低成本。第二,油田产能建设预算工作人员到油田施工现场进行勘测,从而在油田产能建设的过程中合理地控制产能建设的投资成本。当然,油田产能建设预算工作人员还应该掌握设计和施工图的基本技术要求,主要是由于油田产能设计和施工图对油田产能建设投资的成本影响很大,因而进行合理的油田产能建设造价是保证油田产能工程结算准确性的基本要求。第三,加强油田产能建设技术与经济密切配合,这样就要求油田产能技术人员具有经济成本控制意识,当然,成本预算人员也要了解有关油田产能建设的技术,从而更好地控制油田产能工程造价。

2.3强化施工

在油田产能建设施工方面,建设施工单位应该加强现场管理,缩短油田产能建设的工期,同时还要节省建设成本。当然,油田产能建设施工单位在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同时,还应该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案,从而提高油田产能建设施工的质量。

三、油田产能建设投资成本一体化对投资管控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油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逐渐加大,因而实现油田产能建设投资一体化显得很有必要,因此,油田产能建设投资成本一体化对投资管控具有重大指导的意义。实现油田产能建设投资一体化能够进一步提高油田企业的生产运营能力,切实提高油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油田产能建设油田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因而需要对投资进行完善的设计和管理控制。主要控制油田产能建设过程中的运行参数、系统的性能和投资成本等,从而实际的管理出发,以保证油田产能建设投资一体化实现过程的协调性。对油田产能投资建设规模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布局,切实减少油田产能投资一体化建设的成本。因此,油田产能建设投资成本一体化对投资管控的意义非常重要。

总之,油田产能建设投资是一项动态的、复杂的和系统化的过程,因而需要贯彻成本控制管理的思想,从而实现油田产能建设投资成本一体化。通过实现油田产能建设成本一体化,以实现投资最少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体化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建设 改革创新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国家规划中的重点以及热点,具体是指将城市发展和乡镇发展结合起来,由城市发展带动乡镇发展。城乡结合发展具有地域性、模糊性及不确定性,根据城乡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及规划。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国各个城乡的共同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平衡发展。下面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然后重点探讨如何创新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

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这个项目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规划对象既有共同的特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两者之间的共性占有重要的位置。规划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而且城乡结合发展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的,首先要对规划的范围进行确定,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区、乡镇等区域进行不同的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局域规划的一部分。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水平低下具体表现在低于工业化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尽管我国经济已发展到以共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还需要进步一提高。据相关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比,滞后于10个以上的百分点。此外,我国的人均GDP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差较大距离,城市化率仅仅为45.36%,美国、日本及韩国的人均GDP水平均在65%以上,从该角度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还是处于低水平阶段。

2.农业基础较薄弱。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步伐较慢,可能由于我国在过去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城镇化水平发展较慢,并且受到的挫折较多。加上农村条件较落后,一些先进的信心技术无法进入到农村中。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通信、交通及水利条件相当差,甚至还有部分城市存在饮水困难现象,更别提发展农村经济。因此,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建设。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我国城市分布特点为东边较紧密,而西部较稀疏,且越往西经济水平越低。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低下,经营规模较小,加上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据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东部城镇化水平明显高出西部水平的15个百分点。此外,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历史、地理及文化、教育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难以建设完整的社会保障系统,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二、我国城乡一体化改革措施

1.创新社会保障体系。所谓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劳动就业及保障两大部分。首先,对于城乡劳动就业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建立有序流动的就业机制,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消除对外来劳动力或者农村劳动力的限制,实现公平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的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多方面培训,提高知识水平;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市自主创业,政府允许农民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为其自主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健全城乡保障体系,尤其是扩大失业、养老及医疗等基本服务,提高城市最低生活标准,加大政府救助力度,并有针对性的做好老年人及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工作,为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创新城镇土地利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是其重点内容,且切实保障国家土地制度的前提之下,完善土地利用机制。不断推进土地利用及其管理,建立相应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及土地收益等管理办法,利用市场化方法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促进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变。此外,还可创新城镇土地利用制度,建立相应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自愿有偿原则之下,充分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的调配,其土地利用应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最终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

