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常识范文

时间:2023-10-22 10:11:47

汉语言文学专业常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常识篇1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 现代汉语 教学改革

“现代汉语”课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一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的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能力的基础课程。”[1]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诸如新闻、编导、广告等文科专业,为了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开设现代汉语课。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教学普遍存在着照搬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及方法等现象,导致该门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教学目标缺少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对接;

第二,教学内容缺少与专业知识的衔接融合,缺乏实用性;

第三,教学内容重理论,缺少应用及实践环节的设计;

第四,教学内容缺少对当下语言现象的有效解读,语言材料相对陈旧;

第五,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灵活多变性。

由于以上主要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不感兴趣,认为学习现代汉语课是没有必要的,对自身的语言表达及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提升没有帮助。针对现代汉语课在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探讨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内容。

一、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准确进行课程定位,重新设置课程教学目标

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在广播电视机构以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访、摄录、编辑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除了需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课是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计划中为培养学生沟通及表达能力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设置为30―45学时,2或3学分。根据《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对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任务的规定,按照现代汉语课在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课程定位要求,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路,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即“散点式的选择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理论知识理解、分析社会语言现象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上将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初步具有运用语言理论解读社会语言现象的能力。

二、根据教学目标及要求,有针对性的拟定授课计划

广播电视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散点式”的选择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何为‘散点式’;‘散点式’选择理论知识的依据是什么;如何‘散点式选择”是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散点”是与系统相对而言的。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课要求系统的讲授语言理论、知识及技能。而在其它专业培养计划中,现代汉语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功能、学时安排均决定系统讲授汉语言理论知识是不具备条件的,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些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首先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其次是现代汉语课教学内容自身的实践应用性;再次是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需要。基于以上三点的考虑,现代汉语课应选择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语言理论,选择与社会生活联系较紧密的语言知识,选择对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奠基及助推作用的理论知识。集中体现为如下几方面:

第一,基于广播电视学专业普通话课与现代汉语课“语音”部分教学内容的重复,割舍“现代汉语”课语音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二,基于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重复的考虑,删减文字部分的笔画、笔顺、造字法等内容的教学。着重讲授规避异体字、繁体字、错别字等正确使用汉字等相关知识。第三,词汇部分删减掉与高中语文课重复的内容,重点讲解同义词辩词,同音词理论及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等知识。第四,语法部分讲解低一级语法单位构成高一级语法单位的语法规则,病句常见类型及识别方法。第五,修辞部分着重讲解不常用辞格的识别及运用。精简后的现代汉语课教学内容实用性较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或者具有向专业知识靠拢的空间及可能。易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展开及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割舍掉的教学内容并不是不讲授,而是做轮廓性的宏观概述,让学习者在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重点、详细地学习精简后的知识。

三、有效整合日常生活及传播媒介中的新鲜语料,将其融入现代汉语课程理论教学

纵观各种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教学举例及语言材料陈旧是不争的事实。语言课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实践教学、应用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只有教学材料鲜活、真实、贴近生活与专业实践,才能充分凸显语言理论的有效性及实用性,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现代汉语课应将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中鲜活、真实、积极、健康的语言材料补充进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去。将大众传播媒介及当下典范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作为现代汉语课的语言材料及语言资源。

由于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职业输出方向是广播电视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因此,现代汉语课应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广告、微博、微信等媒介上的语言事实作为该门课程教学的首选语言材料,并对选择的语言材料不断更新。例如,在文字的正确使用、同义词的辨析、新语词的发展、语法错例辨析、辞格的运用等理论知识的讲解中都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新闻媒介中的语料作为理论教学有利的论据,给予支撑。这需要教学者有意识地扩充知识储备,扩大阅读面,平时注意语言材料的搜集、积累,并对搜集来的语料不断的研究、分析及推敲。最后,才能将其应用于具体的理论教学中去。

四、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侧重实践及应用的“1+3”的教学模式

为了将日常生活及传播媒介中的新鲜语料有机融入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凸显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加强课堂实践环节设置比重,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提出“1+3”的教学模式。“1”指的是一个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点。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打破系统讲授的惯例,采取“散点式”的理论知识讲解模式,虽然选择的每个知识点是整个语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其在具体的授课中就是一个整体,具有独立性及自身相对的完整性的。“3”指的是语言理论知识运用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最基本的语言理论知识的识记练习。以常用的课堂练习题形式呈现。学生与教师对该呈现形式都较为熟悉,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该形式有利于测验学习者理论知识的识记数量及掌握程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强化记忆。第二个层面是分析社会语言现象的训练。即选取与所讲的一个理论知识点有关联的最新社会语言现象,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让学生对语言内容及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课堂谈论。此种训练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呈现的内容具象直观,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主要传达分析的思路及方法。该层面的语言理论知识运用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用语言理论分析社会及专业中语言现象的能力,并间接感知课程内容与专业学习及日常生活的关联度。第三个层面是运用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能力训练。在对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识记及分析练习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口头语言表达及书面语言表达中去,或者尝试性的在专业写作、新闻报道中有机地融入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该层面的训练,教师可进行灵活地课堂设计及教学组织。课后学生可与教师对使用效果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该层面的训练有助于提升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直接体会到语言知识的实用性。

五、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散点式”的教学理论知识安排,“1+3”的教学模式设计,要求广播电视学专业现代汉语课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小组讨论,课外实践等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举例加讨论,示范加反馈,媒介语言实例辩论等教学方法。在语言知识积累,分析、运用语言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习者思维的灵活性及灵敏度,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注释:

[1]张先亮:《试论“现代汉语”课的定位、内容与方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71―76页。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Z].2012.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1―85.

[3]张先亮.试论“现代汉语”课的定位、内容与方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1―76.

[4]韩书庚.高师“现代汉语”课程的教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2):88-90.

