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范文

时间:2023-03-18 16:00:36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日常生活;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313-02

一、引言

“Phil是我的外教。他人很好,对我们也很友好并且经常邀请我们去他的公寓聊天。一天,我决定去买份礼物给他,来表达我对他提高我口语的感谢。我事先打电话给他,但他的电话占线。所以我直接去他公寓了。他开门看到我觉得很惊奇并且没让我进去。我在走廊里把礼物给他,说了些感谢的话,然后带着失望和疑问离开。他怎么可以对我这么冷漠?我对Phil的感激与喜爱之情在顷刻间灰飞烟灭了……”

“我永远也忘不了我之前的一次口语考试,那是外教Mary的课程。考试形式是当场选一段文章朗读,外教还会问一些关于文章的问题。我考完以后问Mary我考得怎么样,她说我做得很好,并且我的口语也很棒。我听了之后非常开心。但是,成绩出来后我觉得很诧异,我并没有得到一个很高的分数,我感觉自己被骗了,同时觉得Mary很虚伪。”[1]

这两个例子是两名中国学生在与他们的外教接触时碰到的问题,为什么Phil会对一个送他礼物的学生如此“无礼”呢,更何况他平时对学生们都很好?他真的是一个冷漠的人吗?既然Mary已经夸了她的学生,为什么还不给他高分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她虚伪吗?这在中国人看来,确实有些令人费解,有时甚至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上文中Phil教的那名中国学生就觉得自己不再喜欢这位老师了。

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初,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M. Mcluhan)首次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来描绘世界越来越小的状况,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话,那么,今天,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生产、经济、文化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各大洲、各民族都以空前的开放度与其他洲、其他民族展开交流、对话、沟通和往来,现代人类的生产、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不断超越国界而面向世界,不断从孤立静止状态迈入依存互动的境界。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细节在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所以,跨文化交际研究就变得越来越必要了。本文旨在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使大家了解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问题,在了解了这些差异以后大家可以减少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几率,使交流顺畅。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文化和交际,本篇论文首先将简要阐述一下这两个定义。

(一)文化

《辞海》给文化下的定义是: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的文化几乎涵盖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由于此论文是探讨跨文化交际的,所以会更关注那些包含文化和交流如何互相作用的定义。此论文将借鉴贾玉新教授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学者对文化的界说,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gh关于文化的定义,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根据Goodenough的观点,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2]

(二)交际

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史密斯曾说:“哪儿有人类交往哪儿就有交际,交际是人们生存于社会以及保存自身文化的必由之路。”交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而贾玉新教授对交际所下的定义是:“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的和无意向的活动。”[2]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东西方文化差异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

1. 培养对不同的文化积极理解的态度。以尊重平等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对方,提升自己,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和沟通技巧。

2. 提高跨文化接触过程中的适应能力。为身处新的文化环境的人们舒缓焦虑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缩短适应时间并有效避免盲目抵触情绪的产生

3. 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在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对海外求学,经济合作,文化艺术交流和政治对话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个人发展来说,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促进职业生涯发展,拓宽人生视角。

三、 东西方文化差异例证分析

文化是一种自然的惯性,它具有强大的社会力量。它不断发展创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所以,熟悉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归纳理解差异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尤为重要。让我们看看以下几点分析:

1.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人的智慧和价值,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注重自我实现和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而东方文化则更强调一种天人合一的协调关系,崇尚集体主义精神,认为个人的利益得失应从属于集体的利益,集体中等级关系分明,成员基于自己在其中的位置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例如在美国,企业重视个人成就和机会均等,工作中人际关系相对淡薄而在中国企业里,“关系”与个人能力一样占有重要地位,血亲关系的远近,人际关系、阶层关系的处理都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而在印度,人们更依赖人际关系来解决复杂问题而不愿通过制定严格明确的规则、程序来规划适用于所有人的行为方式,西方国家对普遍规则和程序的偏爱则要强得多。西方人称呼自己的长辈喜欢直接称名,这让他们觉得轻松而平等;与长辈或上司意见相左的时候他们往往表达得十分直接,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种争论并不代表针对个人的不满情绪,而是代表着对每个人话语权的尊重和对真理的坚持和探索。而在东方国家,称呼长辈必须用尊称,与人有意见不合也要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地位辈分比自己高的人尤其如此。

2. 西方社会中,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社会教化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以中国儒教为代表的东方道德体系却并非借助“神”来威慑人心,教人向善。作为中国的国学,儒家文化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洗礼,已经成为中国人性格中的一部分。其倡导的温良恭俭,君子之姿,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道德追求。

3. 东方文化是明显的高语境文化,表达含蓄晦涩并传递出大量信息,而西方低语境文化的信息传播则必须依赖于精准清晰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中西方的文学体裁来理解。我们知道,从古希腊时代开始,演讲和辩论就在西方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美国总统的大选时看到众多口才了得的演讲家们。而反观中国的散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作者行文洋洋洒洒自由流畅但很难找到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文章对注重逻辑的西方人来说无疑是种挑战,而中国人却能从看似无联系的文章中看到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欣赏行文中恣肆的美感。

