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声乐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20 16:54:21

少儿声乐教学计划

少儿声乐教学计划篇1

关键词: 少儿艺术学校 声乐教学 教学方法

一、激发少儿歌唱的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它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就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外部特征产生的兴趣,是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或内容在感官上产生的一种新异的刺激。这种刺激反应表现强烈但比较短暂。间接兴趣就是人对活动的结果及其重要意义有着明确认识之后所产生的兴趣。对于幼儿来说,由于心理发育、知识水平、接受与领悟能力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及方法。

1.赏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少儿在练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不失时机的鼓励是孩子坚持学声乐的重要动力。

2.激发求知欲。可以不断为少儿设定学习目标,激发他们自身的求知欲望。求知欲一经激发,就会促使他们对学习声乐过程本身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效率。

3.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有兴趣的教学方法。少儿的兴趣转移很快,枯燥的教学计划会导致幼儿失去耐性。所以,一定要制订新颖有趣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少儿声乐教学有别于成人声乐教学,教学中往往要针对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课程内容,逐渐激发他们对声乐的热爱。对少儿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对声乐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他们在技巧及能力上有所提高。

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指出:“学习一定活动的爱好,导致能力的锻炼和相应的发展,发展了的能力在活动成功上有积极作用,而成功又反过来‘强化’爱好和兴趣。”可见,兴趣爱好能调动活动的自觉性,有助于个性心理特征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

二、注重氛围,因材施教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训练少儿唱出优美的歌声,而且要加强少儿在歌唱中表演和形体的有机结合,使少儿获得声、情、形并美的新体验。要想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要进行严格的要求与指导,使他们逐渐达到声情并茂、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良好的歌唱前提是良好的精神状态,歌唱过程是以心理感受为基础,以心理状态引导和控制生理状态的运动过程。在不好的精神状态下歌唱最容易坏嗓子。由于歌唱器官是有机整体,任何肌肉只有在兴奋的状态下才能灵活自如,使不必要的部分保持松弛,形成紧张与松弛的平衡。这样可以培养歌唱者的耐力和持久性。在唱歌前,要营造良好的歌唱氛围和环境,让少儿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歌唱状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激励少儿,抓住他们点滴的进步加以表扬,让学生始终维持高涨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的歌唱状态。要针对不同儿童,因材施教。

三、培养少儿体验音乐情感

目前的少儿声乐教学在半专业化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训练的基础上注重了儿童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教师不仅要传授“声”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将情感教育积极有效地渗透于声乐教育之中,使他们在体验美的过程中引发内心的情感而全身心歌唱。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主张:“不要从智能和理性的方面去接触音乐。”他认为音乐学习要让学生受到感染,而不是折磨,将情感培养融入教学,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少年儿童的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不丰富,情感内容较单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处于形成阶段,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各种适合手段培养孩子的情感。

首先,通过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诠释作品的内容底蕴激发少儿的情感。每一首音乐作品总要揭示一个主题,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侧面、时代精神。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演唱一首新歌之前,首先应当让他们了解该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背景、歌词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音乐的高潮点,包括哪个地方旋律具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点等,让学生全面了解,培养对歌曲情感的体验和钻研精神。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深刻感受歌曲所要抒发的情感。教师必须深入地分析和掌握歌曲的艺术形象,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作用。

其次,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和表演,进一步激发少儿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反复演唱要教授的歌曲,让少儿体会其中的感情,找出表现这首歌曲的唱法,通过范唱和表演引导少儿感知、享受歌曲中的美,激发想演唱的欲望。

最后,创设情境,通过特定的情感氛围强化学生的情感。在少儿声乐教学中,教师常用“以情带声”启发、指导学生歌唱。为了使少儿产生“情”,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感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

总之,少儿声乐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断运用声乐表现的新理念,发掘他们的潜能,并拓展他们表现的空间,让他们通过歌唱表达情感,使审美能力不断得到培养,才能实现声乐教学的实质价值,真正从声乐的表演中获得审美的愉悦,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品川三郎,著.吕永深,缪裴言,译.儿童歌唱发声-怎样训练美好的童声.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少儿声乐教学计划篇2

成专学前教育专业近几年来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就读这个专业。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选择大多为幼儿教师,这就要求学前教育的学生必须学习包括声乐、舞蹈、钢琴在内的一系列音乐相关课程,而钢琴又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相关课程中,对理论和技能结合度要求较高、实际运用较广的重要课程。如果说专业音乐院校对学生的要求是“专而精”的话,那么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广而实用”。本文从现今钢琴教学现状出发,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就成专钢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探讨,认为应从基础、核心两大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同时采取大课、分组、小课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

关键词:

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一、成专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成专学生通过成人高考后录取入学,首先,这些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其次,与其他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只有小部分在入学前接受过相关音乐知识的学习,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此之前没有参加过相关音乐培训。众所周知,钢琴等乐器教学最理想的教学阶段是在幼儿到少年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手指的灵活度、手脑的配合度,反而会不如小时候。所以从零开始,给学前钢琴基础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目标不明确,有的学生计划不合理,也有的学生连基本的课堂任务也不能完成。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兴趣。这些学生很大一部分人选择该专业并非出于兴趣,他们选择就读这个专业并出自热爱。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钢琴这门课程很难,学不会,是压力,不是乐趣。除此之外,学生对未来缺乏明确的定位与规划,许多学生对幼儿园教师没有强烈的选择倾向,钢琴这门课变得索然无味,有的学生甚至采用了逃避的方式。

