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26 17:17:30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篇1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 中韩大学生 留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80-01

一、嘉兴学院中韩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现状

嘉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长三角杭嘉湖平原腹地,毗邻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浙江省省会――杭州,在地缘区位方面,嘉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其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嘉兴与韩国的人文关系非常密切,20世纪30年代,韩国商会出资、组织修建嘉兴梅湾街,二战时期韩国临时政府领袖金九先生等政府要员曾避难于梅湾街。由此,嘉兴这座城市在中韩文化交流中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标志,这也使嘉兴自然而然地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一个理想平台。

二、嘉兴学院中韩大学生跨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

(一)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难度大

1.具体生活上的问题

韩国留学生首先要面对的是具体的生活问题。气候、时差、饮食、作息制度乃至日常生活事务的改变往往容易使留学生产生不适感。两地的气候、饮食习惯差异尤为明显,韩国普遍喜好酸辣口味,而嘉兴本地偏好甜食,很多留学生刚来到嘉兴学院会感到不适甚至生病。

2.语言上的问题

语言交流的障碍对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语言问题不仅阻碍了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而且影响了他们与中国学生的有效沟通。

3.观念意识上的问题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容易忽视韩国留学生所具有的强烈群体意识,他们往往会产生“抱团取暖”的观念,寻找文化认同感来消除孤独寂寞的心理,这就导致他们为了群体利益或帮助某个群体成员而不顾及行为的正义性,甚至不择手段地去维护其同胞的利益。

(二)嘉兴学院在校生国际跨文化交流经验不足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我校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类的学生对有关于跨文化交流知识、外国文学、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书籍著作知之甚少。在狭窄的知识面的影响下 ,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在外语学习中,我校学生往往只重视语法、句式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语言环境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和对实际交流能力的培养。

三、促进嘉兴学院中韩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对策

(一)人性化服务的留学生工作准则

学校在留学生适应工作上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学校硬件设施与生活服务。在韩国留学生具体生活中的问题上,校方应给予重视和适当的关照。如饮食上,学校应在食堂中增添提供韩国料理的餐饮窗口,满足留学生的饮食需求,让留学生群体更好更快地适应学校的日常生活。

学校要引入心理健康咨询机制,帮助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韩国留学生刚来到嘉兴学院,不仅需要适应各种具体的生活事务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承受孤独、失落、自闭等心理问题。学校有必要专门为留学生设立心理辅导机构,聘请心理医师为他们提供跨文化心理辅导。可以集中大多数留学生进行开班辅导,对个别情况较严重的留学生提供一对一服务等。

(二)重视培养在校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校应把跨文化交流能力列为学生综合成绩考核的重点指标。到目前为止,嘉兴学院仍未重视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与跨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仅仅在外语课上有所提及,跨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在许多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中并没有得到重视。除了外语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与跨文化密切相关的专业,所有其他专业,都应开设介绍世界主要文化的入门课程和跨文化交流基础课程,并且将其纳入毕业成绩考核当中。

嘉兴学院存在一定数量有多种文化背景的人员,他们时常会把不同文化交融后产生的新理念带到校园。例如:导师、客座教授、曾经出国留学的交换生或外国留学生等。学校要积极地引导利用,去帮助在校学生理解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化,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此促进中韩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

嘉兴学院中韩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发展有其自身优势和局限因素。为了促进嘉兴学院中韩大学生跨文化交流,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共同合力,互相协作。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中韩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确保跨文化交流往正确方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9(5).

[2]邵旭平.跨文化交际对重庆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篇2

关键词:全球化;商务英语;实践性;跨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经济市场的交流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正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国际业务交往的密切往来,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与传统的英语专业人才不同,商务英语更加强调英语在国际商务往来中的运用。除了必须掌握基本的英语交流方式外,商务英语由于其对象都是外国人。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概念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地理、风俗、历史、法律、习俗、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因此跨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问题是需要注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就是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如何避免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与交流。而商务英语在实际运用之中,大部分时候面对的是商业交往,其主要目的是要为自己所在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更加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减少误差。

二、商务英语中跨文化问题的表现

商务英语交流中跨文化所带来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重视的,而跨文化问题在商务英语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交流方式差异

正常的商务往来活动一般包括两种交际行为,一种是语言交际行为,一种是非语言交际行为。中国的语言交际行为与很多国家的交际行为都有一定的区别。中国的传统交流方式一般比较委婉,而且在进入正题前双方会聊一些看似与商务活动无关的话题,继而慢慢的将话题引入到商业活动交往之中。但是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最明显的是欧美国家。因为他们的文化就是一种开放、追求自由的文化,并且受到“人文主义精神”中探险思维的影响,使得大部分欧美人习惯于直接引入正题,在商业活动交往中亦是如此。这就导致在于中国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尤其是当我们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对方会觉得我们没有诚意,交流过程拖沓、浪费时间。还有就是在交流过程中,中国人在发现对方错误或是有不满意的时候,一般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用一种比较委婉或者看似开玩笑的方式来解决。但欧美人一般语气、用词比较直接,会直接说出自己的不满。双方在交流方式上的差异是商务英语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到的。

除了语言交际行为外,非语言交际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商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所在方获得利益最大化,因此除了语言交际外,非语言交际也是十分重要的。并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非语言交际能力可以给人提供一些更加真实的信息。但是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交流方式的差异。例如在欧美国家的交流方式中,他们认为直视对方是礼貌和尊重的表现,而中国人在交流过程中,如果一直直视会带来一种压迫感,甚至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而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也有可能认为中国人不敢直视双眼是因为缺乏自信,从而对商务活动成功的信心大打折扣。

