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范文

时间:2023-10-25 16:51:50

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

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篇1

摘 要:礼仪是衡量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不学礼,无以立",良好的礼仪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以及社会竞争力的提升。礼仪教育更是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全面论证了社交礼仪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及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社交礼仪 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大学生,几乎每个人都历交往、交际中的尴尬,如着装不当、举止失礼、不会说话等等,事情虽小,但常常挫伤大学生的自信心乃至影响其个人形象。因此,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等倾向,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第二,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交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大学生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第三,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第四,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 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较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可见,社交礼仪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因此,《社交礼仪》课应完全可以纳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之列,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校中推广和普及,这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五,社交礼教与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对大学生社交礼仪加以普及与规范,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俊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04,7(5)

[2]王伦刚 《山东纺织经济》2010,(2)

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篇2

[关键词]高校 课程 社交礼仪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90-02

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无不体现着合作共赢,充分沟通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是未来职场的生力军,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敬人、律已的处世观和运用规范、得体的言行,掌握与人和谐相处的技巧,为自己创造一个与周围环境共融的发展平台。

一、什么是社交礼仪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培育了知书达礼,待人以礼的中华儿女。说到礼,我们会想到礼仪、礼节和礼貌。礼貌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礼节,是指人们使用于交际场合的,表示尊重、友好的常用形式,礼节是礼貌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我们常说某孩子非常懂礼貌,其实就是这个孩子通过言行这样的外在形式,向人们展示出的品质与修养。

礼仪,则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已、敬人的规范化行为。礼貌是基础,是礼仪的外化形式,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礼仪的概念要大于礼节和礼貌。

社交礼仪,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运用和遵守的礼仪标准。社交礼仪的核心是敬人、律已。尊敬是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多为对方着想,“其身正,不令则行”,人首先要自律,才能推行政令,让人们朝着规范的方向走。

二、开设社交礼仪课程的必要性

(一)学习社交礼仪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在各阶段教育中,普通存在社交礼仪教育缺失和人际关系沟通交流不畅,从而导致大学生有一些不文明的言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自卑、敏感、自负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像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这类的极端事件。家庭教育中,大多父母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视对孩子的礼貌礼节的教育;学校教育中,老师们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忽略学生的社交能力,一味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社会环境中的人人为已,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也直接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由于以上原因,让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行为模式。而进入大学,离开家乡熟悉的环境、没有了父母的迁就,进入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更加渴望友谊、交流情感,更加希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一切需要的满足,都必须要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学习社会交往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尊敬他人为基础,辅以规范的礼节,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激励大学生更加自信地学习、生活,为以后良好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素质人才,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方面:基本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基本素质排在第一位,包括与人沟通、交流、写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比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卡耐基等大师通过研究得出: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三)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社交礼仪是建立在礼貌基础上的礼节和仪式,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社交礼仪时时处处以敬人为基础,通过规范的言行,建立与人共处的融洽环境。社交礼仪不仅有道德的内核,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讲,有强烈的需求,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让学生达到尊敬他人,谦虚自律的道德要求,使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在体悟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四)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五千年文化,遗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财富,尤其是文化财富,屹立于世界东方并被世界人民所叹服。礼仪被看作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礼仪方面的规范,大到朝纲社纪,小到乡规民约,无不有明确的规定,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重道的礼仪,“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好学的品质,如孔子一生作为“克己服礼”的典范,对他的3000学生循循善诱的教诲以及他的学生所表现的正直、谦逊的品质等,都是社交礼仪的文化内涵。通过社交礼仪的学习,让学生从中获取精神营养、传承中华文化,做一个道德高尚、与时俱进的中华儿女,为社会发展、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三、社交礼仪教学的建议

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避免形式化、书本化,避免仅仅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肢体动作而忽视礼仪文化的熏陶。要让学生在学习社交礼仪规范的同时,知道这些规范蕴藏的深层次内涵,与传统文化融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让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不自负,不自卑,养成谦虚、宽容、真诚的品质,积极与人沟通,自信地参与社会活动。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这门课有兴趣,学生才会学得进、学得好。因此,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社交礼仪是各个专业开设的基本素质课程,一般是在大一开设,教师应根据大一新生的特点,找到他们渴望沟通交流、渴望展示自我的心理。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找到人际交往中的归属感,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

(二)加强师资建设

人们往往认为什么专业的教师都可以教授人文素质类课程,这是一个误区。所谓术业有专攻,社交礼仪这门课程,除了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具备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具备社交礼仪行为规范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是从业经验,具备“双师”素质,才能运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和个人素质。

(三)积极开发教学资源

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首先,社交礼仪应积极开发适用的教材资源,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对地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编制教材或教学大纲。其次,应利用多媒体技术,积极挖掘网络资源,吸取最先进的学科理念,与学生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最后,要完善实训课程。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开发社交礼仪的实训课程并形成模态的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在体会中提高。

古今中外,无不重视礼仪。孟子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记·礼器》:“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都被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学习社交礼仪,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让人际关系内外和谐,还能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在高校各个专业开设社交礼仪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2]金正昆.商务礼仪简论.北京工商大学学院(社科版),

2005年1月.

