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心得范文

时间:2023-10-26 17:17:00

有机化学心得

有机化学心得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动机 社会责任心 相关性。

当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怎么样,如何使他们的社会责任心转化为其学习动机? 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中,这个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经过大量的文献查阅,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有关学习动机、社会责任心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这些研究要么只涉及学习动机,要么只涉及社会责任心,针对两者关系的研究极为少见。本研究将学习动机和社会责任心作为研究变量,重点分析大学生学习动机和社会责任心之间的相关性。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在重庆市 5 所大学抽取在校本科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总共发放问卷 1000 份,收回 956份。其中,有效问卷 871 份,有效回收率 87. 2%。样本组成情况为: 男性 348 名,女性 524 名; 大一学生 224 名,大二学生 267 名,大三学生 240 名,大四学生 141 名; 文史类学生317 名,理工类学生 474 名,艺术类学生 81 名。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工具包括两个: 学习动机问卷和社会责任心问卷。研究的自变量分别是性别( 男与女) 、年级( 1 至 4 年级) 、学科( 理工、文史、艺术) ,因变量是被试在两个问卷上的得分值。通过分析数据,以此来探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心的关系。

学习动机问卷选用 biggs( 英国,1987 年) 编制的《学习过程问卷( spq) 》中的“学习动机分量表”,共有 24 小题,包括表层型学习动机、深层型学习动机和成就型学习动机三个维度,采用五点记分。其项目的同质性信度系数为0. 57 ~0.8。

社会责任心问卷采用赵兴奎等编制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心问卷》,包括物质、文化和群体三个维度,共 36 题,各分问卷和总问卷的同质性信度均在 0. 7 以上( 群体分卷除外) ; 效度测验中,各分问卷及因素与分问卷总分的相关在 0. 255 ~0. 87 之间,绝大多数的相关均在 0. 6 以上。

统计工具为 spss17. 0 for windows xp。

二、研究结果。

被试在学习动机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为: 表层型学习动机 2. 78,深层型学习动机 2. 47,成就型学习动机 2. 01,总体平均值 2. 41。其中,表层型学习动机的得分最高,成就型学习动机的得分最低。经 f 检验发现,被试在学习动机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经过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表层型学习动机的得分显著高于深层型学习动机的得分与成就型学习动机的得分,深层型学习动机的得分显著高于成就型学习动机的得分,即三种学习动机得分之间的相互差异均极其显著。

被试在社会责任心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情况为: 物质责任心 3. 56,文化责任心 3. 15,群体责任心 3. 67,总体平均3. 49。其中,群体责任心的得分最高,文化责任心的得分最低。经 f 检验可知,被试在社会责任心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极其显著。经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表明,群体责任心显著高于物质责任心与文化责任心,物质责任心显著高于文化责任心。

为了考察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心的关系,我们对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心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在总体情况上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心呈显著正相关。经过进一步对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心各维度的分析,我们发现: 表层型学习动机与物质责任心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文化责任心和群体责任心两个维度相关不显著; 深层型学习动机与物质责任心呈显著正相关,与文化责任心和群体责任心两个维度相关不显著; 成就型学习动机与文化责任心呈显著负相关,与物质责任心和群体责任心两个维度相关不显著。

上述结果表明,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心在某些维度上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因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用逻辑回归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求发现两者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学习动机对社会责任心的预测指数为 0. 01,社会责任心对学习动机的预测指数也为 0. 01,均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这说明,通过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社会责任心,同样通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学习动机; 通过学习动机的教育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通过社会责任心的教育培养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讨论。

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分析。测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较低,在 5 级计分制中,总体平均值只有2. 41,即 48. 2% ,且以表层型学习动机为主( 2. 78) ,接着是深层型学习动机,成就型学习动机最低( 2. 01) 。这说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勤奋努力程度不够; 多数学生的学习动因,主要是为了应付各种检查和考试及格; 对所学内容和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为了掌握知识、探究真理而学习是辅助动机。成就动机最低,说明当代大学生追求的目标抱负不够远大,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的现状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责任心总均得分为 3.49,即 69. 8% ; 各维度得分在 3. 15 至 3. 67 之间,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总体上较好,虽不是十分理想,但也不像有的研究结果那样悲观。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发展水平不够均衡,其中,群体责任心最强,物质责任心其次,文化责任心相对较差,三者之间的差异极其显著。大学生在群体责任心维度上的得分最高,表明当代大学生在对自己所要履行的角色职责和义务方面具有较高的责任意识,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于维护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作用。尽管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社会迅速发展、改革开放腾飞的时代,但对于世界、国家、团队以及家庭的责任感却丝毫没有受到负面影响,这样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归属感,而这对于国家及个人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大学生的物质责任心得分居于第二位,表明对物质的价值观念较强,对人类基本生存环境较重视。他们不只是关注自己小集团、小群体的一般社会人,而是对维护世界公正、保持生态平衡和对历史有一定责任心的人。大学生的文化责任心相对较弱,这可能是因为由于开放扩大,互联网及各种信息渠道发达,大学生们能随时接触到更多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多元文化,而这些风格各异的文化带给大学生们的新鲜感远远超过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注意,尤其是带着表面光环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受到不少学生的追捧。因此,在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大学生们逐渐淡化了对自己本土文化的热情。即大学生文化责任心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多元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所致。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心关系探析。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心呈显著正相关。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学习动机的表层型学习动机维度与社会责任心的物质责任心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文化责任心维度和群体责任心维度相关不显著。学习动机的深层型学习动机维度与社会责任心的物质责任心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文化责任心维度和群体责任心维度相关不显著。学习动机的成就型学习动机维度与社会责任心的物质责任心维度和群体责任心维度相关不显著,与社会责任心的文化责任心维度呈显著负相关。由于本研究主要考查的是学习动机和社会责任心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单从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并不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即便存在因果关系也无法确认谁为因,谁为果。为此,本研究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心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

