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人才范文

时间:2023-03-10 12:25:26

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60-02

早在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根据这一规定,大庆职业学院结合身处大庆精神的发源地和铁人精神故乡的文化优势,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好习惯、责任心、真功夫的铁人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我院正为达成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一系列的扎实有效工作。但是,笔者在工作中,曾对学生进行调查,问他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技能型人才吗?回答的结果56%是“不知道:,44%是“会动手干活的人就是技能人才”;笔者也在教师中进行过随机调查,回答的结果与学生大致相同。作为高职院校教职工和学生对高职培养目标的回答,这一结果不能不引起人的深思。对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清楚、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都不清楚,令人忧虑。因为没有清晰思想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而盲目的行动,必然带来令人担忧的结果。因此,辨别清楚“技能”和“技能型人才”,对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意义是重大的。

一、技能及其类别

1.技能。根据教育心理学对技能下的定义,所谓技能是指人们在特定目标的指引下,运用有关知识,顺利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一种机体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技能水平有高低之别,初级水平的技能只要具有一定的初步知识和一定的练习就可获得,高水平的技能则需要较丰富的知识经验,而且在其活动中的基本动作已达到自动化水平。可以把高水平的技能称之为熟练技巧。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2.动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的活动方式。动作技能是以外部动作占主导地位的技能,它是以肌肉、肢体动作和动觉分析器官的协调运动为特点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动作技能不仅仅指“手巧”,它更是“心灵”的表现。因为个体获得某种动作技能时,不仅仅指他完成某种规定的动作,而且指这些动作组织起来,构成连贯的、淮确的、合规则的整体行为。动作技能操作的流畅与时间的精确性能够反映行为表现的内部思维活动的组织程度。

说到这里,就联系到本文开头的调查结果,很多人是把“技能”片面地理解成了“动作技能”,并且是不完整的“动作技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3.智力技能。智力技能这一术语,初见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心理学著作中。苏联心理学家Т.Г.叶戈罗夫在1953年出版的《阅读技能的掌握心理学》一书中曾使用了智力熟练一词。后来在苏联心理学家Н.А.梅钦斯卡娅等著作中称为智力技能(1957)。在美国,R.M.加涅(1975)在谈到学习的结果时曾把智力技能作为5 种学习结果之一。但他所说的智力技能实际上指的是概念与法则的实际应用,与上述苏联心理学家的智力技能概念并不一致,而他所谓的认知策略则与之比较接近。

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智力技能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力活动和经验的综合能力,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同样是在大量地、反复地练习中得以形成和巩固的。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动作技能本身就有智力活动参加,包含有智力技能的成分。

智力技能可分为一般智力技能和特殊智力技能两大类。

一般智力技能是指认识活动的技能,包括观察技能、思维技能、记忆技能、想象技能。特殊智力技能 是在专门领域中形成并发展的智力技能,如阅读技能、计算技能和写作技能。

一般智力技能只能通过特殊智力技能得到表现,而特殊智力技能又必须建立在一般智力技能基础上。任何一种一般智力技能的运用,都需要有具体的内容。比如思维,分析、综合是思维的基本技能,分析什么对象,综合什么材料,涉及到一定的专业知识,使思维技能在一定的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而在专业活动中表现的技能就是特殊的智力技能。当然,任何一种特殊的智力技能是不能离开一般的智力技能的,如同写作技能离不开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技能,并受一般智力技能的制约。

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人脑内部进行的认识方式。是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加工的具体方式,这种方式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内潜性。就智力活动的进行来说,它是在头脑中借助于内部言语默默地完成的。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不像作用于客观实物的外部动作那样,可以看得到对实物进行加工改造的动作过程。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是从外部觉察不到的,因而是内潜性的。

观念性。智力活动不是靠摆弄实物实现的,它的动作对象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映象以及与映象相联系的词。智力活动是靠内部言语及词的作用进行的。是以词的形式在“心里”完成的动作,所以是观念性的。

简缩性。智力活动不像实践活动那样,每个操作都要实际做出,不能省略和简缩。智力活动则脱离开摆弄实物的束缚,可以以高度简缩的方式进行,甚至可以使他人觉察不到其活动的过程,比实际操作有时要快得多。

智力技能是获得理性经验的重要手段,理性经验是智力技能的产物。任何个体经验都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经验的发生一方面需要有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有主体的对活动客体的反作用。仅有客体的影响没有主体的反作用,不足以产生个体经验。

智力技能不仅对知识经验的获得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问题解决的重要条件。问题解决必须是受目标指引的,必须包含有一系列的操作,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智力技能才能实现。这些对问题的解决,起着直接的调节与指导作用。

4.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构成技能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活动的对象不同。动作技能属于实际操作活动范畴,其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外显的骨骼和肌肉的操作。智力技能的对象是头脑中的映象,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从外部难以觉察的头脑中的思维过程,属于观念范畴。

活动的结构不同。动作技能是系列动作的连锁,因而其动作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实际,不能省略。而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可以高度省略、高度简缩,甚至觉察不到它的进行。

