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资产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09 17:27:10

校园资产管理制度

校园资产管理制度篇1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而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笔者以高校校园规划建设、校园消费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为切入点,针对建设节约型校园在观念意识、制度、资金、技术方面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路径对策。

关键词 :节约型校园;制约因素;措施

一、节约型校园的科学内涵

“节约”一词在《辞海》中的定义是节省、节俭、减少不必要的消耗。而在日常行为中指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减少,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所谓节约型校园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节约教育成本为目的,充分体现出学校节地、节能、节材、保护环境的运行管理方法和节约教育的思想,形成节约型校园文化和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体制和机制。节约型校园的内涵广泛,内容丰富,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节约型校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校办学层面上,高校应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和可能的发展,准确把握学校能够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的学术支撑、人才培养的能力,以确定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二是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节约型高校应当是人才培养质量能够满足社会要求,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节约型高校主要表现在学校办学资源配置方面。高校办学资源包括物质条件、师资人力资源、学科专业资源、社会关系资源等,节约型高校应当根据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占用和消耗,合理分配设备资源,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使高校获得最大价值的产出。

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节约型高校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应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并通过各种相关实践活动将这种意识升华为学生个人的道德情感;二是应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等方面的制度贯穿于整个校园管理中,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这些制度以多种形式在校园传播,使其成为一种道德规范来约束广大师生的行为。

二、建设节约型高校校园的制约因素

1.师生的消费观念不健康,节约意识不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就作为社会成员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而言,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更加让人堪忧。从消费心理方面来看,攀比心理始终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占主导地位,追求时尚、引领社会消费潮流。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过度消费,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从消费结构来看,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以勤俭节约、享受低碳生活为目的的理性消费降低,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消费比重上升;从消费方式来看,许多高校大学生追求新鲜事物,注重商品包装,甚至追求稀有物种,正是由于这种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制约着节约型校园的建设。

另外,随着当前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制定出统一的节约管理制度不一定符合每个学院实际情况。因此,学校的节约管理制度也很难以得到彻底的贯彻实施,造成学校与各个学院的脱节现象,使上级的政策不能贯彻实施,师生由此长期形成习惯,节约意识淡薄。同时对无形的教育资源缺乏认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普遍追求办学升级,实质上是只追求办学资源的数量,忽视其质量,从而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2.节约制度不健全,贯彻落实力度不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规章制度,是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同时也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完善,积极完善的制度建设能够保障事务顺利开展,而消极不完善的制度会阻碍工作地开展。建设节约型校园也是如此,需要完善的制度来维持。

当前各高校在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过程中,节约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资源能源浪费显而易见。例如:由于学校成本预算制度的缺失,造成学校水、电、器材等的浪费严重;考核、评价体系缺失,使节约工作的得失无法量化,不能准确制定工作重难点;不充分的激励机制,使得构建节约型校园的思路流于形式,不能调动广大师生构建节约型校园的积极性;缺乏竞争机制,使得日常管理工作粗放等等。由此可见制度的不健全在学校管理层面上造成资源浪费。

部分高校在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过程中把建设工作看作是后勤部门的工作,学校没有设专门的节能工作部门,不能对建设节约型高校校园进行合理的能源规划,导致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不科学,贯彻落实力度不够,使得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工作仅限于宣传教育的表面工作,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节能规划,从而影响着建设节约型高校校园工作的进程。

3.资金资产管理环节薄弱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资金资产的管理工作问题重重,如资金缺口大,资金资产使用效率低、资金预算不合理、资金管理工作薄弱等,造成资金资产的闲置或浪费现象严重,制约节约型校园建设。

目前许多高校存在资金预算管理不严问题,资金预算是学校控制收入和支出的依据,预算管理是否到位,体现资金使用是否合理。而高校普遍存在资金预算管理不严问题:一是资金监管不到位,使预算目标难以实现,有限资金不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资金预算内容不全面,高校的收入除了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外,还有教学科研等其他形式的收入,但有些高校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将其纳入预算,使其难以发挥效率。高校资产管理工作非常薄弱,存在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流程不规范、管理工作不精细的问题,在资金资产的管理方面沿用着传统的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使支出费用增加,造成资产浪费。

4.设备技术落后,节能水平低

由于大多数高校成立的年代较早,学校的建筑设施、教学及其相应的设备等都比较古老,技术水平落后,这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对老旧设备进行改造的话,成本高,学校难以负担,那么就只能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来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节约资源。但是目前来看,在校园资源节约方面的创新技术比较少。另外,许多高校也不愿意在节约技术创新方面投资,这些都不利于高校进行节约型校园建设。

三、建设节约型高校校园的路径选择

1.树立科学消费观念,增强师生的节约意识

建设节约型高校校园,需要广大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针对广大师生不健康的消费理念,学校应该加以教育和引导。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下,树立健康、安全、和谐的理财观,倡导绿色消费,使师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节约行为习惯纳入素质教育中,深入挖掘学科中有关节约教育的内容,让节约意识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以此来约束学生的行为,避免浪费。在此过程中要坚持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原则。首先,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在日常办公、用车、公务接待等方面坚持戒奢从简的原则,为广大师生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从日常小事入手,减少资源能源浪费,如节约用电,杜绝长明灯和白昼灯,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节约用水,减少滴漏的现象,提倡水的循环使用;节约用纸,提高纸张的利用率;节约用餐,无论是在校园食堂还是在饭店都要适量点餐,避免剩饭,减少浪费等等。

2.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健全校园节约制度

节约型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完善的制度能够弥补各方面的漏洞和缺陷,所以,建设节约型高校校园,离不开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来维护。要健全和完善有关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制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科学、民主的决策可以避免因决策失误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节约成本资源。学校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就业前景等科学决策,防止建设性的失误。

(2)要建立强而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建设节约型校园关系到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学校要加强领导,权责明确,学校成立由相关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各项工作,贯彻落实各项工作,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

(3)建立健全规范的后勤管理机制。学校要加强对后勤部门的宏观调控,有效降低后勤的运行成本。

(4)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机制。它主要体现在财务、审核、监督等各个工作部门中,主要是把握好资金流动的方向,及时发现和处理超额开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地方。同时还要发扬民主、倾听民意,调动广大师生参与高校监督工作的积极性。

(5)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机制和领导问责制。建设节约型校园要表彰节约资源的优秀个人与单位,对于严重浪费资源的个人和单位,要加以重罚。学校领导机构人员要各项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对于没有完成任务的要追究其责任,建立领导问责制。

3.完善和优化资金资产管理,强化财务控制

近年来资金资产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针对高校资金资产管理工作薄弱问题,各高校要强化财务控制,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作为高校财务的管理部门,财务处要在日常工作中牢牢树立节约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严格执行财务经费审批程序。对于机关部门公用经费实行量化,合理安排各学院的支出;对后勤运行经费进行控制,避免由学校大包大揽、吃大锅饭的现象,实施节约奖励、浪费惩罚的奖惩制度。

(2)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严肃性是最大的节约,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避免资金的损失和浪费;对预算申报材料加强审核,避免谎报、瞒报预算事件的发生;加强对预算的绩效考核,对预算是否按计划执行等进行考核。

(3)实行资金统一管理方式,树立成本意识。对于高校资金管理分散,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很有必要实行资金统管。由学校财务部成立资金管理机构,以统一管理学校的对外资金业务,可以减少其它单位的银行账户,减少银行贷款,节约财务费用。