(二)思维方式不同

思维方式是我们在跨文化问题中最常见的表现,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以及成长环境的限制,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影响,及时在科技发达的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儒家文化的精髓仍在影响着国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在一定时期内,还出现“儒商”一说。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是“一个注重形象思维、综合思维、整体思维的国家。而英语国家恰恰相反,他们更加注重个体思维,习惯先从个体出发仔细考虑,以小见大,从而掌握整体。”这种差异告诉我们在商务交往中除了灵活运用英语外,还需要学会用对方的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以此探究对方的真是想法,继而尽可能获得利益最大化。

并且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对参与商务活动的相关人员的策略应用产生影响。例如对于中国和美国公司来说,中国的公司在商务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以大局为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适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但对于美国公司来说,他们更注重细节问题,认为细节决定了一切。这就导致在一些国际合作中,中国公司往往注重最终的合作成果,而对具体的合作过程不太注意。但是美国公司往往会更加注重商业合作合约中的各项条款,逐一核对,确定万无一失后才会拍案定论。这就要求在商务交往活动中,需要和对方一一解释各项条款的具体内容,以增加合作成功的保障。

(三)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核心部分,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不同国家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必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也是商务英语在交往活动中需要格外重视的。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众,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工作和朋友的界限不会分的那么清,甚至经常出现“熟人好办事”的情况。但在很多英语国家,参与商务活动交往的人们会将工作与朋友的界限划得很清晰,工作就是工作,不会因为之前认识或者合作过就会更加偏向你。这就导致在很多时候,中国的商务人员在于外国商务人员交流时,常常会显出十分热情的样子,却没有受到对方热情的回应,而猜测对方是否对自己某方面不满。因此商务活动交往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商务交流,否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为商业合作的成功奠定基础。

(四)习俗差异

习俗的差异是商务英语中最常见的问题,不同文化背景之下,各国的习俗和风土人情当然有所差异。

例如在时间方面,很多中国公司在时间上并没有过于注重,然而很多外国公司对时间尤其看中,目的性强。在交往合作的过程中不仅不能迟到,而且在双方谈判一开始就会直接切入主题。其次,由于不同国家的法律衡量标准的不同,很多中国公司更愿意从常规的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去解决问题,但很多英语国家更愿意直接走法律途径,通过法律来决定谁是谁非。这是很多中国公司在交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而且在一些日常交往的习惯中,不同国家的习俗也是有所差异的。例如在印度人的习俗中,点头表示否定,摇头表示肯定,这与中国的习俗正好相反。那么如果在于印度公司的交流过程中,就一定要注意,与对方沟通好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以免造成商业误差,带来损失。

三、商务英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一)目前存在问题

跨文化差异问题在商务英语的交流过程中频繁出现,但是很多时候,无论从高校的人才培养还是公司中的人才培养来看,大多不注重对跨文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英语实践能力的掌握。这就导致很多商务人员可以熟练的用英语与国外公司人员交流,但却有时候因为忽视跨文化问题而带来一些误差,继而导致合作不顺利或是直接带来损失。

(二)具体培养方式

首先从高校的专业培养来看,现代很多高校已经开设商务英语专业,为商务英语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但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仍然偏向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跨文化交际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高校中的专业培养来看,应当加大对跨文化交际内容的课时教学,在学习跨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更多的课堂情景式教学,模仿现实中的商务活动交往。并且教师可以把跨文化交际容易出现的问题融入到情景教学中,增加学生对这方面内容的深入理解。

从现实的人才培养来看,很多公司中的商务英语人才并不完全都是相关专业出身,有的是英语水平较高而进入公司,但商务英语专业出身的人员也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需要对人才进行再培养,强调跨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将实际的案例展示给相关人员看,让他们感受到由于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包容不同的文化环境,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平等的角度来看待跨文化交际问题。“想要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就要对使用目的语的人们的思维与行为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而导致对语言的误解,才能够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过去人们认为商务英语只要熟练掌握英语沟通技巧即可,但是在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往来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的根源主要是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共识。”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在增加文化认同感的前提下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国际间商业合作增加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宏.商务英语谈判中跨文化交际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2)

[2]矫立.浅谈商务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J].外语交流.2012年(9)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篇3

论文摘要:跨文化网络传播是当代人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生存境遇,对人的文化生存带来诸多影响。在这些文化影响中,文化认同危机的加剧、文化冲突的易发性等问题构成了网络空间跨文化“交流的无奈”。这种交流困境的存在可以从全球化的文化影响以及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加以解释。摆脱这种交流的困境,跨文化网络传播也需走向伦理结构。

如今,没有谁会否认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伴随着地域性界限不断地被打破以及跨国、跨地区之间各种往来的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彼此之间“相遇”和“交流”的渴望也日益迫切。这正如上世纪末美国衣阿华大学教授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在佼流的无勘一书中预言的“‘交流’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现代问题,越是看不见的东西,渴望便越是迫切”。

    1990年以来,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又为跨文化传播构筑起全新的场域—来自不同文化区域的信息在网络空间加速流动,人们对于异质文化的信息接触量与日俱增,一些地域性的文化景观经由网络迅速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焦点,世界在人们面前加速呈现。在网络中,属于不同文化类型的个人、组织或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整合于一个平台,网络建构了一个跨文化传播的立体化空间,提高了人类跨文化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不同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交锋、碰撞日益加深。网络似乎“从技术上为我们找到了一个文化间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大众传播媒介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信息的流动达到一个新阶段,但它同时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难度。彼得斯早就对所谓“技术说”的乐观主义倾向提出过批判,“今天有关交流的紧迫问题一—时空的远望(如因特网)、经验和身份的复制(如虚拟现实)—在过去的年代,就曾以类似的方式探索过了”,在他看来,这种随着大众媒介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交流难度的增加并非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对原本就存在的障碍的“扩大”,或者是使某种希望在最基本意义上的再次“落空”。

