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4:24

技能型人才培养

技能型人才培养篇1

关键词:职工培训;培养机制;技能人才;培训原则;师资建设

作者简介:陈德俊(1963-),男,河南通许人,河南省电力公司技术技能培训中心,高级讲师;

王茜(1973-),女,河南民权人,河南省电力公司技术技能培训中心,高级讲师。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81-02

加快人才培养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而且也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保障。电力企业要建设一支一流的职工队伍,要适应企业创一流的要求,就必须加强职工的培训工作。对于专职培训教育工作者来说,有必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推动职工培训成效的提高。

一、学习交流与培养机制

无论工作、学习和生活,人们总是需要沟通与交流。目前所进行的各类生产技能型人员培训,在注重员工培训学习的同时,实际上更应该注重和强化的是教师与员工之间的一种教学相长的交流,即通过“注重学习、强化交流”的人才培养方式来达到培养与建设生产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同样,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也需要这一培养方式,或有待完善为一种“常态化的师资培养机制”。

一是结构调整。师资队伍虽然由专、兼职教师组成,但在其职责方面,专职教师应以培养技术型或专家型理论教师为主;兼职教师则以培养技能型实训教师为主,两者兼顾。同时技能培训也应由专职理论教师配合兼职实训教师来完成。

二是资源优化。师资建设应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选才原则,加快师资队伍人才库建设,特别是培训基地高技能领军人物建设(包括兼职教师),进一步发挥高技能领军人物在带徒传技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是期望落实。师资培养既然有政策或制度,就要落实岗位或责任到人。换言之,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培养机制”就是一切为了企业或学员的发展需要,有了企业的支撑以及一流的培训环境,才有可能为企业培养更多的技术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二、职工培训与人才培养

职工培训的根本就是旨在解决企业为了生存、发展、竞争、赢利而面临的保值增值的课题,以及职工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竞争、赢利而同样面临的保值增值的问题。结合目前的培训情况来看,特别需要的是转变职工培训人才培养观念或调整教学思路。

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有一句名言:“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最贵!”事实上,许多企业在培训上不惜花费巨资,但结果却令人遗憾,以致于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培训深感无奈,不能不做,但每做一次,收获的抱怨却比效果更多。也许现实就是这样,与其抱怨不如想办法去“解决”。一切培训的出发点和终结点,必须是企业的利益。培训也就必须以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为主,以员工能够胜任工作的能力培养为主。目前就是以提高员工“知识、技能和素质”展开三个层次的职工培训。

三、不求所有与但求所用

针对职工培训,特别是生产技能人员培训,有必要再次回到教师们早已熟悉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以及“差教师教知识,好教师教方法”的理解之中。职前教育,教师贵在“传道、授业”;职后培训,教师重在“授业、解惑”。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职责应该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除了正式职能以外,教师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有必要调整或改变目前的培训状况:对于教师来说,总是希望或祈求“所有”;而对于学员来说,期望或祈求的并不是“所有”,而是所学能有“所用”的学以致用或学用一致的培训内容,即:培训的重点不是所有(教师希望所有),而是所用(学员期望所用),这就是目前职工培训中应该坚持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选材(才)原则或培训教学理念。

四、实用为主与够用为度

在职工培训如何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技能必备”的培训教学方针这一问题上,目前比较认同的理解为:

第一,职工培训既是一种“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学用一致的培训活动,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本身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培训之目的不是全面系统地进行二次再学习,就是为了实现职工一专多能综合素质的再次提高与拔高,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组织和管理能力的技能专家或以技能为主的技术专家。

第二,职工培训的定位应该放在“突出应用”上。其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培训形式的灵活性,重点应是强化学习内容的“引导”,明确不同岗位职工在不同阶段应学什么、怎样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一种利用现代技术获取知识的意识、能力和方法,而不是将所有内容进行全盘的灌输。

五、重视技能与从严培训

目前所进行的各类职工培训,应是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的培训,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职工培训到底是倾向于哪一层次,最终是由培训者的职能与预期的职务之间的差异所决定。

第一,针对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应是淡化理论、重视技能和加强素质。但在实际的培训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培训几乎都是以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为主的课堂传授学习,真正能够突出技能培训或学习的比例、时间少之又少。这些问题由于涉及整个培训计划的调整或改变,需要有待综合协调或妥善解决。

第二,技能培训固然重要,但重中之重应是“从严培训”。实践证明,当年临汾电校“德育为首、从严治校、半军事化管理”的办学经验,以及“科学训练、严格管理,一切皆有可能”的训练启示,还是有必要在职工培训中得到加强与推广的。例如,河南省电力公司配电带电作业培训基地,在国网公司带电作业资质培训班的教学管理中,就推广和完善了“教考分离”机制和“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在从严培训的基础上严把考核关,不仅赢得了好的声誉,也取得了好的效果。如2011年培训410人(包括取证和复证),其中只有26人没有取得带电作业资质证书,虽然取证率不是100%,但它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学员的学习成效,杜绝了理论考试走过场或技能考核形式化。

六、教学评价与职业教师

教学评价或职业教师,针对生产技能人员培训来说,重点强调的也是培训效果或学习成效的评价,但其衡量标准应有所改变或调整。

其一,评价应是以学员为主体、以企业的发展需要为标准,重点应是对学员工作能力的培养或学习成效的评价。

其二,对于一名职业教师来说,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技能培训都应是实实在在的教与学,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关注学员的“学”,特别是忽略学员们学以致用的实际需要。

