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处置原则范文

时间:2023-10-27 17:55:08

突发事件的处置原则篇1

小学防控疫情舆情应对预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有效应对和快速化解网上舆论危机,支持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占领各种网络信息传播载体,形成学校网络舆情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机制,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对学校社会声誉、教学秩序、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或对学校师生生活、工作、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信息等突发网络舆论情况。

二、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将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全校应急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2.预防为主原则。学校各处室、年级组、教研组应做好网络舆情突发的预防工作。

3.协同一致原则。各处室、年级组、教研组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同一致,处置好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三、组织机构和保障

1.东岗小学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

组 长:魏宏舜

副组长:蔡继英

谢延平

成 员:各科室负责人

年级组长

团队负责人

2.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日常工作及领导小组交办的事宜。

四、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研判预警。学校信息处及其他处室对本校可能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学校处室发现重大网络舆情后,要按照快速、畅通原则和逐级报告、双重报告等要求,及时将情况报告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校长、校长。同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建专门工作组,召开碰头会,制定并落实应急处置措施,快速及时内将事情原由、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等组织成汇报材料,并做到30分钟内口头汇报和90分钟内书面汇报。如有必要,需将材料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沟通有关情况。

(三)分类处置。面对网络媒体出现的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按照信息内容的不同,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需按以下不同办法分类处置:

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安排学校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学校主要领导和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当日回复处理意见并告知回复处理结果具体时日。

2、属对学校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及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3、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如属于学校内部人员,以说服教育为主,情节恶劣者按学校相关校规校纪给予处罚,如属于校外人员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4、属对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重要积极意义类的,要积极采纳建议并按要求予以回复。

(四)动态跟踪。学校要落实专人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网络舆情危机发生。

(五)总结评估。在网络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

五、后续工作

(一)善后处置

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指导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二)总结分析

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会同参与处置的相关部门(单位)对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预案。

对玩忽职守、造成严重损失的,要报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违反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小学防控疫情舆情应对预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有效应对和快速化解网上舆论危机,支持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占领各种网络信息传播载体,形成学校网络舆情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机制,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对学校社会声誉、教学秩序、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或对学校师生生活、工作、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信息等突发网络舆论情况。

二、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将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全校应急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2.预防为主原则。学校所有教师应做好网络舆情突发的预防工作。

3.协同一致原则。班主任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同一致,处置好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三、组织机构和保障

重大网络舆情发生后,应立即成立校网络舆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应急组织机构

1.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

组 长:**国

副组长:**强

**霞

成 员:各班班主任

2.事件承办人

**东

**冲

四、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研判预警。学校教导处对本校可能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学校教导处发现重大网络舆情后,要按照快速、畅通原则和逐级报告、双重报告等要求,及时将情况报告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建专门工作组,召开碰头会,制定并落实应急处置措施,快速及时内将事情原由、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等组织成汇报材料,并做到30分钟内口头汇报和90分钟内书面汇报。如有必要,需将材料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沟通有关情况。

(三)分类处置。面对网络媒体出现的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按照信息内容的不同,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需按以下不同办法分类处置:

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安排学校相关人依法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学校主要领导和学校网络信息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当日回复处理意见并告知回复处理结果具体时日。

2.属对学校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及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3.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如属于学校内部人员,以说服教育为主,情节恶劣者按学校相关校规校纪给予处罚,如属于校外人员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4.属对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重要积极意义类的,要积极采纳建议并按要求予以回复。

(四)动态跟踪。学校要落实专人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网络舆情危机发生。

(五)总结评估。在网络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

五、后续工作

(一)善后处置

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指导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二)总结分析

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会同参与处置的相关人对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预案。

对玩忽职守、造成严重损失的,要报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违反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小学防控疫情舆情应对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正确引导、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第一时间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到第一时间监测、收集、研判舆情发展走向,及时上报舆情动态,为应急处置提供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对外准确信息并慎报原因,情况较为复杂的舆情信息,在事态尚未清楚、但可能引起公众评议猜测或随意解读时,根据具体调查情况,再作后续详细,牢牢掌握信息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舆论主导权。

(二)全局利益原则。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负面舆情信息时,坚持以维护党委政府形象和社会大局稳定为目标,把群众利益、大局利益始终放在优先位置。

(三)口径一致原则。在对外信息中,做到步调统一、口径一致、权威,避免说法不一、自相矛盾,造成于己不利的后果。

(四)疏堵结合原则。注意把握对外信息的分寸和节奏,尊重事实,循序渐进,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传媒,在公开透明信息的同时,及时删除各类可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谣传信息。

(五)协作协调原则。充分发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团队协作、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二、组织体系及职责

成立疫情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指挥全校疫情舆情处置工作。

组长:李索学

成员:庞温格、焦红晓、郝香芷

主要职责:

(1)领导和指挥学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

(2)根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发生、发展、衍变情况,适时启动本应急预案,召集各相关成员协同开展处置工作;

(3)组织收集、跟踪舆情信息,及时里满教委和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4)通过正规权威媒体适时适度真实消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5)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并配合做好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突发舆情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

(一)舆情监测

由办教学点负责人牵头,各班主任配合,认真履行信息收集工作职责,实行定时搜索、收集涉及我校的负面舆情信息。

(二)预警工作

各班主任要切实加强日常信息调查研究,做到动态监测,详实记录,及时收集各级涉及我校疫情的负面舆情信息,经本部门负责人审核后,立即上报突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学校班子相关领导批示。

(三)预案启动

突发事件的处置原则篇2

关键词 边境地区 突发事件 处置原则

作者简介:辛昊,广州边防指挥学校。

近年来在我国边境地区,各种严重暴力案(事)件时有发生,已经对我边境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一、边境地区突发事件的基本特点

公安机关研究的“边境突发事件”是指:在边境地区突然发生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大影响的,危害国家主权和安全,影响边境地区社会稳定,破坏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扰乱社会治安,危害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事件。总体来说边境地区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暴发的突然性。边境地区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有它内在的必然因素,而这种因素又大多被各种表象掩盖而不易被发现,一旦条件具备,突发事件就会立即爆发并迅速蔓延,往往给人一种始料未及、猝不及防的感觉,使方方面面陷入极大的被动。二是局势的紧迫性。边境地区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则会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急速恶化,危难险重的信息也会接踵而至,浩繁复杂的情况就会展现出来。三是矛盾的复杂性。边境地区突发事件的诱因、成分和性质具有复杂多样性。引发边境突发事件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因素。四是后果的严重性。边境地区突发事件不论规模大小、时间长短、性质如何,影响都比较大,都具有践踏国家法律、侵害公共利益、破坏地区经济建设和损害政府形象及扰乱民心的客观结果。有些边境地区突发事件极易被境外的敌对势力、分裂势力所利用,从而还会严重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国家声誉,以及影响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与团结。

二、处置边境地区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

“边境地区突发事件的处置原则”是公安机关对边境地区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处置的主要依据和行为规范,在处置边境地区突发事件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统一领导,密切协同

