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护理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31 16:55:22

残疾人护理知识培训

残疾人护理知识培训篇1

一、构建三大康复网络

为了夯实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示范街道基础,街道着力构建广覆盖的助残康复网络。

1、康复管理网络融入和谐社区建设发展目标。制定了《江湾镇街道“创建上海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街道”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分管主任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创建任务融入和谐社区发展,工作任务分解到街道相关科室及社区卫生中心、派出所、社区中小学校等相关单位。建立了“定岗、定员、定时”的管理模式。定岗,根据年度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根据各科室、各单位工作重点,制定岗位职责,实施目标管理;定员,明确社区康复措施的岗位责任人,逐一落实管理服务队伍;定时,根据社区康复工作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定期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康复主题活动。形成了街道主导、社区单位协同、齐抓共管促进残疾人康复的工作局面。

2、康复服务网络形成服务平台。街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构筑融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助残康复平台。为改善残疾人活动康复条件,今年专门辟出1100平方的场地,建立集社区阳光之家、残疾人活动室、残疾人治疗护理为一体的的残疾人之家。目前残疾人之家的建设工作已完工,近期将启用,至此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服务平台在江湾镇街道全面建成。

3、康复指导网络深入助残工作各个领域。成立由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牵头,卫生中心、康复、教育等有关机构专业人员参加的社区康复技术指导机构。依托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对卫生中心6名社区医生和30名社区康复协调员进行“康复服务、功能评定、训练计划、心理沟通、言语训练、上门调查”等康复知识的培训,带动了一批社区康复服务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结合“送康复服务上门”,组织社区康复需求调查专题培训;结合养护工作,进行了养护调查数据库管理培训;结合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开展了制订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培训,使培训工作做到了学以致用,在助残康复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实施四项康复工作

近年来,江湾镇街道持之以恒地实施四项康复行动计划,把助残康复工作做到残疾人心坎上。

1、举办“阳光行动”――温暖智障人士。从XX年开始,街道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在新市南路建立了100平方米的“阳光之家”。目前68名16-35岁的智障人士在这里参加培训,街道为他们成立了智障人士腰鼓队、舞蹈队、图画小组、编织小组、英语小组和兴趣小组,丰富智障人士文化生活。在去年世界夏季特奥会社区接待期间,“阳光之家”学员与特奥代表团成员们共同开展了文艺联欢、体能训练等活动,充分诠释了特奥运动的深刻涵义。

2、“照料行动”――关怀精神病残疾人。为了使精神残疾人在康复期有良好的康复环境,街道创建了“温馨护理站”,承担帮助患者定时服药、开展精神护理、与家长联系沟通的职能。护理站制定作息制度、康复内容,建立学习园地,开展卡拉ok、户外文体等活动。经过“照料行动”,实现了护理站学员们零肇事的目标。街道组织表演的配乐诗朗诵――《温馨护理站,幸福的港湾》,在参加上海市精神病防治中心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3、“上门行动”――温馨残疾人家庭。街道组织助残员对残疾人开展康复需求调查,通过上门调查,为“送康复服务上门”摸清底数。江湾医院选派有责任心、经过正规培训的康复医生定期为残疾人提供因人而宜的服务,除了提供《约定书》上的服务内容外,还提供饮食营养卫生指导、慢性病康复指导及健康档案跟踪随访等服务。“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开展两年来,深受残疾人与残疾人家庭的好评。XX年全年送康复上门××*人次。目前,江湾医院已与146名残疾人签约。

4、“养护行动”――关爱重残无业人员。街道高度重视市府实事工程――“为重残无业人员提供养护服务”,XX年至XX年两年共落实重残无业养护人员23名,每人每月给予400元补贴。纪念居委倪某是重度智障残疾人,母亲患有轻度老年痴呆,连看病也要把残疾儿子带上,经助理员上门宣传,倪妈妈把儿子送进街道“金色晚年养护院”,儿子受到养护院无微不至的关怀,倪妈妈逢人就说:“多谢党和政府对我们残疾人家庭的关心”。

三、营造助残社会氛围

街道积极宣传普及残疾预防、康复的有关知识和相关政策,在社区营造助残的社会氛围。

我们通过抓契机,促宣传。以“爱耳日”、“爱眼日”、“助残日”、“精神卫生日”等宣传活动为契机,向社区居民宣传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意义、残疾预防知识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把康复政策和康复知识宣传送到残疾人家中,让更多的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抓载体,造氛围。创办了“”社区康复简报“。搭建了一个宣传政策、传递信息、交流经验、解答疑难、引导方向的宣传教育平台,对残疾预防知识的宣传、政策讲解、方法传授等方面工作起到了舆论引导、政策引导、典型引导的作用。

残疾人护理知识培训篇2

与推进培育残疾人家属亲近感相结合

重度残疾人由于身体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生活和精神上对家人依赖度明显。如果残疾人亲属把护理照料仅停留在最基本温饱上,不改善物质条件,不提供精神藉慰和心理疏导,缺乏人性关爱,甚至视作家庭的“累赘”,就失去了居家安养工程的“灵魂”。培育健全人亲属与残疾人的亲近感,应成为优化居家安养工程重点。亲属要切实担起照料护理家庭重残人员的职责和义务,营造温馨氛围,用人性人情提升亲近度。

