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7:48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书法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书法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

一、书法艺术课程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现状以及意义

目前我们的高校书法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有些大学开设了书法选修课,但在综合成绩中所占比重甚微,漠视了书法艺术的存在。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写的字像小学生写的一样,与书法相关的诗、书、画、印、美学等更无从无从谈起。书法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乃至整个学校教育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惑!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教育的开展,使得大多学生书写能力退化。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积极补上书法艺术教育这一堂课。对贵州某所高校书法选修课的学生做了初步的了解,调查结果如下:

(一)对中国书法的认识

1.一种文人的休闲方式;2.属于一种才艺;3.传统文化的一部分;4.短时间难以掌握。

(二)学习书法的目的

1.对于师范类的学生来说多一项技能;2.把字写的规范和漂亮;3.能够欣赏多种书体。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大学生还是期望掌握书法的基本书写技巧并借此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应该能够说明在高校提倡开设书法选修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如何认识书法课程学习的意义

大部分人认为中国书法是一门艺术,讲究结构、用笔和章法的美观。其实这只是浅显的认识,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不应该只是掌握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应当具备一定人文素养,书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既是一门艺术,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书法的训练实际上就是对人文素养的修炼。在大学开设书法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挖掘隐藏在书法背后的人文精神,在提升书写水平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生、陶情情操。书法是实用的,也是艺术的,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大学书法教育并不是教大家都成为书法家。学习书法有诸多益处,首先练习书法可以磨练毅志、调节身心,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带来愉悦和!书法的更多潜在作用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此外它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上的感染力,对于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书法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好的人文素质应当拥有自己的理想,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勇于追求真理,培养自己优雅的风度和文人气质等。古人云“神用象通,意与境生”———情感表现的形象化,象征性和意境。《易》曰:“阴阳之不测之谓神”。体用阴阳变幻无穷不可窥视则谓神。右军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云:“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对阳气、阴气之特征提出了明确的阐释。他把书家的气质,书作的气韵与书法自身的艺术规律相联系,把书法艺术与宇宙人生相联系,更重视艺术,尤其重视“人”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书品即人品也就是做人之道。书法艺术本身含纳天、地、人的精、气、神,包括着人文精神和人格旨趣。反映人品、人心、人格、人性。例如:颜真卿是忠臣,他的书法历来被认为是学习的范本,不仅是因为他的书法端庄大方,更因为他的书法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孟子提出要善于“养气”。他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来自个人的道德修养的“精神”。因此,我们要在大学生当中培养热爱传统书法艺术的思想。不仅因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蕴藏着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因素。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他们深深的参与到书法学习与体会当中,才能真正领悟到书法艺术之美与人格魅力的紧密相关。此外,书法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领悟力”和“创造力”。在高校设置书法教育课程的真正目的是通过以书法艺术教育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第一,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书法对自身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第二,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即能够感受书法的魅力,从而产生延续下去的可能性。第三,在长期艰苦的训练中领悟书法艺术的核心,在不断接近作者本意的过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力。第四,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慢慢产生情感,可以“物我两忘”,达到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长期熏陶下无疑将有力地推动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且促进知识的记忆与保持。经过书法艺术的训练,以促使学生认识功能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邱振中先生曾经说:“让书写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本能”在长期深入临帖的基础上才能深深进入原帖,并不断与原帖接近,从而学到原帖最本质的精神风貌,即书如其人的境界,在书法艺术的实践中实现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的升华。

三、高校素质教育下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回归的可行性

(一)广泛的开放性

尽管书法被人认为是国粹,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但它却不易被当代大学生接受。因为教育成本和功利目的的催化,大部分学生面对书法感觉很遥远,除了它本身不是主要课程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练习,有认识上的错误。但是书法本身所承担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功能已经启示了我们的身体、心理的参与感。因此是一笔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作为大学生有责任将书法进一步挖掘,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印记的精神财富。因此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应当回归大学校园,作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课程之一。艺术应当是开放的体系,书法也不例外。书法与其他艺术之间,都应该进入高校主流课程,比如中国美术学院不论是否是书法专业的学生,在每年的新生见面会上由院长给每位新生发放字帖和毛边纸,让每位学生都能写好书法。因此在高校,书法不应该和其他素质拓展课程割裂开来,应当与其他课程相互穿插并充分利用资源。1.应当将书法课程列入必修课之中。2.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名家书法视频,视频应该包括理论讲授、临帖示范、习作点评等,现身说法,引人入胜,力求教学特色鲜明,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3.在图书馆、教室、走廊悬挂各类书法作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4.邀请书法名家到学校开讲座。5.邀请各个高校的学生参加现场书写,最优秀的作者在各个校园参加巡展,提升大学生书法展览带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6.利用校园网络在论坛上留出一个版块专门进行书法交流与互动。

(二)积极的参与性

大学生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让书法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更多地参与到书法的创作、欣赏中来,实现书法艺术的大众化、普及化,这才是书法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土壤。书法教育只有在普及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精英,只有在精英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划时代的大师。现场参与感,即学校可以组织大型书法比赛或者讲座并进行现场参与,使学生在心理参与的基础上引起如同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学生们理解了、产生了心理参与,才有可能去学习,并且这样的活动应该定期举办。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参与人数的不断扩大,我们有理由相信书法事业的明天更加灿烂。高校在开放性和参与性二者之间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高校拥有学术资源,有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回归书法艺术教育就不是一件难事,只有这样书法艺术课程之路才会越来越宽广,并永久传承。其次,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应该广泛而深入的参与书法艺术活动。高校作为教育平台更应该积极提供学习平台,保障书法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要打牢书法的基本功,提高书法的书写水平。在数字时代的今天,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的平台,应当把提高人文素质和普及书法艺术作为一个大前提,便于书法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作者:白瑞荣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金开诚,王岳川.书法与人的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邱振中.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徐利明.中国书法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2

