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19 15:58:23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酒店管理 艺术素质 声乐教学

Abstract In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of tourism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and potential of the largest industry, accounting for 9% of global GDP, 10% of the global employment rate, China has defin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world tourism power" 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up 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So, how to cultivate outstanding hote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ll kinds of personnel has become a popular and serious issue.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hotel 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artistic qual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arts education in the vocal music teaching area has made a number of issues raised and resolved.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hotel management; artistic quality; voice teaching

0 引言

孔子早在先秦时期就倡导将礼、乐、诗、书、射、御“六艺”列为学校教育的科目,这其中就包括了艺术教育。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朴素观点。近年来,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教育部、省教育厅先后下发了相关艺术教育规范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艺术素质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倾向,曾经和现今各个阶段各个层面的教育都忽视了学生艺术素质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1选题的意义与推广价值

1.1 选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酒店管理也称招待管理,是指从事关于酒店,餐饮和旅行及旅游业相关事务的行业,其服务性的行业特点注定了酒店管理行业的所有业务及工作都是通过服务顾客来体现和实现的。那么,在与顾客的接触、沟通中,服务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固然重要,可是其自身的修养、气质与精神面貌的优劣可能更加关乎到工作的完成情况和事业的成败。

艺术素质,包括艺术涵养和艺术能力,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具有生成性和可塑性。具体指的是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了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的欣赏、感受、认知、表现能力上的综合体现。艺术素质的培养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习惯、个性,也就是当下常说的情商,①而情商对工作的完成与事业的成功不言而喻。

我院社文系酒店管理专业自开办以来,借以我院深厚的艺术底蕴,将艺术素质教育渗透到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中去,走出了一条具有艺术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办学之路。我们用艺术教育中“精耕细作”的理念来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特色化教学,让他们在职业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得到了长足的提升,真正实现了“T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2011年被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因此,在我院这样一所艺术类的高职院校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艺术素质培养教学和研究,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全省、全国来看,不少院校逐渐认识到艺术素质教育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也纷纷开设了艺术类的课程,譬如:声乐、台词、舞蹈、音乐欣赏等课程。但一般院校酒店管理的艺术类课程,没有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来安排教学内容。而我们的则是从整体出发、从细节入手、成体系有框架的综合艺术素质教育。通过研究有特色、有发展、有活力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在行业内进行推广,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酒店从业的专业人才。

2特色化声乐教学的开展

让艺术素质教育的成果直接转化为学生的职业技能是我们真正进行此课题研究的初衷与落脚点。酒店管理专业的声乐课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声乐课,因为我们并不是培养声乐演员或者声乐教师,这门课是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类课程中的一个方面,那么要保持与其他艺术类课程,如舞蹈、台词、音乐欣赏等课程,一致的步调,互相催化,相辅相长;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进行不同风格类型的教学,如美声、民歌、流行,甚至还有原生态;还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一些具体曲目的教学与排练。

2.1 授课形式的特色

声乐课有小组课、大组课与合班课之分(没有声乐个别课),这是根据行课的需要,将学生分组进行教学,亦可合班来进行,具体怎样操作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计划中的具体内容。

对于刚入校的新生,第一学期一般采用大组课或者合班课来进行基础的歌唱基本功相关技巧的教授,譬如歌唱仪态、呼吸方法、口腔控制等,多唱一些难度较小的齐唱曲目;第二学期开始,小组课渐渐成为授课形式的主体,但也根据需要合班上课或排练,完成当下一些教学、竞赛、表演任务。三种授课形式不是机械的拼凑,而是灵活机动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整。

2.2 授课内容的特色

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设计不同的曲目进行教学与排练。譬如,导游方向的学生必须要有一些旅游胜地的当地民歌或戏曲的积累(见表2),方便在带旅游团时给游客表演或交流。当然,有的曲目还需要跟舞蹈课相结合,配以当地的民间舞的基本舞步和手势;还可以和台词课一起配合,学习当地的方言,演唱歌曲更加原汁原味,以达到更好的带团导游效果。

根据不同的活动进行授课内容的设计与调整:系部会定时定点进行教学观摩或歌唱、舞蹈、朗诵等比赛之类的活动,那么授课的内容也要根据当时活动的需要来进行调整。当然,系部活动计划都会在前一个学期的期末安排并公布,方便教师在假期做好教学计划和教案及相关的准备。

酒店管理行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生活性服务业中的一大方阵,也是湖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社文系酒店管理专业正是顺应社会和市场需要、拓展办学思路、实现文化与艺术兼容的新办专业,是我院“十二五”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专业。该专业于2006年正式招生,虽然开办时间不长,但是其专业技能教学与艺术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受到了用人企业和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在行业内也能起到较好的特色引领作用。

 

社文系酒店管理专业作为“适合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获得重点建设机会,于2011年11月成功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承担着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

注释

① 情绪商数(英语:Emotional Intelligence或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为EI或EQ,简称情商),是一种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指数,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德?萨洛维于1991年创立,属于发展心理学范畴。情商是一种认识、了解、控制情绪的能力。

参考文献

[2] 尹权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8).

[5] 陈特水,殷章馨.试论高等旅游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4(9).

[6] 席勒.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3).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篇2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现状;需要;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Viewed from Need Theory

GE Jie

(School of Music, Anyang Normal College, Anyang, Henan 455000)

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①的研究开始起步,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学位论文,都有了一定的进展,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综观15年来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成果,相对于“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美育”来说,通过在万方数据库的知识脉络检索和比较分析(见图1),显示出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2009年底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404篇期刊论文和128篇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期刊论文影响力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以现状描述、经验总结为主的现状与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密切相关。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2009年底之前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得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有17个主题项,即“课程、现状与对策、功能、教学、改革、艺术教育体系、师资、国外艺术教育、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材、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

从归纳出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17个主题项中可以看出,其内容与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基本覆盖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领域。其中的“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功能”等四个方面所占比例较大,属于目前研究的热点。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教育体系”、“师资”、“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方面的论文研究也已开始起步,在此笔者将之归类为研究的非热点。为了解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1.课程

自《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实施以来,许多普通高校相继开设了部分公共艺术课程,但“因学校而异、因学生而异,缺乏学体系、教材和评价标准,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缺乏全局性。”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6.24%和26.56%,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课程现状与对策、课程的作用、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管理、课程模式、课程改革以及等方面的探讨,学位论文中对于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探讨比例较高。

关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来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

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学位论文中,关于课程的研究主要是从具体的课程和课程内容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探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即哪些艺术课程可以进入公共艺术教育,并对其价值及其可行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2.教学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实际上课程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的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的分类是建立在研究的具体情况之下的。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课程与教学混杂在一起的研究,为研究方便,笔者只能根据其侧重面对其进行区分。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12.13%和27.34%,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一位。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探讨。

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如甄巍的《多媒体教学法在高师院校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主要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张静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提出了音乐欣赏课中“以‘兴趣’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电教媒体’为手段的教学方法”、“以‘户外课堂教学’为深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张思镜的《高校公共艺术课音乐审美教育教法探索》提出了音乐审美感知教学与音乐审美情感体验教学两种施教方法。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李琳的《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认为,对高校开设的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规范很有必要,需要从观念和方法两主面入手。唐圣菊的《高等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探讨》提出了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的思路:创新课程设置、刷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改革评价体系。彭渊的《浅谈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以舞蹈选修课教学和舞蹈团队培养两方面为切入点,以多元舞蹈文化的学习和多元舞蹈活动的参与为特色,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力图探寻一条适合普及型大学舞蹈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张丽波、崔全顺的《构建高师生态式公共艺术欣赏教学模式初探》对教学改革提出了“生态式教学模式”,即从过去各学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学科之间形成一种生态关系。

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内容研究,黄小明的《浅谈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提出艺术教育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3.现状与对策

我国的艺术教育因受到国家重视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关系到“新世纪我国知识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正处于一个“蒸蒸日上”和“理还乱”的双重时期。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2.03%和16.41%。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研究者主要是对目前的公共艺术教育现象的描述,代表性的研究如:刘张飞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异化现象及其回归路径》,曹思淼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樊中红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白朝晖的《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刍议》,马建华、高曼曼《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周小海《关于普通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思考》认为,当前普通高校在实施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领导不重视,置艺术教育于附属地位;艺术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资源匮乏;艺术教育师资“量少质差”;艺术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滞后;管理薄弱,机构不健全。解决上述问题转变观念是前提,提高素质是关键,构建课程结构、教育环境是条件,健全机构、提高管理水平是保障。

4.功能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0.05%和6.25%,分别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研究的。

(1)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作用

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功能研究中,普遍的观点是“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培养方向,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③

(2)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黄丽娜和余育新在《试论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中,根据和谐校园文化的人文性、多样性、融合性、创新性、传承性特点指出,“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人文指导”、“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艺术内容”、“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审美指导”、“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创新源泉”。

(3)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孔宪峰和周秀红的《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德育的理论回归》从理论层面上通过挖掘艺术与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指出艺术教育发挥德育效应的理论建构涵盖着从“审美”到“立美”的转化、“立美”到“立德”的统一、“立德”到“立人”的升华这三个重要环节。李林和许媛媛的《美育与德育兼重――略论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功能内涵》同样指出:“高校公共音乐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美育为核心,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其功能内涵得以充分显现。”

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观念由来已久,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观念在人们心目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还是占有相当的比例。

(4)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薛芳的《浅析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认为: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属性,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是有所作为的。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直观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创新教育。贾昕东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指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系统,艺术素养属于非智力因素并贯穿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唤醒创新意识,有助于牧养创新精神”、“公共艺术教育,又呼吁开发创新潜力,有助于训练创新思维”、“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认知创新规律,有助于借鉴创新方法”。

