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城市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4 16:42:23

优化城市管理

优化城市管理篇1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重要性;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7902

1 引言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项需长期持续开展的工作,对城市绿化有重要作用,养护管理技术要求也较高。因此,园林建设并非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重点,建设后的管理才是重中之重,所以科学养护城市园林,才能体现园林绿化的景观价值、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这也是园林方面的重要课题之一。

2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重要性

园林绿化工程承载城市重要的景观、服务与生态等功能。运行城市离不开基础设施,但使用各项基础设施都会面临消耗、破坏等问题,需要坚持保养、维护、更新。特别是有生命的园林绿化设施相当脆弱,对于植物生长来说,城市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园林绿化植物需在城市环境中经受特殊考验,包括大气污染、土壤瘠薄、热岛效应等,且各种人工环境使有生命的园林绿化物质难以实现自然生长,因此需要按照具体的生长状况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同时,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是持续变化的,需要养护管理。随着有植物的不断生长,园林绿化景观不断变化,各类绿化植物发挥着不同的景^作用,需要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景观的组合优化养护管理,促使城市园林绿化保持景观效果,改善城市景观综合效果。

3 优化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路径

3.1 加大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宣传力度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并非只是相关部门的职责,更需要城市居民的参与。所以为更好地优化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相关管理部门务必要协调城市建设和养护管理工作,为全民共同进行养护管理提供途径。如此一来,不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效率能得到提高,还能显著增强民众的团结意识与责任心,增强市民护绿意识,通过宣传激发其参与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主动性,吸引更多人护绿,从而整体提升养护管理工作水平,为建设城市贡献力量。

3.2 细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内容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并非人们所认为的是一项简单,技术含量低的重复劳动,而是一门科学,是城市园林建设再生产工艺[1]。即按照园林绿化设计意图,严格遵循植物群落生长规律,通过实施移植、修剪、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等措施给予城市园林绿化良性人工干预,使不同植物保持相应生态位置,达到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目的,最终形成层次分明、色彩调和的园林绿化景观外貌,形成合理、稳定的复杂养护管理过程。按照月份不同,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工作内容也存在差异,具体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月:土壤封冻、天气寒冷,露天树木正在休眠,此时是最佳的绿化树木虫害消灭时机,可刮除枝干虫包,挖掉虫蛹,剪除虫害过多的枝杈,并将其焚毁。全面实施树木整形修剪作业。

二月:气温比一月有些许上升,但树木仍然处于休眠状态,除虫措施和一月相同。继续修剪栽种的苗木,保证在月底之前完成树木修剪工作,做好春季补种准备,特别是已经死亡的树木。

三月:气温不断上升,绿化树木慢慢开始萌芽,此时待土壤解冻后就对树木施用基肥,同时注意浇水。春季是最佳的植树季节,在土壤解冻后要及时把握大好时机,快速消除死亡苗木,同时补栽。做到随运输、随掘苗以及随浇灌、随栽种,提高树木成活率。继续使用挖虫蛹的方法治理病虫害,夯实全年开展城市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基于冬季的整形修剪,复剪处理抗寒能力弱的树木。

四月:气温升高,大多数城市园林绿化树木已经萌芽、开花、展叶,慢慢步入旺盛的生长期,此时需继续施用基肥。继续补苗,务必争取在树木萌芽之前完成所有补苗工作。细致观察苗木情况,在幼虫期将虫害消灭掉,将冬季、春季形成的干枯枝条剪除。

五月:树木的长势在夏季越来越旺盛,应继续追肥,即结合浇水施用速效氮肥,或依据要求实施叶面喷施,而在根外施肥时要先开展小型试验,之后再大面积喷施。喷施时间应控制在下午4时之前或上午10时之前,预防对园林绿化树木造成药害。树木处于展叶与抽枝的盛期,有较大的水分需求量,必须及时浇水,剪除树木残枝,并于中旬之后进行第一次抹芽,争取在迎来雨季之前保证全部拔除杂草。

六月:日照长、气温高,要第一时间将杂草清除干净,预防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出现草荒问题。在下旬之前完成抹芽作业,尤其要重视防治叶面虫害。鉴于城市环境以及卫生等问题,可选择施用复合化肥、菌肥,如果不得不施用粪肥,则要在夜间开沟进行施肥,同时第一时间掩土。

在七月至十二月期间,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迎来植物的生长期,可适当放缓养护管理进程,工作内容集中体现为除草、防治病虫害、防酷暑、防寒、排涝以及做支撑等。

3.3 加强园林绿化树木虫害综合防治

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综合防治虫害是长期的技术性工作,一般选择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2]。其中,化学防治方法具有效果好、见效快等优势,只是大多用于虫害防治的农药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使园林生态平衡被破坏。而生物防治是理想的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只是目前的技术还有待完善,难以在实践中普及。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虫害防治中则要努力推广综合防治技术,构建完善的虫害综合防治系统。具体防治手段包括:一是喷粉防治,即利用喷粉器械在园林绿化植物或病虫害表面喷洒粉状毒剂,使害虫死亡,该手段不需用水,效率高,植物遭受的药害也较小,只是毒剂对于植物体的杀虫效果缺乏持久性,且用量大,成本较高。二是熏蒸防治,即由害虫通过呼吸器官呼吸有毒的蒸汽或气体,使其进入害虫体内而将其杀死。三是喷雾防治,即通过喷雾器械在植物或害虫上喷射溶液、悬浮液或乳剂状态的毒剂。四是毒饵防治,通过混合粉状、溶液状的毒剂和饵料,制作有毒混合物,并将其撒在发生虫害或害虫栖居地,杀死害虫。五是毒环防治,利用宽度为2~8 cm的专用粘虫胶带,将其缠绕在树干下部,并直接在树皮或缠绕的胶环上涂抹毒剂,毒杀或阻止食叶昆虫为害树木。

3.4 全面落实养护管理监督责任制度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需要多个部门、众多人员一起完成,所以为充分落实并优化绿化养护管理工作,需要完善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及人员的养护管理职责范围,保证有效开展养护管理工作。同时,完善监督制度,专门组织监督队伍,不定时检查、巡逻,不断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3]。监督人员要详细记录城市园林绿化的树木、道路、基础设施等的实际情况,发现损坏须及时处理,一旦发现有人蓄意毁坏城市园林绿化设施,则要严格依据相关制度对其进行惩罚。另外,监督人员还要联系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鼓励群众参与养护、管理城市园林绿化,同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全面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

4 结语

对于现代城市而言,园林绿化是重要标志,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改善途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城市园林的核心工作,在实践中务必要探索更多路径优化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提高养护管理水平,以便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邢 凯.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194.

[2]陈士玉.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完善策略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5(25):47.