校园文化作为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应该加以重视。通过厘清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基本内涵,剖析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

校园文化;艺术素养;理性思考;实现路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文化,日益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承担着培养人才重要职能的高等院校,自觉地借助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既是职责所在,亦是大势所趋。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实现高等教育基本职能的根本需要,是实施高校文化育人的有效方式。

一、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基本内涵

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基于艺术的认知及规则而建立的稳定性审美力和价值观。即一个人应具备的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建立广泛联系的艺术感悟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高雅的审美品位,且能够不需要外部作用或他人提醒,就会自觉自愿地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迁移或体现。”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可以通过提高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使品格完善,感情丰富。通过艺术教学和艺术活动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成果和国外艺术成果,以增强他们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发展个性,开拓思维,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文化与艺术密切相关。艺术是一种文化形式,是人们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出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创造物。它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手工艺、口头艺术等。文化包含艺术,艺术丰富文化。”文化是艺术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艺术,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文化与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根本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职责。总的来说,就是要:“在尊重学生的艺术爱好,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交流合作的基础上,精心选择经典的、具有启发迁移作用的艺术范例,并通过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事件等具有明确主题目标的艺术本体内容的体验与分析,以达到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具体而言:“第一,拓宽艺术视野,扩大艺术语汇,普及艺术基本知识,多层次、多渠道地全情投入艺术感受与体验,积累审美经验。第二,健全与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开发多元智能,激发创造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全面提高艺术修养,加强相关学科间的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弘扬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品质。”

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思考

校园文化作为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手段,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目标,那么,校园文化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实施教育教学和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界的普遍共识。不管是相关研究者,还是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从理性层面上,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在自身实践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利用文化的自身价值和作用,影响和教育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但是,在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因为种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原因,导致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仅重视部分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忽视对全体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规划和培养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是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相关艺术专业和具有艺术天分大学生的培养,而应以全体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为目标。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职能管理部门和教师,为了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与水平,往往倾向于为少数具有较好艺术潜质和能力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遇,使其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忽视对大多数艺术素养和能力匮乏的大学生的锻炼与培养。大部分所谓的缺乏艺术天分和才能的学生沦为活动或比赛的看客和陪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或比赛更多是消极和被动的,甚至仅仅停留消遣和娱乐层面。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被学校、教师和学生普遍认可和接受。

(二)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过多依赖于课堂艺术理论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大学生艺术素养和能力的实践养成。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仅依赖于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习、体验、反思和升华。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既要注重艺术理论与知识的课堂教学,依赖相关专业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与示范,更需要走出课堂,利用校园精神和制度文化对大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养成良好的艺术素养。校园文化是指课堂教育教学以外通过物质、精神和制度所营造的文化形态,通过物质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来影响和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它的形式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既有文字的,又有活动的;既有参与性的,又有观摩性的。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是大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艺术素养的实践方式,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目前,许多高校从思想上重视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设置了系统化的培养计划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教材,但是,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较多地依赖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艺术能力培养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导致大学生对此类课程的目的性和实效性的质疑。,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和锻炼以获得切实的主观体验和内心充盈。

(三)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未能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让艺术素养的培养更加生动化和丰富化。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文化环境作为肥沃的土壤。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固然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不同的艺术素养倾向和偏好,但将其放置在校园文化背景下,其狭隘性和条块性便昭然若揭,这有悖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初衷和终极目的。文化无处不在,艺术焉能固步自封。对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也不应囿于学科与专业限制,这样容易使艺术限于刻板和教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应禁锢于学科教学和专业限制,应走向校园各个角落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要有全局观,要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不可否认,不同学科和专业在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时,各具特色,与专业相关。但是,人的艺术素养是全面和相通的。作为校园文化,应在体现特色的情况下,弱化不同学科、专业对艺术的狭隘理解和认识,以人的本质需要展开对艺术的追求,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等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促进艺术素养的提升。

(四)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存在校园文化的同质化建设倾向,使得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脱离学校特色,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尊重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和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历史发展、学校定位和实际状况,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品牌特色和符合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受到重视,但是缺乏高校校园文化的品牌特色和学校特点的现象却比比皆是。高校管理者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缺乏深入的思考,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第二阵地,是将课堂艺术理论知识实践化的主要场所。通过调研和走访,我们发现,校园布局雷同、建筑翻版、文化活动类似、竞赛比赛相仿等比比皆是。千校同一、文化复制现象泛滥。上述现象映射了高校管理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肤浅和简单化思维。这种缺乏特色的、割裂学校历史、漠视大学生实际的标准化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路径

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人、影响人和培养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艺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为此,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以点带面,发挥相关艺术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关注全体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点带面,发挥有艺术特长和专长的师生的带动作用。高校普遍存在和艺术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具有较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高校要有意识地发挥这些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专长,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以他们为核心,积极宣传,促使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校园文化活动要面向全体大学生,鼓励合唱、话剧、群舞、时装展示、茶文化展示、各类摄影、书画、文学作品评奖等集体性项目的开展,并且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艺术社团或者艺术活动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

(二)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通过校园文化搭建多元化艺术实践的平台,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目前,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教师在各学科的专业教学中也加强了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渗透,许多高校开设了相应的选修、必修和公选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一方面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素养渗透和相关艺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另外利用校园文化的立体化、全息化和动态化的形式,让大学生在课堂之外充分获得艺术体验和锻炼,积累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经验。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打破学科和专业的阻隔,消除不同院系之间的狭隘性和单一性,让艺术教育走向更广泛的融通与和谐。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对全面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目前,高校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方式,客观地阻碍了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充分培养,使得艺术教育逐渐沦为学科化和专业化的附庸。艺术教育和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一种普及教育活动,是一种更为广泛的,较少受到学科专业限制的活动,尽管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指导,但更多地依赖个体的理解、领悟、锻炼和体验,其效果的提升要求消除院系艺术活动的狭隘性和单一性,使得艺术教育走向交融与和谐。