边境地区突发事件的发生,必然会涉及到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牵扯到一些部门、单位和不同层次的人群。这样,对具有相当规模的边境突发事件的处置,往往需要整合相应的社会资源和调动各部门、各单位的力量。在应对和处置边境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单位或个人也都是来自各个方面,如交通、通讯、医疗卫生、物资保障、公众救援、信息、食品等政府相关部门的人员。在边境地区突发事件中,公安机关既是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重要力量,又是处置边境突发事件的主导者和具体处置的执行者。因此,公安机关在处置边境突发事件中应主动接受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坚决服从联合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在明确自己应有的职责基础上,按照联合指挥机构的部署及时组织和调配警力。在处置过程中要注意多请示、多汇报,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

(二)预有准备,快速反应

不论是政治性边境突发事件还是治安性或暴力性边境突发事件,尽管其突然爆发,苗头不宜察觉,但就整个事件来说,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发生的,必然会有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从量变到质变,从少数人煽动到大规模群体参与的发展过程。因此,把事件制止在萌芽状态或能在事件发展的初始阶段果断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局势,则民众心理能得到初步安定,社会秩序也得以初步维持,为争取整个事件处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否把事件制止在萌芽状态或发展的初始阶段,关键在于处置突发事件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到位,情报信息工作是否准确、灵敏。否则,即使有现代化的装备,也会贻误战机,使事态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在受领任务后,应坚持快速出动、快速到位、快速处置的“三快”原则,按照上级规定时限到达事发现场。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简化指挥层次。应尽量减少上级命令或指示的传递环节,以达到节省时间、快速实施的目的。可将上级命令或指示同时下达给各处置分队,使上下同时受领任务,同时付诸实施。

(三)靠前指挥,果断处置

突发事件的处置原则篇3

关键词:突发事件 ; 公共危机 ; 应对处理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频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和深远的影响。2008年的冰雪灾害、5.12汶川地震、拉萨“3.14”事件、新疆“7?5”事件、贵州翁安事件,2010年春西南五省干旱事件、玉树地震, 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和核泄漏危机。2010年广西靖西县信发铝民企械斗冲突事件、田东县祥周镇九合村土地纠纷村民械斗事件、田东县林逢镇英合村坛匠屯群众堵路阻挠渔梁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等体性事件。

频发的突发事件给正常的社会管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引发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只有增强危机意识、强化应急管理、积极科学应对,提高处置能力和管理水平,才能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底限度。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引发的危机给公众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其影响和涉及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大众性。 二是具有突然发生和紧迫性。突发事件具有突然发生和紧迫性。 它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 三是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四是具有公共权力介入的必然性。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既是政府的权力也是政府的义务。五是具有社会资源整合的要求。具有社会资源整合的要求主要是动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聚合才能加以解决。

二、突发事件管理的重点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点应从政策法规、管理程序等方面去理解。

(一)政策法规

2006年1月8日, 国务院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从此,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提升到了国家法律规范的层面。

(二)管理程序

1.预案制定和管理。制定预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增强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 预案编制、应急管理工作要进社区、进农村、 进企业,着重抓好学校、医院、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和能源、通信等重点部门的预案编制完善工作。

2. 应急准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做好应急准备。 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建立机构、 人员培训、应急演练、物资储备、通讯 保障、宣传教育等)。

3.事件预警。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措施: A启动应急预案; B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反映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 C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 有关专家学者,随时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发生突发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影响范围和强度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级别; D定时向社会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E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

4.应急处置。从处置程序、处置原则、处置措施三个方面理解。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往往危机即刻形成。如生命危机、财产危机、卫生(防病)危机、治安危机、设施危机。

第一,处置程序

A.快速控制事态。力求快速发现、 快速报告,快速出动、快速到位、 快速展开、快速介入。如2003年“非典”期间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行动、早治疗、早出院的快速控制措施。

B.细致调查研究。进一步查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原因、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态发展、控制措施,以及掌握公众在事件中的反应和态度。 C.审慎制定对策。一是必须突出慎具有可行性。二是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三是重视专家的意见。特别是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决策、对策的制定,要着重倾听、采纳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再次伤害。

D.坚决果断执行。就是一个执行力的问题。前三个阶段工作完成后,对于决定事项要坚决果断地加以贯彻实施。

第二,处置原则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是: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1.应急效率原则。具有突发性、紧急性、破坏性等特点,行政主体必须积极作为,迅速行动,采取高效迅捷的措施来排除危险。

2.协同作战的原则。任何一起突发事件的发生,必须突出协同作战的原则。都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 如交通、通讯、消防、救援、物资、医疗等部门,要求合力应对危机。

3.信息公开的原则。第一时间信息公开的原则。 权威信息,把公众欲知、想知、应知的信息及时出来,防止事件应对工作因谣言和错误信息的传播扩散而变得更加复杂。提高了政府公权力机关的形象。

第三,处置措施

第四十九条规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A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B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

C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 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D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 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E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F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G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

H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

第五十条规定,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 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公安机关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下列处置措施:

A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如2008年百色市靖西信发铝民企械斗事件。

B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 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 的供应进行控制。

C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D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E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依法出动警力, 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在处理因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因各种利益关系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要把握“三个慎用”原则。一是慎用警力;二是慎用强制措施;三是慎用枪支警械。

三、应对突发事件事态危机的思考

一般的突发事件,是指事件发生后危害立即造成、危机立即产生的事件,如地震、山崩、泥石流、洪灾等。这些事件一经发生,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立即造成,生命救援、财产救援、卫生防病、治安保卫等各种危机随之出现,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原则进行处置。还有一种与此不尽相同的突发事件,如核泄漏、非典、旱涝灾害、火山灰尘灾害等。这类突发事件的特点,一是人为不可抗拒;二是损害持续产生;三是危机仍在继续。这类突发事件,人们称之为“突发事件事态危机”,或称为“非传统安全危机”。当前,突发事件事态危机应急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应急机构还比较薄弱;二是预案编制还不够科学;三是预案的修订还有待于加强;四是应急管理还比较滞后,应急装备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完善公共安全预警系统

通过与国际突发事件事态危机预警组织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灾前预警系统,完善公共安全预警系统,从而为及时避灾、减灾争取时间。如2010年日本核危机后,中国应做到:一政府相关部门应迅速反应,加大监测力度,密切监控核泄露对核设施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二加强对新建、在建和在运行核电设施的科学评估,重新审视核能源发展战略,不能因噎废食更要防患于未然。

(二)建设高标准基础设施

项目审批和建设,都必须做到依法执行,按章办事。政府对项目的审批,应有前瞻意识,高度重视工程的安全性能,既要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又要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单位不应短视,应该建设高标准的校舍、公共设施和应急场所,让这些地方成为防灾、减灾的安全屏障。

