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背景范文

时间:2023-10-29 17:41:29

新经济政策背景

新经济政策背景篇1

发展新常态经济职能科学转变

一、基本理论分析及研究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现象,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民众更广。三是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增长实力日益成长为全球各个国家中位居前列的重要力量,在世界的注视下,在政治、经济、文化元素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当下,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成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速的必然要求。

(一)政府经济职能概念界定

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是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管制、监督的职能。也就是说,政府通过制定规划、政策指导、信息以及规范市场进入,主要运用财政、税收、价格、货币、收入分配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对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进行总量调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各个方面,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另外,政府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有关的市场的立法、执法和必要的行政规制,建立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及时解决侵权、盗版、走私、偷税等市场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市场监管。

(二)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理论演进

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进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主要分为四大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阶段,指导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理论主要是计划经济理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国家对国民经济的有计划的控制,并通过等量交换来实现生产资料的分配。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经济体制,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调节为辅”的经济原则。1984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要求政府指令性计划必须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并且要适当缩小,指导性计划主要依靠经济杠杆来运作,并逐步扩大。这一论断,突破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对立,强调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性,强化了市场调节的作用。从1992年至今,我国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勾画了由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所构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把政府职能集中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部分。

二、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伴随着由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现今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政府经济职能的性质也不断地由“全能型”转向“服务型”。目前政府发挥经济职能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手段已逐渐转向经济、行政、法律手段综合并用,增强了公共产品的供给服务,不断简化政府行政审批环节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企界限不明,存在行政垄断

政府干预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完全有效的解决市场失灵现象,政府到底做不做?应该怎么做?做多少合适?是一个需要不断结合历史、当下与未来发展状况来深入探索的问题。当前,我国部分企业依然存在行政垄断现象,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行业垄断。行业垄断是指某些行业依据自身行业经营的行政特点来阻止其他经营者进入和共同参与该行业的相关生产经营活动,如电力、铁路、石油、通信等行业。形成这一垄断局面的原因众多,以电力行业来说,我国电力行业的市场结构历经改革重组依旧呈现垄断,主要是由于电力市场属资金密集型,进入壁垒高,退出门槛高,发电公司数量有限等原因决定的,是我国电力行业自身对规模、技术的特殊要求决定的。

第二,地方垄断。地方垄断是指地方政府运用行政职权限制或组织其他地方的商品进入该地区,从而保证本地区的商品的本地区居于垄断地位。行政垄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的流通,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长远来看十分不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政府经济职能的干预程度不明确

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干预市场时界限不明,缺位、越位、错位现象依然存在。当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进行一定干预时,政府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或者发挥作用不够充分属于政府经济职能缺位,如我国为缩小工业产品及农业产品价格差而建立的价格体系建设效果不符合预期结果,并没有成功弥补和纠正市场失灵;当政府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充当“主人翁”角色,直接进行干预从而限制市场经营者发挥自身主体积极性的现象既政府经济职能越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通过各种渠道长期控制着资源的分配,主动的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而政府经济职能错位则是指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制度上缺少有效机制,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因为尺度把握不当从而遏制社会发展自主性的现象,行政垄断、市场准入等现象的存在,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界限模糊或缺失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政府经济职能的错位。

(三)政府决策科学化欠缺

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涉面广泛,决策设计者需要对市场经济活动有一定的了解与判断,对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调节手段的选择来全面而谨慎的决策,而事实上很多政府官员并不具备科学决策的能力及素质,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决策的短利性与盲目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有效干预。

三、现阶段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目标与应对策略

以服务行政代替计划管制,着力构建有限政府和高效政府,是现阶段我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着力点。

(一)完善市场体系,把握经济动向

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应不断加强经济立法,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调整职能方向,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市场体系。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二)构建有为政府,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积极探讨和建立各级政府、不同行业及同种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网,提高社会信息分享程度,从而降低由于信息缺失而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政府经济职能的发挥与服务必须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显著特点,只有通过对政府行为的相关立法,明确规定政府实施行为的一般原则,才能有效确保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建立健全政府行为的权力监督机制,并保证监督机制的相对独立性,强化司法和执法,以权力制约权力,更好的端正政府的服务职能与行为。加快机构改革,不断提高公务人员素质,科学决策。

(三)推进技术创新,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

科技竞争力是决定国家经济实力的根本因素,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加快制定和完善国家创新战略和法律法规,加大科研开发力度,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努力营造有利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环境,提高人才创新意识及能力,逐步健全我国创新体系。参考文献:

[1]李志超.转型时期政府经济职能:表现、存在问题及重塑[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01).