[5]贺晓萍,谭莉芳.关于高师“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1):76-78.

汉语言文学专业常识篇2

1.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课程实际分布不均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是三年,而在这三年中,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的是公共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刚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感受这个专业的魅力,甚至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很多专业课程需要两个或三个学期才能上完,比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还有一些课程从时间上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需要上完一门课程才能开始另外一门课程,比如上完古代文学才能上现当代文学,理论课程必须放在语言、文学类课程之后等等。由于大学一年级没有开设专业课程,大学二年级才开设,所以很多专业课程都集中在大学三年级,这对于即将进行实习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压力。

1.2课程设置单一化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共三大块: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而课程设置的主要部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专业课。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种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90后大学生的知识需求,也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在实践课这方面我们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安排方面,只是局限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和秘书实务两个方向,也已经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

2.改革建议

2.1文理渗透,形成通识教育思想我们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等作为主干课程,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所占的比例较大,实践课程相对偏少,“宽口径”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不够。此外专业方向课程少,如只根据师资力量开设了文学语言类基础课程,其他如唐诗研究、宋词研究、古代小说研究、修辞学和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和海派文学等课程,则没有开设;因此,专业特色就显得不够鲜明。课程建设方面应以“课程开放”为标准,开设新课,改造老课,既保留传统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又形成突出能力运用为目标,按“通识课”思路、“适应性”原则、“多接口”模式,建设便于自学、实用性强、适应面广、学以致用的新课,并改造原有的传统老课,最终实现“课程开放”。课程类别应包含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公选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等。还应贯彻落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将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

2.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理论课程教学。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虽然也在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是趋于饱和,所以该专业的一般人才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如何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方案,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应注重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的结合,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类应用课程以及办公自动化等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能力的课程,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文学采风与创作实习也是实践教学的很好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陕西这个文化大省的优势,以古今作家的故里或者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作为实习基地。首先由专业教师讲课,进行专业认识教育,要求学生在第一线深入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本专业基本理论或技能等。再通过深入民间采访、请专家介绍、座谈会讨论等形式,最终要求学生或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加工,或对著名作家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写出调查报告,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学创作或文学鉴赏以及批评的能力。

2.3实行学分制,多开选修课目前主要是以课内必修课学习为主,选修课非常有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宽厚的知识面,应该多开选修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其研究能力。课程设置应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课程,又具有可供学生就业选择的方向课程,同时更具有开阔学生视野和拓展知识面的公选课程,形成课程设置“宽”和“厚”的鲜明特色。可开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欧洲文学专题研究、美国文学专题研究、中国话剧研究;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与批评专题研究、比较文学、民俗学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一方向修读专业选修课学分;建议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选修2-3门历史学课程、2-3门政治学、哲学课程、1-2门社会学课程,以完善知识结构。

2.4增加实用性课程,重视就业培训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理应增加实用性课程,重视就业培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都会从事语文教学,而基础工作最见功夫,在校期间应该锻炼口才、文才、心理教育方法等。至于新闻出版等宣传行业的工作,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各类网站需要网络编辑,要求具备相当的技术水平,比如熟练运用MSWORD编写文章、运用HTML语言制作网页页面的能力。所以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大量阅读,扩展知识面;经常练笔;和媒体编辑、记者沟通,还要具有策划、组织能力;浏览媒体专业网站,协助采访,实习,积累经验。此外,在企事业单位做文秘、助理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条重要就业途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熟练使用办公软件(Office系统或WPS系统,包括文档、表格、幻灯片处理);熟悉各种公文的写作;熟悉各种公司日程安排、日常事务处理技巧;提高英文口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常识篇3

关键词:科技汉语教学 教师 专业意识 预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1-0080-02

一、科技汉语课程的定位

科技汉语课程是指在留学生汉语预科阶段开设的以科技汉语和科技知识为教学内容的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进入预科阶段之后的专业学习时能避免因为专业语言不通、专业知识不会而造成的学习障碍。其教学内容包括语言和知识两个方面,即专业词汇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其中以科技专业词汇的学习为主。

试参照英语教学为例。根据语言教学的性质,英语分为通用英语(EG,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和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1]两种。同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可以有这样的划分,日常的汉语预科课程就可以理解为“通用汉语”,对象是学生日常交际所需的汉语,就词汇而言所学的都是汉语中的高频词;而科技汉语课程则可理解为“专门用途汉语”,解决的是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遇到的语言问题,重点在于专业词汇[2]。从事专门用途语言教学的教师不仅承担教师的职能,而且还是学生的合作者、课程设计和材料提供者、研究者和评估者[3]。科技汉语教学中教师也具有这样的性质,本文根据科技汉语课程这样的定位探讨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意识。

二、科技汉语课程中教师的身份

对汉语教师担任科技汉语课程教师和数理教师担任科技汉语课程教师的利弊对比:

汉语教师由于是在预科阶段接触学生最多的人,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有着很好的把握,知道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样的汉语词汇、句型能够使学生接受所要传达的内容。这是旁人无法企及的。但是,汉语教师在数理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科技汉语课程教什么、教多少的把握上存在巨大劣势。中学的知识对于数学、物理教师来说可谓小菜一碟,但对大多是文科出身的汉语教师来说却是个很大的挑战。即便汉语教师能够完全掌握课本上的数理知识,但对整个数学或物理知识系统没有把握,一旦学生问到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知识或是需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的时候,汉语教师就显得无能为力。正因如此,如果由汉语教师教授科技汉语课程,他们必然会在教学方法上煞费苦心,力争用尽量简单的语言和方法教学生,以弥补其在专业知识上的缺陷。但数理教师因为习惯了数理专业上成形的表述方式和思维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转变,对学生、对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个相互适应的问题。