[3]张静岩.大学生礼仪修养之我见.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11).

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篇3

[关键词]礼仪 起源与发展 特征 遵守原则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68-02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为了相互尊重,在言谈、仪表、仪态、仪容、仪式等方面共同认可、约定俗成的规范、准则,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认知水平,是一个人修养、学识和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礼仪早已浸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礼仪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具体到个人,社会生活中的礼仪无处不在,俯拾即是,人际间的交往和沟通,团体之间、企业之间的各项活动,无时无刻离不开礼仪,可以说,礼仪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媒介。

一、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一般认为,礼仪起源于原始人类对天地和祖先的信仰,他们祭祀天地神明、祈祷祖先显灵,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拜求生存敷衍,生生不休。到了奴隶社会,礼仪便正式有了文字记载,并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奴隶主制定了一系列维护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各种礼制,如《周礼》《仪礼》和《礼记》等,反映了当时的礼仪制度。到了封建社会,礼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变革、发展的时期,逐渐将人们的行为规范纳入了封建道德范畴,形成了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封建礼教。

中国古代礼仪多以为统治阶级服务为宗旨,强调尊君敬上,将人划分为不同尊卑等级,实行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强调男权思想,歧视妇女,压制民主,扼杀个性,实行裸的强权统治。到了现代,礼仪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了人们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现在礼仪以现实生活、平等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为基础,以简单、实用、新颖、灵活等形式为时代特征,是时代特征与社会特征的完美结合和有机组成。

二、现代礼仪的特征

(一)礼仪具有时代性

礼仪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随着时展而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礼仪。随着人们社会的不断进步,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经济活动的大量出现,礼仪已浸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二)礼仪具有国际性

礼仪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共同遵守的特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可以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共同拥有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所形成的具体礼仪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言行文明礼貌等这些基本的原则和礼节,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普遍接受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三)礼仪具有民族性

礼仪作为某一特殊群体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具有诸多共性的同时,也有与生俱来的一些较为明显的民族差异。如东方人和西方见面都有握手的习惯,但东方人见面时还习惯于拱手、鞠躬等,而西方人则喜欢拥抱、接吻等。东方民族表现比较含蓄、深沉,而西方民族则表现为率直、开放。东方民族重视亲情和血脉,承认现实,满足现状,强调共性,礼尚往来;而西方民族则生活以简单实用为准则,崇尚个性自由,惜时如金,提倡人人平等,积极参与竞争,漠视家庭血缘关系等。

(四)礼仪具有继承性

礼仪的出现、形成、发展和完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是经过不同时代一步步剔除糟粕、去粗取精,经过历代演变发展而来的。某种礼仪一旦形成,就成了人们普遍遵守的行动规范,通常会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比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礼尚往来等一些反映民族传统美德的礼仪,都会一代一代传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民族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三、现在礼仪的遵循原则

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规范和行为准则,现代礼仪是由人们长期继承、发展、完善起来的,并为人们所认可,所遵守。在现代礼仪中,人们普遍应当遵守下列几项原则:

(一)尊重原则

在各种场合和各种类型的交往过程和活动中,人们必须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尊重对方的人格,不有意伤害和侮辱对方,不损害对方的利益。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尊严和自尊,以恰当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人格,不卑不亢。特别是在涉外交往中,由于民族礼仪存在一定的差异,此时更应该知己知彼,既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和利益,又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格,彼此相互尊重,才能保持愉快、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遵守原则

礼仪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规范和准则,是为了维护社会生活、保持稳定而形成和存在的原则,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利益和要求,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去维护它,去严格执行和遵守它。如果违背了礼仪规范,就将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这些原则具体表现为:1.遵守公共道德: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礼节、礼貌,它反映了一个社会公民的道德修养程度和水准。2.真诚友善:在人际交往中,彼此应该坦诚相待,与人为善,这是赢得对方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也是彼此能够继续和长期交往的必要条件,切忌心怀叵测,尔虞我诈。3.遵时守信:遵守时间与讲求信用,这是人际关系得以续存,良好社会关系得以建立和维护的基本前提。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应按照约定时间或遵守规定行事,不能随意违时失约。对于答应的事情,应严格守约,不能言而无信,失去对方的信任。4.谦虚随和:在人际交往中,时刻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不摆架子,不盛气凌人,不自以为是,多听听对方的意见,这样就更容易被对方所接受。

(三)自律原则

在交往时,当你期望对方怎么尊重和对待你时,自己应该首先这样尊重和对待对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仪规范,并宽容地对待对方。俗话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道理。

(四)适度原则

在人际交往和沟通时,现代礼仪强调恰当地把握这个“度”,即“适度性”。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都应把握好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人们彼此间的感情尺度,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既要彬彬有理,又不能低三下四,始终做到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随着人际交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礼仪不仅是人们交往的规范,更是文明的象征。

