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5 17:10:25

绿色产业发展报告

绿色产业发展报告篇1

“六最”:回答如何实现绿色崛起

“一个突破、一个平台、三个高地”保证开放新战略实施

打造绿色产业,壮大崛起实力

2012年4月25日,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隆重开幕。罗保铭同志代表五届省委向省第六次党代会作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为全面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而不懈奋斗》的报告。报告提出了未来5年海南“绿色崛起”的发展主题词。报告起草小组解读:绿色崛起,是科学发展的海南化抉择,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省情的一次更加明晰的铆接。绿色崛起,既折射了当今世界在面临着“增长极限”教训后的理性思考,也反映了中国在发展模式中转方式、调结构、走向环境友好的必然选择。最关键的是,绿色崛起并不是一个狭隘的经济概念,或者一个单薄的生态友好概念,而是要回归到整个社会生态的和谐,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本质上来,承续了海南“小财政、大民生”的传统,要进一步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路上迈开大步。

“六最”:回答如何实现绿色崛起

什么是“绿色崛起之路”?报告中有非常清晰的表述,即“以人为本、环境友好、集约高效、开放包容、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内容十分丰富,既涵盖了海南省委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时的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考量,又综合了发展新型工业的前提和发展绿色产业的决心。

报告对绿色崛起的前提、支撑、依托、途径、最终目标和思想保障分别做了系统阐述,具体是用六个“最”,回答了“如何实现绿色崛起”的问题。

“一个突破、一个平台、三个高地”保证开放新战略实施

从人们常说的“改革开放”到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开放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报告将开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开放需要具体的抓手来承载。对此,报告讲得十分明确,这就是“一个突破、一个平台、三个高地”的海南开放新战略。

报告提出,率先实现服务业开放的突破,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中之重。扩大开放是海南打造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必由之路。报告将旅游业、文化产业、教育和医疗市场的开放作为目前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特别强调了文化、医疗、教育产业与旅游的结合,打造开放型文化产业和医疗旅游先行区。

报告提出,努力打造洋浦开发区、海口综合保税区、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3个对外开放新高地。3个对外开放新高地,无疑是海南扩大开放的龙头板块、集聚区域和引领力量。目前,海南省已经出台了全面加快洋浦开发建设的决定,加快海口发展的支持政策即将出台,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起步区也已经动工,海南正在举全省之力,打造面向东南亚的物流航运中心、临港加工物流保税园区和部级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

打造绿色产业,壮大崛起实力

绿色产业发展报告篇2

关键词: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食品认证;基地建设;无公害

1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1.1 目标、思路和原则

(1)目标: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发展;(2)思路:按照“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地建设。按照市场导向和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水平,坚持“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办法。鼓励将地方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养殖企业需求较大的原料产品建设为基地;(3)原则:坚持“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坚持与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相对接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1.2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条件

其基本要求一是基地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有专门机构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和绿色食品工作,对标准化生产有规划、措施和经营保证;二是基地环境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基地内无工业“三废”( 废气、废水、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源;三是有绿色食品工作基础,已有绿色食品产品和龙头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四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健全;五是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具有建设标准化基地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制度。

1.3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创建的申请和管理

这方面包括:(1)组织管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基地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工作,各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负责基地建设的规划布局、现场考查和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基地的创建和日常管理工作;(2)创建申请流程:县级人民政府向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绿办)提出创建基地书面申请报告,填写《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申请书》等材料。省绿办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初审合格的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并委托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机构对基地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现状评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地绿办推荐的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符合基地创建条件的,进行正式批准,并与基地县、省绿办签订创建任务书。年检和3年复查不合格,取消基地称号,并进行公告。2 绿色食品的产品论证

2.1 申请主体要求

具有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国内企业均可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2.2 论证申请

申请人填写并向所在省绿办递交《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书》、《企业及生产情况调查表》及以下材料:一是保证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规范的声明;二是生产操作规程(包括种植规程、养殖规程、加工规程);三是公司对“基地+农户”的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合同、基地图、基地和农户清单、管理制度);四是产品执行标准;五是产品注册商标文本(复印件);六是营业执照;七是企业质量管理手册等材料。

2.3 受理及文审

省绿办收到上述材料后,进行登记、编号,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认证材料的审查工作,并向申请人发出《文审意见通知单》,同时抄送中心认证处,申请认证材料不全的,要求申请人收到《文审意见通知单》后10个工作日内提交补充材料。申请认证材料不合格的,通知申请人,且本生长周期不再受理其申请。申请认证材料合格的,进行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2.4 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省绿办在《文审意见通知单》中明确现场检查计划,安排专人现场检查,合格的可以安排产品抽样。

2.5 环境监测

绿色食品生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由检查员在现场检查时同步完成。

2.6 产品检测

绿色食品定点产品监测机构自收到样品、产品执行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抽样单》、检测费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测工作,出具产品检测报告,连同填写的《绿色食品产品检测情况表》,报送中心认证处,同时抄送省绿办。

