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5:04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篇1

企业间跨文化交流的因素有很多,拿中西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来说,首先,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时间观念。在北美文化中,时间就是金钱,但是在亚洲文化中,时间观念比较宽松。所以,在来自中西两方的人员进行经济活动时,同时也是文化交流时,就会出现一定的矛盾。比如,美国人喜欢追求速度和效益,所以就会尽量减少谈判的时间。而中国人更喜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喜欢花较长的时间去了解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其次,空间观念不同。西方人有较强的空间领域感,而中国人则喜欢和伙伴共享空间。所以,在西方人家里做客时,如果向主人提出参观卧室的请求就会被认为是无礼。并且在晚上9点以后,除非有紧急商务事件,西方人不喜欢被别人拜访。所以,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就很容易发生文化交流的冲突。再者,人情和法制观念不同。在贸易合同的处理上,西方人与中国人有着明显的差异。美国人在与中国人谈判时,常常会准备较为详细的法律文件,但是中国人常常会觉得文件内容过于繁琐。这是因为美国人主要从法律角度来看待自己与经济伙伴之间的关系,而中国人则从人情的角度来看待彼此间的关系。所以,这种差异很容易给中西文化交流带来困难,从而妨碍不同文化的人员之间的沟通合作。总之,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如何加强跨文化交流

1.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

想要更好的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就必须要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在国际经济贸易的趋势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进行跨国贸易往来。因此,企业只有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才能在商务活动中,与其他跨国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首先,企业领导人必须重视起跨文化交流的问题,从而做好企业员工的跨文化管理。其次,企业领导需要向员工传达跨文化交流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企业员工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再者,企业管理者要注重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从而通过与这些人才进行沟通,加深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另外,也可以使用跨文化人才对企业员工进行文化差异的培训,进而使员工全面的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员工对跨文化交流的认识。总之,企业只有认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才能做好跨文化的交流。

2.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念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各自的环境下形成的,所以,虽然不同文化之间存有差异,但是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因此,想要加强跨文化的交流,首先要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念,不能因为别人的文化与自己的文化不同,就对别人的行为举止表示不满。从本质上来说,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从而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所以,树立平等的文化观念,克服狭隘的民族中心论,才能加强彼此间文化交流。比如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一直处于劣势,但是在进行经济往来时,企业却不能抱有民族观念来对合作伙伴表示不满,这样只会使得商务合作难以进行。总之,没有哪国文化是绝对优越的,想要与他国企业进行合作,就一定要本着平等的文化观念,来加强彼此间的跨文化交流。

3.追求文化的融合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跨国企业想要在他国发展,就一定要追求文化的融合,从而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交流。首先,企业要做好当地文化的调查,从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营者的心理,顺利进行跨文化的沟通,进而为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保障。其次,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不能一味的迁就他国文化,还要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文化,从而使本国文化在渗透到他国文化中,达成文化的融合。再者,追求文化的融合时,要尊重外来文化,考虑到不同文化间存在的排外情绪,从而保证积极健康的跨国文化交流。最后,不同文化的人有着自己固有的行为方式,既不能拿本国文化来衡量异国文化中的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总之,在追求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一定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和原则,来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的交流。

4.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加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首先,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然后利用这种差异来进行有效的交流。比如企业间在进行文化交流时,可以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打造双方都乐于接受的、有利于公司持续发展的企业特色文化。其次,在看到文化差异的负面问题时,同时应该看到文化差异带来的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应该客观的看待和理解文化差异,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加强彼此间的跨文化交流。再者,为了实现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企业应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进行系统的文化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得企业员工为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交流做出一定的贡献。总之,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交流。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国际经济贸易的趋势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常常会面对具有不同管理文化的跨国企业。而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企业应该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并吸收他国文化中的精华,同时摒弃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从而完善企业的管理,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了加强企业间的跨文化交流,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训,从而做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促进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过程中的稳定发展。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篇2

【关键词】文化 旅游 跨文化旅游 河北省

文化、旅游与跨文化旅游的关系

胡文仲教授指出,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它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其中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①旅游是人们跨越地理空间的一种流动和位移。了解、欣赏异地文化、艺术、风俗和宗教,探索异地的风土人情,游览异地的历史古迹,品尝各种风味佳肴,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这些都是旅游者外出旅游的文化动机。同时,旅游者承载着他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元素,当他们到异地旅游的时候,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就形成了。可见,旅游是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跨文化”一词来源于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的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其中的“跨”包含文化之间、文化相互关系、文化互动性和文化对峙四层含义。②显然,旅游活动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来往。旅游者对异质文化的追求,常常会带动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传播与互动,如此一来,旅游便具有了非常明显的“跨文化”属性和特点。

实施跨文化旅游战略的原因分析

首先,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城市的旅游者到河北进行游览、观光。根据河北旅游政务网的统计,2009年,河北省共接待各地游客1.2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10亿元;2010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6700.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73.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98%和22.13%。随着游客人数的快速增长,与游客相伴而来的外来文化对河北本地文化产生了显著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消除不利的影响,这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其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众的旅游需求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人们外出旅游,不再是为了单纯地游览名胜古迹或秀丽风光,而是逐步转向体验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的本土文化,可以说,旅游已经成为一种追求精神文化的享受,同时也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地及世界旅游发达国家越来越意识到,要想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就需要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同时要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③当然,河北省也不能例外。客观上,在旅游产品和服务中体现出的文化内涵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品质和前景。因此,有学者指出,跨文化观念对旅游开发中如何挖掘景区文化内涵、突出旅游目的地新形象、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开发有地方个性化旅游产品、重视旅游信息传播和旅游人才培养,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环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④

再次,河北具有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历史上,河北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区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河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著名的泥河湾遗址群,它是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起源的圣地;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之称;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河北成为拱卫京师的畿辅之地;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新中国即从这里诞生;河北省地处华北、东北两大区域的交界地带,担当着跨文化交流整合的角色。另外,河北还是文物大省,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许多精品文物堪称全国之最。总而言之,实施跨文化旅游战略,河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

关于“跨文化”旅游战略的思考

要充分培养“跨文化”意识。要培养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地居民的跨文化意识,这是发展跨文化旅游的基础和条件。对旅游从业人员来讲,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才能在策划、设计、定位旅游形象时以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操作,也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文化背景游客的需求与期望;对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来说,只有培养形成一定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较好地理解异域文化,从而在旅游活动中达成默契,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要创造跨文化交流的氛围,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旅游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当前,河北省应着力建立一支强大的学术队伍,鼓励他们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不同文化的对话与融合。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还应大力加强国际间的旅游交流合作,比如举办国际旅游文化交流研讨会等。另外,还可以开展大规模、系列性的“跨文化与河北旅游发展”研究项目。这样,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浓厚的跨文化交流的氛围,由此也可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和翻译人员,他们是与游客交流最多的群体,那么他们的交流技巧、语言能力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流的成效,因此,鼓励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多渠道加强学习, 提高理解和鉴赏文化差异的能力,并将这种理解转化为较高的协调能力、有效的交流与互动能力、恰当的管理与营销的能力。再者,相关的部门也应千方百计地为游客和本地居民搭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从而使两者间的交流、互动获得最佳效果。

