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育资源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2 17:38:09

优化教育资源的建议

优化教育资源的建议篇1

研究目的:总结“十一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寻找存在问题,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经济社会背景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和建议。

研究要点:①“十一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和基本经验;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政策环境和经济社会背景分析;③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④“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和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2、陕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研究目的:了解我省近几年来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展情况,理清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陕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状况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③推进陕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学前教育工作者、教师等。

3、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践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明确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对推进市(县)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探索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途径、办法、措施和督导评估制度,为我省有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意义;②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基础;③市(县)域内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措施和督导评估制度研究:④我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陕西省关于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指导意见。

参加人员:市(县)政府领导、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等。

4、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趋势与教育资源配置政策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近年来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数量和流动趋向的调查统计和分析,提出当前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城市化流动趋势所带来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的办法,以及我省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家长正确对待学生上学问题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近年来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②农村中小学生流动趋势和主要成因;③引发的相关教育和社会问题分析;④兄弟省市的比较研究及主要经验:⑤合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关于合理解决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问题和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的政策建议。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5、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省农村中小学发展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分析,提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农村特色的中小学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发展思路等。

研究要点:①我省农村中小学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②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中小学发展的主要诉求;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办学理念和发展途径:④推进农村中小学特色发展的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推进农村中小学特色发展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6、高中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国内外精英教育计划的了解分析,重点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学习方式、性格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作比较研究,总结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其培养模式。

研究要点:①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②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及成长要求;③当前学校教育模式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关系分析;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方式;⑤对我省高中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我省高中学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7、陕西省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校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典型经验,创新我省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手段与方法,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

研究要点:①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习惯养成问题分析;②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的现状与问题;③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应遵循的基本规律;④改进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的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8、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

研究目的:建立和完善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设计、开发一套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问卷,每年对全省市、县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中学(高中和初中)、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一次动态监测与评价,通过聚类分析,及时发现和掌握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研究要点:①建立和完善我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意义;②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标准问卷和指标体系研究;③2009-201 0学年度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分析;④加强和改进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标准问卷和指标体系;2009-2010学年度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分析报告。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9、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制度研究

研究目的:在全面掌握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改革要求和我省实际,明确各级基础教育管理、督导机构、考试(招生)管理部门或教科研单位在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提出具体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实施意见或方案。

研究要点:①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②质量监测与评价过程中各级教育管理和督导机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任务;③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工作的建议和设想。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方案。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0、陕西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现状调查和有关省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了解,结合免费义务教育、课改和学生流动情况,研究分析建立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提出陕西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现状调查;②有关省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③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性研究;④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1、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现状和利用方式研究

研究目的:摸清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真实情况,明确界定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产权和管理主体的办法,提出解决义务教育资产闲置问题的途径和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现状:②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产权与管理主体界定;③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置换与利用途径和办法;④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问题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调研报告;关于解决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问题的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2、陕西基础教育特色学校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具有鲜明发展特色和成功管理经验的学校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和总结其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和具有的鲜明特色,为其他中小学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推动我省中小学内涵式、特色化发展。

研究要点:①特色发展学校概念界定;②特色发展学校的主要特征及国内外特色发展学校介绍:③我省目前具有鲜明发展特色的学校及其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研究;④特色发展学校的成功经验对我省中小学校发展的启示。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媒体宣传文稿;陕西特色发展学校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汇编(8-10所)。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3、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品牌研究

研究目的:全面调查了解全省各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基本做法和特点特色,全面总结我省自2004年中央8号文件下发以来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突出“三讲两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的特色,对打造我省中小学德育品牌活动提出创新性、建设性的意见。

研究要点:①2004年以来我省中小学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典型经验、品牌活动及优秀案例:②全省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主要特点以及鲜明特色;③我省中小学德育品牌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形成规律分析;④打造全省中小学德育活动品牌的意见和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陕西省中小学生德育品牌活动优秀案例汇编。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4、陕西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研究目的: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摸清目前全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状况,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发展前景和方向,提出推进民办中小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②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的政策环境及前景分析;⑨教育发达地区关于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政策研究i④推进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调研报告;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民办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15、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研究

研究目的:以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为平台,为全省各级基础教育相关单位和师生提供内容丰富、质量优良、访问安全、操作简便的资源建设及应用服务,形成全省基础教育网络和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

研究要点:1、当前我省区域网络教学资源及校级资源建设现状与问题调查;2、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3、省级资源管理平台的维护及服务拓展;4、形成全省资源应用的推广、宣传及激励机制的研究。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全省基础教育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