活动的要求不同。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形成的结果都是从不会做到知道如何做,再达到熟能生巧。但动作技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智力技能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即获得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总是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需要廓清的是,技能并不止动作技能或智力技能中的某一项,而是两者同在,只不过在特定的语境下对其中的某一项有所侧重或强调而已。例如我们说“技能型操作人才”,强调的是动作技能多一些,而智力技能少一些,但绝不是不存在智力技能。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既注重动作技能的培育,又要注重动作技能的培养。二者同样重要,不可偏废其一。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手脑并用,学练同步”。

二、技能型人才

1.技能型人才的含义。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有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

目前,按中国目前职业技能等级技能型人才分为五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其中,高级工以上又被称为高技能人才,一般系指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谨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2.成为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具有较强思维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这是因为技能是对知识和经验的运用,所以技能人才需要同时学习知识增强思维能力,尤其是需要不断训练并逐步积累丰富经验,才能达到“心灵手巧”,成为技能型人才。其次,掌握岗位要求的特定技能。技能型人才是和工作岗位相联系的,离开了岗位,技能人才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同时,他们都是本岗位的“行家里手”。再次,具备较强的职业迁徙能力。技能型人才因为其不仅仅具有动作技能,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积淀、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智力技能,因此他们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能力就强。所以一般不会导致只会其一不会其二,在“一棵树上饿死瞎家雀”的结果;他们会举一反三,“在无出路中找到出路”再造一片新天地。

技能型人才范文第2篇

■全国选定500多所职业院校作为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 ■2007年前,向相关领域输送毕业生100万人李挥 本报北京2月23日讯(记者李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今天由教育部、劳动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等六部门联合推出。参与“工程”的企事业单位代表和职业院校的代表在发言中表示,要发挥各自优势,实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说,从2003年初开始,教育部对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落后,迫切需要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据了解,我国要成为“世界工厂”,需要培训和造就数十万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修人员;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中,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百万人左右;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上升,全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近30万从业人员;在医疗服务领域,按照到2015年我国的医护比例达到1∶1进行预测和规划,我国每年需要培养各层次护士15万人。 吴启迪介绍,国家将优先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工程”计划在全国选定500多所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其中高职院校250多所,中等职业院校340多所);全国各地1400多个企事业单位将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2007年前,要向相关专业领域输送毕业生100万人,在相关专业领域提供短期技能培训300万人次。 吴启迪要求,在工程的实施中,职业院校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以下新机制: ——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参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为合作院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教育部门和职业技术院校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 ——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片面追求对口升学考试的做法。在“工程”的实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学制将由现行的三年逐步调整为两年。 ——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扩大相关院校的自。支持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院校,推行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制度,支持院校针对生源状况和工作实际需要,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 ——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为保证“工程”顺利推进,吴启迪强调:要加强领导,促进“工程”顺利实施;加大对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和专业的建设;切实加强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 《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24日

第1版

技能型人才范文第3篇

虽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被称为“蓝领”的技能型人才在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严重告缺。

《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调研发现,传统、僵化的人才观和亟待改革完善的技术职业教育体制,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要破解这一难题,除加大力度,调整职业技术教育结构,按市场需求兴办重点技工学校外,还应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 老工业基地出现“技工荒”

据专家测算,2008年,与辽宁中部城市群7城市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与制药等领域,高级技能型人才缺口达12万人,中级实用型人才缺口18万人。

辽宁省人才白皮书显示,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和装备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下去。资料表明,在辽宁中部城市群7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上,企业高级技术工人已出现严重短缺现象,车、钳、铣、电等通用工种供需比例已达1:6。

“制造业技工短缺、人才实在难求,”一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干部对记者感叹,“现在招一个‘货真价实’的技工太难了,有时参加几次招聘会都选不到一个合适的。”

沈阳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生产技术工人的“摇篮”。但在调查的沈阳装备制造企业中,中、高级技师50岁以上的占到42.64%,技师50岁以上的占34.71%,而30岁以下的高级技师仅占5.18%,技师占7.46%,属于“稀罕物”。

未来5年,沈阳市工业高、中级技能人才缺口将达40万人次。据沈阳市劳动力市场提供的信息,目前,沈阳制造业短缺的技能型人才有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级车工、铣工、钻工、镗工、刨插工、磨工、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装配调试工、模具设计师、冷作钣金工、装配钳工、电切削工、制剂工等成了“香饽饽”。

沈阳市铸造协会理事长葛厚彦说,铸造业作为汽车、电力、钢铁、石化、造船、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产业,其技能型人才严重断档。不仅仅沈阳,全国铸造企业都面临“一将难求”的尴尬局面。

葛厚彦介绍,从2000年起,我国铸件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但专业人才严重断档,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据沈阳市铸造协会调查,占全市铸件总产量51%的60家铸造企业,在岗职工年龄超过40岁的占80%。沈阳有一家大型机械集团由于没有新毕业的铸造专业人才可用,担当主力的还是1965年前毕业的技术人员,他们都已年过花甲。沈阳铸造厂的技工大多已四五十岁,即将退休。因而企业只能保证关键环节能用技工,一般铸造的辅助部门则雇外行人来做,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