从以上对公共艺术教育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反映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尚处于现象描述、经验总结的浅层次阶段,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二、从需要理论看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即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等提供理论依据。但是目前研究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现状描述、经验总结等方面,研究深度显然不够。以行为心理学的视角审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这些研究者研究行为的发生与表现,“与人类的各种行为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动机与目的,都由其背后的、内在的、体现在研究主体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动力所启动和驱使。”④这种启动和驱使是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行为发生与表现的原驱动力,在研究主体心理意识中的反映即是他们的研究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的方向则是寻求目标以满足需要。”⑤人的行为模式清楚地表明,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而行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需要。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的研究,不应忽视研究主体研究行为的起点――“需要”这一重要环节。

所谓“需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人是生命有机体,又是社会的成员。人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对饮食、穿用、居住、安全、婚育等都有需求;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对生产劳动、人际交往、价值实现等同样有所需求。这些客观需求在人的意识中就成为人的需要。简单地说,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需要能够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活动。需要被人体会得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有效。“人类有多种多样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需要。”总结人的一切需要,就其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是指为了延续与发展生命所必须的客观需要,即对衣、食、住、行、性、安全等方面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如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社会化的产物,是人类独有的,与动物需要有本质的区别。⑥

人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的需要是有所侧重的,而且人的需要也是不断转换的。针对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可以概括为生存需要和学术需要两大类。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生存需要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诸如“生理”、“安全”等需要,在此特指以获取现实功利为目标的物质性需要,既包括学者维持与其地位相称的基本生活条件、学术资源的需要,也包括攫取名利的需求。⑦学术需要是指研究者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自身的求真本意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者从事学术研究的最主要、最直接目标是塑造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即所谓“学术精品”。“学术的本性是排除任何现实性功利追求的。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对知识、智慧、真理的追求,它是一种知性的召唤、道德的践行。”⑧

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研究本身并不排斥对功利性的追求。但是在普通高校中现行的科研奖励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等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研究者在利益驱动下的生存需要取代了真理驱动下的学术需要。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把量的标准置于其他价值认定标准之上,把质的高下简单约化为量的多少”。“当这种量本位标准被‘锁定’时,量的追求就演变为学者们的‘生存本能’,以知识追求为本性的需要就让渡于以现实利益的获取为目标的‘生存物质需要’。”⑨因此,也可以说,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是与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直接相关的。正是这些制度性的要求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从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自身的求真本意的“学术需要”转向了以获取现实功利为目标的“生存需要”,最终导致“学术失范行为失控”。

15年来,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层次处于现状描述和经验总结为主的状态,这与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功利化主导型”的研究需要密切相关,即研究者个体行为功利化的主要动机源于以获取现实利益为目标的生存需要。个体“生存需要”实现程度成为研究者自我实现的首要途径和标志,知识追求愈来愈屈从于现实的物质利益攫取,形成功利追求泛滥的场域。深陷于功利场域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们,在生存需要和学术需要之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作为现实的职业劳动者,他必须使自己或自己生产的知识得到市场的价值认定,否则他无法生存;另一方面,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他又必须遵从学术需要,从知识本性出发,完成学者的自我实现。”⑩当前场域下,对于一名理性而现实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来说,“前者的实现具有迫切性、时效性,而后者具有长期性、间接性”,因此,理性的选择往往是“学术主导型”。但是,一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完全陷入“以量代质”的恶性循环时,“功利性的生存需要就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最终会导致全局性的结构性失控。”B11(责任编辑:帅慧芳)

① 文中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为行文起见,简称“公共艺术教育”。

② 宋晔、隋欣《谈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的新思路》,《艺术研究》,2008年第4期。

③ 谭东风《试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④ 黄大同《简论贝多芬的创作“需要”》,《艺术百家》,2005年第5期,第163-166页。

⑤ 同上。

⑥ 屠文淑《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应用》,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页。

⑦ 刘大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

⑧ 同上,第136页。

⑨ 同上,第216页。

⑩ 同上。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篇3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教育科研

看到诸如“学术”、“科研”之类的概念,人们会联想到那些学者与教授云集的高等学府或专门的研究机构,一般很难与高职教育挂上钩。高职教育在我国受到重视并着力推进也是近二十年的事情,由于之前长期处在以专科、中职为主流的大环境的原因,高职科研的发展不被重视,社会上甚至有“高职无科研”的误解。然而在社会急需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今天,高职教师的教研水平亟待提高,高职科研的深入发展迫在眉睫。全国1200多所高职院校,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领域讨论此话题,可谓是抛砖引玉,愿与各兄弟院校同仁共同切磋。

一、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科学研究有观点认为:“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一般而言它是指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经过调查、验证、讨论及思维,然后进行推论、分析和综合,来获得客观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或矛盾的过程。

感性的艺术思维,注重主观的创作实践,科研则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注重理论建树,表面上二者截然不同,但目前人们对许多事物的认识已变得越来越模糊,概念边界越来越被忽略。跨界、交叉、相融、复合的认知逐步形成多元化、现实性的趋同。尤其是在设计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这类发展中的朝阳领域,科研不仅会对艺术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变革,而且可以促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新形式的形成与发展。

目前中国高职教育处于着力发展的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正式将“职业教育”确定为一种教育类型,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担当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不可推卸一份责任。高职教育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一份子,高职教育的科研目的在于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提高职业教师科研能力,积累高职教育研究成果,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对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的机制要素

“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是指机器运转过程中各个零部件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联结关系及运转方式。机制同时也是一个运行平台,其中的零部件就是平台中的各个环节,是其基本资源要素,它们均有着各自的运行功能,发挥着不同的机能作用。科研运行机制就是指平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和作用的制约关系,是平台内的机构与个人开展科研活动、实施科研管理和发展的基本准则。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机制中包括科研主体、科研对象、科研成果、科研硬件条件、科研基本程序几个要素。

1.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主体

科研主体就是从事科研活动的人,一般是由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人员组成的一个团队,它是科研实践与应用的必备人力资源。团队以身份和工作职能进行分类,从而使得结构合理,梯队健全,形成优势互补的协作关系链,从而有利于运行和科研目标的实现。

(1)高职教师:

教师是科研团队的主流,承担整个科研活动的主干任务。一般由专业院、系负责人担任项目负责人,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科研骨干。

(2)高职学生:

挑选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为科研团队的助理,承担科研任务的辅助工作,如搜集整理资料、充当设计实验的体验者等。

(3)行业、企业人员:

合作单位的管理者或设计人员是科研团队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承担部分科研中实践与论证任务。

2.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对象

科研对象是指科研实践活动中科研的内容,主导着科研的方向以及科研类型的界定和科研性质的区分。

(1)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类型侧重于应用与开发。

根据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不同,科研一般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几种类型。基础研究一般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根据高职教育特点,艺术设计教育科研主要在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①应用研究,是基于基础研究的具有特定目标的应用,目的在于为已有艺术设计理论成果开辟具体而广泛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选题立项要坚持实用原则,应用技术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最大的区分就在于前者要经过中试或工程实验来验证其研究成果的实用性,而后者则强调理论或方法的突破。应用科学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原则基础上有所创新,没有创新点的课题项目很难称为科学研究,也将失去其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如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精华,继承发扬并不断创新,设计创意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旅游纪念品“北京礼物”等,不仅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产生新的价值,并将带来旅游品生产、制造技术领域的一场革命,拉动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从“中国制造”真正走向“中国创造”的强国之路。

②开发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如设计创立iphone优质品牌,不仅为信息消费群体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了引领市场的积极作用,极大促进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推动了信息、文化产业和产业经济的发展。

(2)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性质区分为教学科研与学术科研。

①教学科研:基于工作过程,创新“工作室运行机制下双轨交互并行”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构建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创立低年级宽基础专业方向模块化教学,实施高年级项目教学,探索“厚基础+工作室”的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借助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意经济发展论坛,开展研讨和论文。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科研就在于这类的应用研究,它是在欧美先进职教理论和经验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的再实践、再创新的应用研究。

②学术科研:科研的内涵一般包含整理继承和创新发展两个方面。它对于高职学术研究的应用与开发更有针对性。

工艺美术技术与艺术创造活动,美术设计课程进行的表现技法、设计方法的口传面授,这些都只是艺术设计实践而不是科学研究。基础性的科研是在艺术设计实践的基础上把现象和经验条理化,并找出规律性的内容从而上升到理论,这也不是高职艺术设计科研所关注的,而只有将理论应用于设计实践,使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再以实践应用总结为一种观念,成为理论支撑,即学术性的应用研究。这是高职艺术设计领域所倡导的科研。

3.高职艺术设计科研成果

科学研究是人们对影响人类发展问题的研究,其成果是用来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通常成果来源于项目、专利等,成果的种类一般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一般以项目验收或成果鉴定、专利申请作为成果形成的依据;科研成果转化则是指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已转化成成品、样品、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等。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可见本文后面对科研运行机制的阐述。

既然上述提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主要在于应用与开发的研究,那么研究成果除了包括以上一般性的科研成果外,更多的是经过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的物态化的项目成果,包括视、听、动态、静态等作品形式的成果;还有艺术规律、设计风格等学术观点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研究的综合成果,形式有项目研究报告书、策划创意设计方案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专著等,与普通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不同的是,论文只是高职艺术设计科研成果形式中的一种,而绝不能代表科研成果的全部。高职的科研成果更多的应该是直接应用于民众生活、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产品、意识观念等,高职学生的优秀毕业设计项目,如果被认定为成果的也应包含在内。

4.高职艺术设计科研硬件条件

环境与设备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必需的硬件条件,科研团队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高职学院现有的专业实训室、工作室及相关的机械设备等,也可以利用合作单位的相关资源,根据其科研目标或实际应用开发的目的,从事教学科研、学术科研。

5.高职艺术设计科研基本程序

科研一般可分为需求调研、选题、立项、资料采集、设计研究、分析整理、结果验证等几个阶段。现在一般都按项目管理运作。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其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系统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建设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运行机制

1.“政校企行”四方联动

政府作用在主导,学校目的在育人,企业与行业参与在共赢,四方融合在机制,借助“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四方融合联动机制,助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机制运行。总结以往校企合作的经验和教训,在联动运行中应该注意几个问题,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校长赵鹏教授认为:融合有程度问题,深度融合是一个过程;有层次问题,高端融合是重要选择;有标准问题,最佳融合是目标尺度;有机制问题,制度融合是有效保障;有权益问题,发展融合必须是互惠、共享、双赢;有责任问题,战略融合关乎办学定位、定向、定势。