(四)校园文化要注重特色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历史和自身发展特点,打造符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一千个高校就有一千个校园文化”,就是说,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只要从学校的发展历史、所处区域和自身专业、师资和学生特点入手,就能找到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这由每一所学校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决定的。如,围绕大学生和社会所关注的“双创”主题,结合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形成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特色文化。

结语:

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起,构成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高校中,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从认识层面说,以校园文化为途径,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符合文化本身的功能属性。从实践结果看,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都给予了大学生丰富的、多种多样的、适切的形式和形态,既满足了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对于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丰富了情感和情绪需要,又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观,促进个性和品格发展,扩展艺术视野和思维形态,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增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石远鹏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09):1.

[2]王薇.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提升[J].企业家天地,2011(12):94-95.

[3]林坚.文化学研究引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03):63.

[4]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09):3.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 艺术素质教育; 高校; 成教学生;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quality education, art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 quality education of adult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lso facing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Based on thi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rt quality education of adult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methods of art quality education of adult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ing at promo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alents through the reform of art quality education.

Keyword: art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ult student;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主题,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塑造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较,更注重受教育者的思想、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培养。素质教育不局限于某一时段,是随着个人不断成长学习逐渐培养累积的教育。高校作为成教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应更注重学生价值观、心理素质、创新思维的培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

高校成教学生教育的受众人群以成年人为主,包括已经工作或正在就业的人群,他们从社会再次走进校园是其工作岗位的职责需要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更新和扩展专业知识范畴,或者是学习一门新的专业,最终获取学历证书。[4]高校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针对成教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专业性培养,使成教学生通过专业化的学习后提升工作能力,拓展生存能力,使其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在高校成教学生素质教育中,应通过艺术素质的培养,加深学生对艺术内涵的理解,建立对“美”的正确认知,使其在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职业规划中得到有益助力。

随着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成年人担负着来自家庭、社会的多方面责任。一个人的艺术素养取决于长期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与个人的世界观、美学观、人生观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艺术的学习,可强化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升个人艺术素养、形成创新思维,更好地在工作、生活中发挥创造力,追求求真、向善、爱美的生活。

一、高校成教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现状

1.艺术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层面:由于高校成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有些高校认为成人不需要艺术素质教育或者忽视了艺术素质教育。高校对于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低,导致艺术素质方面的教育少之又少。另外,有些高校对于成教学生的教育地位、教学目标、教学作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不明确,办学理念错误,致使成人教育以营利性为目的、以经济效益为主导,忽视了社会效益;只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成教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重眼前的毕业要求,而轻成教学生未来自身艺术素养的提升。

学生层面:随着普通高校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社会对高校成教毕业生认可度降低,成教学生的工作压力、职业竞争与日递增,导致成教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走入以专业知识作为未来工作唯一考核标准的误区。对于成教学生来讲,高校成人教育是以获取学历为目标的教育,而学习变成具有目的性、功利性的过程,学习目标单一,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艺术素质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成人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教育的学生以成年人为主,多数人已经步入社会并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对社会具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已经形成了个人价值观、审美观。因此,大多数成教学生认为在校期间不需要艺术素质教育,最终导致成教学生对艺术素质教育不够重视。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相较于普通教育,高校成教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欠缺,艺术素质教育体系不完善。艺术素质教育依赖于艺术类课程,艺术类课程大多作为选修课程开设。高校开设的艺术素质选修课类型较少,多以电影、音乐及美术赏析为主,课程所对应的艺术门类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艺术的多元化需求。因艺术类课程是选修课,相较于专业课程,成教生对待此类课程态度不够重视,以修得学分为目的,忽视了这类课程可以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的作用。

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为单向输入式教学,学生参与度低。教师单方面讲解的课堂模式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发挥,缺少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难以将课堂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艺术修养。艺术类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在排课方面学时少,时间短,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流于表面,无法深化深层次的艺术知识,导致原本对某一艺术领域感兴趣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热情。

各门类艺术类课程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缺乏全面普及艺术理论知识的艺术素质课程,使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缺少基础理论学习。对于艺术素质教育,高校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教育培养方案。不同的教师对于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有不同的要求,还存在某些教师按照自身的喜好培养学生的现象,导致学生无法连贯、系统地学习同门类的艺术课程,最终导致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学水平低、教学效果差等问题。

3.教学方式不匹配

师资队伍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教学模式对于成人的艺术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数高校成教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教师受传统办学理念影响,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或照搬艺术生的艺术素养教学方式,开展成教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导致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缺乏教学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针对成教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年纪相差过大且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定向学习意识等特点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艺术素质教育教学方式,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加强高校成教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路径

1.树立艺术素质教育观

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优质人才。[5]成教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应当受到和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同样的重视。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素质教育应通过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构建个人艺术素养、塑造完善的人格品质,从而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高校成人教育应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艺术素质教育观的认识与理解,树立以大众普及教育为主、培养终身学习习惯的艺术素质教育观。因此,应结合高校成人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对艺术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要引导成教学生树立对艺术素质教育的正确观念,使其意识到艺术素质教育对于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通过艺术素质教育的改革,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升我国人才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2.完善课程体系

