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范文

时间:2023-10-31 16:56:59

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篇1

【关键词】灾害事件;病员检伤;管理体系

21世纪以来,随着气候、环境及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各种突发灾害事件频繁发生,紧急医疗救援也随之增多,由于突发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紧迫性、传播性强、危害较大等特点[1],紧急医疗救援被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检伤是突发灾害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首要环节,与伤员的抢救成功率密切相关,但我国突发性灾害医学救援体系还处在初级阶段,许多方面还不够规范,缺乏标准化[2]。由于标准不一,造成参与救治工作的多个单位或救治人员协调性不够,现场混乱,检伤分类及现场救治的质量不高,极不利于伤员的救治,影响伤员的抢救成功率,因此,建立一套突发灾害事件病员检伤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担任研究突发灾害事件病员检伤管理体系的项目组成员共7名,负责完成课题设计,协助课题设计、指导及课题实施,其中女5名,男2名,年龄:33-50岁(平均年龄:41.9岁);学历:博士1名,硕士2名,本科4名;职称: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7名项目组成员均参加过翻车事故、群体中毒事件、火灾等重大抢救事件医疗救助。

1.2 方法

1.2.1建立检伤分类管理体系组织领导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有效指挥的组织体系是保证灾害医疗工作全面、系统、协调、高效工作的重要前提。要在省(市)或当地抗灾救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检伤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当地院前急救中心及综合医院的院长、护理部及急诊科等有关领导组成,全面负责突发灾害事件医疗病员检伤分类的领导工作;院前急救中心及综合医院总值班室为联系中介,担任突发灾害事件病员检伤分类传达工作;院前急救及综合医院选拨的医护骨干为突发灾害事件医疗病员检伤分类组员负责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批量病员检伤分类。

1.2.2保证通讯联络的畅通无阻 畅通的通讯联络是抗灾救灾十分重要的物质条件,尤其在灾害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要保证突发灾害事件领导小组组长―联系中介―小组成员―急救区域通讯畅通无阻,以确保在第一时间获得灾害事件信息并能够迅速赶赴灾害现场,做到信息流通无缝隙连接,为病员争取宝贵时间。

1.2.3检伤人员组织 突发灾害事件小组组长接到灾害急救通知后,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组织医院编派一定数量的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负责批量伤员的检伤分类,队长宜由技术比较全面的急诊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队内配备伤员及急救区域分类标识、便携式监护除颤器,起搏器、可移动式呼吸机、简易呼吸器,各种骨折固定和伤口处理物资等以便在检伤分类过程中解除严重威胁病员生命安全的因素,如大出血、呼吸道梗阻等。

1.2.4 检伤管理方案重视细节 目前出台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于细节的探讨较少,在灾难现场进行实际救援时,各种标识不统一,影响伤者抢救成功率。承担研究突发灾害事件病员检伤管理体系的项目负责人已研制出伤员急救标记卡并已获专利,此标记卡经济适用、节省时间,见李香玉[3]等人对伤员急救标记卡详细介绍,同时自行设计了急诊患者院内交接单并于2008年1月在项目负责人所在医院应用,纸张为16开护士携带方便且缩短急诊院内分诊时间,见李香玉[4]对急诊患者院内交接单详细描述。

1.2.5 检伤管理体系借鉴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5]与6 a理论在国际灾难救援分诊中的应用研究[6]由承担突发灾害事件病员检伤管理体系项目负责人负设计检伤管理体系。见图1

1.2.6 批量伤员检伤分类模拟演练 由承担突发灾害事件病员检伤管理体系项目

实施者联系相关各单位,应用自行设计的伤员急救标识卡、急诊患者院内交接单及批量伤员检伤分类体系进行批量伤员检伤分类模拟演练,最后由项目实施者计算抢救成功率。

2 结果

与传统的成批院前颜色分诊法相比抢救成功率提升,受到医护人员及社会大众一致好评。但是在检伤分类过程中,仍能体现出医护人员灾害急救能力欠缺。

3 讨论

3.1提升批量伤员抢救成功率

本项目研究的检伤管理体系所涉及部门少且都是关键部门,减少逐级部门汇报耽搁的时间;目前出台的检伤分类法没有统一的伤员检伤结果标识、急救区域标识、灾害事件记录单和伤员交接单,造成参与救治工作的多个单位或救治人员协调性不够,现场混乱,检伤分类及现场救治的质量不高,极不利于伤员的救治,影响伤员的抢救成功率。

3.2注重应对灾害能力的培养

注重灾害能力的培养,首先提高筛选参加灾害急救医护人员的标准,如从学历、职称、工作经验、应变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筛选标准;定期进行灾害知识、医学伦理知识、跨国文化、语言、检伤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拓展医护人员空间有充分时间参加全科医师培训、国家继续教育、专科护士培训、出国进修等各种形式的培训;应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放大负责灾害救护人员的思维空间,如回放汶川地震、印度尼西亚海啸现场急救视频,让救护人员评估病员病情及指出视频中急救不足之处;定期进行应急演练,突发灾害事件要求救援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科学、合理配置不同专科的医护人员定期进行院内外救援培训和强化突发灾害事故下的心理素质训练。

4 小结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各种自然及人为灾害与日俱增,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同时也给灾害医疗救援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医疗救援工作中,检伤管理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本研究细化了各种突发灾害事件中大批病员的检伤管理方案,自设了急救伤员标识卡及急诊患者院内交接单、病员检伤分类体系及管理体系,急救伤员标识卡及急诊患者院内交接单已在临床使用,效果较好,同时该项目也为相关政策性方案的出台提供了基础研究资料,但病员检伤分类体系及管理体系只进行了模拟演练未进行实践应用,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青义春.突发公共事件医院应急救援机制研究[J].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2003,1-69.

[2] 林才经.不断完善灾害事故的医疗救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7):541.

[3] 李香玉,许丽.伤员急救标记卡片在灾害事件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10):2033-2034.

[4] 李香玉.急诊患者院内交接单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5):8702.

[5]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0.

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篇2

近年来,我国港口危化品吞吐量快速增长,而水上散装运输是危化品运输的主要方式。散装液体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毒性、反应性等危险特性,由于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一旦发生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难度很大。随着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风险不断增加,突显出我国在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在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中,缺少科学的事故分级方法,不能快速准确的识别灾情类别和级别,导致应急级别和处置方案出现偏差,资源配置不当,从而延误救援时机。所以,亟需建立一套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等级划分标准,为启动相应级别的船载危化品事故应急预案提供支持;为相关主管部门对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与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等级的法规预案有《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简称《防污条例》)等,这些预案在划分事故危害等级时,在死亡人数等指标上高度一致,并且考虑到了已经死亡人数和危及生命人数,而在经济损失等指标上,各预案略有差异,除此之外,各个预案各有一些体现各自领域特点的指标,但是尚没有一套能够体现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特点的事故等级划分标准。

为此本文根据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的特点,从各种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出发,选取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等级划分指标。

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的相关定义

1、船载危化品

本文中的船载危化品主要为船载散装液体化学品,具体范畴为《国际装载散装危险化学品船舶构造和设备规则》(IBC规则)第17章所列散装液体化学品。

2、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

参考相关预案中对“事故”的定义,本文对“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的定义如下:载运危险化学品的船舶在水上航行、停泊或装卸作业过程中,所载运的危险化学品发生火灾、爆炸、泄漏等,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事故。

3、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的类型

参考现有预案与研究成果,根据船载危化品的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特性,从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的事故后果(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等)出发,本文将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分为火灾事故、爆炸事故、中毒事故、污染事故、其他事故(腐蚀、灼伤等)。