(4)探索多元化合法融资渠道。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建设集约型社会的一部分,尽管存在资金上的缺口,但各高校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除了依靠自筹资金、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补贴以及市场融资以外,同时可以利用其他方式,如设立专项资金作为节能示范的资金,引导其他资金进入,申请科研经费,作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资源。

4.改进设备,提高技术,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有着雄厚的高新技术研发力量,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同时结合社会的最新节能成果,对于推进节约型校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高校依托科研优势,寻找技术支撑。节约型校园建设已经不再限于后勤的水电管理,涉及工程建设、公共管理等多个方面,高校可以依靠科研、学科等优势寻找技术支撑。

(2)因地制宜,改进节能技术。各个高校在采用新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节水节能新技术;二、采用的技术要成熟可靠,保证不是淘汰技术,要有前瞻性。

(3)建立节能监管系统平台。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内网,通过这个平台,实施对校园各个地方的能耗实行远程监控,对改造项目的结果进行预测,全面实行分类计量或计时管理,强化执行标准的全程监管。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关系到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建设节约型高校校园,不仅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高校资源能源,作为高校的一名学生,应从自身做起,积极投身于节约型高校校园建设,为建设节约型高校校园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过伟敏.建筑空间的更新设计与再利用.无锡轻工业大学学报,2002-11.

[2]沈祖芸.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一年能省出1200万元.中国教育报,2006-12-21.

[3]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09.

[4]余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王兴胜.对沈阳高校创建节约型学校活动的思考[R].2007-01-22.

[7]田军,刘德发,夏庆森.绥化学院学报,2001(2).

[8]汝信,陆学艺《. 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校园资产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节约型校园;制度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194-02

随着中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不断提高,高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办学条件不断得到较大改善,办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科研专用仪器设备大大增加。但是,很多高校由于教学设施重复建设,办学资源不合理配置,资源利用率低下和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创建节约型校园已成为高校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作为高校运行中心环节的财务管理,在构建节约型校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节约型校园的意义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系统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要求在学校建设发展与日常运行过程中,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提高办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意义如下:一是加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各种办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降低消耗,杜绝浪费,要求师生员工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减少对资源的浪费,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预期效果。无论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率,还是降低能耗,减少浪费,都是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呼唤,也是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二、财务管理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其主导地位能够有效带动其他的部门履行节约,促进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办学效益的提高。但是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预算问题。高校教学与会计年度时间周期不统一,经费领用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往往以本部门利益为重,缺乏全局观,找理由,立项目,有钱先用,不够再领。随意增加预算项目预算金额。而且有的高校并未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预算外开支严重,甚至出现“小金库”现象。严重阻碍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2.制度规划问题。高校建设支出大,范围广,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当前制度规划不能适应高校财务管理的高速发展和需求。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工作人员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无章可循,只能按职业习惯或旧有制度进行工作处理。这就导致了不同会计人员对问题标准的执行存在差异。影响财务管理活动的进行。

3.成本问题。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培养人才,有必要的投入和产出。这就存在着成本和效益的问题。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存在成本意识淡漠,资源闲置和浪费问题严重,很多仪器不能满负荷运行。由于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很难用价值化来衡量,高校自身也缺乏科学的成本考核依据,这就造成了受益者与承担责任者分离现象。致使高校未将节约责任与绩效评价挂钩,目标责任和年终考核挂钩。

三、对于财务管理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高校要树立“大财务”的管理理念,将各类财政拨款收入、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创收收入和校办产业收入等统一纳入学校预算,统收统支,发挥预算分配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制定预算审批、支出管理、监督等制度,杜绝临时动议、乱开经费口子的现象,有效控制住无预算、超预算支出,从机制上保证任何人不得随意调增、调减预算和调整预算用途,用严格的制度约束包括校领导和财务部门在内的学校各级管理者,从源头上把好节约关。同时,推行全面部门预算,把一个部门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不仅要全面反映一个部门的支出需要,而且要全面反映一个部门的收入状况,从根本上堵住私设“小金库”和贪污、私分、滥发钱物等违法违纪现象,从而,规范部门的财务行为,为创建“节约型”校园及校园的廉政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高校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高校要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就应该推行权责发生制。以应收应付为标准来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可以合理地计算出培养学生所发生的教育成本,为学校发展提供真实有效的决策依据,还应该按照《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协助校长全面领导学校财务工作。高校总会计师具有参与学校规划建设、事业发展和重要经济活动决策的权力,依法领导和组织学校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收费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工作,同时,对学校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主管责任。

3.优化部门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建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分类明细账;每年进行盘点,确保账实相符;加强产权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设备的购置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组织相关专家做好购置方案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加强对现有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维护,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重视现有仪器设备的充分利用,开展服务型收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使之物尽其用,既避免了重复购置的问题,还解决了运行和维修中的经费问题,保证了仪器设备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需要各方联动的系统工程。财务管理作为高校运行和管理的中心环节,应充分发挥其在建设节约型校园进程中的主导作用,与其他管理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创新预算管理体制、强化内部控制机制、推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以及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奖惩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开源节流,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人尽其才、财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发展新机制,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和节约型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慧娟.新时期创建节约型校园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06,(5).

[2] 黄璐璐.节约型校园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2,(33).

校园资产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节约型校园;后勤管理;创新;信息;动态

节约型校园建设是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自身适应节约型社会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建设节约型校园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是倡导和执行节约的重要部门,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主导力量。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必须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对其提出的挑战,实施后勤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创新。

1创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建设节约型校园,对高校后勤管理现有的管理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必须围绕“建设节约型校园”这一主题,创新管理理念,转变工作观念。

1.1充分认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意义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节约型校园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中心工作。节约型校园建设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节约型社会理念在高校工作中的一个具体体现。它是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为中心而开展的,其目标是通过节约资源、优化配置,集中优质资源,更好地保障服务于学校的总体发展大局。

1.2树立节约的理念

节约意识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有力保证。后勤管理部门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主导力量,只有后勤管理岗位工作人员有了强烈的节约意识,将节约行为落到实处,才能够实现后勤管理的真正节约。后勤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学习节约型社会建设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在后勤管理人员中形成节约意识,深化节约理念。

1.3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后勤管理部门是监督考核和履行节约的重要部门,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主导力量[1]。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要处理好教学和保障服务的关系,更新后勤服务理念,树立“高效作为”的服务保障意识,要积极发挥表率作用,把节约行为变成自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俭办事,养成自觉节约一张纸、一杯水、一度电的良好美德,增强“厉行节约,勤俭办学”的思想意识,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创新工作方式,实施精细化管理

建设节约型校园对高校后勤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摒除传统的管理方式,树立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全新管理方式。从目前全国各高校的探索实践来看,引入精细化管理方式是高校后勤管理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一个有效方式。精细化管理,是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高校后勤管理领域的一种全新管理方式。它能够细化高校后勤管理空间,量化后勤管理对象、规范后勤管理行为,创新后勤管理流程,实现后勤管理活动的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管、高效能管理。