作为一名职业教师,必须通过读书、学习、创新和提高,由“一桶水”变为“长流水”,以此造就自我的可持续发展之势。在工作中要时刻用这样一句话勉励自己: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依据“斯坦伯爱情三角理论”所总结的“七种职业教师的教学特点”,对于正确认识职业教师或转变培训教学观念应该有所借鉴与启发。其中,爱情之“激情”代表教师的“职业形象”;爱情之“亲密”代表教师的“授课技巧”;爱情之“承诺”代表教师的“课程内容”。

一是喜欢式教师——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教师可能让大家喜欢,但跟他学不到什么内容。授课时大家的掌声不断,也参与了很多活动,培训结束后感觉很开心,但不记得学到了什么,可为娱乐化教学。

二是迷恋式教师——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教师外表包装得很好,但实际授课是在读教案,在说一些大道理,要技巧没有技巧,要内容没有内容。

三是空洞式教师——只有承诺,没有亲密和激情。有的教师是专家、大师或名师,大家都知道他教授的内容很好,也出过几本书,在知名刊物上经常有其文章。这样的教师虽然教授的内容很好,但大家不接受,有何用?

四是浪漫式教师——只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某些激励类型的教师,尤其如此。讲课没有逻辑性,但激情四射。下课时也就是教学结束之时,因为不值得回味。

五是伴侣式教师——只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教师的授课内容有自己的东西,授课技巧上也会引导。但就是不像教师,缺乏激情,激发不了大家的兴趣。

六是愚蠢式教师——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教师看起来不错,像专职教师,教授内容也不错,但缺乏授课技巧。只是在不断地讲述,刚开始感觉不错,但很容易引起听课疲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七是完美式教师——包含激情,承诺和亲密。这就是完美的职业教师了,在形象上看起来像教师,在内容上大家也能学到东西,在授课技巧上也可以引导大家接受他的观点和内容。

七、结束语

技能型人才培养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规格定位;差异分析

关于人才培养工作,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培养三个层次的人才,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靠谁来培养?一靠本科院校来培养,二靠高职院校来培养[1]5。从职业院校培养的角度来讲,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即技能层次为初级工和中级工的技术工人,主要靠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即技能层次为高级工及其以上的技术工人,主要靠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主要靠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培养。

一、技能型人才及其层次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讲,人才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旨在发展理论并对实践中的有关现象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探讨,并通过抽象概括来揭示事物的特性和规律,称之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称之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可以依据不同的工作范围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这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不同的。一般来讲,学术型人才主要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其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工程型人才是运用科学原理进行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与运行决策,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以及开发设计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技术型人才主要是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成物质形态;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操作技能完成一线生产性工作任务。

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都强调应用性,但两者是有所区别的。技术型人才主要侧重于对生产技术的把关和对一线工人的技术指导,如工厂技术员、施工工程师、车间主任等;技能型人才则侧重于一线操作,主要是依赖技能进行工作。

在我国,技术工人在技能层次上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各个技能层次上的技术工人都属于技能型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

一、

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①。

可见,高技能人才就是技能型人才中技能层次为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

二、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的角色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2]。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1]9。

技师是高技能人才。但是,一般地讲,不是学校能直接培养出来的。学校只能为学生成为技师奠定必要的基础,学生在企业工作几年后才能成为真正的技师。当然,对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而言,技师也可以从工人中产生,但需要接受继续教育,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1]9。

我国提出的目标是:所有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要达到中级工水平,有一部分人达到高级工水平,少数人达到技师水平[3]2。

由此不难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从技术等级的角度而言我们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主要定位在初级工和中级工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技能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主要定位在中级工和高级工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技能层次。

职业教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的差异分析

三、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的差异分析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虽然其教育类型相同、培养的人才类型也相同,但由于培养的人才规格不同,因此人才的内涵特征也不同。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教育类型主导下的层次上的差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起点高

中职教育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且成绩达到录取要求者;高职教育培养的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参加高考且成绩达到录取要求者。可见,无论是文化基础学力,还是个性的全面发展,抑或是身心素质条件,两者相比较,后者都要高于前者,在个人发展的起跑线上,高职学生明显优于中职学生。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层次之间的差异性,主要源于培养对象起点的不同。

2.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高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规格,这种人才培养规格体现了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在知识结构方面,中职学生接受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以高中阶段教育应具备的知识为主,高职学生接受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以高等职业教育应具备的知识为主,在知识面的宽度、内容的深度上两者都有很大的差异。若按学历界定,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毕业时授予高等专科学历证书。一般地说,学历与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最为密切,故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最明显的差异是文化程度有高低之分。

在能力结构方面,中职教育主要是以某一工种或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为主,高职教育则是以某一岗位或岗位群应具备的能力为主。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高技能人才诸能力中最本质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特征。“高”在既能动手又能动脑,即应该成为“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或技术型人才,这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也是高技能人才与其他技能人才的区别所在。“高”在有比较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建立[LL]在新型高等教育层面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崭新平台上,并与国际人才平台相接轨。“高”在有较强的现场适应能力,“一专多能”,在培养规格上体现了复合性[4]17。

在素质结构方面,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虽然都强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的教育,但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在有很高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具备安于一线工作的意识和素质,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艰苦创业意识、企业的主人翁意识、立志岗位成才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愿与工农打成一片[4]18-19。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高,是人才培养对象起点高的必然要求。

3.高职生获得“双证书”层次高

“双证书”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学生的学历层次属于大学专科学历;中职教育学生的学历层次属于中等学历。高职教育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以中级为主,并有部分学生可获得高级证书;中职教育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以初级为主,部分学生可获得中级证书。