【参考文献】

[1]陈刚平,周晓梅.旅游社交礼仪[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刘永艳,宋薇.礼仪学[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

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篇4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具备礼仪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

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根据白然[1]、卫以诺[2]、赵莉[3]、李红毅[4]的研究发现结论如下:

(1)部分当代大学生尚未形成基本的文明礼貌习惯。

(2)当代大学生对礼仪的认知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有很大部分不懂得社交礼仪的基本常识。

(3)当代大学生对学习礼仪有浓厚的兴趣和愿望,对礼仪知识学习和相关培训有迫切的需求。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有:

由于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很多学生很少有机会在学校学习礼仪修养的学习。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家长过于看重成绩,因而对礼 仪修养的培养有所忽略,造成家庭礼仪教育欠缺。

虽然礼仪修养的学习已经逐渐被重视,但是,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样,礼仪修养的学习和提高需要一个过程。

从上文可以看出,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的修养,我们必须为他们提供应该具备基本的礼仪知识,以供学习,使他们具备基础礼仪修养。

(二)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礼仪

1、个人角度的礼仪

个人礼仪是自身文化与道德修养的的体现,正确的个人礼仪可以增强个人的自信与魅力。因此,个人礼仪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是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个人礼仪主要包括仪容仪表礼仪和仪态礼仪两个方面。

(1)仪容仪表礼仪

正如原一平所说:“端庄的仪表与整洁的服饰就是最好的推荐信”。这是由于仪容仪表礼仪是首先能够为别人展现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为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在交往活动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仪容仪表礼仪主要包括仪容礼仪、仪表礼仪的介绍。

仪容礼仪主要体现在个人面部和发型的修饰,其一般原则为美观、卫生、整洁、得体。面部是一个人最突出代表部位,对其进行修饰主要根据皮肤的类型进行护理和化妆。发型要求头发整洁,无头屑,并能够与身材、职业搭配。由此可见,掌握一定的肌肤护理和化妆技巧还是很必要,不要让别人觉得自己邋遢。

仪表主要包括人的容貌、举止姿态、服饰和风度等方面,而仪容美包括仪表的自然美、仪表的修饰美和仪表的内在美三个方面。仪表礼仪主要的作用是将礼仪的三种美充分发挥出来,

主要通过服饰的穿戴方面介绍。服饰打扮应符合整洁、个性、和谐、整体、文明和符合着装时间、地点、场合的原则,满足合体、合适、合度、朴素和整洁卫生的要求。为了上述的目的,可以以根据体型选择服装、场合选择服装、季节选择服装、服装色彩搭配等当和服饰色彩与肤色相配为依据。

(2)仪态仪表

培根曾经说过:“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优雅舒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之美,这是美的精华”。所以,我们不仅要有美的仪容仪表,而且更要有美的仪态仪表。仪态仪表主要从举止礼仪和谈话礼仪两方面介绍。

举止礼仪主要包括站、坐、走礼仪,要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日常生活中,正确的站立姿势是全身正直,双肩自然下垂。如果长时间站立,可交换双脚的位置,将身体的重量交互落在左右脚上。如果是十分正式的场合,必须始终保持身体直立,两臂下垂的姿势.与别人作较正式的谈话时,不能把两臂抱在胸前或插在裤兜里。正确的坐姿是:上身保持正直,下巴往后收,脖子要直,胸部要挺起,手自然地置于双膝之上。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入座时注意轻、缓、紧;坐着的时候,要注意两手的放置,两手可以自然地放住腿上,或双手抱臂,或交叉两胳膊放在路上;坐着的时候,要注意两脚的步型。正确的步态匝该是端庄有力,即头要正,挺胸,微昂头,支撑脚的膝部不要弯曲,脚掌要直行。由于性别、性格的原因以及美学的要求,男女生的步态是有区别的,男生以走大步为佳,女生以走碎步为美。女生的走姿应风度朗朗,背部挺直,摆臂自然,步态轻盈。

谈话礼仪包括说话礼仪和听话礼仪。说话正确礼仪是看对象说话、看场合说话,说话时注意体态语、创造愉快的说话氛围和掌握幽默的说话技巧。但是要牢记说话的禁忌是:不要喋喋不休、不要尖酸刻薄、不要逢人便诉苦,不要一言不发以及不要自以为是。听话正确礼仪是凝视说话者,值得你倾听他说话的,必须值得你用眼睛注视着他,对对方的说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细心体会对方的感受,努力产生共鸣,用眼神与对方交换意见.交流感情;向对方表示你关心他说话的所有内容.赞成对方所说的话时,可以轻轻的点一点你的头,脸部露出代表诚意与兴趣的微笑;听话时应稍稍前倾身子;听话时,干万不应东张西望或将腿晃来晃去,或低头只顾自己做事或做些无关的动作;不要中途打断对方,应让对方把话说完;听话要有耐心,对方发泄的越干净,越有利于倾听者,能听到最后的才是最会听的。