2.1完善制度体系

按照精细化管理的标准,从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全新的管理制度。在借鉴其他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建立与完善以节约为中心的后勤管理制度,实现对工作全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以节约为中心的后勤管理制度应包括高校后勤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资产管理、餐饮管理、绿化环境管理、日常维修管理等等,促使每项工作都有制度管控、有程序遵循。建立后勤资源集约化管理制度。摒弃传统的资源分散式管理为集中管理模式,以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需要[2]。建设节约型校园在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后勤管理资源合理配置与资产的有效使用。要按照“专门、专业、集约”的原则,对后勤管理的资源、资产进行整合,并出台相关集约化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保障功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2.2实行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后勤管理部门要与各相关单位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量化考核机制[3];通过制定《精细化管理工作标准》《精细化管理监督考核细则》,对精细化管理进行监督落实,以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如对学生公寓可以一室一表计量,测算核定每月的水、电定额,实行节约有奖、超额交费的办法。

2.3加强信息建设

信息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为适应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需要,后勤管理部门要加强基础数据信息的建设。通过建设一个专门、专业的动态立体数据平台,详细登记每幢建筑的所有信息:面积、每层平面图、水电暖管路布局、每个房间的信息(面积、使用单位、财产物资情况等)。信息采集可以采取分级采集、逐级汇总的办法。由系部和部门兼职物资管理人员采集,集中汇总到后勤管理部门录入。人员的流动,造成的信息变化,这就要求兼职物资管理人员随时报告动态信息。基础数据信息的建设,要实现从全校所有建筑水、电、暖管网信息的整理绘制,到学生公寓入住数据和办公教学区使用情况的整理都做到数据翔实,达到点击鼠标即可了解任何一个房间的信息,通过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清晰掌握系部单位的人员布局、校舍使用面积、财产物资占用数量等,这对领导作出决策和精细化管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4实行动态管理

在信息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对学生公寓管理实现动态化。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每年11月份以后,大三的学生5000余人都离校实习,这时可以将学生的宿舍统筹集中,理论上应该能腾出3幢至4幢宿舍楼,按每幢楼200个宿舍,每个宿舍28平米,每平米取暖费18元/年计算,每年能节约取暖费30万元到40万元;再如上课期间可以调低学生公寓暖气流量,夜间可以调低教学和办公区域的暖气流量,采用“人在流大,人去流小”的人性化管理原则,以期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创新高校后勤管理运行机制

科学建立以“节约”为主题的高校后勤管理机制,既要充分结合各个高校的自身特点,又要符合高校后勤部门的运行规律。健全组织和完善保障体系,是确保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后勤管理工作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4]。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除了要充分发挥后勤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还需要高校内部各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为此,必须建立后勤管理的运行保障机制。

3.1成立组织机构

为提高节能效率,有必要成立由校级领导挂帅、系部、行政部门、责任业务科室参与的节能领导小组,综合掌握信息、分析信息、提出方案。当前大部分高校都设有节能管理机构,基本上都是挂靠在水电管理部门,也只是行使节能统计、能耗分析等职能,不能很好地挖掘节能潜力、监督节能效果、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节约型校园建设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进一步强化职能,落实责任,监督考核,高效率地开展工作。

3.2建立成本核算机制

后勤管理的各个服务项目都要执行成本核算,全校运转中的能源等消耗要纳入成本,实现全成本核算[5];对物资的分配,实行经济核算和效益审计;对经费的使用要全程监控,并定期做效益评估,明确各项经济责任。

3.3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节能领导小组应下设节能监督考核办公室,履行节能监督考核职能,增强节能领导小组的有效性和灵敏性。在实际工作中,应将“细化考核细则”和“政务公开”相结合,及时收集相关数据,并通过政务公示和网络平台公布,以期降低管理成本。

3.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系部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让管理工作人员积极投入到节约型高校的建设之中。后勤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本校实际,特别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具体工作,制定出能够体现对先进工作者奖励和落后工作者惩治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可以采用薪酬激励、岗位激励等多种激励方法,来激发后勤部门人员的工作热情。如卫生工具的发放可以限定每年额度,节约有奖;学生座椅每年按学生数配给,多退少补,损坏维修或更换,合堂教室、学生座椅板凳的维修费,可以根据学生数制定标准,节约有奖,超额处罚等。

3.5设立系部兼职财产管理员

为保证成本核算、监督考核、奖励约束机制的顺利实施,明确责任,很有必要在各二级单位设兼职财产管理员岗位,管理本单位的校产,同时与后勤校产管理部门直接联系具体业务,如财产交接(座椅板凳、办公设施、教学设备)、维修保养、财产归还、信息上报和统计等。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账账相符、账目清晰。

4创新高校后勤管理的技术运用

节约新技术的应用和新设备的引进,是实现建设节约型校园目标的重要推进器。后勤管理部门要注重节约资源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与应用。

4.1注重进行节能改造

要树立长远利益意识,多采用科学技术来实现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目标。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大对能耗高、浪费大设施的改造,对落后耗能设施予以撤换,对不节能的设施加以改造。

4.2注重推广使用新技术

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使用,能大大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要注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使用。如在办公区、学生公寓等公共场所的走廊卫生间安装使用节约水电的新设施、新技术,如节能声控灯、感应冲水器等;在教室、大合堂教室安装光线控制开关,以期降低电耗;在绿化养护工作中,推广使用节水浇灌器等。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中水处理站,每天能处理回收中水750方,全年节水70余万元;走廊、厕所等公共场所照明灯数量2600余个,如果全部换成节能声控灯具,每年节约的电能也是客观的;路灯147个(每个200瓦)、景观灯137个(每个40瓦),如果更换成太阳能照明,每年节约的电能也不是小数目;餐厅的蒸饭车可以改造成生物质燃料代替目前的电能,目前餐厅的蒸饭车总功率约为195千瓦,若采用生物质燃料可以节约60%至80%的成本。

4.3注重运用信息化技术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对信息化的运用程度普遍较低,影响了高校后勤的管理、保障和服务工作,也影响了效益和质量。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以建设节约型校园为契机,把信息化建设纳作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化,实现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高校和社会、校与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这样能极大地节约运行成本[6]。

4.4投资建设楼顶光伏发电

充分利用政策导向,投资建设光伏发电。近几年国家能源局出台一系列鼓励光伏发电的政策,如《关于印发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等,山东省政府也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分布式电源。烟台职业学院建筑物楼顶面积7万余平方,空间开阔,适宜建设光伏发电,也可以引进能源公司合作,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分布式电源,这种开源式的节约,力度是巨大的。

5营造后勤管理的良好氛围

建设节约型校园,在充分发挥后勤管理部门主导力量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调动高校的整体力量。因为节约型校园建设,涉及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离不开广大教职员工、广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只有广泛调动教职员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才能得以正常开展,作用才能得到全面发挥,节约型校园建设才能顺利推进。

5.1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奖励

建设节约型校园,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设的进程和水平,对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实现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加大对后勤专职人员的培训力度,走出去,多学习先进的经验,提高后勤管理部门的人员素质,这也是适应和保障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敞开渠道、集思广益,及时采纳节能减排建议;鼓励节能技术创新创造。通过评选年度节约标兵,对节能贡献突出的师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5.2开展以节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组织开展以节约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以每年国家“节能宣传周”“节水宣传周”为契机,开展环保节能宣传,举办如发倡议书、办宣传刊版、节约小窍门共享和“我为节约献计策”等活动,强化“节约是美德”的意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使广大师生员工时时处处感悟到节约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并将节约意识转变为个人自觉的行动,推动节约为荣良好风尚的形成。

5.3成立学生绿色行动组织

高校学生密集度高,每天活动在校园角角落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管理部门为主导,成立学生绿色行动组织,组织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节约行为,如随手关闭长明灯、长流水,随时通知水电部门维修损坏的水电设施,防止跑冒滴漏的发生等等。

总之,节约型校园建设,要求摒除传统的粗放管理改为精细化管理;以制度管控,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广泛采用节能新技术,既要节流也要开源;采取信息化、集约化、立体化、动态化的管理方式,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魏大生 王启东 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友民.节约型高校后勤之我见[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2007(1).

