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11:03:21

跨文化交际教学论文

跨文化交际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并设置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多种,能够开发跨文化交际必然成为外语教学界当前主题的中心。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是分不开的。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特别是外语的应用和发展自己的能力,跨文化的沟通。跨文化的外语教学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80年代中期,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制定统一的课程,编写了系统的教材。 1987年9月,全国举行了第一次CET。在此基础上,1989年1月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大学英语考试。这对全国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改革的深入和开放走向世界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外交流逐步扩大和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对于中国学生,词汇和语法可以读,可以应付考试,但在跨文化沟通的问题上经常发生。这些必须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提高,以解决和改善。

毫无疑问,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主要障碍除了语言本身,还要从文化背景入手,因为许多语言现象的解释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学材料,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由被动的学习语言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应用语言知识。因此,在相应的大学英语运用灵活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语言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性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英语教学应包括以下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运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们在从事英语教学活动中,无论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或“学习为中心”,不仅是语言学习,掌握教学规律,而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

1、词汇解释的含义为基础,与词的文化内涵相结合

词汇是用来解释语言的基本单位,国家文化的概念是一种参考,它是最脆弱的文化渗透。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往往各个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为了让学生灵活地运用英语,在英语教学和文化方面的指导方面,应通过文化差异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文化的差异,逐步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在一些常识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恭维,但在另一种语言可能是贬义。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集体主义,相互依存,因此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西方,是负面,消极的意义。相反资产阶级,野心,在中国人有一定的负面内涵,但它对于西方人是一种恭维。关于“宣传”,英语词典定义为“政治团体影响的信息公开传播,往往夸大甚至虚假信息。”然而,这两个不同的字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和贬义的赞美,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以,当我们说,促销产品,使用产品的推广,而非产品的宣传。

2、课文讲解,以语篇分析为主,语言点讲解为辅

日常教学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讲解课文时,如果不知道语法,不讲语言点(通常是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句子),翻译不是造句,学生经常难以理解。心理语言学家通过调查发现,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与儿童学习母语是不同的。成人环境,认知等因素在学习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可以破坏,成人总是下意识地学会了更多的语言和母语。成年学生,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早已定型。关键不在于是否适应中国学生的习惯,而是在于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的认知方式(学习第二语言)。因此,教学中要解释的文字以及话语分析,应根据文本体裁(叙事,描述,说明,议论等),作者是如何开始的文章(通过什么手段,在附着力的章节和收敛),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主要思想),为目的所使用的文字和语气等等。这些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者写作方法,和思维习惯,以及讲英语是很有帮助的。至于语言点讲解,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向教师提供一些帮助。我相信,如果不以课文讲解,以语篇分析为主,即使老师可以说明一个简单的句子或到相应的翻译几个句子,也达不到让学生理解的要求。

3、注重中西文化差异的讲解

由于在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自身特点的影响下,这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在寒暄上的差异。中国人在路上遇见熟人,会说“吃了吗”,西方人往往以为中国朋友要邀请他吃饭。而事实上在中国文化中这句话只是一个普通的寒暄语,相当于在英文“How are you”。社会语言学家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什么样的话,并正式邀请的口头语言的使用,有什么区别。他们发现,正式邀请要远远超过具体的客气话。一般情况下需要邀请时的交谈包括时间,地点,如:“星期六晚上在某餐厅吃饭”,这是一个明确的邀请。再次,在沟通不同主题的选择。年龄,收入,婚姻状况,体重等问题,在西方的隐私,似乎谈论这些问题是不适当的,将被视为个人隐私的冒犯。在中国文化,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是互相关心。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语音,语法和句子结构的错误,如第三人不带S动词,单数和复数名词误用,甚至不完整的句子结构等,往往不影响沟通的行为。但文化错误,非母语在不适当的言语行为的无意识实施下,往往产生误导,甚至伤害对方的感情,尊严等等。因此,教师应穿插在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解释,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习俗,更要尽量减少或避免文化差异和沟通失败的结果。

跨文化交际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1.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1.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1.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2.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2.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2.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2.3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2.4语用迁移造成影响

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语用的迁移。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3.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3.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3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3.4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

[3]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153-154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0-92

跨文化交际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篇 文化因素 体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95-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英语的学习和教学也愈来愈重要。英语教材作为教学主要辅助工具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共有六级,每一级分别有《读写教程》、《听说教程》、《综合训练》以及《教师用书》。该教材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放在首位,在内容结构上体现了以应用为本,听、说、读、写、译多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本文主要关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教材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简介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目前高校普遍选择的非英语专业教材。它是国内第一套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立体化大学英语教材,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作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其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渠道、全方位的资源。此教材进一步强化对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把读写教程视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练习册与教学课件设计等相关内容都主要围绕读写教程的内容而设计,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此教材内容涵盖语言、文化、习俗、伦理、信息、科学、社会焦点等方面,具有趣味性、 信息性、启发性及前瞻性于一体的特点。总体而言,该教材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基本上体现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热点,受到了众多教师和学生的赞誉和青睐,但该系列教材的读写教程也存在着某些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必然能不断适应大学英语的授课及教学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

二、关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教材的三点思考

(一)分析语篇夯实英语基础知识

英语学习的提高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缓慢的过程,只有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学生的才能不断促进学生水平的提高。在英语教学中语篇分析比较注重扎实基本功训练和强化合作学习,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重视学生的主体、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语篇分析理论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非常有效的途径。总体而言,《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重点体现了接受性技能和产出性技能的结合,篇章结构分析在该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紧扣教材课文,给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该教材的第一册到第四册 Section A 部分的语篇结构主要出现了时间顺序模式、原因与结果模式、一般与具体模式、问题――解决模式与对比模式等几种常见的模式。例如,一般――具体模式作为最广泛应用的模式,有如下几种具体形式:先概括表明、陈述观点,然后通过所提出的原因来支持所阐述的观点和问题或者通过举例来论证事实、细节。在第二册第一单元“Time - Conscious Americans”一文的第三段中,作者先陈述了每个人都匆匆忙忙以及常常处于压力等关于美国人的印象,然后作者提供了各方面的细节来支持与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作者阐明美国人匆忙原因是因为他们太珍惜时间以及也不喜欢他人浪费时间。问题解决模式是最为普遍的形式。这类模式核心部分为“问题――解决”,一般是先说明背景、环境后提出问题,接着采取措施来回应或解决出现的问题,最后做出评价结果,有时根据需要可省略某些环节部分。如第三册第一单元“Love Without Limitations”一文在第四段和第5 段时,作者先提出了大脑受损吉米父母的去世给他带来无情的打击的问题,后面几段指出“我”对此问题的回应是帮助吉米适应没有父母陪伴的新生活。而第七段对其结果做出评价:关照像吉米这样一个深爱又感激的人任何东西都不能与之相比,因为它更加丰富了“我”的生活。实践证明, 语篇分析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对课文进行了语篇分析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语篇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引导和培养学生用英语理解和思考问题,运用语篇联结手段,使概要前后连贯,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另一方面,英语教师在语篇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词语、句子水平的语言基础训练。