3、现有教学模式落后

(1)“无差异”教学模式

成专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模式一般是集体式教学,将所有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授课,集体教学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包括学习中体现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差异以及接受能力差异等。诸如接触过音乐培训和没接触过任何音乐培训的两类学生来说,他们的起点不一样,接受能力也不同,如果教师采取无差别的集体教育,就会影响、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

(2)“无实践”教学模式

钢琴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音乐表现的工具,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职能来说,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钢琴弹奏技巧,也要求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琴声来表达情感。钢琴不仅可以进行独奏表演,对于声乐、舞蹈、话剧等艺术表演来说,钢琴也是最好的伴奏乐器。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这些艺术表演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演奏、弹唱技巧。在钢琴课程中,钢琴基础演奏与弹唱才是核心内容。想要熟练的掌握这些技巧,就需要有大量的实践。钢琴教学中,教师不是主体,学生才是。如何在主体积极参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气质,让学生学会用琴声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值得思考。

4、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是指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的,由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教师、学生等“人”的要素,以及教材、教学媒体等“物”的要素。教师在教学系统中承担着主导的作用,在成专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材,规划教学活动。在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及时给出评价,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正因如此,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对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教学目标的完成等教学成效有着显著影响,除此之外,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个性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生在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可忽视,他们是教学成效的最终体现者,在教师与学生的互相配合下,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除此之外,教材、教学媒体等“物”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辅助的作用。

二、成专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主要内容

1、基础课程

(1)乐理知识

音乐学院的传统模式里,乐理是一门单独开设的专业课程,但由于成专学前教育就业后并没有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乐理知识水平,如果单独开设一门乐理课,乐理知识的枯燥乏味导致教学效果并不好。但是,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基础乐理知识的培训,那么对大多数在入学前并未接受过专业音乐技能学习的学生很难开展钢琴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钢琴演奏课程开始之前,有必要对学生开展入门的导学课,而导学课的内容就是基础乐理知识。乐理是音乐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学习音乐首先接触的一门课程,包括识谱、记谱、以及音阶、节奏、和声、调式、调性等内容。学习乐理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学会用音乐的思维理解和表达乐曲。所以,只有学生先学好乐理知识,打下牢固基础,以后才能更好的学习其他的音乐知识与技巧。教材可参照《基本乐理教程》(晏成、童忠良、钟峻程著)自1990年10月出版以来,现已重印多次。这本教材,一方面非常重视大小调体系乐理的基本功训练,另一方面又补充了有关我国传统乐理和世界现代乐理的某些重要内容。

(2)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是音乐综合素养的一部分。成专学前视唱练耳课程的要求虽不像专业音乐院校那样严格,但是也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里达到一定的水平,视唱练耳的能力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弹自唱的水准,也是学生学习钢琴、声乐、舞蹈等音乐课程的坚实基础。视唱练耳培养的是学生潜在的音乐感知能力,它的修行好坏直接影响其他音乐课程的发展。不能独立识谱的学生唱不好歌,也弹不好琴,毫无节奏感的学生无法把舞跳得出色。由此可见,开设视唱练耳课程十分重要。由于成专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年限较短,视唱练耳课程可以与钢琴(声乐)课相结合,交叉进行,将钢琴(声乐)课程的教材作为视唱练耳课的训练曲目,在训练了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同时又熟悉了演奏或者演唱的曲目,达到教学成效最大化。

2、核心课程

(1)钢琴基础演奏技巧

钢琴基础演奏技巧在钢琴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在经过乐理知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识谱读谱能力,也对乐曲的节奏、调式、调性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学生们开始学习如何在钢琴上弹奏一首乐曲,学习如何用自己个人的方式表现乐曲的情感。中外音乐学院钢琴教学遵循着五条线的规则,即指法练习、练习曲、复调练习、奏鸣曲练习、乐曲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在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时,应注意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幼儿园等一些早教培训机构的教师,并非专业演奏人员。因此在制定学前教育钢琴课程的教学计划时,应该适当的参考传统五条线教育模式,重视学生演奏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特点,决不可盲目效仿传统音乐学院教育模式,好高骛远。成专学前教育钢琴课程在教材的选择上可以参照音乐学院所使用的基础教材,包括《哈农指法练习曲》、《车尔尼系列练习曲》、《巴赫初级作品曲集》以及《钢琴基础教程系列丛书》等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适合的曲目,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要求学生学习所有的曲目,由教师挑选具有代表性技术难点的曲目进行学习,学习的曲目在精不在多,以学生能熟练掌握一些实用的基础技巧为目标。

(2)儿童歌曲弹唱

只有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与演奏技巧之后,我们才可以开始谈论让学生学习一些更加实用的技能。从学前教育的就业特点来看,学生应具备熟练自弹自唱的能力。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在演奏儿歌的同时,一边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儿歌,幼儿在鉴赏音乐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教师的情感表达。自弹自唱并不是一项独立的技巧,举个例子,想要将一首儿童歌曲演奏出来,如果这首作品是五线谱记谱形式的,那么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技巧,并且经过多次练习;如果这首作品是简谱记谱形式的,那么在此前提下,还需要幼儿教师掌握基本的和声知识,为其配上正确的伴奏。在演奏的同时,还需要学生准确演唱儿歌,这就需要学生了解节奏、调式、调性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视唱练耳能力。所以说儿童歌曲的自弹自唱是演奏者综合艺术能力的体现。这能力并不能一蹴而就,靠的是日积月累,反复练习。