高职生获得“双证书”层次高,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高的标志性表现形式。

4.高职生就业岗位宽

中职学生由于其年龄和心智的限制,其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可以说就是有“一技之长”的初级工。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就是针对职业工种或岗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之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高职教育则不同,其人才培养规格是针对企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使之“一专多能”,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之外,还重视培养其综合技能,使之具备职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可见,高职学生比中职学生的就业适应面更为宽泛。

5.高职生社会期望值高

到“十一五”期末,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到1.1亿人,高级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应达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级、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①。资料表明:目前中国7000万名技术技能劳动者中,高级以上技工包括技师、高级技师仅占4%,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5]。这表明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的期望值很高。

2004年底,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全省的技能人才中初级工有290.56万人,中级工有257.64万人,高技能人才有27.51万人,三者比例为50.5∶44.7∶4.8[6],长三角、北京、天津等地,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这表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期望值高。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有这样几个内涵。第一是就业率。第二,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首先,专业对口率,学什么要干什么。其次是起薪率,开始工作时拿多少钱。再就是两年的稳定度,就是两年内还在那个企业干,企业还在提拔你、重用你,而不是被企业炒鱿鱼或是原地不动[4]19-20。这也表明了家长对子女接受高职教育的回报期望值高。

6.高职生发展后劲足

高职院校要努力把自己建成“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就要给学生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训练,在“应知”(即理论知识)方面应该达到技师的要求,在“应会”(即技能水平)方面应该达到中级或准高级的标准,部分优秀学生可以通过高级技能认定,即便在校期间不能完全达到高级工或技师的水平,也要为达到这种能力和水平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4]20。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高职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都比中职生高一个档次。也就是说,高职毕业生是依靠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技含量更多、水平更高的技术及综合性更强的职业能力去从事本职工作的。在就业面向上,高职生面向的是企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比中职生就业的选择面宽泛得多。同时,由于高职毕业生接受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深造,人格素质和职业素质大幅度提高,潜在能力更强,发展后劲更足,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本领更大。

高职生就业岗位宽、社会期望值高、发展后劲足,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起点高、规格高及毕业生获得“双证书”层次高的必然结果。

分析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的差异性,是为了促使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加准确,担当起各自的职业教育角色,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避免重复,培养出无需互相替代的职业层次的技能型人才,这也正是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活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周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M]//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马思援.职业教育怎样实现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访教育部部长周济[N].中国教育报,2004-06-18(1).

[3]李志宏.以评估为推动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1-5.

[4]翟向阳.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J].职教论坛,2005,(6)上.

[5]齐中熙,黄全权.中国高技能人才极为短缺近年拟培训50万技师[N/OL].

/technology/wjzx/20040430/2004430115341.htm

技能型人才培养篇3

【关键词】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专业不对口、毕业生能力和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等多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这说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认为,提高高职教育人才质量、完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正确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

一、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1.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用教育教学方式,它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的过程、培养的制度以及培养的评价体系等几个要素。人才培养模式是关系着技能型人才能否满足社会需要、关系着高等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课题。

2.国内外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内外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如下几种:(1)能力本位教育培训模式。该模式也称为CBET模式,是英国等欧洲国家较为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这种模式以培训为核心,通过培训,可以使人的潜力转化为能力。它以职业能力为培训和教育的主要内容,依据行业专家所确定的标准,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2)“双元”模式。该模式是德国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分别指的是企业和学校。根据这种模式,培养人才的任务是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来承担的,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同时又有部分时间在企业里进行实际操作或接收专业培训。如此,学校和企业、理论和实践便可以有效结合。学生在经历过双元模式的培养之后,既能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环境。(3)教育建设合作模式。这是台湾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简称为建教合作模式,指的是职业院校、特殊教育学校等与业界共同培育人才,使教育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即职业学校为业界提供服务,比如企业将生产现场“转移”到学校的实训场地,从而满足企业生产以及学生实践的需要;业界为职业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和基地等财力物力,从而达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1)忽视了“技能教育”的特征。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往往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等的现象。很多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过分偏重于理论知识,以理论成绩为价值追求,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造成学生与工作实际脱节。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以往树立的教育观念也有偏颇,不能突出“技能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不能坚持将技能训练贯穿于教育的始终。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低,大多数教师业务素质相对较低,有的虽具备了所需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教材内容陈旧,教师没有与时俱进地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便无法做到把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2)人才培养不可持续。这是当前诸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般是地方或者主管行业,因此其区域性十分明显。然而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地方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没有及时调查和了解地方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按需调整专业等。高职院校应当与时俱进,适时适应地方市场的变化,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3)“综合素质”成为短板。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技术过硬,更需要职业道德、文化素质等其他方面来支撑。高职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思想上轻视人文素质、职业素养以及创新素质等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要想培养出具有高品质、高道德、强意志、高情商、爱创新等的综合型人才,应当加强对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最终赢得社会的尊重。(4)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无论是哪种人才培养模式,最终都需要对人才进行评价。最常见的人才评价方式是以教学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方式,这种单一的方式很可能会造成评价的片面性。此外,单纯以教学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会造成各项指标的数字化、机械化。因此,在进行人才评价工作时,应当从专业的角度、社会的角度、现实的角度等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得到的评价结果才真实可靠。