优化城市管理篇2

特大事件是城市更新与发展的促发器。巴塞罗那、悉尼、巴黎、北京等善于利用特大事件推动城市发展的实例表明,特大事件的举办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城市的转型与发展。举办G20峰会等国际重大事件活动,给杭州城市发展与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国际重大事件的接踵而至给城市环境整治提升、基础设施安全运行、街面市容秩序管控等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G20峰会后,尤其是“十三五”时期,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杭州迈向城市国际化的新阶段,城市管理工作也将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

“后G20”时代,杭州城市管理即将进入大发展、大转型、大提升的新阶段,如何解决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完善城市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模式,提升城市管理国际化、智慧化、精细化,有效推动城市管理水平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开创城市管理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将成为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在认识和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基础上推进管理国际化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也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城市管理工作要取得成效就要求我们尊重、认识、并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市也呈现出新的特征、新的问题、新的发展趋势,给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要求我们调整城市发展理念,从城市发展规律的视角深入探索新阶段、新时期的城市社会管理,基于对规律性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的把握来实现城市的有效管理。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首先要认识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具有阶段性。城市从最初由于空间的集聚形成交换中心,过渡到生产中心,进而成为品牌中心、金融要素中心,最后成长为商务中心。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随着系列重大国际性事件的举办,杭州正在开启国际化的进程。当前,杭州正处于建设“四大国际中心”和现代化世界名城的战略机遇期,对其城市管理工作的国际化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的十年,杭州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在未来新一轮城市发展中,城市管理面临着“硬件”需要进一步完善、“软件”亟待提升的挑战。

首先,“后G20”时代,杭州的城市管理既要保障城市更新建设的顺利推进,更要服务于面向国际标准的城市功能品质、生态环境安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整体提升。一方面,城市更新建设项目的建设过程需要新的建设理念、信息化技术等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基础设施建成后也需要先进的管理使其充分发挥运行效能;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基础设施容量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城市交通、环境、居住等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与动态调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将有助于这些高质量的物质基础与载体的运行发挥最佳效能。

其次,要把握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所谓规律,就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内涝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杭州城市管理部门一直致力于探索有效的综合解决方案。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生态红线保护、海绵城市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生态战略,这将为杭州开启一场“再生态化”革命提供重要的契机。杭州要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承载力,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建设、管理,使城市发展的自然供给回落到自然承载力的范围之内。

再次,要把握尊重人本的城市发展方向。城市的本质在于为人们提供有意义、更美好的生活。“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需要更加人性化,尊重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注重城市与人的安全。这就需要了解民之所需、民之所求、民之所难,并尊重群众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要求我们通过充分发扬民主,搭建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平台,汇聚民智,形成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体系。

三、新时期杭州城市管理模式创新优化的探讨

(一)增强管理的前瞻性与常态化

从杭州城市基本建设的现状来说,杭州的城市管理已经由“建管并重”的大建设阶段进入了“以管理为龙头”的后建设时代。但是,现阶段的城市管理基本上仍延续了旧的管理模式,总体上比较粗放,管理方式“运动式”,缺乏前瞻性、预见性。从五水共治到G20峰会,杭州利用大事件,实施一系列阶段性、大强度的建设与管理,例如内涝整治、街容整治行动、环境秩序专项整治等,体现了杭州突出的管理能力。这种借助于大事件进行城市管理的“运动式”的管理方式、管理思维,容易忽略经常性、常态化、法制化的管理服务,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转化为长效机制。

城市建设与管理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条件、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思路也需要与时俱进。政府管理部门在进行项目建设决策时要具有前瞻性、预见性、主动性,而非仅仅完成政治性任务、解决眼前的问题。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念,要将城市未来发展趋势与当下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才能提供符合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与服务,才能摆脱疲于应付的被动管理局面。

(二)继续推进市场化运作

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的城市管理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城市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更好地解决城市建设和治理中政府“越位”和“缺位”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 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便民服务设施等的市场化运营。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一方面可以打破政府的哦闲缘匚唬优化公共服务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缓解政府公共服务的压力,同时可以整合民间资本,优化资源配置。

近年来,杭州一直致力于在城市管理领域引入市场化机制,在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管养作业、数字城管等方面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杭州在全国首创信息采集市场化机制,通过“花钱买信息”、“养事不养人”的做法,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第三方企业,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十年来,城管问题及时解决率由投运时的26.7%提高到目前的99%以上。今后对于公共物品特征弱的设施及服务需要继续放开经营管理,吸引社会和民间资金进入。对于已经开展市场化运作的方面,要在公开、公平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购买服务力度。例如,当前杭州面临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执行难,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解决方案存在资金匮乏等困境,可以鼓励社会机构,调动社会资金,引入第三方机构的社会服务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

(三)推进智慧化精细化管理

智能化应当成为杭州新型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最重要的区别。由于职能划分等体制上的限制,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往往限于自发零散、各自为战的局面,使得在城市管理、服务社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服务公众的智慧城管建设,能够实现城市各类资源的高度共享、各业务单元的协同联动、快速反应和精确管理,能够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水平,是城市管理水平发展的有力科技支撑,必将对城市的智能化管理和均等化社会服务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2年3月,浙江省提出“智慧浙江”的战略目标,杭州“智慧城管”被列为省智慧城市首批13个试点项目之一。近年来,杭州数字城管保持高水平运行,城市管理工作正在向智慧城管转型升级。杭州已构建了“一中心四平台”体系,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感知、智能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智能设施、设备在智慧城管中的应用,着力在城市管理领域预防、管控,解决各类空间、立面、街面的“城市病”。当前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智能体系,推进智慧化精细管理。一是进一步提高管理部门内部行政工作的智能化程度,基于信息流的汇集与传递,进行管理资源的整合,减少中间管理层,使传统金字塔式的行政组织扁平化;借助网络,形成围绕以公共服务需求为起点,以对公众有价值的服务为终点的流程。二是结合实际需求完善智能感知设备及预测系统。比如当前的城市排水主要以管网、泵站信息的展示、查询为主,缺乏更多的流速、流向、水质等更微观具体的信息,缺少积水点预测、内涝预警等功能;通过智能垃圾分类与回收系统的应用与推广,促进垃圾的减量化与资源化。三是通过网络保障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保障政府部门对公众需求信息的全面快速接收,重视政府部门对公众需求的反馈,加强二者间的互动。

(四)构建多元化社会共治监督体系

长期以来,城市管理往往采用问题导向基础上的末端管理方式,使城市环境顽疾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呈现管理成本高、效能低下、治标不治本的被动管理状态。究其原因,在于管理过程中“人”、“物”分离,政府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未能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高密度人口聚集下的城市可供支配的社会资源有限,各利益群体间必然存在各种利益冲突。管理部门要转变依靠权力发号施令对公共事务进行单一化管理的思路,在充分了解各群体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协调处理,实现由问题管理向源头管理,由物件管理向“人”、“物”结合,由政府主导向多方参与的共治模式转变。