三、成专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模式

成专学前教育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一共五个学期。为了保证钢琴演奏与儿歌弹唱课程的顺利进行,个人认为,第一个学期,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以乐理知识与视唱练耳课程为主,其中可以将钢琴基础理论知识与其相结合。第二到第三学期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第四到第五个学期继续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的同时,为学生教授基本的和声知识,继而学会儿歌弹唱课程。本着实用性至上的原则,成专学前教育钢琴课可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乐理课程采用大课形式教学之外,视唱练耳课程、钢琴演奏课程、儿歌弹唱课程应以小组形式为主,切勿过于集体化,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与能力的差异。成专学前教育钢琴课程安排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1、乐理知识大课教学

一般情况下,乐理知识采用的是“上大课”的集体授课方式。可以采用钢琴导入与乐理知识两个内容相结合的方式,集体式的上课形式,也便于教师掌控课堂。虽然乐理课是理论课,但是许多知识点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后才能熟练运用,所以在乐理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应注意不要总是教师照本宣科的念教材,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在练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未能及时掌握的重难点,及时巩固。

2、视唱练耳分组教学

视唱练耳课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识谱、唱谱能力,对学生的节奏感、音准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视唱练耳课应以学生实践为主。人数较多的班级可采取分组式教学模式,这样教师才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及时做出点评。

3、钢琴演奏技巧小课教学

钢琴演奏课分为大课与小课两种类型,大课就是许多音乐院校开设的电钢课,电钢课以学生现场实践练习为主,每人一架点钢琴,教师随时指点,这是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最为理想的授课形式。但是成专的院校一般不具备上大课的条件,只能采取小课分组指导的形式。无论是哪一种授课形式,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层次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分注重曲目的演奏数量,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4、儿童歌曲弹唱实践教学

儿童歌曲五线谱版本较少,多为简谱记谱,这就要求学生学习在拿到简谱之后如何给歌曲配上准确又好听的伴奏。从学科分类上来看,钢琴与钢琴伴奏实际上是两个专业,只不过这两个专业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这也是将儿童歌曲弹唱的课程安排在最后的原因。而学习伴奏技巧首先接触的也是儿童歌曲,因为儿童歌曲通常篇幅较短,结构较简单,音域跨度也不大,伴奏织体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成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经过小三门(乐理、视唱、练耳)以及基本的钢琴演奏技巧练习之后学习儿童歌曲弹唱具有可行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儿童歌曲的伴奏规律,学会根据儿童歌曲风格、情绪等音乐特征独立编配伴奏。

四、结论

本文从实际出发,指出了成专学前钢琴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个人的观点,就成专学前教育钢琴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了深入研究。笔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对学前钢琴教育目的的不明确。钢琴传入中国不过百余年,钢琴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人们往往只看到它表面的作用,过于追求“功利性”与“实用性”,难道这真的是钢琴教育的目的吗?而隐藏在钢琴教育更深层次的作用其实是它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钢琴教育,学生学会了如何通过五线谱上一个个蝌蚪状的音符来感受作曲家,抑或是听者内心的情感;学会了如何通过演奏或演唱的音乐来诉说。而当学生毕业之后,也成为了一名教师,他们所掌握的这种内在的音乐能力,才是最宝贵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适,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真正的教育要思考的应该是如何使一个人成为完整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心灵的指引而不仅仅只是知识或者技能的输送,任何教育,都应“以人为本”。

作者:徐佳艺 单位:温州城市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晨曦.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C].中国会议,2006,(9)

[2]赵云.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黎理.基本乐理内容的新扩展评音乐自学丛书的两本新编乐理教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4):71-74.

[4]田晓宝.歌唱的完美艺术表现———歌唱与钢琴伴奏之契合[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1):101-105

[5]高进.钢琴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1):89-92

[6]赵微.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教学之探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1):141-143

[7]陈雅先.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2):118-124

[8]汤蓓华.中美钢琴教育之比较[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4):30-38

[9]赵一洁.对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4,(16):20-25

少儿声乐教学计划篇3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为了让孩子们过上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节日,在鸡飞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鸡飞乡中心完小、鸡飞乡妇联精心策划、联合组织今年的庆祝活动。鸡飞乡中心完小少先队大队总辅导处按照年初计划及各村完小少先队大队工作计划,周密部署,精心准备。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入队、建队活动:本着“先入队,后教育”的原则,6个村校积极开展入队建队活动,共有188人入队,新建立6个少先队中队。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各村完小以大队牵头,中队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活动有舞蹈、独唱、合唱、相声、小品、诗歌朗诵等,共计125个演出节目。

3、开展了书画竞赛活动:各村完小分年段组织进行书画竞赛活动,共有各类参赛作品1982件,通过评选,有296件优秀作品胜出,各少先队大队对这些优秀作品进行了表彰奖励。

4、专题教育活动:(1)结合“5.12”四川汶川地震,组织开展“手拉手情系地震灾区小伙伴”主题队会活动。为地震灾区小伙伴送去了真心的祝福,祝愿灾区的小伙伴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活动中,队员们用自己亲手制作结对卡,带有声声祝福的友情书信,用诚挚的语言,表达了对灾区小伙伴的牵挂,将自己省下的零用钱自发的捐出来,帮助灾区的小伙伴,真心愿与灾区小伙伴结为好朋友,手拉手共话美好明天。(2)“革命传统”专题教育。(3)“环保”专题教育。(4)“安全、卫生”专题教育。

