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领域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27 07:06:23

新经济领域分析

新经济领域分析篇1

摘要:本文运用科学计量学中的作者共引分析、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对国际旅游研究领域中的两本具有代表性的期刊――Tourism Management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进行科学计量分析,绘制出旅游研究前沿热点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的知识图谱。该图谱显示出当前国际旅游研究存在4个主流学术群体和研究领域,且旅游研究从以往的以经济学为基础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

关键词: 国际旅游研究;主流研究领域;知识图谱

一、引言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旅游学是在吸收其它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地理学、符号学、环境科学等。在旅游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批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学者推动了旅游研究不同分支领域的衍生与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学科所依赖的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差异,这些学者对错综复杂的旅游现象有着不同的阐释,其差异点如研究的视角、对旅游研究核心问题的认知、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概念体系、研究领域、思想流派、主流理论和不同的范式等。一段时期内研究领域相似的学者们形成了旅游研究中代表不同分支学科领域的学术群体。研究其中有影响的主流学术群体可为进一步揭示旅游研究前沿的发展规律奠定基础。

与传统的经验归纳、学者访谈等定性方法不同,本研究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可视化技术等新兴科学计量学方法,从科学知识图谱的角度,通过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1997~2008年国际上旅游研究前沿的主流研究领域与相关热点问题进行初步的探析,从而分析潜在的旅游研究结构及其力量分布。具体研究目标包括:第一,试图找出对旅游研究的知识体系有突出贡献的关键学者,这些学者也许并未从事旅游领域的研究,但他们的理论和作品却是旅游研究的知识基础;第二,试图总结这些学者们所形成的学术群体,从中归纳出各学术群体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研究领域;第三,试图为学者们把握旅游研究前沿的发展规律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在国际旅游学术界,Tourism Management与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并列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也是被SSCI列入索引源期刊的仅有的两种旅游学术期刊。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上述两种期刊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数据下载自美国ISI(科学情报研究中心)的SSCI数据库(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包括1997~2008年间发表在Tourism Management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两个期刊上的全部2298篇论文,共提取作者4117位,他们的被引总频次为8618次,平均每位被引2.09次;同时提取被引频次居前50位的作者,如表1所示,其被引总频次为1611次,占全部(4117位)作者被引总频次的18.7%,平均每位高被引率作者被引32.2次。数据的最后更新时间为2009年8月10日。

2 研究方法

我们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通过Bib excel软件,对被引频次居前50位的作者进行共引分析,生成共引矩阵,然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绘制以高频被引作者为内容的国际旅游研究前沿知识图谱,从而客观、形象地展示出该学科前沿的主流研究领域及其热点问题。

(1)作者共引分析

作者共引分析的目的是使为数众多的作者按照被引证的关系聚集成一个个作者相关群体,从而反映学科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进而反映出他们所从事的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当n位作者被某一文献的作者同时引用时,则可以认为这n位作者与引用作者的领域研究有交叉,且共引频率越高,说明他们之间的学科专业关系越接近,在知识图谱中的位置也越邻近。本文选择被引频次居前的50位作者进行共引分析并生成共引矩阵。

(2)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是通过适当的降维方法,在低维度空间中将多个研究事物间的相似性(或不相似性)程度用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表示出来。知识图谱利用平面距离来反映作者之间的相关程度,有高度相关性的作者聚集在一起,形成科学共同体。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作者共引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以直观和形象地判断各旅游研究领域、学术流派在学科中的位置。

(3)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属于降维技术的范畴,是按照相似程度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同构性较高的群集或子群的方法。在聚类分析中,不需要事先定义该如何分类,而是依靠数据自身的相似性来进行聚类。本文使用“系统逐次聚类分析法”,即在对作者进行聚类时,首先将每一个作者看作独立的一类,再把最近的两类合并,然后重新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每一步减少一类,直到将所有的作者归为一类。

(4)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指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关联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即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作者共引矩阵进行分析,将关联比较密切的作者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成为一个因子,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旅游研究学术界诸多学者之间的联系。

三、前沿图谱与主流领域

1 共引分析、多维尺度分析与聚类分析

通过对被引频次居前50位的作者依次进行作者共引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我们得到了旅游研究前沿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的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

图中横坐标反映作者的学科基础:左边表示作者的研究以经济学为基础,使用经济学语言、方法和逻辑;右边表示作者的研究基础趋向多学科,其中所涉及的学科有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此研究结果与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谢彦君在其著作《基础旅游学》中提到,旅游学研究经历了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的演化过程,这与图中从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研究向跨学科的研究发展的趋势相吻合。纵坐标表示作者研究旅游学的注意力集中在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位于纵坐标上部的学术群体1和学术群体3倾向于从旅游者、旅游企业等微观层面对旅游现象进行阐释;而位于纵坐标下部的学术群体2和学术群体3分别从旅游产业和区域旅游发展等方面来研究旅游现象的各种关联和影响,显然这两方面均属于宏观层面的研究。

从图l可以看出,近年来国际旅游学界按照作者聚集度与群体影响力形成了4个主流学术群体。

(1)学术群体1中的学者们主要从事企业技术 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丹麦的Lundvall、美国的Storper和英国的Edquist。Lundvall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创新体系理论、系统论及动态的非线互型创新模式等方面;Storper的研究领域主要围绕企业组织创新、知识创新、吸收能力等问题;Edquist的研究领域主要聚焦在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创新活动系统理论等方面。

(2)学术群体2中的学者们主要从事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合作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Porter、丹麦的Maskell和德国的Audretsch。Porter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战略管理、产业竞争力等方面;Maskell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产业集群、企业集群竞争力等方面;Audretsch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从学习能力角度解释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作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等方面。

(3)学术群体3中的学者们主要从事旅游体验、旅游者心理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澳大利亚的Jackson、美国的Sternberg和新西兰的Ryan。Jackson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体验的归因框架;Sternberg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心理学;Ryan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动机、旅游期望、旅游体验质量等方面。

(4)学术群体4中的学者们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代表主体主要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洲经济共同体(EURCOMM)、美国的Nelson。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旅游合作、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欧洲经济共同体(EUR COM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Nelson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规划、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由图谱可知,学术群体1和学术群体2目前处于交叉、融合的态势中;学术群体3和学术群体4内部的作者聚集程度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学术群体中的学者所做的研究分别是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进行的,彼此间的相似性较低,从而降低了图中作者的聚集程度。

2 因子分析

通过对共引作者矩阵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122%的前4个主成分,见表2。

分析结果显示,在当前国际旅游研究的前沿领域中,主成分1所包含的研究领域最为活跃,方差贡献率达31.325%,其研究主要围绕旅游企业技术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相关问题,并处于理论上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也说明,随着旅游业竞争的加剧,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旅游业增长方式的变革成为学术界目前的研究焦点。主成分2所包含的研究领域活跃程度居于第二,方差贡献率达20.728%,其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在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合作与产业集群等领域,该领域为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的学术界主流领域,近年来才被旅游技术创新领域所超越。主成分3所包含的研究领域方差贡献率为10.576%,其学术影响居于前列的学者大都研究旅游体验、旅游心理学,说明旅游体验、旅游者心理在国际旅游学界已是很重要的研究领域,虽不是最主流、最活跃的领域,但从事的人数最多。由于受到调查工作以及统计工具的限制,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偏少;随着调查统计技术的发展,该领域将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主成分4所包含的研究领域方差贡献率为8.493%,主要研究旅游规划、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目前正处于不断深化扩展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国际旅游研究的发展方向,即从有效开发旅游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合理规划旅游业发展,这也将引起学术界和政府的更多关注,并继续吸引一定数量的人员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四、结语