    于是,不得不怀疑人们对跨文化网络传播所做的浪漫期盼只是一种新技术到来时常患的“欣快症”。互联网技术虽然进一步强化了詹姆斯认为不可能存在的“中央转换器”的作用,在接触层面上增加了文化间的交往机会和频率,或重或轻地在“唯我论”所宣扬的那堵无法逾越的“心灵之墙”上凿穿了几个小孔,但这种交往方式的改变却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基本困境。网络绝非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可以将隔阂一捅就破的“传心术”,在本原的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无法直达心底或真正分享内心经验;网络空间的跨文化传播仍被重重迷雾所围绕,无法绕开“交流”所固有的“宏大而哀婉”的属性。

    一、数字化文化冲突如期上演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融合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几乎没有一种本土文化能够固守自己的边界而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跨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间的吸引渗透促使每一种文化做出一定的调适甚至转型,当某种文化打上了异质文化的标记时,文化融合便发生了。在自主选择和均衡传播下发生的文化融合是跨文化传播的一种自然的过程,它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就这一层面而言,网络空间整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技术的融合的确增加了文化融合的机会。

    然而,文化融合必定要经历各种文化缓冲体的抵御,特别是处于文化深层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情感定式、思维方式等,这些往往难以穿破。“网络交往中虚拟身份依然可以演绎出多重交流情境,但现实文化身份还是起到统摄的作用,越是深人的交往,越是能接近面具背后的真实脸孔”。彼得斯曾明确地指出,“无论如何,交流问题的最终答案在于人自身,人们真正担心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或文化的降格,……,我们内心深处也塞满了不速之客。人与人的心灵交流原本就存在着许多不可逾越的‘鸿沟’和‘无奈”,上述基于不同文化心理结构层面的差异正是彼得斯所言“内心深处不速之客”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构成了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冲突的主要根源。

    在网络空间的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间的相互吸引渗透并未轻易逾越文化深层的基础结构。网际交往虽然以在线身份来进行,但虚拟文化身份背后的真实文化身份却起到制约与统摄的作用。近年来,以黑客攻击、网络抵制为代表的跨国网络传播事件凸显了人们对于民族主义的热情,“植根于现实文化心理结构的文化差异并未因数字代码的兼容性而被抹平”。因此,网络空间的跨文化交往并没有真正打破现实的藩篱,文化深层结构的排他哇导致跨文化冲突难以避免,文明的冲突只不过换了种数字化的方式加以呈现。

  二、文化认同难逃“离散化”梦魔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认同是另一个核心问题。“文化认同是指文化身份的确认过程,它为社会行动者提供意义与经验的来源,是个体进行文化定位、避免文化焦虑和不确定性的方式”对处于跨文化传播情境中的人来说,文化认同可以提供“方向感和宗教性的支持”。应该说,依靠文化接近性形成的在线聚集是跨文化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处于跨文化情境中的人可以通过在线社区来与原有文化保持不断的联结,从而在新的旅居者文化身份和既有的文化身份之间建立一定的平衡。

    然而,彼得斯指出,“大众传媒的常规观念捕捉到的,仅仅是巨型信息系统中异化的潜在趋势,而不是人际魅力的多重技巧”,这段话的背景虽然是针对20世纪50年代造就的“大众传播”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相比所存有的缺陷,却也应验了当今网络空间跨文化传播的尴尬—尽管就技术而言,网络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文化调适方式,但这毕竟是一种虚拟的联结,“传媒和信息交流网在提供文化交流的非地域性的同时让我们轻信一种近邻性,而这种近邻性则是一种假象、一个陷阱。

    文化认同的危机不仅从未在跨文化网络传播中消失,而且伴随着现实社会深度文化依存的打破,在网络空间中反而不断加剧。在网上,人们通过建立各种虚拟社区发展出一些新型的文化交往方式,这些虚拟社群逐渐替代传统的社交场合成为最新的亚文化培育场所,并且不断地向现实空间延伸其利益诉求。在网际交往中,身体不再有效地限制主体在交往结构中的位置,主体的构型因此发生很大变化,“信息方式把主体重构在理性自律个体的模式之外,这种人所熟知的现代主体被信息方式置换成一个多重的、撒播的和非中心化的主体,并被不断地质询为一种不稳定的身份”。在网络中,构建和发展新型的文化身份变得十分容易,文化认同走向多重化和离散化,有学者指出,“文化身份认同问题随着全球信息传播的流动加速变得十分普遍,人们正在日益走向一种混合型的、拼接型的、多面性的文化生存。

    三、网络传播:反思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面视镜

    跨文化网络传播可以将现实交往关系延伸到网络空间,以产生跨时空的高效迅捷模式。网际交往不仅是对现实交往的延伸,还是一种“数字化”的创造,它可以生产出具有网络文化特征的虚拟交往方式。于是,跨文化传播的所有关切问题都集聚在网络空间,演绎出跨文化网络传播的复杂格局。

    由此,我们需要拨开迷雾见本质—跨文化网络传播的核心是技术和文化的关系问题。解除人们成长于其中的文化所带给他们的观念的绝对边界,是达至跨文化传播目标的前提,然而传播技术改变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态,处于文化深层的心理结构作为历史的建构具有超时空的稳定性,网络空间并不能造成现实文化基础架构的崩塌和重组。跨文化网络传播延续了“交流的无奈”,这并不是技术导致的结果,而有其文化的根源。无怪乎彼得斯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历史长河中,似乎只有当代人才会在“交流”问题上有如此的焦虑,他们彼此虽近在咫尺,却又相距万里!”