(三)加强应对危机教育

日本、印尼等国属地震频发之国,长期的危机意识培养和防灾国民教育,使日本国民在2010年三月地震来临时处乱不惊,有序疏散。我们应从学前教育开始普及各种灾害防御知识,尤其是本地区可能会发生的各种公共安全危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的预防和应对教育不应存在于灾害来临之后的“事后诸葛亮”,而应“以平养战,寓战于平”,体现在危机之前的日常生活中。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地球承载着超量的负荷,自我修复的功能日益削弱,导致各种天灾人祸的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不管它们是传统的也好,非传统的也罢,我们都得提高认识、科学应对,增强危机处置和管理能力,力争把灾难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的限度,保护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的处置原则篇4

一、指导思想

以政府支持为依托,建立健全防范企业突发事件的监管体系,对可能出现的区域内企业突发事件尽早预测识别,提出预警预报,采取措施妥善处置,确保辖区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各职能部门要依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防范和化解各类突发事件。

(二)统一领导原则。企业突发事件发生后,在街道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各职能部门进行处置。

(三)分工协作原则。街道各职能部门在处置企业突发事件时,既要各负其责,又要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做好工作。

(四)信息共享原则。鉴于企业突发事件具有时间、类型、程度、范围的不确定性,各相关部门要在信息资源利用上相互提供支持。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防范或处置街道辖区内可能造成金融安全、群众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等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企业突发事件。

四、组织机构

街道成立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街道办事处主任穆晓莉同志任组长,高国勇、翁海斐、龚建刚、房驯骏、王华君、周瑛为副组长,成员由街道各职能部门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街道党政办。

领导小组下设6个工作协调小组。

(一)职工安抚工作协调小组,组长王华君。

由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牵头,街道党政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后海塘管理办公室组成。负责突发事件中企业职工的安置分流等安抚工作。

(二)维稳保障工作协调小组,组长房驯骏。

由派出所牵头,负责突发事件中,聚众闹事、哄抢企业财务及伤害他人等事件的防范和处置。

(三)财产处置工作协调小组,组长周瑛。

由后海塘管理办公室牵头,及时摸清可能发生突发事件企业的贷款情况、民间借贷及互保等情况;根据企业意愿,提出企业债权债务处置预案;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好协调实施工作;会同企业做好资产清查工作。

(四)法律援助工作协调小组,组长龚建刚。

由街道综治中心牵头,负责对突发事件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司法援助;并为领导小组提供法律咨询。

(五)资金链维系保障工作协调小组,组长王华君。

由街道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牵头,负责监测辖区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和资金链维系情况,做好企业运行安全的预警、预报工作;根据企业意愿,提出企业资金链维系预案并协调实施。

(六)舆论宣传组,组长翁海斐。

由街道党政办牵头,负责突发事件企业状况和有关法律、法规的统一宣传报道工作,防止谣言的产生和传播,维护社会稳定。

各工作协调小组的牵头单位要负责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操作规程,并落实好专人负责。

五、工作程序

(一)突发事件的预警

1、预警信息。建立预测预警网络,加强对企业运行、裁员、银行贷款等情况的监测预警工作,及时掌握企业运行中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将突发事件企业的监测预警纳入日常工作。

2、预警报告。一旦发现企业裁员、银行贷款等原因可能引起企业突发事件,各职能部门要立即向街道领导小组报告,及时掌握动态及趋势判断,提出预防措施建议等。

(二)预案的启动和结束

当辖区的企业可能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突发事件,或企业出现突发事件的趋势逐步扩大无法遏制时,即启动本预案。

本预案启动时,领导小组及各工作协调小组立即进入工作状态,有关人员应及时进入现场工作,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处置的进度和相关情况。需向社会公布的事件,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掌握舆论导向。

待事件得到有效处置,人民群众的信心恢复,社会稳定,经评估后认定应急行动已无必要,则结束应急行动。

六、保密工作

突发事件的处置原则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突发事件 处置

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20年左右的高速扩张式发展后,呈现出办学规模大,成员结构多元化、社会化程度提高等显性特点。高职院校与外界社会环境的联系多维度发展,这些联系与青年学生聚集、思想观念冲突明显相共振,极易引发突发事件。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发生的突发事件,佐证了此类事件的多发态势。本文拟立足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等特殊性,旨在探究此类院校中突发事件中的基本问题,思考防范和处置体系的建构,为此类院校理性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参考。

1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征

高职类院校作为一种高校类型,伴随各高校规模化发展进程,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普通高校相比较,高职类院校普遍存在着办学硬件条件的增长与办学规模增速不相适应;教学和管理人员的观念、素质与办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与追求目标不相适应等问题。管理、教学、就业、后勤服务,学生、教师、校工、外来人员的问题日益突出,各种显性矛盾和隐性矛盾更加复杂多样,在问题和矛盾的调处中,各种因素缠绕交织,处理难度不断加大,处理的预后难以预测,这些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不少突发事件,也继而引起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时至今日,出了不少成果。但就其概念而言,却还没有一个获得普遍认同的界定。这种状态制约了各高职院校对突发事件的防范体系建构。

在参考国内外诸多研究成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界定,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应当表述为:“突然发生的与本校密切相关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身、财产的较大损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如此表述,兼顾了突发事件的普遍性要点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避免了过宽与过窄的界定。界定过宽,会导致学校“多管闲事”,界定过窄,又会造成“该管不管”的失职。例如“突发事件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由本校师生员工实施或以其为侵害对象的涉及破坏社会和校园秩序并造成人身财产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事件。”“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损害,直至死亡,或是公共财产受到损失以及学校名誉受到损害的事件。”从上述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其瑕疵所在。前者的“严重损害” “公共事件”的限定显然使之显得较为狭隘。 后者“师生员工”“公共财产”“学校名誉”排除了其他相关人员、师生员工的财产损害等问题,明显经不住推敲。但不管怎样表述,高职学院在思考突发事件应对体系时,都应当把握以下基本特点:

1.突发性。突发性表明事件发生的突然,出乎意料。可以说,高职学院人多事杂,突发事件发生有其必然性和确定性,但关键是预防体系的严密化建立和有效运行。

2.损害性。我们之所以表述为“较大损害”而不强调“严重损害”,主要基于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具有成员密集性特点而容易迅速在校内外扩散,具有很大的动态性、突变性,难以预知最后损害后果而考虑。同时,对损害判断的尺度稍放宽一些,也有利于重视与措施跟进。

3.涉事主体的广泛性。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涉事主体应当包括本校教职员工、学生、学校管辖范围内的非本校人员、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侵权行为所侵害的人等。这些人员所引发的或是与这些人员相关的事件都有可能诱发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的继发性事件。所以,我们在研究高职院校突发事件问题时,不应该只局限于本校的师生。随高校办学的多元化、开放化、社会化趋势,其他主体导致的突发事件必然增加。

4.事发地点的不确定性。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事发地点主要在学校管辖范围内,但不排除学校相关主体在校外发生的事故、侵权行为等,如在校外实习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学生在校外发生的事故、非法行为等。

2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基本类型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2.1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类型