本文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1997~2008年间国际旅游研究前沿热点领域的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进行统计。从旅游研究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的知识图谱中可以看出,近些年国际旅游研究前沿热点领域形成了4个主流学术群体,其研究重点分别为:(1)旅游企业技术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服务创新;(2)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合作与旅游产业集群;(3)旅游者心理、旅游体验;(4)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规划。另外,由知识图谱可得出国际旅游学前沿热点主流学术领域的研究从以往的以经济学为基础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并且可将其研究对象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类。

新经济领域分析篇2

[键词]专利论文 可视化分析 研究热点

[分类号]G350

1.前言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CHI Research公司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U.S.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合作研究了专利评价指标,并将该类指标应用在公司价值评估方面。尔后,以F.Narin为代表的学者考察了专利统计方法在企业创新力评价指标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专利引文分析方法,创造了一系列专利计量指标,计算r美国国家生产力、发明者生产力、引用影响与分布等,为研究美国国家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出很大贡献。然而,目前我国对专利的注只停留在专利技术研发、专利检索和专利计量分析方面,极少涉及专利引文分析,专利价值应用范围狭小。国内外专利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差距较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全社会对专利权过度注,而对专利研究缺乏注。只有深入专利研究,紧跟国际专利研究的热点,我们才能真正利用好专利,最大限度地开发和挖掘专利价值,推动我国的经济和科学发展。

本文利用可视化分析技术,对中外图情领域的专利论文进行计量分析,找出国内外专利研究的差距,分析具体原因并预测我国未来的专利研究热点。旨在呼吁广大学者加强对专利研究领域的注,更好地生产和利用专利情报,服务社会。

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米源情况如表1所示:

3.中外图情领域专利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

图1(左)显示了我国图情领域专利论文的研究热点图谱。利用词频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图情领域专利论文的主要研究热点,如表2所示:

如图1(右)所示,国际图情领域专利论文的研究热点图谱中形成以中介中心性最大的键词所标识的科学、指标、技术、创新、专利权5个聚类。根据引文分析和共词分析方法,分析了国际图情领域专利论文的主要研究热点,如表3所示:

表4-表8分别列出了每一研究热点的高频引用文献:

4.中外图情领域专利论文的研究热点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我国图情领域专利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和国际图情领域专利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外研究中存在小部分的相同点,如研究方法均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中有部分相似,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性还是非常大的,具体如下:

4.1研究对象的不同

我国专利论文中主要是以专利文献和专利信息为研究对象,侧重研究专利信息的获取和专利文献的分析,还有以专利申请量、专利法律状态等为研究对象,进行专利计量分析。而国际专利论文中主要是以专利引文信息和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为研究对象,从引证情况研究专利技术与科学论文之间的系,进而研究技术研发与创新、国家科技进步的联系等。还有以专利数据信息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衡量指标,衡量基础科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衡量企业研发效率情况等。

4.2研究方法的不同

我国专利论文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主要是对专利分析方法的实证分析运用。而国际专利论文中定量分析办法的运用,主要是对专利引文的统计分析和专利数据的计量分析。

4.3研究内容的不同

我国专利论文中研究内容大多与图情领域知识背景相结合,如对专利信息的检索和专利情报的获取的研究,对专利检索的教学研究,对科技查新尤其是专利查新的研究,对高校专利教学和专利转换的研究等。而国际专利论文中,研究内容始终是围绕着科学、技术、创新、经济展开的。

4.4研究主阵地的不同

我国图情领域的专利论文虽然不少,但是几乎没有高被引的经典文献,也没有核心期刊。同时,在专利研究领域里,研究面广且较浅显,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没有核心研发团队和作者。而国际图情领域的专利论文主要发表在几本核心期刊中,如有:Scientometrics、Research Policy和Information Progress&Managemen。同时,美国GHI Research公司专注于专利计量研究,对于技术和科学发展的引用分析感兴趣,将专利数据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指标。核心作者有Narin、Griliches、Jaffe AB等,高被引文献也比较集中。

造成以上这些差异的原因有三点:①与国家发展背景相联。我国专利论文的研究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因为,我国专利的重要性刚刚引起重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也是近几年刚刚予以颁布,因此对专利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处于宏观层面。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对专利的研究深入,始终围绕着专利与科学、技术、创新、经济的系。②与对专利的认识相。我国专利制度从1985年才正式确定,虽然在短短30余年时间里,专利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对专利相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和普及专利相知识和专利分析简单方法的运用上,专利的重要性没有被社会各界充分认识。而发达国家的学者、企业和政府部门都对专利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社会各层都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将专利数据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将专利情报作为企业捍卫自己竞争力的有力武器。③受专利信息获取内容影响。如我国目前没有一家网站或单位提供我国专利的引文信息,而美国专利数据库和欧洲专利数据库均提供专利引文信息。这就造成国内专利分析不能利用专利引文信息。而专利引文信息是最为重要的专利信息之一,是国外专利分析的主要数据来源。

新经济领域分析篇3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分析;经济管理领域;运用

统计应用作为数学的重要领域,在大多数情况下,数据被收集并且通过一定方法在系统中存储,重要策略被记录,并应用于其他领域。随着数据恢复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的逐步集成,大数据的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在财务管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压力和经济市场的激烈竞争,使用财务管理的统计整合是提高有效管理效率,优化资源分配和科学行为的有效步骤。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数据集成和财务管理水平运用了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在建立大规模数据的经济增长政策时,技术在宏观经济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大数据统计分析的作用正在增加,其在管理中的用途正在进一步扩大。显然,加强对经济发展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的使用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管理效率非常重要。

一、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运用的意义

为响应市场环境和公司治理内容的变化而促进使用公司治理统计数据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方面发展有若干规律。为了寻找有关经济发展的规律,强大的数据分析技术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一方面,大数据分析统计数据用于从宏观经济发展行业收集数据,对相关行业信息进行实证分析,并调查行业发展和行业问题。使用SPS,Stata和其他数据分析软件,中国拥有最重要的发展法;同时,发现工业发展规律,规范工业发展,开辟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很重要[1]。

(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1.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当前,业务发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压力主要归因于国内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化以及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加入的外国公司的影响。公司必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众市场信息的统计分析将调整生产和管理策略,并为业务发展的战略调整作出有效的决策。2.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诸如运营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企业资源管理等相关任务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统计分析方法来对丰富的业务操作信息进行分类和汇总,为业务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同时,企业需要不断满足产品和服务生产方向的政治要求。由于需要与相关部门合作,例如运营财务管理、规避财务风险,因此需要建立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以提高决策效率[2]。