近年来,杭州的政府主导的单一管理局面已有很大改善。通过城建城管热线、聘请义务监督员、进行城市管理满意度调查以及设立社区城管工作联络站、贴心城管、“河长制”等一系列措施,杭州积极发动市民群众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的氛围已经形成。但是,还存在公众参与主体地位有待提高、主动性较弱、流于形式等问题。当前,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主要还是依附于政府而行动,受传统“强政府-弱社会”的理念影响,主体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尚未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主体尚未形成,更多的公众参与活动是在政府的鼓励引导下进行的,体现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自下而上以建议等形式表达诉求与建议的参与活动还很少。而真正意义上的共治是个体公众、企业、社会组织等其他社会主体通过协商、合作、伙伴关系等形式搭建的多向度、良性互动的平台。这就需要一方面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社会参与平台,拓宽公众参与途径;另一方面建立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媒体与公众的沟通机制,让公众参与过程监督。此外,要培育协作性社会组织,通过专业化运作,将公众的诉求、意愿、建议、批评等集中起来,同时也将政府的政策意图与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及时传达给公众,为政府与公众架起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Corbin J. Strategies To improve management of travel for all planned special events in a region. 8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Washington D.C. 2003:12-6.

[2] Rose A. K. Spiegel M. M. The Olympic effect [J]. The Economic Journal,2011,121(553): 652-77.

[3] 高鉴国.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M].商沼∈楣荩2006:85-89.

优化城市管理篇3

关键词:城市;排水泵站;优化运行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排水泵站常见问题分析

(一)泵站设计标准方面的问题

由于长期缺乏城市排水泵站的统一行业设计规范,不同的城市排水泵站之间的设计水平差异非常大。由于泵站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的不同,泵站的建设标准参差不齐,但从相对的角度看,城市排水泵站的设计标准普遍低于周围民用建筑的设计标准。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背景下,城市排水泵站的占地面积受到严重挤压,占地面积往往不足,进水池、出水池设计不合理的情况比较普遍。

(二)泵站水工设计方面的问题

从水工结构的角度来看,由于设计面积受到挤压,城市排水泵站的前池面积一般都被设计得较小,这导致了扩散段短,水流进入前池后扩散迅速,水力学条件不理想,容易形成泥沙淤积,也降低了前池的使用效率。在泵站的地下结构方面,由于泵站主机房和出水池相连,但二者之间的基础高差通常都较大,容易造成主机房和出水池基础之间的不均匀沉降。尽管可以通过设计二者之间的沉降缝来缓解,但也容易发生漏水的情况。对于这个问题也曾提出过出水池底部设置空箱的方式,把水池地板和主机房拉平,但这一设计方法的土建投资较大,经济压力大。

(三)泵站设备方面的问题

在泵站设备的设计方面,由于泵站的变配电设备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安全运行方面的压力较大,日常维护所需资金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受到资金限制,泵站变配电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存在着普遍的滞后问题,采用油浸变压器和自耦减压启动柜情况仍然很常见。此外,按照通常的设计要求,都需要为泵站配置双电源,但由于资金等原因,能够完整采用双电源的排水泵站所占的比例仍然较低。如果泵站的运行管理体制没有大的变化,泵站的设备更新换代问题会长期存在。

由于水泵是泵站的主要工作设备,因此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水泵的常见故障之一是杂物对水泵的卡阻。由于城市范围内的污染物较多,污物在城市排水系统的夹带下会给水泵带来沉重的压力,必须及时对水池内的杂物进行清理。承担杂物清理的主要设备是清污机,其是阻止大量污物进入水泵的关键设备,因此防止清污机自身的卡阻就变成很重要的工作内容。尤其是对于那些采用回转式清污机的泵站,通过足够频率的观察防止耙齿被卡很重要。

(四)泵站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

在日常养护方面,由于资金的问题,除了一些重要泵站外,多数泵站存在着维护不足的问题,在维护时更多地注重于机组的维护,对于其他附属设备的维护投入不足。通常情况下都是在设备发生了实际故障后才进行维护,预防性的维护投入较少。但实际上由于泵站所在的工作环境湿度大,金属设备的腐蚀情况较为普遍,因此设备的日常维护对于保证泵站的正常运行很重要。

二、泵站优化运行的准则

泵站的经济运行主要就是对泵站进行科学管理的优化技术以及调度决策进行研究,利用系统工程的观点以及系统分析的方法,来对较大系统(包括泵站工程在内的整个排灌系统)或小系统(如泵站内的机组运行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以实现泵站能在最经济的工况下能够运行的目标。也就是在一个时间段以及一定最优的准则约束下,使泵站运行的目标函数值达到最大或最小。

几种常用的泵站最优运行的准则是:

⑴泵站效率最高

泵站效率就是泵站输出功率与泵站输入功率之比的百分数,也就是对电动机、水泵、传动装置、管路、进出水池等各项的效率进行乘积。泵站效率最高的准则就是将以上各项效率对整个泵站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使整个泵站效率最高。

⑵泵站抽水流量最大

泵站抽水量最大,即泵站在消耗一定电能的情况下抽提最多的水量。

⑶泵站运行费用最少

泵站的运行费用不但包括抽水电费,还包含一些辅助设备的耗电费、设备折旧费、人员工资、管理费等费用。其运行费用主要就是要求以上所述的费用最少化。如果泵站的抽水电费在其运行费用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首先就需要考虑抽水电费,不然就一定要将将其余的费用都列入运行费。

⑷泵站耗电量最少

泵站的能耗不单与泵站的效率有关,还与流量、扬程等因素有关。泵站耗电量最少准则是指在抽水流量、扬程给定的情况下,要求耗电量最少。

三、城市排水泵站的优化运行与管理

(一)泵站运行管理的标准化

标准化工作是向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迈进的重要步骤,要实现泵站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体现规范化服务,就一定要推行泵站运行管理以及设备维护检修的标准化建设。从两方面,分别是形式和内容上逐步全面的来对管理标准、规范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按照“全面成套,层次恰当,划分明确”的原则,逐步建立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的三大标准体系,最终实现从软件到硬件配备、人员、安全作业、运行全面的标准化,进一步提高标准化工作在生产、经营以及科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使泵站管理更有效的适应不断发展的高科技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与引进,为实现提高泵站管理的科技含量以及泵站的统一管理创造好的环境,这也对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非常的有帮助,同时也是泵站的运行管理能够处于国内一流泵站的管理。

(二)科学的调度,提高排水效率

快速、准确的调度是对城市排水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为降低泵站运行的费用,在非汛期充分发挥泵站监控系统功能,合理调整各泵站开停泵水位,从而减少开泵频次和开泵台时,在保证区内排水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安排水泵在适当高水位运行,减少地下水的排放量,充分利用水泵运行高效段,降低水泵扬程,减小运行电流,进而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