重使用轻培养加剧短缺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企业宁肯把大量资金投入广告宣传或其他方面,也不愿拿出钱来培养技术工人。即使是重视培训技工的企业,也停留在培训初级工层次上,导致初级工过剩。

据了解,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现有职工35万人,其中技术工人占23%,技术岗位上初级技工占60%,中级技工占35%,高级技工占5%。在我国约7000万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也只占5%。而发达国家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占75.9%,其中初级技工占15%,中级技工占50%,高级技工的比例超过35%。

“这就是差距,”沈阳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副主席王运升说。沈阳现有在岗技工的学历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各种形式自学取得的大中专学历,文凭同水平不一致,所学专业与实际岗位脱节,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技工队伍日趋老化。

受访专家分析,虽然国家大力提倡改善“蓝领”技工的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的待遇,但一些企业仍被传统、僵化的人才观所禁锢,让“蓝领”技工从事“灰领”(“灰领”原指负责维修电器、上下水道、机械的普通技术工人,他们经常穿着灰色的制服工作,因而得名)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

受我国传统人才观影响,企业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是人才,技工却是工人,观念的偏差导致学历教育过度和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葛厚彦说,近年来,沈阳市以试行“首席工人制”来提高技工的待遇,一批岗位成才的技工典型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有的还奖励了轿车。但这只是凤毛麟角,如果不加紧进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没有新鲜血液注入,技能型人才断层在所难免。

有人谈到,大多数企业还没打破工人与干部的界限,管理层的待遇大大高于操作层。技工的收入与坐办公室的管理人员及从事智力劳动的科技人员差距较大。

人才培养渠道狭窄也是造成短缺的重要原因。以铸造业为例,据专家分析,首先,无论是大学、中专还是技校,铸造专业相继被取消,使得培养渠道越来越窄。其次,企业定点委培招生难。葛厚彦说,为缓解人才危机,相关学校和沈阳多家大企业签“订单式”用工计划,但一方面由于学生对铸造业不甚了解,认为仍是“黑大累”的工种,技术含量也不高,不愿报名,失去了学习机会;许多家长也不愿送孩子学这门技术,招生十分困难。

建立评价、激励,培训体系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秘诀之一,就是依靠职业技能开发,抓住了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第一线劳动者素质这一关键问题。高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的优秀代表,是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也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专家建议,要在全社会营造技工是人才的舆论氛围,要从人才战略的高度,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把实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承担起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使命。

增加经费投入。各地政府可根据本地情况,建立和完善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制度,确保企业工资总额的1.5%用于职工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并随着GDP增长适当增加比例。

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工人通过技术考试晋升为技术工人。对技工的技术级别采取技术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评定办法,每年都要进行一至二次的考评,给有志成为技术工人者创造条件。对现有的技师、高级技师实行评聘考核,初步建立技能人才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同时提高技工待遇,推行技能薪金制,按不同的技术等级和实际能力获得相应的报酬。

建立高技能人才库、技能人才信息库、企业教育培训信息库等,统筹管理使用技能人才。按照数量充足、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要求,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和技能人才信息库,面向社会收集技能人才信息,做好这部分人才资源的储备与开发,为各类培训机构提供市场所需的准确“订单”,为供求双方提供直接有效的中介服务。同时将分散在各个企业的教育资源和培训基地统一掌握起来,建立企业教育培训需求信息库、师资数据库、实验实习基地等,面向社会开放,以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为技能人才的引进和交流搭设服务平台。

改革职业教育体制。首先正确定位高职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技能后就业。学习内容应以应用性为主。其次,迅速成立严格评估高职人才质量的机构。建立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进行教育培训质量的评估,促进职业技能人才院校教学,确保职教质量。第三,改进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组织各方专家在市场分析、职业专项能力分析、职业综合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的办学模式进行宏观指导,提高技术操作能力培养的针对性。要扩大招生对象的范围,逐步取消入学考试,防止把职业教育引向“应试教育”的老路。

技能型人才范文第4篇

对于技能型人才概念的解释很多,有学者从人才分类的角度思考,对于人才的分类,有的学者将其分为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其中技术的差异性是区分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关键,也就是通过经验技术和理论技术对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进行区分,“技术型人才以理论技术为主同时掌握一些经验技术;技能型人才以生产实践经验技术为主并穿插理论技术。”虽然二者有所不同,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出现明显的重叠交叉现象。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众多高职教育的研究者们从多维度对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见表一)。

2国外研究现状

2.1办学主体的研究

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日本以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修学校为主。其中负责中职教育的是专科学校,以国立为主,招收的是五年一贯制的学生,主要培养中级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一般具有较深的专业技能知识、较强工作能力,毕业后即可升入大学,也可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短期大学招收对象为高中毕业的学生,其中以女生为主,学制2-3年,主要培养在实际生活中或职场上所应该具备的能力;专修学校学制为2-3年,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的教养水平,学成后能够取得国家执业资格证书或者通过相应的技能等级鉴定。高等职业教育在美国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其中主要包括社区和技术学院、工业管理学院、高校附设的职业技术课程等,内容形式十分丰富。社区学院属于短期高等学校,由社区开办和管理,学制1年。把社区和学院相结合,采用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教学,即学校学习、社会实践和全面素质,课程内容实用性强,体现了多科性和综合性,是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