2.7 认证审核及评审

绿色产业发展报告篇3

【关键词】绿色会计;核算质量;相关问题

21世纪后全球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为保护自然环境,解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绿色会计应运而生。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企业的环境保护事业开始得到政府、公众和企业家的日益重视,究竟该如何更好地克服其应用中的障碍因素,探索我国绿色会计核算模式,对企业环境资源及其活动进行准确的核算和披露,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已成为当前企业界和会计界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鉴于绿色会计是新兴学科,实际应用上存在诸多问题。当前在实践中,加快我国绿色会计核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改进我国绿色会计核算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概述

绿色会计(Green Accounting)是将会计学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平衡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以便为决策者提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信息的新兴会计科学,亦可称之为环境会计。企业绿色会计的目标是通过实施绿色会计程序使得企业可以确认正常经营过程中的绿色成本,理清这些环境保护活动带来的绿色效益,提供定量计量的最佳方法(以货币单位或实物单位),并对上述结果进行绿色会计报告披露。

与企业财务会计框架类似,笔者认为,合理与规范的绿色会计核算框架至少应该包括:对企业所涉及相关绿色资源会计要素信息的准确界定和价值的客观衡量,即需要对企业的绿色资源和绿色化的承诺进行合理、公允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因此,绿色会计只有在首先解决要素确认与计量后,才能将企业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转化为货币价值形式的会计信息。由于绿色环境因素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和盈利状况的日益重大影响,使企业财务部门要想全面、客观地向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报告相关的会计信息,就必须重新认识绿色资源、资产和资本的重要社会和经济价值,公允且合理、合规地界定企业绿色资产、成本、费用等会计要素。其中绿色会计的确认是将涉及环境方面的经济业务和事项作为会计要素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和确定过程,主要包括绿色资产、绿色费用、绿色效益三个内容。绿色会计的计量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和事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其方法是将各要素按一定方法折算为货币,要不断创新绿色会计的特殊处理计量手段,寻找合理可行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绿色会计的报告内容应反映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其披露的环境资料在保留原有环境影响信息前提下,应增加企业环境方针、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业绩与评价指标、环境审计报告等内容。

面临世界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加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为节约有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持与社会的互利互惠的关系,我国企业急切需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从事有效率和有效果的环境保护活动,以达到节能减排,对环境影响成本最小化,企业环境因素收益最大化目的,由此绿色会计核算框架的建设已成为我国企业会计未来最紧迫的工作之一。建立绿色会计,既是会计问题,亦是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会计要想更好地服务经济管理,必须考虑环境所带来的经济因素。许多国家经历先发展后治理的实践表明,治理环境的成本远高于恢复成本。传统会计只核算人类劳动消耗的成本补偿,并据此制定产品价格,计算盈亏。如今我国企业要面临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上社会公众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促使企业进行财务核算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可能对社会自然资源严重损耗、社会成本扩大化和社会福利日益缩小等的经济外部性问题。因此,企业当前推广绿色会计,充分考虑绿色要素、绿色成本和相关收益对企业报告期损益的影响,是顺应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与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

客观而言,我国的绿色会计核算工作的建设基础薄弱,难度较大,顺利推行还存在若干困难与问题,其内容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缺少能够指导企业绿色会计实务操作的应用指南。在会计信息与决策者之间关系狭隘造成沟通失误、没有强制力和技术引导的情形下,企业往往不情愿在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方面多下功夫,而追求经济效益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企业更是如此。我国在绿色会计的制度和准则制订上还刚起步,缺少可执行的国家层级的相关制度约束力。目前新会计准则中只有生物资产和石油天然气开采等2个准则与绿色会计稍有相关,如果投资者和公众想要了解更多的绿色会计信息,还亟需更具体的环境资源方面的绿色会计核算指南来对现行会计实务进行补充与完善。

第二,缺乏具有我国特色的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体系作为绿色会计实践的支撑。国外大多数国家,对此问题也正处于探讨阶段。由于我国绿色会计理论还处在初创时期,人们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刻,其理论与实务结合有待完善。因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情况差异甚大,我国未来的绿色会计核算理论体系的建设当然不能盲目照搬,应在适当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并有机结合实际国情来构建一套适合我国特点的绿色会计实用理论系统。

第三,环境会计核算相关要素内涵不清和核心目标不明,合理计量属性更是难以确定和选择。因为环境往往涉及到复杂广泛的各种问题,应善用鼓励替代能源、推行体制改革、发挥市场监管等有效措施,以减少污染与优化环境。实际工作中,由于环境会计核算相关要素内涵界定不清,使得核算目标难以确定,环境数据的管理活动自然难有清晰的中心目标,高层管理人员有意淡化环境信息。如果环境信息发生重复收集的情况,则妨碍环境资产、成本的合理确认与计量,严重影响相关各种经济数据的准确可靠性。此外,新准则虽然增加运用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属性,但同时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使用的模糊性标准,也使得绿色会计的计量属性选择成为准确进行绿色成本效益计量的难题,最终妨碍着环境资源、综合收益与成本的合理确认与计量,严重影响各种绿色数据的准确与可靠。

第四,忽略对环境收入或者效益、效果的合理评价和披露。企业对利用“三废”生产产品收入、获得减免税收入、国家对环境保护成绩显著的企业发放奖金、国家拨给企业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等经常发生的“环境收入”项目,单独立账的比例偏低。这些收入深受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有收入就必然有相关支出。但相当严重的现象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常将相应取得的系列收入不予记录。