(二)重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因素

英语教材不仅是英语课程中的学习语言的重要材料,它也是传递文化知识的载体和重要媒介。英语教材含有深厚的文化因素,可以通过语言形式传递着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因此能直观地反映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状况。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所涉及的文化信息进行简要的介绍等方式。学生只重视语言知识学习而忽视了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作用,因此,只是简单和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没有灵活、恰当地运用一些教材中体现的文化知识,这种英语文化教学模式减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因此,可以在英语教学课堂中通过教材的使用来完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根据文章不同体裁灵活教学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选材广泛,体裁丰富多样,比如包括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描写文。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要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灵活教学。例如,就议论文而言,其开头通常是提出问题,中间部分是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结尾一般得出相关结论。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在分析这类文章时要理清论点(区分主要论点和次要论点),列出赞成的论据和反对的论据, 找出分析论据和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总之,在英语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说明文和记叙文、议论文之间的不同点,找出各自的写作特色,树立初步的文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明珠.教材之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A].大学英语教学论文集[C].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2]杜耀文,吴继尧.中国外语教考机制必须彻底改革[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 (3)

跨文化交际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法公认为商务英语已成为中国外语界20年的研究热点,但存在研究方向过于集中,质量不高的问题[1]10。商务英语教学是商务英语的实施手段。王关富,徐伟指出,中国的商务英语教学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被称之为外贸英语课程开始的[2]。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在研究数量、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需对目前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状况,做比较完整的回顾和总结。本文分析了国内过去15年中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揭示了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不同视角和存在的问题,指出该领域研究的前景和趋势,以期能帮助业内人士从总体上把握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过程,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范围和对象

王立非,李琳提出,商务英语的研究方向应以交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为主,包括商务应用语言学,国际商务文化学,商务翻译学,跨文化商务交际学和国际商务国情学。其中商务应用语言学应主要研究商务语言,商务英语教育学和商务话语研究三个方面。商务外语教育研究包括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商务英语测试研究和商务英语教师发展[3]11。从国际上看,王立非,李琳对ElseverScienceDirectSSCI期刊数据库的论文检索,发现在18篇有关商务英语的论文中,有56%的论文主题是关于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为发现和把握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情况,本文收集了1998年至2012年间发表在5种主要外语核心期刊上的关于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并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这五种期刊上刊载的相关论文,以免疏漏。这五种主要外语期刊包括《外语与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界》和《外语电化教学》,共统计出该领域研究论文33篇(见表1)作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及特点

回顾国内过去15年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可以发现:

(一)研究趋势

从总体上看(见表1),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呈现出比较平均的变化趋势,的总量不大,仅在2005和2009年分别达到6篇,2005至2009年间共20篇,占该领域总数的60%多。刘法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在2007年,教育部首次设立了我国的第一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使得商务英语作为独立的学科首次被承认,迎来对商务英语,尤其是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高潮[1]11。

(二)研究内容

从研究内容看(见表2),可以概括为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占总数的42%),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占21%),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27%),商务英语教学理据和学科建设(24%)为主;其中前三个方面大多从微观角度出发,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运用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手段,来实现商务英语教学目标的。这与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是分不开的,商务英语应归属于应用语言学学科[4]70。另外,对商务英语的学科建设,学科内涵,发展路径以及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等宏观层面研究的比重,在2008年以后有所增加,这也反映了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瓶颈,在于商务英语研究的学科研究方向,使此前的研究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看(见表3),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占64%,实证研究在最近几年,尤其是2005年后有稳步的增长,说明实证研究方法应逐步为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者所接纳和采用。可以看出,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渐趋于理性化,从早年的以理论研究为主发展到近几年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论文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本文统计的33篇商务英语教学论文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是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过去15年的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论文中一半是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如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多媒体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主流。张海森分析了WebQuest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设计方法,在商务英语课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指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70。谷志忠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探讨了任务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当中的实际应用,并尝试提出了自己的“六步”教学模式,即:基础知识铺垫,前期任务导入,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学习讨论,真实语料点评和书面汇报总结[6]。雷春林阐述了内容教学法(CBI)的五种主要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的应用[7]。柳青军在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3P口译教学模式,即Preparing(译前准备)、Performing(现场口译)和Packaging(译后总结)三个阶段[8]78。周芹芹探讨了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自主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实践的相关问题[9]25。申相德,李国俊探讨了一种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手段进行电子商务英语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并通过调查问卷评价了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10]。赵学旻提出建立项目网络协作学习与多媒体辅助课堂相整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尝试营建一种虚拟商务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的商务能力,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认可了这种整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11]36。赵淑容从需求分析的视角发现,情景教学方法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对目的需求和学习需求的满足均有较大贡献[12]71。王林海,孙宁认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真实语篇习得商务英语体裁的结构特征,并通过行动研究进行了验证[13]42。王立非,李琳建议商务英语课程改革应将专业内容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形成全新的机辅化内容教学模式,加强课程群建设[3]14。同年,王立非和黄湘琪将这种机辅化内容教学模式,应用到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系统中[14]。徐珺,史兴松以《商务沟通》英语实践课建设为例,分析了基于信息技术设计,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和教学效果[15]70。从以上商务英语教学论文的研究内容来看,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有二个特点:其一,重实践,重应用;以内容教学法,行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真实语料和任务教学法为研究对象,这充分说明了商务英语以应用语言学为学科基础的特点;其二,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相结合,反映了商务英语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语言交际能力,把语言与商务有机结合的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国际交往的增加,商务英语已逐步替代科技英语,成为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而ESP教学研究已经历了语域分析阶段、修辞或篇章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技能分析阶段,进入了以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为中心的研究阶段[16]。但是,从上述主要的商务英语教学论文研究内容中,除赵淑容外,应用需求分析,研究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论文数量,仍然不多。

(二)各种教学理论在不同商务类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已有尝试,但仍有很大发展余地。国内外教学理论的发展和交叉学科理论的引进对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这些教学理论大大丰富了商务英语教学手段和方法,尤其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设计形式,教学互动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改变了教师的角色。这些尝试已在各类英语语言技能课程出现。陈平应用语篇体裁分析理论,提出了外贸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思路[17]。付美榕围绕LCCI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规范,提出简便得体的结构,通俗自然的词句和平和委婉的语气是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点[18]。罗健认为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应教授如何在商务写作中体现商务英语自身独特的文体特征,并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探讨用文体学的方法教商务英语写作这一新的途径[19]。李传芳认为交际语言测试是从交际教学法发展起来的,不仅仅测试语言知识,而把测试的重点放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上[20]。王美玲从在中国和芬兰大学生之间进行的国际电子邮件交流项目入手,探讨改革和完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有关问题[21]35。刘森林探讨了国际谈判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和问题[22]。阮绩智把商务英语写作课程设计视为基于知识的、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过程,并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提出课程的基本设计框架及教学模式[23]。张海森运用WebQuest教学模式,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探讨了《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5]71。蔡莉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作了例析,明确了学生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4]。李太志提出外贸英语写作课程教学中词块在的优势,认为以词块为单位进行的产出性题型训练教学法,有助于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25]。柳青军论述了商务英语口译课程应在商务环境中对语言能力培养进行的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8]78。周芹芹从建构主义出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提倡体验式学习[9]25。提出教学的基本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王菲以网络连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创建商务英语教学生态系统,构建非线性的商务英语知识网络,从而达到商务英语教学效果的最佳化[26]37。赵淑容以需求理论为基础,按需求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情景教学如何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可以有效强化学习者主体参与,拉近了商务英语教学与目标情景实际间的距离[12]71。赵学旻借鉴了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以此为理据,提出了建立项目式网络协作学习与多媒体辅助课堂相整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新模式,试图解决目前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过于强调语言知识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11]37。王林海,孙宁依照体裁教学法,设计了阅读真实英文商务信函体裁教学法课堂活动[13]42。曾利沙利用语境参数理论,对商务英语时文翻译中概念语义嬗变的理据做出了描述研究,拓宽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27]。综上所述,这些教学理论主要有语篇体裁分析法、交际教学法、建构主义、情景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应用到的课程类型有:写作,翻译,口语和阅读和商务技能。可以发现,商务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基础包括有专门用途英语理据,应用语言学理据,功能语言学理据和语言经济学理据[4]70。另外,在涉及的商务英语课程类型中,商务类写作占27%,远远超过了读说、词汇和翻译类课程,这也是未来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方向之一。