[2]韩长赋.关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几个问题[J].理论前沿,2007(05).

[3]马力宏,刘翔.变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及其影响[J].理论探索,2013(5).

新经济政策背景篇2

>> 全球化语境下的话语交流与国际合作 经济全球化与反腐国际合作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金融合作研究与讨论 全球化下的国际生 教育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策略探讨 经济全球化要求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合作及世界货币体系革新 “规模政治”: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新现象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双重发展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工运的发展趋势 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 由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悖论引起的思考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战略构想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商务英语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小学课程及其特征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作用 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投资法发展与对话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法发展趋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下企业国际营销模式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年2月13日访问。

(4)这些地区的核扩散国家包括东北亚的朝鲜,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中东的伊朗。

(5)见《联合国》第39条,第42条。

(6)《安理会历次对朝决议对比》,新浪网,http://.cn/z/nkhsy2013/,2013年3月15日访问。

(7)《国家原子能机构规约》第2条。

(8)国际原子能机构与联合国及其安理会联系的法理依据为《国家原子能机构规约》第16条。

(9)如2008年成立的独立组织“核不扩散和核裁军国际委员会”,已举行5次大会,还频繁召集和举办地区性、专题性会议。2010年3月9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与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在复旦大学共同举办“中国和欧洲加强核安全的方法”国际研讨会,显示了中国对非政府组织推动国际防扩散和核裁军的支持。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18日第2版。

参考文献:

[1]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McGraw Hill Companies, 2005, p. 403.

[2]郭新宁、卢柄池.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现状、挑战与前景[J].当代世界.2009,(6).

[3]彭亚平.俄罗斯核不扩散政策:认知和影响[J].西伯利亚研究.2009,(4).

[4]George Bunn, The Nuclear Nonp roliferation Treaty: H istory and Current Problems, Arms Control Today, December 2003, pp.10—19.

[5]李年乐.美印核协议削弱核不扩散机制[J].工人日报.2008-10-11.

新经济政策背景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必须对农业发展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随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展开农业经济管理,对于推动我国整体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实际上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这与我国农村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紧密相关,因此要想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做好将会困难重重。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求尽快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推动农业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必须将农业发展的目光放长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健全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政府出台了很多文件,然而由于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够,因此不能积极配合政府提出的政策与方针,这种情况下很多政策都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加上地方政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不高,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停留在家庭式作坊的层面上,不能实现共同发展进步,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未建立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虽然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远发展,但是始终缺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因此农业发展远远比不上工业发展,尚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符合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也不能与农业整体社会结构相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从整体上来看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缺乏执行力。这对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极为不利。3.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队伍不专业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首先应建立起一支专业的、高水平的管理队伍,然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根本不具备该条件,所以要想更好的展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急需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缺失的问题。我国农村不管是从经济条件、地理条件还是从管理水平上来看,都不能和城市相提并论,所以对经济管理方面人才极度缺乏,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来说这绝对是一个硬伤。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如何展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通过上文的描述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上问题很多,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要想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我们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拿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这样才能使农业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1.积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经济也在逐步转型,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已经与新农村建设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人们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上。所以,农业经济发展不能再继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商家们良心的一种体现。从整体上来看要想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而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要求相符合。

2.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

要想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做好,首先需要在现有经济管理制度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优化,顺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建立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使社会经济变化要求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思想的转变也非常重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及时更新农业发展观念,完成新型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工作,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试的转变。此外,还要充分重视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多元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3.重视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

农业经济发展与经济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管理人员应充分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充分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明确管理人员自身应具备的管理职责与任务,并利用规范的方式管理各项工作。现阶段国家正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这种情况下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的价值,定期举办农业管理培训及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培训合格才能正式上岗,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教育使管理人员清楚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了解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4.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经济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其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并积极从外地引进现代化设备,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合作社,充分重视对原料的生产与深加工,切实将原料加工基地规划工作与特色产业园建设工作做好,进而满足当前我国建设新农村的需求。农业龙头产业要重点扶持,加强市场、企业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此外,相关部门应该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化,利用政策指引促进其发展,将专业化合作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终不断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广大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也未得到建立,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也不高,这种情况下必须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广大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总之,经济管理必须与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革,最终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向前发展。

作者:袁三军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滨.在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下重新审视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J].经济问题探索,2007,05:23-28.