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等级划分的原则与方法

1、等级划分的原则

考虑到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造成的危害种类多、涉及的应急部门多、关系的现有预案多,所以,其等级划分标准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划分方法与指标要与现有预案体系一致。

(2)指标选取上,在伤亡人数等共性指标上要保持一致,并添加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的特殊指标。

(3)要能够体现危化品性质的多样性,例如在环境污染方面,要体现出危化品性质相对于油品的多样性。

2、等级划分方法

现有的预案体系对事故等级划分时,同时使用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等多个指标,指标间为“或”的关系,即任一指标达到某事故等级,则此事故就被定为该等级,本文对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危害等级划分也采用这种方法。

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等级划分指标的选取

本文对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等级进行划分的目的是在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发生时或应急行动开展初期,为启动相应级别的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提供支持。因此,需要对事故等级进行划分的时机是在事故已经发生,且事故可能进一步持续造成更大的危害时,此时事故造成的危害后果尚无法全部确定。所以,事故危害包括已经确定的事故危害和根据事故态势预测可能造成的事故危害。

事故危害后果主要包括人命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三个方面,所以,本文对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等级的划分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量,从而分解出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等级划分的相关因素,详见图1。

按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事故危害后果种类,对指标进行优化后形成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等级划分指标体系,见表1。

关键指标的分级研究

在以上事故等级指标中,指标A~D的分级标准可保持与现有预案体系一致,指标E可参考《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进行分级,指标F可参考《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分级。而指标G“敏感资源污染”和指标H“水体污染”则属于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等级划分的特有指标,需要根据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的特点确定分级标准。

1、指标G“敏感资源污染”

该指标指污染事故中受到污染的重要敏感资源情况,包括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等,其包括已经受到污染的敏感资源和根据预测即将受到污染的敏感资源。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船舶污染海洋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规范(试行)》中建立了《敏感资源的敏感值表》,其根据环境敏感资源的不同种类分为5个级别,分别赋予0~4的不同的敏感值。本文根据受到污染的敏感资源的敏感值之和将事故分为四级:6以上、4以上、2以上、2以下,对应事故等级为I级、II级、III级、IV级。

2、指标H“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指在船载危化品泄漏入水后给水体造成的污染程度,在《防污条例》中,以溢油量为依据对本指标进行了事故等级划分,但是没有针对船载危化品突发事故的量化指标。由于船载危化品种类繁多,其毒性相差很大,所以,本文以危化品的毒性和危化品泄漏量两个指标组合,对本指标进行等级划分。选择危化品的水生生物急性毒性作为主要指标,参考“经修改的GESAMP船运化学物质危害性评价程序”中B1栏的毒性级别(见表2),其主要是依据96hr LC50(鱼类)、48hr EC50(甲壳纲动物)或96hr EC50(海藻或其它水生植物)进行级别划分。

为保持与《防污条例》中溢油事故等级划分的一致性,我们根据国内相关试验数据结果,确定油品的毒性等级,处在“经修改的GESAMP船运化学物质危害性评价程序”中B1栏3级,以其作为基准值。在确定油品基准值后,参考每种危化品在“经修改的GESAMP船运化学物质危害性评价程序”中B1栏每个毒性级别,根据其泄漏量划分不同的事故等级,共分为四级,即不同毒性等级的危化品,其泄漏量划分标准不同。从而形成“水体污染”的划分标准,见表2。

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全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工作原则,适应形势,筑牢基础,健全体系,完善功能,科学应对,提升能力,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配置各类卫生资源。在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上下功夫,使我区卫生应急工作水平再上台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基本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点带面、分步实施;鼓励创新、长效管理。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区实施“五个一工程”建设,通过抓机构、抓预案、抓队伍、抓宣传、抓信息、抓排查、抓保障、抓培训、抓演练、抓联动等“十抓”措施,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专业化卫生应急队伍,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应急的组织管理、指挥决策、监测预警、物资储备和调运、科技支撑五个系统。形成统一指挥、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实现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查、危机早化解、事件早处置等卫生应急“五早”目标。到2013年底,全区100%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达到《省卫生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建设标准》合格标准,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

(二)具体目标

一年试点示范,二年巩固推广、三年全面提高。

1.一年试点:2011年我区作为市试点,经实地查看,确定关山街、张家湾街、青菱街为街道试点,各街道各确定一个社区为示范点的卫生应急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要求上述重点地区达到《省卫生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建设标准》合格标准。

2.二年巩固推广:2012年底,全区60%街道(乡镇)、社区(村)达到建设合格标准。

3.三年全面提高:2013年,全区100%的街道(乡镇)和社区(村)达到《省卫生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建设标准》合格标准,一部分单位步入全省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先进单位行列。

四、具体建设内容

(一)健全组织指挥体系

建立完善统一领导、上下对口、分类管理、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内设机构、配备专人负责卫生应急管理,区疾控中心要成立独立的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医疗卫生单位要指定科室、明确专人负责卫生应急工作。镇(街道)应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镇、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有专(兼)职的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卫生应急工作机制,以科学高效、规范有序为标准,建立健全卫生系统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建立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集中指挥和属地管理、日常办事和应急响应、专业处置和群众自救互救、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有机结合、整体运作的制度体系;强化应急值守机制,落实24小时应急值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完善协调配合机制。

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做到正常、有序、高效地运作。医疗机构、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等部门通力合作,各单位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细化任务、强化考核,明确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协调机制。

(二)健全预案规范体系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建立预案库和案例库。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根据职能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要求门类齐全、简单适用、功能完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完善预案定期修订和演练机制,确保预案功能适应形势变化。重点地区建立卫生应急管理基本规范。根据省卫生厅《省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各部门各单位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卫生应急规章制度,明确卫生应急管理机构、明确机构基本职能,明确基本工作制度,明确基本工作流程,实行卫生应急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三)健全监测预警体系

切实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真正做到卫生应急工作“关口前移”。建立统一、规范、完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综合利用各类监测信息,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实现监测信息全方位收集、汇总、分析、研判和预警功能。加强和完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加强传染病和各种健康危害因素的监测,建立健全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及时有效地分析环境因素导致的健康影响和危害结果,掌握环境污染与健康影响发展趋势,规范、及时预警。组织开展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重大传染病传染源、重点易燃易爆场所、化学毒物场所、毒菌种分布等突发公共事件隐患的调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数据库,实现省、市、县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互联互通和基本功能。

(四)健全卫生应急队伍体系

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按要求组建完善分级分类的卫生应急处置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重点加强以突发急性传染病、突发中毒事件、突发核辐射卫生应急处置和群体性爆炸伤、烧伤、创伤等紧急医学救援为主的各类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制定并完善医疗卫生应急队伍管理规范,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健全卫生应急专家库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应急队伍,并实现队伍的动态管理,确保一旦有事,拉得出、打得赢。

(五)强化信息报告管理机制

及时准确掌握、反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苗头信息和发展动态,为政府科学、果断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实行问责制,使信息报送工作成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医疗卫生单位必须按要求完成的“硬任务”,使信息报送的工作要求成为“硬约束”。

(六)建立风险沟通机制

各级制定卫生应急风险沟通计划。把应急法规列入卫生系统领导、工作人员岗位培训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下学校、下社区、下农村、下企业等“四下”活动,掌握全区动态。通过多种媒体,有序开展健康知识、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不断提高公众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度,努力提高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高度重视舆情,建立媒体沟通机制。严格信息制度,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把握舆论导向,维护人心稳定和社会稳定,最大限度避免、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