2.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卡内伍纳(CarneVlaer)认为:人力资本的竞争是最强的竞争资本,如果企业拥有较强的人力资本,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个企业就能获胜。所以,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各国研究者努力探索研究的重点。

3技能大赛对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3.1技能大赛有助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可以帮助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是主体,采用以知识点讲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学生的上课地点在教室,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往往接受知识点比较被动,而在技能大赛中,学生全身心投入,以岗位任务完成情况不断自主学习和实践,在技能竞赛中出现的项目试题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更能促进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形成,更加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要求。

3.2有助于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职业技能大赛是一场“真刀真枪”的比赛,赛场设计和比赛要求,融入了企业文化,职业技能大赛是企业所需要的,赛项的选择,不仅是一场实战演习,更是新技术应用的体现。这就需要学生在职业技能大赛中,按照大赛的要求脱颖而出并获得真正的职业技能,这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经验、自身技能水平及对相关赛项理解程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职业技能大赛考察的不仅是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更是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检阅。

3.3有助于增强技能型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众多行业都面临着高技能人才的缺口。职业技能大赛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更能引导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视,形成良好的教学改革和重视技能的氛围,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综上所述,国内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宏观问题上,而对实质性如何培养技能性人才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所涉及的案例也不多,没有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考虑企业的需求。而国外也仅从提高就业率的角度上对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相关研究,同样不能充分满足各高职学校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需要。但是,在国内外研究的理论基础上,使我国高职教育重视技能大赛,引发对于如何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技能型人才范文第5篇

技能型紧缺人才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从事一线生产、管理与服务,具备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和突出的专业技术水平,未来需求数量巨大但目前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才储备极少。2003年,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六部门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进行深入调研后,联合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最先提出“技能型紧缺人才”这一基本概念。因此,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而出现的,它既揭示了新形势下各行各业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又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旅游技能型紧缺人才的供求状况分析

(一)旅游技能型紧缺人才的供给来源

与我国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相比,旅游技能型紧缺人才的供应远远跟不上客观形势的需要。从目前我国旅游技能型紧缺人才的供给来源看,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直接应聘到旅游行业从事旅游管理或服务接待工作,其专业背景大多与旅游相关,这类人员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操作技能与实践经验有待提高和加强;二是通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培训机构进行特定业务培训之后,应聘到各类旅游企业的相应岗位,从事旅游接待服务工作,这类人员的学历层次高低不一,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参差不齐,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较强;三是从社会其他部门或行业改行而来的,如原外事部门人员以及留学归国人员等,他们也可以通过资格认证考试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然后应聘到各类旅游企业相对重要的工作岗位,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从以上三条来源渠道看,主要以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旅游技能型人才为主,约占整个旅游行业技能型人才的80%。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受我国教育教学体制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培养的旅游技能型人才往往很难适应行业发展和岗位工作的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旅游技能型人才时,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效应。

(二)旅游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预测

目前,我国旅游经济迅猛发展,年均增长在12%左右,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张,旅游行业每年新增直接工作岗位数约为60~80万个。按照《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到2015年,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将达到11490万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为174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为9750万人,年均增速为8.65%,比2010年增长51.38%。因此,加快旅游技能型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不仅有利于深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缓解旅游行业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旅游企业排忧解难。而且对于转变我国旅游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顺利实现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过渡,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休闲旅游服务人才培养现实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清。首先是专业设置管理重于服务,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设置目录内专业名称侧重的都是管理,虽然旅游行业的突出特点是服务,人才培养定位也应该是面向一线的管理、服务人才,在专业设置时却没能旗帜鲜明地表达行业属性。其次课程设置与产业的联系还不紧密,我国院校在基础理论课已与国外接轨,然而偏向实用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与国际衔接略显不足,应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效率和效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2、教学手段相对陈旧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旅游专业实践技能教学要求很高,但是由于师资、教学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等诸多因素还不能很好地与教学要求相适应,旅游专业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和陈旧,近年来教学硬件逐步改善,各种实验实训设备和场所得到了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实验的虚拟仿真程度,但是在软条件建设上,尤其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能力的建设方面与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依托行业提高休闲旅游服务人才培养质量

1、服务技能培养手段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导向决定了旅游职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旅游产业属于消费型行业,服务技能是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基本岗位技能。由于产业链条很长,旅游服务技能的结构层次较为复杂,培养手段更趋多样化。由于旅游服务与消费过程同步,服务技能的训练必须注重全过程控制,避免一些细节的疏漏影响到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在技能教学中必须更加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技能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引入微格教学,对技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还可以解决课堂内一对多达不到教学效果的问题。

2、‘校企合一、工学一体’的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本质及重要手段…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训,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合作逐步实现教学与实训零距离、实训与实习零距离、实习与就业零距离的无缝对接。同时,学校管理也应当突出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将服务理念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使得学生真正领略到服务的精髓。另外,旅游院校提高为社会服务能力,才能开拓加深与企业合作的前景。