4. 西方人重视个人隐私,而东方文化中谈论婚姻,家庭等话题被认为是关系亲密的体现。年龄是西方成年女性的禁忌,高龄在她们看来无疑是一种否定,而“老将出马”,“老奶奶”,“老板”等有点“老”的表达在中国却体现出对人的尊敬。

5. 语用规则差异引发的窘境:

中国商标“白象”在国内一直有较为稳定的客户群,白象给人真诚可爱,踏实憨厚的印象,而直译为“White Elephant”并销往国外后却意外遭遇冷遇。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西方谚语中早有对“White Elephant”的定义,寓意大而无用的东西,这样看来,白象公司的失败并非偶然。而美国化妆品公司Revlon的商标翻译却为公司进军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Revlon的中文翻译是“露华浓”,首先二者的发音十分相近,而且明显借用了李白赞美杨贵妃的名诗“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典故,用这一表达作为化妆护肤品牌的商标,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6.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交际也占用重要比重。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人们的穿戴,选用的香水,家庭装修的色彩和风格,都有着浓浓的文化印记,都属于非语言交际的因素。日本人鞠躬、欧美人的吻面礼、拉美人的脱帽致意等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而在印度,点头意味着“NO”,摇头意味着“YES”,也让人觉得充满异域特色。总的来说,西方人对身体距离的要求比较高,排队等候或闲聊是如果你离对方太近会让对方觉得十分不舒服,而在中国人严重,肢体的接触却是表示深厚友情的好方式。我的一位美国外教曾对我感叹,中国人对女性同性恋的开放程度远超他的想象,随后给出的论据竟是他在中国看到特别多女生手牵手或亲密挽着逛街。当我向他解释这只是一种友谊的体现与同性恋情无关时,他看起来十分惊讶。

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在日常生活中增强阅读,多参加积极的社交活动,拓展社交圈,多方面了解各国家地区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政治背景等,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思维和视野。

2. 尽量用对方国家的语言、行为方式与对方打交道,对于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表现出足够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对于和本国文化完全不相同,难以理解的地方要敞开心扉,彼此交流,求同存异。

3. 锻炼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表达真诚,准确,照顾对方的感受,适当运用非语言表达(例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加强表达效果。同时要注意倾听对方。

4. 避免心理上的“想当然”,避免生搬硬套中文的习惯表达方式,注意不同语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用规则的差异。

参考文献:

[1]陈春卿,2008,时间取向视角下的中美文化差异,福建:福建三明学院学报,第25卷第3期

[2]Myron Lusting, Jolene Koester, 2006,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Person Education, Inc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翻译 中文 英文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文艺批评家朱刚则认为:文化研究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难下定义的;一般来说,人们认为“文化”一词首先于中世纪出现,后来的演变大大延展了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用途(2010:340)。德国翻译理论家弗米尔(Hans J.Vermeer)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的准则和习俗惯例,是作为社会一员的个体所必须懂得的,这样才能与人相似或与人相异(2005:43)。在各种文化定义中,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给出的定义最具代表性: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2005:68)。

在此意义上,文化是个复杂的体系,它不可能简单地等同于一个语言范畴。那么这个时候的翻译行为,就是在目标语文化中重现源语语言文化所提供的某些信息。众所周知,语言总是折射着文化的底蕴;中英不同的语言也各自反映着不同文化。忽略文化差异容易造成使译作的读者群大惑不解的局面。也就是说,源语的读者群所熟知的内容往往令目标语的读者群深感新奇陌生。我们发现,人们的每一个行为往往都是置于某个具体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的,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具有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被称之为“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行为主体必须对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有所了解甚至于熟悉,否则跨文化交际就会产生障碍。那么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当前普通存在的翻译活动——翻译其实就意味着文化的比较,并从而辅佐于促进文化的交流这一目的。

迄今为止,翻译界仍在为究竟翻译过程中以归化或异化为主争论不休,尚未有统一的规定。然而,翻译学家们大多都提出应根据文化传播需要,以异化翻译为主,归化翻译为辅。比如广为人知的西方谚语A leopard can not change his spots,翻译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时候是归化,如果翻译成“豹改不了斑点”的话就是异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归化比较能体现译入语的文化习惯,而异化更能体现异国的文化风情。二者各有千秋。

长期以来,归化翻译法颇为大众所接受,比如Time tries all这个表述,翻译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通过使用大众相对熟知的中国古诗词进行翻译,显得琅琅上口,易为记忆。特别是在实用翻译活动中,翻译工作者们往往选择归化法来处理文化差异。比如某些广告语的翻译:FedEx联邦快递是全球知名的快递公司,其口号为FedEx:We live to deliver. 其对应的翻译是“联邦快递,诚信为本。”一语道出联邦快递的企业文化。如果翻译成“联邦快递:活着就是为了递送”,那就让人啼笑皆非了。还有一个很好的译例:Guinness(健力士)是爱尔兰人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品牌之一,其著名广告词是My Goodness!My Guinness! 有种巧妙地翻译方法是:“此酒,只应天上有!”这样就很符合中国的本土文化,以古诗词的改译方式表达惊叹的情感,惟妙惟肖。如果直译就十分缺乏广告宣传的力度,因而难以获得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