5、体育竞赛活动:全乡有6个少先队大队组织开展了体育竞赛活动,有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拔河比赛、队列队形及体操比赛。并对竞赛优胜集体及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6、游园活动:全乡十个少先队大队都开展了丰富的游园活动,有“盲人敲鼓”、“贴鼻子”、“投气球”、“钓鱼”、“吹蜡烛”、“夹弹珠”、“滚铁环”、“走砖桥”等57个游园项目。

三、宣教结合,重视维权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校一方面利用校园广播、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加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护儿童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倡导“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意识,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一方面面向家庭,利用家长学校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四、活动效果

1、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少先队员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2、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少先队员们身体力行,切身感受,既为集体争荣誉,又为自己迎来了幸福快乐。

少儿声乐教学计划篇4

关键词:特色;幼儿;幼儿歌曲

在大学里对于学前教育的声乐基础课的教学,一直是困扰授课老师们的一个问题。这是因为:从生源上来说,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从来没有系统的上过声乐相关课程,即无论是从思想还是嗓音条件方面他们都没有充足的准备;从老师方面来说,我们的声乐老师也是从思想方面也没有做好适当的转换准备,即任课老师的思想仍然停留在专业授课的平台上,他们认为上声乐课就必须要有相当好的嗓音条件、要有相当好的音准、节奏感、会听音等相关声乐专业必须满足的条件上。以上两者导致教与学的认知过大,教学达不到预期目的的奇怪现象。如何解决这一奇怪现象呢?作者认为:一是拉近二者思想上的差距;二是找准二者共同的切入点,以期使二者能够更好地共同携手前进。

1 准确定位教学对象

学前教育,是由家长及幼儿教师利用各种歌曲、语言、方法、实物等,开发孩子们的智力、培养好的性格,使他们更加聪明,使孩子们能够更有系统、有计划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孩子的教育与成年人的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不一样,体现在:

1.1 特殊性

孩子的早期教育一般认为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0~3岁的早教阶段:早期的教育能够使孩子能够培养孩子好的学习、好的性格以及健康的思想等等方面的基础。但是,“早教”并不是要教什么,而是在生活中家长、老师能够适当地给予宝宝关爱、指引,使他们的心智以及身体能够得到更好的发育、成长。在这个阶段的早教,它的内容离不开“唱、说”等寓教于乐的诸多内容。因此,声乐的内容必不可少,即:儿歌,有用的、健康的儿歌就更不可少。

(2)4~6岁大童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是在幼儿园中进行教育。幼儿园的任务是为弥补孩子们在家庭在培养中出现的不足的地方,让幼儿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可以说幼儿园是孩子们的快乐、交友、认知的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孩童时光。所以,幼儿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最基础的基础,是检测孩子性格是否完整健康、行为习惯是否良好、初步的对自然与社会常识的判定是否正确和良好、和人生教育起步的奠基式教育。

1.2 特色性

儿童学习声乐的特点表现大致可分为:第一,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可以理解歌词、歌意。第二,关注点短,时间性受限制。

当下学前教育的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几乎是供不应求,很多幼儿园用人都需要提前与培养单位预定人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现在中国人才不是比比皆是吗?其实,现在社会不是真正缺乏幼儿教师,而是缺乏高文化、高素质、并且还要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以及识物察人的智慧以及敏锐的科研意识和良好的科研能力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在幼儿园学的知识在一个人一生成长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和关键的作用。因为,人的幼儿期是形成性格、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学前教育的学生培养既要注重知识的培养,又要重视寓教于乐与唱、跳的培养,几者缺一不可。

2 以“特色”为基准,准确诠释学前教育声乐基础

一首优秀的少儿歌曲对于孩子的教育、成长,以及在对孩子们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体味生活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为深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孩子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学习、奋斗,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经典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儿歌的学习和传唱是学前教育声乐课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学前教育声乐基础课中必须要把儿歌这一特色歌曲传承下去。

儿童歌曲具有其他歌曲不具备的特点,儿童歌曲是针对1~6岁的儿童而推出的歌曲,是集简单的知识和道理为一体的集合体,在孩子们传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对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一些简单的、模糊的认知,能够促进孩子们对一些知识的增加,更好地明白一些道理,也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情感交流。

其次,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内容大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传播生活、生产知识等。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曲调接近语言音调,节奏轻快。

儿歌的特点,具有节奏轻快、旋律简单、歌词简单、精炼、篇幅简短、曲式结构单一、语言活泼、每首歌演唱时间一般在2~3分钟。即在孩子们关注的时间段内。

另外,还有中英文儿歌既可以使孩子扩大知识面,又为孩子们学习外语做好了铺垫,外文儿歌简单易学的特点,即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适当地让孩子们对外语有一定的了解。深受小朋友和年轻父母们的喜欢。

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人们对于儿歌,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有的美好回忆,它朗朗上口,简约而不失童趣;同时,儿歌对启发少儿心智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儿歌取材广泛,大部分的取材都是身边的事物;这样,使得儿歌让人感觉更有亲和力,并且有着很好的启蒙作用,也能让孩子更形象地了解大自然、动物、事物、生活等方方面面。