[2]王伟.创建节约型校园与高校后勤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2006(10).

[3]陈联盟,曲保忠.节约型校园建设与高校后勤管理[J].科学决策,2008(11).

[4]吕宝勤.论如何打造“绿色节约型”高校之后勤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传媒科技,2012(1).

[5]王伟.刍议节约型校园创建与高校后勤管理[J].现代教育科学,2007(3).

校园资产管理制度篇4

一、当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现状

笔者分析了近年来兴起的许多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方面的发展情况,主要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校园环境方面。就学校环境情况方面来看,现在大多数民办高校在校园环境的物质建设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高度,通常民办学校中建筑物美轮美奂,道路修建多通而不乱,内设有多种绿化带,建筑风格多元化,富有现代气息。很多民办高校单单在校园物质方面的建设已经远远超过了许多国办学校,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不仅仅对于学生有着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观念的效果,同时,对于整体学校的第一印象和感觉也有着直接的提升作用。这也是现在大多数民办学校相对于国办学校的优势所在。但是目前还有少数民办学校资金缺乏,因为没有足够投资的缘故,往往只以学校的经济利益为重,往往忽视了学校的环境方面的建设,结果导致了不良校园文化风气的产生,这是我们广大民办学校工作者所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规章制度方面。现代民办学校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历史,整体民办学校已经成功地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内部学生管理制度和教职员工管理制度,并且已经投入了实践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现有的民办学校的管理制度仍不完善,没有形成相应体系和规模,难以形成紧密的管理团队和管理理念,往往会出现管理方面的遗漏等情况,整体学生和教师难以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和集体感,这也是我们现有民办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的高校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所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

(一)体制局限。造成民办高校文化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现有体制的局限性。现在许多高校在校内管理方面依旧沿袭原有的传统管理方式,很多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仍然是校长一把抓,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校园管理团队和组织,这对于民办学校的校园内管理显然不适宜的,所以,首先我们要改进体制方面的问题,为了建设处民办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体制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师资局限。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个人和整体力量必不可少。教师在良好的校园文化过程中起着校园风气引导的作用。但是就目前许多高校的师资情况来看,仍然差强人意。首先存在着年龄结构方面的问题,教师年龄偏老或者过于年轻,其次,整体教师的文化素质水平不高,少有已获得高级职称的老师,同时在年轻师资资源中研究生以上的老师极度缺乏,最后,教师中的中流砥柱类人员较少,只有个别表现优秀是无法形成对整体校园风气有引导作用的团队的。因此,要想对现有民办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所改进,必须要打破现有的师资力量方面的局限。

三、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和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分析了上述问题,主要提出了以下改善措施:

对于现有校园环境的适度美化,这是整体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基本的措施所在。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等方面的总合文化素质。首先,重修学校中的破旧建筑物。对于过于破旧的教学楼和宿舍楼等,学校方面必须适当调动资金进行重新修建;其次,做好学校的绿化和环保工作,美好的校园环境不仅仅在于它的优雅和高贵等方面,更是在于学校内的清新纯朴的个人体验和感觉;最后,可以在校园内部适当修建名人塑像,挂放名人名言等。日常生活中这些小的细节方面的问题,往往对于学校的整体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校园内部的管理措施,我们必须要选择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形成正确的符合个人校园特色的管理体系,组成优秀的管理团队,好的管理方法可以大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步伐。

对于校园内的师资力量问题,首先,我们要摒弃原有的“民办学校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建立其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真正把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当成民办学校的目的;其次,对于师资力量的吸收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最后,对于教师的相关素质进行定期测验。

四、结语

校园资产管理制度篇5

视觉已成为当今认知世界和对主体意识产生重要影响的的一种思维方式。视觉方式体现观看主体的意向性,受生活经历、知识信仰、文化习俗的引导和制约[4]。而校园协同安全网络的视野需要学校校园文化的载体作为引导,包含学校的符号形式、行为文化和文化积淀等内容,这些形式和内容意义需要校园视觉安全的心理引导来把握学生群体对校园文化的视觉期待,关注学生群体的注视点对信息选择和组织重构的主动性和选择性的干预过程。

一、校园安全网络境况

中国安全教育网表示,近三年国内所发生的灾难中青少年都是受到伤害最严重的社会群体。2006年1月《上海:从校园风险勘查看中小学安全管理问题》对3000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校园风险勘查,认为学校安全制度缺乏特色,各校的安全管理制度雷同,没有基于校情因地制定;2009年4月《新民晚报》刊登了上海市教委首次的高校学生安全情况报告。2011年9月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重庆召开全国校园安全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强调强化责任落实、细化各项措施,全面提升维护校园安全的整体水平;2012年人民网报道上海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引入安全课程体系,并建立中小学生安全实训中心。因此,中小学及高等院校校园安全已经成为学校管理事务中日益突出的问题。

1.学生群体日益多元

学生群体的多元氛围是他们来自不同学校和家庭、同学和朋友圈,有着不同的认知习惯和各异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尊重学生群体多元化组合的同时,迫切需要心理调适期的安全引导让学生在现实校园文化中产生相对一致的文化价值取向,从而使多元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载体的视觉引领下逐步获得认同和凝聚,这样既增强多元学生个体间的安全区域性,也避免了校园冲突。

2.校园布局日益分散

多校区办学使校园发展空间得到扩大,学校既开拓了新的教育园地,又填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也拉大了校园安全管理上的战线。北京海淀区中小学、职业学校多校区办学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中表示,多校区学校群体的重要共性是解决学校组织结构、校区功能、文化认同、校区沟通方式等现象。但是,许多多校区现象存在着校园文化缺少统一性,而且有些校区也存在着出租校区、教室和合作办学现象,这些综合因素都带来了学校行政管理成本的增加,并直接影响校园学生安全。

3.校园周围的社区环境日益复杂

学校与周围社区的发展变化相辅相成。许多学校处于人员嘈杂的城区和商业繁华地段,学校后勤和管理模式社会化,而且校园周围分布着许多商家、流动摊贩、网吧、洗浴店等,这些人为的视觉诱因导致了社区环境综合管治中校园地位的复杂性,导致校园安全管理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二、校园安全网络:协同安全网络的视野

视野指视觉感触的空间范围和在思想知识领域中的宽广度两方面。视觉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视觉拥挤效应,视觉拥挤效应表示视觉所注视目标或观察意图一旦被无条理的周围事物干扰时,原先确切的注视点和观察意图将会变得模糊。因此,校园与社区、社会环境的联动性、复杂性和变动性,致使成长年龄段的学生群体的视野在视觉拥挤效应下面临着非主流价值对主流价值的现实挑战,这就需要学校、社区和社会三方面协同面对和合作,从“围墙内管理”视野向“无疆界社会管理”视野的校园协同安全方式过渡。

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的协同合作之学:由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子系统所构成的各种系统,以及这些子系统是通过怎样的合作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上的协调合作等。

校园协同安全网络包括校园安全管理的主体行政部门、学生社团、社区街道、民间机构和家庭等,为同一个行为目标和规范,在虚体网络和实体网络结构中相互合作成为一个有序网络组织平台,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安全事故。即“学校、学生、社区、社会”动态的、弹性的一体化校园协同安全网络,从而实现校园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效能的视野。