技能型人才范文第6篇

一、能力为本位的相关课程体系构建

(一)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技能型紧缺人才具体的市场定位

建筑业近年来增长迅猛,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细分技术人才是实施科学化管理的客观要求,也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普通技术工人是建筑类技工学校的重要任务;培养中高级操作人员是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培养技术管理人才以及科技含量较高工种相关的操作人员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即高技能型相关人才的培养。建筑行业对于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需求量大,从教学实践看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施工现场从事管理工作的材料员以及质安员和施工员等;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监理公司通常在施工现场可以担当监理员;高技能型人才在建筑咨询企业主要担任项目管理员和土建预算员等;高技能型人才在设计单位可以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人员。

(二)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相关要求

1.培养专业基本能力

(1)熟练掌握相关建筑施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现场管理方面的能力。必须掌握比较全面的施工技术方面的知识。协调好施工现场各个工作岗位,确保施工高效有序的开展。(2)基本掌握计算机相关辅助设计能力。(3)具备建筑工程基础方面相应的电算化预算能力。(4)具备建筑工程相关的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这一能力可使使学生胜任项目管理员工作。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

(1)对于本专业具备独立解决能力。(2)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3)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及协作精神。高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做好企业行政和技术主管领导的助手,更要和各种岗位的人员打交道,并进行协调,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出众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相关的课程设置

专业技能理论以及专业技能实践还有综合素质三类课程是培养高职建筑工程相关技术专业技能型市场紧缺人才的必备课程设置。建筑制图以及建筑材料还有建筑CAD设计基础等相关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法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专业技能实践课重点是完成相关真题项目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掌握相关实训课程对于培养本专业相关高技能型人才意义重大。综合素质方面的相关课程重点在于法律基础以及思想品德还有人文艺术与修养和就业指导等项内容,还包括现代化管理与高新技术以及企业文化与发展和创新方法、应用文写作、创新精神等相关课程。

二、通过教学方法活用的手段提升相关专业技能水平

(一)应用项目化教学模式

项目化教学即依照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具体特点,通过引入相关工程项目的方式实施教学活动。既可以在相关理论教学中穿插,亦可在课程结束后安排,利用认识以及完成完整的项目,提升学生综合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项目教学法在实践中单纯的理论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灵活加以运用。

(二)运用工学交替的方法强化相关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

为保证实际培养质量,主要应从强化相关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入手,强化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优化实践教学。(1)加强与设计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校企实训基地,合理安排学生实习和实践。(2)充分与监理企业或施工企业合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具体提升综合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3)强化在相关实践环节具体教学活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理论课程在相关实践中具体讲授,即可节约课时量,也能学生更好的理解以及掌握。

三、模块化实训教学相关内容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内容相关能力层次主要有综合技能和技术应用以及专业技能和基本能力三大模块,通过模块相关定位来具体确定相应的实训课程。实训过程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生职业技能相关训练要与综合素质相关训导工作实施有机结合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学生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校企合作“互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

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必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企业参与相关职业教育,职业人才才能满足实际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和知识。

(一)实现校企师资力量的相互渗透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合作教学,学校派出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开展员工的职业资格培训,也请企业专家作为实习学生的培训教师,采用师徒传教的方式,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

(二)校企间开展相互培训

学校委派教师到企业定期挂职,参与相关管理,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企业选派相关基层技术人员去学校深造,完成“订单”式培训。建立校企研讨机制,共同对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等相关内容进行研讨。

五、强化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创新精神以及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教育对于高技能型紧缺人才而言是综合职业素质的关键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必须实现多样化,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兴趣,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相关感性材料给学生,促进学生增加学习兴趣,让学生引更为主动的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

技能型人才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素质 技术技能型 模型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还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教育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上文件精神表明了国家把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明确规定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1]

那么弄清楚什么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有什么典型特征,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就相当重要了。本文在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模型,以期为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提供参考。

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内涵

一般来说,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并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新编《辞海》对“人才”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杨金土、孟广平等人提出了人才四分说,把人才分为四类,分别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

当前,关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定义尚未有统一规范的界定。笔者认为要理清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专门人才,即至少具有精通某一专门领域的知识、技能的人才。专门门人才分为许多种类,科技人才是专门人才,文艺人才是专门人才,“两用人才”也是专门人才。除此之外,管理人才、教育人才、企业人才、领导人才等都是专门人才。[2]

其次必须具备高素质。素质是组织中个体具备的多种条件的综合,它是一个整体的、综合性的概念,在这一框架中,各种不同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共同作用、影响个体行为,它们的组合便构成了个体的能力素质结构。“高素质”是广义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般包括职业素养、职业归属感、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技素质、身体素质等。

最后是技术技能型。技术技能指的是对某项活动,尤其是对涉及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特定活动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主要是如何“处事”。它涉及的是专业知识和专门领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相关工具和规章政策的熟练应用。

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模型

为全面衡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能力,笔者在研究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参考了企业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构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胜任力素质模型。

胜任力素质又称为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包括三个方面:深层次特征、引起或预测优劣绩效的因果关联和参照效标。胜任力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即针对特定职位表现优异的那些要求结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胜任力素质主要包括:抵御风险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承受挫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处理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创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结果归纳后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并且工作认真谨慎、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诚实礼貌待人,对工作负责,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为坚定的信念和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使命感;有探索求知的恒心和毅力。[3]