优化教育资源的建议篇2

今天上午,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落下帷幕。参赛教师的精彩表现,让我们领略了现代信息技术给传统教学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下午会议上,江苏、辽宁、湖南以及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华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的代表作了发言,教育部科技司还介绍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情况。希望各地、各院校进一步加强交流,挖掘更多好经验。刚才,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正式开通,这是职业教育资源和管理的重要平台,要发挥好它的作用。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工业与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司、体卫艺司、教育部职教中心所、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部信息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部分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有关负责同志专程来参加会议。在此,我对大家长期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近年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近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国家把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基本形成。

2009年,教育部在沈阳召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部署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决定从2010年开始每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教学信息化大赛,以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师信息化能力。三年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师素质提升、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等先进数字化资源得到推广应用,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显著提升,为当前落实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部署和推进。一是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制定了三年任务目标和行动方案。二是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三是建立了大赛引领信息化发展制度,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带动职业院校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四是启动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确定了首批179所职业院校试点单位。各地也加强了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辽宁、上海出台了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文件,湖南、江苏、宁波等省市把职业教育信息化纳入了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二)信息化建设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不断健全。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融合职业教育建设标准和信息技术行业标准,积极开发信息化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一是开发信息化课程标准。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试行)》,指导相关课程和教材建设。二是开发数字化资源建设标准。委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编制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规范数字化资源开发。三是开发实训基地设备配置标准。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设备基本配置推荐标准》,指导实训基地科学配置设备。四是开发管理信息标准。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作为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之一。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教育部通过多种方式建设了一批优质数字化资源,并推动资源共建共享。一是组织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2009年以来,教育部组织开发和评选的160种中职国家规划新教材、233种改革创新示范教材,均同步开发了多媒体光盘和网上学习平台。2010年以来,开展高职28个专业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已建和在建课程344门。二是广泛征集各地优秀课件。面向全国征集评选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依托新华网开通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19类专业1825个优秀课件实现网上共享。三是积极引入国际优质资源。2009年以来,教育部与欧特克公司开展合作,向1400多所职业院校赠送了正版软件。四是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启动了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共建共享专业精品课程等86个数字资源开发项目成果。各地数字化资源建设也取得丰富成果。湖南建成职业教育师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50多万个,教学视频78万个、文章1269万篇。辽宁在30余个主体专业领域初步建成了基础性资源库、引导性资源库和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覆盖全省85%以上职业院校和85%以上在校生。江苏开发了10个技能大赛项目的综合实训课程辅助教学资源。福建中职信息化教学共享资源库收录了2000多个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北京网上职业教育课程达到3600多门。广东建设了290个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

(四)信息化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扎实推进。

全国已形成教育部网站职成教栏目、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等部级网站和20多个省级网站互为补充的职业教育骨干网络,建成了一批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一是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依托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建立了国家中职示范校、高职示范(骨干)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项目实施的网上管理。二是建立学生管理信息系统。2007年,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学生学籍和资助信息在线填报、审核、统计、查询、维护和管理机制。三是建立技能大赛管理信息系统。开通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上报名系统和网络直播平台,提高了大赛管理水平,促进了比赛现场和外界观众的实时对接。

(五)信息化人才培养和专家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目前,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在校生超过500万人,学生规模在各类专业中位居前列,信息化人才培养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专家队伍不断壮大。一是成立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业机构。2011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设立了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汇聚各方面力量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二是形成了职业教育信息化专家库。配合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实施,组建共建共享联盟,吸引了2400余名专业人员参加项目研发工作。三是建立了教师信息化水平提升引导机制。通过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引导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四是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约3万名教师参加了相关专业的部级、省级培训和专项培训,造就了一批信息化教学骨干。

信息化建设有效推动了职业教育育人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成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有力助推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资源”的倾向。二是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存在差距,农村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薄弱,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三是优质资源不充足。与课程教学融合配套的优质实用教学资源不足,原创性、创新性资源较少,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还有待深度开发。四是机制建设不先进。有些地方对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系统间互联互通性较差,资源开放性、共享性不强,信息安全存在隐患。这些问题反映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政策和体制机制还不完善,需要深入研究、抓紧解决。

二、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其普遍应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有力地推动着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深层变革。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和新形势下赢得国际竞争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各国纷纷制定了信息化发展规划,我国也将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目标要求,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事关全局,要求迫切,必须抓好。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着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这指明了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思路和目标:核心理念是“育人为本”,遵循学生特点和育人规律,科学规划信息化的设施建设、内容建设和运行方式,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思路是“应用驱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发展目标是“三个服务”,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服务。刘延东国务委员指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并特别强调要做到“三个率先”: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

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按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兼顾、率先部署的原则,推动“三通两平台”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重点要做好八方面工作:

(一)准确把握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导向。

刘延东国务委员强调,推进教育信息化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雪中送炭的政策重点,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的工作格局,坚持应用驱动的推进思路。这四个“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导向。我们要立足于这四个“坚持”,科学谋划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要进一步树立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把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变革职业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突破口,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部署实施,使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和管理的核心业务,发挥出实际效用。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协调推进,重点解决常规教学手段、技术、设施设备难以实现的实习实训问题,重点满足需求紧迫、覆盖面较大的模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重点抓好支柱产业和重点专业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和边远地区、薄弱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要进一步完善布局、创新机制,在进行总体布局部署基础上,体现区域差异和阶段性特征,有区别、分步骤推进实施,避免一刀切,避免搞形象工程。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

(二)大幅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能力。

要把提高基础能力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任务。一是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等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网络化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人才培养管理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二是推动职业院校以标准化校园网建设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校校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三是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建设宽带、泛在、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远程协作教室等信息化环境。四是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制订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标准、数字化课件资源开发标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等。需要指出的是,要把信息化建设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重大工程和改革项目统筹规划、配套实施,而不是另起炉灶、孤立进行。

(三)大力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共享。

要把推进资源开发和共享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是推进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实施、管理和验收,形成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进一步扩展共建共享项目,完善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二是重点开发一批数字化优质资源。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名课音像以及专业群落网站等。三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资源认证体系,根据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标准,面向行业、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广泛征集、评选和推广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四是支持建设一批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基地和国家示范性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探索“竞争提供、政府准入、自主选择”机制,形成企业、学校、社会组织优势互补格局。

(四)努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一是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创新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二是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必修课教学,积极开设相关选修课,多渠道提高各专业学生的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三是推动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所有教师和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四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使传统工艺得到高效率、快节奏的传播、传承和创新。

(五)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要把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一是大力推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要对政务信息化进行超前部署、创新应用。重点建设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重点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要在互联互通、统一标准、使用方便、运行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系统使用效率。二是完善重大项目管理平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好的案例,其他重大项目要积极借鉴经验,建立完善项目管理平台,创新管理方式,确保项目工作高质高效运行。三是建立电子校务平台。实现学生、教师、经费、基建、装备等信息入库,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推动校务公开,优化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提升学校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

(六)全面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把人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职业教育信息化高水平发展。一是实施全国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大规模开展培训,加快提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加强职业院校信息主管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要重点培养一名主管数字校园建设的行政领导、一名正高级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一名校园网网络主管。三是健全信息化人才队伍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完善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评聘办法和相关待遇政策。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引导教师学习、应用和创新教育信息技术。

(七)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职业教育特色校园文化,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促进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要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为学生利用网络接受教育、收集信息、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要加强对学校上网场所的管理,规范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要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要注重对网络、手机等媒体应用的引导,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妨害学生身心健康。

(八)拓展信息化国际合作交流。

刘延东国务委员提出,要经过今后10年的努力,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此,要深入研究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先进理念、政策举措、项目建设和运行模式,积极借鉴吸收,提高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先进技术,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提高合作质量和成效。

以上八项重点工作要通过研制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这次会议之后,教育部职成司要协同科技司尽快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指导框架,力争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印发执行。希望各省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指导框架,研究制订本省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和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重要举措。

优化教育资源的建议篇3

立法解决“就业歧视 ”

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直接把非“211”、“985”大学毕业生排斥在外,即使是毕业于重点大学的博士也会因第一学历本科读的不是“211”、“985”大学而被拒之门外。

毛杰说,将“非211、985不要”这样的条件公示于众,本身就会伤害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期待。它损害的是教育结果公平,如果好工作只留给“211”、“985”院校的学生,那么其他学校也就没有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方式的动力了,这不仅对于发展更多高水平、高质量、有内涵、有特色的教育十分不利,而且极大削弱了其他学校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的价值。

毛杰认为,出口的合理性决定了入口的科学性与理性,这样也才能改变中国当前应试教育盛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局面,以及“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才能避免“千校一面”、“千人一面”,教育的同质化发展弊端,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多元、特色发展,实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实现各行各业所需多样化人才的脱颖而出。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谈到关于教育资源的再分配问题时,毛杰指出,教育资源再分配问题实质上是教育公平问题。教育资源再分配,就是需要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毛杰说,由于历史原因,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平衡,河南作为第一人口大省、第一生源大省,高考的沉重压力依然困惑着每一位家长、校长、教师与学生!经过了几年的努力,河南高考的一本录取率从3%提高到2013年的7.58%,但与全国比,这个比率依然非常低,五年提升了4.5个百分点,与总理报告中贫困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上年增长8.5%的年度完成目标以及2014年再增长10%的目标有明显差距。低录取率致使河南考生苦读书,很难走出应试教育的藩篱。不仅本科教育如此,诺大一个省,每年的博士生招生名额只有300人,赶不上一所部属院校的招生数量。加之河南高校资源贫乏,尚无一所985院校,只有一所211院校。