第五,缺乏完整的环境资源报告形式,绿色信息披露的内容针对性差,无法满足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企业环境报告主要服务于国家宏观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据有关《环境报告使用者信息调查表》资料统计,政府管理机关(占调查总数52%)是我国企业环境报告最主要使用者,其次是投资者(29%)、金融机构(23%)、顾客(18%)、新闻媒体(15%)、雇员(13%)、财务分析师(9%)、社会公众(9%)等,其他为35%。可见企业环境报告忽视其他使用者信息需求,提供的环境信息并不完整。

二、影响我国绿色会计核算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当前将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相结合,是现代环境危机管理的迫切需要。关于绿色会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方面的几种因素:

一是尚未形成科学的企业信息管理制度。我国企业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环境信息管理体系。有关环境方面的信息资料只是零散的分布在各职能部门,缺乏系统整理、有效分析和及时反馈,导致大多数企业对日常经营过程中环保状况不能科学判断,对环境污染无法及时准确评估,使企业轻视某些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因素,往往低估环境负债。因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要求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大部分企业对环保问题敏感,采取不正面回答态度。有些环境敏感型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环保公众形象而被迫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环境信息,造成企业提供环境报告时流于形式,只是应付了事。

二是企业环境信息严重匮乏,披露的信息可比性差。信息使用者需要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所带来的环境风险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产生的财务影响,企业对此并未足够重视。有些企业对“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项目单独立账,而有些企业则没有,势必影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最终影响环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三是亟需设置专门的资信统计机构与建立企业资信库。市场上还无专设部门或机构负责建立企业环境报告信息库。社会及投资者不能全面准确获得企业与环境相关的某种信息,那些恶意欺诈的企业,环境及财务信息亦缺乏反映和记录。西方发达国家每个企业环境信息情况都会反映在信息库中,可公开查阅。如果企业恶意诈骗,通过网络信息使用者很快就能知悉其恶劣行为,银行也会自动冻结存款,有关部门就会对此展开调查。

四是政府对绿色会计管理的法律约束力和控制力弱。在国外,其政府立法可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新绿色会计项目进行界定与计量,直接影响着绿色会计核算质量的改善。但我国企业绿色会计管理是薄弱环节,政府直到近几年才出台几部绿色会计管理的专门规定,缺乏较完备的、系统化的绿色会计法律规章,对环境保护上存在问题与财务造假的企业缺乏严厉的惩罚与打击,导致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五是审计机构缺少对企业环境报告的跟踪审计。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具有很大的变动性,在确认和计量时必然要求审计者有更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更多的经验。在尚未制定相应环境会计准则的前提下,环境问题可能导致严重的财务后果,也孕育较大的审计风险。在制度、技术创新、外部政策、风险防范等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展全面深入的环境审计工作。

三、改进绿色会计核算模式,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策略选择

我国对绿色会计研究起步较晚,针对上述问题,企业自身和外部群体应多方参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或手段来积极构建系统的、全面的绿色会计管理及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

第一,加大边缘会计理论的研究力度,培育我国绿色会计理论建设的良好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应重视发展绿色会计新学科,对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法律变动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会计环境始终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紧密相关。为此,需要尽快建立系统完备的绿色会计准则和法规,改善政府管理服务与执法环境。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注重执法队伍业务素质与诚信道德建设,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合理界定绿色会计要素的内涵和外延,确立绿色会计核算的理论框架和应用前提。由于现行会计要素的局限性,需要会计理论界加强对绿色会计核算研究,重新认识或者扩大对现行会计要素内涵和外延进行客观、公允地改进,比如增列流动和非流动性的绿色资产、投资、绿色长短期融资与负债、绿色成本费用和绿色效果及效益等核算对象和项目,以实现对绿色会计核算模式与内容进行开拓性的创新和充实,

第三,探讨绿色成本的定价模式,突出绿色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由于自然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容易造成过度消耗。如何正确对非排他性的自然资源计价,是正确核算企业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的关键。其中绿色成本是环境保护活动的资本性或费用性支出核算。既包括尾端设备投资或其他支出,也包括清洁生产成本核算。绿色费用是环境保护活动而发生的费用,是企业总费用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信息监控与获得费用以及环境资本性资产的折旧费用。可直接识别的成本直接归集到绿色成本中,不能直接识别的成本(混合成本),按一定方法(差额法、比例法等)进行归集,简单易行,关键是自然资源的货币计量披露。

新准则实施后,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或直接市场法对绿色成本项目和因素进行合理、适当的确认与计量。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只是部分地、间接地反映人们对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的评价,使用的信息往往反映多种因素产生的综合性后果,而环境因素只是其一,排除其它方面的因素对数据的干扰,直接市场法能正确反映消费者相应的支付意愿或受偿意愿,可充分衡量环境质量的价值,其可信度非常高。