校园协同安全网络的视野范围,需要充分把握校园安全网络平台,公开、透明和全方位报道校内和社区周边发生的事情,倡议和协同多元社会力量来唤起对生命的敬畏,达到宣传校园安全知识的效果。如:学生的通讯工具会及时收到来自校方对安全隐患的提醒;学校建立学生警察制度和组建学生安全互助小组来更紧密地面对面地学习如何报警求助、如何注意安全隐患等,以此来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校园协同安全网络的视野范围,需要把管理主体由学校组织扩展到学生群体自身、社区社团、社会赢利或非赢利性机构等多元主体结构,从而弥补学校在应对校园安全事故时反应滞后、信息缺失等因素的缺陷,提高校园安全事故动态适应性,降低校园安全事故管理的成本和风险。

校园安全协同网络的视野范围虽然为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及沟通的顺畅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存在着网络公信力、信息真实性、沟通误解,是否覆盖所有网络节点和这些节点的连动效应,以及在实际行动中动态协调行为的通畅问题。

三、构建视觉干预下的校园安全协同网络整合机制

视觉是一种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表现,存在着视觉观察和心理联想的结合。视觉干预是在视野范围内对视觉安全引导活动的干预和调控,弥补意思自治中的不足。意思自治源于16世纪法国意思自治说,指确立的契约应根据当事人自己选择的习惯因势而定。同样,校园协同安全网络需在不同形势下根据各校面临的校园安全情况制定相适应的制度,通过视觉安全干预活动加强其表现形式,如,从1996年起每年3月份第四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到2010年教育部开展校园安全日报告制度来加强全国各地校园安全管理和措施。校园协同安全网络管理的契合点在于视觉安全引导下的干预方式,即“学校、学生、社区、社会”一体化、动态化、弹性化技防和人防的校园协同安全网络舆情管理:虚体和实体结构的整合机制。

1.校园安全协同网络中虚体整合机制的视觉干预

在校园安全协同网络的构建中,虚体整合机制需要运用视觉安全引导和干预方式来提高社会资本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的预防和治理。社会资本是社区和社会资源的力量,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最早提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只有投入使用才能成为资本[5]。美国社会学者普特南认为社会生活中那些表现为网络、互惠规范和信任的特征构成社会的社会资本[6]。因此,信任、互惠、合作理念构成社会资本的三大基本要素。社会资本的理论与校园安全协同网络构建存在着视觉契合点:营造社会信任氛围的注视度、建立看校园看社区的互惠机制、搭建大社区文化和大社会公民的视野、把握信息源,加强视觉时效性管理四方面。

(1)营造社会信任氛围的注视度

信任是社会资本中社会关系网络的主要内容之一,信任程度已成为公众所思所想所看的基础,这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层面与视觉文化层面的相互关系[7]。美国社会学家祖克尔认为信任需要制度而产生,而社会多元削弱了人际互动或共同经验的信任基础,因此,制度条件就会成为信任的主要基础[2]。

社会信任程度的视觉点是公众对政府的注视程度,如,2009年5月杭州飙车撞人事件中,跑车、富家子弟和浙大校生等内容成为网络新闻的关注点:网民将肇事者同伴与杭州市委领导进行联系;认为出庭时被告是替身;质疑警方调查肇事跑车的时速为70迈等,结果消息不实。该事件反映了学生、网民、社会群体对社会的低信任度,造成政府管理成本增加:杭州市不仅动用当地公安交警力量调查事故原因,也从上海等地邀请专家对事故现场进行技术鉴定等。由此可见,信任危机会在校园安全管理中增加管理成本和社会成本,营造信任氛围的注视度对校园安全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2)建立看校园看社区的互惠机制

学校与周边社区的互惠关系给当地社区、服务业、公民就业和房地产增值等带来了商机,保障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是学校与社区等多方共同利益所承担的责任。因而,学校需要以多种视觉安全的引导形式主动承担起看校园看社区的活动,使社区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维护校园和社区的安全责任。如,学校实行社区服务日,让学生群体,尤其是弱势和边缘学生群体分期分批地走入社区参与管理;社区则采用校园服务日,让社区走入校园行使管理的义务,并承担一日班主任工作。

(3)搭建大社区文化、大社会公民的视野

互联网为校园安全协同网络的构建提供信息传播和共享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学校、学生、社区和社会的大社区文化、大社会公民搭起友好、尊重、包容和责任的桥梁,体现了无校园围墙的大社区文化、大社会公民的视野。

大社区文化、大社会公民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应对社会变化和增强自我保护的社会能力。同时,为学生了解当地社会生活提供了最直接的途径,也让学校得天独厚的学术氛围和地理生态环境成为提升社区管理质量的思想途径。

(4)把握信息源,加强视觉时效性管理

视觉时效性注重信息源和信息流动的现实性,校方在面对学生群体、社会公众和媒体时表现出把握视觉信息变化的节奏。如,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安全协同网络中技防和人防平台,结合2012年4月中国互联网协会抵制网络谣言倡议书,对信息源和信息流动进行客观公正的引导和把握,从而避免网络流言横行,以此掌握舆论主导权;学校和社区可以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来积极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本开展安全事故防范教育和演练,从而来构建无形的信息网络。无形的信息网络可以采取主动、公开的信息传播方式,来保证社会主导舆论畅通,避免因为信息迟到而陷入滞后的应对窘境。

2.校园安全协同网络中的实体整合机制的视觉干预

在校园安全协同网络的构建中,实体整合机制是校园安全管理中统一决策和统一执行的模式,需要视觉安全引导下的干预方式:虚体整合机制和实体整合机制的结合,它有别于自组织形式的独立体系。自组织是一个不由外界因素主导和控制而自我产生的有序又协调的结构。

(1)建立视觉警示下的校园安全应急决策中心

视觉警示以有形和无形的力量提升校园安全应急决策中心的权利,能够有效地调配校园各种资源来加强对事故隐患、事件潜伏期的信息分类和分项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调配各部门和周边地区的联网处置能力;能够有效地调配事故发生后各项资源的应急能力。视觉安全引导下的校园安全应急决策中心既加强了校园信息的畅通能力,也提升了校园防范和处置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和决策能力。

(2)完善本校园安全制度的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以可视的信息影响和作用于对象的过程。根据本校园特点和周边状况,在中小学《校园安全制度》和《学校安全教育大纲》的基础上,以及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上海市学校安全教育大纲》到2010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教育通知上,因地制宜地以可视信息来强化校园安全教育和分类处置情况的类目、各部门专职协作职责的标示,从而来构建本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框架的视觉传达。

本校园安全制度的视觉传达力既为各部门协作处置校园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和善后处理工作提供了直观性,也提升了学校安全管理能力和应对校园安全事故的反应能力。

(3)确立约束和监管校内安全行为的视觉意义

意义的完成是信息传播和信息接收的过程,而视觉认知和理解成为意义的载体,意义又促使视觉认知和理解前有着更好的视觉期待。因此,校内安全行为约束和监管的基础需要视觉心理安全引导下的意义干预。如,信息技术加强网络舆论和人际舆论的传播,而校园环境中的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的程度容易导致学生受到负面舆论的影响,一种情绪化意见下的激情行为可能会成为引发学生的导火索。然而,社会网络信息传播下的公信力正在引发人们对社会诚信意义的关注,因此,掌握校园安全协同网络中舆论的异动,加强校内安全行为的约束和监管,将校园安全隐患化解于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 郑中玉等.“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1).