(三)商务英语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整理(课程目标与原则,教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测试与课程评价)有了相应的变化。商务英语课程的任务既包括了在商务情景下语言技能的培养,也有商务知识的传播。所以这类课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应有别于传统的英语教学,但又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英语教学,应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梳理。从课前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原则的设定,到课设计安排和实施方法,到课后的测试和课程评价,都有一定的研究。陈焰讨论了交际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商务英语教学应侧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应遵循任务导向原则(task-oriented)和学生导向原则(students-oriented)[28]。蔡芸评价了浸泡式商务英语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29]。陈坚林以交际法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为立足点,提出了编制商务英语立体教材的重要性和建议[30]。李传芳介绍了BEC交际口语测试的内容与形式,建议加强话语运用和交际策略的实践研究以提高我国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20]63。阮绩智讨论了商务英语及其课程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该课程的目标和三个层次分项目标,并阐述课程教学应遵循的原则:重视商务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有机结合;以英语为本,注重语言基础,培养运用能力;强化语言综合能力,突出听说技能训练;注重教材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交际法的教学原则[31]。李郁等探讨了商务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与考试的改革,并提出时效性,开放性和科学性的改革原则[32]。王美玲肯定了电子邮件在写作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改进电子邮件项目实施和完善后续项目设计的方案[21]35。张海森对《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设计,任务,步骤、资源和评价都有详细的说明[5]71。鲍文等认为商务英语课程可进行适当整合,应进一步完善商务英语课程实践教学,注重素质教育等[33]。周芹芹从商务英语自主学习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管理,课程教学的评价等方面提出多媒体自主学习模式的优势和特色[9]25。王菲指出开展基于网络连接主义的商务英语教学设计,有时代特征,符合商务英语知识的学习特征,是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方向[26]38。其中,教学设计对象不是传统的教学步骤,而是一种“商务英语教学生态系统”,具有互动、变化和多维的特征;教学设计原则应是注重学科化和集成化,创设商务英语知识节点和信息源,交互性。赵淑容通过三个国际商务英语情景教学案例,说明了情景教学的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12]71。莫再树,孙文娟分析回顾了国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发展过程,总结了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四大特点和六大问题,对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现状做了比较完整的归纳和思考[34]。徐珺、史兴松将任务教学法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步骤,以《商务沟通》为例,展示了学习任务的设立、实施和评价过程[15]71。

(四)商务英语学科体系构建和学科定位的研究为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指明了方向。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系统的理论支持和研究路径。目前关于商务英语的学科基础、学科定位、特点及其研究对象的研究,为商务英语的教学与研究明确了方向。陈建平与聂利亚指出商务英语可定位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门下的一个分支,其学科基础是语言学,包括专门用途英语理据,功能主义语言学理据和语言经济学理据,并涉及跨学科研究[4]70。提出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应运用语言学、语言经济学和教育学等理论,研究对象应包括商务英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与教材内容与评价,以及师资培养等。王立非,李琳则认为商务外语可以分别从属于外国语言文学或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3]10。商务外语已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已具备理论体系、研究领域、跨学科研究方法和专门从业人员等特征。对商务外语的专业地位、教学要求、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改革路径,二位学者也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研读这些论文,本文发现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把握今后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数量

商务英语教学类研究论文的数量不足,虽然最近几年在部分高校,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立了商务英语研究学会,但在外语教学类主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量,与其他外语教学研究的成果还无法比拟。

(二)研究内容

研究的内容大多还集中在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某种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上,理论研究偏多,商务英语的本质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

完整的和成熟的商务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大部分是片面的,是从国外引进的,还没有考虑到国内国情和本地化的需要,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实用性有待商榷。

(四)研究对象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但对其他研究对象的研究不足,如高职学生,社会培训等各层次英语学习者。

(五)研究范围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的延伸,研究涉及的课程主要是“英语+商务”类型,即以英语语言技能培养为主,以商务知识学习为辅,如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翻译(口译为多),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和词汇。对以英语为载体的商务课程的教学研究数量和深度严重不足。另外,不同课型所需的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支持,以及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研究仍需继续加大力度。

六、今后的研究方向

从以上对国内商务英语教学研究论文的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很大的余地。本文认为,该领域的研究可关注以下几个方向:

(一)研究内容

在研究内容上,涉及的范围会越来越广,研究者可以从商务英语的定位,教学理念的创新,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进,尤其是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商务英语教学的研究。商务英语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应以实证研究为主,但传统英语教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应用也不容忽视。总之,要不断丰富研究的类型,要把应用研究、解决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重要任务。

(三)研究对象

从研究的对象上,商务英语教学研究从课堂教学逐渐走向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商务英语教学研究将从高校英语本科生向非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教育学生和社会培训生扩展。商务英语翻译(口笔译)将成为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如何把国内外先进的商务英语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引入商务英语教学实践,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位置和作用,是现今和未来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跨文化交际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Key Words】F.AMiddle SchoolELT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33-02

1 Status of ELT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

ELT is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It is estimated that around 5,000,000 children are studying English at primary schools. Senior schools also give special attentions to English teaching.

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and Direct Method were adopted for many years in ELT in China’s middle schools. Both of them have many defects. For example, the former ignores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and excessively emphasizes grammatical function in ELT, which makes it fails to catch the intrinsic aspect of language.

New ideas are taking shapes during the last decad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Linguistics and Psycho-linguistics. Language is not only knowledge and skill, but also kinds of social stipulation of agreement. Learning and using language is treated as a psychological process. English learners are required to develop the ability to know not only when, where and how to use language, but also to what kind of people they might talk and when they should and when they should not say certain things. However, the use of language is often omitted in traditional methods.

2 Functional &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address the use of language, a F.A. is adopted, which is also named Functional or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t is from social Linguistics, Psycholinguistics and transform generative grammar.

F.A. claims that English knowledge must be transformed into language skills by means of excessive practices. A new English course i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it, which presents the language in meaningful contexts. And learners can use lear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no longer arranged only according to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s. The new course combines func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ogether with topics, phonetic,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items.

ELT quality improves when the functions and communications have been taken into account.

3 Importance of F.A. for ELT quality

F.A. combines the merits of social linguistics, psycholinguistics and transform generative grammar. It catches the intrinsic aspect of the language, function, and has incomparable superiority.

How to use English and its function is China government’s English educational policy in 2004. Series of reforms have been made to improve ELT quality,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syllabus and F.A.

The Syllabus is emphasizing the use of English and the test papers are also designed for the same purpose. Oral and listening tests become mandatory given the new syllabus. ELT is moving to aim at using language to express oneself and do communications.

4 Advantages of F.A. (to improve ELT quality)

F.A. has many advantages: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language's social ability and stipulates the consciousness of practicing;

It helps to excite the students in learning and develop the sense of self-study;

It emphasizes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interaction;

It saves time and energy as far as mastering the whole language system is concerned;

It imparts the proper skills for applying language.

One of the biggest challenges in ELT is to raise students’ interests. F.A. can help on it. Studies show that students usually feel happy and will to express themselves when they were asked to practice with each other. F.A. follows this concept, emphasizes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helps to raise the interests by practicing and communicating more. It also helps to build up more intimate 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A. provides language materials in situations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tudents' lives, which makes it even easier to practice the use in the class. It introduces role playing, games, surveys and problem solving etc., to help turn the lessons into language functions which students can use in everyday life.