我们不难发现,在汉语里,甚至是广告语中,有许多四字成语或四字叠词表达用以达到语句平行且优美的效果。譬如知名的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翻译成:To make the best even better.根据英文习惯,采用了不定式的短语结构,使best和better的关系得到逻辑通顺的表达,语言充满了十足的鼓动性(2006:105),从而达到鼓励消费者们前往购买的商业目的。

而在翻译有关方面的文字时,翻译工作者较为小心翼翼地保留源语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这时候他们往往采用异化翻译法。这一普遍应用特别可以从当下民间颇为广传的圣经和合本的中文翻译中看出来。此处笔者举犹太智慧法典《塔木德》为例:

Ten portions of beauty,God gave to the world;

nine to Jerusalem

and one to the remainder.

Ten portions of sorrow,God gave to the world;

Nine to Jerusalem

And one for the rest of mankind.

在赐予世界的十份美丽之中,

有九份为耶路撒冷所得,

只有一份给了世界其他地方。

在降临世界的十份苦难之中,

有九份为耶路撒冷所得,

只有一份给了世界其他地方。(2007:36)

这样的翻译保留了源语的朴实性和易懂性,语言直白但不乏优雅。

然而,文化翻译工作者还发现,在中英翻译过程里出现了不少的文化空白(cultural margins),中文中有的词语在英文中找不到文化对等词,譬如中文的“(麻将)三缺一”,“麒麟”,“财神”等;反之亦然,譬如英文中的white lies,Achilles' heel等等。很多时候翻译者不得不寻求一些文化替代的方法或通过增加释义解说的方式。

现在中国越来越强调与英美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因此我们更应重视翻译在其间担当的重要角色。翻译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他们必须运用各式各样的策略达到“信、达、雅”的基本翻译要求,使译作能够为目标语的读者群所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莫言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是被翻译成外文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中国

文学走向世界,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因此文化翻译工作者应该为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做贡献,特别是为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做出积极贡献。一句话:跨文化交际行为中的翻译不失为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5.

[2] Zhu Gang,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3] 陈小慰,编著.《新编实用翻译教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 孔翔兰,赵东林总主编;张艳分册主编.《西方文化风情路·欧洲篇》.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5] 泰勒.《原始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4篇

关键词:翻译;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因素

Abstract:Bysummingupeverykindsofculturephenomenainthereallifeandtranslationpractice,thispaperinquiresintotherole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factorsontranslationpracticeandcommunicationsoastoemphasizetheimportanceofunderstandingtheenvironment,tradition,historyandreligionintranslationlearning.

Keywords:translation;culture;communication;factor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翻译是两种语码之间的转换,旨在使目的语读者能准确的领会原作的精神。在语码转换过程中,我们要依靠很多因素,不仅是词汇的字面意思,而且还有信息发生的环境和情景,等等。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讲,我们可以把翻译理解为这样一种过程:它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而这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又是靠语际间的转换进行的。所以翻译既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跨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精通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概括说来,在翻译中出现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指的是所处地域,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跨文化交际学表明,特定的生长环境使人们养成了特定的思维定势,多数人类学者,社会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发祥地是黄河流域,气候属温带,这就使中华民族发展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并养成与其相适应的生活习惯。中国古代人有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

“重本轻末”根深蒂固。中国人一直尚农轻商,靠土为生,

导致国家家庭化,因此发展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及严格的身份制度,以及制约人们行为的价值观念、礼制、礼貌规范等社会规范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神话,而希腊是个岛国,在海洋国家中最早的发展了商品经济,商人住在城里,发展了与其相适应的与家庭式或家邦式截然相反的社会组织。他们首先建立了较民主的社会契约社会,因为他们活动在海上,养成了好“动”的取向,求变,好奇成为海洋文化的特点,也养成了好“动”的民族性格及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及其他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神话,而希腊是个岛国,在海洋国家中最早的发展了商品经济,商人住在城里,发展了与其相适应的与家庭式或家邦式截然相反的社会组织。他们首先建立了较民主的社会契约社会,因为他们活动在海上,养成了好“动”的取向,求变,好奇成为海洋文化的特点,也养成了好“动”的民族性格及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及其他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southeast”。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它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给人的感觉是“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相反“西风”为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阿拉伯人生活在西亚、北非的广大地区,长期的沙漠生活铸就了他们独特的沙漠文化。阿语中与沙漠生活有关的词语极其丰富。羊是他们生活所依,阿语中有关羊的名称很多,骆驼的名称更是多得惊人,据统计,阿语中的骆驼及与骆驼有关的事物名称共5644个。

二、风俗文化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个人主义取向的美国人非常崇尚“私有”这个词。他们拥有私人汽车,私人医生,私人房间,私人电话,而且与别人交往,在街上行走,排队买东西都有一个私人区域。他们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安排生活,

无需别人干涉,甚至父母,而且这些私事完全受到法律保护。然而这些属于美国文化隐私范畴的事情,在中国却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性”。他们往往受到社会,他人的关切,人们允许涉足他人的生活领域,不仅不为过,反而天经地义,是关系亲密,互相关心的表示。类似“多大岁数了?”