2.积极上进的个性特征

学生能够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求新求变意识,对个体充满自信,乐于接受各种挑战并能镇定应对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同时,个体能够灵活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并具备较强的自律能力。在专业发展中对成就取得极具渴望,能够为团队发展设定较高的发展目标。对专业发展具有强烈的主动性,随时为可能到来的机遇做好准备,并能够在发展中表现出较强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3.科学文化与身心素质。

要具备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并熟悉相关的专业技能,能够融会贯通,拥有良好的再学习的基础和能力。对毕业生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拥有具备锻炼身体的习惯,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心理素质健康,心态积极向上,能够勇敢面对挑战。

4.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

在工作中能够结合具体的工作情境,来对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二次理解,将其转化成适用于工作实际需要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实践能力。同时对已处理的问题进行及时归纳,转化为个人所学,丰富专业知识,能独立开展工作。

5.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工作中能够善于与同伴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同伴思想,改善个人行为。同时,对于已经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能够探寻问题根源,提出解决办法。

三、结论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该对于自己所培养的人才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深刻分析各专业人才的岗位胜任力的基础上,开发人才素质模型,不断完善自己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全面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翟永君,武博文. 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高职人才素质结构研究[J]. 大学教育,2013,08:43-44.

[2]董刚,杨理连.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2,09:91-94.

[3]涂云海.高技能人才素质模型构建探索[J].现代商业,2009,08:185+184.

作者简介:

技能型人才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技能型人才 培养 改革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途径。培养出面向社会、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走进企业就能胜任工作,这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然而,我国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与企业实际岗位需要还存在一定距离,为此,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大力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一、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重学科轻技术”观念长期以来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在就业上,人们大多抵触职业技术,此外,有的用人单位盲目攀比就业者的学历要求,即便是技术实用型岗位也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从我国职业教育总体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数量较少,而中等职业教育偏多,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我国目前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的形势无法相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缺乏畅通的沟通渠道,仅有少数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对口的政策,到高等院校深造,而没能解决社会上大批技术人才进修的问题;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缺乏制度化的衔接,这对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教育上造成很大的影响,不仅导致职业教育的生源减少,而且其整体素质也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

3.职业教育发展不能与时俱进

职业教育赶不上时代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双师型”师资。从职业院校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既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具有很强的市场需求洞察力的“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双师型”教师不足,这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因素。

(2)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还不够成熟,尤其是高职教育,长期以来其课程大多数都是模仿高等专科教育,即课程体系仍是传统的专业基础课、公共课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实践性和职业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3)专业设置与实际脱节。教育与经济的双重性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培养人才上,职业教育既要遵循教育规律,还需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然而,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比较混乱,职业教育的特色不明显。有的长期保持以往的教育模式,而使其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4)实训条件差。职业院校在进行技能型培养上需要较好的实训条件,然而,很多职业院校缺乏完善、专业的实训教学所需要的实训条件。

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质量观和办学理念

首先,职业院校要不断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其次,要确立新的教学质量观。职业型和技能型才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为此,职业院校要以培养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人才为重点,努力做到知识与能力、技能与素质相互协调发展。此外,还要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经济建设服务能力为目标,这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院校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职业院校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搞好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培养面向社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主要目的,其毕业生能否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顺利就业,这与学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与否有密切关系。为此,职业院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目标为依据,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尤其是要注意支柱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岗位职业的变化,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重新规划现有专业,合理调整教学结构体系。要使专业设置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专业设置要尽可能体现出自我调节机制,人才培养规格上要具有自身特色。

3.以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实践性教学是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为此,职业院校要冲破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国家职业标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依据,以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综合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实践性,即要给实验、实训和生产实践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要确保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实践性教学。即使是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也要始终围绕培养能力和配合技能训练来进行,尽可能让专业教学内容符合职业标准要求。此外,在教学教材上,要采用高质量的职业规划教材,并不断研发出本校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教材要体现技能型和实用性。如在专业教材中可融入一些企业最新的科技成果,摒除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教材也要始终跟随先进技术发展的步伐。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教学是以技能培养为目的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是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教师培训。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培训,尤其是对于新老师、专业教师及实训指导教师,更要安排其到基地和对口企业进行技能培训和专业训练,要让他们多接触生产实践,以使其自身实践技能水平有所提高,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做实践指导。二是要积极引进。适当地引进高技能人才,吸引企业事业单位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了充分的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培训后,让其在校任教,或是聘请其作兼课教师,或作实训指导教师,尽可能加大教师队伍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比例。

5.加快实训基地的开发建设

实训基地受限是抑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培养技能型人才,就是为了满足行业生产第一线用人质量的要求,实训基地训练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加快实训基地的开发建设,首先,对本校已有的实践基地加以充分利用,以职业教育规律和社会所需为依据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造,尽可能让实训基地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所需的实验实训要求;其次,要多渠道进行投资以建立新型的高标准实训基地。此外,还要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以市场经济运作的“互惠”原则为依据,对企业基地实战的真实环境加以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同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总之,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最终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参考文献:

[1]肖盟.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J].开放潮,2005(3).

[2]李伯勇.职业培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现代技能开发,2004(10).