F.A. is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functions, notions, topic areas, phonetic,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items, which is aligned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new syllabus.

Theorists used to believe that forming the language habit relied on correct imitation and great emphasis was put on accuracy. Whenever students made a mistake, the teacher will stop them and correct it. However, it turns out that the students will soon lose their interests and confidences. Nothing else could be done once students refused to open mouths.

F.A. argues that learning English is a process from unfamiliar to familiar, from imperfection to perfection. It is suggest that teacher tolerate minor mistakes that do not affect verbal communication. A relaxed atmosphere, in which students can dispel fears and nervousness and use the language more confidently, is more important. Though it doesn't mean we can take a laissez-faire attitude towards students' mistakes. Error analysis and practices should be done in parallel.

5 Conclusion & Prospect

China's ELT is undertaking an overall reform in curriculum/syllabus design, textbook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research, training and exam systems. The purpose is to improve ELT quality to a satisfied level.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LT is in a positive direction, though it cannot be an easy-journey, giving the difficulties ahead.

F.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improve ELT quality. It addresses the ELT quality matrix in critical dimensions, including study interest, efficiency and motivation to practice.

Reference

[1] Chinese Middle School and English: Some Basic Facts Don Snow Amity Foundation Teachers Project Summer English Program 2003 Handbook.

[2]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Schools In China Professor, Liu Daoyi, December 1995,Amity Foundation Teachers Ⅴ.

[3] 英语辅导报.2003-2004学年第15期.汪云,周大军.

[4] 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叶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5] 一流城市,一流教育.胡瑞文.蒋鸣和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6] 英语教学法教程.王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7] 跨文化交际教学研究大观.转.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4期.

[8] 教学论文: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徐明多.浙江平阳新纪元学校.

[9] 外语学习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

[10]中国外语教育网.英语教学资源库.教学科研.教研动态.

[11]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2]中国教育教研论坛 www.省略/yingyu/default.asp?page=2.

跨文化交际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商务汉语教学;CNKI;文献分析;研究状况

20世纪8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界受到国外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启发,试图开设不同模式的专门用途语言教学。1982年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和北京外贸学院(现北京对外经贸大学)联合编写《外贸洽谈500句》标志商务汉语教学正式出现(张黎,2006:55-60)。在中国知网上查询到第一篇有关商务汉语教学的文章是1999年李忆民所写的《国际商务汉语的总体构想和编制原则》。至今,我国对商务汉语教学的研究历程已有二十年载,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2010年在商务汉语教学研究中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中国自贸区建设带动全球商务汉语教学迅猛发展。因此本文从总体趋势、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三方面对2010———2020年商务汉语教学类期刊论文进行考察,力图实现两个目标:第一,总结近十年来我国商务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发现其研究特点和不足。第二,为未来商务汉语教学研究方向提供一些思路。

一.我国商务汉语教学研究总体趋势

本文基于CNKI的文献统计分析,在中国知网中文期刊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步骤如下:选择中国知网中的高级检索功能,检索条件篇名为商务汉语、经贸汉语,发表时间范围是2010—2020的文章,检索出来符合要求的期刊论文一共有119篇,经过人工筛选,去掉书评、会议通知、报告、无效文献,共得到有效期刊论文共113篇图1显示,2010—2020年商务汉语教学期刊数量呈波动上涨趋势。具体来看,2010、2011年商务汉语教学发展势头正猛。2010年北京语言大学成立了商务汉语教学研究所。受国家汉办批准,我国在上海财经大学和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先后成立商务汉语教学与资源开发基地。这些举措带动了商务汉语教学研究的快速发展。2013年“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商务汉语教学。从图2得知,10年期间商务汉语教学领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篇数为26篇,占总数的23.01%。核心期刊论文发文量逐年减少表明专家学者对商务汉语教学研究重视程度下降,商务汉语教学在选题、学术研究方面需要创新。从期刊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上划分,2010—2020年商务汉语教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1)爆发期(2010—2014年)。这一阶段,商务汉语教学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多,一共发表18篇核心论文。学者们意识到亟需对传统的商务汉语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开始着力探索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商务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并取得不错的研究进展,如张黎(2011)通过学生反馈情况印证交际教学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此同时,鹿士义(2011)开展了商务汉语考试阅读能力和欧盟《框架》匹配的研究,该研究成功验证了商务汉语测试的可行性。(2)平稳期(2015—2018年)。这一阶段,虽然数量不少,但这一时期核心数量仅有5篇,研究质量下降。究其原因,没有在前人的教学研究基础上有新的突破,从文章内容来看大多属于泛泛而谈。说明商务汉语教学需要开阔新视野,寻找新的切入点。(3)发展期(2019—2020年)。2019年商务汉语教学数量创造新的高峰。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学者们开始积极探索商务汉语网络教学。如冯传强、张琪(2020)尝试在商务汉语教学中运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学者们对商务汉语网络教学的研究推动商务汉语教学研究迈入新的发展时期。

二.商务汉语教学研究方法

本文依据文秋芳(2004:89-93)的研究分类方法,将商务汉语论文分为实证性研究和非实证研究两类,实证研究主要为数据调查、统计等,非实证研究主要包括综述、理论探讨、操作等。根据以上分类标准,关于商务汉语教学的综述、教学理论应用、反思性的非实证研究总数为104篇,所占比例为92.04%,实证研究仅有9篇,仅占7.96%。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比例差距过大,说明商务汉语教学研究仍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其中实证研究以定量和定性混合研究为主,如刘超英(2010)对学生BCT机考和纸考成绩进行样本抽样,对其结果分析,为BCT机考提供建议。周红(2016)、张黎(2010)对学生测试成绩评估,评判教学策略在课堂中使用是否有效。但其成绩结果仅用百分比表示,未采用SPSS、AMOS等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其数据的科学性有待检测。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大实证研究力度,将访谈、观察笔记等定性研究方法和实验、统计等定量研究相结合,提高商务汉语教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三.商务汉语教学研究内容分析

