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7:57

农业工程专业

农业工程专业篇1

农业工程科技出现了以自动化、信息化、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及经济管理学科相互渗透的情况,我国农业工程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首先,我国农业结构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着产业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要求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农业工程专业技能,还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统筹规划和对话能力;其次,随着农业工程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宽,将会出现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农业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融合也不可避免,因而农业工程本科教育的传统专业(如农业机械化等)面临着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涵盖面和统筹规划能力等发展问题,而农业工程的一些新兴专业(如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等)则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进行大量的探索,取得了十分宝贵的教育成果和经验;再次,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农业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要求农业工程教育的师资力量、教育理念、培养方案以及经费投入都要适应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因此,在依赖于知识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能力的国际竞争时代,我国农业发展也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工程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我国的农业工程本科教育迎来了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遇.

2我国农业工程教育设置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农业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基本延续了苏联时代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把培养“窄深型”的专家作为目标,过于强调课程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体系缺乏综合性,培养模式过于强调课本的重要性,实践环节薄弱,导致了学生把主要学习功夫都花在课本上,较少参加社会实践,不利于学生探索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综合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认识视野,使得农业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为“三农”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农业工程类专业设置的真正意义,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也不能综合地进行思考和解决.同时,农业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大多偏重于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们关于农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视野不够开阔,尤其是没有掌握本应该掌握的农业工程相关知识,如农业生物、农艺和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而农业工程应是以农业领域为研究对象,应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及其工程技术手段来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工程科学和工程技术,要为农业的工程化服务.而且农业工程类专业培养方案中人文社科类内容普遍薄弱,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过于教条化,解决问题过于公式化,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综合考虑来解决,并且现设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大多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缺少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人类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课程.

3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类专业教育改革

随着我国农产品竞争的国际化,我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对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来说也是一个全面改革的时机,这就要求全国各大高校的农业工程教育要重新审视“三农”问题,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放在首要位置,并且我国农业正面临着由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向着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实现规模化农业经营方式,保证我国食物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必须要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人才培养上有新的突破,必须加强生物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广泛投入,河南农业大学为了能够培养出满足现代农业所需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摸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实现了现代工程、生物技术、系统管理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很好地体现了目前农业工程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和边缘性”原则,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不再是以前的“深窄型”专员,而是综合素养都很高的现代化工程师,大大提高了他们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并且明确了他们的专攻方向(就是为我国的“三农”服务),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很好地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地解决所面临的现实的复杂问题.河南农业大学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农业工程本科教育进行改革探索.

(1)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扩大,有计划设置了新兴专业,调整、改造、拓宽原有学科专业结构,使专业向综合方向发展,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进行了部分调整,加大了人文社科类的教育,优化了基础课程的设置,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同时,专业课加开了生物环境和能源有关的课程,如农业微生物、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能量有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等课程,实现了专业课的综合化,同时,还增加了多门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选课平台,目前我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公共课课时、基础课课时、专业课及相关课课时、实践课课时等所占的比例都进行了调整,可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2)扩大研究领域,促进学生多领域发展

农业工程学科涉及机械、材料、电工、电子、生物、信息、资源、环境、经济及管理等多学科,农业工程教育的教学计划应体现工程与生物、技术与管理、机与电的三个结合点[6-7].因此,我校的农业工程类专业扩大了研究领域,实现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能源工程、环境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综合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多领域发展.目前,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类专业培养学生的研究方向分为农业装备工程与机械化、农村可再生能源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高效农业、农业电气化工程、农产品物流工程五部分,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使他们能够向复合型人才发展,提高了他们的就业机会,提升了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在影响本科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师资队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河南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目前,农业工程类专业正在加快建设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教学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队伍,不仅重视现有教师资源对学校生存的影响,更注重新生师资力量的培养,大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培训和交流,使他们能在各个方面都为学生做好模范引导作用.农业工程类专业在编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部级骨干教师1人,省管优秀专家5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双聘院士1人,海外讲座教授1人,特聘教授1人,多人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河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等.现已建成一支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能满足新时期教学科研要求的师资队伍,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创新技术团队.

(4)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我校的农业工程类专业对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一直非常重视,合理地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如金工实习、热工实习、新能源实习等.同时,在实验课中加大了学生独立动手的能力,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专业课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也因此,近年来我校的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在全国的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也证明了我校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宽口径教育方式满足了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农业工程师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宽广,农业工程类专业的毕业生都成为具有工程技术知识又具备农学、生物学和管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极大地满足了我国“三农”问题对农业工程人才的需求.