毛杰建议,在下一轮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首先要考虑招生指标投放的公平。建议各大高校打破地域界限,以参加高考考生的人数作为基数,均衡、公平地分配招生名额,确保全国考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教育涉及每一个家庭,这是所有考生及家长最大的心愿。这样做也才可以防止高考移民和人口过分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其次要重新审视调整高校布局。学校布局调整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内容,不仅是一个空间调整,也是一个教育资源再分配的过程。从国家层面,要重新审视一下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国内布局问题。大量的优质公共资源聚集北京等特大城市,也积聚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必须均衡配置优质公共资源,疏散人口聚集。近期在北京调研时,指出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而大学、科研院所外迁应该属于首都的非核心功能疏散,可以带动常住人口疏散和减少外来人口聚集。

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加之河南良好的立体交通区位优势和正在打造的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以及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还有中原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和空间布局调整提供了可能。毛杰建议:加大对河南教育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在加大对河南现有高校郑大、河大等扶持力度的基础上,中央新增设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优先向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布局;依据产业布局,调整部分中央直属院校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设置新校区;同时教育部给予政策支持引进一批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办学。

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办好职业教育,打通职业学校学生的连贯培养。做好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地位,是转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和搞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未来培养数以亿计的建设者的必由之路”,毛杰在谈到职业教育发展方面时说,“ 要改变把职业教育从整个教育体系割裂出来的现状。职业教育是一个类型,而不是一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是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或者说,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段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体现。”

毛杰建议,要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贯通职业学校学生的连贯培养,要求的是,不仅要有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有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而且也要有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还要有专业硕士、专业博士。这一体系搭建起了职业教育的“立交桥”,职专的学生也能考大学、考博士,能够培养更高端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既有理论能力,又有实践操作的能力,也能够有创新能力。

优化教育资源的建议篇4

关键词:京津冀;综述;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之一。希望通过京津冀三地的共同努力,实现京津冀公共服务规划和政策统筹衔接。力争到2020年,河北与京津的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初步形成。重点是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推动社会保险顺畅衔接,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水平。目前,河北省在社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层次上与京津地区差异明显,有些方面甚至呈现断崖式的差距。与会专家围绕如何缩小河北与京津地区公共服务的差距、从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医疗卫生优质资源共享、缩小河北与京津地区教育资源差距、户籍附加福利均等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讨论,并提出了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一、京津冀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存在的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指出,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目前,京津冀三地特别是与京津相比,河北在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别,有些方面甚至呈现断崖式的差距。河北环京津还有很多贫困县和贫困人口,京津两地的人均生产总值是周边保定、张家口等城市的三倍以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水平差异更为突出。多年来公共服务水平的巨大差距改变了三地资源要素的自然流向,其中人才流动的困境最为严峻。北京、天津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人文教育环境和医疗保障环境,对河北的人才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引发了虹吸效应,导致河北高端人才不断地流失。

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赵建强教授则通过河北省万人阅览室、学生师生对比值、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厕所无害化普及率、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的差异、基本医疗保险差异水平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教育水平、环境、卫生服务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数据分析,京津冀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符国群提出每年落户北京的户籍指标约14万左右,其中近60%由中央统筹,其余由北京市支配。这种主要由行政手段配置户口资源的模式,造成了诸多问题,如指标分配在央属单位与市属单位之间的不公,在民营与国有单位之间的不公,甚至在同一单位同一批次接受的应届大学生因学校身份的差别而造成不公。目前这种资源配置模式,还不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比如在外地工作一段时间的优秀大学生很难落户北京,而长期在外地做贡献的京籍人士,则不愿也不会放弃含金量较高的北京户籍。总之,这种主要根据单位级别或身份、通过多个主管部门认可分配户口指标的方式,不仅造成很多的不公平,从资源配置角度则很容易造成错配和次优配置。

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系步淑段教授则通过北京户口承载的福利角度分析京津冀公共服务的差距。北京户口有八十多项福利。就城乡劳动力市场户籍福利歧视统计分析,外来劳动力养老保险的享有比例低于本地劳动力60%,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享有比例比本地劳动力低37%和42%。这些差异除了劳动力个人特征的差异外,可能都来自对外来劳动力的歧视。这种不平等体现在:一是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承载的利益不平等,农民进城后难以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城里人到农村难以合法购置土地和房产;二是北京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承载利益不平等,非户籍人口虽然也为北京市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但是取得北京户口难,享受北京同等待遇更难,而户籍居民却可以排他性地享受着附着在户籍上的诸多福利。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才和人力的自由迁移,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随心转移。而这种户籍附着的福利成为自由迁徙的最大牵绊或动力。