[2] 刘霞等.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双重整合机制的构建.东南学术,2006(3).

[3] 李淮安.从SARS看社会资本缺失与社会组织治理.南开管理评论,2003.

[4] 黄万获.视觉文化视域中的视觉方式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学校,2008.

[5] [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 曹荣湘等.社会资本与公民社会:一种元制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3).

校园资产管理制度篇6

一、我国实行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的背景

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是国外的通行做法,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政策体系。我国则是近十多年来才开始关注并思考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国民办教育经过30多年的长足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原先基于捐资假定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已经背离了当前以投资办学为主要特征的民办教育的现实基础,导致宏观管理与微观运行产生激烈冲突。如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虽然明确民办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但是又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的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2]2004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进一步规定:出资人根据民办学校章程的规定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可以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从民办学校的办学结余中按一定比例取得回报。[3]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的目的是解决民办学校的合理回报问题,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然而由于我国民办学校的法人地位属性不明晰,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实际落实中遇到诸多困难,甚至使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受到侵害。我国教育界对于民办学校是否实行分类管理、如何确定分类管理的标准,以及如何设计不同法人属性民办学校的差别化扶持政策等问题一直存在较大分歧与争议。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分类管理。”[4]至此,关于民办学校是否实行分类管理的争论在政策层面有了定论。同年10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作为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试点地区和学校,先行开展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实践,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2015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揽子修正案草案,明确提出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从顶层设计的层面为民办教育的科学、规范、持续发展扫清法律制度障碍。实行分类管理是我国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解决我国民办教育错综复杂问题的必然举措和有效路径。在前期相关理论探讨和试点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教育部将“研究制定民办学校分类管理配套政策”列为2015年工作要点,这意味着我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制定工作已接近尾声。

二、福建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福建民办幼儿教育得到长足发展,有效缓解了“入园难”问题,全省适龄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为满足社会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民办幼儿园数量规模发展迅速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后,福建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积极鼓励、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民办幼儿教育数量规模取得快速发展。至2014年,民办幼儿园数占全省民办学校总数的94.50%,占全省园数的70.57%,约为公办幼儿园数的2.4倍;民办在园幼儿数占全省民办学校在校生数的57.70%,占全省在园幼儿数的54.37%;民办幼儿园专任教师数占全省民办学校专任教师数的58.85%,占全省幼儿园专任教师数的64.54%。

(二)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福建目前仍未对民办幼儿园实行分类管理,对民办幼儿教育的政策导向主要是扶持民办幼儿园向普惠性方向发展,保障民众的入园需求。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优质普惠的教育服务,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同等的地位。自2010年起,福建进一步加大对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省级财政对入园幼儿人均月收费在150元(不含伙食费)以下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按上学年末在园幼儿园数予以100元/年•人补贴,用于民办园购置设施设备、教玩具、安防维护设施等。[6]同时,对民办幼儿园实行一系列的税费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快民办幼儿教育发展。这种对所有民办幼儿园一视同仁的做法有失公平,容易导致一些“搭便车”现象产生。

三、福建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路径

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改革工程,涉及利益调整、制度重建等多个方面。福建民办幼儿园数量多、规模大,推行分类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理顺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工作。

(一)明确分类标准与依据,引导民办幼儿园

分流、转型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办学是否追求合理回报,办学结余是否进行分配”为分类标准,对现有的和即将举办的民办幼儿园实行严格的法人登记注册制度与归口管理。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在民政部门注册为民办事业单位法人;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由教育行政部门与工商管理部门共同审批,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为民办企业法人。在分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不能以办学者的申报为分类标准,而要以其行为(办学利润和剩余资产的最终归属)为标准;二是不能以是否有盈利为分类标准,例如公办幼儿园也可能有盈利,但不能将之确定为营利性机构;三是不能以收取学费的高低为分类标准,学费的高低受成本、区域、供求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应简单地以学费的多少作为划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的标准。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都是幼儿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非营利性幼儿园主要满足民众普惠性教育需求,营利性幼儿园以满足多样化、选择性教育需求为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充分尊重办学者意愿,允许民办幼儿园自主选择办学类型与方式的前提下,引导民办幼儿园分流、转型发展。既要大力倡导和积极鼓励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也要为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创造发展的环境与空间,从而实现分类管理的平稳过渡。此外,民办幼儿园的分类归属并不是永久不变的,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审计和税务部门每年对民办幼儿园的财务和财产审计结果,对民办幼儿园的分类归属进行适时变更和调整。

(二)坚持公益性导向,促进民办幼儿园良性

竞争、共同发展教育既是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也是公益事业。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都要回归教育的公益属性。公益性体现在改善教育服务质量、维护师生权益等诸多方面。营利性与公益性并不是一对矛盾的概念,营利性不等于非公益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实行分类管理时要坚持公益性导向,尤其是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与优惠政策要把公益性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加以考量。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要遵循公平原则,不能对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存在制度排斥和政策歧视,不仅要大力扶持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提倡捐资办学,而且要落实营利性幼儿园的办学自,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活力,使两者在良性竞争中实现共同发展,促进民办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国外,民办学校仍以非营利性为主,营利性学校只占少数。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适当控制二者的数量、规模比例,保障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正常秩序。

(三)完善配套制度,推动民办幼儿园规范、有序发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幼儿园实行分类管理,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建立完善民办幼儿园分类审批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民办幼儿园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在分类管理的背景下,依法严格审批民办幼儿园。对不符合当地教育发展需求的,要向申请者讲明教育发展形势和要求,防止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对符合当地教育发展需求的,要在实施分类管理的政策指导下,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设置标准,加强对举办者法定条件、经费保障、规划用地、学校章程、决策机构等进行审查,并组织专家委员会评议,充分听取专家委员会提出的咨询意见。不符合办学条件或未经专家委员会评审的不得予以审批设立。

第二,健全完善民办幼儿园财务监管制度,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收入、支出等情况的监管。民办幼儿园要坚持优质优价、公开透明的收费原则,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参照公办幼儿园执行,营利性民办幼儿园须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并公示后执行,所收取的费用应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要推进民办幼儿园资产和财务信息公开,接受政府、社会和学校教职工的监督,强化董事会对幼儿园年度财务预算、决算的审议。

第三,完善民办幼儿园财务会计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与民政、税务等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制定适合民办幼儿园的财务会计制度,明晰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成本构成、产权归属,明确规定提留教育发展基金的比例(用于学校再发展)、办学风险基金比例、福利奖励基金比例以及用于合理回报的比例。民办幼儿园要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

第四,完善民办幼儿园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过程监管。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可以借鉴日本等国的经验,设立监事会,作为董事会的制衡机构。为防止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的家族化倾向,可规定学校举办者的人数不得超过董事会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一,教职工和社会人士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园长及学校关键管理岗位实行亲属回避制度。同时,可通过派驻审计员和会计师等办法,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财务收支情况的监督,防止牟利行为的发生。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可以按照“股份合作制”的做法,成立股东会、董事会、校长、监事会,规范董事会与园长的职责和权限划分,充分发挥董事会、园长、教师在民办幼儿园内部管理中的作用。在尊重其办学自的前提下,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