农业工程专业篇2

农林业工程类包括: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工程、生物系统工程、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等专业。

农林工程指的是涉及农业工程与林业工程的建设。农业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有机结合。林业工程是研究森林资源培育、开发利用及林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工程技术领域。

(来源:文章屋网 )

农业工程专业篇3

关键词:农业院校;制药工程;药剂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96-02

制药工程专业正式出现在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目录是1998年,它是随着药学类学科发展而形成的,是药学类相关专业的延续。目前设置该专业的院校主要是医药院校和理工科类院校,农业院校开设的较少。药剂学,全称药物制剂学,主要针对药物剂型开展研究,是针对药物制造的综合应用技术学科。通常情况下,药剂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农业院校中,药剂学仅作为制药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同时在药剂学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农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课程教学的分析,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提高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慎重选择农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教材

1.教材需紧跟时代脚步,避免教材内容陈旧。农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使用的教材大多出版年份较早,内容较旧,有局限性,教材中的理论和技术已经跟不上现代制药技术发展的节奏和步伐,特别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应用到制药行业[1],同时生物制药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制药行业带来很多创新。很多农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把掌握这些药剂学的新技术、新理论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根本,但往往忽略了培养这些能力的最直接、最关键的是药剂学教材的“与时俱进”。鉴于上面的问题,农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应根据涉农药物制剂的特点,选择内容较新、尽可能地覆盖最新的技术和理论的适合涉农药物特色的药剂学教材。

2.教材需紧扣培养目标,避免专业特色不符。教材是联系学生与教师的纽带,教材的选择除了要“与时俱进”,还要“因地制宜”。不同类型的院校,同是制药工程专业,其课程设置一般不同,即使相同的课程,课程侧重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别。有些农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课程教材选择没有充分考虑到结合自己本校制药工程专业的特色,盲目选择内容量大、技术新颖的教材,甚至直接使用医药类专业的药剂学教材,这不仅给学生的课程学习带来压力,最主要的是没有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偏离了培养目标要求。所以,为避免出现这种问题,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注意编者的学科背景及研究方向,同时院校应组织相关行业专家进行论证评价,为提高教学水平奠定好基础。

二、提高教师授课能力和专业素质,改进药剂学教学方法

1.授课教师实时优化教学方案,更新教学内容。大部分农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课程课时不多,而药剂学课程特点是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很多[2],这是对广大农业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课程授课教师教学方案设计的最大考验。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把药剂学的知识点和技术系统且清晰地讲解出来是关键所在。所以,药剂学授课教师需要在授课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实时优化教学方案,使学生获得最大受益。

教材的编著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最新版的教材也不一定能100%覆盖现有的所有新技术、新理论。药剂学课程中技术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授课教师应主动获取最新的药剂学相关的技术及理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带动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更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毕业后尽快地适应工作,更易与企业接轨。

2.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老师讲学生记笔记,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授课。多媒体设备更适合制药工程专业药剂学课程所涉及的不同制剂相关的复杂设备、药物新剂型的原理等内容的讲解[3]。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使复杂的仪器设备和原理图可以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同把企业生产设备搬进了教室,不仅能减轻授课教师的授课压力,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迫切想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可以利用“剂型设计与技能大赛”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处方设计和制剂工艺设计,制作开发成相应的剂型产品,以此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操作水平,增强对药剂学专业知识的掌握。

三、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1.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精选实践教学内容。相比其他理工类院校,农业院校的科研经费投入相对有限,实验条件也因而受到制约,现在使用的实验教学设备仪器大都很老旧,甚至都有些已经不能应用于实践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对药剂学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尤为突出。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这与制药工程专业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的开发、放大和设计人才为目标的培养目标相背驰。因而,院校应该千方百计地加大对实践教学条件改善的经费投入,更新教学设备及实验条件,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授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教学设备条件,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指导学生实践学习。

农业工程专业篇4

关键词:工程教育;农业水利工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100-02

一、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参与国际流动的重要保证。石河子大学水建学院原有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要求,而厚基础、宽口径的新时期农业水利工程类人才培养目标,才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1]。随着农业水利工程的飞速发展,要求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水利工程发展的要求。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工科性质决定了其对实践性要求较强,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要。本文以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探讨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方法。

二、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证背景

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始建于1960年,原为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特色专业[2]。2014年11月,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向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提交了专业认证申请,2015年8月提交了专业认证自评报告,2015年10月接受了认证专家组的现场考察。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学生培养、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撑条件等得到了考核专家组的充分认可。考察结束后专家组针对本专业实验课时偏少、与企业联系偏少和学生参与企业实习深度不够、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因此,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对于做好专业认证的整改工作,进一步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3]。

三、工程教育中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环节认识、重视不够,流于形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要求具备农业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基本技能。从专业培养要求上来讲,实践教学的地位高于理论教学的地位,然而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本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各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相关专业课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等,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不认真甚至逃避实践环节。同时,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选题比较陈旧,无法体现当前本专业的实际应用现状。

2.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欠缺。目前,高校教师多为应届毕业生,本身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然而由于缺乏企业一线技术工作实践经验,其专业实践能力整体较差。导致高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缺失的原因较多。例如高校与企业缺乏有效结合,教师不能参与到企业生产一线活动中,教师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标准认识存在偏差;高校缺乏教师岗前实践培训机制,对教师实践学习不能提供合理的经济支持;缺乏相关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平台,企业培训资源开发不足等。