由于“四方”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融合联动中还存在目的、利益问题。政府要依法行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学校是以育人为根本。企业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利润。行业协会作为载体,在于整合各方资源和利用资源。要实现“政校企行”实质性的融合,需要找到一个让“四方”趋同的目的,即利益多赢的结合点,如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作为共同科研的目标,建立“联盟”组织,在合作机制上探索改革和创新,让“联动”增值、升值,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应用研究课题。

2.建立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机构

建立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机构,承担教学科研和学术科研项目,以“学”为根本,以“研”作动力,以“产”化成果,以“销”拓市场,创立“学、研、产、销一体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模式。结合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将作业优化为作品,将作品转化为产品,将产品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建立品牌推广渠道,分析、评估市场反馈信息,调整产品策划、市场份额,搜集整理商品典型案例作为学习资源,在科研机构运行机制下,学、研、产、销一体化运作,实现教学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科研机构称作“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既可挂靠校办“三产”企业,实行项目化管理模式,也可单独申请注册。

3.相关的制度建设

科研活动的开展,制度是运行机制的重要保障,主要在以下方面建立相关制度和办法。随着工作的开展,这些制度、办法也要结合实际的需要不断完善。如有关艺术设计教育科研机构设置的管理制度、科研人员的聘任与解聘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的管理制度、项目绩效评价与考核的制度、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科研成果的奖励办法、成果转化的相关管理办法、合作科研项目的相关管理办法等等。

结语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篇4

——题记

艺术管理专业最早是在20世纪西方艺术教育中提炼出来的,这与西方国家政府的艺术政策和管理体制密切相关。自从美国的耶鲁大学戏剧学院1966年成立研究生剧团管理专业,创办了西方国家第一个艺术管理的大学专业后,许多西方的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如加拿大的约克大学、英国的伦敦城市大学、南澳大利亚大学等。①目前,美国的艺术管理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内容由最初的艺术教育领域发展为与艺术相关的多学科领域教育,如:艺术娱乐、传媒管理、艺术法律研究、艺术行政等。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相继有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但正处于起步阶段,就本学科教育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而言,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艺术管理教育的必要性

艺术管理既包括艺术行政管理又包括艺术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对艺术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管理。wwW.133229.cOM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要满足艺术产品创作者的需求,只有达到二者的相对平衡,才会使整个艺术生产过程达到最优化。

1.艺术生产理论决定了艺术管理教育的必然性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认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定的基础。”②艺术生产过程是艺术劳动者的劳动与艺术生产资料相结合,创作生产艺术产品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是艺术生产力与艺术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要遵循最根本的生产规律。

对艺术生产过程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是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艺术理论知识基础上,遵循经济规律,按照管理理论对艺术领域的精神产品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因此,需要培养艺术理论与经济管理理论相融合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艺术市场的高度专业化要求专业的艺术管理人才

面对竞争激烈的表演艺术市场,专业艺术团体的管理应是将艺术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和机制,不应成为“体制改革”的对象,因为艺术院团亏损大多是经营性的亏损而非体制性的亏损。如能先解决好院团的管理问题,那么体制改革的绩效也就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艺术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组织发展潜力的大小,甚至决定其生死存亡。

目前表演团体的管理人员主要由专业艺术工作者转行担任,由于缺乏必要的现代管理知识(特别是营销方面)的培训和实践,院团管理人员缺少必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对管理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管人、管事”层面,对现代管理的战略意义和基本内容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了解,无论在对内的财务、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方面,还是对外的市场开拓、公共关系方面,都难以承担起推动整个院团发展的重任。

无论是表演团体还是演出经营机构,艺术管理人才都是其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二、艺术管理教育的特点

作为我国新兴学科的艺术管理专业具有自身的教育特点。在结合艺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融合,充分利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两个平台,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艺术管理人才提供最广阔的发展空间。

1.理性培养与感性培养的统一

艺术是感性意识的融合,管理是理性思维的归纳,若想将二者有机结合,就要运用理性思维去客观认识感性的艺术及艺术形态,在理性、客观、规范的管理体系中融入艺术的个性化、专业化、多元化、抽象化的表现形态,这样才能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附加逻辑的理性规范。艺术管理专业恰是将感性的艺术与理性的管理相交叉,找到二者的相交部分,在共有的知识内容下寻求针对艺术市场的动态、规范、秩序的管理研究体系及教育体系。这就是艺术管理专业所要研究的内容之一。在艺术市场运行中,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策略、管理程序等施之于市场运作的各个环节,使得整个项目进行得专业、合理、有序、规范、系统,这就是艺术管理教育所要完成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2.管理知识与艺术知识的融合

在我国,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经济管理等专业领域的教育教学逐步与国际接轨,将其最前沿的管理知识带入了中国的管理教育中。艺术管理专业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管理的理论融入艺术的知识领域里,不能按部就班、生搬硬套,更不能张冠李戴、不懂装懂,以管理领域的资深学术资格充当艺术管理的学科前沿专家。艺术管理学科要有一定的艺术专业鉴赏与研究的理论深度,同时要成为能够统筹、管理、组织、计划、领导、控制各种艺术活动的管理人员,这才能真正做到管理知识与艺术知识相融合。

3.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平衡

这个学科特殊之一是因为它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特殊之二是因为它仅通过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理论知识只是艺术管理专业学习的一个必备基础,社会实践的广泛参与和学生组织与策划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才是其教育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通常是辅之以课堂学习,但艺术管理专业却是并驾齐驱、双管齐下、缺一不可。因此,有可能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就会让他们去体验艺术市场,感受那种个性的竞争和形态的多元发展。实践与课堂教学始终是两条并行轨道,在艺术管理教育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延伸、不断拓展。也只有在这种双轨支撑下前进的学科才能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真正通向国际化的教育平台。

三、对艺术管理教育体系的架构分析

艺术管理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从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求出发,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开放的思维、科学的视角,构建艺术管理教育体系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意义重大的任务。笔者以为,艺术管理教育应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实战派艺术管理人才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 构建以艺术类公共基础课为主体、以管理类经典版专业课程和经济类经典版专业基础课程为两翼的理论教学体系,强化实践、实战,着力培养组织协调、营销策划和项目管理三大能力。

第一方面是理论教学。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中,应牢牢把握艺术管理专业本身的特性与本质。在这里,可以将艺术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分为三大类。

1.艺术类

这是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的公共基础课程。艺术的领域很广,可以根据不同院校所针对的教学方向而定,如:音乐表演艺术、绘画艺术、舞蹈艺术、传媒艺术等。而后在各自领域再开辟新的分支课程,增加史学类研究、鉴赏类评论和美学类认知等。

2.管理类

这是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的专业课程,也是所有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必修的通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企业文化学、战略管理学、营销策划学、项目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

3.经济类

这是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经济学原理、文化经济学、艺术经济原理、文化筹资学、资本运作、财务会计、统计学等。

这三类学科是一个整体的循环体系,在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基础上,根据学生各自发展方向的不同再进行散射性的延续。

第二方面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分为实践写作和实践管理两方面。实践写作包括:项目策划书、计划书、可行性报告、调研报告、商务议案、财务报告、融资策划书、演出合同、协议拟定等方面;实践管理则包括表演团体调研、演出场馆调研、演艺机构调研、演出市场调研等方面。

实践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发挥作用确立的好坏。找到学生研究方向与实践载体相吻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容易的,因此,要通过长期的揣摩和历练,才能探索出符合研究方向且有利于教育教学本身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艺术管理专业正在蓬勃发展,在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艺术管理教育也有其渊远的发展历史,植根于整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沃土中。现在,我们国家刚刚种下了稚嫩的种子,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专业的教学滋润、特色的艺术滋养,这一粒粒种子将会厚积薄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磅礴的发展态势。

现在,我国艺术管理学科已向国际化看齐,积极探索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在专业的学术研究支撑下,培养学生的统筹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计划安排能力、甄别分析能力等各方面。相信在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里,艺术管理专业定会整合资源、构架合理学科布局、建立专业学术梯队、搭建一流教学平台,进一步推进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注释:

①史蒂芬·贝尼迪克特.“美国艺术管理人员的培训”,载寿山根等主编:《中外文艺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学林出版社,1992.第180页.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篇5

关键词:武汉音乐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4.012

作者简介:胡 军(1966~),男,史学博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研究生部(学位办)主任,学科建设与规划办公室主任(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13-08-24

武汉音乐学院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教育实践历经了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进程。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为全国首批硕士授予单位;1998年,学院获批设立法学门类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为全国首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试点单位;2011年,学院“音乐与舞蹈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学院有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点1个。截止2012年,学院招收 “艺术学理论”博士生2届(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招收培养硕士生32届①,已毕业硕士生 1069人,授予硕士学位974人。 现在校博士生导师3人(彭志敏教授、刘永平教授、田可文教授),硕士生导师157人,博士生4人、硕士生470人(含美国留学生1人)。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

三十多年来,学院的学位制度从无到有、研究生培养能力从弱到强、研究生培养规模从小到大,学院在研究生教育和艺术人才培养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将其发展历程大致上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起步阶段(1979年至1989年)

在这一历史阶段,我国研究生教育完成了恢复招生和研究生教育制度初步建立两项重要任务,学院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也由此步入起步阶段,特点是成立学术机构早、培养工作起步早、招收学生相对少、学科布局相对少。这一阶段的研究生教育集中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和民族器乐专业方向,先后培养硕士生36名,授予硕士学位32名。

1979年,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前身)成为国家首批硕士授权单位,“作曲技术理论”学科成为首批硕士授权点,作曲系招收了4名首届硕士生,分别为高鸿祥(专业方向:配器,导师:王义平教授)、王安国(专业方向:和声,导师:马国华教授)、魏景舒(专业方向:配器,导师:王义平教授)、彭先成(专业方向:指挥,导师:曾理中教授)。为确保首届硕士生的培养质量,学院专门成立了以谢功成教授为组长,由作曲、和声、曲式、复调、指挥等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生指导小组,以“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由此持续了多年。