(三)熟练掌握泵站的基本理论知识,不定期地举办技术培训

在生产时间中,认识最为积极活跃的一个因素,只要做好人的工作对于设备管理来讲基本上就成功了一般。泵站管理的人员一定要对泵站的结构有所熟悉,对于泵站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有效的掌握,同时还要掌握检查、观测、养护维修和控制运用技术。操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机电设备的操作方法,掌握养护维修等技能。每台设备的维护保养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做到谁维修,谁负责;谁验收,谁签字。操作人员按技术操作规程严格进行操作,对设备定时进行巡视检查,以便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故障争取消除在萌芽状态。并且操作人员还需要做好设备运行的记录以及巡视检查记录,以便对故障原因能够及时分析,更好的排除故障,而且这些记录为制定设备维修计划或设备更新提供可靠的依据。

泵站管理单位应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泵站管理的有关标准、规范,熟悉工程和设备的特点,掌握运行、检修技术,提高事故处理能力,做好泵站的各项管理工作。

而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还应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选拔大型泵站的管理人员时,建议选用具备较强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大专毕业生和专业型的人才,同时为了充分的提高泵站管理的技术水平,还应对外引进高层次的研究生。大型泵站的管理工作同其他行业的管理工作一样,也应逐步的减少低层次的人才,做好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简化管理结构,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

(四)现有泵站采用新设备、新技术的更新

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有些设备超期服役、长期带病运行,设备老化严重,致使泵站效率低、能量消耗高、运行成本增加。鉴于此,应结合实际情况淘汰或升级运行时间过长、效能低的老化设备设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全面提高技术经济指标水平,充分发挥设备运行效率,使之达到最大化。

泵站技术改造,是在原有泵站工程和设施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泵站测试、统筹安排,采用泵站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先进设备,全面提高技术经济指标水平、保证供排能力,充分发挥机电设备的工程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五)建立合理的泵站检修制度

不同类型的泵站的运行方式是不同的,泵站的设备检修制度应当依据泵站机组的运行特性来制定相应的检修策略。如城市污水泵站和城市雨水泵站的运行方式就在运行时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是常年运行,而后者则主要用于汛期的城市排涝。依据不同的泵站机组任务来制定不同水泵机组的检修时段是科学制定检修制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制定设备的中修、大修制度,在制定中修、大修制度时,应综合考虑设备运行的总时间,设备维修的周期、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年度任务和可支配资金的情况。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时,应充分重视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的形式讨论决定本年度的检修计划。并通过总结经验来制定完整的验收标准,对每年的检修情况做详尽的检修记录和技术总结,并做好归档工作,为以后的设备检修工作积累经验。

(六)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

泵站设施、机电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及磨损,及时进行维修保养,并更换损坏的零部件是保证水泵能长期高效运转的重要环节。利用综合效能测试仪以及其他仪器、仪表对水泵机组进行装置效能测试,使水泵以良好的工况运转,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也能实现节能的目的。

结语

城市排水泵站的管理涉及到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涉及到管理科学方面的问题,还和当前的公益设施的管理体制密切相关。要提高城市排水泵站的管理水平,应当是在对泵站的基本运行规律充分掌握、制定科学有效的运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有限的运行资金。此外,管理部门也应提高对泵站管理的重视程度,改善当前泵站运行维护资金较为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禹向东,陈钧.干河泵站排水泵启动设备选择分析[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13,03:61-64.

[2]周君亮.低扬程排水泵站装置选用[J].江苏水利科技,1994,04:34-44+63.

优化城市管理篇4

关键词: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优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相应地地下管线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持续进行。地下管线是构成城市系统的重要一环,对于城市未来的建设和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负责记录管线走向及种类等信息,对于日后管线的改造和维护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能否确保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城市生活系统能否建设得更加完善。如何有效解决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1 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统一管理的重要性

1.1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保障

城市的地下管路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担负着运输水、煤气、天然气、信息等责任,同时还负责城市排水,为保证城市清洁做贡献。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地下管线的建设将是确保其在当下正常运转以及在未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在不断推进,城市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城市建设的复杂性及其功能也在不断强化。相对应地,城市的地下管路地建设工作也将持续推进和完善,其复杂性也在逐渐增强。此外,城市建设改造等项目带来的管线改造问题也将波及周边的其他管线。如果不能实现城市的地下管路的统一管理将会使城市改造的步伐放缓,地下管线的改造无法顺利进行,而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将因此受到影响。如果建立统一的城市的地下管路档案管理制度,将会确保地下管线改造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使城市化进程得到保障。

1.2 进行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基础条件

现代化城市为居住在其中的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实现这一功能的基础是城市在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地下管路作为隐形的基础设施,虽不如地上设施一样一目了然,却依然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起居息息相关。同时,其复杂性和关联性也使得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面临较大的难度。要实现城市化建设的和谐推进,必须首先获得有关地下管线布局的资料,这些资料就是城市的地下管路的档案信息。掌握这些信息就掌握了地下管线之间的空间关系,使不同功能不同方位的管线能够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彼此协调,避免出现干扰。

2 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的协调性不强

城市的地下管路按照不同的功能分贝属于不同的管理单位,其承建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也会按照其功能性设计不同的走向、使用不同的材料、利用不同的空间布局,这些都是地下管线的重要信息。但是,面对城市地下大量的管线布置,有关管线的档案管理工作却仍然存在很大缺陷,缺乏足够的协调性。因此,当不同的设计和建设单位准备进行管线施工或改造时,就无法获取相关管线的原始资料,无法确定其方位和布局,容易在施工过程中走弯路,甚至会破坏原有的管线。其次,如果没有完善的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不能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施工协调的话,容易在管线铺设过程中出现管线布置重复,造成资源和地下空间的浪费。

2.2 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形式衔接性较弱

城市的地下管路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给后期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功能完善,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等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传统的城市的地下管路档案管理更侧重于人的调查、记录和协调管理,管线的信息数据整体比较原始,而且管理形式也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的地下管路的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开始步入信息化的轨道。在此过程中就面临着将原始数据进行电子化转换的难题,这不仅是技术上的一大难题,同时,其工程量之巨也是不容忽视的。另外,传统的管线档案管理模式以人工为主,转换为信息系统管理之后,管理形式上的衔接也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

2.3 城市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机制缺失

城市的地下管路的档案管理工作应当是一项统一协调的工作,但是在实际当中,由于地下管线档案管理机制的缺失,使得管理力度和管理手段欠缺,难以实现准确高校的管理。因此,很多不同的管线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从管线设计到管线建设和维护都只遵循自己的标准,与行业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联系。而且地下管线的种类较多,数量庞大,很多管线的建成时间较长,致使档案信息不全,或者存在严重的混乱和失真现象。

3 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途径

3.1 做好城市地下管线档案权属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

按照地下管线的不同种类和功能,其所属单位也不同。这些不同的管线权属单位之间应当就自身所掌握的管线信息进行沟通协调。因此,城市的地下管路档案管理部门就应当竭力推动这项工作地完善。这样,原来掌握在不同群书单位手中的管线信息就能够通过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单位的协调得到了共享,彼此胡同有无,建立起庞大的城市的地下管路信息网,使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布局得以清晰地展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者的眼前。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就可以有信息依据,避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下管线信息不明确出现的冲突和返工现象。同时,档案管理平台海可以利用平台资源,加强管线权属单位之间的管理经验交流,使各单位对地下管线的管理更加乐学规范,逐渐形成更加协调的地下管线布局标准。