与推进提高护理照料质量相结合

实施居家安养工程,旨在提高重度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有些家庭护理重度残疾人方法简单,缺乏针对性,导致重度残疾人居家安养质量不高,个别家庭甚至把残联发的护理补贴移作它用。对此,残联、卫生、民政部门要在“培训”和“督查”上下功夫。对重残者亲属加强康复、护理和心理疏导知识的培训,使亲属掌握一定的护理技能。残联要强化服务意识,经常深入重度残疾人家庭,抽查走访居家安养对象,避免协议一签,资金一发,名册一造,就万事大吉的工作态度,规范“居家安养”管理办法,加强监督考核,力求把居家安养工程做成精品。

与推进开展康复训练服务相结合

在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今天,应把重度残疾人康复列为重中之重。残疾人亲属和社区康复员要力戒那种“人已瘫掉,脚已断掉,脑子已坏掉”,康复无望,用不着训练的悲观论。确立大康复理念,努力帮助重度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强化自我康复意识。居家安养工程应与康复工程紧密结合,把重残对象是否得到康复服务,康复多少,参与社会活动功能有否改善,作为检验重度残疾人居家安养工程成效的标准之一。基层康复指导站与社区康复员要用心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康复普查和指导。根据重度残疾人不同类别、程度、年龄、身心状况,逐一上门普查评估,提出针对性康复方案,一人一策,对症下药。二是康复训练。长年卧床病人,一日翻身次数,怎样护理,如何料理大小便等要按康复方案执行。三是上门服务。乡镇康复指导站要挑选业务精通,富有爱心,责任心强的康复医生与重度残疾人挂钩结对,每月定时上门训练和指导。

与推进拓展村社区家政型服务相结合

由于重度残疾人家庭经济条件差,家长或子女为养家糊口,必须外出打工赚钱,导致居家安养重度残疾人难以得到照料服务。有的家庭老弱相伴,病残一体,个别的甚至把残疾人关在家中,成为“空巢残疾人”。在外打工的残疾人亲属心挂两头,心存不安。“家政型”服务是近年兴起的新型居家安养服务模式,以提供白天照料服务为主。实施居家安养工程,可与 “家政型”服务结合。当然,照料重度残疾人有特殊性,重度残疾人家政服务的内容、时间、报酬及相关要求需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

残疾人护理知识培训篇3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教育;法律;观念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99-03

恩格斯在1880年发表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将他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畅想的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社会里的人,描述为“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的人。中共指导思想之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强调重视和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就业是民生之本。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到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都贯穿了一脉相承的人本精神。这里的“人”,自然包括残疾人。1990年12月1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并于2008年4月2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给出如下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2]。肉体或者精神方面的疾病导致残疾人无法有效利用自身条件实现自我价值,而残疾人也是社会权利的主体,基于人道主义,社会需要创造必要的条件帮助残疾人享有劳动、工作的权利,合理配置开发残疾人的人力资本。残疾人之所以存在缺陷是因为他们的自身功能与之生活的环境不协调,因此若社会能根据残疾人自身的情况向他们提供相关的技术和适宜的环境,那残疾人面临的障碍就不再只是障碍,残疾人会在社会的帮助下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不再是社会的负担。

一、我国残疾人就业的基本状况

我国现有残疾人口8 296万人,占总人口的6.34%;城镇残疾人口2 071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4.96%;农村残疾人口6 225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75.04%;其中处于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有3 493万,占残疾人总数的42.1%。全国城镇残疾人口中,在业的残疾人为297万人,未就业的残疾人为470万人;城镇残疾人口中,有275万人享受到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占城镇残疾人口总数的13.28%[3]。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国残疾人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真正实现“自养”的人为数不多,他们的生活主要依赖家庭、社会、政府的救助。198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4],由此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维护残疾人权利的决心。而《劳动法》也为残疾人择业、就业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在冰冷的数字面前,有关维护残疾人就业权利的法律显得苍白无力,如此低的就业人数对社会来说是一种负担。残疾人群也是人力资源的一种存在形式,而这一群体如此低的就业率也是资源浪费的一种体现。

二、我国残疾人在就业上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片面与转换服务存在冲突

在残疾人教育方面,2010年我国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到1 706所[5],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2 775个,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51.9万人。虽然国家在残疾人教育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教育辐射面积有限,具体情况不容乐观。据2009年中国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有30%的学龄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而学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仅为69.5%[6]。残疾人入学率低,特教学校有限,学校数量无法满足残疾人的求学需要;残疾人教育师资人才缺乏,这些导致大多数残疾人根本无法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尽管残联部门和政府每年都投入大批资金对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但由于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对初级教育、中级教育、高级教育没有明确的定位,加上就业信息、市场需求变化频繁、培训项目比较盲目,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适应残疾人劳动市场发展的需要。而且目前大多机构在职业培训中忽视了残疾人的个体差异,没有把残疾人自身的优势和职业培训有效结合起来。

残疾人与正常人的生理心理功能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提高,残疾人的“显性”缺陷会逐渐被高科技材料所弥补取代,这种生理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从而使残疾人更加具备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初步条件。但要真正实现由“社会养人”到“服务社会”的转变,尚要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贫乏的文化知识,平平的职业技能,这让残疾人在“社会救助”圈外难以谋生。知识和职业技能方面教育的局限性让他们无法为社会服务,他们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只能依赖社会救助,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发展生存,从而让自己的生活重新陷入家庭到社会、社会到政府、政府到家庭的循环之中。