崔希亮(2010:73-81)指出“三教”问题关系到汉语国际教育能否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三教”问题在汉语国际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篇将重点对商务汉语教学的“三教”问题研究入手,对其中研究的内容、观点进行梳理,找出研究不足,为未来商务汉语教学研究发展方向给予一点建议。1.商务汉语教法研究商务汉语教法研究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总体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探讨。鉴于商务汉语课程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说教、轻实践,无法满足商务汉语特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张黎(2011)率先提出以话语分析和交际策略训练为重点的交际教学法在商务课堂中的应用。商务汉语教学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模拟操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语言知识,同时获得商务沟通技能,随后任务教学法(胡小爱,2011)、案例教学法(苗欣,2011)、内容教学法(李融月,2015)、视听教学法(邹稳,2015)开始被提出并应用在商务汉语课堂。但这类教学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缺乏实证研究,需要进一步通过对学生的测试、自我评价、教学反馈中得到检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2015年商务汉语教学界开始积极地尝试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沈庶英(2015)指出线上教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解决实时学习纠偏、控制学生在线学习有效学习时间、制定合理的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是未解决的难题。因此,随后的几年时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相继提出(张相华,2019;沈庶英,2019)。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凸显网络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冯传强、张琪(2020)提出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商务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商务汉语信息化教学的研究。第二是商务汉语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研究。商务汉语教学的内容主要分为听、说、读、写、文化五项。从商务交际需要来看,学生对口语学习需求最大(张黎,2010:91-94)。掌握一定量的商务词汇是进行商务交际的前提,商务汉语词汇教学尤为重要(刘艳,2011)。因此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教学和口语教学。刘艳(2011)对词汇教学中引入任务教学法的可行性进行考察,杨东升(2010)从语义、语用两个角度为教师展开词汇教学提供意见。张黎(2010)从话语分析角度分析商务汉语口语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口语教学。从此阶段研究内容发现,学者们尝试从不同角度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词汇习得和口语表达能力。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学生的“学”来进行研究的文章还不够。在关注词汇、口语教学的同时,学者却忽略了其它课型课堂教学的研究,尤其是听力教学。2.商务汉语教材研究关于商务汉语教材的研究表明:业界学者主要探讨商务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并开始注重不同群体教材需求的研究。王玮(2010)提出了面向东南亚学生商务汉语教材本土化的构想。针对学习者的不同语言基础,周鹏(2018)提出针对零起点学习者编写教材时应遵循的原则。沈峥(2017)建议初级商务汉语教材要以学习者目标来编写教材,采用系列式教材,将难点分散。从教材出版形式来看,学界的关注点逐渐从传统纸质教材出版转向数字教材出版。面对数字化浪潮,姜国权(2016)也提出未来商务汉语教材数字化出版策略:①建立数据库,积累出版资源;②培养出版人才;③搭建出版平台;④保护知识产权。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商务汉语教材的研究近些年来已得到较快发展,但教材编写与学生需求、教学实践依然存在差距。其次,教材的研究集中在综合教材,对分项技能教材、不同等级教材研究甚少。国别性教材、本土化教材已受到关注,但具体的编写工作依旧难以展开。目前,在网络教学趋势下,我国商务汉语电子教材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学者已经提出了关于数字教材出版的畅想,但是缺少具体可行性操作研究的文章,未来如何实施仍是一个未知数。3.教师研究国内专家普遍认为商务汉语教师应该是精通商务本体知识和汉语言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但具备以上三者能力的教师供不应求(魏玉红,2017)。因此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教师发展培训成为研究的热点。林美玲,王鹤楠(2019)提出选拔出一批通晓汉语知识和经贸知识的“双师型”人才。也有学者关于教师培训模式进行初步探讨,并且侧重于实现教师自我培养的探究。“微格教学培训模式”被大力提倡应用在商务汉语教师培训中(韩佩玲,2012;周红,2017)。在此基础上,周红(2017)还建议在慕课平台上研发用于商务汉语师资培训的案例库,帮助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目前来看,学界对于商务汉语教师的研究相对滞后,未来应继续深入对教师群体的研究。要真正解决商务汉语教师发展的问题,首先应对教师的核心素养制定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其内在构成进行深度了解,积极开发商务汉语教师核心素养测评的有效工具,制定适合的专业化培养模式,形成有效的培养体系。

四.关于商务汉语教学研究问题与建议

纵观近十年来商务汉语教学研究,值得肯定的是,我国商务汉语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笔者认为仍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1.加强实证研究从质量上来看,近十年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成果偏少。从研究方法来看,非实证研究高达90%以上的比例,大部分研究仅是教师的经验总结和主观性意见,缺乏教学实践和反馈的数据,使得研究成果的可借鉴性不高。实证研究所用到的统计方法单一,其科学性有待检验。未来商务汉语教学研究应增加定性、定量以及定性定量混合研究方法,验证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此来指导商务汉语教学实践。2.丰富教学研究内容从商务汉语教学“三教”的研究内容上来看,对教学法的研究高度集中,对教师、教材研究偏少。今后,商务汉语教学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1.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展开教学研究,具体的课堂教学研究中要重点关注听力教学。2.继续深入针对不同需求者教材编写的研究,现有教材研究成果要进一步落实到教材编写和出版中。3.“教师”作为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未来要对商务汉语教师的培养规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研究。4.加强网络教学研究,顺应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发展新趋势。崔永华(2020)提到“汉语教学的网络化一定会快速发展,把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整个国际汉语界网络教学的发展趋势必然给商务汉语教学带来全新的变革。因此,学者们应推动商务汉语慕课、翻转课堂、在线网络教学模式为主的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以此开展多元化教学实践,如商务汉语网络教材开发、网络技术对教师培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黎.商务汉语教学需求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03):55-60.

[2]张黎.交际策略教学法研究———以“商务汉语口语交际”课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02):9-15.

[3]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张黎.商务汉语口语的话语特征[J].汉语学习,2010(03):90-94.

[5]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24(01):73-81.

[6]沈庶英.商务汉语在线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15(06):67-72.

[7]冯传强,张琪.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商务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20,34(03):68-73.

[8]姜国权.大数据时代商务汉语教材出版的困境与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6(06):50-52.

[9]韩沛玲.商务汉语师资培养探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04):157-160.

[10]崔永华.试说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局面、新课题[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0(04):3-8.

跨文化交际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下面我们对教学法研究略事回顾: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交际法原则盛行一时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人们对教学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发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适用的。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杨觉勇)一文代表了这种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吕必松总结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等科学的方法。

4.研究领域正在拓宽。语言教学的研究,是受语言理论研究制约的。80—90年代,国外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已经不似70—80年代那样风靡一时,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潮流所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胡裕树等,1989)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讨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对比,主要是以汉语为背景的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背景的欧美文化、以日语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较;另一个是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直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扬,1995)探讨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文章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上成文化课。这篇文章廓清了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总的看来,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讨论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比较多,讨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学习影响的文章还比较少。领域虽已打通,深入下去还值得探讨。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人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汉外语对比以及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语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届讨论会的论文选中,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363篇的44%,而其中仅语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总数160篇的56%。这些论文涉及下列三类内容: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路子,探讨浯法教学的改革。二是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深入分析语言事实,发掘语言规律。三是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研究的势头,与80—9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语法研究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语法研究异常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硕果累累,新人辈出,成为语言学科各个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龚千炎,1996)影响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涉及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功能语法等。二是体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特别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与意义密切配合,交互验证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三是结合汉语与外语的比较,深入发掘汉语的特点,渗透着理论的思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观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断有新的进展。首先,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其次,进一步明确丁以总体设汁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对各个语言教学环节和各种浯言技能训练的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对教学也更具指导作用。对于各种语言技能从设课到训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有效的汉语水平考试系统等等。

自1987年中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几年来编出了上百种不同类型、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汉语教材,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教材中,大都能较好地体现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并带有不同的教学法理论倾向,应该说各具特色和优势。(杨庆华,1995)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声日高,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教材的尽快问世。

学会成立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对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分析,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行为过程的调查与实验,以及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等等。学习规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模式和假设,对促进汉语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研究成果应该重视,值得提及。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全面体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世界各国的同行们都处于探索过程中,力求逐渐加深认识,不断地改进处理方法,争取良好的教学质量。(吕必松,1993)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 、明显的不足

1.关于学术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纪要》,1995)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不但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不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学术方向出现摇摆。

这次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学术方向上可说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丁“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唯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纪要》,1995)这样就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今后,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于研究视角。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关于学术课题。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比如,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虽有《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也还只是初级产品,还有待于系统地、全面地开发研究,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研究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找到真正的现代汉语口语标准。我们虽然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那还只是一个“暂拟”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论框架,似嫌陈旧,我们还应研制一个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应用型的教学大纲。有些基础研究工作,个人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课题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来分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补苴罅漏,填补空白。有些几经繁难,辛勤劳动研制成功的基础项目,对外汉浯教学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等,要物尽其用,不可束之高阁。(张旺熹,1996)