“工资多少?”“天凉了,多穿些衣服”,等等,都是表示对别人的关怀。这种话使人感到温暖,安全,人情味十足,绝无多事之嫌。因为这些言语行为已是群体取向,重关系的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对于美国人就是对他们隐私权的侵犯,难怪他们听了这些话后会不高兴。因此,我们翻译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将他们改为英语惯用语。在美国文化中,恭维言语行为可用来完成诸如“评价”,“欣赏”,“开始谈话”等多种功能,同时,它又是建立平等关系的手段。

但中国的恭维言语行为可能体现在反应方略,使用频率,所涉及的话题以及协同过程

三、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份,它指的是民族的、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它们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当有灾祸时,人们会期望菩萨保佑;生意兴旺时,人们感谢有财神相助;大家相信好人有好报,坏人下地狱。而欧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上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伊斯兰教给阿拉伯语染上了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在阿拉伯语中,古兰经有55种名称,有99个尊名,等等,翻译者要尤其当心。

在宗教文化方面,有些词语虽然在汉语英语里都有对应的词汇,但由于它们所蕴含的宗教文化信息不同,因此,

在翻译时必须灵活处理。如“龙”与“dragon”,其表面意义都是一种想象中的爬行动物,但它的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英语中的“dragon”是“怪物,魔鬼,凶残”的象征。然而,在中国,龙代表着吉祥,如意,神圣,高贵,权利。“龙”

是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因此,中国人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鉴于龙与dragon存在着文化信息上的差异,有些带有龙字的汉语不能译为dragon。

如“望子成龙”就不能直接译成“tohopethatone’ssonwillbecomeadragon”,应意译为“tohopethatone’ssonwillbecomesomebody”,“亚洲四小龙”译成英文时则变成了“fourAsianTigers”。

四、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自成一体。而西方文化主源则是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每个国家的历史都会给后人带来无尽的回忆和启示,这种领悟也反映在语言中。如一些典故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只有掌握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才能贴切的传达作者的意图。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因此,翻译者需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该句应译为“Three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equalChukeLiangthemastermind.”

与中国丰富的成语和历史典故一样,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瑰宝。《圣经》中被收入辞典的典故就有700多条。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有些人物和事件本身已成了典故。例如有这样一句话:“ManytooktogamblingandgotinovertheirheadsborrowingfromShylockstopaytheirdebts”,

作者援引莎剧《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高利贷者Shylock作为典故,来喻指那些债台高筑的赌徒不得不借高利贷还债,

在这句话中Shylock再也不是《威尼斯商人》中那个具体的人,而是泛指那些斤斤计较的高利贷者,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就不可能很好的翻译。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王德春,孙汝建.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3]张若兰.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西安: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90-92.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5篇

《跨文化交际研究》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年刊,汇集中外学者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沟通,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而英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屡屡出现,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我国的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体验和实践,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开阔视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目前每个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关键。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还是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所以,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时刻明确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除此之外,英语教师还要利用周围一切条件,不断为学生组织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对比文化差异。

董亚芬指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通过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文化差异包含的内容庞杂繁多,下述四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1)词汇差异

词汇是英语表达的基础。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喜欢把每个单词都与一个汉语词汇联系在一起,以便记忆。然而我们在使用某个英语单词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还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red”(红色)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被赋予喜庆和吉祥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带有“危险”、“激进”、“流血”、“暴力”的意思。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为了保留“红”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把标题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引起英美读者对“red”一词产生不好的联想。后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将该标题意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因此,在平常的词汇积累中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语用差异

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用差异。中国人在彼此见面时常常会问对方:“吃了吗?”“去哪儿啊?”这样的问候在中国人看来非常亲切,然而在西方人看来却非常难以理解甚至是气愤。中国人认为这样的问候能体现对对方的关心,而外国人则认为中国人想要了解他们的隐私。还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很难理解它的文化内涵,就会导致交际失败。可见,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先了解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

(3)思维差异

文化的不同通常引起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含蓄、谦让、儒雅,而英美人崇尚自由,勇于表现个性。所以,对别人的赞美,中国人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西方人一般说“谢谢”;表示感谢时,中国人往往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客气等,英美人则会说:It’s my pleasure/Thank you。这都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文化,一个是以“你”为中心,一个是以“我”为中心。