社会责任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今天的学习是为了祖国明天的美好,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以后能够回报祖国等等。众所周知,这种激励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有效的。有研究者指出,在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方面,其中就包括社会责任感对学习动机的作用。有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尚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而努力学习。在他们的学习动机中,“社会奉献”仍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动机。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意义,大学生能自觉地把自己当前的学习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能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越高的学生,学习动机中的这种特点越突出。社会责任心与培养学生的远景性动机有密切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正确、有效、完整的社会信念,会使学生缺乏社会需要的远景性动机。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即培养学生的高层次理想,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现代化大业联系起来,增进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社会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同时,鼓励将自己的学习与崇高的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与祖国民族的事业、集体的利益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对社会责任心的影响。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大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学习动机,有些是为了报效祖国,有些是为了自己的父母,有些是为了自己的责任,有些是为了世界生态与和平,有些是为了能够传承并发展科学文化等等。虽然原因不一,但都可以归为社会责任心的范畴。如为了祖国和自己的责任属于群体责任心,为了世界生态和平是属于物质责任心,为了能够传承并发展科学文化是属于文化责任心。显然,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他们的社会责任心。

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心的相互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心的相关关系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物质责任心与表层型学习动机及深层型学习动机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文化责任心与成就型学习动机则存在显著性负相关。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目前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大学生们对此产生了一定的关注。随着事态变得逐渐严峻,其受到的关注也就逐渐增强,作为祖国未来的当代大学生们也就渐渐明白了自己肩负的使命,而这就渐渐成为了学习的动力之一。由于当今大学生普遍是 90 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较重。在他们的心目中,个人的成就与国家的文化没有关系。因此,当他们在追逐个人成就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国家文化的一种责任。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当今大学生们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考试而学习,还是真的是因为被学习的内容吸引而学习,但他们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和资源。也应该看到,大学生们似乎对自己未来的关注远远大于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显现一种相反的趋势。即他们对自己成就的关注度越高,对于国家文化的关心也就越少,这值得我们深思。通过以上研究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心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并且两者相互影响。

四、结论。

大学生学习动机总体较差,且各维度的强弱差异显著,由强到弱依次是: 表层型动机、深层型动机、成就型动机。表明当代学生学习动力总体不足,努力程度不够; 学习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应付检查考试,对知识与真理的追求是辅助动力,学习的目标抱负不够远大。

大学生社会责任心总体较强,各维度的强弱差异显著,由强到弱依次是: 群体责任心、物质责任心、文化责任心。表明当代学生总体上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 对自己所要履行的角色职责和义务具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对物质的价值观念较强,对人类基本生存环境也较重视,但对文化遗产,特别是本民族的文化遗产的责任心相对较弱。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社会责任心整体上呈显著正相关,且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我们既可以通过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来了解他们的社会责任心,也可以通过社会责任心来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上,既可以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心,也可以通过培养社会责任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宗发、冉汇真: 《西南地区二本院校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调查分析》,《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 年第 4 期。

2. 冉汇真、刘宗发: 《区域性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社会责任心调查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 年第 5期。

3. 甘荫全等: 《当 代 大 学 生 社 会 责 任 意 识 的 缺失 及 纠正》,《人力资源管理》,2010 年第 4 期。

4. 苏玲: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研究》,《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 6 期。

5. 张爱莲: 《对 137 名非重点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3 期。

有机化学心得篇2

何谓成就动机?具体说来,影响学生的动机有许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成就,学习是一种成就行为,成就动机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提出较完整的成就动机理论,在七八十年代引起了广泛的实证研究。阿特金森指出,成就动机是指个人乐意去做自认为是有价值的工作的内在推动力。在他看来,构成成就动机的心理成份包括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种,这两种心理成份在每个人身上是不一样的,追求成功倾向强于避免失败倾向的人称为追求成功者,反之,避免失败倾向强的人,称为避免失败者。研究表明,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是在智力水平上,而是在学习积极性上。他们各自的学习积极性与他们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知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就是要增加学生追求成功的倾向,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努力使之成为追求成功者。

因此,成就动机理论应用的体现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成就动机,鼓励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成败的原因,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成为追求成功的快乐学习者,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之成为追求成功者呢?我们不妨从以下的方法策略入手。

一、设置定向目标,给予成功体验

增加学生追求成功的倾向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成功,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的定向目标,如采用降低题目难度、变换题目形式等方法,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快乐。

教师应该避免引导学生对分数过度重视,而应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学习本身,让他们确信能力能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提高,增强其自信心。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将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悟文章中优美的经典名句”,而不是说“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为了在明天的考试中得高分”。

由于学生学习成功不仅意味着他获得技能,更意味着他能力的发展,情感价值观的变化,自尊心、求知欲的提高。也就是说,伴随成功的是其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潜力,继而充满信心。这就要求教师为每个学生的成功提供机会,要了解每个学生,让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学有所得,只有成功的学习才是下一步学习的动机。

换而言之,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尤其是“学困生”,如果再强化他们学习能力低的思想,只会加深他们的自卑心理和无助感,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造成恶性循环。相反,教师如能为他们的成功提供机会,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学生就会逐渐改变原来消极的学习状态,从失败中解脱出来,确信只要努力就能带来成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这是改变“学困生”处境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通常所说的“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就是这个道理。

二、结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情境

通过优化教学情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选用内部因素,激发和维持内部学习动机。优化教学情境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运用新异刺激、唤起好奇心、调节教学气氛、保持良好情绪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从出生起就具有一种好奇求知的本性,只不过儿童入学后,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开始出现分化,有些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随着学习的成功而不断得到发展,而大多数学生则因为学习失败而对知识失去好奇心、求知欲。成功的教学应不断优化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如在学习冰心的诗歌《纸船》时,有一位教师采用音乐(钢琴曲《秋日思语》)来营造情境氛围,帮助学生感受并接近诗歌的意境。在舒缓悠扬的音乐之中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诗中那淡淡的哀愁和无尽的思念,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作品的心理距离。这种意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成就动机,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善用外界诱因,采用多种形式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及时的反馈法、正确的评价法、适当的竞赛法等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的成就动机以达到使学生乐学求知的目的。