第四,积极探索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提升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绿色会计披露是企业实现对环境保护活动的定量管理,是达成和保持合理与有效的经营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企业和其他组织可以准确地确认、计量与环境保护活动相关的投资和成本支出,并可以对取得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另外,他们为了自己的经营活动而利用环境资源即公共商品时,对它们的利益相关者承担着报告责任。绿色会计报表披露企业环境信息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步骤。因此,绿色会计披露可以帮助企业和其他组织,增强其公共信任度,使企业能够得到一个公平的绿色估价商誉,绿色会计披露势在必行。

未来我国绿色会计披露应至少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宏观(包括中观)绿色会计披露和微观企业(包括相关组织)绿色会计披露。因此,其企业绿色会计披露主要包括以下要素:一是绿色成本(货币单位),二是环保效果(实物单位):三是绿色效益(货币单位)。另外,绿色会计披露同时也确认、计量、报告以实物单位表示的环境绩效中的环境保护效果,但自然资源的货币定价计量是难点。同时,政府应积极完善涵盖绿色会计核算模式和方法的准则和会计制度,加大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强制力,使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有法可依;亟需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将涉及环境影响因素的内容,宜列入必须披露的会计要素;改进和健全绿色会计核算工作系统。比如加强培训环境会计专业人员,严格审查与鉴定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促使企业不断优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第五,继续健全我国现行财务报告制度,规范绿色会计核算模式的管理。针对目前财务报告体系的缺陷,应改进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的基本框架。首先,确定环境报告的使用者与目标,应考虑向当前和潜在的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及有用的信息。其次,确认环境报告的内容,反映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接着,建立环境报告的呈报制度,在保留现行向政府环保部门报送环境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全国性企业环境报告数据库。最后,确立环境报告审计制度,将环境审计报告纳入企业环境报告中有助于使环境利益关系人获得可靠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祥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会计的系统化研究[J]. 会计研究,1998,(10).

[2] 杨利林. 关于环境会计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2008,(2):42-44.

[3] 张吉善. 绿色会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J]. 上海会计,2007,(6).

绿色产业发展报告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会计;绿色信息披露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良方。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

(二)树立绿色经营理念

企业 在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那样的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 经济 行为。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情况下,只要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够带来纯利润,只要这种经济行为的边际利润大于零,企业就会选择这种经济行为,甚至会扩大经济规模。但是企业在新的运营形式下,考虑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成本结构必然发生了变化。在绿色成本核算要求下,企业必须为牺牲和维护环境付出代价。因此企业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就必须考虑这部分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对于企业的总成本(包括绿色成本)有一个综合的测算。在此基础上,企业的管理者才能决定是否扩大生产和生产的规模,以使企业的该种经济行为达到一种最优的环境污染水平。

(三)完善绿色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是绿色 会计 核算发挥重要影响的主要途径。要提高我国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的质量,还要尽快大力 发展 和完善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及报表。绿色会计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利用资源是否有效、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成本的发生情况、环境损益形成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等。绿色会计报表包括绿色资产负债表、绿色成本报表、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排放表及环境政策报告。由于目前企业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还处于认识和起步阶段,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模式,即在现行会计报表内增加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披露。即单独设置“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权益”项目,分别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及现金流量表项目中,再单独设置“绿色成本”和“绿色效益”项目,列示在利润表中。让报表使用者在了解企业财务业绩的同时,知晓该企业的环境状况。同时,企业还应在会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相关的环境信息,如企业的绿色会计政策治理措施企业的资源环境管理系统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情况及处理措施企业采用的环境标准及其变化对数据的影响企业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其效果企业对有害的环境影响结果进行保险,以及政府对此补助金的运用情况,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四)加大绿色会计的宣传和 教育 力度

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要广泛开展可持续理论、绿色会计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国家行政部门和企业的环保意识,以促使政府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促使企业认识环保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自觉建立并实行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提高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使绿色会计逐步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接受。

(五)完善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

绿色会计实务操作存在的问题,反映出绿色会计理论的不成熟。绿色会计所依赖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多元化,尤其在计量环节上没能突破,使得当前绿色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如果政府或相关部门能结合当地引导会计理论界在绿色会计方面加大研究,成立绿色会计理论及应用专题课题组,认真研究得出相应成果,将会提高我国企业绿色会计理论水平,促进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更好地结合。一方面,我国绿色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迫切需要积极参与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政府或者相关部门如能在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方面加以适当地引导,加强环境、资源、生态经济与会计等多方面理论研究的合作,将会提高我国的绿色会计理论水平,促使绿色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相结合。

三、结论

绿色产业发展报告篇5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理念 大美南阳 考核 法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南阳市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绿色引领,建设既丽且康、民富文昌的大美南阳。充分发挥南阳大山水、大生态、大空间、大文化的优势,加快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实现经济富庶美、城乡协调美、环境友好美、向善思进人文美。报告以“绿色引领”为主题,赋予“大美南阳”以新的内涵,从经济富庶美、城乡协调美、环境友好美、向善思进人文美统揽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生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任务和措施高度统一,方式方法非常具体,让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振。市六次党代会报告关于“大美南阳”建设的表述,第一次给我们回答了建设“大美南阳”的内容是什么,实现“大美南阳”的路径是什么,准确地阐述了“大美南阳”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为我们展现了南阳未来的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非常令人期盼和倾心向往。报告主要从四个层面阐明了“大美南阳”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使大美南阳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扩展。