图1 1981年学院首批硕士授权点获批文件

1981年,湖北艺术学院成立学术委员会,由院长林路担任主席。当年4月1日,学术委员会举行年度第一次会议上,讨论了学位和成立1979级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工作组等问题。首批硕士生毕业时,学院又组成了以孟文涛教授为主任的答辩委员会,并特邀中央音乐学院江定仙教授和四川音乐学院刘文晋教授审阅论文和参加答辩会议。1982年,湖北艺术学院成立由17人组成的“学位评定委员会”,由谢功成教授担任主席,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学位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其中的音乐学科由童忠良教授担任副主席,史新民、王义平、巫一舟、孟文涛、方炳云、蒋箴予、杨匡民、梁訢担任委员。同年4月14日,我院就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举行了历史上首次音乐学科学位评定工作会议[1]。

图2 1979年学院举办全国“第一次和声学学术报告会”

从首届硕士生培养工作开始,学院就十分重视“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1979年,全国“第一次和声学学术报告会”在学院举行,研究生导师谢功成、马国华、童忠良等教授提交大会的学术论文在学术界产生出广泛影响。

从1982年起,我院开始申报“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博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该学科研究生导师郑英烈教授率先在全国首开“序列音乐写作”课程。1988年,作曲系又率先在国内音乐艺术院校开办了文、理两科兼容的“音乐音响导演”(录音艺术专业)。这一时期,学院的音乐学和民族器乐学科也开始起步。1986年,湖北省教委下发《关于下达我省高等学校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科、专业通知》(第039号),内容涉及6所院校22个专业,我院音乐学和音乐表演艺术(中国乐器演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可见,在学院研究生教育的起步阶段,处理好研究生教学质量、办学规模和学科建设的关系,成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理念。这一阶段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虽然不大,学科布局虽然不完整,但为学院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阶段(1990年至1999年)

1993年,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坚持方向、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改善条件、提高质量”的基本方针,学院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特点是办学规模稳步上升、学科建设逐步加强、机构设置不断完善、招生影响不断扩大,先后培养硕士生101名,授予硕士学位96名。

1991年,在湖北全省16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学院以研究生培养为重点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获准立项建设且第一个获得验收。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学位[1993]39号文件,下达第五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和专业点名单,学院音乐表演艺术(声乐)专业被批准为硕士点,同年,经湖北省学位委员会专家评议和审定,学院音乐表演艺术(管弦乐器演奏)被批准为第一批试办硕士点专业。经湖北省学位委员会授权,学院从1994年开始试行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管弦系长笛专业学生徐戈成为首位免试推荐的研究生)。

图3 1991年学院成立“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文件

图4 1993年度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1994年9月,学院成立了研究生部,由周振锡副院长兼任首任部长。研究生部将原来由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工作处、总务处等职能部门分别承担的研究生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籍管理、生活管理工作集中,统一由研究生部管理。研究生部与院学位办公室合署办公,同时还承担着学院学位管理工作职能,并兼有学科建设职能[2]。到1997年,学院党委批准成立研究生党支部,后升格成为学院党委的直属支部,此后又成立了研究生部党总支。2013年,根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学院党委又适时成立学科建设与规划办公室,与研究生部(学位办)合署办公。

1995年,在国家和湖北省新一轮硕士点增列和调整中,学院又增设了音乐表演艺术(钢琴、管弦乐器)和音乐学(音乐教育)硕士点。1996年,经湖北省教委批准,学院开始首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招生和培养工作,首期招收学员12人。1997年,国家新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的学科、专业目录》下达后,学院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表演艺术学科中的六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对应调整为“文学”门类所属“艺术学·音乐学”学科硕士点。1998年,学院申报的法学门类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获批并开始招生。

这一历史阶段,是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学院现今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办学规模、学科结构和办学特色基本上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

(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加速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 制定了“积极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战略,学院党委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确定了“办大众化音乐艺术教育、保持精英教育功能”的办学指导思想,研究生教育作为学院“保持精英教育功能”的主阵地,在此阶段得以快速发展,特点是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这一阶段培养硕士生932名,授予硕士学位846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由此进入到以高质量、高水平、高起点为目标的新阶段。

2000年起,学院开始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硕士生。2004年,研究生教育中的音乐学专业(涵盖本科全部音乐专业方向)入选第三批“湖北省级重点学科”,并在当年度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学院被授予“湖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图5 1995年湖北省自行审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名单

进入“十一五”以后,学院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进入良性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学院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 (MFA) ”和“全日制艺术硕士”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省级研究生级教育创新项目——“湖北省音乐表演研究生艺术实践中心”产生出积极的社会影响,“音乐与舞蹈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并实现了首届音乐专业博士生和首届舞蹈专业硕士生的招生和培养。

图6 2000年学院研究生教育暨学科建设汇报音乐会

图7 2001年学院关于遴选重点学科的通知

三十多年来,学院十分重视研究生导师的队伍建设,在各个历史时期,学院在充分发挥老一代导师示范作用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青年教师。历代的研究生导师,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教授以及学术成就突出的副教授和骨干教师,都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其中有的研究生导师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省级政府学位委员会音乐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有的先后被授予国家音乐最高奖项“金钟奖·终身成就奖”、“湖北省金编钟奖·终身成就奖”;有的成为“全国优秀教师”;有的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的专项津贴;有的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作品经典”殊荣;有的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彰;有的被评为“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荣获省“文艺鄂军百人工程·十佳优秀青年文艺人才奖”等等,学院研究生导师的队伍建设,不仅保证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使学院优良学术传统弦音不辍,薪火相传。

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学院紧密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表演创作科研并重、协调推进学科建设,全面改善育人环境、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有效地凝练了办学特色和突显了学科优势,顺利完成学院“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也取得了相应的工作成绩。

(一)“十一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成绩

1.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学院在校生人数从2005年底的4853人增加到2010年底的576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由2005年底的261人增加到2010年底的371人,增长率为7%左右。五年间,学院累计毕业各类学生6256人,其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489人,五年累计授予硕士学位(含同等学力者)536人(研究生五年平均首次就业率为95.6%),授予学士学位3267人,授予成人教育学士学位595人。

图8 2010届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

2.学科建设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批准学院为全国首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试点单位,2006年,“音乐学”(050402)被湖北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列为全省第四轮拟增博士点建设项目,“舞蹈学”(050408)和“艺术学”(050401)也被同时列为拟增硕士点建设项目,当年度学院申报的湖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湖北省音乐表演研究生艺术实践中心”,被湖北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立项建设。学院的音乐学学科继“十五”期间的“省级重点学科”之后,又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6-2010)”, “湖北省优势学科(2008)”。

2007年,“全国第二次艺术硕士试点院校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研究生招生工作会议”分别在汉举行,学院先后承担了“全国艺术硕士试点院校教育工作会议音乐舞蹈晚会”和“全国研究生招生工作会议音乐舞蹈晚会”演出任务,展示了学院研究生教育成果。

上述从1982年起,学院开始“申博”历程,多年来学院始终不懈地坚持开展“申博”工作,以提高研究生教育层次和加强学科建设。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和积累,学院凝练出“作曲技术理论”、“民族音乐学”和“中国音乐史学”三个主要“申博”方向。多年来,我院部分研究生导师以其学术影响力多次受聘担任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答辩工作,院长彭志敏教授还于2008年被上海音乐学院遴选为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方向博士生导师。

图9 “音乐学学科”在“九五”、“十五”、 “十一五”期间连续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2010年1月18日,学院召开了研究生教育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院性的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这是学院关于本科教学改革之后,一次有步骤启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会议。院长彭志敏教授致开幕词,他在对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历史作简略回顾的基础上,对新时期的研究生教育提出希望和要求,副院长刘永平教授代表学院作《转变观点 深化改革 为提高我院研究生教育质量而努力》的主题报告,党委书记杨锋教授致闭幕词,他指出本次会议将在我院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推动我院研究生教育上新台阶。本次会议了进一步明确了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路和办法,提出了配套促进研究生教学工作和课程建设的激励措施,协调了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之间的各种关系,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有力推动了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

图10 2008年学院申请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规划建设汇报会

图11 2008年学院申请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评估音乐会

图12 2010年学院首次全院性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

2010年,学院“舞蹈学”被遴选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012年,学院“音乐与舞蹈学”在国家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工作中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后被评定为湖北省“艺术学”门类中唯一的“十二五”重点(特色)学科。

3、研究生培养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学院于2005年开始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作为国家一种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位制度,艺术硕士(MFA)试点工作的实施,极大地优化了学院的研究生培养结构,开创了学院在音乐专业高端人才培养上的新途径,拓展了学院在音乐创造性人才培养上的新视野,五年中,研究生部通过“出台一份文件、制定一套方案、成立一个中心、创办一本学刊、召开一次全会”,有效完成了艺术硕士(MFA)试点工作,为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积累了经验。“十一五”期间累计招生培养177名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研究生。

表1:武汉音乐学院2005年-2010年艺术硕士(MFA)招生情况统计表

2010年,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学院开始开展艺术硕士全日制学历、学位“双证”教育,通过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以适应国家实现分类培养和合理调控学术型、应用型研究生比例的新要求。