    然而,交流的失败并非必然导致悲观的结论,彼得斯在书中再三重申,“交流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孤魂野鬼,渴望搜寻灵魂伴侣的孤魂野鬼;而是意味着我们有新的办法彼此联系,共同开辟新的天地” “‘交流’的尝试即使终归徒劳也不值得扼腕叹息;在更深刻的意义上,交流的失败带来的是对人类本质问题的思考,是寻求新认识,并以此来看待和化解交流过程中的各种难题的可能性”。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篇4

【摘 要】 西安十所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口语交际调查问卷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英语口语课堂中穿插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讲解,能够显著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加大英语母语国家文化知识和交际方式方面的内容,学生多观看英文影视作品,并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关键词】 英语专业;口语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验研究;建议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各国间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我国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愈加重视,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每位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运用目的语(非母语)进行有效语言交际能力。[1]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却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和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学生们在交际中遇到了一些障碍。调查显示有56.6%的大学生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经常出现“语用失误”,其平均率高达44%至50%。[2] 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当前外语教学中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研究者认为,口语课堂中穿插跨文化知识的讲解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二、调研内容

本研究一共进行了两次调研:

第一阶段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西安市范围内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现状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调研方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口头采访为辅,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整体跨文化能力有了初步的了解。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十所院校学生口语水平现状的调查;第二部分考察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面对跨文化问题的处理方式。

第二阶段调研是在第一阶段数据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陕西学前师学院英语专业大二口语课堂进行了为期8周的试点试验,在课堂中穿插讲解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旨在测验其教授方法是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能力。

三、第一阶段调研

1、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研究对象为西安市范围内十所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每校随机选取60名学生,约两个自然班。

(2)实验处理。本实验将十所学校按照不同类别划分,便于数据的统计和对照,具体分类如下:理工类: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合计120人);文科类: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财经学院(合计180人);综合类: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合计120人);师范类: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合计120人);医学类:西安医学院(合计60人)。

2、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发放问卷共600份,收回问卷591份,回收率为98.5%,有效问卷为565份,有效率为94.2%。

(1)十所院校学生口语水平现状。问卷第一部分考察了十所院校学生的口语水平现状。结果显示,相对于理科类院校,文科类和师范类学生对自身的口语水平更有信心。医学类学生在专业知识领域更加擅长,而综合类院校学生则在综合能力上较为显著。下图(图1)是十所院校学生在四项英语基本能力中选择口语为劣势的比例:

从图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类学校,学生们对于自身的口语能力都不是很满意。文科3所院校中选择口语水平在五项中最为欠缺的学生为150名,占到文科生总比例的83.33% ;理工类院校的120名学生中则有95%的学生认为口语最为薄弱。由此看来,学生们在浅意识中对于开口与外国人交流仍心存忐忑,不能消除恐惧,不敢直接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就为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埋下了隐患。

(2)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及处理跨文化问题方式。问卷第二部分考察了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面对跨文化问题的处理方式。

学校的学生都认为思维模式是在与外国人交谈中差异最大的方面,占到总比数的50%。文化背景则是学生们选择的第二大主要原因,文科学校占到34.2%,而理科学校则是17.3%,综合类学校占到22.6%,师范类学校为25%,而西安医学院则占到34%。接下来依次是文化背景,习俗差异,价值取向以及非语言交际,值得一提的是理工类学校没有人选择非语言交际,这说明学生们在跨文化交际的认知方面仍有不足。

而在面对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相关跨文化问题时,文科类和师范类的学生能有针对性的适应并处理相关问题。理工类学校学生能注意到此现象,但是无法做出相应的调整。但这十所学校里均有学生认为这种文化差异不是一个问题,并不需要得到重视,这说明学生们在对待相关的跨文化问题时仍存在意识上的欠缺。具体数据如下(图表2):

3、主要问题

通过第一阶段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英语专业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两大主要问题:

(1)英语口语功底薄弱。在英语学习初期,由于学习条件的限制以及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大多数学校并未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口语训练。大多数学生只会简单的交流,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就会觉得力不从心。一些学生会渐渐意识到口语学习的重要性,进而练习口语,但是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资源不同,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造成大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参差不齐,从而导致口语学习困难。

(2)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传统的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忽视了文化背景的差异。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获得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就能自然而然地在交流中加以运用。口语交流是人们用于语用交流的方式之一,其根本则是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中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看似有很多相通之处,实质则大不相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在其表达方式,内部结构和语境条件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我们认为在口语课堂中穿插跨文化交际相关内容的讲解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第二阶段调研

1、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英语专业2013级2班与3班的学生。两个自然班共60名学生,各班30名。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业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中指定3班为实验组,2班为对照组。

(2)实验处理。本实验采用实验对照组前后测准实验方案,分为三个阶段:前测,实施和后测。[3]

①前测。实验前对两个班级进行前测,测试包含跨文化交际的四个方面: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交际技能和交际意识。②实验实施。试验流程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外教授课1课时的集中讲解教学;实验组学生在其中穿插讲解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对照组只接受1课时集中讲解教学,中间不穿插跨文化知识讲解。此方式为期8周。③后测。当8周跨文化知识全部讲解完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和考试。

2、结果分析

研究者对前测与后测的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对比,采用卡方的数据处理方式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具体结果如下图:

对以上4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通过8周的跨文化知识讲解,实验班学生在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两个方面与对照班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交际技能和交际意识方面,两班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这说明通过在口语课堂穿插跨文化知识讲解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显著的帮助。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研究通过第一阶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当下西安市范围内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现状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总结了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第二阶段将跨文化交际知识穿插于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的口语课堂中,进行了8周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口语课堂穿插讲解跨文化知识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一定效果,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促进跨文化交际知识两个方面效果更明显。研究还发现,口语课堂的环境更有助于学生们发挥自主能动性,结合实际口语情况更好,更快地吸收并运用所学知识,使学生们在口语交际中更加自信,减少交际失误,提高交际水平。

2、建议

通过上述的总结分析,研究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教师方面:①在口语课堂中,以授课的方式穿插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的讲解,让学生从中了解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②采取固定教材与补充资料相结合的办法,克服教材单一的不利因素。补充材料最好能既涉及跨文化交际差异的介绍,又能锻炼学生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和技巧。③教学中介绍英语母语国家的交际行为方式。由于中西母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在打招呼、吃饭、打电话等的时候也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目的语国家的习俗行为差异的介绍。

(2)学生方面: ①观看英文影视作品。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英文影视作品,比如,《刮痧》、《喜福会》等等。不仅能保证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的真实性,而且能生动地把文化知识和社交技巧等展示出来,促使学生在跨文化的意识中培养语感,拓展自己的交流视野。②运用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语言表达的不同取决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要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摆脱传统汉语思维的束缚。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胡超.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J].中国外语,2005.

[3] 王济军,修永富.移动学习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验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4.9.

【作者简介】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篇5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大学英语 英语教学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下,国际交往日趋频繁,跨文化传播成为必然。而参与国际跨文化传播不仅要求参与者要具备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和一定的交际能力之外,更要具备跨文化传播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现实背景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恢复和走上正轨,大学英语教学也经历着发展和变革,先后走过了“规范与发展、调整与改革以及提高与深化的阶段”。①在这一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学生基数庞大、水平不一,多年的应试教育遗留影响等因素,教学仍存在费时低效的问题。如熊敦礼等对大学生的口语能力的相关调查就显示,非英语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口语能力普遍较弱,还无法达到大纲的要求;户进菊等在对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结束时学生的英语能力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经过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学生的英语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综合语言能力不高。虽说很多同学也通过了四级考试,但与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问题主要表现在:听力上很多同学听不懂大意,更谈不上掌握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学生对自己的听力并不满意;即使是听说读写等几项技能中稍强的阅读能力,也只是基本能掌握中心大意和主要事实,对细节的领悟能力和上下文的判断推理能力还很欠缺;翻译上,出现理解和表达的偏差、语言的不得体等问题;写作上也同样存在语言使用的适切性、语篇语义表达以及汉式英语等问题。②

总体说来,大学英语教学还偏重于强调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操练,缺乏对学生进行真实语境下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训练;忽视文化及跨文化教学,注重西方文化引入而疏于对母语文化的教学,缺乏跨文化传播意识等,导致学生似乎掌握了语言,能用却用不好,与外国人交流时仍然有障碍,问题重重,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对英语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跨文化传播与大学英语教学

1、跨文化传播的定义与要素

“所谓跨文化传播,就是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③从跨文化传播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和传播是跨文化传播的核心,用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萨默瓦的话来说,“文化和传播协同工作——两者不可分离。事实上,要判别哪个是声音、哪个是回音往往是困难的。”④而文化和传播又离不开语言,三者紧密联系,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的要素。传播使文化能够世代相传、发展绵延,并使文化的交流、扩散成为可能,促进了文化的变迁和整合;文化为传播提供了语境,即语言传播的环境,它既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又影响着传播的效果。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人们的习得过程中也是交织在一起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反映,同时也是传播的一种主要形式。总而言之,人们通过传播活动习得语言和文化,传播推动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文化又影响着语言和传播。文化、语言和传播之间的关系是:“传播是一个动态的、以语言和非语言为途径、以文化为环境的信息传递过程。它依赖于语言和文化,又同时促进语言和文化的习得和交流。”⑤

因此,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跨文化传播中是传播的主要形式,是架起文化间传播和交流的桥梁,那么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

2、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在跨文化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是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课程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和目标的说明已清楚阐释了大学英语教学对内在跨文化要求。英语语言本身必然承载着与之密切相关的英语文化,大学英语教学不可能、也一定不能剥离英语语言与文化的教学,而且应该是跨文化的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也就是跨文化传播的需要。⑥

三、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面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如何适时地进行调整和改革,走出困境,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基于对跨文化传播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核及其关系的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从多方面入手,以适应和达到跨文化传播的要求。

1、文化教学不可或缺

跨文化的传播离开了文化是无法有效进行的。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英语语言教学自然不能忽视文化教学,从教学理念上就应有跨文化的意识。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有西方文化也要有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和输出。应将文化教学贯穿在语言教学中,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帮助和促进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包括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和通过英语学习理解英语文化,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形成文化的双向学习和传播。同时,注意发挥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使两种语言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两种文化的学习相互促进。在教学方法上应遵循互动性原则,包括教与学的互动、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和文化间的互动。语言是鲜活的,语言教学也不能仅依赖于机械的记忆和操练,在教学中应采取交互的方式,用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辩论等多样的练习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教学活动参与度,改善教学效果。此外,课下的英语交流实践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如建立语言实践平台、开展短期中外互访交流等。真实的对外交流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好的练习和体验机会,让他们在使用中学习、体验并发现问题,促进有效学习,学到活的语言,体味真的文化,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