当前,高校成人教育多以专业知识培养为主,很少涉及艺术素质教育方面内容。首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学科特点,将与专业相关的艺术类课程作为相应专业成教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次,可以根据成教学生的自身特点或喜好进行分类教学,相同的艺术素质培养类课程可以让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一起上课,既打破了班级、专业和年级的限制,也为学校节约了资源。再次,学校可以开设多门类的成人艺术素质培养类课程,开设开放课堂,学生可以按照自身需求自由选择,进而完善和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最后,学校可以针对成教学生进行大数据统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或工作、生活环境,拓展适合自己的艺术素质方向和内容,补充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

由于艺术形式具有多样性,成教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教学不应拘泥于大众化的课堂教学,应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例如,构建对话式教学,由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提高成教学生艺术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根据成教学生的需求设置艺术素质教学的具体内容,调整传统意义上以艺术理论和艺术赏析为主的教学内容,侧重将艺术知识运用与成教学生学习专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工作中的创造能力。

3.拓展教学方式

成教学生定向学习的意识很强,返回校园学习是为了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并获得相应学历。高校成人教育以专业知识培养为主,可以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及学科特点,将与专业相关的艺术类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使艺术类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艺术角度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专业能力。积极完善成教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体系,针对不同的艺术形式开设更加丰富的艺术课程,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设置艺术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把艺术理论、艺术赏析为主的宏观艺术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整体提升成教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选修课可偏重选择与成教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艺术类课程进行深入教学,以实践为主,使成教学生通过艺术课程加深对专业的学习和理解。

4.创新教育传播方式

成教学生大多已经是在职员工或是需要更换工作岗位的成年人,他们已经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历。基于成教学生的特殊性,在成教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中需要解决工学矛盾的问题,使成教学生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得以顺利完成艺术素质教育。“课堂+多媒体”的教育传播方式并不是高校成教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新时代的科学技术有效地推动了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成人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应探索新的教学渠道,广泛利用新媒体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运用微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手机app等传播手段,将教学环境从线下拓展到线上,使成教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设备接受线上教育。在线上教育中,成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相关的艺术素质课程,推动艺术素质教育更加个性化。成教学生可以自行在APP上获取相关学习及视频资料,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各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学术讲析,更直接、更广泛地学习专家和学者的艺术素质的知识给养,达到对艺术进行学习与鉴赏的目的,丰富和充实自身的艺术素质。新媒体的应用融合艺术素质教学,以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上信息的单向输入,可使艺术素质教育在传播方式上得到更全面的拓展。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moe.gov.cn.forest.naihes.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7 01/t20170119_295317.html.2017-01-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moe.gov.cn.forest.naihes.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2019-04-02.

[3]周毅飞.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25—126.

[4]黄梦.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9(19):96—97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4

1 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 能够弥补艺术教育缺乏

学习理工科的大学生,大多数从高中起,便开始偏向数理化等理科学科的学习,对文史类的课程大多数简单学习一下,难以做到深入学习,从而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缺陷。同时,理工科学生个人能力也大多数偏向于逻辑推理能力,对文学、艺术接触的机会不多,从而缺乏一定的发散性思维。然而,对于文学与艺术来说,其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必要的帮助,所以,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其也应该补充艺术课程的学习,进而使其艺术教育得到有效弥补。

1.2 能够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未来人类思想发展必将会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对学生人文精神与创新能力做到同时培养,所以,艺术教育的开展,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起到帮助作用,更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训,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3 艺术素养是通识教育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的开展,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各个学科都有所认识,进而使得各个学科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对通知教育都开始重视起来,然而,对于艺术素养教育来说,其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创新模式构成

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来说,其创新模式包含三部分,分别为接受中介、接受客体与接受主体。所谓的接受主体,即是大学生群体,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其在接受艺术素质教育时,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存在主观能动性。在接受时,接受主体存在现实性、多样性与生动性等特征。艺术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的一类对象性活动,一般会收到接受客体的信息,而对于接受客体来说,其主要是与艺术素养教育相关联的一些客观信息,其会被归纳到艺术素养教育活动当中,被当做成教育过程作用对象来对待。接受客体会根据大学生自主意愿与接受能力来完成选择,但是接受主体与客体之间,会相互影响。接受客体对教育内容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从哲学的维度考虑,所谓的接受中介,便是事物间相互转化、联系的中间条件与环节。而在艺术素养教育开展时,接受中介会将接受客体与主体衔接起来,使其能够相互作用与影响,让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3 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创新模式的措施

3.1 课堂教育能够提高教育实效性

作为理工科大学生接受艺术素养教学的主要途径,课堂教育在开展时,通过艺术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等相关课程的开展,能够使艺术素养教育得到有效开展,并可以为其它艺术素养活动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障,对教育实效性的提升,有着较大裨益。

3.2 团学活动促使知行合一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团学活动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团学活动一般色彩较为鲜明、主题较为突出,在开展时,常常能够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因此,各类团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极大程度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使大学生做到行知合一。

3.3 校园文化能够创造教育环境

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打造与发展,来创设一些艺术氛围,进而使理工科学生在艺术氛围包围下的校园文化中,完成艺术素养的培养,使校园文化与艺术素养教育起到配合效果。

3.4 借助网络基地丰富教育平台

网络作为当代社会主要的信息载体,已经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实践新的实践阵地,网络平台的出现,也为艺术素养教育开展的重要平台。借助网络途径来开展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很多高校开展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需要在艺术素养教育开展时,对网络利用程度做到进一步开发,借助网络教育的优势,来完成艺术素养教育的推广。

3.5 参与学生社团激发艺术灵感

高校中存在的各式各样社团,会吸引一大批学生主动参与,在这些社团中融入艺术素养教育,会使学生自觉参与到艺术创造当中,并在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同时,让学生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为理工科学生专业课学习起到辅助效果。