(4)体态文化差异

肢体语言也是人类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中西方不同的肢体语言体现了不同的体态文化。如拥抱、握手、亲吻、手势语等属西方人的体态语言,而中国的体态文化不包含这些过于亲昵的动作。了解并学会运用体态语对文化交际是大有益处的,如耸肩表示“I don’t know”;掌心向上伸开双臂则表示无能为力或无可奈何。

3.重视本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

了解并熟知本民族文化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前提。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曾经指出:“文化教学,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西方文化,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二者并重。”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作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我们必须在了解和熟知中国文化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并学会用英语表达本族传统文化,宣传本族优秀文化,让西方人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比如中国的太极拳(Taiji)、武术(Wushu)、功夫(Kongfu)、气功(Qigong)、衙门(Yamen)、曲艺(Quyi)、二胡(Erhu)、麻将(Mahjang)等。我们要夯实本族文化的功底,不失时机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这样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时效性。

中西文化的比较性学习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关键。跨文化意识敏锐度是一种对有别于母语文化的他国或他族文化的反映度和感知度,它是以母语文化为参照体系。敏锐度的加强有赖于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同步提高。然而敏锐度的高低并不与文化知识的多少成正比,而是有赖于对中外文化的对比性研究学习。

4.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文化渗透。

(1)讲解法

讲解法是课堂文化教学最为直接的方法。教师直接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讲解。

(2)对比法

对比法是文化教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发现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了解异族文化的特殊性。比如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敏锐度。

(3)阅读法

阅读文学作品是文化学习的一个主要方法。因为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所以,要想了解英语国家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实践法

实践法是实现文化教学目的最直接的方式,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对中西方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社会准则、道德标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然后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既教授语言,又传播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跨越文化差异障碍,减少文化休克现象,增加交际的有效性和成功交际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徐冰.试析跨文化交际与高校英语教学.英语教学,2009.

[2]王宗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外语交际能力.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7篇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语言规约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最早出现美国人Edward Hall的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顾名思义,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然而,各国的文化起源和发展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模式和特点也很不相同。在交际当中,人们往往倾向于本民族的语用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等来判断、解释和评价对方的言行,致使对方难以沟通而产生误解甚至隔阂,从而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而这些阻碍大都是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造成的。

二、语用失误的分类

王德杏指出,跨文化交际中涉及语言规约和文化规约,而逾越这两类规约是导致语用失误的根本原因。

1.逾越语言规约的语用失误

这一类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词汇层、句法层。在词汇层面,语用者误将汉英词汇一一对等,认为英语词汇在文化内涵及外延上完全等同于汉语,误将汉语的使用情况带入相应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语用禁忌语就是一类。汉语和英语里都有“龙”这个词,但它在英语的文化内涵与汉语文化内涵完全不同。在英文化中,龙是能喷火的怪兽,在中世纪是罪恶的象征;而在汉文化中龙是吉祥、权利和力量的象征,所以中国人呢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由此可见,龙在中国人和英国人的心理反应上是截然不同的。在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时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说“You must want your son to be a dragon”其后果自然可以想象。Geoffrey Leech在《语义学》一书中指出英语词义分为: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等七种。英语学习者很少注意从上面七种语义表现形式区分同义词,有时甚至不假思索就滥用。例如,某外教布置一篇题为“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的作文,一同学在文中多次使用“communication”之后觉得有些乏味,便将改用的地方换为“intercourse”,外教阅后甚是尴尬。虽然“intercourse”与“communication”的语义成分有着共同的部分,但在英文含义里有“sexual intercourse”的联想意义。

在句法层,语用者“不懂得英语的表达方式,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滥用完整句,忽视完整在特定场合下带来的特殊含义;混淆同义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有一批外国人到某校参观,欢迎他们的中国学生说“I’m afraid 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这是按照英语句子“您一路辛苦了”直译过来的。译成英文后在语法上是绝对正确的句子,可是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很不自然。因为这种场合下,英语使用的寒暄语往往是“Did you have a good trip”或“Did you enjoy your trip”。

2.逾越文化规约的语用失误

每个社会都有一套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例,我们理解的个人主义与英美人士的理解不同。他们的个人主义包含“独立、自主、进取”的积极意义。而我们的个人主义带有利己主义的色彩。在西方文化里,个人的年龄、收入等都属隐私范围;而在中国这些都可以随便交谈,现实对对方的关心和友好。所以“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salary”“Are you married”这些“social noises”在中国文化里是适宜且恰当的。而在英美文化里则应极力避免。

汉文化人的思维方式是马虎笼统不求精确,同时中国人与英美人相比长于理性短于理智,反映在语言习惯上就是不给人以明确答复,回答含糊其辞。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教导做人要稳健、含蓄。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位赴美访问的学者在接受导师的邀请到导师家用餐时,这位学者在电话里这样答复:“Thank you! I will try to come.”这位导师急起来,干脆问:“Yes or No?”可是这位学者仍是说:“Thank you, I’ll try.”结果这位导师仍没明白这位中国学者是否接受了他的邀请。显然中国学者从自己的习惯出发,以得体的汉文化方式表达了在接受他人邀请时所表现出的应有态度,但是使用的却是代表另一种文化的语言——英语,所以美国导师很难从自己的文化背景推导这位学者的含义。

