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范文

时间:2023-11-15 17:10:37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篇1

论文摘要: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选题内容广泛,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过程趣味性强,研究结果有实用价值。笔者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例,提出了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应用问题并解决问题。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研究性学习活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认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我们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基础和前提。

1.选题内容的广泛性

地理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从自然现象到人文。地理学科的特点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从气象气候、土壤植被、地貌等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 [1]。

2.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咨询专家、实验分析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

3.研究过程的趣味性

地理课程充满着自然奥秘和科学情趣,研究性学习就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究。在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观察水循环时,看到浓密的乌云瞬间变成倾盆大雨,雨水又通过小河流向大海,高兴地跳跃惊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4.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如环境污染、节约用水等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如有的学生在节约用水的研究性学习中,设计了简单的雨水收集管道,将搜集的雨水用来浇灌花草,非常具有实用价值。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

二、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途径

2008~2009学年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以“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因此在很多方面有了提高。结合这次实践活动,总结出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一些途径,供参考。

1.选题要恰当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同时要与社会现实,周边的生活环境结合,尽量让学生研究熟悉的环境,这样既可以降低研究的难度,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选择“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一是这一课题与课本知识“地球上的水”联系紧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二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是大家身边常见的问题,贴近生活,学生容易产生兴趣,也便于学生观察、研究。

2.目标要明确

研究性学习要想取得预计效果,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次研究性学习,从总体上有三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加强学生对水循环和水资源保护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二是从情感价值上讲,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2];三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方式要灵活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不规则的、活跃的、主动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课题在调查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拍照、走访专家、调查问卷、实验分析等手段认识问题;在解决问题阶段,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讨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体现获取知识途径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4.组织要严谨

为了保证这次研究性活动的质量,特制订了详细的计划。把整个研究活动划分成三个阶段:

(1)选题分组阶段:时间为期一个月,这个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动员,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撰写研究开题报告,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

(2)研究实施阶段:时间为期五个月,各小组有步骤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长每个阶段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阶段性小节。

(3)成果展示论文答辩阶段:课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或小发明、小制作,举行成果交流会,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3]。科学、合理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认清不同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性,按照学科的性质确定明确的研究目标,制订严谨的研究活动计划,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研究性学习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志.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实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5.

[2]高晓华.论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篇2

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是自治区研究性学习实验校,经过选题论证,我们首先确立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下列问题:

(1)如何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学习实际,确定适合本校学生研究的课题,解决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国家其他必修课程的矛盾。(2)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常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促进师生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优化,实现教学质量质的飞跃。(3)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研究陆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4)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与校本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情感体系的整体发展。

二、研究过程及操作

该课题研究以2001级学生和执研教师为第一阶段研究对象,后继新生和执研教师为重复实验对象,采用文献研究、观察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课程管理设计方案进行科学性考察。

(一)明确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和操作原则,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性。

我们首先成立了以科研处牵头,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参加的课程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先后9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知识,参加研究性学习报告会,对家长进行课程宣传动员。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准备活动和思想动员,我们明确了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会自己获取、会独立创造的新型人才。(2)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互相并列平行,互相包容,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学习方式。(3)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是学习研究的先行者和研究技能的点拨者,是研究兴趣的激发者和研究活动的组织者,是研究过程的协调者和学习成果的宣传者。(4)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应当既重过程,也重结果,继承和创新相辅相承,过程与结果互为因果。

(二)制定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保证课程建设全面体现课程理念。

我们以《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为依据,制定了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发展规划。这一规划的硬件已经基本实现,构建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图书馆现藏书量达18万多册,生均600多册;有电子阅览室1间,共有阅览终端90个,理、化、生实验室24间,均配备了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机器人活动室1间,创新大赛活动室1间。我们与上海科协、广西师范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每学期都请有关专家到校讲学。

(三)细化管理环节,避免课程实施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效性。

1.对选题作了三个方面的定位引导:倡导有关运用学法的实验课题,例如提高记忆的方法研究、快速阅读的方法研究、预习的方法尝试研究,对联的思维方式研究等。

——倡导研究从课本内容中发现的延伸性课题,下发了各科教材中必做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从中选择一项,开展自主研究。

——倡导研究与生活、人文科学紧密结合的课题。

2.制定符合课程要求的各类管理制度和程序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按制度和程序要求开展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过程。这些管理制度涉及课程指导、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内容,将研究性学习理念物化为具体的课程操作常规,因而为课程的规范性实施提供了保障。