[3]卢联珍,黄宾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3).

[4]李平.浅论职业技能培训[J].职业教育研究,2004 (11).

技能型人才范文第9篇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cohesion o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with higher professional skills. The author, by taking the students from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s the objects of the research, shows the problems of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skills in a five-yea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alyzes the curriculum, proposes the training goals on how to realize the cohesion o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mulates the covering implementation plan in order to meet job demands, and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on systematic training professional skills.

关键词:中高衔接;五年制高职;技能型人才;系统化培养;策略

Key words: the cohesion o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 five-yea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professional skills; systematic training;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261-02

0 引言

中高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指初等教育为起点,经过五年连读,最终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即五年一贯制高职(以下简称五年制高职)的衔接。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吸引了不少初高中生走职业教育之路。中高衔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化研究是适合岗位需求的教学模式创新。

1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势分析

从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与结构取决于经济结构与市场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实时地对应社会的需求,制定、调整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我国发展中所具有的高等教育形式,也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层次不同的体现。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周期短,教育成本低;入学即大专,毕业即就业,五年知识可以更全面,专业技能更扎实[1]。2009年我省五年制高职(含“3+2”)及普通中专学校招生计划为86000人,其中五年制高职学校招生计划为4516人,普通中专学校招生计划为81484人,比例达到1.1:20。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近年来的招生与就业为例,做如下分析,如图1示。

由此表明,教育周期较短,教育投资低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招生呈快速增长趋势,而逐渐增长的招生形势,引起了职业教育工作者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高度重视。五年制高职生应得到更系统的教育,培养深受社会欢迎,体现就业优势的高职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是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化。

2 中高衔接教学体系分析

下面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中高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差异

2.1.1 中职教育与五年制高职培养目标不同 中职与五年制高职不同。中职为社会培养初、中级专门人才,高职是培养会操作,懂技术,能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理论上,中职接受的是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职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实践上,中职主要掌握经验、技能,五年高职不仅有操作技能,还应该有技术分析与管理的能力[2]。

2.1.2 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差异 五年制高职教育应该按五年一贯统筹要求,统筹安排课程,统筹接受实践与技能训练,应该更早且全面的接受专业实践和技能的培养[3],以完成并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程度,具有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技能特性。

2.2 中高衔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某地区的调查数据,见表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近90%毕业生从事建筑施工、监理、造价、档案管理等工作。

2.3 技能培养是五年制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 根据建筑市场对高职生的专业技能需求,进一步分析,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土建施工类专业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培训,才能满足建筑市场对高等职业教育输送的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是对中高衔接高职教学的要求。

3 中高衔接技能型人才培养系统化策略

将中高衔接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培养目标,是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性,满足岗位需求的必行之路。

3.1 将课程体系与专业需求、岗位需求紧密连接

3.1.1 减少不适宜的课程 五年制高职教育有一年的顶岗实习,相对高中毕业的普通高职生来说,没有经历高中阶段的学习。所以应注重中高衔接的课程设置,精简课程设置中与专业发展和素质培养关联较少的课程,以空出课时用在与专业岗位需求更大的技能培训和素质培养上。

3.1.2 增补中等普通教育课程 五年制高职是以初中学历为起点的,与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相比,缺乏中等普通教育的文化基础。为掌握好专业知识,成为懂专业,精技术的人才,还需要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因此,按着专业不同适当增补中等普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是中高衔接教学体制改革中,值得关注和协调的内容。

3.1.3 加强技能项目培训课程 五年制高职较之普通高职来看,学习周期更长,由于学生基础课程薄弱,年龄较小,从中高衔接技能需求分析得知,加大五年制高职的专业技能培训,适合他们智力的成长规律。

3.2 确定技能培养的目标、项目内容、方式方法 五年制高职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岗位需求以及上述的分析,确定技能培养的项目,并制定相应的实训、实践的方式,以及考核的办法,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技能训练的重视。

3.3 编制系统的技能培训实施性计划,纳入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五年制高职技能项目的实施,制定成实施性计划,进行系统性培养训练。表3为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提高中高衔接一体化研究,制定的五年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培养实施性计划。

3.4 多种形式的考核,使系统化培养制度化 课程设计、专业技能实训、校外实习实践、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来提高中高衔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制定实施性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不规则的技能培训,成为常规性、系统性的培养体制。

4 结语

经过调查与分析论证,中高衔接技能型人才系统化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五年制高职在中、高衔接教育过程中,要有适合学制和招生对象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中高衔接技能型人才系统化培养体制,以促进中高衔接高职教育的稳步发展和质量提高。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望广大职业教育者给予支持和谅解。

参考文献:

[1]江苏职业联合学院报道[N].

[2]俞航.对五年制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7).