三、科技汉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专业知识的教授

在科技专业知识的教授上,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第一,具备基本的数学、物理知识。如果科技汉语课程是由数学、物理老师进行教授,则此方面问题不大。问题在于如果是由汉语教师授课,鉴于汉语教师大多出身于文科,对数学、物理等理工科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且不牢,在授课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第二,对数理知识的系统梳理。无论是由数理专业教师还是汉语教师承担科技汉语教学的教学任务,都需要对中小学数理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去繁就简,去粗取精,优化整合,因材施教,以适应留学生数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如本次对理工大学2011级外军生长军官留学生数理水平的调查中,发现中国的中学物理课本对核聚变原理、过程及应用有大量表述,其难度和深度已达到甚至超越了对部分工科本科生的要求,这样的内容显然不适合留学生系统学习,可在科技汉语教学中作适当冗余删除或暂缓处理。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

笔者所在院校外军生长军官留学生今后所从事的是计算机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工作,两者都对数学、物理知识要求较高,所以,科技汉语教师必须既懂专业知识,又懂汉语教学,能够将复杂的技术术语、概念、公式、推理过程等专业知识用浅显易懂的道理教授给学生,又能够在同一堂课上兼顾学生的不同水平,是科技专业和汉语专业的“双栖”,甚至“三栖”教师。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特别注重斟酌课堂用语。教师在教授科技汉语课程时,应该熟知并尽可能地以学生所学过的汉语词汇及句型为媒介。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格外地加以注意。特别是非汉语专业的教师担任此课的教学任务,由于不熟悉对外汉语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出现太多的无效甚至混淆的语言信息,导致学生出现“不是因为不理解所学的知识点而听不懂课,而是因为教师所使用的语言而听不懂课”的状况。

(三)对备课工作的重视

相对于一般课程的教学而言,科技汉语课程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的汉语水平和专业水平这两个方面格外地注重课前准备工作。了解学生的汉语水平是为了授课时保证所授内容能够被学生接受,不至于因为学生听不懂老师讲的话而使教学效果打折扣。同时,了解学生的专业水平也同样重要,目的是使授课更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度,在本国受教育程度不一,所以授课前非常有必要逐个对学生的数理水平进行全面而详尽的了解。了解清楚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分班授课的方式,将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集中起来,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在处理文化冲突时应当持有兼容并蓄、不卑不亢、弘扬精华的态度。由于数学、物理科技汉语课的内容涉及的都是科技方面的知识,相对于《中国国情文化》教学中涉及的中国传统习俗、儒家思想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而言,一般不会展现太多的文化差异,产生明显的文化冲突,但是也不能一味地在课堂上过多宣扬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发展,而忽略甚至菲薄其他国家的成就。尤其是涉及科技史知识的时候,应当保持一种客观的心态,尊重古代西方、中东等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历史成就。

科技汉语课程是为外军生长军官留学生在预科汉语学习阶段开设的一门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汉语水平的基础上尽快适应科技类专业课程的学习,消除其可能存在的汉语语言及科技知识的障碍。科技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专业素质和意识,必将对科技汉语课程乃至其他专门用途汉语课程的有效开设发挥良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世禄 等.ESP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黄振英.科技汉语中的长句试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2).

汉语言文学专业常识篇4

关键词:医学 英语授课 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5;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8-0054-03

基金项目:辽宁医学院2013年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YB2013001)

作者简介:吕文娇(1982―),辽宁抚顺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辽宁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按照教育部 “汉语作为必修课程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适应学生在华学习生活的便利和后期接触病人的需要”的精神要求,以尽早解决留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及临床见习时遇到的语言困难为目的,辽宁医学院特为留学生开设了每周6学时的综合汉语课程,每周2学时的汉语口语,还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了每周4学时的医学汉语必修课程。然而,在最初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收到的效果却远不如预期的好。为此,教师们对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状况,以及学习汉语的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了解。调查发现,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解决。对外汉语教师必须付出更大的热情、提出更好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双方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背景、动机和态度

把医学专业的留学生和汉语言专业的留学生做个简单的比较,不难发现,两种专业留学生在学习动机和态度上有着很大不同。语言专业留学生因将来要从事和汉语相关的工作,或打算在中国继续学习其他汉语授课专业,所以对汉语学习有较好的心理准备和强大的动力,其中也有小部分人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有一些了解,因此,学习态度较好。而英语授课的医学专业留学生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医学知识,学费较低是他们选择中国的主要动机。在平时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英语基本可以满足沟通需要,学生对学习汉语并不重视。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汉语只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以求顺利毕业。因此学生们觉得学习汉语是一种负担,甚至对学习汉语有抵触情绪。

(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留学生选择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专业,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独立。因此,学生除了在每周6学时汉语课上可以接触到汉语外,其他时间几乎完全被英语或其母语环境所包围,这种环境下,让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汉语是非常困难的。

(三)学习内容

医学专业留学生的汉语课是不分科的,一本医学汉语教材上听说读写共同进行,课时有限,单位课时内需要掌握的知识量较大,再加上汉语是留学生们较为陌生的意合语言系统、汉字读写相对较难掌握。这些都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带来极大困扰。

医学汉语的教材内容中加入了很大一部分医学相关内容,受篇幅的限制使得日常交际部分相对减少。教师若采用完全依靠教材的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便会脱离实际交际环境,学生在学习汉语初期,得不到使用汉语交流的,便会丧失学习兴趣。

二、教学策略初探

在汉语教学初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并努力使学习汉语和医学专业课的学习挂钩是对外汉语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学生在乐于接受汉语的基础上,再在课堂上引入好的教学模式、使用正确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相信会对留学生学习汉语有很大助益。

从表面上看,英语授课的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只要掌握日常会话,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就可以了,但实践和调查发现,系统地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常识,不光可以让学生在中国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老师们会发现,汉语好的学生,往往专业课的学习成绩也很好。当然这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天赋有关,但另外也要归功于汉语较好的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有效交流。