二、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的运用

利用大数据的统计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对促进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如何获取有关复杂数据管理的重要信息,在业务流程和管理方面为公司制定有效的决策是重中之重。关键在于掌握财务管理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并使用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来分类和提供业务流程管理,隐藏的规则以及来自异常数据点的大量信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管理人员需要制订正确的决策计划。本文主要讨论宏观经济应用管理领域的统计数据分析方法,以及业务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管理的六个方面。如:

(一)宏观经济方面关于宏观经济产业的运作和发展有若干规律。为了找到宏观经济发展方法,统计分析技术对于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查潜在的经济危机很重要。当前,不仅学者,业务经理也开始了解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并开始通过统计分析来发现工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学习工业发展的原理。为了找出答案,我们选择了相关的影响因素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采取措施提高工业发展效率。

(二)企业运营管理方面通常,在日常工作程序和工作相关领域中存在某些特定的业务管理和操作规则。另一方面,通过将统计信息应用于业务的运营和管理,公司可以通过分析大数据的统计信息来获得规律。这将帮助公司节省一些资源,避免重复的任务并节省公司的业务资源。如果该政策是从科学的统计评估阶段得出的,则情况与正常情况不同的企业高管应仔细考虑潜在的风险。

(三)企业营销管理方面企业需要建立大型数据管理系统来收集有关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交易信息。因此,消费者的热点必须与受管理的信息系统对齐,以使其隐藏在协同交易信息中。确定消费者对需求的偏好并确定消费者需求。公司的主要产品和服务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运作,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替代市场上的非反应性产品和服务。同时,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企业领导者可以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并为消费者创建新的热点[3]。

(四)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应用管理统计信息。它通过审查有关生产过程和运营的统计数据(尤其是财务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帮助评估相关活动,例如商业投资。财务管理是开展业务必不可少的部分,这对于减轻公司的财务风险和提高公司资源分配的效率至关重要。通过统计分析对商业经济数据进行分类和分析,可以为高管、投资者和其他相关利益相关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将统计应用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并使用统计分析技术结合公司业务管理部门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提高效率。人力资源管理很重要,人才基本上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部门保留相关的人力资源是业务发展的关键。回归站评估法用于预测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动态分析法用于根据状态预测人力资源的变化。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业务资源的效率。

(六)企业风险管理方面使用统计分析技术对业务流程中的大量业务信息进行分类和分析,发现隐藏的规则和数据差异。重要的是,业务主管需要进行预测,做出正确的决定,解决事件并发现潜在危险。意思是如果统计数据分析有些奇怪,则需要找出业务流程中具有的某些规则,因此业务主管需要寻找更多异常条件,尤其是财务管理,要注意关注状态的变化。另一方面,对公司财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是公司规避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完善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

管理领域运用的措施在本文中,我们将了解如何从六个方面分析大数据的统计数据:宏观经济活动、业务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这被认为是财务管理数据大规模统计方法的一种改进。必须在三个方面进行现场应用:

(一)社会宏观经济层面尽管存在宏观经济法则,但根据过去的经验,由于缺乏安全可靠的数据和分析方法,宏观经济法则的分析则一直被认为是伪科学。大数据分析技术提供了探索宏观经济法则的机会,大数据技术使用数据创建系统,而使用许多信息技术的科学分析是宏观经济法研究中的重要一步。特别是,某些行业使用行业信息和对经济趋势预测的全面分析来帮助识别和克服复杂的工业发展挑战,可以提高宏观经济发展效率。

(二)企业经营管理层面在公司上载和数据受限的情况下,企业很难优化管理功能以提高性能[2]。由于业务经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受到限制,因此很难断定业务开发操作和管理流程是否存在问题。统计分析技术可用于计算和评估每个关键决策或业务战略适合性的有效性。如果由于大数据分析技术而导致预期的数据销量存在矛盾,该公司可以调整其总体战略并进行业务变更以优化管理理念。

(三)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鸿沟无论是快速消费品行业、食品行业还是大型公司,其经营理念和经济结构在公司治理方面都存在根本差异。统计数据分析技术使公司能够了解整个行业的消费者需求的性质,分析社会经济状况,能够了解共同的业务条件和业务发展情况,并优化或区分劣质产品。在某些情况下,此更改是提高产品价格的高级更改,如果消耗量和消耗品减少,则可以降低产品价格。产品必须能够升级以满足顾客需求。产品行业、食品行业或大型行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理念和财务结构,还在进行公司管理。但是,各个行业的业务方向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换句话说,公司开发了产品的功能并使产品的功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对于公司而言,通过优化生产结构并提供更多定价和功能来说服更多消费者也很重要。

(四)企业财务管理层面财务管理贯穿公司治理的整个过程。公司财务管理非常有效,但是存在诸如财务管理的巨大风险之类的问题。对公司财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是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公司需要管理其日常收入和支出,并进行大规模会计处理。企业可以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监测财务管理功能并确保标准化业务的财务安全。利用统计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公司可以预测潜在的市场和行业风险,以提供最佳解决方案,还可以提供分析大数据的方法,可以跟踪异常并快速发现异常。

四、结语

本文首先从宏观经济方面、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等两个方面对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运用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宏观经济方面、企业运营管理方面、企业营销管理方面、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以及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等方面对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最后从社会宏观经济层面、企业经营管理层面、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鸿沟以及企业财务管理层面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运用的措施。大数据分析技术被广泛用于宏观经济预测、业务管理和公司风险管理,它在优化公司治理和运营结构,有效改善公司治理以及提高公司统一性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琳.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运用浅析[J].营销界,2019(38):291-292.

[2]杜珉.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运用探析[J].山西农经,2019(12):27.

[3]陈雪琴.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J].山西农经,2019(5):37.

[4]陈文怡.大数据挖掘电力系统项目管理中理论的应用[C]//2018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

[5]陈潮宇.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12):218.

新经济领域分析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rta;贸易效应

1 区域经济合作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

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有多种,andrew wyatt-walter 认为“从原则上说,经济区域化可以涉及毗邻经济体之间的商品市场一体化,进而至商品与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再而至市场与政策一体化,以致完全的经济和政治同盟。” 具体而言,根据成员之间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成六种形式: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政治一体化。其中以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最为重要,影响最为广泛。

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进程中区域自由贸易协定(rta)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运作的rta中,90年代成立的72个rtas,占总数的36.9%,本世纪成立的117个rtas,占60.0%。rtas的迅猛发展引起了诸多学者关于rtas与wto多边贸易体系的基础——非歧视性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两者关系的高度关注。随着全球rtas数量的不断增加,rtas之间的重叠程度也不断提高,bhagwati(1992)提出rtas是否威胁到了多边贸易体系问题,同时krueger(1995)也担心区域性ftas的建立将会产生寻租者,西雅图wto部长会议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也有学者从法律角度,如foost pauwelyn研究wto保障机制针对区域贸易集团做出的对应措施,范黎虹、韩龙、周阳、张洁等也分析了区域贸易集团与wto基本规则之间的法律关系。陈泰锋和贺剑瑜对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的许多新特点、新变化和新动向将会对全球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剖析,并阐明了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合作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