确立文化整体意识,提高旅游活动中跨文化传播的实效性。事实上,旅游已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与其它媒介传播方式不同,它具有直接触及的、真实感知的特点。然而,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 一个旅游地持续不断地接待大量的游客,就会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当地居民不能也不愿排斥它,这样就会导致跨文化传播中文化涵化的不平衡。也就是说,当地的文化资源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物质形态会发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语言、风俗习惯等也会受到影响。当然,现在人们已意识到保护本地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但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还“应该把多元的因素纳入自己的整体视野, 充分考虑文化的自身价值, 以一定的精神意向, 使文化同其他多元背景进行建设性的沟通, 形成一种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⑤因此,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传播需要突出跨文化的角度,由此才能找到民族文化与国际多元文化的最佳契合点,既能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同时也能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环境、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旅游企业要实施有文化针对性的旅游决策和管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会表现出不同的消费行为与特征,客源国与东道国在价值观、行为规范、感知、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与偏好产生影响。由此可见,旅游从业人员应当注意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与心理需求,根据文化差异而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正确了解和对待旅游者的文化价值观,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市场定位与细分,设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旅游者的需求,制定有文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利用各种宣传、促销手段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

另外,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遵循跨文化的思路。文化与管理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学者指出,“要经营好国内的企业,必须对国内的文化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而要经营好全球企业,就必须对不同的国家的文化有较正确的理解,一方面,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解,事倍功半不说,还可能破坏彼此间的信任”。⑥旅游企业的员工,尤其是酒店从业人员,他们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习惯、价值观会使他们做出迥然不同的行为。因此,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要掌握跨文化管理的知识和理论并且将其转化为实际能力,以便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解决酒店经营管理和服务中主人和客人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问题,从根本上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能利用文化差异理论、文化传播理论,去指导设计企业形象、打造企业价值理念、制定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等。

总之,目前河北省的旅游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只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跨文化发展战略,使不同的文化得到有效的交流、传播与融合,必然会促进河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作者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旅游跨文化特性在我省旅游文化产业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编号:HB09DYJ001)

注释

①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②何谨然:“旅游的跨文化交际性研究”,《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7年第7期。

③李慧,王小润:“文化旅游:‘联姻’还要‘双赢’”,《光明日报》,2010年9月1日。

④田穗文,龙晓明:“旅游发展中的跨文化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期。

⑤刘绍卫:“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资源的跨文化思考”,《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篇3

关键词 国际商务 跨文化管理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飞快,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与我国跨国企业的壮大有密切的关系。但在国际贸易中如何实现跨文化管理成为了各个跨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若该方面问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极有可能影响到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甚至会渐渐丧失国际经营活动主动权,这对于我国的全面发展而言十分不利。

二、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影响

(一)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国际商务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是各方面的人才,而此方面人才的选拔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具体的考量指标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语言能力,鉴于国际商务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是各国人们的交流,如我国的人员在掌握本国语言的基础上能够掌握其他国家的语言,则会为其工作带来更多便利;二是文化适应能力,虽然很多人在刚刚接触全新的文化时新鲜感十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文化休克”的情况,此种情况一旦出现会大大影响工作效率;三是独立工作能力,国际企业中的人才往往有很高的要求,其中应具备的则是独立工作的能力,其在国外工作时很多事情只能自己独立完成,很少能够接收到有价值的帮助;四是工作动机,鉴于员工到国外工作的动机不同,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此方面也被列入考量中。[1]

(二)跨文化领导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能够轻易决定人员的去留、企业发展规划等,但是每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不同,员工对于领导的指示的遵守的程度也不同,因此这也是跨文化管理中的一大问题。如专制式集权领导,此种领导以自我为中心,不允许其他员工参与到企业决策的制定中;仁慈式集权领导,此种领导对于员工有一定的信任,其可以将部分决策内容交给相关人员负责,但在正式作出决定之前,仍然需要由该领导过目、决定;参与式领导,此种领导在企业发展中并不全权决定发展策略,其能够给予员工足够的发挥空间,其将重要决策的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较为低层次的决策则可以由部门领导者独自决定;民主式领导,该种领导的管理理念较为前卫,其能够充分信任自己的员工,并且很好地在企业中实现了分权化。不同国家的领导之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跨文化管理中也会在管理员工方面发生冲突。[2]

三、跨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沟通方面的影响

(一)沟通方式与风格

人类的沟通方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语言交流,另外一种是非语言交流,然而在国际商务沟通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交流方式均会造成歧义和阻碍。人体语是非言语交流中较为常见的形式之一,但不同的国家对不同的人体语言有不同的认识,如美国人民认为,在交谈中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代表礼貌,也代表对谈话内容较感兴趣,但在中国人民看来此种行为属于不礼貌的行为;语言交流占据着主要方式的重要地位,其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头交流,第二种是书面交流。在语言交流中往往会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即使两个国家在进行贸易活动时聘请了专门翻译,但鉴于翻译能力、各国文化自身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翻译官翻译的内容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3]

(二)跨文化商务谈判

谈判是国际商务活动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之一,导致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通常有两个:一是因两者在合作中无法达成共识;二是两者找到了新的合作方向需要进行交流、谈判来确定合作内容等。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谈判技巧,也要加强对对方国家文化的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进行商务谈判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谈判小组成员。不同国家对于谈判小组成员的认知也会存在差异,如有些国家认为谈判小组应由企业高层组成,显得较为重视,而有些国家认为任人唯贤,能够为自己创造更多利益的人员才能够代表本企业进行谈判;二是谈判策略。目前已经形成的谈判形式可以分为如下几种:一是竞争;二是让与;三是不活动;四是解决问题;五是折中。不同的国家面对谈判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策略的选择也会对最终的谈判结果产生影响。[4]

四、强化国际商务中跨文化管理效果的相关措施

(一)确立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对于企业整体发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其也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规范员工思想、行为的重要标杆。国家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形成的价值观也有所差异,当面对其他国家文化带来的价值观时,多数人均会出现排斥的心理,此种情况十分不利于双方合作。鉴于此,跨国企业之间应善于寻找文化的共通处,并将其无限放大,使优秀的文化能够得到整合和发扬,或者加强企业文化宣传,使员工能够了解除自己国家外的文化魅力,做到保持本心的同时,积极汲取优秀的文化来丰富自己,如此一来整个企业的人员也会更加团结。[5]

(二)正视并尊重文化差异

文化的差异是必然的,各个国家的人员均应正视此种情况,在合作中,员工应善于发现自身文化的优势,并主动与其他国家的人员进行交流,并就两国或多国较为常见的现象进行探讨,使对方能够明白各种语言、动作所代表的含义,以免在工作中因误会而导致工作失误的情况发生。另外,员工之间也可以就国家文化展开讨论,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将本国文化进行传播,也可以充分地开拓自身视野,此种方式也是加强各国员工交流、促进感情的方式之一,可谓一举两得。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员工,其必须做到尊重文化,理解文化;切勿随意批判其他国家的文化,否则很容易造成企业内部不和,甚至会对商务活动产生影响。[6]

(三)优化人才队伍

跨文化管理中,被管理者是人,而管理者也是人,因此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则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发展中应加强相关人员语言能力方面的培训,并不断提升其谈判能力;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积极将各个国家的员工集聚在一起,若员工之间缺乏交流,无论何种培训均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不难发现,我国跨国企业中在对人员进行培训时往往过于片面,其将重点放在技术培训中,虽然此种培训方式无可厚非,但对于促进商务活动进展方面以及文化交流方面却难以发挥作用,因此今后在对人员进行培训时,应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上至领导,下至员工均要完成思想的转变,同时也要提升各方面的技能。[7]