4.关于论说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应以严谨的形式来体现。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论文还只是教学总结,或断想式的经验之谈,甚至写成了工作报告,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选题不错,然而或论证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逻辑层次紊乱,让人难明事理;或浅尝辄止,失之于肤浅。有的论文所用语言不是科学论说语言,过于散文化或口语化。有的文章不列“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引文也不注明出处,看不出自己的新见解,甚至对所研究的某一问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甚了了,不能充分掌握某一问题所有的资料。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过程中要加以克服的。走向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者,并且取得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三、乐观的前景

1.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法教学,把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于是,词汇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外国人这一根本特点,混同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龄前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汇及其用法,他们在达意上没有困难,以后的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问题。外国成年人学汉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要掌握每个词的用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掌握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一些干巴巴的语法规则,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标准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开口——动笔就错误难免。特别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觉得语法条条不管用,而一个个词的用法才真正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学生看来,汉语语法规律不像其他语言那样严密、系统,而且有不少语法规律不好归纳,甚至等于学一个个词的用法。”(舆水优,1991)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说过:“学习中国语言有三大困难,其实只是一个,即中国语词的问题。”(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这是因为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语汇才得以存在。语法也可以说是无数具体语汇的具体用法的概括与抽象。因此,胡明扬说:“语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加强语汇研究和语汇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胡明扬,1996)现在,我们看到,语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已经迈入新起点。《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标志。这是一部为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的原文词典,它收词3700多个,有准确的释文,丰富的例证,简明的用法,更宝贵的是备有错用的提示。这是语汇及其教学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最近,语言学领域新出现一个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论点,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袁博平,1995)与此相关,又有“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之说,认为:“语法理论,无论是转换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词汇分类相结合则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突破。”(郑定欧,1995)理论语言学的这些新发展,必将对语汇和语汇教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契机。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思想。

2.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两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内汉语学习规律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七十年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曾风靡一时,风尚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近年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也曾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如区分“习得”与“学习”,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等。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有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是,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研究必将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展开新的研究未来。

3.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开辟教学的新路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图像、图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图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熙 1989 《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王 力 1985 《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的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胡裕树 198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扬 199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亚川 1990 《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 1993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郑定欧 1995 《“凝固”析——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

李忆民 1995 《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 1996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杨庆华 1995 《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初步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盛炎等 1993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评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舆水优 1991 《通过常用语法错误来看处所词的用法》,《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清常 1990 《对外汉语教学法·序》,现代出版社。

赵金铭 1985 《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7 《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9 《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993 《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与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袁博平 1995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跨文化交际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根据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现实教育的不足而提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战略决定。

一、 何为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英语教学观。我们要摒弃那种"重知识讲解,轻能力培养"的"满堂灌"观念,改变那种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感觉、知觉,挖掘非智力因素对英语学习的正效应,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开发其创造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宽容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众所周知,美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那么,他们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美国,绝大部分教师十分尊重学生,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在美国,小学中较流行的"蒙特梭利教学法"要求教师与学生谈话时必须蹲下,教师对学生绝对不能有训斥的态度。据报道,在某小学有一位教师跪在学生旁给学生解答问题。他说: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不仰视你,从而在视觉上使学生感到平等与尊重。正是由于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教育观念,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教师提问时,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畅所欲言。学生回答对了,老师说:"谢谢你。"即使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也会很委婉地告诉他:"对不起,恐怕你得再考虑一下。"

美国小学及部分中学的座位排列采用的"围拢式"。教师讲课时,学生可以走出座位,席地围坐在老师身旁,这样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使学生消除了紧张感,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总之,在平等、民主、宽容的氛围中,学生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培养其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都大有好处。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大力推进启发式教育。启发式教育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在当今教育改革中仍具有先进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知道作用。启发式教育的基本精神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完善的人格;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自我学习的主人。这些基本精神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密切关联,都可以成为一切教育教学的行动指导。推进启发式教学,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命力。

第四,利用思维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是指把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整合,提出与众不同,有新意或进步意义的设想和发现。它反映独立思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动名词的功能时,提问:

What will a boy do in summer if he lives near a lake ?

学生很可能会回答下列句子:

He will go swimming every day.

He will go boating in the afternoon.

He will go fishing on the lake.

第五,利用思维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的逻辑性指思维遵循逻辑原则,有条理,有层次,前后连贯,应用已有的知识和逻辑导入正确结论。例如:If从句的虚拟语气时,可先讲解:

"I wish I were a grown-up . Then I could earn money to buy a new car ." Means the same as:

"If I were a grown-up , I could earn money to buy a new car ."

然后提问:

Can you change the sentence: "I wish I had come here yesterday . Then I could know how to work out the problem now ." into the same kind sentence as Idid above.

学生基本都能表述为:

If I had come here yesterday , I could know how to work out the problem now.

第六,利用课前的Duty Report,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堂课,教师让一位学生事先做好准备(按照号数进行值日报告),主题自定,内容可以是自我介绍,家庭情况,英语小品,也可以是英语国家的传奇故事,时间限制为(1-3)分钟。这种做法虽然占用了一定的课堂时间,却带来不少益处: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七,善用多媒体,拓展创新思维之路。思维的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最主要的特点,其思维活动的方式是指不仅要善于求同,而且更要善于求异。基于此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是教师的责任。多媒体集声、光、电多种技术于一体,使得英语课堂实现了教学立体化,为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达感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于充分体现。

第八,通过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教Unit19,Reading(旧人教版)时,采取了不断更换人称、体裁的形式让学生复述。例如:

1) Suppose you`re Mr. Pattis / Mr. Little. Try to tell the story.

2) Suppose you`re Mrs. King. Try to tell the story about yourself .

记得有一个学生对第一个问题想法颇为"新奇",他的最后想象是:公司老板被金女士执着的精神所打动,深深地爱上了她,并和她结婚。

通过这种复述,使学生置于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总之,复述是一种创造性地改变原文的活动,它不仅使学生理解和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还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 结束语:

法国教育家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必须结合课堂实践,学习外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反思教学,进行教学时间,不断创新,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努力使外语教学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我们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卢晓江,2000,《全国获奖优秀英语教学论文荟萃》(第五集)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2]林亚文,2000,《全国获奖优秀英语教学论文荟萃》(第五集)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3]陈峰,2001,《中学英语教学研讨论文汇编》(2001年第一期)福建:福建教育学院外语系

[4]胡觉智,2003,《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第277期)山西:山西师范大学主办 第三版

[5]林雯,2003,《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第289期)山西:山西师范大学主办 第五版

跨文化交际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一、“评价”要求英语课堂应建构民主氛围的学习机制,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较为死板”的课堂氛围,明确指出应树立符合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理念,应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体地位,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老师要调整自己的课堂位置,把自己定位在组织学习的功能上,优化教学模式,为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营造宽松、和谐的英语课堂气氛,尽量让每位学生乐于开口,勇于实践,培养自己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巴班斯基这样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民主氛围、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这是为了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

二、“评价”要求英语课堂应调动一切有效手段,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创设真实的情境,拓宽学生学习运用英语的渠道,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英语知识进行运用