第一、从经济发展层面上讲,报告提出“美”的表现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彰显经济富庶美。“美”的目标是:以供给冉峁剐愿母镂主线,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高成长服务业大市、现代农业大市。

第二、从城乡建设层面上讲,报告提出“美”的表现是:建设现代山水田园城镇体系,彰显城乡协调美。“美”的目标是:尊重城镇发展规律,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绿色打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第三、从生态建设层面上讲,报告提出“美”的表现是:打造自然生态的绿水青山,彰显环境友好美。“美”的目标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绿色优势,推动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

第四、精神文明建设层面上讲,报告提出“美”的表现是: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彰显向善思进人文美。“美”的目标是:南阳有五千年文明史、两千七百年建城史,要深入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宝库,推动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让博大厚重的历史文化焕发时代光彩,让大美南阳更加耀眼夺目。

一、在思想上,秉承“绿色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理念、新发展既是新一轮的机遇,也是新一轮的竞赛。谁在这一轮竞赛中表现优秀,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胜出。徘徊于粗放、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再大、再著名的城市都必将衰落。有没有用绿色理念洗礼头脑,有没有用绿色理念来占领、掌握和充实我们的发展价值观,是我们能不能在绿色发展竞赛中胜出的关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的五大理念之一,就是把“绿色发展”从过去常规手段的环境治理提升到政治任务的高度,是一种新的治国理政理念。打造自然生态的绿水青山,彰显环境友好美的目标。我们在持续保护好南水北调“水龙头”水质,建设好“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的关键时期,将绿色发展作为引导发展、推动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遵循,用绿色发展理念“绿心绿脑绿髓”。我们在要在价值观、发展理念直至灵魂深处,将绿色发展作为引导发展、推动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遵循,用绿色发展理念“绿心绿脑绿髓” 。就是要把绿色的理念内化为人们的绿色素养,外化为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企业的绿色产业、绿色产品,政府部门的绿色管理、绿色治理方式;要不仅体现在领导干部政绩观的转变上、落实在企业的绿色转型上,更要内化在每个公民的行为范式中,用绿色发展厚植美丽家园,把政绩融在清水里、丰碑刻在青山上。

二、在保障上,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在立法上,加强地方立法,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建议利用地方立法权尽早出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在法规中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把原则性的内容具体化,把模糊性的规定标准化,一方面可以让企业、社会公众掌握标准,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执法单位用“法无授权不作为”来推卸执法责任。在执法上,针对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难题,要采取多途径予以解决。一是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区域合作。建议检察机关牵头,监察局、法制办配合,由发改委、环保、国土、农业、水利、住建、林业、公安、法院等有关部门组成,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出现的问题,形成联合执法强大合力;二是细化执法标准,减少执法混乱;三是增加编制,引进人才,扩大执法队伍;四是加大财政投入,购买执法设备,提高执法装备水平;五是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各个执法部门的执法水平;六是加强监督,排除人为干扰。六是强化环保部门的职责和能力。建立健全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举报制度;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在司法上,加强“两法”衔接,发挥司法保障作用。一是增强行政法规和刑事法律的衔接性。一要明确行政执法机关依法获取的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要从立法和具体操作程序两个层面完善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监督权;要对两法衔接的运行机制进行立法保障,从其严肃性和强制性保证衔接工作的顺畅执行;要正确解决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竞合问题。二是拓宽监督渠道,加强检察监督职能。要加强与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的联系,通过出台重大行政执法活动报告制度,举行行政执法联合检查等,及时了解行政执法机关办案情况;要进一步明确拒不移交刑事案件的法律责任。对于拒不移交的,可向渎职侵权检察部门移送线索,依法追究行政执法人员不移交刑事案件的刑事责任;要加强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防止当立不立,不当立而立的情形。三是加快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积极构建新型网络共享平台,实行信息多方横向和纵向通报制度,即县级各成员单位以及相互对应的市级与县级单位定期互相通报案件办理、机构、人员、相关法律、法规变动情况。加快该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整合案件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也有利于增强行政权力运行的透明度,遏制腐败、并推动“两法” 衔接工作快速发展。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不执行联席会议决议、监督建议等或者对该移送案件不移送的、以罚代刑的、该立案案件不立案的、渎职徇私的,情节轻微的给予警告或更换案件承办人,对于经警告后拒不改正、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五是司法体制上要有突破。

三、在考核上,完善奖惩机制

一要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在绩效考评中的比重。河南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了27项指标,其中10项为资源环境指标,并且这10项全部是约束性指标,这是一个重要的导向。建议学习贵阳经验,将各县区划分为近郊、平原、丘陵、山区、园区阻类地区进行差异化考核,将最高权重提高到30%,以更好地发挥“绿色指棒”作用。二要加大追责力度。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南阳市环境保护综合目标考评办法》规定,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建议纪委监察局牵头、组织部、检察院参加、从举报记录查起,从执法记录查起,追究不作为、乱作为责任。要建立村级负责人和公益林护林员责任追责机制。对默许、纵容、包庇造成环境损害的,要从严追责,坚决依法予以打击。这是执法最基础最基本的工作。三要建立奖励机制。建议学习四川省绵阳市和贵州省贵阳市的经验,拿出专项资金,设立绩效奖励,激励干部职工。四要探索建立离任环境审计制度,并与绩效奖励挂钩。实行年度考评计奖,离任审计兑付。