以竞争法为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如在学习古诗和要背的文章或段落时,可以开展记忆竞赛,在限时内看谁背得又快又准;在上复习课时,为避免内容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将知识点有规律地分成几个竞赛部分,使学生在激烈的竞赛中提高学习效率。在竞争状态下,人的求成、求胜的需要会更强烈,人的潜能更能被激发出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学校中开展适当的竞赛,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成就动机具有促进作用。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各种形式的竞争如果被频繁使用,而且又组织得不好,则不仅会失去其激励作用,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适得其反。在竞争状态下,多数学生会由于对失败充满恐惧,使得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为了克服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运用竞争法时,要注意竞争的形式应是广泛的、多样的、适当的。如采用能力分组竞赛,强调学生跟自己的过去竞争,这种竞赛不必和别人比较,只求自己有所进步,这样可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外界诱因,采用适当的、有效的、多样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成就动机,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成就动机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让他们在快乐中主动学习,幸福成长,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正是为师者的成就之所在。

有机化学心得篇3

长期以来,根据教指委的文件精神,我校一直在不断探索和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以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09年,我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们具体的思路和做法是:

(一)认真定位,强化教学改革创新

我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坚持以“务实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以实践为主线、计算思维为导向,以“夯实基础、面向应用”为基本原则,以“强化实训,激励创新”为主要途径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思想统一和清晰的教学方向,积极投身到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中去。在教学上,重点关注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计算思维的养成问题,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强调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上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善于用计算机思维来思考和解决本专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自身也要不断跟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了解当前社会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更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最新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减少教学与实训内容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问题及“学校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的差距问题。

(二)以计算思维为导向,加强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

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长时间多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工具的使用为教学要求,没有计算思维理念和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全面普及和水平不断提高,把计算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不新形势下断进行研究和推进,使计算思维成为当今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基本能力之一,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会成为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重心。现阶段,我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了加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构建了计算机文化素养平台,新建了计算机认知实验室,陈列出早期组成计算机的各个部件以及相同部件不同时期的产品,展台上还展示出用计算机开发软件设计的各种实际应用程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以及计算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应用,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分组,三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计算机组装,在这里学生能够亲自利用计算机的各种部件组装计算机,同时进行测试和简单故障的排除,最后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有力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中心醒目的地方建设了图灵奖获得者、计算机发展史、学生优秀作品电子展台和计算机名人名言图片展板,以营造计算机文化氛围,增强计算机教育的感召力。中心大力加强课程内涵建设。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大胆实施分专业、分模块、分层次教学,探索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一入校就开始接触计算思维相关的培养模式。建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PBL(案例+项目实训+教学视频)和多门课程的网上资源库,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从内网获取教学资源,对不明白的内容,在课外可从视频中得到解惑,增强了对学生综合立体化教学;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构建基本的计算思维信息素养与综合学习能力,达到自觉运用计算思维进行思考和会用计算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之终身受益。

(三)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

示范中心着力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目前,中心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其中“计算机基础教学通用平台”将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实验、数据库技术基础及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计算机基础课程集成在统一平台下,使该网站的资源共享率得到显著提高;网站的日平均访问量达到200人次,在计算机基础相关理论和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高校通用实验报告管理系统”平台在多年的使用中不断完善,已经由原来单一的“实验报告批改”系统逐步转向一个涵盖实验教学全过程的“实验教学一体化管理系统”平台。这样,中心所开设的全部实验课程均顺利地由原来的纸质实验报告管理过渡到实验报告的全网络无纸化管理。在实行实验报告网络化管理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明显激发,平均成绩显著提高;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使用网络化、信息化平台进行教学工作,工作量明显减轻,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高校通用上机考试系统”平台,具有学生自动签到、领取试卷、提交答题结果、考试时间自动控制、考试结束时语音自动提醒等多项功能。同时,系统基于IP安全策略,具有一定的防抄袭、防作弊等功能。目前,已经在数据库基础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C程序设计实验等多门课程的上机考试中得到积极应用,效果高效、准确,实现了无纸化、网络化考试的目标。

二、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大多数高校的新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起点应当适当地提高,同时,高校可根据自身生源、师资以及综合条件的实际情况,结合对当代大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制定出能发挥学生特长,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于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全区材和统一考试,已经不适应我校学生不同专业的要求,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的作用不大,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只是一种应付考试的工具,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思维的养成都起着消极的作用,导致学生应付现象普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新形势下,新的起点,应有更高的要求,为此,示范中心课程负责组成员在全校范围内与相关学院进行了广泛了解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和征求意见,大多数学院反馈的意见与我们的想法一致,也就是根据我校自身的专业特点,自主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化改革。因此,今后我们将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一是进一步强化分层次分时教学:将文科和理科学生分成两个学期分别进行教学,采用不同的教材;二是修订和完善现有的教学大纲,从我校实际出发,重新修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三是编写不同类型教材,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教师编写具有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应用教材,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使用;四是加强学生计算机基础工程实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展和需求;五是扩大计算机创新基地的规模,吸纳更多的优秀学生参与创新团队;六是认真组织好校内校外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和计算机应用大赛。

有机化学心得篇4

关键词:内地新疆高中班;汉族普通班;化学学习动机;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3002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提出

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已经开办近13年,新疆的孩子在内地的学习情况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通过文献查阅可以发现,对内高班学生的研究主要分布在政治、汉语、英语等学科上,而关于化学等理科的研究较少,尚未发现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比较研究。本研究将内高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分析研究其化学学习动机,同时与汉族普通班(以下简称“普通班”)学生作比较分析。