2人际交往角度的礼仪

当代大学生无时无刻都在进行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礼仪人际交往过程中在协调人际关系,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人际交往礼仪和当代大学生密切相关可分为日常社交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交际礼仪等方面进行分别阐述。

(1)日常社交礼仪

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要与陌生人认识,就需要进行握手、介绍和打招呼。这里面蕴含着重要的礼仪知识,我们将从握手礼仪、介绍礼仪和打招呼礼仪分别介绍。

握手是人们在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礼节,文雅而得体的艺术握手,是人们必须掌握的礼仪。一般情况下,握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与他人握手时,应当神态专注、认真、友好。在正常情况下,握手时应目视对方双眼,面含笑容,并且同时问候对方。与人握手时,一般均应起身站立,迎向对方,在距其约l米左右伸出手,握住对方的右手手掌,稍许上下晃动一两下,并且令其垂直于地面。握手的时候,用力既不可过轻,也不可过重。若用力过轻,有怠慢对方之嫌;不看对象而用力过重,则会使对方难以接受而生反感。一般来讲,在普通场合与别人握手所用的时间以3秒钟左右为宜。

介绍是人际交往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介绍可以分为自我介绍和对他人介绍两种形式。正确的自我介绍礼仪应该包括以下几点:在较短的时间内,保证介绍内容真实、详略得当,形式标准,方式灵活多样以及态度从容、自信。而正确的对他人介绍礼仪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被介绍人的地位、辈分、性别和亲疏顺序进行介绍,一般情况下,介绍不同地位的人,应先把地位低的人介绍给地位高的人;介绍不同辈份的人,应先把晚辈介绍给长辈;介绍不同性别的人,一般应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土;应先把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家人(即使是地位显赫者)、要好的朋友等,介绍给客人或关系一般的人。

打招呼时要注意对别人的称呼和社交用语得体。称呼是沟通人际父系的信号与桥梁,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如果称呼不当,则可能造成对方的不满乃至反感。在社交过程中,应该选择正确的、适当称呼,避开庸俗称呼、绰号等称呼禁忌。同时,在充满关怀的说话方式下,要有简单明了的礼貌用语、生动得体的问候语和适度的寒暄。

(2)校园礼仪

校园礼仪是指学校的师生在学校生活和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些礼仪规范。校园礼仪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校园礼仪主要包括当代大学生与老师、同学、管理人员以及在公共基础设施的礼仪。

要处理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当代大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的礼仪,其实是需要当事人共同努力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原则入手。师生之间礼仪要点是:师生双方要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和彼此宽容的原则。掌握了师生交往的原则并积极实践,就有很大可能会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学间的交往是大学生交往的重要方面,其交往礼仪要点是:坦诚相待.谦度谨慎;友善热情,礼貌待人;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男女交往,举止得体。而当遇到管理人员时,当代大学生要做到要尊重管理人员、服从管理并以礼相待。

校园、宿舍、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是大学生学习、休息、娱乐以及从容其他活动的地方。“维护公共场所秩序”是每个当代大学生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公共场所,一般要做到: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维护好公共秩序,使用公共设施时要有节约意识,注意个人举止和社影响等。

(3)社会交际礼仪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全球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及就业竞争激烈日趋明显。因此,社会交际礼仪主要从涉外社交礼仪规范和求职礼仪两个方面介绍。

涉外社交礼仪是指在国际社会人们的交往活动中,约定俗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交际礼节和仪式。当代大学生掌握了涉外社交礼仪规范,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总体来讲,涉外社交礼仪主要有以下一些规范:拜访预约、遵约守时、尊重隐私、尊重习俗、女士优先、按照位次、不妨碍他人、不必过谦。

大学生要求职成功,顺利就业,仅有较强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礼仪素质。求职主要有直接洽谈和利用求职通讯的两种方式。在直接洽谈面试时,当代 大学生应掌握以下的礼仪和技巧:保持良好的仪表形象,谈吐文雅,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及时、准确、简洁的回答问题,要明确表示自己的求职意愿,注意见面的礼仪。通讯求职又可以分为电子邮件和电话求职。电子邮件求职时,要保证称呼要正确、贴切,正文要写清楚,结尾祝颂要真诚,署名、日期要准确和附加部分要说明。电话求职时要注意不要装模作样,求职时应以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情况、自己能否在用人单位发挥作用为主和不要强行推销自己。

参考文献:

[1]白 然,康光辉,李焕旭.高职院校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及对策[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卫以诺,杨虞婧,张晓欢.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3]赵 莉,于艳梅,柴囡楠,李秀君,王艳捷.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赤峰学 院 学 报(自 然 科 学 版)

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篇5

“人生一世,必须交际。进行交际,需要规则。所谓礼仪,即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是人际交往的行为秩序。”

