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视域学科建设论文

时间:2022-08-03 10:14:00

跨视域学科建设论文

一、艺术学研究

原本是附属于文学、哲学、美学、宗教研究的支系。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被学界普遍看作是“艺术学真正确立了独立的学科地位”。对于获得了独立学科地位的艺术学如何建设问题,国内学者给予了热烈的探讨,也纷纷为艺术学科的独立建设提供各种方案亦或学术尝试。概观这些研究成果,有的仍限于单独的门类艺术研究(如影视、戏剧、音乐研究)而未能在学术视野上打通各个门类,甚或有的则将美术学研究名曰为艺术学研究,有偷梁换柱之嫌;有的仍未能脱离文学、哲学、美学、宗教研究的衣钵,很难说获得真正的学科独立特征;有的也做打通艺术门类的努力,然限于学术能力只是就现象论现象泛泛而论,无力上升到学理的高度和深度。总之,真正属于艺术学科,既有艺术的通约视野兼具学理厚度的务实性成果者寥寥。上述症候,只要我们检阅历年艺术学年会的提交论文便可一目了然。李倍雷、赫云《比较艺术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艺术学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具有开拓价值的研究参照。“跨视域”是李倍雷、赫云《比较艺术学》的关键概念。所谓“跨视域”,包含跨国别、跨族群、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等5个内容。李倍雷、赫云《比较艺术学》围绕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的学术演绎,以学理的高度和深度打通了艺术门类,构筑起比较艺术学学科的体系和框架,还为艺术学学科建设脱离其他学科的衣钵,获得独立自足的学科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例。作者认为“跨视域”是比较艺术学的基本方法论和实践原则,乃至比较艺术学生命根本。诚然,当“比较”与“艺术”连缀在一起,常常会使人落入“艺术的比较”这一思维定势。诚然,比较艺术学必然少不了要运用“比较”的方法,但“比较艺术学”的“比较”一定是建立在“跨视域”这一基本方法论上,而不是简单的比较不同艺术的异同或优劣。而且“比较艺术学”其至高目标并非“比较”,而是建立在“跨视域”原则之上的各艺术之间的关系研究,即“亲缘关系”、“异同关系”、“话语关系”、“科际关系”、“通律关系”。这是“比较艺术学”的基本研究视域。围绕“跨视域”,作者还建立起了比较艺术学研究框架和体系,包含比较艺术学的历史过往、本体论、方法论、视域论、门类论、类型论、范例论、思潮论等,为艺术学学科建设扩展了无限丰富的研究命题。由“跨视域”这一基本方法论出发奠定的研究视域,及生发的各种命题如“变迁研究”、“互释研究”、“艺术与自然科学关系研究”等是文学、美学、哲学、宗教学研究所无法替代或置换的。在这个意义上上讲,“比较艺术学”的建立为艺术学剥离文学、美学、哲学、宗教学的衣钵,开拓真正独立自足的学科领域,充入了强有力的底气。作者在论著中强调“作为跨越各种视域的比较艺术学,其基本特质是开放的学术视野”。在“开放性”的视野下,作者在论著中提出的各类命题仍留有深耕深挖的无限可能。毫无疑问,《比较艺术学》一书已然为后续的深耕深挖夯实了地基、铺好了前路。

二、在后续的研究中

如果说还要为“开放性”注入什么新的质素的话,笔者以为“当下气息”颇为合适。当下艺术生活在全球化语境中,各艺术之间的互动、碰撞甚或跨越、渗透更趋频繁,这使得“比较艺术学”肩负了责坚任重的时代使命。一方面,比较艺术学研究通过“跨视域”寻找各艺术之间的“关系衍化规律”,有利于各艺术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这于世界艺术建立健康生态来说是一支正能量。另一方面,“中国走出去”日益成为崛起后的中国面对全球化语境的新欲求。艺术是传递国族形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中国以什么样的姿态走进国际,需要借鉴比较艺术学的“比较视域”来洞悉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的跨域传播逻辑,寻求最佳传播效果和路径。“比较艺术学”研究大有空间。

作者:章旭清单位:东南大学

上一篇: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论文 下一篇:人才培养下医院学科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