(七)强化培训、演练机制

各地围绕卫生应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制定卫生应急培训规划和实施计划,以培训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和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人员为基础,以急需的指挥决策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为重点,以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分级分类开展各种形式的卫生应急培训。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采取大比武、大练兵等方式,采取桌面推演、模拟演练、实战演练等功能演练和综合演练,不断提高各级现场卫生应急能力。加强培训、演练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培训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针对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实现培训演练与卫生应急实际需求的有机统一。

(八)建立应急物资保障机制

根据满足要求、平战结合的原则,各级因地制宜确定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加强与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整合各种卫生资源,探索有效的物资储备机制,做到政府与部门、单位储备相结合,集中储备和分散储备相结合,实现卫生应急储备方式多元化。完善储备物资的日常管理制度和及时补充、更新机制,逐步增加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确保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卫生应急救援能够迅速顺利地展开。

(九)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建立与农业、民政、交通、火车站、安监等部门的卫生应急合作机制。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做好衔接配合,建立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信息互换、快速反应机制,共同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工作步骤

(一)试点建设阶段(2011年6月至12月)

1、动员部署(2011年6月)

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按照“五个一工程”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确定本地区的试点单位与实施方案。

2、组织实施(2011年7~12月)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广泛动员,统一思想,启动试点。区卫生局成立专家组,参与工作督导、检查和评价,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好的做法,及时上报工作情况。掌握试点工作进度,适时召开推进会,确保试点平衡推进。

3、检查验收(2012年1月)

按照省卫生厅制定的“五个一工程”建设考核验收标准,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街(乡)、社区(村)试点地区的考核验收,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区级试点地区的考核验收,对达到考评标准的进行通报嘉奖,对验收不合格的责令整改,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进行通报批评。最终迎接省级考核验收。

4、总结推进(2012年2月)

区卫生局将在年底疾控与应急工作总结会上,对该项试点工作进行专题总结,交流经验,推介典型,安排部署巩固推广阶段工作。

(二)巩固推广阶段(2012年2月至12月)

区级选定60%街(乡)、社区(村),按照卫生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建设标准和第一批试点的经验进行建设,并通过验收。

(三)全面提高阶段(2013年元月至12月)

全区所有街道(乡)、社区(村)都要开展“五个一工程”标准化建设并通过考评验收。区局评估“五个一工程”建设成果,召开总结会;各地各单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卫生应急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实施卫生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措施,区卫生行政部门切实增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要以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紧密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统筹推进卫生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建设。要把“五个一工程”建设作为近三年卫生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责任人、工作要求和工作进度,保障卫生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标。

(二)突出重点,全面发展

各街(乡)要认真调研,统筹规划,选取卫生应急基础较好的社区(村)作为第一批先行试点地区,积累经验,树立典范。除区规定的试点范围和标准外,鼓励各地扩大试点范围,方式方法创新,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本地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促进卫生应急工作全面发展,有效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水平。

(三)强化措施,扎实推进

各地要根据全省“五个一工程”建设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严格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起“五个一工程”建设的激励机制,确保“五个一工程”迅速启动,顺利实施。在开展活动中,要严格标准、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确保试点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加强督导,严格奖惩

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篇4

摘要:目的 对突发公共事件批量伤员急救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确保批量伤员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通过对28批伤员临床抢救实践进行经验总结。结果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批量伤员急救特点,迅速启动紧急急救护理程序,及时实施急救护理管理对策,确保抢救工作快捷、安全、高效地顺利开展。讨论 突发公共事件批量伤员急救护理管理措施,提高急救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 交发事件 急救 护理管理

我科自2005年1月~2006年3月共组织抢救成批伤员28批次283例伤员,其中最多一批次38例,现将我科批量伤员急救与护理管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8批次283例伤员,最多一批次38例,其中男197例,女86例,年龄3/12~78岁,平均年龄39.15岁。车祸伤18批,刀刺(砍)伤4批,建筑物塌方2批,有毒气体中毒3批,食物中毒1批。伤情情况:颅脑损伤37例,胸腹脏器损伤11例,脊柱损伤8例,四肢骨折35例,多发伤18例,窒息2例,其余均为轻伤,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3例,其余伤员治愈出院。

2 紧急启动应急救护程序

2.1 快速组建指挥救治系统 接到“120呼救电话后,了解出事地点及预计受伤人数,第―时间通知科主任、护土长,报告医务部,根据伤员数量、伤情,调动科室二线值班人员及相关医护人员参加抢救工作。迅速启动应急救护程序,组建急救医护小组,现场指定指挥员、抢救护士、记录护士、分诊护士及护送队,医护人员相对分工,密切协作,人在其位,各负其责。

2.2 及时进行伤员标识化管理,迅速预检分流 批量伤员在短时间内集中入科就诊,伤员数量多、伤情复杂,伤员惊慌失措,秩序较混乱。在快速检伤的同时,对批量伤员及时、准确统一编伤号,实施批量伤员标识化管理,而伤员一般的信息资料可暂缓登记,随即将批量伤员按危重伤员、重伤员、轻伤员病情轻重分类,并转入相应的抢救区、诊察区、治疗区、候诊区,而后再填写伤员相关信息。

2.3 明确“两个五项指标” 快速救治 掌握“两个五项指标”,即“伤情分类五项指标”:一般伤势、颅脑损伤、胸部伤、腹部伤、四肢伤;“紧急救治五项指标”:①神志模糊或昏迷;②呼吸30次/分或明显呼吸困难者;③血压不稳定,心率>110次/分或明显休克者;④有明显内出血症或大血管损伤活动性外出血者;⑤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根据伤员伤情准确判断,对危重病人进行心肺复苏,迅速开放呼吸通道,气管插管,建立输液通道,给予心电监护,抗休克、止血、包扎、固定等各种抢救措施。

3 急救护理管理措施

3.1 严密组织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打有准备之仗 严密组织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是确保突发公共事件批量伤员救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在应急随机性突发公共事件批量伤员抢救时,科室常规安排二线值班医生、机动班护士在院、在科待命,做到平时、夜间、双休、节假日也不例外,随叫随到打有准备仪。注重急救医护小组分工协作,抢救区安排2―3名护士,其中,主班护士1名负责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和病情观察,其余护士协助主班护土,负责危重病人所有治疗和护理。分诊区安排1名护士,负责伤员各项信息登记,对输液区和候诊区根据伤员数量安排护士负责。批量伤员的急救以先重后轻为原则,危重伤员先抢救、先手术、先治疗、先住院。在本组28批次的伤员救护过程中启动了应急救护程序,确保了抢救工作快捷、安全、高效地顺利开展。

3.2 实施批量伤员标识化管理,赢得救治时机 打破传统常规分诊的方法一看、二问、三检查、四分诊的步骤,对批量伤员的预检采用出迎伤员,边看、边问、边检查、边分类、边处理、边护送至相应救治区的方法,分别将伤员安置转入到四个区域,即抢救区、诊察区、治疗区和候诊区,在缩短预检、分诊时段的同时,及时、准确做好批量伤员标识管理,实施统一编伤号,严格做到“五个―致”,即每位伤员手腕标识、病历本标识、抢救记录标识、输液卡标识以及各项检查申请单标识所编的伤号完全一致[1],避免在忙乱中漏登记、漏治疗和漏观察,确保救护高效率、高质量。