[2]王迎,王迪.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09:76-77.

新经济政策背景篇4

>> “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农村民办中学发展的矛盾、困境与路径选择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精准扶贫背景下如何转移农村劳动力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经济转型探析 基于精准扶贫背景的农村产业优化升级策略研究 精准扶贫的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与对策分析 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困境研究 农村精准扶贫的调查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探讨 “云端”下的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文化扶贫路径分析 精准扶贫的困境及对策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探索 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政策背景下农村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策略 金融精准扶贫的云南实践 论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内容与途径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创新 大数据视角下的精准扶贫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洪天云.国务院扶贫办:2020年农村全脱贫 每月减贫100万[EB/OL]. [20151210].人民网.

[3]王春光.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农村开发扶贫问题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3):513.

[4]赵小兰.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广西富川县、贵州威宁县产业扶贫调查与思考[EB/OL]. [20151215].人民网.

[5]白丽,赵邦宏. 产业化扶贫模式选择与利益联结机制研究[J].河北学刊,2015(4):158162.

[6]韩斌.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6):119122.

[7]孙兆霞. 脱嵌的产业扶贫――以贵州为案例[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3):1421.

[8]马良灿. 农村产业化扶贫项目运作逻辑与机制的完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14.

[9]肖唐镖,石海燕.农村经济增长政策的扶贫效应分析[J].新视野,2009(2):2629.

[10]Gobo G.Sampling,Representativeness and Generalizability [M].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4:452.

[11]折晓叶,陈婴婴. 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 “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4):126148.

[12]尹成杰.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 管理世界,2002(4):16.

[13]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2):132143.

[14]狄金华.政策性负担、信息督查与逆向软预算约束――对项目运作中地方政府组织行为的一个解释[J].社会学研究,2015(6):4970.

[15]范德普勒格. 新小农阶级:帝国和全球化时代为了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斗争[M]. 潘璐,叶敬忠,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

[16]周飞舟. 从汲取型到“悬浮型”政权――水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137.

[17]唐丽霞,李小云,左停. 社会排斥、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贫困的三种分析框架及比较[J].贵州社会科学,2010(12):510.

[18]梁晨.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机制与地方政府的角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14.

[19]叶敏,李宽. 资源下乡、项目制与村庄间分化[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2):1421.

[20]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2(5):113130.

[21]史普原.“科层为体、项目为用”: 一个中央项目运作的组织探讨[J]. 社会,2015(5): 2559.

[22]王德福,桂华. 大规模农地流转的经济与社会后果分析――基于皖南林村的考察[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321.

[23]黄宗智. “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J].开放时代,2014(2):176194.

新经济政策背景篇5

【关键词】欧盟 创新政策 创新经济

【作者简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法】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68-(2012)06-0121-134

欧盟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世界主要创新经济体之一。欧盟不仅拥有世界主要创新大国,如北欧诸国及德、法、英等欧洲大国,而且早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就分别制定了联盟范围内的科技政策和创新政策。但是,由于欧盟是由27个成员国组成,其创新经济方面也存在内部不平衡、条块分割、效率低下等问题,与美日等竞争对手相比优势不明显,并遭到中韩等新兴经济体的追赶,同时欧洲经济危机和欧元区债务危机给欧洲创新经济带来更大的压力。本文主要讨论欧盟创新政策的主要发展轨迹,以及各阶段模式的主要特征,并对各模式的理论背景予以初步梳理,从理论层面把握欧盟创新政策的基本原理和本质特征。同时,对欧盟在创新经济方面的现状和不足进行初步评估,并对其未来政策趋势进行展望。

一、欧盟创新政策的主要发展阶段

欧盟(欧共体)的创新政策模式大体经历了从科技创新政策,到系统创新政策,再到区域创新政策三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1.第一阶段,科技创新政策,又称“线性模式”。