三、构建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1.改变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使之与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相匹配,是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指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满足几个方面:适应社会建设。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活动时,不仅要注重眼前实效,更要考虑长远的意义。例如灵活控制过度热门专业的招生人数、合理分配各个学科的教育资源、对目前需求量较少但未来大量需要的人才应当统筹安排等。此外,尽量不要重复设置专业,增加专业的深度,缩小专业的广度,同时尽量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调整专业。当然,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对于学生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设置课程过程中,可以加入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艺术教育等多样化的课程,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另外,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这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将学生的主要专业培养好,一方面还需要高职院校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技能予以重视。新世纪的技能型人才,不再是只精通本职专业的人才,而是“一门精,几门通”的人才。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应逐步由单一的专业技能课转变为复合的专业技能课,与此同时,职业资格的认证也应走复合的道路。

2.创新“学、工一体化”培养方式。“学、工一体化”指的是理论联系实践。该培养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硬件设施包括师资队伍、学习教材、学习设备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要打造“双师”教师队伍,“双师”有两层含义,一是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二是教师本身需要具备双师的能力。对于落后的教材,高职院校应当尽快更新换代,时刻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过时、不老化。对于学生学习所需的教学设备和实际操作设备,高职院校应强制将传统的、老旧的淘汰,引进适应教学和实训要求的、价格合理的、与时俱进的设备。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除了要摒弃已固有的流于形式的建设观念以外,还要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使实训基地真正与社会真实操作环境相一致。第二,将“学中做”和“做中学”结合起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期间,要将“应用”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学中做”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告一段落之后,及时带领学生进行实习或实训。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对知识点的重新记忆,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做中学”就是学生在实训基地等进行实训活动时,尽量按照企业的操作要求进行实践,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领悟到专业课上没有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第三,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认清企业需求的变化,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有效分流的途径之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模式有两个:首先,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实了可以在学校建立的实训基地外,还可以与企业形成链条。即学生将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实习结束后通过考核的学生与企业签订协议。这是高职与企业合作较为典型的方式。其次,定向培养模式。即高职院校根据合作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这不仅简化了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方面的工作量,降低了由于专业限制导致就业难的风险,而且减少了企业对于新进人员的培训时间和费用,有利于企业及时补充专业性强的人才。

3.打造多元人才评价系统。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要素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得出,人才评价系统是对专业课程进行反馈的重要环节。根据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改变传统的以教学评价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确立多元化的内外结合的评价方式。在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系统时,应本着以下三个原则:首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要考虑到具体岗位的特点和要求,也要遵循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其次,精确与模糊相结合。传统的以教学评价为主体的评价方式是一种精确的方式,例如,它可以通过笔试的成绩来精确确定人才的优劣。但笔试成绩并不能代表一个人才所有的能力,这时就需要模糊的评价方式来做补充,比如口头表达,这是不可定量的,因此是模糊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再次,评价与认证相结合。在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考核认证制度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认证证书等。

图1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要素

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不仅关系到高职毕业生的切实利益,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快速发展的形式,应当树立求质量、求实效的人才观,积极改变保守的、落后的培养模式,深化创新、与时俱进,继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 考 文 献

[1]冯晓光.WTO呼唤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09

[2]王清群.探索教学新思路,着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3]李桂霞.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和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

2012

[4]杨念.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务实性[D].湖南师范大学.2010

[5]胡子均.大力发展职教,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N].芜湖日报.2011

[6]叶晓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7]许进先.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8]叶春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南京出版社,2010

[9]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0]吕新祥.高职技术教育培养目标、途径及其特色研究总报告[J].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2012

技能型人才培养篇4

关键词: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

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让会计人员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服务社会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在技工院校对会计技能型人才进行培养时,应该加强实用主义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将更多的案例教学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培养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一、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越重要。会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实务技能的专门性人才。但是在我国大多数教育过程中能形成了以课堂讲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的方式忽略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也没有紧抓受教育者的实践技能。较多的院校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教育观念的束缚,对人才的培养和课程的设计过于传统观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使学生思维创造性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所学内容和实际岗位要求严重脱节。此外,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忽视了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塑造,从而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社会对会计职业的要求,很难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造成他们的能力和社会需要产生一定的差距,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面临着被淘汰的威胁。因此,加强会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二、会计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一)具备扎实的动手操作能力

技能型教育是会计教育的重点内容,是检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标准,技能型教育是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关键。对于会计教育而言,进行技能教育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会计作为一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而会计的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会计实务的具体操作上。所以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具备全面的理论知识

会计教育中将课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学生的技能操作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反复应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专业的技术基础和综合能力。专业会计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拓展技能,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新的学习方法,锻炼他们的职业敏感性。

(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传统的教育主要以理论教育为基础,通常情况下只能适应会计专业师资的要求。导致较多的学生走向会计岗位因为没有基本的技术操作能力,难以将过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而制约了他们的发展。会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受教育者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对会计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筛选,关键讲授学习中需要理解的重点内容,并让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这些内容,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会计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为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高技能会计人才还应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对单位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并对本单位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的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会计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没有任何社会制度能够容忍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主体允许会计人员私自提供或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诚信守信、客观公正、爱岗敬业、廉洁自律等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普遍要求。

(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资格

会计人员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他们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当会计人员投身于会计工作时,衡量他们知识和技能的标准是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技术资格的相关证书,通常要求工作人员的知识基础要和岗位基本标准相适应。一般情况下,企业会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与会计人员相适应的证书进行检查,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人员的培养具有较高的要求,也可以满足学生毕业就上岗的需要,能够缩短学生的使用期限,从而更好的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三、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建立会计实验体系