2 问卷设计与实施

2.1 问卷设计

根据国内外教育心理学家关于学习动机研究的成果[1][2],内高班学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高中化学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刘克文的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分类理论设计调查问卷[3]。问卷由以下六类学习动机维度构成:

(1)认知动机:学生对化学知识及其获得过程具有极大兴趣,渴求获得更多的化学知识,对学习化学知识无满足感等。

(2)崇高理想动机:学生理解了学习化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从而产生学好化学的强烈欲望和责任感。

(3)自我实现动机:学生为了升学或将来能找到一个满意的职业而学习化学知识。

(4)义务动机:学生为了班、组集体的荣誉,为了帮助其他同学,为了报答化学老师和家长的关心而学好化学。

(5)依附动机:学生为获得家长、老师的夸奖、同学的羡慕等而努力学好化学。

(6)受迫动机:学生因为害怕家长或老师的责备或批评,怕同学的讥笑,害怕考试结果达不到毕业水平才不得不学习化学。

每一类学习动机都有5道题目进行平行考察,组成30道题目,每一道题目有5个备选答案。

2.2 问卷实施与样本分析

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对上海某重点高中的内高班学生进行调查,在平行条件下也对普通班学生进行调查。向内高班所有学生发放问卷,各年级随机抽取两个普通班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467份,回收467份,得到有效问卷446份。其中内高班学生245份(预科班72份,高一65份,高二70份,高三38份),普通班学生201份(高一74份,高二85份,高三42份)。

选用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数法来计算问卷各个维度的信度系数,经分析处理得总体α=0.878,因此问卷的信度基本达到要求。

2.3 统计说明

分别以“5”、“4”、“3”、“2”、“1”代表备选答案“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不能确定”、“基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以“认知动机”类型为例,得出每份问卷,即每位学生在该类型上5道题目的平均值M1,然后求出所有M1的平均值M2。M2即为所有学生“认知动机”的动机指数。以此类推,得出其余五类化学学习动机的动机指数。

3 结果与讨论

3.1 内高班和普通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分析

如表1可知,内高班学生各类化学学习动机的强度顺序为:认知动机>自我实现动机>崇高理想动机>义务动机>受迫动机>依附动机;普通班学生各类化学学习动机的强度顺序为:认知动机>自我实现动机>义务动机>依附动机>受迫动机>崇高理想动机。

分析发现:认知动机是两类学生化学学习的主要动机,要明显高于其他学习动机。其次是自我实现动机,其动机指数数值与认知动机的差距较大,但要明显高于其他学习动机。两类学生的认知动机(F=3.522,p

内高班与普通班学生最显著的不同要数“崇高理想动机”,在内高班学生中该类型化学学习动机强度处于第三,而普通班中则处于最后。可见,国家“派请新疆学生不远千里来到内地学习,将来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初衷似乎正深入学生的心中。相比于内高班学生,普通班学生更愿意听到父母、老师们的赞许与夸奖,以此激励自己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

3.2 内高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差异性分析

3.2.1 化学学习动机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

结合表2与表3可以发现内高班男生的动机强度普遍高于女生,普通班学生也是如此。对于自我实现动机类型,内高班男生的动机指数高于女生,而且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F=7.598,p

对于普通班学生崇高理想动机(F=4.061,p< 0.05)和受迫动机(F=4.117,p

3.2.2 化学学习动机在年级上的差异性分析

结合表4、表5可以发现:对于各类化学学习动机,不同年级的内高班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均存在显著的差异,特别是认知动机(F=10.436,p

预科班学生的认知动机强度较高。作为全疆最优秀的学生,有幸来到祖国内地接受优质教育,学生感到无比的幸运,再加上心中强烈的使命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相信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具有较强的认知动机。同时,刚接触到化学不久的预科班学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阻力和自身基础的负面影响较小,所以对化学学习产生较强的认知动机。而随着年级的上升,化学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而且相比于普通班学生而言,学习能力相对弱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可能就一下子失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所以导致认知动机强度逐渐下降。

4 结论与启示

4.1 内高班与普通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异同点

(1)内高班学生各类化学学习动机强度总体较高,但低于普通班学生。其中,认知动机强度最高,自我实现动机次之。

(2)内高班男生各类化学学习动机强度总体高于女生。其中,内高班女生的崇高理想动机较高于普通班女生。

(3)内高班学生在预科年级时认知动机最强,除了认知动机和崇高理想动机以外,其余各类动机强度随着年级的上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4.2 调查结果对教学的启示

4.2.1 以认知动机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其他类型化学学习动机

研究表明:两类学生都有较强的认知动机,但笔者认为仍需要继续加强,特别是需要注重更多的化学实验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更高的化学学习认知动机。在此基础上,内高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化学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相结合,并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环境等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为祖国、为民族而刻苦学习的崇高愿望,树立今后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再者,内高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运用更多更深层次的结合家乡实际的教学素材,研究并建立适合民族特色的化学教学体系与反映民族文化的化学校本课程,以发挥传承民族化学文化的功能。后者在普通班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进而转化为崇高理想动机。最后,化学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归因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提升自信的机会,不断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持久而稳定的动力。

总之,在对内高班和普通班学生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利用认知动机较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培养、激发学生其他化学学习动机,教学过程中传播更多关于化学的“正能量”从而提高两类学生总体化学学习动机。

4.2.2 关注女生群体,培养和激发其化学学习动机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内高班女生与普通班女生都具有类似强度的自我实现动机,但是内高班女生有着更强的崇高理想动机。这和两类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经历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可以考虑加强两类学生的交流,让她们彼此感受不同的文化,特别是普通班女生,需要增强自己的使命感以提升崇高理想动机。另外,内高班男生的动机强度高于女生。除了生理因素外,传统观念也致使女生学习化学等理科学科的信心与兴趣降低。但是早有研究表明男女生之间不存在智力上的差异。因此,要激发和提高女生的化学学习动机,那就要加大正面宣传,积极引导公民转变观念,为女生学好化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女生的化学学习寄以更高的期望,充分发挥科学探究实验的积极作用,引导女生学好化学,提高其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针对女生的个性特点如细心、耐心、善于观察等进行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特别是内高班女生,她们的依附动机较低,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更需要多多鼓励与表扬,肯定进步,善于发现她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引导,把她们在其他方面的优势转移到化学学习中来。注重“进步大于分数”的观念。