(二)硬性的法律执行与软性的观念存在冲突

我国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税收减免政策》等一系列专业的政策法规,逐步形成了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律体系。我国促成残疾人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集中就业、分散按比例就业、自谋职业和个体就业。其中集中就业和按比例就业是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集中就业是指国家和社会举办残疾人福利企业、公疗机构、按摩医疗机构和其他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按比例就业是指相关用人单位在安置残疾人就业时应按照一定的比例,并选择适合其工作和身心发展的岗位和工种。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可以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2]。这样的规定无疑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但这种规定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由于法律的强制性,用人单位接收残疾人完全出于被动,在为残疾人安排工作时可能不会考虑到工作岗位的要求与残疾人工作能力的协调性,这可能会让残疾人在其工作岗位上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造成工作岗位的浪费。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在有关残疾人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在没有法律庇护的背景下,残疾人的“安全感”大多来自家庭的鼓励和保护。直到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出台才让残疾人的权益有了比较可靠的法律保障。宪法规定国家、社会要无条件对残疾人实现不同方式的救助。这种无条件的救助似乎更加关注的是对残疾人的救助,而不是残疾人的自身建设,这会导致这样一种现象:残疾人群过度依赖政府,就业意识不强,“自养”意识淡薄。在提倡法治的今天,我们倡导公平、人权,我们要担负起照顾残疾人的责任,但在就业问题上,人们往往歧视那些身体或者心理不健全的残疾人。即使有法律硬性规定,一些单位宁愿接受经济制裁,也不愿意接纳残疾人,即使是有特长的残疾人。几年前曾有一位会计专业的女硕士生,精通日语、英语,英语专业8级水平,但只因为她身体残疾,60多次遭遇多家用人单位的“冷脸”,网上求职,也被200多家用人单位拒之门外[7]。这种情况到今天也绝不只是个案。在歧视的观念面前,法律的执行力被削弱,法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

三、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的应对之策

(一)完善残疾人教育体制,实现残疾人就业由“救助型”到“发展型”转变

对于残疾人的教育应当从残疾人的身心需要和特点出发,依据个人的接受能力和残疾类别,在普通教育方式的基础上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政府相关部门应高度关注学龄儿童入学问题,增加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教班数目和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真正落实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政策和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切实提高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入学率。

要加强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残疾人职业教育,针对性要强,适时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中短期培训,适当发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发展残疾人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政府和残联机构为鼓励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要对他们实行学费优惠或者免费制度,加强救助和扶持的力度。高校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残疾大学生招生制度,多开设适合残疾学生学习深造的学科和专业,并对残疾大学生实行学费优惠政策,以使更多残疾人能获得接受大学教育或更高层次深造的机会[8]。

完善残疾人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残疾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政府要采取一些优越的条件去吸引尽可能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去从事残疾人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对攻读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实行学费优惠和生活费资助政策,对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实行待遇从优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特殊教育行业,壮大特殊教育的师资队伍。

政府要加大对特殊教育的财政倾斜力度。政府要针对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现状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入学率低下的问题,加大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让农村地区的残疾儿童能够接受教育。这一举措虽然可能暂时会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但从长远看来,特殊教育会充分开发残疾人的潜能资源,让这部分人在10年、20年后自食其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从而减轻政府的“救扶”压力。

残疾人就业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做支撑。这一群体的健康资本难以改变,但依附在残疾人身上的其他潜在资本则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而得到提高。政府只有重视残疾人教育,中国才会出现像贝多芬那样感动世界的艺术家、像约翰・纳什①那样震惊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像霍金②那样的著名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当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教育提升后,在有些行业他们甚至比健全的自然人更具有优势,如盲人按摩等。而一无所知的残疾人只能靠救济度日,只能被他人照顾了却一生,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无法体会生活的乐趣。而有知识和技能的残疾人会凭借自己独特的竞争力量在就业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价值,服务他人,贡献社会。

(二)加强有关残疾人就业保护的法制建设

由于部分残疾人的维权意识较差,加之身体或心理方面的局限,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时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因此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有关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残疾人相应的法律帮助,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司法保护,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规定禁止在就业领域、公共领域、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场所、通信等领域对残疾人进行歧视。这是美国保护公民公平权的法律规定。我国加入了联合国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公约》,而且也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禁止在就业领域歧视残疾人,但仍有一部分人无视法律。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补充和细化有关保护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法律规定,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当残疾人正当的劳动权利受到侵犯时,有关部门必须依法惩治侵犯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行为。

根据法律规定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按比例就业和集中就业的方式,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对于那些愿意接受残疾人的用人单位,政府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征税标准;对于那些宁愿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按政府规定根据比例安置残疾人的用人单位,政府可要求用人单位交纳双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另外,政府可以探索和规划一些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岗位,鼓励残疾人就业。同样,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离不开福利企业,政府应和福利企业建立一些业务上的联系,并按同等优先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福利企业,在资金、税收方面的优惠措施和政策也应落实到位。

(三)促使残疾人向“独立人”转变

对社会而言,在歧视色彩的笼罩下,残疾人就业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因此我们要极力消除这种“有色”情绪,人生而平等,每个生命体都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更何况残疾人要比正常人不幸百倍,他们要忍受常人无法体会的痛处,正常人应当怀有一颗怜悯之心去保护他们,而不是去歧视他们。但在社会中,残疾人被歧视的情况却时有发生,在公共场所受人冷眼、在就业时备受质疑。为改变这一局面,政府要在媒体、网络等多种宣传方式上去传播公平、平等理念,促使正常人公平看待每一个具有劳动权的人。只有在公平对待残疾劳动者的基础上,公平的教育、公平的就业才会真正实现。