(一)注重文史知识的导入

要想引起学生的兴趣,除了和一般汉语言进修留学生一样,让其快速掌握基本的汉语会话,在一开始便产生使用汉语交际的之外,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文化导入,使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进而对汉语产生兴趣。如“故宫”“长城”“京剧”这些与中国文化知识相关的词语,绝大多数医学留学生完全没有概念。璀璨的中国文化本身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可以马上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勾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英语授课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而言,对中国文化的感知与认同,不仅决定其汉语水平的进步,更与其学习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不容小觑。因此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要求绝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要配合中国留学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与世界不同国家、民族沟通交流的任务。

(二)注重民俗常识的扩展

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沟通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中国社会民俗情况知之甚少。很多学生除了知道这个国家叫“中国”,他们来时飞机落地的城市叫“北京”之外,对其他几乎一无所知。学生由于对中国民俗概况和思维方式不够了解,在实际交流中常常遵循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习惯行事,因此,在交际中常会导致交际失败、理解偏差,甚至会产生文化冲突。这使学生对融入中国社会失去信心,进而拒绝学习汉语。

在口语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向老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1.商场里,男女一同购物,常常女性走在前面,男性跟在后面拎包;中国已婚妇女不冠夫姓、可以不戴婚戒。这些现象是否都说明中国是女性主导的社会?

2.在饭店里可以看到各种奇怪的食物,中国人是不是一个野蛮的民族?怎么什么都吃?

3.中国人好像都没有宗教,这是个没有信仰的国家?

如果教师觉得这些问题与汉语教学无关,不做解释轻易放过,就会造成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偏见,而学生是不会对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国家的语言感兴趣的。课堂讨论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解释中国尊重妇女、中国的多民族融合使得饮食习惯互相影响,以及中国的自由等情况。

(三)注重医学术语的解释和医学知识的渗透

在医学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医学术语的学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联系紧密,因此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教师做好这部分的教学工作,对学生日后专业课的学习和实习帮助很大。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中坚持以字为基本单位

对于医学专业的留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快速适应汉语字本位这一特点,对于学生日后对医学语言,尤其是医学术语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2.适当使用英语

大量使用学习者的母语或其他第三方语言教授汉语历来是对外汉语教学所不提倡的。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现实中的问题,比如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很紧张,汉语方面,不但课时十分有限,课后学生也没有更多时间复习。这使以往用于语言留学生的纯汉语、以认知为基础的教授方式较难实现。在医学汉语的课堂上,需要学生用更短的时间来掌握更多与医学相关的语言知识。那么对于英语授课的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过程中以英语为辅助语言进行授课,可以得到更快、更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医学术语时,英语可以更清晰地表达复杂的概念。

3.对于医学术语的解释,要通俗易懂,便于记忆

有些医学术语,如果单纯地让学生与其英文名称及图片相对照来机械记忆,难度是比较大的。而汉语是意合语言,每个词,哪怕是专业术语,词语内部字与字之间也存在着意义联系。如果为学生解释清楚这个词的汉语意义和来源,对帮助学生记忆有很大好处,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蛋白质”,就是“鸡蛋的蛋白中的主要物质”;“十二指肠”就是“一段肠,长度大约是十二个手指排列起来的长度”;维生素意为“维持生命的元素,没有它就会死”。类似的词还包括“胡萝卜素、叶绿素、桑葚胚(组织学与胚胎学)”等。

(四)让汉语学习与医学或未来求职工作建立联系

曾经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印度的女孩第一次到医院实习,辅导员将她带到实习的科室,介绍了导师和她认识以后便离开了。由于医生很忙,便请她先在办公室休息一下。女孩汉语不太好,性格又比较内向害羞,学习主动性较差,坐在办公室两个小时不知道如何进入状态。

这种情况自然和学生本身性格有关,但是也和学生的汉语水平以及汉语教师的日常教育引导脱不开关系。作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的汉语教师,我们不但要尽职尽责教好汉语,更要时刻告诫学生汉语水平对日后实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更要多介绍一些实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与导师、同事、患者交流方面的问题,鼓励学生克服恐惧,主动与他人交流,以便更有效地学习。

此外,还有一些留学生,虽然医学专业课学业不精,却因为汉语学得好能够留在中国或是回国后找到外事方面的工作。这种无心插柳的成功例子也不在少数。教师多渗透一些以往毕业生的经历,也能激励学生在汉语学习方面多做努力。

陆俭明先生指出,对外汉语的研究应该紧紧围绕“怎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外国学生尽快学好汉语”这个根本问题。医学院校对外汉语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征和学习目标,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摸索出一条最适合医学院校全英文授课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路,在保证医学专业留学生能够顺利进行日常交际的同时,也为他们学习医学专业课程及临床实习尽早扫清语言障碍。

参考文献:

[1]张发斌.对我院藏医学大学生实施藏汉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6,(6) .

[2]莫赛.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文化因素导入研究[J]. 广西民

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 .

[3]姜安.论医学专业留学生的医学汉语教学[J].现代医药卫生,2009,(20).

[4]倪露学.对医学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30).

[5]朱婧,王韫华.浅谈我校医学留学生的汉语教学[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2) .

[6]李美杰.从中巴文化差异谈文化教学对英语授课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的重要性[J].才智. 2011,(15).

[7]蒋晓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9) .

[8]李岩,郭梅香.探讨医学课堂教学口头语言的艺术魅力表现[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5) .

[9]金辉霞.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策略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7).