3.2 打造科学高效的管理平台确保管理衔接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当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精确度和高效性也逐渐被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运用。作为城市建设当中的重要环节,城市的地下管路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应当顺应技术发展的潮流,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因此,作为城市的地下管路档案管理平台,应当借助于技术优势,将传统的地下管线档案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使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加高效,衔接行更好。各城市的地下管路档案管理工作平台应当选择合适的技术模式,使传统的管线数据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准确的录入,并能够整理归类,进行妥善保存,在需要查询的时候能o确保及时调取信息。此外,城市的地下管路档案管理平台还应当加强人员培训,保证原有数据在录入计算机时能够准确无误,实现城市的地下管路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衔接。

3.3 制定严格的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程序

要做好城市的地下管路的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制定完整详细的档案管理程序,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城市的地下管路的档案管理工作得到良好的规范。建议各城乡可以在城市的地下管路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中可以明确管线建设单位的相关职责,使其在建设之初就要明确工程内容当中包含有地下管线的档案编制工作。而在工程结束后,除了对地下管线工程进行验收之外,还要对管线档案的编制工作进行验收。在地下管线施工结束后,其承建单位或者权属单位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向城市的地下管路的档案管理部门报送一套完整的地下管线档案,并要与管理部门保持沟通,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的地下管路的档案管理工作关系到城市功能的完善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制度,发挥档案管理部门的协调作用,做好档案新旧内容的衔接工作,使城市的地下管路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保障城市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慧,房苗苗.加强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地下管线档案价值[J].城建档案 ,2012

[2]黄宗正.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的思考与对策[J].四川档案,2016

作者简介

优化城市管理篇5

【关键词】土地发展权;城市土地管理;新途径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但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土地需求的日益高涨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1]我国的土地保护以义务为本位,忽视了产权对于土地利用和保护的重要作用。对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土地资源的特殊性,立足于土地的充分和有效利用来构建土地发展权,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城市土地管理的途径进行优化,实现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和谐。

一、土地发展权概述

1.土地发展权的内涵

所谓土地发展权,是对土地在利用上进行再发展的权利,即土地所有权人或土地使用权人改变土地现有用途或者提高土地利用程度的权利。我国《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受人类中心主义的支配,我国关于土地的分类是以土地的经济利用价值为标准的。笔者认为,对我国土地进行分类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的,因此,土地的分类中应当包含生态用地,从而土地发展权还应当包括生态用地发展权。

2.土地发展权的特征

综合上述对土地发展权的内涵界定,可以归纳出土地发展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抽象性,是指对土地用途进行变更或者提高土地利用度的权利,不像其它产权一样存在一个实物性的标志。[2]阶段性,即土地发展权是以某段时间内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土地利用物质形态与价值形态变化的量的设定。潜在性,虽然土地发展权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已经客观地存在于每一块土地上,但是土地发展权的实现是对未来土地使用权变更的获利。

3.土地发展权的功能

土地发展权作为一项民事权利,其功能首先表现为给权利人带来收益。其次,通过对土地发展权的限制和补偿,可以顺利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对农地、环境敏感地带以及历史古迹等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土地发展权的创设,可以提高土地开发规划管理效率,促进城市土地的高效率利用,明确土地增值受益人,保证其利益的享有、转让和流通规范的顺畅。

二、深化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国出于方,方出于矩。”“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国土地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先补后占,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推进国土综合整治,目标是全面促进土地资源节约,突出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

1.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土地使用审批制度,按着投资强度、税收额度、环保程度、产业链条长度逐项审查项目,以具体量化标准来引导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建设工作。

2.要建立完善“批――供――用”全流程的土地批后监管体系。一是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批资料,严格控制审批时限。二是严格控制供地率、项目开工率、项目竣工率、项目投产率指标,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进一步严格用地监管,建立企业土地利用诚信档案,规范企业用地行为。

3.要建立健全严格的供地制度。一是严格按着投资强度和投资进度实施供地。二是落实区域差别化政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产业制定不同的用地计划政策,让有限的用地计划指标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4.要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一是通过农村土地产权登记,明晰集体土地权利归属,完善农户的承包权,稳定农户的土地使用权。二是有序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三是完善农民宅基地管理。

三、做好土地规划

土地管理,规划先行。要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引导效应,充分认识高水平的规划是高质量建设的起点。特别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优先把规划做为基础,自始至终坚持规划先行。一是增强规划的科学性、融合性和全域指导性。逐步实现“三规合一”即: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相互对接,充分体现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融汇,体现经济、生态、宜居三大功能共生,体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最终体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增强规划的刚性和弹性。城乡建设,规划是主导,具有超前性,不可有随意性,这是体现刚性的一面。城乡各项建设内容广大,都要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实现,又体现弹性的一面。最终要达到土地优化配置和集约节约利用,科学推进,健康发展。

四、创新土地管理办法

土地资源紧张,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必须强化土地管理,创新监管办法。

第一、缩小征地范围。一是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公益性用地实行征地,经营性用地退出征地范围。二是坚持依法征地的原则,实行严格的问责制,严禁暴力征地,杜绝强征抢拆事件发生。三是探索退出征地范围的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的路子,充许采取购买、租赁、转让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等有偿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保障农民获得相应的土地财产性收益。

第二、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一是坚持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二是将土地增值返还农村,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三是实行人地挂钩,有效解决失去土地的农民安置问题。

第三,深入推进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一是适度开发城镇周边低效、荒芜山丘,把城镇建设合理引到用劣质土地的方向上来,建设工业梯田、坡地城镇,减少城镇建设大量占用耕地。二是做到“四规合一”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林业规划、产业规划合为一体。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三是做好土地利用前的各项评估,即灾害危险性评估、水土流失评估、环境质量影响评估,以便合理确定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和规模。四是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强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经济增长、资源利用、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吸纳人口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五、保障农民在土地管理中的合法权益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农业和工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农村和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两个基本区域。在强化土地管理过程中,必须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要把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做为大事来抓,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土地管理,责任重大,势在必行,不可松懈。要在全社会广泛培育集约节约土地资源意识,明确确立和牢固树立集约节约土地资源理念,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通过严格有效的土地管理举措,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

(2):《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2012年11月17日)

优化城市管理篇6

该局不断完善管理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和谐执法环境,实现城管执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规范化执法是依法、文明、公正执法的必经之路,是城管执法工作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必然要求。他们始终坚持以“提高队员素质,提升队伍形象,提高执法水平、规范执法行为”为目的,以打造执法人员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为重点,以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为手段,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队伍规范化建设。