三、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

从以上语用失误的实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规约和文化规约不是两个分离的部分而是紧密相连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体现,是文化的一部分。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用来交际的,这种交际必然是跨文化的,所以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极其重要。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由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组成。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让学生正确理解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关系。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基础。

其次,作为老师在讲授教材时,应通过使用教材及时引导学生了解母语和外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了解语言中所隐含的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

再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我意识,这是理解异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能力的基础。理解自己的文化模式可以增加对异文化的敏感性。文化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它包含语言能力。文化能力的形成要靠个人用心去体会生活和汲取各种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8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因特网 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C9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12-01

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是调节国家内部生活及其与他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因素。跨文化交际问题决定着社会存在的诸多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交际种类、交际模式、交际功能、交际分析方法及使用范围等都是复杂多样的。交际领域的研究也是多角度的,从社会学、心理学到教育学都可以看到交际的影子。有些学者的研究侧重于单个交际的组成、意义和总体交际可能性后果的回顾分析,以及与社会发展趋势、全球化过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联系的分析。

作为个体的人或群体的人,我们对感知世界的认识的发展可以认为是一种富有成效的跨文化交际联系以及人们深层次文化相互丰富的基础。人类本身就是多样化、复杂化的,可以说,人们从童年起就逐渐认识到了自己与他人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在历史长河中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相互渗透是不可避免的。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作用,对本民族传统珍视,尊重并正确看待其他民族的文化、风俗、生活方式,是跨文化交际必备的基本知识。人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跨文化对话的适应、跨文化性的相互作用相互理解的经验都很重要。

二、现代世界中跨文化交际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国家要加入世界经济、文化领域扩展自己的贸易往来,新的职业性活动的方向和领域的出现促使其必须特别关注跨文化交际。世界一体化过程和人的自由性流动打破了国家界限,使人们加入到文化对话之中,国外进修、专业性研讨会和国际性会议同样促使人们加大了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

跨文化交际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旅游、运动、军事合作、个人间的联系。世界范围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宗教变化引发移民,大规模的迁移伴随着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这一变化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越过了之前划分出的文化壁垒,形成了新的文化现象,自己和别人的文化差异在逐渐消失。不同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原因在于与不同文化代表进行交际时使用什么交际手段、如何使用的。西方文化代表更多地关注交际的内容,关注所说的话语,而不是怎样说,他们力求发展自己的言语能力,其中美国文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东方文化中人们在交流信息时更关注信息的背景,关注和谁、在什么情景下发生的交际,交际形式和怎么说具有重要意义, 而不是说什么。在此基础上发生的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话语的模糊性和不具体性。

交际的内容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某一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文化和交际会产生相互作用,文化不仅仅对交际产生影响,其本身也受到交际的影响。有时导致归一的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会引起某一民族对文化自我认同的倾向及保留自己文化价值观的强烈愿望。他们把消除文化壁垒同自己独特文化的不渗透性、强大的民族自豪感相对立起来。不同社会从外部形式上以不同的方式对这种影响作出反应。

三、因特网与跨文化交际

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因特网正在成为社会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形成一种新的思维,开始意识到所有的人都属于一个地球文明,文化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阶段。这种对文化和社会进步的追求引起国际生活中文化价值观的有效交流和思考。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М.Кастельс称未来社会及其所属的文化存在环境为网络环境、网络社会。М.Кастельсом所进行的经验式研究及其在多个国家所进行的分析研究,体现在其三部曲《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及文化》中,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网络社会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一个社会体系,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社会的特点是在空间和时间上,经济、劳动就业、文化、政治和国家制度的同步变化。新的信息交流技术是这种多方变化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不是其原因。

从根本上改变文明世界知识积累和改造的现代化的全球交H和信息系统手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不是一场灾难,其不会把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驱逐到民族学博物馆,而是对氏族制、部落、阶级、私有财产的胜利的最初阶段,这些东西直到现在也还在阻碍人成为一个个体的人、自由的人。

交际内容层面的发展、全球化范围的发展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特点。由其折射出人类的交际认识,人越来越成为信息的使用者。与当今全球因特网紧密相连的信息革命使人类获得极大的信息资源,也能够使用全球电子邮箱。以因特网为媒介的信息交流的规模每隔100天就增加一倍。而且,科学研究显示,社会更加趋于动荡,社会不稳定,不安全性在增加。在此基础上,信息和交际问题对于社会、人类文化及个体的人来说变得更为重要。