对家庭而言,家庭绝对是残疾人依赖的港湾,在爱的笼罩中,残疾人无须考虑生计问题。但为了残疾人的长远利益,家庭要促使残疾人生活方式由“依赖型”向“自主型”进行转变,提高残疾人独立生活的能力。

对残疾人而言,由于身体或者心理的缺陷,童年开始就依赖家庭而存在,但成年以后,必须要尽力克服一切困难,消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学会自立,争取学会做一个独立人,真正树立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以适应多元文化下市场的需求。

四、结语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残疾人的保护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人文关怀。世界各国在解决残疾人生存问题的过程中,大多经历了从“社会救扶”到“个人发展”的过程。我国残疾人数量占总人口的近7%,处理好残疾人就业方面的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就业则为民生之本,更是弱势群体残疾人生存生活之本。因此,中共十报告强调“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9]。诚然,要实现残疾人较为充分的就业需要多方面努力,需要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法律的进一步完善、观念的进一步更新等。残疾人就业了,一方面可以减轻社会的救扶负担,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人生价值,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也切合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EB/OL].中国新闻网,[2008-04-24].

[3]隗合莲.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4),19-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8年修订[N].人民日报,2004-03-16,(2).

[5]赵超,华春雨.我国残疾人教育稳步发展整体受教育水平仍较低[EB/OL].新华网,[2012-08-27].

[6]王江曼.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的问题与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1,(8):200-201.

[7]残疾女硕士60次应聘遭拒 用人单位宁愿交保障金[EB/OL].搜狐新闻,[2005-10-21].

[8]裘君飞.残疾人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318.

残疾人护理知识培训篇4

二、残疾人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残疾人就业更为困难,深层次就其原因,简析如下:

(一)从社会总体上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每年新增劳动力一部分,富余农民工进城务工一部分,下岗职工一部分,以前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一部分,本身就僧多粥少,再加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社会的就业形式都很严峻。残疾人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二)从残疾人自身条件来看,参与社会竞争能力不强

一是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我区文盲或半文盲占到37%,高中(中专)只占8.8%,高中(中专)以上为零;二是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目前,有关部门的培训尚未将残疾人纳入其中,残疾人参与培训面窄。即使是参加培训的,也只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水平普遍较低。三是由于自卑心理,导致参与社会意识不强,就业观念较差。许多残疾人认为残疾就是无用,生活就是要靠家庭、靠政府,心里没有工作的概念,个人不想外出参加工作,家人也有同样的想法,类似想法的残疾人较多。其中我区有就业能力却无就业愿望的有35人,其中属于一级劳力年龄有15人。

(三)从社会角度来看,对残疾人就业存在歧视

很多人认为健全人,甚至大学生都就不了业,何况残疾人。在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工作中,很多机关事业单位以编制问题为由,不愿安排残疾人;部分企业单位也不配合,有的企业宁愿缴纳保障金也不愿意安排残疾人就业,我区目前安排残疾人的企业比例较低。

(四)从扶持政策上来看,对残疾人优惠的措施不够,执行力度也不够

一是政府尚未出台优惠残疾人的具体办法,残疾人个体就业凭《残疾人证》很难享受税费减免,而凭《下岗证》和《就失业登记证》的却可享受税费照顾;二是有优惠的方面但未惠及整体,保障措施未跟上。为了照顾残疾人的利益,国家规定福利企业必须为残疾人办理保险。但超过45岁的就不能办理养老保险,而福利企业没有参加保险的残疾人又不能计为安残退税的人数,这就使得福利企业不愿招收年满45岁的残疾人。因此,45岁以上残疾人的利益,就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三是对创办福利企业支持不够,认为没有税源,创造不了经济效益,不同意引进福利企业,使福利企业的发展受限;四是就业服务机构对残疾人就业关注程度不够,认为推荐残疾人就业难度大,成本高。

三、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对策与途径

该如何才能帮助残疾人促进就业呢?我们认为应做到以下方面:

(一)对残疾人进行心理辅导,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主精神。如对我区有就业能力而无就业愿望的35人(尤其是一级劳动年龄的15人)加强引导,鼓励他们就业,做到自食其力。

(二)加大残疾人就业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重视程度。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开展《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残疾人就业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报道活动,努力使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企业法人都熟知法规和政策的基本精神,依法安置残疾人就业,引导残疾人依法维权。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倡导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风尚。要组织开展各类扶残助残活动,为残疾人排忧解难,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残疾人就业培训的力度。残疾人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技能水平低的现象,所以残疾人在社会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要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加强残疾人的素质培训尤为重要。一是充分发挥现有培训途径的作用。目前培训工作途径较多,劳动部门、教育部门、扶贫办和成人教育及社会力量举办的多种培训机构,都可以为残疾人培训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政府要协调各部门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将残疾人培训纳入其中,统筹规划,统一安排,承担培训残疾人的任务,举全社会之力,提高残疾人的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水平。二是开办残疾人特校高中(中专)阶段教育。以前,残疾

学生较大部分初中毕业就面临辍学,家庭条件优越的才能到外地继续接受教育,建议我区能建一所初高中阶段教育的综合特校或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校,提高残疾人的教育水平。三是有针对性的作好残疾人培训工作。既要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依托社会资源举办各类短期技能培训班,帮助残疾人掌握生产工作技能,加强就业前培训,又要以职业要求为落脚点,协调有部门做好企业内残疾人的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工作适应能力,加强在职培训。同时要以创业意识为关节点,加强创业培训,鼓励残疾人参加自主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残疾人个体就业提供帮助。四是残疾人就业的培训费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对残疾人培训实行免费。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继续贯彻落实已有的福利企业政策。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对现有的福利企业切实搞好服务,确保国家退税落实并用于企业发展和改善残疾人职工的生活,为福利企业巩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和有关部门注重福利企业的巨大社会效益,积极支持创办福利企业工作。