2、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传播能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培养其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人才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作为母语的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语音、语法等的语言符号系统上差别较大,而且,东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间的差异也显而易见。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克服文化冲撞带来的紧张、挫败感、退缩等心理障碍,避免文化成见和民族中心主义,建立开放、包容、积极的态度,培养学生在交流中应用掌握的语言、文化、交流知识,理解和灵活处理交流中的问题,并根据交流环境的变化和交流的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应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3、跨文化传播的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修养,以保证跨文化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师本身也应有跨文化传播的意识,在教学中注意中西文化教学的平衡,发挥两种文化学习的互促作用,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指导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同时,从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发展和提高的角度,也应该为大学英语教师创造和提供经常性的文化交流和培训机会。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的主要形式,我们通过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了解世界,也要用英语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审视和思考教学改革和发展,培养既具备良好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又有跨文化交流意识和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跨文化传播的需要。

参考文献

①陈红、蔡朝辉、戴祝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研究演进与变革》[M].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

②刘润清、戴曼纯 编著:《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③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④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著,闵惠泉、王纬、徐培喜 等译:《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⑤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篇6

关键词:多元文化 英语专业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1.引言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日益完善,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与文化交流频繁。空间的缩小就要求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相互包容、相互学习。跨文化交际学便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跨文化交际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它的理论与材料来之于众多学科,包括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等。[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2011年1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p19)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尽管跨文化交际和文化教育近年来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然而大多数外语教学的理念都集中在本土文化如何适应目标语文化,存在很大的单一性。以英语教育为例,就容易将跨文化教学简单地等同于英美文化的导入(张伊娜,2000:28)。因此,外语教学必须在多元社会中不断完善,与时俱进。

本文将结合对桂林市的五所高校300名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提出如何更好地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应多元文化的挑战。

2.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自古就有,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会交汇融合已不属罕见,例如唐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商旅往来,中国文化与西方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达到的繁荣盛世。在当代,西方文化也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中国社会,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因此,社会对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尤其是学习外语专业的学生,拥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综合素质。

文化不仅具有一贯性和持久性,而且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文化因素有哪些呢?主要包括,民族历史和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等。以我国人民为例,在我们与其他民族或国家的人交际时,不论我们的职业、性别、年龄、籍贯或教育水平,我们的行为模式在不同程度都受到历史积淀的影响,受到儒家文化、佛教思想、家族观念和群体主义的影响(胡文仲,2011,P44)。目前关于外语专业的跨文化教学还是存在一定问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略。多元文化环境更要求文化交际的多元性和互动性。英语专业学生应当对英语文化清楚了解,会灵活运用,能够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而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逐渐普及,计算机网络开辟了人类交际活动的新途径,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零距离交流,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贾玉新认为“事实上,人们对是否在多元文化中生存已经没有了选择余地,把不同文化的人们连在一起的力量是动态的,不可抗拒的,而且无处不在”(贾玉新,1997:509)。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经常会误以为对方与自己的价值观一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身预期相差很大,就会产生困惑,甚是失望,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优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清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及观念等,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身文化对比,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通过对广西省桂林市五所高校300名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问卷调查,对20名被试进行跨文化交际情景模拟测试以及访谈5名英语专业任课教师,结果发现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为中等强度,意识水平尚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良好,但优秀率低;在情景模拟中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失误不明显,语用失误相对突出。

桂林市是一个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是外国游客来往比较多的城市,英语专业学生碰到外国游客的机会较多,有不少英语专业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做兼职或者志愿的形式,为外国游客提供导游和解说的服务。除了课堂书本、报纸杂志和网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外,面对面的英语交流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被调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失误较多表现在语用失误,也就说明了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之后实际操练仍需加强,如何将所学灵活转化,活学活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与教师的访谈过程中,我们的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对文化话题和跨文化交际问题比较感兴趣,但是感兴趣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一定存在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点在我们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中不难看出。参与访谈的教师则认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弱表现在日常学习生活和交流的多方面,例如思考问题的角度、课堂上回应老师的积极程度、生活中与人交流的方面等。而对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弱程度也并非仅仅体现在某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多方衡量判断才比较准确科学,因此我们在评判学生在参与情景模拟展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从几个不同方面比较综合进行。同时,访谈教师也谈到了对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阻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如课时有限、课程安排不合理、缺乏真实语境、锻炼机会少等。

因此,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思维模式单一,跨文化意识不强;对文化知识了解不多,没有积极兴趣;学校课程设置不重视,相应测评系统不完善。

4.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篇7

当跨国财务管理模式和制度性建设已经被大多数公司熟练的驾驭、掌控和操作时,影响和制约跨国财务管理的非制度性因素―跨国交流和沟通则越发突显了其重要性。作为企业的CFO既是实现公司跨国价值体系的建设者,也是融合各种不同商业、人文文化的沟通人和传播者。

风行全球的企业跨国经营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一流的跨国公司已经构建并完成了高效的全球企业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统一的财务核算准则。比较流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主要的控制点包括: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外汇管理、风险控制和公司战略、计划等。当跨国财务管理模式和制度性建设已经被大多数公司熟练的驾驭、掌控和操作时,影响和制约跨国财务管理的非制度性因素― 跨国交流和沟通则越发突显了其重要性。