3.3 准确判断“两个五项指标”,提高分诊准确率 科室根据28批伤员救治特点,制定了判断伤情“两个五项指标”,熟练掌握“伤情分类”和“紧急救治”的五项指标,是快速提高分诊准确率的有效途径。分诊护士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创伤程度、损伤部位以及伤员主要生命体征的变化,迅速对伤员做出准确的伤情判断,对有生命危险的伤员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同时,根据“五项指标”的标准,密切观察伤员生命体征变化,反复评估伤员伤情,防止遗漏主要损伤。

3.4 快速准确实施急救措施,提高急救护理工作质量

3.4.1 动态观察病情,做好基础护理 批量伤员大部伤员不仅伤情重,而且伤情复杂,又无亲人照顾。护士认真及时准确执行医嘱,动态观察病情变化是做好批量伤员急救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由主班护士负责记录,客观详细地做好重点观察的护理记录,如:对危重、休克的伤员进行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观察;对腹部外伤的伤员进行脸色、脉搏、血压、腹痛的观察;对扎止血带的伤员,应在扎止血带的患肢上用标识注明时间,并做重点交班内容;对骨折固定术后的伤员,应观察肢端末梢循环及局部肿胀、疼痛的情况。密切观察伤员治疗情况,如:输血、输液及特殊药物,根据病情调节控制输液速度。本组28批次283例伤员救护过程中,无一例出现输血输液、药物不良反应而贻误治疗。

3.4.2 安全护送做好交接记录 安全的护送是救护批量伤员环节中的关键。对危重伤员的抢救,应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尽快按伤情决定下一步去向。护送危重病人检查、手术、住院时,应备好急救器材:便携式呼吸机、负压吸引器、心电监护、急救药品等,由护送队护送,必要时由医护护送,并与相关科室作好伤员的病情交接记录,确保治疗延续性。

3.4.3 重视心理护理 突发事件是一类重大的心理事件,对伤员及家属的精神打击很大,因此,在救治中要有高度的同情心,不仅要重视“急的疾病”,还要重视“急的情绪”,医护人员以从容镇定的态度。娴热的技术,稳重的姿态,给伤员及家属增加信任和安全感,减轻心理压力,取得理解与支持。

3.4.4 妥善管理伤员物品及外来人员 突发事件发生后,涉及的人员多、单位多、伤员物品多,由专人负责妥善管理伤员随身贵重物品,热情接待伤员的亲朋好友,单位负责人,同时提供谈话间和休息区,避免因探视而影响抢救秩序,从而确保抢救工作正常顺利进行。

通过对28批次283例突发性事件批量伤员的急救,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及时进行批量伤员标识化管理,准确实施伤员预检分流,明确“伤情分类”和“紧急救治”的五项指标,应用急救护理程序,果断救治处理是处理突发事件批量伤员的关键[2],是提高急救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批量伤员的抢救工作快捷、安全、高效的急救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瑜,王惠卿,王秀珉,等.突发事件成批伤员现场急救程序的研究.护理杂志[J],2005,22(2):79-80.

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篇5

我国近年来的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其“碎片化”主要表现如下:

(一)应急人力资源政策、法规预案建设滞后

常态管理需要法制,非常态管理更需要法制,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同样离不开法制。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地方应急预案、突发事件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和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等六个大类,它们纵横交错、基本覆盖了所有的突发事件。但这些应急预案都是有关应急事件本身的成文性规章制度。从现有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若干应急预案来看,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策略或预案,只是散见于相关应急预案中,没有自成一体、独立成文。即便是《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也仅要求基层防汛抗旱、森林草原消防、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矿山与危险化学品、公用事业保障、卫生、重大动物疫情等领域建立县、乡镇、街道、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的应急救援队伍,对于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仍缺乏指导性意见。更早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则明确规定,公安(消防)、医疗卫生、地震救援、海上搜救、矿山救护、森林消防、防洪抢险、核与辐射、环境监控、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铁路事故、民航事故、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事故处置,以及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和突击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应急处置工作。但这些都属于简单的原则性规定,对于应急救援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仍缺乏可操作的实施细则与办法。

(二)应急人力资源组织管理体系欠佳

应急管理的内容包括“事故分析、预测和预警,资源计划、组织、调配,事件的后期处理,应急体系的建设等”[2]。这些应急活动无一不是在人力资源的参与、配合下完成的,都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事先的科学布局。但我国应急人力资源组织管理在纵横两个维度上的社会化、系统化程度不够。纵向上看,一是高层次、专业化的应急领导者组织化程度低,临时应对与抓差现象突出,从而削弱了应急领导集体的领导力。从我国30个省(区、市)级应急办负责人的任职情况来看,由省政府正、副秘书长或办公厅正、副主任兼任、兼职的比例仍居高不下;现有省级应急办编制数量偏少。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贵州省,该省编办对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三定”作出明确规定:市一级为副处级,不少于6个人;县一级为副科级,不少于3个人。二是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足,热情有余技能欠缺,从而影响了应急救援的有效性。三是志愿者队伍组织混乱,专职与业余相混、有编制无编制相混,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一案三制”体制,作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但“一案三制”内容缺乏对应急人力资源的系统性关注与预设框架。四是灾后评估、咨询和灾后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影响了对突发公共事件负外部性的精确考量,延缓了后续救援工作的有序展开。五是受害者群体的潜能未予挖掘,突发事件中能迅速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的本土化人才短缺。从横向角度看,系统化、跨部门、跨学科的一体化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尚未完善。例如,教育部已经成立了应急管理咨询专家组,以提高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提升教育系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3]。但该专家组仅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又如,全国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已逐步建立健全,以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为基础的整体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已基本形成,人数达34万人[4],这也只限于安全生产领域。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各部门的应急机构及其成员之间缺乏相互合作交流和信息共享机制,没有建立军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应急联动机制,没有建立民政、水利、卫生、气象、地震、海洋、国土资源等部门应急救援专家咨询队伍,没有在各行各业应急救援队伍之间建立协同、合作和沟通机制,没有在应急突发事件中(后)的相关领导者与管理者之间,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决策者与咨询者之间建立制度化的信息传递机制。

(三)应急人力资源队伍自身开发与管理混乱

一是各部门依据各自的权力和组织人事体系,各自为政,在部门内、体系内组建各种形式的应急人力资源队伍。如2010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家行政学院工作的若干意见》[5],指出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加快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建设,初步确定对县级官员进行应急管理培训。但其培训对象仅限于决策层、执行层和政府新闻发言人,没有覆盖到其他层面的应急人力资源。二是应急人才自身与组织之间缺乏忠诚度与信任感,关系不稳定,组织对成员缺乏约束力,成员对组织缺少忠诚感、依赖感;人力后续性不足,救急心理明显。三是边缘化状态严重,有的成员凭着一腔热血参与,却缺乏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各机构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造成了体制性浪费,愿意从事应急服务的人员缺乏参与渠道,或被拒之门外。四是专业化、职业化教育开发体系欠缺。我国高校直到2004年才首次批准“国民经济动员学”硕士学位点,首批应急管理类专业学生仅招10名,难以满足应急管理专业化处置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广泛需求。所幸河南理工大学于2010年成立应急管理学院,其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是全国第一个应急管理类本科专业,担纲了为社会培养高级应急管理人才的重任。