2 区域经济合作在经济领域的成效

2.1 引力模型在经济合作领域的应用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在经济领域的成效主要表现问从静态和动态效应,其中静态效应分析主要体现在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上,最常用工具就是引力模型。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他们指出两国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呈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则构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原始的引力模型采取对数形式后表示如下:

2.2 引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分析静态贸易效应

利尼曼(lineman,1966)将人口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规模的变量加入引力模型分析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继利尼曼后,对贸易引力模型的发展主要局限在增加解释变量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更是被广泛地加以应用,尤其是在分析区域经济集团的贸易效应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如matyas(1997)以混合横截面数据固定效果的方式对区域集团效应所作的分析。经济学家为了检验政策、历史、文化等因素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又逐步将优惠贸易协定、贸易限制措施、殖民关系、共同语言等指标加入到引力模型中(imf,2002)从而使引力模型得以更好的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随后许多学者应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流量和流向作了实证分析,celine carrere(2002)用引力模型对贸易流向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区域贸易协定在使区域间贸易增加的同时,通常从世界其他各地的进口和出口也都成倍的减少了,这证明区域贸易协定产生了明显的贸易转向效果;balistreri、anderson和 wincoop(2003)等,他们的回归方程大多为对数线性,虽然各自的解释变量不尽相同,但回归结果大都能有力地解释贸易量。国内学者舒波(2004)等人通过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成效的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大大加快了其成员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不但扩大了地区市场容量,还加强了各成员国间优势互补和地区范围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形成了“贸易创造效应”。jeffrey frankel认为正式的区域安排还对贸易模式产生明显影响,而且远超乎近邻之间的自然通商。石岚、毛志文(2006)对区域经济合作推动跨国公司发展从而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2.3引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分析动态贸易效应

lisandro abrego, raymond riezman, john whalley(2005)采用定量方法,即一般均衡模型对关税同盟中的国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关税同盟增加了全球福利。从发达国家之间组建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来看,由于供给和需求曲线较为平坦,贸易创造效应较大,且非成员国的产品成本不占优势,贸易转移效应较小,因而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福利正效应较为明显。宋岩、侯铁珊(2006)对区域贸易协定成员国社会福利效应进行纳什均衡分析,得出区域贸易协定的建立不但能够进一步深化多边贸易合作,而且可以维持成员国的福利水平,并能进一步强化非成员国寻求加入该rta以使本国福利水平最大化动机的结论。

布朗、罗布森、库珀和小岛清等人进一步研究了标准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认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合作静态效应不明显,发展中国家借鉴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应强调区域经济合作的动态效应和对外保护作用。希托夫斯和德扭(2004)的“大市场”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使区域外国家为了保持原来的市场和产品竞争优势,会选择将生产转移到区内,绕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因此,区域经济合作使外资通过区内设厂生产,绕开区域经济同盟的壁垒限制,从而达到吸引外资的目的。susan f.stone,bang nam jeon认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不但使国际直接投资增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出新的贸易流。王瑛(2004)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梯度,这种梯度产生了经济技术推动力,从而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了“多赢”的合作动力。陈秀莲、杨丹辉(2006)等还研究了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不仅推动了区内贸易的增长,而且使成员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要素禀赋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并保持较高产业转移增速从而使成员国从中受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促进技术进步。

3 区域经济合作在非经济领域的成效

richard n.cooper、charles p. kindleberger、susan strange、robert gilpin、等则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采用自由主义的国际机制研究方法、现实主义的大国关系研究方法和国内政治研究方法及建构主义的社会化研究方法,分析了地区主义和新地区主义,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稳定了邻国之间关系,潜在的缓解了紧张局面,降低了邻国间移民、流血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并改善了成员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提高其国内安全系数。国内学者卢光盛、王逸舟、庞中英等从地缘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区域经济合作在非经济领域产生的成效,研究显示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非经济收益主要体现在区域政治、安全、文化融合、公共产品合作及外交等方面。李向阳(2005)分析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使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度不断加深,从而促进了区域范围内公共产品,如环境保护、能源合作、打击跨境犯罪等方面合作的逐渐增加。张骥、闫磊(2004),朱显平、李天籽(2006)等分别对东盟、南方共同体、欧盟等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非经济成效进行了分析。

除上述在非经济领域产生的成效外,部分学者还对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非传统收益进行了分析。patterson(1966)分析认为区域合作可以使成员国“更好的抵御其它区域集团的歧视性影响”,从而提高自身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讨价还价能力和影响力,实现谈判国家利益的最大化。fernandez, r.j.portes认为一国加入区域合作组织有助于向外界发出清晰而可靠的信号,以吸引投资者。李向阳(2003)认为区域经济合作使小国有机会通过让步获得了大国给予的“保险”以获得进入大国市场的保障和免除发达国家歧视性的反倾销行动。刘玉贵、张雯(2006)认为区域经济合作促使各国保持其政策的连贯性、可信性,并不断建立起协调一致的机制,从而锁定改革进程,不断完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逐步提高政府信誉。

4 对国内外研究区域经济合作文献的述评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文献,首先,研究成果卓著,尤其发达国家的研究较深入,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研究都以欧洲经济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其次,较多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立足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框架,这是基于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并不代表发展中国家之间也有同样的效果。最后,我国研究的区域经济合作文献多数从政府、组织和企业的立场出发,鲜有从纯粹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使得最终的结果不免带有一定的色彩。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应该着眼更长远,才能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1] corden, w. w. economic of scale and customs union theory[m]. 1972

[2] gordon h.chang, friends and enemies,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1948-1972[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 meade, j.e. the theory of customs unions[m]. amsterdam: north0holland, 1955

[4] paul. r. krugman & maurice obst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6th ed) [m].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3

[5]刘力,宋少华.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新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6]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10-11

[7]朱阳明.亚太安全战略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37).

[8]孙海燕.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1)

[9]华晓红等.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0]保建云.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1]程永林.区域合作、利益冲突与制度分析——以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8,(10)

新经济领域分析篇5

1.1词频分析法

词频分析是文献计量法的分析方法之一,文献的关键词通常反映了文字的核心内容,所以,如果某一关键词在所在领域中频繁出现,可以推断该关键词表征的研究主题为该领域的热点,而词频的变化情况也能反映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作者利用词频分析方法,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领域进行分析,以此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1.2数据来源及检索结果

统计对象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具体检索方式为:在内容检索条件中,以“题名”为检索项,以“图书馆”“知识管理”为检索词,并采取“精确匹配”方式以保证检索文献的匹配度和准确度;检索控制条件中,将时间范围限定在2013年12月31日之前,检索时间为2014年7月,在数据库中共找到1679篇文献。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图书馆知识管理领域发文数量最多的期刊前十名分别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现代情报、情报杂志、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学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农业图书情报学刊、黑龙江科技信息、图书情报工作与科技信息,这10种期刊对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借助Excel、NoteExpress软件,运用其排序和分类汇总等功能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年度发文量分析