4.2.3 “因人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针对内高班和普通班学生这两类学生,化学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因人制宜”,以保持或激发学生更强的认知动机。就内高班学生而言,化学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白高中化学与初中的不同,漫长的四年高中化学学习是一个化学知识不断摄取与应用的过程。再者,在低年级阶段要严格按照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以应对今后更深入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思路能使学生的化学学习由较低的学习阶段“跃迁”到较高的阶段,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化学学习认知动机,从而在今后学习中不会受基础不扎实、难度加大、抽象等因素的影响而降低认知动机。就普通班学生而言,化学教师需要注重培养、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结合化学实验教学,经常委婉地指出:如果能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就能不断改进实验技术,提出更好的实验方案;学好化学可以解释生活中许多现象和问题,有了这样的启发和引导,必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化学教师要认识到内高班学生的认知动机随年级上升而下降趋势明显,应该意识到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在激发基础上的延续与保持。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65.

[2]王祖浩.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215.

[3]刘克文.初中生学习化学动机的调查研究[J].化学教育,1992,(1):26~30.

[4]徐创新,金裕.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0,(2):41,61~63.

有机化学心得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动机;自我认同

一、引言

学习动机和自我认同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热点。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各种经典动机类型相继提出,如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些国外学者提出可通过借鉴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扩展经典的Gardner(融合型和工具型)动机模式。因此,不同版本的扩展模式百花齐鸣,这些模式蕴含了诸如“学习情境”、“自我效能”等很多因素。国内主流的研究方式是按照经典模式分析学习动机对英语学习成绩的效果(刘润清,1993;文秋芳,2001;高一虹,2003)。 而将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相联系并同时进行研究探索的文献却并不多见,研究二者关系的记载更是寥寥无几。

本研究通过样本调查分析的方法,研究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自我认同变化的相关性。由此来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以及学习英语后自我认同的变化,提出提高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策略。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从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选取非英语专业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专业分别为法学、信息和环境工程。其中法学专业学生的英语功底较好,信息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处于中等水平,环境工程学生的英语水平最为薄弱。三个专业共抽取290人。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 问卷共65题,涉及动机类型、动机强度、自我认同变化三部分。其中,动机类型分为五类:内在兴趣、个人发展动机、出国与社会责任动机、教师因素动机、成绩动机。自我认同变化分6种:自信心变化、附加性变化、削减性变化、生产性变化、分裂性变化、零变化。

问题采用五级量分制,答案分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完全同意。对应的分值为1、2、3、4、5。调查采用集中发放问卷做答的方式,在特定时间内(30分钟)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将答卷作答完毕,将数据直接输入计算机,并运用SPSS13.0加以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有相关分析。根据答题情况,有效问卷为280份。检验结果显示,问卷整体信度Cronbach’s Alpha为0.844,结果可信有效。

三、结果与讨论

(一)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相关变化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利用SPSS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变化的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

结果表明,内在兴趣动机、个人发展动机及出国与社会责任动机与自信心变化、附加性变化、生产性变化的相关性比较强。而上述三个变化均属于积极的自我认同变化。这充分说明内在兴趣动机、个人发展动机及出国与社会责任动机与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自我认同有着强烈的内在关系。内在兴趣动机、个人发展动机与出国与社会责任动机对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所产生的自我认同感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果还表明,教师因素动机同学生自我认同的变化关系度不大,在与自信心变化、削减性变化、分裂性变化和零变化呈显著相关的同时与附加性变化、生产性变化呈显著负相关。这些关系度不大的正负相关表明教师对于学生英语学习认同可能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成绩动机与自信心变化、分裂性变化和零变化呈显著相关。说明成绩动机确实对自信心变化有影响,但是如果没有内在动力就容易导致负面的盲目的自我认同。

(二)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相关变化分析

动机强度的SPSS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

结果表明,在自信心变化、附加性变化、生产性变化、分裂性变化和零变化上,动机强度越高的学生,认同变化就越大。其中前三者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后两者起着消极的作用。这说明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强度高而产生积极性认同变化的可能性很大,相反则产生消极认同的可能性较强。可以推定,学习者的努力程度对于学习者学习英语的认同变化至关重要。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及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变化得出内在兴趣与学生积极认同、个人发展动机与自信密切相关。而教师与学生英语学习认同相关度相对较低。本研究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为:应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削弱淡化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内在动机。提高持久动力,取得积极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Schumann, J. (1975). Affective factors and the problem of 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Language Learning 25, 209-225.

[2] 高一虹等著. 2004.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里——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简介:闫丹,女,生于1984年6月,河北昌黎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有机化学心得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预警机制;问题研究

一、普查状况调查

在依赖状况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作为大学生新生入学心理普查的重要问卷材料中,笔者整合了四年的心理普查问卷,分别为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四个年级共约5000人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主要状况如下表:

2010年普查数据显示普查人数为1173人,普查心理异常显示为110人,重点关注为42人,异常人员占总人数的9.4%,如图1:

图1

2011年普查数据显示普查人数为1608人,普查心理异常显示为171人,重点关注对象为48人,异常人数占总人数的5.6%,如图2:

图2

2012年普查数据显示普查人数为1203人,普查心理异常人数为141人,重点关注对象为36人,异常人数占总人数的11.7%,如图3:

图3

2013年心理普查人数为1114人,异常心理状况为116人,重点关注对象为35人,异常人数占普查总人数的10.4%,如图4:

图4

从2010年至2013年四年的普查结果可以看出,心理普查异常现象分别显示人数为:110人、171人、141人、116人,分别占该年普查人数的:9.4%、5.6%、11.7%、10.4%;重点关注人数比例分别为3.6%、3.0%、2.9%、3.1%。如下图5、图6:

图5

图6

根据多年数据显示,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每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个数据是根据心理普查量表得出的数据,而这个数据与实际心理健康工作中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相比,却显示出不尽如人意的一面。根据上述普查人数约5000人四年的心理状况的实际调查显示,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四年统计仅为26人,其中在26人中仅有6人为心理普查显示心理异常的人员。这一结果使得我们不得不对我们一贯依赖的以普查为心理预警的机制进行反思。

二、单一的心理预警机制存在较为重要的缺陷

1.准确性值得思考

根据调查显示,5000人数的普查中,心理异常数据以及严重心理异常数据与实际工作出现的异常现象和深度辅导状况存在较为不一的现象,这一现象可能与普查过程中学生主观认真程度不足、随意性强有关系,同时,不同的学生对心理普查的认识可能存在差异,不能准确把握,也可能存在主观故意逆向对待调查问卷。

2.持续性较差

心理普查大部分时间在每年的9月份左右,而根据相关调查显示,9月份左右并不是一年之中心理问题突发典型的月份。同时,由于普查具有普遍性和全面性特点,使得每年的普查工作显得劳师动众,耗费比较大的工作精力,这个因素使得心理普查只能限制在每年一次,正因为这个因素,使得心理普查这种一锤定性的预警方案与心理状况多样性、变化性的特点形成较为明显的差异。

3.发展性不足

单一的心理预警机制使得心理健康工作不得不以心理普查数据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依据,在学期前的测试数据可能将成为未来一年或者几年的参考依据,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心理状况随着时间、年龄、环境、认识的变化发展也发生着变化和发展,对学生心理状况发展性的忽视将使得心理健康工作失去目标和重心。

三、制定和开展适宜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思路

1.标本兼治,在心理普查的基础上,配合与之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和氛围营造

一般普查时间多为开学期间,在入学开始就投入到开学的各项事宜中,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学生日常学习中担任多重角色,同时,也组织参与很多学生活动,组织评优评先等,与学生的接触较多,也比较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很多学生有了困难和挫折都愿意主动寻求帮助。这种得天独厚的亲和力往往使其在进行心理咨询时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这个基础之上组织起来的心理健康普查活动就更具有效性,也能更加促成学生自愿、自觉地完成心理普查。与此同时,学生刚刚从暑假的生活中度过,对学校的气氛和环境有着更为丰富的向往和追求,那么,营造较为浓厚的心理健康知识环境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防治结合,让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与心理干预形成互动的模式

心理预警机制不是一个单独的层次,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反复更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把心理预警与心理干预相互交替,不断互补,形成一个整体。在心理预警档案建立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心理会发生反复过程和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使得我们不得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其心理发展动态,主动积极干预,通过约谈该人、侧面了解等方式,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干预、疏导和帮扶,同时,不在心理预警档案中的学生也可能发生心理问题状况,而这些状况通过学生的某种行为表现出来,或者通过班主任、班干部、同宿舍同学反映出来,这时,心理预警档案将面临更新的需求,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可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其满足变化后的新型情况。

3.动静结合,将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发展成动态日常学生状况上报机制和静态学生心理普查相结合的双线预警机制

有机化学心得篇7

【关键词】农民培训;学习动机;功利化

心理学上说: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有一定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指人的行为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又分为交往性动机和威信性动机,这两类动机对学习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日趋升温,农民培训工作引起了理论界和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对于参加农民培训的学习者来说,他们先前由于种种原因而与高等教育失之交臂,现在重新有机会接受再教育,他们的学习动机又是怎样的呢?

一、农民培训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根据近年社会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的学习原因都受自身以外的因素影响。参加农民培训的学习者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也间接说明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受功利化的目的驱使,而缺乏自己的主动性。农民培训中学习者“为了提高素质”、“科技兴农、科技富农”这些内在动机所占比重相当小,而主要是受外在动机支配,其表现往往过于被动,过于务实,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动机功利化倾向严重。

二、学习动机功利化的原因

调查发现,农民培训中学习者学习动机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他们往往把是否能增产增收与未来的发展作为第一要素。面对这样的学习动机现状,探讨产生这种动机的影响因素尤为迫切。

(一)学习动机功利化的主观因素

按照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各种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和推动器,那么人的各种动机就是这种源泉的具体体现。引起动机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具体来说,在农民培训中导致学习者学习动机功利化的主观因素如下:

1.学习者的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成熟、年龄等多方面。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是上层需要的基础,处在金字塔的最底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逐步由“一般”的好奇心、普遍的求知欲变得越来越具有目的性和社会方向性。学习者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接受培训的学习者一般为曾经错失学习机会的人,农业生产中产量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包括学习本身的压力使得他们更加渴望能尽快的完成学业,更快的弥补过往的不足来填补农业生产上的漏洞。

2.学习者的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对一个人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其学习需要起着间接的影响作用。(1)在农民培训中,学习者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非传统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学),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严重阻碍了学习者对新的科学知识的接受。在摸索、适应的过程中,学习动机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甚至使学习者的心情变得焦虑并且产生了心理压力。(2)有一些学习者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仍然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大部分中学毕业或者中职毕业的学习者,表现得很被动或者在遇到学习困难时仍然不能理智解决。很多学习者虽然有了继续学习的基础,但是在学习经验上还是很缺乏,在没有正确指导下的摸索学习也必然给学习者带来了学习的困难和阻碍了学习动力。长此以往,学习越来越被动。

(二)学习动机功利化的客观因素

我国大约有9亿农民,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农民分为农业劳动者与外出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工两个主要阶层,这种分层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农民文化素质的差异日益明显。个体之间、地区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差异使得农民产生了功利化的学习动机。