3.校企联系不畅通。校企联系不畅通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习惯性停留在课内做做作业的心态,对企业布置的任务不感兴趣,缺乏主动了解实践工程相关设计方案、施工方法、项目评价等环节;第二,企业追求的高效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企业的项目都是有时间限制的,然而学生有其他校内课程冲突的时候,不能按照企业规定时间提交方案。第三,学校对校企合作项目资金投入不足、教学模式创新度不高,教师在企业实践的机会少与市场脱轨,造成项目实际经验不足。

四、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优化整合实验资源,实现实验室有效使用。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包含:材料力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测量学实验室、灌溉排水实验室、CAD专业实验室等七个专业实验室,门类齐全;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50亩;实验室总面积为1169.4m2,生均占有面积为3.8m2。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有材料力学、水力学、土力学、测量学、灌溉排水工程学等教学实验,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应优化整合实验资源,实现实验室的有效使用。

2.丰富课程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往往是老师将课本理论内容满堂灌给学生,上课过程枯燥乏味,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工程教育背景下实践教学的提高离不开高质量的理论教学,即要做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教学。为此在课程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农业水利工程《水工建筑物》课程为例(该课程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课之前学生已经进行了相关水工建筑为的认识业实习,有了一定的基础,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便可以将学生实习过的相关水工建筑物作为案例放在课堂上讲解,一方面使理论教学内容变的直观易懂,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实习所学的内容。由于理论学时有限,教师可以把一些n上讲解不到的实际工程案例放在《水工建筑物》网络建设平台上,提出问题供学生学习探讨,实现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有效提高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效果。

3.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学习。青年教师参加专业实践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趋势,也是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既有利于促进教师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以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有利于促进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了更好地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石河子大学最新颁布了关于《石河子大学关于青年教师参加专业实践的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学校在职在编、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含实验系列教师)均应参加一次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锻炼。

4.推M校企业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石河子大学水建学院利用校友、科研合作伙伴及各种社会资源,已经与新疆石河子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新疆天富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红山嘴电厂、国电新疆吉林台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等9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实践教学基地为本科生提供了很好的生产实习场所,在实习经费、学生住宿等方面给予优惠,解决了当前工程实践教学环节落实于工程一线的难题。学生在这些基地完成了水利工程认识实习、地质实习等实践任务,在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5.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教学考核是评价教学质量成果、检验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由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因此,除以试题形式考试来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外,还应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进行必要的考核。以基础课《土力学》为例来讲,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末考试卷占70%,平时成绩占30%。试卷中内容一般是根据课程考试大纲要求出题,平时成绩老师一般往往考虑学生出勤、课堂表现、作业等方面评定。整个成绩评定并没有把《土力学》实验环节考虑在内,学生也就不会太重视平时课程实践环节。新的考核方式可以在试卷里增加一定比例的实验内容作为考试内容,这样学生在平时的实验课时才会更加用心的去做相关实验,从而真正提高了实验课的学习效果。同样对于农水专业其他含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均可采用类似的考核模式,最终实现有效提高实践课程的学习效果。

五、结论

工程教育背景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究改革实践教学的新方法:优化整合实验资源;实现实验室有效使用;丰富课程教学方法;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学习;推进校企业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军,王美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航海教育研究,2013,(01).

[2]吕廷波,李明思,何新林.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完善农水专业教学体系[J].新课程研究,2016,(01).

[3]唐宏宾,吴康雄,杜荣华,刘志强.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机械类专业建设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07).

Abstract: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key link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engineering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is article studies on the reform for Agricultural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which embarking from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requirements.

农业工程专业篇5

(1.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2.农业部农业环境科学观察实验站〈合肥〉,

安徽 合肥 230036)

【摘要】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是我国建设美好乡村及现代农村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农村急需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人才。文章分析了农业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类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建设具有农业院校特色课程的观点出发,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农业;高校;环境工程;课程

环境工程专业在我国设置初期主要以工科院校为主,教学课程要求通过理论和实践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具备环境污染控制及其治理等方面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环境工程学科是一个交叉学科,不同高校设立该专业的基础条件不同,部分高校是在化学学科的基础上成立的,有些在水利学科基础、市政工程、或机械等学科的基础上成立的,还有以生物工程学科为基础而建立[1]。传统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以数学、力学、材料学和工程学等专业为主,主要集中于市政工程建设和工业污染防治[2]。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多数以生物和化学学科为基础[1]。

农业污染控制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领域[3-4]。服务“三农”是农业院校的目标,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类课程应为农村环境保护技术人才培养发挥作用,引领农村环境保护科学的发展,使农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具有更大的发展前途[5]。我国多数农业类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立时间较工科类院校晚[1,6],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1 农业院校环境工程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没有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

面向农村服务农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7],但农业院校环境工程课程设置目前仍然沿用以城市与工业污染处理为重点的的教学内容。虽然有些优秀教材包括了部分适合农村环境保护的理论内容,但限于课时,许多被大纲规定为自学内容,或只占极少的课时。多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类课程教学内容以大中型污水处理工艺为主,不适应我国农村大量个体家庭使用的小型沼气池、畜禽、水产养殖业等有机质含量高、水量相对小的特点。课程教学涉及农村环境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内容较少,没能突出农村和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教学特色。