将学前教育声乐课中引入儿歌,使儿歌的特点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儿歌的特点:第一,完善了孩子们的活泼、好动的天性。第二,解决了学前教育生源没有声乐专业特点的弊端。第三,将语言、舞蹈用优美的旋律结合在一起。使学前教育的声音基础课上得学生喜欢、老师轻松、教与学有特色的完美结合。

3 结语

学前教育的特色就是“儿童”“儿歌”,在这个基础上,就必须做好儿童、儿歌的特色,让学前教育声乐基础教学接地气、学习者也能接地气。这样,就能解决教与学的:学习者困难、教学者痛苦的弊端。学前教育的学生将来是面向入学儿童的教育,对于这样的学生的声乐教育是不需要过于“高、大”的,在教学中应该把握一定的“基础”原则,即以“儿歌”为主,专业为辅的教学理念即可。只要把握好这个理念,就不会出现教与学的严重脱节、教学困难等现象。

参考文献:

[1] 胡虹娟.邢台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探索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 冯华.高师学前专业声乐教学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 张利洪.学前儿童受教育权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 刘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唱歌教学的目标定位、内容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少儿声乐教学计划篇5

视障儿童的概念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视觉障碍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的0—18岁的少年儿童。”基于此概念,视障学生的生理特点是视力受损、视力障碍;导致视障的原因具有多样性与不确定性;虽存在视力障碍,但他们仍然能够接受教育。综上所述,视障学生就是指处在一般的学生年龄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视力受损或视力障碍,仍在学校中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或青少年学生。视障学生的优势之一就是听力十分敏锐,对于一个人的印象、判断对方的模糊信息,都是通过听这个人讲话的语气、语调、语速来完成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视障学生的听力优势,促进原有的音乐教育方式的改变与进步,从而促进视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探索一种更具有创新性的、更符合视障学生本身特点的音乐授课方式。小组工作作为一种具有灵活性、互与学习性的社会工作方法应用于视障学生的音乐教育中,能够对探索视障学生音乐教育方式的新思路有所启发与帮助。

二、视障学生音乐教育的小组课程设计

音乐课程设计主要从视障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音乐教育的现状与音乐课程三方面出发,综合考虑视障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具体发挥,以利于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个人成长与成熟,因此将音乐课程以专题的形式,通过小组学习的方法开展。专题一:乐理知识讲解这一专题主要是为视障学生以后对音乐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乐理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必要性,只有打好了理论的基础才能够在声乐学习、器乐学习甚至乐曲的创作方面有所突破与进步,乐理知识的讲解包括对基本概念的把握。比如音、音调、音高、音域等等,都要清楚这些基本的元素。其次就是对音符的划分,对音的高低与时值进行一个把握,附点音符知识的学习等等。这些知识不仅是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基础,更是走音乐专业化道路学生的必修课。专题二:盲人音乐名家故事分享这一专题设计的意义在于弘扬一种榜样的作用,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的盲人音乐家,不管是在歌唱方面还是乐器演奏方面都不缺乏这类人才。通过对成功音乐家的故事分享,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待音乐课程的态度也就更为认真,在音乐学习方面也就更为用心。专题三:旋律与节奏的学习这一专题的学习同样是一个必要性学习的内容,学会如何识别不同音乐的旋律、节奏不仅对声乐的学习有帮助,更是对器乐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于乐曲旋律与节奏的把握有利于音乐曲目的鉴赏,把握音乐作曲家作曲的内涵与所要表达的情感色彩,从而对深化乐感有很大的帮助。专题四:声乐基础学习这一专题所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视障学生的歌唱能力进行培养,学习一些简单的基本的发音技巧,并教授一些简单的歌曲,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与互助,完成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的指导,但老师的作用并不是主导。专题五:器乐基础学习器乐学习分为很多种,可以是对单一器乐的学习,比如教授如何吹口琴,因为口琴不需要用眼睛来观察,而且简单易学,携带方便。更主要的是对有天赋与兴趣的同学进行培养,其他的同学可以作为一种兴趣与爱好。专题六:名家名作解析对于名家名作的分析这一专题,形式就类似于讲座。可以请专业的人士来对某一首乐曲或某个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讲述给学生听。也可以由学生来收集资料,在课堂中进行分享。了解名家的名作对于乐感的培养与形成、音乐体悟能力和音乐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专题七:对于音乐职业规划知识的讲解这一专题针对的是视障学生的就业需求来讲的。音乐可以作为一门职业来发展,通过对音乐职业规划的讲解,能够为视障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及其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向作出明确的解释与方向定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视障学生的就业问题,减轻其家庭负担。专题八:音乐治疗知识的普及这点需要专业的人来进行讲解或者播放有声视频,让学生的家长明白音乐疗法,走进音乐治疗。同时根据视障学生的情况,专题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做一些恢复练习,从而有利于视障学生视力状况的矫治与恢复。八个专题根据不同的学校教学计划的不同,可以进行调整。考虑到视障学生的接收能力与应用能力,计算期数为一学期。

三、结语

对视障学生音乐教育的小组课程设计,注重从视障学生的实际情况情况与特点出发,基于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的现实情况,将小组工作方法运用到音乐课程中,实现创新音乐教育的目的,为促进视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条件。

少儿声乐教学计划篇6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改革开放初期,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也呈现出良性向前、生机勃勃地发展态势。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维度,梳理这一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以期为当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发展走向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201402016)。

