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30 17:24:41

跨文化交流总结

跨文化交流总结篇1

[关键词]新课程 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一、跨文化意识的科学内涵

要搞清楚什么是跨文化意识,首先我们要深刻的理解什么是文化意识。根据英国学者泰勒的理解,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

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而且根据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跨文化意识不仅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还包括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跨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影响因素。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策略和途径,不断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意义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语言文化学习中的屏障,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正确的运用英语,使学生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对目标语(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同时有利于了解世界文化,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还能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社会发展也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策略与途径

培养文化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坚持和体现交际教学法的理念。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就是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英语语言的交际活动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交际法旨在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其特点是将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进行交际教学。这样中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学生在交际中不断地掌握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及其背景文化的特点。简单地说,交际教学法就是使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学会语言,学会交际的方法。

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应当逐步改进,更多的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活动引入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的意识。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教师可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将这些文化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总结形成几个跨文化交际专题进行练习体验。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 BookⅡ Unit 19 The Merchant of Venice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渗透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学生在主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体会与理解,更能通过对比本国文化发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加强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对语言材料的教学和训练,而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就会造成英语工具性和文化性的分离,难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再次,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学校教学的网络资源都基本已配备齐全,可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以文化冲突为主题的电影和教学短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观看内容进行讨论,从而总结出个人在跨文化焦急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方面。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英语 BOOKⅡUnit 16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我们可以充分结合时事,利用多媒体播放Barack Obama总统的就职演说,以及华裔能源部长朱棣文(Steven Chu)相关演讲,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其历史文化国情等有直观的视觉和听力的接触和了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德育、价值观、上进心,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渗透。

另外,通过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加强外籍教师与中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英特网与外国人交朋友聊天等都是现实的了。可以鼓励学生以信件,Email, QQ等形式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运用英语来交流了解普通的最真实的英语国家人民生活习俗等等。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不是空泛的,而是必要的和可操作的。通过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首先需要我们的教师自身学习有效的教学理念,具备丰富的英语文化知识,并且与时具进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其次,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具体的实践方式却是动态的和不确定的,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实践中作出有弹性的设计,组成开放的结构,并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灵活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文出版社,1998.

跨文化交流总结篇2

关键词:桥梁布跨;比例;孔径

中图分类号:U4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桥梁常常用于跨越河流、峡谷、农田、公园或道路等,跨越这些障碍物时的孔跨布置称为桥梁分孔或墩位选择。孔跨布置是桥梁方案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桥梁跨径的布置对桥梁的使用性能、总体美观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方案设计不足带来的影响是在技术设计阶段或施工阶段是无法弥补的。本文通过中山东部快线榄横路高架桥的桥跨布置,分析了桥梁孔跨布置的注意事项。

2 桥梁布跨原则

一座复杂的桥梁,不但要进行不同桥式方案间的比较,而且往往要将同一桥式的几个不同的分跨作为几个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以求得较优的方案。桥梁布跨应结合桥址工程条件,如地形、地貌、地质、地震、水文、气象、通航、跨度、材料、荷载、施工方法、美学因素等情况来进行。布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几点如下:

2.1 桥梁孔跨的布置,除满足桥梁功能及其他条件的要求外,应使其总造价较低。一般来说,地质越差或下部结构投资越大,此时应综合考虑上下部构造的总造价,以选取经济,合理的桥跨。因此,桥梁孔跨布置往往表现为:引桥小于主桥,边跨小于中跨。

2.2桥或拱桥相邻跨度的比值(小跨比大跨)宜在0.4~1内,接近0.618时,桥跨变化会显得平顺、流畅,结构受力合理,工程更经济。悬臂施工的连续梁桥或连续刚构桥,其跨度应满足施工时对称T构对跨度的要求。

例如,德国的Moselle-Valley-bridge,最大墩高约136m,其跨径组合为(156.8+218.2+170.5+146.1+133.9+109.6) m,计算可得,墩高与跨径的比值136/218.2≈0.62,因此整个桥梁比例协调,雄伟大气,如图1所示。

图1 德国Moselle-Valley-bridge

2.3 同一区段内,桥梁的孔径与式样应力求统一;同一座桥梁,除通航或其他要求外,应尽量采用相同的结构并且等跨;对于跨度不超过50m的简支梁桥,其跨度应采用标准跨度。以达到方便设计与施工,取得经济效益。

例如,我国建造的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两座跨海大桥中,其非通航孔的工程量都非常巨大,占桥梁总长90%以上的非通航孔,主要采用60m、70m等大跨径的标准预制梁段,通过集中预制,整体吊装,减少建设过程中海上恶劣天气对施工的影响,加快施工速度,保证施工质量。其中杭州湾大桥总长35.7km,其桥跨布置如下:

北引桥:3.5+15×30+10×50+3×60+50+50+80+50+24×50+7×70=3053.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北航道桥:70+160+448+160+70=908m五跨连续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

中引桥:14×70+134×70+10×70=1106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南航道桥:100+160+318=578m三跨连续独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

南引桥:10×70+86×70+203×50+80+5×50+60×30+50+34×30+3.5=20073.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2.4 起桥高度一般综合考虑桥台处地质情况,美观等。市政桥梁一般考虑美观,桥头填土高度偏低。

2.5 当桥梁上跨道路时,为了避免采用较大跨度,降低建筑高度,节省投资,往往考虑是否于道路的中央分隔带处设墩,从而两跨或多跨跨越道路。

2.6 桥梁中线宜与河道洪水流向正交,避免水流在桥头形成水袋而产生三角回流,影响线路或桥梁安全;桥跨结构应高出设计洪水水位至少0.25m,必要时,尚应考虑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局部股流涌高、斜水流局部冲高、河弯超高、河床淤积或漂流物等的影响。

3工程实例

3.1 工程简介

中山东部快线榄横路高架桥按六车道一级公路(兼具城市快速路功能)标准设计;设计行车速度80km/h,公路-I级设计荷载,桥面净宽2x12.5m。

3.2 设计过程

设计过程中高架桥总的布孔原则如下:

①沿线虽然桥梁较多,但原则上桥位、桥型应服从路线和立交,不应因桥位、桥型的选择造成路线、立交过多绕行、线形指标降低或征地拆迁大规模增加。

②桥型及桥跨选择以经济、安全和满足功能要求为前提,兼顾美观为原则。

③桥型选择尽可能采用标准化、系列化和便于集中预制的构件;为增加行车舒适性及减少桥梁后期的运营、养护费用,尽可能采用结构连续。

④桥跨分联结合伸缩缝的选型,联长控制在100~120m。

⑤路段台高控制在4~5m。

⑥沿线桥梁上部结构,较多采用25m跨预应力砼小箱梁;高架桥的变宽段以及立交的主线桥一般采用现浇预应力砼连续箱梁;立交的匝道,当曲率半径大于600m时采用预制小箱梁,当曲率半径小于600m时采用现浇连续箱梁。

⑦左右幅桥梁错开布置,以跨越被交道路和河流,用边跨或引桥调整孔径将左右幅桥台或引桥墩逐渐调至呈横向正交并列。

高架桥跨越省道S111(中拱路)时,道路与高架桥斜角,如图2所示。布孔时利用渠化交通的交通岛来设置桥墩,以减小桥梁跨径。又因高架桥与道路斜交,左右幅桥墩未正交并列,布孔时通过引桥跨径的布置来调正。

图2 中拱路跨线桥

4结语

桥梁布跨是个复杂的过程,要从总造价,跨度,施工方法,美学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对于较简单的中小桥可以快速定出其经济合理的跨径。但复杂的大型桥梁,布跨过程不像结构设计计算可以有严格的标准规范等依据,人的主管因素影响比较大,因此需综合考虑各种条件,充分论证其孔跨布置的合理性,听取各方意见,取得经济合理的跨径布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J 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 张师定.桥梁建筑的结构构思与设计技巧[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

[3] 杨德灿.梁式桥桥型方案比选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24(3),70-73.

[4] 高冬光. 公路桥涵设计手册:桥位设计[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5]窦文俊.几座大跨径城市桥梁通航标准和通航孔径布置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1990,1,11-13.

跨文化交流总结篇3

随着世界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我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更加凸显了英语的重要性,尤其是对高校大学生而言,其应用到英语的方面较广,因此,加强大学应用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融合的重要性和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

大学英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1.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当前,英语在各个行业内扮演着交流沟通的作用,这对高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文化交流的融合有助于革新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同时跨文化交流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沉浸在英语氛围内可以有效提高其学习效果。语言是交际的基础,英语学习的目的就是实现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际融合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西方的文化,并从文化学习中来强化对英语的认识,在提升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时,也掌握了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性。总之,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引入英语语境,深层次探究英语语言背后的英语文化内涵。

2.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融合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融合应当遵循以下的原则:①相关性原则,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尤其是提升其英语交际能力,因此相关的培养工作都应当把教材内容和日常交际衔接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在实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②适度性原则,大学英语教学任务开展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持跨文化交际的适度性,增强英语交际的针对性,避免由于教学难度过高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③综合性原则,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多学科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完成学科间的穿插学习,把所学的知识和英语结合在一起,完成各类知识归纳总结;④实践性原则,在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教师要把英语应用到实践中,从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不能仅仅依靠从书本中学习知识,更应当融入到真实场景中,在动态真实的背景下获得体验和训练;⑤系统性原则,跨文化交际的融合要保持连续的动态过程,有层次有系统的开展教学工作,减少教学随意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针对性。

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融合策略

(1)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融合是指教师要尊重语言教学的特点,不要把语言教学和场景隔离开来,在真实场景中进行英语练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语言学,有意识的创造真实的交际语境,让学生以人物扮演的方式参与到英语学习中,从而提高其英语跨文化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把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第一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语境,有效提升其交际能力。

(2)注重文化对比。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应当注重英语和汉语交际的差异性,明确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消除两者之间存在的交流障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帮助学生排除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文化障碍,真正去了解和研究外国文化,从外国文化中找寻英语语言学习的真谛。再者教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多元化,通过英语学习来引导学生去学习西方文化,真正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其对中西方文化的感悟能力。

(3)隐形课程培养应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性强,单一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在隐性课程中,学生不仅能了解隐性课程的内容,并且会对其主动产生意义和价值的解释,进而扩展其生活经验。英语“第二课堂”可以借助多种手段、表现为多种形式,是英语课堂的有力补充和有效延伸,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重视搞好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并将其列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内容,切实纳入英语教学过程之中,建立起两个课堂同步发展的教学体系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4)计算机辅助手段应用。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要合理利用计算机手段,英语影响作品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在英语教学跨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把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品味电影中蕴含的西方文化内涵,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西方文化和习俗。再者,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来营造学习情境,利用网上丰富的学习材料,实现网络化的信息沟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增设相关的英语课程。合理增设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选修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概况”类课程能够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体系、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常识,丰富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利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学”或“跨文化交际学”等选修课,可使学生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掌握基本的交际技巧,帮助学生跨越常见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以利其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4.结语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融合是当前英语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应当强化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注重文化对比,并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学习西方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明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初探[J].学理论,2010(32).

[2]王晓影.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1).

[3]赵立霞.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2010(07).