该局时刻注意体现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出效益”的工作理念,先后制定并完善了83项内部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册,发至人手一册,同时实行领导巡查制、路段负责制、徒步执法制“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监督考核机制,把各项工作逐一量化,纳入到考核范畴,严格实行打分制、执法监督日通报制、末位淘汰制、绩效挂钩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并严格兑现奖惩,实现了用制度管人、管事。同时,在全局喊响一个口号,倡导两种精神、强化三种意识、树立四种风气、培养五种能力。一个口号是“负重实干、执法为民、坚韧创新、奉献有为”;两种精神是“爱岗敬业和严格执法”;三种意识是“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四种风气是“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踏踏实实、令行禁止,加强信任、相互支持,发奋有为、争创一流”;五种能力是“依法执法、严格执法的行政能力,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善于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高效能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准确流畅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培训、考核等手段,使执法人员能够灵活运用“明、活、勤、礼、严”五字执法技巧,锻炼执法人员招之即来、来即能战、战即能胜的工作作风。

龙江县行政执法局牢固树立依靠人、围绕人、为了人的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融入“人本主义”的理念,构建起新型的管理模式。他们采取“人性化”管理政策,寓执法于服务之中,正确处理执法与教育、执法与服务、执法与处罚的关系。牌匾审批工作中,在坚持统一规划审批,区域规格一致,向高档次、高标准发展的同时,坚持上门服务,谁家要挂牌匾,只要一个电话,执法人员就会到现场帮助设计图案、规格、形状等,并现场办理审批手续,给业户提供方便。

该局牢固树立“执法为民”和“服务为本”的理念,遵循“一教育、二警告、三处罚”的工作程序,在纠正违章时先敬礼,问“您好”,再出示证件,说明违章事实及依据,做耐心地说服教育工作,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开展与业户谈心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被管理对象感受到他们的文明服务,从源头上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他们在为民服务上做到“四个一把”即“老人扶一把,小孩领一把,自行车摆放理一把,为民服务帮一把”。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等问题上做到“四一、四心”即“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把椅子、一杯热茶,接待群众热心、听取申诉耐心、答复询问细心、处理问题用心”。

该局以宣传为手段,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公益广告宣传、专题专访、街头宣传、社区宣传、志愿者活动、广场演出签名活动等多种形式,通过城管法规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等途径深入临街店铺、社区、学校,大力开展城管法规知识和城管执法工作职能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在城区主要街路显著位置悬挂了《人人遵守城市管理法规,让龙江市容更靓丽》等10余个条幅,使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城管法规教育,进而不断增强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城市管理、维护周边环境的自主意识。

该局发扬拼搏进取、争创一流的团队精神,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向更高、更好方向发展。一是在空间上实行“立体式”管理。对立面管理采取了“一个必须、四个一律”原则,即新做牌匾必须城管审批;一律统一规格,历史形成的底线一律划齐,立式灯箱、落地空调机一律拆除,破旧条幅、野广告、门窗贴字、假证喷涂一律清除。二是时间上实行“全程式”管理。对办假证的,全天蹲守抓堵;对乱倒污水的,专人定点守候;对基建工地全程跟踪,截住脏源;对环境卫生全天候保洁。三是在效能上实行“长效式”管理。坚持勤管善教与突击整治相结合,主次干道实行“四定”管理(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化管理格局。

优化城市管理篇7

关键词:城市信息化 管网供配水系统 优化 建模

1、概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已经进入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以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大力倡导工业自动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供水行业已充分认识到:对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其进行高效地管理,使管理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大力节约水资源,改善面向社会的服务水平;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城市自来水系统综合自动化建设,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这里所说的“城市自来水系统综合自动化解决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企业生产过程的SCADA系统;

(2)企业现代化管理MIS/DSS;

(3)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

(4)网络自动抄表(AMR)收费等系统等四大部分。

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以上述四大内容为基础,对城市供水行业进行企业现代化改造,是保证企业实现信息化,并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城市供配水系统综合自动化解决方案”的主体结构。“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全称应该是:“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仿真与优化设计”,它以城市供配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为背景进行开发,其主要任务有:对现行城市供配水管网各功能子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建立“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对新系统(即“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功能进行再分析;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工具,建立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并针对该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并针对该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进行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建立新系统的日常运行机制,颁布新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法规;向市场提供“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全套商业软件,并开展优质服务活动。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短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开源节流”;“城市供配水优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水的“节流”问题;城市自来水公司在向城市工业和居民供配水的过程中,一旦建立了“城市供配水优化系统”后,就从供配水的源头控制了水的流失和浪费问题,保证了城市最大限度的“节约用水”;因此,我们说“城市供配水优化系统”研究与开发,其市场前景是极其广阔的,它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是巨大的

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功能描述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开发,是以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为背景,建立起来的一个软件系统,它具有以下功能: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功能,高度现代化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功能、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等;下面我们一一予以介绍。

2.1、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功能

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功能,是“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核心功能,具有以下六大功能子系统,它们分别是基础平台的图库管理子系统、管网编辑子系统、管网管理子系统、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事故处理子系统、管网维护管理子系统等;通常每个子系统均可由数个模块组成,下面将分别叙述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和其模块的功能。

2.1.1、地形图库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除提供了分别对点、线、区三种图元的空间数据和图形属性进行输入和编辑的功能,以从图形表格输出的功能之外,最主要的是实现地形图建库、对图库灵活的管理和方便的数据转换。

2.1.2、管网输入编辑子系统管网输入编辑子系统提供丰富有力的网络输入手段,构造网络拓扑关系,建立与管网元素相关的属性数据和提供供水管网的图形属性编辑工具。

2.1.3、管网管理子系统

管网管理子系统用于对管网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详细的分析。提供属性与管线的双向查询工具查询检索各种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2.1.4、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

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实际上就是“供配水优化系统”的具体实施,它是在GIS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子系统同时需要查表收费系统和SCADA系统的数据支持;

2.1.5、事故处理子系统

事故处理子系统包括爆管事故处理和火灾事故处理两个模块,爆管事故是指管网中突发的爆管等漏水事故。用户只需指定漏水处,系统将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以便及时排除故障。当需检修某个或某些阀门时,则需利用扩大关闸搜索寻找需关哪些阀门,以便进行抢修;火灾事故处理,是指在城市中突发火灾时,用户只需指定失火处,并给定搜索条件,系统将能够根据搜索条件找出可用的消防栓,提供给消防部门。

2.1.6、管网维护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对管道完工档案、闸门和管网运行状态进行管理日常业务管理。

2.2、高度现代化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功能

任何一个城市自来水企业,为了满足对生产过程的调度指挥,均需设置一个“中央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以及指挥生产的“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系统(SCADA)”;该SCADA系统通常由企业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分厂测控站(MCS;Measure&Control System)、管网RTU、有线/无线通信系统等构成;因此,SCADA就构成了“城市供配水综合自动化系统(Synthetic Automatic System,SAS)”的核心系统。“城市供配水综合自动化系统”之中的SCADA功能,可以概要的描述如下:

2.2.1、数据采集功能:根据公司生产调度中心调度生产指挥的需求,要求系统对自来水管网及各水厂能够数据采集以下信息:合理分布在自来水管网上的测压信号(管网压力),各水厂泵的运行参数、电源供电情况、耗电量、当前功率因素、水厂进/出水量、原水浊度、出厂水浊度、余氯、PH值等。

2.2.2、数据传输功能: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或直接或通过各生产调度分系统,实时地传递到生产调度中心主系统。

2.2.3、数据显示及分析功能:生产调度中心主系统将获得的各类信息及数据,经过分析、加工直观地、动画地显示出来;供生产调度指挥人员使用。

2.2.4、报警功能:系统可对各水厂机泵运行异常,如电压、电流的不足或过载等,管网压力不足或超限进行及时报警。

2.2.5、历史数据的存储、检索、查询及分析功能:根据公司生产调度中心调度生产指挥,和检索、查询及分析历史数据的需求,系统应具备实现历史数据的存储、检索、查询及分析功能。

2.2.6、报表显示及打印功能:系统可自动生成各种生产情况的日月年报表,并可随时打印。

2.2.7、遥控功能:根据公司生产调度中心调度生产指挥的需求,系统操作人员可在生产调度中心实现对有关水泵实现开停遥控。

2.2.8、网络功能: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送到网络服务器上,供其他系统使用。

2.3、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

以供水管网GIS为背景建立起来的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在城市自来水公司生产调度中心投入使用的时候,通常都具备有“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

2.4、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

城市自来水管网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故(诸如爆管、停水、水压不足等),城市居民、单位均可通过预先设置的电话通知自来水公司,以便急时得到维修,这就是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

3、“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开发方法

3.1、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3.1.1、建立“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意义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全球性水资源的短缺(我国更为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节约城市工业与生活用水已迫在眉睫,建立“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实施城市管网优化供配水,从而达到城市节约用水的目的。

建立了“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以后,我们就具备了深刻理解城市供水系统地下管网运行的条件,该模型不仅提供城市供水系统中不同泵的供水范围,而且还可明显的反映出城市供水系统地下管网可能发生的瓶颈现象,模型同时还可提供各种供配水方案的直观模拟演示,这就为系统操作者进行实时在线优化供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城市供配水管理方面,由于有了“城市优化供配水数学模型”,对城市因其发展而需要进行管网扩展,模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从而保证了城市供配水系统的优化管理,用户也得了高质量的服务。

3.1.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建模前的准备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结构如下: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模过程,通常在建立数学模型前,必须进行前期的各种数据的准备工作,如管网数据的确定、需水量数据的确定、测试数据等;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予以说明了;值得一提的是,用于建模的数据正确性是一定加以测定的。

3.1.3、建模与模型计算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是以管网GIS系统基础数据,计算机网络收费系统数据处理和现场管网测试数据等为依据;根据城市管网分布结构,筛选出管网干道节点,以这些管网干道节点为核心,形成管网水流环路,然后再利用流体力学基本计算公式进行模拟计算,从而获得管网环路各节点上的压力分布和流量分布;根据系统优化目标,进一步对该系统进行优化;“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仿真与优化软件包”的运行,使上述这一切成为可能;有关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仿真计算和系统优化设计,另文予以论述。

3.1.4、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维护

通过对模型周期性的不断更新,以保证模型应用的准确性;对于管网不同程度的变化情况,模型可作如下处理:

当局部点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模型数据

当管网的变化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应对模型进行更新

当管网中的变化程度无法在原有基础上更新时,应对模型进行重建

对于模型具体维护工作包括:加入新的需水量/删除旧的需水量,加入新的管线/删除旧的管线,加入新的管网设备/删除旧的管网设备,更新管线模型,更新需水量数据,根据局部现场测试数据对模型做相应改动。

3.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模型数据库的作用,是将GIS系统数据、网络收费系统数据及管网现场测试数据进行存储和转换,为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

3.3、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数学模型标准及质量分析

3.3.1、“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标准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标准,主要是指模型构造标准、现场测试标准和校核标准等。

模型构造标准:主要包括:所有供水管道信息必须由GIS转换或输入;可以保证对模型进行充分的维护管理;该模型可作为优化供配水的决策工具。

现场测试标准:在数据现场测试过程中,保证有足够的15分钟测试间隔和满7天的数据。

数学模型校核标准:正确设置误差范围,并使模型在校核过程中,控制在允许误差限以内。

3.3.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质量分析标准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质量分析标准是:所有数据测试准确、经过验收;系统数学模型结构设计合理。

3.4、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运行环境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建成以后,在正式投入运行时,是将该系统并入“城市供配水管网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对于一个城市自来水公司来说,“城市供配水管网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4.结束语

优化城市管理篇8

关键词:城市信息化 管网供配水系统 优化 建模

1、概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已经进入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以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大力倡导工业自动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供水行业已充分认识到:对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其进行高效地管理,使管理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大力节约水资源,改善面向社会的服务水平;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城市自来水系统综合自动化建设,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这里所说的“城市自来水系统综合自动化解决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企业生产过程的SCADA系统;

(2)企业现代化管理MIS/DSS;

(3)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

(4)网络自动抄表(AMR)收费等系统等四大部分。

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以上述四大内容为基础,对城市供水行业进行企业现代化改造,是保证企业实现信息化,并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城市供配水系统综合自动化解决方案”的主体结构。“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全称应该是:“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仿真与优化设计”,它以城市供配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为背景进行开发,其主要任务有:对现行城市供配水管网各功能子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建立“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对新系统(即“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功能进行再分析;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工具,建立城市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并针对该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并针对该供配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进行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建立新系统的日常运行机制,颁布新系统的管理与维护法规;向市场提供“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全套商业软件,并开展优质服务活动。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短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开源节流”;“城市供配水优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水的“节流”问题;城市自来水公司在向城市工业和居民供配水的过程中,一旦建立了“城市供配水优化系统”后,就从供配水的源头控制了水的流失和浪费问题,保证了城市最大限度的“节约用水”;因此,我们说“城市供配水优化系统”研究与开发,其市场前景是极其广阔的,它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是巨大的

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功能描述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开发,是以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为背景,建立起来的一个软件系统,它具有以下功能: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功能,高度现代化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功能、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等;下面我们一一予以介绍。

2.1、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功能

城市供配水系统管网GIS功能,是“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核心功能,具有以下六大功能子系统,它们分别是基础平台的图库管理子系统、管网编辑子系统、管网管理子系统、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事故处理子系统、管网维护管理子系统等;通常每个子系统均可由数个模块组成,下面将分别叙述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和其模块的功能。