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管理处处长武云秀认为:京津冀三地协同方面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政策规定不统一的问题。京津冀三地在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差异显著。二是卫生信息共享不畅的问题。卫生信息化总体滞后,业务管理多头运行、各自为阵。以新农合为例,北京市没有全市联网,无法与河北省对接。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收费系统各自为专网、结算困难。医疗机构间缺乏信息共享渠道,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以及医疗文书、医疗责任等不能有效互通。三是协同机制未确定的问题。统筹协调多地区、多部门、多行业的支持保障、管理运行、互动共赢登记制亟待建立健全。四是医疗标准不一致的问题。河北省医疗服务价格与国家2012版规范大体接近,但远低于京津现行标准。五是医疗水平差距悬殊的问题。河北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服务能力等整体发展水平与京津两地差距较大。

此外,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张瑞峰教授和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创新中心田学斌主任分别从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支出对比了河北与北京、天津在教育方面的主要差距。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韩来权从秦皇岛分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存在的差距。天津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盖跟路处长从医疗、工商、失业保险、养老保险角度分析了京津冀在保险方面存在的差距;中商华夏物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红艳也从河北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特别是科技资源的短缺角度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公共服务上存在的差异,并特别指出建设宜居城市群、提高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只是解决了居民在河北省各市居民的意愿问题,能否在河北省各市就业才是留住高科技人员和高级技工的关键。

二、京津冀地区公共服务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

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指出整个京津冀公共服务差距很大,但是税收收入的差距比经济发展的差距还大。原因是税收与税源不一致。所以,应该把税收与税源的一致性的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制度环境来研究。

王延杰也指出京津冀之间公共资源配制失衡是导致京津冀公共服务差距的直接原因。京津冀之间公共资源配制失衡,主要表现在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力资源配制非均衡、人力资源配制非均衡与物力资源配置非均衡等方面。其次,京津冀公共服务差距根源是我国平衡公共资源配制的体制调控能力不足。根源与我国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中存在的鼓励竞争、忽视合作,注重激励、轻视帮扶问题是分不开的。这种效率导向型的体制减弱了其缩小区域人均公共财力差距的调控能力,降低了其促进公共资源配制均衡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功能。另外,在竞争导向型的财税体制下,京津冀之间对财源和财税利益的扭曲化的不平等竞争,是造成京津冀区域内两强一弱局面的根源。最后,不合理的跨区域投资税收分配机制还在拉大京津冀财政差距。

步淑段分析了户籍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巨大差距,是由于历史上政策倾斜的习惯性依赖和户籍附加福利既得利益者的特殊地位,京津户口特权价值和福利价值并不是只有京津居民勤劳所创造,而是历史原因和政府强制力限制而形成,因而就不能被京津户籍人口所独占,应该与所有在京津工作并纳税的人公平分享。

河北三和时代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洪斌则从影响现阶段曹妃甸新区人才聚集的主要障碍分析出发,将影响人才发展的因素归纳为三方面:区域配套设施建设尚未完善,服务保障软环境也不健全;产业聚集水平有待提高,人才资源供需总体不平衡;人才聚集过度依赖政府的行政力量,特色组织文化体系尚未形成。

三、京津冀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北京市元正律师事务所合伙律师周明刚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律师服务业的对策建议。他分别从产业政策与区域环境、产业规模与产业比重、政府职能与法律消费、专业支持与经济秩序、法律服务与社区建设、法制理念与执业环境、市场主体与市场规范、积极造势与品牌塑造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律师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和集约化规模、推进律师服务业的产业化进程,促进律师服务业京津冀地区协同一体化的建议。

(二)实现医疗卫生优质资源共享

武云秀指出,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改革和浩繁的系统工程,对于阻碍协同发展存在的特殊矛盾和特殊问题,要明确原则,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2、协同化中需要抓住的重要环节。(1)坚持规划引领与结构调整相结合,推进资源合理布局。在贯彻落实国家统一规划、京津“6+1”合作文件、津冀协同发展五项协议和三地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实施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结合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以京津为聚集区的医疗资源布局优化,建立区域医疗中心,搭建功能承接和吸附平台。同时,结合各地区域位置特点,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功能界定,搭建医疗卫生功能承接平台。

(2)坚持服务京津与发展河北相结合,打造互利共赢格局。继续深入组织落实原卫生部与河北省政府《关于共同促进河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框架协议》以及京冀《卫生合作框架协议》,努力推进合作事项拓展、合作项目延伸和体制机制深化。积极推进省直医疗单位与京津大型医院深化全方位合作。根据河北省三级医院学科及专业优势和实际需要,对合作项目进行统筹,争取国家和京津卫生计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促进三地在设立分院、组建联合体和项目共建、技术协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