跨文化交流总结篇4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章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被试,考察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使被试与留学生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跨文化交流,在课堂上讨论完成十个关于文化差异的话题等方式,运用跨文化敏感度量表检验实验前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效果。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提出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敏感度量表;留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3)06-0174-06

随着大型公司的全球化经营、金融经济的国际化、商品劳务的广泛输送,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愈益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广泛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所必备的能力,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的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进行成功的国际文化交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学习。罗宾逊认为,文化教学不应该只是对文化知识客观内容的单纯传输,应强调学习者对文化的主观认识的转变和发展自己的“跨文化能力”,以最终适应任何新的文化环境。本研究通过跨文化知识的导入,让学生和来自不同文化的留学生进行文化交流,旨在通过测评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水平,对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的各个层面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对进一步开发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基本概念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很多要素,涉及很多层面,Bennett、Bennett 和 All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三层含义:超越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能力、善于欣赏其他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够在一个或多个文化环境中恰当表现的能力。一般来说,能力(competence)涉及三个层面:情感、认知和行为。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定义为: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并且在心理上不惧怕,且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挑战,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Spitzberg 认为,个体的交际能力体现于个体在特定场合中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影响有效交际的变量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世界观、价值观等。将“恰当”和“有效”作为评判跨文化交际表现的两个主要标准在跨文化交际学界已得到普遍认可。“有效”指的是经过一定的努力,在一定的时间内,成功实现既定目标,得到应有回报。“恰当”则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双方认为重要的准则和规范,以及对他们之间关系的期望没有受到严重侵犯(Spitzberg)。根据陈国明和Starosta的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技巧。其中,跨文化敏感度是连接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巧的核心因素,只有对异国文化有正确的情感倾向,才能激发相应的文化意识,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正确的交际技巧完成有效的交际行为。因此对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通常被认为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起点。

(二)跨文化敏感度

现任美国文化发展研究所主任Bennett于1984年提出了跨文化敏感度这一概念,随后创建了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DMIS),将跨文化敏感度划分为从民族中心主义向民族相对主义逐渐过渡的6个阶段:否认、抵制、最小化、认同、适应和融合阶段。Chen和Starosta将跨文化敏感定义为:人激发自身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认为这一概念应该在情感层面加以界定。并进一步提出,跨文化敏感度较高的人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首先是自尊自爱的,能更快地适应陌生的环境,有很强的应付挫折和压力的能力,能从容地应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差异;认为对跨文化敏感的认识可以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减少文化偏见;跨文化敏感度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多元文化的心态,这是对适应、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促进适当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积极驱动。跨文化敏感度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包含以下6个因素:自尊自爱、自我监控、思想开明、为他人着想、交际参与和理性判断方式(Chen &Starosta)。

由Chen和Starosta 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共包含24个问题,反映了跨文化敏感的5个因素: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交际参与度指参与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所产生的参与感,量表中有7 项内容用于测评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指参与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理解、接受并尊重文化差异,量表中有6 项内容用于测评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信心程度,量表中有5 项内容用于测评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指交际者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所产生的愉悦程度。交际专注度存在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理解对方所传递的信息,有效地做出回应的意愿。量表中各有3 项内容分别用于测评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

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拟考察以下三个问题:(1)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SS)是否能有效测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2)通过与留学生交流能否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3)通过跨文化话题讨论和与留学生交流能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实验

1.实验程序

首先,教师列出十个显著的关于中外文化差异主题。课下学生阅读有关文化差异的书籍,上网找出与这10个文化差异主题相关的资料。充分地准备一定的文化差异知识后,学生找到1―2个来自不同文化的留学生交流。交流的内容与这10个话题相关。

其次,主要任务为大学生面对面地与来自不同文化的留学生交流,通过对10个文化差异主题的讨论,逐渐掌握一定的跨文化知识和技巧,提高跨文化敏感度。

第三,在4个月的交流过程中每周至少交流一次,并对其讨论的文化差异话题作出总结。在实验的最后一周,学生挑选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做演讲。

2.研究方法

这项调查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组成部分――知识、动机和技能,这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层次:认知、情感和行为(Spitzberg & Cupach)。调查问卷设计为实验前和实验后两个问卷,每个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Chen和Starosta编制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它包含了5个因素,也就是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层面。为测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问卷的第二部分设计了10项选择题。选择题的内容与课堂上讨论的10个文化差异话题有关。调查问卷分别在三月初和六月中旬发给中国学生,并收集数据衡量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采访,帮助学生解决与留学生交流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实验持续四个月。实验一个月后以分组的形式开始采访,每个组由两三个学生组成,共面谈三次。通过三次采访,老师收集数据,写下学生交流的收获和成就感,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

3.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非英语专业快班111名大学二年级学生。

4.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是在课堂上讨论10个文化差异的话题。参与者分成若干组,每组2至3个学生。每次课上讨论一个话题,课下每组同学再与留学生继续讨论同一个话题。下次上课每组再次交流自己的经验和收获。在最后一周,每一组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做演讲。

(三)结果与分析

1.信度分析

对实验前后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进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量表信度达到测量学要求。

2. 实验前后跨文化敏感度差异检验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考察被试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因素在实验前后的差异,结果见表1。学生的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没有显著差异;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存在显著的差异。

结果发现,实验前后在学生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上差异显著。实验后学生的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得到了明显提高。结果还发现,实验前后学生在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上差异不显著。究其原因:第一,学生没有在交际参与度方面取得明显进步是因为他们缺乏跨文化交际技能和积极的态度;第二,对于差异认同感,他们的平均分数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变化,是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跨文化知识,他们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和留学生们的文化差异;第三,至于交际信心,学生们仍需提高,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跨文化知识并且语言流利度较低,从而信心不足并影响他们和留学生恰当和有效的交流。

3.实验前后文化差异知识测验正确率差异

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包括10项选择题。对学生在实验前后的回答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表3。

结果发现,实验前有30.6%的学生正确回答5个题目;15.3%的学生正确回答6个题目;17.1%的学生正确回答7个题目;10.8%的学生正确回答8个题目。实验后有25%的学生能正确回答7个题目;21.2%的学生正确回答6个题目;22.1%的学生正确回答5个题目;16.8%的学生正确回答8个题目。结果表明,实验后,近70%的学生能够回答6个以上的问题,文化差异话题的讨论对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有较好的效果。

三、促进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然而大学生们在跨文化敏感度所包含的5个层面: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中,有2个层面(即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综合以上分析,笔者提出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策略――提高交际技巧、增强交际信心、增加跨文化知识。

(一)提高交际技巧

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应该提高交际技巧,即有能力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恰当且有效地进行交流。根据研究的结果,笔者建议学生提高以下能力:多留心,管理焦虑,运用移情。