我国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提升应急救援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我国应急人力资源队伍建设要走开放型的大社会开发与管理模式,以专业化带动社会化,以社会化延伸专业化。首先,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化应急主体队伍,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效度和强度。其次,要通过社会化的多元途径,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分散的应急人力资源,增强应急管理与应对合力,以大众化平台构建多层次的网络化应急管理格局,从而实现从分散状态到集中管理的转变。二是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突出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立足实际、统筹兼顾、按需开发,通过集中形式的培训与教育,如实训、情景模拟、现场教育等,满足高层次应急人才的专业化发展需求。一般性的应急知识教育、技能培训,尽量采取散点式的属地化培训模式,减少开发成本。建设相对完善的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三是坚持分类分级分区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和多头领导。公共突发事件从理论上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6]。但通常分成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等四类。每一类中又有若干子类;每一类分别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等四个级别,再对应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区域,分别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分别聚集与开发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应急人力资源,予以全程跟踪、动态配合,形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的应急人力资源队伍体系。

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三种状态与三类主体

(一)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三种状态

由于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属性,决定了应急人力资源必须具有整合与协作性、动态时效性、时间应急性等特征,也因此而导致了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三种不同状态:平时状态、临战状态和实战状态。平时状态是指在没有发生突发事件也没有预兆要发生突发事件的通常状态,即所谓“和平时期”。这时主要是做应急人力资源的准备和保障工作,包括建立应急人力资源部署、规划预案。根据应急人力资源预案进行模拟培训、演练,案例教学,应急知识、技能、规范的授受等,人员的组织模式如专业与业余、职业类与志愿者类应急人力资源的职能分工与协作配置,人员的职责、权利与义务等,以提高应急人力资源的应急救援救助保障能力和协同性水平。临战状态是指当预警系统预测到某种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达到临界点或临界点以上时,应急人力资源跟随整个应急保障体系一起,随即立刻进入临战状态。应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开始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的组织动员、临战训练、思想准备,随时准备进入实战状态。实战状态是指根据对已发生突发事件的性质与严重程度的判断,有关政府应急部门确定实施应急预案加以应急处置的全过程,应急人力资源所处的实际状态。根据不同种类的突发事件,分别启动相应的应急人力资源预案,调集相关的应急人力资源,系统内部相关人员开始联动,协同应对突发事件。

(二)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三类主体

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体包括指挥与决策主体、执行与操作主体和监控与协调主体三类。指挥与决策主体是应急管理中最高层次的人才,应具备高瞻远瞩的宏观决策力:对应急事件宏观事态的全面掌控与整体把握能力;对事态发展趋势的超常且正确的预测分析能力;能在事态发展的不同阶段迅速而准确地作出相应对策的能力;对事业、国家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很强的事业心。执行与操作主体是应急管理中的一线人才、中坚力量,应具备快速、敏捷的执行力。高层的决策力、领导的战略意图与宏观设想等都需要通过执行力来实现。执行与操作主体主要包括:紧急专业救援队伍和市场化的民间专业救援队伍,社会化的志愿者救援队伍,受灾地区社区和群众的自救队伍,从而形成专业救援和群众自救相结合的庞大救援互助体系。这类人才要求具备领悟力、贯彻力、快速反应能力、协同能力和整合现场各种资源的能力,专业背景强、判断能力高。既能及时领悟并贯彻决策层的精神,又能根据事态发展迅速而果断地制定出可操作性的行动计划,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监控与协调主体是应急管理人才结构中的基础型人才,要求具备很强的专业背景、动态跟踪能力、整体评估能力和政策把握能力,包括:各类应急事件的相关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新闻发言人,危机公关与形象修复专家,应急事件后评估、咨询和管理人才,突发事件信息跟踪、收集与处理人才等。四、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框架体系根据上文分析的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三种状态与三类主体,笔者构思了一个较为完整而系统的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试图建立应急人力资源的“大开发”、“大管理”操作模式(见图1)。首先,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针对三类主体而言的一个有机开发与管理系统。其次,平时状态的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重在日常管理、培训、教育与模拟。临战状态的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重在宣传教育、引导舆论、组织动员,转变应急救援人才的思想观念,完成从平时状态向战时状态的过渡与转变。战时状态的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重在应急人力资源与其管理机构之间的合约、薪酬福利、安全、心理、员工关系管理等。最后,将应急人力资源的平时开发与管理、临战开发与管理、战时开发与管理三种状态整合在一起,实现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预防、指挥、救援的“三位一体化”,以及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常态化、常规化、长效化。

实现我国应急人力资源系统化开发与管理的四个“转变”

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领域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因此,既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决定开发方式、目标与结果,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权威进行制度设计、政策开发。唯有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做出不完善的选择,构建起以政府为管制主体的多元化开发与管理结构,方能达到相对完善的终极目标。为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从应急性开发转变为常态化开发

应急人力资源开发虽然隶属于应急管理范畴,但临时性、脉冲式的应急开发与管理行为只能应急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无序化、碎片化,因此,坚持以预防与应急准备为主旨的常态化开发应该是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出发点、立足点。常态化开发与管理意味着要突破传统的临时应付的思维模式,把应急人力资源开发的短期行为转化为长期行为和制度规范,从被动应急转变为主动防急;建立常态化的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机制,定期性的教育培训与模拟演练制度,把有些应急人力资源加以有机整合,把个体工作、生活、实践与应急教育结合在一起,让应急思想、应急教育成为人们的日常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做到平时应急、战时应战、平战结合,强调平时、临战、战时三位一体的全过程开发。一方面加大投入与培训力度,凸显诸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在事故应急、人员搜救、险情排除的主力军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系统培训,提升参加应急管理的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的救援技术和救援能力,熟练操作各种复杂的抗灾设备,获得应急服务的专业资质、达到职业标准。

(二)从分散化开发转变为网络化开发

我国目前的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仍然采用高度集中的人工应急模式,各职能部门之间尚未建立起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互相协同应急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应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通信平台、数据接口、数据库结构、功能要求等缺乏统一标准,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和共享资源;有些应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时缺乏动态积累、应急演练和日常维护,也致使应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关键时刻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在最高层面要建立部级的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构,一个常设的全天候、跨部门管理组织和工作枢纽,负责应急人力资源的数据收集、日常分类管理与动态积累、监测。在实际工作层面要建立多部门联动开发机制,建立自动化与人工管理相结合的网络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指挥管理系统,对公安、消防、急救、抢险等政府各职能部门原来各自分立、互不相通的系统资源加以有机整合,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及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式网络应急人力资源系统。依靠这个技术系统,形成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等四类具有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预防和快速反应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应急人力资源的闲置或浪费。

(三)从单一型开发转变为多类型开发

偏于局部或一隅的单一型开发或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应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只能满足局部地区或类型的应急需求,难以回应社会大系统的全部应急需求。所谓多类型开发是指专职与兼职并举,指挥与决策人才、执行与操作人才和监控与协调人才开发并举,常规型开发与应急型开发并举,培训型开发、使用型开发与政策型开发并举,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组织、社区多种社会力量开发并举,做到互通有无、覆盖全局。通过针对不同突发事件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应急教育、启蒙、培训,借助模拟、体验、临摹(观摩)等多种形式,开启智慧之窗,完善与充实全社会的应急管理知识和能力。对于所有的应急人力资源,经过专业培训并经过考试合格后,颁发相应的专业资质证书和上岗证书。所有的应急人力资源,都有相应的规范化的动员与运作机制、组织运作体系、平时学习训练等具体任务。

(四)从无序化开发转变为标准化开发

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篇6

Abstract: The emergent events in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are stochastic, uncertain and devastating. Under EPC general contracting mode, the emergent events are likely to cause serious economic loss to EPC general contractor. The researches on emergent events in international project are mostly passive control.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on targeted active control of emergent events risk.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no-defect management in the EPC general contracting mode, using the TextRank algorithm, with the help of Guidelines for Foreign Investment Country / Territory Cooperation, information in the World Bank database and keyword extraction technology, to predict emergencies. LEC method is used for risk assessment, and then emergency organization is built, contingency plans are developed.