3.调整课时,我们先后作过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按公共课独立排课,每周每班两节,其中一节分散编排,一节全年级统一编排。第二种排课法是将研究性学习课时与其他自习课时进行综合调配,每周全年级安排一节研究性学习公共课,其余的两节与自习课合并,给每个学科分别增加一个课时,用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这种课时安排法,保证了研究性学习集体活动的时间,也为学科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带来便利。

4.制定课程大型活动常规:动员会于开学第三周完成,立项开题展示活动在第八周进行,成果申报及验收在第16周进行。

5.实施课程三级机构管理制度。第一级是课程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主管教学、科研的校级领导兼任。第二级由年级组长、班主任组成,主要负责以年级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第三级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科任教师构成,主要负责学科课题的审定,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过程的监督管理,课题成果的评审鉴定等的良性发展。

6.开放学校所有可利用的研究室、场馆,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研究活动渠道的畅通和安全。

7.选择典型引路,注重成果推广。实施课程以来,共召开大大小小的成果会10多次,通过成果,进行研究方法指导,表彰优秀学生和教师,激发师生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

(四)寻找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结合点。

如何解决高考与研究性学习的矛盾,这是一个棘手的难题,面对这个难题,我们采取的做法是:

1.坚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大方向是正确的,不回避,不停步,不冒进,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学生出发。

2.注重把“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教学,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式与发现式教学。

3.选择课前预习、课后作业两个学习环节,实施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

4.开展考试改革,实施三级考试模式:一级是学生自学的效果测试,目的是引导正确的学法和思维方法,检验学生自学的效果,为授课提供合适的教学起点。二级是听课、独立作业的反馈测试,主要是统一的单元测验,测试的目的是规范学生听课和复习的行为。三级主要是学校的段考和期考,测查的重点是学生的能力,强调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课外。在考后的总结分析上,强调过程与结果的归因分析。

三、实验效果

成果之一: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强了我们的反思能力,促进了学校各项发展规划、制度的深化和完善。

我校历年来重视抓教师队伍建设,曾采用师徒制、导培制、与高三同题考试制等等措施。这些培训模式,对教师快速熟悉教学环节,尽快适应教学程序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教师成长的根本出路。在研究性课程中,这个案例的研究,促使我们思考改进教师队伍培训模式的问题。现在,在全校范围内,倡导读书之风,形成“校务会学习制度”,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创建优秀学习型团队”活动,在学生中组建“读书励志社”,开展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都与这一反思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我们还从某些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与考试测查不相符合的现象中发现“假性成长”的问题,即看起来研究作业做得像模像样,但真正的研究水平、思维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并没有培养起来。还有,我们从学生成果展示中的情绪变化曲线中,发现学生的成就感并不完全来自于获得展示的机会或教师的表扬,而是来自于他们感到的真正的成功。这种反思,无疑对我们改进教学,优化教的过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成果之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操作模式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发生重要的变化。

让我们看一个教学实例:语文教学,周丽雅老师这样设计她的教学进程:

——先利用寒假,布置学生用自主学习的方法预习新课本中的8篇文言文,要求做好学习记录。

——寒假结束后第一节课测验,《鸿门宴》设的题是:读题目,你觉得学习本文应弄清什么问题?你弄清了什么问题?你还学了什么?

——上课时,教师在介绍《史记》的特点后,推出几种质疑的方法:矛盾处质疑法,兴趣处质疑法,相同处质疑法,疑难处质疑法。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并归纳了下列问题:(1)刘邦为什么先尊称张良为“君”,后更进一步尊称他为“公”;为什么刘邦却尊称项羽为“大将军”,这种与身份不符的称谓,说明什么? (2)项羽听到曹无伤的话,大怒。但在鸿门宴上,项羽却始终不多说话,而且对范增的举佩暗示,装聋作哑;(3)樊哙无礼闯帐,项羽不但不怒,反而赐予彘肩和酒。项羽的前怒后忍到底说明什么?(4)刘邦与项羽本是同级,但坐位的安排为什么不讲礼节?