二是研究探索残疾人就业岗位开发的方向。一是公益性岗位。如看护、收发、保洁等,社区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给残疾人使用(全区共安排残疾人协理员28名)。二是扶持修理业、服务业。如修鞋、修家电、修自行车、食杂店、复印打字社、保健按摩院、理发店等。三是在固定市场给残疾人租摊位,如提供一些诸如菜市场摊位卖菜等简单的工作岗位。四是可以扶持残疾人进行自主创业。如**社区岗墩村残疾人卫林身残志不残,从维修自行车起家,现已开办了电动车行,不仅自己收入增加了,而且安排了三个人就业,去年还被评为全区创业带头人。

三是建立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建立服务制度,为残疾人提供就业登记、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和权益保护。

四是继续加大残疾人就业的扶持政策。按照中国残联关于印发《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福利企业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但是残疾人个体就业在我区、我市乃至全省都没有具体优惠政策。建议政府能否可以考虑制定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另外,可以争取福利公益金的一定比例发展残疾人事业。从体制上看,一是福利企业是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主渠道,但社会福利企业却由民政部门负责审批和管理,残联已成立二十一年,仍沿用过去做法,由于管理体制不顺,不利于福利企业的发展,建议各级残联能参与福利企业的认定和审核;二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对重度残疾人给予倾斜;三是对残疾人创业提供小额贷款业务;四是开展残疾人就业工程,如成立残疾人帮扶站,给予一定得经济补助等。

残疾人护理知识培训篇5

[关键词] 社区康复; 家庭病床; 家庭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188-01

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Relabilitation,CBR)是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一种经济有效,广覆盖,在家庭和社区层次为病、伤、残者提供康复服务的途径。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中阐明“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残疾人亲友、残疾人所在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1]

大多数需要长期康复的残疾、慢性病或老年人适宜在社区和家庭中实施康复治疗,社区护士在社区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通过上门访视提供服务,是有效的康复方法之一。

武汉市青山区红卫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间,在当地残联的支持下为辖区60名有需求的残疾人建立了家庭康复病床,签约为残疾人及家庭进行康复服务。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对家庭访视护理和家庭康复有了一些工作体会,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街道残联的支持下,选取了60名残疾人建立家庭康复病床,入选条件是:办理了残疾证(残疾等级1―3级)、低保或困难家庭、伴有并发症或慢性病,自愿接受家庭医生/护士上门访视给予的康复服务。

1.2 方法

1.2.1 组建家庭医生团队 组建一医一护为一组的家庭医生团队,并进行社区康复适宜技术的培训,与上级康复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合作关系,保证从康复技术方面得到支持。

1.2.2 建床 一组医护管理4--8人,上门建立家庭病床,并签订“家庭康复服务协议书”,详细记录残疾人基本情况、照顾者情况、并发症和慢性病、治疗史、康复需求等。

1.2.3 制定康复计划 根据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⑴肢残人以康复残肢功能、阻止健肢功能退化、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器械使用和训练为主;⑵精神残疾人家庭以重建家庭生活秩序、家庭心理支持、督促服药、精神病人护理指导、鼓励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解救关锁、转诊服务等为主;⑶卧床和截瘫病人以压疮管理、辅助器械使用、代偿功能训练为主;⑷伴有慢性病者以治疗慢性病、照顾者护理技能培训为主。

1.2.4 家庭访视和护理指导 完成建床和康复计划以后,社区护士每周一次或按需进行家庭访视,每次访视工作后,填写访视记录单,由病人/残疾人或家属签字认可。

1.2.5 阶段性调整康复计划 每三个月由访视护士对残疾人康复情况作出阶段评估,交给专业康复医生讨论是否调整康复计划。

1.2.6 结束评估 一年约定服务期满,由家庭医生、访视护士及残疾人协理员一起上门做结束评估,残疾人状况有无改善,是否恢复自主照顾,康复目的是否达到。

2 结果

2.1 建立了家庭康复病床的60人中,男36人,女24人;肢体残疾39人,精神残疾11人,其他10人。年龄15―79岁。

2.2 比较建立家庭康复病床前后残疾人及家庭在主动康复意识、康复行为、护理技能、健康素养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主动康复意识从43%提高到80%;介助下自理生活者从28%提高到48%;照顾者掌握大部分护理技能从26.6%提高到71.6,但是残疾人个体的社会功能改善不太显著。

表1 建立家庭康复病床前后意识/行为比较

2.3 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表在建床前和撤床后对60人进行心理测试,我们将测试结果为“正常0-7分”和“轻度8-10分”视为心理健康者,建立家庭病床前,残疾人心理健康者有20/22人,占35%。经过一年的家庭访视和康复指导,心理健康者有39/41人,占67%,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3 讨论

3.1 考虑到社区康复所需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社区康复服务的覆盖率和实际服务能力与“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奋斗目标之间还存在较大距离[3],社区医生/护士通过建立家庭康复病床,为需要康复的人服务,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定期家庭访视能激励其潜能,使残疾人及家庭的主动康复意识、康复行为、护理技能、健康素养、心理健康等方面有较显著的改善,但残疾人个体的社会功能改善不明显。这可能与社会体制、环境和公众态度阻碍着弱能人士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长期困居在院舍里有关[4]。我们需要探索长效的家庭康复病床管理模式来实践社区康复。