跨国经营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文化背景、商业理念、价值取向、消费习惯和客户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文化上的差异会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日常管理和企业战略执行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因交流上的障碍,造成原有的投资计划不能顺利实施,甚至更改或取消。这是任何一家正在实施跨国经营的国际公司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笔者在三家不同产业类型的跨国公司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感悟到国际化跨国公司在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和执行中有许多共通和相似的特点,在此将其归纳为“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任何制度性政策、管理体系的推广和有效的执行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如果将制度性的体系和公司章程比做一架设计精良,结构紧密的机器,那么沟通便是“油”。时常给机器的各部件添加一些“油”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效率,避免出现故障,延长使用时间,就十分必要。沟通也是改善和融合不同文化背景、思维和习惯的人向着共同的商业目标努力的一个推动力。因此,构建高效、务实、有创新思维的跨国商业交流和沟通平台服务,对于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实施和推广,公司全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协助企业实现全球的商业利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相当多的跨国公司都是以“财务管理体系”为核心,控制其全球范围内所属的子公司,管理各级公司的资产和企业资源,执行和实施母公司的企业战略计划等。跨国财务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综合性人文和制度并行的管理工作,即要融合不同的人文、商业文化、客户价值趋向等软影响因素,同时更要固守财务核算准则的制约,最终还要维护投资人的商业利益和实现投资回报。

跨国财务管理如何应对不同国家的“跨文化”差异

双向式互动的交流平台:大多数跨国公司的管理体系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信息的交流和工作指令的传导也是延续和围绕这种体系。通常情况下是总部将公司政策信息和企业战略传递到各区域,并下达到所属的各子公司和关联企业, 公司总部各执行部门也是按公司准则和各项指令执行。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会发现因理解上存在差异,母公司的政策和法规不能有效的在子公司推广,有些情况下即便是能在表层上进行操作,但是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突出的原因在于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总部向各分支机构下达和执行。子公司对总部不能反馈或提出有实际效果和现实意义的建议。另外,有些跨国公司总部官僚色彩严重,听不进下属的反馈。但是,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因文化上的差异和语言上的不畅通,造成了信息不能进行双向式的交流,尤其是具体执行政策的各级子公司不能将其已知的现实情况及时详细的用正式的书面信息向总部反馈,从而造成经营上出现不利的局面。因此,建立上下级公司、同级公司之间“双向式的互动信息交流”能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全面理解和掌握其他文化、人文环境下的经济政策、客户习惯和市场的真实情况,尤其是能呈现全面详细的有关综合财务政策、法规、制度和商业文化的报告。这对弥合各公司人员间彼此的理解和认知都将起到辅助和推进的作用。

跨国间交流的技巧

1.交流各种信息时要详实和准确―目的是让“对方”能明白

现实中人的基本思维还是以习惯性的意识为主,并以‘自处的商业语境’作为判断和分析事物的依据。因此,造成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太容易理解和快速地解读懂其他文化下的商业规则和人文特点。事实上中国境内的一些跨国子公司的中方管理层和本地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语言描述上的不足,尤其是使用书面语言介绍和把握事物时不能详细、清晰地向对方(跨国总部或其他关联公司)介绍和解释所涉及到的商业背景和政策信息。直接的后果是会丧失公司间交流过程中的“话语权”。而跨国间交流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文字信息,要把握并能熟练地运用“书面的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为自己赢得对方的理解和认知。深层次的书面语言交流能在无形中积累现实中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磨和,能让身处不同文化背景和商业环境的人逐渐清楚并了解对方的商业文化和人文政策。

2.跨国交流是相互尊重和理解的过程

跨国公司的一大特点是融合了很多不同国籍、语言和种族的人。这些人尽管原来的教育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乃至价值取向都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些都不是影响和制约那些跨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融合的决定性因素。跨国公司内部没有国籍之分,更没有中、外之分。在对待工作上一切要以公司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原则。尊重彼此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才是以共同的“目标”为前提指引,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融合在一起,为共同事业而协作的大方向。

3. 把跨国交流当乐事,在相互交流和沟通中产生火花

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也会经常发生摩擦和出现暂时的不理解,甚至也有“误会”发生。这其实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所谓“关键时期”也是产生“火花”的前奏。这一时刻对双方来讲都是最关键的结点。因此,当出现对方不理解或误会的状况时,一定不要就此中断交流,在遇到的问题没有弄清之前,谁都不是赢家,要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主动与对方交流。跨国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应遵循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原则,凡有利于工作和有实现价值的商业解决方案就应鼓励和支持。尤其要积极倡导和给予“本地管理人员”提交商业方案建议书和各种可行性建议报告的机会。目的是让公司总部的决策层能客观、全面地了解投资所在地的商业、政策和市场等有价值的信息,降低企业决策成本和提高投资效率。

4.本土CFO不仅是母公司政策的守护者,更是交流和融合不同商业文化的沟通者和传导者

本土CFO要学会如何在跨国交流中积累自信心和提高交流质量,不只是充当母公司政策的守护者,更要有创新意识、提供更有商业价值的计划。从多方面入手,快速提升跨国交流的能力:

公司利益为主―跨国间争议和讨论所有问题时,初衷是以“公司总体利益”为准则。

交流的意识―积极的沟通能消除彼此之间文化、思维和价值理念上的差异,以积极和开放的心态主动同全球总部、区域总部的人员进行交流,为自己,更是为本地公司赢得机会和理解。

不要有胆怯的心理―探讨和辩论有关公司间业务,甚至是向更高一级的管理层讲述某些问题时,要进行有理由的陈述和提交逻辑性强的分析报告。对待业务问题,只考虑问题本身,而没有等级上的差异

诚实、坦诚的心态―跨国交流中也是积累和赢得彼此尊重与理解的合作机遇,但是要秉承诚实、坦诚的处事原则。提供的信息、递交的报告要符合客观事实和原则。

持续学习―跨国交流是一个挑战性的工作,要有持续学习的态度。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是最好的学习机遇,在交流中积累语言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吸收新的管理思维和理念,全面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案例一:一家著名的欧洲跨国装备制造企业(M公司)和中国全资子公司(N公司)之间发生的关于“公司间交易结算规则”的交流实例。