紧接着,老师让学生抓住问题,再读书,为每一道题的解答找全相关内容,并按“口译朗读——归纳要点——写出有理有据的答案”的步骤,解决问题,之后是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周老师没有在此打住,而是设计了一个学法归纳的环节:第一,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发现的?第二,解决每一个问题,老师都要同学们做哪几件事?第三,要求学生用过去学过的“读前提问法”和本节课学到的“读中发现问题法”,再次预习《兰亭集序》,找出问题。

观察全程,不难看到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被动学习的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尝试探究的教学过程。

成果之三:教师的课程——教学水平提升。

研究性学习不仅带来观念的转变,使课程教学理念注重整体构思,不仅注重学习过程,也注重学习评价。例如,物理学科,将多年来典型的题目归纳汇总,按一定的教学序列,编成教师训练指导手册。

最近立项的“学法尝试活动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构建了“学校——学科——教师”三级课程体系,每一级体系均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要求,课程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管理与评价等内容,同时还总结了“精选学法——先尝后教——学法指导——学法尝试——合作交流——成果归因”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步骤。

成果之四:教师的变化带来学生素质的变化,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很有成就感。(2)学生对执研老师教学的评价后测评价表的意见更具体,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更强烈。(3)近年来我校高考、会考、竞赛成绩一真保持全区前茅,与推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有必然的联系。(4)这几年来,使用图书馆、电子教室进行自主学习的人数逐年增多。为此,读书励志社、网络社、文学社、英语学习社等学生社团逐步扩大。(5)在探究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特长学生,机器人大赛曾获得国际银奖和铜奖,全国创新大赛多次获得一等奖。

四、研究的结论

1.为防止研究性学习课程操作的随意性、盲目性、短效性,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

2.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牢牢抓住“教”与“学”的两个转变,所倡导的“三类课题”研究,符合现阶段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际,为理顺研究性学习与高考、会考的矛盾,实现学习能力与考试能力的同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3.把研究性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的课程操作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为研究性学习与学科必修课程的整合找到了结合点;而“学法尝试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成果推广,为研究性学习深入课堂,落实“教”与“学”的转变找到落脚点,具有推广价值。

4.我们构建的多个校本课程体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或果。

5.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使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学校发展实际的管理制度;找到了解决学校师资培养、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发展难题的途径,培养了一批教师;也使我们改善了校内外的学习环境,为我校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问题讨论

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还有下列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1.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的教师还不多,也有一些教师不熟悉课程操作模式,备课跟不上教学进度。

2.研究性学习各项课程操作制度要与原有的制度进行合理整合,新制度、新理念要有一个吸收、消化、完善、适应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 课题 导航 深度和广度 评价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能力的研究”课题是我校申报的一个省级课题,研究时间是两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高中必修课,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部分的内容。我校实施此课题研究的主要载体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为达到最省时、省力,最高效的课题研究成果,我们力求将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挂靠起来,以此来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说明

1.1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探究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1.2 研究性学习过程包括准备阶段(问题准备、心理准备),实施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制定计划,准备研究材料,收集资料,进行实验并获取数据,处理信息资料和数据,制作图表,提出观点或对假设进行证实和证伪等)和总结阶段(撰写报告,答辩,汇报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研究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等)。每一个阶段的每一次活动都必须做出记录,通过记录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品质、智力水平、管理水平、合作精神,以及收集信息、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要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活动记录本》上留下探索的足迹。

2 教师有效指导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策略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个学分(我校根据校情制定的学分赋分方案是高一、高二各完成一个大课题研究,高一7个学分,高二8个学分)。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位参与新课改的教师都必须承担指导的任务。

2.1 课程选题的确定应当合理、科学。

2.1.1 选题存在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仅是研究的课题,还应包括我们所要研究的范围、内容和方向。所以一个题目的选定是我们着手研究工作极其重要的开端。“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一个好的课题就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指明成功的方向。所以选题一定要正确、恰当、合适。

2.1.2 确定研究课题的指导策略:①关注社会热点,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课题。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从自己的身边发现可研究的课题。③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选题的可行性。

2.2 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各个阶段,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疑难问题,例如调查问卷设计得是否科学,如何进行访谈,如何安排组员的分工,如何和陌生人沟通,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协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成为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引路人。

2.3 注重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利用丰富的资源收集、评估、组织和分析相关信息,通过主动的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本身的许多特质(比如性格、气质等)往往或多或少地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参与活动的深度与广度。

2.4 充分运用评价功能的指导策略。

2.4.1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定位。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进行评价,关系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认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体应从过程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在“研究性课程”中探究的整个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合作能力等,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提高。例如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组织和分析,教师的指导这时就是一种隐性的过程评价。它指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引导和激励学生在研究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它关注的是学习探究的方法和途径,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和整理材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注重研究过程。课题研究完成后,以评审答辩的形式进行总结,是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评价。效果评价关注学生调查报告或论文、演示文稿或网站的制作与演示效果,强调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及对自己探究结果的自我评价。通过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发展了创新思维,提高了信息素养,获取了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效能。