在古中国,就有对礼仪的规范。礼仪:礼者,敬人也,是做人的要求,是尊重对方;仪,是形式,是要把礼表现出来的形式,两者相辅相成,在国际活动接待中缺一不可。礼仪三要素包括:礼仪是交往艺术,交往强调互动,互动看结果;礼仪是沟通技,巧沟通强调理解;礼仪是行为规范,规范就是标准。对中国人来讲礼仪是一种自我修炼,是律己行为,管住自己,独善其身;而国际礼仪讲的是交往艺术,是待人接物之道。礼仪要求人和人打交道保持适当距离,距离产生美感,适当的距离是对对方的尊重。国际交往中,拉开距离如果适当,有助于交往的顺畅;换言之,不要随便套近乎。人际交往要使用称呼,国际惯例是使用尊称,而尊称的一个基本技巧是“就高不就低”。

在现代社会,礼仪不仅仅是关系到我们的个人形象,更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问,也是一门高深的文化。说它有用,是因为通过合理的着装以及礼仪,来促进贸易谈判;说它高深,同样是交谈,为什么有人能谈的很和谐,而有的人却把人惹的大发雷霆,生意告吹。

二、认识

通过学习商务礼仪,让我受益匪浅。我想这对我为人处世方面及以后找工作会有很大帮助!给别人也会产生好的印象。同时增强了我的内在素质,也塑造了我的外在形象,增进了交往……

随着人们日常交际的频繁,在商务活动、公务活动、社交活动中越来越重视交往的细节,也许一个微小的细节决定了一个人的第一印象。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应有一定之规。礼仪,是一种在人与人交往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互相尊重的需要。

“商务礼仪”这门课,从坐姿,站姿,握手,微笑,递名片等一系列在日常的商务交往中经常碰到的细节问题中感受商务礼仪的真谛。老师用行为教学引导同学去学习,并且通过一边教学,一边知道我们该怎么做,让我深刻体会到礼仪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让我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礼仪的含义,礼仪是一种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应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亲善友好的行为规范,是人的一种内在涵养的充分体现;从个人角度看,优秀的礼仪素质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还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并且有利于与他人的交往与沟通,使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前,我对于礼仪的概念及重要性理解不透,总认为礼仪好坏是个人问题,人与人不同,甚至认为像气质一样是天生的,认真学习后,我才进一步明白,礼仪不仅是个人形象的社会表现,而且还关系到所在单位的荣辱得失,尤其像我们所在的服务性行业,个人的礼仪素质,直接关系到顾客的满意度,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关系到单位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三、感受

通过选修这门课程让我懂得了许多日常必须注意礼仪,也让我作为一名现代的大学生,必须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除了提高成绩锻炼智商外,还应该提高文化修养来培养自己的情商。

中国一向是礼仪之邦,礼仪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会见亲朋好友或者是在人与人的打交道上,都离不开礼仪。礼仪被认为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表现,一个人若毫无礼仪可言,那么他在学习或工作时都将不会很顺利,因为没有人愿意和这样一个人相处。如何才能脱颖而出,除了需要卓越的能力外,还要掌握有效沟通及妥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优雅的企业形象,此时,商务礼仪便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商务礼仪就是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同时也约束了商务活动中的某些方面。而在商务往来中,任何一个表现都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也许是一块手表,也许是一顿晚餐。

学习商务礼仪可以提高个人的素养。比尔盖茨曾讲过,企业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进而到企业,就是企业形象的竞争,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示素质,可见一个人的素养高低对企业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啊!可以交际应酬,因为商务活动中毕竟是离不开礼仪的,在不同的交往活动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如何让人感到舒服,却又没有拍马屁的嫌疑是非常关键的。有助于维护企业形象。在商务交往中,个人便代表了整体,个人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是企业的典型活体广告。等我们一出学校,找工作,面试,哪一样不要求我们要有良好的商务礼仪。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才能在庞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中拔得头筹,如何才能在面试中给主考官留下一个好印象,一直是困扰每个毕业生的最大问题。而很多公司在招新人,除了考虑学历,更会观察是否有良好的礼仪规范,从最基本的穿着打扮,到言谈举止,主考官可是看的很清楚呢。因此有人说礼仪是面试成功与否的重要砝码是很有道理的。良好的礼仪表现会给主考官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进而取得他们的好感,尊重与信任,而没有什么会比信任更为重要了。而能够在面试的种种细节上表现出良好的素质,相信在与客户洽谈时也一定不会有差错,同时还能代表公司形象。良好礼仪同时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现代企业强调团队精神,而礼仪可以促进这一力量。好的商务礼仪在人际交往中会给人一种亲和力,增进吸引和情感交流,增强信任和了解。

四、评价

当初选择商务礼仪的时候,还对这门课程很懵懂,只觉得选门简单的学科,容易拿到该有的学分,顺利毕业就ok了。但是接触了它之后,让我越来越重视它,多希望自己能够掌握全部的礼仪知识,因为它使我提升了自己,慢慢的我融进了这门课程。现在学期快结束了,说真的,还真舍不得。