3.研究生教育成果显现提高

“十一五”期间,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湖北省音乐表演研究生艺术实践中心”正式立项建设。自创建以来,在教学、实践、管理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至2010年底,研究生部共举办“湖北省音乐表演研究生艺术实践中心”系列艺术实践音乐会44场。在“十一五”期间,两名艺术硕士(MFA)入选“全国首届优秀艺术专业硕士音乐会”并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两名艺术硕士(MFA)在国际性专业赛事中荣获专业赛事第一名;一名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一名荣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一名艺术硕士(MFA)赴意大利参加“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荣获金奖,一名文学硕士研究生的艺术歌曲作品荣获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作品奖,一名文学硕士研究生(钢琴专业方向)在美国旧金山奥克兰举行的“第十六届美国音乐公开赛”中,荣获青年组第一名。一名文学硕士研究生参加“毕兹卡《土家土》”组合,代表我省赴京参加第13届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组单项决赛并获铜奖。此外,部分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还在“十一五”期间,分别参加各类重大的艺术实践和学术活动,如教育部“高雅艺术进高校”专项演出70余场, 周末音乐会重点演出43场,重点专业赛事20余次创作或改编音乐、舞蹈作品148部,出版著作9部、专业文集14部,462篇,以上的这些成果中,许多都是研究生导师或研究生所完成,此外,10余篇硕士研究生的学论文还先后获得“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图13 “湖北省音乐表演研究生艺术实践中心”演出节目单

(二)“十二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努力方向

“十二五”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转型期,也是学院向全国同类音乐院校前沿地位奋力迈进的关键时期,学院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兴校,扎实推进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在全国同类音乐院校前沿地位的高水平音乐学院”的战略任务,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将以此为目标,紧密围绕“出人才、出作品、出成果”的工作方针开展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

1.在学位点建设上

进一步加强博士点建设。2012年起,学院按照湖北省教育厅和省政府学位办主持的“武汉城市圈一级学科艺术学博士点”工作要求,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开展“艺术学理论”(音乐)博士点建设。2012年刘永平教授、田可文教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同年招收2名首届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方向博士生(首届博士生为王球、王茜);2013年又招收作曲技术理论与中国音乐史学专业方向博士生2名。学院将在进一步做好“作曲技术理论”和“中国音乐史学”专业方向博士生联合培养的同时,努力推动“民族音乐学”方向的博士生联合招生培养工作,以此促进湖北省艺术学科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本轮重点学科建设周期内,学院还将力争实现“音乐与舞蹈学”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

图14 2010年联合培养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书

进一步加强舞蹈学硕士点建设。2012年,学院开始首次招收舞蹈专业方向硕士生(首批舞蹈硕士生为熊妍、苏忠、黄静裴、陈琪),与此同时,学院还将同步加强音乐和舞蹈专业建设,为舞蹈专业研究生教育积累经验和教学成果,并积极争取舞蹈艺术硕士(MFA)获准招生。

进一步加强“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建设。巩固提升“音乐与舞蹈学”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成效,稳步扩大音乐专业艺术硕士(MFA)规模和招生方向,加强音乐学(理论)、录音艺术、音乐表演品牌与特色和舞蹈编创专业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开展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工作,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理论有效、实践有效、育人有效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努力培养技术过硬、艺术过硬、学术过硬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图15 2011年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

进一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建设。努力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音乐艺术学科领域的交叉与联系,建设具有音乐院校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和音乐理论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课程与艺术学科的特色课程相结合,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艺术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点的学科方向,并力争将此学科建设成为湖北省级重点学科。

在新增学位点建设上力争扩充“艺术学理论”硕士点。坚持立足荆楚大地,以楚文化研究为学术背景,围绕艺术学原理、艺术史、艺术考古、宗教艺术和艺术管理等方向,大力推进“艺术学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形成完善的艺术学人才培养体系。

表2: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学位授予点一览表

2.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上

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总量和水平均有较大提高,导师的整体结构(职务、年龄、学历和学缘)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我院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7人。在157名硕士生导师中,从年龄结构看,在职人员112人,占导师队伍的71%,离退休人员45人(其中部分人员仍承担着研究生教学工作任务),占导师队伍的29%;35岁以下人员5人,占导师队伍的3.2%,45岁以下人员49人,占导师队伍的31.2%;从学历结构看,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演奏家文凭人员10人,占导师队伍的6.4%,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或高级演奏家文凭人员65人,占导师队伍的41.4%;从专业结构看,音乐表演与舞蹈专业方向109人,占导师队伍的69.4%,理论类专业方向48人,占导师队伍的30.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7人,占导师队伍的4.5%。

学院在导师队伍建设上,将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导师选聘、考评和分配机制。还将通过积极申报湖北省“楚天学者”、“楚天学子”、“楚天学者讲座教授”和设立“武音学者”项目,聘请海内外高水平音乐专家来院任教或讲学;通过大力度引进和培养学科(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和表演艺术家,与此同时,通过“青年教师成长工程”,进一步加强青年导师队伍基础建设。“十二五”期间,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上,力争每年引进或培养高层次音乐人才3-5名,使各个学科都有高水平学科(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导师。

3.在研究生学术平台建设上

在继续建设好“湖北省音乐表演研究生艺术实践中心”的同时,按照《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等重要文件精神,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湖北省政府学位委员会、湖北省教育厅批准设立“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生工作站”的有利条件,为研究生的艺术创作和实践拓展空间和平台。鼓励支持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积极参加东方系列艺术团体(“东方交响乐团”、“东方中乐团”、“东方合唱团”、“东方舞蹈团”、“东方室内乐团”)的艺术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安排研究生参加武汉琴台音乐厅“大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实训实习活动。加强学报《黄钟》“研究生专号”建设和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学刊建设,继续建设好作曲系“读书品乐会”和音乐学系“音乐学研究生学术沙龙”等研究生学术平台。

图16 研究生学刊

4.在研究生教育与对外交流上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形式,营造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由研究生新生进一步拓展到全体研究生、新上岗的研究生导师和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构建良好的学术风气,共同防治学术不端行为。

加大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与优化课程结构、精品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结合起来,与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质量监控结合起来,注重教学内容的育人实效、知识更新、技术含量和能力培养作用。

加大研究生教学研究的改革力度,鼓励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参加科研、艺术实践和创作活动,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将自身的研究课题和艺术实践成果,努力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产业能力,为社会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积极制定研究生创作和艺术实践和科研管理办法,在创作、研究环境、条件提供、经费投入等多方面给予保障,从体制上引导和鼓励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音乐评论,关注和引领现实的音乐生活。拓宽研究生参加艺术实践的渠道,把研究生创作作品、艺术实践成果纳入对研究生的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丰富研究生社会实践载体,鼓励研究生走进社区、农村、部队,在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中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图17 2010年版研究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加大研究生教育的对外交流力度。在继续做好与台南艺术大学进行音乐学研究生“交换生”培养项目的同时,拓展与台湾合作院校的数量和合作内容,并推进与国外音乐院校的交流合作。“十二五”期间将努力新建校际合作关系院校3-5所,以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交流。鼓励、支持优秀研究生参加海内外一流的专业音乐比赛,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和专业水平,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积极扩大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招收,重点加强对亚洲各国公派中国的研究生层次留学生吸纳接收。

综上所述,三十多年来,武汉音乐学院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历经了不平凡的历程,秉承“立德、自强、崇文、精艺”的武音精神和优良学术传统,我院的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学位授予到多种学位授予、从个别方向培养到音乐学所有方向的全覆盖”② ,可谓三十余载奋进跨越,三十余载春华秋实。为了我院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历代的研究生导师以教育者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奋斗不息。回顾过去,我院的研究生教育艰辛而辉煌;面对现实,研究生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展望未来,研究生教育充满无限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将我院建设成为全国同类音乐院校中前沿地位的高水平音乐学院,要求我院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必须在不断改革和科学建设中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学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勇于作为,也理当更有作为。

图18 2012学院与台南艺大研究生交换培养协议书

注释:

①从1979年至2013年学院共招收硕士硕士研究生32届,其中1980年、和1982年未招生。

②参引彭志敏院长在“2010年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开幕词。

[参 考 文 献]

[1]汪义晓.卓然有立三十年(上·六五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1978-2008)[J].黄钟,2009(1).

[2]周振锡.增强质量意识 强化质量手段——武汉音乐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工作[J].研究生教育科学论丛[M].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年.

[其他参考文献 ]

[1]汪义晓.卓然有立三十年 (中·七五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考(1978-2008) [J].黄钟,2009(3).责任编辑:田可文

Development both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Academic

Degree Affairs in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HU Jun

Abstract: That the academic degree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began in 1979. This paper discussed on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both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academic degree affairs in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The writer divided it in three stages of starting one from 1979 to 1989, developing one from 1990 to 1999, and expedited one from 2000 to nowadays, it also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academic degree affairs in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篇6

学 校 简 介

位于春城昆明的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其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并重组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6年来,学校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已形成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构建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教育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2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来源:高考GxeduW.com

艺 术 学 院

咨询电话:0871-65910005 网址:ysxy.ynnu.edu.cn/

艺术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美术学、书法学、舞蹈学、舞蹈表演、艺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11个本科专业,以及舞蹈表演(空乘与礼仪)专业方向。有四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在校本科与硕士研究生2873人。

艺术学院专任教师109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6人,外聘专家1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历教师占总数45%,硕士生导师29人。“艺术教育”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音乐学”专业为云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美术学”与“音乐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艺术学院教师在出版著作、作品,在编写教材、发表论文,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教学建设项目等方面成果突出,大量成果获省级、以上奖项。在“全国美展”、“荷花杯”、“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 “艺术设计大赛”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中,艺术学院的师生都有不俗的表现。

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强调全面发展和一专多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实践观念和创业精神;在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反映最新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注重学生美学修养、艺术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以宽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艺术人才。

音乐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能在专业文艺团体、文艺研究单位及社会文化管理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研究及演艺事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植根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土壤,重视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注重培养从事云南民族民间声乐、器乐表演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依托云南师范大学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为学生选择教师职业提供条件,毕业生能够在专业艺术学校、培训机构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工作。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作曲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相应的基本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根据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戏曲音乐作曲、电脑音乐制作等方向。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美术教育必备的美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把握学校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能胜任学校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能参与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或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人才。本专业学生根据所择定的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和发展学生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潜力,使之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从事本专业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书法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书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书法教师和社会书法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继承发扬书法传统及创新精神,具有艺术实践能力,具备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学等基本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设计学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设计学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设计学类为非师范类,该类学生一年级统一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舞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具备主要舞蹈种类表演的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文化馆站、社会舞蹈团体等单位从事舞蹈教学、舞蹈理论研究、舞蹈表演及编导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历史和理论的基本知识,接受一定舞蹈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掌握舞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本专业学生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不同专业方向,主要学习与规定专业方向舞蹈表演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舞蹈表演专业方向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其相应专业方向所规定的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空乘与礼仪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该专业是我校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方式举办的艺术类本科专业,是云南省高校中率先招收艺术类考生的空乘与礼仪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为民用航空事业及相关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外语水平、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合民用航空事业需求与发展的空中、机场、高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及能够适应民用航空运输服务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的教师及培训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传 媒 学 院