作者简介:于丽(1979—),女,陕西岐山人,音乐硕士,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理论和艺术教育。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师范教育逐步走出低谷,迈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迹。相应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也呈现出良性向前、生机勃勃地发展态势。本文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维度,梳理这一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以期为当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科学规范地制定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是教学管理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教育部在积极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先后颁布中等师范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课程教学计划,有力推动了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第一,规范了师范院校非音乐专业的音乐课程。1980年,教育部印发《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逐步规范师范院校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在《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要求在音乐及音乐教学法课程上加强乐理知识、音乐常识的教学,识谱、唱歌、弹奏键盘乐器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每周需要安排课外乐器练习时间。在毕业学前讲授小学音乐教材教法。同时,规定音乐及音乐教学法和美术及美术教学法可以必修或者选修,各地方自行决定。三年制师范学校的音乐及音乐教学法在每学年每周二课时,合计202课时,占总课时的6.45%。四年制师范学校的音乐及音乐教学法在每学年每周二课时,合计270课时,占总课时的7%。

第二,制定和完善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计划。1980年,教育部公布《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音乐专业培养中等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音乐教师,具有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素养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在专业要求上: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能胜任中等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具有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组织活动的初步能力,能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健全的体魄。

2 系统完备地规范音乐课程群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育部积极制定中等师范院校、幼儿师范学校、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学大纲,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教学大纲体系,促进了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制度化建设。

1982年,教育部制订《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提高音乐教育的课程地位,强调美育是中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中等师范学校音乐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优良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熟悉民族音乐的语言,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方法。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强调音乐教学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成为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幼儿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培养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以及幼儿园的英语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唱歌、钢琴、手风琴、音乐欣赏、幼儿歌曲简易伴奏编配法、幼儿歌曲创编、幼儿音乐教学法等,并做了详细要求。在课外音乐活动中,要求组织合唱队、小乐队、各种器乐小组、创作小组,活动密切联系幼儿园实际,排练幼儿歌舞,儿童节奏乐,定期参加幼儿园音乐活动等。与中等师范学校相比,幼儿师范对于音乐教学设备的要求更高,教学课时更多,教学课程更细化。这充分体现了幼儿师范教育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1992年,教育委员会制定《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规定教学目的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思想品德。新大纲设立了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和课外音乐活动的分层次教学模式。音乐必修课程包括:声乐和指挥、器乐、唱游、欣赏、乐理和视唱练耳、小学音乐教材教法。音乐必修课程在三个学年每周2个学时合计190学时。音乐选修课包括声乐和指挥,器乐,唱游,欣赏,乐理和视唱练耳、小学音乐教材教法。所有学生都应参加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包括见习、实习音乐课;辅导课外音乐活动;小学音乐教育状况调查和社会音乐文化状况调查等。“使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实践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中师奋乐橄学的重大改革。”[2]

参考文献

[1]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43.

[2]谷学易,等.深化改革 提高中师音乐教学质量——学习《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体会[J].课程·教材·教法,1992(8):56.

少儿声乐教学计划篇7

使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并使学生在音乐生活中能迅速 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这不同于传统单纯技术训练代替音乐教育的作法,是音乐教育观念 上的一个进步和突破。

关键词 听觉、合唱、音乐元素、掌握。

* * *

音乐元素,指构成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的成分,分解为音高、音色、节奏、力度、和声等。掌握音乐元素, 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敏锐的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的不同结构的构成、运动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音乐生活中 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这不同于传统的用单纯技术训练代替音乐教育的作法,是音 乐教育观念的一个进步和突破。

学生掌握音乐元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训练着手。

1 听觉训练

音乐靠听觉感知,是一门“听觉艺术”。后天的音乐教育决定音乐才能。这一才能是先天具备,还是后天 教育的结果,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人的才能主要是后天受教育形成的。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到 听觉训练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工程。《乐记》谈到了人的听觉感官与音乐的关系,指出:“审声以知音,审音以 知乐……。”孟子则说:“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这两句话再好不过地道出了音乐之声的本质和本源。

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听觉来进行。有效的听觉训练,能使音高、 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元素很快被学生熟悉理解。

1.1建立准确的音阶感

音阶感是音准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判断进而自学音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必须从学生日常生活引入,“自 然”地接触并熟悉音阶。

1)从do、mi、sol、入手小跳进式地开始音阶学习:传统的音阶教学顺序是:do、re、mi、开始,到fa、 sol、la、si,级进展开。实践证明,这种按表面逻辑安排的教学顺序并不符合学生接受音阶的心理。学生初学 不易唱准fa、si和级进音阶。值得推荐和实验报告表明的方法是从学生生活中最常听到的do、 mi、sol这三个 稳定音入手,三度跳进式地开始接触音阶,写出与之相应的曲调和音程进行练习,然后逐步加入la、re、fa、 si音,并采用将音阶设计为“音阶山”,根据动物的特点,(兔子的蹦蹦跳跳,乌龟的级进)内心感知音高的 准确性,从而发挥学生在听觉中的想象力。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跳进音阶比级进音级容易得多,而通过小跳音 阶的学习得到巩固,级进音阶学习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2)在游戏中反复练习、强化音阶概念:音阶音准的概念的建立,有赖于大量的练习得以强化。为此,需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一系列音乐游戏。如游戏“弹钢琴”:学生手持唱名卡片模拟琴键音 阶排列,弹琴者(师或生)击“琴键”,被击者迅速唱出相应音高并高举卡片。“琴键”音准确,则全体学生 跟唱一遍,反之则需“校音”(由弹琴者向“琴键悄悄提示或另请“琴师”校正)。若还唱不正确,则此“琴 键”需修理换新键(即换一学生)。在游戏结束时,应将换下的“琴键”再装入“琴”上试一试,如唱准了, 则表示“琴键”已修好(以此鼓励学生)。