关键词:突发事件;主动控制;无缺陷管理

Key words: emergent event;active control;no-def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024-03

0 引言

EPC工程总承包是近年来我国建筑公司在国际上承包工程项目的基本运作模式,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即设计、采购、施工,是指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全过程的工程总承包,并负责试运行服务,又称交钥匙工程。

在EPC总承包模式下,EPC总承包商对整个工程项目负责,不仅要承担传统合同规定的风险外,还要承担自然、经济和业主的某些过错等带来的风险,包括突发事件。国际工程项目中的突发事件是指国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突然发生的、可能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理措施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很可能给EPC总承包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突发事件具有随机性与突发性、扩散性与破坏性、高度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客观性与可防性。我国建筑公司在国际上承包工程项目时,由于国际工程涉及到工程所在国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环境等复杂的问题,决定了EPC工程总承包的工程项目容易引发突发事件。例如,2006年2月,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总公司工程人员在巴基斯坦遭不明身份歹徒突然袭击,造成重大伤亡;2008年3月,我国大连某公司工程人员在赤道几内亚发生罢工事件并与当地警方发生冲突造成中方人员的伤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

国际工程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指组织管理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工程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的活动。我国的承包商,对国际工程EPC总承包中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认识不足,对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估计不足,缺乏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科学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管理者对国际工程项目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管理者意识薄弱,且大多都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补救措施,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尚不健全,部门协调不畅,管理层次不清。

无缺陷管理强调在EPC总承包商国际工程项目中的设计、采购、施工各个阶段都要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意识,积极地识别、分析、评估潜在的突发事件,针对每类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构建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进行针对性地预防、管理,以使工程为顺利进行。

1 文献综述

本文的基础是《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世界银行数据库。《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和驻外经商机构联合编写并每年更新的对外投资指南,客观介绍有关了近156个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风俗习惯、文化,法规政策等相关投资合作环境;世界银行数据库由世界银行集团组建,其中列出了七千多个指标,所有用户都可以免费使用和分享数据,可以按照国家、指标、专题和数据目录浏览数据。本文以《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和世界银行数据库提取的数据为基础建立新数据库,利用文本信息挖掘技术,关键信息提取,以检测到和发现可能的突发事件,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将检测到的突发事件进行归类,对每一类突发事件制定危险等级评价指标D(危险值)和相应的应急预案。针对主要的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构建对应的组织机构专门管理。再对此类突发事件制定评价指标,根据指标评分的高低,并针对危害程度高的突发事件进行重点管理。

2 EPC总承包模式下基于无缺陷管理的组织构建的模型

本文研究框架的构建是基于TextRank算法,利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世界银行数据库中的信息,利用关键词提取技术,对突发事件进行预测。总体框架可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关键词提取、关键词归类分级、针对关键字建立应急预案。EPC总承包模式下基于无缺陷管理的组织构建的主要流程图如图1所示。

2.1 数据库过滤、关键信息提取

2.1.1 数据库过滤

突发事件预警数据处理是突发事件预测的一个主要环节[2]。本文利用中文分词技术[3]将《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及世界银行数据库(中文)中可用的信息文本中的数据切分及过滤,目的在于将一个中文序列切分成多个中文单词,该技术经常被用作中文文本处理的第一步。

2.1.2 关键词提取

突发事件基本上可以由关键词进行充分表述,《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世界发展指标》包含大量的冗余信息,不能明显看出其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所以,通过关键词提取技术,对过滤后的数据库进行重要信息提取,构成突发事件的大致框架。本文采用被广泛认可的基于图的排序算法TextRank进行关键词提取[4]。

2.2 列出潜在突发事件清单

根据国际工程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再结合项目拟建国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由关键词提取技术得出潜在的突发事件列表,并按照其性质分类如图。突发事件列表可以作为制定应急预案和预防管理潜在突发事件的依据。国际工程EPC总承包项目潜在突发事件列表如图2所示。

2.3 对潜在突发事件评价、分危险等级

本文研究的是工程项目的突发事件,需考虑工程暴露于各种环境中频率,故采用美国格雷厄姆提出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LEC法)对突发事件的危险性进行评价, 方法如下:D=L*E*C

以工程所在地的环境为基础,由国际工程建设的人员组成专家组,按规定标准给L、E、C分别打分,取三组分值的平均值作为L、E、C的计算分值,用计算的危险性分值(D)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等级。

2.3.1 取值标准

2.3.2 危险等级划分标准

评分结果的高低直接表明了潜在突发事件的危险程度,分值越高,说明该类潜在的突发事件越危险,一旦发生造成的后果也越严重。评分高低可直接作为制定应急预案和预防管理潜在突发事件参考,评分越高,相应的应急预案也要越仔细详尽,应急组织要越完善,若评分已经达到高危危险程度,则可权衡是否放弃潜在的目标收益。

2.4 构建应急组织

我国工程实践中,应急管理机构往往作为风险或安全管理部门的附属组织,并没有被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一般国内的国际工程承包商虽都设有风险管理部门,但对于风险应急事件管理的针对性较差,缺乏完善的管理组织系统,对于突发事件难以做出及时的响应。对于EPC总承包模式运作下国际工程规模较大、工艺复杂度日益增加,应急管理队伍的完善化要求日益重要。为了有效地强化工程应急管理的职能,构建责任明晰、运作专业的工程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前面列出的每一类潜在的突发事件,针对其危险程度对二至五级危险建立专业化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组织成员对这些潜在的突发事件进行讨论分析,根据成本、资源、工程所在地的环境、项目特点、以往经验等确定预防措施和进行跟踪管理、制定对应的应急预案;若为二级或一级危险针对具体情况可考虑进行有效的风险回避。

2.5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突发事件建立的组织机构,根据列出的潜在突发事件的危险程度,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工程项目的特征、突发事件的危险等级、计划安排等因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鉴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因此有必要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管理是指通过对数据库中关键信息的分析,预测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识别可能带来的威胁,并对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预案,一旦预测的情况发生,可以按照预案进行应对,同时在不能避免的特殊事件发生时,可根据具体事件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所做的预案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事态的发展,降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是减少实际损失。考虑到EPC总承包模式下运作的国际工程多为较大或特大型的项目,其项目建设周期较长,针对潜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应该是一个覆盖到工程建设各主要环节的管理体系框架,集策划、编制、实施、调整过程不断循环,不断升级优化预案[5]。

3 积极响应突发事件

事故发生后,专业组织机构对事故的严重程度作出评估,同时根据职责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协调相关部门实施抢险。事故发生后对事故的实际情况展开调查、总结、评价。并及时更新完善数据库,以此不断改进对突发事件预测的准确性,修订应急预案与应急组织并完善应急管理系统,以实现高效性地预测、有针对地预防管理突发事件。

4 经验总结

我国建筑公司在国际上承包工程项目时,由于工程项目的环境特殊性,容易引发突发事件,导致停工,很可能给总承包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一般的工程项目建设,由于预防意识薄弱多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阶段的工作,很少能全面系统的在施工前考虑到各个过程中可能的突发事件,以至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我国的建筑工程企业应建立起高效全面的突发事件预防管理系统,做到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降低突发事件对工程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齐二石,王嵩.国际工程项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研究.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论坛.

[2]S.T homas Ng.Contractors'risks in Design.Novate and Construct contrac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2,20:119-126.