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篇6

人生一世,必须交际。进行交际,需要规则。所谓礼仪,即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是人际交往的行为秩序。

在古中国,就有对礼仪的规范。礼仪:礼者,敬人也,是做人的要求,是尊重对方;仪,是形式,是要把礼表现出来的形式,两者相辅相成,在国际活动接待中缺一不可。礼仪三要素包括:礼仪是交往艺术,交往强调互动,互动看结果;礼仪是沟通技,巧沟通强调理解;礼仪是行为规范,规范就是标准。对中国人来讲礼仪是一种自我修炼,是律己行为,管住自己,独善其身;而国际礼仪讲的是交往艺术,是待人接物之道。礼仪要求人和人打交道保持适当距离,距离产生美感,适当的距离是对对方的尊重。国际交往中,拉开距离如果适当,有助于交往的顺畅;换言之,不要随便套近乎。人际交往要使用称呼,国际惯例是使用尊称,而尊称的一个基本技巧是就高不就低。

在现代社会,礼仪不仅仅是关系到我们的个人形象,更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问,也是一门高深的文化。说它有用,是因为通过合理的着装以及礼仪,来促进贸易谈判;说它高深,同样是交谈,为什么有人能谈的很和谐,而有的人却把人惹的大发雷霆,生意告吹。

二、认识:

通过学习商务礼仪,让我受益匪浅。我想这对我为人处世方面及以后找工作会有很大帮助!给别人也会产生好的印象。同时增强了我的内在素质,也塑造了我的外在形象,增进了交往

随着人们日常交际的频繁,在商务活动、公务活动、社交活动中越来越重视交往的细节,也许一个微小的细节决定了一个人的第一印象。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应有一定之规。礼仪,是一种在人与人交往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互相尊重的需要。

商务礼仪这门课,从坐姿,站姿,握手,微笑,递名片等一系列在日常的商务交往中经常碰到的细节问题中感受商务礼仪的真谛。老师用行为教学引导同学去学习,并且通过一边教学,一边知道我们该怎么做,让我深刻体会到礼仪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让我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礼仪的含义,礼仪是一种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应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亲善友好的行为规范,是人的一种内在涵养的充分体现;从个人角度看,优秀的礼仪素质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还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并且有利于与他人的交往与沟通,使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前,我对于礼仪的概念及重要性理解不透,总认为礼仪好坏是个人问题,人与人不同,甚至认为像气质一样是天生的,认真学习后,我才进一步明白,礼仪不仅是个人形象的社会表现,而且还关系到所在单位的荣辱得失,尤其像我们所在的服务性行业,个人的礼仪素质,直接关系到顾客的满意度,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关系到单位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三、感受

通过选修这门课程让我懂得了许多日常必须注意礼仪,也让我作为一名现代的大学生,必须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除了提高成绩锻炼智商外,还应该提高文化修养来培养自己的情商。

中国一向是礼仪之邦,礼仪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会见亲朋好友或者是在人与人的打交道上,都离不开礼仪。礼仪被认为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表现,一个人若毫无礼仪可言,那么他在学习或工作时都将不会很顺利,因为没有人愿意和这样一个人相处。如何才能脱颖而出,除了需要卓越的能力外,还要掌握有效沟通及妥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优雅的企业形象,此时,商务礼仪便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商务礼仪就是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同时也约束了商务活动中的某些方面。而在商务往来中,任何一个表现都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也许是一块手表,也许是一顿晚餐。

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篇7

论文摘要:礼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德是做人根本,它反映了礼的高境界追求。教育大学生懂礼、知仪、行礼,形成良好道德行为,引导大学生对礼仪的运用,做到学用并重,以提升自我礼仪知识、人格、修养来构筑校园特色的礼仪文化。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文明程度越高,礼仪的运用和要求就越高,礼仪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就说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一个人学习了礼并按照它的要求去做,就具备了最高道德。可见,礼与道德关系之密切,礼对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何等重要。如何使大学生懂礼知礼,提高其道德修养呢?笔者认为只有让大学生重视道德是做人之本,知道礼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倡导学好、用好文明健康的礼仪风范,才能将之固化成为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道德是做人的基础,做人之根本

“道”原指道路,后引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或规则,“德”是人们对“道”认识的所得。我们从小到大,父母、老师一直在对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道德问题,同时在评价着他人的道德水准。道德简单讲,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道德是人类的专利行为,是一定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是讲人的行为“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的问题。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学做人和学做事。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比较重视学做事,而对学做人则有所忽视,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知识、技能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孩子道德、人格的培养,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一些成年人认为做好了事就是做好了人,实际上这两者的紧密相关性并不总是正相关,我们身边很多事实证明做好了事并不等于做好了人。

做人最重要的应该是以德为先,做有德之人。

中国历史上很多论述说明了道德对做人的重要意义,如“德行者本也”,①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德者,才之帅也”,②即道德统帅人的才智。1961年元帅在送儿女学习时写了一首诗:“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人民培养汝,一切为人民。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元帅教育儿女立德为先,把锻炼品德纯看成培养儿女之根本,让儿女“永作座右铭”。