3.6 唱读讲传来保持主流方向

作为四位一体的一整套流程,唱读讲传包含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与传箴言。在艺术素养教育中,通过励志歌曲的传唱,通过名篇名句的传颂,通过社会典型与模范的讲述,通过古往今来箴言的传承,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还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观,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一大创新。

3.7 借助保障机制使教育顺利进行

一是完成管理机制的创建工作。完成艺术素养教育地位的确定工作,成立一支艺术素养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并完成教育管理体系的创建工作。同时,还需通过对国外艺术教育开展现状的借鉴,来做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不断完善与丰富艺术素养教育理论体系,做好艺术素养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行与实践。二是,完成评价体系的构建工作,以评价促进建设,其中评价体系应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校实施考核,另一方面是对大学生实施考核。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学校进行考核,都要使其有所关联,进而一并促使艺术素养教育在理工科大学生群体得到有效开展。

4 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创新模式的运行

不管是接受主体、客体还是中介,均会采取方案实施、信息反馈、方案调整与效果评价这四个环节来形成一个整体,进而得到统一的运行机制。对于整个运行机制来说,一共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四个环节相互作用于影响,进而构成统一的运行机制;第二个层面为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与接受活动三方面在教师方式与心理认知的影响下,构成统一机制来运行;第三层面为艺术素养教育开展途径,包含上述提到的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等措施,借助循序渐进的过程,来达到机制运行第三阶段。这三个层面的实现,能够使艺术素养教育接受中介、客体与主体间做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能够从物理过程向心理过程实现转变。在心理接受过程的促进下,艺术素养教育中的接受主体,会表现一定的外化行为,进而会产生有效循环,完成统一运行机制的创设,保证艺术素养教育目标最终得以实现。这三个层面在实施时,相互作用与联系,并能够构成鲜明的层次、达到良好循环的效果,为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开展了新的模式。

5 总结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5

关 键 词:高师院校学生 艺术教育 合格教师 培养

高等师范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母机,是培养基础师资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为中小学培养高素质师资的历史重任。高师院校学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小学师资队伍的素质,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人才培养的水平。作为为基础教育输送教学人才的高师院校,如何加强师范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后备人才,是当前高师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在素质教育得到普遍重视的今天,高等师范教育不但要重视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新一代的教师。而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 加强高师院校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从狭义上讲以传播专业技艺为主,为培养艺术家和专门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二是从广义上讲以传播艺术审美经验和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素质为目的普及教育,即通过艺术知识的讲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着重进行情操教育,以达到提高人们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心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本文所谈的艺术教育就是广义上的艺术教育。在21世纪素质教育得以普及的今天,加强高师学生的艺术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加强高师学生艺术教育关系到21世纪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众所周知,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要培养21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专多能、具有创造力和较高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就需要有优秀的师资队伍作保障。21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融专业知识与创新精神为一体,集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为一身。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艺术占有重要的地位。”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高师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较高的审美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塑造高尚人格,提升整体素质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师加强以人文素质为目的的艺术教育,从而培养出既一专多能又充满爱心;既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又勇于献身祖国的基础教育事业的新一代教师队伍;既是21世纪社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保证。

2.加强高师学生艺术教育是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小学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不但需要在教育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材体系、教育场所和实施条件等方面有所保证,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大批立志献身于基础教育、拥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保障。高师院校培养的教师相当一部分要从事中学教育,他们所面对的学生正是求知若渴、富于创造、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喜欢模仿、喜欢追星的年纪,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的教师应该是无所不能的。如果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不但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学生的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力。中学生们也不会再盲目地“追星”,不会再掀起“流星花园热”“小燕子热”。试想,如果我们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资,均具有一定的艺术素质,他们在教好各自课程的同时,不断熏陶、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将形成怎样的整体合力和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为普及艺术教育和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向前发展打下良好的师资基础。

3.高师院校学生艺术教育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艺术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一文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都必须重视文化艺术教育,并把它纳入课程体系。2002年9月教育部也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要求学校重视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高师院校中的相当一批院校将艺术教育当成软任务,象征性地开设一两门艺术选修课程。甚至一些高师院校(如刚升本的师院)至今没有建立相应的艺术教育机构,没有开设相应的艺术教育课程。笔者曾经对高师院校非艺术专业1—2年级学生进行过关于艺术水平及艺术教育愿望的调查:在1—2年级的学生中98%的不识简谱,系统学习过音乐理论知识或掌握一种乐器的学生几乎等于零;较为系统地了解、掌握舞蹈、绘画、摄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学生更是少得可怜。而调查中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表示十分愿意接受较为系统、正规的艺术教育,希望在高校期间培养自己至少一方面艺术能力的大学生占到95.6%。艺术教育的不足,使我们培养的高师学生在成熟心智的形成、心理素质的健全、高尚情操的确立、审美素养的提高、美好心灵的培养等方面存在问题。如果长此以往,我们怎能培养出献身祖国基础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合格师资?高师院校学生艺术教育的严重缺失与高师学生对艺术教育的热切渴望所形成的反差,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提升高师院校学生艺术素质,加强学生的艺术教育对弥补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艺术师资不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一部分将成为农村中学的教师,而农村中学中的大部分学校,因为没有专业的音乐、美术教师,学生必要的艺术教育基础课程无法开设。如果我们培养的师范院校的学生一专多能,在教好学生专业课程的同时,担负起中小学学生艺术教育的基础课程,为农村的中学生们送去歌声,使农村的孩子感受到艺术无尽的魅力,不但可以缓解农村中小学因音乐、美术教师严重短缺而造成的学生艺术教育空白,也能使我们农村中学的孩子们受到必须的艺术熏陶和启蒙。湖南科技大学在培养师范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目标上,确定了“面向农村中学,培养一专多能师资”的教育指导思想,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艺术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一专多能,深受农村中学的欢迎。