[3]许伟,刘令宇,王明明.基于跨媒体分析的突发事件检测及趋势研判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

[4]Mihalcea R,Tarau P.textrank:bringing order into texts[C]//Proceedings of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2004:404-411.

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篇7

关键词:燃气安全 标准化突发事件 应急处置

Thestandardizationofgasemergencydisposal

Cui Jingyue Zhan Shuhui Zhao Yanyo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SchoolBeijing100044)

(Yanzhou Gas Group Company Zhao YanyongShandong272100)

Abstract:General use of gas is convenient to production and people's lives, But ga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ammable ,explosive and poisoning, so it is very dangerous in using it in mining, production, Stockpiling,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for gas emergenc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characteristics of gas unexpected public events. Presented how to standardizing emergency gas accident,make emergency disposal quick,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reduce accident assessment of inaccurate、 personnel handling errors、Lack of experience in emergency Lead the accident delays and expanded.

Key words:Gas securityStandardize Unexpected events Emergency disposal

1、概述

大量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各国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进入1,000~3,000美元区间时,安全事故会呈现高发态势,称为事故易发期或事故高发期。摆脱事故多发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事故多发到逐步稳定、下降的过程。据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提供的数据,英国、美国、日本走出事故易发期分别用了70年、60年和26年。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同时,我们也迈进了事故高发期的门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2004年曾表示:争取用10至15年的时间,使我国走出事故易发期[1]。

近年,我国城镇燃气系统中不断发生泄漏、火灾及爆炸等突发事件。这不仅带来生命与财产的损失,也对社会公共安全与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燃气行业的健康发展。

2010年10月19日国务院《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其中规定:管道燃气经营者对其供气范围内的燃气设施,承担运行、维护、抢修和更新改造的责任;燃气安全事故发生后,燃气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各自职责,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2]

安全生产应该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当事故不可避免地发生时,如果能够科学应对,采取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就可以有效地抵御事故或灾害的蔓延、减轻危害后果。

2、燃气行业应急处置现状

在城镇燃气行业一些大中型企业,有比较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有一定的应急抢修技术措施和专业应急队伍,有内部的事故情况通报、交流制度;在实践中能够与相关部门配合完成应急抢险,积累了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但还有一些企业,进入燃气行业时间短,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实际应急处置经验不足,很难有效处置突发事件。

此外,虽然各级管理部门和燃气企业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抢修抢险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等文件,但各企业在面对事故时的处置措施却差别很大;即使在同一个企业内部,针对同类事故,不同人员的具体操作也不尽相同。应急处置技术措施是否有效,缺乏评价标准。

同时,整个行业对应急处置经验与教训缺乏总结、交流,对事故进行分类统计、做专业技术分析不够,使得燃气管理部门及各企业不能分享已有的、成功的应急处置经验,也无法汲取事故应急中的教训。

3、对燃气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标准化的思考

根据我国 2007 年11 月1 日颁布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可将应急过程分解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部分。其中应急处置与救援应针对不同事故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对于燃气行业,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探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标准程序和技术措施,以快速、有效地控制事态。

面对故障、事故等突发事件,如何做到快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置?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3.1、应急程序标准化

推荐使用标准化应急处置程序,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事故处置的影响,使事故应急处置与操作快速、科学、有效,减少事故评估不准确、人员处置失当、应急经验不足等造成对事件的处置不够及时、有效和正确。

英国在事故应急中采用“金、银、铜”三级处置方式:在事件发生后,“铜级”处置人员首先到达现场,指挥官需立即对现场情况进行评估;如果事件超出本部门处置能力,需要其他部门协调时,指挥官需立即向上级报告,按照预案启动银级处置机制;如果事件影响范围较大,则需要启动金级处置机制。“金、银、铜”三级处置机制有效保证处置命令在战略、战术以及操作层面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序的工作局面。

我们认为,燃气行业应急处置程序可以参照流程:

图一燃气应急处置流程图

(1)预警响应与接警:燃气事故的接警通常是公安、消防和燃气供应单位中的某一部门,许多城市已经建立相关部门接警联动制度;接到事故报警后应由燃气调度管理部门的决策人员对事件做出初步判断,决定反应级别、确定可调动应急队伍及人员,做应急技术资料信息等准备,发出应急相应指令。

(2)派出应急队伍:针对发生事故的地点、情况,应派遣专业的燃气应急队伍和人员迅速到达事故现场;应急队伍应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应急处置工具、人员防护装备等;

(3)现场初始评估:应急队伍中的指挥人员应在最短时间内对现场情况进行初始评估,划定警戒和处置操作范围;决定应急预案启动级别,提出事故控制及处理技术措施的意见、建议;确定是否需要其他部门的协调、参与;向现场和应急指挥部门汇报情况。

(4)现场应急操作:燃气应急队伍是主要任务是利用专业技术知识和专用工具,进行事故控制的相关技术操作。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影响范围的故障和事故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事态,对事故点进行处理。

(5)系统功能恢复和应急措施评价:抢修、抢险完成后,应按照一定程序恢复燃气系统的功能。在这一过程中,还应由应急队伍的指挥人员对应急中采取的技术措施及应急方案进行初步的评价:按照规定进行检查、检测;确定应急操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规范、规程要求;确认应急任务是否完成;通知指挥部门,宣布应急过程结束。

检查现有的燃气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程序,根据安全知识、燃气专业知识,将各类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一旦事故发生时可以比选、参考。采取标准化应急程序,可以避免一些燃气管理部门及企业应急处置经验不足,面对突发事件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做出应对。

3.2、应急处置专业化

应急中应采取“专业化处置”原则: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事件,采用相关专业知识、职业技术技能、专业工具;依靠专业队伍和人员、专家,应对和控制事态,将危险、危害程度降到最低限度。

(1)专业应急队伍:要应对燃气突发事件,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及技能、专业技术及装备的应急救援队伍;应定期对他们进行燃气专业技术知识和应急救援技能的培训;参加高仿真度的演练,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应急技术措施;为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自我防护及救援工具与设备,培养能够熟练操作应急设备的职业技术人员 。目前,我国应急救援队伍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完善:首先,缺乏应对重大复杂事故的大型特种装备,难以满足跨地区、跨企业处理特别重大复杂事故的要求;其次,企业专兼应急职队伍投入不足、装备陈旧,队伍的分布及装备水平滞后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和行业技术发展水平,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应急工作需要。

(2)专家援助机制:在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处置中,往往需要把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吸收到专业应急队伍里来,弥补专业应急队伍在知识、经验、技能上的不足。在应对突发事件中,专家队伍可以出谋划策,担任现场应急技术指导、应急措施评判、应急方案抉择等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应急失误。

建立信息资料库,收集、整理应急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有经验的实战队伍等方面的信息,形成专家援助机制,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应急专业意见和建议;将专家学者研究出的燃气扩散、火爆损失预测等模型,与事故应急决策、指挥调度相融合,可以提高应急指挥的现代化水平和整体作战能力。

(3)专业化技术措施:我们常见的燃气事故形式主要有四种:泄露、火灾、爆炸和中毒,这四种形式不是相互独立的,可能会同时发生。因此应急处置时要有针对性,找到事故的根源。比如处理泄漏及火灾时,燃气低压管道、中压管道、用户户内的技术处置方法是完全不同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发生地点选择不同的应急措施 。

3.3、效果评价科学化

燃气应急处置的效果评价,是对已完成的处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总结,从而判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分析实际结果与计划的差别;并依靠评价专家或专家组的经验,综合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对应急处置的有效性及正确性作出结论性意见;据此总结应急救援的经验教训,为修改应急预案、改进应急措施提供参考。