技能型人才范文第10篇

强化技能型人才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才主要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一定要服从于当地所实施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所以,经济区内部的技能型人才合作并非是规模越大就越好,而是应当做到适中为好,最好是先实施区域之中的合作,随后再不断向外拓展。否则的话,过于注重规模和数量,那么合作方的意见很容易不够统一,管理自然无法妥善地实施,就会导致合作变得华而不实。一方面,要致力于整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一个更加统一的区域内技能型人才市场体系。要依据各地市产业分布之特点,不断完善各级各类人才市场,从而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比如,可以整合各个部门所属、各个地区所属的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建立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统一的区域性人才市场。要注重消除由于相互隔阂而导致的市场分割、重复建设以及资源浪费等不良现象,把分属于不同部门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加以业务整合。同时,应当建立起布局更为合理、服务更为统一的省、市、县(市、区)三级技能型人才市场网络。在每一个街道和乡镇,要全面建立技能型人才交流市场,并全部归口所属市、县(市、区)人才市场进行统一而集中的管理,做到畅通信息与统一服务,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技能型人才市场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整合现有的人才信息服务体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各地市政府人力社保部门应当积极进行牵头,组织实施工作。构建人才供求信息网络是一项耗资相当大且牵涉到整个经济区的重大系统性工程,政府的人力社保部门应当抓紧时间进行筹划,充分发挥其对人才市场所具有的宏观管理职能,通过精心策划,提出合理的方案,在经过专家评议之后,广泛听取技能型人才的意见,随后再组织落实,这样就能避免出现多头行事、信息不对称、宏观调控不当等问题。提升现有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块全新的开发区域,其运行模式都是新的,所以,技能型人才所应当具备的技能也应当与时俱进,这时的教育更应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非常有必要深入改革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应当以培养高职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一是要提升高职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实施高职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动手能力为抓手,同时还应当注重复合型技能的培养。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忽视对高职生能力的培养。一个人只靠单打独斗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一定要有良好的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二是专业设置一定要通过相关的教育部门、企业组织的严格审核,所设置的各个专业一定是相关行业或者企业实际需要的,是高职大学生们愿意去学的,也是符合当地政府以及行业机构人才培养布局的,对学校的相应条件也应当进行严格审核。三是要注重构建与完善更加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来源渠道。要确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所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标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高职教师。然而,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增长还较为缓慢,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也相对较为恶劣,因此,对于高职教师的认证与考察也可相对地较为简单。同时,还应当注重对高职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养。在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基础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可设立旨在培养专业高职教师的经济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专门负责培养学生技能的提高,要求学生不但要学完和普通高等院校相同的那部分课程,而且要学习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类的课程,并进行实践性的技能训练。在学生达到了相应的水平之后,毕业时才能得到职业教育资格证书。鼓励企业用好留住技能型人才企业不仅是技能型人才的使用者与受益者,同时也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与义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企业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还面临着怎样吸引与留住优秀技能型人才的问题。一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尚处于起步开发阶段,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够雄厚,而且还不具有珠三角、长三角那么优厚的地理位置与经济实力,因而要吸引技能型人才显得相对困难。所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要具备战略性眼光,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内部晋升体系,也就是要优先从企业内部提拔技能型人才,并且积极培养适合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本土优秀人才。二是人才是有感情,不能将人才视为机器。企业应当注重运用细致的情感工作留住技能型人才。要理解技能型人才的所思所想,给予其如家般的温暖,为其拓展自由发展的新空间,提供各类机会让其进行深造与提高,这样就能创设出一种彼此信任、彼此关心的良好氛围,从而切实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对企业的归属感。三是要不断激励员工开展自我学习,尤其是要注重对其开展多种能力的培养。要制定出各技能岗位的要求与规范,全面提供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具体工种以及数量信息。积极开展技能型人才提升培训以及岗位教育培训,鼓励各个企业努力推行培训师制度以及名师带徒制度等,从而形成技师进修等制度。四是要全面表彰为本企业作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要建立起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奖励为主要导向,以企业奖励为其主体,以社会奖励为其补充的技能型人才表彰奖励体系,并且鼓励各地、各部门、各企业组织开展面向技能型人才的表彰奖励工作,以此来扩大社会的影响,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开发保障机制技能型人才的稳定必须从制度与机制等不同方面来进行健全完善,这样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吸引与留住那些技能型人才,并且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一是要运用法律法规以规范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一个健全的法规体系不但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而且能提升职业教育培训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上的认可度,有利于把好质量关,防止出现因为滥发文凭而导致职业教育声誉受到影响的情况。二是要建立起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考核认定机制。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又急需各类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考核认定上可以适当地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条件,放宽一定的要求,尽可能地选拔出技能型人才,从而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如今,技能型技师制度已经施行了社会化的考核方法,这样就能拓展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途径,不断突破技能型人才在年龄、资历以及身份等方面的限制,切实形成以职业能力为主要导向,以工作业绩为着力点,注重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技能水平的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对于在技能岗位工作,并且掌握了较高技能的人才,可以予以破格或者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工作。三是要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的保障机制,创设出更好的环境。运用有效措施来关心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帮助其解决生活以及其他保障问题。要强化宣传,营造出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在整个经济开发区形成崇尚实际技能,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劳动者成长为技能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更加充足、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尤其是要强化各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从而建立起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后备军,稳定现有的技能型人才队伍,提高其各方面的待遇,防止技能型人才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应积极引进现代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对技能型人才的凝聚力与吸引力,使技能型人才能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杨志其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组织部讲师

上一篇:生存技能范文 下一篇:it技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