二、 当前高师院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目前许多高师院校却存在着重视艺术教育不够的问题。而一些开设了艺术教育选修课的高师院校,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的问题。简单地把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画等号,对艺术教育的规律、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大学艺术教育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二是所开设的艺术教育选修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范围较少。除个别院校开设有一定数量的艺术选修课程,大部分高师院校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只能开设少量的艺术选修课程,学生在校期间也只选修1—2门艺术教育课程,课程的开设也只限于大学一年级的1—2个学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渴望和期待。三是艺术课程设置随意性大,缺乏系统而科学的论证和规范。在美国为了加强艺术教育,在联邦政府领导下系统研究由四门(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艺术教育的全国性权威组织研制、编写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规定:“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艺术教育的益处,艺术教育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艺术教育的内容标准和成就标准”,并通过立法程序,将艺术写进联邦法律,规定艺术是一门核心科学,在教育中有与英语、数学、历史、政治、地理等同样的重要性。而我国的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课程体系不健全,教材使用不规范,缺乏长远性的建设规划。四是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短缺。在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师资短缺的情况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很多院校一般由音乐系、美术系或中文等系的教师兼任,在教学时数、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方面均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当前,针对高师院校艺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深入研究高师院校艺术教育的价值和规律,制定科学、完备的教学规划体系。在确立“以人为本”、培养社会需要人才指导思想下,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把艺术教育作为高师院校素质教育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合格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具体地说,在艺术教育学分的分配上,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的评定上、艺术教育课程在学生全部课程体系的构成比例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规范,进一步确立艺术教育在合格师范生目标培养中的地位。

2.加强课程体系设置建设,规范教学环节,发挥课堂教学在艺术教育理论传播、艺术欣赏方面的作用。在充分研究高师院校学生艺术教育价值和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高师院校艺术教育教学大纲,编写出适合师范院校学生使用的各类教材,以此规范教学环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科学安排选修课、必修课程。建议在高师院校学生整个学制中设置艺术教育课程,在一二年级开设必修课程,重点加强艺术基础理论教育。在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程,以发挥学生艺术兴趣、发挥其艺术特长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技能。在艺术教育的门类上,设置的主要课程应包括:视觉艺术(文学、作品、绘画、舞蹈),听觉艺术(语言、音乐、歌曲)、综合艺术(戏剧、影视作品)、造型艺术(雕塑、建筑)等,并逐步形成完备的课程体系。

3.发挥学校作用,引导好艺术教育的实践环节——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目前,高师院校校园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活动为主,在艺术教育实践环节中,学校的指导、引导地位不强。高校艺术教育应首先在确立学校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像一些院校那样,让学生艺术实践活动流于自发性、随意性。首先,发挥学校总体指导作用:如成立学校各种艺术团,并积极组织、奖励学生参加全国、省内组织的各种艺术活动及比赛,不断提高学生艺术水平。定期组织艺术教育讲座,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品位。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并长期坚持,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传统;其次,学校应加大艺术教育投资力度,做好资金、场所、各种配套设施建设,保证艺术教育活动的蓬勃开展。没有学校在物质方面为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作保障,很难使学生的艺术教育收到成效;再次,学校的有关组织如:校团委、学生处等,应在积极引导、辅助大学生社团组织艺术活动方面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在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意识,尊重学生的艺术追求,引导、帮助他们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是高师院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将艺术理论转化为艺术修养和技能、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操的重要环节。

4.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学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除引进专业艺术教育师资担任专职艺术教育课程教师外,高师院校在艺术教育师资方面,有可利用的有利资源。学校在统一调配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使学校的艺术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和专家兼任相应的公共艺术选修、必修课程,以解决艺术教育师资不足问题。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艺术人才资源,请当地或社会上的艺术人才、艺术家来校兼职,不但能补充师资不足,开阔学生眼界,还可以弘扬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一举多得。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建议》中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明确指出:“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论述为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努力方向。在新的世纪,加强高师院校学生的艺术教育,发挥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向前发展、普及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程,必须抓紧抓好。

参考文献:

[1]李岚清 .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乐的讲话[J].人民音乐 1998(3)

[2]马淑慧 .美国的音乐教育[A].上海歌声[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32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艺术素养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拥有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全科型教师将成为教师培养的一大趋势。面对全科型培养需求,小学教育师范生应加强综合素质培养。艺术素养是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实施艺术教育不仅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时展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保证。推进艺术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德育本身相互交融。

一、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势在必行

1.国家教育政策对小学教师提出了全科型要求

在近几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提出,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抓好贫困地区的教育。而要达到这些要求,都需要完善教师全科型培养模式。2011年出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也都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全科型特质。

2.全科型培养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并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因此,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综合的专业知识、全面的专业能力、真挚的专业情感、多方面的才艺,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全科型培养是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迫切需求

目前我国小学的教师配置方面极不平衡。农村及偏远山区受到自然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教育基础薄弱,学科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短缺,教师年龄偏大,许多地区的教师一个人承担多门课程甚至是全部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培养大量高质量、高素质的小学全科教师成了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迫切需求。

4.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呼唤全科型小学教师

小学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且小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综合的、整体的。只有自身具有全面的素质,熟悉多门学科、具有整合多门课程能力的全科型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进行综合观察、全方位引导和训练,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艺术素养是小学教师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艺术是用形象来表现生活、创造生活的一种方式。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的内在知识水平与外在表现相协调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业务能力、品德、文化知识这些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等综合素质,这就对现代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的正是艺术素养。艺术素养在教师综合素养中,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具有艺术素养的教师,能够产生更好的教育亲和力,能够更生动、形象地传达各种教育意愿,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及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求。