类型划分的现实意义在于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提升,所以,对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类型的划分,必要且重要。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类型划分在学术界也没有共识性的界定,但考虑到类型划分对“应对处置”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影响,因此,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探索性划分。

1.以主体人数规模划分为群体性突发事件与个体性突发事件;

2.以主体是否涉及校外人员可以划分为单一性、混合性突发事件;

3.以事件主要地点可以划分成校内、校外突发事件;

4.以事件产生的动因划分自因性突发事件与管理性突发事件、不可抗力性事件、意外事故;

5.以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可以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类;

6.按照事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现物态化突发事件和网络媒体性突发事件;

7.按照事件性质可以分为犯罪事件、治安类突发事件、违规事件;

8.按照突发事件内容划分,可以分为政治类、公共卫生类、聚众滋事类、伤亡类、财产损失类突发事件。

2.2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应对意识不强

与本科高校,尤其是历史悠久的高校相比较,由于高职院校发展历程短,办学基础条件薄弱,机制体制制约等原因,高职院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普遍存在危机防范意识不强,关注度不高的现象。教职员工更加乐于关心办学前景、招生与就业、教学与实习工作、学生常态管理、科研等工作,对突发事件问题松懈麻痹,不会居安思危。

2.2.2应急预案缺乏

各院校普遍没有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事前不重视,事发后相关的处置资源整合度不高,推诿扯皮,难协调。往往是按各自管辖范围谁管谁处理,凭老经验、老办法,处置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有时,甚至还因为处理的小失误使事件扩散化、扩大化,引发更加复杂的继发性事件。

2.2.3应急机制梗阻

客观讲,需要认真应对的突发事件一般不常发生,所以对其重视程度往往不够,普遍院校既没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也就谈不上建立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突机制。组织机构没有,配套制度缺乏,预防措施缺位,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的支撑。

3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管理体系的建构

高职院校正处于改革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高等教育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处于内忧外患的状况中,有学者比喻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为,只有不断夯实自身的安全体系,确保学校安全稳定,才能聚精会神谋发展,齐心协力促建设。再紧再忙,都有必要建构集预防、控制、处置与善后为一体的突发事件管理体系。

3.1预防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管理体系中,预防是上策。有效预防的基本思路是:思想防线牢固、人防部署严密、物防设施完善、技防手段先进、协防协调统一。

3.1.1思想防线牢固

全院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意识,应当达成共识。要始终把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障,始终牢固树立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

3.1.2人防部署严密

人防系统是关键,再好的想法、措施,都要靠人来实现。人防部署严密,单位上下一致,有人抓、有人管,全方位、全过程,不留死角。切实做到各岗位都有安全目标责任,人人都是一岗双责。同时,要有专门机构、人员督查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堵塞安全漏洞。

此外,按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合理配置处突人员。

要把防范工作从被动预防转化为主动性预防。一方面,加强学生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有关安全、健康专题讲座,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另一方面,组织安全责任明显的部门教职工参加相关应急处置方面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提高处突能力。

人防部署中,要谨防一种倾向,认为安全工作可有可无,岗位清闲,人员配置老弱病残,或者配置一些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照顾性人员。

3.1.3物防设施完善

学校应当安排合理资金,配置、改善相关安全设施设备,保障各项工作安全运行。交通设施、校舍、水电、防火、食品、药品等符合相关安全规范。对相关设施设备要定期检查,毁损、失效的,要及时修复更换或升级换代。必要的应急处突设备也要适当配置。

3.1.4技防手段先进

校园安全稳定必须依赖一定的现代科技手段,至少应当配置一定数量的监控装置。尤其是学生宿舍走廊、图书馆、门卫、办公楼等重点部位。监控装置的使用,能够有效弥补人防力量在时间、精力方面的不足,同时起到威慑作用,促进人们的自制性,并能够有效记录事件线索,固化证据,提高突发事件处置的灵敏度、准确度。

3.1.5协防协调统一

学校应当与周边社区、单位、公安等单位建立良好群防协作关系,加强联系,及时消除周边安全隐患。

3.2控制

控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延续、扩大、扩散而采取的措施。控制的关键目标是消除或遏制危险要素,应当说,有效的控制是整个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环节。其基本原则有:

3.2.1合法合理原则

控制措施要合法合理,这是前提,是“法治”精神的内在要求。要基于合法合理的目的采取合法合理的措施。诸多发生的突发事件不断恶性发展,大多是由于先期控制措施的不合法、不合理而诱发的,必须重视。

3.2.2及时原则

学校突发事件因人员的密集性而往往具有迅速扩散的特征,因此,一旦事发,应当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及时判断情况,及时组织控制力量(人、交通、通讯等),及时报告,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3.2.3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讲求“火候”“分寸”,防止“过”和“不及”。在此,应当牢牢把握住:一是生命价值 > 健康价值 > 财产价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对伤情危重者立即打120组织救护 ;二是把握轻重缓急,把主要问题控制好,把主要当事人控制住并带离现场,疏散围观人员;三是坚持教育疏导,摆明事实,讲清道理。忌讳把话说满、把事做全,堵了自己的后路。

3.2.4动态原则

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往往会逐步牵涉较多的人或事,如学生家长。所以,控制过程中,要根据事件发展的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和方法。

3.2.5多层次原则

对于性质特殊,较复杂、较严重的突发事件,应当考虑调配一些专门工作小组,如医疗救护组、家属工作组、联合调查组、法律规范组等,分头分层次展开相应的专项工作,以保障效率。

3.3处置与善后

处置与善后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是对事件整体的定论和了断,它具有很强的“承前启后”性质,不可草率终结。处理得当,当事人及相关联的人无异议,避免再“死灰复燃”。旁观者受教育,校方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应急能力;既平息了事件,又消除了损害,还可以树立新形象,可谓一举多得。如若处理失误,则后患接踵而至,调处起来反而更被动、更复杂。

笔者以为,善后处置必须坚持以下基本要点:

3.3.1事实清、证据足、定性准

这是善后处置的重要前提。只有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事件的性质也才能准确把握,处理才会有的放矢,也才能使处理结论具有难以撼动的说服力。

3.3.2教育从严、慎予法办

学校以“教育”为使命,而非以“惩治”为本职。因此,对一些人为的突发事件,善后处置当以此为旨。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然而,有些学校近年来似乎有些冷漠,动辄报案、开除了事。究其思想根源,无非是想“惩前毖后”、想“了却后患”而已。如此处置,绝非“善后”。当然,对于违法犯罪的当事人,学校也不应该姑息,无原则迁就。

3.3.3恢复重建、完善机制(秩序、形象、心理恢复)

恢复重建,完善机制是善后处置工作的归宿。高职院校在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消除后,应及时组织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一要组织有关人员彻查事故隐患,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突发事件死灰复燃,以及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二要及时组织影响性评估。评估工作要覆盖到突发事件所涉及的所有领域,既要包括物质层面,也要关注心理层面;既要考虑校内影响,也要关注社会影响;既要注意事态的继发性危害与影响;还要关心网路、媒体舆情控制。

一言以蔽之,善后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消除危害,最好能够将“危”化为形象重塑之“机”。

在事件处置终结后,还应当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弥补突发事件管理体制机制的漏洞,促进机制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总之,高职院校面临日益复杂的内外环境或因素,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必然的,不发生是偶然的,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学校必须正视安全危机的客观存在,并理性部署。具体而言,就是要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并结合本校实际,建立系统完善的突发事件管理机制,争取有效预防,处理得当,善后圆满,这才是我们的心愿,也是本课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强,刘建平.论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对措施[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3] 黄克宇,兰茹,徐安娜.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5(2).