1.2 教学体系不完善,不利于人才培养要求

跟踪调查显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工作后帮助很大[8],学生没有得到适当的实践锻炼和工程意识的教育,这已经是我国包括工科院校在内的工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9]。环境工程是工科类专业,课程理论内容和工程意识培养,需要通过实践类课程来加强和提高。受到学校类型、专业发展时间和实验、实践课程教学方式等影响,农业院校环境工程实践教学通常开设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和短期认知性实践教学,如一周的教学实习,缺乏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锻炼,不设置设计课程,考核制度也不完善。

1.3 实践教学内容脱离农村污水防治现实,教学效果不明显

工科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对完善和稳定实践教学体系,如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单位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人员、与企业有合作科研项目等。农林院校与农业企业和农村地方管理机构联系紧密,与实力强的环保和工业企业等单位合作关系较弱。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实践指导技术人员更加缺乏。这些因素造成针对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内容的实践教学力量不足,而城镇或工业环境保护内容实践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如许多农业院校虽然与部分工业企业、市政环保企业和省市级环境监测部门建立教学实践合作关系,但实习内容与农村农业污水处理和控制有一定差距,学生对农村农业污水处理和控制领域仍然感到陌生,今后难以尽快进入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2 农业院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方向

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具有自身的特点,如农业污水性质没有工业废水性质复杂,也不像城市污水处理和控制技术工艺路线相对稳定。虽然多数为生物处理工艺,农村和农业污水处理通常会结合地理、生产、以及居住条件等因地制宜。因此农村污水处理应用技术相对单一,但处理形式多种多样。因此环境工程课程改革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2.1 调整课程建设目标,形成适合农村农业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依据目前我国农村和农业对环境保护人才的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侧重对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实际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和设计课程的教学,形成面向农村和农业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具有专业院校特色的实践基地,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2.2 建设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污染控制课程教学内容

我国农村水环境保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近年来,国家从路线、政策和基金等方面,对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投入,农业院校有责任义务为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培养工程性人才。课程改革中,在突出基本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设置农村和农业处理教学的大纲和内容。如:将《水污染控制工程》中污水的稳定塘和污水土地处理及适用于小型污染水的技术内容规定为一定课时必讲内容;由于农村和农业环境污染控制往往与农村地理状况、居住和生产紧密联系,增设应用案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多种处理方式的联合应用;在处理固废尤其是沼气工程中的固废等,还要考虑后续沼渣和污水综合处理等。因为农村和农业环境工程保护技术发展迅速,应补充相关新技术及应用内容,甚至专设讲座;配套与农业水环境治理相关的前修课程,如农用化学品污染,面源污染控制等,为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3 建立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环境工程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理论、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和工程意识教育等环节,农业院校在完善实践课程体系上应做出更大努力。

理论教学基础上可以设置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不同类型的实验性。因为环境工程实验的综合性强,普通意义上的验证性实验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验中《污泥性能测定实验》是污水生物处理的一项重要指标,但不同来源的污泥其性能不同,实验过程中还必须测定多项指标,是综合性强且时间持续时间也非常长(通常需要一周)的实验,应该设置综合性实验来完成;污水处理效果根据污水来源、工艺等不同而不同,设计完整创新性实验,包括污水来源选择、不同工艺设计、实验设备综合应用、检测指标与检测手段选择等。可以较好的锻炼学生从整体上系统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建立农村和农业企业为主的生产实习基地。实践类教学被证明是对学生今后工作帮助最大的课程类型之一[8]。仅靠短期的如参观城市环保企业等的认知性教学实习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也无法让学生了解农业环境工程保护的实际内容。设置2个月以上完全进驻实习单位的生产实习,聘请合作单位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地指导老师,跟随实习点的工作节奏锻炼学习,实习期间要求撰写实习的工作日记、调研报告和实习专题报告,作为考核实习的依据之一。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检查实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作出总结。

实习合作单位的选择是建设农业院校特色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关键。合作单位应该是农村环境保护企事业单位如乡镇级的环保单位;拥有农村和农业环保处理设施的农业生产单位,如大型或家庭式畜禽和水产养殖场;新农村美好乡村居民居住和旅游地的环保处理设施单位等;大型或家庭式沼气单元等。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事业,这些单位其实非常缺乏有专业理论知识人员,期望与相关科研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也期望有理论知识的人员指导。在校的大学生已具备相当的书本知识,可以应用甚至帮助实习单位的工作,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与学校老师联系,帮助或协调问题解决。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包括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协调能力等都会得到极大提高。相反,城市环保事业单位组织机构相对成熟,企业技术稳定、生产运转顺利。学生即便是蹲点实习,但基本就是每天例行上下班,如,一个成熟氧化沟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基本是全自动化控制,正常生产运转中,参数短期内不会也不可能调整,学生感性认识收获不大。

依靠科研项目,通过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在农村污水控制方面进行实验,如畜禽污水处理、农产品安全生产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完善教学体系,加强课程设计