笔者通过统计国内从1999年到2013年15年间有关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各年度的发文量及占全部文献的比例,绘制成图1。根据该图,大致可以将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究起步期(1999~2001):该时期研究成果较少(共39篇,占全部文献的2.63%),但刊载的很多文章都为本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被引频次很高,特别是1999年的3篇,下载频次分别达到15、40和85,此阶段文献主要是探索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预测其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二阶段为快速增长期(2002~2005):该时期诞生了很多文章(共483篇,占全部文献的32.53%),每年发表的文章数量几乎呈几何式增长,部分文章被引频次非常高,研究主题多为知识管理思想在图书馆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实施策略和创新思维等。第三阶段为稳定发展期(2006~2013):2006年之后,该研究领域的发文量不再持续高涨,处于小范围波动的状态,较为稳定,6年积累的研究成果也很显著(共963篇,占全部文献的64.85%),这说明了针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日趋成熟,有关概念的描述性分析逐渐减少,而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则开始成为这个阶段的研究重点。

3基于词频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热点分析

为了体现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变化情况及动态趋势,笔者按以上划分标准,将关键词分为3个阶段分别进行统计,其中,由于第一阶段文章数量较少,为保证词频具备一定的代表意义,仅统计词频不小于2的10个词频,第二和第三阶段均选择词频排名前20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借鉴郑州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周爱民的研究成果,他将2006年知识管理领域的热点关键词分为4种类型,并对其变化作出了分析,我们通过对不同阶段关键词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套用他的总结模式也将近10年内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分为以下3类:

①恒星关键词:在近10年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一直处于热点状态,出现在文献中的频率比较高且次数相对稳定;

②流星关键词:在图书馆知识管理领域,前几年处于研究热点,后几年研究数量又逐渐减少,在文献中的频率呈递减趋势或者停止状态;

③新星关键词:在近10年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领域,前几年出现在文献中的频率较低,而越往后对其研究越深入,其出现在文献中的频率逐渐增加。需要注意的是,考虑每个阶段发展水平及所包含的年数的不同,笔者的划分综合考虑了关键词排名及各阶段加权处理后的年平均高频关键词因素。根据上述划分方式,划分结果如下:

3.1恒星关键词:知识经济、创新、高校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

通过分析卫星关键词的情况,可以发现:其一,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的94篇文献进行查阅,发现知识经济通常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背景出现,如《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可见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支撑条件。其二,随着社会的变化,传统图书馆必须产生变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用户的需求,而我国图书馆正处于发展变革的摸索阶段,所以创新是图书馆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创新包括了管理创新和知识创新、人员创新等内容。其三,图书馆知识管理领域中业界关注较多的图书馆类型为高校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

①这说明了学者对高校图书馆的重视,也间接说明了该领域研究人员大多来自于高校;

②数字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应用领域,知识管理的实行也要求图书馆实现数字化,这体现了在数字化、知识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学领域也紧跟潮流,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数字化发展正逐步由趋势变为主流;

③在高频关键词中,仅仅出现这两个类型的图书馆应用领域,并未出现其他研究类型图书馆如医学类或者公共图书馆,经统计,专门研究这两类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文章总计不过50篇。然而知识管理应该是渗透到各个领域中的,这说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应用领域至少从研究成果上来看,类型较单一,不够均衡,这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注意和完善的地方。

3.2新星关键词: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知识服务、知识共享

从表1可以看到,这几个关键词在第一阶段的高频关键词中均未出现。在20世纪初,受经济和技术的限制,虽然当时有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并未引起风潮,当时的学者也难以在那种大背景下对此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力量的进步,在Web2.0的环境下,它们已逐步成为本阶段研究的热点。相较于国外,我国信息化进程仍处于过渡阶段,这几个热点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图书馆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方向变化,也反映了图书馆在信息化实践中的不断探索。

3.3流星关键词:信息管理、管理模式为流星关键词

信息管理是每个阶段都存在的关键词,然而其比重正不断下降,而知识管理的说法却日益盛行。其实,这两个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相似甚至相同,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信息管理的对象更偏向于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数据信息,知识管理则强调有用的信息或处理过的信息,这二者比重的变化也反映了图书馆领域对信息态度上的变化和研究重点的转移。管理模式作为关键词在第三阶段出现的频次为8,但考虑到第三阶段为该领域发展成熟阶段且第三阶段包含年数大于第二阶段,所以其频次从总体来看是逐渐下降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管理模式可能暂时在本阶段已进入成熟期,但随着知识和技术不断的发展创新,管理模式也必将随之发展,并将随着下一次技术新潮重新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中。

4基于词频的图书馆知识管理趋势分析

4.1从面向高校图书馆到面向各类型图书馆

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局部是知识管理深入应用于图书馆的必由之路。在国外,无论是国家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领域的图书馆,均有应用知识管理的范例,而从以上研究成果来看,我国仅在高校图书馆领域对知识管理展开了较为热烈的讨论和研究,但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是所有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知识管理的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其他各领域各类型图书馆都应当重视知识管理的作用。其中,国家图书馆应该起到引导作用,国家政策及相关部门也应起到扶持作用。另外,除了按个体划分的图书馆,各类按区域或类型组成的图书馆联盟也应注意对知识管理的应用。

4.2从面向图书馆发展到面向图书馆创新

在知识社会和知识环境下,图书馆领域的知识创新尤为重要。图书馆发展需要面向图书馆创新。首先,继续深入开展Lib2.0,Lib2.0为图书馆创新的体现之一,是Web2.0在图书馆的应用,在2005年由PaulMiller提出后,便广受学术界关注。与此同时,国内外很多高校图书馆也开始尝试Lib2.0的实践活动,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展RSS服务,上海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开展面向读者的“我的图书馆”、聚合等服务,Lib2.0的发展正不断辐射着图书馆界。第二,图书馆服务开始走出图书馆,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新的服务模式也应运而生,如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指图书馆的应用终端不局限于馆内,图书馆服务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应用于电脑、手机等设备,移动图书馆相比传统图书馆更加方便,也更易被用户所接受,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伴随着图书馆服务内容上和模式上的创新,其制度、组织、员工等多方面也需同步创新,制度上应当更柔性化和人性化,组织上可以参考企业的扁平化方向,还要培养和引进知识型员工,从而全方位配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4.3从储存知识面向挖掘知识

当今社会,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各种信息喷涌而至,图书馆作为处理信息、储备知识的重要场所,应当具备挖掘知识并建立知识分享平台的能力,因此这也将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和趋势。知识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实践经验,二是从已有数据或信息中挖掘,即隐性知识显性化和从已有显性知识挖掘有用知识。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面对大量繁杂的数据信息,除了需要具备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能力,还应当具备在已用显性知识中进行二次挖掘的能力。笔者认为,图书馆的发展路径应当为储存知识——挖掘隐性知识——挖掘显性知识。随着大量冗余信息的井喷式出现,图书馆更需要在显性的数据、信息中挖掘有用的知识。