(三)加强京津冀地区教育资源合作

张瑞峰提出了京津冀义务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路径一:优化义务教育投资结构,提高投入的整体规模。路径二:规范政府间教育财政责任。路径三:构建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模型,规范基础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要允许适度地区差距的存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差异、财政能力差异与公共服务部门差异的关系,转移支付模型的相对性和动态性。

马红艳在加强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方面谈到了三点:一是在落实公共资源均等化的道路上,河北省(特别是省辖市)应起主导作用,主动联系北京、天津优质医疗、教育、科技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引进和本地的相对应机构有机结合。二是改革观念,创新理念。要尽可能多的将北京、天津的优质名校在河北省设立分校。在引进时可以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基本原则,不要计较资产归属,让这些北京、天津名校落地河北,缓解异地择校等问题,使河北省的孩子们可以在河北省境内就可以享受到同北京、天津的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样,让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落地河北,让河北居民可以在本地享受同北京同样的医疗水平,不仅诊断,手术都可以请北京总院的专家来河北做。三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在医疗、教育、科技等方面可以联合北京、天津的优质医院、学校、科研单位,采用录制课件、远程视频授课、视频看病、会诊、科技人员通过远程视频交流等多种方式,以北京、天津的医院、学校、科研单位为主体,河北省当地为辅助完成。建议选择北京某所教育名校录制课件,与此对应的要在河北某校设立实验班,从招生入学开始到课程安排设计均按照北京学校的要求,相当于把北京的一个班“copy”在河北的一个学校里,由河北学校老师任助教。

王延杰也提出要探索推进公共教育服务一体化。目前,北京市八一学校设立了保定分校。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对口帮扶河北省康保县基础教育,创办了“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分校”。今后,应继续探索京津冀公共教育服务的对口帮扶合作范围,完善京津冀公共教育服务合作机制,特别是借助京津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通过开设网络课堂教育等多种形式,丰富河北省落后地区的公共教育内容,提升落后地区公共教育质量和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四)实现医疗保险协同发展

盖根路根据养老医疗保险的改革方向,提出了以下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互相认同各地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三地应当同步修订并统一政策,或是同时进行统筹基金补偿性转移,比如统一转移统筹基金缴费的40%~60%。二是医疗费用支付管理服务协同。三地需要实现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异地就医协查,推进异地就医结算,适应并服务于老龄化社会异地养老的大趋势。三是可以建立异地工伤协查制度,节省事务费用。建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调的联系机制;建立月度转移资金清算制度。在参保人权益(养老、医疗保险)转移接续的经办上,建议三地个人权益记录与基金转移操作分开,经办每一笔个人权益记录转移接续手续时,可暂不转移资金,月末三地分别计算当月转入与转出资金之差,即净转入或净转出额,核对无误后集中一次性转移资金,简化业务,提高效率。

优化教育资源的建议篇5

教育部11月19日在北京召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会。今明两年内,为全国6万多个教学点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让农村边远地区师生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据悉,“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而启动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其主要内容是,在今明两年内,为全国6万多个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组织教学点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各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基本满足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部长助理陈舜主持会议。杜占元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报告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要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为契机,切实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他强调,各地和有关单位,要明确责任、分工协作,扎实工作、共同努力,按时、按要求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务必在明年春季开学前,把今年实施建设的所有教学点设备配置、安装到位,并在春季开学后逐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让教学点有资源、开齐课、开好课。同时,要统筹安排、精心部署、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今明两年各项重点工作,确保按时取得明显进展,尽快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使广大基层学校与师生实实在在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成效。

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来源:中国教育报记者:李曜明)

优化教育资源的建议篇6

摘要:

主要调查xx市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入学资格条件对比、现今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转移,进城农民工子女剧增,而学校等公共资源配套建设滞后,加之城区教育投入历史欠帐较多,义务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关键词:教育、资源、差距