3.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健全及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实践中得出:若城乡公共服务呈现不平等性,将会加大城乡差距,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对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共享的基本医疗机制,加大投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的基础之上,注重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建立,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此外,对城乡文化体育发展机制进行创新,健全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体育事业。高度重视城乡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及公益性文化设施等,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农村服务功能。

4.改革城乡交通及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应着重抓好统筹城乡的交通网络建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坚持量力而行及适度超前的原则,实现以城市为核心,向下延伸的交通体系,对交通客运资源进行整合,由城市向农村等延伸公交线路等,形成便捷及安全的交通体系。此外,还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平台,特别是供水、供电及供气等方面,实现城乡对接及共享等,提供农村经济水平,减小城乡差距。

三、结束语

城乡一体化建设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也是推进我国改革发展的根本措施,缩小与国外差距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从社会保障体系、土地利用机制、公共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几方面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改革创新,旨在提高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全明.城乡一体化改革与建设的实践创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19-122

[2]胡金林.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0,(11):49-51

一体化建设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企单位;会计信息一体化;会计

随着高速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下国企单位内部发展建设的主要目标,要求国企对传统的管理经营理念、手段及方法进行创新与变革。尤其是会计财务方面,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统一由计算机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账目登记,实现财务工作的网络化管理,一方面可以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企业财务工作效率,让财务信息和内部管理信息实现备份和监护,优化企业财务管理质量,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企业会计信息得以共享,便于管理者实时掌控企业财务信息,便于制定指定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政策。

一、国企单位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问题

自上世纪90年展至今,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对国企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手段都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基本告别了手工记账这一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但是就其发展现状来看,国企单位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受传统财务会计理念影响,国企单位对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缺乏重视

国企的管理人员仍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工作都不甚了解,不利于企业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同时国企单位的会计管理人员大都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受传统财务会计理念影响较大,对会计信息一体化缺乏全面的认识,虽然现在大多单位财务工作中推广了办公自动化,但是并未完全落到实际,对于财务人员来说便利程度甚至不如手工记账,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二)落后的内控体系阻碍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

国企的会计信息一体化体系发展至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跟一般企业相比较,国企的会计管理体系较为简单,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仅停留在账目登记与核算,并未利用财务数据进行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效益分析,从而影响整个财务决策。此外,在国企的日常运营中,出于企业管理需要会通过内部牵制与岗位职责等手段对财会人员进行内部控制,从而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单位资产的完整性。但是这种内部控制体系实际上会阻碍现下的会计信息一体化的建设,在这种内部控制体系的影响下会计信息出现交叉,直接降低内部牵制与岗位职责的效用,导致会计信息被伪造的现象,直接损害国企单位的经济利益。

(三)科学性和时效性缺失致使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不完善

国有企业对会计信息一体化的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往往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财务软件,但是当前的财务软件大大小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同时真正实现会计信息一体化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购买符合要求的硬件,而国企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投入的资金有限,导致软硬件无法达到会计信息一体化的要求,优势自然无法完全发挥,会计信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无法得到保障。此外,国企单位的财务信息来源较为广泛,不仅只来自于会计财务部门,与国企内部不同部门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在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中,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加工处理已生成的财务信息并传播至其他部门,使财务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获得信息。但是在实际实行中,由于由于系统原因财务信息无法实现全面沟通实时共享,导致部分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到财务状况,无法及时开展会计财务管理工作,降低了会计信息一体化的时效性。

(四)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缺少配套安全管理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实现会计信息一体化的基础,所以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在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中尤为重要。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安全性是财务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媒介,但是由于目前国企单位的计算机网络还不是很先进,导致会计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在计算机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员工操作疏忽或者是计算机自身系统存在弊端,容易导致设备软件损坏或者病毒入侵,而会计部门的信息资料万一泄露将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目前国企单位使用的计算机软硬件都较为落后,安全管理不够完善,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仍存在问题。

(五)专业人才较少,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进程比较缓慢

国企单位会计信息一体化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对国企单位的人才培养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在目前我国国企财务工作状况来看,专业技术人才相对比较匮乏,工作无法全面推广,工作效率亦难以得到实质提高,会计信息一体化的优势无法发挥。此外企业也没有提供特定的机会,让财务工作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国企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亟待提高,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无法采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拖慢了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对整个国企单位的健康发展不利。

二、推动国企单位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企业管理者和财务工作者对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了解