4.4从描述性研究向方法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是指定性地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和分析,方法性研究侧重于在客观事实分析基础之上所总结出的有规律性的东西。纵观图书馆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多为描述性研究,少有形成系统的实践引导方法。而随着图书馆知识管理方面相关研究的增多,描述性知识趋于饱和,图书馆知识管理方面的文献应该向方法性研究的方向偏移。

5结语

笔者依据词频分析法,对图书馆知识管理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热点及趋势分析,并得出结论。需要指出的是,在统计和分析中,笔者发现该领域文献出现了以下几点问题:一是照搬企业知识管理的知识,但很多并不适用;二是技术性及实践性的文献仍然较少,一些文献虽然研究对象为具体的某图书馆,但内容仍不够具体,缺少针对性,多为泛泛而谈;三是跟风现象严重,研究观点雷同多,独到见解少。以上问题是图书馆知识管理领域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当注意和避免的,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和实践的不断进步,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新经济领域分析篇6

一、国际经济法学术形成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了重大的制度转型,国际市场经济体制呈现出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各国的经济都更加深入地加入到国际市场中,形成了更加复杂化和体系化的国际经济形势。在这种经济发展背景下,国际经济法领域也呈现出自由化和一体化的重大变革,国际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另外,和国际经济法律密切相关的WTO和IMF等国际经济组织也发生了重大变迁,很多国际层面的经济变革也带动着社会其他方面的变迁。另外,这些变革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与自然关系紧张,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很多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些也成为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际经济法体制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要课题,国际经济法领域也变得更加复杂与多样,其中既孕育着机遇,又包含着巨大的挑战。自20世纪国际经济法推行以来,相关学术研究也出现了很高的热潮,理论研究也更加深入,呈现出较为热烈的学术争鸣的局面。早在1999年,英国经济学者夸尔西就曾在其著作中提到过国际经济法的语境变迁问题,之后又指出了国际经济法的多元进路。国际经济法开始从一种更加复杂多样的角度洞察,而且每一个单独视角都要更加深入透彻地去理解,需要通过更多的学术研讨会和法律分析会去研讨这些问题。之后,汤姆森阐述了国际经济法推行中如何治理全球化的机构视角,sornarajah也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角度去探讨了如何解决经济法的争端问题,pomfret从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影响角度去分析,研究了区域一体化对国际贸易体系的影响,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多方面影响。当然,国际经济法视角还包括民主视角和经济制裁视角等,这些都需要学者继续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分析。

二、国际经济法学术的视角选择与学术成果

在国际经济法的研究领域中,存在着多种学术视角。视角的不同代表着理论风格与学术方向的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经济理论成果。接下来,笔者对国际经济法的主要研究视角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概括国际经济法学术研究的现状,初步分析国际经济法的学术成果。第一,国际经济法的实用主义研究视角。这一研究视角的代表人物是杰克逊先生,他在研究时非常强调国际经济研究的规则导向与政策考虑,注重体现国际经济法的便利功能,具有典型的实用主义色彩;第二,国际经济法的自由主义研究视角。这一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彼得斯曼,他主张从理论和人权的角度去分析国际经济法。因此,这一研究理论也被称为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在这一经济理论的研究视角之下,彼得斯曼认识到经济价值的最终源泉是个人,只有个人在经济市场中自由行使经济权利,提高市场上的个人的自由度,才能提高国际市场上经济的专业化发展,最终实现更加合理化的社会分工,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如果要达到这些效果,要以国内普遍推行的民主法律为基本保障,但这一前提在很多国家尚未达成。

三、中国国际经济法学术领域中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国际经济法之争也受到了中国经济学术研究界的关注,很多教材和学术论文都涉入到国际经济法的研究之中,围绕着这一新兴的学术领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经济法自身的定位与范围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经济法学领域中自身发展的局限性问题,这不仅涉及到中国的法律教育问题,更与中国国际经济法学和国际私法学的学术论争相联系,呈现出资源配置与学术论争之间的复杂联系。在此情形下,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不仅要对国际经济法的定义与问题进行争论,还应当开展全方面的理论争辩和多元视角分析。只有在这样的发展语境中,国际经济法才能成为一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这对于解决好中国自身的国际经济法问题大有裨益,也预示着中国国际经济法学术研究之路的发展与繁荣,对于全球视野下的经济理论发展都会做出巨大的学术贡献。

四、结语

在国际经济法的理论研究领域,要逐步摆脱初期的理论与概念的争辩,要将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展,运用更加多元和丰富的经济理论基础去研究,并提高具体问题研究的专业化程度,开展深层次的研究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理论自觉意识,使国际经济法学术逐步成为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

新经济领域分析篇7

关键词: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SWOT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是区域发展过程中以合理、公平、持续、和谐为基本价值理念,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发展共赢为基本方式的一种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1]58。在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区域合作日趋紧密的时代背景下,对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S、W、O、T等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综合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功能、生态保护措施等差异性,有利于加强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作,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可持续发展。

一、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SWOT因素分析

SWOT因素(见表1)分析旨在明确“能够做的”和“可能做的”。如何发挥优势、抓住机会、改变劣势、消除威胁,是实现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内部能力

外部因素 优势(Strength) 劣势(Weakness)

*泛北各方生态资源丰富

*泛北合作机制建立并发力

*泛北经贸合作加强为生态合作提供平台

*生态旅游合作凸显生态利益共享

*次区域合作稳步推进

*R&D投入逐年提高

*各方领导人重视环境问题

*各方积累了一定的环保合作经验 *GDP情结影响泛北各方

*区域各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统筹协调能力不足

*生态利益矛盾影响合作

*合作机制建设有待加强完善

*生态资源争夺激烈

*人口对环境压力巨大

*落后R&D能力

*生态投入比重低

机会(Opportunities) SO WO

*泛北区域环保合作具有共同紧迫性

*环保合作是泛北区域利益结合点

*拓展生态合作领域

*深化合作机制建设

*加强生态实践合作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注入新活力 ①发展伦理共契与价值共识。

②拓展和深化生态合作机制建设。

③生态合作平台建设。

④加强生态旅游合作等生态合作实践。

⑤拓展生态合作领域。

⑥经贸合作方式借鉴。

⑦生态信息交流。

⑧生态资源开发战略。 ①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战略。

②加强环保合作利益效应。

③区域生态利益协调。

④加强生态合作统筹协调能力。

⑤加大生态投入比重。

⑥提升R&D能力。

⑦生态制度管理。

威胁(Threats) ST WT

*受外部经济、政治、军事介入因素的影响

*利益冲突诱发不稳因素

*领海、领土的历史争端

*民族、政体、文化、宗教的差异和冲突

*一些国家内部政治矛盾激化影响对外合作

*落后产能影响区域生态优化 ①强化泛北经济利益共同体。

②生态利益冲突化解机制。

③历史争端的协商解决。

④文化交流促进价值共识。

⑤和平、公正、和谐的区域环境营造。

⑥生态发展规划。

⑦生态协同利用。 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战略实施。

②建设生态处置的统筹协调机构。

③缔结生态利益共同体。

④生态文化交流。

⑤落后产能改造升级。

⑥生态修复科技创新。

⑦生态问题处置合作。

表1: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SWOT因素、战略组合、战略具体对策

(一)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strengths分析

泛北部湾区域各国本身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随着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广泛而深入地展开,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优势明显。