学习24小时后的知识保持率统计显示,讲授5%,阅读 10%,视听结合20%,示范30%,讨论组50%,实践练习75%,向他人讲授/即时应用90%[10]。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应用课程是目前大学教育难以取代的优势[10]。课程设计是将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农业院校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往往被忽略,完成理论、实验和实践教学后,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突出理论应用,训练大学生工程整体设计能力。并将课程设计开设在实践教学的后期,设计的内容可结合实践课程中发现的问题,更利于学生的创新。

2.5 制定合理的实践课程考核制度

实践课程考核因为指导人员、地点和单位性质的不同,相对理论和实验类课程难度更大,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积极促进教学。制定合理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课程考核体系,可以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综合考察。学生实践中的表现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老师联合评判,并以实习单位老师为主,考察学生的实习主观能动性,如到勤率、工作表现等。第二项考核内容依据学生的书面报告,如工作日记、调查报告和专题报告等是否完整,质量水平如何。设置不同权重,实习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等都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可以将现场考核的权重加大,充分体现现场工作能力的重要性。另外,考虑实习的难易,对不同实习单位加不同的权重分。

3 结语

教学需要根据课程特点,结合社会的需求不断改进。农业院校在生物及农业专业较工科院校有较大优势,我国生态农村建设需要大量水环境保护人才。因此,农业院校应坚持为农村和农业服务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培养出具有农业院校自身特色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沈连峰,王婷,张发文,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01):61-63.

[2]辛言君,马东,崔德杰.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11):53-55.

[3]祝春水.“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甘肃科技,2009,25(5):142-143.

[4]吴棉国.生态农业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中国发展,2013,13(5):12-16.

[5]李洁,周应恒.农村环境教育在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中的作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89-93.

[6]陈满荣.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关系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1(16):1841-1849.

[7]吕淼.“三农”问题与高等农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农业院校的改革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5(3):86-88.

[8]马小娥.提高工科大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思考和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07-209.

[9]张学洪,张军,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6):37-39.

[10]陆昉.推进课程共享与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大学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4(1):8-11.

农业工程专业篇6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1122”工程;成效;建议;山东东营

中图分类号 F32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325-0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纵观世界各国的实践,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都有着高度发达的合作社。在美国,由合作社加工的农产品占总量的80%;在西欧农产品市场上,合作社经销的产品占60%。当今世界,合作社发展已经从农业到工业、从生产到消费,全方位地深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农户之间的联合和合作都得到了充分发展,这是在国际竞争的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我国2006年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促进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东营市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不断加大指导、扶持和服务力度,强化政策措施,努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引领农民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逐步走向有组织、有规模的联合经营,实现合作共赢,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东营市组织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1122”工程。

1 东营市实施“1122”工程的背景条件

国务院于2009年11月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实施国家战略,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对东营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将分散的农户经营发展为能合理利用资源的现代经营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引领农民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走向有组织、有规模的联合经营,实现合作共赢的有效组织形式[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阶段完善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推动农业改革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的重要出路[2],也是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要出路。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东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2009年底全市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57家,入社农户达到5.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6.02%。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发展中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多数合作社规模较小,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运作不够规范;二是合作社自身实力有限,承担风险能力弱,融资比较困难,市场组织化程度较低,产品难以通过“农超对接” 等方式实现高效益的现代营销;三是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氛围还不够浓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仍不能适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2010年东营市开始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1122”工程。

2 组织实施

2010年初,印发了《东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122”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大力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1122”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1122”工程,即“一项行动、一个推进、两个对接、两项制度”。

2.1 一项行动

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立足当地资源和产业特点,选择具有产业代表性和农民确实需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通过政策扶持、业务培训、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切实帮助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着力培育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实现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和产品品牌化,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和带动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2010—2011年,投入财政扶持资金1 200多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扶持资金500万元),重点培育了100家市级合作社示范社,并通过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广示范社的经验和做法,使其他合作社和广大农民学有样板、赶有目标。通过示范社的示范带动,使更多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并逐步规范合作社建设,推动形成“建一个合作社,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局面。

2.2 一个推进

全面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按照全市农业产业布局,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经营体系建设,依托优势产业带、产业基地和特色产品生产乡镇村,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农产品商标注册,创建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了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围绕粮棉、蔬菜、畜牧、水产、林果和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主导及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干部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引导种养、购销、农机大户等发挥其运销、流通、技术等优势,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鼓励农技推广、供销等方面的基层组织和专业人员发挥其组织、技术、资金和场所的优势,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四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依托生产基地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五是引导同类或相关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联合与合作,积极发展跨区域的联合社,实现行业规模发展,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从2010年到2012年上半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45家。通过全面推进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

2.3 两个对接

组织好“银社对接”和“农超对接”。一是积极开展“银社对接、金融支农”活动,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中资金短缺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东营市中心支行与东营市农业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并建立了“银社对接、金融支农” 联席会议制度,按照“政府搭台、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银社共赢”的方针,努力构建互惠共赢的银社对接平台,促进金融机构和合作社双方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实现合作共赢。二是大力开展“农超对接”,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营销问题。按照“超市(流通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直接进入超市和流通企业。定期组织连锁超市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实地考察观摩,同时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信息、加工包装技术、仓储运输及价格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为农产品进入超市拓宽渠道。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超市召开“农超对接”洽谈会,积极促进超市、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达成合作协议,实现“农超对接”。仅2011年,150家合作社通过“银社对接” 获得贷款1.6亿元,30家合作社通过“农超对接”达成交易金额1.8亿元。