三、小学教育师范生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综观当前本科层次及专科层次的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像首都师范大学那样按照学科分方向培养的,也有像上海师范大学那样大文大理的培养模式,还有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本文探讨的是非艺术专业师范生的艺术教育。

1.艺术类必修课程较少,课时不足

通过对近二十所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发现,非艺术专业师范生的艺术课程较少,课名多为《音乐》《美术》,或《音乐欣赏》《钢琴教程》《美术基础》等,有的院校没有开设艺术类课程,只涉及相关讲座或选修课。课时多为一学期,每周2-3节,有的甚至只有16-24课时。教材选用百花齐放,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2.艺术类课外活动较多,但活动中的专业指导较少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其中不少是和艺术相关的活动,如迎新晚会、元旦晚会、校园歌手比赛、朗诵艺术展示会、书画比赛等,可谓“歌舞琴棋书画”,百花齐放。也有不少和艺术相关的学生社团,涉及器乐、舞蹈、书画、合唱、摄影、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可谓百家争鸣。但无论是艺术活动还是艺术社团,艺术教师参与的专业指导较少,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组织、自我表现、艺术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有限。

3.参与艺术活动的学生不具普遍性,更多学生是旁观者

在各类艺术活动中,能参与表演和活动的学生只是“艺术精英”,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只能充当观众,这对于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的提升也不能起到根本性推动作用。

四、小学教育师范生艺术素养培养策略

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校艺术教育,要“改进美育教学,充分发掘传统艺术资源,因地因校制宜,教会学生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了满足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需求,笔者认为,本科及专科层次的小学教育师范生的艺术教育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1.加强艺术课程建设

课堂教学是进行艺术教育的主渠道。由于高考压力,中学阶段对艺术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使得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艺术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一定要加强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一方面,确保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必修课的课时到位、教材到位、教师到位、训练到位,注重艺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注重学生艺术理解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另一方面,不断开发富有特色的艺术类选修课,如钢琴的秘密、古筝、世界名曲欣赏、书法、摄影、板报设计、广告创意欣赏、陶艺、茶艺、影视赏析、美学基础、教师礼仪等多种课程,建立针对性强、适应面广的艺术通识教育体系,供学生自主选择,不断提高艺术素养。

2.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艺术教育的关键。目前,不少师范院校的艺术师资多用于培养艺术专业学生,而小学教育专业的艺术类课程多由公共艺术教师承担。教师与院系的联系较少,仅限于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应该在小学教育专业配备艺术专业教师,一方面进行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对学生各类艺术活动和比赛进行指导。院系也要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加强艺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艺术教师在学生美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文化艺术活动建设

文化艺术活动是大学校园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学校相关部门及院系应鼓励和帮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校园艺术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的指导与组织,使大学生拥有发展艺术兴趣和特长的稳定基地。在社团训练和活动熏陶中,不断提升艺术感知、理解、欣赏、创造的能力。

4.加强艺术硬件设施建设

艺术素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影响,因此,在大学校园加强艺术硬件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注重校园景观的艺术性,如湖、桥、亭、石、路、匾、树、花等;也要注重艺术教育中设施设备的实用性,如舞蹈房、琴房、合唱室、录音棚、国画室、书法室、艺术展厅、陶艺室、茶艺室等。不断改善艺术教育办学条件,不断加强校园艺术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宪斌.当前高师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现状及应对措施[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2]李鑫.对师范生加强艺术素质培养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

[3]陈元玉.略论师范院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4]邓达.“全科应用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刍议[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1).

[5]王佳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2).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7

摘要: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而文化又是艺术的渊源与内容,文化的提高对艺术的理解、认识、与表达方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当下,随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延伸发展,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因对传统文化、美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知识了解与掌握十分有限,大多数学生的设计作品中因为缺少人文因素,从而影响了整个设计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创新意识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必须面对与重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素养 教育教学 艺术设计 创新意识

文化素养指的是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内在的基本品质,是知识、才能、修养所构成的文化造诣的总汇。艺术设计因其特殊的社会使命对文化素养的要求尤为重要,需要学生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反应力以及掌握和操纵一定技术的工作能力,具备科学的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路、角度和方法,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文化素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教育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之具备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品格和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努力使学生将外在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标准内化为自身的意志道德与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文化素养教育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1、文化素养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儒家《大学》中有:“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说明,从古至今文化与素养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的核心内容,要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必须从“修身”做起,以修身立德为根本,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培养从事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注重文化素养教育,注视创新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设计创新的发展方向。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应注重把文化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将知识、能力、文化素养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放性的活跃思维,合理优化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以设计创新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通过实践提高技能操作,鼓励学生突出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意志品质,在步入社会时能够坦然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

2、传承民族精神,提高艺术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优秀的部分贯穿着本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它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使中国的文明得以不断地丰富与传承。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活动,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因此,一个合格的设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传承,艺术专业的创新发展也会失去活力。为此,在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必须研读《中国哲学》与《中国美术史》加强文化教育为学生奠定共同的文化根基。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进行赏析,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并结合哲学理论历练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民族和社会的认识,增强其精神力量,进而培养其民族凝聚力与民族精神。

二、文化素养教育在艺术设计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1、文化素养教育在艺术设计中的必要性

文化素养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而言,标志着综合文化学识。由于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所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除了应该具备艺术与设计方面的知识技能外,还应具备自然和社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它既涉及到人类的社会文化领域,也涉及到了人类的精神和价值领域,不仅具有知识性和准确性,而且具有情感性和生动性。因此,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教育可以把握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文化深度、独到见解与坚持真理的鲜明个性,用创新设计去服务社会。当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人们对产品造型、质量标准不断提出更多更新更高要求的情况下,如果设计人才缺少人文素养,设计的产品必将缺乏文化内涵,这样的产品即使再怎么精美,也将行之不远,被市场所淘汰。