我们认为应急处置的效果评价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评价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调查研究当时的条件和环境,从多方面、多层次,了解处置全局和全过程的情况,从处置人员和调度、操作人员处获取第一手资料。

(2)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即应采取科学的态度,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包括必要的原则性设计计算),实事求是,避免凭空臆造;对材料要有鉴别,对物证、证言要有分析,使评价结果建立在调查材料经科学加工的基础上。

(3)评价成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评价不应该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特别是调度指挥或者决策部门;应保证其独立、客观性,才能真正选择、确定正确的应急救援措施,汲取事故中的教训,积累应对经验。

目前,我国的燃气事故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对应急技术措施缺乏客观的评判标准:应急抢险的具体操作是否得当、工具装备是否适用、应急行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没有统一的评价。对应急行动的评价总结,可以为处置类似事件提供具体、有效的指导。因此,应逐步使应急处置的评价体系标准化。

3.4、总结交流制度化

《城镇燃气管理条例》中规定:燃气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燃气事故统计分析制度,定期通报事故处理结果。

完善总结应急交流制度,搭建交流平台,使整个行业对应急处置经验与教训经常进行总结、分析,分享已有的、成功的应急处置经验,汲取应急中的教训非常重要。

目前,一些燃气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始注重对事故进行分类统计、做技术性分析,应急处置完成后,能做出评价总结,肯定正确、有效的应急行动与技术措施。但是,这种制度还不够完善,总结出来的经验很难分享与交流。因此,我们认为应建立一个应急信息交流平台,对引发燃气事故的技术原因进行分析;对应急处置技术措施和手段进行评价;对应急装备、工具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对防护用品与报警装置的充分必要性进行评估;应定期对燃气行业事故应急的新技术、新问题等进行交流,推进燃气应急救援的总体水平。

4、结论

随着燃气事业的飞速发展,燃气安全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如何提升燃气管理部门和燃气企业的应急处置能力,实现指挥顺畅、调度科学、反应迅速、战之必胜的目标,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燃气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采用标准化的应急处置程序和专业技术措施,提高应对应急处置的实战能力将成为我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

(1)我国目前在燃气应急处置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推荐各类燃气事故的应急标准化处置程序,可以使事故应急处置与操作快速、科学、有效,减少事故评估不准确、人员处置失当、应急经验不足等造成的处置延误、事态扩大等;有助于公安、消防、安监等相关部门协调处置燃气突发事件。

(2)把燃气等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吸收到专业应急队伍里来,建立“专家援助机制”,可以协助应急处置、出谋划策,以弥补专业应急队伍在理论知识与经验上的不足;建立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培养和锻炼,可以提高燃气行业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好总体应急水平。

(3)应急处置完成后,及时对应急行动给予科学的评判总结:肯定正确、有效的行为,汲取事故中的教训;确认正确的应急救援措施,积累突发事件应对经验;找出存在问题并及时制定整改措施。

(4)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分享成功的应急处置经验,汲取已有事故应急中的教训;加强对引发燃气事故的技术原因分析,对应急预案、措施、行动、效果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交流,取长补短,防范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城镇燃气安全管理 詹淑慧,杨光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B1

[2] 城镇燃气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1

[3]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与城市安全应急系统城市燃气蒋宏周以良 2006

作者简介:

崔竞月 女汉族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供热、供燃气、空调及通风工程

学历: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城市燃气输

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篇8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模型

突发公共事件(Public Emergency)特指政府公共管理领域所遭遇的,已经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需要政府迅速做出决断,并需要付出沉重代价才能摆脱困境的一系列紧急事件。受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人口与产业集中程度逐步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社会遭受突发公共事件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我国是世界上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Ⅱ向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已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征,当地政府部门的快速应急响应能力成为决定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迅速准确地确定适当的应急方案,进行干预和管理是成功治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核心步骤。

目前,已有学者开展过相关的研究:邓云峰等提出了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框架;铁永波等对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也进行了初步研究;王绍玉对城市灾害的应急管理、城市政府的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等问题作了研究;郝春新、王绍玉讨论了防灾减灾与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吴宗之、刘茂对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分级、分类体系及其基本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综合以上发现,所有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过程以及组织层面上,以及预案的分级研究。很少有研究者从定量的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方法的研究,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在现实情况中,公共突发事件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使得其很难恰好符合某个预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者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如何在短时间内准确的从多个候选方案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并依此进行实施成为成功管理公共突发时间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运用灰决策理论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的决策评价算法。

公共突发事件的管理过程

公共突发事件的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危机的预警准备、危机的应急反应和危机后的恢复重建三个方面。

危机的预警准备。政府应通过适用的预警技术减少公共突发事件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建立相关应急信息网络和传播机制,能够向公众及时、快速地相关信息;建设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医疗、抢险等应急准备;在当地开展应急知识培训,使得广大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知道如何应对,避免产生恐慌。虽然公共突发事件是无法避免的,但充分的早期预警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秩序等的破坏。

危机的应急反应。危机的应急反应主要指公共突发事件已发生时,中央或省、市级政府需协调各级政府、及时调配资源,组织迅速有效的救援活动,迅速恢复社会秩序并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急反应时间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当地政府部门能否进行快速应急反应是能否有效控制事件后果的决定因素,也是当地政府部门组织能力和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的直观体现。

危机后的恢复。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恢复除了进行相关的设施创建和财产损失评估外,还应重点关注公众的情绪及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及时对受害者提供紧急的安抚措施;平息公众的不安以及焦虑情绪等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的评价模型建立

灰色系统理论的思想及实现步骤。灰色系统理论(gray system theory)是一门基于数学理论的学科,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系统工程新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最大特点是它适用于处理信息不完备的决策问题。主要以只知道部分信息的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知信息的提取,准确描述系统的运行行为和演化规律。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非重复性和突然爆发性的特点使得决策者无法在开始获得完全的信息,许多决策都必须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因此,在公共突发事件决策中应用灰决策方法尤为适合。运用灰决策理论进行决策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建立针对决策事件的决策局势,并确定评价体系样本;做效果测度变换,计算极大值目标值和极小值目标值;统一测度空间,确定满意局势。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影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评价的指标有很多,但众多指标普遍存在迭代现象,即多个指标之间存在重复考量同种因素的情况。若选取带有重复因子的指标参与评价,各指标间的迭代现象会使评价结果偏离实际情况,重复因子越多,偏离就会越严重。因此,恰当的指标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在选取时需要对各个因素综合分析。本文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选取了能综合反映其治理效果的四个评价指标:资源需求程度、社会或自然环境危害程度、公共安全威胁消减程度、控制效果显现时间。

应急方案评价模型实证分析。某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应急预案,最终形成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需要对三个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从中选出最优。

根据以往经验及相关专家预测,三个方案的相关数据如下表1所示:

通过对四个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可知,资源需求程度、社会/自然环境危害程度和控制效果显现时间这三个指标的值越小,说明相关方案越优秀。因此,针对这三个目标,应寻找极小值目标;同样的,对公共安全威胁消减程度这一目标,需要寻找极大值目标。

根据灰色决策理论,由以上数据确定目标极值,并做效果测度变换后可得:

对以上结果统一测度空间:(方案1,方案2,方案3):(0.89,0.81,0.81)。最终,通过计算可找出满意局势为方案1。

即在综合考虑资源需求程度,社会或自然环境危害程度、公共安全威胁消减程度、控制效果显现时间等指标后,方案1是最佳选择。

结语

上一篇:护理实践教学范文 下一篇:优质护理知识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