3)设计多样听唱训练,适应各种音程变化:在记牢和唱准音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听觉训练。例如 :在钢琴上弹出标准音“A”,在此基础上变化弹出一组组旋律音程,如do、mi、re,mi、do、la、sol、la、 do、sol、mi等,让学生模唱、分析、听记。通过这一系列训练,学生对音阶、音高及其变化的感知会逐渐敏锐 起来并逐步发展起乐音表象能力。实验证明,这类训练的积累能产生丰富的听觉意象。贝多芬就是在耳聋的情 况下,完成了他的巨作第九交响乐。

1.2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核心元素之一,被称之为音乐的“骨架”。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节奏感,即交给了学 生把握音乐律动的钥匙。从指导学生熟悉基本节奏型入手,可采用以下方法练习。

1)采用划拍法使学生了解熟悉常见的基本节奏型。这是借鉴数学的一种理性训练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 大体能按时值的组合较准确地击出各种节奏。

(附图 {图})

用手划拍时,口中念与不同时值相应的节奏唱名:如各种动物不同的行走和鸣叫方

(附图 {图})

2)身体动作与节奏结合,培养学生内心节奏感。一味按谱划拍易使活生生的音乐节奏学习陷入呆板。借 鉴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原理和节奏训练方法,引导学生使自身体动与音乐律动和谐吻合,有利于学 生用整个身心体验者音流动的“脉搏”。

(附图 {图})

在练习时,先用节奏唱名读出节奏,然后做动作与读节奏同时进行。还可听音乐,学生用身体动作将音乐 节奏表现出来。

3)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各种节奏原型,学习节奏的组合。生活中有丰富的节奏原型,学生往往未加注意 。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各种节奏与音乐节奏建立联系,用“活生生”的节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对音乐元 素的体验和感受将深刻亲切得多。

(附图 {图})

4)按曲调的节奏朗读歌词。曲调节奏实质上就是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奏的浓缩提炼。按曲调节奏朗读歌词 往往带来一种韵律感,使歌词的学唱就得容易,学生也可以从中体会品味掌握音乐元素带来的乐趣。

例:《粗心的小画家》

(附图 {图})

丁丁说他是 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

先让学生读节奏,然后用念快板的形式

(附图 {图})

5)在掌握基本节奏的基础上加进音高。单纯的节奏组合毕竟不是音乐。一旦基本节奏被学生熟悉,必须 尽早引入音高。这是节奏教学的深化,又是感知音乐元素的相互结合,发展变化的起始。

(附图 {图})

逐步发展音级,变化

节奏。

(附图 {图})

通过以上精心设计的多种练习,不仅可让学生迅速熟悉理解并掌握音乐元素,而且通过掌握音乐元素的过 程成为一种快乐,课堂气氛定会十分活跃。

2 合唱训练

合唱是掌握音乐元素的重要途径,它一直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教学中最易普及、最经济,同 时也最美。在良好的合唱训练中,乐感这一高层次的音乐元素能够得以不断积淀形成。合唱又是一门知识性、 艺术性和技巧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合唱训练则按其艺术表现的需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 生理特征,采用有效的启发和科学的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掌握合唱发声的诸多音乐元素。

2.1掌握合唱训练中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童声训练和成人的声乐训练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从歌唱发声的原理上来说也是基本相同的。从生理结构 上讲,少年儿童的发声机能和器官并不比成人少或多,只存在着体积上的小与大之别,以及发出的声音在音质 上的不同。无论成人还是孩童的发声,其衡量标准也是基本相同的,即正确的歌唱呼吸,良好的基音状态,谐 和共鸣,清晰的语言等等。但如果分析二者的思维方式却不难看出,它们尚存在着差异。成人学习歌唱的思维 方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少年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只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化 思维过渡发展。在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形成的初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直接感性经验为主,因而具有很 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根据少年儿童的这一特点,必须采取与成年人不同的启发方式,在启发学生歌唱发声的 内在感受和协调歌唱发声机能时采用感觉替代和意象转移的方法,启发学生逐步建立合唱发声的基本音乐元素 ,从而培养支配自己,调节自己发声机能和器官的能力。在这点上,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简炼准确,不能太 抽象,不能超越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能急于求成。对于艺术与技术要客观、科学,对学生要民主,通过诸多的 音乐元素本身去感染学生,从而使他们在合唱中获得美的感受,具有美的鉴赏,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 学习决心。以良好的声音状态相互感染,提供其感性认识的环境,从而避免对成人的效仿。

2.2进行必要的合唱技巧训练

歌声是运用嗓音表现人物情感体验的艺术,运用嗓音的优劣自然也会直接影响情感的表现。所以,对“如 何用嗓音”不能不加考究。因此,先解决音质问题,后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坚定、积极地用 轻声歌唱,就能使少年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的,就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而且, 这对保护少年儿童的噪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极为重要。

1)什么是轻声歌唱?如何掌握和理解轻声歌唱的尺度?