(四)优化人力资源机构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可以适地当实行本土化管理模式,企业众多人员中并不是所有人均适合在跨国贸易中担任重要角色,此种情况下即可以使其留在本土企业中,如此一来既不会造成文化冲突,也可以使相关人员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企业的基层人员应尽量聘请本地人,因为本地人之间的生活方式、工作理念等多个方面均很契合,也能够轻易在工作中培养默契,但外来人员则无法很好地做到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很难做到;而中层管理者则可以适当进行综合管理,其可以由本土员工与外来员工共同构成,中层管理者各个方面的能力均较为相近,也容易接受彼此的文化熏陶。

(五)合资企业的跨文化差异整合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即已经出现了中外合资企业,而如今我国中外合资企业的数量仍在持续增多,但其中存在的跨文化差异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今后中外合资企业可以从遵守如下原则入手:第一,因地制宜原则,其应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相符合,尽量提升员工自身的适应能力;第二,系统性原则,文化若被分割很可能会造成片面反应,不利于文化差异的整合工作;第三,平等互利原则,进行国际贸易活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收益,因此在进行文化差异的整合时也应将此方面重视起来。

(六)创新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国际商务活动中不同国家的文化熏陶势必会对文化管理模式造成影响,此种情况下我国应善于理解和借鉴优秀的管理理念、模式,并与我国目前的管理模式相融合,如此一来则可以使我国的文化管理模式更加完善。如目前很多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管理模式:第一,总公司采取强硬的手段来迫使国外子公司接受总公司的管理理念;第二,总公司管理理念不作出变动,但本土文化也不应抛弃,而是通过制度或是措施来实现两者并存;第三,充分挖掘总公司与子公司中的优秀文化,并将其进行综合,使其成为全新的企业文化,并以此为依据来创新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五、结语

研究关于国际商务中跨文化管理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各个跨国企业自身的利益,更与我国发展息息相关。鉴于跨文化管理的特殊性,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其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尤其是文化的差异使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多个方面出现了冲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商务活动的质量和效率。虽然近年来我国各大跨国企业针对此方面采取了相关措施,但似乎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作者单位为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贸易分公司)

参考文献

[1] 吴箫,肖芬,胡文涛.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能力概念模型构建[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01):29-34.

[2] 田志龙,熊琪,蒋倩,JIN Lixian,ZHOU Yun .跨国公司中中国员工面临的跨文化沟通挑战与应对策略[J].管理学报,2013(07):1000-1015.

[3] 王立非,李琳.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商务英语研究进展考察(2002―2012)

[J].中国外语,2014(02):88-96.

[4] 厉敏,杜荣,Cathal M.Brugha .商务背景下基于知识共享的跨文化信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0(08):55-59+48.

[5] 姚曦,王佳.国际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模型与提升路径――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03):34-51+126-127.

[6] 王宇航.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探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04):153-160.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篇4

关键词:卓越;跨文化;管理;多样性

21世纪人们正逐渐意识到文化多样性的事实,现代组织正通过一些方式来反映这一事实,包括雇员、顾客、股票持有者、和所有人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的经理们,并且正被日益突出的全球贸易、旅游和大量人口迁移所推动,因此全球经理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驾驭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以适应战略组织目标和任务的需要,文化多样性的成本和收益被清楚的阐明和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文化多样性的收益远远的大于其成本。在本文中,试图阐述在文化多样性管理和在21世纪全球经济背景下的全球管理中的关键因素(指标)。

一、 全球化时代中的文化多样性管理概述

全球管理中的文化多样性管理包括创造和保持一个环境以鼓励个人去达到他的诛求组织目标全部潜力的过程(Jenner,1994;Thomas,1994)。另外文化多样性管理中的文化多样性管理主要包括培养特殊技能、创造政策

制定法规以使所有人都能从文化多样性背景中受益,这离开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管理是不可行的。一般而言,沟通是一个组织有效运行的关键,就像Thayer (1990)说过的一样:“没有沟通,组织中的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完成,组织中的任何事情都依赖于沟通”。

调查显示经理们每天大约花费70%~80%的时间在工作地点进行沟通(Harris & Vloran,1991;Putnis et al.,1996),这包括写、说和听,事实上,所有的商业都归根于交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理们如何更好的了解彼此,因此交流沟通加强了所有的经理职能,有效沟通对于在文化多样性工作地点保持和提高组织运行是必不可少的,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

二、 文化多样性管理的实证研究

国家研究显示,大多数的国内和跨国公司显示出来的文化多样性是在澳大利亚主导下进行的,突显了管理沟通和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管理的不同观点,经理们一致认为管理沟通能力包括跨文化交流,是所有经理职能有效运行的核心,比如计划、工作地点交流、招聘/晋升、就职、培训、监管、劳资关系、管理变革、顾客服务、财政管理和组织内的市场营销,然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不同观点是通过被调查的经理们表达出来的。

经理们对于跨文化沟通能力详细检验后发现很多观点:比如,对跨文化沟通中经理的能力认识有明显不同的观点;并且一般来讲,文化多样性的管理和他们如何完成11项经历职能的期望有关,虽然文化多样性只是组织研究的劳动力、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的一个显著特征核心价值观或大多数组织主流的道德文化反映出来的文化多样性没有什么价值。

总体上来讲,参加此次研究的澳大利亚经理们对于跨文化管理有一个有限的理解,就像Hofstede(1980,1991)观念上理解一样,在心理学理论中对于心里适应过程的短期停留着比如国际访问学者,就像Bocher(1981, 1982),Brislin(1981,1993),Harris和Moran(1979),Lysgaard(1955),Oberg(1960),.Searle和Ward(1990),Ward和Kennedy(1996)所发展的,就像Gudykunst(1983,1986)。这些经理们不熟悉跨文化交流能力中一些特殊知识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知识如何被应用到文化多样性的工作环境中,经理们对于跨文化交流知识的明显差距可也用来说明经理们在组织中面临文化多样性是遇到的大量挑战,经理们如何表达如此挑战比如处理不同文化差异、文化困难、性别地位冲突以及宗教差异,一些经理们视雇员的不同文化背景为巨大挑战;另外一些经理通过观察到的因为到的标准集中在一个部门反应出来的问题来表达文化的固定模式。

三、 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主要指标和模型

当澳大利亚国家管理的研究和现行的当代跨文化沟通能力这现存的文化相对比,一般来讲,在文化多样性的管理中,下面的关于跨文化沟通能力模式是概念上的。在表1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新模型中,关键的指标已经从相关的国内研究发现中提升,另外每个指标趋向与国际文化相一致。当然,下列的一系列关键指标已经被发展到能够体现和突显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显著指标,尤其是对于那些参与全球文化多样性管理的经理们。因此下面给出了一系列被调查者和参与此次国内研究的参与者精选和鉴别出来的关键指标,因此在澳大利亚组织环境下文化多样性管理有很强的适应性以及对于参与文化多样性的全球管理有一般的适应性。

四、 全球管理中文化多样性管理的模型以及跨文化管理的具体指标

最后,基于一系列文化管理和同时在澳大利亚进行的调查研究,本文已经合成了一个新的用于管理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多样性管理模型(全球管理侧重于跨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当然,这个用于全球管理的文化多样性管理新模型包括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11项指标,用于11项经理职能,在表2中表现出来。

为了更好地介绍这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管理的最佳习惯的形式,以适应跨全球的经理人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需要,有必要形成一个团体文化不仅是支持文化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去庆祝和重视文化多样性,像麦克莱思和马歇尔引用穆林斯所说:“公司文化是一个公司有效运行的重要特征”。文化多样性一旦融入组织成为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部分,管理的职责就是教导劳动力意识到在系统性和一系列行为中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管理职员们必须根据跨文化沟通能力模型中的关键因素,管理层职员需要进行培训来发展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管理政策和制度需要被改善以融合跨文化的各个方面。总的来说,文化多样性管理主要是关于创造和掌握一个公司文化,用系统的方式掌握基本的价值观和文化多样性劳动力组织工作方法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鲍升华.论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管理科学,2004,(1):10-13.