2、文化素养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的精髓本质在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来自一个人的素质能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首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敏锐的视觉观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同时还要加强整合人文艺术教育的学科资源,让更多的人文内涵与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创作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融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学科的构建。其次,课堂外给学生提供实训资源,在实践中激发灵感。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是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概念性教学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为此,确立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应以项目训练活动为主要方式。其中,设计竞赛就是一项很好的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项目,它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带来了实践资源,同时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能自觉的引用课外知识,灵感也随着知识的丰富油然而生,使艺术设计创新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拓展。最后,走出校门观摩考察,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实践对象的认识,这也是素质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通过考察实践可以活跃学生的思想,从中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激励艺术设计的创新,并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保障,可以促进艺术设计的个性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素养与艺术设计是相互融合发展的,文化素养教育对艺术设计的立意与创新,对学生提升美的感受力及审美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多元文化视角的今天,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让学生拥有独立的艺术思想,是促进学生理论知识、技能技巧、艺术思维的全面升华。

参考文献:

[1]王明时, 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1(1)

[2]潘鲁生, 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7

艺术素养的重要性篇8

摘要:每个人的艺术素养与其自身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领导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具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和严格的行为准则,具备良好的为党和人民服务的素质与才能。而注重加强艺术素养,便是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干部教育艺术素养慨述,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艺术素养教育。

关键词:干部;教育;艺术素养

人的素质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它更多的表现为是靠后天教育和修养的结果,而艺术修养在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人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无论是古代或现代的还是国内或国外的,他们都无不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可以说,个人的素质与艺术素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比关系。个人素质作为领导者在政治信念、思想意识、品德修养、工作作风、生活情趣等方面所反映的综合素养,它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艺术素养教育,必须注重提高领导干部的艺术素养,这是在新世纪新阶段造就一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

一、干部教育艺术素养慨述

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领导干部肩负着双重的责任。领导者的管理艺术、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将对社会大众留下深刻的影响。尤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除在专业技能上遇到的一些挑战外,领导干部还经常会遇到一些诸如城市规划、环境美化、文艺宣传等决策性的工作,如果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这样的困难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及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这一趋势使我们在接受进步与积极的思想理念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消极颓废和不健康思想理念的侵蚀,这些文化或精神方面的糟粕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毒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扰乱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它是影响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以及培育人们高尚情操和良好素质的毒瘤。领导干部是我们时代的代表,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与道德风范,他们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良好的素质有益于社会民众的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有益于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稳定。因此,提高艺术素养不是可有可无的个人点缀,而是能够在工作实践中产生信任感和凝聚力所应注重的重要方面,也是领导干部自身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良好的艺术素养,领导者才能为自己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工作基础,使这种个人修养的魅力成为向群众的无声命令,故而它理应成为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艺术素养教育

由于艺术作品所包含着的丰富精神内涵,使其对人作用的时间越长便越能渗透到人们的灵魂深处,从而能够对人们起到调节思想情绪、促进潜能创造、培育道德观念、激发审美想象和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艺术宝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的独特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形成为我们民族鲜明的艺术个性,并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确立了自己辉煌的地位,这正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也是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的最好教材。因此,领导干部艺术素养的提高应注重以下赘鲋饕的方面。

1、锤炼自身修养,提高鉴赏能力。一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单位的核心,其工作能力的高低、个人学识的魅力以及美好仪表的展示,将直接影响到他所带领的整个团队的精神状态。在人的素质诸多的构成要素中,智商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它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具体表现。同时,人的情商也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的智商得以充分展现的可靠保证,这在我们当今所处的这样一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领导干部的工作成效反映着其综合的素质修养,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品德修养等方面。在闲暇之余,如果领导干部能够通过艺术欣赏或阅读,积极进行应有的内功修炼,便能获得很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知识,洞悉为政之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如果认真观赏画作,仔细品味画内功夫和了解画外故事,就能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能力。在艺术鉴赏中,领导干部应注重使自己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不断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次,通过提高欣赏水平与鉴赏能力而培养自己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敏锐的观察力,从而对履行本职进行更为深层的思考。能够认识和洞察社会发展的趋势,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能在工作中产生一种亲和力。当然,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经验与感受积累的过程,只有探索和选择一个能够适合个人发展的修养途径,才能达到促使自己全面发展的预期目的。

2、多角度审视观察,拓展超前意识。现代领导者所面临的环境和工作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他们除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以欣赏的艺术目光与外界和他人接触。领导工作的要义就是带领好一班人干好工作,并以个人的工作魅力影响自己所带领的团队。一个知识渊博和具有修养的领导者,能够以个人行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而保证其整个团队工作的协调性。现代艺术从只反映和表现生活的狭窄层面,已经扩展到对生存环境及生命意义高度关注的深层追求,艺术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少数专业人员的范围之内,它日渐成为社会广泛参与的一项有益活动,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审美创造能力所日益关注的一条有效途径。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讲求领导艺术,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就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才干,并调动一班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在有序、安定、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本领域工作的前沿,并从较为被动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转变到富有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工作上来。领导干部要注重了解本民族艺术的过去和现在,要注重了解本地区地方艺术的特点,了解现代艺术的发展状况及其趋势,以借古鉴今、博采众长,从而以着眼于未来的眼光为人民执好政。

总之,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注重以艺术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在全面实现小康和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做出无愧于自己光荣使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新生. 浅谈领导者要有点艺术素养[J]领导科学,2013,(17).

[2]王继华. 浅谈科学与艺术素养对综合素质的作用[J]广西教育,2015,(04).

上一篇: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范文 下一篇:债务纠纷的解决途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