2.1.1、地形图库管理子系统

本子系统除提供了分别对点、线、区三种图元的空间数据和图形属性进行输入和编辑的功能,以从图形表格输出的功能之外,最主要的是实现地形图建库、对图库灵活的管理和方便的数据转换。

2.1.2、管网输入编辑子系统管网输入编辑子系统提供丰富有力的网络输入手段,构造网络拓扑关系,建立与管网元素相关的属性数据和提供供水管网的图形属性编辑工具。

2.1.3、管网管理子系统

管网管理子系统用于对管网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详细的分析。提供属性与管线的双向查询工具查询检索各种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2.1.4、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

管网运行调度子系统实际上就是“供配水优化系统”的具体实施,它是在GIS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子系统同时需要查表收费系统和SCADA系统的数据支持;

2.1.5、事故处理子系统

事故处理子系统包括爆管事故处理和火灾事故处理两个模块,爆管事故是指管网中突发的爆管等漏水事故。用户只需指定漏水处,系统将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以便及时排除故障。当需检修某个或某些阀门时,则需利用扩大关闸搜索寻找需关哪些阀门,以便进行抢修;火灾事故处理,是指在城市中突发火灾时,用户只需指定失火处,并给定搜索条件,系统将能够根据搜索条件找出可用的消防栓,提供给消防部门。

2.1.6、管网维护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对管道完工档案、闸门和管网运行状态进行管理日常业务管理。

2.2、高度现代化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功能

任何一个城市自来水企业,为了满足对生产过程的调度指挥,均需设置一个“中央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以及指挥生产的“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系统(SCADA)”;该SCADA系统通常由企业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分厂测控站(MCS;Measure&Control System)、管网RTU、有线/无线通信系统等构成;因此,SCADA就构成了“城市供配水综合自动化系统(Synthetic Automatic System,SAS)”的核心系统。“城市供配水综合自动化系统”之中的SCADA功能,可以概要的描述如下:

2.2.1、数据采集功能:根据公司生产调度中心调度生产指挥的需求,要求系统对自来水管网及各水厂能够数据采集以下信息:合理分布在自来水管网上的测压信号(管网压力),各水厂泵的运行参数、电源供电情况、耗电量、当前功率因素、水厂进/出水量、原水浊度、出厂水浊度、余氯、PH值等。

2.2.2、数据传输功能: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或直接或通过各生产调度分系统,实时地传递到生产调度中心主系统。

2.2.3、数据显示及分析功能:生产调度中心主系统将获得的各类信息及数据,经过分析、加工直观地、动画地显示出来;供生产调度指挥人员使用。

2.2.4、报警功能:系统可对各水厂机泵运行异常,如电压、电流的不足或过载等,管网压力不足或超限进行及时报警。

2.2.5、历史数据的存储、检索、查询及分析功能:根据公司生产调度中心调度生产指挥,和检索、查询及分析历史数据的需求,系统应具备实现历史数据的存储、检索、查询及分析功能。

2.2.6、报表显示及打印功能:系统可自动生成各种生产情况的日月年报表,并可随时打印。

2.2.7、遥控功能:根据公司生产调度中心调度生产指挥的需求,系统操作人员可在生产调度中心实现对有关水泵实现开停遥控。

2.2.8、网络功能: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送到网络服务器上,供其他系统使用。

2.3、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

以供水管网GIS为背景建立起来的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在城市自来水公司生产调度中心投入使用的时候,通常都具备有“完全信息化的在线优化供配水系统功能”。

2.4、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

城市自来水管网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故(诸如爆管、停水、水压不足等),城市居民、单位均可通过预先设置的电话通知自来水公司,以便急时得到维修,这就是应急事故处理的社会服务功能。

3、“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开发方法

3.1、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3.1.1、建立“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意义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全球性水资源的短缺(我国更为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节约城市工业与生活用水已迫在眉睫,建立“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实施城市管网优化供配水,从而达到城市节约用水的目的。

建立了“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以后,我们就具备了深刻理解城市供水系统地下管网运行的条件,该模型不仅提供城市供水系统中不同泵的供水范围,而且还可明显的反映出城市供水系统地下管网可能发生的瓶颈现象,模型同时还可提供各种供配水方案的直观模拟演示,这就为系统操作者进行实时在线优化供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城市供配水管理方面,由于有了“城市优化供配水数学模型”,对城市因其发展而需要进行管网扩展,模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从而保证了城市供配水系统的优化管理,用户也得了高质量的服务。

3.1.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建模前的准备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结构如下: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模过程,通常在建立数学模型前,必须进行前期的各种数据的准备工作,如管网数据的确定、需水量数据的确定、测试数据等;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予以说明了;值得一提的是,用于建模的数据正确性是一定加以测定的。

3.1.3、建模与模型计算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是以管网GIS系统基础数据,计算机网络收费系统数据处理和现场管网测试数据等为依据;根据城市管网分布结构,筛选出管网干道节点,以这些管网干道节点为核心,形成管网水流环路,然后再利用流体力学基本计算公式进行模拟计算,从而获得管网环路各节点上的压力分布和流量分布;根据系统优化目标,进一步对该系统进行优化;“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仿真与优化软件包”的运行,使上述这一切成为可能;有关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仿真计算和系统优化设计,另文予以论述。

3.1.4、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维护

通过对模型周期性的不断更新,以保证模型应用的准确性;对于管网不同程度的变化情况,模型可作如下处理:

当局部点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模型数据

当管网的变化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应对模型进行更新

当管网中的变化程度无法在原有基础上更新时,应对模型进行重建

对于模型具体维护工作包括:加入新的需水量/删除旧的需水量,加入新的管线/删除旧的管线,加入新的管网设备/删除旧的管网设备,更新管线模型,更新需水量数据,根据局部现场测试数据对模型做相应改动。

3.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模型数据库的作用,是将GIS系统数据、网络收费系统数据及管网现场测试数据进行存储和转换,为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

3.3、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数学模型标准及质量分析

3.3.1、“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标准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标准,主要是指模型构造标准、现场测试标准和校核标准等。

模型构造标准:主要包括:所有供水管道信息必须由GIS转换或输入;可以保证对模型进行充分的维护管理;该模型可作为优化供配水的决策工具。

现场测试标准:在数据现场测试过程中,保证有足够的15分钟测试间隔和满7天的数据。

数学模型校核标准:正确设置误差范围,并使模型在校核过程中,控制在允许误差限以内。

3.3.2、“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质量分析标准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数学模型”的质量分析标准是:所有数据测试准确、经过验收;系统数学模型结构设计合理。

3.4、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运行环境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建成以后,在正式投入运行时,是将该系统并入“城市供配水管网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对于一个城市自来水公司来说,“城市供配水管网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4.结束语

“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对国计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对我国北方缺水和严重缺水的干旱地区更是如此;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城市自来水公司,无一例外的都装备有该系统;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城市优化供配水系统”确实是建设节水型城市的必备工具。

上一篇:安全监理范围和内容范文 下一篇:建筑工程技术需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