1.家庭

在农民培训中,家庭情况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影响在于三个维度。(1)对培训支付的相关成本的担忧。首先是放弃实际收益参加培训要花费的机会成本;其次是由于制度约束对剩余劳动力转移造成的费用与难度;如到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必须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这些成本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2)观念是制约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主观因素。在一项调研中,基层工作的同志将观念的问题精辟地归纳为“四怕”,即部分农民怕花钱、怕吃苦、怕做无用功、怕上当受骗。有的农民宁愿跟着师傅白干一年也不愿意参加技能培训。在调研中还发现,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年农民)仍普遍存在另一种不正确的观念,那就是培训后要找一份报酬高、地位高、工作环境好的工作。由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培训目标,往往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3)家庭的气氛。虽然说作为成年人不该被周围的学习气氛所左右,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熏陶的作用,谁也不能忽视耳濡目染的强大作用。农民培训中接触到的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往往不太理想,他们或者被很多生活上的事情所困扰。

2.学校

学校对于导致学习者学习动机功利性的影响最为直接。可从三个角度来说。(1)评价方式。学校主要以最终成绩来发放文凭或者培训合格证,丝毫不考虑学生在学习方式和理念等方面的进步和提高;而学生以哪里的证书为国家承认,哪里的毕业证好拿来作为今后个人发展的主要资本。双方都陷入了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功利化”误区。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将学习动机引向功利化的病态中。(2)助学服务。很多学校的助学只是虚设,很多学习者都不了解所在学校有哪些助学服务。同样的学校出现了五花八门不同样的选择。对于学校助学服务的不了解更谈不上在学习过程中好好利用,那么每当学习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没有教师及时、合理的指导,学习者在得不到帮助的情况下,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自然会降低。(3)课程的安排。课程设置不合理和课程设置过多。为了学习者将来能在社会上更具有竞争力,往往根据社会需要增设课程,临时增加课程等等,使得学习者长期处于疲劳或者半疲劳状态,自学和复习时间减少,学习者的学习负担过重。农民培训本来就是讲授为辅、自学为主的办学形式,如果学习者对自主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这样久而久之自然带来了学习动机的消极变化,令他们对学习变得日渐减少兴趣。

3.社会

社会是我们生活的大环境,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当然做一切尽可能适应社会和与时具进的努力。然而当今社会,凡事追求实用主义,希望时间短,见效快,渴望速成。其实学习者存在这样的倾向是无法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学习者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从而更好的为其自身的学习发展服务。

三、如何改善功利化的学习动机

从导致学习者学习动机功利化的原因来看,包括个人、社会、学校和家庭。因此改善动机功利化现状,一方面要综合分析以上诸多因素,充分利用其中积极、有效的因素;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供和创造满足学习者学习需要的各种外部条件。

(一)加强学习者的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农民培训中学习者存在的短见性、功利性和速成性等现象,除了重视农业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功利性得到缓解的根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中添加一定的思想政治课程。特别是入学教育,希望能帮助部分学习者端正学习态度,建立健康向上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多开设专家专题讲座,让农民们了解什么才是社会必须的竞争力,要想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那么一纸文凭,将来的发展也不是光看学历,学习没有捷径更加无法速成。培训教给大家的是学习的方法,不是功利性的产物,更加不是增加竞争力的手段。

(二)调整课程设置,建立合适的评价方式

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建构,要适应新时代农民的需要,更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很多教科书的知识过于陈旧,以后甚至现在就已被新的知识所代替。其次要适应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方式,体现自学也能成才的特点。当然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学习者疲于应付考试而忽视了实际技能的培养。因此要两手改善,首先让好的教材本身来吸引和适应学习者的需要,然后以多方面的评价方式来让学习者能多方面的完善自己。另外,学习过程要有弹性,便于自主学习。这样一种“教与学”的过程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学习动机自然减少了功利性色彩。

(三)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在培训的学员中,大部分学习者并不了解学校的助学服务,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很多服务或者助学设施只是虚设,要么很少开放,要么很多原因导致学习者不愿意使用。比如说设备使用的时间设置不合理,收费项目过多等。另外,在培训前后没有形成一个提供有关培训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希望参加培训的农民在对培训机构与培训项目的选择上得不到及时指导。学习者不能从教辅人员那里得到足够的支持也会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助学服务的不完整不利于好的学习动机的培养或者说直接削弱了积极的学习动机。

(四)利用内部因素,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奥苏贝尔的动机研究表明:一般来说,内在动机往往是稳定的、可控性较强的,而外在的学习动机往往是不稳定的、可控性较弱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显性、最活跃,并且有强烈情绪色彩因素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的意识倾向。兴趣是学习者积极学习,努力工作的直接心理推动力。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培养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良好的需要,内部的需要才会引起良好的动机,内部的动机。当然,在外在学习动机发生作用时,人的学习活动较多地依赖责任感、义务感或希望得到奖赏和避免受到惩罚的意念。因此,外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所以在强调内部动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外部动机。内外结合,使得学习动机功利化倾向日益改善。

总之,良好的动机是学习者学习与发展的保障更是长远发展的基础。为满足农民培训的需要,承担农民培训的教育机构应当围绕如何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保证学习者的长足发展这一主题做深入的研讨。要改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减少功利性的作用因素,就要帮助学习者实现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同时,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

[3]叶弈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华东大学出版社,2004.

[4]游永恒.论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化倾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

[5]张慧丽.奥苏伯尔成就动机观及远程教育中的动机激发策略初探[J].2004.

[6]张伟远.胡军.西北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障碍调查报告[R].2003.