1.泛北各方生态资源丰富。泛北部湾地区海岸线长,港湾众多,港口资源丰富,海洋航运业发达。能源资源、矿产资源丰富。越南无烟煤产量、铬铁矿储量、磷矿储量,马来西亚石油天然气储量、锡矿储量,印度尼西亚液化天然气储量、锡矿储量等,均居世界前列。③热带资源丰富,海洋渔业资源众多,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越南的大米和咖啡,柬埔寨盛产海鱼,泰国的大米、橡胶、木薯,马来西亚棕油和热带锯木,印度尼西亚天然橡胶和棕榈油,菲律宾椰子产量和出口量等均占世界前列。④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泛北部湾区域各国风光秀丽、民俗淳美、旅游名胜众多,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实现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物质基础。

2.泛北合作机制建立并发力。当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进步的合作机制主要有: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共建中国-东盟新增长极”为目标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以“开发包容、平等互利、务实渐进、合作共赢”为原则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联合专家组;以研讨泛北合作新构架与新愿景、机制建设与发展战略的泛北部湾智库峰会等等。

3.泛北经贸合作为生态合作提供平台。泛北经贸合作加强,各国经济较快增长。从2006年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构想提出以来,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为泛北部湾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共享提供了坚实基础。

4.生态旅游合作凸显生态利益共享。近年来,泛北部湾区域各国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新思路,利用各国生态旅游资源,积极打造滨海旅游、民族生态旅游新项目,建立跨国旅游合作区,加强北部湾大旅游发展的政策保障,共享生态利益。

5.次区域合作稳步推进。一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并取得实质性进步。主要在交通、能源、旅游、环保、科技、贸易与投资、人力资源开发、禁毒等领域展开了多方位合作,为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合作途径与平台。二是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典范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取得积极进展。至2012年已连续举办了七届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旨在搭建一个长期性、开放式的交流合作平台,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共享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被誉为“中国-东盟陆上大动脉”的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快速发展。充分发挥信息、资金的聚集效应,推动区域内工业、农业、旅游业、交通、投资贸易以及服务业等产业的深度合作,也为优化生态环境提供了资源整合、融合共赢的范例。

6.R&D投入逐年提高。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2012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称,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研发(R&D)支出国;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和越南的研发总支出在1999年到2009年间稳步上升,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研发支出迅速扩张。以广西为例,2010年全区研发机构R&D经费支出27.0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广西R&D总量也由2006年的18.2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2.87亿元,年均增长28.1%。[2]R&D投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技创新途径。

7.各方领导人重视环境问题。在中国的带领下,合作各方国家领导人达成一个重要共识:就是绝不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避免“先发展,后治理”。泰国的“洪灾”、菲律宾的生态恶化、印尼的“飓风袭击”、越南的资源危机等等,促使各国前所未有地重视环境问题,为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提供了重要保障

8.各方积累了一定的环保合作经验。多年的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使得各方基本树立了先进的环境理念,也建立了各种环境保护合作的模式,积累了一定的环保合作经验,为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深入开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二)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weaknesses分析

1.GDP情结影响泛北各方。区域各国基本属于发展中国家,因此GDP指标成为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都经历过经济增长同时环境污染加重的发展阶段。

2.区域各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加坡、文莱属于发达国家之列,中国、越南等国经济发展较快,相对而言菲律宾、柬埔寨、马来西亚发展较慢。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影响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保投入。

3.统筹协调能力不足。区域合作各方存在着经济政治利益的分歧,同时缺乏共同的制度机制,对于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处置、生态安全维护等各种问题表现出统筹协调能力严重不足的状况,因此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间对话、磋商、实施联合项目等。

4.生态资源争夺激烈,生态利益矛盾影响合作。泛北部湾各国存在着大量的生态陆上资源、生态海洋资源的利益争夺和领海、岛礁之争,有些争端甚至有恶化趋势,如由油气资源引发的中越关于南海岛屿的争端,中菲关于黄岩岛争端,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在中国南海岛礁问题的领土要求等等,影响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

5.合作机制建设有待加强完善。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在很多领域、很大范围上还是经济合作,追求经济利益是区域合作各方的关注焦点。尽管合作各方在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上有基本共识,但是如何具体实施、寻找对策缺乏具体的合作机制。

6.人口对环境压力巨大。泛北部湾区域总人口约59445万人,如此巨大人口数量无疑需要耗费大量的生态资源,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7.落后R&D能力。主要表现:投入不均衡。以广西为例,2010年广西R&D占GDP的比重为0.66%,比全国平均水平(1.77%)低1.11个百分点,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7.28%。地区发展不平衡。如中国、新加坡、越南等国R&D投入要比印尼、菲律宾、柬埔寨等国大,行业发展、政府资金投入等也表现出不平衡状况。落后R&D能力极大地影响生态科技创新,制约生态文明建设。

8.生态投入比重低。各国生态投入极大影响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影响着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次区域建设。

(三)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opportunities分析

世界性的生态环境危机使得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共享成为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问题。在此背景下,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面临许多机遇。

1.泛北区域环保合作具有共同紧迫性。随着区域各国工业化快速发展、海上交通日益繁忙、海洋资源捕捞开发加剧,原本洁净的泛北部湾海域正面临着被污染的危险,局部地区自然环境已经遭到破坏,各国正面临生态环境和资源遭受破坏的共同威胁,因此加强泛北部湾区域生态国际合作,已经刻不容缓。

2.环保合作是泛北区域利益结合点。泛北部湾区域各国不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个“环境共同体”,环保合作是双方利益的重要结合点,共建共享“绿色北部湾”是各国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3.拓展生态合作领域。与经济合作的领域扩展相比,生态合作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各方在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治理、生态安全、生态旅游等各方面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4.深化合作机制建设。在生态合作问题上,决策机制、组织机制、制度化机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主要任务是:完善政府首脑会议、泛北部湾部长级会议等组织机制;强化决策机制,如成立泛北部湾生态合作委员会等,决策生态大事;健全制度化机制,如加强生态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成立泛北部湾生态发展基金会,建立生态合作专业联盟等。

5.加强生态实践合作。随着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深入,生态实践的形式和数量应该不断增加。当前,各国加强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与海洋环境资源开发的生态合作实践尤为重要。泛北部湾各方应该趁势而为,加强各港口在环境保护、排放标准、海洋水污染综合防治等的合作实践,提升生态合作的层次。

6.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注入新活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设,推进了双边合作进入快速和谐发展的新阶段。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工业、农业、旅游、文化教育、金融、物流、救灾救援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拓展和推进,为多方生态合作和生态文明共享注入新活力。

(四)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threats分析

毋庸讳言,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威胁因素。

1.受外部经济、政治、军事介入因素的影响。如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出于经济和政治利益需要,别有用心地插手南海事务,与泛北部湾区域少数国家实施所谓的“合作”、甚至“联合军演”。我们要警惕某些国家打着“环境责任国际化”的幌子,借环境安全之名对他国横加干涉,推行“环境殖民主义”,反对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提出的“中国生态”和“中国生态入侵论”给区域生态合作投上阴影。