由于国企的财务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大多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对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缺乏重视,已然成为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绊脚石。因此,国企单位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高认识,加强对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了解。首先要加强对单位内部相关人员尤其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根据参训人员的特长、年龄状况等采取集中培训、轮训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培训,使其在思想意识、知识结构、业务知识等得到全方面提升,以增强国企单位员工对于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其次要让财务工作者充分感受到会计信息一体化给日常工作带来的便利,切身体会到会计信息一体化可以减轻财务工作量,同时大幅提高单位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从会计理论到会计实务都发生深刻变化;最后还要积极引进会计信息人才,在人才招聘中寻求熟知会计财务知识与电子信息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来充实财会队伍,提高会计信息一体化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增加资金投入,完善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软硬件设施

要推动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必须投入必要的资金提供符合需求的基础硬件环境和信息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为企业财务工作健康发展发挥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国企单位的管理者在指定决策时应当把资金向会计信息一体化基础设施的购置上倾斜,结合本单位的财务特点,购买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软硬件设备,提升会计信息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重大问题,国企单位要重视在财务信息安全的投入,与知名的网络安全公司开展合作,购买网络安全软件以及技术支持,对病毒木马等的侵害进行有效的拦截,实时维护企业的信息安全。

(三)优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会计信息一体化工作效率

我国国企单位在处理会计信息电子化的过程中存在由于内控体系落后、员工操作不熟练等原因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国企一是可通过根据业务状况优化内控管理体系,加强对员工操作层面的培训,在容易影响工作效率的环节填补漏洞。二是为了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企业要采取特定措施,请科技部门设置安全系数高的网络防火墙,使会计信息处于安全的服务器中,也可以采取网络信息电子屏障防护手段,隔离与外网的联系,使企业会计信息在局域网内进行安全处理,禁止非相关人员获取和使用信息。三是在实际使用财务软件时,国企要严格控制操作员的账户与相应权限,既发挥系统运用的实效性,又能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以上措施防护了国企会计信息系统免受入侵,保护了财务信息安全。所以,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涵盖了国企各个部门,是一项整体性的内部控制工作,要求网络技术部门和会计财务部门加强沟通及时联系,对企业安全系统进行实时监测与定期维护,全面提升财务信息软件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促进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顺利开展。

三、结语

国企单位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推动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从而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网络化、科学化管理,从而推动国企内部管理方式变革,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并逐步提高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财参考文献:

[1]梁美仪.企业信息化下的会计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3).

[2]罗庆渝.会计信息化在我国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1(10).

[3]王酾安.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2004.

[4]徐翔.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及运行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5]王娇艳.对国企单位会计信息一体化建设相关问题的再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6:204.

一体化建设范文第9篇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企业发展模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相对应的变革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对于这种企业管理的变革来说,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是比较重要的一种企业发展模式,其积极作用是比较突出的,本文就重点针对这种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概念;建设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进步和步伐加快,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越来越剧烈,这也就对于相应的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应该注重加强对于自身管理的重视和建设,通过恰当的手段来不断优化和提升其相应的管理水平,这是十分必要的,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一种管理模式。

一、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概念解析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赢得一定的经济利润,从这一方面来看,切实加强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视也就显得极为必要,所谓的企业经济管理主要就是指针对企业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进而促使其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这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来说,其复杂性和难度还是比较大的,相关的工作量也就比较繁杂,需要相关管理人员提升重视程度,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是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于这种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的发展来说,其主要就是依托于系统论而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充分的借助于相应的信息化技术、网络化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来提升其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该管理模式对于企业发展中相关数据的重视程度是比较突出的,事实也证明,对于这种数据的高度关注和全面分析,确实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所谓的一体化,其实主要就是指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方面,比如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存储以及各种管理和使用都能够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结构,进而也就能够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对于企业各阶段的业务流程发展来说同样意义重大。对于这种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来说,其具备的特点主要有系统性、集成性和动态性。

二、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

(一)加强对于一体化理念的渗透对于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的建设来说,首先最为基础的一环就是应该促使其相应的人员意识到这种一体化理念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明确如何进行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的落实,其实这也就是对于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理念的渗透过程。具体到这种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理念的渗透过程中来看,其相对应的渗透对象不仅仅要涉及到企业经济管理人员,促使其在自身的相关工作过程中更好的关注到这种一体化的建设问题,还应该重点针对企业中的各个员工进行这种一体化理念的渗透,这种渗透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相应的员工更好的配合到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的建设中去,还要求相应的企业员工应该较好地把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的发展结合到一起,进而也就能够确保这种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的建设得到较好的配合。