汉语言文学专业常识篇5

关键词:多元文化背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策略

一、引言

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这一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辉煌年代,同时也出生在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年代。他们不仅学习着我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在接触并学习着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受到了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以及大众文化的共同影响。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以及大众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加上部分国人宣扬的崇洋思想,导致很多大学生开始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价值观。其中有些大学生过分重视使用价值但却忽视了社会价值,信念不坚定,甚至出现道德价值观沦丧的情况。在这种局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无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现阶段如何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制约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下面将一一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内容不确定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由于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导致人们在选择文化时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正因如此,才导致汉语言文化专业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在当今社会,受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文化也就越发达。正因如此,才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后出现了崇洋的现象,他们过分推崇西方文化但却忽视了本土文化[1]。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和现实社会的联系不多,再加上教学内容和文字相对难以理解。以上种种,都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敬而远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深度和大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二)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老旧

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无处不在。正是由于创新,才有了今天发达的人类社会。21世纪是一个创新至上的世纪,各行各业都在与时俱进,教育行业也是亦然,当前很多专业授课都开始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来进行。然而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研究可知,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老旧,教师教学的重点始终还是课本的知识体系。相比之下,其它科目的教学除了教授课本上的知识外,还专门创新了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介。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的老旧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同时也无法吸引大学生对本专业产生兴趣。正因如此,才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成果一年不如一年。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式比较落后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当前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新颖的文化观点和现象层出不穷。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逐渐表现出与多元化文化背景的不协调,创新性和时代性也明显明显不足[3]。虽然当前大多数汉语言文学教师在课堂上都会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学习,然而他们当中少有人会重视启发并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上种种,都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同时也无法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效性。21世纪多媒体发展十分迅速,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大学生们也对新媒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学时,必须要切实考虑到大学生对新媒体教学的需求,然而这恰恰正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所欠缺的。由此可知,教学方式的落后也是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发展迟缓的重要因素。

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的措施

针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想要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可以通过如下几条措施来进行。

(一)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课程体系可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时效性以及服务育人的成效。在改进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科建设、大学生文化教育以及应用型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同时也要确保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锻炼。大学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未来都必须要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这样才可以使大学生所学转化为他们的综合能力。针对于此,在设计汉语言文学课程时必须要凸显时代特色,要将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结合在一起,一边培养大学是理论知识,另一边还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逐步提高大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大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实现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与结合。

(二)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综合素质

在现代教育中,虽然教育的主体已经由教师转变为大学生,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教师是大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者。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他们不仅要教授大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公文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明确自身理想信念,做好自身人生职业规划,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人格品质和文化底蕴的目的。然而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达不到这一要求。针对于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与时俱进,要逐步解放思想,同时改进传统老旧的教学方式。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阅读书籍的建议,同时为其制定科学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并定期召开交流会,使师生之间得以顺利交流心得与体会,并且由教师做出最终评价。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大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实现自我提升。

(三)大力培养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高分数的“学霸”,他们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企业的运营都需要实践应用能力更强的大学生,表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这些企业往往更需要那些基础知识储备扎实、口才良好、文笔良好同时还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课程,根本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学习掌握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方法及能力[5]。也就是说,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和自身理论水平,形成自己对于社会和世界的独特认识和见解。由此可见,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时不仅仅要重视对大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的灌输工作,同时也要重视起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可以选取创新性较强的主题,在准备充分之后,让大学生以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进行互动,同时交流彼此之间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定期组织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口才。因为在演讲过程中,大学生的实际发挥完全是由他们在日常学习中的知识积累和临场实践应用能力所决定的。通过演讲比赛,可以提高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继而增强他们对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兴趣。

四、总结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面的内容,通过本次研究可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老旧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式比较落后等问题。针对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综合素质以及大力培养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等解决对策。未来随着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与完善,相信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事业的发展也将步入更加辉煌的明天,我国传统语言文化也将永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秦廷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J].青年文学家,2015(33).

[2]赵一凡.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间的关联[J].语文建设,2015(12).

[3]李人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美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3).

[4]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5]钟其鹏,黄宇鸿.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与大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0(07).

[6]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汉语言文学专业常识篇6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材 对外汉语教师

随着“中医热”的持续升温和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深入,近年来有大批留学生选择到中医院校学习中医。他们想学好中医,首先要具有扎实的汉语功底。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其内涵广博而深邃。只有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把握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学好中医;也只有借助汉语这一工具,才能真正领会中医的精髓。

伴随着留学生大量涌入中医院校,在推动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同时,也给中医院校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留学生在进入中医药专业学习之前,通常会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先学习汉语,来夯实汉语基础。可是进入专业学习后,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很多留学生反映听不懂中医专业教师讲授的内容,跟不上教学的进度。课下阅读中医教材,查找专业词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最后也只是“一知半解”。感觉自己的汉语水平并没有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而提高,反而退步了,使得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医专业本科留学生做了相关调研。研究发现,中医院校的留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学习目的,如果按照综合院校通常采取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将导致汉语学习与中医药专业学习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过渡。因此,如何尽快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为他们进入中医专业打下良好的汉语基础,走出一条有中医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之路,是中医院校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医院校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不同于综合院校。将综合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部分内容运用到中医院校的汉语教学里,并结合中医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探求针对中医留学生的切实可行的汉语教学模式,搭建汉语教学和中医药本科专业教学之间良好的沟通桥梁,是保证中医院校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教学目标

中医院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预科性质的教学,其总体教学目标是:完成一定量的语言项目的教学,使留学生掌握汉语的基础语言要素、基本言语技能和相关文化知识,初步感知中医药的专业语汇及简易文本,从而为较顺利地进行以汉语为授课语言的中医药专业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置

中医院校汉语课程的设置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重视目的性。在汉语学习阶段,留学生所掌握和操练的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要为他们今后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学习打基础。