2.领海、领土的历史争端以及经济政治利益冲突、尤其是生态资源引发的生态利益冲突诱发不稳因素,影响着区域的稳定和发展。

3.民族、政体、文化、宗教的差异和冲突。泛北部湾区域各国民族众多、文化各异、也有差别,政体不同导致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也会不同,使得共享合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一些国家内部政治矛盾激化影响对外合作。如泰国政局的持续动荡,菲律宾的政局不稳和经济衰退,缅甸的僧侣大规模游行引发的社会动荡等,不仅影响了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影响了区域各方合作。

5.落后产能影响区域生态优化。由于区域各国资源的相似性和经济发展落后状态,使得各国经济发展多集中在电力、煤炭、焦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企业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优化。

二、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SWOT组合分析

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将优势、机会、劣势、威胁四个要素进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组合模式(见表2),并且四种组合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表2:优势、机会、劣势、威胁四个要素组合)

(一)杠杆效应:优势――机会(SO)组合(见表1)

优势――机会(SO)组合是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的有机组合,这种组合决定了发展战略的目标方向。泛北部湾区域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状况良好,具有优越的生态优势,同时,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为生态文明共享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是实现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优先战略考虑。

优势与机会的有机组合,当二者相互契合、相互适应时,对于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就会形成杠杆效应。“优势”的利用形成内在动力,“机会”的利用可以加速事物的发展,利用优势条件,抓住发展机会,促进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实现共享。

(二)抑制性:劣势――机会(WO)组合(见表1)

劣势――机会(WO)组合旨在探讨如何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劣势,从而改变劣势,使之向优势转变。由于劣势或弱点的存在,将会妨碍其利用机会,影响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此,如何克服弱点、改变劣势,进一步利用各种机会,最终赢得竞争优势,是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实现必须解决的问题。

劣势意味着妨碍、阻止、影响和控制,因此劣势――机会(WO)组合具有一定的抑制性。当“劣势”影响“机会”的获取,或者“机会”无法纠正“劣势”,二者不相互适合或不相互重叠,必将影响“优势”的最终显现。改变泛北部湾区域生态合作的劣势,消除抑制性,以促进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化,才能适应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发展“机会”。

(三)脆弱性:优势――威胁(ST)组合(见表1)

优势――威胁(ST)组合旨在说明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回避或减轻威胁所造成的影响。消除威胁因素,发挥优势,成为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受外部经济、政治、军事因素的影响,利益冲突诱发不稳因素,领海、领土的历史争端,民族、政体、文化、宗教的差异和冲突,一些国家内部政治矛盾激化影响对外合作,落后产能影响区域生态优化……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实现,甚至会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使得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出现“离心力”而困难重重。但是,威胁因素是不容回避的,只有尽量消除或降低威胁因素的负影响,才能展现优势和发挥优势。利用泛北部湾区域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泛北合作机制建立并发力、次区域合作稳步推进、各国R&D投入逐年提高、各方领导人重视环境问题、各方积累了一定的环保合作经验、生态旅游合作已经凸显生态利益共享等优势条件,发挥优势条件的“正能量”,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前景必定是美好的。

需要指出的是:优势与威胁同在,意味着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存在一定程度的脆弱性。脆弱性使得优势强度降低。当条件和外部影响对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造成威胁时,优势就会得不到充分发挥,出现优势不优的脆弱局面。

(四)问题性:劣势――威胁(WT)组合(见表1)

劣势与威胁相遇,事物机体就会面临严峻挑战,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使得局势恶化。劣势――威胁(WT)组合的分析旨在探讨如何减少劣势、回避威胁,采取有效的防御性措施。

“劣势+威胁”,说明了存在的问题性,泛北部湾区域各国生态文明共享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处理不当,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将面临严重的威胁,也会影响区域共同体的发展。

三、SWOT分析对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战略选择的启示

优势、机会、劣势、威胁四个要素组合成四种模式,为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战略选择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一)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战略定位

如果在SWOT分析图上定位,战略定位的选择是十分清晰的(如图1)。

“优势――机会(SO)组合”对应的是增长型战略定位,“劣势――机会(WO)组合”对应的是扭转型战略定位,“优势――威胁(ST)组合”对应的是多元型战略定位,“劣势――威胁(WT)组合”对应的是防御型战略定位。

(图1:SWOT分析图战略定位)

优势与劣势并存,威胁与机会同在,说明当前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在迎接巨大机会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如何趋利避害,化劣势为优势、转威胁为机会,这是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战略选择必须考虑的。

(二)实现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战略定位的具体对策

将优势、机会、劣势、威胁等四大因素进行分析,将为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战略定位探寻积极的具体对策。(见表1)

1.“优势-机会(SO)组合”――增长型战略的具体对策

主要有: ①发展伦理共契与价值共识。②拓展和深化生态合作机制建设。③生态合作平台建设。④加强生态旅游合作等生态合作实践。⑤拓展生态合作领域。⑥经贸合作方式借鉴。⑦生态信息交流。⑧生态资源开发战略。

2.“劣势-机会(WO)组合”――扭转型战略的具体对策

主要有:①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战略。②加强环保合作利益效应。③区域生态利益协调。④加强生态合作统筹协调能力。⑤加大生态投入比重。⑥提升R&D能力。⑦生态制度管理

3.“优势-威胁(ST)组合”――多元型战略的具体对策

主要有:①强化泛北经济利益共同体。②生态利益冲突化解机制。③历史争端的协商解决。④文化交流促进价值共识。⑤和平、公正、和谐的区域环境营造。⑥生态发展规划。⑦生态协同利用。

4.“劣势-威胁(WT)组合”――防御型战略的具体对策

主要有: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战略实施。②建设生态处置的统筹协调机构。③缔结生态利益共同体。④生态文化交流。⑤落后产能改造升级。⑥生态修复科技创新。⑦生态问题处置合作。

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SWOT分析,旨在推进泛北部湾区域整体、各个国家和地方协调发展,旨在推进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旨在推进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党的十前所未有地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奋斗目标。区域生态文明共享的战略实施,将为把泛北部湾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碧海蓝天、空气清新的和谐区域展现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肖祥.“反公共地悲剧”与区域生态文明共享[J].人民论坛,2012, (7).

[2]2010年广西研发事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EB/OL]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1-09-02.

作者简介:肖祥(1970-),男,广西桂林人,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伦理学研究。

新经济领域分析篇8

>>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任重道远 我眼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陕西担当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智慧考验 从古“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风险考量与管控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中亚因素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土地退化风险和策略研究 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界定与经济社会综述 俄对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接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视角下总部经济发展环境评价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践中的思考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新疆社会跨越式发展 浅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下汉中经济的发展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探析 论中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 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思考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吉木乃口岸发展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金融支持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9.08.

[2]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3] 杨恕译.中亚和南亚的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5] 夏玉珍,吴娅丹.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时代[J].甘肃社会科学,2007(01).

【作者简介】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工作小结范文 下一篇:工程项目监理策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