3.2 家庭访视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护理人员担任,她们同时还要承担常规医疗工作及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随着家庭护理需求也越来越多,访视密度不能得到保证,有时会延长访视间隔时间。她们也深感自身的康复专业知识不够,访视装备不齐全,无法完全满足被访者的需求。

3.3 建立家庭病床是可持续有效的社区康复方法,家庭病床管理制度和个性化康复计划是保证家庭访视有效进行的基础[5]。现阶段社区护士的人数不足和综合知识欠缺,以及访视装备不齐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影响社区护理质量的因素,使得社区护士在实施访视工作时存在诸多的困难。需有长效社区护士培训机制和建立科学务实的家庭访视医疗体系作为社区康复工作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程凯,主编 .社区康复工作上岗培训教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6-17.

[2] 许少先,王晓君,张淑玲.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M].现代医药卫生,2010,26(4):617.

[3] 李敬.社区康复六议.中国残疾人,2010.04:68

[4] 黄耀明.社区康复模式及本土化发展策略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63:37.

[5] 包家明,胡斌春,主编.社区护理管理与操作指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8:56.

残疾人护理知识培训篇6

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相适应,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就去年度残联领导班子的述职述廉述学述法情况报告如下。

一、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1、助残工程全面完成

①社会保障情况:目前我区为352名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救助金,851名符合低保条件的轻度残疾人纳入低保。

②就业、培训情况:

市残联下达就业任务数90名,在残疾人就业形势更加困难的情况下,区残联根据省、市残联部署,组织残疾人参加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与劳动部门联合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帮助一户多残、特困残疾人重新就业。同时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或个体灵活就业,全年共帮助90名各类残疾人实现就业或再就业,占全年目标任务100%。

市残联下达任务数80名,通过结对帮扶、政策扶持等方式,共对90名残疾人进行了扶持,占目标任务是112%。

市残联下达培训任务是90名,区残联主要对残疾人专职委员进行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早日进入角色。联合“大拇指”保健按摩培训班对4名低视力患者进行保健按摩培训,邀请华夏心理咨询师对托养对象和康复对象进行心理疏导。组织45名残疾人参加与淮安盛缘制衣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服装后道加工培训班。12月份,区残联还将为园区一服饰企业再次开展定向培训,目前共有90名各类残疾人接受了培训。占目标任务105%。。

③轮椅捐赠情况:

市下达轮椅捐赠目标任务是100辆,已为下肢残疾人发放100辆三、四轮轮椅,占目标任务100%。

④康复情况:

精神病免费服药任务是110名,为118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实施免费给药,占目标任务107%。

0-6岁残儿童进行抢救性免费康复训练任务是33名,我区已对36名肢体、视力、智力、自闭症等各类残疾儿童开展康复训练,占目标任务109%。

2、残疾人“两个体系”得到全面发展。

残疾人服务体系方面:

一是区“省级示范性残疾人托养中心”今年5月5日建成运行,着力打造“规模上的精品型,服务上的温馨型,内容上的示范型”。首批6名托养对象托养良好。达到了“社会满意、托养对象满意”的效果。8月份,又接收9名托养对象,目前中心已有15名托养人员接收日间照料。目前,已申报部级“阳光家园”示范机构。

二是全市首家“与光同行”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正常运行,民办公质,初步实现“社会认同、家长满意”目标,中心现有专业老师8名,自闭症儿童23名。

三是区残疾人康复中心运行良好,人性化康复服务基本到位,累计52名康复对象康复显效率达100%。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今年元月18日,区出台了《关于对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达到了“三个突破一个提高”。一是年龄上的“突破”,突破了省、市对16-60周岁年龄的限制,实现全覆盖;二是护理对象上的“突破”,对所有无固定收入的重度一级残疾人全部纳入护理范围,突破了省、市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的范围;三是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全部按城市人口发放标准实施。一个“提高”是指发放标准上的提高,在省、市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上提高20元。目前已对102名重度一级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金额达13.75万元。

二是继续落实《区关于对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给予生活救助的实施办法》,352名重度残疾人领取重残救助金。

三是全区残疾人康复基本形成四级服务网络,全区建成并投入运行区级残疾人康复中心1个、街道残疾人康复中心3个、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站7个、家庭康复示范户56户。

四是康复上按照“人员到位,场地达标,器材配合,经费保障”的规范化要求,基本形成四级服务网络,全区共建了3个街道残疾人康复中心,10个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站,56户家庭康复示范户。依托即将建成的白鹭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钵池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中卫生服务中心着力打造城区残疾人以15分钟为标准的康复圈。

3、创建“部级白内障无障碍区”工程通过国家专家组验收

今年我区在成功创建“省级白内障无障碍区”的基础上,努力争创“部级白内障无障碍区”,今年共免费白内障手术20例。10月份,我省通过了国家专家组随机抽查验收工作。

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暨惩防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为提高权力内控机制建设的执行力,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成立了权力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平时工作中一是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风廉政法规,积极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定期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民

主生活会,班子成员之间,互相沟通了感情,查摆了问题,对一些不良苗头及时敲响了警钟,增强了班子团结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做到了党政领导干部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二是组织全体党员学习上级廉政建设文件精神和党的有关廉政理论,并观看反腐工作警示教育片,增强了大家拒腐防变能力。

三、学法、用法、守法、执法情况

1、学法知法。通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的方式,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法律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本部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了大家法律意识。