1. 多留心

通常当大学生与留学生交流时他们没有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行为。换句话说,大部分时间他们与对方交流是不留心和无意识的,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引起误会。尤其是在非语言交流上为了有一个恰当和有效的交流,学生需要多留心。留心(Thich)就是注重自己的内在的假设,也要适应与别人相冲突的假设。当我们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交流行为,我们就会在某种程度上特别留心。留心涉及:(1)新类型的创建;(2)对新信息的开放性;(3)认识问题的不同视角(Langer)。留心会注意到更多差异,而不是更少的区别。例如,当学生不留心,他们往往使用广泛类别预测他人的行为(例如种族、性别或角色)。当他们意识到,他们就可以创建新的类别和更具体的类别。当他们越细化类别,就越能用更个性化的信息预测他人的行为。留心还包括对新信息的开放(Langer)。当学生有意识地吸收新的信息,他们就可以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多面性。对新的信息的接收侧重于正在发生的交流过程,而不是交流结果。当学生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时,他们就会错过与留学生交流时的细微信息 ,这往往会导致误解。学生必须认识到,留学生可能使用不同的观点理解或解释他们的交流。

一般来讲,留心要求创造性思维参加交流,留心能帮助我们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达到认知和情感的“准备”阶段(Ting-Toomey)。Ting-Toomey表明,很多交流技巧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4个核心的沟通技巧适合于各种跨文化的情况,即留心观察、留心听、确认身份、并合作对话。总之,如果学生在交谈中注意留心,他们可能会更加自觉地洞察到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帮助他们与留学生进行有效而恰当的交流。

2.管理焦虑

在第一次回答问卷时,许多学生同意能表明交际参与度的第22项(尽量回避与不同文化的人接触)。这表明,一些学生太焦虑而不愿意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因此他们会选择回避。如果他们有能力控制焦虑,就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当我们与陌生人交流时,有效的沟通能力常常

建立在管理我们的焦虑和不确定性的能力上(Gudykunst)。

三个因素影响学生的焦虑和不确定性。首先,当学生与陌生人交谈,他们感到不确定或焦虑,因为他们受到焦虑性的刺激和忧虑。“焦虑是一种心理概念,常被心理学家描述为对间接相关物体的一种担心和模糊的恐惧状态”(Hilgrad,& Atkinson,引自Scovel)。减少不确定性理论(Berger & Calabrese)表明,我们抵触和陌生人交流时的那种不确定性,尤其是当我们还无法预测或解释一个陌生人的行为时更是如此。不确定性阻碍了交流的数量和质量。当我们无法预测他人的行为或态度(预测的不确定性)和我们不能确定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解释性的不确定性)时,我们就会感到高度的不安和焦虑。然而,如果学生了解更多的跨文化知识 ,他们便能更好地减少焦虑。

3.运用移情

在回答实验后问卷调查时,许多学生不同意和有不同文化的人交谈时要耐心并不急于下结论。(第11项)。这表明,他们会马上得到一个结论,而不耐心倾听对方。换言之,他们不关心别人的感受和反应。这意味着他们没有能力运用移情。移情这一概念被学者们认为是跨文化敏感度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移情也称作心灵感应或直觉敏感度(Gardner),是指说话人运用语言刻意对听话人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意图以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会话语的用意。具有移情能力是指能尽量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使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进行移情,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为他人着想的人更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更有同情心,更能关心对方,更能敏锐地感受到对方的各种心理活动,更能认同对方的情感。换句话说,越具有移情能力,跨文化敏感度越高。 因此,如果学生和留学生能够有效和适当交流,他们需要做到:(1)仔细倾听对方;(2)了解对方的情感;(3)对对方的话感兴趣;(4)对对方的需求敏感;(5)了解对方的观点;(6)注意对方的非语言行为。总之,如果学生可以较好地运用移情,他们会顺利领会对方的观点并快速提高交际技巧。

(二)增强信心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学生的信心没有明显改进。这可能来自焦虑和不确定性,缺乏跨文化知识、交流技巧和良好的性格。为了提高学生的信心,他们需要提高自尊和自我认知。

1. 提高自我评价

在回答实验后问卷调查时,许多学生很难面对面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谈(4项)。这表明,学生缺乏信心。提高学生信心的方法是提高学生的自尊。自尊是跨文化敏感度的一个基本要素。当学生拥有积极的态度,他们往往会感到自信和坚强,便能与合作伙伴以乐观的态度和信心交流互动,在跨文化交际中他们不仅可以建立自我价值和自我价值感,也更能处理疏离感、挫折和压力所造成的意思表达含糊不清的情况。自尊是自我概念的一个方面,被认为可以调解所有的行为选择。因此,积极的自我评价往往会激励个人做好与他人的交往,包括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反过来讲,这会使人建立一个积极的动机和情绪,承认和尊重跨文化差异。 为保持和增强自尊,我们应积累成功的经验,增强胜任感;正确地知觉和解释自己的行为表现,把错误看作是学习和改变的机会;相信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当自己有缺陷、行为失败或有错误时,学会接纳自己;对自己的内在资源,自己的潜力有足够的了解;对于每个人来说,内部价值(自我成长、自我目标实现、学习能力、道德水平、自我接受)比外部价值(财富、成就、权利、地位、学历、外表)更有可能使人体会到自尊。

2.促进自我了解

在学生了解留学生的文化之前,他们需要知道自己的个人态度、偏见和一些偏爱的观点。通过这样做,他们可以满怀信心地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交流。“认识你自己”的忠告从古代各国不同文化的哲学家那里流传下来。理解他人先要了解自己。大多数文化是我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被吸收的。所以第一步是认识到自我参照标准,才能了解另一种文化难懂的一面;这样才会理解为什么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事,在其他文化中却闻所未闻。自我了解是成为一个合格的跨文化交流者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了解自己意味着你需要知道你的文化,了解你的看法,知道如何实施你的看法和审视你自己。我们可以通过自我监控了解自己。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过程通常被称为“自我监测”。当你在不同情况下,你可以控制你的情绪反应,创造良好的印象,并修改你的行为。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利于更好地与对方交流并增强自信心。