背景:每一财年,N公司与M公司总部和各下属企业之间会发生大量的公司间的贸易交易和非贸易服务易。随着N公司在中国业务的迅速发展,成交金额成倍上升。此时N公司新任的CFO发现在公司间交易的过程中,因所处的商业、政策环境不同,N公司与集团总部和关联企业在跨国结算上有很大区别。于是向集团总部起草了一份“有关N公司与集团间跨国结算的方式”。详细讲述了各种政策性、强制性法规对各种贸易、非贸易交易的界定,尤其是对每笔交易的收益、成本可能造成的影响。其目的是从政策角度全面量化每种交易的结算方式和原则,突破现有政策性的限制,降低交易成本。

交流过程:最初M公司总部,主管财务结算的经理并不同意,希望继续按原结算方式交易。此时N公司CFO耐心地同M公司总部的相关人员周旋,并寻找可能的突破口。利用两次同M公司高层接触的机会,详细讲述了自己的理由和观点,并及时提供有说服力的文件和依据,终于在历时三个月后,新交易方案终被采纳。自此之后的四年期间,N公司同M公司之间在交易结算上都非常畅通,并且时间和成本也大大降低。

现实中,本土CFO同各级管理层交流时要善于把握机遇,尤其是不要轻易放弃“有理由的观点和建议”,否则会造成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出现被动局面,甚至影响实际的管理效果。只有本地企业真正实现商业利益才能体现集团公司的总体商业目标,因此一些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本土企业创造新价值、降低成本的可行性建议均不妨大胆地去交流和尝试。

CFO应对跨不同人文、商业文化的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各级CFO不仅要系统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公司政策性的信息和所执行的财务准则,更要系统详实的学习和掌握所属投资地的商业习惯、客户价值趋向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就一些重要的差异和不同的商业理念进行详实的文字和量化的分析,并定期同母公司或区域管理机构进行交流和分享信息。例如:

作为企业的CFO既是实现公司跨国价值体系的建设者,也是融合各种不同商业、人文文化的沟通人和传播者。是承担企业的跨国管理、推动和实行企业实施全球化经营和发展战略的执行人。一名高素质的全球财务经理不应仅仅只具备管理知识和经验,更要有开放和灵活的心态。身处在多元文化的工作环境中能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吸收和借鉴各种有价值的资源,实现企业全球化的商业推广和商业利益。

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篇8

【关键词】跨文化 交际与礼仪 重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世界各地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相互之间交流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不同于普通交际的一点就体现在不同背景的“跨”。交际双方因为跨文化交流,因为文化背景、习惯与思维不同以及风俗礼仪的差异性,在交际活动中会引发误会,更严重者甚至可能还会引起冲突。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是联系双方的桥梁,是实现交流互动的重要条件。

二、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在文化方面有其重要性。文化在人们的日常行动之中具有指导行为的作用,由此,文化也成为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一个核心内容。例如,民族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及社会制度等,这些都是影响到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发展的文化因素。文化模式、文化交往规则不同,这些是各国文化中存在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将有助于认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提高交际者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语言。

2.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涉外秘书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涉外秘书工作中,一般会与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员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机遇,也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等背景,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越来越多。在工作中要解决和处理好跨文化交际活动,避免和降低跨文化交际障碍问题,促使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进行。这就需要涉外秘书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礼仪、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等问题,尊重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信仰,注重与尊重世界各个国家的习俗、禁忌、交往礼仪等,在交际中注意理解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以此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确保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3.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送礼习俗中的重要性。中国自古素来以礼仪之邦自称,在国人眼中似乎并没有不能送礼的日子或者与送礼相关的禁忌。但是与中国送礼风俗习惯截然不同,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送礼就有着诸多习惯与禁忌。例如,西方国家中不适合送礼的日子包括:订婚仪式、毕业典礼以及阿拉伯人初次见面,这些场合都不适合送礼。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想要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有着不用文化背景的人顺利交流,并不能单纯的依靠语言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知识。

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这些差异性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了交际的正常进行。在世界各国之间,文化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通过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知识的学习,我们将更加清楚地了解世界各国送礼的风俗习惯,避免在交际活动中因文化差异造成误会和尴尬,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4.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商务交谈中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科技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世界各地之间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中国人将有更多的机会与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互动,彼此往来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人们必须具备扎实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礼仪知识。

在国际商务交际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是交接双方外在信息形象的体现,从见面、问候到沟通,整个过程中涵盖了很多礼仪。衣着打扮、说话方式都透露出相关信息,这些都将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只有掌握必要的商务文化与外交礼仪,才能在交际中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从而灵活的掌握谈判节奏,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谈判的成功。

5.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联络情感中的重要性。人与人在交际中感情的联络与维系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具有重要作用,其从侧面融入了感情。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往往凭借他人对自己的友好态度,确认别人对自己的情感。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联络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促使交际双发产生相同的情感,彼此认可与尊重,建立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促使合作交往的继续。如果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无法联络和维系情感,那么在交际中很容易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因此,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交际活动中对人与人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对行为进行约束,对形象进行修饰,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外交人际关系。

三、结论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作为时展的需求和国家交流的桥梁纽带,不仅反应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以及交际能力,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程度、社会道德风尚以及生活风俗习惯等。本篇论文主要从文化方面、涉外秘书、送礼习俗、商务交谈以及联络情感等方面论述了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开展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必要性。

参考文案:

[1]严子寒,李海潮.浅谈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性[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2002(6).

上一篇:园艺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