2.4 两项制度

建立固定联系点制度,及时了解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求;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动态管理制度,及时调度发展状况。针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信息不灵、人才缺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问题,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固定联系点制度和动态管理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合作社的发展动态,大力开展以信息、培训、融资、产销对接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进一步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环境,克服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提升建设水平。对新发起成立合作社的农民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组织可行性报告的论证、制定章程和做好各种材料的准备工作等,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水平。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专业市场、金融机构等组织单位之间的合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一体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 成效

通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1122”工程,培育出了一批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带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

3.1 培育出强社名社,带动农民发展合作社

围绕绿色高端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农业主导产业,着力培育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强社名社),率先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在种植业方面,如广饶县富源蔬菜种植合作社,入社社员460户,已建成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666.67 hm2,其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全球GAP认证,年生产优质蔬菜5万t,全部由加工企业以订单形式高价收购。在畜禽养殖方面,如垦利县肉牛生产合作社,由万得信食品有限公司和285户肉牛养殖户发起成立,现已建成标准化肉牛规模养殖场22处、良种繁育中心1处,年出栏肉牛1.5万头,户均年增收近3万元。在水产养殖方面,如垦利县大闸蟹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从事大闸蟹规模化养殖,生产的黄河口大闸蟹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带动了大闸蟹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大闸蟹养殖面积达3.7万hm2,黄河口大闸蟹入选“中国十大名蟹”。示范社示范带动广大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建立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建设规范化合作社,逐步推动形成“建一个合作社,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局面。

3.2 引领农民合作共赢,实现跨越发展

截至2012年6月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702家,辐射带动农户19万余户从事订单生产和专业生产,覆盖了粮棉、蔬菜、畜牧、水产、林果、农机等产业,合作的深度已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合作的广度正在从技术信息、农资购买、产品销售服务逐渐扩展到品牌创建、实体经营等领域。全市产供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有405家,占合作社总数的57.7%。合作社的规模也不断壮大,社员数量在100户以上的有155家,占22.1%。据统计,2011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户均纯收入达3.25万元,与从事同种农产品生产的非社员相比,户均增收3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突破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家庭分散经营存在的难以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难以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和现代设备,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竞争等难题,引领农民合作共赢奔小康,实现了由分散经营走向合作共赢的跨越发展。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1122”工程,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但是当前多数合作社仍存在规模不够大、运行机制不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弱的问题。后期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1122”工程,要着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水平,增强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一是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引导合作社加强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三会”建设,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增强社员对合作社的归属感和合作社对社员的凝聚力[3]。坚持依章办事,建立健全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落实好盈余分配,建立起良好的内部积累和风险保障机制,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4]。二是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引导、鼓励和支持合作社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依法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制度,统一质量安全标准,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农业投入品采购供应,统一产品和基地认证认定,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开展标准化生产和相关技术规程的培训,并加强生产信息监管,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三是加强品牌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引导合作社建立健全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注册产品商标,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地理标志产品等相关认证,参加各种产品展销、展示活动,参与“农超对接”和国际竞争,拓宽产品营销渠道,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能力[5]。

5 参考文献

[1] 董晓波.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创业中的维度与变革[J].河北农业科技,2008(17):48-49.

[2] 魏芳霞.秦安县规划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思路与对策[J].甘肃农业,2010(2):71.

[3] 吴秀珍.北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西热带农业,2009(6):21-22.

[4] 张梅,郭翔羽.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效率[J].商业研究,2010(9):179-184.

农业工程专业篇7

关键词:《水力学》课程;双语教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3-96-02

双语教学是高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尝试。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双语教学更重视英语与学科的渗透,让学生全方位地应用英语。双语教学不仅仅让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200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在本科教育方面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这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在我国各高等院校中,双语教学已成为衡量本科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1-4]。我院于2011年起开展校级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工作,其中,对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水力学》课程实行双语教学,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突破,是在教学实践中值得不断探索、实践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水力学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水的客观运动规律,以及水与其它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力学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给排水、水文环境、机械、动力、动能、化工、石油等领域,也是本校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建设项目增多,任务繁重,而水利工程专业的人才却十分紧缺;与此同时,对水利工程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高校培养人才的责任层面来说,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此,在本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地开展相关的研究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水力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是本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将具体阐述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模式及实施情况与体会。

1 《水力学》双语教学前的准备

双语教学不同于纯外语教学,不再是以前常说的“用外语上课”。纯外语教学把外语当作一门课程,把语言学习作为教学目的,而在双语教学中,外语教学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和教师的英语运用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施前,对学生们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是非常必要的。《水力学》课程通常在本科二年级下学期开课,在此之前有部分同学已经通过了英语四级甚至英语六级考试,这部分同学无论是听课能力还是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优势。而对于农业院校的工科同学来说,英语水平不高是普遍现象,有部分没有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的同学在词汇量、听力等方面非常受限,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实施前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摸底。笔者对我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3个方面,一是当前学生通过英语等级考试情况;二是学生学英语的主要渠道和时间保证情况;三是对《水力学》双语教学的中英文学时分配比例的建议和双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预测。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50%以上的同学还没有通过英语四级,同学们学英语的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以背单词、看外文电影为主,每天学英语的时间基本保持在1h左右,对双语教学的期望是30%英文,70%中文,普遍认为听力是双语课程教学中的最大困难。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初步掌握了学生的英语使用水平,为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双语教学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