校园资产管理制度篇7

一学期来,学校总务处本着“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生活”的宗旨,抓住校园建设的机遇,促进总务管理规范化,努力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着力改造校园环境,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抓住校园建设十年难遇的机遇期,合理规划校园布局,努力建设环境美好的校园。本学期,我校抓住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的发展机遇,通过前期校舍安全鉴定,学校精心准备材料多次申报,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正确指导,我校终于在今年暑期获得中央校舍安全专项拨款,建成学校食堂、浴室、多媒体教室、单身教师公寓,并对学生公寓进行了改造,师生住宿、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在此,我们要特别说说我们的领导朱校长、梅校长,他们跑项目,察现场,设计建设方案,为学校发展操了不少心,项目建设的完成,凝聚着他们的心血。我不能忘记我的同仁刘主任,为了学校的建设,放弃了暑假休息,一顶草帽,两脚灰尘,炎炎烈日,烤黑了脸膛,他用自己默默的付出,为我校校园建设写下新的华章。

为了改变长期制约学校发展的电力问题,学校领导找教育局、找财政局领导,争取了十万元资金进行校内电网改造。为弥补电改资金缺口,朱校长、梅校长、周书记南下化缘,找木梓中学走出去友好人士,多方寻求资金。求人办事的个中滋味,难于言表。可喜的是资金终于到位了,校园原本凌乱的电线不见了,微机室的电脑不跳闸了,教室里的灯明亮了。

目前,学校又争取财政项目资金,正在修建教学楼前护坡,水泥路面,并将改造旗台、路灯等,校园建设正按学校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在校园建设中,我们让工程给树让路,保住了食堂前具有标志意义的老柳树,做护坡时避开已成型的绿化带,并把比较名贵的桂花树及时移栽。我相信,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建设,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必将更加亮丽。

2、后勤管理日趋规范,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开学初,鉴于学生人数减少,总务处在后勤人员编制方面适当从紧,并根据需要,由教师推选,重新聘用了后勤人员。对新聘人员,学校重新签定了聘用合同,总务处修订了《司务长责任目标及考核细则》、《食堂工作人员责任目标及考核细则》、《超市工作人员责任目标及考核细则》、《勤杂人员责任目标及考核细则》,按月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发放后勤津贴。为规范管理,我们总务处还完善了《食堂准入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食堂卫生检查制度》、《食堂财务管理制度》、《食堂留样制度》等一整套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并张贴上墙,便于监督。我们还将这些制度汇编成了《木梓中学后勤管理办法》。这些制度的制定为规范后勤管理提供了依据,也得到市勤工办及木梓学区领导的一致赞赏。一学期来,正是因为这些制度的落实,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强了,服务质量提高了。我们可以看到:过去食堂菜叶乱扔,现在食堂整齐卫生;过去工友着装不戴帽,现在工友衣帽整齐;过去热水限量供应,现在热水满足师生。

更难能可贵的是,本学期食堂工作人员克服开学食堂未竣工和期中考试后经常停电两大难题,保障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开学初,为保证九年级提前上课,总务处临时搭灶,后勤人员在冒着酷暑,克服炎热,在狭小的房间挥汗如雨,准备师生的饭菜。七、八年级开学后,由于学生增加,食堂无法蒸饭,总务处临时安排,后勤工友通力合作。50多岁的黄以福老师,里里外外,忙上忙下,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年过半百黄全军师傅,铺盖未到人先到,住房未安先上班,到王店淘米蒸饭,回木梓卖饭洗盘,年龄大大不过工作责任,天气热热不过工作的热情。正是有了这样一支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后勤队伍,用他们默默的奉献,铸就了木梓中学前勤工作坚强的后盾。

3、加强财产财务管理,落实了理赔制度。面对生员日益减少的不利状况,为了确保学校有限的资金用到学校发展和教师福利的刀刃上来,学初总务处确定了适度从紧的财金管理思路,并把严格财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财金管理方面:学校规定了公差用车申报登记制度及公餐申报登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非公务用车和公餐开支。超市、校外购物点购物实行登记制,由经手人登记,总务处核查。食堂账目一月一算,期末接受教师代表检查。超市钱帐分开,专人负责,现金结算,每日缴款。

在财产管理方面:学初,总务处兑现了上学期班级财产验收结果。并重新登记了各班级、办公室财产,责任到人。班级财产按月检查,损坏财产当月理赔,大大减少了财产损失。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学校资金正常运转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强硬件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在争取上级拨款的同时,学校克服困难,加强硬件建设,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学初,学校投资近5千元添置了多媒体教室桌凳,投资5千余元更换了各班讲台,投资2千余元更换教室门,投资4千多元安装各班窗户钢膜网,投资1千5百多元购买教师床铺,投资1万3千元添置校园广播系统,投资4千多元添置歌唱比赛舞台。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并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5、安全工作警钟长鸣。为了加强校园安全,学校两名教师负责门卫工作,学生寝室专人管理,学校与相关人员签定了安全责任状。学校总务处定期检查电线、教学设施、床铺安全,并重点检查了食堂、超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及时清理变质或过期食品;对寝室、厕所、厨房进行消毒、除蝇等,对个人卫生经常检查;对其他安全隐患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消除安全隐患。一学期来,学校没有发生一起因电线、教学设施、床铺安全发生的学生人身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零。

过往的这些成绩,已暗淡成日渐遥远的记忆。反思过去的不足,却让人深深铭记。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1、 “大学校”思想在我们头脑中依然存在,节约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随着生员减少,学校可支配资金日趋紧张。但目前学校从领导到老师,从老师到工友很多人还没有真正转变“大学校”思想,总认为我们是中学,跟小学不在一个档次,办事讲“派头”,活动求“大气”,节约意识缺乏。其实我们学生人数已少于木梓小学,相当于王店小学。上拨资金少得可怜,出纳手中捉襟见肘。再不形成节约共识,学校将难持续发展。

2、工作仍属“粗放型”,“精细化”管理刚刚起步。在食堂、超市及校园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我们的工作还不细致,如:食堂用料管理;功能室财产管理;公车公餐管理;超市购物管理;校园树木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管理上的“空白”,这些都是摆在我们木梓中学总务管理人员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3、勤工俭学创收微薄,教师福利提高不大。一学期来,食堂成本(特别是燃料)高位运行,校内公餐标准较高,学生就餐收费偏低等,致使食堂利润几近于无,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职工福利的提高。

校园资产管理制度篇8

1.1关于教学产业园

在校园内引入企业,在实体工业园区内引入课堂,合力打造服务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需要的软硬件条件,成为产、学、研、服务一体化高地.教学产业园建设的方向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和重点发展产业的方向一致.因此,园区在引进企业、学院自建企业时首先考察企业是否符合该建设方向.其次,还要筛选产品或服务类型在区域产业中是否典型,能否提供教育教学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只有符合条件的企业方能进入园区,从而保证了园区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较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总之,教学产业园的首要功能是满足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所需,同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挥生产、研发、服务等“造血暠功能.在教学产业园的建设中,重点考虑教学功能的充分发挥,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制定教学产业园运行机制,划分教学产业园中各功能区域,建立企业引进和管理策略,结合企业各级各类岗位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等.园区中引进的企业和学校自建的企业,一方面享受园区的优惠政策,享有丰富的人力、技术和信息资源.另一方面需要承担起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即为学生提供“工作岗位暠“工作任务暠“指导教师暠和“工作环境暠.

