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时间:2022-07-06 10:15:16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在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学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各级教育部门都不约而同把教学反思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给予高度重视。然而,笔者发现,一线教师的教学反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目前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1.教学反思=检讨书

检讨书式的教学反思,字里行间充斥着自我责备、抱怨和贬低。对自己教学理念不新潮的怪、教学水平不成熟的恨、教学经验不丰富的怨、教学设计不严密的悔、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叹……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我们看到的只有对失败的念念不忘和刻骨铭心,对自身的求全责备和扼腕顿足,令人倍觉压抑和郁闷。

2.教学反思=表扬稿

表扬稿式的教学反思,通篇充满赞美之词,陶醉之情溢于笔端。对自己先进教学理念的阐释、完美教学预设的解读、良好教学效果的分析、精湛教学技巧的欣赏……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我们看到的只有对成功的沾沾自喜和情不自禁、对自我的由衷佩服和欣喜欲狂,叫人既生敬意也存质疑。

3.教学反思=计划书

计划书式的教学反思,遣词造句不温不火、平铺直叙。内容涵盖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媒体的使用、课堂练习的设计……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我们看到的只有对计划的娓娓道来和条分缕析,对效果的漫不经心和置若罔闻,使人坠入迷惑和混沌。

4.教学反思=贴标签

贴标签式的教学反思,行文之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有课标的明文规定,学者的高深理论,专家的研究成果,名师的警句名言,报刊的伟言宏论……读这些教师的教学反思,我们看到的只有对理念的权威解释和寻章摘句,对未来的慷慨激昂和万丈豪情,让人萌发憧憬和唏嘘。

细细分析,造成上述问题,既有教师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的因素,也有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程序性和技术性掌握不熟练的因素。那些挂在嘴边、响在耳旁、写在纸上的豪言壮语或怨声载道,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学反思的应有内涵,而敷衍塞责、应付差事的表面文章,本质上是对“教学反思”的背叛。

二、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策略

反思,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或经历为思考对象,从不同的时空视点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新分析和审视的活动,其意义在于对原有经验赋予新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增强专业判断和行动的能力,提升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合理性。可以说,真实有效的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对话”的平台,是沟通教师“倡导的理论”与“采用的理论”的桥梁,它既是教师捕捉、活化教学经验的过程,又是教师通过高度个人化的思维活动,对个体独特的教学情境进行重构的过程。

笔者以为:有效教学反思=冷静分析+客观审视+认知重建+实践回归。有效的教学反思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行动的反思与在行动中反思相结合、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审视过去、立足现在、着眼将来”的思维模式,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作出理性与客观的分析、评价,既反思自己取得的教学经验、思考自己的成长历程,又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动机、兴趣、目的、情绪状态等心理操作因素,还要反思教法选择、材料组织、媒体运用、气氛调节、活动控制等教学技术因素,更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从而使自身的教学活动更理性、更自觉、更有效。有效教学反思可按照下面四个步骤有序进行。

1.冷静分析

要求教师既不能因为一节课的成功或失败而沾沾自喜或耿耿于怀,也不能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左右自己对教学活动的独特感受和判断。一般情况下,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反思在时间维度上不能“前赴后继”,要留出一定的缓冲期,以平息内心的激荡和冲动,使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个阶段要着重解决“课上得怎么样”的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当?(2)选取的教学素材是否合适?(3)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4)设计的教学结构是否合理?(5)预定的教学效果是否达成?估计达成度有多高?(6)沟通的教学信息是否顺畅?(7)教学重点是否突出?(8)教学难点的化解策略是否有效?(9)学生的情绪兴趣是否浓厚?(10)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否得力?(11)练习的布置安排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分析,教师才有可能对自己所上的课形成较为系统、全面、客观的认识。

2.客观审视

要求教师借助于冷静分析形成的认识,运用系统论、方法论的原理,从教学理性、教学实践的视角,对自己上课的成败得失进行比较公正、合理的归因。这个阶段要着重解决“课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一般可以采用“对行动的反思”和“对结果的反思”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对行动的反思”可从如下方面进行。(1)审视教学观。是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教学观,还是动态的、辩证的、模式论的教学观;是传统的教学观还是现代的教学观;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2)审视教学设计。它不是一般的教学设计回顾,而是深究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3)审视课堂教学过程。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师生合作与情感交流、课堂提问),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4)审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否做到了“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的要求。