2. 唐炎钊,陆玮.国外跨文化管理研究及启示.管理现代化,2005,(5):25-26.

3. George Benston, Paul Ir- vine, Jim Rosenfeld, and Joseph F.Sinkey, JR.Bank Capital St- ructure, Regulatory Capital, and Securities Innovations.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03,(35):301-322.

4. 陈剑平,徐伟军.跨文化沟通与管理浅析.经济论坛,2005,(13):111-113.

5. Carl E.Walsh Accountability, Transparency, and Inflation Targeting.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03,(35):829-849.

6. H.M.Hassan & Charles Hutchinson.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for Decision Making.A World Bank Publication, Washington D. C., USA,1995.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篇5

文化、旅游与跨文化旅游的关系

胡文仲教授指出,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它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其中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①旅游是人们跨越地理空间的一种流动和位移。了解、欣赏异地文化、艺术、风俗和宗教,探索异地的风土人情,游览异地的历史古迹,品尝各种风味佳肴,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这些都是旅游者外出旅游的文化动机。同时,旅游者承载着他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元素,当他们到异地旅游的时候,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就形成了。可见,旅游是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跨文化”一词来源于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的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其中的“跨”包含文化之间、文化相互关系、文化互动性和文化对峙四层含义。②显然,旅游活动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来往。旅游者对异质文化的追求,常常会带动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传播与互动,如此一来,旅游便具有了非常明显的“跨文化”属性和特点。

实施跨文化旅游战略的原因分析

首先,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城市的旅游者到河北进行游览、观光。根据河北旅游政务网的统计,2009年,河北省共接待各地游客1.2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10亿元;2010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6700.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73.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98%和22.13%。随着游客人数的快速增长,与游客相伴而来的外来文化对河北本地文化产生了显著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消除不利的影响,这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其次,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众的旅游需求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人们外出旅游,不再是为了单纯地游览名胜古迹或秀丽风光,而是逐步转向体验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的本土文化,可以说,旅游已经成为一种追求精神文化的享受,同时也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地及世界旅游发达国家越来越意识到,要想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就需要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同时要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③当然,河北省也不能例外。客观上,在旅游产品和服务中体现出的文化内涵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品质和前景。因此,有学者指出,跨文化观念对旅游开发中如何挖掘景区文化内涵、突出旅游目的地新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形象、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开发有地方个性化旅游产品、重视旅游信息传播和旅游人才培养,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环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④

再次,河北具有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历史上,河北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区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河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著名的泥河湾遗址群,它是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起源的圣地;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之称;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河北成为拱卫京师的畿辅之地;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新中国即从这里诞生;河北省地处华北、东北两大区域的交界地带,担当着跨文化交流整合的角色。另外,河北还是文物大省,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许多精品文物堪称全国之最。总而言之,实施跨文化旅游战略,河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

关于“跨文化”旅游战略的思考

要充分培养“跨文化”意识。要培养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地居民的跨文化意识,这是发展跨文化旅游的基础和条件。对旅游从业人员来讲,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才能在策划、设计、定位旅游形象时以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操作,也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文化背景游客的需求与期望;对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来说,只有培养形成一定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较好地理解异域文化,从而在旅游活动中达成默契,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要创造跨文化交流的氛围,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旅游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当前,河北省应着力建立一支强大的学术队伍,鼓励他们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不同文化的对话与融合。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还应大力加强国际间的旅游交流合作,比如举办国际旅游文化交流研讨会等。另外,还可以开展大规模、系列性的“跨文化与河北旅游发展”研究项目。这样,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浓厚的跨文化交流的氛围,由此也可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交流能力。另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和翻译人员,他们是与游客交流最多的群体,那么他们的交流技巧、语言能力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流的成效,因此,鼓励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多渠道加强学习, 提高理解和鉴赏文化差异的能力,并将这种理解转化为较高的协调能力、有效的交流与互动能力、恰当的管理与营销的能力。再者,相关的部门也应千方百计地为游客和本地居民搭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从而使两者间的交流、互动获得最佳效果。

确立文化整体意识,提高旅游活动中跨文化传播的实效性。事实上,旅游已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与其它媒介传播方式不同,它具有直接触及的、真实感知的特点。然而,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 一个旅游地持续不断地接待大量的游客,就会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当地居民不能也不愿排斥它,这样就会导致跨文化传播中文化涵化的不平衡。也就是说,当地的文化资源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物质形态会发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语言、风俗习惯等也会受到影响。当然,现在人们已意识到保护本地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但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还“应该把多元的因素纳入自己的整体视野, 充分考虑文化的自身价值, 以一定的精神意向, 使文化同其他多元背景进行建设性的沟通, 形成一种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⑤因此,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旅游活动中的文化传播需要突出跨文化的角度,由此才能找到民族文化与国际多元文化的最佳契合点,既能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同时也能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环境、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旅游企业要实施有文化针对性的旅游决策和管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会表现出不同的消费行为与特征,客源国与东道国在价值观、行为规范、感知、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与偏好产生影响。由此可见,旅游从业人员应当注意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与心理需求,根据文化差异而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正确了解和对待旅游者的文化价值观,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市场定位与细分,设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旅游者的需求,制定有文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利用各种宣传、促销手段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

另外,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遵循跨文化的思路。文化与管理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学者指出,“要经营好国内的企业,必须对国内的文化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而要经营好全球企业,就必须对不同的国家的文化有较正确的理解,一方面,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解,事倍功半不说,还可能破坏彼此间的信任”。⑥旅游企业的员工,尤其是酒店从业人员,他们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习惯、价值观会使他们做出迥然不同的行为。因此,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要掌握跨文化管理的知识和理论并且将其转化为实际能力,以便一方面能够有效地解决酒店经营管理和服务中主人和客人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问题,从根本上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能利用文化差异理论、文化传播理论,去指导设计企业形象、打造企业价值理念、制定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等。

总之,目前河北省的旅游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只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跨文化发展战略,使不同的文化得到有效的交流、传播与融合,必然会促进河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篇6