同样国外的思想家、教育家也很重视道德是做人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一个人不应该被荣誉、金钱和地位诱惑——去忽视正义和其他德行。”③英国哲学家罗吉尔·培根说“德行使心灵明晰,使人不仅更易了解德行,而且也更易了解科学的真理。”④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所凭借的力量是德行,而这也正是我的力量。”⑤可见,道德是一个人精神的支柱,做人的根本,事业成功的基础。

二、礼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

礼,在汉语中本意为敬神,后引申敬人,表示敬意的通称。仪,《说文解字》道:“仪,度也”,本意为法度,准则、典范的意思,后引申为礼节、仪式和仪表。礼仪概括说,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是指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至今,历来尚礼。古代流传下来的有《三礼》等专门记载礼仪的著作,历史典籍中也不乏关于礼仪方面的记载,这足以说明我们的祖先对礼仪的高度重视。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并积极投身于礼仪教育,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孟子言:“恭敬之心,礼也”;荀子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说明礼仪对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性。

大学生思想活跃,在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中,应该加强礼仪教育,注重将礼仪规范固化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只有固化的礼仪形式在社会得以推广,才能形成主流的、社会共识的道德规范,因此礼仪属于道德范畴,是对伦理学研究成果的具体运用,它反映了社会的道德关系,体现着社会的道德标准。例如我们去看望一位老人,应该穿着得体,带点礼物,用尊敬的语言问候老人,我们把穿着得体、尊敬老人、问候语言固化成为良好习惯,得到社会认可推广,就会变成一种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不可能很快认识到对方的道德品质如何,因为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际交往最先感受到的是对方的礼貌与礼节,当我们运用的是规范的、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礼仪行为时,人与人之间就建立了相互交往的良好基础,才能够共同和睦相处。可见礼仪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德体现了礼的精华、礼的内涵。在人际交往中,讲道德者都具有良好的礼仪风范,而良好的礼仪风范的推广有助于形成社会公认的道德行为,作为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发扬光大我国好的礼仪,并赋之以新的内涵。“礼之用,和为贵”,礼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界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礼仪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提高了大学生与他人和睦相处、沟通的能力,推广了社会公认的道德行为,维护了社会的祥和稳定,因此在高等院校鼓励大学生以身作则学好、用好礼仪,推动大学生成为健康礼仪风范的表率是很有必要的。

人类社会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干涉人们的违法行为,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能够做什么;道德规范依靠社会舆论褒贬人们的良心,教育感化等培养人的道德责任感,规定人们的行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礼仪在此基础上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符合社会道德行为,体现人际交往中良好的道德水准。应该说礼仪重在实践,重视礼仪,运用好礼仪是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如何引导大学生懂“礼”知“仪”,运用自如,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三、引导大学生知礼、行礼,形成良好礼仪风范和道德行为的思考

讲究礼仪,尊重他人,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是一个大学生精神状态、文化教养和道德水平的反映,古人云:“国有礼则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有礼则心泰。”可见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何等重要。

让大学生知礼、重礼、行礼,形成良好礼仪风范和道德行为,首先要使其知道现代礼仪继承了我国许多传统礼仪的精华,如《礼记》中载道:“言语之没,穆穆皇皇。”即语言之美在于谦恭、和气、文雅,并规定人与人交往时应该“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意即不要在行动上出格,不要在态度上失态,不要在语言上失礼。《荀子.劝学》篇中讲:“礼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须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⑥就是说只有举止、言论、态度均谦恭有礼时,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教诲。这些礼仪精华需要大学生去传承、去弘扬光大,可以说礼仪是一封通行四海的推荐书,学好礼仪,运用恰当,做到先自重后人重,让大学生的素质体现于对礼仪的认知和应用上,并赋予礼仪新时代健康向上的内涵,笔者建议:

1.大学生学习礼仪应该“学”“用”并重。“学”“用”并重是指学习礼仪不能停留在礼仪教程条文上,应该使理论联系实际,使礼仪知识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首先在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开设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公关礼仪、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等选修课程,纳入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配备专业教师;其次有条件的院校开设一定的礼仪训练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礼仪习惯,以行动推动形成校园的特色文化。试想在大学校园积极倡导大学生按照礼仪规范去协调人际关系,那么遵守礼仪基本原则的学生客观上就起着榜样作用,使更多人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礼仪教育,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匡正缺点,端正品行。因为礼仪构成了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是了解一个学校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在高校教育学生学习礼仪,遵守礼仪规范,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体现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的和谐统一,推动道德建设,形成一股有约束力的道德力量,引导学生按照社会期望将自我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自觉选择符合时代风尚发展的道德观、价值观,真正体现校园文化的健康主题和特色。最后引导学生讲礼仪要注重“内”“外”一致、“形”“神”兼具。大学开设礼仪课程,让学生知礼行礼,在运用礼仪中应该引导学生力争做到表里如一、形神兼具。因为礼仪不应该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的、装饰性的东西,它应该渗透到每个大学生的言行中,构成其生命的一部分。《论语.雍也》篇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一个人若仅品格质朴,而不注重礼节仪表,就会显得粗野;若只注重礼节仪表,而缺乏质朴的品格,就会显得虚浮。只有外在仪表同质朴的品格结合,才算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我们引导大学生做有教养之人,其礼仪行为就应该是自在的、常态的表现,它在人际交往中以一种行云流水般的形态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的、人为的、生硬的表演出来,更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即一个人如果品行、人格不端,衣着、举止再得体也于事无补。在高校教育学生讲礼仪做到“内”“外”一致、“形”“神”兼具的修炼,是要引领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提升,推广普及良好礼仪风范,使其最终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多方位拓宽大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其人格,提升其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构筑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体系。现代礼仪的核心内容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注重的是在人际交往中采用一种通用语言,它是衡量他人、判断自我是否自律敬人的尺度。良好的、社会公众认可的礼仪,将其运用自如是一个人知识、修养、人格的自然外露展现,因此讲礼仪、用礼仪不可能仅礼仪而学礼仪,它是大学生丰富自我、完善人格魅力、提高自我修养的综合反映。在高校引导大学生重视礼仪,形成良好礼仪风范,有助于构筑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体系。

人际交往中,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知识、道德情操、精神面貌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礼仪即修养,好的修养是依靠知识的积累、人格的升华、精神境界的提升、道德的提炼、举止的优雅等日积月累而成的。人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通过一个人对礼仪的运用程度可以察知其修养的高低、文明程度和道德的水准状况。

良好的礼仪规范构成了高校大学生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提倡在校园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引导大学生投入一定时间丰富课余生活,完善自我知识结构、提高自我修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健全的人格充实自我,提升其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和道德行为,培养大学生有责任感、有高尚情操、有远大抱负、有感恩之心、守信用、讲信誉,报效祖国、追求卓越。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06年社科普及课题成果,资助项目号:2006095]

注释:

①葛洪:《抱朴子·文行》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③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89页

④《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第90页

⑤《贝多芬传》第158页

⑥其他引用主要来源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第一辑:《论语》、《孟子》、《荀子》等篇章

参考文献:

1.金正昆主编.商务礼仪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金正昆主编.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李道魁主编.现代礼仪教程.西南财大出版社,2003

人际交往与社交礼仪篇8

[摘要]送礼作为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各国对礼仪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而且在送礼过程中的风俗和禁忌也有区别。本文旨在对这些现象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其背后的文化根源,以便对跨文化背景下送礼与礼仪及文化的密切联系有更深层的理解,从而减少实际交际中的误解,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关键词]送礼 礼仪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98-01

前言

众所周知,礼仪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交往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送礼,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际交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导致各国对礼仪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而在送礼过程中的习俗和禁忌也有区别。因此,本文从“送礼”这一社会现象入手,具体比较中西方有关送礼的习俗,禁忌和对礼仪的不同理解,探究其深层文化根源,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礼仪概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中国传统的“仁、仪、礼、智、信”五德之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一项美德。而送礼也就成了这一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人际沟通作用。所以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从西方社会的历史来看,作为历史上的几大文明古国文化的继承者,同样表现出人类对礼仪的不断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

礼仪,作为人际交流的基本原则和工具,在日常交际中它“协调着人际之间的关系,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影响着各色人等的社会文化心理,从而使人类社会规律化、有序化地运转。”纵观全球,各国皆有送礼的习俗,但“礼多人不怪”这一传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将面临更多挑战,所以以下将就中西方送礼中所体现的礼仪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二、对比分析

(一)送礼的场合

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逢年过节,日常亲朋,邻里间走动,托人办事或答谢等,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长辈或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新居,店铺开张庆贺等活动,亲朋好友为表示心意自然要送礼。

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

(二)礼物的选择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而在生日、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以金钱作为送礼的物品较为普遍,而这样的送礼方式在西方国家很少见。而且中国人在送礼的时候不注重对礼物的包装。

西方国家的人在选择送礼的礼品时没有太多讲究,而且大部分时候,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礼轻情意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而不是礼物的价格。一束鲜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些用于装饰房间的小物品、旅游纪念品以及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他们选择的礼物。但相对于中国人而言,西方人更加注重礼物的包装,无论什么样的礼物都要进行精心的包装。

三、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价值维度来分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分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群体观念较强,对群体有依赖性,认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群体网络中的一分子,而不是独立于群体之外的个体。因此,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重视处理人际关系,力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所推崇的是个人主义,他们更加尊重人权与自由,崇尚人人平等。他们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人,然后才存在于一定的集体中,因此他们普遍对集体的依赖性小,而更加看重自己的个人利益和自我实现。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群体关系的建立,所以送礼这种交际方式的使用相对于中国也少得多。

四、结论

上一篇:离婚法律援助的条件范文 下一篇:化工能源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