“对结果的反思”的关键就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结合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同事对教学活动的合理化建议,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知识检测等形式呈现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参与程度,认真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审视,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材分析和处理(教材编排特点及地位、重难点确定的依据及突破方法)、学情分析和预测(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经验和基础、新知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学预设和生成(教法选择、程序安排、媒体运用、练习布置、课堂调控)等方面的成败得失对教学活动造成的影响,为改进教学提供有效的资料积累和技术支撑。

3.认知重建

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因此教学反思中的认知重建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这个阶段着重要解决“怎样改进教学”的问题。认知重建的重点是探求在教学情境中如何以更为经济、合理、科学、有效的途径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质疑。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有质疑才会有新的发现,有发现才会有努力,有努力才会有发展。教师要抛开对一节课成败得失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经常进行这样的思考:情境创设有效吗?提问设计合理吗?教学结构科学吗?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妥当吗?生成型教学资源利用恰当吗?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好……

(2)对比。过去的教学经历对于我们来说虽不可逆,但教师可以通过反思它的对立面来预期我们今后面对类似经历的态度。比如,用讲解法教学某个知识点效果不佳时,想一想:如果用启发式教学,效果会怎样?再比如,针对自身教学中经常忽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不足,可以设想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去自主探究和发现……这样的反思并非“马后炮”,它至少暗示着我们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该怎么样去做。

(3)归因。学生的学业成败是反映教与学效果的直接指标,教师要依据学生课堂中发言、作业、检测等反馈的信息以及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问题,了解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得失,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认知活动效果的因果关系作出合理解释和推论,从而理解、预测、控制和变革以后的教学行动。比如,课堂上发现学生普遍出现迷茫、困惑或者练习中共性错误较多的时候,教师就要思考: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还是教学内容难度偏高?如果教学方法运用不当,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好一些?如果是教学内容难度偏高,应该怎样降低难度,采用什么方法可以有效突破难点?

(4)归纳。教师要善于把在自然状态下零星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甚至是游离于记忆之外的日常教学活动经历有机联系起来,经常想一想:我的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有相同之处吗?学生学习中遇到这么多挫折说明了什么呢?通过分析和思考,归纳总结,找出它们的共性之处,那么这些经历就会显示出一般性的规律,就可能发现教学困境的症结,从而降低类似问题出现的几率。

(5)换位。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师的教学期待有差距,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抱怨指责学生,要重在从自身的教学层面找问题、寻差距。可以这样想:如果我是学生,会不会有他们那样的想法?会不会也在这样的环节出现差错?是不是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经常进行这样的换位移情思考,对于形成融洽、和谐、平等、高效的教学氛围是大有裨益的。

(6)交流。有效的教学反思除了要求教师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品格和习惯之外,还要求教师以开放的姿态,通过相互听课、评课等方式虚心和其他教师交流。欣赏课堂教学亮点,寻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将成功做法嫁接到自我经验的相应部位;剖析课堂教学失误,汲取教训,做到防患于未然。研讨和交流,既要相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妄自尊大、不妄自菲薄,又要相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辩证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从而增长教学智慧。

4.实践回归

通过分析、审视,教师对自身教学现状有了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对问题的成因有了较为清晰理性的认识,对如何改进教学有了较为明确具体的期待,而验证这些了解、认识和期待的正确性、有效性的最好途径就是返回到课堂教学这个“最好的实验室”去进行实践。这个阶段着重要解决“课可以这样上”的问题。实践回归要求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习惯性教学行为,精心预设和重构那些和以往经历相似的教学情境,从而更加合理地组织和调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高,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反思是一个情感焦虑、认知挣扎和意志坚持杂糅的过程。有效的教学反思应该是也必须是“思于教学有所得”和“用于教学有所益”的有机融合。只有做到实践和反思结合,以反思促进教学,以反思改善教学,才可能在多元的视野中不断地拓展对教学的理解,更深入地发现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形成“实践――反思”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安徽省绩溪县思诚希望小学)

上一篇:别让“形式”晃了眼 莫被“假象”崴了脚 下一篇:体现职校特色,提高德育课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