残疾人护理知识培训篇7

一、学习贯彻系列讲话精神的情况

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特别是通过认真学习贯彻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问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等廉政文件,深刻领会,严格遵守,树立“四个意识”,坚定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重大问题上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不信谣,不传谣。坚定理想信念、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听从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使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落实“两学一做”,深刻查找和整改不严不实的突出问题的情况,并加以整改。

二、履职情况

(一)、积极实施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

一抓相关政策的出台工作。自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文件出台后,一是我们组织和参加了培训。对工作人员和分管理事长进行培训,积极推进“两项补贴”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协助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三在对县市区进行了调研基础上,代拟了《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5月28日,台政发[2016]23号文件印发了“两项补贴”实施意见。四是协助市民政局做好 “两项补贴”《实施细则》(台民[2016]34号)出台工作。四是指导、督促县(市、区)制定“两项补贴”政策文件和发放工作。黄岩、临海、仙居等地出台了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细则,进一步确保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的准确性。二抓社会保险补助和商业保险的落实。积极推动人力社保部门落实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险补贴政策,全市基本实现全覆盖。实施残疾人参加商业保险补贴工作,指导全市9个县(市、区)开展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和残疾人托养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参保工作,现已有8个全面落实,椒江区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现在正制定保险补助政策。三抓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加强对县市区残疾人托养设施建设的督促和指导。目前黄岩、温岭二期、玉环、天台、仙居、三门已全面开工建设,临海、椒江已落实场所进行改造,路桥区现已重新选址, 并委托铁路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代建。全市机构残疾人托养1730人。贯彻全省建设平安浙江工作会议(暨G20杭州峰会WW安保工作动员大会)要求和省残联《关于集中开展全省残疾人服务机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规范化管理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8月2-11日, 对 16家省、市级标准残疾人托养中心和工疗机构进行安全检查,预防事故发生。

(二)、大力开展残疾人扶贫工作

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完善建档立卡工作,优先扶持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增收,开展结对帮扶,巩固4600元以下低收入残疾人户脱贫成果,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到7%以上。进一步做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工作。5月份,对9个县(市、区)指导、服务、调研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共对13家市级 开展农技帮扶, 与市农科院联合出台《“科技帮扶 助残致富”行动实施方案》。全市现有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103家, 市级标准残疾人种养大户101户。落实省残联和省住房建设厅联合出台的《转发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农村残疾人危房核实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指导各县(市、区)残联对全市696名危房残疾人进行了重新核查,其中228人确认为危房户,422人核实后不符合危房改造条件,46人未纳入危房改造范围,经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重新鉴定核实,今年纳入新增改造156人。

(三)、多举措促进残疾人就业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推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单考单招一名残疾人;全面落实小微企业免征残保金政策,全市共减免3136万元;严格审核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数,配合地税部门依法足额征收残保金,现已征收24360万元; 全市新增残疾人就业703人,其中分散按比例就业349人。指导黄岩、临海开展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公示试点工作。二是做好省级配套文件出台工作。 我们联系协调了相关八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残疾人辅就业的实施意见》(台残联发〔2016〕6号) ,提高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就业,全市现有残疾人工疗机构105家,安置残疾人就业1635多人。 协助市商务、市人社局出台了《xx市商务局等三部门部门关于实施电商助残计划支持残疾人创业促进就业的意见》文件,启动电商助残培训计划,大力推进残疾人电商创业就业。11月15-16日,全市残疾人电商就业创业现场会在天台召开。三是积极做好省级赛事的筹备工作。为更好执行省残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商务厅、省工商联、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开展2016年“创新浙江”助残帮扶创业创新大赛》文件,我们联系相关单位出台了《关于组织参加2016年“创新浙江”助残帮扶创业创新大赛的通知》(台残联发〔2016〕4号),三门县搭建创业创新“金点子众筹平台”在省助残帮扶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十佳项目奖,温岭市选取送的打排球的养鱼郎获优秀项目奖。组织残疾人参加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残联联合举办的2016年度浙江省残疾人工匠大赛。四是成立xx市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开展创业孵化园(基地)创建试点。举办了“全市残疾人创业就业服务信息网开通仪式”活动,并邀请市农科院专家进行农技知识现场答疑惑,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好评。目前有登记企业近30家,微信关注活跃账号500多个,通过微信和网站自主注册的用户154人、企业8家,微信和网站的总访问量已经达到3万次以上,日均独立IP访问量在200次左右。尤其是在助残日期间网站开通仪式后的15天内,微信关注新增数量100多个,微信和网站访问量约5000次,日均达到330次以上。五是开展职业培训绩效考核工作。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及时录入和上报残疾人实名制新增就业和职业培训信息,全市共帮助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2201人,其中,清华大学远程就业指导员培训45人,参加省级盲人按摩培训15人、中式面点师培训5人、电子商务培训936人,手语培训考核30人,其它各类职业培训997人。

(四)、认真做好残疾人教育工作

配合教育部门做好义务教育段学龄残疾儿童少年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和完善未入学儿童少年调查统计和通报制度,会同教育部门做好送教服务,做到“一人一案”,温岭、天台等地制定政策对送教老师进行补助。认真落实残疾学生资助补助政策。我市已对165残疾人大学生进行了减免审请和审核,并在近期上报。全市共对2000多名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发放助学金近150多万元。认真落实《残疾人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全市现有20名残疾考生被各类高校录取;并根据《关于做好浙江特残教育职业学院2016年招生推荐报名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协助特教学院做好招生宣传和报名工作。