关键词:奥地利;跨文化教育;启示

1跨文化教育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往发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内容涉及国家、组织、个人等不同层面,同时涵盖民族、宗教、地区等不同维度,其高度、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国际学术界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逐渐重视跨文化类的学科研究。[1]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在以“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为主题的国际教育大会中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理念。该书阐述了“如何承认不同文化局域的同等尊严”、“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之间相得益彰的联系”、“跨文化性及多重文化主义(Interculturality/Multiculturalism)”、“跨文化或多重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InterculturalEducation)”。[2]虽然该书并没有明确地对“跨文化教育”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和解释,但这是第一次在国际范围内公开提出跨文化教育这一概念,标志着跨文化教育即将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预示着跨文化教育模式将成为国际教育的主流模式。这一概念的提出,在国际教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1998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对“跨文化教育”进行了定义:(1)在多种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同时进行多种文化的教育或以一种文化为主同时兼顾其它文化的教育;(2)在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到另一个语言、文化、风俗、信仰和价值观都不相同的环境中去接受教育;(3)特别设置跨文化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去适应非本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信仰和价值观的教育。[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发表的《EducationinaMilti-linguaWorld》一文中指出,在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全方面、多角度、系统性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和学习过程,其中包括:教学环境、课程安排、教学方法设计、语言环境选择、师生互动方式等,而不是简单地将跨文化教育当作一种“依附”在传统课程教育上的教育方式。例如,在教学方法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其中,教学环境的设计和语言环境的选择是顺利开展跨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6年发表的《UNESCO.UNESCOGuidelinesonInterculturalEducation》一文中指出跨文化教育的两个内涵。其一,跨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考虑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文化背景,平等对待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个体,秉承着“尊重差异、和而不同”的理念,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动,让受教育者真正地去认识自身文化的发展以及体会相邻民族文化间的文化共荣,最终达到不同文化间整合与升华。其二,跨文化教育是一种互动的教育形式,它以实现每一个受教育者积极、充分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为目的,促使不同国家、民族、地区、宗教、不同性别的人群互相交流、提高。所以说,跨文化教育是一种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发展和共荣的教育形式。[5]这两个内涵充分体现了跨文化教育核心理念和主要目的。综上所述,可以将跨文化教育概括为一种在复合文化背景下,以形成合理的跨文化意识为核心,培养尊重、开放、宽容和平的心态,坚持客观、无偏见的理念,结合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学生间的互相学习,从而增强人们在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达到不同文化群体间的互相理解、尊重、提高的新型教育模式。[6]

2跨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教育的内容与传统的大学课程设置会大有不同。传统的大学课程设置更加关注与对于知识点的灌输和演示,而在跨文化教育过程中,主要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一种包容性的概念,帮助学生去理解、认识和分析目标人群的文化特点,倡导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共荣。在教学内容上则以跨文化沟通、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为主,例如自我意识的培养、复合文化知识体系的构建、跨文化交流的方法等一系列的管理组织。根据Watzlawick的观点,沟通是人际交往间的一种相互行为,这种相互行为在人对事物的理解和价值观上得以体现,[7]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建立在具备相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的,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帮助受教育者克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文化障碍。因此,跨文化教育的内容上不仅有跨文化行为互动的内容,而且包括组织行为、行为心理的基本知识。[8]跨文化教育的方法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内容设置的变化而变化,形式多种多样。美国知名跨文化教育学家Forstamann和Gudykunst的研究结果指出,跨文化培训的方法可以分为文化特色教学法和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两大类。文化特色教学法,又可以分为文化特色教学和非文化特色教学法。文化特色教学法针对某一种特定的文化,介绍相关的历史、语言、文化、风俗、信仰等文化信息以及对该类人流沟通的方法。而非文化特色教学法指的是一般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又可以分为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和非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是通过模拟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展现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场景,学生通过模拟场景的切身体验和结合自身实际感受,进行跨文化适应性的探索和训练,并且在模拟场景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从之前的模拟实践中提炼出文化差异和寻找最佳解决方案。[9]

3奥地利跨文化教育的现状

3.1奥地利跨文化教育的现状。奥地利高等教育管理系统通过不同方法来管理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其中包括给移民提供跨文化教育、对所有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在奥地利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跨文化学习是一种“教育准则”,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所有学生的跨文化竞争力。移民群体的跨文化教育已经从最开始的对偶法和同化法进一步转为了综合法。对偶法的目的在保护学生的原有语言和文化,提供学习东道国语言和文化的教育机会。同化法集中在当学习东道国语言和文化时牺牲移民者的语言和文化的损失提供补偿。综合法是让移民融入到当地社会的同时不放弃自己本土的语言和文化,这种方法是伴随第一语言教学的学校同时产生的。奥地利跨文化教育强调文化间的互动性。奥地利的社会文化已经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社会,各种不同的文化群体在生活习惯、语言、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文化特性。奥地利跨文化教育是通过教育工作者将不同文化的群体集合在一起,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从认识差异、承认差异再到接受差异。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各文化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文化共融。奥地利跨文化教育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奥地利跨文化教育的推广不仅仅在高等教育,在奥地利的中学、小学甚至是学前教育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开展跨文化教育实践课程。奥地利跨文化教育的多语言性。奥地利的官方语言是德语,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奥地利鼓励学生在积极掌握好德语的基础上,从小学习多门外语。在奥地利的中小学,就已经开设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中文等多门不同语言。同时,教师会对所学习语言的风俗、文化进行传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以及学会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交流。[10]3.2奥地利跨文化教育的目标。在20世纪90年代初,跨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准则被引入奥地利的高等教育必修课程。跨文化学习没有作为特定的学科,而是作为推荐项目给老师把这些原则应用于所有学科。它的主要目标有:(1)探索文化资产(习惯、语言、习俗、传统、传说、神话、歌谣等)的本土和移民群体(特别是在地区与种族多样化的教室);(2)创造一个文化价值可以被所有学生体验和形成的学习环境;(3)引起文化差异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了培养鉴赏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4)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注重文化,语言和种族的多样性,为了解决民族-欧洲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5)培养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学生之间相互理解认识到共性和减少偏见;(6)为了注重双语和多语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使用他们的第一语言。3.3奥地利IMC克雷姆斯应用技术大学的跨文化教育课程。奥地利IMC克雷姆斯应用技术大学的跨文化教育课程采用了欧洲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通过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内涵、意义,督促学生参与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来。这些课程的主要对象来自与旅游管理、管理学、文学专业的学生。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进一步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的形成、特征、衍生,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中进行进一步的交流等。授课方式的安排更多的考虑让同学们参与到课堂当中,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同学们从意识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对跨文化理论概念进行更加真切的认识、体验,增加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对中国跨文化教育的启示

4.1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跨文化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管理领域的热点之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影响因子,同时对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现实意义。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的情况,跨文化教育的实施有以下几个好处:加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树立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因此,无论是从外部需求的角度,还是自身发展的层面上,我们需要坚持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并全面推进我国跨文化教育进程。4.2建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为了更好地将跨文化教育落到实处,给学生营造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建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跨文化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建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一是要引进优秀的且有丰富跨国教育实践经验的外籍教师或优秀学者,通过“一人一测”的薪资激励机制,吸引海外优秀的专家学者,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和多样化;二是通过国际学术会议、教学方法培训等形式培养现有教师的跨文化教育理念和认识,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水平。4.3搭建国际化的沟通交流的平台。跨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不应该是停留在书本上或局限于教室内,也不是简单地选派交换生或组织访学团,而是更多地与其它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在平台上对跨文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分享和交流,给学生营造一个国际化、多元化的教育交流氛围。4.4细化跨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跨文化教育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属于发展初期,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体系构建还有待提高,其中包括教材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本土化研究等方面。在学术界中讨论和研究的重点更侧重于跨文化语言交流及跨文化翻译,导致我国跨文化教育研究的内容略显单一,缺乏交叉学科的支持,如旅游文化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跨文化教育的学科建设需要加强与各学科间的联系及交叉实践,通过不断地去粗取精,才可以更好地将实践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总结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与国际学生间的交流机会日益增多,为我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有力保障。[11]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以跨文化教育为主导,有目的地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培养,不断探索出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学生跨文化教育培养体系,增强其跨文化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差异;跨文化管理

