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中学会跨界和转变文

时间:2022-06-21 10:24:40

在竞争中学会跨界和转变文

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才是世道人情的根本。团干部的专业追问,当立足于此。团干部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这是个有趣的话题。

所谓核心竞争力,意味着差异化优势,意味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意味着难以复制。讨论团干部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深入分析自身的特点优势,透过主业和专业的追问,在开放与竞争中着力培育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努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团干部有什么特点优势呢?

一是“小清新”优势。

“小”就是年纪小,这是最大的优势。在地市层面,不管是专职团干还是兼职团干,年龄普遍在40周岁以下;市以下则更年轻。以中山为例,2014年,全市273个农村(社区)团组织,团组织委员平均年龄26.9岁,35岁以下团(总)支部书记264人。

“清”就是风气清,善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也因为年轻,官僚习气少,总有股用不完的劲。

“新”就是敢于创新,总是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挑战极限,为党赢得更多青年。1955年,同志为《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一文写下按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这“四最”,是青年的最明显优势,恰恰也是团干部最大的优势。

二是对信念价值的坚守。

我在研读宋明理学的过程中,看到了古人称为“气节”的力量。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个体伦理自觉来确立个人成贤成圣的道德追求。国家危难时,可以舍生取义,毁家纾难。南宋末年抗元死节的英雄就有500多人。进入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成为重要特征。但理想信念的坚持,依然在团干部身上集中体现。

从现实接触看,各级团干部普遍有责任,有追求,既有对个人理想的信守,又有对核心价值的践行。虽然认识有深浅,能力有高低,但普遍能坚守政治底线,努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与其他青年群体比较,这一点是团干部保持政治先进性的重要体现,这在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过程中尤显可贵。

最后是整合资源的能力。

团中央的老领导宋德福同志曾经说过,在共青团这个岗位上,我们做惯了“无米之炊”,养成了求人办事,学会了多方配合,练就了借台唱戏,特殊的岗位使我们面临着特殊的困难,而特殊的困难又使我们经受了特殊的锻炼。这一番话,说出了团干部突围困境的特殊本领。团干部与基层青年相融相通,更能有效地发现和解决“为谁服务、怎么服务、怎样做好服务”的问题;团干部与各界别体制内外部门协同合作,不言弃不言输,现实工作中,团干部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优秀青年凝聚在一起,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克服共青团“无职无权”的困境。摒弃“等靠要”,依靠“闯改创”,正是团干部重要的竞争优势。

从“无”来论证“有”

团干部的专业和主业又是什么?

201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指示,共青团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自己的“主业”。

“专业”和“主业”,奠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这是一个更本质的追问。竞争力来源于“专业”,而“专业”服务于“主业”,“主业”关乎团干部的定位与作用。

所谓“主业”,是指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必须重新审视和整合工作职能,把核心工作突显出来,形成不可替代的工作地位。

“主业”既定,“专业”自然要体现出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差异化优势。

曾有观点认为,社会管理和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应该成为团干部的核心竞争力。孤立地看,这两项都很难成立。

如果社会管理成为团干部的核心竞争力,那民政、政法委、社工委等部门的竞争力体现在哪里?如果意识形态工作成为团干部的核心竞争力,那党的各级政工干部的优势从何体现?我们要看到,面对建制化的体制内机构,共青团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青年基础;面对各类的青年组织和青年群体,我们又更懂得党委政府的所思所想,从这个角度出发,团干部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在于跨界,也就是社会治理的思想引领以及意识形态的社会化动员,学会“一条腿在党委,一条腿在社会”两条腿走路,这两项,才是团干部的专业。

这种思路,依然是就专业论专业,是从“有”来论证“有”。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无”来论证“有”。

这也是我们这些年探索的体会,团干部的专业,其实就是没有专业;团干部的特长,其实就是没有特长。什么意思?就是转变思路,从团干部直接服务青年,变成搭建平台,让青年直接服务青年。

孵化器做创业很好,我们就请专业的孵化器来做;百合网搞婚恋上了新三板,我们就请百合网来做青年婚恋工作――谁有能力就请谁来。《论语》讲“君子不器”,《老子》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团干部可以业无所专,处理具体专业不甚擅长,但可以统筹调动各方人才、各类资源。

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邦。他讲过一段很著名的话:“运筹建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更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恰当地使用他们,这才是我能够夺取天下的根本道理。”

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才是世道人情的根本。团干部的专业追问,当立足于此。

在开放与竞争中重塑竞争力

团干部的核心竞争力,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阶段,从青年反帝同盟、少年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垦荒队到希望工程,都有不同的表现。“十三五” 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新的理念和新的目标,团干部既要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又要通过调结构、改预期、补短板,在开放与竞争中自我革新,重塑自身的竞争力。

所谓“调结构”,就是推进团干部结构改革,适应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注重在基层一线培养团干部,统筹安排团干部到矛盾多、任务重、困难大的岗位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在应对复杂考验中提升素质、增强本领。推进团干部队伍在上下级之间、体制内外的流动和交叉任职。以新加坡的社会培养精英模式为例,人民行动党不仅自己培养精英,更广泛地从企业界和社会领域吸纳精英,这种开放精英选择视野,由社会培养精英而自己拿来所用的方式,既节约了成本,也极大地拓展了选才范围,有效地提升了新加坡国家竞争力。

所谓“改预期”,即改变职业预期。共青团是党的后备军,主要是指团的队伍是不断向党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渠道,党的事业后继有人需要广大团员大有作为。不能把后备军笼统等同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后备干部。在此基础上,为专职团干提供稳定的职业发展预期,以此努力打造一批工作10年、1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专职团务工作者。

团干部本身年轻,经历比较单一,大多一直从党委系统和团的自身方面产生,在经济工作和政府工作层面较弱,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工作难免力不从心。所谓“补短板”,用原北京团市委书记林炎志的话说,就是不断学习,注意做到“三个结合”:与真理结合,与中国共产党结合,与工农群众结合。新形势下,不妨加上“与改革结合”,注重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改革过程中,系统学习相关知识,缺什么补什么,寻找工作着力点,做改革促进派。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院院长格雷厄姆・艾利森曾说,如果一个政府由精英组成,在道德上高度自律,对国家的发展有英明的见解,这样的政府本身就是一种“国家竞争力”。团组织的竞争力,来源于团干部的竞争力。对照团中央秦宜智书记提出的四维工作格局要求,各级团干部需要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在深化改革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十大阅读新趋势 下一篇:张仕郎:用云验光改变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