[4]鲍勇剑,陈百助.危机管理――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沈群群.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的分析[J].求实,2005(11):289.

[6]李佑卫,陈庆华,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15.

[7]吴建勋.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39-342.

[8]陈运遂.略论高校学生突发[J].宜宾学院报,2005(11),123-124.

突发事件的处置原则篇6

1.1编制目的

建立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单位、乡镇妥善处理各类涉外突发事件,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境外宁县公民和外国在宁人员、在宁华侨、归侨侨眷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1.2编制依据

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庆阳市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国家涉外法律法规和有关条约,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1.3.1境外涉宁突发事件

境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重大突发事件,威胁或可能威胁我县在国外开展劳务、留学、因公(私)访问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

1.3.2县内涉外突发事件

(1)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重大突发事件,严重威胁外国驻我县人员及财产安全或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

(2)针对驻我县涉外人员寓所和袭击在我县国外重要知名人士及袭击在我县外国人的恐怖袭击事件。

(3)涉及在我县短期停留外籍人士突发伤亡的事件。

(4)造成不良社会和政治影响的涉外突发事件。

(5)在我县境内涉及港澳居民、华人华侨的突发事件。

1.4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力保安全;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依法办事,保守秘密。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县重大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及职责

成立县重大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县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县重大涉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由分管外事侨务工作的副县长担任总指挥,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外事侨务办主任担任副总指挥,县侨务办、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法院、县检察院、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人事局、县劳动局、县商务局、县科技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旅游局、县宗教局等部门和单位的分管领导为成员。

涉外突发事件发生后,由县应急指挥部决定通知全部或部分成员单位,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县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传达贯彻国家、省、市和县委、县政府领导关于处置涉外突发事件的批示、指示精神;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和指导涉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制定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双边条约的处置预案;决定启动或终止本预案;确定县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的具体任务及分工;分析、研究重大涉外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做出相关决策,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具体建议;按照县应急委员会的要求,对有关部门、单位、乡镇人民政府的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督查;对重大涉外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发生争议的问题,提出紧急处理意见和建议,并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修订、补充意见;决定重大涉外突发事件的信息、舆论引导、新闻报道、记者采访等有关事宜;决定其它有关应急处置工作的重大事项。

2.2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职责

县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应急工作事务、县应急指挥部交办事宜及应急机制启动时的相关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外事侨务办,办公室主任由县外事侨务办主任兼任。

办公室主要职责:

(1)应急状态下职责: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影响,建议启动或终止本预案;组织、安排县应急指挥部会议;根据县应急指挥部授权,协调有关部门、单位、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监督、检查应急处置情况;研究、处置应急工作中的其它事项。

(2)常态下职责:跟踪国际、地区安全形势,收集、分析研究有关安全信息,提出预警或启动应急机制建议;编制、完善本预案,指导、协调乡镇及县直有关涉外单位制定应急预案,编印应急信息资料汇编;监督、检查各乡镇及县直有关涉外单位应急预案落实情况;加强与县直有关部门、单位的协调和配合。

3应急准备

3.1预警机制建立

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逐步建立和完善涉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收集、评估、制度。

3.2预警信息收集

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建立与武装部、统战部、公安局等部门、单位及各乡镇人民政府对相关情报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同时,加强日常调查研究,收集可能发生重大涉外突发事件的信息,并及时上报。

3.3预警信息的评估和

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获得可能发生涉外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后,视情况会同有关单位进行研判,并根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由有关部门或单位预警信息。

3.4预警分级和行动

红色等级

指标迹象:情报显示突发事件威胁逼近,或局部地区发生冲突,或情报证实即将发生武装或恐怖袭击。

行动:有关机构做好应急准备,经县应急指挥部批准,启动预案,采取各项措施保护有关机构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橙色等级

指标迹象:情报显示有发生突发事件的现实可能性,或局部地区发生冲突、动荡。

行动:有关部门注意收集情报,跟踪形势动态,考虑突发事件发生的方式、规模、影响,完善应对方案,必要时向县应急指挥部提出安全建议。

黄色等级

指标迹象:情报显示发生突发事件可能性增大。

行动:提醒有关机构和人员高度重视,注意收集情报,跟踪形势动态,同时考虑突发事件可能发生的方式、规模及初步应对措施。

蓝色等级

指标迹象:情报显示可能发生突发事件。

行动:提醒有关机构和人员注意收集情报,跟踪形势动态,注意安全。

4分级响应

根据事发地点、性质、规模和影响,将涉外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4级响应。

4.1Ⅰ级响应

4.1.1指标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特别重大涉外突发事件:

(1)造成2人以上死亡或7人以上伤亡的境外涉及我县及县内涉外事件。

(2)造成我县驻外人员安全及财产重大损失,外国驻我县人员安全及重大财产损失,并具有重大政治和社会影响的涉外事件。

(3)有关国家、地区发生特别重大突发事件,需要迅速撤离我县驻外人员的涉外事件。

4.1.2响应

县应急指挥部配合国家及省市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总指挥部进行处置。

4.2Ⅱ级响应

4.2.1指标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重大涉外突发事件

(1)造成1人死亡的境外涉及我县及县内涉外事件;造成3人以上7人以下伤亡的境外涉及我县及县内涉外事件。

(2)造成或可能造成我县驻外人员安全及财产较大损失,造成或可能造成外国驻我县人员安全及财产较大损失,并具有较大政治和社会影响的涉外事件。

(3)有关国家、地区发生重大突发事件,需要尽快撤离我县人员的涉外事件。

4.2.2响应

县应急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处置,并向国家、省市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总指挥部及时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4.3Ⅲ级响应

4.3.1指标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较大涉外突发事件:

(1)造成1人以上3人以下伤亡的境外涉及我县及县内涉外事件。

(2)造成或可能造成外国驻我县人员安全及财产一定损失,并具有一定政治和社会影响的涉外事件。

(3)其它较大涉外突发事件。

4.3.2响应

县应急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处置,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启动应急预案积极协助开展工作。

4.4Ⅳ级响应

4.4.1指标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一般涉外突发事件:

(1)造成1人伤亡的境外涉及我县及县内涉外事件。

(2)造成或可能造成境外宁县籍公民安全及财产一般损失,外国驻我县人员安全及财产一般损失,并具有一定影响的涉外事件。

(3)交通事故、突发性死亡、劳资纠纷、经济纠纷等一般性涉外突发事件。

(4)其它一般涉外事件。

4.4.2响应

由县外事侨务办会同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5处置程序

5.1启动

(1)发生涉外突发事件时,由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向县应急指挥部报告,并请求启动相应应急响应机制。