咨询电话:0871-65912967 网址:soc.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教学研究型实体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设新闻传播学系、动画系、语言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及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学院现有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广播电视编导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云南省特色专业1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现有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名师3名。近年来,教师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主编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云南省精品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院省校合作项目3项,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校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攻关项目1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学院拥有多功能演播厅(室)及影视技术、动漫制作、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线性/非线性编辑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达800余万元;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18人,助教16人,其中博士或在读博士15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师资总数的88%,部分教师参与了国内热播电视剧和动画作品的制作。学院与云南广播电视台、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培养具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以及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普通话发音、播音发音、有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创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播音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形体训练、表演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文体播音、播音主持话语表达、朗诵学、电视综艺节目主持、公共主持艺术、电视访谈节目主持、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动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动画专业培养具有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画创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动画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动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更好地从事动画相关工作构建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

主干学科:电影学、美术学、动画、艺术理论、计算机应用软件。

主要专业课程:动画概论、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摄影基础、动画策划与剧作、动画软件基础、视听语言、分镜头剧本设计、动画后期合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插画、漫游动画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致力于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等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了解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以及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史和艺术创作规律,掌握广播电视创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制作技术,接受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创意、制作训练,培养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采访、电视策划与文案写作、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创作、文艺理论、中外影视精品解析、影视创作学、广播节目制作、影视后期特效技术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体 育 学 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936 网址:tyw.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云南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体育专业院系,其前身系建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体育部,首席教授是马约翰先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西南地区高校培养基础体育教师、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运动训练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有职工101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33人;有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9名,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2人、硕士生导师40余名。其次,拥有二级教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家1人、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后备人才1人、中国杰出人文社会学家1人、裁判员3人、各类裁判员20余人。

云南师范大学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还设有2个学位授权方向(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方向和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学科教学论方向),目前,我院的体育学硕士点建设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地位。

学院设有4个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及1个艺术学舞蹈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

此外,还拥有1门精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1个教学团队——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团队(理论与实践);1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专业);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 2个省级重点专业(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 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实用型体育专业人才技能培养创新实验区;1项省级教改研究项目;1个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体育学”;2014年获得了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现设有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设有1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民族体质健康与高原训练生物适应重点实验室”;设有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云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社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两个省级专业委员会;设有云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休闲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云南—东盟国际体育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等4个校级研究机构;设有10个教研室;9个本科生教学实验室。拥有4万平方米现代化室内体育场馆和15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一个藏书近8万册的图书资料室。

近年来,完成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课题100余项。其中,获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3项;国家体育总局科研基金项目12项以及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此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60余部,其中规划教材1部,教育部统编教材10余部。其他科研奖励100余项。

运动竞赛方面,我院学生在各类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包括奥运会、残奥会等),共获得体育竞赛奖20项,70项,省级257项。2011年,我院研究生张娴同学在排球世界杯中获第三名及运动员称号,2012年,我院11级运动训练本科班王家超同学在伦敦残奥会游泳项目中获得1金2银共三块奖牌。2013年我院学生何悦悦在匈牙利举行的听障奥运会上获得5项冠军,我校女篮在2012年全国CBO篮球联赛中获冠军,2013年又获第三名。2014年在云南省运动会中共获得了50枚金牌、26枚银牌及18枚铜牌的骄人成绩,并且在团体总分和金牌数都名列全省高校组第一名。此外,加之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云南省大学生运动会等竞赛共获得近311枚金牌的优异成绩。

此外,我院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在各种赛事中获得较好成绩,其中:2011年9月云南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体育舞蹈比赛,乙组拉丁A组冠军,单项恰恰冠军,校园恰恰恰冠军;2011年“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玉溪站),A组新星拉丁半决赛;2012年5云南省第三届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大学院校A组拉丁冠军,单项伦巴冠军,单项恰恰冠军;2013年4月“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上海站)暨第十二届全国城市体育舞蹈锦标赛,B组拉丁季军;2013年8月西部省、区、市体育舞蹈公开赛暨云南省第六届体育舞蹈锦标赛,A组新星拉丁第五名,成人单项A组恰恰冠军、桑巴冠军、牛仔冠军,B组拉丁冠军,B组新星拉丁亚军;2013年“中顺洁柔”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昆明站),B组拉丁冠军。2014年云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体育舞蹈比赛项目中,获得两枚金牌,多枚银牌和铜牌。

截至2013年9月,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5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和学生就业率都居西南地区高校先进行列。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备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传媒、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体育舞蹈表演、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业务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体育舞蹈理论与技能、艺术概论、文学修养、音乐基础理论、编导理论与实践、形体训练、芭蕾舞、流行舞蹈、时尚体育运动项目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一、招生专业及人数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篇7

一、“艺・慧”教育的内涵意蕴

“艺・慧”的“艺”,是对“花草树木”般的学生的精心呵护,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湛技能,是富于激情与想象力的创造性“树人”实践,是独特而又美丽的智慧教育艺术;“艺・慧”的“慧”,指智慧教育文化背景下,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层面生发的机智与智慧,包括智慧教育、智慧德育、智慧学校、智慧校园、智慧课程、智慧课堂、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教师、智慧学生、智慧图书馆等元素。

整而合之,“艺・慧”教育,即致力达到艺术境界的智慧教育,是一种富于知性之美与智慧之美的教育。学校创建“艺・慧”教育品牌,企望全面贯彻“艺・慧”教育理念,使每位教职员工将其内潜于心、外显于表、落实于行,运用独特、美丽、富于想象力、饱含创造性的“艺・慧”教育思想、理念、机制、策略、方式、方法等,创办一所溢满艺术气息与智慧因子的学校,使每个学生逐渐变得优雅、智慧与幸福。

二、“艺・慧”教育的运行机制

创建“艺・慧”教育品牌,学校需结合区域文化与自身文化特色,立足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逐步推进领导机制、文化机制、研究机制、培训机制、考评机制、奖励机制改革,才能确保进入良性发展、持续发展与跨越式发展,使学生在文化陶冶中逐渐优雅、智慧与幸福。

1.领导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领导机制,是学校创建“艺・慧”教育品牌的可靠保障。创新领导组织机制,确保责任主体到位;健全督查考评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完善奖优罚劣机制,确保工作推进到位。这样,核心领导,统揽全局,议事决策,协调沟通;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科学分工,细化目标,各尽其能,效率提升;各司其职,认真落实,分工合作,步调协同;制度完善,秩序井然,“艺・慧”教育,运作轻松。

2.文化机制

教育因文化而内涵丰富,文化因教育而提升价值。凡是进入教育的文化,都会被认定为优秀的、精粹的、适合的文化。在“艺・慧”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应自觉引入适合发展需要的文化机制。如,建立统一标识的形象设计机制,从理念标识、行为标识到视觉标识,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内涵与办学特色;建立教育素养提升机制,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识,生成特色文化素养。

3.研究机制

学校需建立“艺・慧”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机制,形成一套日趋成熟、行之有效的教科研体系,打造一支智慧办学、智慧教育、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研究的教科研队伍,通过申报省总课题、市大课题、镇小课题、校微课题,科学研究、开发、建设、实施系列特色课程,创造性地解决品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致力营建突显文化、艺术、生态、智慧、数字特色的校园,创办以“生”为本、以“学”为根的文化型、艺术型、智慧型学校,生成办学之美、教育之美、教学之美、管理之美、校园之美、教室之美、n堂之美、学生之美、学习之美等。

4.培训机制

实施“艺・慧”教育,需建立规范完善的培训机制,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参观、专家引领、学历进修等方式,引领组建一支理念先进、技能精湛、结构合理、合作精诚的教科研团队,脱颖而出一批智慧教育、教学、教研、管理人才,在实践中探索“艺・慧”教育思想与理念、策略与方法,研究与之相匹配的智慧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促进特色教育文化的逐步形成,继而创建智慧学校、构建智慧校园、塑造智慧教师、培育智慧人才。

5.考评机制

践行“艺・慧”教育,学校需树立“凭实绩用干部,从实绩看教师,以实绩论奖惩”的考评理念,把“想工作”“能工作”“会工作”“多工作”“工作好”“工作强”“工作优”作为考核的标准,创建张弛有度、刚柔相济、显潜结合、长远兼顾的考评机制,构建一套体现“艺・慧”教育理念的综合考评体系,做到考评与干部调整、教师奖惩、年度考核一一挂钩,使其真正成为办学的“指挥棒”与“风向标”,引领广大教职员工不断地纯正师表形象、丰富专业素养、激发智慧潜能、焕发工作活力、提升教育品位。

6.奖励机制

创建“艺・慧”教育品牌,学校需做到“褒有根”“贬有据”“制度在先”“奖惩分明”,增强考核的导向与激励功能,使广大教职员工,会工作的有舞台、想工作的有动力、工作强的有地位、工作好的有荣誉、工作差的有压力、不工作的有危机,从而都能以阳光的心态,投入到品牌创建中去,创造出自强不息、生气勃勃、百舸争流、开拓创新的美好局面,创建一所富于文化、艺术、生态、智慧、数字特色的学校,一个弥散着文化氛围、艺术气息与智慧因子的校园。

三、“艺・慧”教育的实施策略

创建“艺・慧”教育品牌,需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创建校园文化体系、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升级教研科研体系、健全教师发展体系、更新学生培养体系,致力建设“艺・慧”校园,全方位地引领学生追求优雅、智慧、幸福。