1.2教学产业园的教学功能

1)搭建学习活动与岗位工作相配合的教学平台.教学产业园为学生理实一体化教学搭建了相适应的平台.课程内容中部分是在教学产业园中企业真实岗位上学习的“工作暠内容,另一部分则是在岗位旁边的“理论学习区暠中学习“工作原理暠,讨论“工作原理暠如何与“工作暠实际相结合,如何使“工作暠做得更好.这样,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后,学生才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实用暠,才会有兴趣主动地接受专业知识,有的学生甚至会在课外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钻研一些更深的理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在“工作暠中“学习暠,在“学习暠中“工作暠的目的.

2)提供教学所需的真实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教学产业园中企业所从事的生产、研发或服务项目是结合市场的真实业务.以学习为目的的学生进入园区企业岗位后,便进入了真实工作场景,他们必须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规范操作,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需达到企业要求的合格标准.企业产品研发或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工作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主线,学生在工作项目和任务实施过程中接受理论知识和开展技能训练.

3)发挥学校与企业人员在教学上的各自优势.园区中企业操作、技术或管理人员熟悉工作流程,具有工作经验.他们通过具体的项目或任务向学生传授技艺、指导方法,促进学生较好掌握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工作暠技能.学校专业课教师在园区企业中跟踪学习,了解“工作暠岗位背后蕴藏的理论知识,并将岗位理论知识与“工作暠实践内容整合起来,设计一套与“工作暠相匹配的课程知识体系,为学生传递相关理论知识.

4)促进学校与企业双方资源共享.在校内建设教学产业园,学校需提供必要的场地和基础设施,企业则需提供生产、研发或服务岗位及相应的设备和原材料.学生在岗位上学习和“工作暠,企业则在学生的“工作暠中获得经济效益.企业还可以将学校的图书信息资源、后勤服务资源为其所用,而学校则不必考虑实训设备过时、升级、维修和更新等问题.

2建立教学产业园教学管理制度的意义

1)有效激发企业参与教学的内在动力.校企双方在教学上的合作焦点在于如何调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主体在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积极性,在合作中更好地培养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学校的人才培养较难满足企业即时使用的需求,企业的合作积极性较难持续.合作过程中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在校企之间建立服务于教学的调控机制.将学校的教学诉求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加以协调,取得适宜的平衡点,从而使学校与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保证企业在教学合作中的持久性.

2)有力保障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与实施课程教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求学校与企业以“工作岗位暠的能力需要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依据岗位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并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在这样的课程学习中,学生方能感受到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方能较好地投入到以工作过程为背景的教学活动中.目前高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与实施课程教学既缺乏条件,也没有长效机制,在操作层面上难以实施.而教学产业园在空间与时间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硬件条件.校企如何共同开发与实施课程落实到实处,还需要制度给予支持和保障.因此,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是校企共同开发与实施课程教学的重要支撑.

3)充分整合校企双方实践教学条件.从高职院校目前运行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办学成本较高,资源的稀缺程度相对于本科院校更加突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积极主动联系企业,与企业商讨如何共享双方资源.教学产业园为双方实践条件的整合提供了条件.在理清教学产业园内学校和企业现有资源情况下,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原则,共同商议双方场地、仪器设备、原辅材料的整合,企业仍

可以追求产品和经济效益,学校则需要利用实际生产设施设备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4)全力打造一支优势互补的专业教学团队.企业人员具备实际岗位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往往是教育教学能力比较欠缺.学校教师拥有教育教学方法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有所不足.由于两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各自的工作,要使它们合二为一,并能较好地发挥教学作用的办法,只能是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将校企两类人员结合到一起.对于课程中的实践训练项目,由企业人员担任主讲.对于课程中的理论知识部分,则由专任教师担任主讲,从而保证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优势互补的两类人员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产业园中成为可能.

3基于教学产业园的教学管理制度框架设计

3.1教学产业园教学管理制度设计原则

基于教学产业园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其目的在于以教学产业园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因此,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中需遵循如下原则.

1)职业性原则.教学产业园使得学校与企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产业发展及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校企双方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教学活动,教学与工作岗位融为一体,学生“边学习、边工作暠,在岗位工作中提升职业能力.因此,教学管理制度设计要结合产业、职业、岗位的实际情况,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职业环境暠,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

2)实践性原则.高职人才培养的重点离不开技术和技能,教学产业园的建立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了理想的平台.但是,仅有平台是不够的,如何保证切实有效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服务,需要有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调节、约束和管理.制度设计得当,教学产业园平台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产业园中运行的教学管理制度需强调实践性.

3)互利性原则.以教学产业园为背景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学校、企业均受益的基础上,并在学校和企业合作中执行.如果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仅站在学校立场,便于教学安排和检查,而不考虑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那么这样的制度是不可能很好地执行下去,还可能造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因此,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企业的需求,与企业一起商议、研讨,站在校企双方立场上制定教学管理制度.

4)共享性原则.教学产业园在空间上将学校与企业结合在一起,为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在人员和资源共享上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学校和企业人员是否一起实施课程教学,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是否一起被投入实践教学.

3.2教学管理制度框架体系的建立

基于教学产业园的教学管理制度的要素为规则、对象、理念、载体等.所谓规则是基本准则、标准和规定等,规定了权利、义务、责任.对象是制度所涉及的范围与领域.理念是制度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与目标定位.载体是制度的形式,通常以协议、合同或法规的形态展现.在教学产业园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框架体系可设计如下.

1)校企双方利益关系制度.该制度主要用于规定学校、企业在教学产业园中的权限职责、利益及相互关系的准则,包括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合作内容、利益分配等.对于校方的利益是使学生在企业岗位上获得更多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培养的学生能够在就业质量上有明显的优势.对于企业方的利益体现在选择毕业生的优先性,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即可独立开展工作,节省了再培养的时间.对于各方的义务也需要理清,学校为企业在人才选用、后勤服务、基本设施建设等提供便利条件;企业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提供设备、原辅材料及人员指导.

2)课程设计与实施制度.该制度主要用于规定对应专业的课程体系合作设计、课程内容合作开发、课程教学方式设计、课程教学考核设计及双方合作实施教学的相关准则.企业方需要提供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描述,并参与研讨和确定对应于岗位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任教师一起讨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合作编写教材,并提供课程实践训练所需要的硬件.学校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与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讨论、制定、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负责教师与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与岗位配套的课程内容,合作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的安排.

3)教学运行管理制度.该制度主要用于规定教学活动中校企双方教学人员与学生之间的约束关系、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与教学常规检查等方面的准则.例如教师在学生职业岗位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岗位学习的相关规定等.教学运行管理制度主要用于明确教师和学生在工学结合教学活动中各自的权利、职责和义务.此外,在教学产业园企业中工作的学生,还需要规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遵守的安全规定、环境保护要求.还应包括对教师、学生进行奖励或惩罚方面的相关规定.

4)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该制度主要用于规定学校专任教师在企业中参加实践锻炼应达到相应标准,企业技术人员接受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应达到相应标准的准则.这项制度是为了提升学校、企业双方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从而达到校企一体化建构专业教学团队的目标,为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语

教学产业园为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实施搭建了实践操作平台.教学产业园中的企业虽然能够为工学结合课程提供了可对接的岗位、工作任务及指导教师.但是如果离开了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教育教学质量与效果将无法保障.为此,在教学产业园硬件条件建设基础上,制定一系列教学管理保障机制非常必要.通过系列制度的建立与运行,进一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规范师生教学行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上一篇: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现状范文 下一篇:市场营销企划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