中韩毗邻,自建交以来,由于历史纽带性、文化相似性、经济互补性以及时代特点等原因,中韩文化交流发展快速且良好,但文化交流上依然存在些许的问题,中韩文化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从而导致中韩跨国企业管理上出现难题。杨柳、尹雪梅认为,跨国公司经营的失败是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并没有被及时有效的管理而导致的,因此,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是企业跨国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林静静、陈秋妙则认为,跨国经营活动的成败在于跨文化管理。董琳、黎永泰曾指出:要想为跨国企业成功运用奠定基础,就要通过文化整合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本文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中韩企业文化特点,寻找一些可行性策略,目的是实现两国文化的融合,促进中韩跨国企业的良好发展。

一、中韩两国交流的背景

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拉开了冷战的序幕,主要是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但却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国家。冷战前,中国、韩国受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从此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韩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两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痛楚使中韩两国无形中达成了一种默契,互相支持、彼此信任、共同抗击帝国主义列强侵害者。在韩国独立运动中,中国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为中韩的友好建交奠定了基础。到了冷战初期,1949年6月30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选择了有利于我国的外交战略,发表《论人民民主》,明确地向全世界表明要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军事阵营,并于1949年10月3日,正式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基于种种原因,中国于10月6日与朝鲜建交,这样的选择使中韩友好关系无法继续。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得到了苏联的默许,中国也应邀加入战役,而韩国的背后是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持续三年的朝鲜战争使中韩关系破裂。20世纪70年代,冷战后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同时中韩关系也开始缓和,随后开始通邮通讯等私下往来,1983年5月5日卓长仁劫机事件中韩第一次官方接触,双方态度积极友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并于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韩国的正式建交结束了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截止至2015年建交已有23年。在政治上中韩两国高层频繁互访,2003年卢武铉总统访华,2008年和2012年,李明博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13年6月朴槿惠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于2015年10月1日,朴槿惠总统应邀出席中国国庆大阅兵。2005年、2008年主席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2007年和2010年总理对韩国进行正式访问,2013年10月,会见韩国总统朴槿惠。2014年7月进行了一次串门式访问。高层频繁互访目的是增进两国人民友好相处,推动中韩关系再上新台阶,促进两国全面发展。在经济上,韩国自冷战后开放经济,实施“北方外交”政策,积极同中国发展经济,同时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积极鼓励外国企业到中国投资生产,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双方有着互补性,各取所需共同发展。200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宣布签署一个大规模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11月,中韩两国共同开通经贸合作网站。2012年5月2日,中韩自贸协定谈判正式启动。据韩国海关统计,2014年韩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2354.0亿美元,同比增长2.8%,其中,韩国对中国出口1453.3亿美元,同比下降0.4%;自中国进口900.7亿美元,同比增长8.5%,韩方贸易顺差552.6亿美元,同比下降12.0%。中国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在文化上,中韩同属亚洲国家,又为邻国,两国有着数千年的文化交流,“韩潮”和“汉风”交相呼应,中国人热衷于韩剧、韩国美食、韩国服装以及韩国化妆品等,韩国民众喜欢中国功夫、中国美食,以及中国汉字文化、儒家思想、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礼教以及佛教等,现在韩国人不仅仅关注中国的古典领域,中国现代文化也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文化承载着中韩的友谊,成为世代交好的使者。

二、中韩企业文化差异分析

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韩文化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同时形成了企业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给跨国企业带来困扰,因此解决企业文化差异问题是奠定中韩合资或独资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1.中国企业的文化特点

(1)以人为本中国企业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的,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民族特质。纵览中国传统文化,包含诸子百家的思想道义、琴棋书画、古代文学、汉字汉语、宗教哲学等等。中国当代伟大的思想家谢周勇提出,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到社会人道主义阶段,才真正为传统文化的科学发展奠定伟大的基石,并创立了社会人道主义学说,儒家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正吻合了这一思想。追溯到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书经》中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企业管理正得益于次,中国企业文化的核心便是“人”和“民”,治理国家需要“本理”“本固”,管理企业也同样如此,无论是“人本”还是“民本”都已在说明人的价值。孟子也曾提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其身。”意思是说,诸侯有三样宝:土地、人民和政事,如果错把珍宝美玉当作宝物,必定会遭到灾难。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企业管理时过于注重表明的修饰,华而无实,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好的经营效果。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人的价值还是要大过一切,“人”是企业成败的因素。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也有了更多的职位培训,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人”的素质,从而发展企业。在企业文化中,管理层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其实制度只是对人的约束,而行为靠的是人的本心,所以以人为本变成了企业的灵魂。(2)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一种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为中庸是人的最高道德,人们一直追求却达不到。在孔子看来,中庸是最高的美德,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目标,被人们所追求。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说的是人自觉修养达到一种真善美的境界去造福人类与自然。在企业中,中庸之道正呼应了人本思想,企业的“人”自觉提高修养素质,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廉勇、李宝山认为:中庸之道在企业中强调平衡和持久,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外部经营,员工、企业、社会三者间要协调统一,所以中国企业用平衡、协调、统一来代替员工、企业、社会三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孔子最先提出了义,在儒家文化中,义是仁义,本意是仁爱和正义,“仁、义”与“礼、智、信”共称为五常,讲义气一说便是从儒家文化所流传。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国人讲义气自古而来,中国企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义”变得尤为重要。孔子的重义轻利影响着后代的人们,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不爱起冲突,也同样是讲究一个义字,企业员工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及企业内部融洽的氛围便是儒家文化在企业价值观上的体现。

2.韩国企业的文化特点

(1)独特的管理权威韩国与中国同处亚洲且相邻,早在唐朝时期韩国便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当时朝鲜半岛的新罗国派人像中国学习文化以及治国策略等,所以韩国也同样受我国传统的儒家学派的影响。传统的儒学思想“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可以见得儒家思想非常注重尊卑礼仪,然而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韩国,则将其传承。在韩国企业中上下级的垂直关系分明,由于年龄不同、资质不同、地位不同,企业内部人员间的老幼尊卑也不同,下级对上级尊以待之。据了解,在韩国企业中大约80%的管理权在高层手中,中下层管理人员手中权力很少。即便如此,韩国企业中上层管理者对下属依然很亲和,愿意倾听中下层管理者的想法,决策中也尽量体谅中下层管理者的感受,因此并没有出现专制独裁的情况,这是韩国企业独特的管理权威。(2)独特的用人方式在韩国,儒家的家庭理念长辈要受到尊重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在韩国的企业中,所有权者更喜欢重用与家族有关的人,让自己家族的人委以重任拥有更多的权利。们认为只有这样分配才更能巩固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更有利于控制公司,所以一般情况下韩国企业内部的核心实际是一个家族,家族掌管着企业的命脉。不仅如此,排他意识强烈,传统韩国文化中,长子继承企业的所有权而并不是继任给贤能,例如韩国大成集团,总裁用了50年的心血创立企业,后长子继承所有权,经营大成工业旗舰公司。除家族人被任用以外,高层管理者还更倾向于优先任用与自己有关的人,他们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自己的事业。除此之外,在其他员工被任用方面,企业看重员工的能力与业绩,有能力有业绩的员工在年终考核中会给予丰厚的奖金,与此同时也会给老员工一定的照顾,原因是受早期日本管理按资排辈的思想所影响,后受西方文化熏陶,论资排辈现象已成减弱趋势。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企业还特别注重员工自身的道德修养,好的修为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内部氛围以及和谐的企业关系。这便是韩国企业独特的用人方式。