(2)启动本预案的请示应包括:事件概况、启动建议、成员单位名单及联系方式,并明确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召集人。

(3)根据需要,可临时抽调有关单位人员组成联合工作组,开展工作。联合工作组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置行动处置小组、新闻宣传小组、情报信息小组、政策法规小组、善后处置小组等,承担相应的职责。

5.2处置步骤

(1)应急响应机制启动后,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迅速通知各成员单位参加,要求各成员单位确定专人负责处置工作,直接相关单位需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并保持通讯联络畅通。

(2)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随时掌握突发事件信息,迅速报告县应急指挥部,并通报各相关单位。

(3)应急处置过程中,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时督促检查各项处置决策和应对措施的执行情况,确保各项处置决策和应对措施落实到位。

(4)涉外突发事件处置完毕,由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向县应急指挥部提出终止应急响应建议,根据县应急指挥部的决定,通知有关部门和单位。

(5)涉外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通报有关成员单位。

5.3处置措施

境外涉宁突发事件处置措施:

(1)接到我涉外事件通报后,根据要求及时核实、提供相关信息。

(2)通知县内派出单位、受害人家属。

(3)根据“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原则,协助受害人家属赴事发国、地区处理善后事宜。

县内涉外突发事件处置措施:

(1)事发地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迅速组织力量控制局面,防止事态发展。

(2)事发地有关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做好现场先期处置工作,包括迅速了解并上报事发时间、规模、伤亡人数、姓名、国籍、状况、财产损失等基本情况及安置安抚、医疗急救、转移保护有关人员等工作情况。

(3)县外事侨务办迅速报告市外办,视情况及时提出以县政府领导人名义向受害人家属致发慰问函电的建议。

(4)县外事侨务办迅速通过外交渠道向外国驻华外交机构通报有关情况,及时安排其官员赴事发现场探视。

(5)县外事侨务办负责安排接待死亡、受伤外国人的家属来我县探视,处理后事。

5.4后期处置

(1)应急响应终止后,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应进一步做好相应人员安置、损失评估、赔偿、奖惩等后续事宜。

(2)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及时进行总结,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本预案。

(3)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可根据需要,报请县应急指挥部批准,成立专门委员会,对突发事件的原因、有关人员责任进行调查,并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

5.5新闻

5.5.1新闻的管理

涉外突发事件的新闻工作,在县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由相关业务主管(或牵头)单位会同县外事侨务办、县新闻中心统一对外。

5.5.2新闻管理的主要内容

制定新闻方案;确定新闻形式和地点;受理中外记者现场采访;收集、整理并上报网上公众反应和外电评论。

5.5.3新闻的原则和重点

新闻应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把握适度、内外有别、遵守纪律的原则,以正面宣传为主。对境外歪曲性报道或造谣攻击,及时组织有针对性的驳斥和澄清,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

6应急保障

涉外突发事件发生后,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协调各方面做好准备,24小时值班,确保应急状态下各种信息传递畅通、组织指挥渠道畅通,并及时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7附则

7.1预案修订

县应急指挥部应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并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7.2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县外事侨务办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由县外事侨务办负责解释。

7.3预案实施

突发事件的处置原则篇7

关键词:高校危机管理 现状 处理原则 对策机构设置

随着高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校园内发生各种治安事件和政治事件的可能性逐渐增大。分析以往高校危机事件的特点、产生原因及处置经验,可以发现许多的危机都是完全可以预防控制的。如何防患于未然,及时妥善处理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做好高校的维稳工作,成为高校领导和保卫工作者亟待研究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对危机管理的意识显著提高。各高校普遍建立了校园110等危机管理的应急指挥系统,并根据以往高校危机事件的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加强了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初步确立了危机管理的领导机构和处置程序、方法。制定了应对各类危机的处置预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突发危机的演练,同时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和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安全应急意识。但是由于高校危机管理作为一项专门工作起步较晚,各高校对危机管理工作还处于不断探索研究之中,难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些高校危机管理系统设置不合理、运转不畅,制定的危机处置预案脱离实际,危机管理系统的人员经常变动,部分高校对危机管理的意识有待加强。

二、高校危机管理的处置原则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发生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校的危机公关人员产生恐惧和怀疑,缺乏应对危机的准备。从而导致危机的扩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高校的危机公关必须掌握危机处理的处置原则。(简称5S原则)

(一)承担责任原则(SHOUDERTHE MATTER)

作为发生危机的部门绝不能推卸责任,发生危机后,即使事故的发生并不是本部门的责任:也不能先追究对方的责任,否则双方各执己见,加剧矛盾,引起对方的对抗情绪,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受害者一方是学生时,学校更应该站在受害者一方上表示同情与安慰并及时与学生家长致歉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关系问题,从而赢得学生及家长的理解和信任。

(二)真诚的沟通原则(SINCERRTY)

学校发生危机,真诚的沟通是处理危机的基本原则之一。学校对危机处置工作的一举一动都将受到各方面的监督和质疑。因此,不能有侥幸心理,必须诚恳面对问题,诚实地分析问题,充满诚意地解决问题。学校的主要领导要迅速及时地向各界说明情况,并公开学校处置危机的态度和立场。要体现出学校勇于承担责任,不回避问题与质疑,从而赢得社会各界的信任与尊重,争取最大多数人的理解与支持。

(三)快速处置原则(SPEED)

危机出现的最初阶段内各类消息、猜测、流言会高速传播。学院必须及时掌握最真实的信息,并迅速分析,尽可能将事件真相的最大限度地公开,从而防止流言的蔓延。当危机事件已经引发媒体公众的密切关注时,则应当果断行动,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迅速控制事态。否则,真相不明、事实不清必将会扩大危机的影响范围,甚至可能会失去对全局的控制。危机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危机的关键。

(四)系统进行原则(SYSTEM)

危机公关工作是一项危机性工作,往往需要除高校外各级主管部门、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施其责,学校在组织危机公关过程中,必须取得主管部门和各级职能部门的大力协作和支持。

(五)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

无论工作多细致,危机发生后解释说明多详尽,高校单方的声音都没有其原有的说服力强,高校应其在危机中的地位而不具有中立性、权威性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无法获得危机的另一方及公众的理解与信任,这时就必须有权威性的主管部门、专业部门发表中立的客观的第三方观点、解释、说明,消除当事对方的对抗警惕心理,使高校重获信任。

三、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应根据各类危机事件的性质、发展阶段、规模大小来制定实施。要及时了解事件的起因、参与制造者、发展方向并及时向上级领导机关和主管部门报告。

(一)发现危机事件正处于萌芽阶段。应依靠各级领导和教师、学生骨干以及学生团体摸清突发事件的原因、意图和主要组织者,及时同涉及人员的代表谈话,有针对性地做好疏导工作,并视情况通报公安机关。