2.4.2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策略。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也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一种体现。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形式和全新的学习方式,就应该在一种全新的教育评价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为了甄别,更是为了改进;不是为了选择,而是为了促进;不是为了淘汰,而是为了激励。发展性评价就是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建议采用发展性评价体系。

3 结论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导引和帮助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在充满趣味性、生活性的情景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创造性的探究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选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教师的组织、导航和帮助是完成探究任务的保障;学生广泛深入地参与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多角度丰富的评价是促进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信息素养的提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我们在研究性学习道路上应该继续探索,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伦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沙市中学,2007.2.22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篇4

一、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精髓在于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让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因而教师的指导地位应从属于和服从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主要作用表现在:教师要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诱导学生做出研究的反应,发展有益于研究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以适当的“监控”手段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当研究出现偏差、陷人困难时,要及时予以指导。但教师的指导并不是发指令,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研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自行解决问题。研究过程的独立性越强,研究价值的体现越充分,研究的成果就越明显。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地确立研究课题,自主地实施课题,自主地完成课题。教师干预过多,那就失去了研究性学习的真正意义,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二、重视研究性学习中的生成性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其涉及的面、时空的跨度都较大。开放性决定了学习过程的生成性,而非预先性。当然任何学习都离不开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设性。如果缺少计划性,研究性学习往往会处于一个盲目的、效率低下的状况。此时,教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及时调整,加强管理,使整个过程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和研究性材料的互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意义世界,会产生一些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更多的道理。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他领域发生兴趣,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价值观,这些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是无法预设和计划的,如果过分强调计划性就会泯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些非预设的生成性问题,充分肯定这些生成性主题产生的价值。

三、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精心编写出来的,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获取知识的工具,而且教材中所传授的知识和学习时形成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材料。同时,许多教材内容还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延伸。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却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突破教材资源的局限走向更广泛的课程资源,但有许多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仍然抓住教材不放,不敢冲破教材的束缚,这正是不足所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广大师生通过收集一系列相关的知识来加强对课题的研究。实际上,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既可以从风俗习惯、社区环境、自然风光等资料中搜集研究性学习素材,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我针对现在中学生近视眼发病率较高这一现状,布置了这样一个研究课题“近视眼发病的原因及其预防方法”。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通过在医院工作的亲属到医院请教有关专家;利用亲属开设眼镜店的便利条件进行随机调查访谈;甚至将学校档案中的体检表也利用起来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这些研究性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也培养了他们初步适应社会的各方面能力,更培养了他们克服困难、知难而上的意志品质。成功的教学不仅要满足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课内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内学习引发学生更多的课外思考和探索,从而延伸到社会,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学生去实践和创造。而学生在课外的研究性学习中所形成的能力、所得到的信息和新知识会很自然地迁移到学科教学中来,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抽象的科学原理。所以,学会运用广泛的课程资源确实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四、研究的过程比研究结果更重要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将追求研究成果作为一种学生的学习动万,并通过对成果的表达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综合能力。但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有的教师为贪一时之功,使学生为展示、为得奖而研究,为追逐名利而急功近利。实际上,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做的课题或项目,其结果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在探究过程中所得到的体验和经验比其获得的结果更重要。例如,在针对“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状况”所开展的调查研究中,我要求学生走向社会搞调查,其中有个学生体会颇深,他说:“第一次遭到拒绝时,我并没有气馁,而是觉得在后面的调查访问中既要注意观察人的神态是高兴还是忧愁,还要选择好提问的时间,同时要大致判断这个人的文化程度。在仔细观察后,再做调查问卷就顺利多了。”学生的这种体验,不正是教师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所需要的结果吗?谁又能否认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的提高不会对其终身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呢?