应该说,并不存在一个固定和绝对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轻声歌唱的实例。

例如:天真的幼童模仿妈妈抱着布娃娃哼唱催眠曲时的轻柔的歌声;又如当孩子一个人无意识地边走边歌 唱时,他的歌声总是轻松愉快的。如果将这样的声音用力度记号标明的话,应是mp或p,而不是mf,掌握 轻声歌唱应在mf以下的mp或p的声音力度上。

当少年儿童们学会了轻声流畅自如的头声歌唱方法后,往往同时也学会了有控制的歌唱技能。至此,孩子 们的合唱就能和谐和动听了。

2)没有正确的呼吸,不会有完美的歌唱。

脱离歌唱单独进行呼吸训练,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其实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训练得当,是有益无害的。 每次排练时,先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呼吸练习,长期下去,变成一种习惯,将会逐步获得显著效果。但是 由于呼吸练习不能立竿见影,往往被人忽视。

a、用“闻花”时的感觉体会歌唱的吸气;“啊;好香的花呀”!要求吸气时不耸肩,不出声。

b、用“吹肥皂泡”来训练歌唱的呼气。“肥皂泡象涌泉一样连续吹出,但当心--用力太猛会吹破。” 要求通畅均匀的把气呼出。

c、用伤心时的抽泣体会急呼吸(偷气)。此外,还有多种多样形象的要求严格的发音练习。

运用形象的比喻,从歌唱呼吸入手,是许多有经验的合唱教师常用的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进行嗓音训练,应注意提醒学生将所有掌握的合唱音乐元素运用于歌唱实践。

2.3有乐感的歌唱

乐感,就是对音乐有敏捷的感受和正确的理解,并把所感受所理解的内容充分表达出来的能力。有乐感地 歌唱,就是要求学生将已掌握的音乐元素综合运用于歌唱中,用不同力度,音色、连断,速度处理,富有感情 的歌声表现自己内心体验。这样的合唱训练,应以情为先导,紧扣感受和表现展开。

1)教师生动的引入,富有感情的范唱,并加上一些适度的表演动作,往往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歌曲的艺 术形象和蕴含的感情。

2)根据歌曲内容,辅之以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如绘制放映幻灯、展示挂图,引进乐器演奏,设置场面 背景等,充分挖掘和展现歌曲的艺术意境,使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理解不断得以深化。

3)编排适当的队形变化,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培养表现能力。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对于适宜表 演的歌曲,设计一些简单而不过份夸张的动作,创设一定的角色情节,诱发少年儿童自我表现欲望,鼓励他们 在做动作和表演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自我体验,并在相互影响和启迪中逐渐把握住对自我表现的分寸感。 结语

少儿声乐教学计划篇8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十多年了。在这十多年里,我读了不少的教学专著,观摩过不少的示范课,也上了不少的公开课。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凡是经典教学,都蕴含着一个规律,那就是按教育规律开展教学,注重“教”与“学”的和谐,简言之,就是以“和谐”理念指导教学。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我认为和谐理念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轻、松、匀、乐:

轻――即学生负担轻。近些年来国家多次提出学生减负问题,这是对过去传统教学中存在弊病的反思。因为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教育,必须注重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心”的发展,其次才是知识的灌输。因为一切学习首先要用心,没有心理的健康,就没有学生的一切。传统教育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实施的是题海战术,忽视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结果造成儿童心理负担过重,影响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是年级越来越高,成绩越来越差。近些年来学生戴眼镜的比率不断升高,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儿童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入学前是问号,出了学校是感叹号”,美国一些教育专家这样形象地批评中国教育的弊病,认为中国儿童进学校前对许多事情感到好奇,而经过学校教育后变的对什么都没有了兴趣,我认为说的很贴切。经典教学案例中,都体现了向课堂要质量这一特点,反映出经典教学都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创造和谐“教” “学”关系这一理念。

松――即心理轻松。人常说优美的散文是一碗心灵鸡汤,而散文的艺术之美就在于“形散而神聚”。教学其实也是一门艺术,同样适用于这句话。只要能让学生“神聚”,就可以让学生“形散”。一是少一些课堂纪律约束。除了必要的课堂纪律外,不能过于追求课堂的鸦雀无声。如果课堂没有了学生的声音,那么课堂就没有了学习的主人。二是要少一些批评。学习是对知识的探索,探索就会有认知的“对”和“错”,没有“对”与“错”的探讨,就没有学生的进步。作为教师应多肯定学生,少一些批评,须知正确的认知是建立在对错误的纠正之上的。只有多肯定,少批评才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心理轻松,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学习。

匀――即均衡、和谐发展。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意思是不能从大局想问题的,不足以考虑某一方面;不能做出长远规划的,不足以做出短期计划。教学也是如此。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即要注重学生的均衡全面发展,也要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充分体现了注重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和注重长远发展的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把握和认识这一教育的总体要求,以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为出发点,结合年级特点科学合理组织教学,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学生学习进度,巩固教学成果,切忌急功近利,小学用着大学的功,中学用着博士的力,透支学生的体力、精力。

乐――即快乐的学习。苦学者不如善学者,善学者不如乐学者。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才是学习的推动力。因此教师要想取得较好地教学效果,必须以调动学生兴趣为第一要务,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乐于学习。一是要创乐子。通过对教材的情景创设,把枯燥的知识含于充满乐趣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乐中听讲。二是要找乐子。通过在生活中发现有乐趣的事,启发学生思考,巩固成果,并使学生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三是乐呵呵地学。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从而愿意“苦学、勤学”;在勤学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善于学习,在善学中增进学习乐趣,从而更乐于学习。

上一篇:建筑幕墙技术标准范文 下一篇:工程哲学的基本观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