(二)要坚持对教学区、宿舍区的公示牌、宣传窗进行检查,如发现有大小字报,要及时做好处理;学院宿舍管理部门及各院(系)要对学生宿舍、公寓、教学楼内经常进行检查,发现大小字报时要及时报告校领导和保卫处。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尤其是校园网上的论坛、留言簿、电子邮件等容易被滋事者利用的“场所”和工具;经常对校园网接收到的互联网信息进行检查过滤,发现有明显煽动性的政治信息,立即予以删除,以防扩散;适时掌握学院焦点、热点、敏感问题,把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发现事故苗头和不稳定因素,及时向职能部门和学院领导汇报,以便做出及时的应对措施。

(三)要切实加强学校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卫。对于破坏学校公物、违反校纪的学校人员,按有关规定处理。

(四)加强外来人员的监控和管理,如发现校外人员到校进行反动宣传或宗教活动。保卫处要采取措施查清身份和动机,依照有关规定妥善处理,并及时向院领导报告,向公安局国保部门进行通报。

(五)发现学生非正常聚集时,应及时查明学生身份。通知其班主任及时到场制止;如发现学校人员在校外公共道路上和露天公共场所集会、游行、示威应迅速予以制止。

(六)发现有多名学生出现相同症状的疾病时,学院医务室应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和卫生防疫部门取得联系,防止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四、高校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

危机发生时,各高校应根据学院实际情况设立危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迅速果断地处置突发事件,并根据学院实际情况,成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由分管安全工作的院领导任总指挥,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部门领导任副总指挥,成员由党办、院办、宣传部、保卫处、团委、学生处负责人、各分院学工部门负责人组成,院长办公室负责总的联络协调。

(一)机构组成

总指挥:学院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

副总指挥:职能部门负责人。

成员: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分院学工部负责人。

(二)职责

1 指挥部工作职责

(1)指挥协调现场的抢险救灾工作。

(2)及时向上级汇报抢救工作情况及事件处理的进展情况。

(3)了解现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

(4)将上级机关和领导的指示、通知准确记录下来并迅速传达下去。

(5)组织好指挥部工作会议和向上级领导汇报会议。

2 各部门职责

总指挥:突发事件处理的负责人,对整个突发事件全程指挥、协调。

副总指挥:协助、配合总指挥完成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党办、院办:突发事件的协调,做好与新闻媒体的联络工作。

保卫处:突发事件处理的职能部门,指挥、协调、实施的具体执行者。

后勤集团:食物中毒、交通、水电、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处理。

学生处:组织指挥学生,参与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

校医院:参与伤亡事故的处理。如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火灾、群殴等。

网络中心:负责网络监控、信息安全。

各院系及其它部门:各院系及有关部门发生突发事件。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和该部门领导负责到现场处理。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高校不仅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特别是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而且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是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危人群。高校是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危部门。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对于维护高校稳定加强对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有效防控与妥善处置,切实维护高校与社会的政治稳定,促进和谐校园构建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舒承.高校保卫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游昌齐.危机公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突发事件的处置原则篇8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提升

在实践中,我们过去一直存在重“事”(事件处理)而轻“论”(舆论引导)的倾向,往往给我们带来许多不良的恶果。在当今媒介时代,突发事件中的信息流与作用越来越大,所以重“事”轻“论”应该改成二者并重,甚至舆论引导更重。舆论引导是突发事件能否顺利解决的关键环节,有效的舆论引导有助于防范新的危机连锁发生,而且舆论引导还有助于提高公众认识水平,防范发生类似突发事件。可以说,突发事件的新闻,本身就是事件进展的一部分。由于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其新闻,更需要有效的机制与制度保证,有更大的主动性,有更高的传播技巧,也需要更高的媒体管理和服务水平。所以突发事件处置的舆论引导是考验新闻制度的试金石。

从历史上看,我国的新闻制度就是伴随突发事件一起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突发事件推动新闻有三个典型案例。即1979年11月的渤海二号沉船事故,1994年3月的浙江千岛湖事件,2003年春天的“非典”。这实际上也形成了新闻的三个大的阶段,即上世纪80年代的初步建立期,90年代之后的曲折发展期和2003年之后的快速发展期。2003年“非典”之后,是新闻制度大规模的推进期。一方面是突发事件本身在快速增多,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热情在提升,另一方面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在提升,新闻的制度化体系建设在加快。然而我们看到,从2008年的“3・1”“5・12”汶川地震,到2011年的“7・23”动车事件,突发事件依然是新闻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在近年来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中,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而存在的问题也在凸显。可以说,提升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能力,是当前提升舆论引导水平的重中之重。

二、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的新特点

在当前的突发公共事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随着媒体活跃及社交媒体的发展,媒介事件的地位上升。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突发事件并不一定有自然或事故灾害,有或流行性疾病,而可能就是媒介事件。所谓媒介事件,是“由媒介披露而引发,进而形成强大的公共舆论,尽管目的是揭露真相,监督政府和企业的不当行为,但是其中也会有非理性的情绪、不当言论和错误信息,需要政府或企业迅速回应并及时处置,否则也会对政府和企业的形象形成重大影响”①的事件。2007年的“周老虎”事件,事实上就是一个媒介事件,也是网络媒体登上中国舆论舞台的标志性事件。随后的2011年的“郭美美炫富”、故宫“十重门”、2012年的海南“宰客门”、烟台“药袋苹果”都是此类事件。近年来这类事件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如“青岛大虾”“哈尔滨万元鱼”等,都是这类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媒介事件结合具体个案引发的巨大社会影响,成了当前媒介事件的新特征,例如2015年的“庆安枪击案”、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雷某案”“丽江游客被打”、2017年的山东聊城“刺死辱母者”等等,这些事件是当前舆论引导的薄弱环节,值得我加以特别重视和研究。

其次,当前突发公共事件中,混合型事件也是舆论引导的薄弱环节。人们在比较“东方之星”沉船和“天津港炸”的引导效果时,看到了巨大的差异。但是背后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东方之星沉船是相对简单的事件,而“天津港炸”则是原因背景及其过程都复杂的混合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安全和社会安全四大类。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凡是涉及到有人为原因的突发事件,新闻就十分困难,尤其是原因性质复杂的突发事件,就更加困难。“天津港炸”就是如此,既是事故灾害,又是公共安全(因为有氧化钠的泄露),还是社会安全(有示威抗议),还有权力的分割、权力的腐败等等,对新闻的要求更高。当前混合型媒介事件有增加的趋势。

第三,当前的突发公共事件中,由于社会急剧转型和价值观多元,不仅有传统的反腐、吏治、公共政策、医患矛盾等,涉及社会道德评判及国际关系看法的事件也逐渐增多,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新变化。在近年来的突发公共事件中,有涉及道德评判与价值观冲突所引发的事件如“王宝强离婚”“罗一笑事件”“校园霸凌”,有涉及法理困境的“刺死辱母者”等等,涉及国际关系的事件如“南海仲裁案”“萨德入韩”等等,可以预计,今后此类事件也会越来越多。