1.完善“艺・慧”学校管理体系

完善“艺・慧”学校管理体系,需用科学化、人文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与人文情怀的“软”管理相结合,不断地凝聚全校师生,提升执行力,使学校的目标计划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业绩考核体系日趋科学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的动力系统、实施系统、检查系统、修正系统逐渐高效运转,不断地优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管理模式、队伍建设、课程结构、育人环境,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2.创建“艺・慧”校园文化体系

创建“艺・慧”校园文化体系,需构建理念系统,围绕核心理念,设计校徽,谱写校歌,拟定校训,制定校风、教风、学风等;构建主题系统,围绕办学主题,设计双语节日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德育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年级文化、班级文化;构建环境系统,整体规划校园环境,重新命名建筑物、大楼、道路,设计课室、功能室、办公室、阅览室等;构建形象系统,设计文化长廊、艺术长廊、文化名人雕像画像,做好电子屏幕、书籍、画册、卡片、网站、广播站宣传工作等。

3.重构“艺・慧”课程教学体系

学校需成立课程研发小组,从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构建与“艺・慧”品牌相适配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有效实施基础型课程的同时,全面开展拓展型、综合型、实践型课程。如,设置学科延伸类课程,通过研究、交流、合作、探索、发现、实践、创造,培养学科兴趣生、特长生;设置人文类课程,整合人文学科教师资源,通过中华经典诵读、世界名著导读、人文礼仪讲座、演讲辩论活动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设置艺体类课程,通过书画创作、音乐欣赏、阳光体育、形体训练等,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与美的鉴赏能力;设置综合类课程,整合“线”“纸”“泥”等资源,借助“社团”,设计系列“慧心”“慧眼”“慧齿”“慧指”活动等。

4.升级“艺・慧”教研科研体系

学校需升级教科研管理体系,构建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课题研究体系,不断优化研究机制、思路与队伍,积极引领、激励、指导教职员工管理研究、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研究、评价研究、教师培训等,增强教科研文化意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与学术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发展,从宏观高度到微观层面,贯彻落实“艺・慧”办学理念,为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与保障,助推品牌打造,形成品牌文化。

5.健全“艺・慧”教师发展体系

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学校需通过理念引领、平台推动、制度保障、机制激励、文化提升等方式,使“艺・慧”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不断优化工作方式与方法,提升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反思感悟、学习借鉴、教育科研能力。通过打造“教师书屋”,优化学习环境,丰富阅读资源,汲取前沿内容。借助“三名”工程,分层培养提升,发挥辐射作用,促进教师成名。完善奖惩机制,增强激励功能,相关获奖发表,不遗余力庆功。这样,就会逐渐出现“人人科学规划发展,个个描绘美好蓝图”的教育改革局面。

6.更新“艺・慧”学生培养体系

学校应利用创建教育品牌的契机,从目标、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着手更新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体系,使每一个学生渐渐成为“艺・慧”型孩子。学校可重点进行教育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凭借德育课程、课堂、社团等教育渠道,依托悦读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系列活动,实现教育体系的连续性、互动性、交叉性、补充性、整合性,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行为,使其生命涌动、心灵自由、身心和谐、品性美丽、追求卓越、蓬勃向上、智慧l展、阳光起航。

四、“艺・慧”教育的课程设置

设置“艺・慧”教育课程,需关注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体系的开放性、课程结构的整合性、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坚守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为辅”,以“实践课程为体,综合课程为翼”的原则。基础性课程,凸显融合的思想,丰富课程内涵;拓展性课程,注重“综合”与“实践”,关注探索、发现与创新能力。以学科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训练、社团兴趣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究性、发现性、综合性学习。

在“艺・慧”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在智慧地实施基础性课程的同时,可围绕学生的语言――言语、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动觉、音乐――节奏、交往――交流智、自知――自省、自然――观察等智能,积极构建拓展性课程体系,用特色校本课程串起儿童的七彩生活,激发兴趣与爱好,开发潜能与特长,在文化陶冶中逐渐优雅、智慧、幸福。

五、“艺・慧”教育的课堂特色

“艺・慧”课堂,彰显着教学之美与学习之美,教师用知识、智慧与机智科学地整合课堂,切实有效地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积极发现、开拓创新;“艺・慧”课堂,富于参与性、体验性、合作性、探究性、实践性、整合性、生成性、人文性、审美性、艺术性、思辨性、智慧性;“艺・慧”课堂,学生训练思维、交流语言、发掘潜能、生发智慧。

音乐课,想唱就唱、想奏就奏、想跳就跳;美术课,手工作坊、绘画长廊、整合主题、艺术展墙;体育课,体音整合、体舞整合、体艺整合、体卫整合;电脑课,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学科整合、小组合作;科学课,教室即展览馆、活动馆、创客室、制作室;语文课,微电影进课堂;英语课,微戏剧展风采;品德课,微表演进社区;综合课,微主题显能力……

一节节“艺・慧”课,以艺启智、以慧健体、以艺养性、以慧树人。广大学生,以艺修身,以慧养心,在文化陶冶中渐渐变得优雅、智慧与幸福。

我们规划着,努力着,期待着,收获着。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篇8

艺术品商品化,在国内是近十年的事。随着艺术产品市场化不断深入,各类艺术组织数量大增,市场急需专业的管理人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注意到相关学科的建设,艺术管理(arts management or arts administration)专业在我国高校悄然兴起,迄今已为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培养了一批专才。

中央戏剧学院在国内的艺术院校中率先开始尝试培养艺术管理类人才。他们从1985年开始在舞美系中尝试开办舞台技术管理班,在艺术管理教学方面探索了十几年后,终于于2001年正式开设了艺术管理系,并于同年招收30名本科学生,这是国内第一个艺术管理专业。据统计,目前全国大约有 300多所院校开办了此类专业,“艺术管理”已经超出艺术院校的范畴而在综合类、文科类甚至理工类院校受到热捧。

尽管如此,“艺术管理”在我国目前尚不能成为一个完整而规范的专业。其专业名称还不统一,专业属性尚不明确,其“合法身份”至今还没有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里取得一席之地。“艺术管理专业”实际上只能在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以及美术学、音乐学、影视学等艺术理论类本科专业中以一个方向的形式存在。

相比之下,美国艺术管理教育在其百年艺术市场的传统背景下,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完整的教育体系。虽然国情不同,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国外经验,但它山之石,其中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故本文将对美国高校艺术管理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作一探讨,追究其教育中的特点和成功之处。

二、美国高校艺术管理教育的发展历程

1.初始阶段

艺术管理专业是在欧美艺术机构经验基础上诞生的。今天世界上最著名的两大艺术品拍卖公司,苏富比拍卖行(Sotheby’s)和克里斯蒂(或称佳士得)拍卖行(Christie’s)早在1744年和1766年的英国就成立了。1983年,美国人收购了苏富比。美术史上,著名的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诞生,也来自于市民阶层构成的商品社会的需求推动,当时的荷兰已经画廊林立,作品买卖,司空见惯。

根据艺术管理培训工作的发展,有两个阶段可以得到确认:第一个阶段是缓慢成长的阶段,从1966年开始,持续到1980年;第二个阶段的发展要快的多,大约从1980年至今。

1946年,英国成立了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ACGB),美国仿效其模式,建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NEA)。20世纪60年代,美国处于所谓的“美国世纪”,亦即经济大发展时代,把艺术和文化都直接纳入经济发展的对象,激励商业与艺术之间的联系。艺术史上的传统赞助和收藏制度已不能适应这一趋势了,需要更系统、更灵活的专业管理知识与技巧的支撑。美国耶鲁大学通常被认为是在这个领域开设第一个大学科目的学校,它从1966年就开始设立了艺术管理专业。[1]同年,哈佛商学院的托马斯•雷蒙德(Thomas Raymond)和斯蒂芬•格雷塞(Stephen A.Greyser),联手艺术管理者道格拉斯•施瓦尔贝(Douglas Schwalbe)创办了艺术经营管理研究所,四年后,这三位学者又创建了哈佛艺术管理夏季学院(Harvard Summer School Institute in Arts Administration),开始为艺术管理者提供夏季培训课程。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紧随其后,相继设置了该专业,训练新型的艺术管理专门人才。国际艺术管理教育者协会(AAAE)也应运而生。从此,艺术管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在西方蓬勃兴起。

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也即哈佛艺术管理夏季学院建立3年后,由斯蒂芬•格雷塞主编出版了学生的学术论文集《文化政策与艺术管理》(Cultural Policy and Arts Administration),对3年来教学成果做了一次总结和展示。该论文集充分体现了在开展艺术管理教育初期,哈佛艺术管理夏季学院在教学思想和实践方面的探索过程。针对培训课程式的教学模式,这3年中,艺术管理夏季学院围绕了3个相关主题开展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分别是:政府赞助、艺术自由和公众义务(1970年);孤立艺术――寻找文化替代品(1971年);艺术与大众(1972年)。选择不同的主题开展教学说明课程设置是方向明确且分类细致的,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参加不同时期的短期培训。

2.形成教育体系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美国艺术管理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囊括了连续性教育和非连续性教育,在职和全日制课程体现了美国联邦政府推行的教育大众化、平等化政策,保证每位成人能获得终身教育的机会。根据艺术管理网( ArtsManagement. Net)所提供的数据,目前美国共有约56所主要大学设立了艺术管理专业,如伯克利音乐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迈阿密大学,其中,2所大学设立了阶段性的培训课程教育,学时1周或1周以上;16所设有本科学位教育,学时3~4年;38所设有研究生(硕士或博士)学位教育,学时1~3年。另外还有一些学校提供远程教育课程,为有志于艺术管理的人们提供学位或者培训课程。