这一模式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理论背景为“科技创新理论”,又称“技术决定论”。当时欧共体的主要创新指导思想认为,创新活动主要包括知识生产和知识扩散两个阶段,而知识生产阶段存在“市场失灵”现象。国家应在知识生产阶段采取措施以弥补“市场失灵”,而创新活动中知识扩散阶段应该交由市场机制来完成。因此,政府的创新政策只限于为科研活动提供资助,主要体现为科技政策。

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共体开始发展其科技政策,主要以1984年推出的“科技框架计划”为主干政策,每四年制定一次,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7届,第七个框架计划(2007-2013)目前仍在实施中。 该计划是欧盟(欧共体)投资最多、领域最广、内容最丰富的全欧性科技研发计划,参与者包括企业研发部门、大学、研究机构,对欧洲范围的科技力量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为欧洲科技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欧盟科技政策中效果最突出的政策之一。

2.第二阶段,系统创新政策,又称“系统模式”。

该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其理论背景就是国家创新理论,又称系统创新理论。如果说线性模式主要在于弥补知识生产阶段的“市场失灵”的话,那么欧盟(欧共体)经过一轮科技政策实施后发现,虽然科技政策对于知识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知识扩散阶段也存在“市场失灵”现象,也就是说,事实上,整个创新活动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市场失灵”现象。因此,创新政策应该从知识生产阶段扩展到知识扩散阶段,涵盖创新活动的所有阶段。为此,系统模式在于解决知识生产和扩散之间的衔接,推动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化。

当时,欧盟各成员国纷纷实施本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欧盟也将该创新模式应用到欧盟层面和机制,使欧盟的创新政策从单一的科技政策转变为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等一整套政策构建的政策体系。欧盟层面的系统创新模式是国家创新模式的欧洲化。系统创新模式的标志性文件是1995年发表的《创新绿皮书》和随后实施的《欧洲创新行动计划》。这些文件不仅继续强调了研究以及所面向的市场定位,还就创新的法律、制度和金融框架以及营造创新环境所需的条件进行了明确的说明。文件注重在国家和欧盟两个层次上提出应当采取的创新措施,欧盟应该使其科学基础更为有效地为工业竞争和市场需求服务,应当对研究成果的传播、转化以及工业应用给予更多的关注。 此后,欧盟及其成员国开始普遍以系统创新的观点考虑创新政策。

欧盟的系统创新政策为欧盟主要经济大国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活力,欧盟的北欧国家芬兰、瑞典、丹麦以及欧盟主要大国英法德都成为世界主要创新经济体,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占据重要席位。欧盟原来较为落后的成员国爱尔兰也借助信息技术和创新经济,在21世纪前十年中,一跃成为欧盟重要的新兴经济国,有“欧洲绿虎”之称。但是,在美国龙头老大和亚洲新兴经济体追赶的双重压力下,欧盟在世界创新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始下降,欧洲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又使欧盟创新活动雪上加霜,欧盟创新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欧盟的创新政策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区域创新政策,又称“整体模式”。

这一模式开始于2010年,其理论背景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或称“集群理论”。在系统创新模式中,欧盟采取了更为广泛的政策工具,形成了综合配套的政策体系,但是其缺点在于政策板块之间缺少有机的融合,各项政策以及成员国之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严重,存在重复建设和创新资源配置低效的弊端,由此欧盟的创新政策进入“整体模式”。所谓“整体模式”,就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创新政策要从整个经济区宏观角度建设功能完善的组织网络,进行规划布局,通过政策与制度建设来引领创新资源在整个区域内的有效配置和创新要素的有效组合,使创新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提升。因此,“整体模式”在欧盟更多地体现为“区域整体模式”,形成“大欧盟”概念,在欧盟整个区域范围内建立整体性的创新政策架构。

二、欧盟创新政策的理论背景

欧盟创新政策的发展阶段与西方关于创新经济的理论演变基本一致,西方创新经济理论也为欧盟创新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西方关于创新经济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的演变:

新经济政策背景篇6

【论文摘要】面对快速城镇化,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战略产业发展的机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战略产业除了具有带动国民 经济 总量变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和引导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外,还应具有生态 环境 优化能力、 社会 和谐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战略产业选择方法应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经济区位、现有基础、技术条件和发展前景科学合理地确定,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区域经济总量增长、新兴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作为发展中的 人口 大国,人均耕地少,城市化有着强大的内在压力并影响到产业发展。如何承接数量巨大的劳动力转移、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和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等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面对种种压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略制定应未雨绸缪,区域内各行业的发展也要符合区域总体的战略。

现代产业经济理论认为,战略产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领航产业,是在规模经济发展的基本阶段,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促进、导向作用,具有广阔 市场 前景和科技进步能力,并能带动和促进其它产业发展的产业。关于战略产业的理论研究是建立在国外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外对主导产业理论的研究盛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至今日,相关理论研究一方面丰富着战略产业理论与实践,但现有文献似乎仍仅限于对战略产业的概念界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和战略产业幼稚阶段保护等问题的研究,而忽略了既有理论的应用条件及其普适性问题。本文认为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来自环境资源的挑战,城镇的快速扩张导致了粮食安全问题、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二是来自社会的挑战,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不平衡,失地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等社会矛盾引发城市安全隐患。三是来自全球化的挑战:全球产业大转移使我国能源和生态危机发生的临界点提前到来,传统的单一资源型城市将被边缘化而失去发展动力。在二十一世纪,正确选择既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又能适应区域发展方向的战略性产业,是关系到区域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战略产业培育与选择

(一)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战略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经济与产业发展是在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进程中展开的。在市场经济下,计划经济时期产业发展依靠政府 投资 的单一发展模式逐步向依靠社会投资为主、政府和外资投资为辅的多元发展模式转变,产业发展机遇增多。

快速城市化导致的高投资率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引发产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快速城市化必然带来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由此形成的城市建设投资量是巨大的。城市扩张形成了对水资源供应、跨区域 交通 、环境保护、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带来对钢铁、建材、设备、车辆、 机械 等产品旺盛的需求,从而引发 工业 部门的投资扩大,产品增加。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了对第二三产业发展的资本需求。快速城市化是发生在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以上等级的时期,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以住宅、汽车等为代表的家庭消费和以机器设备、 运输 车船为代表的企业消费引导产业的投资方向。这些产品基本上是由能源、原 材料 消耗大的重工业提供的,这也带来对能源 电力 、交通运输和原材料的巨大需求。

由此,笔者认为快速城市化所形成的需求导向和产业结构升级导向将为战略产业的培育提供契机。政府抓住这一契机,运用 财政 、货币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产业 环境 、间接干预、诱导性、产业组织等产业政策)为整个 市场 运作创造一个高效、公平和稳定的宏观环境,将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 经济 发展(图1)。

(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战略产业选择的特点。

1·战略产业培育的主要时期是产业成长的萌芽期和扩张期。从产业经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产业成长要经历萌芽期和形成期、扩张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产业萌芽期是指产业从“无”到“有”的过程。处于萌芽期的产业具有产品单一、销路不广、 成本 高、收益少、产量小、知名度低等特点。产业扩张期是指产业形成之后,不断吸纳各种经济资源而扩大自身的过程,产业扩张既包括产业在量上的扩张,也指产业在内涵方面有质的改变。产业扩张阶段是产业成长非常重要的阶段,一个产业能否扩张意味着幼小产业是否被扼杀或夭折,还意味着产业能否进入成熟阶段,这关系到产业的成长,也对整个产业链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的形成和扩张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首先,政府的产业转变战略客观上为新的产业的形成提供了机会;其次,政府的保护幼小产业政策直接对产业形成发生作用;最后,政府的技术政策以及对创新活动和技术应用活动提供的支持机制,间接或直接地对产业形成与扩张产生效应。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方略时,正确的选择和培育战略产业是前提。

2·地区战略产业发展方向应符合

3·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对 地方战略 产业所能产生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特定 历史 条件下,地方战略产业除了具有带动国民 经济 总量变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和引导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还应拥有新的功能。一是应具有生态 环境 优化能力。战略产业的发展应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地区综合环境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注重整体效益的清洁生产型的生产体系。二是 社会 和谐能力,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战略产业要能优化就业环境,积极消纳 农村 剩余劳动力,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三是综合创新能力,加强产业技术创新竞争战略的研究,改革技术创新政策模式,着力构建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创新体系。