最后,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及“传播下沉”,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看到,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事件中的议程设置能力进一步下降,“两微一端”成为很多中国人了解新闻时事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更多的社会阶层上网,网民结构日益向中国总人口的结构还原,推动网络话语权趋于均等化;与此同时,网民部落化、网络社群有所发展,网络舆论渐趋分层呈现,或者用尼葛洛庞帝的话说,互联网正在有可能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网络”走向四分五裂的巴尔干化。②当然,这一方面有利于在多元传播环境中达到理性共识,但是另一方面,“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使传播环境更为复杂,管理难度也在进一步加大。

三、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上述事件的整体研究,我们认为今后的舆论引导,应该在政策、事件研究、舆论引导的原则、具体操作及制度建设各个层面,做进一步的改进。

在政策层面,事实上,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对舆论引导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连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例如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信息和政策解读机制的意见》,2015年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关于建立健全信息和政策解读机制的意见实施细则》,2016年更是连续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及《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意见的实施细则》等等。文件的密集程度前所未有,而且文件的规定也非常具体。例如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新闻的“4・2・1+N”模式,规定了新闻的频次及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回应的责任主体,特别强调提出主要负责人就是“第一新闻发言人”,强调了实效和约束机制,要求重大突发舆情在24小时之内召开新闻会。文件还特别明确需要重点回应的五类舆情:“对政府及其部门重大政策措施存在误解误读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且产生较大影响的、涉及民生领域严重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涉及突发事件处置和自然灾害应对的、上级政府要求下级政府主动回应的。”③这些文件中都把突发事件作为重要问题,也提出了具体的制度建设安排,关键是如何理解及做好落实,例如开展全国新闻的评比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在研究层面,要加强对媒介事件及混合事件的研究。媒介事件看起来没有地震山洪、爆炸塌桥,没有较大的人员伤亡,但是影响力却很大,也是当前舆论引导的薄弱环节。媒介事件处置直接面对媒体和公众舆论,涉及到对媒介环境变化的认识,涉及到媒介管理和传媒政策,更考验新闻工作的机制建设和效率,而且媒介事件也在越来越多地与具体的突发事件结合,形成混合事件。强调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概念的英国学者吉登斯就声称,传统的风险主要是来自外部(External risk),但是当代更多的风险来自内部,是被制造出来的风险(Manufactured risk),“所谓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是指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④媒介事件,就是这样的风险,所以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在舆论引导的原则层面,也有些需要商讨改进的地方。例如,过去在突发事件的处置原则中,往往谈到要“快说事实、慎说原因”,理由是当原因复杂时,不好表态。实际上,我们认为这个“慎”只是相对的,原因就是为事件定性,我们还是要坚持“情报与定性优先的原则”。⑤定性可以包括为事件的分类定性,为事件的程度定性,还可以包括为事件的责任定性。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劳伦斯・巴顿称,公众在每次的危机中都会问三个问题:“发生了什么?”“事情是怎么发生的?”“采取了什么措施保证不再发生?”,如果没有原因的回答,就有一半以上的疑问解决不了。传播学的原理也告诉我们,只有在第一时间为事件定性,才能制定更好的传播方案。目前,很多失败的案例不是慎说原因,而恰恰是急于将本单位本部门与危机起因做切割,草率脱责,往往给媒体和公众留下不负责任的印象,甚至引发进一步的危机。再如,我们在突发事件的处置中还有一个原则,就是行政事权与权的统一,实践表明,在涉及到需要承担责任的事件时,者最好由上一级的部门来,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在“雷某案”中可以看出,首先就是舆论引导的定性不准,把事故型的事件当作无过错型的新闻,其次就是的层级不够,昌平警方的上级出面太晚,最终酿成了舆情的失控。而西安地铁三号线伪劣电缆事件和山东聊城的刺死辱母者判决事件,都是由更高部门迅速出面,才迅速地化解了舆情。

在舆论引导的操作层面,要避免一些常犯的错误而引发引爆舆情。一是面对复杂的混合型事件,要避免模糊回应。例如,天津港爆炸的前六场新闻会,记者提出的60个问题有一半都没有得到当场回应,而“民警张际勇失踪案”,当地的回应也是含糊其辞,躲躲闪闪。二是面对汹涌高涨的舆情,要避免官腔官调、冷言冷语甚至对抗性的回应。例如,中关村二小对校园霸凌事件的回应就属于前者,而丽江官微怒怼游客留言,山东聊城刺死辱母者中济南公安官微的不当回应,就属于后者。三是对于事件不清且原因复杂的事件,不要急于切割或是大包大揽,避免只有拍胸脯而没有权威数据。正如总理在视察天津港爆炸现场所说,“权威信息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我们可以总结当前舆情事件回应不当的种种类型:态度对抗型、问此说彼型、回应相互矛盾型、回应模糊型、生硬切割型等等,这些都有具体的表现,也都是在具w操作上需要避免的。

在思想观念和制度建设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强化。我们看到,对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重要性的认识问题依然模糊。尽管我们说在突发事件中,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今天的新媒体环境下,甚至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原因,许多领导干部,还是存在着重视事件处置而轻视舆论引导的倾向,常常以处置事件为名而不出席新闻会,不接受记者采访,往往认为记者是“添乱”的,或者“口出惊人之语”而引发新的舆情灾害。在许多单位的突发事件处置预案中,舆论引导的地位并不高,只有些笼统的原则和规定。我们还看到,舆论引导的制度化建设问题依然任重道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凡是舆论引导不利的,都与机制建设不完善和领导重视程度不高有关。在2015年的“庆安枪击案”中,媒体炒作了十几天,而新闻则迟迟不见。在2015年的天津港炸中,正是信息不清,的职责不明,回应关切不到位,导致在微博平台上负面舆论高达70%以上。⑥相反,2015年“东方之星”沉船,由于领导有力,机制完整,信息透明有序,网络舆论中正面和中性的报道占了整个报道的66.4%。⑦而2017年年初的丽江系列案件,被新闻评论员曹林称之为“塌方式舆情”,认为原因是自上而下媒介低能,上面缺乏领导力,基层缺乏执行力,中层缺乏判断力,其实也与观念和制度约束不利有关。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新闻制度建设的深化和改革时期,要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制度建设。例如,在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和考核中,增加突发事件与舆论引导的培训与考核内容;又如,在新闻的评估制度中,增加突发事件处置的评比权重;再如,考虑与应急管理系统和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应急机构进行有效对接,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应对我们面临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新形势。

「注释

①刘笑盈:《突发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

②胡泳:《从尼葛洛庞帝之叹说起》,《新闻记者》2017年第1期。

③见“中国政府网:政策:文件库”《 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⑤刘笑盈:《突发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年版,第109页。

⑥柳斌杰主编:《中国公共关系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03页。

上一篇:应对突发事件法范文 下一篇:网络传播的形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