会计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性教学,离开实践,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难以发挥会计本身的作用。所以对会计技能型人才进行培养时,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强训练的同时应该加大实践教学在学生专业教学中的比重,让学生成为技能操作的高手。教学过程中应该制定一定的实训计划和实习规章,确定基本的教学大纲,以实训和实践为教学宗旨,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在会计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手工实训的同时加强电算实训,在教学中应该实施三线统一,所谓的三线统一指的是分散式的手工实训、集中式的手工实训和全方位的手工实训。其中分散式的手工实训要求实训内容和理论教学同步发展,全方位的手工实训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实施实训。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从而为他们以后进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实现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建立会计实验体系,要求实验锻炼中各个操作要满足会计岗位的分工精细化要求。通过不同的岗位实训提高锻炼者的岗位意识。例如可以让学生担任出纳、核算、记账、资金管理等岗位,使得他们能够快速的适应岗位工作,也可以通过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培养学生对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除上述会计实验体系的建立外,还应该建立与会计工作知识相适应的综合会计体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会计培训者的行业意识和适应能力。此外,还可以建立与会计点算化相适应的电算会计实验体系,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现代化会计工作意识,增强他们对电算化操作的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会计网络体系,提高会计专业人员通过网络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

(二)加强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的联系

会计和财务是两个不可分离的群体,学生在学习会计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会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加强学生会计核算学习的同时锻炼他们管理财务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逐渐提高和增强。会计人员应该具备多种技能,包括出纳和手工操作以及电算化核算的能力。学校应该建立综合性的培训平台,例如在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建立财税审核平台和财务管理平台等,实现财务和审计的联合,培养学生的业务联结能力。

(三)统一会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

学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应该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确定合理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在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确立的同时必须结合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实际要求和需要,培养专门型的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人才进行培养时应该结合具体的会计人员就业去向,重新定位会计人员的培养规格。具体应该培养学生熟练填制会计凭证的能力和登记会计账薄以及编制各项会计报表的能力。要让学生熟悉国家具体的会计法规和各项税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熟练使用会计软件做好账务处理工作。通过培训将学生锻炼成高技能会计人才,确保他们以后能够在企业从事会计或是内部管理及统计等各项工作。

(四)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对教学计划进行设计时,应该按照人才培养思路进行合理设置。在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偏重知识传授的做法,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综合调整,对系统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实施不同学科教学的交融。首先应该将教学中的内容划分为两个课程,分别是基础课程和技能课程,基础课程主要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进行培养,对财务会计的学习和应用不断进行强化;技能培养是在深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对具体知识的应用技能进行掌握。其次,应该压缩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减少教材中重叠的内容,删减会计准则,避免一些详细的准则制度对学生学习造成较大的影响。在教学中应该添加实践性内容,将一些企业的会计做账等环节添加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企业会计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领会其内在的精华。考虑到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体系结构的一致性,应该对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改革,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大专业知识的讲解,在会计实践的讲解中拓展企业实践内容,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

四、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使得现代企业对会计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会计人员的培训机构不仅要加强会计人员基础知识的培养,还要对其专业技能进行培养,所以应该深化会计教育体制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机会,有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综合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澍清.高技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基于中高职的有效衔接[J].中国商贸,2012(23).

[2]马玉洁.谈民办普通高校技能型财会人才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1(19).

[3]乔宏亮.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J].会计之友,2012(23).

[4]沈冬英.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技能型会计人才[J].时代教育,2013(14).

技能型人才培养篇5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技能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13-02

人才对于我国的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便是其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成为优秀的代名词,是现代技术队伍的核心所在。他们不仅具备从业所需要的一系列准入证书,有的还通过自己精湛的技能,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等级荣誉证书,例如高级技工资格证、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运用这些专业的技能,服务于生产、运输及现在发展势头较足的服务业上。对高技能人才的继续培养,有利于我国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一、我国的经济开发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及现状分析

第一,针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及相应的支持政策还有待提高。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一直较其他地区要快,所以相应拥有的高技能人才也较多。一是因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在此地区工作的技能型人才都有着较其他地区要高的薪资待遇;二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的迅速,对于从业者来说有更多、更好的机遇可以晋升。相反的,在一些发展速度较慢,交通运输条件相对较差的经济开发区,一方面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大,另一方面由于财政费用的缺少,很难将有能力的人才长时间留用。这就需要用人单位凭借着政府给予的鼓励政策,给高技能人才争取好的待遇,努力提高其社会地位,将技能型人才培养事业逐渐扩大化、专业化,从而吸引大批人才留用本地区,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第二,对于发展技能型人才的软环境要加以改善。随着我国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大批高学历人才涌入社会,其中技能型人才也占一定比例。企业的用人标准也随之进一步提高,例如,在没有对岗位进行细化、分析的情况下,直接在招聘时对从业者学历做出高要求,这就导致了相当大一部分的大专、中专或者更低层次学历的人才无工作可做,还要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待遇。但这并不能证明这些所谓的低学历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这种企业行为直接导致了人才的浪费及用人的不均衡。换一种说法,高学历的技能型人才未必适合企业发展,他们往往因为社会实际经验不足,从而导致能级错位的现象发生。另外,由于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内容更多的偏向于实操性,不同于管理型、研发型人才更多的是脑力活动,出于对知识、创造的尊重,企业在管理、研发上投入的费用要比技术上高很多,对应的管理、研发人才的薪资待遇较于技能型人才要优渥。由于这种差别,更多的人、企业将从事技能的人才看作是基础劳动力,在招聘过程中对其试用期进行延长,且给出的薪资待遇大部分处于低水平,更甚者还会加长其劳动时间,不仅没有加班费,也不执行调休制度,某种意义上损害了技能型从业者的正当权益,严重地打击了从业者的积极性。