四、在宣传上,加强法治教育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市、依法推进“大美南阳”建设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一是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抓住关键少数,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法治教育。建议在市委党校主体班设立生态文明法治教育课程,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二是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法治宣传。各行政执法部门和刑事司法部门,要认真落实“谁执法谁宣传、谁主管谁宣传”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宣传部门要牵头组织各新闻媒体,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微博、微信等宣传阵地,全方位多层面宣传新《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生态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弘扬生态文化,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I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要报道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进行负面典型警示教育;要与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结合,开展生态文明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厂矿、进农村活动。三是要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市县两级财政要舍得拿出奖励资金,制定简便有效的兑现办法,鼓励公众检举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并严格为举报者保密,以公众参与监督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四是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环保社会组织没有编制限制,成员来自各行各业,热心环保事业,对环境污染案件信息源广、灵敏度高,对违法追诉能力强,只要引导好,就能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五是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五、在“四美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

1. 经济富庶美”建设方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更加突出先进制造业主导地位

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南阳行动,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做优做强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绿色食品三个千亿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

(2)超常规发展高成长服务业

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需求升级趋势,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为载体,推动生产业高端化、生活业精细化。加快发展金融产业,努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发展物流产业,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打响“‘宛’若仙境、颐养天堂”旅游品牌,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3)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方向,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大农业做成大特色,把大特色做成大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使现代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和支撑。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有机农业力争突破100万亩。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4)强化基础能力支撑

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强化“三专”推进,建成郑万高速铁路、蒙华煤运通道,建设西十、栾西、周南、鲁唐、桐邓等7条高速公路和丹江口水库环库公路等,全面提升南阳交通优势。建成煤电运一体化、天池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成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

2. 在“城乡协调美”建设方面,建设现代山水田园城镇体系

(1)强化规划引领

按照“一主一副两轴四极五城多点”市域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市域空间规划。强化中心城区主导地位,加快推进“一心六组团”发展,支持邓州建设市域副中心城市,打造宁西、焦柳铁路和二广、沪陕高速“双十字”城镇隆起带。把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推进“多规合一”。

(2)全面提升中心城区“两度两力”

围绕建设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持续推进以产立城、以水兴城、以文塑城、以绿靓城,扎实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宜居度、承载力和辐射力。

(3)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坚持把强县与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培育发展充满活力、特色化、专业化的县域经济,力争唐河、新野、西峡进入全省20强,镇平、淅川、方城、内乡进入全省30强。

(4)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七个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 在“环境友好美”建设方面,打造自然生态的绿水青山

(1)构建和谐共生的功能区系统

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障区、农业主产区、核心引领区、支撑协作区,按照功能分区有序引导产业布局、人口分布,促进城镇建设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坚守1490万亩耕地红线、1630万亩林地绿线、400万亩水域湿地蓝线,适当增加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生态空间,做到生态优先、动态维护、有序发展。

(2)构筑生态安全体系

持续开展大造林和大绿化,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美丽宜居环境。

(3)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区、资源再利用产业基地和静脉产业园。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推广绿色节能技术,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4. 在“向善思进人文美”建设方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1)增强文化竞争力

树牢文化自信,加强传承创新,突出汉文化主基调,彰显楚文化风韵,打造好武侯祠、医圣祠、汉画馆、张衡博物馆等文化地标,赓续南阳文脉。重点抓好卧龙岗、张仲景中医药、镇平玉雕、赊店商埠、内乡县衙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以上,加快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2)凝聚正能量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城乡社会文明程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南阳作家群创作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实现“文化小康”。传承崇文厚德的优良家风,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南阳。大力弘扬躬耕精神、忧乐精神等南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中汲取营养、提升修养;大力弘扬移民精神、农运会精神、“编外雷锋团”精神,继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感动南阳人物等评选表彰活动,让“南阳好人多、人人学雷锋”蔚然成风。

(3)弘扬主旋律

绿色产业发展报告篇6

【关键词】 绿色会计 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下,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着眼于自然资源和谐利用的问题,更加强调在自然资源使用上的公平问题,这样就必须将会计主题的视野扩大到会计同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社会生态环境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中,来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在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关系紧张的的局面下,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正确处理长期社会效益与短期经济效益的关系,使全球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绿色会计的内涵

绿色会计(Green accounting),也称环境会计(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是指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是会计学和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绿色会计是在修正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将会计和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和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它主要反映、报道及考核企业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是会计学科新兴的一个绿色分支。其分为三部分,一是自然资源损耗成本,二是环境污染成本,三是企业资源利用率和产生的环境代价的评估。

绿色会计的实质是要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牺牲环境质量的代价,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即在生产成本中,要将废物处置费用计算在内,避免将这一笔本应由企业承担的隐蔽而沉重的费用转嫁给社会,以减少公共费用的开支。