同时,为了配合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我们为同学们准备了《水力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专业词汇表,便于同学们在课程教学前进行预习,以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材料。

教学前的英语水平摸底工作有利于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因材施教。

2 《水力学》双语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

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课程教学前需考虑的重要内容。经过广泛调研和结合本专业的学生特点,我们使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水力学》双语教材。该套教材比较适合于初次接触《水力学》双语教学的学生学习,中英文并重,先用英语阐述,后面紧跟汉语内容,能够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适应双语学习模式。同时,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主要考虑《水力学》课程内容比较多,基础部分使用双语教学,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因为基础部分的内容和大学物理的衔接比较紧密,学生对课程内容比较熟悉,而进展到课程教学的中后部分内容时,学生比较陌生,许多概念对他们来说都非常新,应用双语教学,学生学起来会比较吃力,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定上,我们初选以前4部分章节作为双语教学的重点内容。

在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教学组织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十分必要。《水力学》课程涉及很多公式的演算,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板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用英文推算公式,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精心制作能够抓住学生眼球的多媒体课件非常必要,特别是在基本概念的讲述中,适当穿插某些概念的趣味性应用或者是比较知名的历史事件的介绍,辅以图片或视频资料,可增加课堂的新颖性,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可帮助学生加快适应双语教学。

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意识地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补充学生可以亲眼目睹、亲自参与的科研实例,使学生学习掌握的水力学专业知识不仅仅停留于书本。比如在教学中穿插介绍我院在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的科研项目,通过学生们自己用英文介绍,教师辅以说明,激发同学们学习水力学的兴趣,提高应用英语的能力,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3 《水力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

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提高语言能力。在《水力学》双语教学中,根据本专业与课程要求,结合双语教学的特点,采用开卷与闭卷、笔试与口试、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要衡量基础知识的接受程度,又要反映能力的提高程度,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在《水力学》课程考试中,采用了闭卷考试(占70%)与课堂考核(占30%)相结合的办法。闭卷考试着重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基本理论与概念的考核为主;课堂考核着重考察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课堂发言为主,这样学生就必须在认真学好水力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英语交流水平,避免出现学生消极对待双语教学的现象。

4 体会与建议

抓住校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契机,笔者进行了《水力学》双语教学实施方式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如下。

双语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经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校层面应进一步加大双语教学的支持力度,并积极加以引导,充分重视双语教学专业创建工作,创造和完善双语教育环境,成立校双语教育实验领导小组和教学研究小组,加强对开展双语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教学指导,减少双语教学的盲目性。其次,提升师资水平。双语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有一支过硬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因此,要对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包括组织到其他开展双语教学比较好的学校观摩学习,教师之间要开展相互听课、相互督促和相互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要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应尽早让他们接触专业英语词汇,这些都是促进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议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加强专业词汇、专业术语的学习。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避免采用枯燥的教学模式。本来学生接受工科知识就觉得难,而加入英语后更增加难度。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学、弃学的情绪,最好能在课堂教学中辅以趣味性较强的教学视频、图片等以及实际科研项目,培养学生乐学的兴趣,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双语课程,提高双语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

[2]李娜,栗海燕.高校双语教学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23:159.

[3]杨合现.试析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意义及存在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10,9:81-82.

农业工程专业篇8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19-03

国际人机工程学学会(IEA,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将人机工程学定义为:“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对象);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内容);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与闲暇时怎样考虑人的健康、安全、舒适和工作效率的学科(研究目的)。”简言之,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器―环境”系统中人、机械和环境三个要素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1,2]。在现在的全球化竞争中,以解决人的“安全、高效、舒适、省力”问题和人、机器、环境相互协调为目的的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在工业设计的各个方面。作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人机工程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在产品设计中运用人机工程学知识的能力[3],为学生在农业机械化装备研究、设计、制造、试验鉴定、推广应用、系统规划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奠定基础。

一、人机工程学传统教学的弊端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现行的人机工程学教材均面向工程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教材编写者大都考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背景知识、就业方向以及在本专业内部人机工程学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例如,工业设计专业以培养具有创新性产品设计能力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为目标,人机工程在工业设计专业就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而弱化理论。现行教材中出现的案例在工程设计等专业较为常用,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熟悉和关心的农业机械设计相关内容在人机工程学教材中很少体现。因此,学生在使用教材时感觉到“人机工程学”这门课和其他课程无法很好地联系和衔接,在以后工作中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对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和未来发展帮助不大,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上课时缺少主动思考和积极学习的动力。