第二,突出教学重点。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中医院校汉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与综合院校不同。综合院校是培养留学生“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并将这一目标贯穿教学的始终。而中医院校则是在留学生四项语言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将教学重点放在听力和阅读两个方面。因为留学生进入中医药专业学习,首先遇到的学习困难就是听不懂,满耳充斥着生疏的专业词汇,加之个别老师发音不标准,语速过快,句式过于概括等情况,其汉语学习就更困难。阅读专业教材能力差,也是留学生学习的一只拦路虎。汉字难写、难认、难记。留学生认识的专业词汇数量有限,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字、词、句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即使逐字逐句翻词典,也难得到正确的解释。教材上的一小段文字,留学生往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加强听、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所设课程要注重衔接性。中医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分为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连贯性的阶段。对零起点的留学生,要以基本的语言交际技能训练为重点,这是以基础汉语为主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则是基础汉语的延伸与中医文化知识的渗透,该阶段则可以进行相对集中的中医汉语教学。

三、教学内容

中医院校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汉语和专业汉语两个方面。中医汉语是专业汉语。这门课程除了具有基础汉语课的特点外,还具有过渡性和文化性的特点。所谓“过渡性”是指中医汉语一边连接基础汉语,一边连接着中医专业。“文化性”是指中医汉语的教学内容与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紧密相连,如中医理论包含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等。

四、中医汉语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中医汉语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中的教学难点:专业词汇多,记忆困难;专业术语较为抽象,使用范围狭小,与日常生活用语脱节;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难于理解。

目前,中医类对外汉语教材与综合院校对外汉语教材相比,数量极少,种类匮乏,内容亟待更新。天津中医药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在总结十几年中医汉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实用中医汉语》系列教材,并于2010年起陆续出版。在编写过程中,做到了将专业词汇分散到每一课里,避免专业词汇过多,从而降低了留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课文编写和词语解释时,尽量拉近中医与百姓生活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增加形象性。对深奥的中医理论的介绍,或借助于生动有趣的故事,或举出身边触手可及的实例,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整套教材的语言风格,力求准确、清晰、简明、易懂。

五、师资力量

中医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师除了具备综合院校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外,还需要具备中医药的专业知识。否则,单一的语言专业或单一的中医药学专业教师从事中医汉语课程教学都会使得中医汉语课程或偏向于单纯的语言技能课训练,或偏向于中医药的理论讲授。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会制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中医院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一套中医专业预科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帮助教师尽早成为“汉语知识与教学技能+中医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当然,教师也要认真分析自己的专业优势及劣势,以适应中医预科汉语课程的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泉.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11,(3).

[2]黄莺.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汉语现状与教学探究[J].成都中医药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

[3]张丽,白迪迪.浅谈中医院校与综合院校留学生汉语课程设置之

异同[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4).

汉语言文学专业常识篇7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本科生 课程设置 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46

Abstract Linguistics curriculum provision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hould embody the two important points including foreign and Chinese. 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sets up a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assisting to underst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 On language teaching course, really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the curriculum; linguistics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是在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的基础上整合设立的专业。该专业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包括语言、文化、教育、心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专业建设一般涉及师资、教材、课程、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其中课程建设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该专业培养面向国际传播的汉语教师。根据2012年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认为此类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师综合素质。

围绕师资标准,课程应该体现汉语教学基础、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5个板块。①其中语言学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因为这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先决条件。

李泉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首要的和必备的知识是:具有系统的汉语言文字知识。其核心内容应该包括汉语言文字理论与知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学理论与知识。②也就是说该专业语言学课程设置要紧紧抓住“对外”和“汉语”两个关键点,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汉语国际推广能力服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体化”。

如何达到这个培养目标,首先要研究汉语国际教育学生获得相关教学技巧的特点。对外汉语学生只有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汉语与所派地区外语差异对比,才能理解与掌握汉语理论知识,把握语言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一特点就要求该专业语言学课程要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明显区别,要加强各国语言与汉语从发音到文字、词汇再到语法的对比教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认为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对比分析的课程体系。

1 语言学课程体系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设置汉语基础课、汉语选修课、外语、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课等语言类课程。“课程的横向结构以课程对于专业的适用性划分,把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③我们认为起码应该设置以下必修课和选修课。

1.1 汉语基础课

这一板块为汉语语言学的基础课,核心课程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课。课程主要讲述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知识,并就汉字的规范化与简化等问题做专门讲解。该课程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其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

古代汉语相对于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是工具性课程,但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古今汉语的差异,了解汉语词汇、语法系统的简单发展历程,了解汉字的简单发展历程,以便于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系统。其中常用词教学要放在重要位置,因为古代的单音节词,今天绝大部分成为双音节词的语素,如果能挑选部分常用词讲解其常用意义,一定能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提高他们的词汇认知能力。

语言学概论着重讲授语言学的一些主要理论和方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了解语言接触、语言演变等内容,加强学生对语言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1.2 汉语选修课

这一板块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而设,核心课程为:文字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

文字学着重讲授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性质、汉字的结构、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使用以及汉字的整理和简化、文字信息化、文字与文化等内容。提高学生书写、分析、运用文字的能力,帮助其理解文字中的文化内涵。

汉语词汇学旨在使学生了解语言单位词和非词的区别、词和词位的区别、现代汉语的构词法和构形法的区别,了解词汇的分类、词汇的类聚、词义类聚,了解义素分析法和语义场理论。重点掌握词义解释方法,为他们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编撰双语词典打下专业基础。

汉语语法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法分析能力为教学出发点,以汉语词法、句法、语法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语法现象的敏感度,以帮助他们观察留学生语言运用中的语法错误。

1.3 外语语言能力课程

核心课程为:英语(含听力、口语、精读、写作)。选修课程为:汉外语言对比。

英语课程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一齐抓的情况,突出英语作为媒介语和交际工具的作用,强调对生活用语的训练,强化用英语进行汉语教学的能力。”④

学生获得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之后,选修汉外语言对比,运用对比语言学知识分析汉语与英语语法、词汇类型差异,掌握部分外文类语言学术语,以便于在语言教学中,称说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1.4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课程