三、述法

个人学法守法用法的情况、重大事项依法决策情况。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学法要求,对国家俢订或新出的法律或一些司法解释,不管与工作有无联系我看到总逐条,逐字读,并加以注释。学法,我认为学法是为了更好地守法,使自己明理,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平时工作中虽然碰到很少,但我都是做到依法依规有据,严格守法。

四、廉洁从政

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政纪律。从行动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28条措施”,坚决反对“”。我始终要求自己,要廉洁奉公,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本人没有特别的爱好,坚守平淡是金子的理念。保持清正廉洁,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在要保持思想道德纯洁性的同时,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名利,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要经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苦、管得住小节、耐得住性子,非份之想不想、非份之财不取、非理之事不为。多年来,始终自警自励,谨慎从事,甘于清苦,耐得寂寞,不攀比,不羡慕,保持平常心,努力做到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事不干,不义之财不取。

执行“一岗双责”,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严格要求分管线的同志,一年来,没有同志违规违纪违法。

需向组织报告的情况个人的有关事项:

父亲亡故操办丧事情况:今年12月25日父亲病逝,遵从父亲丧事从简的遗愿操办,叫了一班乐队和20来只花圈,并在老家的操场宴请亲朋14桌,菜价在700-800元/桌左右,整个事件没有本人的单位同事参与。有一服务对象送礼,丧事后退还。

其它个人有关事项没有变化。

五、存在不足

一是创新仍不足。表现在如何将上级的精神和要求如何和本地区的情况有机结合,发挥出较好的政策效应不够。工作思维、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不能墨守成规。对基层的指导方法有待提高。二是理论研究不够。今年到基层调研相对多,但对农村的残疾人思想和需求了解还是不够,仍要进一步深入。对工作的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应加强,力争发表理论文章。

今后我要认真学习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党性俢养,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认真真整改,接地气,做一名全心全意为党为国家为残疾人服务的合格党员干部。

残疾人护理知识培训篇8

关键词:残疾人;职业培训;培训项目

一、当前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的内容与残疾人需求存在差异

职业培训是指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帮助和促进劳动者就业,通过课堂学习、实地操作等形式,在一定时间内对劳动者进行职业知识和实际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活动。而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有其自身特点,要求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还要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殊性。因此经培训的残疾人必须掌握一定岗位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能够自谋职业,或者在社会的某个特殊岗位上实现就业,即成为残疾人培训的主要目的。

2学员残疾类别与程度有差异

中国制定了五大类的残疾标准,分别为: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根据功能障碍的程度不同,各残疾类别又划分为四个级别。同样为肢体三级残疾,仍分为三种情况:上肢残疾、下肢残疾、上肢下肢都有残疾。因此,学员残疾类别与程度的复杂性,使其对就业的技能和要求也不统一,为培训带来许多困难。

3学员文化水平有差异

目前,大连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学员基本是持有大连市户口的残疾人,学员的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大部分为初中文化水平,年龄偏大的学员甚至只有小学文化。因此,职业技能培训开展的困难程度较大,学员文化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采取分层次授课困难重重。

二、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改进措施

1完善市场需求调查

市场需求调查要通过搜集和调查市场信息建立起完善的信息资料库。通过进一步加强与劳动就业部门的联系,利用相关部门提供的就业市场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与预测。另外,要加强与各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尤其是福利企业和残疾人开办的企业,了解他们的人才需求情况。

2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项目

(1)按残疾类别划分报名学员。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必须根据其不同的残疾类别和身心特点确定培训目标和培训项目。针对盲人、聋人、肢体残疾人、智力残疾人和精神类残疾人,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

盲人和聋人虽然丧失了部分视觉和听觉方面的能力,但他们往往在触觉和嗅觉方面有较强的能力,另外在肢体方面没有障碍。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侧重开发其优势,使他们多从事手工方面的工作,如盲人按摩师、聋人缝纫技师、聋人摄影、聋人美术等。

针对肢体残疾人,要对上肢残疾和下肢残疾两种不同的残疾类型分别对待。对于上肢残疾的人群,要开展“少动手”的工作项目。而针对下肢残疾的人群,尽量开展“居家式”的培训项目,以解决他们行动不便的难题,如呼叫坐席员、淘宝网店等项目。

对于智力类残疾人,我们要多开展有助于提高他们生存能力的项目,以职业康复性训练为主,这也是目前残联大力开展的一项新兴培训项目,例如开展“庇护类”日间照料等培训项目。

对于精神残疾的人群,在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更要加大对他们的心理辅导。通过组织学员课余活动,加强学员的沟通能力,缓解压力;在日常的培训中,让学员有回家的感觉,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从而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培训效果。

(2)按能力水平划分残疾学员。有工作经验的残疾人本身具备一定的工作技能,自信心方面也更强。这部分残疾人,可以按照不同的专业工种分类,开展学习项目,或开展计算机网络应用、文本处理等办公软件的学习课程。而没有工作经验的残疾人,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前途也比较茫然,需要更多的相关技能工作的指导。

(3)根据不同文化层次进行培训。针对不同学历、不同年龄的残疾人,我们也需要进行差别对待。高学历的残疾人自信心相对比较强,自身的能力素质也比较高,可以多开展计算机类的培训项目。而低学历的残疾人可以开展技能性较强的培训项目,如手机维修、按摩等培训,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张冲.以人为本,树立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孟万金教授创立“人本特教”的里程碑意义 .中国特殊教育,2008(9).

上一篇: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下一篇:车辆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