新“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中指出: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等。这些说明评价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以前那种终结性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把“听、说、读、写”都有了具体的考查规定,并作为平时考查范围。威尔金斯指出:“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即使教师教学生明确的语法规则,学生要很好地掌握语言概括能力,主要也不是靠对有关规则有意识的理解,而是靠应用这些规则进行造句的大量实践机会。”因此,英语课堂上要尽量给学生实践语言的机会,体现语言教学的功能。真实的情境课堂组织方式,有利于改变机械性的听、说训练,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学生“真实”地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三、“评价”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过:“教师的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许多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教”上,而认识不到“学”的重要性。于是“满堂灌”的英语课堂是常见的现象,这样学生永远不能超越,思维狭窄,不能发展,更不用说创造力了。这样的教学后果是绝大部分学生对老师讲的就记,老师没有涉及到的就认为是错误的,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大,形成高分低能。因此,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把学生学习过程也作为考查评价范围,目的是为了改变这一课堂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发挥学生的潜能,真正成为能力突出的新一代。

四、“评价”要求英语教学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状况,一个民族的特征;作品是民族文化和科技的沉积,它不可能脱离其社会人文背景而孤立地存在。学生件接触的文章或阅读材料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涉及各种知识领域专业术语。若文化素养低,缺少必要的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阅读起来将会很困难,不能理解。笔者认为,知识贫乏,是妨碍阅读能力的重要原因,因此,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深度、广度不断扩展,学生还要懂得社会文化习俗知识。实践证明,了解英美等主要讲英语国家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熟悉英语国家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交际方式,知晓西方国家的一些重大史实和重要人物等都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语言水平,促进阅读能力,也有助于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更新与积累。大量的阅读对促进语言的学习益处很多,长期阅读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接触新单词,复习巩固旧单词。这样不断积累向前发展,不知不觉中就把单词记熟了,词汇也就自然扩充了。同时通过反复接触语言,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不断吸收新的语言知识,在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使学生对英语是否自然纯正,是否符合习惯,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广泛的阅读还能巩固教材中新学的知识,这样,学生又在无意识中间接地大幅度地扩大新知识。

总之,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了科学的评价建议,目的是要老师转换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它必将对英语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科学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第8期).

[3]《优化课堂教学丛书》(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

[4]《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11期).

跨文化交际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作者简介:

范存智,北大附中资深英语教师。致力于高考命题研究、试卷评价、复习备考逾10载,常有着述见诸报端。从教三十九年,坚持和谐教学法。曾在央视和相关网站做高考备考指导,参与新课标及教材的编纂工作。20陷年经国家汉办派遣,在伦敦SSAT孔子学院进行中华文化传播与讲学一年。

北大附中范存智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分省命题以来,全国高考英语试卷一共有19份。虽然题型有所不同,但是所有试卷都重点考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都立足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上海有单独的课程标准、考纲)的各项要求。

在词汇范围方面考试中心的考纲规定:各省(区、市)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考试说明》对词汇量进行适当调整,但不得低于2500个单词;同时,应制订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分期、分批增加至3500个单词。因为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整份试卷的难度,所以各地的莘莘学子应根据本地区情况将上述要求牢记在心,在下一阶段选择模拟试卷备考时,必须了解该模拟试卷出自哪个各省(区、市),以免因为词汇量的不同,做题效果有异而影响自己的备考心情。此外,大家在做听力试题时,不仅要关注听力的测试时间,还应关注听力的词汇量,通常听力语料使用词汇多为常用的高频词。

下面,我就深入地跟大家谈谈在英语备考冲刺时期,大家还应该注意的地方。

听力:谙熟常见词汇

要求大家理解和处理口头材料:1.理解归纳话语的主旨要义;2.获取时事性信息;3.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简单推断;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5.记录或加工所获取的信息。

大家在平日进行针对性练习时,务必先审题干,明白问题取向,然后扫视选项,争取有较深印象。听语料(语料指听力语言材料)时,材料可能是对话,还可能是独白,大家注意抓关键点,这样判断时能提高答对几率。

至于多轮对话或较长读白,命题者设计的问题肯定多,大家往往会产生顾此失彼的困惑。建议大家首先审题干,依次记下所问内容,看选项时尽量多记些。听第一遍时,争取把几道题中较容易判断的题选中,第二遍可以用笔在相关地方做记录,不必把听力中每个关键词语拼全,把这些重要信息缩减至你能看明白就行,甚至还可以用中文字来记笔记。

通过对近几年听力题的分析,我们还发现这样的特点:题干与选项没有生硬的平常难见的词语,语料内容更是如此。对历年听力得分率的分析,我们还发现,听力在整份试卷中难度是最小的。因此大家无论如何应谙熟常见的词汇。这样大家才能得心应手。

大家要想在考试中发挥自如,建议做到几点:首先,每天坚持听英语广播,看英语频道的电视,练耳;其次,根据自己的情况听模拟试卷的听力进行针对性训练,适应;(教学论文 )接着,学唱英语歌曲,加强分辨力;最后,英语成绩好的同学应克服害羞心理,大胆用英语与同学交流,增强实用性。

单选:记牢十大点

单选题属于知识范畴,通常检测大家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应用能力。做题时,大家首先要理解题干的意思,再看自己语法、词汇、词组、短语记忆的多与少、牢与虚,正确理解题意后搜索记忆库再作决断。应用能力考查则侧重于口语交际类考题。大家应明白考纲对语法的要求,掌握考纲规定大家了解的语法,这些语法知识简单归纳为10、9、8、7、6、5、4、3、2、1。

10:指10个时态,“四个过去、四个现在、两个将来(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时;一般将来时、将来进行时)’。大家不但要掌握概念,而且要学会灵活应用,如,“真没想到你在这里1你来多久了?’从时态考虑,没想到是见到对方之前没有预料到,要用过去时;后面问来这里多久了则要用现在完成时,表示延续到目前为止的时间。如:“1 didn’t expect you werehere.Howlong have you been here?’站在跨文化交际意识分析(课程标准的要点之一),中文说‘没想到“,变成英语就不再是“想”,而是“预料”,若说I didn’t think就变成了“我不认为’。所以单选题还有个跨文化交际意识问题,否则就成会出现“Chinglish”(中式英语)现象,或者误选。

9:指9种词类,’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冠词、介词、数词”。前六个考查几率很高,单选里面会出现,完形填空的考查较多。广东省的试卷虽然没有单选,但试卷中涉及语法、词汇的题型并没有减少,如短文填词;湖北卷的单选考查词汇辨析,但是在完成句子的试题中仍然体现对语法的考查。

8:指句子的8大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表语、同位语’。大部分试卷不考查同位语,只作为现象出现,只要求大家了解,不要求做题。但是,如果大家不熟悉同位语,就会导致概念理解出错,从而无法了解句子的意思,就易出错。

7:指7种复合句,分别是“并列复合句、4个名词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大家特别要重视由where、when引导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

6:指6个方面要清楚,“省略、倒装、虚拟语气、主谓一致、被动语态、强调句型“。其中被动语态与时态常常出现在同一道题中,另外五项近年来也在不同省(区、市)及全国卷中时有考查。

5:指5种常见句型,“there be、it句型、主系表句型、主谓句型、主谓宾句型”。

4:指“合成、转化、派生、缩略语”。

3:指3大非谓语动词。

2:指必要的分项和综合练习。

1:指一条主线,中国人

学英语,语法不可不知。

知道并熟练运用语言与语法知识需要适量专项和综合训练。命题者比较看好中等难度题,这类题型比较常见。(中等难度题的界定:大范围考生全员样本

统计,或高份数的抽样样本统计,答对率大体在一半至三分之二之间的题。)请看下面两道题:

1. Tom____in the library every night over the last three weeks.

A.works

B.worked

C. has been working

D.had been working

2. Marry was much kinder to Jack than she was to the others,——,of course, made all the others upset.

A.who B.which C.what D.That

[1-2题答案:C、B)

对近10万份试卷的统计,上面几题答对率超过50%至60%之间,属于中等难度。这样难度的题量占单选题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以下两道题就有一定难度:

3.-they decide which college to go to, students should re-search the admission procedures.