五、重视对课堂的动态活动设计

新课程中要不要重视落实基础环节?答案是肯定的。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静态思维,必须让书本上传授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多种方式得到更好地落实。研究性学习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实践和创新,而要实践就必须开展各项活动,也就是说让研究在活动中进行。因此,教师只有把活动搞活,使全体学生动起来,才有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研究经验,发挥研究才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课堂中枯燥的学习环节设计为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在研究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时,我让学生扮演缺乏某种维生素时人体出现的症状,以表演课的形式展示出来,以这种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其学习愿望。但是,在整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发生。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的,容易导致动手与动脑相脱节,且活动比较盲目,更没有体验和反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无效、无价值的形式化行为。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篇5

正仪中心校 周伟华

研究性学习对体育教学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获得自然、社会、自我领域的感性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而且,也是一种学习心态、习惯的培养,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作一些简单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确立研究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如果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不仅会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也会给教师的指导带来困难和不便;如果设置的课题过于“死板”。又会抑制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针对体育学科的自身特点,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确定一个课题范围,即一个课题包含多种选择,既为学生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在障碍跑中,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6个垫子、6个篮球、6个体操圈,由于垫子可翻, 可爬;篮球可拍、可搬;体操圈可钻、可跳。因此,学生可以进行不同排列组合的障碍跑。

2、合理分组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分组协作”。为了确保这种形式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笔者认为:1、以5—6人一组为宜。因为,如果人数过多,容易造成见解分歧后难以达成共识的纷争局面,或人浮于事、消极应付的现象;如果人数过少,视野不够开阔,组内的交流面过窄,也会给本组的探究活动造成困难。2、以自由组合的友伴群体为佳。因友伴群体多是平时交往甚密、性格相近、感情融洽的学生,他们也容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样组成的群体,凝聚力较强,且有自然的带头人,便于开展活动。3、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要妥善处理好不易为群体接纳的个别学生。教师要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帮助选择一个能够相容的群体,并说服其接纳该生,以保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使“分组协作”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研究的桥梁。

3、加强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但若缺少教师的指导,就可能成为无益的劳动。尤其在研究的初步阶段,决定探究方向、组织协作研究、查找资料、处理信息、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教师的悉心指导。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在“分组协作”的过程中教师更应主动加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频率。如“创

编活动性游戏时,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学习游戏创编的方法及相关的游戏资料;引导学生探究所提供的每一种器材的功能,并考虑如何充分、合理地运用器材;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地编排,才能有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启发学生如何考虑活动的内容与游戏的名称相吻合,并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创编徒手操编排原则与注意事项的书刊及音像资料;引导学生怎样选择编排与主题相符合的动作;启发学生思考配合的旋律及节奏如何与操的主题及动作的风格相吻合等。

三、研究性学习的好处

1、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不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如:有几位学生想要研究“小篮球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老师认为这个课题难度太大,非同学们力所能及,劝他们换一个题目。在学生们的坚持下,这个课题被确立了。课题组经过广泛收集资料,探究,他们的研究目标未能完成达到。按以前的评价标准,他们的成绩应被评为“不及格“,但研究性学习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他们的学习表现应该是达到了基本要求。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通常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当然,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和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一组学生针对高年级学生课间喜爱的体育活动调查,查阅了资料、走。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在以往的学习中是难以做到的。

3、学会分享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研究任务的完成,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的沟通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多见的。

四、对于研究性学习应正确理解的地方

1、本质不能脱离体育

体育教学是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相关的心理品质为主要目标的。研究性学习不能偏离“以身体练习为基本

手段”的基线而淡化体育课的本质特征,仍须致力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意识和能力、运动兴趣等的培养,这些都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的。研究课题不能只局限于资料的收集整理或一些体育原理上的辨析和验证上,更须强调运动技能和对一些身体练习手段的感悟、迁移、运用及创新。如果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学科毫无差别,为“研”而“研”,忽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那么它将毫无意义。

2、研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更重视认知的过程。它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更侧重于过程评价。它的着重点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历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能从中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品质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误区;对策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本学科教学特点,通过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课题。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就教学过程中开展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易产生的误区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教学中具体实施方式

1.课堂探究活动,即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讨论和交流,而后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结论,最后进行验证反馈。这是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学习,但这种学习是在伴随着“研究”并在“研究”中实现的,而研究的前提是有问题。因此,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必然要求师生要有问题意识。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此活动形式的实施具体操作应包含以下几个环节(以学习“必修1--商品的概念”为例来加以说明)。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在学习“商品”概念时,我逐步向学生抛出以下四个问题:问题(1)水、空气、阳光是不是商品?问题(2)农民生产的粮食是不是商品?封建社会时,农民把一部分粮食当作地租交给地主,这部分粮食是不是商品?如果把一部分粮食赠送他人呢?问题(3)某皮鞋厂生产的一批皮鞋,当它们放在仓库中时,是不是商品?当它们被运到批发市场供零售商买卖时,是不是商品?当它们被零售商放在店面上出售时,是不是商品?问题(4)一个同学在教师节时买了一束花送给老师,在这整个过程中这束花是不是商品?