核心课程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选修课程为: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主要讲授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系统了解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该学科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教学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修养,培养学生初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付诸研究的能力,为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打好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法主要介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用功能等语言要素和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及书面语表达等技能课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同时讲解语言要素中包涵的文化思想。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主要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习得者为何获得第二语言。涉及中介语研究、语言习得者内部因素研究、语言习得者外部因素研究等内容。

偏误分析着重讲授对比分析的理论框架和语言学习偏误类型,介绍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国内外中介语研究情况,使学生学会搜集偏误语料,掌握偏误描写、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偏误分析实践操作。

2 语言学课程内在逻辑依据

课程体系要考虑共同性和时间性。所谓共同性,是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的共同性。在本专业要求培养国际汉语教师宗旨下,语言学课程之间要形成一些互相联系的系统: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与汉外语言对比相联系,通过古今对比、汉外对比,强化汉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与教学法相联系,通过分解教学难点,强化学生相关语言学知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是本学科的核心课程,与教学法相联系,最终所有这些课程与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为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服务。这个语言学课程体系,突出了“对比分析”的教学理念,能够实现语言学课程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宗旨。

所谓课程体系的时间性,是指课程在时间上的关联。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课程“共同性”围绕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设计,“时间性”围绕着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而设计。大一宜开设现代汉语,使之获得浅显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知识。这一门课程将为语言学概论,为汉外语言对比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古代汉语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相区别,强调古今汉语的一致与差异。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要联系大一现代汉语、大二古代汉语具体实例,以实例讲解带动理论学习。

专业核心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以学生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相关理论知识为宜,于语言学概论同时或之后开设。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针对语言要素教学中的难点而设。词汇学、文字学宜于分别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之后开设;语法学难度最大,应在高年级开设。汉外对比、第二语言习得等难度较大的课程也应该在高年级开设。各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增加专业选修课,以开阔学生学术视野。

3 语言学课程体系设置最终旨归

语言学体系设置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理解和产生与教材没有直接提示的新思想、新能力或新技能。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应用型专业,所有课程以学生能产生运用能力为归宿。

具体说来,学生应该具备《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所要求的相关能力:“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 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分析自己的教学对象”、“能了解并解释影响语言正负迁移的各种因素, 能分析和解释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这是一种创新能力,没有一所学校能设置课程,帮助学生解决未来面对的非汉语学生学习问题,只能学生自己运用学校所学进行分析归纳。

当学生看到非汉语人员学习汉语所产生的错误,能对错误类型归类、并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正确运用汉语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达到了本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是我们下一步深入探索的方向。

注释

①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

② 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③ 季诚钧.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5-56.

汉语言文学专业常识篇8

[摘要]对外汉语专业作为比较年轻的新兴专业,受着急速变化的社会形势的影响,专业如何定位引发着各种争论。本文针对近几年对外汉语教学所呈现出的新特点,进一步分析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教学定位及课程设置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学科定位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54-02

随着汉语教学在世界各国的逐渐升温,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本科和硕士专业也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从1993年首次确定对外汉语这一专业至今,社会形势的变化始终影响着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同时,针对各地某些院校新设立的“对外汉语”专业是出于市场的需要、招生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各自为政、因人设课的做法等问题,应及时着手解决,否则会影响对外汉语专业的正常发展。笔者就近几年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呈现出来的一些特点来分析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学在当今社会的定位。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新形势

(一)教学对象构成的多元化:由以前的两大类(出生于非汉语区、没有汉语背景的华裔和非华裔)到今天的多类教学对象(出生于汉语区并接受了一定汉语教育的华裔;出生于非汉语区但接受了一定汉语教育的华裔;出生于非汉语区没有汉语背景的华裔;出生于汉语区并接受了少许汉语教育的非华裔;出生于非汉语区但接受少许汉语教育的非华裔;出生于非汉语区完全没有汉语背景的非华裔 )。①

(二)教学对象学习目的的多元化:由以前的三种(完成外语要求,寻根与汉学)发展到现在的多种(实用的目的:商务,法律,新闻,艺术,科学,工程,政府及公共事务;汉学;汉语情结;完成外语要求等等)。

(三)教学层次的多元化:由以前的两头(大学和中文学校)到现在的多层次(中文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孔子学院,私有教育企业等面向社会的机构等)。

(四)教学模式及手段的多元化:由以前的单一课堂讲授教学发展到现在的多种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海外学习与在华学习的结合,本校学习与跨校学习的结合,课堂学习与工作实习的结合,课堂学习与远程教学的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新的科技手段的结合等等)。

(五)对外汉语教学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商业化倾向:由以前单一由学校为绝对主体的教育机构教学到商业机构的介入,如东方教育,新航道,新干线(办学及出版教材等)。

(六)教学课程的相应调整: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的细化及教学内容的调整:

1.从学生的分班上来看:现在多不按照族裔分,而以是否有汉语背景来分班。有背景的又分普通班和提高班。世界各国的交往都在日益频繁,所以对来华学汉语、海外授课等,用国家来区别学生已不适用。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留学生根据学校的汉语程度入校考试被分为1~6阶段的班级,在每学期过后,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学情况随时调整班级。

2.为具体专业用途而设的汉语课程:如商务汉语、法律汉语、医用汉语等。而这种专门课程也常见于驻华公司,他们往往专门聘请教师去给自己的员工讲授有针对性的科目。

3.增加学生实习的内容:如上海商务汉语项目及北京法律汉语项目。

在对外汉语教学出现的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特别注意以下的几个不同:语言本体研究与语言教学的不同;描写语法与教学语法的不同;第一语言获得与外语学习的不同;外语学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目的语环境中的语言教学与非目的语环境中外语教学的不同;成人与非成人语言学习的不同;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不同,汉语学习特别注重的方面即难点就是声调、汉字、书面语的教学。