(三)增加跨文化知识

研究表明,一些学生缺乏文化差异的知识,所以他们不能顺利与他们的合作伙伴沟通。事实上,他们需要了解更多非语言交际知识,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文化知识。如文化知识讲座、大众媒体、杂志、报纸、谚语、笑话、民间故事、传说、神话和艺术。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大量的文化事实,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阅读电子书、电子杂志和电子报,很多报纸和杂志提到的文化知识并非在通常教科书中能学到。一些好的文化见解可以很容易在头条新闻、广告、社论、体育版、漫画,甚至在天气预报中发现。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些充满跨文化故事的电影,然后让学生找出和他们自己文化的不同和特别之处。此外,学生有必要更多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建立联系。通过互动和观察,他们可以对其他文化有更加具体的了解。总之,当他们准备融入任何新的文化时,了解不同文化知识是一个良好开端。具有良好的跨文化知识的学生可以更加顺畅与留学生交流,因此,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结论

上述实证研究表明,通过文化导入并让学生和来自不同文化的留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学生在跨文化知识、意识、动机和技巧方面有所提高。从数据分析结果看,大学生们的跨文化敏感度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大学生们在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这两个层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以此证明本实证研究是一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式,本研究总结出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策略对今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任务教学的探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结果,本项目总结出三个策略以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即通过留心、管理焦虑、运用移情提高跨文化交际技巧;通过提高自尊、自我认识、语言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信心;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增加跨文化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期望此实验将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较深远的影响,希望他们通过不断的努力逐渐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窦卫霖.跨文化交际基础[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

[3]姚君伟,张向阳,张伊娜.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教学[M].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4]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EB/OL]》.[2007-09-22].http://202.204.128.82/index.php?option=com.content&task=view&id=72&Itemid=31.

[6]BENNETT M J. Towards ethnotelativism: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M]// Paige R M.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Yarmouth,ME: Intercultural Press.,1993.

[7]BENNETT J M, BENNETT M J.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global and domestic diversity[M]//Landis, Bennett J M., Bennett M J.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training (3rd ed.). Thousand Oaks,CA: Sage,2004.

[8]BRICK J. China: A Handbook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R]. National Centre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ydney: Macquarie University, 1991.

[9]CHEN G M, STAROSTA W J.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 synthesis[M]// Burleson B R. Communication Yearbook,1996.

[10]CHEN G M,STAROSTA W J.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R].Human Communication,1997.

[11]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2]FANTINI A E. A central concern: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EB/OL].[2013-06-16]. Retrieved March 2003 from http://sit.edu/publications/docs/competence.pdf.

[13]GUDYKUNST W B, KIM,Y 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 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Inc,2003.

[14]GUDYKUNSt W B. Cross-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Inc,2003.

[15]HALL E T. Beyond Culture[M]. New York: Doubleday,1976.

[16]HALL E T. The Dance of Life: The Other Dimension of Time[M]. Garden City,N. Y.: Anchor Press,1984.

[17]KIM Y 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 TING-TOOMEY,S, KORZENNY F. Cross-Cultur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91.

[18]LUSTING M, KOESTER J.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5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2006.

[19]SAMOVAR L A,PORTER,R E, McDANIEL,E 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6th ed.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20]TING-TOOMEY S. Communicating Across Cultures[M].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1999.

An Empirical Study on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YANG Ji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22,P. R.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to improve th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is study,the non-English major college students as subject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within a period of four month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students discussed in class to complete ten about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topic,used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 test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Finally,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provided.

跨文化交流总结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与教学研究

“跨文化交际”是Edward Hall 在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现已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跨学科课程和研究热点, 同时也是商务人士、留学生和移民培训的重要内容。针对新《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2009年《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商务英语专业的知识与能力由四个模块构成: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人文素养。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成为国内部分高校英语专业或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

哈佛商学院前院长Robert Kent曾指出:“在全球范畴内经商时,很少能有比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技能”。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著名学者胡文仲、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文秋芳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指语言能力和策略;后者指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Susan Eckert(2006)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尽管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不同的理解,但共同之处在于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文献中,多强调其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应用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注重理论性,强调案例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介绍案例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的意义,并着重介绍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具体操作和选取案例的技巧。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是指教师根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宗旨,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典型的案例讲解,使理论具体化;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析具体和典型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更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关注社会问题,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2)通过案例教学,学以致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能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加强团队精神;(4)注重师生双方的合作,教师引导为主,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三、案例教学的特点以及具体操作

案例教学法成功关键之一在于案例的选择和整理。选择案例前应了解案例的基本特点,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1)真实性。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融入案例的情境,使学习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较快地移情于真实语境中,提高对问题的认识。(2)典型性。典型的案例增加其说服力,如相关电影《世界是平的》《刮痧》等,典型地反应了中西文化差异。(3)相关性。所选的案例需与教学内容相关,否则再典型也意义不大。(4)目的性。所选案例应服务于教学目的。(5)可读性,即案例能被学习者理解,包括难度系数和语言都应该合适。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企业学校之间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以及网络资源的壮大,案例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同时案例也呈现多模态多维度特点,包括视频、广播电视新闻、书面案例材料、报纸文摘、图片等。只要具备跨文化意识,用心搜集整理,找到合适的案例不是难事。

案例教学的操作也十分重要,本文将先从宏观角度介绍案例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课堂知识导入、知识讲解、知识运用、知识检测),然后从微观角度介绍案例的具体使用(案例搜集、案例介绍、案例讨论、案例总结、案例反思)。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在知识导入、讲解、运用和检测过程中,往往不限于只使用一个案例,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案例。如讲解Edward Hall’s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High- and Low- Context Orientation)时,可以使用简短视频或者贴近生活的简短对话导入课堂:

1. Chinese: I just know you don’t like my idea.

American: How? I didn’t say a word.

2.American: You said yes.

Chinese: That doesn’t mean I agree.