一、调查资料

xx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全市城区(包括七个县、市、区城区)现有人口近13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17.2万人,在校生20.7万人,专任教师7473人,师生比1:27.7,高于省定标准。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36%。共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106所,班级2971个,其中大班额2330个。生均校舍占地面积为8.7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55平方米。2009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5%、96%,初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视听残入学率和智残入学率达到80%和85%以上。在学者看来,xx整体教育已处在相对均衡的高位,类似于“橄榄球”形状。理想的优质教育结构就是优质的学校略多一点,薄弱的学校少一些,而腰部则很壮实。而不是像金字塔结构,多数薄弱学校在底层,少数优质在顶层。2014年是xx教育体制改革的丰收年,均衡是改革的关键词,多项措施已经或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建设好每一间学校;扩大小升初电脑派位范围。把市属优质初中全部纳入电脑派位范围,并且面向全市派位,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入读优质初中。在高中阶段:统筹普通高中发展,激发各级政府办学活力;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比例达到40%,均衡全市普通高中生源,提高普高整体质量,扩大普高优质学位。此外,完善扶困助学制度,提高资助标准,扩大资助范围,健全资助体系,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增加积分入学指标数,让越来越多的外来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近年来,我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在教育均衡化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全市城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一是加大经费投入,拓展教育资源。不断加大城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采取教育资源整合、扩建和新建学校等办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城区学校建设和改造,城区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二是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二、调查结果

根据连续两天的走访和实地调查,发现政府对城乡教育资源的投入程度、本地人和外地人入学资格条件全部都不一样。还有现今教育制度不公平的体现。

三、调查分析

一、政府对城乡教育资源的投入程度不一样。走访的两间小学之间对比,东区水云轩位于xx市的城区,政府投放的资源自然相对多一点。而第一小学只是城镇小学,得到的资源明显比较少。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由于各镇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现行办学体制、评价机制存在缺陷,市镇之间、校际之间存在一般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稀缺资源配置不公平现象。初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在市的层面主要集中于名校,在镇的层面主要集中于少数公办重点校。但是政府每年都会对城乡的学校发放教育支出补助经费和务工农民子女教育费用的补贴,2015年与往年相比,教育补贴经费大大上涨。2015年,xx市教体局2015年项目支出经费一共有34428万元,分布在51个项目。其中预算数最多的三个项目分别是粤财教(2014)497号2015年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8994万元,粤财教(2014)551号2015年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中央奖励资金5299万元,市属学校免费义务教育补助经费2149万元。而在2014年xx市教育局财政预算公开的项目支出中,粤财教(2013)356号2014年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为6838万元,免学费教育补助经费为1545万元,没有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中央奖励资金的相关项目支出。

二、市内本地人与外地人入学资格条件对比,外地务工人民子女想要在xx市上学相对要比较麻烦一点。2014年起,xx市实行流动人员积分入学入户。所谓积分制管理,就是对流动人员的素质高低和贡献大小,进行一个量化的评定。然后以这个评定为基准,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差别待遇。政策规定流动人员子女需凭积分入户通知书入学的,实行新生入学需求信息登记管理,明确其申请积分入户时,必须登记子女新生入学需求信息。建议广大积分申请者,务必及时登记入学信息。修改主要便于政府准确掌握底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积分入户入学指标安排的合理性;否则,镇区政府在落实“流动人员在取得积分入户资格3年内,子女可享受户籍居民义务教育待遇”政策时,由于对流动人员子女入学需求时间和人数难以准确预测,实际操作中给公办学位安排造成不必要的困扰。新的积分制政策文件,将参加积分对象由目前在xx连续工作一年以上修改为目前在xx工作并累积满1年以上的流动人员。充分考虑到流动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和生活流动性大的因素,将工作时间的弹性空间放大,将那些以前在我市工作多年,近一年出现工作间隔,未达到连续工作一年要求的流动人员,纳入积分制管理对象,从而使得积分政策更加科学、完善、公正。

三、教育存在不公平现象,表现在高收费导致的择校问题、各地分数差异导致的入学差异、不健全的加分制度、教育设施不均衡、与师资分配不健全。xx市的教育存在的最大的不公平在于学校电脑派位。从2002年开始,我市从市一中和市侨中拿出部分学位,通过电脑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小学毕业生升入上述2所学校的学生名单。今年刚好是实施电脑派位的第10年,每年电脑派位的现场,被抽中者欣喜若狂,落选者沮丧不已。尽管如此,不少市民仍表示接受了这种方式,因为是电脑抽出来的——公平。然而,在今年的市政协会议上,市政协委员、千里行律师事务所律师胡文坚却提交了一份《关于实施公平派位,促进教育均衡的建议》,指出现行的电脑派位做法“造成了教育最大的不公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其实就算知道明白是不公平,但还是会有人去支持这样子的做法。城区学校进行派位录取这种现象很普遍,但在城镇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

四、建议

根据我市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对于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的问题,我的建议如下:

①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又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的重要途径。要将信息化列入教育发展规划,加大硬件投入,重视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搭建软件环境,研发切实际的教育软件,实现教育行政管理、学校管理、教科研管理智能化,组建开放、动态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建立信息教育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积极探求 基于网络的全新教育方式,形成网络资源共享,实现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化。