三、美国高校艺术管理教育的特点

1.以艺术为本的教育理念

和中国相类似,由于对艺术管理的理解不同,美国的艺术管理专业大致分别设立在两个领域:一是经济和管理领域,如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有的还授予MBA学位;二是艺术和人文领域,如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育学院,授予MFA(艺术硕士)或MA学位。但是,当前越来越显现了向艺术人文方面倾斜的趋势。无论如何,他们意识到艺术管理涉及的面应该是很宽泛的,它与艺术、商业、法律、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都有联系。盈利性艺术组织和非盈利性艺术组织都是艺术市场中介的重要组成部分。过于重视盈利和消费,便会使艺术管理这个专业无论在研究还是教学领域都和商业靠得太近。如果过于向商业方面倾斜,那么人们所要考虑的问题就总会围绕如何让利益最大化,这当然不是一种绝对的过错,但是这同艺术本身已经没有关系了,艺术管理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就会被忽视,这个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就会产生偏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学系创始人、美国国际艺术管理教育者协会前任主席琼•杰弗瑞(Joan Jeffri)教授指出:“艺术管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艺术,如果不了解艺术家,怎么能理解艺术,不理解艺术,又怎么去做艺术管理呢?”[2]2007年,琼带领她的研究生完成了关于纽约老年艺术家的生存状况报告《活着:艺术家咨询之三:特别关注纽约老年艺术家》(Above Ground:Information on Artists Ⅲ:Special Focus New York City Aging Artists),其目的是理解那些达到艺术上成熟和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艺术上不断得到满足的艺术家们如何在社区得到支持并与之交融,以及他们的关系网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3]琼让她的研究生参与这个项目,并不是为了告诉他们,艺术管理跟钱完全没有关系,而是想让他们知道,在商业之外,艺术管理还意味着很多。与其不谋而合的是,其他学者,如弗朗索瓦认为文化产品营销的目的是“使产品与足够多的消费者联系起来并实现与文化企业目标相一致的恒定目标的同时,使得艺术家的产品抵达可能对这些产品感兴趣的细分市场”。[4]艺术家和艺术家的作品被置于突出地位。

除了短期培训课程之外,美国各高校设立的艺术管理学科必修或选修课程都涉及了各种艺术学、美学甚至短期艺术实践,盈利性和非盈利性艺术组织管理。

非盈利性艺术组织并非指不能盈利,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同样能够公司化、市场化管理。根据美国的法律,非赢利性组织能够享受多种税收优惠,但是必须将盈利重新投入“再生产项目”,即员工只能得到固定的工资报酬,而不能得到利润分红或其他实物的分享。非盈利性艺术组织在美国同样受到重视。美国学者很早就认识到艺术的力量,詹姆斯•杰克逊•贾威斯在其《艺论》中就指出,他确信艺术的展示不但可以提高民众的修养,也可带动国家工业生产设计水平的提高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美国民众积极参与投资公共艺术场馆、城市雕塑、音乐厅和艺术家广场,创造城市艺术氛围,为大众和教学服务。例如,耶鲁大学1832年建立的特鲁布尔画廊,开创了为艺术教学服务的先河。仿照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费城1805年也建立了宾西法尼亚美术学院,并于6年后举办一年一度的公共展览。纽约市1802年成立的美国美术学院,则成为后来国家设计学院的前身。纽约所有博物馆、画廊的成立,都是市民自发的结果,均为非盈利机构的运作,有私人组成的终身制理事(受托管理人)会管理。

2.灵活多样的办学制度

美国的艺术管理教育之所以能够得到健康发展,与其灵活多样的办学制度是分不开的。艺术管理自教育职业培训的领域发展而来,现在不仅提供学位教育和非学位的证书课程教育,还分别设有普通的全日制教学、兼职教学和远程教学课程(Distance Course)可供选择。例如上文所提到的美国哈佛大学夏季学院提供的短期培训课程,就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早实践之一;美国Goucher College所设立的两年制艺术硕士(MA)学位的远程艺术管理教学课程,在美国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可见,艺术管理教育可以向社会输送不同程度的人才,也可以为社会不同状况的需求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

另外,美国艺术管理学科的部分课程在大学中逐渐泛化成为其他专业也可获取学分的选修课程。这使得这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获得更多社会认可和社会影响,也便于其他专业中有兴趣的学生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状况。

3.跨学科的教育内容

美国高校艺术管理学科课程大多由多个学院共同完成。艺术管理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反映了文化研究机构和艺术组织的管理需要策略计划、艺术创造和社会支持。艺术管理者要想有能力应对挑战和责任心,必须掌握管理和金融技巧、熟知他们所投身的艺术创造过程、敏锐感知他们为之服务的社会动态需求。它是为了满足未来十年的专业需求,这些挑战包括如何保持艺术组织长期健康发展,他们的职责、管理和经营,收入来源和税收制度。在艺术领域,例如言论自由、艺术家对作品的修改权(First Amendment right)、审查制度和政府介入,已经是重要的、国际的、教育的和文化政策的组成部分,也是该专业的组成部分。

例如,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学系除了系主任,还有9位与该领域相关的专业教师,以及来自商学院研究生院、教育学院和其他选修学院的全职指导员对学生的专业负责。其中一些是哥伦比亚研究生院的专业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师。另外还有来自专业领域的客座教授等讲演者定期开展讲座,提高该课程的水平。必修课程开设在三个长年相关的专业学院中:教育学院、商学院研究生院和哥伦比亚法学院。

4.强调实践的教育方法

美国大部分大学在录取学生、培养学生的审核评估过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部分,艺术管理专业同样如此。学以致用、产学研结合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在入学前,必须提供一份简历,介绍自己已经接受过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艺术训练、有关艺术方面的工作或志愿者经历。要获得学位,学生必须在完成毕业论文和其他学分的同时,投身艺术组织参与实习。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利用和提高他们技巧的机会,发展职业计划。大多数实习是有偿的,大约有3种不同的类型:参与以学校所在地为基础的、国内的或者国际的一些与我们的专业紧密结合的组织活动。学生在实习的同时,接受艺术研究组织辅导员的辅导,并由专业的学校内部合作组织负责引导学生的选择。每次实习,都要求学生工作一定的时间,比如,哥伦比亚大学要求至少320小时。

5.方向明确的教育分工

教育分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总体上,美国艺术管理教育体制多种多样,但是每个学校有各自明确的选择。无论提供远程教育课程、短期培训课程或者专门为具体单位、具体要求制作的订单式课程,还是连续性的学位教育,每所学校的教育体制类别是比较集中的。也就是说,一个学校并不会既开设短期培训又开设学位教育,甚至授予本科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大学都是分开的。其二,每个开设艺术管理课程的院校都有自己明确的培养方向,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音乐管理、造型艺术管理、舞台管理、博物馆管理、公共艺术管理等面向实践性的专业方向,以及偏向艺术管理相关法律、政策研究等的理论性的专业方向,各所院校一般都各有侧重,或者进一步在学院内细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例如,南尤他州大学(Southern Utah University)艺术管理专业专门面向留学生,为非盈利组织培养合格的管理人员。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分为四个学位课程研究方向:媒体管理(Media Management)、音乐商业管理(Music Business Management)、表演艺术管理(Performing Arts Management)、视觉艺术管理(Visual Arts Management)。

6.多方合作的教育途径

美国艺术管理教育集合了政府、学校、社会艺术团体、民众多方合作。除了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了教育大环境外,美国民众一向有热衷于向博物馆等艺术收藏机构捐献艺术品的传统,即使近年来政府一再降低税率也没有影响这种捐献的热情。学校不但自己成立各种艺术团体,也积极和社会艺术团体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经济资助和实习机会。

2006年秋季,哥伦比亚艺术管理系与Harlem艺术联盟(Harlem Arts Alliance,Harlem在此特指纽约黑人居住区)和纽约艺术组织(Alliance of New York State Arts Organizations)合作,以“投身未来艺术”(Advocating for the Arts of the Future)为主题,提供专门的实习课程,以培养下一代艺术爱好者。在四个月的实习期内,学生采访和报道Harlem艺术联盟的管理者、艺术家和艺术组织形式。最后,有关Harlem艺术联盟的调查报告中的一部分公开向几百名Harlem社区居民汇报。

四、借鉴与小结

美国艺术管理教育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样板,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在这个充分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国家里,如何避免艺术被过分商业化,艺术管理者如何更好地为艺术家和大众服务,是艺术管理教育和研究继续探讨的课题。目前中国的情况应当引起艺术管理教育者的注意。

第一,由艺术市场火爆而引发的艺术管理专业热门导致了一种教育方向上的失衡。艺术管理被大众甚至院校理解为就是培养那些艺术经纪人、拍卖师、策划人、节目制作人、剧目管理等人才的专业,而失去了对非盈利性艺术组织管理以及更加宏观的艺术政策制定、艺术的社会服务功能等的注视。从各类院校举办的短期培训到提供学位教育的普通课程,都存在这样培养目标狭窄的倾向。艺术管理发展得越来越像一个产业,艺术管理的重点越来越放在消费者身上。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化状态下,拍卖行、画廊、演出等商业组织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导致这方面人才匮乏的事实;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非盈利性的博物馆、公共美术馆、城市艺术中心等免费面向公众的艺术设施还不够完善的现状。这样又会导致一轮新的负循环,就是政策的制定者可能不了解艺术或艺术事业的运行规律,而艺术领域的从业人员也不十分清楚政策制定者的预期目标,所以这两方面知识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完成更多的交流。

第二,目前国内一些艺术管理专业已经将自身作为一种产业进行经营管理了。不仅在本科、研究生学位教育上开设课程,还设计了短期证书式的培训市场,过于倾向商业方面需求。这样不仅大量分散了连续性教育的师资力量,还在教育思想上进一步加强了商业化的力量。

我国文化艺术历史绵长、底蕴深厚,如何保护和开发我国传统艺术、繁荣现当代艺术,提高民众的艺术修养、为社会大众服务,还需要艺术管理教育具有更宏观的视野,也需要政府和民众更多的支持。

注释:

[1]罗钢等.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

[2][4][加]弗朗索瓦•科尔伯特.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M].高福进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1,24.

[3]赵志红.艺术管理的核心是艺术[J].艺术教育,2007(8):8~9.

上一篇:孔子启发式教学范文 下一篇:慢性病的概念范文