但是信息世界的现实性也贯穿着诸多的矛盾问题。对于解决具体的问题,信息技术不会带来社会实践各领域中知识发展和关系的人文的新水平,恰恰相反,会引起代表民主、要求言论出版自由及电子大众媒体自由的教育体系的深刻危机。

参考文献:

[1]雷旭辉.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成因及能力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文化 跨文化 语言 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绪言

在中国,文化一词由来甚早。早在《易经・贲》里就说到这样一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现在人们广为接受的文化的定义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他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到: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由文化的定义来看,我们所研究的文化的内容也显而易见。也有人将文化归纳为四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层,即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即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设计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1文化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是指具有两种及其以上的不同文化背景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现在人们研究的重点往往集中于跨文化交际,这也是当今社会生活发展的必要趋势和需要。所谓跨文化交际,即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既然是不同文化背景,那么在交际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某些障碍。而这些障碍大多和语言本身无关,却和潜在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文化有关。举个例子:甲是中国人,乙是美国人。甲邀请乙到家里做客,乙当然也给甲带了礼物,然而甲接过礼物,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欢喜,还对甲说“来就来吧,还带什么礼物”,之后便把礼物放在一边,不再理会。作为中国人,我们很容易理解中国人的“客气”,甲表现的并没有什么错,然而作为乙来说,心里肯定尴尬无比,认为自己肯定做错了了什么,主人一定不喜欢他的礼物。因为在美国,接受礼物的人一般会表现得十分高兴,并且会当场拆开礼物,和送礼的人一起分享接受礼物的喜悦。这就是中国和美国送礼文化的一点不同,然而这一点小小的不同,也可能会影响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2跨文化交际研究

Ron, Suzanne Scollon, Singer都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语篇系统方面。研究文化差异不如研究篇章差异更有意义。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

首先,语篇研究是属于语言研究的的范畴。因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重点并非语言而是文化。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并不是语言的沟通不畅造成,而是由于不符合双方“期望语言”而造成。

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本身并不等于文化本身。也许在语言记录方式本身上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和价值观,然而这种价值观念最终会以行为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寻常的跨文化交际并不在于探究对方内在的价值观,而是重在符合整体社会的交际习俗和规则,使得交际顺利进行。

最后,在上文说到,文化是有很多层次的,也就是说文化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语篇记录当然是其中的一种。然而还有很多文化并非语言才可以体现。例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都没有自己的语言,然而却又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文化风格,其文化多通过服饰、建筑、节日等体现出来,这也间接说明了,语篇系统的研究远远触及不到文化研究的根本。

3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和策略

(1)跨文化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文化现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文化心理。前文说到文化是有多个层次的,那么我们在研究文化的过程中也不应拘泥在某个层次上,一定要比较出研究主次来。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并不只是体现出文化的一个层面,而是多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如Kluchhohn所说,文化中的许多部分都是隐型的,如同冰山之顶,我们把它叫做显型文化。一般来说显型文化是有限的、少量的,且传达的信息有限;而隐型文化,就是冰山之下,浸没在水里的部分了,这部分往往比重很大,可以揭示现象的实质。

(2)研究主流文化,兼顾地区文化。在跨文化研究上,学界一直有一个争端。一方认为,我们应该研究每个具体的文化现象,而另一方则认为,我们只要掌握主流文化就好了,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两者用该寻求平衡点,简而言之,就是两者要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当然,这也体现了中国人严谨中庸的文化思想,然而也并非没有道理。

(3)注意将文化研究和语言研究区分开来。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是遵循文化的指导进行交际,交际的工具就是语言。二者的关系就如同迷宫和地图。迷宫中的路已经有了,但是只有在地图的引导下,我们才能尽快找到出入迷宫的路径或者是最佳路径。

(4)重在比较多种文化,求同存异,寻求交际的平衡点。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我们不能轻易评判文化的对错和优劣,那么就应该本着一个宽容的原则,求同存异。跨文化交际最终的落脚点就是消除文化交际的障碍,如何才能做到交际畅通无阻,无非两点:(1)尽可能了解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2)尽可能做到入乡随俗。入乡随俗,看似容易,却很难做到。除了文化在个体身上所呈现的复杂性之外,我们还要兼顾不同于主流文化的地区甚至团体文化。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原则,还应将“入乡问俗”和入乡随俗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 江万秀.儒家伦理与传统文化[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跨文化交际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跨文化 身势语 研究

一、引言

不同民族的语言棱镜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语言交际是人类进行交往的主要手段,非语言或身势语(Body language)是人类进行交往的最初形式,有着口头和书面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法国作家罗曼研究发现:在两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总交流量=55%的身势动作+38%的语音声息+7%的图形文字。所谓的身势语,从广义上讲就是指那些包括空间距离、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面部表情等在内的非语言的身体信号。中西身势语存在不少差别。