三、实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湖南战略产业的选择

(一)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湖南战略产业选择的基础分析。

综合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湖南的现实发展条件,我们可以看到,成为湖南战略产业的产业可分为以下几类: (1)现在有良好的资源禀赋,但当前还不成熟、 市场 竞争力还不强,如果采取适当的培育政策,经过一段时间,将来有可能形成比较优势,对国民经济做出贡献的产业,如特色 农业 、农副产品加 工业 和 文化 产业。(2)目前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太大,经济效果不显著,但代表着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改造方向的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如第三产业中的 旅游 业、现代物流业。(3)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市场扩张能力强,对国民经济影响大的产业,如工业中的优势产业。

(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湖南战略产业的选择。快速城市化过程实质上也是新型工业化过程,因此战略产业的选择范围侧重于工业部门内部。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工业部门的战略产业应首先是能引导产业发展的优势产业。结合湖南的工业基础和影响力系数和感应系数,初步选定 通信 设备、 计算机 及其它 电子 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 机械 及器材制造业、 交通 运输 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和塑料制品业等共14个行业作为优势工业选择的基础。通过建立湖南优势工业选择的层次分析模型,确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作为湖南的优势工业(图2)。

为使湖南战略产业的选择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战略产业优化的层次分析模型。湖南战略产业优化的层次结构(图3)包括三层:a层是目标层; b层是准则层,即比较优势原则、市场需求原则、产业关联度原则和增长后劲原则;c层是指标层,包括湖南的9大产业部门: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由表4可知,湖南战略产业部门按权重的总排序为:特色 农业 > 旅游 业> 通信 设备、 计算机 及其它 电子 设备制造业> 交通 运输 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 工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文化 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物流业。

从战略产业的数量看,一方面,战略产业并不是特指某一单独的产业部门。随着 经济 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分工的加深,任何单个产业都无法独自承担起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而必须依靠一组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湖南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时序性的复杂构造,也要求区域战略产业的多层次和多样化。另一方面,战略产业的个数也不能较多,否则,战略产业的选择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了保证将有限的资金、技术、 人力 投入到有发展前途、效益好的产业中去,达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因此,我们考虑将湖南战略产业的个数限定在4至5个的范围内为宜。综合考虑湖南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战略产业选择的原则,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科学地优化,湖南应该选择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工程 机械 、轨道交通等先进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作为战略产业。

四、结语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战略产业除了具有带动国民经济总量变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和引导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外,还应具有生态 环境 优化能力、 社会 和谐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因此,在地区战略产业选择时,应考虑特定 历史 背景下,产业发展前景的需要,确定战略产业选择的方法与途径。快速城镇化的特殊环境要求地方必须抓住机遇,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 市场 为龙头,以发展为主线,以效益为核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力促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 发展战略 全面实施的背景下,还要突出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信息化,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地位。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发展中地区没有必要建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当务之急是尽快走出去,积极投身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洪流,在全方位开放和广泛的对外交流中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在wto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市场,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经济区位、现有基础、技术条件和发展前景,科学合理地确定地方的战略产业。

【参考文献】

1.刘颖琦,李学伟,李雪梅.基于钻石理论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2:145~152

2.赵波.新型工业化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以湖北省制造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3.朱翔,彭鹏.湖南省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评价[j].经济 地理 ,1998,4:62~65

4.罗文.湖南工业结构及其工业化水平研究[j].经济地理,2001,2:177~181

5.attwood j.,assessing regional impacts of change:linking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models[j]. agricultural systems,2000,3

新经济政策背景篇7

股市,万民期待的红五月没有如期到来,等到八月,盘面依然绿波荡漾。房价,市场一路唱空,却也没见跌了多少,想象中本该惶惶然的开发商,大多仍是踌躇满志。互联网,“过冬”声音此起彼伏的同时,风险投资继续在行动,频频下手上千万美金的项目。