有机化学心得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8)05-0060-02

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各种刺激下身心产生的紧张、不适,过大的心理压力将会导致个体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目前就业困难、学业竞争、贫富差距等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却普遍不具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压力疏导能力,从而使得心理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一支得不到缓解,给其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当前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并不健全,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压力不能够及时得到疏导,不断出现大学生因为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的崩溃的事情,给其造成了不可逆的身心伤害。基于上述分析,当务之急就是要正视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所带来的各种危害,完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从而及时疏导大学生心理压力,确保大学生身心更加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以及危害

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是多维的,各种各样的压力源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压力较高,并给其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具体阐述如下。

1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

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很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学习任务很重,不仅仅要通过各个学科考试,同时还要努力通过各种注册考试以及完成学业论文,可以说学习任务是比较艰巨的。但是大学由不同于高中阶段,大学生学习主要依靠的是自觉,学习氛围、模式等都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大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从而导致了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压力加大。二是来自就业的压力,当前大学生要想找一个好工作难度是很大的,一些大公司招聘、机关单位招考,往往都会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可以说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方面的压力很大,找工作被拒绝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这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加。三是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个学校、班级的大学生往往是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的个体在经济条件、个体性特点、生活阅历等方面是各有不同,这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少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情感问题,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贫富差距问题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增加。

2大学生心理压力危害

如果大学生心理压力超过其承受能力,同时又一直得不到疏导、发泄的话,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来说将会带来诸多方面的危害。从心理健康来看,过大的心理压力将会让大学生始终处于一个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之中,情感、态度会失衡,心理抑郁、焦虑暴躁等问题会比较突出,大学生情绪层面会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从身体健康层面来看,过大的心理压力会让大学生出现失眠、体质变差、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的健康问题,身体将会出现各种不适。当然上文所探讨的心理压力危害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身上,除了对学生个体带来危害之外,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还会带来很多的社会危害。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压力危害甚大,这就凸显了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构建的重要价值。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之下,目前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进行探索,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给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不过由于能力、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心理壓力疏导机制并不是很完善,根据笔者的调查可知,大学生心理压力书疏导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压力认知教育相对落后

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认知方面的教育非常落后,学校没有做到针对所有的大学生,来将心理压力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开展。对于大学生来说,缺少对于心理压力方面的正确认知,有的学生包括很多的家长都简单地认为有一定的压力并不是坏事,压力可以转变为动力。这种认识过于片面,很容易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并带来身心健康的受损。同时因为心理压力疏导教育方面的不足,使得很多大学生没有掌握压力纾解的基本技巧,面对巨大的压力,难以进行有效的纾解、发泄,从而使得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击垮自己。

2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心理压力方面,没有掌握相应的调节技巧,自我调整能力不足,因此在心理压力的过大的时候,往往都是默默地去承受,不好意思去寻求帮助,不知道借助于运动、听歌、交际、积极暗示等方法来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而做出来一些不当的行为,放大了心理压力的危害。大学生平时对于自身压力缺少评估,没有主动去了解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技巧,学校也没有在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方面进行指导,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压力疏导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有效的去化解各种压力。

3校内人际沟通氛围不佳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压力疏导的重要手段,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客观上存在交往的需求,大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有心理压力的时候,通过与同学的沟通交谈,可以得到较好的开导,减少心理承受的压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校内人际交往沟通的氛围并不是很好,具体的表现就是缺少各种社会社团活动、集体活动,学生很少有沟通的机会。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不与人交往,加上学校也没有积极创造更多的人际沟通交流机会,使得很多大学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导致很多心理压力无法通过人际沟通来加以化解。

4校园文化建设不够理想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行为规范的综合,校園文化对于广大师生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反之则不利于心理压力的疏导。不少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就是校园文化更多地强调努力拼搏、竞争向上等,没有良好的人文关怀、没有强调学生之前的和谐共处等等,这样的校园文化,使得每一个大学生更多地感受到了压力,将每一个同学更多的视为竞争对手而不是亲密伙伴,从而导致了压力的增加。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策略

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工作的专业性、系统性很强,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紧紧围绕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种种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具体阐述如下。

1加强心理压力教育

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压力教育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可以开设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课程、讲座,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了解心理压力方面的知识,纠正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于心理压力的错误认知。另外就是在心理压力教育方面,需要与就业指导、思想政治等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增加心理压力方面的教育比重,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处理就业、学业等方面的压力,保证自身情绪的积极乐观。

2完善校内人际沟通

在校内的人际沟通方面,高校需要积极创造人际沟通的机会,依托学校的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高校学生能够积极沟通,广泛的结交各种朋友。这样一方面在遇到各种压力的时候,可以求助于朋友帮忙,顺利的去解决各种难题。另一方面就是有更多的倾诉机会,让朋友倾听自己的烦恼,实现心理压力的有效缓解。

3提升大学生适应性

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的根本还在于学生个体,只有大学生在心理压力疏导能力方面有了根本提升,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需要主动地去了解心理压力方面的知识、技能,在遭遇各种心理压力的时候,需要能够依据掌握的技巧来化解心理压力。举例而言,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看书听歌等方式来进行心理压力的化解,可以通过积极心理暗示、加强人际沟通来化解各种压力。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高校要做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打造一个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团结和谐的良好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校园文化熏陶下,更少的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竞争,感受到学校对于学生的关爱,从而减少心理层面的压力。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学校兼顾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同时采取更有实效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

心理压力疏导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来说,还是对于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无需过多地强调。因此未来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的研究,让这一课题引起更多的关注,无论是学校也好,还是大学生个体也好,都需要更加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并重点兼顾心理压力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校内人际沟通等几个方面,从而切实提升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技巧以及能力,在出现较大心理压力的时候,能够自行化解,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保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天丽.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心理疏导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 

[2]李红丽,张艳琼.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心理疏导问题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3(34). 

[3]王瑾.浅谈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落实方法和具体措施[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8). 

[4]张金娟.高校大学生心理工作中的朋辈辅导[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3). 

[5]郭娜娜.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心理危机干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7). 

上一篇:触电急救的方法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硬件性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