第三,严重缺乏从事技能工作的人才。人才不仅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因素,更是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并没有与其形成良好的相适应发展,现实的情况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及质量根本无法满足经济区的发展,对本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合作无法形成系统推动作用,已经难以支撑其更好的发展。而且,随着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不断扩大化,经济区内对劳动力高度依附的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对于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也是一项重大挑战。

二、强化经济开发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对各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细化,为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做出统筹性规划

21世纪,大学生呈现出就业难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难题,各院校开始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革,力求在经济结构调整后的方向上,设置与经济、企业匹配度较高的专业,坚持围绕地区支柱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对专业设置方向进行论证,对专业与企业需求的契合程度进行探讨,务必对产业调整及升级动态保持灵敏度。经济的发展使更多的新兴产业诞生,岗位的设置呈现多样化,从业要求更加精细化。所以,各院校对专业的设置要与我国职业要求紧密联系,争取在新专业的设置上取得巨大成果,让本院校的新专业对其他院校产生示范作用,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办学院特色,在促进经济区发展的基础上,解决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为适应各职业教育机构学院的办学体制,对课程教学实行学分制

制度是思想的体现,高校从学年制过渡至学分制不仅是为了保障模块式教学的正常需要,更主要的原因是学分制可以使学生的选择相对自由化,培养出的学生更加多样化,对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也是一大进步。

学分的概念是指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学科、专业上分配学习量及学习时间,待学年结束后,统计学习后的相应分值作为是否满足毕业条件的主要依据,也有学校将此作为教学活动是否取得成果的关键依据。学分的具体设置内容如下: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为本专业内必须学习的专业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选修课则大多为个人兴趣,部分学科是对必修课的加深拓展,还有的专业设有实习学分,可根据专业的特殊性区别设置,并酌情设置加分项。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高校学分互认模式开始实行。通过完善学分制来建立学校间、专业间的学分联系,使更多的教师、学生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最终达到职业教育可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

学分互认是学生在学习本校选修课程的同时,还可以同时学习其他院校的课程,在此期间获得的学分可相加、转换。其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同学院互认,指的是同一所院校中的“专升本”,专科课程获得的学分可在本校升本后转换使用;二是同体互认,指的是选择修学分的两个高校同为职业类院校;三是不同体互认,指的是学习的两个院校等级不同,例如一方是高等教育学院,另一方是普通社会培训机构。要想以上互认成立,双方或多方需要签订合作协议,确认实施此章程,并对其中需要履行的义务尽数承担。互认的课程在知识点上还要具有一定相同点,否则无法达成互认或无法全部互认。 (三)建立公共的培训平台,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

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情况,高新技术领域缺乏高技能人才的情况持续已久,造成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教育机构规模较小,可周转的资金不多,无法凭借一个单一机构来承担成本趋高的人才培养活动。但是,如果不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很好的培养,我国将无法改善效率低,消耗高、无创造性产品的现状,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开发区的正常发展。因此,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出台新举措,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建一个公共的实训基地,@样既可以解决单一教育机构无法负荷的资金问题,也可以使教学相长,在减少投资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人才。

公共实训基地作为公益类型的服务平台,它所提供的服务项目是其他机构难以办到的,发展经济社会区也急需相应类型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虽在培训机构、企业二者间独立存在,但其与培训机构、企业间是存在共享性的。公共实训基地虽然不为培训机构和企业提供教学服务,教学任务会由独立的专业机构提供,但是基地会给它们提供培训场地与培训设备。基地建设之初就是以高标准投资建设的,通过高标准的理念达到项目规范性运行,该项目通过将产业结构与人才规划相配套,确保质量与效率,始终坚持不通过本项目进行商业盈利的初衷。

(四)对企业执行鼓励政策,促使其优化对技能型人才的任用政策

现代企业的角色已经从之前单纯的用人增加至用人、养人、留人,不仅要使技能型人才的优势得到施展,也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培养提高,以达到吸引更多人才的目的,让他们共同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区域发展。为了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首先,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具有长远性,可以清晰地让技能型人才看到其未来的上升空间,企业内部有异动时,内部人员优先制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新时代中,部分人处事较“任性”,在他们看来,赚钱不是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可以快乐地赚钱。所以,企业要利用人的感情因素,注重精神认同感及舒适感,努力让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才可以更好地留用人才。其次,在技能型人才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可以增长其技能的学习课程,让其不断地进步,并在员工之前形成学习奖励机制,针对个人能力提升速度较快的员工给予奖励。另外,除了自主学习的形式外,企业还可以外聘讲师给员工进行系统培训,让其对自己的岗位有更加细致的了解。讲师除了外聘以外还可以在内部举荐,促使员工对自己高要求,不断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最后,可以在区域经济开发区内,设立表彰体系,针对地区发展有贡献的企业、个人进行奖励,从而引起社会反响,此项工作还有利于企业及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的提升。

三、结语

根据以上论述得出,经济开发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向出发:一是要重视各类院校的建设发展,对主要学科进行大力宣传,吸引大量对专业有感兴趣的学生到学院就读;二是要逐步在企业内建立具备实操经验的技能型人才团队,明确其晋升路径,提高薪酬待遇,使其稳定发展;三是高校与企业达成紧密合作,让在校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四是合理利

防止其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失;五是为了使技能型人才在发展经济开发区的综合效用最大化,政府必须对其他产业实行开放政策,以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地区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杨志其.经济开发区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企业经济,2012,(12):168-170.