A.As

B.While

C.Until

D.Once

4.- some people regard as O drawback is seen as O plusby many others.

A.Whether

B.What C.That

D.How

[3-4题答案:D、B)

根据调查统计,上面两道题的答对率就低得多,如果大家做起来得心应手的话,大家在高考英语试卷中碰到涉及此类语法知识的题或许就轻而易举了。对于个别题量极小、难度极大的题,大家暂且可以放置一边,因为它本不是命题者的出题兴奋点。

完形:理解文意,重视词汇的积累与运用

当前高考中的完形填空共有三种,湖南12个空,广东15个空,其它省(区、市)包括考试中心卷都是20个空(不包括上海卷)。常听有些老师说完形填空不考查语法,其实这样说不全面,完形填空的宗旨是考查学生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对词汇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不排除在阅读基础上对特定语法项目的考查。

比如2011年天津卷第19空:

1 cannot thank you enough for-19- you told me one au山mnwhen l was nine.

A. what

B.that

C.which

D.where

[答案A,考查tell somebody something]

这种立足于在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考查语法的题型,在浙江的完形填空中也有。

其实,在对文章意思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词汇辨析、词组辨析,才是完形填空考查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考查情况的调整,下文对上文的暗示现象让命题者们越来越青睐。所以,建议大家平日练习时务必养成先通读全文的好习惯,然后,才在此基础上开始做题。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定,大家做完所有题后再争分夺秒地对做过的题进行检查,大家心情不免紧张,也不免疏忽大意。因此,完形填空得分的关键在于第一次通读后的做题效率。若遇到一时难于辨析的空白,可以在旁边做个记号,等到最后检查时再根据上下文体会、咀嚼,从而最后做出决断。

高考完形填空题从文体看,叙事文占大多数,建议大家在备考时多选这类短文进行备考训练。完形填空是用来检测大家的理解能力的,特别是作为外语来检测大家阅读理解基础上的语言知识,因此经常性的练习绝不能少。从现在到高考前的时间里,大家如果坚持隔天一练,必然能见到成效。选有答案、有讲解的完形填空短文练习,这样能使你明白对与错的缘由。遇到自己做错的题时,建议大家立即改正并明白错误的原因,最好再认真琢磨一下全文,体会还原后文章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得到高效的锻炼。

阅读:多读是诀窍

阅读理解是高考试卷的重头,诀窍是多读,大家的阅读量能达到阅读文言文的程度就能大见成效了。大家都知道阅读文言文不像阅读现代文那样容易,究其原因是阅读量小。其实,大家阅读英语的量远不及读文言文和诗词歌赋的量,再加上阅读时常囫囵吞枣,所以在做题中导致自己误读或以偏概全。若想根本扭转,建议大家在此阶段加大阅读力度,提高阅读质量,再配以有适量阅读理解题的短文进行锻炼更好。

做阅读理解时必须做到辨别文体、谙熟特色、按图索骥。会辨别文体是最基本的功能,高考的阅读文主要有叙事、应用、说明和议论文体。谙熟特色:文体不同,结构不一,问题特色也就各异,阅读策略就会不同。一篇短文不论是叙事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总会围绕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往往出现在第一段,又叫主题段;主题段中又会有点题的主题句,它可能出现在主题段的开头,也可能在段尾;此外,还会有结论段,是最后一段,与主题段呼应。问题特色是,叙事文多是细节判断、理解判断题目;说明文、议论文多为理解判断题或推理判断题。相对应的阅读策略应当是,凡是叙事文,阅读速度稍慢些,吃透文意,解决细节判断和理解判断的题目;说明文、议论文则应采取“快慢相济阅读法”,主题段和结论段阅读速度慢些,以便明白主旨,中间的段落速度快些,这样印象深的部分与主旨大意、作者意图有关,印象浅的部分有可能是选项中的干扰项。

今后大家阅读时,必须了解文章结构,再配合题干就会对上面的话有更深刻的体会。

阅读有精读与泛读两种。泛读指每天必须保证一定篇数,浏览3-4篇,了解大意即可,文章分别涉及叙事、应用、说明和议论文体。做阅读理解题属于精读范畴,每天精读1-2篇,除做题外还应做到这几点:第一,大声、正确流畅朗读2分钟,找语感;第二,找出文章内应知应会的词组、重点词汇或者派生词;第三,遇到长的句子最好充分理解其含义。为了将来书面表达有文采,还可将短文中好的句子抄记下来,经常翻看,牢记在心,以备在短文写作中找到合适的时机使用。

改错:练就火眼金睛

目前短文改错有两种模式,其一为原来的10行,其二是有10处错误的短文。依照考试中心原来的说法,短文改错是一篇学生的习作或仿写学生的习作,换言之,是集学生短文写作错误之大成1因为,大家在写作中易犯时态、被动语态、形容词与副词混淆、动词ed/ing形式误用、介词错误等等问题,总之,回忆老师对大家短文写作的眉批就明白了。

改正与提高的最佳途径是找一位与你水平大体相当(因为水平相当才能持久)的同学,结成对子,互相批改对方的作文。因为查找别人的错误常常是透视、显微、放大心理,这样能练就各自的火眼金睛。遇到难于决断的地方,或者向高手请教,或者找老师帮忙。这样不仅有益于短文改错,还能提高写作水平。

广东没有单选,但是要根据要求完成短文任务,湖北的完成句子之类的题型与短文改错颇有相似功用,只不过这些题不是以错误形式出现罢了。

大家若想提高分值,除了结对子互相批改作文外,还可做些针对性的训练。目前英语学科的教辅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大家可以选择一些权威的好资料进行锻炼提高。

写作:关键在于基础坚实、积累丰厚

短文写作得高分的关键在于基础坚实 和平时积累丰厚。建议大家从以下八个方面来学习提高。

1.仔细读提示

理解题目短文的要求,它包含两个方面的要素,短文的文体和短文的主体时态。日记、周记,主时态为过去时,使用第一人称;发言,要有称谓,主时态为现在时;报道则应有个题目,多用过去时;信件(含志愿者申请)应有开头结尾;若是就某一话题写作,则应考虑点题段或点题句。

2.写全要点

表格式、图画式、文字式的写作都会有具体要求。文字提示应注意写全每一点,表格也是如此,若提示中有具体事例要求则应注意。图画要注意是否有“写全”字样。

3.卷面整洁

没有哪一位改卷老师愿意评改乱糟糟的试卷,改卷老师就是上帝,保持卷面干净就是让上帝满意。

4.书写认真

你的字形可能不好看,但要认真写,使老师能看清楚,尽量让老师感到赏心悦目。

5.繁简适度

一定根据要求写,注意详略有度,不可喧宾夺主。

6.亮点突出

在规定的字数之内,短文虽然不长,但文章应有抓眼球的地方。这种“亮点’绝不简单地理解为“大词’,“小词’用好有大用,比如‘热泪盈眶”,同学们乐于写"befulloftearsO。betilledwith tearsO,这是静态表述,若改成“cryn rivef就生动多了。写作的关键不在于较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较高级的词汇,而是。不怕小、不怕少,关键用得巧”。

7.层次分明

为方便改卷老师的工作,同时也表明短文有层次,建议同学们将短文分成三小段,首段点题,中间详述,末段呼应。

8.承上启下

行文时务必考虑上下文间的逻辑关系,注意连接词、过渡句的合理运用。

上一篇:跨文化语境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学生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