2.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及教学内容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一个过程,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这个教学“中心”学习到本课程的概念、理论,并学会在实际设计中使用本课程的理论方法。然而,目前我国人机工程学课程教育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4-6],教学过程中以教材的知识讲授为重点,忽略学生使用知识的能力培养,造成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奇怪现象。在实际人机工程学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但事实上仅仅是将板书内容搬到了电脑屏幕上,教学内容依然是教材上的内容,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知识灌输方法。这样的结果致使学生被动接受,减少了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内容,压抑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出现负面情绪,直接导致课程的内容不能被学生学习和理解,也偏离了教学目标。

3.考核方式单一。传统的人机工程学课程考核方式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单纯以理论知识为考核目标,以闭卷考试为考核手段,造成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临考前几天把课本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下来,而这种短时间记忆很快又被遗忘。显然,这种考核方式不能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无法检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达不到构建科学理论知识结构和培养实践能力这一重要教学目标。

二、“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方法探索

1.教学内容建设。人机工程学涉及人、机械和工作环境,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工程技术学科的基础还必须广泛学习生理学、心理学、人机解剖学、人体测量学、人体运动学以及环境保护等相关学科。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机工程学”教学内容建设要求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对现有教学资料进行整合,突出人机工程学在农机产品设计的应用,删减部分工业设计等内容,增加具有农业机械特点的设计案例。因此教学任务重,各部分跨度大,重难点多。本课程的突出难点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既要突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又要体现人机工程学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学科的最新研究应用情况。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应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单项实验―小课题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链。课程教学中以农业机械设计为主线,着重讲述人体测量数据、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及其在农机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并尽可能地阐明问题最原始的出发点及其应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另外,人机工程学作为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新的理论方法不断涌现,而且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包括农业机械产品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设计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关注人机工程学的最新文献动态,了解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与其他院系、研究机构保持联系密切,关注本学科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建设。积极采用参与互动式、体验式、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法和项目实训法等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对课程重要概念进行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人机工程学基础概念理解,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通过案例教学,分析人机工程学在农业机械产品的应用,增强课程的实用性,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人机工程学在本学科中的应用途径和未来方向,充分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注重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视频、教学软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通过课堂练习、单项实验、小课题设计和大课堂设计四个实践环节,动态检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在某些章节之后,组织对某些案例或问题进行专题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学生的讨论、作业、设计等进行评价、辅导和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充分利用学校其他专业的资源和校外合作企业,结合优秀实例进行讲解,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意构思,养成团队协作意识,注重设计质量、讲求工作效率的良好工作作风。这样通过教、学、练、交流、验证一系列的环节,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运用人机工程学。

3.实验教学建设。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最重要环节,也是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应基于人机工程学学科特点,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系统学习本学科理论方法并运用于实际设计中为目的,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教学进度安排相应课题。本课程通过实验室实验和社会实践调研两方面完成实验教学。实验室实验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主要包括人体静态特征尺寸测量与分析、人体动态特征尺寸测量与分析、农业机械化装备的座椅、显示装置及操纵装置人机学设计、农机机械化安全人机学设计等。社会实践调研主要需要深入到市场、田间、农村一线,调研并分析现有农业机械装备在人机工程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建设,完善具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的人机工程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方案体系。

4.考核体系建设。考核体系是检验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相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要剔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就必须首先改革以闭卷考试为主的传统单一考核体系,建立一种注重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多维考核体系。根据课程中理论知识、设计方法和综合应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设计不同的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例如收集文献资料、观察人机工程学在农机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等。在每一章结束后设计一个小课程设计,小课程设计是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内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重点考查学生对本章知识的运用。在期末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大课程设计,大课程设计需要学生融合本课程所学重要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多种设计方法,个人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包括文献、调研、设计图纸和最后答辩。

三、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学科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7,8]。利用优秀的教学团队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对人机工程学的教程进行修订,使其更加符合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丰富课程内容,协调与其他专业课的关系,最终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人机工程学本身作为一门独立课程以外,也是其他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补充,因此可以联合其他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专业课程教师群,共同建设人机工程学及其相关专业课程。同时,建立公平高效的团队运行和激励机制,健全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吸引更多青年教师加入到人机工程学课程建设队伍。

本文分析了传统人机工程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出传统教学的弊端。根据作者多年在人机工程学课程的一线教学实践,结合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背景知识结构,总结探索出人机工程学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方面需要改革的方向,具体从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实验教学建设、考核体系建设及教学团队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对今后的人机工程学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及教学任务安排方面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伟.应用人机工程学[D].上海:东华大学,2006.

[2]阮宝湘.工业设计人机工程[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12.

[3]廖晓梅,钟世禄.“人机工程学”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3,(32):76-78.

[4]韩雅丽.本科教学模式创新及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7,(2):120-121.

[5]陈静莲.“人机工程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3-5.

[6]汪惠芬,刘婷婷.“人机工程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36):71-75.

[7]许崇波,等.基因工程教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大连大学学报,2011,(32):107-111.

[8]俞祖华,等.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鲁东大学学报,2008,(25):90-96.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

上一篇:自然科学启蒙范文 下一篇:民族共同体意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