通过这个简短贴近生活的对话,学生能理解中美高低语境文化差异,中国人意在言外,而西方人直接。在具体讲解中,还可以使用中西方诗歌对比案例。中国古代诗人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雪莱的《悲歌》―“徒然落泪的悲伤的雨,枝杈怒伸的的树木,凄凉的海,深邃的洞窟―哭吧,为了世上的不公!” 请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异同。在知识的运用阶段,仍然可以使用多种案例,如真实案例,情景模拟。假设你是美国人,邀请去中国朋友家做客,而你因为要参会不能去,你会如何表达?然后角色互换。这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能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案例分析讨论时,还要关注案例背后文化差异的原因。通过案例启发式讨论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他们的潜能。

微观层面介绍案例教学法,包括案例的搜集、介绍、讨论、总结和反思。1.案例准备:教师或者学生应在课前搜集整理好案例,案例选择应注意真实性、典型性、相关性、目的性和可读性等,从网络视频、电影电视、书籍、人物访谈、图片等多渠道搜集案例,并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适当改编案例。2.案例介绍:案例教学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根据案例的内容,教师可发放案例书面资料给小组,也可以以PPT形式展示或者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形式,如广告宣传的跨文化差异,就需以播放视频方式,这样学生能直观感受,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和美国的广告视频。3.案例分析和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如分析可口可乐广告中美文化差异,可以从广告音乐、图像和动作等多维度,也可从中西文化差异的多维视角解读案例。教师须注意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4.案例总结: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对案例的具体分析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在点评中,应注意分析各个小组的优点和不足,对表现好的组进行肯定,归纳出原因,同时应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出争论的要点,并运用相关理论作出自己的分析。如可口可乐中美文化差异:可口可乐在美国的广告体现了美国个人主义和自由的价值观,而它在中国的广告则体现了集体主义价值观。5.案例反思:反思是案例分析教学法不可缺的一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一个案例的教学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跨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能力。如通过可口可乐的案例分析教学,得到相关的启示。我国企业跨境广告或者外宣视频制作时,应考虑到西方文化的特点,进行调整。

鉴于以上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从多渠道选择案例,有效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讲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时,运用多媒体视频(如美国电视剧《不要对我撒谎》和视频《手势在不同国家的含义》等,能更直观让学生接收信息。另外可以利用邀请学校留学生加入课程,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了解文化差异。还可以从各个领域获取案例,如音乐、建筑、家具等,进行对比分析,获取文化差异信息。

四、案例教学成功的要点

为使案例教学法更能有效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案例分析教学中,需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应参与到整个案例教学中。选择案例时,教师要考虑学生对案例的接受程度和学生的性格特点。案例材料的阅读观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案例的总结,都可以以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案例教学中,教师为主导指的是教师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进行案例分析前,组织学生分组,并明确教学目的、小组任务和内容,提高活动效率。在案例具体分析讨论中,教师应观察、引导、点拨、鼓励学生,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在案例总结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发言进行科学点评,并简明扼要概括学生的陈述,提出相关建议。在案例的反思过程中,应启发学生举一反三,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二)案例选择应与时俱进,贴近社会实际,突出时效性

案例教学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文化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搜集整理案例时,要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实效性。比如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信函和商务谈判影响,往往认为中方谈判人员爱面子,重关系,谈判多采用间接方式,而西方谈判者利益为导向,谈判多采用直接方式。但是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渗透,谈判特点也有新的变化。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邀请正从事商务谈判人士介绍他们的经验体会,或者阅读最新期刊杂志,如“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al Science”等,在课堂上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有趣的案例,以突出案例的时效性。

(三)案例的本土化

本土化的教学案例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有力补充。在具体教学中,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拥有大量的跨国公司和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可以邀请中外人士和商务人士来课堂进行讲座,或者通过已毕业学生或实习学生亲身经历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讲解文化差异。如果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可以观察、问卷调查或者访问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感受,并进行分析讨论。具有留学生或者交换生资源的高校也可以邀请留学生来课堂,讲解他们来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身边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更直接真实地了解文化的差异。

总结

鉴于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性强,案例教学法通过用真实和典型案例分析,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同时有利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发展,是跨文化交际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使用中,还需要适当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教师应对相关理论做清晰的阐释,案例分析才能有理有据有方向,同时避免太主观。

参考文献:

[1]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4):4-11.

[2]http://ile-communicacioncom /…/liste./20110324html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4]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跨文化交流总结篇6

关键词:常规桥梁;总体设计;结构比选;桥梁布置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及设计建造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新建高速公路的行车舒适性更高,服务更趋人性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小。然而建设一条高效率的高速公路,做好前期规划及勘测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优秀的总体设计不仅能方便施工,也能带来良好的服务水平,还能便于运营期间的维修保养。

1桥涵设计几点思路

1.1高速公路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美观,有利于环保”的勘察设计新理念。结合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特点,把“精心设计、精细设计、精品设计”的思想落到实处,注重桥梁结构设计细节方案的比选与优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创新。

1.2 一般大、中、小桥桥位服从路线总体布设需要,做到桥位处平面线形与道路线形协调一致,平顺流畅。对于特大桥、综合考虑路线与桥位的优劣,选择综合性能最优的路线、桥位方案,桥位尽量选在河道顺直,河床稳定,河槽能通过大部分设计流量的河道上,以免因桥梁的建设而导致水流紊乱,河道发生变迁。

1.3 对于跨越河流、沟渠的桥梁,桥梁布设时,除满足河流顺畅排泄、灌溉或水运通航外,同时兼顾桥下通道的设置要求。与航道、公路、乡村道路交叉,其等级标准、净空要求,应按相应主管部门文件规定执行。跨线桥的边墩或桥台如存在被车辆冲撞的可能性,应进行相应的防护处理。

1.4 桥涵(含立交桥)结构形式,应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材料来源、地基情况、施工特点和使用要求,遵循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进行综合考虑。尽量做到标准化、系列化及工厂化,以确保工程质量,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工程造价;桥梁一般采用中小跨度的梁式结构。桥梁结构类型的选择原则上应符合当地的习惯做法,并吸收已建和在建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的成功经验。