绿色会计因其将环境因素纳入核算范围,因此也具有了一些独特的特征:一是不确定性。环境问题具有多样性,在资源利用方面也非常复杂,因此绿色会计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周期难以计量。绿色会计涉及环境因素的经济业务不像一般的经济业务周期很短、业务较为单纯,环境经济业务的周期很难计量,并且具有很大的复杂性;三是研究方法多样。绿色会计不再仅仅涉及经济学与数学的计算,还涉及社会学、环境学等学科;四是报告信息多面性。绿色会计报告既应揭示财务信息,也应揭示非财务信息,如企业的环境目标及执行情况,企业对于治理环境所采取的措施等。

2. 绿色会计的产生背景

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日益先进的现代工业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已呈现出日渐衰竭的征兆,从而使全球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被动摇。

20世纪70 年代初,比蒙斯(F. A. Beams 1971)和马林(J. T. Marlin 1973)分别发表了名为《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污染的会计问题》的两篇文章标志着传统会计学观念向注重环境和资源成本的绿色会计观念的转变。1992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包括《21 世纪议程》在内的保护世界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1999 年,联合国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从而开启了绿色会计发展的新阶段。相比之下,绿色会计的发展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1992 年中发办7号文件提出“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的活动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的意见,是我国经济核算观念向“绿色”转变的较早标志。本着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2001 年3 月,我国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2001年6 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还尚未建立纳入环境和资源成本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绿色会计体系的建设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环境和资源成本的评价要求。

2.1会计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持续发展是20 世纪80 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良性循环。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因此有必要强制企业实行绿色会计核算与披露,并以制度加强管理、监督;在全球环保潮流和污染日趋严重的双重压力下,传统会计无法满足企业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对于成本、产品价格的信息需求,因此,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运行尤为重要。

2.2绿色会计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对“绿色”发展路线———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强调,将有利于着力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出现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据统计,中国的GDP 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而作为衡量、核算、控制经济活动手段之一的会计更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实行绿色会计非常必要。

2.3绿色会计是经济危机催生出的产物

自2007 年下半年起,美国爆发次贷危机,随后迅速升级为金融危机,又由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地经济的紧密相连,以及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金融危机开始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带来了财富缩水与大量失业的同时,也引发了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绿色会计在保护环境资源、让现代会计人承担起监督和核算资源消耗情况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趁着全球经济大换血的契机,大力提倡绿色会计的理念,平稳建立起绿色会计的核算体系对于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小琴.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M].1.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49~60.

[2] 何文艳.可持续发展呼唤绿色会计[M].1.北京:化工出版社,企业研究,2010:15~30.

[3] 余和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绿色会计[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11)33~35.

绿色产业发展报告篇7

关键词:绿色营销 绿色产品 绿色需求 绿色促销

1 绿色营销观念的提出

绿色营销是适应21世纪的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营销理念,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三者统一起来,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构思、设计、销售和制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靡全球的绿色革命为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更是把这种趋势推向了高潮。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也给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

2 绿色营销的特点

2.1 倡导绿色消费意识 绿色营销的核心是倡导绿色消费意识,让消费者意识到使用绿色产品、采用绿色生活方式,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而且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财富。在培养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同时,培养成熟的绿色市场。

2.2 采用绿色标志 在绿色市场发展期,使用绿色标志是绿色营销的重要特点。在企业的产品上贴上绿色标志,便于消费者识别绿色产品,消费绿色产品,保护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利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非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形成市场压力,有利于绿色市场尽快成熟起来。

2.3 培育绿色文化 绿色营销的发展推动了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绿色文化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绿色文化的建设中,企业目标与环境目标相融合;企业营销理念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在企业内部,要培养员工的绿色理念,建立绿色管理制度,形成人人具有绿色理念、人人宣传绿色理念的绿色文化氛围。

3 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

3.1 设计绿色产品 产品策略是市场营销的首要策略,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必须以绿色产品为载体,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满足绿色需求的绿色产品。所谓绿色产品是指对社会、对环境改善有利的产品,或称无公害产品。

从国际市场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极大。在英国,目前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本国生产能力潜力,每年进口量占该类食品消费总量的80%;在德国则高达98%;在美国,在1990年就有26%的家用产品都是在“绿色旗帜”下推出。这种绿色产品与传统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下列特征。

3.1.1 产品的核心功能既要能满足消费者的传统需要,符合相应的技术和质量标准,更要满足对社会、自然环境和人类身心健康有利的绿色需求,符合有关环保和安全卫生的标准。

3.1.2 产品的包装、贮运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应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包装的废弃物和产品报废后的残物应尽可能成为新的资源。

3.2 刺激绿色需求 营销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营销就是不断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并从不同层次的需求上来迎合消费者的消费趋势。有需求才有市场,我国企业一方面要树立起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积极开发绿色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调查国内消费者需求特征,引导我国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才能为进一步的绿色营销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所谓绿色消费需求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和社会的需要,而对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产品和劳务的消费意愿。绿色消费需求是一种超越自我的高层次的消费需要,它不仅仅考虑自身的短期利益,而更注重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比如,人们在购买汽车时已经在考虑排放标准,无氟冰箱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人们开始关注服装对人体的健康等方面的安全保护。