三、中韩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基本策略研究

企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是极大的,如果得不到良好的管理,跨国企业的发展势必会受到阻碍。如何进行中韩企业跨文化管理呢?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便是中韩文化的融合。首先,要对两国的文化进行充分的了解。鉴于中国文化与韩国文化的不同,总结了中韩文化带给企业文化的特点,将中韩文化融合并赋予企业,这样才能对跨国企业更好的发展。其次,要坚持共同的价值观念。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最后,通过两国企业频繁的交流沟通,建立健康良好的沟通渠道,这是解决跨文化管理文化冲突的根源所在。如何实施中韩企业跨文化管理?结合两国文化的特点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进行培训,学习多元文化取长补短

由于中韩两国文化的差异导致企业文化的差异,所形成的文化冲突正是阻碍企业跨文化发展的因素,使企业环境不协调、市场机会减少、对外敏感度降低等。如果想要中韩合作企业更好的发展,就要解决中韩两国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冲突。目前企业跨文化管理者过于注重员工的技术工作,往往忽视了跨文化培训,而培训学习正是解决文化冲突最有效的方法。跨文化培训的目的是要更好的了解对方的文化,同时让自己国家的文化被尊重,促进企业的良好的发展。跨文化培训内容很多,如语言文化培训、文化知识培训、文化敏感性适应性培训、习俗生活方式培训等。这些培训能激发员工的潜能、激励创新,有利于双方国家人员的交流与沟通,知己知彼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在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共同参与培训的同时,不仅可以学习多元文化,还可以增进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企业内部和谐。由于两国文化各有特点,不能只把一国的文化灌注于企业之中,在这个多元的世界里,企业文化也要多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邓小平曾说过:“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国成功的原因正是这种谦逊的学习态度,将这种谦逊的态度带入企业,一定会使企业良好的发展。

2.以人为本,树立共同的企业价值观

中韩毗邻,同在东亚,早期韩国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颇深,共同崇尚儒家学派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分解开来便是“人”和“二”,“人”便是人,“二”是一种平衡,用于企业便是以人为本、持久平衡。跨文化管理的主体是人,注重对人才的培养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人才是企业的魂,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跨文化管理中,还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树立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即企业全体人员共同认为的价值观念,能够主导着企业的发展。在共建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对方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消除种族优越感,发展文化认同并充分发挥文化优势,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培训建立共同的经营观念。

3.扩建沟通渠道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感情传达的过程,缺乏沟通感情就得不到升华,在企业中缺乏沟通就会发生很多冲突,种种冲突的产生不仅会影响企业效益,更会给企业内部带来矛盾。为了避免冲突的产生,就要打开沟通的渠道并扩建渠道,只有更好更多的沟通,才能使冲突矛盾减少甚至没有。然而沟通的目的就是要让对方知道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企业的项目、计划、实施策略以及将会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从而达到彼此了解甚至是熟知的程度,这样会给企业的未来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在扩建沟通渠道的过程中,主要做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包括信息表达与传递、感情交流与互动等,在选派员工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具有较强沟通能力的员工,这样有利于企业更好的交流与发展。

作者:赵放 邰钰竹 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朴光海.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及问题[J].当代亚太,2007(7):59-64

[2]杨柳,尹雪梅.企业跨国经营中跨文化管理策略研究[J].求索,2010(9)

[3]林静静,陈秋妙.跨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以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为例[J].北方经济,2014(2):73-74

[4]董琳,黎永泰.中-欧合作企业中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策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9(3):95-101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篇8

【关键词】 跨境电商 河南郑州港区 发展

前言

2012年6月,河南省郑州市成为了全国首批跨境电商试点城市,郑州港区积极把握这一战略机遇,在跨境电商方面不断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名列前某,成绩可喜。2016年1月,郑州港区获批成为部级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州港区作为河南省及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明确战略目标,把握新时期战略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促进跨境电商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以上,本文简要分析了河南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发展的相关问题。

1 跨境电商概述

从本质上来讲,跨境电子商务并不属于法律范畴上的概念,是相关学者、交易主体及管理部门对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实现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活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概念。跨境电子商务也被称为跨境电商和跨境E贸易,虽然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和名称界定,但不会对其研究产生影响。本文统一使用“跨境电商”这一称谓,跨境电商的运作范围较广,涉及到交易手段、商品物流及地域范围等众多要素,因此本文对跨境电商概念界定如下:境内外交易主体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跨境支付平台及跨境物流商品传送等的跨境贸易活动成为跨境电商。

一般来说,跨境电商有着批量小、批次多的特点,跨境交易双方在跨境电商运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退税难、通关难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积极开展跨境电商试点工作:2012年5月,海关总署组织郑州在内的五个示范城市开展跨境电商试点;2015年3月,国家批准杭州成为第一个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2016年1月,包括郑州在内的12个城市相继获批成为部级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1]。

2 河南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2013年7月15日,河南郑州港区跨境电商服务试点正式开始运行,经过3年多的发展,郑州港区跨境电商业务量、纳税额等经济指标在试点城市中名列前茅。2016年5月,中国郑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正式全面启动。预计在2018年,郑州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将建设跨境电商园区100个、电商孵化基地、人才基地100个、省级海外公共仓100个、重点电商企业1000家[2]。

在未来三年时间内,将河南郑州港区打造成为进出口商品技术交易示范区,积极创新探索跨境电商运行的事中、事后服务模式,将郑州港区发展成为内外贸以一体化的实验区。

2.1 郑州港区跨境电商优势分析

2.1.1 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申请成功获得先发优势

郑州是全国首批跨境电商服务试点城市,这给郑州刚去跨境电商发展带来了先发优势,从业务量上来看,郑州港区跨境电商业务量一直全国名列前茅,2015年郑州港区跨境电商业务数据如表1所示:

2016年1月,郑州港区获批为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之后两个月之内,河南保税集团平台出单量为1242万单,同比增长3.69倍,郑州港区跨境电商的先发优势可见一斑。

2.1.2 陆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势

郑州是有着多条国道和高速公路集中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以郑州市为中心,形成了“三横八纵”国省干线公路网、“两环多放射”高速公路网及“米”字形高铁路网。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体系有着巨大的规模效应,跨境电商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原本边界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产业优势更加如鱼得水。此外,郑州还是线路铁路与航空的无缝对接,真正成为了交通枢纽城市,形成了完善的陆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对于郑州港区跨境电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1.3 完善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体系

河南保税局是郑州刚去跨境电商的承建单位,其建立一体化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内涵征信认证平台、信息化平台和物流平台,这位政府解决郑州港区跨境电商的相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崔促进税务部门、外汇部门及海关部门的对接和协同合作有着积极的意义。此外,郑州“E贸易”创新建立了“1210监管模式”[3],将快件监管、报税监管及邮件监管等集合为一体,一体化的监管模式为郑州刚去跨境电商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河南保税集团在近年来的探索中形成了“一次通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系统,并自主研发了“E贸易”信息化服务平台,集成了运单处理、订单处理、查验放行、监管申报及仓管体系等全产业链功能,促进了监管部门与各类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为监管部门的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