二、交际空间距离差别:中国人习惯亲密集中,西方人喜欢疏松自由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中西方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间距明显不同,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的不同,不同的间距对中西交际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也具有不同的反映。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任何人都需要有一个独立的自我空间,不同的民族、行业、文化背景、个性及其环境等,这个空间大小不同。根据研究,交际舒适距离有四种情况:亲密接触交际双方关系紧密,如丈夫与妻子及母亲与幼子之间;私人距离朋友,好友或亲戚之间;礼貌距离,进行一般办公或社交活动;一般距离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西方人四种舒适距离分别为60、120、360、720 cm,而中国人对应距离要小的多。东方人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他们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空间。

三、交际目光表情差别:中国人表现含蓄微妙,西方人体现七情六欲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哲学家奥塔加在说:“每一次注视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成语有“画龙点睛”,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两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时会用非常热情的目光凝视对方,他们认为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而在美国,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人群使用的代码。法国人则特别欣赏一种鉴赏似的注视: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从心底欣赏你的美,所以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女士的凝视是一种文化准则。

微笑的面部表情有益于人际交往。白居易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描绘出了最微妙动人的面部表情。笑脸不仅美丽,还是快乐的表示,更能传达歉意与友好的信息,在公共场所上不小心碰到别人,微笑着表达歉意就等于说“不好意思,请原谅”。亚当斯讲过:“当你露出笑脸的时候,别人会更加喜欢你”,特别是服务窗口的人脸上经常挂着微笑更能让大家感到满意。中国人面部表达感情比较含蓄,有时还用很复杂的表情遮掩感情,让人摸不着头脑,西方人却常常用夸张的表情,让你能立即明白对方的反应,可以看到他们的七情六欲。而中国人那种“看脸色办事”和“给人拿脸色”,更是出神入化的用非语言来表达观察心境。所以,交际双方“to read one′s face” 、“察言观色”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四、交际身体接触差别:中国人注重内容实质,西方人讲究形式礼节

握手、拥抱等身体与他人的接触在交际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我们必须仔细区别和严格把握。

握手 手掌地张开表示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手掌的接触则表示合二为一。今天,握手作为交际双方见面的开场白,不仅是一种表示友好和亲热的礼节,还可以表达各种更丰富的感情。但不同的文化带来各国不一样的握手习惯。德国人做客仅在进门时每人一一握一次手,而法国人拜访别人时见面和离开时都要与主人握手;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要用力,既是表达力量,又是表达热情。中国人一边握手一边讲“你好”,有时握着的手还不停地上下摆动,表达了很高兴见到你的热情。交际活动中,如果握肩膀和握胳膊时,实际上是进入了接受者的密切区域,只有在感情极为密切与融洽的人之间才受欢迎。在异性之间,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如果伸左手与人相握,则是无礼的表现。

拥抱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貌和礼仪,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妇女每天第一次见面时的拥抱是常见现象,夫妻和近亲好友久别重逢时也常常相互拥抱;两个男人应否相互拥抱,中西各国差别较大。俄国人、阿拉伯人、法国人以及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里,男人之间也热烈拥抱表示欢迎。不过,在东亚和英语国家,两个男人很少拥抱,一般只是握握手,否则可能意味着同性恋。这些差异充分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浓厚的社会文化意义,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深层的差异在身势语这个表层上的具体表现。

五、交际姿态动作差别:中国人表达简单内敛,西方人表露丰富多彩

姿态动作习惯地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态。东方人感到,西方人说话办事喜欢指手画脚,特爱比画,相比东方人显得大胆而泼辣,随意与个性,美国总统奥巴马富有激情地演讲动作语言将全场的追随者的情绪调动到高潮,很难想象美国的总统不会演讲。但当你看到老师上课坐在课桌上时,也不用惊讶,因为他是某美籍外教。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最受观众喜爱的歌舞类节目《千手观音》,二十一位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姑娘静静地用她们的手势语传递信息,默默地表达了向全国亿万观众的新春祝福。而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姿态动作就很有代表性,二战时期德国军人就根据犹太人的手部动作多的特点来区别逮捕他们。相反,西方人则认为东方人谨小慎微,日本女子的碎步反映出他们的柔顺和屈从心理。同样表达互不相干,西方人习惯将大大交叉地放在胸前表示作为旁观或不准介入,中国人则两臂放低两手相握表达“袖手旁观” 。

六、结语

东西方身势语的种种差异源于文化的差异,源于有着千变万化的文化的民族性。而文化不但具有民族性,还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清楚地认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化和非语言交际都是人们在不同环境、长期历史积淀下的产物,是代代相传和约定俗成的,都是社会共同的习惯。必须要准确把握非语言交际特点,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全面掌握中西文化习俗,了解双方的文化特点、民族心理和习惯,做到“入国问禁,入门问俗”,缩短文化距离,真正相互尊重,平等往来,才能成功地用好非语言进行跨文化的交际,避免交际失误(Communication failure)。

参考文献

[1] Barfield,Owen.History in English Words.Edinburgh:Floris Classics, 1967.

[2] 王福祥,吴汗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上一篇:国际化经营范文 下一篇:文化自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