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识之倒装句

时间:2022-08-08 07:22:53

古代汉语常识之倒装句

二、谓语前置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谓语一般置于主语之后,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放在主语之前,这种句子就是谓语前置句。

常见的谓语前置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为突出疑问的重点,谓语前置。例如:

①谁与,哭者?(《礼记》)

“哭者”是主语,“谁与”是谓语,说话人为强调自己提问的部分,即“谁与”,故将其置于主语之前。翻译时按“哭者谁与”的顺序处理,译为:哭的人是谁呀?

②子耶,言伐莒者?(《吕氏春秋》)

“言伐莒者”是主语,“子耶”是谓语,为了突出说话人对受话对象的疑问,故将其置于主语之前。翻译时按“言伐莒者子耶”的顺序处理,译为:说要讨伐莒国的人是您吗?

2.感叹句中,谓语是感叹的中心,为了增加感彩,谓语前置。

①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是主语,“甚矣”是谓语,智叟以为愚公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人,说话时将表示程度的谓语提到了主语的前面。翻译时按“汝之不惠甚矣”的顺序处理,译为:你实在太不聪明了。

②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孟子》)

“死矣,盆成括”一句中“盆成括”是主语,“死矣”是谓语,是孟子对盆成括未来人生走向的预测,是孟子讲话的重点,因此前置。翻译时按“盆成括死矣”的顺序处理,译为:盆成括到齐国当官,孟子说:“盆成括就会死了。”

③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

“先生之言”是主语,“亦太甚矣”是谓语,为了突出重点,加强感叹的语气,谓语前置。翻译时按“先生之言亦太甚矣”的顺序处理,译为: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

3.陈述句,为突出陈述重点,谓语前置。

①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一句中“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宜乎”是谓语,齐宣王对自己的做法感到迷惑,为了强调百姓的误解也是有道理的,说话时故意将“宜乎”放在了主语的前面。翻译时按“百姓之谓我爱宜乎”的顺序处理,译为: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思呢,我确实不是吝啬财物才拿羊换下牛的,(但是)百姓认为我吝啬也是有道理的。

三、定语后置句

定语本应是主语和宾语前的修饰成分,而文言文中有时却将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这就是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有四种基本格式:

1.“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好事者”是定语,“少年”是主语中心词。翻译时按“村中好事者少年”的顺序处理,译为:村中好事的少年,驯养了一只促织。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荷担者”是定语,“子孙”是宾语中心词。翻译时“子孙荷担者”按“荷担者子孙”的顺序处理,译为:(愚公)于是带领着能挑担子的三个子孙。

2.“中心词+之(而、有)+定语”的格式。例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高”“远”是定语,“庙堂”“江湖”是宾语中心词,两个“之”是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按“高庙堂”“远江湖”的顺序处理,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廷做官),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3.“中心词+之(而、有)+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马”是主语中心词,“千里者”是定语,“之”是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按“千里马”的顺序处理,译为:千里马,吃一次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

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缙绅”是主语中心词,“能不易其志者”是定语,“而”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按“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的顺序处理,译为:阉党作乱时,能不改变志节的权贵,整个天下能有几个人呢?

4.“中心词+定语(数量词)”的格式。例如:

①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核舟”是宾语中心词,而数量词“一”是它的定语。翻译时按“一核舟”的顺序处理,译为:(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

四、介词短语后置句

文言文中,一般将介词短语置于动词后,这就是介词短语后置句。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介词短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

1.表示方式的介词短语后置。例如:

①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

“祭”是动词,“以尉首”是介词短语作状语。翻译时按“以尉首祭”的顺序处理,译为:建筑坛台来结盟宣誓,并用将尉的头作祭品。

②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策”是动词,“以其道”是介宾短语作状语。翻译时按“不以其道策之”的顺序处理,译为:不按照一定的方式来驱赶它。

2.表示原因的介词短语后置。例如: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于勤”“于嬉”是两个表示原因的介词短语,“精”“荒”是两个谓语。翻译时要将介词短语置于谓语之前,译为:学业由于勤奋而精进,由于嬉戏而荒废。

3.表示时间的介词短语后置。例如:

将军向宠……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于昔日”是介词短语作状语,“试用”是动词作谓语。翻译时按“于昔日试用”的顺序处理,译为:向宠将军……过去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很能干。

4.表示比较的介词短语后置。例如: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于弟子”是表示比较的介词短语,“贤”是谓语,是一个比较点。翻译时按“于弟子贤”的顺序处理,译为: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5.表示被动的介词短语后置。例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于是”是介词短语,表示被动。翻译时要置于动词前,译为:(他)不被世俗拘束,向我学习。

6.表示对象的介词短语后置。例如:

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乎是”是介词短语,表示对象,“疑”是动词作谓语。翻译时“乎是”应置于“疑”之前,译为:我曾经对这件事产生过怀疑。

跟踪训练

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下列各句中,属于谓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B.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豫州今欲何至?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C.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5.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问女何所思?

6.下列各句中,不属于介词短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下列各句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9.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C.国之儒子之游者。

D.父母唯其疾之忧。

10.下列对文言文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译文:赵国有一个人为鼠患而发愁,就到中山国那里去索要一只猫。

B.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译文:我们将挨饿,受冻,不是因为没有鸡而生病了吗?

C.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译文:这不是你明白的道理。我担忧的是鼠患,不担忧没有鸡。

D.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译文:我粘起知了来,那还有什么不得心应手的呢?

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常识之倒装句(下)》

1.B(B项与例句为谓语前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介词短语后置句)

2.D(A项为宾语前置句,B、C两项为定语后置句)

3.B(B项为定语后置句,A、C、D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4.D(D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B、C两项为介词短语后置句)

5.A(A项为介词短语后置句,B、C、D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6.C(C项为是定语后置句)

7.A(A项与例句为介词短语后置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C、D两项为定语后置句)

8.B(A、C两项为介词短语后置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

9.D(D项为宾语前置句,A、B、C三项均属于定语后置句)

10.B(“不病于无鸡乎”是介词短语后置句,表示比较关系,翻译为“不是比没有鸡的危害要严重得多吗”)

上一篇:思考人生 第3期 下一篇:轻吟《云水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