二、学科定位

根据当今对外汉语教学所呈现的一些新特点,国家的一些政策也在调整。比如汉办改为汉语推广办公室,所主办的活动和项目也更加多样化;各国孔子学院的大量兴建;对外汉语专业硕士项目的启动;对外汉语教师考试的兴起等。这些都是在世界汉语大市场的变化下国家做出的相应更为科学的政策调整。那么,高校对外汉语本科教学一定要随时掌握最新动态,紧跟时代脚步,准确定位,这样人才培养才能更有效。

对外汉语专业应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在学科定位中体现培养目标的指向性与多元化。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以学习汉语言理论知识为主,培养从事语言文字教学、研究及管理人才”,②但从对外汉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来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也应走多元化的道路。因此,在专业共性的基础上,应该考虑在专业方向设置上的多元化来适应毕业生就业或深造的需求。既可有偏重汉语言教学研究方向(为毕业生进一步考研深造做准备),也可有偏重应用性强的汉语交流方向(毕业生可从事外国人的中短期强化培训工作);既可有涉外高级文秘方向(可在独资、合资及涉外部门从事文字工作),也可有涉外文化传播方向(在涉外传媒机构、翻译、涉外导游,甚至日后从事涉外家政服务工作)。这些在课程设置上都可以灵活地根据市场需要和本校学生的就业等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以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为例,他们是这样定位的:如果对外汉语专业回到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下,并作为它的一个二级学科出现,它大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研究方向。1.汉外对比研究。这种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规律,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的落脚点是回到汉语研究和教学中来,以指导学生更快速地掌握汉语。2.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这种研究应该有别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比如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碰到的语法规范以及语音、词汇、汉字等问题,还有课堂教学的技巧、测试等问题。3.中介语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4.跨文化交际研究。这个定位是较为准确并一以贯之的,即从对外汉语的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的研究都基本可以按照此分类方向来进行的。

南开大学汉学院院长石峰认为,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非常缺乏,即使是博士毕业,但讲课并不一定受学生欢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主任刘乐宁也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机遇与危机并存,师资质量是成败的关键,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应理论与技能并重,当前应该特别加强语文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养,从培训的角度讲,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全才”。③这就对本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目前急功近利办此专业的学校的警示。那么,什么样的师资能适应当前的形势?首先,前提是要有外向热情的个性及教学技能,因为对外汉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表演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肢体、表情语言丰富。其次,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基本上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中国语言文学为主。再次,要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储备,比如相当的中外文史修养,对学生所在地社会政治时事、文化体育生活的了解,商务及法律常识,最好再有1~2门特长,如中国传统乐器、国画、书法、中国传统曲艺、传统手工艺、中国武术等等。最后还要有出色的外语能力和一定的电脑技能。

三、课程设置

2003年“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上,35所设立这一专业的院校代表认为专业主干课程主要有12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应用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英语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和礼仪、写作等。④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使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语言学知识和技能,系统深入地掌握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发展流变的历史;培养他们对作品的分析能力,理论批评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母语和外语交际能力。虽然认定了一些主干课程,但不同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比如在课时把握上、在自己院校的特色专业上都应有所凸现。

这就要求对外汉语的课程设置应处理好基础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为目标的专业学习者在业务上必须具备相应的语言文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个结构的构架和布局与人才素质有着直接关系。如果将对外汉语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以模块的方式来构架考察,它起码可分为四个模块:即“语言模块”(汉语、外语的学习)、“文化模块”(知识性文化、交际文化)、“文学模块”(古今中外文学)和“教学法及其他模块”,其中前三个模块以基础性课程为主,各院系在课程设置上相差不会太大,区别是在每个模块所占的百分比上。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其中语言模块约占77.5%(外语约为50%,汉语课时约为27.5%),文化模块约为8.5%;文学模块约为14%。

而最后一个模块以应用性课程为主,各院系可能会根据本校的特色以及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设置的课程差异非常大。如师范院校可加大教学法课程的设置,财经学校可加大对财务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外语院校可加大对第二外语课程的设置,艺术院校可加大对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农业院校可加大农业科技知识课程的设置等等。在这个模块的课程设计中还应特别注意的是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对外汉语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一定要将平时所学体现在实践当中。学校可根据课程特色安排较多丰富的实践性课程。比如让学生给留学生上课,或者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模拟留学生上课,或者在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等等。这样的实践课程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使学生学以致用。而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对外汉语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通过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实践将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而学生也可根据不同高校在这个模块的课程设置来选择自己是否报考此学校的对外汉语专业。

这四个模块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本构架。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它们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不同侧面。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注意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上的关系;汉语教学与外语教学之间的比例关系;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内在关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与通的关系。总之,它是为实现既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又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有相应的语言学知识,又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有语言教学法技能,又有相应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这样一个培养目标服务的。

在保证扎实的基础理论学习和主干课学习的基础上,各个学校再可以考虑兼顾其他,如体现应用特色或体现学校背景的东西。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和人才特色上,一些地方院校或单学科院校,应与综合大学的人才培养有所区别。其特色应是在语言文学与实际应用中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所培养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应是带有一定的专业应用色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出的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对外汉语专业知识以外,还具备较充分的一定学科的素养,具有对此学科的理解力。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会在将来的人才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注释:

①③第一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专题研讨工作坊.陕西师范大学举办,2006年6月24日.

②张映光.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师资型人才的培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5,P35.

④罗小东.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J].武汉大学学报,2005.4,P13.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in the light of characteristics position in New period

Lv Yunge

(College of Humanities,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China)

Abstract: The major of external Chinese language is a younger major, which is influenced by quickly changed social situation. So how to position this major is giving rise to controversy. This paper is in the light of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analyzing position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setting up courses.

上一篇:五轴数控编程培训范文 下一篇: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