[2] 钟静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双主体培养食品检测技

术技能型人才为例[J].轻工科技,2015,(6):174-175.

[3] 刘丹,蒋永甫.区域高技能人才引进与开发探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为例[J].传承,2009,(22):166-168.

技能型人才培养篇6

【关键词】中职;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

教育部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在推进会计专业教学时应当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目标,依据社会的人才需求,全面打造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切实为学生尽快胜任岗位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会计技能型人才的概念及特征

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技能型人才相对于研究型、技术型人才,有如下特征:

(一)具备操作技能。技能型人才具有高超的生产技艺、技巧,在生产中担负着较高的操作任务。

(二)具有应变技能。技能型人才经验丰富,对生产操作中的技术问题得心应手,具有很强的应变技能。

(三)有持续发展的个人潜质。技能型人才适应新岗位能力强,具有从技能操作岗位向一线生产管理岗位转岗的能力。

二、当前我国中职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偏重学科建设、理论性较强,专业会计实务方面侧重于大中型企业,没有很少涉及小型民营企业,而当前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向主要是各类小型企业的岗位。同时,开设的课程缺少自己的特色,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会计实训操作的教学。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首先,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仍然重视会计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中职会计教育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理论课程为主,把实践课程放在次要位置,体现不出中职特色。如:实践课程仍然从属于理论课程,还没有从理论课程体系中完全独立出来;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落后等。

(三)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训。现在的中职会计教学仍然是注重理论讲授,缺乏专业知识的深化。公共课、基础课占用学时三分之二,而会计专业课程只有三分之一。教师往往重于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下,无法培养出全面精通的会计人才。

(四)实训实践环节基础薄弱。实践环节没有完全从理论教学环节中分离出来,对实训内容和过程的安排随意,不能使学生得到应有的技能训练;对实训结果的考核也一般根据教师的主观印象,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实训设施较为简单,会计分岗的仿真模拟环境较差;校外实习基地较少,已有的实习基地也无法让学生做到真正的顶岗实习,导致会计专业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校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三、中职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应用性。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注重应用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以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创新课程体系。根据对各类企业会计岗位的调研分析,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可分为以下三块:一是知识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文化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核心理论知识,可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二是能力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实务操作技能,可开设会计电算化操作、账务处理手工模拟、成本核算、财经写作等课程;三是素质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会计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可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依照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到“教、学、做”一体化。首先,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其次,渗透理财观念,培养理财能力。再次,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转变教学理念,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真正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了所需的职业技能素质,无需经过企业专业培训即可上岗,因此在校期间要加大会计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增加动手实训的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环境,达到顶岗工作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一是要使实训课程密切联系岗位需要,加强针对性;二是要注意与理论教学同步,作到边教学边实践。

(四)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实习管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使学生掌握课堂教学学不到的社会知识、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等知识的综合教育,是上岗预备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培养技能型会计人才关键的一个环节。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实践教学也不能仅限于毕业实习环节,从时间安排角度来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每学年都应该去企业实习,逐渐进入专业实习。

参考文献

[1] 穆华荣.加强会计专业课技能训练的思考[N].科海博览,2007(10).

[2] 程玉民,王维鸿.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9(03).

[3] 许新.把握中职特色,培养会计人才[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8).

[4] 朱敏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高等教育理论,2007(9).

技能型人才培养篇7

关键词: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培养

新形势下,跟汽车保养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汽车领域的迅猛发展形成明显的对比,汽车管理与维修等技能型的人才非常紧缺,这不但对汽车流通服务、专业管理,以及产品研发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增强汽车制造能力。鉴于此,探讨高职汽车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培养,让高职教学所培养的人才切实具备高技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要,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一、培养汽修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想要使他们学习汽修的专业知识,学会一定的专业技能,务必在教学的初期,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学期,结合汽车文化,为学生讲解汽车发展进程当中的技术文化、车标文化、名人文化、车史文化等,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汽车知识,以使学生对汽车有一个更加系统化地认知,进而熟悉汽车,对汽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汽车专业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倘若学生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就能够激发,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将来的专业内容。针对汽车文化的介绍,根据固有的汽车实训条件,学校可创设汽车文化长廊、车标和车模陈列室,以及带领学生对各种各样的车展进行参观,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汽车。