复杂的经济现象,确实让人有些茫然。

如何把握目前的经济形势,如何看待当下种种复杂的经济现象,我们的建议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大处,是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提到宏观,不少人不以为然,甚至包括部分区域经济的规划者和企业的决策人。他们认为,宏观经济是形而上的东西,距离自己比较遥远,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不是强制性的硬约束。事实上,货币、财政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必将通过其强大的杠杆效应,对于未来经济运行的整体环境,产生重大而长期的影响。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及其政策走势,那么研究具体的经济问题时,就很容易变成盲人摸象,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充分了解宏观经济的大背景,才能做到顺势而为。

对于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势,根据中央政治局相关会议精神、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的最新表态、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渠道近期密集的言论,基本可以得出以下共识:未来的一个阶段,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政府将继续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控制物价上涨、加大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将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这种共识给到我们非常明显的信号,依靠投资拉动、信贷刺激、资源消耗、通货膨胀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步步远离我们。任何与之相左的政策期待,多将成为泡影。运营模式若不能与时俱进,生存空间则必将受到挤压。

了解大背景,是为了做好小文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处入手。对于具体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要放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和实事求是分析。区域、行业、产业、企业,概莫能外。只有搞清楚面临的形势,找出存在的问题,弄明白未来的方向,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做好充分的准备,采取正确的行动。

本期刊物,我们访谈了部分专家学者,对奥运之后中国经济的宏观走势,做出了系统地分析,对长三角、珠三角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我们还围绕这一主题,关注了部分行业、产业、企业,与大家分享。

新经济政策背景篇8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创新的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于农业经济而言,就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与自然发展规律为准则,结合现有的农业生产力,开展科学的组织模式,激发农村居民的劳动积极性,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扩大农村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为了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发展与建设,积极提升农业经济水平和农村生产。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创新模式,不但可消除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使农业发展更加科学化,有效分配农村资源,推动该地区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助力农村朝着新方向发展,满足新时期农村发展需求。

1.1激发新农村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科研人才创造能力

为了全面推动农业经济模式的创新,必须全面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创造力,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在农业经济创新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下,强化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改善以往的思维方式,从而构建特色农业经济模式。

1.2促进现代化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就中国现阶段的农村发展来看,农村经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政府部门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彻底颠覆了以往的农村发展模式,通过创新农业经济模式,全面实现了农村经济改革,满足新时展需求,助推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经济理念落后

在政府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促使中国农业实现了集中化与产业化发展,所以,为了推动中国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满足农村经济的健康增长,政府部门应该全力推进农业发展和经济创新体系。但是受到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制约,导致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方式落后,无法有效落实目标。此外,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无法正确了解农业经济的价值,也不懂得团结合作和集中化经营的优势,习惯于各自为营,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的发展,阻碍农业经济体系的落实。

2.2农业经济人员素质欠佳

结合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工作来看,许多基层地区的人员综合素质欠佳,不但不愿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还缺乏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3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在经济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农业经济成为了新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农业经济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政策上,都依托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但是就现阶段来看,我国政府部门虽然在政策上已经强化了农业经济意识,但是在经济投入上仍旧有所欠缺,导致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软硬件落后,信息化水平覆盖不全,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了解农业经济的重要价值,并全面分析现有农业经济模式下的弊端,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创新策略,促进中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3.1强化经济意识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必须结合信息化时代的优势,构建信息化农业经济平台。为此,首先要提升推广人员和农户的信息化意识。中国基层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经济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重视农业经济发展,积极开展组织培训和考察活动,强化地区农业经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提高思想认知,各地区农业部门还应该加强农业经济每个环节的监督与落实,强化农业经济的精细化水平,改变粗放式的模式,提升农户对农业经济的认同感,从而发挥出农业经济的科学性,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经济水平的全面推进。

3.2做好农业经济人才培养

其次,在农业经济工作中,还应该定期开展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培养信息化应用型人才,打造专业的农业经济团队,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在信息技术全面覆盖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强化人才自身的知识水平,才能够推动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农业经济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为此,必须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活动,聘请专家进行先进的农业经济经验指导和开展讲座,积极开展农业经济培训工作,加强人才的晋升考核,开展人才激励制度。此外,还可以拓展人才招聘途径,吸引优秀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保障体系,切实提升农业经济水平。

3.3构建完善的农业经济信息化基础设施

上一篇:突发事件特征范文 下一篇:国内总体经济形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