其次,展开探究活动。即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辩论、角色扮演、交流等活动,主动去开展探究、寻找答案。通过这些活动形式,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综合素质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第三,形成系统结论。即在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上述结论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结论。如,上述问题(1)的结论是:商品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问题(2)的结论是:判断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在于它是不是用于交换,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一定是商品;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问题(3)的结论是:“用于交换”的含义是指“生产的目的是用于交换”,因此无论是放在仓库还是放在柜台上,只要生产皮鞋的目的是用于交换而不是自己使用时,它们都是商品。生产目的也可能与实际用途不一致,如果生产目的是用于交换,但生产出来以后却用于自己使用,也就不是商品了。问题(4)的结论是: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是可以转化的,商品一旦离开了流通领域,成为消费品或待消费的物品,也就不是商品了。

第四,验证结论,反馈信息。即进一步用上述结论去解决问题,实现理论的第二次飞跃,验证和巩固所获知识,反馈探究效果。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举一些其他的例子,让另外一些同学来回答或判断,验证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掌握程度,反馈学习效果。

2.相关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一般是就一个教学单元或与若干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特定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开展研究。学生一般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研究。其实施的流程是:选择课题——制定方案——研究过程——撰写报告——成果评价与展示。专题研究不仅对于丰富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增强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大有补益。

二、高中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易产生的误区

1.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来指导研究性学习。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教学观念支配下,为提高学校知名度和教学质量,不少政治教师只能通过填鸭式、注入式、题海式等办法来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去争取考分的优胜、升学率的优胜。在这种传统观念束缚下,高中政治课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的狭小范围内,课题的制定多为教师闭门造车,因此很难适应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特点,压抑了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扼杀了学生个性,在这种观念下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只是形式而已。

2.用传统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去对待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或探索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内容的确定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因此师生之间应是一种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然而长期以来沿袭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还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且是绝对权威,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千方百计地按照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学生,造成教与学脱节。教师对学生是知识的灌输者,这种教师代替学生主体地位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着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3.把政治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对立起来去搞研究性学习。所谓课程是课业及其进程。以高中政治知识为主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高中政治必要的延伸和拓展,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的知识体系科学严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从静态的角度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比较扎实而又系统的知识,但与此同时,这种单一的学科课程会使学生与实际生活相隔离。

在实际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往往受高中会考、高考的牵制,只重视课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从动态角度引发学生追踪时代的步伐,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和感受创造的喜悦。研究性学习课程恰恰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生动变化和发展。因此,能否正确看待研究性学习和高中政治课程的关系将直接影响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

4.用轻过程重结果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研究性学习效果。学习评价是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但由于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不少家长、教师担心可能会影响教学质量,他们只重视政治学习的卷面成绩和短期结果评价,不重视学习过程评价,甚至担心或怀疑政治研究性学习过程学生是否真地在开展社会调查,查阅资料。殊不知,高中学生学习上已有很强的自主性、主动性,而且对社会现象问题有较强的鉴别、分析能力。应该鼓励支持他们深入实践,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学习。即使有时不一定能获得多大的研究成果,但参与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到创新营造的过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高中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采取的对策

1.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摆正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高中学生在身心发展状况、知识能力基础、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已达到了一定水平,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已经能用书本理论作指导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我们政治教师必须打破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引入和渗透研究性学习,增强教学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不平等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引导、培养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用所学政治理论去分析热点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思想空间。

2.政治教师要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指导能力。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实施过程要依赖许多信息资源,并要在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以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高中政治教师作为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尤其是要注意涉猎一些科学、艺术、法律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及时了解社会动态,从而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3.要确立恰当的课题。高中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政治学科、学习热点、社会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确定恰当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兴趣原则。二是实事求是原则,即要求课题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三是可行性原则,即要求课题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增强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

4.要摆正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的位置。政治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相互依托的关系,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研究性学习和政治学科课程的关系,使学生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5.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开放性的特点,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改变传统的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评价方法。增强责任心,要经常深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中去,及时了解情况,帮助指导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从而正确评价学习效果,不断总结经验,大力推进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篇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评价;人才培养