(二)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机构对于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工作来说,从相应的机构方面进行完善也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这种机构的完善来说,其实主要涉及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必须要为这种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的发展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即促使相应的管理人员以及被管理的对象明确其具体的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目标和任务,并且对于相应的管理运行模式也具备着较为详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构建一个恰当的制度来进行约束和管理,最终提升其经济管理一体化应用的效率和价值;另外一方面,还应该重点针对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中的相关人员进行补充,因为很多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工作的实施都需要依靠于相应的专业化人员进行操作,这也就需要针对其相应的人员机构进行完善,确保其具备着较为充足的人员来进行相关工作,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涉外工作来说,其更是应该安排较为充分的人员来进行处理。

(三)加强监督审查对于企业发展中经济管理一体化的建设来说,充分的运用监督审查也是比较核心的一个方面,对于这种监督审查工作来说,其最为基本的目的和要求就是要保障相应的经济管理一体化运行具备较好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因为这种经济管理一体化的特点和管理内容也就决定着其相应的规范化是比较重要的,任何一点失误的出现都有可能会对于最终的使用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会直接危及到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控制。对于这种监督审查工作来说,其最为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应该做到全面性和详细性,即针对整个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和每一个操作要点进行严格的审核,避免任何一方面缺陷和疏漏问题的产生。

(四)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积累对于这种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工作来说,其可以说是在原有的传统经济管理模式上进行相应的变革式发展,对于这一发展来看,其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对于具体管理过程中应用到的各种新型技术手段来说,更是需要相应的管理人员和实施人员具备着较好的素质和能力,以便其能够在具体的操作中充分的发挥经济管理一体化的价值,基于这一点来看,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着重加强对于企业人才的培养和积累也就显得极为必要,这是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所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今社会企业的整体发展来说,随着其面临压力的不断增加,相对应的管理水平也就必须要得到一定的提升,这种管理水平的提升从具体管理模式上入手是极为必要的,本文论述的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就是其中比较突出有效的一种管理手段,其对于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价值是比较明显的,应该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进行广泛推广使用,当然,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还应该把握好相应的要点内容,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如此才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其应有的贡献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罗绚.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探究[J].中国商论,2015

[2]卜文海.企业管理体系一体化建设研究[J].经济师,2012

[3]狄具亮,吕玲花.经济一体化下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2

[4]罗绚.企业经济管理一体化建设探究[J].中国商论,2015

[5]李雪云,尹松木.经济一体化下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0

一体化建设范文第10篇

一、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所谓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城乡文化事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资源共享、共同繁荣,不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基本享有同样的文化权益。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打破城乡文化二元结构,逐步弥合城乡文化发展鸿沟,实现城乡文化共建共享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涵

城乡一体化包括政策、经济、文化、社会的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文化建设是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一个重要内涵。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要把农村居民的身份户口转为市民,让他们住上城市楼房,更重要的是促进其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在生产生活方式中,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居于中心地位。缺失文化建设的城乡一体化,必定是不全面的一体化;缺乏精神文化的生活,就不是完整意义的市民生活。

2.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证

文化本身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人的文化观念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综合素质。文化建设不仅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涵,同时反作用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直接影响着一体化的深度。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蓬勃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文化建设的滞后,必定会影响甚至延缓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居民在参与文化建设中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树立关心社会发展的市民意识、文明意识、参与意识,能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群众基础。

近年来,我国在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等方面有了较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文化建设还比较薄弱,农民的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和枯燥,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如何采取得力措施,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改变城乡文化不够均衡的局面,实现城乡文化的共建共享和一体化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1.推进农村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政策上要给予支持

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2.完善并健全农村文化组织机构,落实人员与经费

按照中央要求,要实现县(区)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有标准文化活动室。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

3.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是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进程。二是要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县、镇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将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纳入财政预算,保证一定数量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三是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热心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4.推进农村文化一体化建设,要创新体制和机制

上一篇:学校幼儿教育范文 下一篇:经济与工商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