在此基础上,郑州港区综合实验区正着手建设“1+9”智能体系,以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通过一个查验中心就能够实现对九个智能仓库分拣货物的查验,有效提升了货物分拣、查验效率,对于降低物流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待“1+9”智能体系建设完成之后,能够实现国内城际终端派送的全天候,且物流成本大大降低。

2.2 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发展面临的挑战

2.2.1 信息化水平和通关监管效率有待提升

我国电子商务本身就起步较晚,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在2013年在开始全面正式运行,而郑州市相关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这直接影响了跨境电商运行的信息化水平。就目前来看,郑州港区跨境电商企业在商检、通关及国税等一些列业务环节办理和开展方面还没有实现办公电子化,对电子认证、电子通关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不足,这就给跨境电商效率带来了不利影响[4]。此外,郑州港区跨境电商交易有着多批次小批量的特点,信息化程度不高给政府部门的监管带来了较大困难,使得交易者在运行跨境电商的过程中往往出现退税难、通关难等一系列问题,通关监管效率低下,阻碍了郑州刚去跨境电商的进一步发展。

2.2.2 物流配送、跨境支付及安全征信有待完善

首先,是物流配送网络还有待完善。物流体系的高效性、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跨境电商效率,虽然郑州交通体系四通八达,但物流服务建设还不够完善,在郑州港区跨境电商业务量井喷式增长的背景下,物流配送网络不完善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如何建设完备的跨境物流服务体系是当务之急。

第二,郑州港区的征信和质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郑州港区跨境电商现有平台安全认证体系还存在较大的交易风险,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出口产品因质量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被召回的案例屡见不鲜,不仅影响“中国制造”整体形象和名誉,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跨境电商是依托于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高端贸易方式,虽然极大的提升了贸易效率,但其交易环境虚拟化、交易手段数字化及交易流程隐匿化的特点也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安全征信问题和产品质量问题的出现,为了进一步促进郑州港区跨境电商的发展,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来积极完善征信质信体系。

第三,跨境支付手段有待进一步发展。河南郑州港区跨境电商支付体系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第三方支付平台缺乏与国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的能力,能够处理的货币种类还比较局限,外国商家入驻我国跨境电商平台的数量较少。此外,郑州港区跨境电商B2B订单业务、B2C订单业务有着多批次和小额度的特点,这也给关税管理及征缴的支付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跨境支付平台还难以满足这种高要求[5]。

2.2.3 相关法律规范体系处于空白

从本质上来讲,跨境电商属于依托于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外贸经济领域外贸形态,其能够促进各国经济发展,为广大国内外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购买境外产品的渠道。但需要注意的是,跨境电商毕竟属于新生事物,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风险和法律问题,而我国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比较滞后,至今没有一部专门针对电子商务的系统性法律,跨境电商的经营主体在进行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可依,缺乏明确的规范和指导,这就很容易在跨境电商运行的过程中引发知识产权风险、隐私泄露风险及支付风险等一系列法律风险,从而制约了跨境电商的健康发展。不仅对于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对我国整个跨境电商整体,相关法律规范体系的空白都成为了制约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制度障碍。

3 河南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发展对策探讨

3.1 放眼长远,精心策划,明确战略发展目标

郑州港区跨境电商是打造河南省内陆开放高地的关键所在,应当抓住郑州港区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项目启动的基于,对以往跨境电商经验进行总结,以打造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跨境电商产业基地、国内领先跨境电商发展平台、有国际影响力的网购商品集散地为战略目标,积极促进河南郑州港区跨境电商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应当积极促进跨境电商相关产业发展,构建跨境电商产业链体系和市场网络,以此来满足国内跨境电商市场发展要求;第二,应当积极发展国际网购贸易商品转口和集散,利用郑州港区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推动国际中转物流和航空快递物流发展,构建国际化网络,乏力发展转口贸易和集散中心[6];第三,需要构建线下实体直销平台与线下体验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结合,打造商品线下展览展示和直销业务,以此来进一步扩大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市场范围,满足市场需求;第四,应当积极打造跨境电商金融结算中心,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来说,可以在保税园区内注册离岸账号,促进外汇回流,同时应当积极发展货到付款及赊销等商业模式,尽可能减少第三方支付成本,促进人民币结算,这对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上述采取上述措施来形成跨境电商金融结算中心;第五,积极促进跨境电商相关软件电子产业的发展,延展跨境电商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软件产品及服务外包等跨境电商等辅助产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等跨境电商生产和制造产业。

3.2 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就目前来看,以电子商务为中心,相关部门正积极制定相关国家标准,例如诚信体系标准、风险防控标准、质量管理标准等,这些国家标准的建立能够规范跨境电商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跨境电商的参与者,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实验区应当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借助地方立方优势,探索跨境电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运行模式,针对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保税、通关、市场准入、支付、征信等相关监管政策和支持政策,打造跨境电商信息化平台,打造一体化、一站式通关电子口岸,获取跨境电商领域的话语权,助力郑州港区跨境电商的进一步发展。

3.3 政企联合,完善跨境电商服务平台

解决通关、监管、结汇、支付等方面的问题是推动跨境电商发展的关键所在,但就目前来看,虽然跨境电商改革试点给郑州港区跨境电商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在以上问题的解决上还缺乏细化的方案,跨部门协调与合作还做得不够。

建设政府多部门联动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是构建跨境电商平台的核心,相关政府部门、海关部门、口岸部门等应当通力合作,积极参与,政府与企业之间也应当积极联动,以市场规律为基础,构建通关、检验及监管的一站式服务,以此来提升跨境电商的运行效率[7]。此外,为了迎合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大发展的趋势,郑州港区还应当积极构建跨境电商的生态供应链体系,完善市场网络,拓展双边空间市场,以此来保证郑州港区跨境电商的市场竞争力。

3.4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体系

上文中提到,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电子商务的法律,跨境电商企业在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可依,导致在运行的过程中很容易衍生众多法律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促进郑州港区跨境电商的健康发展,郑州港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区应当积极总结近年来发展经验,将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提交给立法部门,为跨境电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奠定基础,以此来规范跨境电商领域中的电子支付业务、税收征管及交易主体行为等。

4.5 人才引进,打造高端跨境电商人才队伍

跨境电商属于智力密集型电产业的范畴,对智力要素、人才要素和技术要素的依赖程度较高,人才是搭载技术的重要载体,人才引进至关重要。获批成为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之后,河南郑州港区跨境电商进入了关键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应当结合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发展特点,积极引进技术型、战略型、商务型的跨境电商人才,掌握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的新趋势,把握现代电商业务活动流程,通晓电子商务全局,以此来未河南郑州港区跨境电商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例如开展校企合作、设立实习基地、建设科研合作平台等等。

结 论

综上所述,面临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河南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应当积极谋求创新,促进发展,把握发展优势,迎接发展挑战,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同时应当完善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和相关法律法规,注重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郑州刚去跨境电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国山. “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农产品跨境电商物流系统构建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

[2] 董建恒,宗国俊,岳忠贤. 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推动河南外贸跨越发展――加快推进河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探讨与建议[J]. 创新科技,2015,08:4-8.

[3] 李雯. 河南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92-94.

[4] 高亚瑞. 郑州航空港跨境电子商务SWOT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0:128-130.

[5] 袁宏山.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营造跨境电子商务新优势对策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32-35.

[6] 苏芳荔,尹明理. “一带一路”战略下郑州航空港跨境电商发展研究[J]. 创新科技,2016,04:34-36.

上一篇:手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下一篇:科研研究进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