一、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中,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本身就是教学的目标之一,正是由于有了评价的参与,学生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评价是镶嵌在真实任务之中的,评价的出现是自然而然的,是一个进行之中的、嵌入的过程,是整个学习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指导的过程。根据崔允教授的《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笔者设计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策略,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要,并规划适当的学习、探究和实践机会,允许学生以自己的节奏实现进步,以自己的节奏走上成才之路。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形式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如:《泽雅西雁旅游资源探究》研究学习时,学生调查了龙溪水质,分析了与此相关的旅游资源、路线问题,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在全校进行展示。在类似这样的实践操作中笔者借鉴高中正在实施的学分制制度,开展“学分制评价”与“成长记录评定”评价,取得较为显著效果。

(1)学分制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实施学分制评价,是课程评价方面的新尝试,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与管理提供了新途径。研究性学习所采用的学分制评价,就是以量化的分值形式,通过学分来记录及评价学生在各阶段的成长经历以及所达到的发展程度,以此加强课程管理,促进学生发展。

基础学分认定。①内容:研究性学习研究(100学分)。②分项:A.课题小组学分(60学分)――认定方法:按“课题认定、研究过程、结题评价”三阶段的标准与具体实施细则,结合档案记录认定。B.学生个人学分(40学分)――认定方法:在学生互评与自评的基础上认定。③认定者:指导教师。

奖励学分认定。①学生能自主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档案,材料齐全,一学年奖励10学分。②研究性学习报告在区级及以上获奖,每次加记20学分;研究性学习报告(不少于300字)在区级及以上正式刊物公开发表的,每篇加记20学分。此项累计奖励学分每学年不超过30学分。③被评为校级及以上“综合实践活动优秀学生”,一学年奖励40学分。④多完成一份研究性学习报告(不少于1000字)并校级获奖的,每篇加记10分;展示活动校级获奖的,每次加记10学分。此项累计奖励学分每学年不超过30学分。

在实施过程中,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与学生成长记录袋结合起来使用。活动档案由学生自己保管,评价时由学生提供。

(2)成长记录袋评价。开学初,我校给每一位学生发放一个命名为“成长足迹”的档案袋,期末有老师回收考核评价。让学生自己决定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可以与指导教师或家长、同伴协商。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

三、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呈现结果

开展以“1133”制(即一个档案袋,一份最佳作品,三分钟演讲和三级评议表)为主要内容的结果评价,充分实现评价的自主化。

(1)一个档案袋。为每位学生建立名为“成长足迹”的档案袋,内容包括:“采蜜卡”(收集整理的文献资料)、“智慧卡”(创新设计和想法建议)、专题研究论文、作品照片以及小红花、综合实践活动、优秀学生证书等资料。

(2)一份最佳作品。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认为最好的作品交给老师,由教师针对其制作或设计的态度、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

(3)三分钟演讲。用学期最后两节课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体会,重点围绕“我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我在什么方面希望得到教师(获其他人)的帮助”“我最喜欢参加哪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作口头陈述,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合理的评价。

(4)三级评议表。每次研究性学习结束后,学生和老师进行一次综合评价,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

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设计

研究性学习过程大致分为:课题启动阶段、实施探究阶段、成果检验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1)研究性学习启动阶段评价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探究式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从某一主题活动出发,选择自己喜欢而且能实施的小课题进行探究。如:我们在启动《瞿溪河道养鱼可行性的调查与思考》这个活动时,通过媒体展示了家乡的河道被污染的图片,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决定开展本课题研究,并与学生签订学习契约。

(2)研究性学习实施阶段评价设计。有了课题才能对课题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问题后就要对自己的课题进行构思、设计,并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确定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为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确定了课题研究的问题后,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学习契约允许学习者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满足了学习者的个别化需要,又由于学生自己参与了保证书的签订,了解预期的工作任务,因而有助于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根据契约的内容来评价自己的学习,保持积极的自律。当然,学习契约也不一定总是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教师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制定相对客观的学习指标。当学生完成相应的要求,指导老师将在作业每个研究性后画一颗小星给予鼓励,累计获得5颗小星的学生换取一个“小苹果”,5个“小苹果”的学生到老师处换取一学校七彩智慧卡中的“才艺发展卡”,7张“才艺发展卡 ”换1张“金色特长卡”。换“智慧卡”是我校学生很有诱惑力的事情。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对于学困生将会降低评价标准,以鼓励其学习。相对优秀学生的标准就要高些,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纵向发展。

(3)研究性学习成果检验阶段评价设计。研究性学习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带进课堂进行集体讨论,集体智慧是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关键。研究性学习要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完成,如:调查、参观、访问等,这就更加需要集体的力量来实现。于是,同学们就自主寻找自己最好的搭档(4~6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在小组里他们就会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展示自己的才能。