② 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大力开发教育资源。从整体上看,投入不足,经费困难一直是制约教育资源不足的“瓶颈”因素。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教育普及,人们对教育资源需求日益增大,而教育资源却没能力满足人们早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所以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开发教育资源并合理的运用,才能做到每一分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缓解教育资源紧缺的状况,促进其均衡发展。

③ 改革教育管理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第一,明确政府职责。一是要规划职责,政府在投入教育资源时,必须明确其正确职责,要做到公平公正,更有利于落后地区,薄弱学校的发展,缩小差距。二是要投入职责,在增加投入资源时,调整教育支出结构,积极想贫苦地区和困难地区倾斜。三是要监督职责,建立均衡发展的量化标准和评估机制,努力把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予以均衡分配和合理利用。

第二,转变政府行为。在推进均衡教育资源进程中,政府不能只关心重点学校,而要更多的去关怀每一所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千方百计的缩小差距,政府要成为教育主要投资主体,在资源分配、教育人事、考试招生、教育评估等方面制定公平的政策措施,为均衡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④ 平衡城乡发展,促使城乡教育间差距缩小。城乡经济的发展快慢不一,致使教育的发展进度不齐。国家需要更注重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大财政支持,扶持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促进城乡间的平衡发展。

⑤ 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要合理的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遵循平等、对等和补差原则,同时,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给予资金、政策支持。教育部门还要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精兵简政、加强管理,是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佳的效益。

⑥ 强化教育督导,完善评估机制

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强化督导评估工作,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督导网络,进一步完善对各级政府教育发展的督导评估机制,将评估结果纳入当地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体系。定期对城区所有学校进行评估,督促纠正城区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或学校差距过大的现象。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督导评估并公示,建立表彰制度,形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xx市2015积分入户政策》

《关于实施公平派位,促进教育均衡的建议》

优化教育资源的建议篇7

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总理5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会议听取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纲要》编制工作的汇报。

会议指出,未来十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纲要》的研究制定历时一年零九个月,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已基本成熟。

会议强调,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第一,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大力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第二,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创新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制度和考试招生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扩大办学自。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合作水平。第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扶持困难群体,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第五,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国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地满足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会议强调,为确保《纲要》目标如期实现,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优化教育资源的建议篇8

北京市

北京市各区(县)积极采取集团化办学模式,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优质教育资源带”“深度教育联盟”“九年一贯制”“教育集团”“教育集群”在内的近10种不同名称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从集团化管理模式来看,主要包括管理委员会制、总校务会制、理事会制、校长联合办公会制等。在集团化学校运行过程中,各校主要采取会议决策、会议研讨、集体教研、联合活动等模式进行交流和决策。

上海市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浦东区率先开始集团化办学小范围探索,闵行、杨浦、普陀等区先后跟进,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上海市教委要求各区(县)在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过程中落实三项举措:一是激发学校内生动力,采用学校自主组合、行政主导组合等多种方式,实施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等多种优质辐射办法;二是复制推广多元模式,综合采取委托管理、多法人组合、九年一贯制、同学段联盟、跨学段联合等多样化联合办学形式;三是健全开放联动机制,主要包括推动课程共享、促进师资交流、推进管理变革、强化校社互动等。

武汉市

湖北省武h市学区制改革有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种是义务教育学校组成的学区,各学区按名校引领、相对就近、优势互补、区域合作的要求,建立多元共享模式:学区内各校校长、教师要定期交流,跨校兼课;组建学区学科教研组和教学质量评价组,统筹制订教学科研活动,开展学区集体备课;建立学区校长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安排学区内教育资源。第二种形式是高校、名校集团学区托管,目前武汉市政府已邀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的教育学院托管了31所农村薄弱学校,受托方需在3年内将这些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成优质学校。

成都市

四川省成都市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差异推进的原则,构建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校际教学共同体,探索推进多元化学区制改革。成都市立足社区功能定位,把锦江区的东升、狮子山、三圣、国际新城四个学区作为试点,分别围绕开放教育、大学―中小幼(University Schools)合作发展、一体化教育、教育国际化等主题构建不同类型学区。成都市成华区结合中小学校地理位置及小升初入学情况,在尊重法人学校办学自基础上,整合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打破学段分割,实现学段贯通。

青岛市

山东省青岛市在积极探索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高校或科研院所辐射中小学、公民办学校混合制办学等学区制改革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学区制管理、优质中小学跨区域合作办学,促使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拓展。青岛市由市教育局牵头,组织6所优质中小学与11所新建或发展中的学校签订跨区域合作办学协议,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把优质学校先进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等,输送到新建或发展中的学校,使新建或发展中的学校加速跨入全市名校之列。

(综合《现代教育报》、上海教育新闻网、荆楚网、成都教育网、青岛新闻网)

上一篇: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范文 下一篇: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