二、重视培养汽修技能型人才,大力改革教学

为社会培养跟现代化汽车维修相适应的实用性、中高级人才,这是高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的义务与责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确保学以致用,防止出现理论内容跟实践相脱离的情况,进而切实培养跟社会市场要求相符合的维修人才,这也是改革汽车专业教学的关键。为此,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和纲要,创建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立足于专业的发展方向设计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其中,设计专业课程应当对汽车维修检测技术、汽车电器设施、接口技术、计算机应用原理、控制技术原理,以及电子技术原理进行有效地调整,且需要在汽车的应用中贯彻这一系列的技术。汽车构造原理需要通过可以体现时代性的轿车作为重点,且实时性地对新知识进行补充与更新,为学生介绍最前沿的汽车发展趋势、原理、技术结构等,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等。此外,重视先进教学方式的应用,像是模块化场地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这样可以将汽车一系列零部件在运行过程中的运动原理和关系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方便学生的学习与接受。汽车维修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其中,实验基地、实习基地,以及专业教室不可缺少。为此,一定配备相应的电控系统、汽车电器、汽车零部件等,切实贯彻执行,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特别是强化学生电工基础与钳工操作能力的练习。与此同时,需要创设一定的条件跟汽车维修企业挂钩实习,进而跟实际生产的距离拉近,推动学生更加迅速地学习汽车维修技术。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一,聘请专家到校实施教学。高职学校需要聘请汽车制造企业的高级技术到校实施某个方面的实训教学或者是经验讲解,指定教师跟班学习和听讲,对国内外的一些教学方法与职业教育思想进行学习。第二,根据规划指定一部分教师加强培训与进修。培养高职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的重点是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一名合格的和优秀的教师,务必对所教授的专业非常精通,跟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有着十分丰富的实战经验,不可以仅仅是“纸上谈兵”。专业教师在每一年都应当在生产企业进行学习、参观和进修,并且对国内汽车专业及其有关的成功教学经验与技术发展动态进行了解,不断地更新知识,开拓思路,让自身变成一个真正的专家。第三,借助假期时间,安排教师到汽车生产企业或者是配套生产企业进行实训,高职学校教师的假期累积时间比较长,而有效地应用这些时间,指定教师到汽车生产企业或者是配套生产企业进行实训,能够使得教师的实践技能与动手操作能力大大地提高。这样,教师之间再互相交流和沟通,从而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校企深层次的合作教学

将校企两方的资源加以整合,通过行业智力资源,借助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定向培养、联合举办、直接举办等一系列形式实现校企深层次的合作教学,对学生实施量身定制,创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使得双向性的人才培养形式形成。第一,订单培养。也就是结合企业的需要,对学生实施订单式培养的一种教学形式。高职学校跟企业在合作的一开始,明确学生团队观念、业务素质、能力技能等的要求,高职学校结合企业的需要制定教学规划、整合教学资源,以及设置实习岗位等,进而培养出企业满意的人才。订单式的培养使得学校清楚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具备了清晰的培养目标,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进而培养出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实现高职学校跟企业之间的共赢。第二,租赁形式。租赁形式属于校企两方在彼此资源应用整合情况下的一种尝试。学校具备实验平台和教育设施,而企业具备市场环境、设备和厂方等资源,以租赁的方式对校企两方的资源加以整合,以培养出跟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例如,企业借助学校的实验设施实施科研,要么是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训,这样,一是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的专业技在社会市场中得到验证,二是企业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且企业能够选拔所要求的人才。第三,股份联营。股份联营属于校企合作办学企业化的一种形式,股份联营的前提是项目合作,企业提供业务渠道、经销品牌、场地、机器等,而学校提供人才资源、实验平台、科研设备,校企两方结合出资作价比例对股权进行分配,实施企业化的运作。股份联营在给企业实现利益的过程中,也培养出了在社会上充满竞争优势的技能型人才,使得学生的就业渠道拓展,这样的高职教学有着一定的商业品牌效应。

五、重视学生的服务教育以及就业教育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务必强化学生的服务观念与就业观念,进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仅仅重视理论成绩,而忽视了能力教育与道德教育,尽管可以培养出熟练地回答理论问题的学生,可是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没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也不具备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大都缺少足够的认知,不明确当前的利益跟学习技术之间的关系,缺少自主创业的勇气与自信心,这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与工作,为此,高职教学需要使学生清楚自身只有学会了技术才可以受用终身,将服务教育以及就业教育融入到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

六、结语

总之,高职学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当面向行业需要和社会需求。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更是这样,在汽车领域需求不断改变的影响下,高职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究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以真正地培养出跟社会市场发展相符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曾鑫,宋广辉.高职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产学结合管理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2]黄建湘.校企合作下高职汽车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2(29)

[3]郑玉英.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机电技术. 2011(04)

技能型人才培养篇8

关键词:技能标准;应用能力;电力系统;电气传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14-02

一、引言

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07年开办以来,高度重视校企融合,先后与多家企业合作,校企双方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行业、企业标准以课程形式嵌入,注重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更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企业集团办学、校企融合的独特优势,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并被评为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

本专业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院先后与南山电厂、南山轻合金公司、南山电力总公司、南山铝业、皇明太阳能集团知名企业签订协议,形成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及较强的毕业生就业网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通过实习实训,毕业生即可上岗工作,缩短了上岗适应期,相当一部分学生留在了实习单位工作就业。目前,已建校内实验实训室2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个。本专业教学方面,学院围绕南山集团各公司以及山东半岛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支柱产业的需要,不断进行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改进,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专业技能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分析较复杂的电子电路及设计、调试电子电路的能力;具有对电气系统物理量及其有关信息进行检测分析处理的能力;具有单片机、PLC等控制器及电器的现场应用能力;掌握工厂企业供电和电气控制、继电保护及自动控制技术、电力市场、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其控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分析等方面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基本知识,以及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至少一个专业方向的基本知识与相关理论(专业方向设置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方向和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方向);掌握相关行业岗位技术能力及标准;具有通过工程实践训练掌握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知识。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

三、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针对表1中所列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根据行业标准和企业相关岗位需求列出以下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各个专业项目、对应的考核内容及技能要求、相应的考核手段与方法,借鉴职业资格认证方式,以现场操作、设计答辩、参赛等方式为主,进行测试考核。具体见表2。

四、结语

本技能标准是总结我校长期实践教学而制定的,与专业培养方案有机结合,探索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思路,强化了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符合学校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参考文献:

[1]周勇,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36):107-108.

上一篇: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研究范文 下一篇:企业文化交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