(4)研究性学结交流阶段评价设计。在交流过程中会出现组内同学互相补充,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补充,争议问题的热烈场面。通过汇报与交流,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由教师指引,全班集体修改完善。如在研究性学习计划制订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方案汇报――《介绍研究性学习方案》,在交流活动中,针对自己制定的研究性学习方案进行修改,逐渐使学习计划完善。探究式学习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和发展学生兴趣的作用,适时进行活动评价有利于促成活动目标的达成和取得预期的收获。为此,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评价,并设计了《研究性学结阶段成果展示评价表》,这样通过评价,让学生把活动时学习情况反馈给老师,为及时评价提供了可能。教师也尽可能把评价的机会让给学生。这样一来,一方面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肯定成绩,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让评价的学生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反观自身,展示自身。

《研究性学结阶段成果展示评价表》评价内容如下。①学习态度15分,按兴趣、参与、习惯、体验、态度等项目,满分各为3分。②学习表现15分,按自主、探究、合作、反思、表达等项目,满分各为3分。③成果交流50分,按设计、过程方面,满分各为15分,成果为20分。④研究能力20分,按基本能力、综合能力两方面,满分各为10分。其中,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学评价(组员1、组员2、组员3)、教师评价。

另外,对学生所犯错误的评价不可过露,锋芒毕露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带有激励、启发的评价,既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又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综上所述,实践研究性学习评价设计应学习、借鉴新的评价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遵循评价过程全程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内容丰富性、评价手段与方法多样性等原则。力求客观现实地反映学生在研究性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联动作用,从内部推动学生产生行动,增强自信,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无负担、无压力、于无形中得到发展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闫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使用工

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师;学生;角色

0 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课程形式(或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或确定研究专题,在开放情境中,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在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不断开展,我们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难点和焦点在教师。在研究型课程中,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角色理解模糊,会严重阻碍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无法实践研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功能。因此,本文着重对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角色的认识与转变进行探讨。

1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征

1.1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当前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正如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的规定,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也是“学生在较为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目前学术界更倾向于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一种学习方式,而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把这种学习方式体现在所有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才是研究型课程开设的意义。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就是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它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特征,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还是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都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1.2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为引导,特点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学习目标的全面性与多元性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涵盖了创新与实践、科研能力与科研态度、科研习惯、研究技能与责任感等德、智、体、美各个层面的内容,因此其目标具有全面性。学习目标的多元性体现学生在选定的课题下,依据自己的兴趣、已有经验、能力水平等条件设定各自的研究目标上。

(2)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而不是一类学科课程。它强调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是对分科教学中割裂各类知识的重大改进。面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各种复杂的课题,学生必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其次,研究性学习内容具有开发性。这种学习内容超越了一般传统课程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针对具体问题,除了学校能够提供一部分现成的内容外,绝大多数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在社会资源中寻找,包括资料、设备、信息、专家等。

(3)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从课题的选择、确定、到资料的收集、分析,到报告的撰写、答辩,到成果的整理、展示等,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往往只起到指导者和协助者的作用。学生要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完成各个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并达到自己选定的学习目标。

(4)学习形式灵活性

研究性学习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决定,.或个人独立研究,或组成研究小组集体攻关;或实践调查,或实验验证,或理论探索;或撰写研究论文,或撰写调查报告……。总之,学生和老师都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学习形式。

(5)学习结果具有创造性

研究性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结果不是过去盲从书本、老师的现成结果,它是学生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的一种实践结果,因此对学生个体具有创造性。

2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化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学生自主选题、主动探究,从过去的学习过程中的客体提升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地位的提升并不意味教师地位的下降,它表示教师的传统作用必须改变,教师角色必须转化。教师角色的转换主要体现在与教材、学生、同行的传统关系的改变中。

2.1 教师与教材

教师由教材内容的搬用者、沿袭者转变为开发者、设计者。因为教材总是比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慢一拍,所以需要教师对教材在内容上进行更新和设计。因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学内容选择必需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取师生平等交流方式,选择社会热点、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探讨的问题。同时,作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挖掘研究性课题:一是校内,主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图书资料、视听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实验室、校园环境和校内有专长的教师。二是校外,社区教育科技文化中心,科技馆、图书馆等。三是网络资源。

2.2 教师与学生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教师角色要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优缺点范文 下一篇:融合教学的定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