1.5 桥梁布置宜合理归并结构类型,统一桥孔跨径,对非特殊原因,同一座高架桥梁跨径种类不宜多于两种,以方便施工。

1.6 大桥应注意桥路配合,当桥梁位于平曲线上时,可作曲线桥、折线桥或直线桥。桥上纵坡一般应服从路线设计需要。桥面横坡与路面横坡相同,横坡及桥面超高坡均采用盖(横)梁及台帽与桥面同坡形式调整。

1.7 位于平曲线内的桥梁一般采用弯桥折做的方法。对于斜交桥梁,原则上斜桥斜做,以减小墩台阻水作用,改善桥下净空。分离式立交桥斜交角不宜过大,当被交道不能改动时,也可考虑大斜度立交。被交道路采用上跨或下穿应视交叉处地形、工程量、造价、排水、施工难易等因素综合考虑。

1.8 对于支线上跨及主线上跨临近城镇或跨越主要等级公路、等级航道、以及景观要求高的桥梁,结构设计充分考虑采用建筑高度较低,下部结构墩身、墩帽等外观效果较好的型式以满足美观要求。当被交叉道路交通流量较大时,结构型式选用时充分考虑交通量、行车视距的影响,并尽量减小施工期间对被交叉道路交通的影响。

1.9 桥涵布置原则上保持沟渠的自然状态,涵洞交角宜顺自然沟渠走向,不宜大面积强行改沟、改渠。跨越人工沟渠的中、小桥,尽量做到不压缩其过水断面,桥墩设置尽量避开沟渠中线,同时尽可能利用桥孔为河道两侧群众提供通行条件。在满足桥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重视桥梁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将建设桥梁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充分重视水环境、大气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

2桥梁上部结构比选

高速公路上的常规桥梁,跨径在16m-40m范围内的中小型跨径装配式梁(板)结构是最具代表性的桥型结构,相比其他桥型结构也是最为经济合理的。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桥型结构尽量采用标准化、装配化的桥型,以便提高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一般性桥梁上部结构常见的主要形式有空心板、小箱梁、T梁。对于非特殊情况,空心板一般用于10-20m跨径,小箱梁一般用于20-30m跨径,T梁一般用于25-40m跨径。由此可见跨径在20-30m之间有几种结构形式可供选择,而这个范围往往又是高速公路使用最多的跨径,因此针对相同跨径不同梁型需要进行结构比较获得最优方案。在比选过程中需要根据项目特点侧重考虑经济性、施工方便性、耐久性、服务水平等因素。

常规桥梁结构体系分为简支梁和简支转连续,对于不同的建设环境也需要比选。例如,多软基区域宜选用简支梁体系,不均匀沉降对上部受力影响小;高烈度地震区域宜选用简支转连续体系,整体性好。一般10-30m跨径可采用简支梁体系,20-40m跨径则采用简支转连续体系。不同的体系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简支梁体系具有受力更简单、施工更方便、造价更低、能适应较大的基础沉降等优点,但其缺点是跨越能力有限、行车舒适性稍差、整体性弱等,简支转连续体系的优缺点可与简支梁体系互换。

3桥梁下部结构比选

常规桥下部结构的考虑是否得当,对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及后期使用影响较大,不同的结构形式的受力特点、造价、施工要求、外观视觉差异较大。目前经济实用性桥墩有双柱圆墩、三柱圆墩、双柱方墩、三柱方墩,其特点是受力简单、经济性好、施工便利、视觉效果较差。造型景观性桥墩主要有花瓶墩、扩头墩、V形墩、Y形墩、X形墩等,其特点是视觉效果好、施工稍不便、造价稍高。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桥位环境进行优选,对于山区或人口稀薄区域宜以经济性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在靠近城区或人口密集区域宜体现人文关怀,选择造价适中、造型美观的结构形式。

桥墩墩身结构选型的同时也应注重基础形式的选择,目前最常用的基础是灌注桩,但灌注桩并不能适合所有区域。基础的选择需充分考虑地质情况等因素,对于坚硬岩层埋置较浅的区域宜采用扩大基础,一些区域采用预制桩(预应力管桩)或许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性。

4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速公路也开始向山区、湖区、滨海区域等复杂环境延伸,桥位的地形及地质条件也呈现多样化,同时高速公路的建设也遇到了病害治理、灾害预防、环境保护等新问题。因此需要从设计源头开始转变设计理念,设计者应充分了解地理人文环境,对桥梁上下部结构进行综合比较,精准把握桥梁总体设计,同时也需保持设计的先进性。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可供设计选择的空间也在不断拓宽,设计者也应该积极利用新生资源以促进高速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编著.《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2-2004.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6.28

[2]范立础《桥梁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年1月第2版

[3]邵旭东 程翔云 李立峰.《桥梁设计与计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跨文化交流总结篇7

关键词:中职教育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流 交际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278-01

所谓的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与那些在语言、文化、习俗、社会、信仰、宗教有着很大差异的人群进行交际。那么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则指的是培养学生与英语国家人群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跨国际的交际能力对于新时代的技能型人才而言是一种必备的技能,更是社会时代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的需要。所以如何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成为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1 进行文化培训,更新教学理念

如果想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能力培养,教师就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且针对自己薄弱的文化理论知识进行扩充,也可以通过文化培训来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要意识到身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工作者,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更需要的是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才是能够影响学生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可以先从自身做起,丰富自己跨文化交流的经验,从实际情况中感受跨文化交流的魅力,并且从中总结经验,掌握在进行交际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或者在交际过程中应该掌握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所以,如何做好自己,如何使自己能够以更加完备的姿态来进行接下来的英语教学才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任铡

2 重视学生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就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很难进行下去,所以在进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时,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最基本的自信心。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一大原因是由于兴趣不够,这就需要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这两点做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就需要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风土人情有着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这往往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部分,但是“讲与读”的方式经常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者传授亲身经验的方式来告诉学生,这样一来便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的欲望,更能够达到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功能。所以在进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用更加有趣鲜活的交际实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起学生进行交流表达的欲望。