3.3 制定绿色价格 绿色产品的价格因其技术、原料等原因造成绿色产品的价格普遍比一般商品高,而在我国目前,价格因素仍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因而降低经营成本,制定合理的绿色价格是绿色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企业可根据消费者心目中的“觉察价值”来定价。绿色商品的价格由于包含了环境成本,高于非绿色商品的价格本也无可厚非,但企业在确定价格的涨幅时,不仅要考虑绿色商品品质提高的幅度和环保费用支出的多少,还必须考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价格的理解。有些产品的“绿色化”能直接增加消费者的个体和眼前利益,如无公害农产品;而有些产品的“绿色化”只能增加消费者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但对直接使用者的利益没有明显和直接的增加,如无氟冰箱、无铅汽油等。对前一种“利己型”绿色产品可以采用高价位的“撇脂定价”策略,对后一种“公益型”绿色产品应采用低价位的“渗透定价”策略。

3.4 绿色营销的渠道策略 营销渠道是绿色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所经过的通道。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必须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渠道。

3.4.1 慎重选择中间商。中间商是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在产品分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在选择中间商时,要不断发现和选择热衷于环保事业的营销伙伴,启发和引导中间商的绿色意识,建立与中间商互利、互惠、共赢的利益关系,逐步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网络。

3.4.2 注重营销渠道有关环节的工作。为了真正实施绿色营销,从绿色交通工具的选择,绿色仓库的建立,到绿色装卸、运输、贮存、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认真做好绿色营销渠道的一系列基础工作。

3.4.3 尽可能建立短渠道、宽渠道,减少渠道资源消耗,降低渠道费用和绿色成本。

3.5 绿色促销策略 绿色促销是通过绿色媒体,传递绿色信息,指导绿色消费,启发引导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最终促成购买行为。绿色促销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方面:

3.5.1 绿色广告。广告是产品促销最有利的武器之一,绿色广告的创意在于突出产品的绿色要素,可以有效地消除消费者的一些顾虑,并产生试一试的念头。绿色广告旨在推介产品的绿色因素,就有可能营造出一种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文化认同,在这样的文化认同里,消费者与生产者容易达到最好的沟通。人们在认同某一产品的同时,也会认同其企业形象,而企业形象一旦在消费者心里有了一定的地位,其产品也就不愁没有销路了。

3.5.2 绿色推广。通过营销人员的绿色推销和营业推广,直接向消费者宣传、推广产品绿色信息,讲解、示范产品的绿色功能,回答消费者绿色咨询,宣讲环保主义,激励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同时,通过试用、馈赠、竞赛、优惠等策略,使消费者产生消费兴趣,促成购买行为。

3.5.3 绿色公关。企业通过一系列开放性公关活动,使社会公众与企业广泛接触,了解企业供、产、销各环节的绿色作业程序与制度,增强公众的绿色意识,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为绿色营销建立广泛的社会基础,促进绿色营销的发展。

总之,绿色营销是一种新的思想观念,更需要实践,只有坚持绿色营销理念,才能使企业、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万后芬等著.《绿色营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马俊平.实施绿色营销现状及对策初探,经济师,2000(2).

[3]魏玉芝.浅谈我国企业的绿色营销战略,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

[4]王慧红.试论绿色营销策略,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12).

[5]王坤.浅谈企业绿色营销,商场现代化,2007(518).

[6]李玉辉.实施绿色营销的意义与策略,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3(1).

绿色产业发展报告篇8

与会代表首先到昌邑区考察了我省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及“有机”、“绿色”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现场,昌邑区农技推广中心陈奉站长对我省稻田性诱剂诱捕技术、赤眼蜂防治技术、生物农药防治技术等示范区的情况做了现场演示和详细介绍,同时考察了我省绿色防控示范区的成功典范――“东福米业”的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稻田养蟹、苏云金杆菌防治稻瘟病、昆虫信息素等除草除虫技术。与会的专家、领导对我省绿色防控技术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各省代表也纷纷表示,将效仿我省绿色防控模式,开展绿色防控工作。

下午,举行了北方稻区水稻绿色防控技术交流会,会议由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郭荣研究员主持,省农业总站靳锋云站长代表我省致贺辞,并对我省的自然情况、农业生产情况、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防治及采取的措施和经验情况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

我省有关植保专家介绍了北方稻区利用赤眼蜂、昆虫性信息素、微生物农药防治螟虫、稻瘟病等病虫害技术。华南农业大学黄寿山教授做了关于“利用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的应用技术及其前景”的报告,黄教授高度赞扬了我省近几年绿色防控工作,特别是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推广工作,被其称为“世界第一,全世界领先”。温州医学院杜永均教授做了“水稻螟虫的性诱测报与防治技术”的报告,湖南王金辉研究员做了“湖南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及评价”的报告,湖北省张求东研究员做了“湖北省水稻绿色防控实践”的报告。与会的各省代表交流了各省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应用的进展和经验;相关企业做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介绍。我省在大会上也进行了汇报,受到与会专家、领导、会议代表的一致好评。

最后,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防治处杨普云处长对我国近期绿色防控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并对下一步各省绿色防控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及建议。

上一篇: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范文 下一篇:探究性学习特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