3 仔细钻研教材,满足学生需求

如今的中职英语教材中的英语知识比较枯燥,单纯的语法知识非但起不到坚实学生英语基础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更加厌恶英语,并且要想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要不断通过有冲击力的内容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语言以及文化魅力,来适应中职英语教学过程总能力培养的目的。仅仅依靠中职英语教材进行教学,那么课堂气氛会变得死气沉沉,教师不仅会浪费教学课时还会使学生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

所以,这就需要教师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将教材中一笔带过的,但对学生能力培养很有价值的知识点进行扩充,例如教材中有关“Art”一节,教师除过对必要的词汇进行讲解外,还可以借此向学生普及那些英语国家的艺术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这对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拓宽学生获取教材知识的途径,例如通过对外文书籍的阅读,英文广播或者英文报刊的传阅,通过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来增进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了解,这种学习方式无疑为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更加宽阔的途径。

4 课内课外结合,注重知识应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出来必要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实际演练,这才是交际能力的形成过程,以及财富累积的过程,所以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将教室课堂移动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能够大胆地与非本族语者进行交流,这种没有条件限制的自由环境,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这种交际环境下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自由交际的环境可能会出现许多交流上的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寻找跨文化交际的规律以及一些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明白其实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从而对此产生信心。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需要教师的鼓励的,很多学生很可能掌握了一定的交际技巧以及丰富反而文化知识,但是由于很少有机会接受锻炼这就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胆量张口进行交流,所以需要教师进行鼓励,并且为这些学生进行单独的情景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加的灵活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以及交际技巧。

5 结语

所有的参与中职英语教学的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在现在这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学生跨文化进行交流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种能力的具备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更能够使学生获得很多就业以及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是简单枯燥的英语教学没办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学生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这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现代社会,尽量做到让每一位中职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带向更宽阔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张慧珍.信息时代下中职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1.

跨文化交流总结篇8

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情感、思想时所发生的一切,也就是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连带作用。当所学语言是一个单一国家的语言时(如日语),该外语就仅用于与民族成员交往。当所学语言用于多个国家的语言(如英语,俄语,德语)时,该外语就分别用于与这些国家的成员交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跨文化交际就产生了。

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随之增多,因此

外语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化交际。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民族文化。文化是有差异的,因此各国的民族习惯也是有差异的。在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我们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发现其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对其差异的理解来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是一样,通过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习俗的不同,从而发现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第二,培养自己在跨文化发生冲突时的灵活应变能力。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可能会由于民族文化、习俗等不同而发生冲突,如果冲突发生,为了使交流正常进行下去,就需要我们尊重各自民族的文化差异,及时应对,合理解决。

三、跨文化交际冲突产生的原因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许多国家来中国建立子公司,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也提供了跨国域,跨民族的跨文化交际机会。通过跨文化交流,我们总结出跨文化交际冲突中比较常见的几种.

1.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对时间观念非常重视,他们认为时间就是金钱,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因此他们格外的珍惜时间,合理计划和安排时间。如拜访某人,西方人一定会先打好招呼,在约定的时间到达所约定的地点。而在中国,对时间的计划就没有那么严格,我们会在双方都方便的时候见面,而有的时候拜访某人也不会事先预约,直接给对方一个惊喜,但有的时候这种惊喜确实给对方带来诸多不便。

2.隐私方面的冲突

这一点我们可能会比较熟悉,外国人尤其是女士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她们认为这是个人的隐私,感觉是不是自己已经非常老了.而且外国人也不喜欢你问他的职业和工资收入,他们认为这也是他们的隐私,不喜欢与别人共同分享.在中国就完全不同,彼此喜欢热闹,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和痛苦讲给朋友听,让大家共同分享自己人的喜怒与哀乐。在中国,这是友好平等交往的前提,但在外国人眼里就是侵犯自己的隐私。

3.寒暄语方面的冲突

在寒暄语中,中国人见面习惯性的打招呼,问你吃饭了吗?但是如果这样对外国人说,他会回答你的问题,但也可能对你的话非常反感,以为你在嘲笑他穷,没钱吃饭。在中国,被别人表扬时,被表扬者都会自贬一番,以表谦逊有礼,但在外国就完全不一样了,当你对他的工作、学习等大加赞扬时,他会欣然接受,他认为你的夸奖就表明对自己成绩的肯定,所以很多人对中国人为什么把自己贬的一文不值感到非常惊讶。从这里,我们也就更能明白中国和外国在寒暄语方面的差异了。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为了避免上述冲突的出现,在外语教学中,就要注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全面渗透于英语各类课程的教学中,因此,教师应非常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应用语言的时候能避免出现文化冲突,具体措施如下:

1.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外国的文化材料

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由学习时间多看一些外国的书籍、报纸、杂志,通过对外国书籍的阅读从而吸收外国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转变教师的授课观念

外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在英语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而在传统的教学中诸如词汇、短语、语法等知识内容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外语作为一个民族语言的文化背景却被忽略了,结果学生学习了几年外语,对外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风俗习惯知之甚少。中国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掌握所学知识,从而不能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教师必须意识到授课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冲突对学生将来的危害以及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知识能力的重要性。

3.教学应贯穿于听说读写译

为了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认识能力的同步发展,教师的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笔试能力比较强,但口语就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多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不仅传授语言知识,同时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电影、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剧中人物的模仿以及对外国文化知识的网上搜索,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可以邀请外教给学生做一些讲座,学生更能直接的了解外国文化。

4.充分利用教材内涵,渗透跨文化意识

教师应该交教材中的有关语言文化背景做深入的分析,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对相关的文化背景有了一定的基础层度的理解。如果教师能结合文化差异来进行教学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能从中外语言使用的差异中明白中外文化的差异。

五、 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跨文化交际,也就是和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的沟通交流。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语言,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媒体,学语言即是学文化,教语言即是教文化,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决不能忽视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要增加对其文化差异的比较。

当学生使用语言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会遇到瓶颈,这就是因为在外语教学中往往不注重对异国文化习俗的重视,产生了模糊的价值观,隐藏于文化中的价值观是无法回避的,对价值观的理解更可以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因此,外语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语言本身的知识,还要学习特定的文化知识。

六、 总结

上一篇:劳动经济学研究内容范文 下一篇:海洋牧场经济效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